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在哪个地方:明朝遗民今何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35:13

明朝遗民在汉城

张铭璇

中国历史上的明朝帝国早已在360多年前灭亡,然而就在明朝灭亡后的360多年之中,竟然还有一支至今保持着明代习俗的民族——大明遗民!这支民族现在分布于韩国半岛的汉城一带。

每年正月初四,即明太祖朱元璋开国纪念日,他们都要身穿明朝服装,头戴纶巾乌纱,登上韩国首都汉城的朝宗岩山顶,面向明朝所在的西方跪拜;用明朝古礼,祭祀明代皇帝,举行国庆活动。  

每年的阴历三月十九日,即明崇祯皇帝自缢殉社日,他们都要召开亲睦会,以期卧薪尝胆,反清复明,同时对崇祯皇帝的自缢殉社表示哀悼……他们为什么自称是“大明遗民”,并这样忠于明朝朝廷呢?他们是怎样流亡到汉城,并协助朝鲜国王反清复明的?欲知其因,请看下文。

一、后金对朝鲜的侵略

公元十七世纪,“三江”(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流域的女真族再度兴起,建州卫都指挥使努尔哈赤将整个民族整饬为“八旗军队”,他们分编牛录,扩充军备,“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平时耕猎,战时出征;闲暇飞马骑射,征战万民皆兵,形成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飞骑军队。同时,努尔哈赤还建立了金国政权。

1627年(明天启七年,朝鲜仁祖五年)金国八旗军兵首次南征朝鲜。

1636年,爱新觉罗皇太极改金为清,易汗称帝,号为清太宗。是年12月,清太宗率领十万清兵,再度南征朝鲜。清兵一路奸杀抢劫,朝鲜遍地生灵涂炭!清兵“阵中,妇女无数,阵外儿尸极多”,皆因清兵“驱其母纳诸阵中(轮奸)”而弃其儿“于阵外虐杀之故”!江都雪野,“赤子匍匐雪上,或生或死,或犹饮死母之乳而不知其丽(死)”的惨状时见于途;江都城内,清兵“大掠,尽烧公私庐舍,斩伐系累”!(以上引文为朝鲜《燃藜室记》)

殄灭人寰的亡国之劫笼罩着整个朝鲜半岛!而仁祖国王当此国难之季,委曲求全,送清兵以《国书》曰:“小邦僻在海隅,惟事诗书,不习兵革”,遂以弱服强,率领臣僚仓促遁入南汉山城。然后,派人暗中去明朝求救;同时又不顾洪翼汉、吴达济、尹集、金尚宪、郑蕴、林庆业等大臣的反对,授意李弘胄、崔鸣吉、金盖国等大臣出面求和。

清太宗提兵而来的目的,是要征服朝鲜,使其“亲清疏明”,并在“以事明之礼而事清”的同时,称臣纳贡。所以几名主和大臣的求和根本满足不了清太宗的欲望,以致清军围困南汉山城长达45天。

朝鲜吏参郑蕴上疏国王:“天下国家,安有长存而不亡者乎?与其屈膝而生,曷若守正而死社稷?”坚决主张:“父子君臣,背城一战。”(语出《丙子录杂记》)而主和派洪瑞凤、金盖国、崔鸣吉等人,在仁祖国王的授意之下,出使清兵阵中,斡旋调停,商定投降……

1637年正月底,乍暖还寒的季节,朝鲜仁祖国王身穿蓝色囚衣,身骑象征国丧之色的白马,以亡国之君的身份,出南汉山城西城门(不准走正南门)到三田渡投降!而清太宗在军兵的护卫之下,坐在九层高的受降坛上,接受朝鲜国王三跪九叩、表示臣服的大礼!并强迫仁祖国王接受称臣纳贡等条件。

