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对新党员要求:秦汉时代的内蒙古地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21:27

秦、汉时代的内蒙古地区 [原文地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齐国,结束了七国争雄的局面,统一了中原,建立了秦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当时,活跃在内蒙古地区的北方民族,主要是匈奴族。匈奴社会已有很大的发展,建立了以单于为首的氏族部落联盟,设立了单于庭,作为政治军事的中枢。匈奴势力的日益壮大,构成秦朝北方的主要军事威胁。

秦始皇为了对抗匈奴,采取了几项重大的措施。先是直接抗击匈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派遣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匈奴人被击败,向北撤退七百余里,被追从阴山以南地带退居阴山以北的草原地带。秦朝又命蒙活率领大军,并征调全国的民工,在阴山、燕山山脉的北面,兴筑长城,作为防御匈奴的重要军事措施,秦始皇长城基本上是新筑,西段多在赵长城之北,东段又多在燕长城之南,开山填谷,工程甚为艰巨,东西横豆约30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再后是开凿直通,自国都咸阳直达九原,遇有军事行动,可从国都咸阳派遣大军出击。秦朝在北边新开拓的领土上,分别设置云中郡、九原郡、雁门郡、上郡、上谷郡、右北平郡和辽西郡,和全国一同实行郡县制,将内地居民大量移居沿边郡县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其中云中郡城即赵国的云中城,九原郡治即赵国的九原城,这两郡辖境都在今内蒙古中南部的黄河流域。其它各郡辖地有一部分在今内蒙古境内:雁门郡辖地约在今乌兰察布盟南部各县内;上郡辖地约在今伊克昭盟西、南部;上谷郡辖地约在今正蓝旗、多伦县的南部地区;右北平郡辖地约为今赤峰市区以南、喀喇沁旗的一部分、宁城县全境;辽西郡辖地约为今敖汉旗南半部和奈曼旗西南部份地区。

秦王朝在统一事业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由于施行残酷的剥削压迫政策,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各地农民和旧领主势力纷纷响应反抗,经过几年的斗争,推翻了短暂的秦于朝。

公元前206年,刘邦在秦末农民起义的斗争中,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汉王朝,当时,匈奴人乘秦末农民起义的混乱时机,夺回了被秦王朝占领的阴山及其以南地带,渡过黄河,占据了鄂尔多斯高原。匈奴人势力得到迅速发展,东边击败了东胡人,西边击走了月氏人,向南势力达到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一线。

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将氏族部落联盟改为世袭的国家政权,建立起雄据于蒙古高原上的强大单于国。单于庭设在头曼城,作为政治军事的中心,其位置约在今乌拉特中旗境内的狼山中。匈奴统治地区分为左、中、右三部。左部由左贤王统领,领地在上谷郡北面,包括今锡林郭勒盟及其以东地区,与浍貉(音会莫)接壤。右部由右贤王统领,领地在上郡以北,包括今伊克昭盟、乌海市及其以西地区,西与月氏和氏羌相接。单于庭直接管领中部,位于代郡和云中郡以北地区,即今大青山、狼山以北地区。匈奴政权以单于为最高首领,大贵族封王,划给固定的牧地,各级政权置官,既是政治官员,又是军事指挥官,平时在各自的地盘上守护畜牧,战时随单于及诸王出征。每年举行三次大会,正月在单于庭,五月在龙城,九月在蹄林,分别议论军国大事、祭祀和清点人畜。从秦朝末年到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强大攻击战以前,匈奴的强盛时期大约维持了七、八十年。

匈奴是北方的最强盛的民族,构成了汉王朝的威胁力量。西汉初年,匈奴屡次南下入侵,汉王朝都是采取忍辱态度,用“和亲”政策,每年向匈奴地区输送大批财物,以换取和平的局面。汉武帝时开始向匈奴反击,经过公元前121年和119年(元狩二年及四年)两次决定性的大战役匈奴俱大败,匈奴单于庭退到漠北草原。汉朝在东面夺取了匈奴左地,西面拆散匈奴与月氏的联盟,在河西走廊设置郡县,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匈奴地区在公元前68年发生大灾,人畜死亡过半,社会经济陷于困境,被征服的游牧民族各部纷纷倒戈。公元前57年,匈奴统治集团内江,有五个单于争夺最高统治权。最后,以呼韩邪单于(邪音耶)为首的一派,力主归附汉王朝,并借汉王朝的兵力诛杀了郅支骨都单于,终于使匈奴社会稳定下来,与汉王朝维持和平交往达六十余年,直到王莽篡夺汉王朝政权,执行错误的民族政策,和平交往的局面才被破坏。

汉王朝从北击匈奴起,便在明山、燕山北麓兴筑长城,作为防御匈奴南下的重要军事设施,先是沿用和改筑秦始皇长城,将东西全部贯通,筑成新的万里长城。公元前102年(武帝太初三年)派徐自为在阴山以北的草原上兴筑了外城,通称为光禄塞;又派路博德修筑了居延塞,与徐自为所筑外城相接。汉朝在长城沿线,兴筑了若干城、塞;障;亭和烽隧,作为屯兵驻守的据点,不属于郡县的行政建制。在西边,将亭、障、烽燧伸展到玉门、敦煌以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保障汉王朝与西域的交通。

西汉时期,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置的郡县和属国很多,分别属于张掖郡、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西河郡、上郡、雁门郡、代郡、上谷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其中朔方郡、五原郡、定襄郡的辖地全部在今内蒙古境内,其余各郡只有部分县的辖境在今内蒙古境内。

东汉初年,匈奴乘中原内乱之机,不断南下入侵,并扶植沿边诸郡的割据势力,重新进入塞内。公元6年,匈奴地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人畜死亡过半,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公元48年(光武带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匈奴继续留在漠北,最后西迁;南匈奴归附汉王朝,入居河套以内,单于庭(南庭)初迁至五原西部塞外80里,后又迁至西河郡美程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纳林镇古城)。汉王朝将南迁的匈奴人分别安置在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上郡等郡所属境内,成为东汉王朝的属民。东汉末年,匈奴部众分散继续南迁,在“五胡十六国”时期还在中原各地建立过地方政权,政权崩溃后的匈奴人融合到汉族人口中。

居住在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东胡入,在西汉时被匈奴人击破,一度屈服于匈奴政权,后来分成乌桓和鲜卑两个民族。公元前119年(武帝元狩四年),西汉王朝将乌桓人迁徒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和辽东等五郡塞外居住,为汉王朝保护边塞。东汉时期,乌桓人开始迁居塞内,逐渐成为东汉王朝的属民。鲜卑人原居住在大兴安岭及其周围地区,西汉时期开始逐步南迁,与乌桓人相处。由于这两民族的语言和习俗相近,汉王朝在上谷郡宁城(今河北宣化;设立护乌桓校尉,负责管理乌桓、鲜卑两部的军政事务。东汉时期,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和乌桓人相继入居塞内,为鲜卑人在大漠南北扩张势力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东汉桓帝时(147—167),鲜卑人在首领檀石槐的统领下,全部占据了匈奴政权原有辖区,高原上的其它少数族全被鲜卑统一,建立起雄据于蒙古高原上的强大军事政权。东汉灵帝时(178—180年)鲜卑政权瓦解,漠南的鲜卑人分成三个地域集—团,各自占有地域,直至东汉政权灭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