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8:古诗词鉴赏训练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25:31

古诗词鉴赏

第1节  鉴赏作品的形象

1.(2006·山东)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上空泠峡

王闿运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闿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答: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                                                                                   

答案(1)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2)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2.(2008·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 本 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 成 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  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                                                                               

答案  (1)耐寒  拟人(2)①《木芙蓉》: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人格形象);②《窗前木芙蓉》: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人格形象)。

3.(2008·天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答案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定向检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房兵曹胡马

杜  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答:                                                                                

(2)作者写胡马的用意是什么?

答:                                                                               

答案  (1)作者塑造了一匹瘦骨突出、两耳高耸、奔跑起来四蹄生风的大宛名马的形象。

(2)作者歌咏胡马,抒发了喜爱赞美之情,寄托了自己驰骋疆场、纵横四海的志向和情操。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  雨

[宋]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  雨

[清]何 绍 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1)翁卷的《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答: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山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此诗前两句描写了雨前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为后两句作者写惊异之情作铺垫。

(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对雨前、雨后之景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有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何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写了诗人雨前的心旷神怡,雨中的喜雨和雨后的“奇”雨之情。

3.(2009·江苏盐城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甘露寺[注]

曾 公 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                                                                                       

答案  (1)作者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开头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表现了崇山峻岭的雄伟。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是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以“银山拍天”写浪之大,以“开窗放入”写江之汹涌。作者正是以这样开阔的境界、宏大的气势抒发了豪迈、进取的情怀。

(2)虚实结合。诗歌前两句写弥漫山巅的云气直入枕中是实写,然而这却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如临万壑之中,这是虚写。在这里,千峰万壑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

4.(2009·湖南长沙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山坡羊·述怀

薛 昂 夫

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厌舟车,喜琴书,

早星星鬓影瓜田[注]暮。心待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苦。

  瓜田:邵平秦时封东陵侯,汉初种瓜于长安东门。

(1)简要描绘出“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的人物形象。

答:                                                                                         

(2)有曲评家认为末句“高,高处苦;低,低处苦”有警戒意,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答案  (1)一个身游宦海、倦于仕途,转而心系田园、难舍书琴且满心苦楚难言的封建老吏的形象。

(2)作者用大实话说出自己难以摆脱名缰利索的痛苦,更向世人发出告诫: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为功名所困。

5.(2009·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长安秋望

(唐)赵 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水村闲望

(宋)俞 紫 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两首诗均为七言律诗,赵诗为宦游长安时所作,而俞诗为仕宦失意后隐逸扬州时所作。翡翠:翠鸟。

(1)两诗均按“望”字组织题材,景中寓情。赵诗紧扣“秋”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拂晓图:云雾飘游,残星寥落,归雁横天,长笛幽怨,红莲凋谢,显出一派凄迷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孤寂伤感的愁思。而俞诗                                                             

(2)两诗分别以议论和感叹的笔触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情怀,点明诗歌主旨。赵诗中“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是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借典故抒写了诗人思念故园、毅然归隐的心情。俞诗中                                                 

答案  (1)紧扣“闲”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水村图: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迷离,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绪。

(2)“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是说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用对比表达了诗人鄙弃浑浊官场,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

1.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蒋兴祖女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减字木兰花

淮 上 女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早在宋代,当靖康之变及南宋灭亡时,曾涌现出一大批爱国女词人。她们被金兵掳掠北去,在离别故乡山河时,留下了很多令人感泣、深沉悲愤的词章。前首为“靖康初,金兵侵犯京师”时,阳武县令蒋兴祖之女为贼掳去,遂“题字于雄州驿中,叙其本末”。后首为南宋宁宗年间,金人掳大批淮上良家女北归,有女题此词于泗州客舍间。

(1)《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中主要通过                              等意象写出了北国荒寂悲凉的景象,表达词人的忧愁和悲愤之情;而淮上女写的词中主要通过                  、烟波迷茫等意象写出了告别故乡山河、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眷恋的忧愁和悲愤之情。

