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以为戒 近义词:[转载]吕英医生之医案集(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59:31

吕英医生的医案(十一)——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致失眠 

病例十一

男   29岁

初诊日期:2006年11月10日。

主诉:难入睡2年。

现病史:2年前因思虑过度,出现失眠,一夜不睡或1~2小时,以难入睡为主要表现,一但入睡,质量较高,梦不多,渐渐伴有手震,头晕沉不清醒,汗不多,无明显畏寒,怕热,口干思饮,凉热均可,大便日一解,质烂,小便正常,纳食一般,舌淡红,苔白浊。脉:

 

 

 

 

指下1/2

 

     关尺之间

 

指下1/2

 

 

 

 

 

略有

 

弦而无力

 

指下滑无力

 

 

中医诊断:水火不济(失眠)。

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处方:人参四逆汤合张锡纯的来复汤。5剂。

熟附子50 g、干姜60 g、炙甘草90 g、红参15 g(另炖兑入)、山茱萸肉30 g、生龙牡各30 g、活磁石30 g、砂仁30 g(姜汁炒)。

 

二诊:2006年11月16日。

 

症状:药后症状无改善,出现口淡,大便转为正常,舌如前,右手尺沉取指下滑,左手尺沉。

 

症型:同前。

 

处方:熟附子100 g、干姜90 g、炙甘草120 g、党参60 g、山萸肉60 g、生龙牡各30 g、白术110 g、砂仁30 g(姜汁炒)、龟板30 g、紫油桂1.5 g(冲)。

 

按语:患者虽然主症未改善,但脉象较前明显好转,尤其是右手火土脉,说明元阳渐复,并且由口干思饮转为口淡,大便由烂转为成形,说明锅底下焦火增强锅内中焦寒冰化为寒水,是趋向好的进步,故而此时用药必须加强锅底、锅内二火,并增加龟板之潜降,促水火之互济。

 

三诊:2006年11月24日。

 

症状:药后二剂出现冥眩一次,持续四小时,之后5天可入睡3小时,舌淡红,苔白厚腻,脉双手均指下滑,但左小于右。

 

证型:同上。

 

处方:上方附子加至150 g。7剂。

 

症状:药后睡眠保持入睡3小时,每日于下午5时舌苔渐增多,晨起厚白腻,中有裂纹一条,0.1cm深,双手尺脉指下滑。

 

证型:同前。

 

处方:半夏秫米汤合引火汤。7剂。

 

生半夏75。、秫米75。、鲜生姜75。、紫油桂1.5。、盐巴戟30。、天麦冬各30。、茯苓45。、五味子30 g、熟地黄60 g。

 

按语:如此大量温益、潜降仍不能达到水火炎互济,虑上下阻隔乃中焦为关键,故暂以打开中焦为主,配以引火汤以期达到滋阴抱阳,使道路通畅,水火互济,阳能入阴则寐,后患者未来求诊,但根据临床经验,应当有效,而且患者出现冥眩之象后,主症已改善,双手尺脉已和缓有力,为何不能达到药物治疗的目的呢?四诊时患者由其母陪同,隐约透露有难言之情,由此想到,生命的定义到目前无论在哪一学科均无统一的定义,而人作为万物之灵,得神者则昌,失神者则死,生对于人而言,本人感悟元神为主,元气为辅,元神与元气是体用关系,在情志方面,元神的消耗,大量的临床使我感到针药的苍白无力,由此想到王凤仪说病,不用针药,往往达到起死回生之效,中医学的深奥令人惊叹,唯有不断潜心钻研,心怀济世救人之志,方可迈入大医之门槛.

 

吕英医生的医案(十二)——心慌头晕乏力12年 

 

病例十二

女  59岁                 

初诊日期:2006年10月11日

主诉:心慌头晕乏力12年。

 

现病史:12年前因过度劳累出现心慌,头晕,极易疲劳,几乎不能劳作,10余年来痛苦异常,纳食减少,难入睡,易惊醒,大便中伴不消化食物,小便正常,怕冷,口不干,喜温饮,双膝独凉,全身汗多,胃脘进食后堵塞感。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

 

P:46~54次/分。检查:省人民医院24小时动态心电图:①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夜间睡眠时);②短暂窦性停搏;③并行性偶发房性期前收缩,部分呈速发及短降房速;④偶发单源室性期前收缩。

 

中医诊断:太少阴虚寒(心悸)。

 

西医诊断:????

 

治法;温养中土。

 

处方:桂附理中加生龙牡;熟附子30 g、干姜40 g、炙甘草50 g、红参10 g(另炖兑入)、生龙牡各30 g、白术45 g、紫油桂3 g(冲)。

 

二诊:2006年10月18日

 

症状:药后心慌略减轻,头晕间作,口干,咽干明显,喜温饮,怕冷,汗多减少,大便略干,需多食水果,无力排,尖干末烂,食欲大增,食量不多,乏力神疲,膝关节上楼梯轻痛,舌脉如前。

 

证型:同前。

 

处方:人参四逆合来复汤。7 剂。

熟附子50g、干姜60g、炙甘草70g、红参10g(另炖兑入)、山萸肉15g、砂仁10g(姜汁炒)、紫油桂6g(小米吞服)、桂枝30 g、白芷5 g(后下5分)、生姜75g、大枣120g、葱白3段。

 

按语:初诊从三阴统于太阴入手,药后胃纳增强,胃气恢复,精微物质的转化增强,汗亦减少,说明营卫调和力增强,但主症缓解不明显,口干喜温饮,大便尖干末烂,无力排,神疲,乏力,膝上楼梯痛,说明坎中真阳仍被寒邪压抑,此时以少阴阳微显著,故以四逆汤为主,并加桂枝、姜枣、葱白、芷、温通心阳开心窍。

