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力市教育局: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领导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3:06:22

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领导者

2011-10-21 17:30:25  作者:高阳中学 卞玉陶  来源:临淄教育信息网  浏览次数:47  文字大小:【大】【中】【小】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校长作为课程领导者,应该具备有关课程性质、课程取向、课程发展、教与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必须了解有效领导的各种理论,从而依据学校文化选择既适合学校情境但又能展示个人强项的领导策略。首先要在理论层面,有计划、有系统地学习,使自己对课程领导的理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并能通过反思,形成自己的课程领导理念,以便把课程引入到学校日常生活世界之中,从而进行课程领导策略与模式上的创新。

校长是学校课程教育价值观的营造者、推进者,因而校长必须将对新课程的理解,转化为独到的个人见地,且能及时深入浅出地传递给教师,并科学地鼓励教师在课堂领域中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让课程方案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生动演绎,让学生感受到新的课程带来的幸福。

一、实施信息化生态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打造学校品牌。

信息化生态课堂是指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前提下,通过深入实施合作教学,力求营造一种自然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态,来提升师生生命质量的课堂,并高质量的完成国家课程的落实。

我们是通过四条措施打造信息化生态课堂。一是构建信息化生态课堂的软硬件环境;二是丰富校本教学资源,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三是突破教学“误区”,落实学展点练辅,重建学习“乐土”;四是收放有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最佳整合。

学校注重教研组建设,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政史地、理化生、艺体科六个教研组,学期初即制定教学计划,并围绕计划开展活动。各教研组以年级为单位定期进行集体备课活动。为督促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实行超周备课制度,每月进行一次业务材料检查。学校内布设了校园网,教师可以实行网络备课,充分利用教研组资源,发挥同学科教师的集体智慧,把智慧的结晶发送到网上进行资源共享,既节约了资源又提高了效率。为促进有效教学在我校开展,学校组织全体教师举行“人人奉献一堂优质课”活动,活动中教师精心备课、上课,利用教研组活动进行评课,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为了督促老师们上好每一节课,学校实行了半分钟候课和推门听课制,切实做到了“向课堂要质量”。针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研讨,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结合上级活动安排和我校实际,相继开展了“文明班级”“感恩教育”“经典诵读”等为主题的活动,通过手抄报、课本剧、书香走廊、诗配画等形式开展的有声有色。

信息化生态课堂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师生的生命质量。2009年3月市教研室发文向全市推广了我们的做法;2010年5月在全省信息化生态课堂现场经验研讨会上,向全省推广了我们的信息化生态课堂;2010年10月被新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评为“全国课改名校”,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实施国家与地方课程整合,落实地方课程目标

为了真正落实地方课程,减少课程实施的不必要耗费,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致力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机整合。

(一)课程整合遵循的原则

课程整合遵循的原则是国家课程为基础,开全开足。地方课程为补充延伸,课程任务全部落实。具体措施,一是解读教材就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教材解读,列出所有教材知识点和教学目标。二是删除完全重复的内容。三是对相关联的内容有机融合到国家课程中。四是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经过有机融合后,还剩余的内容。这些内容具有较强的活动性、体验性、探究性,我们将其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丰富了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二)课程整合的过程

1、捧读教材目录对比:我们首先由教导处组织各学科部分老师以综合实践为切入点,关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社会服务为宗旨,把《传统文化》、《安全教育》《环境教育》《民族政策常识》《人生规划》等地方课程按照相关内容,一个内容一个内容的去核对、比较、分析,以表格的形式理清整合的内容在相关学科第几册教材的第几课内容里,并且写清楚如何体现。

2、融通知识页页结对:(1)打破学科界限,进行学科之间知识内容的系统调查统计,找到相关学科知识的整合“点”。(2)整合时必须以某一科为主,先对其进行分析找“点”,然后依照此“点”与其他学科进行“点”的整合。(3)找到各学科整合点以后,还要确定整合的主科与参与整合的学科(以国家课程为参照不改变)。(4)根据整合学科的内容及知识点来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安排课时,以保证能够准确全面的进行教学,以保证不出现内容遗漏。

3、删除完全重复的内容。地方课程中,课时内容、知识点与国家课程完全重复的教材内容,进行删除。

4、对相关联的内容有机融合到国家课程中。解读交叉内容发现,教材内容虽然内容呈现形式与国家课程有所不同,但是知识点相同,课时所要达成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对于这些相关联的内容,我们通过编写补充教材将其有机融合到国家课程中。

5、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经过有机融合后,还剩余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具有较强的活动性、体验性、探究性,我们将其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丰富了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三)实施方法:

1、整合后教材呈现形式

(1)国家课程:《语文》《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音乐》《美术》。

(2) 补充材料:《语文》《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音乐》《美术》学科补充材料(来源于地方教材交叉内容)。

(3)综合实践课程:经过有机融合后,还剩余的内容。

(4)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安全教育》、《环境教育》、《民族政策常识》、《人生规划》。

2、整合后教材使用方法

(1)国家课程《语文》《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音乐》《美术》未变动内容正常实施。

(2)融合到《语文》《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中的教材内容,以学科补充材料的形式呈现,依托信息技术、印刷的书面材料等形式由任课教师施教时同步使用。

(3)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内容,由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结合学科领域、课型等使用。

3、新教材解读

首先,明确课程整合措施,准确解读和把握新教材。有机融合到国家课程中的教材内容按照年级编写补充教材。融合后的课程实施不是原教材和补充教材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机融合和创造性实施。

其次,根据整合原则和措施,加强集体备课交流。

由各年级备课组长带领教师深入研究,立足学生实际解读教材,尤其关注整合课时的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补充材料是拓展补充性质还是有机融合到原教材中,这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在此基础上创造性使用教材,提高使用实效。

通过课程整合,一是实现了地方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教师能够更好的把握知识点,讲解更透彻;二是有效的解决了理论实践的有机统一;三是避免了一些知识点的二次讲授,减少了时间的浪费;四是地方课程的内容丰富了国家课程内容,使得课堂更精彩,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

三、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社团活动和一班一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为传承乡土特色,开发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校开发了《鹧鸪戏》、《板笔画》、《泥哨》、《十字绣》、《剪纸》等校本课程。在2010年11月,我校的《鹧鸪戏》、《板笔画》、《泥哨》、《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评为一等奖,《思想品德星级评价用书》、《德育读本》、《学科德育渗透教材》被评为二等奖,我校在山东省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为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我校成立了21个学生社团,涵盖了体育、美术、表演、科技等方面,所有社团全部由学生在学校社团联合会的指导下进行自治管理。一班一品活动为每班有自己的活动特色,由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制定本班的活动内容,班与班之间活动项目不同,周三、周五下午各班统一活动。社团活动、一班一品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张扬了个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校长课程领导涉及学校课程发展的方方面面,充实教学设备与资源、持续与教师进行课程对话并协助他们从事教学革新、改善教学文化和推进教学转型、开展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与研究、促进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发展目标的达成、不断对课程实施状况加以评估和调控,以及其他种种更专业的领域,都需要校长充分地关注、大胆地实践和深入地研究。这几年在与教师的共同创造中,我能潜移默化地将教学理念、学科教学观等传递给教师,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研发能体现学校的个性,使其成为学校课程改革中最灵动、最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