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100度温度计:盘点小学语文教学大比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10:14

盘点小学语文教学大比武

 

引子

有一种精神,叫“钻研”;

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创新与反思,

十年一剑今出鞘,技压群芳气自华!

有一种境界,叫“无痕”;

大课无痕,人就是课,课就是人,无斧凿之功,自是行云流水,妙在师法自然,民主、和谐在课堂上真情演绎。

有一种感动,叫“尊重”;

真诚面对,尊重每一个独特的生命,“师道尊严”在历史的长河中叹息。

有一种震撼,叫“智慧”;

用“力”更用“心”,用方法,更用智慧,开放的课堂、开放的心灵、开放的思维,智慧让语文更灵动、更精彩、更有味!

有一种享受,叫感悟;

潜心会文、品味文化、品味历史、品味语言、品味人格,神游其间,乐哉乐哉!

有一种风景,叫个性;

八十一位教师用人格与艺术站出了八十一个别样的风景,

创造了无数个精彩瞬间……

第一章  二十一个精彩瞬间

一、让出精彩来

1、教师:刘岚    课题:《她是我的朋友》

师:同学们,你们有问题吗?

生:阮恒为什么救小女孩?

生:他为什么一动不动?

生:他为什么一开始把手举起,又放下,又举起?

生:……

师: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知道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你们讨论一下,再交流。

生:他在想,会不会把我的血全献掉。

生:干脆不救了吧,但她是我的朋友呀!

生:既然决定了就帮他一回吧!

生: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她死去。

生: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我……

生:不救了吧,但她是我的朋友呀!

生:……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仅仅是抛出了一、二个问题,如掷向湖心的一颗石子,在孩子们心头荡起一层层涟漪。“情动而辞发”欲罢而不能。最让我们庆幸的是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充分的,讨论的时间是充分的,表达的时间也是充分的,教师慷慨地把时间让给学生,才赢得了教学真的精彩!

2、教师:洪雪琴   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师:圆明园内有这么多的美景,你最想去哪儿?为什么?

生:我最想去买卖街,感受古代人买卖的热闹场面。

生:我最想去平湖秋月,欣赏平静的湖水……

生:我最想去看金碧辉煌的殿堂……

问题的答案是多元化的,学生的思维就是开放性的,表达的语言就是丰富多彩的。给学生时间就是给予一份权力:听的权力、说的权力、读的权力、写的权力,这些本来就是属于他们的,可“好心”的老师常常用自己才华横溢的讲演温柔地剥夺了。老师们,把孩子们曾经拥有的时间、空间和权力还给他们吧!

二、创出精彩来

3、教师:时俭     课题《琥珀》

教师与学生互动,师饰松脂,二位学生分别饰蜘蛛和苍蝇。正在“蜘蛛”张牙舞爪,虎视眈眈地扑向苍蝇的一刹那,松脂”(老师)张开大手把两个小家伙抱在了一起。课堂上漾起一片笑声。

这是会心的笑,笑声中,整个事件的过程,特别是琥珀形成的那份“巧”已了然于心。正因为方法的新奇,孩子们觉得有趣。师生相拥的一瞬,情感也交融在一起。教师缺的不是创新的素养,而是创新的意识,只要耐心发现,创造性的教随处可见。如:设计让学生拍卖这枚琥珀,看谁能拍到最高价。引导学生读书中发现琥珀的特点,感受其形态逼真,动感十足,清晰可鉴,时间漫长。

4、教师:彭莉     课题:《赤壁之战》

彭老师看似柔弱却出手非凡,几笔便画出二军对阵图。忽然一个字号很小的“周军”和字号极大的“曹军”出现了长江两岸。师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若有所悟:周军兵力少,曹军兵力强,一个弱一个强。力量悬殊巨大。一个学生感叹:曹军真是庞然大物!彭老师顺势让学生找到文中写兵力悬殊的句子。指导读出悬殊之“大”的语气。以文字书写大小之差异感悟二军兵力相差之大,可谓独具匠心,妙!妙!

5、教师:汪雅丽      课题《赤壁之战》

师:现在老师是曹操,你们是黄盖,看看谁的诈降让我深信不疑。

生:曹兄,你有八十万大军,我军才三万。小周瑜真是自不量力,硬拿鸡蛋碰石头!我黄盖才不会为他卖命,俗话说君子识实务(师点拨:识实务者为俊杰嘛),我要投奔于您,和曹兄同舟共济……

生:周瑜太不像话,竟敢与您八十万大军对抗。我黄盖愿俯首称臣,希望和您共谋大业……

师:曹操会怎么说?

生:啊呀,我身边要多几个黄盖这样的重臣,那又何愁不成功呀!

生:……

这才是有效的对话,这才是真正的互动!有智慧、有底蕴、有趣味、有训练、源于文本,高于文体,以历史为背景,以语文为根基,既训练了语言,又训练了思维,解读了人物,又凸显了性格。

一位老师素质很好,可在教学设计中将名师王淞舟的教学照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名师教学中的精彩不见了,教学时间也紧张了。学名师未必是学其方法,而是一个个名师背后大写的人格、高远的境界、深厚的底蕴、钻研的精神。移植名师的方法尤如买鞋,到你的脚上可能就不合适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的方法、有效的方法。只有自己教学的创造才能赢得自己教学的成功。

6、吴龙凤老师板书设计尤有新意,“布局雄伟、建筑精华”之外画一巨大火炬,那熊熊的火焰加上教师的激情,一下子刺激了孩子们脆弱的神经,孩子们动情了。

7、教师:吴冬喜     课题《丰碑》

还未开讲,一幅军需处长牺牲的画面突然出现在学生面前。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一位战士冻死了。

生:军需处长牺牲了,将军为他敬军礼。

师:现在你就是这位将军,当你看到你的战士,一位老人被风雪活活地冻死了,你会作何感想?

