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军事指挥权:美国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00:17
美国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

一、美国社会保障体系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就已成为发达的工业国家,生产社会化程度之高称雄世界,但它却和英德等欧洲发达国家不同,没有建立由国家出面举办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与美国一向标榜尊重个人、提倡自由的传统有关。
20世纪30年代给美国带来空前灾难的经济危机,改变了美国政府的传统观念,在施政管理哲学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35年,在罗斯福总统领导和主持下,美国通过了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典——《社会保障法》,作为一种保障人们在任何风险下都能享受到的基本生活的“社会安全网络”而载入美国史册。最初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社会救助的色彩,其五个基本项目是:老年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盲人补助、老年补助、未成年人补助。其中,盲人补助的范围限于贫穷的盲人,老年补助的范围限于贫困的老人,未成年人的补助的范围限于失去双亲、出走或残疾而无人抚养的儿童少年。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经历的第二阶段,可以简称为发展阶段。这阶段包括了20世纪50—70年代的时期。这个阶段,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更加发展,获得了更大程度的拓展和深化。社会保险参加者的受益者人数剧增,受益比例空前提高。1940年,美国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不过3500万,受益人数仅1万,受益比为3500:1(即参加者与受益者之比),1960年这三个数字分别达到7300万、1400万和5:2,1970年分别为9300万、2500万和3:7,1980年分别为11500万、3500万和3:3。社会保障制度也增添了重大的项目,这是指60年代中期国会通过的老年医疗保险法案和教育保障法案,60年代晚期国会通过的住房补助法案,以及60年代国会通过的食物券法案。从此,美国的社会保障项目日臻完善。
美国的保障制度进入80年代后迎来了它的第三个阶段,不妨称之为总结经验,力图革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在评价了社会保障制度给美国社会带来的繁荣、安定、昌盛的同时,美国政界、学界、经济界不少人士也发现,美国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不少弊端,甚至,应当作根本性的改变,动“大手术”。这指的主要是,种种弊端促使政界反复郑重地考虑: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究竟应朝向何种方向完善化?社会保障支出不断增大,出现了赤字,且赤字有增无减;有些社会保险项目滋长了懒惰、依赖心态,妨碍了经济效率;有些社会保障项目造成巨大的浪费;有些社会保障事业管理烦琐、冗员日增、开支庞大;社会保险税不断提高,增加普通公民对政府的不满、对立情绪——凡此种种,不能不令人怀疑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性、强制性、集中管理性的优胜之处。另一方面,从60年代起,尤其进入70年代,美国再度接连发生经济危机、萧条、不景气之后,一个要求中止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充分发挥个人和私营组织的积极性的学术观点,在美国学界冉冉升起,并越来越博得声望。这就是有名的芝加哥学派,这个学派认定凯恩斯理论已然过时,已不再适用,主张国家政权放弃干预经济活动的举措,回到放任自由,让个人主动性和私营经济的积极性获得充分发挥的时代。所以,芝加哥学派也被称之为保守学派,也被认为鼓吹回到旧的时代。英国和日本进入80年代联袂宣布有些国营企业重新私人化,更使美国新自由主义学派的观点进一步传播,因而,不能不影响美国政府对一些决策的重新考虑.
