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寸重油蛋糕的做法:拓展材料7:数学课堂离不开实践操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06:58
数学课堂离不开实践操作——《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案例及反思浙江省桐乡市启新学校人民路校区 沈丽霞一、教材分析:《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人教版新课程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厘米量,也为认识米用米量做铺垫。二、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物体的长度。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三、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正方体、小长方体、小棒(7厘米)、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五、教学过程:教学片断一:师:小朋友们,你们的数学书都带来了吗?那你想知道你的数学书的短边有多少长吗?生;想师:那请你从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小袋子里挑一样东西自己量一量有几个这样东西长,好吗?学生自己找一样东西量。师:谁来说一说,你量出来是怎么样的?生1:有2根小棒长。生2:有7个小长方体长。生3:有15个小正方体长。生4:有2张多点纸条长。师:奇怪了,为什么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结果呢?谁知道吗?生:老师,我知道,因为我们用的东西不一样的。师:是什么不一样呢?谁能说得清楚点吗?让我们一听就明白了。生2:是因为我们用的东西的长短不一样,所以量出来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师:你说的真棒。原来当我们测量时的东西长短不一样,就算要量的物体一样,结果也会不一样。也就是说测量物体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结果才会不一样。以后我们测量物体一定要统一测量标准。好吗?生:好。师:现在我们就用统一的标准去量一量数学书的长边有多长。请你用小棒去量一量,看看有几根小棒长?学生动手用小棒量数学书的长边。师:谁来说说看,你量出来大约有几根小棒长?生1:大约有2根小棒长。生2:也是2根小棒长。师:你们都是2根小棒长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是的。师:你们都很棒啊。我们发现虽然我们统一的标准去量,也有了统一的结果。但是你想啊,我们每次量物体的长都用同一种东西去量,你觉得麻烦吗?生:麻烦。师:那我们有没有什么东西又能快速的量东西又能统一标准呢?生:尺【分析】测量物体的长度是学生从没有涉及到的知识,对于这样一个从来没有正式学过的知识的学习,首先应该让学生对其充满好奇,从而产生想学习的强烈欲望,同时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因此在课一开始,我通过让学生去度量每天都要用到的数学书的短边的长度引入课堂教学,希望能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进入学习。在用自己喜欢的物体来量书的短边后,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由于大家量的结果不一样,是因为没有用统一的物标准量,引出用尺量更好,从而引入新课。符合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学生在自己的操作中发现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是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唯有充满兴趣与疑惑的学习才能让思维得到锻炼,也只有这样,学习的效果才会显示出来。教学片断二:师;我们的祖先早就发明了这样的东西,那就是尺。现在请你拿出你的尺。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有数字。师:有哪些数字?你能数一数吗?生1:0、1、2、3、4、5、6、7、8、9、10。师:你的尺呢?生2:0、1、2、3、4、5、6、7、8。生3:0、1、2、3、4、5、6、7、8、9、10、11、12、13、14、15。师:你的尺数字很多哦。老师这里也有一把尺,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出示课件:师:我们发现这些尺上的数字都是从谁开始的?学生一起说:0师:对啊,你们听得可真仔细。我们这些尺上都是从0开始的,对不对?它就像是跑步的起点。我们给它取名叫0刻度。(教师板书:0刻度----起点)电脑闪烁0刻度,它叫什么,一起说。生:0刻度。师:真棒,它可是很重要的,你一定要记住了哦。尺上还有什么啊?生:有两个拼音。师:你会读吗?生:cm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两个小的字母,它的英文读法是cm,表示厘米,它是一个长度单位。量较短物体时我们常用到它。(教师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一起读一遍学生一起读。师:除了数字和字母,还有别的吗?请你仔细观察哦。生:还有一些长长短短的线。师:你的小眼睛可真厉害。其他小朋友,你看到了吗?师:这些长短不一的竖线也有自己的名字,我们称它们为刻度线。你知道两条相邻的长的刻度线之间是多长吗?出示课件:如下图1厘米生:1厘米师;你实在是太了起了,确实两条长的刻度线之间是1厘米。也就是一大格是1厘米。(教师板书:一大格:1厘米)现在请你看一下老师的尺,你知道这里是多少厘米吗?(出示课件)生:1厘米。师:为什么啊?生1:因为两条长的竖线之间是1厘米,所以1到2之间是1厘米。生2:一大格是1厘米,1到2正好是一大格,所以是1厘米。师:你们说得都很棒。那你能不能像老师一样的找出一些1厘米呢?学生自己找师:谁来说说你找到哪些1厘米。教师用课件及时演示。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了吗?生:两个相邻的数之间就是1厘米。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现在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我们身边或身上哪些东西长是1厘米?学生找,请学生说生:手指。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能演示一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仪演示)师:太棒了。现在请你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学生比划师:现在请你闭上眼睛记住1厘米有多长。记住了吗?生:记住了。师:我们刚刚已经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你知道这里有多长吗?课件演示如下图:生:2厘米师:为什么?生:有2大格。师:2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啊?生:2个1厘米师:这是几厘米?课件演示如下图:生:3厘米师:有几个1厘米?生一起说:3个1厘米。师:现在请你从你自己的尺上用手比划出3厘米有多长?学生比划师:你发现3厘米,数字是从几到几啊?生:从0到3,就是3厘米师:你能在自己尺上指出6厘米有多长吗?你是怎么指的?生:从0指到6,就是6厘米。师:请你比划一下6厘米有多长,把它记到脑子里。师:现在请同学们拿起桌上的白色纸条,先请你来先来猜一猜,它有多长?请学生猜生1:5厘米生2:6厘米生3:4厘米师:现在请你用你的尺来量一量,验证一下到底有多长?