生:伤心

生:愤怒

师:同学们读课文,画出写将军“怒”的语句,读出将军的“怒”。

生自读——交流——师导读——生练读(有层次,有效果)

师:(情绪急转用低沉的语调轻轻地说)忽然,有人小声地说——

生:他就是军需处长。

师:让我们再一起轻轻地说一遍——

生:(更动情地)他——就是军需处长。

再次出示图,抓“镇定、安祥”解读军需处长牺牲像一段,导读,读出单薄、读出镇定、读出安祥。同学们自主地向军需处长两次庄严地敬军礼。最后,解读“丰碑”,“什么样的人死去了才堪称丰碑”,请撰写碑文。在情感高潮处,一遍又一遍地诵读课题“丰碑”,而板书也仅仅如同一座丰碑一样的大写的“丰碑”。

这是一节气势恢宏、撼人心魄的大课,教师以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视角将一座无字丰碑矗立在每个学生的记忆深处。以图导入,以情渲染,凝重而悲凉的氛围立刻抓住了每个孩子的目光,孩子们动情了。将军的愤怒、军需处长的无私,淋漓尽致地写在每个人的脸上和语言之中。一个“怒”字高度凝炼地概括了将军的情绪,一个军礼更表达了将军极大的意外和无限的敬重。孩子们的军礼动作虽不够到位,但每个人神情严肃,没有一个孩子发笑。随后的朗读更是将心中的激情渲泻在每个字眼上。丰碑的解读唤醒了孩子们心中的那份神圣,那份崇高,课题深情的诵读更是将燃烧的激情推向极致。课嘎然而止,余意却久久未能散去,有了创造性的教,我们便可以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人生。

三、听出精彩来

8、教师:汪雅丽     课题:《赤壁之战》

师:请一位同学读第四小节、读出周瑜的自信来。

生:……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

(学生强调了“这么”一词)。

师: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读?

生: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

(这位学生强调读“就”)

师:到底应该怎么读?

生:(练读,有所悟)

生: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这样更显出周瑜的自信。

生:周瑜认为这种方法一定会成功,不容怀疑。

生:一定要这么办才会成功。

师:同学们,再读,读出周瑜的坚定、自信!

生:……就这么办。

如果汪老师不注意倾听,这个极易忽视的细节就不会成为生成的资源,更不会在反复品味感悟中体会到周瑜的自信、坚定,体会到火攻之妙,胜券之在握。真诚地去关注每个孩子,用眼睛、用耳朵、更用心灵。

四、读出精彩来

引读:

9、教师:章小丽    课题《太阳》

师: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

生: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

师:因为——所以——

导读:

10、教师:张东辉    课题《木兰从军》

师:谁读一读“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这句话?

生:……

师:我觉你这是“焦急十分”,哪是“焦急万分”,谁来试试?

生:……

师:请你再读一读。(第一位读的同学)

生:……(读出了“焦急万分”之情),

11、教师:杜世敏     课题《木兰从军》

师:请同学们读第一自然段,说说木兰是个怎样的人?

(生读)

生:木兰是个女的。

生:木兰是个古代人。

生:木兰是个女英雄。

师:好,请读,读出英雄气概来!

生:我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名叫花木兰。

师:再读——(生读)

师:再读——(生读,越读越激昂)

12、教师:黄丽霞    课题《女娲补天》

师:读“女娲难过极了。”(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生活中遇到过难过的事情吗?
生:我家的小鸭子死了,我非常难过,把它埋了,我还哭了呢。

师:女娲为什么难过呀?

生: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创造的人类就要淹死,心里特别难过。

师:是啊,让我们读出女娲难过的心情吧!

生读(动情)

13、教师:兰霞      课题《可贵的沉默》

师:请观察插图,想一想他们在干什么?

生:……

师:自由读课文,找到写场面“热闹”的词。

生:神气十足。

师:请你读这句话(生读)

师:再神气点——

生:(1、2、3)读

师:同学们多么神气呀,看谁最神气?

生练读(时间充分)——男女生竞赛读(越读越“神气”,越读越有气势)

14、教师:潘巍巍    课题《可贵的沉默》

随着情感的推进,教师的手也跟着作出相应的动作。

“孩子们越说越兴奋……”同学们读得也越来越有节奏、有感情。到高潮处,教师也加入进来,师生情绪与文本融为一体,他们享受着朗读的乐趣。要说导读方法,是否可称作“手势导读法”呢!新!奇!有效!

五、引出精彩来

15、教师:胡艳     课题《田忌赛马》

师:同学们,请你们说一说生活中用智慧取胜的例子。

生:在一次游戏时……

师:课文中田忌第二场赛马是怎样以智取胜的呢?

《田忌赛马》突出的正是智慧在竞争中的价值。“智”是全文的核心,亦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主线。生活中的智慧无处不在,学生有感受、有积累、自然有话可说,说起来也津津有味。好的导入就应该简洁、生动、切中主题,又让学生兴味盎然。

16、教师:胡桂芳    课题《赤壁之战》

师:老师打二个谜语,同学们猜人名,凿壁借光——

生:孔明

师:孔雀收屏——

生:关羽

师:同学们三国人物了解的真不少。能说几个和他们有关的歇后语吗?

生: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生:……

胡老师方法之妙不在猜谜,而在借这一形式引领学生走进“三国”,走进赤壁,学生的思绪从历史文化大背景而来,对文本的感悟便不是文法句读学习之枯燥有限了。

17、教师:高勇    课题《太阳》

师:同学们,你们在清晨打开窗户最想看到什么?

生:草地

生:阳光

生:……

此问别出心裁,细细品味,发人深省。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却打开了学生思路,推开了生活的大门,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好心情从清晨开始,一番交流,学生会发现生活中的平常美,去欣赏生命中的每个瞬间,每个细节,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向生活延伸。生活是语文教学的血液,没有它,我们就会教死语文,死教语文,最终必然学语文死。

18、教师:章小丽      课题《太阳》

师:你们对太阳有哪些了解?