(2)任选一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答:                                                                                             

答案  (1)白草  黄沙  孤村(三者任选其二)淮水浩渺

(2)示例:蒋词中借大雁南飞,反衬自己“归路难”的痛苦,“万结愁肠”四字概括了女词人内心愁苦之深、之重。

淮词中“山长水远”照应上阕的“千里云峰”“万顷烟波”,“遮断行人东望眼”以细节描写表现女词人频频回首却不能见到故乡的情形,形象地表现了她不忍离去的痛苦。

2.(2009·陕西宝鸡中学高三年级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蟾宫曲·九日

张 可 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②归雁横秋:“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

(1)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仕途失意,整日沉湎于诗酒世界,寄情于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答:                                                                                         

(2)“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2)“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发白的凄凉,告诫游子不应再留念他乡,而应“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3.(2009·陕西师大附中月考题)阅读下面一首明代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前调·阊门[注]夜泊

陈 所 闻

风雨萧然,寒入姑苏夜泊船。市喧才寂,潮汐还生,钟韵俄传。

乌啼不管旅愁牵,梦回偏怪家山远。摇落江天,喜的是蓬窗曙色,透来一线。

  阊门:苏州城西北的城门。

(1)作者在曲中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2)这首散曲写夜泊,写钟声,写乌啼,意境与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有相似之处。试比较此曲与张继诗的内容和手法方面的不同。

答:                                                                                            

答案  (1)这首曲借风雨夜泊、潮汐钟韵营造了萧索、清寒、冷寂的氛围。诗人表达的感情是:羁旅之愁及行人见到曙色的喜悦之情。

(2)内容上:张继诗写的是半夜不眠;这首曲写的是从入定到拂晓,似乎都难以入眠,时间跨度长。手法上:张继诗纯写羁旅愁怀,融情于景,情随景生;此曲结尾以喜悦反衬夜来的愁闷孤寂,有振起全篇之势。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别

左 纬

骑马出门三月暮,杨花无赖雪漫天。

客情唯有夜难过,宿处先寻无杜鹃。

(1)第二句写了什么景物?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描写特点如何?

答:                                                                                         

(2)结句“宿处先寻无杜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诗的第二句写了杨花飘飞的景色,用了拟人、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其描写特点是寓情于景,以景现情。

(2)诗人跳出一般送别诗的缠绵与伤感,提醒友人寻找没有杜鹃鸣叫的旅社住宿,把对所别友人的体贴关心含蓄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这既是关怀,又是鼓励,感人肺腑,动人心怀。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 巨 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1)诗人以“诗家”的眼光赏景,“诗家”欣赏的是怎样的景色?

答:                                                                               

(2)诗中“看花人”与“诗家”的欣赏趣味有什么不同?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  (1)明丽清新的早春之景。

(2)“看花人”欣赏繁华似锦的景色,“诗家”欣赏绿柳才黄的景色。以“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作强烈对比,表明二者的不同审美情趣,以“清新”与“喧闹”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6.(2009·湖北黄冈中学襄樊四中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江楼感旧

赵 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首句“独上江楼思渺然”,作者“渺然”之“思”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你自己的语言简要回答。

答:                                                                               

(2)“月光如水水如天”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

答:                                                                                

答案  (1)诗人旧地重游,去年的美景仍在,凭栏共赏的欢乐场面记忆犹新,而今同游人却不知漂泊何方;面对依稀可辨的旧日风物,诗人内心产生了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2)登上江楼,放眼望去,但见清澈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波光荡漾的江面上,因为江水是流动的,月光就更显得熠熠闪动,“月光如水”,波柔色浅,宛若有声,静中见动,动愈衬静。诗人由月望到水,只见月影倒映,恍惚觉得幽深的苍穹在脚下浮涌,水天一色,相互映衬,描画出一幅朦胧迷茫、幽静清冷的画面。作用:迷茫幽美的月色水光,点染了“思渺然”的环境气氛,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