 

三诊:2006年11月8日。

 

症状:上药三剂后出现全身散在皮诊,患者自行将一剂药分作3日服,头晕未再出现,心慌、怕冷好转,大便日1解,成形,顺畅。舌暗红,苔薄白。脉象:

 

 

 

 

脉体宽,指下滑略弦

 

     关尺之间

 

指下1/3,脉体宽

 

 

 

 

 

弦滑

 

指下1/4

 

不过指

 

 

证型:同前。

 

处方:四逆合麻附细。

熟附子50g、干姜60g、炙甘草70g、麻黄10g、细辛30g(后下15分)、葱白10根。

 

按语:经前二诊治疗,元精元阳较前明显增强,迟脉已消失,皮疹显现说明元气此阶段有能力托透深伏之寒邪,故用四逆温益元阳,麻附细加强托透寒邪。

 

四诊:2006年11月27日。

 

症状:药后2剂全身皮疹已消,心率稳定在52~62次/分,稍食油腻食物则觉难以消化,胃脘部闷胀,大便正常,膝关节不痛,舌如前,左手脉已在指下,右手脉体窄,滑如豆。

证型:同前。

 

处方;熟附子50g、干姜60g、炙甘草70g、砂仁10g、每2日1剂。

 

按语:病情已进一步趋愈,守方。

 

五诊:2006年12月22日。

 

症状:不适症状基本消失,过劳后需长时间休息,舌淡红,苔白,左尺脉沉,关纵向滑,右关尺略有搏指之象。

 

证型:同前。

 

处方:上方加北芪、茯苓、生龙牡善后,每3日一剂。

 

按语:患者年近六旬,过劳后心气不足之象明显,四诊后经脉已经疏通,宜缓治,四逆守方加北芪,运大气,云苓利水助心阳,生龙牡敛降助方中气机升降有序,同时可达到藏神纳魄之功,使元气含舍元神,更好地生精,精气神一体以求达到精神内守,真气从之。当然这其中需患者心性的修养。

 

吕英医生的医案(十三)——类风湿合并肺纤维化 

 

病例十三

 

女     44岁

 

初诊日期:2006年9月13日

 

主诉:瘫痪并腕关节挛缩变形,僵硬,鹤状膝,剧烈疼痛10年。

 

现病史:12年前患类风湿,渐发展为腕关节挛缩,耆形畸形,僵硬,膝关节肿胀畸形,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翻身、起床、穿衣、梳头、刷牙、拿碗拿筷、吃饭、洗衣、弯腰、行走困难,双手握力极差。2004年出现咳嗽,胸痛,南方医院诊为,右侧肺严重纤维化,功能几近丧失,左侧纤维化程度尚轻。现无咳嗽,汗出不多。

 

初期患病后服雷公藤多苷片,2年后闭经。目前服左旋味唑半年,四肢冰凉,轻度浮肿,纳眠尚可,二便调。

 

西医检查:RF(+),CRF(+),抗“O”时高时正常。双肺纤维化,右侧严重。

 

中医诊断:三阴伏寒。

 

西医诊断:1. 类风湿;

          2. 肺纤维化。

 

治疗:扶益元阳,托透伏寒。

 

处方:四逆汤、小半夏汤、麻细加味。7剂。

 

熟附子90g、干姜90g、炙甘草90g、麻黄30g、细辛30g(后下15分??)、生半夏20g、鲜生姜20g、大枣145g、仙灵脾20g、巴戟天30g。

 

二诊:2006年11月15日。

 

症状:第1~2天关节痛上半夜发作,第3~4天出现夜咳,痰增多,易咯出,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

 

证型:同上。

 

处方:上方加葱白,四逆汤改为各120g。7剂。

 

按语:首诊即予大剂四逆汤,由痰的增多可知沉寒痼冷被化掉一层,故守方加量加强温化之力。

 

三诊:2006年10月9日。

 

症状:服上药出现下肢水肿明显,膝关节痛明显,舌淡红,苔黄白,脉沉。

 

证型:同上。

 

处方:真武汤合防已黄芪汤。

 

熟附子120g、茯苓45g、白芍45g、白术30g、生姜45g、黄芪120g、防已15g、当归30g、炙甘草60g、生半夏20g、核桃4枚、黑木耳30g。

 

按语:下肢水肿为药后冰化水的过程,是病趋好转的表现,也说明部分经脉已疏通,故加用防已黄芪汤益大气利水消肿治标,同时根据“血行水自利”之理,加用当归、黑木耳温养血脉,小半夏汤符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

 

四诊:2006年10月30日。

 

症状:药后第三剂后出现全身发麻,头晕,胸闷,心悸,持续5小时后自行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脉略增强,指下1/4。

 

证型:同上。

 

处方:上方当归加至60g。

 

按语:略。

 

五诊:2006年11月15日。

 

症状:药后未再出现身麻,但痰多,胸闷,咳嗽,矢气频,手已转暖,膝仍谅,舌淡红,脉指下1/2。

 

证型:太少伏寒。

 

处方:小青龙汤加附子理中。15剂。

 

熟附子120 g、干姜90 g、生半夏45 g、鲜生姜45 g、细辛45 g、五味子30 g、白术135 g、红参30 g、麻黄10 g、大枣145 g、核桃4枚、葱白3根、炙甘草120 g。

 

六诊:2006年11月30日。

 

症状:药后再次出现全身麻,自觉有气从风池、风府穴冲出,人即感轻松许多,无咳,有汗出,舌淡红,苔黄白腻,脉指下1/2。

 

