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交通局局长:聚焦国家大剧院:谁来演谁来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3:03:39
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 人民日报


【编者按】
一天20万元的运营成本,4个剧场每年至少需要600场的演出,每晚至少6000人的设计容量……
2007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开门迎客,质疑声不绝于耳:我们能与国际演出市场接轨吗?谁将来这里演出?谁能看得起演出?谁能养得起这个庞然大物?

原创史诗京剧《赤壁》剧照。肖一摄
两年多过去了,国家大剧院非但没有关门,反而成为观众享受高雅艺术的首选之地,成为世界演出版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圆点。先后有45个国家的两万多名演员在这里登场,有500万人次走进这座美轮美奂的建筑,每晚这里乐声悠扬灯火通明……
据了解,其他国家对国家级大剧院的资金扶持一般都在一半以上,有的大剧院还额外接受企业和个人的基金支持,而中国国家大剧院在只有政府1/4资金支持下,每年的票房收入达3亿元,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该怎么看待“国家大剧院现象”?今天起,让我们走近大剧院,听一听大幕后的故事,看一看大剧院是怎样悄然改变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品质。
谁在大剧院演出?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日程表一如既往地“忙”:
9月24日到10月7日,由北京人艺全新复排的曹禺经典话剧《原野》连演13场;
10月4日和5日,世界一流的布达佩斯节日交响乐团与指挥大师费舍尔合作,为国家大剧院秋季演出季打造两场音乐盛宴;
10月5日到9日,被称为京剧界“好莱坞大片”的大型原创史诗京剧《赤壁》,进行第六轮演出。
高雅艺术门类齐全,国内外艺术家扎堆儿登场。国家大剧院,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有分量的国际大舞台。
每个月都有一流名团登场
“世界上还从未有过像国家大剧院这样的剧场,开幕不到3年,能引进如此多的世界艺术精品。”国家大剧院艺术总监陈佐湟认为,“大剧院音乐厅已经形成了一种气场,这气场吸引着世界范围内的顶级音乐大师与乐队来到这里。”
“全世界都将嫉妒中国”,这是一家媒体在报道享誉全球的瑞士琉森音乐节来到中国时的标题。1973年,通过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20多岁的陈佐湟在石家庄一个偏僻村庄看到了阿巴多的首次访华演出。36年后的2009年9月,经过整整两年的努力,琉森音乐节来到北京。
其实在国家大剧院引进的演出中,耗时两年的项目比比皆是。身为大剧院的舞蹈总监,赵汝蘅对大剧院芭蕾剧目的引进简直到了严苛的地步,“一流作品、一流演员、一流呈现”一样都不能少,假团、假奏、假唱更是不可能。
美国芭蕾舞剧院于2009年11月在国家大剧院进行了为期4天的盛大演出。这是该剧院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宏大的海外演出——9位首席明星、80位实力舞者、130多人的庞大阵容。这是赵汝蘅坚持的结果,她要求必须有强大的阵容,而且除了要带极负盛名的看家作品《堂吉诃德》,还必须带最新的节目。于是观众看到了由4个小节目组成的《当代芭蕾集锦》,这其中的3个节目刚于当年10月在纽约首演,大剧院成为除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外,世界上第二个欣赏到这一最新力作的地方。
大剧院演出部副部长任小珑说,大剧院有4个剧场,但他们的工作并不仅仅是把剧场填满,而是要满足广大观众对世界艺术精品的欣赏需求。“要保持每一年、每一月都有一流的知名院团走进大剧院”。但名团的引进并不是越多越好,不是走马灯似的进进出出,而是想通过几年的努力,让国内观众能够系统地见识到世界优秀文化的面貌。比如歌剧,大剧院引进的首先是歌剧发源地意大利的剧目,先从经典名剧开始,再逐渐引进现当代剧目。
经过努力,大剧院的节目单已经排到了2014年,国家大剧院已经成为世界艺术演出版图上一个重要圆点。
成为繁荣中国文化的引擎
9月29日,“中国民族音乐百场巡礼《西湖寻梦》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奏响,这也是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第二次走进大剧院。“中国民族音乐百场巡礼”由文化部艺术司与国家大剧院联合主办,2009年10月推出第一场演出,并将一直持续到2012年9月,全国30余家民族乐团将陆续登场。
对于国内的众多艺术院团来说,国家大剧院的诱惑巨大无比,能够来这里演出也是许多中国艺术家的梦想。对于地方院团的这种“冲动”,国家大剧院并不排斥,“毕竟国内剧目依然是大头儿,占了所有演出的2/3。”任小珑说,党和政府希望国家大剧院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何谓引擎?我们的理解就是发动机,你得能带动相关的艺术团体和各种资源转动起来。国内的院团制作了很多精品剧目,但以前没有好的平台,藏在深闺无人识,而大剧院一年上千场演出的容量提供了这种可能。”
