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音影:感悟春雨周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5:39:37

感悟春雨周庄

黄树生

大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吧,在一次画展上我深深为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的大幅油画《双桥》呈现的民族风情所震慑。那种神韵神秘的东方古典啊,实在令人心驰神往,叫人不得不如醉如痴。后来我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再次读到了周庄。

按说呢,我是地地道道的苏南“土著”,可是由于长期轮转在几个现代化都市里读书、工作、生活,再加上数年“三明治”的洋荤,让西方文明熏得差不多只剩下“存在主体”是国产的啦,不知不觉演变成了水泥森林中一只坎井之蛙。

情不自禁的我,于是决定去寻访那魂牵梦萦的古镇,以了我心愿,安我魂魄。

早春二月的江南,虽不比天朗气清、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阳春风光。然而,斜风细雨,雾罩水乡,却是一番别样的如诗如画。车窗外,阡陌荒径、古树野花、江村老屋、河汊小桥,一同融和在一片烟雾之中,在天地间时隐时现。湿润、迷离的感觉,居然让我也风雅了两句——梦入江南烟雨路,拾得古镇水乡韵。

好一幅淡墨轻写的传统诗意国画!

车近周庄,司机似乎特别的善解人意,放慢了速度。这座千年孑遗温婉如玉的古镇,三面环水,清澈如练,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春雨细细,河畔有几棵垂柳参差着落,仿佛还美滋滋地在甜梦之中,只是黑褐的枝条随风吹拂着水面。但是,一眼望去,便知它们早已孕育着勃勃生机,只盼天一转暖爆开春芽。

一种对古典文化崇仰的感觉,慢慢地从我心底油然升起,叫人安逸,悄悄地静下心来。进入镇区,迎面是一座花岗岩的石牌坊,匾题“贞丰泽国”。周庄旧称“贞丰”,以河成街,桥街相连,河埠廊坊,水镇一体。鳞次栉比簇拥在水巷两岸的,是那斑驳陆离的枕河小筑。高矮不等,然而清一色是明清两代的老木楼,黛瓦粉墙,穿竹石栏,别有意境。大概是春节刚过的缘故,每一户人家顺檐依旧挂着一串串大红灯笼,过年的浓郁喜气依稀还在空气中凝固着。

春雨淅淅沥沥下,在水面上一圈又一圈画着涟漪。我撑起一把平顶的油纸花竹伞,开始追逐水乡的风情。不知咋的,我蓦然感悟“真情如水”!屋檐下雨点正“滴答,滴答”敲击着小巷里的条石,沉淀着古镇的阴柔与颓废。水中央,几叶扁舟欸乃有声,伴着摇船女悠扬的吴歌,在河中缓缓而行。我独自钻进一条小弄堂,步进十几米,朦胧瞥见两三个浣纱女踏着节拍从姜白石的小令中一路迤逦飘来。

我忽然眼前一亮,心也跟着欢快起来。是梦是醒?好一个恬静之至的“古”字啊!

双桥,又称钥匙桥,在南北市河与银子浜交汇的地方,两座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这联袂而筑的石桥十分别致,正是水乡周庄区别于江南其它古镇的一大特色。市河东面临水的长廊下,仨俩老人优哉游哉,一边听着雨,一边品着茶,一边下着棋。

过双桥,就到了北市街。街道很窄,两面都是临街的店铺,出售着各种工艺品和周庄特产。不远就是一幢经典的明代建筑,人称“张厅”。张厅原名怡顺堂,是由明代中山王徐氏后裔于明正统年间所建,清初卖给一张姓人家。跨进一座砖雕精致的大墙门,便是一个“停轿厅”,让人不由得想起老电影中看到的江南小镇特有的蓝布小轿,也只有这样的小轿才能在这样的小街巷中悠悠穿过,款款而歇。前面是主厅“玉燕堂”,轩敞明亮,古雅朴实,粗大的厅柱挺立在楠木鼓墩上,坚固如石,甚为罕见。迈过一道门坎再转,又是一厅,又一院,厅厅套厅,院院连院。张厅里面现在展览着很多江南民间风物,挺让年青人和城里人饱尝一顿中国传统文化快餐。

游览了不少辰光,我不禁叩问“庭院深深,深几许?”透过窗户可赏后花园中怪石嶙峋,绿树掩映着红梅。后花园南北两侧有闲静小院,北侧临池水榭,可观池水中轻舟荡漾,颇有姑苏园林的雅味。一缕“碧螺春”的茶香中,居然闪出一条细长的“箬泾”,穿屋而过。小河一侧是多姿的太湖石,另一边是驳岸拥围,缆石各异。若是扁舟临岸,一派″轿自前门进,船从家中过″的情景。

从时空隧道中钻出来,清新小镇,雨巷依旧。我继续沿着老街走。在南北市河上又有一座桥楼合璧的单孔拱桥——富安桥,桥楼屋檐飞凤,雕梁画栋,一派古色古香。拾阶而下,是一段喧闹的街市。倚门而坐的是包着绿色或蓝色头巾的老妪,穿着灰色的厚棉袄、青布裤,腰系百褶小围裙,或做鞋或刺绣,安静祥和。咦?莫非我走进了茅盾先生的《春蚕》?!

接着我们来到一处叫做“沈厅”的深宅大院。府邸非常气派,为沈万三的后裔于清乾隆七年所建。七进五墙门,重脊高檐,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所连接,形成一个庞大的“走马楼”群体。朝正堂的砖雕门楼,是五个门楼中最雄伟的一个,高达6米,正中有匾额“积厚流光”,四周为“红梅迎春”浮雕,所雕人物、走兽及亭台楼阁、戏文故事等,栩栩如生,非常传神,可与苏州网师园中的砖雕门楼媲美。

沈厅的格调与张厅迥异,没有私家花园。沈厅突出的是沉重庄严的建筑风格。严谨的厅堂布置,都处处体现了主人的森严家规和生活态度。钻迷宫般走完了大大小小百十来个房间,我体会是正厅“松茂堂”最为气派,令人望而生畏。后堂的厨房设计得极为精细,集江南水乡风情于一体。哦,周庄名产“万三蹄”原来就是从这里跑出去的啊!

说到吃,除了“万三蹄”,周庄还有现做现卖的“万三糕”、花生酥、三味圆、蚬肉,都很有特色。游客们总也忘不了的就是购物,买下了一大堆周庄“名吃”,末了还有人抱一大坛子当地特有的腌苋菜,满载而归。

午后的雨越下越大,古镇却是一如往常的热闹。河里的小船也多了起来,摇着橹的老翁,卖着鱼虾的老太,唱着吴歌的大妈,好像游人的到来并未打乱他们的生活。街头巷道熙熙攘攘,叫卖声此起彼伏,饭店里声嘶力竭的卡拉OK掩盖了昨日乡间那朴实的田园牧歌。

古镇里很少见到年轻人,也许他们都到外面的世界闯荡去了,也许正在数里外的豪华别墅中享受着现代的幸福,故乡的春雨夏荷鲈鱼莼菜仅仅在他们梦中偶然闪现稍纵即逝。

归城途中,我在想:在与现代的喧哗与骚动作激烈抗争过后,人们总想寻找一个平静如水恬淡如菊意境,消解心灵的压力、不快与羁绊,寻找一种精神上的暂时的寄托,以期达到某种生态的平衡。于是,现代城市人″发现”了静穆的古镇。然而,这种发现给周庄人带来的,终究是福音呢?还是什么别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