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假期粤语高清:近看上校卡扎菲:女保镖是花瓶还是真功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3:34:13
卡扎菲与女保镖

  2011年3月始,由于利比亚局势的动荡,令卡扎菲再次成媒体“宠儿”,他的每一次露面、每一次讲话立刻会在互联网上风传,被媒体转播。自从当上记者那天起,近距离看看神秘的卡扎菲就一直是我的愿望之一,没想到我奉派到布鲁塞尔不久,便见到了这位令西方头痛不已的仁兄。当时,卡扎菲政权宣布放弃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洛克比空难负责并承诺予以巨额赔偿,西方因而对他既往不咎,打开了大门欢迎他的到来。

  破惯例

  欧盟主席赴机场相迎

  2004年4月27日,身着褐色阿拉伯长袍,高昂着头颅,走出白色加长奔驰的卡扎菲举起了右拳—— 神秘的卡扎菲以他的招牌动作开始了对欧盟总部和比利时的访问。这是自1989年以来卡扎菲第一次踏上欧洲大陆。   

  当时,西方媒体形容卡扎菲此次访问的用词很多:“破冰之旅”“里程碑式的访问”“历史性的访问”……不过,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感慨地说:“这个访问是5年个人接触和磋商的结果。”

  为了迎接卡扎菲的此次历史性访问,欧盟和比利时方面不仅铺上了红地毯,而且还打破了种种惯例——

  首先,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亲自到机场迎接卡扎菲,并同车赴欧盟委员会大楼,这是欧盟委员会主席从未给予过外国领导人的高规格待遇。

  其次,比利时警方当天上午对欧盟总部附近进行交通管制,并对欧盟委员会大楼前的道路实行长时间封闭,警察在路边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这在比利时极为罕见。

  要知道,布鲁塞尔经常召开各种国际会议,欧盟20多个成员国领导人每年起码要来这里开4次峰会,因而对领导人来访司空见惯,安保更是稀稀拉拉。离我住所200米远的地方有一家“皇冠假日酒店”,欧盟成员国领导人经常下榻,但从未封路,顶多派几个警察在门口晃悠一下。一个比利时电视台女记者曾做过一个试验,在欧盟峰会期间带着手枪大摇大摆进入领导人下榻的宾馆,而且在大堂内曾离领导人仅一两米远。

  4月27日那天上午,当卡扎菲的专机尚在地中海上空时,他的支持者就来到欧盟委员会大楼外面。这些旅居比利时的非洲各国移民敲着非洲鼓,唱着土著歌,打着“卡扎菲保护非洲的利益”和“欧非团结万岁”等标语,高举卡扎菲像,不断高呼“卡扎菲、卡扎菲”。

  卡扎菲的反对者虽势单力薄,但不甘示弱。他们在200米开外的舒曼环岛附近摆开阵势,谴责卡扎菲侵犯人权,其醒目的标语是“卡扎菲是披着羊皮的狼”。

  两大阵营对垒了一天,比利时警方动用大批人马用盾牌隔离双方,以防止发生冲突。

  住帐篷

  专家解读也有误

  在利比亚,卡扎菲不仅住在的黎波里郊外草原上的帐篷里,而且也在帐篷里接待来访的外宾。此次到布鲁塞尔访问,卡扎菲竟把帐篷带到欧洲,设置在其下榻的瓦尔迪谢斯城堡的花园里。不过据悉,卡扎菲只在帐篷里会见客人,晚上并不住在里面。

  顺便插一句,第二天在CCTV访谈节目中,名嘴水均益与两位国际问题专家就卡扎菲访问进行“国际观察”,呵呵,居然把卡扎菲的帐篷问题扯得有些没边了。水均益说:“我们知道卡扎菲似乎有这么一个特点,他到世界各地访问,包括这次在欧盟,都要求有一个帐篷……这次欧盟是破例在欧盟总部大院里开辟出一块地方,让他架设帐篷。”嘉宾郭先生马上接口道:“为什么这次欧盟允许搭帐篷,这表明一种规格,我们理解这是一种规格。每次欧盟开会的时候,也是到那儿住,相当有点像咱们钓鱼台。” (见央视国际)