此时,朝鲜使臣已达北京,明朝崇祯皇帝虽处于内乱相继,自身难保的状态,但仍立即派兵,抗击鞑寇!当援兵到达山东时,清兵已经凯旋而归,遂停止增援。

为了挟迫朝鲜亲清疏明,清太宗在班师还朝之日,将仁祖国王的两个王子——昭显世子和凤林太君带往沈阳,以作人质。

仁祖国王亲至“昌陵路左送之。百官上下,一时号恸……”(《燃藜室记》)昭显世子、凤林大君以及嫔宫女眷,在南以雄、闵应协等大臣陪同之下,走上了北上沈阳的征途,走上了失去自由的日月……

二、朝鲜王国试图反清复明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李自成率兵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殉社。

明将吴三桂投降清朝,引清兵,入山海关,进北京,南下中原……中华国土沦为清虏之境!炎黄子孙,明室遗民,“回首江山事已非”,“金陵佳气一朝空”,于是他们纷纷组织义勇进行抵抗。然而战斗力极强的清兵挺进中原,势如破竹。清太宗带领八旗清兵,为了巩固统治而到处搜捕抗清志士,所以,一大批抗清者被捕,解往清兵软禁朝鲜王子的监狱——沈阳馆。其中章丘的王凤岗、通州的杨福吉、临朐的冯三仕、青州的王文祥、东昌的王美承、大同的裴三生、柳溪山七位庠生和琅琊进士郑先甲、杭州进士黄功,俱因抗清而先后被捕,拘禁于沈阳馆。在此,他们结识了朝鲜王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由于他们都受过清朝官兵的迫害,所以他们同仇敌忾,决心推翻满清,重扶明祚!

朝鲜王子凤林大君当即赋诗言志,大有勾践雪耻之雄心:

“我欲长驱十万兵,秋风雄阵九连城。

    指挥蹴踏天骄子,歌舞归来白玉京!”

杭州进士黄功胸怀报国之心,赋诗抒怀:

“淮阳城守力孤单,拘系耻深北地寒。

  死固甘心苏武节,生而何面钟仪冠。

  精忠无闻亡军将,富贵都输误国奸。

   百战余思犹未已,天狼一点剑头看!”

1645年,昭显世子、凤林大君和一大批被押的反清志士在清太宗的“大赦”之下获释。王美承、冯三仕、黄功、杨福吉、王文祥、裴三生、王凤岗、郑先甲、柳溪山九人在获释之后,为了实现反清复明的愿望,他们追随朝鲜王子东渡到达汉城,被朝鲜臣民尊称为“明国九义士”。(同来的尚有明朝宫女屈氏、寿光秀才张九箫之妻崔回姐)

由于昭显世子归国后不久即亡,凤林大君遂被册封为国王世子。

1650年,朝鲜仁祖国王宴驾,世子凤林大君继承王位,称孝宗大王(后谥号为宣文王)。为了便于同九义士商讨反清大计,凤林大君在自己居住的“下於义宫朝阳楼”(现在汉城市钟路5街於义洞)南墙外,专门为九义士修建了“皇朝人村”,令其寄居。从此,凤林大君与明国九义士朝夕相处,无时不谈反清之事。他们卧薪尝胆,矢志北伐;闻鸡起舞,誓灭鞑清!

朝鲜王国在孝宗国王的主持下,厉兵秣马,聚草屯粮,准备挥师北伐!文臣宋时烈、武将李浣等人也极力支持讨清北伐。明末九义士更是鼎力相助。然而天生不测——就在孝宗国王即位的第十年(1659),41岁的孝宗国王中道崩殂!反清复明壮志未酬,报恨终生赍志以殁!临终遗言:“日暮途远,至痛在心”!

明国九义士恸不欲生,涕零呕血,恨清廷之未灭,哀孝宗之归冥,怜明室复辟无望,叹苍天不助我兴……

九义士中的王美承看反清大计瓦解,遂绝食五天,以死相殉!

济南府章丘县的王以文则痛哭呕血,闭门不出……

三、明末九义士与明末二女侠

朝鲜国王驾崩以后,明末九义士眼见反清复明无望,北伐大计瓦解,而毕生郁悒,终老异域!