生:太阳会发光,它没有地表。

生:地球绕着太阳转。

“开放式”教学是时空的开放、思维的开放、视野的开放、形式的开放,天地万物,唯有与文本教学相关的方在开放之列。尤如一盏射灯,不管其延伸多么广大都要落到起点上。章老师的点是恰当的。

19、教师:朱华、黄艳    课题《放弃射门》

师:踢足球最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射门。

师:你们谈谈射门的感受。

生:非常痛快。

生:兴奋。

生:一个字——“爽”。

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拥有最广泛的球迷,孩子们也不例外,让他们谈足球要比学语文要高兴得多,由孩子兴趣点引入,精彩的就不仅仅是足球。

六、背出精彩来

20、教师:张东辉     课题《木兰从军》

张老师在读上颇为用力,指名读、范读、导读、引读,师生以父女、母女、姐弟等角色练说,文本已在解读与赏析中留下一个个记忆的片断,背诵水到渠成。课前仅半个小时读文,现场只有二十分钟讲读,学生亦能颇为有情地背诵,可见学生潜力之大,可见背诵前的朗读与感悟的充分。

21、教师:刘莉     课题《鸟岛》

刘老师的背诵高明,高明在有层次、有辅助、有活动、有感悟。在理解积累了写鸟多、窝多、蛋多的词句之后,充分的导读。刘老师请同学们上黑板画鸟窝、鸟蛋,几乎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进来,黑板立刻成了鸟窝和鸟蛋的世界。看着满地的鸟蛋,教师引背,师生共背,学生同背。背得情绪高昂,背得熟练准确,语文教学效率提高了。

 

 

第二章  二十八个反思案例

一、“底蕴”——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1、《赤壁之战》教学中——

师:同学们,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生1:骄傲。

生2:轻敌,没有头脑。

师:对,我们可不能像他那样骄傲……

同样是《赤壁之战》的教学,另一位老师这样教——

师:历史上的曹操做事周密,足智多谋,又生性多疑,为什么这一次会上当呢?

生:周瑜施了苦肉计。

生:诸葛亮东风借得巧

生:……

师:是的,在这个故事背后,还有很多计谋,可谓一计连一计,计计是妙计,让人不得不信,即使曹操这样心细的人也上当了,课下同学们读一读这些故事。

二位教师的分野只是底蕴的差异,第一位教师不懂历史、不知人物,曹操自然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第二位教师有《三国演义》作基础,人物自然丰满,视野必然开阔,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的火种也随之点亮。

2、还是《赤壁之战》

教师大手笔,潦潦几下,便勾出曹周二军对阵图,中间滔滔激流,要学生标出两军位置。

生:南面是周军(师标注)

生:北面是魏军,北魏。

师:好。(板书“北魏”)

一生喊:不是北魏。可教师并未理睬。

呜乎哀哉,怪不得连孔子这样的大圣人都说教学相长,要“不耻下问”。一个智慧的声音并未进入教学的视野!赤壁之战时三国鼎立局面未定,“魏”更是十几年后,公元220年曹操死去,其子曹丕所立国号,“北魏”更是阴差阳错,此乃属一百多年后的南北朝时期,与三国,与赤壁何干,司马迁若听此课必气得顿足吐血不可!

二、文本解读——语文教学设计的前提

3、《琥珀》教学中——

师:听老师范读,你们闭眼想像,谈你的第一印象。

(教师读,学生说)

师:小组合作学习,看看“琥珀”中的苍蝇是怎么来的?

(生合作学习)

师:苍蝇当时是怎么想的?(生:……)

师:他们在里面想干什么?(生说得五花八门)

解读文本,不是解读文字,文本以文字为载体表达思想,蕴涵文化,传递情感,书写哲理。老师不该说的都说了,该说的一句也“不肯说”,没有文本深层次的走入,哪能抓要点层层“解析”呢?此文最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家们由一块几百万年前的琥珀展开合理想象,写出一个合情合理生动的故事,其合理性从何而来?因为有松脂故推想当时天奇热、松树流脂,由蜘蛛、苍蝇姿态推想经过一番挣扎,由二只小动物被松脂团团围住,推想是在一刹那间形成的琥珀。故须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一个“热”字,正因“热”苍蝇在树阴下休憩,毫无防备,突出的是一个“闲”字,蜘蛛饥饿突出一个“贪”字,故不会注意有无松脂下落,最重要的是突出松脂滴下,蜘蛛扑上苍蝇欲逃的一刹那产生这样一个意外的“巧”字。抓住三点体会此琥珀形成的几个条件,是“写”在这个琥珀上的,科学家推想的依据。这三个字亦是语文导读的要点。不解读,教师带学生在文字表面毫无目标的漫游就不奇怪了。

4、《小音乐扬科》把扬科称作“小音乐家”是文本解读的一个难点。扬科既不是演奏的行家,更没有什么名气、得到很好的音乐教育,为什么称他为音乐家呢?杨水秀老师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共同解读——

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音乐家?杨科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看出他爱音乐?