证型:少阴伏寒。

 

处方:四逆汤合麻附细: 熟附子120 g、干姜120 g、炙甘草、麻黄各10 g、细辛75 g、全虫10 g、蜈蚣4条、砂仁30 g、山茱萸60 g

 

2006年12~2007年3月19日,在此期间,患者未间断治疗,面色红润,双手握力明显增强,双下肢在别人帮助伸直后可前后左右摆动,3月初最近一次就诊出现咯出粉红色血痰,说明被损害的肺组织重建再生修复功能,方药大同小异,在此不作一一阐述。

 

吕英医生的医案(十四)——左腹部肿瘤 

 

 

病例十四:

女 29岁 未婚

 

这是病人发给我的治病资料:接手李可老中医的患者。

 

长期以来主要症状有:

 

1.        长期便秘。服用李老的药后多数时候每天有大便,量尚可。但停药后回复秘结、量极少。

2.       白带偏多,长期有点粘稠,色略黄。2006年7月初十分劳累,那时开始,明显增多,色黄、粘稠,气味酸。一天有时可流满两整张护垫。

3.       01年内科门诊发现左下腹有一硬块,后多次B超检查均正常。但该部位时有隐痛,偶尔刺痛。快步走时常常感觉有硬物在该处作痛。05年2月,CT照出在“膀胱、子宫左上方位置见一椭圆形实性密度肿块影,大小约为5.1cm×4.3cm,CT值约为50Hu,肿块边缘清,与子宫分界不清,内部密度均匀,未见低密度坏死灶及钙化灶,膀胱稍受压移位,直肠形态正常,未见占位。”后再经多次B超检查均正常。

4.      长期畏寒怕风,尤其腰、膝、脚。极易感冒,常常有痰。月经前膝、髋关节及小腿易酸痛。

5.      时有腰痛,左肾部位摸之较冷,有时冷痛。

6.      中后部舌苔长期剥苔。

7.      眼常干涩,偶有目痛。有砂眼。常有色黄、粘稠的眼睛分泌物,早起后尤多。

8.      休息不好时,膻中处易痛。

9.      昏沉、易疲劳,睡时不易醒,但梦较多。

10.   出汗少,尤其是下半身。

11.  易口干,特别是早晨起床时。

12.  有时尿频。尿频发生时常常是在未时,或疲劳时。

13.  月经一般都是26天一个周期,每次都要7天才完全干净。

 

病史:上小学前曾患慢性肾炎。上学后的尿常规检查均正常。

 

生活史:初中时常冬泳。学生时代经常熬夜,运动较多。

 

现在情况:休息较晚(子时)、不运动、不吃生冷和刺激性食品、怕酸。

 

2006-7-21李老诊:

 

寒凝三阴,气血阻滞,少腹左侧徵块八个月。舌中剥、脉细数,按之散。

 

制附片45g (每日加10g,至服后半小时内全身发热、唇舌微麻为度)

干姜、红参须、白术各90g,灸甘草120g、赤石脂 30g、紫油桂12g研服、车前子10g(包)、麻黄10g、辽细辛45g、吴茱萸30g、生姜45g、葱白4寸、大枣30枚。

 

加水6斤,文火煮成1斤,3次分服。每日一剂,服至处暑止。

 

服药后情况:

 

8月5日开始服药。

 

服药2日后,大便极好,多、软硬适中。出汗比以前多,怕热,不太怕风。但上午会有清涕、痰。

服至第5日(附子85g)后,上半身开始发痒。至第8日(附子115g)后,手臂、脖子等处出荨麻疹,极痒,又在大汗后受风感冒。因联系不到李老,改服另一医生所开之清热袪风之药,一周后荨麻疹基本退尽。

 

8月23日,向李老说明情况后,李老认为:出疹是好事,若能忍耐则对病极有好处。嘱在原方中加蝉退30g,熟附子按115g服十日。

 

服药时基本上每天早晨均有大便,量中等,偏硬。有浓黄痰。四剂后上半身、手臂处起一些小红疙瘩,有点痒但不严重。左下腹肿块似较大、硬、拒按。怕风怕冷,头晕易累。每到子时就感冒,平时无事。

 

9月2日,李老嘱原方再服十剂。十剂后无太多变化,后来一个多月联系不上。10月中旬嘱到吕英医生处改方。

 

2006-10-19吕英医生:LMP29/9

 

症状:大便1~3/日,质干、结;白带量多、色黄,月经前,1天外院,怕冷怕风,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证型:厥阴沉寒。

 

处方:当归四逆加生姜黄酒汤。

 

当归45g、赤芍45 g、桂枝45 g、细辛45 g、(后下15’??) 通草30 g、灸甘草30 g、大枣145 g、吴萸30 g、生姜75 g、黄酒250 g、熟附子120 g、麻黄10。7剂。

 

用法:3000ml水文火煮至500ml分三次服,一日一剂。

 

按语:患者元阳未复,沉寒痼冷未化,故用久寒之方当归四逆吴萸生姜黄酒汤。

 

2006年10月30日服药后情况症状:

 

1.       服头两付药后仍无大便,第三付后开始有。每日一次,均为三、四颗较硬颗粒。第八付、第十付后有较多大便,有点不成形。

2.       服药期间感觉很虚弱,易头晕、无力。自行嚼服人参十克后稍有好转。(吕按:元气藏)