三百年过去了,中国的历史只记下了反清复明的郑成功,却没有记下东渡汉城、协助朝鲜国王反清复明的九义士!他们的义举风范,他们的英烈事迹竟然没有一个中国人知道!1991年,韩国学者冯荣燮先生将一部2.7公斤重的《大明遗民史》(上、下卷)贻于笔者。其中即复录了《皇明遗民传》的有关章节。笔者欣喜拜读之余,提笔撰文之季,特依古版《皇明遗民传》缩写简记,笔录于此,而飨诸君:

王以文,字岐阳,初讳凤岗,山东章丘县常远庄人。崇祯丙子春,流贼寇掠乡里。凤岗举家避寇于海岛中,后叛贼孔有德陷皮岛,凤岗举家被获。贼怜其少,义之而不害,并夫人黄氏囚而解入沈阳。此时,朝鲜王子凤林大君以人质被软禁沈阳馆,遂与凤岗结识,请为管下。1644年,京师不守,帝殉社稷,凤岗时时号哭,屡日绝食。翌年之春,朝鲜王子获释归国,凤岗随赴汉城,与其他八位义士寄寓王宫外“皇朝人村”(亦称汉人村、明人村)。国王厚赐衣廪,赐名“以文”;将兴义旅以反清,欲重用之。凤岗对曰:“羁旅之臣,敢宠荣而忘国仇哉?天若祚明,克复中夏,归死足矣!”后王薨,凤岗恸大义之未伸,闭门自靖,不言世事。或有问皇朝事者,辄呜咽不能言;或痛哭呕血。是以人皆不忍问焉。

杨福吉,字祥甫,其先蜀人,后徙通州(北京通县)。崇祯初,福吉与历城知县友善。其客居历城之时,清虏至,破历城,知县死之。福吉被捕,拘入沈阳。后随朝鲜王子入东国,为九义士之一。

冯三仕,字惟荣,明万历35年(1607)生于山东青州富亭里,为冯裕之七世孙。崇祯四年聘翰林编修李照楠之女以为室。崇祯十二年,虏围武城,三仕提兵赴援,军溃见执,系于沈阳。迨京师陷,三仕日夜忧愤,不欲归故里。及王子归国,遂从至汉城。

王文祥,字汝章,山东青州人。1644年,清兵入寇青州。文祥设砦自卫;砦破被执,送之沈阳,遂与朝鲜王子结识。后随王子东渡至汉城,寄寓王宫外皇朝人村。时与宣文王(国王凤林大君谥号)商磋反清,欲伸大义于天下。及王薨,文祥万念俱灰,屏息绝迹,每风雨之夕,辄仰天嚎哭,年及六十又七,卒于皇朝人村。

裴三生,字之重,大同人,崇祯末,匪贼四起,劫掠乡里。三生集义兵保乡自卫。后清兵至,三生被捕,虏将以刃协降,三生立而怒骂;贼壮之,系送沈阳,遂与朝鲜王子共处。1645年,随凤林大君东渡至汉城。及王薨,三生时怀愤痛,中夜悲泣不自胜,竟以忧愤卒于汉人村,时年64岁。

王美承,字继伯,东昌(山东聊城)人,性慷慨有气义,喜施与,常振人之急而如不及,由是人皆感其德而服其义。清兵入关,被抓捕入沈阳。1645年,朝鲜王子归国,美承随往,居皇朝人村,享其廪食。国王悯其孤苦而命娶。美承对曰:“国仇未报,敢为儿女计乎?”声泪俱下,闻者莫不感泣。

郑先甲,字始仁,琅琊人,崇祯中,举进士。贼逼京师,先甲即赴皇城;贼已纵横,行旅阻绝,寓居野寺。后闻京师陷,缟衣发丧,日夕痛哭,竟为清兵所执,系至沈阳。后渡鸭江,愿留香山。及其老也,朝廷致之王京,月赐廪米,俾授译学。居常悒悒,曾赋诗曰:

“三角山南汉水东,寂寥谁与此身同?