生:……

生:他把音乐当作生命的一部分

是的,爱音乐、懂音乐、有音乐天赋才是真正的音乐家。好的解读,让教学渐入佳境,回味无穷。平庸的解读,只是文字游戏,消磨时间而已。

5、《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中,教师以图助读,用简笔画勾出双龙洞的各部分形状(孔隙成了向上突起的小洞,外洞和内洞一样大,没有画溪水),可就是这幅图给他惹了麻烦。

此图是在没有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的“印象派”作品,因此漏洞甚多,如:孔隙绝不是向上突起的小孔,而是山石平面与水面之间的缝隙;孔隙之险、之低未体现,应借小船与溪水位置来表示;三是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怎可一样大?未标示溪流,溪流是本文的一条暗线,无论是理清文脉,还是突出孔隙之险,溪流都是尤为重要的。解读就是在理解中阅读,在阅读中理解,第一层次是正确;第二层次是激情;第三层次是感悟,“正确”是前提,激情是关键,感悟是目的。

6、《女娲补天》结束时,教师问“天为什么会破?”我不禁诧异。我自信对文本的理解是清楚的,可无论如何,搅尽脑汁也想不出天破的原因,好在这位老师公布了答案:“是呀,我们人类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否则就有灭顶之灾”。我恍然大悟,但同时又有些害怕!一个表现女娲英雄、无私、关爱人类的主题,怎么会和环保扯上关系。解读,又是解读“惹的祸”。

7、解读《木兰从军》,一位教师抓父亲“年老体弱”体会木兰的孝心,最后把引到关心父母的话题上来。殊不知花木兰之所以成为英雄,千古流传,岂是一个“孝”字可以概括,其境界又岂止是在一个“孝”字上。

杜世敏老师则在深入解读中找到了木兰心中那颗博大的灵魂。由“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品出一颗“孝”心;从“弟弟幼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品出一颗“爱心”;从“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品出一颗“忠心”,而这“孝心”、“爱心”、“忠心”一齐揪住了木兰的心,“忠心”让木兰男扮女装替父从军;“爱心”让木兰说服家人,奔赴战场;“忠心”让木兰实现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心愿。这真是一位“女英雄”!整个教学就是解读英雄的过程。为强化女英雄的那份坚定执着,师生互动,角色对话:

师:父亲说了,不行不行,你是一个女孩子呀!(生……)

师:弟弟也说了,你不要去,我是男子汉!(生……)

师:妈妈说,女儿呀,我不舍得你走呀!(生……)

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实现了心理换位,以木兰之心,木兰之情,道出了女英雄伟大的人格,这还用得着去苍白的说教,喊出向木兰学习的口号吗?不是苦思,细琢磨,哪得文本解读深,没有文本解读深,哪得教学真境界!沉下心来,钻进文本,哀则泪光盈盈,喜则舞之蹈之,怒则拍案而起,忧则夜不能寐,情动于中,文与思合,让文本融入自己的血脉,达到“我即是文本,文本即是我”的佳境,这就是真正的解读,这才是有效的备课,有意义的备课。解读之功源于反思的意识,源于广阔的文化背景、深厚的人文内涵,源于丰富而敏感、真诚而博大的灵魂。大课首先是解读的大视野、大手笔、大境界。解读是语文教学设计的根,只有解读丰满了,语文教学这棵大树方能枝繁叶茂,绿意融融。

三、“语文味”哪里去了

8、《太阳》成了文法课——

师:同学们,哪一部分写到了太阳离我们很远?

生:第一自然段。

师:用到哪些数字说明呢?

生:一亿五千万公里远……

师:对,这就是数字说明法。

师:同学们,作者还用什么方法说明“远”的?

生: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师:这就是打比方的方法。

语文味哪里去了?还是《太阳》陆常波老师让孩子们尝到了语文味。

师:同学们,读一读,再画出写太阳远的词句。

(生交流,师板书:150000000)

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个数字去掉,说: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读读看,哪一句更好?

生读,品味交流,用上这个天文数字更能使我们感受到太阳的遥不可及。

师:谁来读这句话。

生: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

师:你们感受到“远”了吗?再试试。

同样是谈数字,陆老师不是得出一个数字说明法,而是辅助学生在读、思、议之中感悟其“远”,在朗读中去品味“远”,内化用数字说明的方法。学生读得有滋有味,说得有滋有味,这味就是“语文味”。

9、《卖火柴的小女孩》成了政治说教课——

当学生读到小女孩的一双鞋被一个小男孩抢走了,还要拿它当摇篮时,有几个同学笑了起来。老师异常恼火:“有什么好笑的?小女孩这么可怜,你还笑!”在总结课文时,老师开始晓之以理:你们在小女孩这个年龄要不要挣钱?现在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很多,我们应该怎么做,如果她生活在我们中间,我们应该怎么做?

同学们笑得很真实,也许他们仅仅是觉得小男孩的话有趣、可笑而发笑,即使真的是觉得小女孩的“狼狈”而发笑,倒正是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孩子们尚未走进文本,进入情境、尚未体会到小女孩的可怜,就应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披文入情,在文本中多几个来回,直到孩子们有所感、有所悟为止。用氛围去感染、用真情去打动、用智慧去启迪、用语文去引领。说教,永远是苍白无力的。这位教师不妨这样设计:

师:这不是一般的天气,“天冷极了——”

(生圈画读议体会天气真冷)

师:这不是一般的晚上,这是大年夜——

(生交流大年夜的欢乐)

师:这不是一般的小女孩,这是一个      的小女孩。

生(孤独,可怜、害怕、寒冷、饥饿……)。

学生自由选择读相关词句,师生互动导读——

师:她孤独呀——

(生读“孤独”句)

师:她害怕呀——

(生读“害怕”句)

师:她寒冷呀——

(生读“寒冷”句)

师:她饥饿呀——

(生读“饥饿”句)

师:她真是一个——

(导读:啊,可怜的小女孩!)

10、《圆明圆的毁灭》上成历史课——

课堂上,教师激动地演说圆明园的盛况,它的过去和现在,它的毁灭和那二个强盗。结束时,和孩子们一起喊出“奋发向上,振兴中华”的口号。这是语文课吗?这有语文味吗?语文教师为什么一到课堂就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课堂教学之魂——语文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历史的、人文的、科学的、生活的,一切都可以促使学生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中,动人的情感背景中,美丽的自然背景中,精彩的科学背景中,丰富的生活背景中学习活的语文、真的语文,具体的、生动的、有味的语文。如果“语文”没有了,这一切的一切再精彩也就毫无意义了。只有把语文课上语文课,语文味才会生动在课堂上。借助火烧圆明园这段屈辱史,借助描述昔日园林辉煌的史料、图片引领学生入境,指导学生读文、给足时间感悟,语文味又何愁不来呢?“漫步园内……”那份神游千古的悠然,那份沉醉其间的陶然,那份如诗似梦的幻然,在读中悄悄地渗进学生心灵,融入情感的血流。如此,在读到精妙绝仑、举世无双、巧夺天工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时,还用得着用口号去唤醒那份民族自尊吗?