3.       服药后手、脚发麻、舌麻。

4.       舌苔中后部明显比其它地方少、薄。第五付后,舌苔右前部长一小血泡,刺破后未再长。第九付后,两侧舌苔减少。

5.       口很干。

6.       胃口不好,第四付后胃脘堵胀、痛,服最后三付药时尤甚。

7.       白带比前段时间略少,但仍多、黄、浓。

8.       第五付后开始起夜,一般为每晚一次,均在子时以后。

9.       整天都有痰,不多,色白,有时黄,味略咸。

10.   眼干痒。

11.   怕风怕冷、腰痛

12.   LMP28/10,通畅,D1.2量如常,D3较前增多,色深红,血块少;根及根部双侧剥脱,脉左沉细右关寸稍疾。

 

证型:同上。

 

处方:熟附子150 g、干姜90 g、灸甘草120 g、麻黄6 g、细辛45 g、 生牡蛎30 g、紫油桂3 g(小米吞服)、补骨脂30 g、菟丝子30 g、山茱萸20 g。7剂。

 

用法:每日1剂,加水2000ml一直文火煮取300ml分2次服。

 

按语:大便由干转稀日解一次及月经复常可知血中之冰已化为凉水,但元气藏而升发力不足,临床显现一派虚象,头晕,无力,腰痛,怕风怕冷,而且药后寒邪已由厥阴赶出,停留太、少二阴,故胃脘堵胀痛,起夜,白带减少。故用四逆麻细为主,继续扶正托邪。

 

2006.11.6吕英医生:

 

服药后情况症状:

 

1.       大便:除服后第一天无大便外,每天一次,不干结,但量少。

2.       小便:比平时稍多,服药后第三天开始起夜,除一次在一点多,其余都在寅时(3:30~3:50)

3.       胃口:服药后立即胃口大开、易饿。

4.       左下腹硬块痛得较频繁。

5.       经血前三天均多,至第五天渐少,七天干净。(吕按:七日一阳来复。)但第九天开始有一点浓黄白带。

6.       每天都有痰,色白,味略咸。

7.       精神比以前好,体力也较好。

8.       头仍有些晕、紧,可能受过风。

9.       气温较低时膝、髋关节处冷痛。(吕按:阳气下)

10.   右脚四、五趾间痒、痛,长泡,刺破挤出水后仍痛。(吕按:胆经寒邪)

11.   眼仍干涩,视物不清。(吕按:藏元气的表现)

12.   夜梦仍较多,易困。

13.   服后几付药时矢气频、臭。(吕按:排毒、寒二邪)

14.   口干。

 

舌苔渐满,胃气恢复,舌淡红,苔左侧白,双手三部脉稍疾。根气、神气、胃气均佳。

 

前方去山萸肉、肾二味,加红参15g,五灵脂15g,桂枝30g,泽泻15g,云苓15g。

处方:红参15g,五灵脂15 g,桂枝30g,泽泻15g,茯苓15g,熟附子150g,干姜90g,炙甘草120g,麻黄6g,g,细辛45(后下15’???)生牡砺30g,紫油桂3g(小米吞服)。15剂。

 

用法:每日一剂,加水2000ml文火煎至300ml,分二次服(早、晚)。

 

按语:总的来说,此阶段患者元阳之气大复,邪去大半,此期关键要预防邪正相争时已成形的积的破裂,故须佐用化气利湿活血之品,非五苓散失笑散莫属。

 

30/11服药后情况:(21天,共服17剂,后几天每两天一剂)

 

1.       服药后白带马上变清,但每天早上仍会有一点稀粥状的。七付药后白带极少。

2.       大便变多。服第七付后腹胀,服第八付药后,凌晨三点多开始肠鸣、拉稀,甚臭。食物酸腐味亦从口中逆出。至七点多时,共拉近二十次,水状带渣,有时有不臭的气冲出。白天至晚上又拉近十次,舌苔中部大片剥落。困乏无力,胃口差。第二天上午再拉稀一次,但已非水状。左下腹时痛。

3.       第四付药后开始,偶尔打嗝。拉稀结束后不再打嗝。

4.       拉稀后第三天,舌苔全满。无大便。

5.       除拉稀时外,舌苔均满。

6.       檀中部位时常隐痛。

7.       易腰痛,左肾部位略冷。

8.       眼易干痒。

9.       11月22日子时来月经,与上一次间隔25天。第一天中午腰痛,热敷后好转。前三天量多,色深红。

10.   来月经后大便变湿软、臭,每次量少,但每天有几次。胃口一般。

11.   每天都有痰,但不算多。色白,偏浓。

舌淡红,苔略出,根部见一0.5cm×1cm剥脱,脉和缓

 

证型:凝结体内的寒毒,秽浊之邪在第八付药后尽从大便排出,白带复常,余症为留之邪,待正气渐旺,自然消除,宜缓治,嘱早晚服附子理??

每周服汤药一剂,四逆汤各120 g、合麻黄20 g、细辛60g。

 

2007年3月16日电话问及情况,全身已无不适,只是因工作太忙,未复CT,嘱烦将CT复查结果告知。

 

 

吕英医生的医案(十五)——小儿腹部抽动

 

病例十五

男:3岁半  

初诊日期:2006年9月11日

主诉:腹部不自主抽动12天

 

现病史:12天前家长发现患儿吃饭时腹部不自由抽动,急去儿童医院诊治,行脑电图未见异常,患儿也无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予钙剂,维生素药后症状如前,纳食正常,一直睡眠时多汗,以背、头、为主,入睡不沉,便前出现腹痛,便后则消失,大便日1解,成形,双膝独凉。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处方:真武汤:熟附子20g、、炙甘草30g、、茯苓45g、、白芍45g、白术45g。7剂。

用法:每日一剂,加水500ml,文火煎至70ml分4次

 

