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给予的支持与帮助:吕英医生之医案集(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40:56

吕英医生的医案(一)——头部、阴囊牛皮癣

病例一

 

姓名:张xx    性别:男   出生年月日:1997年12月27日

家长姓名:张xx  初诊日期:2007年1月10日

主诉:头部、阴囊牛皮癣4年

 

现病史:4年前患儿5岁时其家长发现其阴囊皮肤潮红,渐有银屑覆盖,头部左侧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头发成束,难以梳理,皮肤增厚,渐长银屑。2年前患儿因长期鼻塞不愈去市儿童医院就诊,拟诊为鼻窦炎。平素多汗,饮食不慎,食物性稍凉常易出现腹泻。形体肥胖,样子憨厚。皮损部位时有瘙痒难忍,但患儿仍能耐受,间断性外用药物止痒。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既往史:5岁前极易患感冒,1~2月一次,常用西药配合中成药治疗。

 

中医诊断:牛皮癣;鼻渊;

 

西医诊断:牛皮癣;鼻窦炎;

 

证型:先天元阳不足,寒邪冰伏

 

治疗:助太阴保少阴;托法

 

方药;附理加麻细:熟附子30g、干姜30 g、炙甘草60 g、麻黄10 g、细辛15 g(后下15分??)、红参10 g(另炖兑入)、白术15 g、生姜15 g、大枣30 g、葱白1根。7剂。

 

用法:每日一剂,加水1000ml文火煎至100ml分两次早、晚服

 

二诊:2007年1月17日

 

药后出现但欲(?)寐,皮肤痒加重,舌如前,脉转指下滑,效不更方,上方去姜、枣、葱,加乌蛇10 g、桃仁6 g、红花3 g。7剂。

 

三诊:2007年1月29日

 

药后仍嗜睡,多痰,大便日解一次,稍食凉物,亦能耐受,舌淡红,苔白润,脉指下滑。

坚冰化为寒水,故多痰,苔润,脉指下滑,正气已强,顺势治疗,君药加量,四逆加小半夏汤:熟附子40 g、干姜50 g、炙甘草60 g、生半夏1 g 5、鲜生姜30 g。

 

四诊:2007年2月5日(徒弟三诊治)

 

服第一剂时出现头晕,可以上学,多痰如前,皮损局部痒加重,纳食较前减少,舌淡红,苔白腻,脉指下滑。

虑患儿瘙痒难忍,治标,桂枝汤合桃红四物加味3剂

桂枝20 g、赤芍20 g、桃仁10 g、红花6 g、川芎10 g、当归10 g、生地黄30 g、大枣45 g、生姜30 g、炙甘草30 g、生半夏10 g、蜈蚣2条(研粉冲)、穿山甲5 g(研粉冲)

 

五诊:2007年2月9日

 

皮肤潮红明显减轻,痒轻,舌淡红,苔薄白,左脉沉,右脉指下滑。左脉转沉,显然精血不足,但有形之血何能骤生,思虑再生?三,仍应治本,兼以治标:熟附子45 g、干姜45 g、炙甘草70 g、北芪60 g、当归6 g、川芎6 g、牡丹皮9 g、紫草15 g、麻黄3 g、细辛15 g(后下15分??)、白蒺藜6 g、白藓皮6 g。                 5剂

 

六诊:2007年2月14日

 

药后头部增厚的皮肤成块脱落,显露出正常皮肤,舌稍红,苔薄白,左脉由沉转为细,右如前。此时正气可压倒邪气,但舌显现红色,虑其元阳外浮,去麻、细,加强益精血之力,5剂,方药如下:熟附子45 g、干姜45 g、炙甘草70 g、北芪75 g、当归9 g、川芎9 g、牡丹皮9g、紫草15g、白蒺藜10g、白藓皮10g、首乌10g、生龙牡各20g。

 

分析患儿五运六气:出生时的气立由下分析可看出患儿是先天元阳不足之体,这与他所患疾病是相关的,可见中医学不但科学,而且是超前的。这就是我们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更是中医工作者的骄傲,我们应该相应毛主席的号召,努力挖掘其宝藏。

                                                                                                                                                                                                                                                                                                                                                                                                                                                               

司天:太阴湿土;

主气:太阳寒水;

岁运:木不足;

客气:太阳寒水

在泉:太阳寒水;

 

七诊:2007年2月24日

 

阴囊皮屑脱落,但皮肤潮红,范围扩大,上及阴阜,痒甚,纳食减少,舌淡红,苔白腻,脉指下滑。

 

皮屑的脱落,脉象的增强,说明正气已复,但伏寒尚未透尽,元阳尚有部分无法归藏,助太阴保少阴:附理合麻细

 

  熟附子60g、干姜50g、炙甘草70g、麻黄10g、细辛15g(后下15分??)、红参10g(另炖兑入)、白术45g、桂枝10g、赤白芍各10g。

 

八诊:2007年3月2日

 

阴囊部皮肤恢复正常肤色,但向上扩展的潮红之势未控制,延及小腹部,舌淡红,苔白腻,脉指下滑。

 

目前已处于元阳恢复,但内在气机尚未复常,气血阴阳未达到该患儿应有的常态,故用阳和汤加北芪、附、细,气血阴阳四者并补。

 

鹿角胶6g(烊)、麻黄5g、桂枝10g、白芥子7g、炮姜炭7g、炙甘草60g、熟地黄10g、细辛15g、熟附子60g、北芪75g、砂仁6g(打)

 

九诊:2007年3月12日

 

药后所有症状明显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守上加小半夏汤开通道路,促使入络之余邪一并化为无。

 

鹿角胶23g(烊)、麻黄5g、桂枝10g、白芥子7g、炮姜炭7g、炙甘草60g、熟地黄10g、细辛15g、熟附子60g、北芪90g、砂仁6g(打)、生半夏10g、鲜生姜10g。5剂。

 

十诊:2007、3、17

 

头部遗留少许皮损已全部复常,左腑下皮肤潮红,范围5×4cm,阴囊部范围又反复扩大,近两天出现鼻塞,流涕极多,痰多。舌淡红,苔略黄,脉指下滑。

 

邪气顺势一路处透,现已在太阳之表,因势而治,小青龙汤5剂

 

