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杀人魔杰森:无私奉献的人民战士——纪念一等功臣王光华烈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28:23
无私奉献的人民战士——纪念一等功臣王光华烈士   1985年12月4日黎明,年轻的济南陆军学校赴老山前线代职见习学员王光华,在激战中为国捐躯,被追记一等功。他入伍七年,共获得各种奖励和被树为各类标兵达24次,其中,七次受嘉奖,两次荣立三等功,一次荣立二等功,多次被评为模范共产党员、学员标兵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标兵。1983年被济市军区授予“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誊,荣获二级英模奖章。王光华是一个对祖国无私奉献的人民战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的楷模。


  对人民一片深情

  王光华是湖北省郧县鲍沟乡茨架衬人,1958年5月10日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里。他的童年是跟着父母在辛勤的劳动中度过的。而正是那艰难的家境和邻里间的互帮互助,从小培育了他吃苦耐劳和助人为乐的美德。

  1976年王光华中学毕业了,看家乡缺教师,便自告奋勇担任了本村的民办教师。他任教两年,倾注了满腔心血。

  本村农民张有富有三个孩子,七岁的姐姐发荣上学,五岁的发英在家照看着妹妹发秀。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在学龄前受到教育,王光华多次找张有富做工作,让发英去上育红班。张有富为难地说:“上学是好事,只是三娃没人照护啊!”其实,王光华早就想好了主意,便真心实意地对张有富说:“你莫操心,我有办法。”从此,在通往学校二里多远的弯弯山路上,王光华背上背着一个,怀里抱着一个,还照护着前面走的一个。就这样张有富的三个女儿都上学了。

  当时,正值“农业学大寨”高潮,大会战的工地越拉越远。张有富夫妇常常早出晚归,两头不见天。夫妇俩就把钥匙交给王光华。早晨,孩子们还在睡梦中,王光华就把她们一个个叫醒,给小的穿好衣服,梳洗完毕,再照护着她们吃完早饭,然后带到学校。中午、晚上放学后,王光华又一直把她们送到家们口。每天如此送去接回,就是刮风下雨也从未间断,照护了整整两年。

  当时,村里的工资低,不少学生交不上学费,王光华就组织学生搞勤工俭学,并用自己的钱给每个学生买了笔记本、铅笔等。为了解决学校教室和课桌不足的问题,他把家里的房子腾出一间炸教室,用木板、土坯支成课桌;几岁的孩子好哭闹,他就把家里的玉米炒成爆米花哄他们,还用自己的钱买来玩具,保证了他们兄弟姐妹的学习。

  王光华任教期间,两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他任教的学校被评为模范教点,他还在全公社文教系统召开的大会上介绍了教学经验。王光华的一片赤心赢得了家乡人民的爱戴,村里人都说他是一位好青年。


  在困境中奋进

  1979年,王光华应征入伍,在济南部队某部五连当兵。

  王光华的决心是,当兵就要当个好兵。一到连队,他就甩开膀子大干起来。在凛例的寒风里,他练刺杀,练投弹;在炎炎的烈日下,他练射击,练战术;在夜深入静时,他借着月光练长跑,翻障碍。梅花香自苦寒来。王光华迅速实现了由一个名百姓到军人的转变。这一年,他实弹射击次次优秀,成了连队的训练骨干。对此,王光华并不满足,他象一部开足马力的战车,要向更高的目标奋进。可就在这时,一连串的不幸却接踵而来。

  1980年5月,正当王光华在潍北靶场投入火热的训练时,突然接到母亲重病住院的家信,这可把他吓懵了。自他父亲早年去世后,母亲为了把他姐弟拉扯大,不知吃了多少苫,受了多少累,现在又住进了医院。王光华恨不得插翅飞到母亲身边,可是他想到连队眼前正在紧张地搞训练,自己是连队里的训练骨干,担负着好几个比赛项目,在这个节骨限上能离开吗?王光华陷入了极大的矛盾和痛苦中。最后他把心一横:服从部队需要,不能请假回家。他合着眼泪给母亲回了封信,寄去30元钱,便又投入紧张的训练中。`

  不久,王光华接连收到催他“速回”的四封电报。前三封电报来到时,他正在军里参加比武,收到第四封电报时,又值领导确定他进教导队集训。他一次又—次克制了自己的感情,集中精力参加比武和训练。直到领导把第五封电报和30救济汇款塞到他手里后,才勿匆上了路。