  君亲永隔乾坤外,师友分离道路中;

  乡梦有蛩容易觉,尺书无雁极难通。

    未成归计关河阻,空望青齐意不穷!”

黄功,字圣报,杭州人,崇祯庚午进士,初授寿光知县,累官至中都留守。及闻京师变,日夜恸哭病笃。史可法尚书立福王于南京。黄功收散卒入保宿迁。史尚书督师淮阳,召留守还。黄功曰:“清虏已至邳,不敢闻命也”。乃集乡兵三千,晓之以忠义,誓之以死守;未几,虏合兵至,竟以食尽无援城陷,被执不屈。贼壮其忠,系之沈阳。1645年,王子东还。黄功呼天痛哭,引刀自刎!王子遽夺其刀,慰之而行。黄功拜诀曰:“国破家亡,苟延视息者,惟望中原之恢复矣!至此路穷,不死何待?”群泪俱下,一行莫不郁悒。王子亲赐手札,暗告北伐反清之计。黄功拭泪拜曰:“诚如此,当为前驱!”遂渡鸭绿江,侨居汉城。并赋诗曰:

“万岁山烽血雨中,金陵佳气一朝空。

此生不死将何道?扶植王春鲽城东!”

柳溪山,字许弄,大同人,天资淡泊绝俗,隐居千夫山中,有家僮数人,种黍以给。崇祯皇帝殉社,溪山乃裂巾衫,弃妻子,蓬首垢面佯狂;转之河间,遇清虏辄诟骂,遂被捕至沈阳。后闻王子有兴复明室之志,而东渡汉城。及王薨,则辞病敛迹,纵酒悲歌;已而病革于永历戊戌之春。时年32岁也。

这便是被朝鲜臣民尊称为“明国九义士”的正史记载。此外,随朝鲜王子同来者,尚有几位巾帼女杰!她们是崔回姐和屈氏。

崔回姐,山东寿光人,生于明天启五年,父名云溥,任洪洞知县,以其为官在外,回家时妻娩一女,故名之曰:“回姐”。后嫁同县秀才张九箫。崇祯壬午(1642),清兵入寇山东,抢夺财物。回姐遂被掳至沈阳。六月,崔回姐受清兵差遣,侍朝鲜昭显王子于沈阳馆。1645年,崔回姐遇赦获释,并随朝鲜王子东渡至汉城。肃宗国王赏其绘画刺绣技艺超群,而擢之侍卫累朝。及其耄耋,宜有轸恤;肃宗国王遂“令吏曹特赐尚宫教旨,亦令地部优给衣资食物。”1705年寿终正寝,享年八十,敕葬于朝鲜杨州香花村。

屈氏,乃苏州良家民女,七岁选秀入宫,侍周皇后。李自成陷京师,崇祯帝自缢。周皇后步趋寿皇亭,欲效崇祯之烈。屈氏从之欲死。皇后戚然挥使去。屈氏逃匿闾巷,为集川资,暂居京都。及清兵入关进京,屈氏遂为清兵所执。屈氏凛然,谩骂:“流贼!”清兵喜怒,执见九王。九王爱其端,不忍杀,而系送沈阳;得侍朝鲜王子。后随王子东渡,入国属万寿殿,事庄烈王妣。及其左稀弥留,含恨遗言:“幸埋我西郊,庶几见王师之出(伐清)。”遂如其言,年逾七十而卒,葬高阳郡大慈洞。

