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电影法国:明朝百年启示录刊 扬州晚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35:42
WWW.YZRB.COM
返回扬州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晚报博客
2011年7月17日 星期 日上一期  下一期
朗读(男声 女声)    放大缩小默认
明朝百年启示录

沈江江 绘


观众听得认真。刘江瑞 摄
编者按
昨天,方志远教授登上《扬州讲坛》,主讲《明朝百年启示录》。
方志远,现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2010年应《百家讲坛》之邀主讲《大明嘉靖往事》。
方教授旁征博引,分析了明朝波澜壮阔的历史,并揭示出背后的启示。
本报今特辑录现场录音,以飨读者。
西汉、明朝“得国最正”
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西汉和明朝是两个比较特殊的朝代,称得上是“得国最正”,也就是推翻前朝,来得最为理直气壮。汉高祖刘邦,原来就是一个亭长,相当于一个不领工资的居委会主任,他靠着人格魅力和运气,推翻了暴秦的统治。而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是一个和尚,幼年父母双亡,他跑到凤阳出家,结果遇到自然灾害,四处都在起义。他毅然加入了起义队伍,中国历史上又多了一位平民皇帝。
从西汉、明朝这两个朝代看来,都符合历史的一种发展规律。都有从兴起到发展,从强盛到衰落,再到不得不灭亡的境地,整个过程非常完整,能够让人得到一些教训。我们现在学历史,也是为现代所服务,就如同《资治通鉴》,在现在仍然有着现实意义一样。
汉高祖建立西汉政权后,吕后和她的子侄们,曾经想发动政变,把刘家政权改为吕家的。但是,大臣们发动攻势,压制了吕后,这才有了后来的“文景之治”,西汉也是盛极一时。
就算是多么昌盛的年代,都避免不了社会矛盾的产生。没有一个朝代,是可以完全消除矛盾的。在解决固有的矛盾后,又会产生各种新的矛盾。到了汉武帝时期,社会矛盾已经非常繁多了,他采取了很多办法来解决矛盾,甚至向全国发布了“罪己诏”,向全国人民坦陈,他有些地方做错了。相比较他开疆扩土,这种精神更值得称赞。
到了汉朝后期,矛盾已经非常激化。这时的刘氏统治者,想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办法,那就是“换一个皇帝”,换王莽上台,建立“新朝”。但是这种换换招牌的方式,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社会矛盾依然非常激烈,引发了一系列的起义。结果,王莽倒成了替罪羊。后来还是不行,还是换成刘秀上台。
明成祖时期对外关系辉煌
明太祖建立了明朝政权后,大明帝国统治了中国276年,这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一个比较长的年代。唐代更长些,但是在“安史之乱”后,唐代对于全国疆土的控制,四处藩镇割据,朝廷已经无法对全国进行统治了。而明朝在整个执政过程中,对全国都有着强有力的统治。
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对外关系达到了一种辉煌的地步。很多丰功伟绩,都是在那时缔造的,比如郑和下西洋。如果明朝以后的皇帝,一直让“郑和”们继续下西洋,可能发现新大陆的,就不是哥伦布了。一个英国学者,曾经发表过一篇论文,说他找到了郑和船队在美洲登陆过的证据,这让国内学术界也是一片哗然。其实,我们现在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可能在船队中,真有那么几艘船,被飓风或者暖流,送到了美洲。
但是,对于一个农业社会来说,是需要很多资金来支持下西洋的。经常下西洋,让当时的户部非常头疼。因为明朝带过去的都是瓷器、丝绸、银子,换回来的却是胡椒、香料等,又不能当饱。户部尚书拿这些抵官员工资,官员们纷纷表示不满。
其实,这种举动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经济意义。我认为,这是一种战争机器的惯性。为什么拿破仑、希特勒在征服欧洲之后,还要去继续进攻,因为战争机器一旦启动之后,就很难自己停下来,要么是内力不济,要么是外力阻止。在战争中,地主收获利益,平民也有工作,所以大明帝国一个车轮往现今的越南之地,一个车轮往西北,一个车轮往蒙古,一个车轮开往西洋。
明朝建国80年后,发生了一件大事。蒙古入境抢夺东西,明英宗亲率大军迎战,却在土木堡惨败,明英宗被俘。很多人都认为,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是事实上,明朝并未崩溃,而是重新立了一个皇帝明景帝。于谦带领着居民,击溃了蒙古军队。而于谦也是名垂青史。
“仕途”和“官本位”
等到战争车轮停下来以后,明朝进入了传统的轨道行进,那就是科举考试。明代从洪武至正统时期,“仕途”和“官本位”成了民众公认、国家倡导的最基本的社会价值标准。
明太祖和明成祖期间,都曾经“劫富济国”。当时明成祖朱棣起兵时,第一个打下的就是苏州,那些地区是当时国内最富有的地区。当然,扬州也很富裕。
明成祖把有钱人全都迁到凤阳,让他们在凤阳开垦荒地。而他们原来的田地,就交给佃户耕作。但是,要交的赋税特别多,这样就给国家增加税收了。后来,又把有钱人迁到北平。这些有钱人对生活的要求都很高,逐渐就让这座城市繁荣起来了。
当时的科举考试进入正轨,虽说有很多读书人看不起朱元璋,认为他是个穷和尚。但是朱元璋有自己的手段,如果文人不参加科举,那就是对朝廷有意见,那就是有反心,那就是要杀头的。所以很多文人不得不参加科举,但是科举也是很严格的,很多文人都考不过去,比如唐寅,就是因为屡试不中,最后放浪形骸,反而在文艺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当时的文人,只有通过科举,才是报国的唯一途径。
科举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有人考到了80多岁,还在继续考。有时候,能否中举,除了看读书,还要看运气。还有很多偶然的因素。
明太祖建立政权后,有一个非常突出的治国理念,叫“治乱国用重典”,意思是国家刚刚建立起来,各种矛盾激化,要用重典来治理这个国家,严刑峻法。比如当时的县官贪污,只要贪了60两到80两的银子,就要被剥皮,还要塞进稻草,竖在县衙门口,给后继者看。但是,当时的贪官却是越杀越多杀不尽。官员早上出门,如果晚上还能回来,一家人就会很开心因为又可以度过一天了。
社会进入“财富”阶段
明朝正统至成化时期,严峻冷酷的政治气氛开始化解。随着社会经济的渐次复苏,社会财富开始积累,各地城市趋向繁荣,人们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欲变得强烈起来,于是出现了第二种价值标准:财富。
有钱人越来越多,统治者也不能老是和他们作对,这相当于是和自己过不去。这时候又出现了自然灾害,国家的粮仓不能满足赈灾的需要。因为粮仓不等于金库,管理起来非常麻烦,需要通风透气换粮食,各地官员们平时懒得打理,到时候就拿不出粮食来了。这时候,就有富商开始捐献粮食,并成为了赈灾的中坚力量。
在公元1437年,明朝政府公开表彰了“十大义民”,就是捐献了一千石粮食的富商们,其实这不是这一年中发生的,而是近五年的时间。这就给其他富商一种信号,于是各地的
富商都开始捐献,不但能够得到“义民”的称号,当地官员还会立碑纪念。
社会财富成了又一价值理念,在推动明代商业、经济的发展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到了明朝建立100年前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开始追求享受。明朝做官困难,知县40两银子,到手的只有1.9两银子,一石大米。官员们希望打打牌,听听戏,喜欢养生,社会上也提供了很多的选择。
文化成了社会价值标准之一
明成化年间印刷品,内容很多是孝子贤孙的理念,治病、养生,还有练习气功的等等,此外有各种小说、戏曲,还有人因此而成了社会名流,发了财。文化人也开始标明价钱了。
很多文化人,传播文化产品,变得富有。社会有三条路可以走,做官、经商、从事文化,这是一个很广泛的变化。不少人编戏,写剧本,扬州在当时是一个著名的雕刻中心。英雄传奇、历史小说,乃至爱情小说。但是,当时最有钱的还是做生意的人。文化加大了社会财富的积累力度。
曾经有一段时间,皇帝不断派宦官,拿着一张纸,宣布某某为官,吏部对此根本不知情,第二天上朝还问问,后来干脆不问了。
明朝建立120年的时候,全国共有这样的官员4700人,变成了一大社会的祸害,动摇了明朝的人事制度,国家要花很多的钱养活他们。
其中,1300多人是能工巧匠,300多人是书法家、画家,200多人是民间文学家,各种各样。他们都是非科举考试有所作为的顶尖人才。
在当时,出售文化技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不符合正统的社会,这也成了一大弊端,成了社会转型期间的新生事物,在当时是一种怪异的方式,但以后就见怪不怪了。
 