麻黄3g、细辛20g、桂枝23g、赤芍23g、干姜15g、五味子10g、炙甘草90g、生半夏10g、鲜生姜10g、熟附子60g

 

十一诊:2007年3日30

 

上方服至第二剂出现全身发麻,连服5剂发麻一直持续,第3剂时呕吐一次,较多痰涎,并难以入睡,头胀,第4、5剂睡眠亦不安,较第 3剂减轻,所有皮损顿然淡化,几乎接近正常肤色,详察可见印迹一圈,粉红色,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

                                                                                                                                                                      

总按:元阳之气不断归位壮大,临床症状4年顿然消失,仗已打赢,但残兵败将仍需收拾,减量治本:附理麻细小半夏:

 

熟附子45g、干姜45g、炙甘草60g、麻黄3g、细辛10g(后下15分??)、红参10g(另炖兑入)、白术30g、生半夏10g、鲜生姜10g。嘱每3日一剂,之后每5天交替服药将余邪彻底扫除干净。

 

吕英医生的医案(二)——渐进性双足肥大异常、瘫痪9年 

         

病例二

 

患者    男     26岁       广西玉林人  

  

初诊日期:2006年11月3日

 

主诉:渐进性双足肥大异常、瘫痪9年

 

现病史:患者足月大时其母发现其双足较常人大,随年龄增长渐愈大于常人。17岁时因双膝疼痛无法行走卧床至今,因家境贫寒,当时找中医服药治疗,效不佳未再诊治。2004年出现咳嗽,尿少,日尿量700~900ml,当地医院查肾功能,提示肌酐增高,诊断肾功能衰竭。进一步全身检查,诊断如下:(详细资料未带)1、肾衰,肾积水;2、腹水查因;3、膀胱多发性憩室;4、淋巴管瘤;5、纵隔增宽、心脏增大。予透析治疗,其用药不详。之后间断进行透析。2006年9月17日透析后出现血尿,而且每进行一次透析后,尿量减少一次,血尿经输血后可消失。患者平素易患感冒。颈部,背部自觉发凉,盛夏时亦无汗出,常伴低热,T:37.5度,但无鼻寒、无流涕,全身皮肤发热,人又极怕冷,大便3~4日一解,质干结,状如羊矢,小便日500~700ml,双足肥大麻木,下肢浮肿,如象皮腿,非凹陷性,下肢抬高后浮肿可减轻,但知觉正常,纳可,舌淡暗,体胖,苔白腻,脉沉微。

 

中医诊断:寒伏少阴,元阳式微

 

治法:托透伏邪,温益元阳,化气利水

 

方药:四逆汤、麻细、防已黄芪汤、五苓散合用

北芪250g 、防已30g、熟附子300g、干姜120g、炙甘草120g、麻黄30g、细辛45g(后下15分??,逐日叠加至60g)、紫油桂6g(小米吞服)泽泻20g、猪苓15g、茯苓45g、白术90g、葱白半根、白芷15g(后下5分??)、九节菖蒲15g。10剂。

 

服药3剂后出现胸闷,呕吐,呼吸不畅,坚持服完药尿量增加,但一周后又复常。电话询问药后是否有汗出,答案是无汗。

 

按语:如此大剂量用药,患者仍无法打开玄府,实属沉寒痼冷,坚冰难化,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而肺主皮毛,通调水道,又主治节,为相傅之官。由此患者使我深深理解了“金生丽水”的内在含义和在临床中遇到伏寒深重之患者,玄府的开合是何等的重要,《金匮》大小续命汤中麻黄的使用正是此理,明此一理,临床的疑难杂症就多了一条治疗途径。此病例的失败为日后临床的提高作了铺垫,仲景圣人的智慧是指导我们攻克顽疾的金钥匙。

 

吕英医生的医案(三)——小儿过敏性咳嗽 

  

病例三

 

患儿     男      5岁    

 

初诊日期:2006年10月18日

 

主诉:反复咳嗽半年

 

现病史:半年前因感冒发热,吊针3天后热退,之后出现咳嗽至今,遇风则作,晨起时有打喷嚏,咳嗽日夜发作不定,无痰。常常清喉咙,尤其在安静时,若玩耍或有事做时极少,劳累后不会诱发。无明显怕冷,颈以上汗多,大便尖部略干,夜尿无,纳食正常。近一年反复口腔溃疡,常予健儿清解液或煲服生地黄,麦冬,灯芯草糖水,触诊双膝不凉,手心微热,咽部暗红略肿,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中医诊断:咳嗽         西医诊断:慢咽???

 

证型:肝气犯肺

 

治法:平肝益肺

 

方药:四逆散加味

柴胡6 g、白芍10 g、枳实6 g、炙甘草3 g、细辛3 g(后下15分???)、侧柏叶6 g、白藓皮6 g、川贝母4 g(打)、百合20 g。xx剂。

 

二诊:

2006年10月20日:症状如前,无明显好转,余同前,唯脉转指下滑。

 

证型:少阴伏寒。

 

方药:四逆汤加味

 

按语:药后无效,舌如前,但脉已转指下滑。虽然脉象通过调木金气机的逆乱,恢复至正常,说明此患儿咳嗽机理之本并非简单的气机升降失常,而是生命整个圆运动的初始之力不足,每个人生活在宇宙之中,均有天地造化给予的天圆地方之大小和其蕴藏之能势,气机的复常使脉象已起,说明失圆的圆运动复其最低能势的天圆地方,但未复其应有的天圆地方,综合分析乃属下焦有阴寒之邪,致龙火上越于咽部,由于邪气尚浅,一则能耐受四逆散之疏散之力,二则疾病发展不深,不速,咽部暗红乃属龙火上越郁结于咽部,非实火,非新感阳邪,所以表现为暗红,“郁者散之”,不必苦寒直折其火,反复口腔溃疡同理,只是龙火所循经脉与咽部不同,病位在上。上部的病变是“火性上炎”之特点,若是机体产生寒、湿之邪,“水性下趋”亦是同理,中医之最高境界始终认为“道法自然”和“本立而道生”。予以治本,四逆汤:熟附片15g、干姜15g、炙甘草15g、细辛6g(后下15分??)、百合20g(增液行舟之意,助咽部所凝结之痰的化和滑出)、厚朴5g(降阳明燥金,燥金一降,气逆所致之咳即停)、猫爪草15g(散咽部肿结)。7剂。