四、朝鲜君臣感恩明朝

朝鲜孝宗国王驾崩以后,著名文臣宋时烈先生(司马试榜首第一名,相当于中国的文状元)在忠清北道华阳洞隐居讲道。讲述孝宗国王与明国九义士反清复明的北伐思想。

1684年,加平郡守李齐杜与许格、白海明合作。将宋时烈先生的词句移刻在汉城云岳山东麓的朝宗岩山石上(今韩国汉城市京畿道加平郡下面大报里);并约定地方文人每年阴历三月十九日,即明崇祯皇帝殉社日在此举行祭典。

1703年,宋时烈先生的门人权尚夏先生联络诸文人,在华阳洞建立了“万东庙”,以祭奠明朝皇帝。翌年正月十日,朝鲜肃宗国王忆起明朝援兵抗倭,深感其恩,当即下令在昌德宫(王宫)秘苑建立大报坛,以致祭明朝皇帝,并赋诗曰:

“莫须建庙更持疑,德海恩山忍忘之?

  况是重丁圣祚绝,永怀一掊黍离悲。

  朝宗大义伸无处,崇报微诚为在兹。

   岂持平生吾愿遂,宁陵志事庶几追!”

1705年正月初四,即明朝开国纪念日,朝鲜肃宗国王率领满朝官员和大明遗民后裔虔诚致祭明朝皇帝;并由九义士后裔任守值官。

1831年,九义士后裔多从“皇朝人村”移居朝宗岩附近,并在明太祖朱元璋开国纪念日(正月初四),身著时代冠服,登上朝宗岩山顶,面向西方跪拜,举行国庆活动。每年阴历三月十九日,即明崇祯皇帝自缢殉社日,九义士后裔还要聚会大报坛,召开亲睦会,以期卧薪尝胆,反清复明;同时对崇祯皇帝的自缢殉社表示哀悼……这些活动一直沿袭了200多年,直到1934年日本统治朝鲜,才被迫废止。

1958年,加平郡守丁允镇和下面长朴泰云,以及九义士后裔经过共同努力,恢复了朝宗岩祭享。祭享仪节请看后文。

1968年,九义士后裔组成了“九义士子孙亲睦会”。

1975年,朝宗岩文物被韩国京畿道定为第28号“重点文明财”。

1977年,韩国600多名儒林人士资助修缮了朝宗岩文物;翌年成立了“朝宗岩保存会”。

1979年,朝宗岩大统庙和东西配殿建成,以祭祀明太祖、神宗、毅宗(中国习称思宗)三皇帝和朝鲜文武九贤(金尚宪、金应河、洪翼汉、林庆业、李浣、尹集、吴达济、李恒老、柳麟锡)以及明国九义士。

1981年,40多姓侨居韩国半岛的明代遗民组成了“明义会”,以便他们有组织地继承先祖遗志,弘扬爱国传统!

五、明朝遗民祭明君

前文谈及1958年,九义士后裔恢复了1934年之前对明代皇帝的祭享习俗。他们是怎样祭奠明朝皇帝的呢?九义士子孙亲睦会会长冯荣燮先生将《朝宗岩大统庙奉祭实况》录相带赠与笔者,从而使我大开眼界!原来,其仪节是这样的——

在每年的阴历三月十九日,(明崇祯皇帝自缢殉社日)九义士的后裔无论老幼,都要身著长袍大袖的明代服装,头戴纶巾,足登乌靴,缙绅笏板,恭敬虔诚地沿着山径,登上汉城的朝宗岩山顶;在大统庙的明太祖、神宗、毅宗三皇帝神位前,设置祭案,陈放笾、豆、盙、簋、篚、爵、香炉、烛台等物;然后,他们面向明朝所在的西方跪拜,唱迎神词,行晨裸礼、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分献礼、饮福礼和上香、进香、献沙、献币、献爵等仪节;并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主祭官、初献官、亚献官、终献官,以及赞引、大祝、神词官等执事。在整个祭祀活动中,他们还要恭听读祝者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地高声朗读《祭文》、《迎神文》和《送神文》,使所有的参祭者无不为悲壮的气氛所感染!