明朝呈现出多元化格局
文化艺术对社会产生了变革的作用,在文学作品的嬉笑怒骂中,一些黑暗的现实,原形毕露。明朝开始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还出现了三大中心。
自从迁到北京,北京一直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但是随着社会财富成为第二大价值标准,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北京的物质靠南方输送,通过运河输送。京师的能工巧匠大多也是出自南方。
苏州、南京,以及扬州成为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人想出名,也要到这个码头、这个圈子来,得到认可才行。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三大价值标准并存,导致了错位。走仕途的,想拿到社会财富,也想拥有一定的文化;商人,希望得到官位……这也成了一大社会问题。就像高速公路上,各种类型的车辆占道,全都乱套了。
当时,新兴的文化出现了,作为社会价值标准,明王朝对舆论的控制越来越失控。国家没有统一的意志。到明王朝后期,官位都被瓜分了。话语权掌握在经济发达地区,遭到经济落后地区的不满。明朝有法律,但是都被当成了祖训,不得违反,因此在当社会发生变动时,没有人挺身而出。明朝的经济政策没有清朝那么灵活,只是在争论中,进行着小小的微调。而且单盯着农业税,政府实际上为财政所痛。军队的作用被忽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养兵需要大量的投入,军队受到排斥。军队的战斗力下降。
我觉得我们研究历史,要用两种眼光来看待,一是历史的眼光,一是当代的眼光。这样,历史才能成为一面镜子,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记者 桂国 王鑫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扬州情缘
我曾在扬州读博士
1996年至1999年期间,我曾在扬州师范学院读博士,算是一个“老童生”,因为当时我已经46岁了,比我的导师还要大一岁。所以,对扬州也是很熟悉。
唐代诗人杜牧写过很多有关扬州的美好诗篇,比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所以就有朋友问我,从扬州“赢得”了什么?我说没有薄幸名,只有一个学位。今天上午,我去了瘦西湖,很美,这是连李白都很向往的地方。特别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样的雅句,真是太经典了。如果要给中国古代评选一位国家旅游长官,那么隋炀帝肯定当选。他很会玩,并且对扬州情有独钟。而扬州人其实也要感谢这位皇帝,他对扬州还是有所贡献的。
朗读(男声 女声)    放大缩小默认

扬州日报社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苏新网备2006011号 |投稿信箱 |联系方式 |邮箱入口 |远程办公 | 广告服务 | [ 帮助 ] [ 评论 ]站长统计1站长统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