  王光华来到母亲病床前.只见母亲脸色蜡黄,两眼深陷,骨瘦如柴。他一下子扑过去,声徊俱下:“妈,我回来了……。”

  一连十多天,王光华东奔西跑,请医生,但所有的医生都告诉他赶快准备后事。转眼间,假期就要到了,在姐姐和第弟的劝说下,王光华给部队发了续假电报,但没有及时收到回电他使耐心地说服姐姐和弟弟,含泪告别了母亲,无限内疚地踏上了归途。

  王光华归队的第三天,他母亲就去世了。得知这—不幸消息时,他正忙于备课。这天晚上,他强忍着巨大的悲痛,依然备课到深夜。十几页讲搞上,张张泪痕班斑。

  集训结束,王光华辅导的365学员,35人优秀,他自己参加考核的24项课目,也取得了23项优秀,—项良好的成绩。`

  真是祸不单行。在王光华母亲去世后半年又一件不幸的事落到了他的身上——他的姐姐又病故了。王光华对姐姐有一种特殊感情。父亲去世早,是姐姐从小照护他;母亲去世后,又是姐姐担起了家庭重担,现在家里剩下—个年仅十五、生活还不能自立的弟弟怎么办?姐弟情,兄弟谊,他越想越伤心。等到晚上战友们都熟睡后,他跑到离宿舍200多米的围墙边,哭了一场,悲痛的心情才慢慢地平静下来。

  面对着这一连串的不幸,王光华默默地、顽强的承受着。他要迎着困难奋进。为了接济弟弟,他省吃俭用,每月只留下五角零花钱,把剩下的津贴费全部寄回家中。这期间,他先后由战士当了副班长、班长和代理排长。他当班长,把一个后进班带成了先进班,代理排长时,又把—个排带成了先进排。他在连队四年半的时间,先后被评为“特等射手”、“战术标兵”、“四会教练员”,荣立过二等劝、三等功,总计立功受奖和被评为各类标兵达16次之多。1983年4月,他出席了济南军区第二次团代会,被授子“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荣获“二级英模”奖章,这是战士在大军区的最高奖励。

  1983年9月,王光华被保送到了济南陆军学校。一个来自穷山沟的山娃子,能够踏进这被称为“将军摇篮”的学府,王光华深深感到这是部队首长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他决心利用这一机会,努力学习,刻苦求知,把自己锻炼成为军队建设中的一名合格人材,合格的新一代指挥员。

  然而,峰高无坦途。对于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王光华来说,谈何容易。入校第一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考试,他考了个不及格。通过这次考试给他一个很大的震动:必须发愤攻读,迎头赶上去。他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规定每天挤出两小时自学。开始,他在床头安了一盏小灯,以供夜读。为了不影响同志们休息,后来他和区队长商量,每天熄灯后到区队长屋里学一会。但区队长屋里经常有学员来谈话,他又只好另打主意。他发现会议室是个好地方,便向领导提出来,让他每天熄灯后在那里学一会。领导见他学习精神可嘉,经报告校领导同意,破例为他开了绿灯,但告诉他每晚只能学到一至一个半小时。可王光华一学起来常常忘了时间,有时直到深夜。有一次,被教导员查岗发现了,硬是把他赶回宿舍休息。就这样,不论是酷暑寒冬,或是工作多忙多累,王光华都天天坚持。

  节假日、星期天更是王光华学习的好时机,学员中不少是从偏僻的乡镇部队驻地来到闻名遐迩的泉城济南的。一到这天,同学们部相邀进城一睹泉城风光。而王光华却那时泡在学校阅,教室里。入校头一年里,他只进过两次城,还是到新华书店去买书。

  王光华凭着这股劲头,不仅完成了正常的学习任务,还自学了《中国通史》、《刘伯承用兵录》、《战争论》等三十多本有关军事、政治、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建立了军事作战、政治工作等方面20多本专集资料本,整理了五十多万字的学习笔记。

  王光华不仅博览群书,还善于思考,提出问题。有一次,他向一位教员借阅几本军事书籍看,教员以为他只是翻翻而已,却不料还书时,竞提出一连串问题,使教员吃了一惊,大加赞赏。

  作为一名军人,王光华时刻关注着世界形势潜心钻研现代战争的特点。他广泛搜集了近年来世界—些“热点”地区发生的战争资料,分门别类地进行分析比较,写下了《八十年代战场的特点》、《从马岛之战看现代战争》、《未来炮兵及火炮发展趋势》等文章。他还专门建立了一个《越军资料专集》,收集有关资料上百篇,近十万字。