 

三诊:

2006年10月30日

 

药后患儿痰特别多,清咽次数减轻,口腔溃疡消失,触及双膝微凉,舌脉如前,咽部郁结之龙火渐散,下焦阴寒之邪渐化为目前可征的有形的痰液,目前邪正交争,下肢元阳尚未完全恢复,故其膝反觉发凉,因势而治,予真武汤原方原量一鼓作战,将痰液化为无形之气,肺为娇藏,居人身最高位,称之华盖。方药:茯苓45g、白芍45 g、白术30 g、熟附子20 g、生姜45 g。10剂,2日一剂,加水400ml一直文火煎至100ml顿服。

 

四诊:

2006年11月10日

 

其母代诉,患儿已完全恢复,无不适,此患儿整个治疗过程就是道法自然、高山流水之理,“高山流水”之法可运用于所有疑难病的治疗中。这是本人感悟中医的最大体会。

 

 

吕英医生的医案(四)——绝经期综合症 

 

病例四

 

花xx     女     60岁    电话:

 

初诊日期: 2006年8月21日

 

主诉:烘热,汗出,眠差半个月

 

现病史:半个前突发烘热汗出,不定时,难以入睡,或入睡不实,易惊醒,醒后心悸,烦躁,略显口干但不思饮,自已考虑是更年期,服太太静心口服液,初服两天有效,继服无效,女儿孝顺带其母前来调治,诉其目前已退休5年,性格一直开朗,自年轻时大便一直日解数次,稍食不洁之物或生冷之物不到2分钟必解稀水样大便,畏寒已多年,盛夏时又因汗多怕热,但空调又不可过低,自诉不知是寒是热,查舌红,苔白腻,脉搏指。

 

中医诊断;汗证、失眠         西医诊断:绝经期综合征

 

证属:水火不济(卦);根本为少阴虚寒(手足少阴两经),即锅底火不足。予附子理中加味:制附片30g、干姜30g、炙甘草30g、生龙牡各15g、山萸肉15g、党参24g、土炒白术24g、砂仁10g(打)嘱服药时间为辰酉时,助先后天之阳。xx剂。

 

二诊:2006年8月30日

 

服上药第一剂后,诸症消失,顿觉全身舒畅,但服第5剂时症又反复,舌红已转为淡红,白腻苔已消,脉已转指下滑。药证合拍,水火不济已达水火既济。

 

证型:少阴虚寒,方药:四逆汤加砂仁:

熟附片60g、干姜70g、炙甘草80g、砂仁10g(打),10剂。服法如前。

按语:药后由低层次平衡转为高一层次的不平衡,说明体内伏寒未除尽,元阳之气受损,只须补锅底下之火并纳五脏之阴(老年人属枯木,阴精所奉其人寿,砂仁的用法乃清.钦安的思想。

 

三诊:2026年9月7日

 

症状:服药后第三天,下肢肿,膝关节痛,大便不成形,日解1~2次,无腹痛,无唇舌发麻,无头晕,纳食减,但神转佳,纳睡眠极好,查舌淡红,苔厚白腻,体胖,左手三部脉沉而无神气,右手脉中沉取略搏指,关滑。

 

证型:下焦火衰,伏寒停留

 

处方;四逆汤合麻附细

 

熟附子70g、干姜80g、炙甘草90g、麻黄5g、细辛30g(后下15分??)、葱白3根(后下10分??)。12剂。用法:加水1000ml文火煎至400ml分早午晚三次服。

 

按语:通过服药前后对比,此患者体内伏寒停留不浅,大剂量四逆汤后,将部分寒冰化为寒水,寒湿,故以下肢浮肿为主,膝关节为井荥俞经全的合穴部位,合穴部位疼痛,元气必定不足,苔由二诊的薄白转为厚白腻,亦是阳虚湿停之象。但由于邪气的减少,病人自觉精神绝对好转,亦说明药后元阳之气——生命之根,坎中真阳在逐步恢复。治病要求本啊!唯有这样将病人的生命祝为珍宝,只要来求诊患者,耐心为其解释今日病之由来,将来可能潜在的危机,劝其既然来治就应达到“治未病”的效果,吾辈乃炎黄子孙,利用祖先创造的医学为我同胞服务,实乃要有三丰祖师二十字决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四诊:2006年9月21日

 

症状:药后下肢肿消失,膝关节痛消失,只是下蹲时觉不适,无明显疼痛之感,睡眠时有一晚难入睡,睡眠质量尚可,大便日解1~2次,不成形,查舌淡胖,水滑,苔薄白,右尺部沉取和缓,左尺沉缓,自测血压198/127mmHg,但无头晕,头胀,头痛。

 

证型:少阴虚寒

 

处方:人参四逆合来复汤合肾四味:熟附子60g、干姜70g、炙甘草80g、生龙牡各15g、龟板15g、红参15g、山茱萸30g、紫油桂3g、仙灵脾30g、菟丝子30g、补骨脂30g、枸杞子30g。

 

按语:元阳渐复,阴寒渐消,几近消失,故下肢水肿,膝关节疼痛均可得到元阳的敷布,下蹲时的不适,血压如此增高但患者无西医高血压的一丝症状,两者的机理完全不同,此患者四诊后元阳的功能基本恢复,但阳生阴长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目前的血压增高只是元阳恢复,真精未填充经脉所致,而西医的高血是元阳被寒邪所压,龙雷之火和或浊阴上偺阳位,临床指标异常,内在机理完全相反。舌淡胖,水滑,苔薄白,元阳尚未完全恢复,但舌苔的消退说明即将达到离照当空,这是用八卦中之离卦到位的理解病情和病势的缓急程度。所以药量反而可减少。左脉沉,元精不足,右脉和缓火土已强壮,故加肾四味平补肾中阴阳。

 

五诊:2006年9月28日

 

症状:睡眠质量好,寅时醒,醒后精神精力极佳,白天不觉疲劳,只觉唇、口腔内干燥,有热感,夜尿增多,1~6次/次,舌淡红,苔黄白腻。脉如前。

 