学生动手量师:请量好的同学,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同桌互说师:请一个学生到实物投影上量。请其他同学来说说她量得怎么样?学生上来演示量。师:你觉得他量得怎么样?生1:很好。生2:一边对着0是对的。生3:一边对着5,是5厘米。师:我们同学都说了自己的想法,现在我们看看电脑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量的方法,如下图:师:看来我们小朋友都已经知道怎么用尺量物体了,现在我们就进行一个测量比赛。看谁量得又对又快。好不好?生:好学生激情高涨。师:请你用尺量一下袋子中的正方体,长方体和小棒各有多长?并记在本子上。学生量师:谁来说说你量出来的结果怎么样?生:正方体长1厘米,长方体长2厘米,小棒长7厘米。师:同意吗?生:同意。……【分析】新的教育理念提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更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因此,在认识尺,了解尺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发现尺的各部分组成,在他们说的基础上老师稍微加以点拨和进行系统的整理。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主动性,更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的记住知识。在认识厘米的时候,充分利用课件的直观性,让学生先了解1厘米是指两条长的竖线之间的距离,然后立即让学生再说一说,及时的巩固知识。再通过找自己尺上的1厘米,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时,首先我让学生先进行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怎么量的,让其余同学评价这位同学的量法是否合理,并说一说为什么。最后再用课件出示正确的量法。这样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自我探索的同时丰富了经验,也培养了能力。片断三:师:我们的小蚂蚁也在进行量长度比赛,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请你说说这些小蚂蚁量得对不对?出示课件,如下图:3厘米图16厘米  图24厘米 图3师:你觉得对吗?为什么?生1:1号是正确的,因为从0到3是3厘米。生2:2号不对的。因为到7是7厘米。师:是这样的吗?都同意吗?生3:不同意,应该是对的,因为他没有从0开始量,从1量的,到7有6大格,所以是6厘米。师:他用了数大格的办法来验证。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生:1、2、3、4、5、6。师:是几大格?生:6大格。师:所以应该是几厘米啊?生:6厘米师:对啊,有时我们不是从0开始量时也可以,不过要通过数大格来知道有几厘米。3号对吗?生1:不对。生2:没有从0开始量。师:我们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它确实没有从0开始量。现在请一个同学用尺用这种错误的方法来量一下蓝色的纸条,同桌用正确的方法来量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生:这张纸条应该是比4厘米长一些。……【分析】动手操作的进行也不是随时都可以进行,也不是任何时候都是有效的。因此,我在让学生用操作来巩固知识之前,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小蚂蚁的测量比赛,实际上就是进行判断对错。但是通过将习题编成小故事的形式后学生的热情高涨,达到的效果高于预测。当学生热情正高涨时马上让他们自己进行操作比赛,无疑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同时效果肯定比直接测量物体长度要好。事实证明我的预想是正确的,学生不仅速度超快,而且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十分正确。六、教学反思:(一)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操作。操作可以让学生把比较的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简单形象的知识。也只有让枯燥的数学变成有趣的数学,学生的学习才不会吃力,也不会让数学课堂变成教师的课堂。因此,在进行新知的学习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操作时间,而且要保证每一个人的操作。例如在进行测量时,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动起来。也许有的学生不想量,或者是慢吞吞的拖拉时间,这样当一些积极的同学量好后,他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量,因为教师不可能因为个别学生而停下课堂的脚步。因此,在测量之前教师要对他们进行激励。说好,在测量时要进行比赛,量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可以得到奖励。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简单,他们会因为小小的奖励而付出自己的全部精力。因此奖励制度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在操作中同量适用。也只有让每一个学生卯足了学习的劲头,操作的时间才会宽裕,才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二)让实践操作为思路牵线搭桥。学生只有在自己动手做起来,行动起来的时候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才能让自己的学习思路得到很好的清理,数学的学习生活才能够一帆风顺。有些时候教师怕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而不让学生操作,或是只是形式上进行一些简单操作,或是教师自己动手做一些示范来代替学生的动手。也许操作是可以代替,方法可以传授,但是思维的活跃是要靠自己在平时的活动中慢慢地训练,也只有让自己的脑子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思维才能得到锻炼。动手操作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脑细胞一直处在活跃状态,手、眼、脑的结合就是学习的最佳状态。因此,教师不能怕浪费时间而剥夺了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机会,而是争取最大的可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动手操作来掌握知识,了解知识,运用知识。(三)实践操作的引导要适时、适量。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是要起到引导的作用。适时,适量的引导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的知识,掌握知识。过多和不适时的引导不仅起到真正的作用,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影响课堂的实施。比如,我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引导学生要从课件上看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同时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像老师一样的找出其它的1厘米。在这里其余的引导都是多余的,因为学生完全能从电脑课件的演示中发现1厘米的长度是多少,不用教师再用其他的言语来解释。因此,操作需要引导,同时更要适时、适量。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