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掌门系统:人力资源(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45:39
  世界著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精萃
 
 


  电脑制造商戴尔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分公司都聘用当地的人才做经理,假如需要,同时为他们配备从美国总公司派去的长期驻外经理主管人员。不过,戴尔还有一支“特种部队”,它由专业人员组成,常常从一个市场到另一个市场,帮助那里的经理拓展戴尔在当地的业务。巴迪·格里芬就带领着这样一支队伍在世界各地“游荡”。“格里芬小队”先在德克萨斯州的奥斯汀市掌握设计戴尔生产线的要点,然后飞往爱尔兰、马来西亚、中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那里建立戴尔的新生产线。

微软的推荐机制


  微软是全球最吸引人才、有利于人才发展、留得住人才的公司。微软认为: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寻找致力于通过软件的开发来改善人们生活的人才,不管这样的人生活在何处,微软都要将他们网罗至旗下。微软主要依靠公司内员工的推荐,特别是当公司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时。微软有将近40%的员工是通过这个途径进入公司的。

  当开发美国以外的市场时,微软宁愿起用当地的人,而不愿从总部派人。因为微软认为只有当地的人才了解当地的价值观、工作方式、人们如何使用技术、谁是主要的竞争对手。微软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分公司,从开发软件到许可证发放等业务往来,都依靠电子邮件来完成。微软的所有分公司都遵循同样的领导者评估条例,它包括“管理组织的健康细则”,各地的员工就是通过细则上列出的19条标准,例如,工作环境是否满意,分公司是否有明确的目标等,对自己的经理进行评估。这样便于比较各个分公司的经理,尽早发现诸如士气低下等问题,并及早纠正。

通用电气的不拘一格


  连续3年名列最受推崇公司榜首的通用电气公司(GE),向来以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而著称。通用电气也因此获得未来首席执行官的“摇篮”的美名。通用电气的总经理杰克·韦尔奇曾说:“在通用电气工作,你每天都应该感到骄傲。”他强调,通用电气不在意员工来自何方、毕业于哪个学校、出生在哪个国家。通用电气拥有的是知识界的精英人物,年轻人在这里可以获得很多机会,根本不需要论资排辈地等待。通用电气有许多30岁刚出头的经理人。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受的教育,在提升为高级经理人之前,他们至少在通用电气的两个分公司工作过。在世界各地的通用电气的经理主管人员都接受同样的培训。通用电气还有一些制度,让年轻人所取得的成就在公司内能被其他人所知。

沃尔·马特的内部选才


  认同年轻人所取得的成绩,是绝大多数最受推崇的公司留住人才的法宝。零售业巨子沃尔·马特集团也是一家求贤若渴的公司。10年来,沃尔·马特一直耕耘着国际市场,如今它不仅成功跻身全球500强行列,而且它在世界范围的员工人数也增加到约110万。公司的用人原则由原来“获得、留住、成长”,转变为“留住、成长、获得”。这不是简单的调换位置,它体现了沃尔·马特用人指导方针的变化,更加重视从原有员工中培养、选拔优秀人才,而不是在人才匾乏时一味地从外部聘用。

  沃尔·马特非常关心新员工在进入公司90天内的感受,不愿意让新员工在沃尔·马特这样的大公司里有失落感。为此,公司指派老员工为新人的“导师”,同时,公司还以30天、60天、90天为三个阶段,给新人的进步打分。表现出领导潜力的新员工还会被送到总公司培训。这些未来的经理会轮流在沃尔·马特的各个分公司工作,让他们面对更多的挑战,以达到锻炼他们的目的。沃尔·马特的新任主席李·斯克特就是从运输部的经理开始,再调换到后勤部、商品部。销售部,最后任职现在的职位。这就是最受推崇的公司所提倡的“经理人在一个单一公司里,却拥有复杂的工作经历”。

英特尔的工作调换


  为了让员工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英特尔公司经常让员工调换工作。1998年,公司的6.7万名员工中,有10%曾在公司内部进行了工作调换。这个做法让英特尔的组织保持一种流动状态。因为公司一直在超速运行,它的产品开发周期为6个月。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也要求有极强的适应力,如果做不到这点就无法在公司里生存。为了让新手更快地适应高速运转的工作环境,英特尔有一系列的程序,帮助新人更快地适应高速运转的工作环境,英特尔还有一系列的程序,帮助新人共同透过公司的日常运作,聚集当今科技发展的方向。公司里还设有奖励先进个人与集体的专项资金。每一个英特尔的员工还有公司股票的选择权,这是公司给员工的一种福利。


    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
点击数:37 更新时间:2010/5/14 9:43:41 www.zxwh.com
内容提要
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任何企业经营
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对于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文试对什么是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现代商业银行与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
的关系,现代商业银行智能开发的过程、方法与技术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人力资源 商业银行 智能开发

 

 

一、 现代商业银行与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
1.现代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智能开发的含义
所谓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就是商业银行等组织通过培训或开发项目
增进或提高银行职员能力水平和组织业绩的一种有计划的、连续性的工作。习惯上,智能开发被称为培训。 
2.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对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 
智能开发与现代商业银行的兴衰密切相关。因为信息和知识是现代企业前进的推动力,而培训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最有效途径。现代商业银行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特殊的角色。它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现代经济的核心、国民经济的命脉,为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杠杆作用。因此,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对于现代商业银行来说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2.1智能开发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 
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主要是指负债性经营、风险性经营和盈利性经营。因此,保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及实现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就成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金融产业是一种竞争激烈的高风险产业。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经营安全性的核心就在于正确处理风险。金融风险并非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才发生,金融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常常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面所掩盖着。信用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基础,因此产生的有借有还、存款此存彼取、贷款此还彼借,导致了损失或不利因素被这种信用循环所掩盖。同时商业银行具有信用货币发行和创造信用的功能,从而使得本来属于即期的金融风险的后果,可能由于通货膨胀、借新还旧、贷款还息等形式掩盖事实上的金融损失。另外,商业银行作为储蓄和投资的信用中介组织,它一头连接着成千上万的储蓄者,另一头聚集着众多的投资者。因此只有在保证存款支取兑付的同时,通过贷款才能创造派生存款。因此金融风险不仅具有对原生存款者和初始投资者广泛的影响,还具有数量倍数扩散的效应。因此,金融风险一旦爆发,出现存款不能兑付时,极易产生社会波动。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努力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作为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要能够依据一定的方法、制度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 
流动性问题是任何财务活动和金融活动中都会遇到的共同问题。但作为商业银行,研究和掌握流动性要比一般企业显得更为重要。银行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对银行生存发展所带来的威胁要比出现经营亏损更为可怕。流动性是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杠杆,如何安排三者之间的比例,灵活调度,是银行家最重要的经营诀窍和经营艺术。
所以,商业银行在负债经营的前提下,面临着包括信用风险、支付风险、资产损失风险、犯罪风险等在内的各种风险,而又要完成作为企业必须完成的盈利目标,所以就必须通过培训使管理者了解金融风险的性质、产生条件;识别金融业务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导致损失的因素;掌握概率统计知识以及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各项金融风险的技术性参数;学习现代金融制度。懂得如何衡量风险,如何分析风险,如何规避风险,如何控制和减少风险,如何转移风险,如何预防风险都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所必备的素质。 
要真正实现商业银行的这种"三性"方针,要始终保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的作用的发挥,人的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显而易见的。难怪西方商业银行无不把人力资源视为资产负债表上看不到的最重要的资产和最珍贵的资源,把人力资源看作保障正常运营的最有效保证。商业银行要安全运行并获得盈利,需要一个敏锐的、平稳发挥功能的员工队伍,需要这一队伍中的每个人,都必须有智慧、知识与诚信,而这些恰恰都需要经过对员工进行智能开发,或者说培训。 
2.2智能开发商业银行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
由于科技知识的突飞猛进,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停变化。在整个社会和经济演进的过程中,组织的经营管理者必须不停的"推陈出新"以满足整个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否则终必遭市场所淘汰。银行因为外界的刺激则必须力争上游,在服务的性能、品质上不断创新。因此,如果组织外界的大环境在变化、在进步,而维系整个组织成败的“人”品质方面却没有进步,势必使组织在可见的未来,丧失了在市场上与同业竞争的能力,除非是垄断,而垄断毕竟是少有的、暂时的。
当代金融新浪潮虽然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努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也为其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使自身的传统业务和优势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就应审时度势,在指导方针、经营思想、管理模式、业务活动、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利用其传统优势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去适应新的环境与要求。而这一切的背后首先需要的就是银行员工及管理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就必然要求银行根据客观变化的要求,适时不断的对员工进行培训与开发,保持一支生气勃勃、技能超群的员工队伍。离开了这一点,商业银行的竞争和发展必将成为一句空话。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管制将逐渐放宽,这一方面加剧了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一些非金融机构也进入金融领域与金融机构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过去的垄断地位和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并且,随着加入WTO日程的日益临近,我们的国有银行也将面临外资银行的挑战。竞争是将全方位的,包括管理竞争、业务竞争、资本竞争、服务竞争、技术竞争,但人才竞争是最关键的内容,因为一切竞争都是以人为载体的。国际银行业服务创新、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的速度因高科技、高技术的引入而逐步加快,我国的商业银行对拥有大批高素质人才的紧迫感也随之增加。 
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还存在着一种旧观念"进了银行门,就是国家人",因此导致银行的有关部门忽视培训工作,一部分银行职员放松自身的学习。这势必影响银行银行职员的整体的素质,导致竞争的劣势。面对变化无常的经营前景,商业银行必须强化培训的意识,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值得借鉴的是,由于意识到培训所带来的巨大效益,香港汇丰银行仅香港地区每年花在员工培训开支就达9000亿港币 ,其培训体系也是相当完善的,对培训的巨大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已使该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处于令人瞩目的地位,他们在市场份额占用率上均已超过对手而名列前茅。在强手如林的国际金融市场上,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紧紧抓住培训这一环节。
2.3智能开发是促进商业银行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
作为商业银行的员工,每个人都希望在组织中有成长晋升的机会,这就需要他们
不断的学习。不但要熟练自己的工作,还要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掌握有关的新技 
术和新方法,使自己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对自己的职业道路
有长远计划的人,一般都渴望能有学习的机会,以利于下一步的发展。
员工的这些愿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很容易降低工作热情,最终导致员工流失,尤其是优秀的员工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可能更加强烈。
因此,智能开发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之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组织的重用,从而对工作满腔热情,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这个角度看,智能开发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现代商业银行安排职员参加培训,通过去国外分行任职,去先进银行学习,或者去先进国家进修等形式都可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经过培训的银行职员,不仅提高了素质和能力,也改善了工作动机和工作态度。 
二、现代商业银行的特征和智能开发的目标定位
现代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性服务功能的金融企业。在各类金融机构中,它是历史最为悠久、业务范围最为广泛、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一种。
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商业银行具有一般工商企业的基本特征。它拥有业务经营的自有资金,以利润为最终目标,按商品经济的经营原则从事经营活动,这些与其他工商企业并无二致。但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与一般工商企业截然不同。工商企业的经营对象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和服务,从事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经营的内容包括货币的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相关的金融服务。
与一般性服务性企业相比,现代商业银行作为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其多元化的业务经营对象和多功能的服务品种也远远高于一般性服务企业。
与一般金融企业相比,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与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是金融媒介,他们在经济生活中同样发挥信用中介作用。从这方面讲,商业银行与其他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但商业银行的业务更综合、功能更全面,它经营一切零售和批发业务,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特别是在放款业务中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这是其他金融机构所无法比拟的。当然, 随着各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各种金融机构相互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但从整体上看,商业银行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特点,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现代商业银行呈现了业务经营综合化、银行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银行电子化等新的发展趋势。这些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它为传统商业银行打破地域限制,迈入国际金融市场,促进商业银行的全球经营提供了广阔