第2节  鉴赏作品的语言

1.(2008·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2.(2008·重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答: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①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

②想像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2008·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                                                                                             

答案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4.(2008·北京)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3)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A

(2)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意思接近即可)

(3)①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②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

5. (2008·上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 (3)题。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           (篇名)。

答案  《游褒禅山记》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答案  B

   (3)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定向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①罟师:这里指船夫。②临圻: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王维与哪位诗人被并称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这首诗的前两句包含了哪三重意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2)王维的诗,语言生动凝练,描写细致传神,意境清幽淡远,被宋代哪位作家誉为“诗中有画”?前人评论这首诗的三、四句说:“工于比喻,善于言情。”你同意吗?试结合全诗赏析。

答:                                                                                

答案  (1)七言绝句(或“七绝”)。孟浩然。前两句包含的三重意思:渡头的杨柳,是行客途中看到的春景;“行客稀”,点染出旅途中寂寞的环境气氛,这是行者的感受,也是送行者临别念远的离情;“向临圻”,表明由江南到江北的行程。这样,把离人惆怅的无边春色和黯然销魂的别情离思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2)苏轼。同意。诗人展开奇妙的联想,将人的情感比作自然界的春色,使景与情妙合无间,寄景寓情,不着痕迹。不但写出了彼此深厚的友情,而且将惜别时微妙的、难以捕捉的抽象感情极其生动地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使人真觉得相思之情充溢于江南江北,可谓“工于比喻,善于言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栀子花诗

[明]沈 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1)栀子花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起首句为什么会有“冰雪”之喻?

答:                                                                               

(2)诗的后二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栀子花呈白色,又因其是夏季开花,所以喻其魂为雪铸,喻其花为冰质,以突出其给人带来清凉之气。

(2)①诗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栀子花”“夜风”的风情。②一“牵”一“送”,夏月微风的情态可掬;言“影”言“香”,栀子花的精魂大有飞动之态。③如钩新月,暗香浮动,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营造出幽美恬静的意境。

3.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  夜

揭傒斯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1)诗人作此诗的时令是何时?首句的“冻”字可否用“映”、“点”、“著”等替换?试作简要分析。

答:                                                                               

(2)全诗最精彩的是哪一句?试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时令当在凉秋。如用“映”、“点”、“著”等替换,前两句便带上平叙味道,使全篇旨意由言愁转化为言幽。诗人首句着一“冻”字,意在强调自己冷峭的心情。

(2)最精彩的当是末句五字。“一叶落”的声音足够细微,馆中人却能清晰地辨闻,足见夜之静,而一个“时”字,更将漫漫长夜中难眠人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一句不仅沟通了虚馆内外的情况,而且传达出诗人愁苦的心绪,可谓神来之笔。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1)第二句中的“独”字对全篇的结构有怎样的作用?

答:                                                                               

(2)第四句采用了怎样的方法?收到怎样的效果?

答:                                                                               

答案(1)第二句中的“独”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作用。它既是对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对下句“想”字的伏笔。

(2)第四句以景结情。寄想像于故园的寒食景色,烘托出想念诸弟之情,使人感到情深意远,蕴藉有味。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1)词的上阕有“恨君不似江楼月”,而下阕又有“恨君却似江楼月”。这是否矛盾?

答:                                                                                

(2)本词在艺术上的特点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答:                                                                               

答案  (1)不矛盾。上阕是从“相随无别离”的角度“恨君不似江楼月”;下阕是从“团圆”的角度,恨君却似“暂满还亏”的“江楼月”。

(2)本词艺术上的特点是比喻新奇。作者抓住抬头可见的月亮到处相随和暂满还亏的两种特性,正反设喻,把思妇对丈夫思念和怨恨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明月这一古老意象焕发出新鲜的光彩。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闽中秋思

杜荀鹤[注]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

答: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                                                                                            

答案  (1)上两联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增强了韵律感,朗朗上口,余味无穷。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作者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藉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吹皱一池春水”被历代评论家所推崇,请简析句中“皱”字的妙处。

