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基础知识试题答案:[转载]2011高考作文考前必读时文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18:54:46

2011高考作文考前必读时文3

 

中青报:在日本地震中感受国民教育

舒圣祥  2011年03月16日08:53    《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惨烈的日本大地震,让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的我们感同身受。没有幸灾乐祸,没有漠不关心,以全人类的名义,祈福日本,驰援日本,成为我们心灵中的共同关切。这不只是抽象的人道主义,这更是灾难面前的人类共鸣。此刻,一切的纠结和仇视都被抛下,大家都是长着一样血肉的人,见证并参与着属于人类的共同灾难。
  在国内媒体对于日本大地震的报道中,有两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对地震面前临震不乱的日本国民秩序的赞赏,一是对包括日本传媒、日本社会方方面面救灾表现的肯定。我们常说“多难兴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能在灾难中学到很多知识,积累很多经验;我想,在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并非只有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灾难才能兴邦,从他国的灾难中学习,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命题。
  显然,国内媒体在对日本地震的报道中,很注意向国内民众传达这一点,这绝非“崇洋媚外”,绝非刻意美化日本,而是努力在让日本地震成为我国公民一次灾难教育的机会。“三人行必有我师”,善于学习向来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美德;日本大地震面前,从国民到媒体,从企业到社会团体,他们的表现确实有很多让我们感动、学习的地方。
  比如国民秩序。一切都很特殊,他们却仍然排队,有条不紊。那么多人在灾后自觉排队打公共电话,自觉节省用电保障电力供应,几百人在广场避震,整个过程无一人抽烟,结束之后地上没有一片垃圾。大家都在互帮互助,甚至连黑帮组织都参与进来,非但没有趁火打劫,反而开放它的各处事务所作为庇护中心,为灾民提供食宿。商界也纷纷行动起来,打电话不要钱,手机电池有免费提供,手机充电处有免费供给。一切的一切,让你看到这个民族在大灾面前的空前团结,也看到了全民灾难教育的有效成果。
  比如媒体操守。没有令人恐怖的死亡特写,没有灾民呼天喊地的镜头,没有一线记者虚张声势的煽情采访,没有任何放大和传播恐惧的报道,有的只是灾情信息和实用信息的及时供给,有的只是灾难面前的媒体责任和专业精神。记者不采访任何救援队员,因为担心影响救援进度,也不采访受害者家属,因为此时他们已痛苦万分,任何强行采访都只会徒增伤痛。这与我们所惯见的地震报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灾难时刻,无疑是展示一个民族最真实的一刻,也是我们了解一个民族最真实的一刻。日本大地震中我们看到的这些令人称道的镜头,同样可以成为我们的国民教育素材的一部分。倘若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永远都很渺小,倘若灾难总是不可避免地终会降临,那么今天,我们在日本地震中感受国民教育,明天灾难不幸降临时,才能更从容镇定。