员工健康安全福利制度
点击数:92 更新时间:2010/5/14 9:45:41 www.zxwh.com

员工健康安全福利制度

一、员工健康检查办法

(一)为促进员工健康加强预防疾病起见,特定本办法。

(二)本公司员工健康检查,以每年举办一次为原则,有关检查事项由人事室办理。

(三)X光摄影由人事室与防疾中心接洽时间,请派巡回车至公司或工厂办理。经防病中心通知必须进一步检查者,应前住指定医院摄大张X光片,以助判断疾病。

(四)一般检查由人事室负责与市立医院接洽时间,分别至该医院接受检查。工厂由人事组接洽医师至厂内检查。

(五)有关费用概由各部门负担。

(六)经检查结果有疾病者,应早期治疗,如有严重病况时,由公司令其停止继续工作,返家休养或往劳保指定医院治疗。

(七)人事室每届年终,应依检查表作成疾病名称、人数及治疗情形等统计,以作有效措施及卫生改善的参考。

\pnb0本办法经呈准后施行,修正时亦同。

二、员工医疗补贴规定

药企人力资源现代型管理模式
点击数:40 更新时间:2010/5/14 16:20:04 www.zxwh.com研究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演变,构建适合我国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促进我国医药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不足,我们要扬长避短,注重实效,突出特色,构建适合国情的现代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简称现代型模式。其特点如下:   制度成刚性。应建立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制度的规定力求面面俱到,实现用制度规范人、约束人,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以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应当改变只注重主观好恶及过于重视人情、关系、血统、出身、年资和特权的传统积习,转而重视人的能力和业绩,坚持以能绩论英雄,积极推行保护出头鸟,鞭打慢走牛的用人机制。   人才内部提拔与外部招聘并重。在人才的晋升和选拔上,医药企业应倡导内部提拔与外部招聘并重。在晋升标准统一的情况下,填补基层以上职务空缺时,让员工在开放的生存环境下优胜劣汰。优秀的员工不妨采取美国企业快车道的提拔方式,即可以越级提拔,不一定需要一级一级地提拔。对于医药企业外部前来应聘的人才,要着重挖掘其比较优势,以弥补医药企业人才库之欠缺。在候选人条件相仿的情况下,优先选用内部员工,这样既可以激励在职员工,又可以节省开支。应始终坚持人才内部提拔与外部招聘并重,既不埋没人才,又以更广阔的视野选拔人才,从而可使人力资源达到合理配置。   年序工资和弹性工资相结合。应当把员工作为医药企业经营的合作者,建立员工与企业荣辱与共的工资管理方案。员工的薪酬可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年序工资,这部分是由学历、职称和员工为医药企业服务年限累计而确定的,随着资历和服役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这部分报酬是基础的,是刚性的,以达到稳定员工、减少流动的目的。另一部分为弹性的浮动工资,主要根据员工工作的技能高低和贡献大小来确定,即通过工作表现、努力程度、业绩多少等指标来拉开员工收入上的差距,以达到鼓励员工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目的。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企业的作用,建立融洽的劳资关系。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强工会的建设,加强药企内部工会的职能。企业内工会要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上,缓和由员工下岗等诸多因素带来的劳资关系紧张,一方面要代表员工同资方交涉,争取员工的应得利益;另一方面,要发挥教育功能,倡导团队精神,不仅使劳资双方形成经济发展上的共同体,而且使劳资双方在情感上不断沟通,进行和谐的大家庭式的交流。   绩效评价细化和量化。医药企业在明确了岗位职责和工作范畴的情况下,应按照岗位要求,遵循对岗、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考核要注重工作表现和创造潜能,根据刚性的标准,用量化的手段,得出公开性的且有根据的考核评价报告,并把员工的考核评价结果排名定位。然后,根据考核评价结果择优晋升,对那些出类拔萃的能人,给予高工资、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具有挑战性的职位,以鼓励和带动其他员工。这种开发机制根据能绩用人,鼓励员工后天努力奋斗,淡化血统、出身、门第和人情关系,也是实行弹性工资制的一个重要前提。   注重员工培训。医药企业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包括内容上的完整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以及操作方法上的科学性。完整的培训内容包括人格训练、心理训练、能力训练。其中,人格训练是基础,对员工的训练首先要帮助他们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其次是培养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如自信心、意志力、专注力、成就欲等;最后训练他做事的能力。三者之间密切结合,才能使培训真正有效,达到提升员工素质和能力的目的。除了内容完整外,训练方法的科学性也非常重要。好的训练方法集中反映在两点: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完成训练;训练的内容能极深刻地印在训练者的脑海里。  
管理老板的人力资源经理
点击数:39 更新时间:2010/5/14 16:21:03 www.zxwh.com 做咨询和培训工作时间长了,和很多老板有过比较深入的交流,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几乎所有的老板都强调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要性,但却很少有对自己公司的人力资源工作满意的。老板们向我提的最多的要求就是:林老师,您接触这方面的人多,帮我找个能干的人力资源经理吧,最后往往还不忘加上一句,钱不是问题,只要好用就行。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的要求,我却很难办到,也曾经试着给老板们推荐过我认为几个能力很不错的人力资源经理,结果竟然让我比较尴尬,一句话:还是不满意。老板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把人力资源经理当心腹看,这些人怎么就是做不出我要的结果呢。最后是老板累,人力资源经理也累:我做了不少啊,你老板让我做的事我已经在努力的去做了,老板怎么就是不能理解我们的苦衷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真的是人力资源经理的能力问题吗?这么多人力资源经理难道就没有几个合格的?作为人力经理你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可以让老板满意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重点跟踪调研了一些的人力经理的工作,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至少90%的人力资源经理是在被动的工作。这些人力资源经理的主要工作重心放在完成公司的指令和应付临时任务上,工作严重缺乏实效的整体规划,即使有些人力资源经理年初或月初制定了部门的工作规划,也因为规划缺乏前瞻性和实效性而落实不力,常常被事务性工作打断。

  工作缺乏整体规划的直接后果就是事务性工作越来越多,自己搞得越来越忙,工作效果却越来越差,老板自然也就越来越不满。

  估计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按照别人的指令被动工作是很别扭的一件事,如果你不能对事物有点前瞻性的眼光,最可能的情况就是你接到的任务很大一部分都是临时性的突然工作,因为是突然工作,所以你就没有办法进行很周密的安排和准备,没有周密的安排和准备的工作效果当然不会好到哪里去。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因为临时性工作做得不到位,老板不满意会给你安排更多临时性工作补救上次工作的缺失。就这样你陷入了一种怪圈:为做事而做事、为忙碌而忙碌,但看不到良好的效果。这可能是目前大部分人力资源经理的生存现状,于是我听到了很多人力经理的共同心声:累啊 怎样才能改善这种被动的状况呢?我们可以大胆的设想这样一种情况:如果所有的工作都不是老板催着你走,而是你主动的推动老板,每次你都能够替老板把事情想到前面,每每做事都能做到老板的心里,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境呢?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讲:林老师,我也想达到那样的高手境界啊,可咱能力不是暂时达不到嘛。我要问一句:真是能力问题么?德鲁克曾经说过一句话:是人的思维层次决定了一个人的能否提供合格的结果,而不是其他外在能力。就这件事情而言,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到底是思维方式问题还是能力问题?

  先来看看这个小伙子是怎样工作的吧:本是个很有思想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分配到一家大型职业学校担任文员,一进这家公司,负面信息就扑面而来,很多老员工忠告本说:我们校长可是个有名暴君,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公司上下没有不被他骂的,你可要小心点,尽量少做事,自己多留点心思。本听到这些负面信息是怎样反应的呢?他既没有赞成也没有反驳,而是按照自己的工作思路有条不紊的展开工作。其他同事消极工作时,本主动积极;其他人议论公司、评论上司时,本一言不发,默默做着自己的工作。终于机会来了,一天校长把本叫到了办公室,要求他统计一下近10年来学校就业率、毕业生优秀率、科研成果转化率等资料,一周以后上交统计结果。接到这个工作后,本并没有马上盲目去做,而是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校长要这些资料到底要做什么呢?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他真正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于是他给校长助理打了个电话了解到:原来这家职业学校所在的大区年底要评选近十年本区最优秀的职业学校,第一名将会给予本科办学指标。了解到这些本又问了自己第二个问题:如果要想帮助学校评选为第一名,还需要提供哪些资料,我还能够做些什么呢?明晰了这些问题后,本不但很完美的完成了校长要的统计资料并且做出了漂亮的图表,还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几件有助于评选的关键工作。一周后,当本提交工作结果时,校长被震惊了。据说是校长平生第一次在全体员工面前表扬了一个下属。2年后,25岁的本成了这家职业学校的副校长。

  通过这个故事,您看到了什么?如何才能做出上司想要的结果而非被动反应呢?在你接受上司交代的任务时,有没有认真的问自己一句话:老板让我做这件事真正想要的结果是什么?我如何才能帮助老板达到它的目的?说一句大实话:老板雇佣所有员工的最终目的是让员工帮助老板达到他的目的,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又有几个人真搞懂了?

  人力资源经理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帮助老板实现其目标?