二、美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美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始建于本世纪30年代。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这个法案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大和最重要的法案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完善,美国已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美国的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3部分组成,其中《老年退休、遗属、残废和老年健康保险》则是美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开支最大的一个项目。
(一)养老保险的范围
美国国内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平衡,养老保险在全国统一组织实施。但养老保险的范围是逐渐扩大的。起先只限于工业和商业企业的工薪劳动者,以后逐步扩大到农业工人、小商贩和个体经营者,1984年起为使原来分散管理的各项退休养老制度规范化,把联邦政府公务员的退休制度也纳入全国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范围。目前美国全国已有1.2亿人参加了退休养老保险,约占全部在业人员的95%,几乎所有的社会劳动者都已纳入保险范围。全国现有2500多万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约占人口总数的11%。1986年退休人员的法定养老金开支1960亿美元,占美国当年国民收入的5.7%。
(二)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
1、采取保险费形式。从1937年起开始在全国统一办法征收保险费,由雇主和雇员按雇员工资的一定百分比向财政部国内工资局缴纳,国家不给补贴。保险费由企业在每月放工资时代扣代缴,具有强制性。财政部国内工资局集中收缴后,将收缴的款项转入社会保障信托基金,并逐月向养老保险的管理机构——社会保障署报告。
2、缴费比例随时调整。养老保险费的费率是根据对人口老龄化的预测和养老退休费支出需要,、按照“财务自理”、“收支平衡”的原则不断进行调整,由社会保险署提出计划,报国会批准后执行。在1937—1949年间,雇主、雇员各缴纳雇员工资收入的l%,50年代提高到1.5%,60年代提高到2.75%,70年代为3.65%,1980年调整为4.53%,目前已经提高到5%左右,如包括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在内,目前雇员、雇主各缴纳雇员工资收入的7.5%,合计为15%。由于美国工资水平较高,占成本的比例较大。美国保险专家认为二者合计缴纳社会保险费率不能超过雇员工资收入的20%。个体经营者的缴费率为雇员缴费率的150%,1983年调整为200%。
3、缴费基数规定上限。为体现社会保险的公平原则,限制退休后的过高收入,美国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基数有个上限。工资收入超过上限的部分不缴纳保险费,也不作为养老金的计发发基数。随着物价和工资水平的提高,这个上限也是不断调整的。1937年上限是年工资收入3000美元,1981年已提高到年工资收入43800美元。
(三)退休养老金的计发
养老保险办法规定,劳动者凡年满法定退休年龄65岁,并在工作期间缴满十年养老保险费的,退休后可按月领取养老金,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是:
1、基数指数化。美国劳动者的流动性较大,变更工作场所的情况较为普遍,工资水平也随时变化。美国养老金的计发不是以退休当时的工资水平,而是以退休者一生的平均工资为计算基数,并将历年的工资指数化,以剔除物价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具体办法是以退休者退休前一年的社会平均工资与过去四十年的社会平均工资的比值作为指数,再分别乘以退休者各年的年工资收入,得出一个经过调整的各年工资,然后剔除最低的五年,再算出整个一生的平均工资值,以此为计算退休金的基数。工龄长、工资高基数较大,工龄短、工资低的基数就小。这个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必须记录每个劳动者历年的工资收入资料,这需要有集中统一管理的机构,并运用电脑等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
2、养老金水平分段计算;社会保险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劳动者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水平,强调养老金的互济性和福利性。美国把工资基数分为三段计算,低段工资基数的养老金支付比为90%,中段基数的支付比例为32%,高段基数的支付比例为15%,这样分段计算的结果,低收入者的养老金相当于原工资的70%左右,中等收入者相当于40%左右,高收入者相当于24%左右,全国大体上保持在50—60%。
3、养老金水平随物价逐年调整。美国养老制度规定,每年根据全国消费水平和生活费用的提高,对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相应作适当调整,以保证养老金水平不因物价的提高而下降过大。
