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卧龙出山:陈去病与《二十世纪大舞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01:43

陈去病与《二十世纪大舞台》

沈鸿鑫

陈去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生于1874年,江苏吴江人,原名庆林,字病倩、佩忍,号巢南、垂虹亭长等。他自幼聪颖,但性格较为急躁,所以又取字佩忍,以提醒自己遇事要容忍。一次,他读书读到西汉名将霍去病名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时,为霍去病的豪迈激情所感动,毅然把自己的字改成“去病”。陈去病虽然在光绪时中了秀才,但他早年就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失败后,1902年来到上海,加入了蔡元培领导的中国教育会。1903年赴日本留学,并积极参加拒俄义勇队。回国后,他投入出版界,在上海编辑《警钟日报》、《国粹学报》等,并从事教育工作。

1904年,陈去病与汪笑侬等在上海发起创办了我国第一种以戏曲为主的文艺期刊《二十世纪大舞台》。这不仅是陈去病一生经历中的一个闪光点,而且也是中国近代文化史和戏曲史上的一件大事。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变法维新运动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思潮在中国的传播,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文化运动也日益高涨起来,一批具有民主、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提出了诗界革命、新文体运动、小说界革命等口号,主张改革旧文体,崇尚白话文,强调文艺作品的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在这样的文化潮流的冲击下,一场戏曲改良运动(包括京剧改良)兴起了,其中心就在上海。当时出现了一批利用杂剧、传奇形式表现新思想、新内容的剧本,如《爱国魂》《学潮梦》《维新梦》等。舆论界也开展了关于戏曲问题的探讨。陈独秀以“三爱”笔名发表了《论戏曲》一文,强调戏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他说,戏剧是“改革社会的不二法门”,“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同时,他又指出旧剧的种种弊端,主张改革。他还赞扬了擅演新戏的京剧名伶汪笑侬。上海等地还涌现出一批爱国的、热心于戏曲改良的艺人,编演了一批改良京戏。如1901年汪笑侬改编演出《党人碑》,1903年他又编演了写谋刺秦始皇故事的《博浪锥》;1903年冯子和、汪笑侬、夏月珊、夏月润合作演出时装戏《玫瑰花》;1904年汪笑侬编演新戏《瓜种兰因》和《桃花扇》等,《瓜》剧借波兰与土耳其开战,兵败乞和之史事,影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二十世纪大舞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是京剧改良运动兴起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成为京剧改良运动兴起的一个标志。这个刊物由陈去病、汪笑侬、熊文通、陈竞全、孙寰镜、孟崇军等人发起,实际主办人是陈去病与汪笑侬。汪笑侬出身八旗,自幼酷爱京剧,为北京著名票房翠峰庵的票友。1879年中举后,任河南太康知县,因触怒巨绅而被革职,遂弃官下海。光绪中叶,他来到上海,先后入丹桂茶园、春仙茶园,致力于京剧改良。他自题肖像诗云:“手挽颓风大改良,靡音曼调变洋洋。化身千万傥如愿,一处歌台一老汪。”他是京剧改良运动中的一员虎将。

《二十世纪大舞台》创刊于1904年10月,原订为半月刊。社址设在上海四马路(今福州路)惠福里《警钟日报》社内。《警钟日报》乃蔡元培主持的反帝革命团体“争存会”的机关报,蔡元培亲任主编,陈去病、孙寰镜、柳亚子、陈竞全都是《警钟日报》的编辑者和撰稿人。因此,《二十世纪大舞台》和《警钟日报》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二十世纪大舞台》是京剧改良运动的热情鼓吹者,但出版了两期,便被查禁。第一期发表陈去病、汪笑侬等《招股启并简章》,明确提出刊物的宗旨:“本报以改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唯一之目的。”柳亚子撰写了《发刊词》,他是陈去病的同乡好友,他在文章中说:“张目四顾,河山如死”,“偌大中原,无好消息”。“而南都乐部,独于黑暗世界,灼然放一线之光明。”他所指的南都乐部,即上海的舞台,他还把汪笑侬等称誉为梨园革命军。他提醒人们重视戏曲的社会作用,痛斥在民族危亡之际依然演唱《燕子笺》《春灯谜》,而要求编演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类的历史剧目,以揭露清朝统治者的凶残暴虐,歌颂烈士遗民的忠诚。他对《二十世纪大舞台》寄予厚望:“今兹《二十世纪大舞台》乃为优伶社会之机关,而实行改良之政策,非徒以空言自见,此则报界之特色,而足以优胜者欤?”文章最后说:“他日民智大开,河山还我,建独立之阁,撞自由之钟,以演光复旧物推翻虏朝之壮剧、快剧。”十分鲜明地把京剧改良与革命运动联系起来,把矛头直接指向清朝统治者。这篇《发刊词》极其重要,它实际上是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京剧改良运动的一篇宣言书。