  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看看:公司的战略是什么?老板的目标是什么?人力资源部门为实现公司的战略需要做什么?公司的现状离战略目标还有多大距离?如何才能弥补战略目标和现状之间的鸿沟,人力资源方面还有哪些不足需要弥补?要想实现公司的战略,公司资源方面还有哪些不足?还存在哪些问题?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进?我们人力资源部又能够做些什么呢?

  相信你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了,按照这些梳理人力资源的工作就会有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做出人力资源规划主动找老板交流,在执行中你能够按照最终战略结果做出即时调整,工作肯定会走到老板前面,相信在这方面你就可以称作老板的人力资源顾问和老师了  最后,要成为一个主动性的人力资源经理,成为其他部门和老板的绩效顾问,你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清楚人力资源部门到底是干什么的,我送大家一句话:人力资源部的终极存在理由是提供公司战略所需要的人的能力,招聘、培训、考核、激励等工作都是为此目的而存在

  2、时刻分析公司的整体绩效要想改善,公司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在其中你能做那些事情

  3、定期分析公司战略进程,并评估人力资源规划和公司整体战略进程的适应性

  4、每年做出实效性的人力资源规划,每月评估规划的完成情况并根据公司情况做出调整

  5、定期主动找老板沟通人力资源工作,提前预知老板的行动计划,并进行相应的人力资源准备

  6、主动找其他部门沟通,了解其难处和问题,及时了解对方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以人力资源专家的身份提供顾问服务,成为公司层面的绩效顾问

  7、不断分析公司经营的问题和短板,思考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帮助公司进行改善

  8、不断修炼自己的思维,改善思维方式和心智模式,不断做超越式工作
中国人力资源行业30年发展报告
点击数:43 更新时间:2010/5/14 16:22:02 www.zxwh.com

“中国人力资源服务30年高峰论坛”暨FESCO成立30周年庆典盛大开幕

FESCO与中外企业共同见证、引领、推动中国人力资源行业30年

2009年11月6日,在FESCO成立30周年之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市场司的指导下,由北京外企服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FESCO)、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中国对外服务工作行业协会协办,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提供媒体支持的"'中国人力资源服务30年高峰论坛'暨FESCO成立30周年庆典"在北京国际饭店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来自北京市政府、市国资委等政府部门领导、学界泰斗、在华跨国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以及各界媒体共计350余位社会人士热情聚首,参加了中国人力资源行业发展30年的盛大庆祝聚会和行业发展研讨。

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作为引领、推动中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业务诞生和发展的中国第一家人力资源服务企业,FESCO在成立30年之际组织此次高峰专业论坛,旨在凝聚社会各界力量,促进业内交流和行业发展,通过主题演讲和圆桌对话的形式,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和发展历程,共同推动中国人力资源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外企服务集团董事长霍晨光在《30年的奋进与思考》主题演讲中指出,1979年11月,FESCO向外商派出第一名中国雇员,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就在这个历史必然的偶然中开创了。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外企业的发展,给予了FESCO这样一大批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发展的历史契机。他说:"30年中的每个十年,我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都会迈上一个新台阶,对外开放都会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也与时俱进,不断实现自身结构与功能升级,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一股强大力量。30年中,FESCO也经历了三个跳跃式发展阶段,在与中外企业共同见证、引领、推动中国人力资源行业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从'管理'到'服务'的市场化转型,并继续努力开创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道路。"他指出,"30年的积淀是行业未来发展的一笔重要财富,广大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应倍加珍惜和充分利用,同时也要明确未来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借助中外企业发展之力,更需要广大行业内企业齐心协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市场司司长毕雪融对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全面表述,她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开拓创新,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道路。相关企业充分发挥专业化开展人力资源服务的优势,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提升经济环境、维护企业和员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就业和人才有序流动等方面,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毕司长也指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还面临着行业总体实力不强、业态规模偏小、机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需要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方针指引下,以专业化、产业化、国际化为目标,努力增强实力和竞争力,以诚信为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文化基础,努力打造软实力,树立行业形象。

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刘建辉就金融危机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产品结构、经营模式变革的影响和推动进行了专题演讲,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则向与会嘉宾分享了他的学术观点,他认为,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应突破单一的模式,实现各种先进管理模式的融合。

精彩的圆桌对话在《对话》节目主持人陈伟鸿的频频发问、嘉宾们热情激烈的讨论声中展开。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王忠明、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一谔、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刘建辉、康明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东亚区人力资源总监何奕等嘉宾多方论道。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到工具,从人力资源发展的功能到品牌,以及国内外人力资源发展的优势与差异,嘉宾们用数字解读变化、在疑问中激发才智、在交流中拓宽视野,为人才强国战略献计献策。

论坛结束后,包括论坛嘉宾在内的500位各界人士共同出席了"FESCO30周年庆典"酒会。众所周知,在FESCO今天骄人的成绩中,融入了30年来近40万FESCO员工的青春和智慧,他们用自己的青春见证了一个企业和一个行业的蓬勃发展。酒会上, 30位与FESCO一同走过30年光辉岁月的外企老员工获得了FESCO 的荣誉表彰;FESCO、中国教育电视台和纳艺兄弟(北京)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2009年中国职场第一品牌节目--《职场中国》,也在主持人那威的风趣主持下,与信达中国区高级副总裁魏刚、诺华制药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金丽华、资深FESCO外派员工高泱等3位嘉宾,现场演绎了FESCO与广大外资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大家共贺FESCO成立30周年,并感谢FESCO创造这样的平台和机会,能在共同推动中国人力资源行业战略发展的道路上继续携手前行。

30年的发展历程中,FESCO实现了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从"管理"到"服务"的市场化转型,在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创新中,积极捕捉市场需求并快速反应;在满足外资企业服务需求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在学习国际化专业服务知识和理念中提升和创新;在主动分享资源和交流经验中促进同行业的良性竞争;在专业服务中努力增强外资企业的对华投资信心;在汲取外资企业管理经验中积极推进国内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步伐。FESCO与广大中外企业和员工共同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成就,引领了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发展进程,推动了在华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发展壮大。

30年见证沧桑风雨、30年铸就如歌岁月、30年奏响奋进乐章。FESCO还将携手广大中外企业继续并肩前行,共同见证、引领、推动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可持续发展,为推动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广阔发展而努力!

人力资源部门的组织建构


点击数:49 更新时间:2010/5/14 16:22:49 www.zxwh.com管理以人为本。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责任承担者,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绝对不容忽视。然而,在多年来与企业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人力资源部门如何定位、承担哪些职能、机构如何建构、对任职人有哪些要求、人员如何配备、作用如何发挥等具体问题,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甚至人事工作者缺乏系统的思考、规划与设计。

  基于多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与培训的经验,笔者尝试根据企业的规模和特点,对人力资源部门的基本定位、组织建构、编制规模、素质要求、引进渠道等进行分析,以求形成一个系统的、可资借鉴的模型与框架,作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设计、组建、优化的依据和参考。

  首先,从人力资源部门设计的角度,企业类别可按照所有制、行业、规模等多个角度划分。基于笔者的经验,影响人力资源部门定位与工作内容的,主要是企业的规模。因此,如果选择一个主变量的话,规模,显然更为合适。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曾于2003年下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其中,对五个主要行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住宿餐饮业)的大、中、小型企业的规模进行了界定,界定指标包括销售额、职工人数和资产总额,行业不同,不尽相同,大致标准是:3亿/3000人以上为大型,3000万-3亿/300-3000人为中型,3000万/300人以下为小型企业。

  在以上三种规模之上,还有一个层次,即:特大型集团企业,其代表是各央企集团、跨国公司,其特点是营业额巨大、人员数量多、分布范围广,这一类企业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占有着重要地位,而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前三类企业相比,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也需要纳入研究。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将企业划分为大型集团企业、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四个层次,分别研究其人力资源部门的定位、功能、组织、编制、人员,相对更加客观与合理。

  (一) 特大型集团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总部)

  所谓特大型集团企业,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业务规模足够大。中企500强的前100位,营业收入在500亿左右,基本属于这一范围;国资委直管的150多家企业,也基本属于这一范围(如:中国石油);其次,员工数量足够多,人员规模一般在万人以上;第三,地域跨度足够大,绝大多数企业为全国性经营,业务机构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如:中国电信);第四,业务多元化,多数集团企业具有多项核心业务,占领横跨业务链条的多个领域,乃至经营整个产业链(如:中粮集团)。

  一般来说,集团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多采用“分级管控”模式,本部负责政策的制定,下属机构负责对制度的解释和执行。这一类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更多地是扮演三个角色:一是政策制定、二是内部顾问、三是人事调控。

  集团人力资源的职能,首先是制定集团内部各企业所应共同遵守的制度、规章、程序和标准,由于涉及人员数万、地跨全国,对于政策制定的技术要求很高;其次,作为集团人事管理中心,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还承担着对有限资源的调剂功能,以人工成本为例:如何控制,向哪些区域倾斜,都需要人力资源部门系统思考、科学安排;第三,作为集团的人力资源专业部门,集团人事还承担着内部顾问的角色,包括:为高层制订策略提供依据,协助推动组织变革,具体指导集团内部某项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提升,等等。

  以上角色定位和工作特点决定了集团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首先是一个策略部门、专业部门,而非实务部门、操作部门。惟其如此,对组织建构的要求主要是要体现专业化、政策性。一般来说,作为集团企业,都会设立一个级别较高的人事管理部门,称为中心(如:人事管理中心)、司(如:人事劳资司)或部(如:人力资源部),并在其下设立组织人事、劳资、教育培训、招聘、社保统筹等二级部门(称为部、室、处等)。

  由于各企业的管理风格不同,二级部门的设置也不尽相同,但有几个关键的功能模块是必备的:一是组织与调配,具体包括组织架构设计、调整与人员的选拔、任免等;二是劳资,具体包括绩效考核、薪酬分配、薪酬总额管理等工作;三是招聘,具体包括集团统一的、大型的、关键岗位的招聘组织工作,以及人员入职、试用、内分、转正的统筹管理,等等;四是教育培训,具体负责全员培训管理、关键人员培训、人才梯队规划与培养等工作;五是人事基础管理,具体包括档案、社保、人事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等工作。

  从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来说,由于集团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特殊性,对于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政策把握能力、对企业熟悉程度有很对较高的要求,一般应从四个方向寻找人才、进行配备:一是在集团同级部门工作、具有较长经营、管理经验的领导干部,二是下属企业中能力、表现突出的人事干部,三是大专院校的高学历、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四是社会人士(一般做为补充)。