4、对提前或推迟退休的规定。美国现阶段为解决劳动力相对缺乏,同时也为减少养老费的开支,对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不实行强制退休办法。凡推迟退休的,每推迟一个月增加0.25%养老金,推迟一年可增加3%;凡要求提前退休的,每提前一个月减发0.56%养老金,提前一年减少发6.72%。对退休后从事有收入工作的,规定年收入低于一定标准的,可领取全部养老金;收入超过一定标准的,按超过部分金额的50%减发养老金,但70岁以上的退休者,不管收入多少,均可领取全额养老金。
四、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
美国养老保险与1935年颁布,1937年正式向雇员、雇主收缴保险费,原打算经过几年的积累,与1942年起开始支付养老金,但当时遇到经济危机、市场萧条,为保持社会稳定,美国政府决定提前到1940年开始支付养老金。当时,已积累了20.3亿美元,可支付21.8个月的养老金,在1937—1980年的40多年间,美国保险基金模式一直是按照现收现付制的方法,采取“收支相抵、略有节余”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调剂。1970年,当年积累还有203亿美元,可以支付全国13个月的养老退休金。到了80年代,由于物价迅速上升,失业人数增加,以及老龄化的来临,美国养老基金开始连年出现赤字,发生了严重危机。如在1981年储备积累只有197亿美元,仅够支付1.5个月的养老金。为解决这个问题,1983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提高养老金的交费率和交费上限,改现收现付制为部分积累基金,1983年当年征集了社会保障基金2500亿美元,支付退休养金等约2200亿美元,收支相抵,结余300亿美元,转达入社会保障信托基金,由社会保障署管理,进行社会投资,主要用来购买国家债券。预计到1991年底可积累到2400亿美元,够支付11.7个月的养老金。通过保值增值,逐年积累,准备经过30年的积累,积累起一年相当可观的资金,以应付2020年前后出现的养老金支付高峰。
五、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机构
美国的养老保险由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的社会保障署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美国社会保障署是美国政府机构中最大和最起作用的部门,工作效率和社会化程度都很高,直接管理到每个养老投保人和退休者,企业完全解脱了这方面的负担。社会保障署有工作人员7.5万人,在全国各地设置了1400个分支机构,包括10个地区局,1300多个地方办事处,3个数据处理中心,7个项目服务中心。总部设在马里兰州的巴乐的摩,有工作人员1.7万人,社会保障署的主要工作任务是:
1,建立社会保障号码。实行对每个劳动者发放社会保障号码的制度,从发放的号码上可以反映从什么时候起,什么地方发的,便于记录职工的工资收入和保障费的缴纳情况,同时便于投保者本人的查询。从实行保障号码开始,已发放了2.25个保障号码。这一办法受到美国公众的欢迎,从1989年开始,每个刚出生的孩子都有一个社会保障号码,由于号码具有通用性,美国政府机构用来作为个人税务局税收登记和军队档案记录。
2,实行档案记录。为适应劳动者的流动和工资收入的变动,对每个劳动者按号码设立档案卡,并用计算机储存,记录职工个人的历年的工资收入情况。在全国设立计算机网络,对每个劳动者的情况进行追踪记录,允许职工定期查询,同时也可替他们预测,到退休时可拿到多少养老金,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3,计算退休金。按照相档案记录和养老金分段计算办法,计核退休者的养老金标准;在每年的适当时间对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随物价变动作出调整;并委托财政部国内工资局按月向退休人员邮寄养老金支票。
4,预测基金收支趋势。社会保障署专门设置精算办公室,对养老基金的收支情况作出分析和预测,包括五年之内的短期预测和7.5年以上的长期预测,最长要作75年以内的收支发展趋势的预测。精算办公室聘用了许多人口学家、经济学家和精算师分析人口状况(包括:职工年龄结构、预期寿命、移民率、死亡率、工伤残疾率等等)及经济方面的资料(包括: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平均工资、消费指数、失业率等等),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养老基金收支负担的变化情况。预测要作三个方案,一是假设国家经济和人口发展一般情况的预测。二是假设国家经济和人口发生严重问题的悲观预测。三是经济和人口发展一般情况的预测,供有关方面研究分析,并以此作出决策。其中短期预测精确度很高,长期预测因影响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较多,有一定难度,但对整个趋势的分析基本正确。
5,宣传工作。利用广告、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介,以及采取散发小册子等形式,及时进行有关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的宣传,使美国民众及时了解有关养老保险政策和社会保障署的工作,增强对养老保险金和个人投保重要性的理解和支持。
社会保障署还负责管理和运营养老基金,包括选择投资方式和投资方向,进行社会投资。但美国养老基金的保值与增值问题目前似乎仍然没有很好解决,没有像新加坡公积金那样形成一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