  水均益和专家似乎是把欧盟总部想象成北京到处可见的机关大院了,以为可以把中国外交接待的惯例放之四海而皆准,令人莞尔。其实,当时卡扎菲下榻的瓦尔迪谢斯城堡在布鲁塞尔市郊,离欧盟总部起码有5公里之遥,离中国驻比利时使馆倒很近。城堡背靠一座小山,树木茂密,旁边有一个小湖,草地葱翠,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事实上,卡扎菲的扎帐篷习惯在出访时也碰过钉子。2009年9月,卡扎菲首次踏上美国土地参加联合国大会,他原计划在纽约中央公园和新泽西Eaglewood利比亚政府购买的土地上扎帐篷,由于遭到所在社区反对,先后被卡扎菲本人命令取消。后来,他的手下人通过关系找到美国大亨唐纳德·特朗普,试图把帐篷扎在唐氏所属的一个私人花园草地上,但不久地方政府发布“停建令”,认定扎帐篷没有得到其许可,唐纳德也只好拉下脸请卡扎菲走人。

  女保镖

  突遭现场“小插曲”考验

  卡扎菲不拘一格,一直传说其身边有许多女保镖。此次在布鲁塞尔,和卡扎菲一样神秘的女保镖露出庐山真面目。我注意到,此次他大约带了七八名女保镖。她们并不是人高马大的女“壮士”,也不是百里挑一的美女。相反,她们都只有中等身材,一般到卡扎菲的耳朵,相貌虽普通,倒也清秀。女保镖们个个身穿蓝色迷彩服,戴着行军帽,显得干练,但到了欧盟总部这个非官方机构中,很是扎眼。

  记者们无从知道这些女保镖到底是“花瓶”,还是有真功夫。不过,27日那天上午发生的“小插曲”多少考验了一下这些女保镖。

  当时,普罗迪和卡扎菲同车从机场来到欧盟委员会大楼,当他们面对记者的镜头握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场面发生了:一名可能是反对卡扎菲的人混进了记者队伍,试图将一份书面材料强行递给卡扎菲,几乎与卡扎菲近在咫尺了。在现场的我一下子也懵了,只看到许多警察突然涌过去,一片混乱。那些女保镖也许是刚到,没有反应过来,还是欧盟的男保镖果断,很快将这个不速之客“请”了出去。

  后来,卡扎菲与普罗迪举行记者会,一开始女保镖们在讲台下并没有动作,等到普罗迪进行开场白时,4个女保镖忽然走上讲台,在卡扎菲身后一字排开站定,普罗迪颇为意外,话语停顿了一下。这可能是欧盟委员会总部历史上第一次让“女兵”登上其会议发布台。

  “女性跟男性一样,都是人类,女性拥有跟男性一样平等的地位,歧视女性是不公平的。”卡扎菲在其出版的《绿皮书》中说。这个《绿皮书》类似于“最高纲领”,是卡扎菲统治利比亚的理论工具。

  毫无疑问,卡扎菲喜欢漂亮女子。1972年初,卡扎菲因病住院,认识了漂亮女护士萨菲亚,很快就忘了第一任妻子,迎娶了这位更为年轻貌美的女子。

  卡扎菲身边有着许多女保镖,还有5名漂亮的乌克兰女护士,卡扎菲与她们到底是什么关系,是红颜知己,是情人,还是纯粹的工作关系?这让许多人很纠结。

  在泄露的美国外交密电中,一位美国外交官称卡扎菲身边的乌克兰金发女护士科洛特尼茨卡娅是卡扎菲的红颜知己,甚至还可能是情人,对卡扎菲有影响力。然而,2011年2月,38岁的科洛特尼茨卡娅从利比亚回国,毫不讳言支持卡扎菲,但不愿透露在卡扎菲身边的生活细节。

  另一名乌克兰女护士巴林斯卡娅从利比亚撤离回国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情人”之说予以否认。她说,在官邸里,工作人员都称卡扎菲为“父亲”,卡扎菲出手大方,喜欢送给工作人员金表,上面印有他穿军装敬礼的照片。不过,面容姣好、皮肤白嫩、身材出众的巴林斯卡娅并不否认,当初卡扎菲选中她可能是缘于长得漂亮。她还在美国《时代周刊》撰文回忆,在卡扎菲选择她的那一刻,“他握着我的手,注视着我的眼睛,几秒钟后,他就从众多姑娘中选中了我。”

  巴林斯卡娅反感媒体称她们为卡扎菲情人。“那完全是胡说,我们中没有谁是他的情人。除了给他定期量血压,我们接触他的机会很少。这是事实,他跟贝卢斯科尼(意大利总理)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