答:                                                                               

(2)“举头闻鹊喜”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皱”既指微风轻拂,池上漾起一层涟漪;又指词中的主人公因孤独寂寞,感情上也有了一层涟漪。一语双关,自然贴切,耐人寻味。

(2)这不是一种欢喜之情。这是以乐景写悲情,主人公非常寂寞,整天盼望“君至”,但最终还是令她失望。她只好把最后一线希望寄托给喜鹊,这是一种多么沮丧的无奈之情啊。

3.(2009·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三衢道中

曾  畿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注]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泛:乘船。

(1)这首绝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种心情的?

答:                                                                                   

(2)有人评价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读来却耐人寻味”。试以“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答:                                                                                  

答案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山行时的愉悦欢快的心情。诗人是通过景物描写和自己的活动来表现出这种心情的。先说写景,首先是“晴”字,在黄梅雨季能有“日日晴”岂不喜出望外?其次是一路的“绿阴”。日日晴则必然骄阳当空,有了绿阴就凉爽得多,走起路来也轻松得多,此可喜也。三是“黄鹂四五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更使诗人感到高兴。诗人的“泛尽却山行”这一活动不但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还表现出诗人欢快的心情。

(2)“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两句,描写了旅途中的新鲜感受:山路上,绿阴夹道,似乎和不久来时所见没有什么两样,但绿阴丛中,时而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啭,却是来时路上未曾听到过的。这“不减”与“添得”的对照,既暗示了往返期间季节的推移变化——已经从春天进入初夏,也细微地表达出旅人归途中的喜悦。本来,在山路上看到绿阴繁翳,听见黄鹂鸣啭,可以说是极平常的事。如果单就这一点着笔,几乎没有什么动人的诗意美,但一旦在联想中织进了对“来时路”的回想和由此引起的对比映照,就为本来平常的景物平添了诗趣。

4.(2009·南通高三调研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苏州至望亭驿有作

李嘉祐

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因寄从弟纾。

南浦菰蒲覆白 ,东吴黎庶逐黄巾。

野棠自发空流水,江燕初归不见人。

远岫依依如送客,平田渺渺独伤春。

 那堪回首长洲苑,烽火年年报虏尘。

  ①菰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中,俗称“茭白”。②长洲苑:古苏州的一大胜境,始建于吴,可与西汉的上林苑并论,屡遭战火劫难。

(1)清代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评此诗云:“此舟行纪事之作,通篇只写得‘不见人’三字。”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不见人”三字贯串于本诗的前三联写景之中:水路全被菰蒲、白 覆盖,少有舟行;东吴的百姓都去打仗了,野外的棠花孤独地盛开,无人欣赏;江燕归来屋中无人;客人经过不见有人送迎;田野荒芜不见有人耕种。

(2)作者通过对眼前满目惨淡之景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带给老百姓的深重灾难的忧虑之情。

5.(2009·江苏宿迁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白云泉[注]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白云泉:在苏州市西二十里,号称“吴中第一水”。自白居易题以绝句,白云泉遂名显于世。白居易贬官江州后,济世抱负渐减,随遇而安、独善其身的思想日增。本诗反映了其后期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1)诗评家说“云自无心水自闲”一句极为传神。你同意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2)本诗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请结合诗句加以解说。

答:                                                                               

答案  (1)同意。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流泻,从容自得。表现了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娴静雅致的神态。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逍遥惬意。

(2)用泉水激起的波浪象征社会风浪。意在象外,理趣盎然。



第3节  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1. (2007·山东)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戎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答: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和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2.(2008·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 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此诗颔联以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答:                                                                                

答案  (1)屈原  白居易(2)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浮沉宦海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3.(2008·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                                                                               

答案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定向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怀吴中

[宋]陆 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①这首诗写于淳熙元年(1174)陆游离蜀州通判任后。“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亦泛指吴地。②灞桥:桥名,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