每年的正月初四日,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登基的开国纪念日。九义士后裔们还要持笏易履,头戴乌纱帽,面对明皇祭坛,行三跪九叩大礼,以表达他们对明代皇帝的浩荡鸿恩铭记不忘,世代永传的追远之情和对明朝皇帝缅怀敬仰的节义情怀。

大明遗民这种祭祀明代皇帝的习俗至今依然保持,尤其是1991年春3月19日的祭享仪式还特别隆重。笔者从冯先生赠送的《朝宗岩大统庙奉祭实况》录相中耳闻目睹了其情其景,实乃钦慕不已!虽然他们内穿西服,但大多数人还是外罩袍衫,头戴乌纱帽,扼腕于祭坛之前,以明代古礼集体跪拜,虔诚叩首……

这在世界民族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奇观!还有哪一个民族,在他们的故国灭亡340余年之后,仍然这样虔诚地纪念国君、朝拜故国呢?诚然,愚忠思想我们并不赞赏!但却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迪!正如一位学者在中国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所说:“明朝已经灭亡340多年,但其遗民还这样虔诚地崇拜!相对于我们这些生长在本土的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不是更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吗?这是多么可贵的民族精神啊!”无怪乎!中国孔孟学会会长、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早在1983年4月10日,就曾为“朝宗岩大统庙祭典复享”题词称颂:

“民族正气,华胄所宗;

 弘扬先德,忠义可风!”

中国的《人民日报》也在1990年8月12日发表了笔者以“张未弛”(互联网上误作“张未驰”)作署名撰写的文章——《“大明遗民”故国情》,以正面介绍了九义士后裔朝拜故国的奇特民俗!1995年,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就是根据《“大明遗民”故国情》来评论明朝遗民。(读者如感兴趣,可在互联网点击“张未驰”即可查阅相关全文)。

1993年5月21日,《人民日报·副刊》上还发表了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玉兴先生的诗文《九义士礼赞》。其文曰:

“有九义士,大明遗民。

  守志东国,义不帝秦。

  爰居爰处,皇朝人村;

  不改衣冠,永留乡音。

  和睦友善,相敬如宾。

  赤诚爱国,自重人尊,

  守白持坚,不缁不磷。

  三百余载,一脉相承。

  凛凛志节,耿耿丹心。

   浩然正气,万古长存!”

九义士后裔不仅祭祀明朝皇帝,而且还袭用明代的年号作纪年,如公元1993年,他们称“明永历347年”。九义士子孙亲睦会会长冯荣燮先生在给笔者的信函中,即用“明永历三四×年”来落款。

在婚嫁方面,他们为了保持纯洁的汉明血统,起初只以九姓通婚论嫁,后来由于“通婚圈太小”等原因,才不得不与当地人互通婚姻;不过他们的子孙仍然以“大明遗民”而自称,并且在每年的祭享礼仪中都要作为九义士后裔而参加盛典!因此冯玉祥将军的女儿冯理达教授在1992年访问韩国时,才捉笔题词:“忠烈义士,后继有人!”以作评价。

对于这种民族精神,故国之情,笔者甚为感佩,遂赋诗礼赞:

“大明遗民汉城魂,

六甲犹祭大明君。

忠烈气节追远贵,

 首阳风范是传人!”

这首诗现在悬挂于韩国朝宗岩大统庙。

现在,九义士后裔共有冯、王、郑、黄四姓。据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调查统计局统计数学表明:九义士后裔现有2830人。其中,在冯姓家族中,年逾七旬的冯荣燮先生通过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孔子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冯增铨先生的介绍,多次与笔者通函,倾吐他对故国的思恋,对故乡的钟情……

大明遗民,热爱故国的海外赤子!故国情怀,何其感人!