  我曾听去过的黎波里的同事介绍,利比亚人可能对卡扎菲的政治作风说三道四,但从来没听说过人们指责他的私生活。
          据称,卡扎菲的儿时经历极有可能影响到了他对女性的态度。卡扎菲是家中惟一的男孩,在其部落里,妇女的地位较高,受过教育的母亲视他为掌上明珠,他的3个姐姐对他呵护有加。因此,与许多阿拉伯世界的领导人不同,掌权后的卡扎菲为保障妇女权益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在各行各业安排女子上岗工作,而且是与男子同工同酬,这令许多邻国妇女羡慕。另外,他领导的利比亚取消了一夫多妻制,强调夫妻平等,离婚后房产归妻子所有;实行全民免费义务教育,男女同校;取消妇女戴面纱的习俗等等。

  这些政策措施在阿拉伯世界可谓是标新立异,由此也会引发一些“麻烦”,比如卡扎菲前往其他阿拉伯国家参加会议时,他的女保镖往往会被挡在会场外,甚至引起过外交纠纷。

  讲历史

  卡扎菲给记者们上课

  卡扎菲的神秘多多少少与其很少与公众和媒体见面有关。卡扎菲此行虽然会见了众多欧盟和比利时高级官员,不过他显然不愿意多“曝光”,在两天的行程里,只在会见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后安排了一次新闻发布会,而且事先打招呼说不会回答记者的提问。其他活动不仅没有发布会,连书面的新闻公报也免了。即便如此,记者们仍是蜂拥而至,不想错过这个见识卡扎菲“风庐山真面目”的机会,我自然也不会放过。没想到,卡扎菲却利用这个机会给记者们上了一堂历史和哲学课。

  4月27日下午3点左右,结束与普罗迪会谈的卡扎菲终于来到新闻发布厅。头戴黑色圆帽,身披褐色阿拉伯长袍,卡扎菲的到来引起记者一片骚动,甚至零星的口哨声。

  普罗迪首先讲话,表示欧盟将致力让利比亚成为“欧洲—地中海伙伴计划”成员。普罗迪讲话时,卡扎菲一直高昂着头,略显苍白的脸没有一丝笑容,身后的4名女保镖也一动不动。直到普罗迪讲话快结束时,卡扎菲无意中用手碰了碰帽子,随即引来闪光灯一片,卡扎菲终于笑了,索性整理整理帽子,让摄影记者们过把瘾。

  轮到客人讲话了。卡扎菲左右环顾,记者们正在莫名其妙时,他的一位胖胖的女发言人出场了,用阿拉伯语宣读一篇讲稿。由于没有翻译,大部分记者如听天书。

  正当诸记者以为发布会就这样以冷场收尾时,卡扎菲开始讲话了。他从受压迫的第三世界人民的苦难讲起,一直说到利比亚为什么要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什么要加入“巴塞罗那进程”……他的声音略带沙哑,但短促有力,右手不时握成拳头。

  讲话完毕,卡扎菲没有回答记者的问题,就在众多保镖的簇拥下登上那辆白色加长奔驰。隔着车窗玻璃,卡扎菲向蜂拥的记者们摆手告别,终于又笑了。

  不远处,支持和反对卡扎菲的两个阵营还在对垒。众多支持者敲着非洲鼓、唱着土著歌,打着“卡扎菲保护非洲的利益”“欧非团结万岁”等标语,口中不断高呼“卡扎菲”;反对者则打着“卡扎菲是披着羊皮的狼”之类的标语,对着一个旧麦克风发表演讲。比利时警方动用大批人马用盾牌“保护”着两方。

  不拘一格的卡扎菲,给布鲁塞尔留下的是只属于他自己的印痕。

  遭轰炸

  “过家家”也有潜规则

  世界上有许多所谓的国际问题专家、学者,他们在谈论国际关系时喜欢找一系列的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说法,长篇大论,往往把老百姓绕得云里雾里。其实,国际关系有时与人与人的关系、家庭与家庭的关系一样,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用不着上升到玄虚的理论高度。新世纪以来,卡扎菲和西方的关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头天还是“哥俩好”,转眼就“翻脸不认人”,给人一种“过家家”的感觉。

  上世纪的后30年里,卡扎菲要“输出革命”,入侵邻国、支持恐怖分子袭击西方、与阿拉伯世界矛盾不断,可谓四处树敌。世纪之交时,利比亚的对外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开始向西方抛“媚眼”。姿态性的转折是在“9·11”事件后,卡扎菲出人意料地成为第一个宣布坚决打击“基地”组织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与美国反恐战争同调,获得华盛顿的好感。2003年和2004年,卡扎菲政权宣布对“洛克比空难”事件负责,并承诺予以巨额赔偿,接着又主动宣布放弃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加入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于是,西方对利比亚的制裁结束。