  从人员的数量来看,如果按部门领导2-3人,四个部室每个3-5人的话,一般应在20-30人左右。由于管控深度、业务模式不同,人员数量相应有所变化。

  (二) 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

  为了区别特大型集团企业,此处的“大型企业”专指单体企业为主的、在一地开展经营的、人员数量众多、产值较高的企业,钢铁企业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尽管可能称谓是“集团”,可能有各种类型的贸易公司、材料公司、上下游企业、驻外办事处、分公司,但公司的绝大部分职工仍然是集中在本厂(公司)工作。

  对比集团企业,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首先应定位为实务操作部门,其次才是策略制订部门。由于地缘的接近性,从管理线条流畅、管理成本可控的角度,这一类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一般都会将本部及各下属公司、分厂的共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如:社保、培训、招聘、人事任免、离退休管理等)等进行不同程度的整合操作。当然,站在企业整体的角度,在公司战略和计划的指引下,具体制定人事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也是这一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因此,可以说,其角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制订,二是实务的整合性操作。

  基于以上要求,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一般是一个与企业本部各管理部门平级的管理单位,如:人事处、人力资源部等,其下都会设立数量不等的专业科室,一般来说,人事、劳资、教育培训是必设科室,其他科室根据业务模式的不同、业务量的需要设置,也可以合并在其他科室,或设立单独的综合科来统筹。

  从对人员的要求来说,由于该类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强调操作,对于人员的实务能力、沟通能力、对企业熟悉程度的要求更高,专业性居次。人员配备的方向与集团企业类似,同级其他管理/业务部门的干部、下属企业表现突出的人事干部、大专院校毕业生、社会人士都可做为来源,且最好是组合方式,以实现优势互补。

  至于人员的数量,要看企业所期望整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的深度与工作量,虽然比集团企业的管辖范围小,但由于涉及实务操作,实际上节省了下属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所以其人员数量也不会少,15-30人属于平均水平。

  (三) 中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

  按照前述标准,中型企业的规模为3000万-3亿、300-3000人,考虑到原标准的制订已有六年时间,其间,企业的规模、水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个人认为这一标准提升到1-10亿为宜,即:销售额1亿以下为小型企业,销售额1-10亿为中型企业。

  此外,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民营企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09中国民营上市企业绩效报告》显示,2008年在国内和香港、美国证券市场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共有893家,总营业收入19233.33亿元,平均营业收入22.11亿元。由此,笔者认为,中小规模的民营上市公司,也可以作为这一企业类型的参照。

  与上述集团企业和大型企业相比,中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定位为操作和执行。一般来说,这一规模的企业,人事部门较少涉及策略性工作,即使有策略、规划等方面的要求,也由公司决策层、决策委员会或外部咨询机构代行。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员配备,即招聘和内部调配,确保业务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即岗位、考核、薪酬体系的管理和运行;三是人事基础工作,即制度建设、信息系统维护、档案管理、福利社保,等等;四是人力资源开发,即培训、梯队建设、职业规划等(这些工作在绝大多数企业尚未有效开展)。

  基于上述职能,中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一般不再划分科室,而是分为专业组,一般来说,至少招聘与培训、考核与薪酬、基础人事工作应分为三个组,其他功能可合并在内。部门人员数量一般在5-10人之间。不划分科室的根据是,这一规模的企业,从成本考虑,人力资源部门还无法、也不必做到高度专业化,大部门设置有利于人员工作量的平衡和资源调动(如:一年一度的校园招聘工作,可以安排部门全体成员共同参与)

  从对人员的要求来说,中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要求人员少而精、富有经验、解决问题能力强,一般来说,其主要负


信任是对员工最好的激励
点击数:50 更新时间:2010/5/14 15:04:40 www.zxwh.com

  毋庸置疑,人力资源管理的要义就是充分激励员工,开发员工潜能,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赢。在如何“激励员工”方面,更多的企业老总、HR经理想到的首先是“物质激励”,即你能做出多大的业绩,企业就给予你相应的回报――反过来说,如果员工期望得到更高的回报,那就应当努力做出更好的业绩来。从制度层面来讲,这种“高业绩、高奖励,个人付出与回报相匹配”的结果式管理正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管理效果。但人毕竟是情感复杂的综合体,管理也不是一门可以计算得清清楚楚的数学。作为追求“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的现代职场人,既需要制度的公平感,也非常需要柔性的人性化管理。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西方心理学家奥格登在1963年进行了一项警觉实验,通过记录测试者对光强度变化的辨别能力以测定其警觉性。测试者被分为4个组:

  A组:为控制组,不施加任何激励,只是一般地告知实验的要求与操作方法;

  B组:挑选组,该组的人被告知,他们是经过挑选的,觉察能力最强,理应错误最少;

  C组:竞赛组,他们得知要以误差数量评定小组优劣与名次;

  D组:奖惩组,每出现一次错误就罚款,每次反应无误就发少许奖金。

  请猜一猜哪一组的警觉性最高,将在四组之中胜出?

  各位经验丰富的HR经理们一定会想:不是C组就是D组吧,因为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在竞争中胜出;人在“重奖之下”也往往个个都成为“勇夫”。

  但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却出乎意料:经测试,B组的警觉性最强。

  B组的人受到了良好的信任,受到了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结果他们比那些希望在竞争中胜出、害怕受罚或希望获奖的人表现得更加出色。由此可见,单凭业绩考核、奖优罚劣与业绩排名、末位淘汰并不能很好地激励员工发挥潜力,而给予员工必要的信任、鼓励,却可以收获更好的效果。故而,领导不必怕员工“给点阳光就灿烂”,而要学会经常给予员工一些充满期许的目光,信任的话语,使得员工对自己也充满自信,能够身心愉悦地接受颇具挑战性的工作。

  信任,对于员工而言,是一种最好的激励;而对于管理者而言,则代表一种能力。

  首先是敢于授权的能力。作为管理咨询顾问,我们见过太多的企业老板,事无巨细,必亲历亲为,其实正是对他人不信任的一种表现。因为不信任,所以不敢授权,一应大小事项,无论该管还是不该管,皆由自己亲自处理,结果不仅自己大为伤神,还极大的挫伤了下属的积极性:既然你老板无所不能,什么事都要插一手,那我还乐得个清闲呢!如此一来,忙者愈忙,闲得更闲,在公司高层之内就首先形成了一个“人不能尽其事”的怪圈。一个企业,连高层的能力也不能充分激发、有效利用起来,岂不是对人力资源的莫大浪费?

  其次要有包容他人的胸怀。经常会听到管理者抱怨:“不是我不信任他,只是……”言外之意,都是员工不称心、不争气。但反过来想一想,自己对员工的要求是否有些苛求?因为越是有能力的人,往往越是有一些与普通人不太一致的个性,就象孙悟空,一方面本领高强,能降妖捉怪,另一方面也难免脱不了一些“猴气”,上窜下跳,并无半点斯文;争强好斗,时不时惹出点祸事来。管理者的责任不是发现员工的缺点,而是发现他们各自的优点,并帮助他们扬其长避其短。所以包容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包容员工个性,二是要允许员工在尝试的过程中犯错。

  美国学者弗兰西斯说:“你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可以雇一个人到固定的工作岗位,你可以买到按时或按日计算的技术操作,但你买不到热情,你买不到创造性,你买不到全身心的投入,你不得不设法争取这些。”管理者信任员工,就相当于帮助员工做出了“我能够胜任,我可以做好”的承诺,并从上级的角度认可、接受了员工的这种承诺,因而员工会自动自发、不懈努力,以兑现这种基于上司信任的承诺,做到不负重托与期望。

  既然管理是一门语文加数学的功夫,那么管理者确实应当有意识地加强“信任”这种能力。而只有建立在包容和授权基础上的信任,才是真正的信任,否则信任就是一张无用的空头支票,是无法购买到员工发自内心的工作热情的。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点击数:72 更新时间:2010/5/14 9:02:11 www.zxwh.com   论文提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把企业员工作为企业全部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一个整体来分析和规划,使其整体潜能得到全部发挥的管理活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职能与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一样,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世界经济的趋势是知识经济,因此企业必须重视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迅速将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知识的价值和作用超过资本的价值和作用,知识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知识经济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管理即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对人力资本的取得、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监督、激励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市场经济使企业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没有随之发生变化,企业不能很好地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具。目前,我国企业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人力资源管理没有与市场经济接轨,没有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为员工,特别是为知识员工提供的报酬较少,为员工提供的个人发展机会相对于外资企业较小,不利于人才潜能的培养及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二是企业单纯用政治工作和思想教育的方式或是过分强调物质刺激和奖金的作用,都是单一的、片面的激励方式;三是企业还没有把人力资源当资源,对人力资本的作用认识不足,普遍缺乏对人才的再培训,等等。 
   