  学校生活结束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考试,他的论文得了九十分,十五门课程,取得了十门优秀,五门良好。他先后被评为“三好学生”、“学习标兵”、“模范党员”,并荣立了三等功。

  1985年7月,王光华从陆军学校毕业了。这时,部队等待他,回去归队带兵,家里等待他回去重整家园,特别是他困难时曾给予大力支持的未婚妻,正盼望他回去喜结良缘。可也就在这时,上级决定抽调一部分毕业学员到云南老山前线代职锻炼。

  王光华站到了人生新的起跑线上,两条路走哪一条呢?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上前线、报效祖国这条充满了血与火的艰苦之路。他给翘首以待的弟弟和未婚妻,分别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前线,被分配到某部一营。

  开始他当通信员,负责全营信件、包裹和文件的收发工作。他不怕疲劳,一天往返几十里,把邮件交到战友手中。他还当过炊事员,当过军工。一个多月里,他失后29次出入前沿阵地,跑遍了全营二十多个阵地和大多数哨位,对全营兵力部署、火力配备、哨位设置以及敌方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他曾多次向营里提出很有见地的设想。每次营里拟制战斗方案,营长都让他参加,有时作战方案的绘制、沙盘制作和推演就让王光华组织进行。同志们都称他是营长的“高参”。

  营指挥所本来就是炮火纷飞的地方了,但王光华并不满足。当他看到三连条件最艰苦、战斗最频繁时,就坚决要求到三连去。上级开始不同意,他就找带队的济南陆军学校某大队王副政委讲情。他说:“既然来到前线不到第一线阵地,那算白来一趟,将是终生遗憾。”他还发表决心说:“就是倒下,也要倒在最前沿阵地上。”他甚至做了最后的准备,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一百元钱,请王副政委在他一旦发生意外时,将五十无寄给家中的弟弟,另外五十元代交党费,还有一件军大衣和一块手表交给他的未婚妻。

  王光华终于被批准到了三连。他看到“二四四”阵地是全连的核心阵地,是最前出、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又经多次请求上了该阵地。接着,他又争着到了距敌人只有几十米的一号哨位。

  上阵地不久,他就和战友们一起起打退了敌人四次偷袭,取得了毙敌四名、伤敌七名的战果。他看到了阵地工事不太坚固,就和战友们一起,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用九节爆破筒,两箱手榴弹,炸出了一个能容纳五六个人的屯兵洞。阵地上吃水非常困难,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为战友背水。一次,他背水通过第四条“生死线”时,敌人一发炮弹在离他五六米处爆炸,弹片炸伤了他的大腿,他强忍伤痛,爬回阵地。战友们看到他那满身鲜血和泥浆的碎衣,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

  很多人认为,上了战场只要不伯死,就是好样的。但王光华看得更运更深。他要用这难得的机会,来验证在学校学过的东西,探索战争的奥秘,为研究未来的战争掌握第一手资料。因而他一手拿枪,一手握笔,不停地战斗,不停地记录。只要枪炮—停,就见他趴在弹药箱上,写呀写,及时记下战斗的经过,写出他的观察和思考。他利用战斗间隙,整理出《我的三次遇险》、《谈战场组织运送伤员》、《血的教训》、《谈防御战》、《我在前线》、《阵地管理十条纲目》和《难忘的时刻》等文章。透过这些血与火的记录,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那颗赤诚报国之心,是多么炽热闪光!

  1985年12月2日,越军对三连阵地发动了猛烈进攻。王光华和战友们有力地打击着来犯之敌。激烈的战斗在继续进行,王光华已几夜没有合眼了,但仍然高度警惕地注视着敌情的变化。4日凌晨,狡猾的敌人利用昏暗的晨光摸了上来。王光华听到响声后,立即跃出哨位,端起外锋枪就向敌人扫去,突然一发子弹射中了他的右臂。王光华赶忙包扎了一下,继续参加战斗。正在这时,敌人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弹片击中了他的头部,王光华倒在了血泊中。

  前线指挥员得知王光华负伤后,立即组织医务人员全力进行抢救,但终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于当日上午8时许光荣牺牲,时年26岁。

  《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大众日报》、“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都先后报道了王光华烈士的英雄事迹。济南军区党委、共青团山东省委以及共青团湖北省委等单位,分别作出决定和发出通知,号召广大指战员、青年和人民群众,学习王光华烈士的革命精神和优秀品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