(1)首联中的“挑灯”“句句”看似寻常,其实却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请你结合课本节选的《离骚》的内容和你所了解的屈原的遭遇,谈谈你对陆游夜读《楚辞》心境的理解。

答:                                                                                         

(2)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答案  (1)“挑灯”,说明是久读;“句句”,绝非《楚辞》中的一篇一章。可见“不吾欺”的是贯穿在《楚辞》“句句”中的主要精神——关心国家命运,指斥权奸误国,对因谗被逐的不满等等,是作者内心所深许的,这也正是陆游夜读《楚辞》时的心境。

(2)①双关:用“柳”音关“留”,用“灞桥”意关京都;明写自己留恋吴中,暗示朝中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②由自己在蜀州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比,更加显示了千里客居者的孤独和苦闷。

2.阅读下列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

李 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

弦惊。了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①沈腰潘鬓:《南史·沈约传》载“约与徐勉素善……(约)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后人以“沈腰”作腰肢消瘦的代称。潘岳《秋兴赋》载“斑鬓发以承弁(帽)兮”,后人以“潘鬓”作鬓发斑白的代称。②八百里:牛名,晋王恺有名牛八百里 ,王恺与王济比射落败,王济遂命杀牛做炙。

(1)两首词在整体构思上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说明。

答:                                                                                         

(2)辛词自许为壮词,其“壮”体现在哪些方面?试作赏析。

答:                                                                                         

答案  (1)李词将亡国前太平景象,家国一统,山河广阔,花草艳美的追忆与当前沦为囚徒的现实进行对比,表现了对故国的眷恋及亡国之痛。辛词则借梦中飞赴前线,沙场点兵的盛况与而今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现实对比,表现收复中原的豪情及报国无门的悲愤。

(2)①申大志,即醉里梦里不忘收复河山的雄心壮志。

②抒悲情,全词感情基调雄壮高昂,而结句又悲凉低沉,显得悲壮。

③写大景,场景描写很有气势。想像中的沙场点兵与战场杀敌两个场景描写得雄伟壮阔,显得雄壮。

3.(2009·江苏新海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韩元吉[注]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人,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平生交游甚广,与陆游、朱熹、辛弃疾、陈亮等当代名流和爱国志士相交,力主抗金。

(1)词的开头两句写景,词人边走边看,随步换形,写景的角度是怎样变化的?

答:                                                                                         

(2)试分析一下词人所说的“愁与恨”的内容。

答:                                                                                           

答案  (1)先是仰视后是俯视。先是见采石矶矗立前方,作者抬头仰视,只觉峭壁插云,好似倚天挺立一般。待作者登上峰顶的蛾眉亭后,低头俯瞰,又是另一幅图景。只觉悬崖千尺,直逼江渚。这开头两句,一仰一俯,一下一上。

(2)他愁的是金兵进逼,南宋当局抵抗不力,东南即将不保;恨的是北宋覆亡,中原故土至今未能收复,家园沦丧,有家不得归。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 店

卢 纶

登登山路何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

   风动叶声山犬吠,几家松火[注]隔秋云。

  松火:即燃烧松木以照明的火。

(1)这首诗题为“山店”,全诗是怎样写山店的?试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

答:                                                                                         

(2)全诗写景状物中隐含了叙事,从中反映出诗人心情的变化。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                                                                                         

答案  (1)诗中先写听到山犬吠,然后写看到远处的几家松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巧妙地暗示了山店就在前面。

(2)前两句写诗人在山中急匆匆地赶路,天色将晚而不见有店,内心感到焦急。第三句写听到狗叫声,说明前面有人家了,诗人内心充满希望。末句写望见隔着秋云的山店,那松火虽远却让诗人十分欣喜。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  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的两个地名,均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②客袍:旅途穿的衣服。

(1)这两首词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                                                                                  

(2)这两首词都写了“愁”,但其含意有所不同。试作具体说明。

答:                                                                                     