四、生成——让我欢喜让我忧

11、《太阳》教学中——

师:同学们,从“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体会到什么?

生:太阳离我们很远。

(这位学生真聪明,他知道老师需要什么。教师很满意,正欲发话,却有一个“不知趣”的小家伙插嘴了)。

生:就算箭能射得到,也会变成汽!

(怎么办?至于“汽”的那一段还没讲到,由此展开必乱了顺序,坏了大事,要你说“远”,你却说这样一句奇奇怪怪的话。老师不高兴了,继续她的讲演)。

这个“不识时务”的孩子真了不起,他能前后联系读书,能将太阳“远”与“热”结合起来思考问题。他说的又何错之有呢?不表扬也罢了,还遭冷遇。一个独特的思维刚冒出来便给关住了。

 

12、《放弃射门》教学中——

师:为什么福勒会放弃射门?

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师:你们怎么看福勒呢?

生:你真了不起,为了西曼不受伤,他放弃了射门。

生:………

生:我想对他说,挑起来不就行了吗?

师:……

这是学生很自然、很真实的想法,既挑球射门,或传给同伴射门得分,又不伤害西曼,这岂不是万全之策?这真是学生思维的亮点,生成的火花呀!遗憾的是教师错过了。如果此时停下来讨论,这可能吗?引导学生读文,从“猛扑过来”、“闪电一般”“刚”等词语朗读感悟,体会当时没有时间允许他这么做,进一步再体会出,作出放弃射门的决定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潜意识的一种选择,其人格就更能给人震撼了。

13、《小音乐家扬科》教学中——

师:谁来读一读写扬科喜爱音乐的句子?

生:他说:“妈妈,树林里在奏乐呢,噢咦!噢咦!……”(这位可爱的女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将“噢咦”读出了曲调)。

师:请注意,应读成“噢咦噢咦”,再读一遍。

生:……

生成的亮点对于平庸的教师来说是个意外,甚至是错误,而对于高明的教师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像柳暗花明,独辟蹊径,必兴奋不已。“噢咦”读得像音乐一样有曲有调,正是学生入情入境、有独特感悟的结果,教师的“好心”纠正,像一瓢凉水把一个个性的火苗扑灭了。

14、《太阳》教学中——

教学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老师忽然用一个新理念,把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孩子们质疑。小手如林,所问皆中老师下怀,都是下一个环节所必需的。毕竟孙悟空逃不过如来佛手掌心,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突然,一个声音响起来:钢铁碰到太阳变成汽的汽是什么呢!又是一个意外。好在声音不大,教师应激得快,见好就收罢。教学没有因为这个独特的声音而有任何改变。细想一想,这个孩子是最会读书,又最善提问的,“汽”一般与水有关,而此处的“汽”又似乎不是水,心生疑窦又不得解正是愤排不开的时候,是最期待点拨与引导的状态,学习兴味之浓,思考之深都是难能可贵的。实际上,此处稍加点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你们平常见到的汽和这里的汽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讨论交流领会到这里的汽实际上是气态的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体会到持续大火可以将钢铁烧红,钢铁厂持续几千度可以将其变成液态,而太阳却在一刹那将其变成气态,可见其“热”!再施以导读,读出热的特点和感觉也就水到渠成了。

15、生成得到捕捉运用,自然也有令人欢喜的时候。吴晓玲执教《黑板跑了》时,学生读书圈画出体现安培专心的词句。学生说:“可是安培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忽然另一个学生说,应该在这前面加上写街上很热闹这句话,因为热闹更能看出安培专心。“太好了!那我们看看街上是怎么热闹”。孩子们思维一下子激活:“法国芭蕾舞很著名,有人在街上跳芭蕾舞。”“有人在广场上散步”、“有骑士在舞剑”,师随后引导“可是安培是怎么做的呢?”集中读悟,读出其专心的样子。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利用生成的资源是因为不相信学生的理解力、创造力和感悟力,殊不知,他们很多时候比教师更高明。

16、《女娲补天》教学中——

师:想象一下,天破了之后,人们可能会怎样?

生:人们在逃命;

生:人们在游泳。

师:很好。

很明显,教师并未倾听、思考学生的表达。当时,世界一片黑暗,人们四处逃命,怎么会在水中悠闲地游泳?尽管如此,这仍不失为一个宝贵的教学资源,同学们说说你平时怎么游泳的?“他们真的在游泳吗?”“怎样挣扎的?”同学们试着屏气三十秒看是什么感觉?随之指导读出可怕、紧张。

五、整体设计——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

17、《世纪宝鼎》教学可以紧紧抓住“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堪称宏伟杰作。”一句,层层铺展,细细品味。引导看图,用学生语言描述,再找到集中评价宝鼎的这句话,学生自读,用“——”画出宝鼎造型古朴的语句,用“    ”画出写鼎工艺精湛的语句,交流、体会并指导朗读、读出古朴、读出精湛、读出宏伟、读出作为中华儿女的豪情,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模拟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可是几位教师都选择了“串讲”。