中青报:"草根"明星加盟,有关怀才有温情春晚

王石川  2011年01月21日08:19    《中国青年报》     留言 0 条     手机看新闻

  由于“草根”明星的加盟,今年春晚舞台上多少有些“不一样”,记者在排练现场欣赏了“西单女孩”任月丽抱着吉他自弹自唱的《想家》,还有“旭日阳刚”演唱的《春天里》。从演出效果来看,《春天里》将成为今年最流行的歌曲——虽然原唱者是汪峰,而且这也是一首旧歌,但它由两个“民工”唱出,别具一番沧桑凝重的中国黑土地味儿!(《扬子晚报》1月20日)
  不接地气、远离现实一度是央视春晚的软肋,也是备受公众批评的一大靶子。今年央视春晚有望一改脸谱化,无论是“西单女孩”还是“旭日阳刚”,以及传说中的深圳民工街舞团,确实都挺草根。应该说,央视春晚吸收草根明星加盟,不止是吸收新鲜血液,换换风格、变变作料,更想传递一种对底层的人文关怀。
  在宏大叙事之中融入人文关怀、底层关怀,颇有必要,否则就过于歌舞升平、缺少人情味。但是,吸收草根加盟并不等于就一定有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以农民工为例。2008年春晚上一曲《农民工之歌》,令人耳目一新,但歌词内容不免让人有些失望,比如:“昨天我是农民,今天当工人。城市的新主人意气风发,兄弟姐妹把胸膛挺起来,历经艰辛不怕风吹雨打。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未来,我们的人生一样好年华。”这样的歌词确实很励志,演唱者王宝强很兴奋、情绪很饱满,但歌词所表达的只是一种美丽的梦想。试问,有多少农民成了城市新主人?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未来,人生就一样有好年华?这恐怕是创作者、编导的一厢情愿吧?
  确实有农民工成了新市民,但这毕竟只是少数,不少人很茫然很沮丧很黯然,甚至有些绝望,正如有人感叹,《农民工之歌》只代表最积极乐观的少数农民工。许多农民工在进城之后感到命运不公,有怨气、有委屈,甚至有愤怒。更重要的是,整个农民群体一直在承受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中国目前最严峻也最沉重的社会现实。
  再比如2007年春晚,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朗诵《心里话》,里面有这么几句,“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打工子女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都是中国娃,都是祖国的花。”这让人听后眼睛湿润,可在一个拼爹时代,农家孩子拿什么比?不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享受的资源很少,没有制度化的安排,怎么比?别人有背景他们只有背影,如何比?当我们经常看到城市里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被强拆,不少农家孩子在城市里居无定所,无法受到稳定的教育,又如何比?很显然,这样的话不是孩子说的,而是大人说的,甚至可以说是某些作者强安到孩子身上去的。
  其实,农民工在春晚现身较多,他们要么直接登台表演,要么被别人演,但有时,他们被脸谱化甚至被丑化,成为演员揶揄的对象。比如,冯巩在《公交协奏曲》中的台词:“以前我媳妇不爱干活儿。自从输了血之后,嘿,两袋大米10棵白菜,扛着上八楼了!后来一打听啊,输血的那几个农民工哥们儿啊,是搬家公司的!”这样的话就让人听了不太舒服。再比如舞蹈《进城》中的农民形象,被刻画得贼眉鼠眼、鬼鬼祟祟、弯腰弓背。
  关爱农民工,不是让农民工站在舞台上就完事,更不是让农民工自己或农家孩子在舞台上,装作雄迈地高歌一曲、自我感动就完事了。毕竟,在离开舞台后,他们还要生活,还得面对斑驳的现实,还要遭遇可知或不可知的困难以及歧视。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吴理财在谈到新生代农民工时说,他们实际上处于一种“脱域”或者“离场”的生存状态,要么被现代化大工厂规训成为原子化的、没有情感的“生产机器”,要么在花天酒地的娱乐场所“消费”自己的青春和身体,要么孤独、落魄地徘徊在城市的边缘或“街角社会”……多描摹农民工的内心挣扎及生存困境,比简单的励志歌曲重要得多。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这是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演唱的几句歌词,它是绝大多数农民工真实处境的写照。春晚关注农民工很有必要,但切莫陷入伪关怀的陷阱。

 

 

 

人民时评:南方科大,是教育特区还是搅动高教的“鲇鱼”

姜泓冰2010年10月27日00:11  人民网-观点频道

 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到了“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的目标。近日,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深圳,集科学家、知名大学校长于一身的朱清时院士牵头筹办南方科技大学一事,也十分引人关注。
  不过,筹办三年,并没有在预期的时间内获得教育部的办学许可;教学楼顶漏水,买几台电脑,尚不能校长一声令下立即执行,仍然需要“走程序”几个月。这样的报道,又使人不免有些担忧。因为几乎所有教育业人士都清楚地知道,决定南方科大“去行政化”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握在大学手中,而是在乎政府管理部门的态度与立场,看他们是否甘心、能否及时放权。
  对于筹办中的南方科大,至今我们能够了解的,仅限于它的办学宗旨、选才标准和比例、“去行政化”的目标,而远远未知其实施细则。比如,要实现50%以上师资来自海外的预期,对于内、外两类人才之间的薪资如何区分和浮动,怎样避免目前高校人才引进中尴尬的二元体制;破除了行政化之后,要实现大学的高效、持久管理,究竟需要遵循什么样的治理原则和制度框架;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下,“教授治校”是否就能做到公平、理性、有效,成为打造一流大学、实现教育改革理想的一剂灵丹妙药?
  一切刚开了个头儿。南方科大只是拿到了那张“准生证”,其“去行政化”和招生改革措施还在小心试探阶段,远未到可以见出成效、论以成败的时候。眼下,它已成为从媒体到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大多数正处在改革彷徨期的高校校长们的围观对象,一举一措,都将被放大打量,甚至还被教育部定义为“一场全国试验”。关注的焦点,则集中于“去行政化”的具体操作。
  然而根据以往经验,列入“国家级”的试验项目或是惟一的“特区”,这样的改革相对容易。何况,还是一所全无历史包袱的全新大学,眼前有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全套制度办法可供参考仿照,跨出去的“去行政化”那一大步,纵使会遭遇日常的补漏、买电脑之类繁琐小事的磨合不适,最终总会因“特事特办”的特殊地位而获得诸多便利。
  南方科大,究竟会是彷徨多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亩观赏价值大于实际的丰产试验田,还是会成为高等教育深水区里游来的一尾可以搅动一池春水、催生满园活力的“鲇鱼”?期望,会是后者。
  比起放大研究南方科大如何“去行政化”更值得关注的,其实是它是否能够在摆脱行政思维、按照自己理解的教育规律去指挥和管理学校之后,复制香港科技大学乃至当年的芝加哥大学那样的神话,通过制度创新、教育与学术研究和传播体系的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用十年、二十年的时间,为中国打造一所独具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为眼下已如饥似渴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种富有启发性的范式。
  从政府到大学,改革已成急切之势。无人甘于守旧。问题只是,在迈出“去行政化”这第一步之后,对于教育发展的规律,对于自主发展,我们这个人人都对教育现状表示不满的时代,究竟有多少人敢说自己真懂教育,不会走近新一轮急功近利的折腾?