六、遗民精英冯荣燮

1989年10月8日,古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中国·泰山·玉皇极顶。

天高云淡,气爽秋凉。

一位年近七旬、苍髯白发的老者面向临朐,庄严跪倒,稽首膜拜……祭毯上有韩国土仪:板粟、长红枣。

一瓶供酒酹洒将尽……

读祝者,宋贡镐先生恭立于旁,朗诵祭文:“惟永历三四三年,岁次己巳,九月癸巳,朔十日壬寅,居韩遗孙荣燮,敢昭告于显临朐冯氏十一代以上先祖之灵曰:惟兹小孙,三仕公后,满族窃国,移居东陬,虽谋光复,不遇英杰,天命不佑,明祀永绝;抱此冤恨,世世相传。昔于嘉平,奉皇庙先,西来义士,并及东贤。从配庙庭,敬荐豆笾,崇祯日月,大明山川。十一代上,墓在临朐,先乡改名,省墓无由,心中怅怀,适时霜秋,谨具一酌,敬伸微诚。伏惟尊灵,降鉴昭明。呜呼尚飨!”

虔诚跪拜者,何许人也?他就是来自韩国、参加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的明代遗民、祖籍山东临朐的冯荣燮先生。

冯荣燮,号鹤隐,系明末九义士中冯三仕之十一世孙,于1920年生于汉城。他虽客居异域,却热衷于中国汉学文史研究;他编写的《大明遗民史》、《增修九义士传》、《朝宗岩与九义士》、《冯氏大同谱》等书,已被台湾、韩国、北京等十余家大学类图书馆收藏。现在,他是韩国明义会理事、九义士子孙亲睦会会长、韩国南杨州文化院顾问。本次访华,是作为栗谷思想研究院学者和韩国访问团成员而参加会议;同时他还要到故乡临朐寻根问祖,但由于他“不谙华语,无法畅叙所怀”(会写、会理解汉字,但不会发音读)和“单独离团极不方便”,而只好“随团行动。”因此,他虽踏上了山东的土地,却对盼望已久的故乡临朐可望不可及!无奈之余遂在次日的集体旅游中,遥望故乡,虔诚而又庄严地跪倒在了泰山极顶!

冯荣燮先生置身岱宗绝顶,面对故国,面对故乡,感慨万千,老泪横流——浪迹异域,繁衍十余代人;去国怀乡,郁积三百四十余载!百川归海,叶落归根,今日方能重归故土,再造族邦……这,怎能不使他激动呢?他激情难耐,泪涌双眼,庄严跪倒,顶礼膜拜,持酒酹宗祖,垂泪谢故国……其虔诚之心,其故国之情,足可体现大明遗民感人至深的爱国风范!足可使每一个炎黄子孙钦佩不尽,感喟不已!

1989年10月9日,冯荣燮先生在中国曲阜阙里宾舍将孔子77代孙、衍圣公孔德成先生写给汉城明代遗民的贺词:“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的手迹摹本赠送给孔德懋女士。

1989年10月12日,冯荣燮先生将明崇祯皇帝宸翰:“思无邪”、“非礼不动”拓片分别赠送给北京明皇帝陵特区办事处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这是冯荣燮先生有生以来首次访华,固然是参观过明皇帝陵,登上了中国长城,但毕竟是带着未能访祖寻根的遗憾和不足,缱绻地回到了黄海彼岸……

七、愿归故国无穷梦,但愿完成不死前!

1991年7月7日,韩国学者冯荣燮先生及其次子冯起亨应中国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的邀请,到中国天津南开大学参加第二届中国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同时,他们还将实现有生以来的最大愿望——拜访失去联系300多年的临朐故土!

“金桥”海轮在前进,黄海波浪在奔腾!

冯荣燮先生心潮澎湃,难抑激情,不禁诗兴突发,偶得妙语:

“我祖东渡四百年,遗孙十代拜乡先。

同根宗族相逢乐,临朐富亭恨未传。

清狄当时欺我族,皇明厥后在朝鲜。

 愿归故国无穷梦,但愿完成不死前!”