18、《木兰从军》教学中,一位教师设计填空:花木兰是一个        的女英雄。遗憾的是得到一个标准答案“勇敢”便没有下文了。如果以此为核心,全文一以贯之,不仅有效率、还会有精彩!让学生自由读文,根据独特的读书体会填空说理由。引导看图,可见其“文静俊美”,指导读文,可见其“关心父母,小弟”,聪明(想出了女扮男装的办法),“勇敢”(不仅作战勇敢,而是冒着挑战道德伦理,犯欺君之罪的危险)“有个性”(古代女子没有地位,引用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爱国”(联系后文,不爱国岂会立战功,而当时战事连连,匈奴侵扰,国难当头,挺身而出,为年迈的老父,更是为天下受苦受难老百姓),在交流中,指导朗读相关词句,感悟语言,深化情感。这样融人文渗透与语言训练为一体,以一个填空为线,既提高了效率,又达到了目标。

六、感悟——虚实之间显峥嵘

“悟”是佛学最高境界,参禅为悟道,难便难在一个“悟”字上。它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难以明状,却又无时不在。语文学习中的灵犀一动,情感共鸣,智慧碰撞等都可以理解成一种“悟”。语文教学的“悟”在于由感而悟,这“感”又蕴含于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之中,故语文教学之感悟便有了抓手,便是由文入手,以读启悟,以悟促读。

19、《记金华的双龙洞》“孔隙”一段是全文最精华处,其魅力均在一个“险”上。而这“险”就是学生感悟的目标之一。几位教师一游、二游、三游均是蜻蜓点水,记忆不深。不妨入课时作一简图,留出孔隙段让学生作画。评价中突出山石与水面的位置,直到低得不能再低方为好,学生说孔隙印象自然少不了一个“险”字。到文中找“险”句,品读之后圈出最见其险的关键词,“挤压”、“稍微”、“一点儿”、“准会”,同学交流、感悟其险,配以朗读指导,读出“险”的山石,险的心情。“挤压”一词是感悟的重点。一位教师将黑板纸在学生眼前移动,学生道:紧张。这种方法缺陷是不能让每个孩子都来体会经历一番。因此,可引导入境,“什么挤压过来?”(山石)什么样的山石?(山石巨大、潮湿、漆黑、不平、古怪)自读自悟,读出“挤压”之感。比较用“挤压”换成“靠近”体会用语之形象、生动。

20、《台湾的蝴蝶谷》教学中——

师: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同学们读得美一点。

生:(读)

师:再美一点

生:……

美是一种感受,怎样化虚为实,让学生在美丽的情境中心有所动,情有所抒,读出美感,读出味道,不是一句“读得再美一点”能解决的。必须让学生经历一个感悟的过程。蝴蝶谷到底美在哪儿?美在它的色彩——“金光灿灿”、“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美在它的姿态——“下下翻飞”,“撒”;美在它的韵味——“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不妨让学生穿最美的衣裳而来,教师作“仙女”(即文中的“谁”)撒下“花瓣”(手势表示),“蝴蝶”(学生)便轻轻地上下翻飞,尽展舞姿,随教师一起“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其间融入导读,特别是读“十分壮观”,读出多而亮;“上下翻飞”“五彩缤纷”读出美;“随风飘来”缓慢而轻柔,“又随风飘去”则一齐向远方诵出最有韵味的长音。至此,学生既品味到“美”,又熟知了“文”,感悟目标达成。最后,顺势引背,有情有景,有滋有味,水到渠成。

21、教师:樊莉莉、刘莉     课题《鸟岛》

为体会“陆续”之意,樊老师和孩子们逐排振翅,陆续飞起;刘老师的孩子们像小鸟儿一样,分组陆续飞到讲台上,飞到老师的怀抱中,刘老师又亲切地将他们陆续送回位子上。

七、走向迷途的价值观

22、《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

师:如果你真的站在这座美丽的皇家园林中,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圆明园真是无比辉煌呀!

生:皇帝在这里吃喝玩乐,多么舒服啊!

生:……

现代生活方式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珍爱生命、享受生活成为人们共同的选择。既然如此,是否皇帝的吃喝玩乐,就可默许甚至赞赏呢?孩子的语气中充满了羡慕呀!一个凝聚着亿万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以国计民生为代价的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不是供百姓们赏玩,而是皇亲国戚们挥霍奢侈之地。更可悲的是无能的皇帝国难当头逃之夭夭,毁圆明园于一旦,这样的皇帝,这样的生活何羡之有?他们应该经受道德与历史的拷问,其生活应为人所不耻!可惜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看似细节的要点,及时作价值观的引导。课下问一位叫×宗的同学名字的由来,其语出惊人:爸爸希望我成老总,×宗就是×总嘛!做老总多好,不干活也能拿到好多钱!孩子们面对经济社会各种“理念”发生价值观的偏差尤可原谅,教师若置之不理,或认为“在情理之中”便是有失职之过了。

23、《西门豹》教学中——

师:同学们请观察插图,看你发现了什么?

(利用插图甚好甚好)

生:我发现巫婆非常害怕

生:我发现有人为巫婆哭了。

生:……

一个不可错过的价值观引导的点没有引起教师注意!教师不妨问一句“人们真的为巫婆哭吗?她值得人们为她掉泪吗?”引导学生自主读书,了解巫婆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女儿伤心,家人痛心,巫婆狠心。这样,既解读了文本,又作了价值观引导,一举两得。

八、关注每个孩子,近些,再近些

24、《赤壁之战》教师侃侃而谈,说得津津有味,其中不乏妙语连珠,“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节课分解!”孩子们诧异地转身离去,怀揣共同的问题:我们来干嘛的?这节课只有一个人在上课,她就是那个“说评书”的老师。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引导、点拨,使学生自主去发现,去获得。教师不是知识灌输者,他是语文学习的引导者、兴趣的激活者、智慧的点击者、生活的指导者、习惯的规范者、品德的熏陶者、情感的激发者、个性的放飞者、价值观的指导者。总之,他是站在学生背后提醒一声,推动一把,鼓励一句,帮助一下的人,教学过程中,他穿针引线,推波助澜,教师的主导是以学生的主体为前提的。

25、《田忌赛马》教学中,一位学生上黑板画出场顺序,全场肃然,一齐盯着那位同学完成他的作品。关注学生就是关注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就是内化文化,启动思维,这样的训练为何不让每个孩子参与,都能在笔记本上练习一番呢?