证型:下焦气化力欠足

 

处方:9月21日方加砂仁。

 

按语:此阶段已是调治最后阶段,患者元阳气足,但中焦运化布精之力未恢复正常,寅时是全身气机发动之时,患者寅时醒来,是得天助之力,(子午流注寅时循行于肺经,而肺主一身大气,朝百脉),夜尿增多是下焦气化力欠足,唇、口腔内士燥是下焦之火无法将真阴蒸腾于上,导致上焦显现气有余而阴不足,《内经》曰:气有余便是火,故而有发热的感觉,但右手脉自四诊(9月21日)已恢得至指下滑,故而只须在原方基础上加砂仁一味将体内的真阴纳回五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根,自能达到阴平阳密。所以此阶段重在用药物调动患者身体的自我调节功能,故而不必多服药,嘱隔天服药,估计每逢3、5、7、9奇数之日临床症状会自行消失。此患者一直坚持自学中医至今。偶来咨询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吕英医生的医案(五)——心肌劳累 

 

病例五

 

女   59岁    

 

初诊日期:2006年10月13日

 

主诉:心前区闷紧两天

 

现病史:两天前突发心前区憋闷,未服药,昨晚9时自觉症状有所加重,担心“心梗”在中山三院急诊诊治,查心肌酶五项:均在正常范围,心电图:少量T波倒置。静脉给予丹参注射液,果糖,口服银丹参滴丸,效不佳今日来看中医。就诊时心前区由闷紧转为间断性闷痛,似有猫抓一样难受,双下肢轻微浮肿,凹陷性,下午3时后加重,白天小便正常,夜尿两次,有排尿不畅之感,尿流偏细,日夜均多汗,尤其在天热时汗出量大,头发如洗,难以入睡,纳食差,胃脘无不适,既怕冷又怕热,但性格平和,讲述病情时无担忧语气,查舌淡红,苔薄白浊,左手脉寸关弦,尺沉,右手尺脉沉取指下1/3,寸关不及。

 

中医诊断:胸痹(心阴阳两虚)

 

西医诊断:心肌劳累

 

治法:温阳敛阴

 

处方:桂枝附子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及丹参饮。

桂枝30g、白芍30g、炙甘草65g、生姜30g、大枣90g、熟附子45g、红参15g(另炖)、砂仁10g(打)、檀降香各10g、生龙牡各15g、茯苓30g、紫油桂3g(小米吞服)。5剂。

 

二诊:2006年10月18日

 

症状:药后心前区闷、紧、痛明显缓解,但下肢浮肿加重,大便泻水,日2~3次,小便已通畅,多汗明显减少,舌转暗红,苔黄浊,左尺沉取指下1/2,寸关指下滑,右尺沉取指下滑1/2。

证型:心阳不足。

 

处方:四逆汤合瓜蒌薤白桂枝白酒汤加味。7剂。

熟附子30g、干姜40g、炙甘草50g、桂枝15g、瓜蒌皮10g、薤白12g、白酒2两,葱白3根、茯苓20g、土炒白术30g。

 

按语:一诊后,部分飘游的心阳回位,心阴被敛,故而主症明显缓解,脉增强。但病本之象显现,下肢水肿,舌质转暗,遂转为治本,四逆汤鼓动元阳之气,瓜蒌薤白桂枝白酒汤温通心脉,散开郁结之气,气行则血行,不用活血药心脉瘀阻之象自能消失。

 

三诊:2006年10月25日

 

症状:2剂药后出现头晕不能站立,心脏有落空感(期前收缩),持续三小时,当时未服蜜糖水,电话咨询方知七年前曾患食道癌症,能有此反应乃阳气发动与阴邪相争,嘱不必担心,5小时内会自行消失,头部多汗,舌淡暗红,苔白腻,脉双尺指下滑。

 

证型:寒饮上冲。

 

处方: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

 

熟附子60g、干姜45g、炙甘草60g、丹参15g、茯苓30g、桂枝30g、白术30g、高丽参10g、紫油桂3g(小为吞服)、砂仁10g(打)、山茱萸15g。

 

按语:药后头晕不能站立,并出现期前收缩,乃阳气发动与体内阴邪相争,说明病人少阴寒凝严重,此时做为医者,只要能明白服药后的反应及其机理,心中就可坦然面对临床的病情变化,故而病人咨询后决心坚持,最终雨过天晴,通过这短短三小时的不适将少阴经之寒邪化为乌无,减少了以后真心痛,脑血管意外等重大疾病的发生。

 

四诊:2006年10月30日

 

症状:患者已无任何不适,要求开一保健要方,征对她本人体质,一周服一剂,查舌转淡红,苔中白,脉均指下滑。虑其年过六旬,曾患Ca??,固护元阳为第一要义,处方为四逆合肾四味加味:

 

熟附子60g、干姜45g、炙甘草60g、砂仁15g、肾四味各30g、紫油桂3g(小米吞服)、生姜45g、葱白2根、大枣60g。

 

今年春节后特来拜年,诉冬季回北方老家亦无恙。

 

 

吕英医生的医案(六)——牛皮廯

 

病例六

 

男   37岁    已婚未育

 

出生日期:1970年7月30日    初诊日期:2006年6月7日

 

主诉:全身密集银屑皮损3年,最大范围5×7cm

 

现病史:3年前出现全身散在银屑皮损,渐增多,面积扩大,以头部最为严重,四肢、胸腹、背散在,头部皮损时痒,余部位不痒,口干苦,不喜饮,喜食生冷食物,大便日一解,成形,纳眠正常,舌边尖红苔白厚,双尺脉沉。

 

既往史:小三阳

 

中医诊断:牛皮癣

 

西医诊断:同上

 

证型:少太阴寒、湿、毒

 

方药:四逆汤加苍白术

     附子45 g、干姜45 g、炙甘草45 g、苍白术各30 g。7剂。

 

二诊:2006年6月21日

 

症状:病史如前,皮损药后增多,局部皮损有发热、痒感,舌淡红,边有齿痕,苔白不厚,左手脉沉,右脉缓。

 

证型:同上

 

处方:1. 附子60 g、干姜60 g、炙甘草60 g、苍白术各45 g。20剂。

  2. 若皮损无法忍受,服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30 g、白芍30 g、生姜20 g、大枣20 g、炙甘草20 g、葛根30 g。