今年5月16日,由65位土生土长的西藏乐手组成的西藏爱乐乐团出现在大剧院第二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系列演出中。这些乐手们第一次集体走出西藏,经过46个小时的跋涉,千里迢迢赴京演出。他们的水平也许不能和世界顶级乐手相比,但对于每一位乐手来说,都是他们人生最独特的体验。2008年大剧院举办第一届“中国交响乐之春”时,邀请了来自国内的37家交响乐团轮番献艺,业内人士戏称之为中国交响乐的“全运会”。这些音乐会的最低票价只有50元,几乎相当于公益演出,目的在于给国内交响乐团以碰撞和发展的机会。
任小珑说,“以前中国的交响乐团、民乐团都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无法安排自己的演出季,每年只有很有限的商业演出,国家大剧院的出现,让这些乐团可以更职业化。”
据统计,近3年来,走进国家大剧院的国内演出团体已经超过了100个。而“五个一工程”获奖剧目、文华奖获奖剧目、国家舞台精品工程以及在戏剧、戏曲、民乐等领域的名家新秀都陆续登上了大剧院的舞台。在重要节假日推出的“国家大剧院新年音乐会”、“海内外华人新春音乐会”,则整合了国内外的艺术资源,成为推动中国表演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生产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
日前,国家大剧院首部原创舞剧《马可·波罗》在北京举行建组会,并宣布该剧将于12月22日至28日上演。《马可·波罗》集结了当前国内外一线的艺术资源,总编导由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总导演陈维亚担纲,据悉,此次《马可·波罗》排演,将以新近改制的东方演艺集团为主要班底,这也是国家大剧院与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的首次合作。
近3年来,标有“国家大剧院出品”的剧目已达17部,包括14部歌剧、1部京剧和2部话剧,演出超过百场,而且叫好又叫座。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说,不管历史悠久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米兰斯卡拉歌剧院还是巴黎歌剧院、莫斯科大剧院,甚至是最年轻的创建于1883年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自建院之初就开始生产自己的剧目,这些剧院的看家剧目非常多,每年甚至不用引进任何剧目就可以撑起所有的演出季。邓一江认为,国家大剧院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概念上的剧场,还是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需要有属于自己、代表民族与时代的经典作品。
虽然强调原创,但大剧院并不介意与西方联合制作。大剧院与意大利威尼斯凤凰歌剧院制作了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与意大利帕尔玛皇家歌剧院制作了威尔第的歌剧《弄臣》,与挪威国家歌剧院、香港歌剧院制作了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今后这样的制作将不仅局限在歌剧。
“一切还在摸索中,总得生产50部以上才算家底丰厚。只引进外国先进的剧目,而不能输出有自己特色的艺术产品,会造成交流的不对等。通过5年、10年的努力,终有一天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的镇院之宝,可以拿到世界去演出。”
在国家只负担基本运营费用1/4的条件下,国家大剧院实现了收支平衡,确立了自己的文化航标地位。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大剧院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中国与世界打交道时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谁来大剧院看演出?
9月25日晚7时多,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欧建平和他的学生们来到了国家大剧院,准备欣赏蒙特卡洛芭蕾舞团带来的当代芭蕾舞剧《灰姑娘》。欧建平以前曾看过该团的表演,深为震撼。得知此次国家大剧院请到这一重量级的芭蕾舞团,他让自己的学生早早就抢购了几张180元的票,“虽然是坐在二楼,但同样能欣赏精彩的演出。”

去大剧院观看演出的观众络绎不绝。龚文豹摄
同样是这一天,在国家大剧院的戏剧场,北京人艺为纪念曹禺百年诞辰新排的话剧《原野》正在上演。45岁的易英姿是观众之一。她是北京某国企的职工,以前陪着父母来听过京剧和民乐,这次是专门陪来京旅游的高中同学。“能在国家大剧院看一场演出,对于外地游客来说,还是比较激动的。正好是北京人艺的戏,280元的票价也还能接受。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演员谢幕和观众起立鼓掌的情景,很让人感动。”
这,只是国家大剧院开门迎宾以来很普通的一天……
500元以下的票占了七成多,80%的票房靠零售市场