答案  (1)李词中“红藕香残”写自然之景,“玉簟秋”写内心凄凉、孤独的情感,首句就把环境气氛和作者内心情感融合起来写,显示了全词的感情色彩。“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想像之景,表达词人相思之情。下片首句写花落水流之景,即景抒情,然后引出作者直抒胸臆的独白,表达作者与丈夫离别后的相思之苦。

蒋词上片白描写景,描绘“舟过吴江”的情景,景中带情。“舟摇”刻画出他的船正逐浪起伏地向前划动,写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漂泊之感。“帘招”描写出江边酒楼上悬挂的酒帘正迎风飘摆,招徕顾客,透露出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消愁的心理。船经过秋娘渡口和泰娘桥,风吹雨急,促人产生联想,作者急欲思归的感情更为浓烈。下片正面写情,情中有景。末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不仅是写景,也抒发了对年华易逝的感叹。

(2)李词中的“闲愁”是写作者的相思之苦和离愁之深,作者由自己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和离愁不是单方面的,彼此都在思念对方,表达了词人与丈夫离别后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而蒋词中的“春愁”有两层含意:其一,表达了作者漂泊在外而急欲思归的迫切心情;其二,抒发了光阴似水的人生感慨。第二层含意是第一层含意的深化。

1.阅读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此诗“构思独特”,请从首联赏析说明“构思独特”在哪里?

答:                                                                                             

(2)此诗颈联堪为“诗骨”,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豪情、心如砥石的精神和跌宕雄健的风格。颈联是如何表现这一主旨的?

答:                                                                                             

答案  (1)首联构思用拟人手法,首联中的“我”指秋风。用拟人的好处:一是物我共知,二是秋风有知有情,便于对话。

(2)①炼字上,一“思”一“眄”从精神上写出雄心壮志;一“动”一“开”从动作上写出蓄势待发。②造意上,秋的背景,衬托“马”和“雕”,意境肃杀,形象雄健。③手法上,“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是比兴,是诗人精神的物化。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李贺(790816),808年遭谗落第回到家乡,同年秋天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公

元809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此诗写于落第回乡之时。

(1)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2)该诗在叙事中抒情,于情中绘景,使得整首诗歌充满形象美与意境美,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大丈夫虽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一颗进取向上的心不可沉沦。

(2)整首诗扣题叙事,因事抒怀,叙事有感,移情于景:诗中描绘了援箭引弓、饮酒高歌的形象,借助大雁哀鸣、北风呼啸的意境为诗人的高歌作渲染,借助情景抒发虽遭遇困窘却不甘沉沦的壮志,又将内心表白借助于艺术遐思融入憧憬之情与想像之境之中。

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1)词的最后两句所写的景物具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2)这首词在艺术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景物特点:苍茫空阔,幽美淡静。心境:宁静安闲,悠然自得。

(2)上片写渔父的生活概况,下片描绘了一幅垂钓的画面。全篇由情入景,由整体描写转入细节刻画,在艺术上独具匠心。

4.(2009·山东邹平一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王勾践墓

[南宋]柴 望

   秦望山[注]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

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迷复道,鸟翻黄叶下宫墙。

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

  秦望山,在浙江绍兴,为这一带最高的山,因秦始皇登上以望海而得名。

(1)就题材而言,这是一首什么诗?诗人为什么要写越王勾践墓?

答:                                                                                             

(2)第三联描写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答:                                                                                             

答案  (1)怀古诗。借昔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雪耻的事实,抒发了对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报仇的沉痛之情。

(2)将眼前景物与想像中的越国宫殿景象相结合,虚实相生,写出沧桑之感。

5.(2009·泰州模拟)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昭君怨

郑  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是一篇不同凡响的咏梅佳作,上阕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梅”的?

答:                                                                                          

(2)这首词的下阕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梅”怎样的品质?

