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城市花园:董陈:篆刻兼收南北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0:26:55
董陈:篆刻兼收南北风

 

    董陈,肢残,现为中国残疾人书法家联谊会执行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作品多次参展由中国残联、中国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主办的展览并获奖,并有200多方篆刻作品发表于全国专业报刊。

         

    “环滁皆山也”,这是宋代文豪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对安徽滁州地理环境的描写。或山或石,皆为胸怀有气魄者所宗,为胸次有气象者所爱。篆刻,这石上的艺术,便是对向往山石的仁者情操的最佳慰藉。对于刀法所成线条的虚实、动静,董陈有着自己的认识。他不尽取南方篆刻的精雅秀丽,也不全采北方篆刻的张扬老辣,取中道而行之,追求一种端庄、浑厚、古拙且富于变化的秦玺汉印之境。他说自己绝不敢言所谓风格,因为那是往贤大师们的专利,如果没有绝高的体悟和精深的修养,风格则根本谈不上。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在形似与神似之间,董陈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篆刻艺术理想。对于刻印的大师,他保持着极为谦虚的态度,他说,能够尽力将大师们优秀的传统学到一些,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自己并不敢奢望有所发扬。对于自己的篆刻作品,董陈的目标就是要“耐看”,要经得起别人的品鉴。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许多年来,董陈内外兼修,不仅从篆刻理论和技法上,而且从传统书法绘画中汲取资粮,厚积薄发,踏实地涵养自己的艺术境界。

修表匠、刻印师

    1958年,董陈出生在安徽滁州,从小身患小儿麻痹症的他,双腿残疾,行动不得不依靠双拐。这样的残疾,注定了董陈不得不长时间呆在家中,失去活动的自由。文革开始,董陈正在上小学,运动的疾风骤雨袭来,学校全部停课。正当身边的同龄人被共同卷入一场莫名其妙的风暴中时,董陈因为残疾在家,竟然抽身于时代的动荡,发展起了书画的爱好。这一爱好,让他沉迷了一生。

    看到董陈对书画的喜好,父亲作出决定,把他送到滁州文化馆,参加文化馆主办的美术班。在那里,董陈进一步夯实了美术基础。可是问题接踵而至,美术训练离不开写生,尤其是室外写生,学生们走进社会和自然,采撷动人的画面,是磨练艺术感知力和捕捉能力的必要过程。双腿残疾的董陈却没有办法像其他人那样走出去,他不得不有所修正,改习了书法。

    随后是艰苦的临帖训练,颜体、柳体、汉隶,石门颂、曹全碑、魏碑,董陈几乎是一年一体,最后,董陈得出结论——自己并没有书法的天赋。于是,董陈再次转向,开始学习篆刻。1977年,董陈高中毕业,由于残疾,大学的门并没有向他敞开,求学的梦破灭了。此时,滁州市钟表店招工,董陈得到了这份“足不出户”的工作,开始了修表匠的生涯。

    董陈说,修表与篆刻都是需要极大耐心的活儿,自己的耐性就是这么培养起来的。随着人们佩戴手表兴趣的减退,修表店的生意渐渐不景气起来,残疾职工首先成了被裁退的对象。1992年,董陈下岗,为了生计,他在街头开了一家修表亭,艰难地维持生活。但是,尽管生活难免坎坷,董陈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理想,而且还因此而获得了经济的来源。

老师的严格让我敬畏

    高中毕业后,董陈边工作边学习篆刻,还跟随当地一位篆刻老师学习经验。1989年,董陈参加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青年书法篆刻展。1992年参加了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1995年以后,董陈数次参加中国书法家举办的展览,并且因此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这对于董陈而言可谓是名至实归。但是,董陈并不满足。

    1997年,沉迷于篆刻并且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的董陈却苦于得不到名师的进一步指点。那时,为了学习篆刻技法和理论,他自费订阅了不少篆刻专业报刊,在众多文章中,他发现了一位老先生的名字,他就是林乾良。林乾良当时是著名的杭州西泠印社社员,不仅是篆刻名家,而且 是中医专家,在浙江中医学院任教授。董陈顿时有了向他写信求教的想法,可是,信刚发出去,董陈却心里犯了嘀咕,人家会搭理我这个残疾人吗?

         

    出董陈意料的是,老先生回信,并说明自己从来不收学生的状况。董陈见有了回音,便再三争取,向老先生表达学艺的决心和诚意,终于拜下了这位老师。在那几年里,滁州、杭州之间,书信往来不断,董陈并没有去过杭州,这其中是一位篆刻名家对一位残疾学子的良苦用心。一开始,林乾良老先生就立下规矩:不收学费、不得送礼、布置习业必须按时完成。这让董陈颇为感动,心中庆幸自己拜对了老师。追随着林乾良老先生,董陈先后学习了甲骨文、金文、汉印和更为精深的篆刻技法、理论。在老师的推荐之下,董陈的篆刻作品还屡次进入西泠印社篆刻展并获奖。

    至今,董陈仍念念不忘老先生的栽培之功。现在,为人刻章也成为董陈经济收入的一部分。随着他在滁州当地的知名,亲戚、朋友、陌生人,不少人前来向他求印,而一百块钱一个字的价钱也让他看到了一生爱好的价值。

    古话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董陈常常说自己技不如人,更不敢比拟当代的名家。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坚持“眼高手低”,即要追求高超的艺术境界,即使自己力所不能。相信随着他不断的努力,正如他所说,这种境界一定会水到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