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火之乐 txt: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06:51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序言

老子被誉为道家的宗师,道教的教主。道家为中国文化主流之一,人们每提及道家,则必说到老子。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这三家又笼罩着中国文化思想。

  •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简介
  •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目录
  • 南怀瑾:中国文化的左膀右臂

上篇 孔子——绪言

时至今日,还能有人热衷儒家思想吗?若说是有,岂非怪事?其实这全系于人对善念是否还肯执著,而对善念一般人是不会有一股狂热的。更重要的,似乎是今日人是否对儒家思想还存有信心。这对现代的中国人特别重要。这个问题是直接指向现代的中国人,而挥之不去,也无从拒绝的。因为现代甚至有些中国人,曾经留学外国,思想已趋成熟,他们对儒家所持的态度与观点,都显得心悦诚服。

  • 想象的孔老会谈(1)
  • 想象的孔老会谈(2)
  • 想象的孔老会谈(3)
  • 想象的孔老会谈(4)
  • 孔子思想的特性(1)
  • 孔子思想的特性(2)
  • 孔子思想的特性(3)
  • 孔子思想的特性(4)
  • 孔子思想的特性(5)
  • 孔子的品格述略(1)
  • 孔子的品格述略(2)
  • 孔子的品格述略(3)
  • 孔子的品格述略(4)
  • 本书的取材及计划(1)
  • 本书的取材及计划(2)

上篇 孔子——孔子的一生

论孔子的人,常想曲解有关孔子生活的几段文字,他们用牵强的解释,甚至否认孔子生平某些言行的真实性,而司马迁则不然。我们相信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头脑中孔子的面目,是可靠的,因为他只生在孔子以后的三世纪。

  • 孔子的一生
  • 世系、童年、青年
  • 三十岁至五十岁
  • 掌大权时期
  • 五年漂泊(1)
  • 五年漂泊(2)
  • 厄于陈蔡
  • 再度漂泊
  • 孔子之治学与生活习惯
  • 孔子逝世及其后人
  • 《孔子世家》白话翻译(1)
  • 《孔子世家》白话翻译(2)
  • 《孔子世家》白话翻译(3)
  • 《孔子世家》白话翻译(4)
  • 《孔子世家》白话翻译(5)
  • 《孔子世家》白话翻译(6)
  • 《孔子世家》白话翻译(7)
  • 《孔子世家》白话翻译(8)
  • 《孔子世家》白话翻译(9)
  • 《孔子世家》白话翻译(10)
  • 《孔子世家》白话翻译(11)

上篇 孔子——孔子的智慧

我们随时都可以翻开《论语》这部书,随便哪一页都会流露出智者的人品之美,纵然有时极其粗暴,但同时又和蔼可亲。这就是《论语》这部书对中国人所显示的魔力。至于武断偏执也自有其动人的力量,孔夫子与约翰森的武断偏执之论,永远有动人的力量,因为这两位先哲把自己的见解都表现得那么断然无疑,那么坚定有力,其势堪称咄咄逼人。

  • 孔子的智慧(1)
  • 孔子的智慧(2)
  • 夫子自述·旁人描写(1)
  • 夫子自述·旁人描写(2)
  • 孔子的感情与艺术生活
  • 谈话的风格
  • 霸气
  • 急智与智慧
  • 人道精神与仁
  • 以人度人(1)
  • 以人度人(2)
  • 中庸为理想
  • 论为政
  • 论教育、礼与诗

下篇 老子(一)

老子觉察了人类智巧的危机,故尽力鼓吹“无知”以为人类之最大福音。他又觉察了人类劳役的徒然,故又教人以无为之道,所以节省精力而延寿养生。由于这一个意识使积极的人生观变成消极的人生观。它的流风所被染遍了全部东方文化色彩。

  • 绪论(1)
  • 绪论(2)
  • 绪论(3)
  • 绪论(4)
  • 绪论(5)
  • 绪论(6)
  • 绪论(7)
  • 绪论(8)
  • 绪论(9)
  • 第一章 论常道(1)
  • 第一章 论常道(2)
  • 第二章 相对论(1)
  • 第二章 相对论(2)
  • 第二章 相对论(3)
  • 第二章 相对论(4)
  • 第三章 无为而治(1)
  • 第三章 无为而治(2)
  • 第四章 道之德
  • 第五章 天地
  • 第六章 谷神
  • 第七章 无私
  • 第八章 水
  • 第九章 自满的危险
  • 第十章 抱一(1)
  • 第十章 抱一(2)

下篇 老子(二)

本篇所谈更玄了。相信道不能名、不能解、不能述、不可知的人,对天地之美,及其变化之莫测,怀着敬畏、虔诚的态度。然而,对道绝望的人,却深信道是虚幻不定的。它企图逃避我们所有的探究和努力,恰似生命最深远、最基本的问题一样,也以同样的方式避开了生物学家。

  • 第十一章 “无”的用处
  • 第十二章 感官
  • 第十三章 荣辱(1)
  • 第十三章 荣辱(2)
  • 第十四章 太初之道(1)
  • 第十四章 太初之道(2)
  •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 第十六章 知常道(1)
  • 第十六章 知常道(2)
  • 第十七章 太上(1)
  • 第十七章 太上(2)
  • 第十八章 道废
  • 第十九章 知所属(1)
  • 第十九章 知所属(2)
  • 第二十章 天与我
  • 第二十一章 道的显现
  • 第二十二章 争之无益(1)
  • 第二十二章 争之无益(2)
  • 第二十三章 同于道
  • 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行
  • 第二十五章 四大法(1)
  • 第二十五章 四大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