答:                                                                                         

答案  (1)作者从“梅”开花的时间和梅花的色香以及山野梅花的姿态等方面来写。说它是花呢,春天还未到;说它是雪呢,却又香得出奇。既暗示它在腊月里开花,又表明它颜色洁白,香气高雅,不言腊梅而腊梅自在。一树寒梅,疏影横斜,闲静幽独,胜境超然,涵咏之中,别有一番情趣。

(2)对比。下阕描写山野之中这户人家的居处十分简朴,数间茅舍,围以疏篱。这境界与前面所写的一树寒梅掩以疏竹,正好相互映衬:前者偏于虚,后者趋向实。栽于竹篱茅舍之梅,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地虽不同,开则无异。它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情操。

6.(2009·唐山市高三年级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夕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注]烟景有谁争?

  五湖,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这首诗的颔联写了几层意思?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这几层意思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作用是什么?

答:                                                                                         

(2)试从句法和修辞的角度对尾联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颔联写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是相互烘托、映衬,营造出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氛围,令人触目伤怀。

(2)就句法的角度,是倒装(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从修辞的角度,是用典(暗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归隐的典故,我能够回去,却不回去,要学范蠡归隐)。诗人运用这样的句法和修辞,深刻反映自己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进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第4节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2008·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①撚(niǎn):持取,捻弄。

(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2)“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答:                                                                                            

答案  (1)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也可。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2.(2008·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像、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3.(2008·湖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答: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答:                                                                                            

答案  (1)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2)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

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定向检测

1. (2009·江苏海门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测试)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1)诗人因何而“黯然”?请作简要分析。

答:                                                                                          

(2)有人评价颔联“十字咏尽秋日佳趣”。如何理解这样的评价?

答: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答案  (1)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苍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国无用的苟且生活。

(2)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不用一个动词,不着半点雕饰,以纯白描的手法,不仅写出了典型的季节风物,也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喜爱之情。出语平淡而寄情深邃。

(3)表达了诗人憎恨与世同流、苟且度日的生活,向往躬耕田亩、超然物外的田园生活的感情。

2.(2009·江苏启东市高三阶段调研测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罗敷歌

贺 铸

自怜楚客悲秋思,难写丝桐。目断书鸿,平淡江山落照中。    谁家水调声声怨,黄叶西风。罨画桥东,十二玉楼空更空。

  ①丝桐:指美妙的音乐。②书鸿:传书的鸿雁。③水调:曲牌名。④罨画:色彩斑杂的彩画。

(1)阅读词作后说说“黄叶西风”的描写,在词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                                                                                      

(2)前四句和后四句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

答:                                                                                        

答案  (1)“黄叶西风”的秋景描写,把原词句所具有的听觉感受与眼前的视觉感受融为一体,渲染出了一种凄清萧疏哀怨悲惋的意境,与词首悲秋的气氛相照应。

(2)前四句重在抒发悲秋之情,后四句重在表达人世聚散的感喟。

3.(2009·山东烟台高三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 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写作本词时,作者刚调任密州,年仅四十。密州不比杭州,贫穷粗陋,连年蝗灾,民不聊生。

(1)词的上阕专写钱塘上元,有什么作用?试作分析。

答:                                                                                        

(2)下阕中山城的“寂寞”更是人的寂寞,寂寞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作赏析。

答:                                                                                        

答案(1)上阕写钱塘上元的繁华与热闹,为下阕写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作铺垫(衬托、对比)。

(2)密州的上元,火冷灯稀,天空阴云密布,将要下雪。人们击鼓吹箫,举行社祭,祈求丰年。作者此时感到年老而又寂寞难耐,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4.(2009·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梦馆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欧阳修曾因“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首诗是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所作。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第一、二句诗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名句?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人、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思念不得的悠悠愁绪。第一句借“北雁”“岁欲昏”点出季节和时令,用“私书”暗点妻子的来信。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更勾起归家之念,于是诗人渴盼团圆的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而秋凉岁昏,则烘托出了难以团聚的愁绪。

(2)在“一夜西窗雨不闻”中,诗人化用了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巧妙地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情感(内容作用即表达的情感),既亲切自然,又增益了诗的内涵(艺术手法的作用)。

5.(2009·山东信阳一中期中测试)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答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

九月九日行微山亭赋韵

江 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1)这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都写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名称是       。唐代诗人       在《       》一诗中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其中“佳节”也是这个节日。

(2)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依据是什么?