“如果说2008年和2009年演出的上座率保持在90%以上,还有奥运会的效应和大众尝鲜猎奇的心态,那么进入第三年的2010年,依然能保证80%的上座率,就说明是一种稳定状态了。”大剧院市场部的江涛介绍说,“大剧院的票价分6个层次,从800元以上到40元左右都有,但主要以中、低价票为主。商演的高价票所占比重仅为0.72%,500元以下的票所占比重为72%,平均票价比北京演出市场的平均票价要低10%。老百姓认可的低价票主要有40元、80元、120元、180元、280元几种。一年下来,总会找到喜欢的演出和能承受的票价。”
这一观点得到了北京口腔医院退休工程师王二民的赞同。他说自己算是艺术的“狂热分子”,一年要在大剧院看120多场演出,每周至少两次,因此对票价“非常非常在意”。他常在第一时间抢最低价的票,实在抢不到再买第二档的,或者去门口买退票。“我并不富裕,但每次花100元左右看一场精彩的演出,还是愿意承受的。我已经对这里产生了依赖,2/3的演出都转移到这儿来看了。”
北京市文化局曾对北京演出市场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赠票的比例非常大,只有56%的人有买票习惯。但江涛说,这些统计已经是“过去时”了。目前,国家大剧院的票房80%靠零售市场支撑。“邀请莫斯科大剧院、蒙特卡洛芭蕾舞团这样的名团过来,价钱都很昂贵,但只要能请到,能排出档期,大剧院一般都会接下来。说实话,行内人都明白,这样的演出,每个座位平均票价低于1000元都是不可能盈利的,但500元以下的票还是占了大部分。所以这样的演出,上座率都出奇地高,因为观众知道其中的性价比。”
拥有不少铁杆“粉丝”,但高雅艺术还没成为市民的普遍选择
今年中秋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涂光晋和刚刚从国外回来的儿子、还有年迈的婆婆是在国家大剧院度过的,他们观看的是当代芭蕾《睡美人》。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涂教授说:“我到现在都还记得,那时为了买一张《红色娘子军》的芭蕾舞票,我们兄妹几个得排三天三夜的队。国家大剧院建好以后,隔三差五就有国际知名的芭蕾舞团来演出,我们也经常来看。每次都不是一个人来,或者喊上哥哥嫂嫂,或者喊上同事。”
中国象棋选手谢思明是国家大剧院的常客,甚至连不少服务人员都认识她了。去年美国芭蕾舞剧院的《堂吉诃德》,她一场不落都看了。今年年初汉堡芭蕾舞团的《茶花女》一演6场,谢思明又是场场皆到。
27岁的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的设计师赵亮来大剧院的次数虽然不多,但让他惊喜的是,几乎每次看演出都会碰到同事。“以前,选择去喝酒唱歌放松压力的人比较多,现在选择高雅艺术的人在增加,但比例还是偏少。如果有更多人离开电视、离开酒吧、走进剧院,那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会有非常大的改变。”
不过,除了这些铁杆“粉丝”,北京市普通民众还没有将“欣赏高雅艺术”列为日常选择。有关统计显示,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每年人均看演出只有1/3场,比起发达国家每年人均5场以上,差距还十分明显。欣赏高雅艺术还没有成为大多数民众的经常性选择。
努力让大家热爱艺术,再通过艺术改变生活
2009年,国家大剧院曾经和央视市场研究公司做过某些演出的观众跟踪调查,包括5场音乐会、4场歌剧、2场儿童剧、2场戏曲、1场话剧,调查显示,接近70%的人是第一次来国家大剧院。
某网站也曾做过一个调查:国家大剧院什么地方最吸引你?超过八成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气派的建筑装潢”和“良好的混响”,只有超过一成的人回答是“演出季的节目安排”。也曾有人认为,来大剧院的观众中,一半是看演出,一半是看建筑的。
自2007年12月22日开幕至今,国家大剧院接待的参观者超180万人次。“正是在他们中,不断产生着未来的观众。能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大剧院,就是胜利。”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说,“我们有4个剧场,就以每天晚上6000人的观众容量算,北京人要都来大剧院一次,也需要10多年;全国人民都来一次,可能得需要60年。所以大剧院的存在并不仅仅是让大家来看演出,而是要通过努力让大家热爱艺术,再通过艺术来改变生活。”
为了让花30元买了参观票的游客爱上艺术,大剧院花了很多心思:一旦进入大剧院,你就可以看到水下廊道展厅里的常设展览;如果是在歌剧节期间,还能在花瓣厅、第五空间展示台、西咖啡厅听到不绝于耳的歌剧唱段。
类似的活动还有:与北京市教工委、教委联合举办高雅艺术体验活动。一年内,大剧院会拿出10万余张艺术普及教育演出票及活动票,组织大学生免费参加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等活动。
“密集的文化演出,并不能直接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水平,有时反而会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需要充电。”赵亮是大剧院艺术讲座的忠实“粉丝”。两年多来,近500场讲座,他几乎每场必到。在他的带动下,妻子、父母和同事也成了艺术讲座的常客。
2009年,世界著名男中音里奥·努奇和帕尔玛皇家歌剧院的艺术家们带来了歌剧《弄臣》。让里奥·努奇激动的是,“中国的观众简直太神奇了,他们甚至比意大利的观众还了解《弄臣》!”他当即表示:“明年我还要来这里演出。”于是,也才有了2010年他与中国观众的再度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