  2004年3月,英国首相布莱尔历史性访问利比亚,开创了西方领导人到访这个曾经被视为“异类”国家的先例。作为回报,卡扎菲次月就应邀踏上欧洲大地。

  2006年5月,在卡扎菲完全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后,美国宣布与利比亚关系正常化,并将利比亚从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名单上去除。

  2007年7月,卡扎菲下令释放6名保加利亚医护人员,让持续8年的“艾滋病传播案”划上句号。作为回报,法国总统萨科齐第二天就高调访问利比亚,签署了一系列经济、文化合作协议。

  2008年8月,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访问利比亚,在班加西签署历史性协议。意大利答应赔偿5亿欧元作为历史上占领利比亚的补偿,利比亚则承诺打击非法移民并给予意大利投资便利。结果,统计数字显示,意大利企业每年要买走利比亚四分之一的原油和八分之一的天然气。

  作为回报,卡扎菲于2009年6月应邀访问罗马,并被贝卢斯科尼邀请前往拉奎拉参加八国峰会。这是卡扎菲首次出现在八国峰会舞台上。在峰会上,卡扎菲与美国总统奥巴马握手,这是卡扎菲首次与在任美国国家元首进行握手。2010年8月,卡扎菲再次应邀访问意大利。

  2008年9月,赖斯成为第一个访问利比亚的美国国务卿,高调称是美国对一个进行“战略转变”国家的“回应”。一个月后,卡扎菲政权付清“洛克比空难”的赔款。作为交换,美国总统布什签署13477号政令,给利比亚政府免除了一切与恐怖相关的诉讼和相关赔偿。次年9月,美国发给卡扎菲签证,后者第一次登上美利坚国土并到联合国大会上演讲。不过,那次他演讲了1小时36分钟,让联合国忍无可忍,从此定下领导人发言限时令。

  从上述本世纪前10年卡扎菲政权与西方关系发展的粗略线条看,双方完全像是在“做买卖”,有付出就有回报。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西方从骨子里并没有把卡扎菲当朋友。风平浪静时双方和颜悦色,“做做生意”,一旦局势有变马上“变脸”。

  2011年西亚北非政局动荡蔓延到利比亚,西方认为是干掉卡扎菲政权的好机会,于是马上“翻脸不认人”。我们看到,爱冲动、不按逻辑思路出牌的法国总统萨科齐这次冲在最前面,当法国外长还在布鲁塞尔与欧盟各国讨论如何应对利比亚局势之时,萨科齐就在巴黎突然宣布承认利比亚反对派。很难想象,萨科齐在4年前不仅高调访利进行“政治之旅”,而且还两度派当时的第一夫人塞西莉亚赴利比亚,以转达对卡扎菲的“问候”。如今,塞西莉亚离开了爱丽舍宫,萨科齐也要与卡扎菲势不两立了。

  许多专家总爱从石油、经贸上分析萨科齐为何翻脸。其实,卡扎菲政权与意大利、法国等欧盟国家的合作近年来很是红火,战端一开,最遭殃的反而是这些国家的公司。我觉得更主要的是如果“干掉”卡扎菲,好大喜功的萨科齐就可以在欧洲立威,也可以在次年的法国大选中捞取更多选票,最终实现连任。当然,法国大多数政客和民众也对卡扎菲不感冒。

  时光飞逝,从初次看到卡扎菲至今,一晃7年过去了。2011年,利比亚因动乱再次被世界聚焦,从电视屏幕上看到卡扎菲,他的言谈举止似乎明显迟钝了。在此,只能“祝福”一句:卡扎菲上校,一路走好。

  小贴士:“三十条”看卡扎菲

  1969年,一个27岁的通讯排排长率领12个军校同学和几百名士兵发动军事政变,罢黜国王,自己当上了“大酋长”,一当就是40多年。这个传奇人物就是现今利比亚的最高领袖、被美国前总统里根称为“中东疯子”、被北约狂轰滥炸的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执政42年来,卡扎菲以各种超出常理的行为和奇谈闻名于世,现部分汇集如下:

  (1)三易国号 1969年政变成功后,先取国号为“利比亚阿拉伯共和国”;1977年改国号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986年定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2)擅改头衔 军事政变成功后,卡扎菲先自称“革委会主席”,后称“总理”(prime minister),1979年改为利比亚社会主义革命“大哥领导人”(The Brother Leader)和“革命领导人”。不过,卡扎菲从不提高自己的军衔,一直是“卡扎菲上校”。

