肯尼亚转机需要签证吗:提高全民教育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01:54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提高教育素质”的重要论断,并且反复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两条原理之间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关系,“提高教育素质”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现阶段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又一重要贡献。

一、如何理解教育素质

“七一”讲话指出:“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普及教育,提高教育素质和全社会的教育水平;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在人的素质诸要素中,教育素质和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同属于实践系统,它们与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价值系统一起构成国民素质的完整体系。首先,教育素质是一种具有独立品格的素质。与其他素质相比,教育素质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基础性。教育素质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一个人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的素质中最为稳定的部分,也是其他素质赖以形成的基础。二是综合性。教育素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素质相伴相生,并通过其他素质表现出来。但是,教育素质并不等同于其他任何一种素质,也不是各种素质的简单相加,而是属于支撑、生成和融通其他素质的那一部分力量和品质。三是阶段性。教育素质是具有教育背景和学习经历的那部分人所特有的品质,并随着教育和学习经历的不断丰富而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提高。四是实践性。教育素质是一种内含的品质,一般只有通过平时的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特别是在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其次,教育素质是内化了的教育成果和学习体验。它是人们在接受教育和自主学习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并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以政治态度、道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倾向、精神状态、生活情趣等形式表现出来。日常生活中人们用“有文化”、“有教养”等语言来形容受过教育的人,这是关于教育素质最朴素、最真实的认识。教育素质又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概念,它反映的是一个社会受过教育的人,尤其是优秀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也是这个社会对学校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热切期望。教育素质是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既是目标体系,也是价值标准。一个人的教育素质可以通过学历、学位等做出直观评价,也可以通过其修养、学识、能力、态度、作风等做出价值判断;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可以通过升学率、就业率、师资、图书藏量等做出初步评价,也可以通过校风、教风、学风等做出更进一步的判断;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可以通过教育规模和结构、学龄儿童人学率、青壮年文盲率、在校大学生比率等指标进行判断,也可以通过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适应和支撑状况来进行评价。这些不同层次的标准和方法都可以在教育素质的概念体系下得到整合。

二、如何认识“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石。“七一”讲话多次提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并在第四部分以它为主线论述党的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全面阐发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可能性与实现途径。第一,远大理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提出来的,它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七一”讲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当前,我国正处在并且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需要建立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原则的多种分配方式;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正在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社会的现代化。因此,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根源并没有完全消除,社会分工和脑体差别还将长期存在下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我国人的发展将更加“片面化”。相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可以促进人的多元发展并最终趋于全面发展。由于我们意识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所以就有能力把握它,但不会去盲目地超越它。“七一”讲话指出:“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这是一条重要的思想方法。只要不断提高生产力,促进先进文化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就是在不断趋近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第二,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唯物史观认为,大工业生产使人自身所创造的各种力量和事物反过来变为支配、统治和控制人自身的异己力量和事物,劳动的异化使人变得畸形化、片面化。要想使人得到解放,就得最终扬弃异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都得到解放,使人身得到全面“复归”。我们促进这种人性复归,决不是要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而是要“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自己”,把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提高。“七一”讲话指出:“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正确途径,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正确诊释。第三,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历史上,劳动分工把人与社会的关系推向某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为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使大多数人处于片面的发展状态。马克思说过:“在人类,也像动植物界一样,种族的利益总是要靠牺牲个体的利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只要存在私有制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这种矛盾将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也迫使一部分人特别是体力劳动者牺牲了精神领域的全面发展。但是,只要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我们可以通过提高生产力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可以通过大力提高人的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这是辩证的历史发展观,对人民利益的终极关怀是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的全面发展矛盾统一的坚实基础和唯一条件。

三、提高教育素质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提高人的素质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教育素质,而提高教育素质是现阶段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突破口。第一,“提高教育素质”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体现。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劳动能力亦即人的体力和智力充分而自由的发展。要打破脑体分工,打破部门、工种之间的固定分工,使人们能够了解整个生产体系,能够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唯一办法就是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这一原理中国化之后,过去过多强调用“生产劳动”来改造传统教育。“提高教育素质”理论的提出,是对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巨大作用的重新确认。“七一”讲话指出:“事实证明,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结合,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转移,是促进人与社会共同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第二,普及教育是提高全民教育素质的根本途径。教育素质是个体素质和国民素质的辩证统一,无数具备较高教育素质的人共同组成了高度发展的国民教育素质。提高人的教育素质靠的是提高学历层次和延长受教育年限,国民教育素质的提高则依赖于教育的普及化和国民平均教育年限的延长。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教育素质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的需要和发展的前提。当前,提高教育素质就是要继续加大教育投人,扩大教育规模,切实保证“两基”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学前教育,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同时,还要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制度,积极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教育的功能,加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开放教育体系,为每一个有学习意愿的社会成员提供接受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服务,逐步拓展教育普及的层面和范围,不断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充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