  二、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一)适时预测,这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灵魂。企业人力资源预测包括预见和对未来的测量,是对企业人力资源将会出现的发展趋势、前景、各种可能及后果进行的一系列研究。主要包括:企业未来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和类型预测;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状况的预测;未来行业竞争形式的预测和社会人才资源供求关系的预测。适时的预测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现实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预测出指导思想,明晰思路,产生对策。具体来说,预测是企业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培训、培养、招聘)的依据;预测是供企业领导层进行宏观决策的依据;预测可以有效地避免和杜绝人力资源的盲目流动、浪费以及减少工作被动、失误;预测决定、指导、引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方面。 
  预测不同于经验估计、展望或科学预见,它是在广泛、详细的已有资料的基础上,依据正确的理论和程序,运用严密、科学的方法,做出较为确切的数量分析,企业人力资源预测要有计划和形成制度,应成为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 
  (二)合理配置,这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要求。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赢利,只有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才能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中,一定要体现出“以人为本”,即在最合适的时间把最合适的人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 
  首先,预测企业有多少工作岗位,哪些工作岗位需要填补,该岗位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弄清工作岗位的性质很重要,不要盲目地招聘高级人才,否则会形成高人才、低配置现象,造成人才的极度浪费,对员工和企业都有损失。 
  其次,考虑员工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现实能力是由一个人以前的学习和经验积累而成;而潜在能力则主要是一个人的兴趣、性格、气质等方面。对于岗位职责明确的工作,可以侧重于现实能力;而对于岗位职责不明确的工作,则要更多地考虑潜在能力。
  (三)高效增值,这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的增值是指将人力资源视为一个整体,在与物的结合中,使人力资源的技能、智慧、知识等得到不断提高和丰富。当前,更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效能和保持人力资源的不断增值,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劳动报酬、激励机制的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员工到企业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高报酬,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二是进一步形成人力资源开发的良好机制。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担当重任;要坚持重文凭更重实绩的原则,尤其要摒弃企业发展的大忌——门户之见的“文凭观”;要大胆选拔有创造能力的人;要逐步引入和强化竞争机制;要适当引进人才以优化结构和推动企业内部人员竞争。三是培训要制度化。要充分利用现有院校、各类培训机构搞好员工的培训和轮训,明确各级的培训任务并使其制度化,逐步建立职称、职务晋升前的培训制度,杜绝和根除流于形式的、没有多少实际效果的、劳民伤财的培训。四是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防止现有人力资源的流失。从长远计议,企业要围绕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这一主线,重视从文化和实现人的价值的角度关注员工的需要、特点和追求,树立技术和管理人员都是人才的观念。无论是技术人才,还是管理人才,都要防止外流。
(四)定期评估,这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人力资源评估是指为了特定的目的,按照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标准和要求,以“合法”的程序,运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现实状况进行的评定和估算。 
  定期评估与传统意义上的人员考核既有联系更有区别,同时企业人力资源的评估要注意遵循真实性、公正性、科学性、有效性、独立性的原则,把握好阶段性、专题性、整体性、区域性的规范和要求,增强评估的计划性、针对性、有效性,防止评估流于形式,切实发挥评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伴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力资本已超过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成为经济、财富增长的源泉。我国人力资源素质状况决定了我国企业无法直接套用西方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因此,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时,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转变观念,走出传统的误区。 
  第一,人力资源部门要从传统的主要是从事人事行政管理和事务工作中走出来,把人力资源能力的开发与广纳人才放在战略位置,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二,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培养杰出人才。首先,要看到人才的层次性,不能将人才仅仅理解为高层管理人才和技术尖子,有时由于中层和基层缺乏人才也严重阻碍了事业的发展,但是也要看到,杰出的创新型人才,在任何时候都是人才竞争争夺的焦点,所以必须对人才有全面的理解;其次,评价人才,不能仅仅根据学历、学位,必须根据实践,依其能否胜任其岗位,是否有创新来判定,但是也不能求全责备,并且在用人上,凡是有疑则不用,一旦用了则不疑。 
  第三,人才工作的立足点、着眼点,要以动态的目光着眼于吸引、发现和发挥人才的作用,而不应以静止的目光着眼于留住人才。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对人才的理解是第一位的。吸引人才,不能简单靠一两项措施,而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整个企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和氛围。 
  第四,改变传统把任用人才作为最高领导层的个人行为。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组织制度,把发现、开发、聘用、考核人才制度化,包括灵活的人才聘用制,科学、公平、可操作的考核评价制度,有效的激励机制,公平、公正的晋升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人才脱颖而出。 
  总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应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我国的国情与单位的现实状况出发,使得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升华。  
   

职业规划易犯七大错误
 

  职业规划易犯十大错误:错把理想当目标、错把手段当目的、错把途径当结果、错把行业当岗位、错把就业当择业、错把择业当专业、错把专业当能力、错把知识当技能、错把兴趣当工作、错把经历当能力。

1、错把理想当目标

  理想是什么?这在大学生眼里是个很陌生的字眼,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们在现实利益的冲击下显得越来越成熟,已经把已经把理想当作了儿童的专利而远离自己的头脑。即使有一部分人有理想,也把理想错当成了目标。

  理想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结果的最终表现,在职业上的职业理想更多的表现为是某个具体的职位,如你的职业理想是人力资源总监,那你要干的人力专员,人事主管等职位就是实现你职业理想的职业目标了,而很多大学生却只是着眼于职业理想,而不去实现各个阶段的职业目标,那职业理想也就无从实现了。这就好比你要盖十层楼,但在真正的执行时你却不想盖前九层,你认为这是一种浪费,但在你么梦想十层时你的梦也就从而落空了。

  所以说,在大学生中不乏有各种各样的职业理想,如有的人希望成为明星,成为科学家,成为世界首富,成为国家主席……这些看似很难实现的理想,并不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就是世界首富的,国家主席的。(除极少数的外。如英国,即使是继承的,那他的先辈也是白手起家的,而其后代只不是幸运罢了。)所以,在职业发展上你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但我们的大学生却把职业理想仅仅当作了理想,甚至很多人将理想转化为目标。目标是我们可以实现的,是我们在实现职业理想过程中的阶段划分。只有把宏大的职业理想转化为无数的可实现目标,我们的职业理想才会最终得以实现。但悲哀的是我们的大学生整天喊着要实现职业理想时,却没有把理想转化为职业目标,更没有去把转化的职业目标实现,最终,宏大的职业理想转为职业空想了。
2、错把手段当目的

  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决定要去饭店吃饭已款待光临我们的朋友,所以,你会煞费苦心的想着去和朋友吃什么,你想啊想,算啊算,想了一个又否定一个,你会为此而付出许多想法,但你却忘了,你款待朋友的目的是什么了,当初你不就是为了交流友情吗?而吃饭只是表达友情的一个手段而已,但你却在手段上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这是多么的得不偿失啊!

  我们大学生在这个方面也会犯下这看似简单但却事实在在的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错误。

  在我们把职业理想转化为职业目标后,我们要看看有哪些手段可以实现职业目标。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实现目标的手段当作了做事的目的。当我们抱着实现目标的心理去选择不同的操作手段时,很多人已经是在为选择操作手段而选择操作手段了。

  他忘了我们选择操作手段是为了什么了,从而导致做了事却没有实现目标,或者为了做事而做事。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把我们专业知识的不足弥补,但往往很多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在学习,或是在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上下很大的功夫,还要不断的激励自己要学习不要玩等,这些统统都已经偏离了他学习的目标了,而在这些无关因素的考虑上已经不是他要学习的目的了。
 3、错把途径当结果

  实现职业目标会有很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实现职业理想的职业通路,在实现职业理想上会有多个职业通路,每个职业通路都是不同的职业因素的组合,这些职业通路虽然都可以实现职业理想,但在时间、时机、难易等方面有不同的区别,这就如,你知道有多少条道路可以通达到职业理想,这是知识;而你可以选择一条捷径来向职业理想奋进时这就是智慧。

  所以,当我们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时,重要的是在综合分析自己的情况下总结出不同的道路,在结合职业环境及可用资源等因素来做出最优的职业通路选择,我们要结合自己的综合因素去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途径,选择最佳途径是为了更快的实现我们的职业目标,从而最终实现我们的职业理想。

  只有实现了我们的职业理想才是我们最终需要的结果,只要这个最终结果一天没有实现,我们就不能懈怠。如有的同学的职业理想是销售总监,他选择这个晋升轨迹:销售代表、业务员-》销售主管—》区域销售经理-》销售部经理-》销售总监。这个途径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为实现销售总监这个结果而服务的。但有些大学生在做了销售主管后,就没有向区域销售经理的意识和冲劲了,最终销售主管就成了他追求的职业结果了,那他的销售总监梦就自然落空了。

  在实现职业理想的追求上虽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我们要找一条最近的道路去罗马!
 4、错把行业当岗位

  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许多大学生的求职简历上这样写着,求职意向:建筑设计院,建筑施工单位,市政工程公司,与建筑相关的公司,其实他求职的是建筑这个行业。

  其实我们也知道他不能做建筑行业的所有工作?其实他根本不能,其实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自己最擅长做什么。而最终录用他的是具体的企业和具体的岗位。没有企业目标还可以,但若没有岗位目标,他又可以做什么呢?又能做好什么呢?要知道企业录用的是能够胜任具体岗位的员工,如果你不具备岗位的任职资格,那企业又怎么会录用你呢?当大学生把行业当作要应聘的岗位时,暴露更多的是大学生没有核心竞争力,更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所以他们在求职时把希望更多放在了“广撒网,捞大鱼”,以为机会会更多,实则别人都不知道他能做什么,又怎么给他机会呢?

  从这样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是他根本不了解职业世界的知识,甚至是职业世界的常识。行业和岗位是不同的,行业是最大的国民经济因素,而岗位是大学生你要效力的具体职位,具体位置,其实大学生的就业是就具体的岗位的,也就是说,如果大学生在工作时其实要搞定的是具体一个应聘岗位,只要大学生掌握了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胜任了工作要求,那就是可以解决就业的问题的。当然了,如果你想要在这个圈子获得更大的发展,那你就要更加了解这个行业的动态和这个行业中一流的企业的动态,这样你就可以在圈子中得到稳定的发展的了。

 5、错把就业当择业

  校园中广泛流行宣传的“先就业后择业”口号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职业观念,我们都知道人的职业生涯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把过多的时间用在选择职业上,而耽误了在适合职业上的奋斗时间。简单的说,如果我们把人的职业生涯的成功归纳为是选择适合的职业和在职业上有所作为的话,那这两个因素的总和就是人的总的职业生涯的时间,而大学生呢?在这个问题上就是,大学生没有把选择适合的职业更多的放到大学时代,而是转移到了毕业后,而大学时代也是可以并完全可以解决这个职业选择的问题,这就无形中延长了大学生获得职业生涯成功的时间了。

  其实在我们有限的人生旅途中能够实现职业理想,并不是在于你做了什么,而更多的是在于你没有做什么。只有你把所有精力、时间、资源都放在职业理想上,那职业理想才有可能实现。就是说,在职业发展上有所不为才会有所为!