二诊:2006年9月15日。

 

症状:抽动减少,纳食如前,汗减,眠仍不安,膝仍凉,舌如前,脉已转指下滑。

 

证型:木风暂熄,坤土尚薄。依据火土相生之理,予附理???加味。

 

处方:附理???加生牡蛎:熟附子20 g、干姜10 g、炙甘草200 g、  白术24 g、党参15 g、生牡蛎10 g。6剂。

 

用法:每日一剂,加水500ml,文火煎至100ml分3次,分别8Am、3Pm、9Pm服。

 

三诊:2006年9月21日。

 

症状:药后减轻,但今日又反复并加重,夜尿2次,双膝转暖,汗少,舌尖红,苔薄白,脉指下缓。详问昨晚喝了木瓜汤。

 

处方:定坤???。大理中汤加味:党参24 g、白术24 g、干姜24 g、炙甘草24 g、全虫3 g、生龙牡各15 g、白芍24 g。4剂。

 

按语:食寒凉之物病情加重,中土之气薄弱可知,故用大理中意同“坤”卦。厚德载物,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法自然。

 

此患儿自始至终不离补益中气,土厚载木,木风何来。不熄风,风自熄。而腹部抽动意同经惕肉瞤,或振振欲辟地之轻者,故用真武汤主之。小儿用量临床体会不必顾忌年龄,应视病情轻重缓急。

 

四诊:2006年9月25日。

 

症状:药后一日中偶出现腹部抽动,余无特别,舌淡红,苔薄白,脉缓。

 

处方:上方加砂仁,隔天服药。

 

按语:土气生于相火之下降,降于阴金之内收,收入肾水之内,水能藏火,乃生元气,元气上奉乃生中气,疾病有二因,一为外因,一为内因,如外因虽具而内因缺如者,不至发病,外因虽微而内因显著者,则易罹病,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皆一圆运动,造化使然,天气上浮,地气下沉,火气上浮,水气下沉,其本也。上者竟上而不能下,下者竟下而不能上,本性发现,上下脱离,成了直的,失圆运动也,无有中气,不能生育万物,天地否也。火水未济也。上者复下,下者复上,上下循环,成了圆运动,有了中气,生育万物,故曰泰,水火既济,言升降有力,则浮沉之本性,然必中气有力,升降乃能有力,故曰中气如轴,四维如轮。

 

 

吕英医生的医案(十六)——多囊卵巢综合症 

 

病例十六

女 16岁  

初诊日期:2006年8月18日

主诉:月经延后2年  

 

现病史:2年前出现月经延后,由7天渐10天渐65天,广医二院于今年5月拟诊多囊卵巢综合征,予人工周期治疗2月,停药后末次月经为7月9日,纳眠均可,体型稍胖,无多毛,无痤疮,大便日一行,怕风汗多。舌淡红,苔白厚,左尺顶关,右尺沉。

 

检查:广医二院B超提示:多囊卵巢

 

中医诊断:月经后期——寒凝三阴,气血阴滞

 

西医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

 

处方:白通汤。15剂。  

 

熟附子45g、干姜45g、葱白2根(后下10分??)。

 

二诊:2006年9月1日(周五)。

 

药后无不适,双手脉沉,舌淡红色,苔薄白腻。

 

处方:四逆汤各60g(这样写不规范)合麻黄10g,细辛30g,(后下15分??)。10剂。

 

三诊:2006年9月15日。  

 

月经未潮,舌淡红,苔薄白,左沉,右指下滑。

 

处方:当归四逆吴萸生姜黄酒汤原方原量,5剂,3天1剂,复渣第二天服。

 

四诊:2006年10月16日。

 

月经于28/9来潮,量如常,排出较多细小血块,舌淡暗,苔薄,脉沉。

 

处方:四逆汤(熟附子50g、干姜30g、炙甘草50g)合肾四味各20g,细辛20g。10剂,每2日1剂。

 

五诊:2006年11月6日。

 

上月始测BBT,单相,本月末次月经3/11~8/11。

 

舌如前,左脉指下,右脉指下1/2。

 

处方:熟附子80g、干姜90g、炙甘草100g、细辛45g、麻黄15g、葱白2根、桂枝30g、茯苓30g、肾四味各20g。5剂。

 

六诊:2006年11月23日。

 

BBT上升0.3~0.4度,舌淡红,苔薄白,双脉指下,左大于右。

 

处方:附理加麻细(这样写不规范):熟附子90g、干姜90g、炙甘草120g、细辛60g、麻黄6g、白术115g、党参60g。

 

七诊:2007年1月5日。

 

近两月月经已复常,LMP4/12,目前BBT双相,右腋下曾在六诊服药期间出现小脓疮,自行破裂痊愈。舌暗红,苔薄白,脉指下和缓。

 

处方:阳和汤加细、附子、砂仁:鹿角胶12g(烊)、麻黄15g、桂枝30g、白芥子15g、熟地黄30g、炙甘草60g、炮姜炭30g、细辛45g、熟附子90g、砂仁10(打)。

 

2007年3月16日问及情况,近二月经水来潮为7/1、9/2,月经已复常四个月,精神佳,余无特别。

 