  (3)第三个理论 出版《卡扎菲绿皮书》,作为指导利比亚革命的“最高纲领”,宣称为世界提供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以外的“第三个理论”。卡扎菲还出版过小说集,名为《逃往地狱及其他故事》。
          (4)西方经历 卡扎菲曾到英国留学学习军事。革命成功后,英国情报机构曾有推翻卡扎菲政权的计划,但为美国所制止,原因是卡扎菲是“反马克思主义者”,是“可以接受的”政权。

  (5)卡式“民主” 卡扎菲施政是把阿拉伯民族主义与福利国家的政策结合起来,卡扎菲称之为“直接群众民主”或“伊斯兰社会主义”。卡扎菲允许私人开小企业小公司,但国家掌控一切大企业。他强调“解放”、福利和教育,实施了一些伊斯兰道德法规,禁止饮酒和赌博。

  (6)输出革命 卡扎菲在班加西设立“世界革命中心”,培训一些卡扎菲支持的外国流亡分子。卡扎菲甚至把手伸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出钱支持毛利人等当地土著和左翼力量,以“打击帝国主义”。卡扎菲甚至将手伸向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支持那里的伊斯兰组织。

  (7)欲买原子弹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卡扎菲一度迷恋原子弹,但自知无力开发,只好四处采购。据报道,卡扎菲曾试图从印度和巴基斯坦购买,均以失败告终。

  (8)入侵他国 自1969年开始,卡扎菲对邻国乍得发动攻击,一度占领两国有争议的Aouzou地带。1987年,在美国和法国的帮助下,乍得军队在 “丰田战争”中重创卡扎菲军队。1977年,卡扎菲又派遣军队越过边界进攻埃及,不久被击退。

  (9)合并他国 1971年,卡扎菲提议利比亚与苏丹合并,当时苏丹总统Gaafar Nimeiry坚决拒绝,称卡扎菲“人格分裂,半人半妖”(He has a split personality - both parts evil)。1974年,卡扎菲与邻国突尼斯达成合并协议,但却无法实施,最终反倒导致两国关系恶化。

  (10)邦联空想 1972年,卡扎菲提出利比亚、埃及和叙利亚联合组成“阿拉伯邦联”,结果当然成空。1984年,卡扎菲与摩洛哥缔结联盟条约,但1986年由于摩洛哥允许以色列总理佩雷斯访问而作罢,卡扎菲政权称摩洛哥此举是“叛国行径”。

  (11)伊斯兰军团 1972年,卡扎菲组建伊斯兰军团,目标直指乍得和苏丹。该军团兵员大部分是海外雇佣军,媒体称许多是被以“招工”名义从巴基斯坦和撒哈拉以南一些贫困国家召来的。在2011年利比亚动荡中,据传卡扎菲也是利用来自塞尔维亚、乍得等国家的雇佣军打击反对派。

  (12)交恶以色列 1972年6月,卡扎菲宣称所有愿意袭击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都可以到利比亚使馆登记接受“军事培训”;1973年埃以战争,卡扎菲派遣一个装甲旅和两个飞行中队支援埃及;1995年,由于巴解组织与以色列言和,卡扎菲驱逐了3万名定居利比亚的巴勒斯坦人。

  (13)支持侵略 上世纪70年代,卡扎菲出兵帮助残暴的乌干达总统阿明(Idi Amin)侵略坦桑尼亚,被坦军打败,600多名利士兵阵亡。1979年,走投无路的阿明逃到利比亚避难,不过一年就与卡扎菲交恶而被驱逐。

  (14)五点新政 1973年,卡扎菲发表著名的“五点新政演讲”,其中包括:暂停实施当前法律,开始实施伊斯兰教教法(Sharia);宣布清洗国内“政治病”;创立“人民民兵武装”来“保卫革命”;宣布行政和文化革命,取消学校暑假,向学生教授卡扎菲“最高指示”。

  (15)宗教领袖失踪 1978年8月25日,黎巴嫩什叶派穆斯林领袖穆萨·萨德尔应卡扎菲当局的邀请,参加利比亚“九·一革命节”的庆祝活动。但萨德尔于8月31日在的黎波里失踪。据叛逃的前利比亚驻约旦大使阿齐兹·史奈布说,萨德尔已经被杀。2008年,黎巴嫩以“阴谋绑架”和“非法拘禁”两项罪名起诉卡扎菲,并发布了针对卡扎菲的逮捕令。