关注孩子从深层次上应是对孩子思维、情感等学情的关注,顺学而导,以学定教,课要备,但不能局泥于教师备的模式、内容。《田忌赛马》中教师意在比较文后三句话,找到“联系点”,思考田忌胜利与失败的原因。“同学们,哪几句话写到取胜的原因?”一场猜谜游戏开始了。左猜不中,右猜不中,教师心急火燎。为何要兜这个圈子,不能让孩子们直接读一读文后三个句子,再讨论交流呢?不去研究教法、不去研究学生,就没有真正的对学生的关注。

26、《飞夺泸定桥》教学中——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写了桥的样子;

生:我补充,写了桥非常的……

师:非常的险是吧!

生:对,险。

又是一个“热心”的老师,学生知道桥险,只不过一时未在头脑的词库中寻找到“险”字,他的思维在快速运转。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期待,或是启发同学们思考交流,打开思路。教师的代替就是扼杀,好心也是能办坏事的。

又是《飞夺泸定桥》,教师范读桥险一段,天真的孩子鼓起掌来,不想教师完全投入自我的世界,对于掌声是麻木的,对于孩子的回答是不在意的,她似乎已全然进入自我情感世界,学生只是捧场的,如此看来,教师的“激情投入”有时也很糟糕。

27、《圆明园的毁灭》中,一位学生上台画“众星拱月”图,其余同学成了观众,为何不让他们也画一画,体会“众星拱月”的含义呢?还是“全体意识”不到位呀。

九、设问——成也在斯,败也在斯

28、是不是善于设问,考验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不是善于设问,决定的是教学的成败。

《西门豹》教学中,教师无效的问题何其多也,“巫婆怎么样?(沉下去),沉下去怎样?(死了),任务完成了吗?(没有);“假如你画,你会把巫婆等人画得好不好看呢?”(不好看),“她去了吗?能回来吗?”

《女娲补天》教学中:“立刻什么?求他什么?把天火怎么样?他不想人们怎样,女娲心里非常怎么样?不想人类遭什么呀!心里非常的……。

同样是《西门豹》,朱建华老师设计了“如果朝廷派另外一名官员来治理邺,结果会怎么样?”“西门豹的方法妙在哪里”,同样是《女娲补天》,黄丽霞老师设计了“哪些词句看出可怕?”女娲是怎样关心人类的问题。串问尤如一盘珍珠,讲到这颗讲到那颗,还是散的、无序的,后者却同样是讲珍珠,只是用一根线贯穿了而已,因此,它成了美丽耀眼的项链。这样的项链也出现在黄燕老师的课堂上。“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想一想读懂了什么?”,“你是一个非常关注比赛的球迷,你是利物浦队坚定的支持者,看到福勒突然停止射门,你会怎么想?”“福勒到底该不该放弃射门?”一节课就三个问题,而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几乎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进来。有的学生甚至激动地朝福勒喊:“福勒,你发愣干什么?你到底在想什么?!一位学生同意放弃射门,说:雷锋叔叔说得好,人活在世界上要为人服务,要时时刻刻想到别人。在充分交流,辩论之后,孩子们的心灵定格在“人性类”三个字上,主题至此升华。

第三章 大赛全扫描

一、9大特点

1、规模最大。全市共有5750人参加了全员教学能力考核,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2%,选送参加市级评比的语文教师81人,其中语文教师有八十一人,为历年最多。

2、参与面最广。各区县片和相关学校都参与了比赛,选手来自七十多所学校。

3、奖项最多。为更为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除设课堂教学奖以外还单设了优秀教学设计奖和教学基本功奖。

4、整体水平最高。参赛选手中有不少曾在全市教学大赛中获得过一等奖,有的曾在全省教学平台上一展身手。其中有省“教坛新星”、市级骨干教师、学校业务领导,有的还是校长。

5、要求最严。每位选手需要提前一个小时临时抽取教学内容和上课的班级,撰写教学设计,不得携带任何教学用书和参考资料,只准带一本教材,也不得有任何人协助备课。

6、模式最新。本次比赛既没有采用说课,也没有采用试讲,又没有采用四十分钟课堂教学,而是推出了一种新的比赛模式:二十分钟课堂教学。最能体现教师业务能力的是课堂教学,只有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领引学生真实地走到文本之中理解、感悟、积累、运用,在听说读写综合学习中才能最好地展现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艺术、文化底蕴和业务功底。因此,大赛必须是课堂教学。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现实,有必要通过赛课模式的变化引导教师去思考和探索语文教学效率问题,或者说是语文教学中“实”的问题。二十分钟,与正常的教学相比减少了一半,这就意味着要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尽可能多的语文教学任务。当然,时间减半,教学的容量也相应地作了一些调整,有的是课文的某个片断,章节,有的是文章的一个自然段。通过这种比赛模式引发了小学语文教师和专家们对语文教学效率问题的关注。

7、理念最新。本次大赛是对新课程改革几年来教师教学理念、专业水平的大检阅。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真诚交流,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悄然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个性化地学习,在教师点拨指导下更为有效地学习,“学”――更扎实了,“教”――更艺术了。教学中不乏智慧的碰撞,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学生思维的亮点进入教学的视野,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失误和意外也能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

8、教学最真。比赛采取借班上课的形式,选手事先不与学生见面,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引领学生真实地走进课堂,花架子没有了,有的是展现在课堂上的教师最真实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文化底蕴和业务功底。这是一次真正的教学思想与艺术的砺炼,冲去的是浮华和躁动,留下的是朴素和坚实。这次体验,将记载在每位参赛教师的成长档案中,记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成为教育智慧的火石,随时撞击,随时闪耀。