按语:外邪侵犯人体,随其个体体质转化,此患者能发展为PCOS,可知其自身体质虚寒,邪入后则虚化,寒化。邪之入路即是邪之出路,托法为第一大法,首诊尺脉顶关,升降失常,白通汤后升降复常,二诊四逆麻细以期复其升降出入,扶正益元托邪,三诊元阳渐复,元精不足,转从温化血中寒冰,顺其经水,一并将邪排出,达到了预期效果,四诊进入第二阶段准备战,温益元阳的同时并补肾肝,四逆合肾四味,兼用细辛通达十二经。五诊时月经周期复常,BBT仍单相,右脉及1/2,此阶段元精足但元阳尚未全复,故加强温益之力,促进冰化水及水湿的流动排出,故用药综合前四诊用药加桂枝,茯苓。六诊时适值排卵期BBT上升理想,双手脉基本复常,转从太阴增强水谷精微的布散吸收,但仍不离继续托透余邪。七诊月经已正常3个月,视BBT情况,第四次月经必按时来潮,遂以阳和汤合附子、细辛加强全身气血阴阳的生成转化,将余邪托尽,正气完全复原。

 

吕英医生的医案(十七)——癫痫 

 

病例十七

女    3岁   

出生日期:2003年10月26日。

初诊日期:2006年12月13日。

主诉:一出生全身不自主无规律抽搐至今。

 

现病史:患儿于2003年10月26顺产出生,出生后即发现全身无规律抽搐,间断性发作,持续时间不等,短则数秒,长则1分钟,可自行停止,随年龄增大,抽搐发作一般为3~5次/月大发作,发作时全身冰凉,四肢抽搐,呈苦笑面容,无口吐白沫,小发作未统计,一直用中药治疗,目前不会讲话,行走自如,性格急躁,易哭闹,痰不多,汗多,家人喂饭,纳食量可,身高体重正常,二便调。全身散在白斑。舌淡水滑,苔薄,脉细。

 

中医诊断:癫痫,先天元阳不足。

 

西医检查:2004年7月1日市儿童医院CT(号34616)意见,右侧顶叶两个钙化灶大小分别为0.3cm×0.3cm、1.2 cm×0.5cm。

 

2005年9月21日(videa—EEG)广医二院脑电图:(号05282)意见:1.背景脑电不正常(左额,中央,顶,Fe—Ce,右额—中央,较多见单个尖波,尖慢波,同步或不同出现,以左侧明显,)有——部分性发作临床表现及脑电表现。

 

2.睡眠周期不明显

 

2004年7月22日儿童医院脑电图C号049508

 

枕、颞一余脑22~3H2光慢综合波痫性放电,血常规生化肝肾功能均正常。

 

西医诊断:1. 先天缺铁性硬化;2. 癫痫。

 

处方:四逆合小半夏加味:附子20g、干姜15g、炙甘草40g、生半夏10 g、生姜10 g、生龙牡各15 g、山萸肉15 g。10剂。

 

二诊:2006.12.17

 

症状:药后流涎多,纳减,癫痫烦躁如前,舌脉如前。

 

处方:上方加麻黄细辛,??全虫3 g、、蜈蚣2条。10剂。

附子40 g、干姜40 g、炙甘草80 g、生半夏15 g、生姜15 g、生龙牡各20g、山萸肉20g、、麻黄5g、、细辛15g、,全虫3g、、蜈蚣2条、葱白2寸。

 

三诊:2007年1月11日。

 

症状:癫痫发作次数减少,易在夜间发作,思维较前清晰,口涎减少,舌淡胖润,苔薄白,脉沉。

 

处方:守上方吴茱萸15g、大枣30g、菖蒲10g、附子60g、干姜45g、炙甘草90g、生龙牡各30g、麻黄3g、细辛15g、全虫6g、蜈蚣2条、葱白2寸。

 

四诊:2007年2月25日。

 

2007年2月20日出现高热,服四逆汤合麻细热不退,改服麻杏石甘加羚羊骨1剂热退,大便泻出较多粘液,癫痫仅发作一次,持续不足一分钟,自行缓解,目前咳多,日夜均作,痰不多,鼻塞,涕少,大便昨解5次,今暂未解(9:15Am),纳好,神志较发热前明显清晰,思维较前灵活,讲话发音较前清楚,喜欢打头,口臭,皮肤白斑色转淡,范围缩小,舌淡红,苔略腻,脉仍沉。

 

证型:太少阴经合并症。

 

处方:小青龙汤加附子:附子30g、干姜30g、、甘草45g,桂枝10g、赤芍10g、麻黄3g、细辛10g、生半夏10g、鲜生姜15g、五味子3g、葱白2寸,大枣30g。5剂。

 

五诊:2007年3月9日。

 

睡醒则癫痫发作,痰多,神安,汗多,咳消,舌淡润,苔薄,脉指下滑,神气不足。

 

处方:熟??附子75g、干姜75g、炙甘草100g、生半夏10g、生姜10g、生龙牡各20g、山萸肉60g、麻黄2g、细辛10g,全虫7g、蜈蚣4条、菖蒲10g、云苓15g。5剂。

 

用法:3天1剂,1剂分2天服,第3天停服。

 

六诊:2007年3月16日。

 

症状:发热1天,昨夜38.1度,自服退热药现T:38.7度,查咽无充血,哭闹后有汗出,但昨发热时无汗,舌暗红,苔薄白,脉沉。

 

处方:四逆汤合麻细:??