  大学生确定职业理想后,就必然会涉及到具体的行业、职业,而我们的发展更多的是从具体的职业上入手,那不可躲避的问题是,当我们大四毕业时,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从实现职业理想的角度看,我们所做的工作一定要与职业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否则,所做的工作将不会对职业理想产生支持,那实现职业理想的日期就遥遥无期了。

  所以,我们要选择与职业目标相关的岗位工作。但相当多的大学生把就业当作了择业,他们以为做着工作总会学到些东西;其实不然,在职业发展这个层次上,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方向都错了,那走的路越远不是离目标越远吗?
 6、错把择业当专业

  在大学生就业时我们会看到一个误区,那就是在选择职业时会拘泥于所学的专业。其实在专业相关性的角度上来说,选择与专业比较相关的职业当然对职业前程有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但出现的问题是,大学生在一开始选择的专业就不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等内在适应性来确定的,也就是说,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所读的专业很可能不是最适合其本人的,如果这第一个选择就是错误的,那就没有必要再坚持接下来的第二个选择,否则就是错上加错。

  其实,只有当我们的职业理想及由职业理想转化的职业目标与我们所学的专业高度相关时,专业才是影响我们择业的关键因素,否则,就不必被所学专业所限。我们没有理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职业理想上所指的专业是你日后要从事职业的知识,所以它可能是你现在所学的专业,也可能是你喜欢的专业,你改学的专业等,总之,是能够实现你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所以当我们的职业理想并不是我们所学的专业时,我们就不必被其所约束。要知道,在职业理想的角度上,我们所做的就是我们所愿的,我们所愿的就是我们所喜欢的。所谓的专业对不对口,只有在和职业理想相联系时才需要我们去考虑的问题,而非按所学专业的职业前途去选择自己要做的工作。

  如果说高考时我们因不了解自己不懂得规则而错选了专业,那在大学毕业时的选职业就是我们第二次给自己新生发现自己的一个机会。所以说,如果我们当初所学的专业不能够满足我们的理想和追求,那我们完全可以在毕业选择职业时再次给自己与理想接近的选择。
7、错把专业当能力

  在大学生求职时,他们的简历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能力或特长栏上会把所学专业及课程写上,这体现的一个很明显的误区是他们把所学的专业当作了自身的一种能力。

  其实,我们所学的专业只是我们在高考时所填报的志愿,这其中蕴涵着我们的追求和兴趣,

如何成为一名受欢迎的员工
点击数:162 更新时间:2010/5/14 15:13:02 www.zxwh.com

企业里员工成千上万,然而即使在同一环境下,为什么有的员工能取得卓越的成绩,工作游刃有余,而有的员工却业绩平平,甚至最后离开企业呢?这种情形固然与诸多因素有关,今天,听了李老师的关于如何成为一名受欢迎的员工的课件,感触颇多,让自己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懂得了如何做才会让自己在企业里更好的成长,下面就自己的感想做一下总结。

一、选择了一个企业,就要用心去爱它,用百分之百的热情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维护企业的声誉,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相信并尊重领导,上级交给的任务要听清楚,弄明白,努力去贯彻执行,并及时反馈相应的结果,同时要谦虚的向企业学习,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热爱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努力让自己和企业共同发展。

二、设定和达成自己的目标,人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因此应该就所处阶段的不同,去制订相应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它,引导自己走向更大的成功。工作中要怀着极大的热情,要拥有快乐的心态,接受工作不讨价,尽力做到比领导要求的还好,什么都要想到前面,工作过程中多学习思考,不断提升自己能力,则事要勇于承担责任并努力解决问题,同时要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不要贪图舒适的环境和一时的享乐。

三、提升为人处事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应该努力找到他人的优点,并虚心向其学习,我们亦要努力修炼良好心态,要有学习、创新、积极的心态,每天要面带微笑充满自信,共同营造一个良好工作氛围。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要真诚地去帮助“助人为快乐之本”帮僵他人也是在成就自己。同时我们都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尊重他人隐私,掌握有效沟通技巧,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工作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共同推进企业发展,做一名受企业欢迎的好员工。


感悟工作,超越自己-观《如何成为最受老板欢迎的员工》有感
 

很长时间没有提笑写点东西了,周六看了《如何成为最受老板欢迎的员工》,虽然没看完,但仍感觉受益匪浅,感慨颇深。

清晰的记得开场白中的一句话:“为什么别人能够成功?那是因为他们经历的坎坷比我们遭遇的挫折比我们多,吃过的苦头比我们多……”其实本是一句平常的激励话,但不知为什么却在我的心里荡开了涟漪,拨动了心弦……是的,只有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恒古不变的真理,当然也是成为受老板欢迎的员工所必备素质之一,另外,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归纳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成为最受老板欢迎的员工”之必备素质。

一、正确的定位自己

“我为谁工作,谁给我发工资”这是我们公司墙上所贴的几篇文章的标题,当然内容我也早已先睹为快。我在为谁工作?谁在给我发工资?我想大部分的人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老板!”其实不然,我们是在为自己工作,为自己发工资,只有我们把老板交给我们的任务当作自己的使命来完成,努力的不遗余力的去做好它,为公司创造价值,为企业赢得利润,我们的付出才有回报,我们只有正确的定位自己,定位自己的工作,我们才能赢得老板的信任与喜爱。

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残酷:“要么全力以赴,要么走人!”如果你不能适应这个公司的环境,跟上公司前进的步伐,那么结果只且个“被淘汰!”所谓“适者生存”要想赢得老板的喜爱,必须适应公司的环境,为公司创造一定的价值与利润,这就需要我们保持一定的紧张感,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不断的改变提升自己,不断的超越升华自己……

三、是!保证完成任务!

这是我在一家知名公司看到一句“司规”,很简单却意蕴深远,要想成为受老板欢迎的员工这种接受工作不讨价还价,保证按时完成任务的精神是必不可少,也是相当重要的,而且我们不仅仅要按时完成任务,更要高质量高品质的去完成,做的比上司要求的更好,想到他的前面,做到他的心思,所谓“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做工作一定要给予他对你起乎想象的满意度。

四、老板就是老板

所谓“老板就是老板,”就是指对上司要保持最起码的尊重,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每个上司也都是不同的,有的和蔼可亲,有的严肃认真,有的要求苛刻,有的幽默风趣……我想不管是何种性格的上司,我们都要保持一定的最起码的尊重。

五、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诗经》的“桃夭”中经典的一句,也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记得一位伟大的推销大师说过:“所谓推销,不是在推销产品,而是首先推销自己!”这句话其实很简单,放到工作中就是要适时的表现自己,就像那“灼灼其华”的“桃花”一样,只有让别人看到你的工作态度,你的工作能力才能赢得老板的喜爱,同事的尊重,所谓“万丛结中一点绿”也不过如此吧!

六、乐善好施与独善其身

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还是“一个好汉三个帮?”

是“事不关己,高高持起”还是“众人拾些火焰高?”

是“乐善好施”还是“独善其身?”

是“孤军奋战”还是“团队合作?”……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更是一个团队协作的时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有团队团结合作,才能勇创佳绩,互相帮助,团结和满不仅仅能赢得老板的喜爱,还有同事的尊重!

最后送上林肯的一句经典:“不要想国家能给你什么?而要想你能给国家做点什么?”放到我们的工作中就是“不要想公司能给你什么?而要想你能给公司做点什么?”

 

我为谁工作,谁给我发工资

我来到咱们公司已经有一个半月的时间了,记得十大军规里的第一条就是请记住:你进入的是一家讲究实效的企业,请用你的业绩说话。首先我为我自己在这么长时间里没有取得好的业绩感到惭愧,因为我没有摆正心态,没有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工作,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增长了许多知识,我感觉我有进步了,虽然没什么业绩,但我总觉得我是有收获的。

为自己工作,听了李强老师讲的课后感受很多,虽然只有一部分,但是也学到了很多。工作是为自己做的,钱也是为自己挣的,经验也是为自己积累的,我们是给公司创造了利益,但我们自己得到的并不仅仅是金钱,而是还有宝贵的经验和知识,这才是更大的财富。



《如何成为最受欢迎的好员工》观后感
点击数:930 更新时间:2010/5/14 15:14:48 www.zxwh.com

盘的内容很多,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员工的感恩精神,这应该是作为员工最应具备的一项品质。

我的工作履历不多,但我已深深感受到了每一个公司每份工作所带给我的诸多收获。公司里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大舞台,是一个展现、提升自我的空间,就像家庭里的父母教我们走路,就你学校里的老师教我们识字一样,公司里助我们完成自己目标达到彼岸的一位贵人。我们最应该做的难道不是对公司的固报?

作为员工,感恩是我们所具备的首要品质,就像孝顺父素养,就像不忘恩师一样,我们同样要感思于为我们提供诸多帮助的贵人……

所以,无论是员工还是公司,能走到一起是缘份,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如何成为一位民营企业员工?员工如何能在民营企业中生存而发展?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如何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是?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忠态于企业,站在“我就是老板”的立场工作

企业员工要想干好工作,在企业中脱颖而出,忠诚是极为关键的,企业老总最希望自己的员工忠诚可靠。

2.发挥好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和特长

不管自己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成为企业员工后,均应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和特长在工作中发挥并加以运用,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

3.适应不同的环境,要有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

4.善于交流合作,多提合理化建议。

我认为员工在企业中是创造财富的最直接者,他的言行、情绪思想直接与企业效益发生关系。

总之要成为一句优秀的员工,需要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要心存善意与真诚,勤于思考,踏踏实实工作。

看了李旭升老师讲的《如何成为最受欢迎的好员工》这套光盘,感受颇深,让我了解到了如何去做一名受企业和同事都欢迎的好员工,总结有以下几点:

1.今天要设定好明天要做的目标,并努力地去达成目标。

2.想明白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自己喜欢做什么?怎样才能去实现目标。

3.目标设定后快速的去执行并完成目标,达到自己的目的。

4.在工作中要有竞业、进取的精神,尽始尽忠。

5.在工作中要带着感恩的心去做事,并且有积极、良好的心态,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去过,不管遇到什么,都要尽力地让自己快乐起来,不要拿过去的烦恼来折磨自己。要学会乐善好施,真诚地去帮助别人,要有宽容心,有时候吃亏也是一种美德。不要成为让大家都防着的人,还要学会习惯地去赞美,欣赏别人真正发挥团队的作用和力量,让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奋斗,企业也才能快速地成长壮大。

总之,不管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培养自己积极进取的能力,打造一支与企业共发展共命运的优秀团队,让自己成为企业和同事最受欢迎的好员工!  我为谁工作,谁给我发工资
点击数:316 更新时间:2010/5/14 15:15:50 www.zxwh.com

我来到咱们公司已经有一个半月的时间了,记得十大军规里的第一条就是请记住:你进入的是一家讲究实效的企业,请用你的业绩说话。首先我为我自己在这么长时间里没有取得好的业绩感到惭愧,因为我没有摆正心态,没有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工作,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增长了许多知识,我感觉我有进步了,虽然没什么业绩,但我总觉得我是有收获的。

为自己工作,听了李强老师讲的课后感受很多,虽然只有一部分,但是也学到了很多。工作是为自己做的,钱也是为自己挣的,经验也是为自己积累的,我们是给公司创造了利益,但我们自己得到的并不仅仅是金钱,而是还有宝贵的经验和知识,这才是更大的财富。

就是李强老师讲的:人生处处是考场,人生事事是考题,人生人人为我师。古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你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就如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否则就会被别人超越,被社会淘汰,企业就像是一所社会大学,企业还给我们发工资,那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努力呢?人与企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就像鱼与水的关系,有一个词叫“如鱼得水”我们为公司创造效益带来利益,而公司为我们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帮我们实现自我价值,这样两者才能达到双赢,鱼离开了水不能生存,没有鱼的水也就是一片死水,就像一个人没有了价值,活着就没有意义,企业没有了人就不成企业了。人与企业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应有主人翁的精神为自己打工。