9、思考最多。正因为是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大奖赛,其映射的就不仅仅是教师在改革中探索与积累的成果,更多的是应对教学问题的困惑和思考。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显现出在开放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中,自身底蕴和业务功底的欠缺,尤其是在“导”的艺术性上尚待提高;关注学生的面还不够广,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不够多、空间还不够大,对学生控制、代替的比较多,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体现得还不够充分;捕捉生成的教学资源的意识不够浓;教学的效率还不够高;在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上,存在地区间发展的不均衡等等。这些思考会促使教师的教走向成熟,会给教研工作以更多的启示。

二、6大突破

1、探索了语文教学效率新思路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微,关键是效率不高。本次采用二十分钟课堂教学,时间下来了,效率上去了。选手们整体处理教材意识,重点突破意识,语言简洁意识,有效训练意识,时间掌控意识明显提高。教学环节紧凑、语言精炼、重点突出、训练扎实已成为教师追求的境界,大部分教师实现了自我的超越,教学效率提高显著。有的课在短短二十分钟不仅理解感悟,还熟读成诵。在二十分钟的教学探索中,选手们用创造与实践对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作出了应答:

① 整体处理,设计最关键的问题,统领全文,在学生自主学习之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思考,感悟,积累,运用。

② 精讲多练,给学生最大的学习时空。教师简化环节,浓缩语言,顺学而教,顺势而导,根据学情,灵活调整教学预案。

③ 把握规律,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以读为主线,让语文学习更实一点,语文的味道更浓一点,语文训练的收获更大一点。

2、落实了新理念,课堂上民主、和谐、对话、交流蔚然成风。

这是对新课改几年来小语教研工作的大检阅,选手的课堂教学总体上看,教学理念新,师生关系融洽,老师们用“智慧星”,激励性语言,甚至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读书时间充分,思维空间充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们关注学生的学情,顺学而导,顺势而教,不拘泥于教案,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调整教学预案。

3、注意文本解读,教师文化底蕴得到彰显

因为是“孤军作战”,考验的是教师独立解读文本水平。不少选手已深知文本解读对于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的意义,同一个文本,教师作出了不同的、个性化的解读。他们有意识地将文本放在历史、文化、生活的大背景中解读。在课堂上,教师旁征博引,因利施导,学生既学了语文,又得到了人性与文化的熏陶。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的年轻教师脱颖而出,他们将引领着更多的教师自觉提高自身语文综合素养。

4、以读为主的语文训练成为语文教学主旋律。

语文姓语,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之要务。朗读、默读、诵读、比较、思考、讨论等都是语文教学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核心是一个“读”字。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师们用教育智慧展示了一个个关于“读”的成功案例。以图促读,以乐促读、以演促读,以悟促读,以画促读,以读促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艺术性地指导朗读,读出了层次,读出了语感。教师导读的语言富有情境性、情感性、人文性、激励性,“让你的读带我们走进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的毁灭》)“要让我们感觉热得受不了”。(《太阳》)“再热闹一点,试试看,你一定行!”(《可贵的沉默》)”在入情入境、兴趣盎然的读书声中,语文味走进了课堂。除此以外,教师引导品词析句,积累感悟,迁移运用也使语文课变得扎实起来。

5、捕捉生成,用教育智慧去点亮智慧。

课堂简洁了,课堂真实了,课堂也更灵动了,学生空间大了,一些看似意外的智慧的碰撞产生了。教师遭遇“生成”时,有的不知所措或置之不理,有的则巧借生成,转化为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用学生独特的视角,另辟蹊径,在智与智的交汇中,高潮迭起,令人振奋。课堂平铺直叙的少了,灵活多变的多了,就文讲文的少了。拓展延伸的多了,课堂更有生气,更有趣味,更有内涵,更有吸引力了。

6、交流了方法,展示了教师,获得了锤炼。

参赛教师都有着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普通话清楚流利,粉笔字工整美观、教具操作熟练,教学心理素质稳定。有的课或教学理念不够新,或文本解读有欠缺,但教师教学基本功还是过硬的。在选手中,年青教师更多了,男教师更多了,区县教师更多了,年龄更均衡,性别更均衡,城乡更均衡,小学语文教师队伍正获得整体、谐调发展。通过交流会课,几乎每位教师都有可圈可点的精彩之笔,因此,本次比赛交流的方法也是空前之多,成功反思案例也是空前之多,这对指导今后铜陵市语文教学工作意义深远。

三、6大误区

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倾向,姑且也可称作误区,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1、关注教案多,面向全体少。

2、注重形式多,扎实训练少。

3、教学分析多,朗读感悟少。

4、因循守旧多,创新个性少。

5、代替控制多,自读自悟少。

6、就文解文多,资源运用少。

 

尾  声

 

二十分钟下课铃声又一次响起

盛况空前的2005年小学语文教学大奖赛

尘埃落定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曲虽尽,音尚在

赛已止,心难平

三尺讲台,群英荟萃

各路好手,风采各异

或婉约,或豪放

或细腻,或粗放

或刚柔相剂,或朴实无华

彰显的是个性,碰撞的是智慧

互动的是心灵,快乐的是生命

新理念让课堂更生动

真实、扎实、朴实让课堂更厚重

语文教学走向理性,走向品味,走向魅力,

讲台上是一位位小于永正,小王淞舟,小支玉恒,

讲台下是一个个忠情于语文的鲜活的生命,

二十一个精彩瞬间,

二十八个反思案例

锁定在2005年油菜花开遍山野的季节

九九八十一,

似乎在契合着一个古老的预言

历经磨难,九九归真

无论成败,选手们都经历了一场人生的风雨。

砺炼中,他们更坚强,更执着,更精焊!

他们获得了生命的超越!

九九八十一

一个庞大的参赛教师群体,骨干教师群体,

众人划桨开大船,

无论风暴雷霆,

无论冰霜雪雨,

小语大船必将乘风破浪,一往向前!

必将辉煌,辉煌,再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