熟??附子24g、干姜24g、炙甘草48g、麻黄3g、细辛10g。

 

18/3电话:17/3上午热未退,继服药,中午呕吐一次后,热渐降至正常。

 

按语:此患儿属先天元阳不足,西医已告知无特效疗法,故而一直求治于中医,从六诊的情况分析,元阳渐渐能缓慢增强,但已明白告知家属此例确系一疑难之疾,治疗过程长,药量只能渐加,目前仍在打基础,下一步治疗考虑用小续命汤,目前接诊另一患儿,视网膜母细胞瘤,一岁十个月大,附子用量已达355g,无任何排毒反应,但临床症状渐消,若半年后复查CT瘤体吸收,对以后的临床会是一极大帮助,胆识是锻炼出来的,但医者必须做到胆大心细。

 

吕英医生的医案(十八)——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病例十八

女  58岁  

初诊日期:2006年8月29日

主诉:面易潮红并烦躁7年。

 

现病史:7年前发现颜面每于下午潮红,易发脾气,当时自认是为更年期综合征,服用太太中药口服液、更年灵等药,症状有所缓解,5年前单位体检发现血压偏高,血糖高,未服用药物,饮食控制调节,4年前出现血压明显增高,遂来广州空军医院详查,当时BP153/95mmHg,血糖9.7mmol/L,予拜糖平,美迪康,洛活喜,服用至今,刻诊问及病史,病人谈笑风生,性格开朗,自觉患病与工作过劳、应酬多有关。并诉服药后血压血糖一直控制在正常范围,但睡眠近二年易惊醒,时有难以入睡,二便正常,汗少,盛夏亦出汗极少,畏寒,口不干,出于保健主动多饮热水,间有头晕,腰骶劳累后酸软,无腰痛,大便正常,夜尿1次,纳食正常,怕血糖增高服降糖药后未再食过甜类食品,月经于47岁已闭,查舌淡体胖,苔中略白腻,脉浮取关部略有,中沉取均觉顶关之象,证属劳伤太阴,累及少阴,治以扶益元阳,温化寒邪,敛降相火。

 

分析:此患者症状并不复杂,而且是体检发现患西医的高血压,糖尿病。工作中应酬极多,难以按时休息,过劳是其诱因,但以上热下寒表现为主,《内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人的气机活动表现为左升右降,左为厥阴风木,右为阳明燥金,对应脏腑为肝左升肺右降,对应四季为春升秋降,此患者颜面潮红、烦躁、眠差,一则为左升失序,厥阴风木直升,导致“气有余便是火”,二则右不敛降,导致阳明燥金主降的胆甲木逆上,肝胆内寄的相火便漂浮在上,三则下焦坎中之阳不足,被寒邪所困,龙火必然上越。但此人体质为下焦虚寒,故无汗、畏寒、口也不干,不思饮。腰骶酸软为肾精不足,阳气一虚,无法生长真阴,腰为肾之府,故出现精血不养其府。顶关脉属阳明燥金,不能有序旋螺式敛降,舌体中略白腻为阳虚水停,四诊合参,证属少阴虚寒,治以温益元阳,敛降胆木逆气,方以白通汤14剂,熟附子60g、干姜60g、葱白1根(最后10分下)。

 

二诊:2006年9月13日

 

电话诉药后畏寒减轻,每晨测血压如前,面红略减轻,无名烦躁明显减少,余无特别,嘱服四逆汤15剂,熟附子90g、干姜90g、炙甘草90 g。

 

三诊:2006年10月28日。

 

自诉服上药后无任何排寒反应,自行将两包药合为一包,又服15剂,亦无明显不适,遂觉奇怪,如此大热之药服后竟无一点上火之象,亲自前来诊脉咨询下一步治疗,见其面色已转正常肤色,神色平和,依然笑声朗朗,查舌仍淡,白腻苔明白,脉左尺指下1/2,右尺沉。分析:如此大辛大热之药服后不但没有“热气”,反使颜面多年之潮红消失,说明体内寒邪已减少,元阳之气渐足,但从脉象分析,右手火土二脉仍沉,左手精血之脉已起,说明坎中之阳尚未恢复,元精已渐长,遂嘱停服所有西药,单用中药治疗,一鼓作气,加强锅底及锅内之火,方用桂附理中汤加味:熟附子200g、干姜120g、炙甘草120g、白术90g、红参20g(另炖兑入)、砂仁30 g(去壳后姜汁炒)、淮山60 g、服30剂。

 

四诊:2006年12月14日。

 

患者停用西药后,血糖一直正常,血压波动在130~145/80~95mmHg,因工作忙碌,至今30剂未服完,由于患者担心的血压血糖指标正常,多年的顾虑顿然消失,但于2006年1月6日,夜寅时出现口吐鲜血一口,当时极其惊吓,但自查口腔除舌面见一丝血迹,未见任何伤口,胡思乱想至天刚亮立即打电话咨询朋友,(未敢与我联系),听说有人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排寒”反应,乃放下心直至服完最后一包药方来就诊。询问之后再无相同反应。遂为其解释,寅时之后按子午流注一天之阳气入肺经,肺主气,为相傅之官,子时一阳生,至寅时阳气生长之力最大,得天之助遂将体内蓄积的“寒毒之邪”化为有形可征的鲜血从九窍之一排出,调治到此,元阳之气应基本恢复,并且可避免因既往高血压导致的脑梗塞、脑出血,患者似乎明了,查舌已转淡红,苔薄白,双手脉指下滑。此时服药的目的已实现,以后的身体保养应着重在修心养性,嘱阅读《人体使用手册》。以四逆汤善后,三天一剂,直至大寒节。整个治疗过程结束。没想到就在大寒那天,病人出现高热,服用麻附细上剂后仍未退,坚持不服药,直至第九天热自降。目前病人健康如常人。

 

吕英医生的医案(十九)——胃脘部合并慢性腹泻

 

病例十九

男,34岁,

初诊日期:2006年8月30日。

主诉:胃脘胀、腹泻一年余。

 

