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水质英文:风水复活的背后(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26:10

风水复活的背后

[日期:2007-06-06] 来源:互联网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中国大地上的乡土文化景观是人地关系长期磨合的产物。风水说强调一种基本的整体环境模式。在云南哀牢山中,山体被划分为上、中、下三段。上部是世代保护的自然丛林,中部是人居住和生活的场所,下部层层叠叠的梯田是属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所。千百年来,风水模式在中国大地上铸造了一件件令现代人赞叹不已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作品。那曾经是我们的栖居地,将来可能也是我们的理想家园。 图为云南元阳县多依树村寨。

现代“风水”如何济世救民?

土地不仅需要我们去读,去品味,去体验,更需要我们去关爱,去呵护,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我理解您所说的重建土地伦理是要人们还土地以完整意义,建立人对土地的信赖和热爱、认同感与归属感,赋予她现代意义上的“神”。但在目前的中国重构“天地—人-神”的和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说传统的风水说不能担此重任,谁又能承担同样的角色?

1962年,景观规划师和生态规划先驱麦克哈格带领学生在美国东海岸研究海岸带的规划。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许多富人争相建造美丽别墅的地带,恰恰是在下一轮海潮侵蚀中要被吞没的危险地带。于是,他警告那些自命不凡的人赶紧搬离此地,否则将大难临头。遗憾的是,他的警告没有被理会。数月之后,强烈的海潮果然吞没了这些美丽的豪宅。于是麦克哈格呼吁:“人们要听景观规划师的建议,因为他告诉你在什么地方可以居住,在什么地方不能居住。”这正是景观设计学和区域生态规划的真正的含义,也是实现“风水”之济世救民理想的现代途径。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更确切地说是土地设计学,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改造、保护、管理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它与传统的风景园林有着本质的区别。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国家没有这个学科体系,因而就缺这样的人才来科学地建立人跟土地的和谐关系。我国过去培养了许多工程师,但都仅知工程的处理,只知道防洪要用防洪的工程,却不知道防洪可以用土地上的整个湿地系统来解决。景观设计师或土地设计师的终身目标就是实现人-建筑-城市以及人的一切活动和有生命的地球的和谐相处。


如同人需要以衣遮体,村落所栖居的山脉也同样应穿上衣服,森林便是它的衣衫。由于森林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减轻旱涝和风灾、调节小气候,它被当地人视为守护神。图为云南勐腊村寨与自然环境和谐相依的乡土景观。

天地-人-神的和谐

在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面对史无前例的严峻的人地关系危机的现实,只有“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才可以实现“天地-人-神”和谐的人居理想。当然,“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它是一种强调通过优先进行关键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是对快速城市扩张的一种应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总是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再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这一传统途径有许多弊端。

古代中国风水说认为土地是母亲,城市是一个胎儿,城市的所在地是“胎息”。但是我们恰恰是先造胎儿再造母亲,大地好像是不存在的。城市是一个多变而且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用地规模和功能布局所依赖的自变量(如人口)往往难以预测。深圳当时预测2000年的人口是100多万,并按此来规划,结果到2000年时达到了700万。北京更是这样。所以,建立在人口预测上的城市理想是个空中楼阁。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城市建设主体已经从政府和国家逐渐转变为开发商。现在是政府做规划,房地产开发商来建城市。而规划师对市场不甚了解,却想着要控制市场,从而导致规划的失灵。所以政府该做的事情就是不建设用地的规划和控制,需要“反规划”,就是首先要确定不该建设的区域和土地系统,该建设的东西让开发商去建设,不该建设的地方由市长和规划局长代表公众去做。面对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张,我们更需要逆向思维的国土和城市规划方法论,以“反规化”的思维,以不变应万变。顶的一滴雪水,可以流到太平洋去,就因为河流是连续的。

对于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国土,只有努力维护其自然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才能保证各种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各种生命会陆续断绝。同“反规划”理念类似,维护和恢复河道及海岸的自然形态同样是具有战略性的。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污染、断流和洪水是目前中国城市河流水系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然而,人们往往把治理的对象瞄准河道本身,殊不知造成上述三大问题的原因实际上与河道本身无关。其他如耗巨资筑高堤防洪、以水泥护堤衬底、裁弯取直、高坝蓄水等,均使大地的生命系统遭受严重损害。以裁弯取直为例。古代风水最忌水流直泻僵硬,强调水流应曲折有情。只有蜿蜒曲折的水流才有生气、灵气。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其他战略还有像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建立无机动车绿色通道,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以及溶解城市等。

中国各大城市现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交通堵塞现象,中国将来一定要靠自行车和公交来解决交通问题。更何况现在的中东问题以及我们面临的石油危机问题。中国的和平崛起必寄希望于自行车和轨道交通上;如果寄托在汽车上,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就会受到威胁。但是等到我们再想骑车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我们已经没有可以骑车的路了,我们的路全被汽车给占了。

中国古人也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面对异常快速的中国城市化进程,规划师和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不应只忙于应付迫在眉睫的房前屋后的环境恶化问题、街头巷尾的交通拥堵问题,而更应把眼光放在区域和大地尺度来研究长远的大决策、大战略,哪怕是牺牲眼前的或局部的利益来换取更持久和全局性的主动。从这个角度来讲,眼下轰轰烈烈的城市美化和建设生态城市的运动,至少过于短视和急功近利,与建设可持续的、生态安全和健康的城市,往往是南辕北辙。

济世救民是传统风水之所以出现的初衷。如今,这种美好愿望正被现代景观设计和生态规划所延续。如果说在当代和未来我们仍然需要一个好“风水”来保障城市和居民的健康与安全的话,那么这个现代“风水”就是生态基础设施:一个保障生态系统自然服务功能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一个保障五千年神灵栖息场所的景观遗产网络。这也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肩负的重大使命。


牌坊式重要的风水小品之一。好的风水不仅讲究维护与屏蔽,也注意利用小品来调节。中国传统风水小品各具含义。如风水亭、塔是关于领地的声明,门、牌坊、照壁可以避邪祛凶,风水林可以聚风藏气。位于安徽歙县的棠樾古村是“枕山、环水、画屏”的风水宝地,同时也是著名的牌坊之乡。棠樾村头,一字排开、绵延百余米的牌坊群皆为聚居此地的鲍氏家族所建,前后相隔四百多年。农耕文明、礼教、天人合一,这种自然与人为交融的徽式乡村景观,既刻载着过去的历史,同时也是土地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