  (16)国家暗杀 大赦国际称卡扎菲利用其驻外机构招募人员从事暗杀活动,暗杀对象主要是流亡海外的利比亚异己分子,1980年~1987年间,至少在海外实施了25起暗杀行动。

  (17)交恶美国 1981年,卡扎菲公开谈论要暗杀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后者称卡扎菲为“中东的一只疯狗”。紧接着,美国禁止公民前往利比亚,禁止进口利比亚石油。卡扎菲则策划在美国制造恐怖袭击,公开宣称派遣恐怖小组炸美国政府机构和飞机。1986年4月,美国对利比亚进行“外科手术式”空中打击,卡扎菲幸免于难,但不少军官身亡,利方称其一个“养女”遇袭身亡。

  (18)交恶英国 1984年4月,利比亚驻英外交官射杀了11名在其门前示威的利比亚难民,外加一名英国女警察,两国断交。英国秘密情报机关曾计划刺杀卡扎菲。

  (19)“爆炸”欧洲 卡扎菲曾一度支持欧洲极端组织爱尔兰共和军、意大利“红色旅”。1986年,利比亚特工在西柏林著名的La Belle夜总会制造爆炸事件,当场炸死3人,伤200多人。

  (20)新殖民行动 2001年,卡扎菲军事干预中非共和国,迫后者签署了长达99年的租借合同,以让利比亚开采这个国家所有的矿产资源,包括石油、钻石、铜和铀。

  (21)根本转变 执政前三十年,卡扎菲热衷于各种激进活动;执政的后十多年,卡扎菲变了——“9·11”后,他是第一个要求缉拿本·拉丹并向美国表示哀悼的阿拉伯领导人;2003年,他宣布对“洛克比空难”承担责任,并对受害者家属进行补偿;主动宣布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大量化学武器,并停止核武器研发计划。

  (22)“和平”艾滋病 卡扎菲曾称艾滋病病毒为“一种和平的病毒,不会攻击人体”。在2003年7月马普托举行的非盟峰会上,卡扎菲宣称:“如果你坦率的话,你不必担心艾滋病病毒。”

  (23)笑纳“王中王” 2008年8月29日,卡扎菲邀请非洲大陆传统部族的200多个国王、酋长和部落首领在班加西举行仪式,卡扎菲被授予“非洲王中王”的头衔(King of Kings of Africa)。

  (24)“肢解”瑞士 2009年,由于儿子Hannibal违反瑞士法律被捕,卡扎菲在意大利拉奎拉八国峰会上公开呼吁肢解瑞士,让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瓜分其领土。2个月后,Hannibal也不甘示弱,宣称若是他有核武器,他会“将瑞士从地图上抹掉”。

  (25)非洲合众国 2009年2月1日,卡扎菲在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被选为该年度非洲联盟领导人,他在致辞中宣称非洲国家应该“致力于建立非洲合众国”,但其他各国反应冷淡。

  (26)对抗北约 2009年3月,利比亚以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名字命名一座体育馆。同年9月,卡扎菲出访委内瑞拉,支持查韦斯建立“反对帝国主义战线”,呼吁成立“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对抗北约。

  (27)联合国演讲 2009年9月23日,卡扎菲在第64届联合国大会以非盟轮值主席身份发表演讲,总共耗时1小时36分钟,创下演讲时长纪录。卡扎菲指责联合国没能制止65起战争,称联合国安理会为“恐怖理事会”,要求联合国大会予以调查;他为塔利班和索马里海盗辩护;谴责以色列暗杀了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呼吁以“一国模式”解决巴以问题;称呼美国总统奥巴马为“非洲之子”。

  (28)“演变”欧洲 2010年8月,卡扎菲访问意大利时宣称,欧洲人应该皈依伊斯兰教。此前,在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时,卡扎菲宣称:“种种迹象表明,无需剑,无需枪、无需征服,伊斯兰将在欧洲获胜。欧洲5000万穆斯林将在几十年内把欧洲变成穆斯林大陆。”

  (29)被指“凶手” 2011年利比亚动乱后,卡扎菲的前司法部长加里尔(Mustafa Abdel Jalil)称,他有证据证明,卡扎菲个人亲自下令制造“洛克比空难”。

  (30)要当“烈士” 2011年利比亚局势动荡,面对北约轰炸,卡扎菲宣称不屈不挠,不会主动流亡,要战斗到底成“烈士”。
.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padding-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padding-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padding-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