现病史:纳差,无饥饿感,不欲饮食,眠一般,梦多,易疲劳,小便正常。舌淡胖,苔薄白,略水滑,脉弦细,双尺沉。瘦高体形,近几年体质变弱,冬天较怕冷,手脚偏凉。辨证属脾肾阳虚,方用附子理中汤:熟附子45 g、干姜45g、炙甘草45g、红参30 g(另炖)、白术50 g、生姜100克。五剂。

 

用法:加1500ml水,文火煮取300ml,分早晚二次服,每日一剂。并属其忌生冷寒凉。

 

十余天后,患者电话告知,服药五剂后,诸症均除,追访至今未犯。

 

按:患者胃脘胀、腹泻责之釜底无火(脾胃如锅,肾中所藏之元气为火),饮食入胃而不能腐熟,且胃肠蠕动缓慢,胃主降之功能减弱则胀而不欲食,脾主运化升清之功能减弱,饮食不能消化吸收则腹泻而易疲劳,水湿运化不足而停留在体内则舌体胖而水滑。阳不足则怕冷而手脚凉。方中熟附子补釜底之火,白术燥中土之湿,干姜温中土之火,参草补中气,生姜助白术以散水湿,助干姜温中。诸药合用温脾肾之阳,复脾之升清,胃之降浊,使中土健运而病愈。

 

吕英医生的医案(二十)——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之二 

 

病例二十

女,67岁

初诊日期:2006年9月21日。

主诉:小便减少半月。

 

现病史:糖尿病、高血压病史20余年,服降压药20余年,现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血压血糖控制尚可。本月初因尿毒症住院十余天,现刚出院。现在一周须透析3次,基本无小便,视物模糊,心慌心跳,易受惊,每晚睡觉时必做恶梦,无寒热,汗少,动则气喘,纳可,大便尚可,稍偏干,两腿酸软无力。舌淡胖苔白边有齿痕,左脉弦硬,搏指有力,右脉沉细,寸略浮。

 

辨证为少阴寒凝,心肾不交。

 

处方为人参四逆合张锡纯的来复汤:熟附子120g、干姜100 g、炙甘草100g、高丽参30 g(另炖)、山茱萸80 g、生龙牡各30g、生姜100 g。一剂。

 

煎服法:加2000ml水,文火煮取500ml,每隔2小时服100ml。

 

按:患者下焦寒凝,龙火不藏,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火偏亢,壮火食气,心气虚,心神不敛,心慌心跳。心主喜,虚则恐,恐则易受惊,恶梦多。心火不能下温肾水,则肾不主水,膀胱气化失职,无力蒸腾水液无尿或少尿。动则气喘,是肾阳衰惫,肾不纳气。元精不足,故视物模糊,下肢酸软无力,难经曰:左人迎右寸口。左脉弦硬,搏指有力,是先天之根基动摇,阳气欲脱的表现。右脉沉细则是后天之生命机能衰弱,寸略浮是阳气欲上脱的表现。舌淡胖苔白边有齿痕亦为阳虚的表现。唯患者纳食和大便尚可,说明其胃气尚存,是为佳照。

 

二诊:9月22日。

 

病人家属电话告知,服药后稍觉胸闷,其他无明显变化。药已中病,然药不胜病,故上方熟附子加到200 g,另加茯苓30 g,白术50 g,利而固护脾肾元气。两剂。

 

三诊:9月24日。

 

24小时尿量700ml,淡黄色。已无心慌心跳,眠好转,恶梦消失,但仍做梦多。心肾已可交通,心神尚未安定,说明少阴寒邪未除,在22日方的基础上加麻黄15g,细辛45g(后下15分钟)透少阴之伏寒外出,另干姜加到150g,炙甘草加到120g,生姜加到150g,并加葱白一根以交通上下,两剂。

 

四诊:9月27日。

 

患者稳定好转中。25日透析一次,26日24小时尿量800ml,然始终汗少。效不更方,24日方再进两剂。

 

五诊:9月29日。

 

患者28日晚上厕所时摔倒,损伤腰椎,现腰部稍动则疼痛难忍。纳差,眠可,今上午小便500ml,色淡黄,舌苔白稍腻,左脉沉弱,右脉细数有力。元阳浮越之势已敛,但虚弱的元气未复。少阴伏寒已有部分被温化透发到太阴,故纳差,苔白稍腻,处方以附桂理中合苓桂术甘汤助太少之阳温化寒饮加田七赤芍化瘀止痛:熟附子90g、干姜70g、炙甘草60g、白术50g、红参15g(另炖)、砂仁20g(打)、桂枝45g、赤芍45g、田七末15 g(冲服)、肉桂30g、生姜100g、茯苓30g。六剂。

 

六诊:10月14日。

 

自觉小腹有水,大便无力,一天5~6次,偏干,24小时小便1000ml,神疲,纳一般,舌淡胖苔白稍腻,左脉沉,但缓和有力,右脉细弱。元气在稳定恢复当中,少阴之伏寒近尽,处方以真武汤和附子理中汤加减交替服:

 

方一:茯苓30g、白术50g、熟附子45g、生姜50g、桂枝45g、炙甘草45g。八剂。

煎服法:加900ml水,文火煮取300ml,分早晚二次服。

 

方二:熟附子45g、干姜70g、炙甘草50g、红参30 g(另炖)、白术50g、泽泻30g、细辛45 g(后下15分钟)。十剂。

煎服法:加1200ml水,文火煮取300ml,分早晚二次服。

 

方一与方二交替服。

 

总按:本例患者此后一直以附子理中汤为主加减调理至今,病情较稳定,未发生较大反复。惜患者不敢渐停止透析,不敢渐停服降压药和停用胰岛素,故身体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始终停滞不前,现维持中.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