1991年7月10日,冯荣燮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东亚文化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冯鸿志先生的翻译下,赴天津南开大学参加了“中国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明史专家冯尔康先生也在冯鸿志先生的翻译之下会见了冯荣燮先生。

冯鸿志,时年62岁,天津市何家庄人,曾任中国驻平壤大使馆外交官十余年,对韩语颇为娴熟。1989年11月,冯鸿志在韩国参加国际学术研究讨论会而与冯荣燮先生结识。此次担任随行翻译,完全是处于朋友交情,进行义务性服务。

1991年7月13日,冯荣燮父子终于来到了盼望已久的祖籍临朐。(其故乡应为青州富相亭,不属临朐县。)

笔者作为与其书信交往四年,并给他牵线找到了族人的朋友,首先奉陪他参观了海内外著名的山旺化石博物馆;然后邀请他来到临朐县城西张家庄,也就是我的家乡作客。由于时间的关系,冯先生一行只在寒舍叙谈了一小时,便匆匆回到了宾馆——沂山茅舍,以便参加临朐县人民政府、临朐县政协安排的接风晚筵。

翌日,冯荣燮先生一行三人离开临朐县城,下榻于冯氏祖先的故居——竹青水碧的老龙湾。

老龙湾,位于临朐县冶源镇,早在春秋时期,铸剑名家欧冶子即在此冶铁,并以泉水淬火铸剑。明朝中叶,散曲家冯惟敏又曾隐居此处。冯荣燮先生即是冯惟敏之十六世从孙,所以,他远道而来,是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冯惟敏先生的故居。当他走进江南亭时,首先面对冯惟敏画像鞠躬,然后合影留念……

事后,笔者曾作《破阵子·与冯荣燮、冯鸿志诸先生游老龙湾感赋》一阙云:

“龙湾水竹凝碧,

  海浮天梯通天。

    且沿小径寻幽僻,

    聊捉孤石击鸟喧,

笑飞篁林间。

 

  坐观垂钓湖边,

  方羞孟士鱼羡。

    何及刘公爱林泉,

    独避尘网耻恋栈,

英名古今传!”

书之于册,贻与冯君。

临朐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立平、李萍同志还在老龙湾畔对冯先生进行了录音采访。在会谈过程中,冯先生说,由于中国与韩国尚未修交,没有互驻使馆,所以其入境手续完全是去香港和日本的中国使馆办理的。他说:“如果我们两国之间尽快修好邦交关系,将会极大地方便黄海两岸人民的友好往来!”

我兴奋地说:“邦交关系正常化,既是朝鲜半岛人民的愿望,也是中国人民的愿望!这一天,已经越来越近啦!”

八、中韩建交两岸和,滔滔黄海是见证。

黄海,你目睹了两岸人民唇齿相依、患难与共的千年历史!你曾是连接两岸人民世代友好的纽带!虽然,最近40年来的黄海,造成了两岸人民的隔阂;但是,国际潮流已使中国人民伸出了温暖的双手,以衷心的赤诚,迎迓异域游子的归来!用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接纳飞越黄海,带来友谊的和平鸽!

1992年8月24日,震惊世界的喜讯从北京发出:隔阂40余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大韩民国正式建交!

身居汉城的冯荣燮先生“漫卷诗书喜欲狂”,热情洋溢地向笔者致函:祝贺韩中两国修交!祝贺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进入新天地!

黄海,已不再是国界,而是连接中韩人民友好的桥梁!它的基础便是黄海两岸人民数千年来情同手足般的民族历史!

今年是中韩建交15周年!让我们透过中朝两国古往今来的民族、邦交历史,展望两国人民唇齿相依、情同手足的未来!

宽广而浩淼的滔滔黄海是我们永恒的见证!

 

作者信箱:hualangwang@yahoo.com.cn

注:1、文中“朝鲜”系指历史上的古朝鲜王国。

2、本文参考的汉文朝鲜资料皆由冯荣燮先生提供;韩文朝鲜资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朝鲜古代史专家冯鸿志先生翻译提供。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