 

三诊:2006年7月13日(徒弟二明诊治)

 

症状:皮损银屑部分转薄,药后出现嗜睡,大便时有干结,2日一解,下午手足麻间作,舌脉同前。

 

处方:附子60 g、干姜60 g、炙甘草60 g、苍白术各45 g,桂枝10 g。

 

四诊:2006年7月20日(徒弟二明诊治)

 

症状同三诊,守方原量7剂。

 

五诊:2006年7月27日(徒弟二明诊治)

 

症状:皮损范围缩小,余无特别,守方另加入砂仁15 g,7剂。

 

六诊:2006年8月3日(学习归来)

 

皮损无好转,舌淡红,苔黄腻,脉沉。转为托透。伏寒深重非托透法难以解除。

 

处方:四逆汤合麻细。

熟附子90g、干姜90g、炙甘草60g、麻黄20g、细辛30g,7剂。

 

七诊:2006年8月10日

 

银屑变薄,范围渐缩小,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加强托透,7剂。

熟附子70g、干姜60g、炙甘草60g、麻黄20g、细辛45g,苍耳子30g、桂枝9g。

 

八诊:2006年8月18日

 

皮损转为鲜红色,肤痒加重,因搔抓部分有渗液,舌脉如前,改服养血凉血祛湿解毒搜风7剂治标:当归30g、生地黄30g、赤芍15g、牡丹皮10g、桂枝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白藓皮30g、首乌30g、白蒺藜30g、乌稍蛇30g、紫草15g、生姜10片、大枣20g、炙甘草10g。

 

九诊:2006年8月24日

 

药后渗出液吸收,但瘙痒后渗出反复,汗多,舌淡暗,苔白黄厚,脉顶关。标本同治。7剂(冰渐化水,湿毒重)。

 

乌稍蛇15g、全虫6g、蜈蚣3条、熟附子120g、干姜60g、炙甘草60g、麻黄5g、细辛45g、葱白5根后下10分,地骨皮30g。

 

十诊:2006年8月31

 

药后出现流涕,舌淡暗,苔黄白不厚,脉顶关。治本后正气增强,目前已出现正邪相搏阶段,必须助正抗邪,大剂量四逆汤合白通汤7剂

 

熟附子180g、干姜60g、炙甘草60g、葱白5根后下10分

 

十一诊:2006年9月15日

 

头部银屑细屑样脱落,并可见新鲜肉芽样皮肤,但腰以下如前。舌淡红,苔又转白厚腻,脉指下滑,标本兼治,7剂,(正气已达到又高一层次水平,防正邪相争血分之毒郁阻,加用降阳明燥金之牡丹皮、赤白芍)。

 

熟附子200g、干姜120g、炙甘草120g、麻黄15g、细辛60g、乌稍蛇30g、赤白芍各30g、牡丹皮20g、巴戟天30g。

 

熟附子每日叠加20g至唇舌微麻为度。

 

十二诊:2006年9月22日

 

熟附子用至300g出现排毒反应,皮损瘀红,仍痒,舌淡红,苔黄浊,脉指下滑,(正气低水平恢复,升降并调,缓解临床症状)。

 

熟附子250g、干姜120g、炙甘草120g、麻黄10g、细辛60g、首乌30g、白蒺藜15g、紫草15g、赤白芍各30g、牡丹皮15g。

 

十三诊:2006年10月18日

 

头部皮损范围缩小1/3,今日始告知已患精神分裂症数年,每年秋天必发,10~12月住院治疗,今年未发,建议西药减量,由2粒减为1粒,舌淡红,苔黄白腻,体胖,脉沉,守方治本的同时加用大量北芪托腐生肌20剂。

 

北芪250g、熟附子300g、干姜100g、炙甘草120g、细辛45g、麻黄5g、砂仁10g、茯苓45g、大枣145g。

 

十四诊:2006年11月15日

 

服药期间出现瞑眩现象两次,两眼现白光,同时睾丸胀痛,恶心,大便烂,日两次,喜暖饮,眠正常,左脉指下3/4,右脉关尺之间,舌紫,苔白厚腻,加强温化寒冰,上方改干姜150g、细辛60g、砂仁米30g、加生姜75g、紫油桂3g(小米吞服)、葱白3根,去大枣、茯苓,7剂,1剂药服2天,缓治。

 

十五诊:2006年11月29日

 

此次药后无任何排毒反应,以前皮损范围小的已痊愈,大部分银屑转薄,可看到皮肤,背部、下肢范围约7×5cm皮损如前,腹部时有气胀。舌暗红,苔白浊,双手脉均指下滑,左<右,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开中焦,气行则胀消。上方加生半夏30g、厚朴23g、黑木耳30g去砂仁,桂枝。

 

北芪250g、熟附子300g、干姜100g、炙甘草120g、细辛75g、麻黄10g、云苓45、生半夏30g、厚朴23g、黑木耳30g、黑木耳30、葱白一根。

 

十六诊:2006年12月14日

 

皮损略痒如前,去葱白,加当归50g(温升厥阴风木以达养血止痒)。15剂。

 

十七诊:2006年12月19日

 

头部大块银屑脱落,十分之八痊愈,双手脉指下和缓,加强托毒,15剂。麻黄30g、细辛90g、生半夏60g、当归60g、加核桃6枚、大枣135g、葱白一根。

 

十八诊:2007年1月26日(吾学习,三明徒弟接手治疗)

 

药后第一周时有一晚出现腹泻,稀水样,10余次,伴疲劳。目前难入睡,易醒,舌边略红,苔白厚,脉指下滑。

 

遂用附理、麻细、小半夏、来复汤

 

北芪250g、当归60g、熟附子300g、干姜150g、炙甘草120g、红参50g、白术75g、细辛90g、麻黄20g、生半夏75g、生姜75g、核桃6枚,生龙牡各45g、山茱萸90g、大枣145g。

 

十九诊:2007年2月8日

 

精神分裂症于28/1发作,表现为难入睡,双目不转动,似沉思,大量吸烟,但四肢皮损近愈,唯背部如前,腹部好转,舌淡红,苔白厚,脉不敛。分析患者五运六气结合目前乃处厥阴风木初之气,有风火相煽之势,遂治以敛降阳明躁金为主:桂枝甘草龙骨牡蛎理中加味4剂