答:                                                                                            

答案  (1)重阳节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江诗: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旧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岑诗:该诗是在长安沦陷时所作,故第三句有“遥怜”二字,表现了诗人面对故乡长安遭受战乱时的痛苦之情及收复失地的渴望。

1.(2009·河北唐山高三年级摸底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鄂州[注]

卢  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本诗是肃宗至德年间(756~758)诗人避乱南游期间晚泊鄂州时所作。

(1)首联中“犹是”一词透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2)尾联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1)“犹是”意为“还是、仍旧有”,写出诗人急不可待(或归心似箭)的归乡之情。

(2)抒发了感时伤乱的情怀,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本诗具有更深广的社会意义。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春日郊行

袁  枚

二月郊行最有情,青山带雨画清明。

杂花香自空中至,野草根从旧处生。

小鸟啼咽催布谷,老牛牵犊学春耕。

劳劳官走江城北,争怪长条日送迎。

(1)本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手法上加以分析。

答:                                                                                          

(2)比较“野草根从旧处生”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揭示的不同哲理。

答:                                                                                             

答案  (1)诗人紧扣“春日”二字,采用了由远及近的手法,通过嗅觉、听觉与视觉的转换,将青山、花香、野草、小鸟、老牛等意象组织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快、生机盎然的春日画面。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揭示的是野草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根从旧处生”揭示的是一切复活的事物都是借助了旧的基础。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注]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沉水:沉香。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全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                                                                                               

(2)全词是通过什么手法来表达词人情感的?

答:                                                                                             

答案  (1)全词抒发的是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故乡何处是”一句直接点明了这种情感,而“忘了除非醉”则更是将这种情感表现得深沉浓重。

(2)词的上阕写初春的景色及词人的感受,是为下阕抒发思乡的悲情作反衬。“忘了除非醉”则直抒胸臆,说明这种思乡之情只有在醉时才能忘却。

4.(2009·盐城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京口月夕书怀

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1)首联中的“凉”字,写出了诗人深切的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凉”的?通过写“凉”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                                                                                         

(2)有人说,本诗第二联颇有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意。请简要说说两者的异同之处。

答:                                                                                         

答案  (1)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凉”:用秋夜、山风、江气写天气之凉,这是实写;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心境之凉,这是虚写。抒发了作者旅居他乡愁苦悲凉(或苦闷、凄凉等)的心情。

(2)两首诗均在萧飒的秋天里借景抒发了自己长期漂泊在外,年老而不回家的孤独悲凉之情。但林诗多了万事不如意的郁闷这层意思,并把感情写得含而不露;杜诗则流露了自己多病之症,独自登台的凄苦,“悲”“独”二字大为传神。

5.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拟行路难

鲍  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注]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蹀躞:小步行走的样子。

(1)请给诗歌分层,并写出每层的意思。

答:                                                                                             

(2)“孤且直”中“孤”、“直”的意思是什么?这两个词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前四句,表现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痛苦之情。第二层中间六句,写诗人弃官闲居的无聊生活。第三层最后两句,表现诗人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2)“孤”可以理解为孤高的性格(或出身孤寒);“直”,正直,品德高尚。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甘于贫困的思想,体现了诗人孤傲、高洁的品格。

6.(2009·衡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①伊吕:伊尹和吕尚(姜太公),古代两位贤臣。②穷通:困窘和通达。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上颇有建树。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往往借诗词来抒发作为改革斗士的壮志和情怀。试分析在这首词中,诗人抒写了怎样的内容和情怀。

答:                                                                                               

答案  借伊吕这两位古代先贤的际遇,感怀君王知遇,抒发在推行新法胜利的形势下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