凡事应多站在领导的角度考虑问题,把公司当成自己的事业,做岗位的主人,为自己工作为公司创造利益,也就是为我们自己创造利益,我们给自己发工资。 观顾全大局之感想
点击数:374 更新时间:2010/5/14 15:17:03 www.zxwh.com

顾全大局是一流员工必备的职业品质。

顾全大局是一种职业责任,在任何一个单位,顾全大局是每一位员工应承担的责任,大局压倒一切,大局面前人人平等,谁破坏了它,谁就出局。

大局意识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拥有它,它会为您赢得荣誉。现在我们公司正处于筹备阶段,公司的各个部门正在逐步完善之中,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更应该以大局为重。对于不利于公司发展的事不要做,不种于团队团结的话不要说,不利于他人利益的话不要说。两害相衡取其轻,舍小保大,顾全大局。齐心协力,创造奇迹。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结合公司目前的工作情况,大家可以结合每个人的想法和经验,总结出一套更好更合理的方法。而不是只顾自己,害怕自己的经验被别人学去,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太计较自己的得失,就会得不偿失。

超越工作岗位,就是在工作中没有“不关我的事”各司其政,但不是各自为政,要做到“分工不分家”。本位主义害死人,不怕职分低,就怕觉司低。心中常有使命感,勇于为老板分忧解愁。在关键时刻,该出手时就出手,老板的错误也要指正,但要讲究合适的方法。不要当面指出老板的错误,这样就不利于领导以后的管理了。暂时想不能也要先服从,没有服从就没有指挥,没有指挥就谈不上管理了。

在工作中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一争两丑,一让两有。在工作中可能会发生两个人业绩方面的关联,如果两个人都得理不饶人,不彼此包容对方,只会两败俱伤,使整个公司的利益受到影响。大理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在遇到一些小矛盾的时候要发扬风格,不要太计较个人得失,别太在乎自己的利益,明天的太阳依旧会从东方升起。

从全局着眼,从小处着手,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首先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细,胸怀全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大局面前无小事,否则1%的错误就可能导致100%的失败,在遇到有关利益的问题时,要从大局着想,站在公司的角度,整个公司的利益为首,不可互相拆台,要维护公司的整体形象。  为自己工作
点击数:176 更新时间:2010/5/14 15:18:49 www.zxwh.com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

现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所以大学不在追求学习、追求远大目标。更重要的是把工作、金钱放在了第一位。有些人天天不屑一顾地加班加点的工作,不知自己到底为什么工作,单独是为了金钱?还是……很盲目。其实工作不单是为了金钱(当然金钱是必不可少的,它必须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保障)更重要的是在工作的同时提升自己、丰富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内心忠诚的公民。

其实工作与学习一样,都是为自己所为,只不过曾经的我们在学校,现在的我们在社会,无论是书本上学,还是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在一条小街上,三个裁缝开了三家裁缝店,每一家都想招揽更多客人。

第一个裁缝挂出一块大牌子上写: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缝。

第二个裁缝一看,觉得我要比他更高一点,于是做了一块牌子,上写:我是全国最好的裁缝。

第三个裁缝一看,觉得我还能写是全世界最好的裁缝吗?想了半天,最后他做了一个很小的牌子挂出去,结果这条街头上的客人都来了第三家,前两家变得冷冷清清。

第三个裁缝的牌子上写的是什么?上面写道:我是这条街头上最好的裁缝。

也就是说,他把视线收回到眼前,从当下做起,反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通过以上故事我所阐述的就是: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工作也一样,不要像谁谁那样,做的多好,多强,多有名气,工作是为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为工作,为自己工作,为自己快乐地工作! “1+1>2”——顾全大局之我见
点击数:158 更新时间:2010/5/14 15:19:18 www.zxwh.com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让我很受启发:是一则漫画,讲的是木桶与短板的对话。

木桶:我是整体,若没有我,你们木板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你们必须服从我的要求。

短板:不对吧,应该说没有我们木板,就没有你们木桶,凭什么要我服从你呢?

木桶:人类创造我们的目的是盛水,只有木桶才能盛水。为了多盛水,你要再长一些,与伙伴保持一致,可不能闹分裂啊!

短板:你能盛多少水,还得由我短板说了算。

木桶:我离开了你,照样存在。我要离开……

当木桶争着离开后,结果可想而知:桶里的水一滴也没有了。

听完小故事,让我们明白一道理: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部分要服从整体,要从大局出发,团结一致,才会共同把事情做好。

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应是每位员工的行为准则,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无论职位高低,都要立足本职,胸怀全局。勤奋工作,共同破解发展难题。作为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来说,顾全大局,以集体利益更为重要。具体而言,以大局为重,彼些相互尊重,工作中虽有分工,各司其职,但不能各行其是,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向有经验的朋友同事学习,请教,并加强合作,发挥所长,形成整体合力,正如即:“1+1>2”我+我们=真正的我,正如我们公司,一个人的业绩了了无几,但整体的工作业绩却力量无比,因此要使我们公司发展壮大,更需要我们每位员工的努力与合作。我们应坚信自己的工作能力,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确立员工的主人翁地位。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叭一标准。“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不能光喊口号而要身体力行。用实践来证明一切。

赖新元在顾全大局中曾讲到“大局压倒一切”“从大局着眼,从小处着手”“立足本职,从基层做起”,有句说的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希望中旭的同伴们,齐心协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中旭再创辉煌。 我为谁工作,是谁为我发工资
点击数:278 更新时间:2010/5/14 15:20:03 www.zxwh.com

对于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是工作时间不长的工作者来说,从他们的心理上来讲每个人都会认为出来打工就是为了挣钱,给哪个老板打工就是哪位老板发工资,这种心态是每位员工都有的当然我也不例外。

前几天通过学习《21世纪员工必备的核心素材—为自己打工》这套盘使我了解了我们应该改变这种为老板打工的错误心态,树立为自己工作的正确意识。我们可以扪心自问,到底自己是在为谁打工,从本质上来说确实是在给某一公司的老板打工,但从道理、从实质上想想,我们是在为自己工作。只有在想自己是在为自己工作才会有一种激情,有一种上进心,最后拿到应得的报酬就是你自己为自己发的工资。一份努力一份回报,只要你自己努力了,付出了,就一定会拿到应得的。当然,你如果认为是在为老板工作的话就容易生成一种惰性,到时候老板发底薪水就可以了,这种习惯一旦养成我想,你的业绩是不会提上去,时机一到我估计也是该离开公司的时候了。

通过上面所谈的也可以讲解一下另一套盘《培养员工的铁血精神——像军人一样完成任务》的观后感,军人之所以具有铁血般的精神,具有铁一样的执行力,生命力是因为他们有铁一般的纪律,做为公司的员工,我们也应该像军人一样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培养像军人一样斗志高昂的团队干气,这样才能给自己一种无形的激励,才能好好的工作,才能自己为自己发工资,才能得到自己应得的报酬。 

《责任胜于能力》观后感:

      什么是责任?我以往的理解是:责任当然是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但是认真负责标准是什么,没有仔细琢磨过。发现自己对“责任”二字的理解还是偏颇或浅薄。通过文中的案例我对责任的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责任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责任是对自己工作的出色完成,责任是忘我的坚守,责任是人性的代价,责任是一种使命!

 

    初看墙体上的几大张蝇头小字,觉得对自己的影响一定不大,但是开会时听到同事们细细一读,有些困扰已久的问题似乎明朗了许多.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是领导还是平民,无论身在操作岗还是管理岗,或许存在能力高低的不同,但是可以具有同一样高度的责任感!在我看来,这是作为一个身在职场上工作着的人的首要素质,是必须具备的,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工作应有的态度。细细品味这满满几大页的文章,让我对“责任”二字的含义有了更深的领悟。

 

     跟身边的朋友聊天发现,很多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不满意。对我们来说,大多数人是当初无目的地选择了自己不甚了解的学校和专业,而等自己真正发现了兴趣所在后,那份心仪的工作已经远远离开,终究成为了一个不可触及的梦。因此,在许多人看来,是工作选择了自己,而不是自己根据兴趣和意愿去选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工作只是谋生的一种方式。而我认为,不管是以一种何样的心态来到这个岗位,也不管是否对自己的工作有兴趣,只要是自己的工作,就应该责无旁贷地去完成,且完成好,这是自己的责任。换句话说,这本身就是自己分内的事情。

 

      尽职尽责看似简单,但是要年复一年的做好作细每一件事也并不简单。是的,文章中也这样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勤奋苦干,尽职尽责,工作无小事。我们每个人做的工作,有很多看似都是一些小事,把每件小事做好,体现的才是责任感,而只有具备了责任感的人,才能铸造完美的细节.让我们都来承诺:我是承担责任者,我是问题的源头,责任止于我!

 

  看了杨宗华老师讲的《责任胜于能力》,让我有了以上初浅体会,让我对责任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相信在以后的章节的学习中,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1.在一个团队里,最需要的就是成员们的协作和彼此的责任感,只有这样,团队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团队的成功靠的是成员对团队的责任感,成员的成功靠的是彼此的责任感。

 

2.一个没有热情的员工不可能始终如一,高质量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更不可能做出创造性的业绩。

 

3.激情是工作最好的朋友,是否具备这种古老的狂热精神,决定了你是否能够得到工作,是否能拿到订单,更为重要的是,你是否能保住你的工作!  年薪的四种模式
点击数:64 更新时间:2010/5/14 15:19:04 www.zxwh.com
 模式A:准公务员型


报酬结构:基薪+津贴+养老计划
报酬数额:取决于所管理企业的性质、规模以及高层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一般的基薪应该为职工平均工资的2-4倍,正常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应该为平均养老金水平的四倍以上。
考核指标:政策目标是否实现、当年任务是否完成。
使用对象:所有达到一定级别的高层管理人员,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等,尤其是长期担任国有企业领导,能够完成企业的目标,临近退休年龄的高层管理人员。
适用企业:承担政策目标的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对国民经济具有特殊战略意义的大型集团公司、控股公司。
激励作用:这种报酬方案的职位升迁机会、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稳定体面的生活保证是主要的激励力量来源,而退休后更高生活水准的保证起到约束其短期化行为的作用。