 

桂枝15g、甘草15g、生龙牡各30g、干姜15g、党参15g、白术30g、生姜30g、大枣75g、白蔻仁15g、白芍23g、阿胶15g、黄芩18g、茯苓20g、木香30g、黄连5g。

 

该患者的五运六气为:

 

司天:太阳寒水;

主气:太阴湿土;

岁运:金太过;

客气厥阴风木

在泉:太阴湿土;

 

二十诊:2007年2月12日

 

药后精神顿觉好转,头脑转清,因患者自身因病钻研学习《易经》,《伤寒论》,遂详细为其解释上方轻药协调气机升降,尤其是肝左升,肺右降之理,是将壅于上()??离卦之“君火以明”之火敛降于()??坎中化生元气,再有序温升。患者极快明白其中之理,信心大增,遂守上方去木香、黄连、阿胶、白蔻仁,10剂。

 

桂枝15g、甘草15g、生龙牡各30g、干姜15g、党参15g、白术30g、生姜30g、大枣75g、白蔻仁15g、白芍23g、黄芩18g、茯苓20g。

 

二十一诊:2007年2月25日

 

此二周精神症状间有出现,纳眠如常,舌稍红,苔黄白腻,左脉显大,右脉有根,指下1/2。

左脉大,精不足,用后天补先天法:附理小半夏加味。7剂

 

熟附子60g、干姜70g、炙甘草80g、党参50g、白术75g、白蔻仁15g,砂仁15g、生苡薏仁30g、菖蒲20g、生龙牡各45g、生半夏45g、生姜45g。

 

二十二诊:2007年3月5日

 

上肢头部皮损已痊愈,唯背无效,思想混乱,易烦躁,舌瘀红,苔黄浊,脉失冲和,治以协调节机升降为主,7剂,敛降升发并用,以期达到水火相济。

 

熟附子120g、干姜120g、炙甘草120g、乌梅69g、阿胶15g、黄连5g、牡丹皮15g、赤白芍各23g、砂仁30g、菖蒲20g、远志6g、生龙牡各30g。

 

二十三诊:2007年3月12日

 

服上方后,精神复常,舌淡胖,苔白浊,脉冲和,指下和缓,守上方,黄连用3gg加生半夏45g、生姜45g、祛除无形之痰饮。

 

按语:此患者治疗九个月,目前总的病情控制良好,尤其是牛皮癣目前无特效药,一路治疗过程可以看出,总的病机不离土不伏火,厥阴风木疏泻太过,太阴湿痰停留深伏,少阴寒伏元气大伤,气机升降出入乖乱,治疗过程辨证思维及用药也是我成长的一个过程,后期完全按照患者出生年月日及今年五运六气自己组方,出乎意料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由此可见,要纯中医解决大病,离不开六经辨证,“古方今能”?人是天地的产物,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天地之理不变,那么六经辨证就不会改变,这种纯中医解决大病必须有胆识,但胆识的背后是沉甸甸的东方文化作后盾。

 

 

吕英医生的医案(七)——产后虚劳 

 

病案七

 

女      32岁    

 

2006年9月8日初诊

 

主诉:顺产后1年余,纳差,神疲。

 

现病史:自产后出现极易乏力,伴怕冷,二便调,眠可,汗出不多,纳食无味,食量少,咽有痰。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

 

2004年初在省人民医院拟诊甲状腺癌,(早期,行切除术)

 

中医诊断为:太少阴寒症(虚劳)

 

西医诊断;亚健康

 

治法:托透寒邪

 

处方:四逆汤合麻附细

熟附子50g、干姜60g、炙甘草70g,砂仁10g(打)、麻黄3g、细辛20g(后下15分??)。 10剂。

用法:每日一剂,加水1500ml文火煎至400ml分2次早晚服。

 

按语:患者神疲,纳差,舌淡脉沉弱,为太阴,少阴阳气不振,阴寒用事的反映,故用四逆汤以温元,亦“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之义,合用麻附细托透伏寒以求表闭开,寒邪出。

 

二诊:2006年10月20日 

 

服药后无特别不适,疲劳减轻,纳增,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左侧尤甚,经前有乳房胀痛,西医B超示:自述乳腺小叶增生。

 

证型:三阴伏寒。

 

处方:当归四逆汤吴萸生姜黄酒汤。

当归45g、赤芍45g、桂枝45g、细辛45g、通草30g、炙甘草60g大枣145g、吴茱萸30g、生姜75g、熟附子90g、黄酒250ml。8剂。

 

用法:2日1剂,加水2000ml文火煎至300ml分2次服(早晚)。

 

按语:经前乳胀,缘于阳明燥金敛降不力,太阳寒水阴寒用事,厥阴风木上升失序,阴寒之气血壅滞于阳明胃经所过之乳房,当归四逆吴萸生姜汤治厥阴经久寒,温经通脉,活血散寒,厥阴为三阴经开合枢之“合”,厥阴一合,寒邪或转至太阳经,或敛入少阴经,为下一步治疗打基础。

 

三诊:2006年11月17日

 

症状:服上药后经来较以往通畅,现恶心,疲劳,乏力,二便正常,纳眠可,舌淡红,苔薄白腻,双尺脉细滑,但显无力。

 

证型:少阴伏寒(虚劳)。

 

处方:熟附子120 g、干姜120 g、炙甘草120 g、砂仁米30 g(姜汁炒)。7剂。

嘱患者如服药出现反应无法忍受时服蜜糖水1杯

 

按语:二诊采用收敛厥阴,三诊时达到了邪气转入少阴之效,疲劳,乏力,恶心,是典型的少阴火不足,阴寒盛,故四逆加量并加砂仁姜汁炒,化湿醒脾,以达阳生阴长之效。

 

四诊:2006年12月6日

 

症状:服上药出现瞑眩,心悸,气短,难以呼吸,神志清晰,祈福医院急诊室观察三小时后自行缓解,静滴盐水一瓶,未用其他药物,第二天安睡一日。精神转佳,精力,体力均有明显好转。

 