 

毛岸英能否让“官二代”及其老子醒悟?

    电视剧《毛岸英》正在热播。看着电视剧,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毛岸英能否让“官二代”醒悟?

    毛岸英有句名言:“谁让我是毛泽东的儿子呢?”因为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仅受了那么大的苦:亲历了母亲被杀害的惨景,流浪上海滩六个年头,又在苏联颠沛流离整整10年,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出生入死,一直打到柏林。回到父亲身边后,毛泽东一没有给他封官,二没有让他享受,而是派他到农村和穷苦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上“农业大学”;之后,又派他去抗美援朝前线,经受血与火的考验,最后牺牲在异国他乡……毛岸英呢,也没有以“太子”自居,他乐于当农民、乐于上前线,同普通老百姓的子女没有什么两样!
      

人民时评:尊重人才不仅仅是一句话

李强2010年06月08日00:01  人民网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确立了我国2020年跻身世界人才强国行列这一目标,这的确令人欣喜。而面对我国当前的人才现状,如何能够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呢?我们不妨先讲一个关于人才的故事:
  1929年,年仅26岁的冯·诺依曼接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一 封客座教授聘书,并承诺如果他愿意留在美国定居,将增加薪金并一年以后聘为正式教授,这意味着更加优厚的研究条件和待遇。此时的他,不过是汉堡大学的一个兼职讲师,不过这并不是因为他水平不够,恰恰相反,此时的他在学术界已经声名鹊起。但当时德国大学的学术体系更在乎资历和行政官员的评价,毫无疑问,博士毕业仅仅三年的诺依曼很难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于是诺依曼欣然接受邀请,远赴美国,并与爱因斯坦一同成为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的首批教授。在其后来的学术生涯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二进制”和“程序内存”思想,被称为“计算机之父”。
  诺依曼的故事,是美国人才战略的一个经典案例。而与他几乎同时,有一大批欧洲科学家因国籍、种族、血统、出生地、资历等原因,离开欧洲奔赴美国,这其中不乏爱因斯坦、“中子物理学之父”费米、“火箭之父”冯·卡门、“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等顶级科学家,这对于奠定美国世界头号强国地位,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诺依曼等一大批科学家的经历,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不拘一格,尊重人才,是美国得以吸引这些人才的重要原因。而尊重人才,不单单是一句话,而是一个体系,涵盖了人才强国战略的方方面面。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言,要切实做好人才服务各项工作,努力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服务人才工作,最重要的莫过于做到人尽其才,能够让其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就,这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最好方式,即“用事业聚才育才”。而要发挥才能,取得成就,就必须拥有一个充分发挥才干的空间和平台,即“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如果德国的大学能够不囿于传统的学术资历,给诺依曼一个更大的空间,那么也不会失去这样一个杰出的人才。
  除此之外,对于人才还应给予足够的宽容,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营造鼓励创新、容许失误的工作环境。杨振宁曾经这样评价“氢弹之父”泰勒:“泰勒几乎每天都有十个新想法,其中有九个半是错误的,但他并不在乎,而是以非凡的勇气对那半个正确的想法进行大胆的创新。正是凭着每天半个正确想法的创新积累,泰勒博士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无疑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营造良好工作环境之外,还应当在生活上免除人才的后顾之忧,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要关心和改善人才的生活条件,解决好他们在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这同样是服务于人才工作。
  上世纪初的美国,科技创新实力远远落后于欧洲,然而正是因为其采用了正确的人才战略,得以一举跃升成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如今我国的发展正处在转型关键时期,唯有不拘一格培育人才,发掘人才,才能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