陈去病在《二十世纪大舞台》第一期以陈佩忍署名发表了重要文章《论戏剧之有益》。文章从当时帝国主义侵略、清政府腐败、民族危亡的现状出发,认为救国乃是国人之要务,而戏剧是唤醒民众,推动民党革命活动的重要一环。作者把戏剧与救国联系起来,对戏剧的社会功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第二期又发表了《告女优》一文。这是一篇白话体文章,文章呼吁提高艺人的社会地位,勉励上海女艺人向汪笑侬学习,用新戏来“开通这班痴汉,唤醒那种迷人”,并号召今日之青年“不如牺牲一身,昌言堕落,明目张胆而去为歌伶。”陈去病的文章鼓吹了京剧改良运动,而且表现出资产阶级进步的戏剧观,对封建正统的文学思想进行了有力的冲击。

陈去病在这两期刊物上发表的作品还有传记《南唐伶工杨花飞别传》和剧本《金谷香》。前者写南唐皇帝李璟不理国事,优伶杨花飞借演戏进行讽喻;后者是一出反映当时现实的“现代戏”,1904年11月,广州巡抚王之春被传在上海与俄国人勾结,万福华在金谷香茶馆枪击王之春未遂,结果被捕。《金谷香》就是写这件时事的。

《二十世纪大舞台》第一、第二期共刊登理论文章10篇,剧本8个。剧本中有汪笑侬写的《长乐老》和《镂金箱》,都是借明末史事抒发反清思想的新戏。惜秋的《新上海》和《拿破仑》,后者是第一个描写外国题材的京剧。还有孙寰镜的《安乐窝》《鬼磷寒》,幽并子的《黄龙府》。这些剧本或揭露慈禧太后的误国与阴谋,或抨击上海租界的民族歧视政策,或刻画了汉奸的无耻嘴脸,具有进步的意义。另外还刊有演艺消息、艺人传记、随笔、答问、译编及图照等。第一、第二期的封面分别由名伶朱素云、时慧宝题签。

《二十世纪大舞台》出版后,引起强烈的反响。其锋芒太露,特别是《安乐窝》一剧点名抨击慈禧,为清政府不容。出版两期后,正当陈去病筹备第三期刊物时,即遭封禁。不过,该杂志影响深远,曾发行到香港和全国各地,并流传到日本和新加坡。第一期出版后,很快售罄,复又再版。社会上对陈去病、汪笑侬评价很高:“斯人也,何人也,创起大舞台之伟人也。神州有如是伟人,吾安得不震之、慑之、爱之,鞠躬屈膝五体投地而崇拜之!”孙中山先生在香港所办的《中国日报》对此也给予很高的评价。可以这样说:《二十世纪大舞台》对此后上海“新舞台”的建立,京剧改良运动的高涨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二十世纪大舞台》被禁后,陈去病的革命步伐不仅没有因此而停止,而且更加奋发。1905年他与柳亚子、高天梅共同发起组织爱国社团“南社”。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陈去病跟随孙中山出生入死,在孙中山担任广州护法军大元帅时,任命他为参议院秘书长,后又被任命为北伐大本营宣传主任。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江苏博物馆馆长等职。晚年,他回归家乡同里,卒于1933年。现在同里三元街上还保存着陈去病的故居,它已成为后人追念这位革命先行者和现代戏剧先行者的地方。

(题头摄影: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