舌淡红,苔薄微黄,脉已起,双尺指下滑。

 

证型:(饮停下焦)虚劳。

 

处方:真武汤加附子甘草汤。

 

茯苓45 g、白芍45 g、白术30 g、熟附子40 g、生姜45 g、炙甘草120 g。7剂。

 

用法:每日一剂,加水1500ml文火煎至200ml分早晚2次服。

 

按语:四诊时患者由于出现瞑眩现象,是体内阳气鼓动蓄积之力,可以与阴寒之邪相争,经过休息,临床症状已近常人,双手脉中显示能量充足,此时已不必服药,患者自身的抵抗力足以将所剩无几的一点饮寒之邪化为乌有,只是病家一时难以理解,遂予真武汤合附子甘草汤再助已复元阳之气化善后。

 

吕英医生的医案(八)——咽部梗塞

 

病例八

 

女     63岁 

 

初诊日期:2006年9月4日

 

主诉:咽部有梗塞感,易疲乏1年。

 

现病史:1年前出现咽部有梗塞感,极易疲乏,痰不多,口不干,不喜饮水,双膝凉,盛夏亦汗少,怕冷,无头晕,大便偏烂,日1解,夜尿无,纳食如常,睡眠尚可。舌淡暗,苔白腻,切脉所触之处皮肤冰凉,沉微。

 

西医诊断:(中山医学院):

1. 上段气管囊肿,大小为2.1×2.3cm??;             

2. 食道静脉瘤;

3. 肝脏血管瘤;          

4. 肝肾功能正常。(这项不属诊断)

 

中医诊断:三阴伏寒。

 

治法:托法。

 

处方:麻附细汤合小半夏汤。

麻黄6g、熟??附子90g、细辛30g(后下15??)、生半夏30g、鲜生姜30g。7剂。加水1500ml文火煎至150ml分早晚两次服

 

二诊:2006年9月11日

 

症状:药后第三天出现夜晚头痛,持续两个晚上,双坐骨神经痛持续至今。偶有恶心,纳可,大便正常,舌淡暗,体胖,边有齿痕,少苔,脉沉。

 

证型:同上。

 

处方:上方加四逆汤、核桃4枚,大枣145g。7剂。

 

按语:药后夜晚头痛,属阴寒之邪“同气相求”,夜属阴,日为阳。坐骨神经痛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之处,头为诸阳之会,正邪交争之部位发生在头部,反应邪有由阴转阳之势,舌质转暗,本象显露,是体内凝结的血脉渐化。体胖,边有齿痕是冰渐化为寒水,少苔阴精亏乏,脉沉阳微,故加强温化之力并配合大枣,核桃养阴益肾。

 

三诊:2006年9月22日。

 

症状:头痛未再出现,坐骨神经痛渐减轻,但难入睡,夜尿4~5次,口不干,精神尚可,纳好,大便正常,舌淡暗红,苔薄白,双手脉均指下滑。

 

证型:三阴伏寒,气血阴阳不足。

 

处方:阳和汤:熟地黄30g、鹿角胶15g(烊)、麻黄10g、桂枝20g、白芥子12g、炮姜炭20g、炙甘草100g、细辛45g(后下15??)熟附子90g、砂仁10g(去壳后姜汁炒)、红参10g(另炖兑入)、五灵脂10g。

 

按语:元阳已复大半,阴寒之邪渐化,双手脉显示元气大复,难入睡夜尿多为尚有少许浮游之阳离位,尽管坎中真阳渐复,但裹带真阴之力不足;阴寒之邪渐化,但并未完全化为乌有,只是现阶段水平的平衡,说明治病尚有一段路程,只有把病邪的巢穴挖掉,病人才能彻底治愈。

 

四诊:2006年11月2日。

 

症状:2006年10月2日下午5时出现双足底发热,一直持续到凌晨4时发热自止,晚9点出现头难以忍受,但坚持未服药,持续到10月3日下午5时自止,余无特别。舌如前,脉左尺沉,右指下滑。

 

证型:如前——少阴伏寒。

 

处方:真武汤:茯苓45g、白芍45g、白术30g、生姜45g、熟附子90g炙甘草90g。5剂。

 

按语:下午5时为酉戍交替时辰,凌晨4时为寅时,酉时子午流注于肾经,戍时流注于心包经,寅时流注于肺经,从酉到寅,即从肾至肺,所过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四经,足底为肾经所过之处,故酉至寅足底发热说明体内相火失藏,这里又涉及了内经标本中气的内容,因为厥阴之上,风气主之,中见少阳,但厥阴经的转化是从中气,即从少阳转化,而少阳在五运六气中属少阳相火,故其相火外泻,此阶段邪伏少阴,故足心发热,而非其他部位。基本概念君火,相火、阴火若分辨不清,临床则无法把握精确的辨证而用药。

 

头痛起于亥时止于申时。由三焦——膀胱,三焦主气,膀胱主气化,头为诸阳之会,故而寒气的过盛上冲无法携带温血荣养头部,出现一则不通则痛,二则不荣则痛,下午5时入于足少阴肾经,肾中相火可制约寒邪,头痛消失,此反应说明患者肾中元阳之气,部分恢复,尚有阴寒之邪潜伏于里,治疗故用真武温益元阳化寒阴之邪,防其上冲。

 

五诊:2006年11月15。

 

  症状:咽、气管病灶部位堵塞感明显减轻,时有心悸,上肢胃脘部冰凉,时有疲劳,但身汗略多,余正常,舌暗红,苔白腻。

 

 

 

指下

 

指下和缓

 

指下微弦

指下滑

 

 

 

 

 

指下

 

指下略弦

指下1/2

 

略有

指下弦

 

证型:同四诊。

 

处方:上方附子、炙甘草由90g增加至120g、加紫油桂3g(小米吞服)、桂枝30g、生龙牡各15g。

 

按语:心悸、汗多、胃脘凉仍是六经中少阴虚寒之象,少阴包括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胃脘凉看似中焦之阳虚,实源于釜底火不足,即下焦坎中之阳不足,故守方加重附子用量,佐用紫油桂,合用桂枝甘草龙牡汤潜敛飘浮之阳,阳降回位,心悸,汗多自然消失,此乃中医左升右降之理,即内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六诊:2006年11月30日。

 

咽部异物感偶有感觉,间有脱肛和痔疮脱出,但均可自行回缩,未在本科治疗时,若发生脱出均不能自行回缩,患者已觉精力较同龄人佳,舌暗,边可见瘀点,苔薄白,双手尺脉沉。

证型:如前。

 

处方:四逆合麻细合桂甘龙牡加北芪、菟丝子。17剂,每2日1剂。

 

熟附子120g、干姜100g、炙甘草120g、桂枝20g、生龙牡各20g、麻黄20g、细辛20g(后下15??)、菟丝子30g、北芪90g。

 

按语:在前基础上配合运大气,复轴转轮,此方既复气机升降出入,又加复轴转轮,提升中气,综合两大法,旨在将邪气趋出,正气恢复,促使疾病早日康复,复轴转轮乃河图之论。详参河图之参悟。

 

七诊:2007年1月5日。

 

服上药期间,曾出现足踝关节,胁肋痛一周,咳嗽,并咯出白色块状物和顽痰,余无特别,神极佳,舌暗见瘀点,脉指下滑。

 

按语:邪祛正复,以附理加肾四味善后调理:熟附子60g、干姜75g、白术75g、红参30g、炙甘草80g、肾四味各30g。直至总结材料,患者尚未行相关检查,但自觉已无不适。

 

 

吕英医生的医案(九)——小儿过敏性咳嗽之二 

 

病例九

 

女   4岁半    出生日期:2002年7月5日

 

初诊:2006年12月7日

 

主诉:反复咳嗽3个月

 

现病史:3个月因受凉出现咳嗽,曾中西药多次诊治,咳嗽难以断根,目前以白天咳为主,夜间亦咳,但不多,痰少难咯,偶大力咳可咯出极少许黄白色痰。平素极怕热,夜睡时经常伸出四肢,踢开被子,背部汗极多,睡眠及剧烈运动后尤为严重,大便二日一解,先干后成形,纳可,无鼻塞,无流涕,手膝独凉,面色萎黄,不思饮。舌淡红润,苔薄白,脉沉(指纹仍显露,青粗大达命关)既往患者就诊西医多,而且每次生病的第一个症状就是咳嗽。

 

中医诊断;少阴伏寒——咳嗽

 

西医诊断:过敏性咳嗽。

 

处方;四逆汤合麻附细加味。

 

熟附子24g、干姜10g、炙甘草48g、麻黄3g、细辛10g(后下15??)、百合30g、厚朴10g、北杏6g、五味子5g。7剂。

 

用法:每日一剂,加水1000ml文火煎至100ml分早晚两次服

 

二诊:2006年12月14日。

 

症状:药后3剂咳消,咽时有痰,全部服完汗亦明显减少,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证型:太阴不足——痰饮病。

 

处方:小建中汤加味:桂枝10g、白芍20g、生姜10g、大枣15g、炙甘草6g、饴糖60g、砂仁7g(打)、茯苓10g、僵蚕6g、桑白皮6g、款冬花15g、生牡蛎10g。15剂。隔天服药善后,彻底改善元阳不足之体质。

 

按语:此患儿之情况临床非常多见,小儿科为哑科,故心中必须明了小儿特有的生理、病理,肺脾肾三脏之不足与心肝二脏之有余儿科医生均知道,但内在蕴含着五运六气的知识目前学习中医的人知道不多,一谈到咳嗽、感冒、发热,极易用贯有的西医之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的病理指导中医临床用药,许多中医临床医生由于没有将四部经典用心钻研,往往见咳止咳,中医的天人一体观,整体观无法结合于临床。此患儿初起为感寒,现在已无鼻塞,流涕等太阳之表证,而是以下寒上热为主要临床症状,下寒为坎中真阳不足,故手膝独凉,不思饮,大便干末成形(由下焦累及中焦),年已4岁半,仍有青、粗大达命关之指纹显现,脉沉,上热为少阴君火不能敛降,故多汗,痰少,难咳,色黄。治疗既需用四逆汤导龙归海,又需用麻附细将寒托透而出。同时潜降阳明燥金,针对其咳嗽、大便、出汗情况,加用百合、厚朴、北杏、五味子。经方治病若辨证正确,用药到位,效若桴鼓,此乃一典型病例的实践证明。二诊尽管临床症状消失,但小儿之脉仍沉,此时采用三阴统于太阴,亦《内经》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而用小建中汤,小建中气,调和营卫,固实腠理,佐以少许益肺之品,双补手足太阴,中气健旺,生命自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然能形成,个体小宇宙顺应了自然大宇宙,真气从之,病安何来。

 

 

吕英医生的医案(十)——鼻腺样体肥大

 

病例十

 

男 5岁  出生日期:2001年5月17日

 

初诊日期:2006年12月6日。

           

主诉:夜打呼噜,并咳嗽3个月。

 

现病史:三个月前因鼻塞,咳嗽,夜打呼噜就诊于儿童医院,拟诊鼻腺样体肥大,建议手术治疗,家属未同意。今慕名前来看中医。鼻涕质稠,色绿,出汗不多,大便正常,纳食正常,舌稍红,中间少许剥脱苔,余呈薄黄腻苔,脉沉。

 

中医诊断:少阴伏寒——鼻渊。       

 

西医诊断:腺样体肥大。

 

处方:托法。用四逆合麻细白芷。

 熟附子20 g、干姜10 g、炙甘草40 g、麻黄5 g、细辛10 g(后下15分??)白芷5 g(后下5分)。5剂。

 

用法:每日一剂,加水700ml文火煎至80ml分早晚两次服。

 

二诊:2006年12月11日

 

症状:药后偶咳,打呼噜减少,舌淡红,水滑,苔白腻,左尺沉右尺指下。

 

证型:同上

 

处方:上方加砂仁(打)。10剂。

 

按语:根据患儿出生年月日分析其五运六气为:岁运:水不足,司天为厥阴风木,在泉为少阳相火,主气为二之气,少阴君火,客气为太阳寒水,就诊为2006年12月,丙戍年,六之气,天地以太阳寒水为主,水克火,即目前的运气与患儿之运气处于五行相克状态。药后症状大减,守方加砂仁促使阳生阴长,加强藏元固根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