模式B:一揽子型
报酬结构:单一固定数量结构年薪
报酬数额:相对较高,和年度经营目标挂钩。
考核指标:十分明确具体,如减亏额、实现利润、销售收入等。
使用对象:具体针对经营者一人,总经理或兼职董事长。至于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工资可用系数折算,但系数不得超过1。
适用企业:面临特殊问题亟待解决,如亏损国有企业,为了扭亏为盈可采用这种招标式的办法,激励经营者。
激励作用:具有招标承包式的激励作用,激励作用很大,但易引发短期行为。其激励作用的有效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核指标的科学选择、准确真实。

模式C:非持股多元化型

报酬结构:基薪+津贴+养老计划+风险收入(效益收入和奖金)
考核指标:确定基薪时要依据企业的资产规模、销售收入、职工人数等指标;确定风险收入时要考虑净资产增长率、实现利润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上缴税利增长率、职工工资增长率等指标,还要参考行业平均效益水平来考核评价经营者的业绩。
适用对象:一般意义的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指总经理或兼职董事长。
适用企业: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的非股份制企业。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绝大多数都采用这种年薪报酬方案,一般集团公司对下属子公司的经营者实施的年薪报酬方案也多是这种。
激励作用:如果不存在风险收入封顶之类的限制,考核指标选择准确,相对于以前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报酬制度和上述A类报酬方案而言,这种多元化结构的报酬方案更具有激励作用。但该方案缺少激励经营者长期行为的项目,有可能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模式D:持股多元化型
报酬结构:基薪+津贴+养老计划+含股权、股票期权等形式的风险收入
报酬数额:基薪取决于企业经营难度和责任,含股权、股票期权等形式的风险收入,取决于其经营业绩、企业的市场价值。一般基薪应该为职工平均工致地-4倍,但风险收入以职工平均工资为参照物,企业市场价值的大幅度升值,会使经营者得到巨额财富。只是在确定风险收入的考核指标时有必要把职工工资的增长率列入。
考核指标:确定基薪时要依据企业的资产规模、销售收入、职工人数等指标;确定风险收入时要考虑净资产增长率、实现利润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上缴税利增长率、职工工资增长率等指标,还要参考行业平均效益水平来考核评价经营者的业绩。
适用对象:一般意义的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指总经理或兼职董事长,至于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工资可用系数折算,但系数不得超过1。
适用企业:股份制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
激励作用:从理论上说,这是一种有效的报酬激励方案,多种形式、具有不同的激励约束作用的报酬组合保证了经营者行为的规范化、长期化。但该方案的操作相对复杂,对企业具备的条件要求相对苛刻。 

    大人力资源观
点击数:69 更新时间:2010/5/14 15:19:10 www.zxwh.com

   如何系统的看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指导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对此我们提出大人力资源观:

一、 人力资源战略是根据企业远景制定的,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并主要通过促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来实现对经营战略的贡献。

远景是要回答:企业将成为、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经营战略则是实现远景的策略,人力资源战略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为实现其远景需要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理念来开展人力资源工作?如何制定人力资源规划?

例如,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的远景是成为向中国企业提供咨询方案的最佳服务机构。由于远景目标的知识性特点,其人力资源规划可以是初期选拔经验丰富并具有咨询业素质的专业人士,随着公司的成长和专业技术的完善,再加入毕业生由公司自己培养,以便尽快壮大队伍。其核心价值观可以是"信任、团队、智慧、创新",以激发员工的价值认同感。一流企业之所以能吸引并凝聚优秀的员工,认同感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二、 大人力资源管理涵括组织建设、文化建设与系统建设,通过企业文化整合战略、组织和系统,落实到各个相互配套的操作系统。

组织建设包括"硬"的组织结构规划设计和"软"的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经营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决定组织建构并透过组织得以实现。文化建设首先确立核心价值观,再将其有系统的向组织渗透,并有意识的融入管理系统、制度和程序。系统建设既要求操作系统的科学与规范,更强调各系统间的配套衔接,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1. 人力资源操作系统是对战略由宏观到微观操作层面的细化,其间必须经过一个更为基础的普适性的技术分析过程,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源平台"。人力资源平台即通过对工作、人、职位的分析、评估,整理、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各操作系统提供技术支撑。招聘、绩效管理、培训发展、薪资福利及人员管理等子系统就是建立在此平台上。

2. 操作系统是连贯一体的,如人才保留不仅是薪资待遇和发展机会的问题,在员工招聘时就应该加以考虑。面试评估标准应关注应聘人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应聘人的发展期望是否是公司可以提供的;如果不相匹配,即使招聘进来也很难长期保留。只有综合、系统地制定各操作方法,才能保证其有效性。

三、 人力资源不只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所有管理者,上至总经理下到每个主管以至员工都应承担人力资源管理责任。

大人力资源观强调职业管理者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全局性工作,其各项职责如招聘、绩效管理、员工保留、培训规划等都需要各主管的贯彻配合和直接参与。同时,各层管理者直接承担着下属辅导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等职责。员工也越来越多地负起自我管理的责任。

所以,认为人力资源工作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员工的高流失率等是人力资源部失职的看法是片面、错误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企业高层领导者的重视、支持甚至亲自推动。

简单来说,大人力资源观即战略性、系统性、全局性地看待人力资源管理。只有充分理解大人力资源观,才能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系统。某些企业寄希望于参加一两次培训,或请咨询公司在某个操作点上提出一两个改进方案是很难奏效的。这种零散、不完整的观点正是企业人力资源工作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构建基于“80/20效率法则”的组织人力资本管理制
点击数:81 更新时间:2010/5/14 15:19:15 www.zxwh.com
内容提要:“80/20效率法则”表明,少的投入,可以得到多的产出;小的努力,可以获得大的成绩;关键的少数,往往是决定整个组织的效率、产出、盈亏和成败的主要因素。把这一法则运用于人力资本管理中,有可能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建议采取五项措施:(1)精挑细选,发现“关键少数”成员;(2)千锤百炼,打造核心成员团队;(3)锻炼培训,提高“关键少数”成员的竞争力;(4)有效激励,强化“关键少数”成员的工作动力;(5)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关键少数”成员团队。

 

  关键词: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管理 80/20效率法则

  运用“80/20效率法则”管理人力资本,有可能使组织中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提升到事半功倍的佳境。如果管理者无权或无力构建基于新规则的新制度,那么,在现行制度下局部地使用“80/20效率法则”,也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是什么法则有如此神效?

  80/20效率法则(the 80/20 principle),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这里的“帕累托”,与经济学中著名的“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①]中的“帕累托”是同一个人——维尔弗里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年 ),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约翰·伊特韦尔等,1992)

  早在19世纪末,帕累托研究英国人的收入分配问题时发现,大部分财富流向小部分人一边。还发现某一部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与这一部分人所拥有的财富的份额,具有比较确定的不平衡的数量关系。而且,进一步研究证实,这种不平衡模式会重复出现,具有可预测性。经济学家把这一发现称为“帕累托收入分配定律”,认为是“帕累托最引人注目的贡献之一”。既然是“引人注目”的成果,那为什么没有像“帕累托效率”那样在以后的时空里继续发光,达到“光彩夺目”的境界呢?A·P·柯曼(A. P. Kirman)认为,在帕累托讨论“收入分配定律”的《讲义》中有一个颠倒原意的“印刷错误”。“自那以后,关于帕累托实际说的意思一直是一笔大糊涂帐。”[②]也许,这就是导致这颗“珍珠”黯然失色的主要原因。

  这里,既不打算刨根问底,也不准备追求“形而上”的逻辑,而是计划把管理学家发扬的帕累托的思想及其在帕累托思想之上增添的光辉,展现在读者面前,以期照亮人力资本及其他资源或要素管理者新的思想路径。

  管理学家从帕累托的研究中归纳出了一个简单的结果:如果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由此可以预测,10%的人所拥有的财富为65%,5%的人享有的财富为50%。管理学家看重的是这一结果体现的思想,即不平衡关系存在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里查德·科克,2001)

  以80%对应20%的典型不平衡关系相称的“80/20效率法则”,反映的正是帕累托的上述思想。这一法则,具有强劲的解释力,因而获得了普遍性的意义。对于“80/20效率法则”,里查德·科克有一个精彩的描述:“在因和果、努力和收获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典型的情况是: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气只带来20%的结果。”[③]在经济、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符合“80/20效率法则”的现象,可以说俯拾即是。试举几例:

  — 贸易公司20%的产品或客户,带来80%的收益;

  — “图书大厦”20%的图书的销售量,占全部图书销售量的80%;

  — 一个学院或一个系,不到20%的教师,领走80%以上的教学科研津贴;

  — 在一个地区,20%的罪犯,犯下了80%罪行;
   
  — 一个城市里80%的交通事故,归咎于20%的冒失司机;

  — 一个国家80%的医疗资源,为20%的人口所利用;

  — 门诊大夫80%的时间,诊治占总数20%的疾病;

  — 女士80%的时间所穿的衣服,不到她全部服装的20%;

  — 家里20%的地板有80%的磨损;

  — 世界上20%的人口,耗费了大约80%的资源;

  — 20%的企业所生产的价值,占一国或全球范围内全部企业生产价值的80%。

  总之,这个法则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即在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和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少的投入,可以得到多的产出;小的努力,可以获得大的成绩;关键的少数,往往是决定整个组织的效率、产出、盈亏和成败的主要因素。

  说明了什么是“80/20效率法则”,接下来讨论如何把这一法则所内涵的理念和规律运用于组织人力资本管理活动之中。这一问题要从认识和行动两方面来考虑。

  在认识方面,管理者必须明确人力资本使用的特殊性,以及提高人力资本使用效率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首先,人力资本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方式不同于物力资本。人力资本以人为载体。使用权主体只能间接控制,无法直接支配。运用权主体具有永久的唯一性。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完全由载体个人劳动努力的供给决定。(王建民,2001.5;2001.12)

  其次,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不仅因为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对人力资本要素需求的比例不断扩大,而且其中非人力资本要素的使用也完全取决于人力资本。

  第三,人力资本完全可以通过管理方式的改变而提高使用价值和价值。在一种“游戏规则”下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在另一种规则下却有可能成为闻名遐迩的栋梁之才。“游戏规则”就是制度,即规定或影响主体行为的正式和非正式规则。制度是资本,是生产力的创造者。通过构建或创新管理制度,完全有可能提高组织中人力资本的生产力。

  第四,“80/20效率法则”适用于人力资本管理。实践表明,一个组织的生产效率和未来发展,往往决定于少数(比如20%)关键性的人才。对一个股份制企业组织而言,从董事会的角度考虑,关键人才一般包括以下人员:

  (1)CEO、CFO[④]等高级的管理人员;

  (2)开发、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等重要部门经理或项目负责人;

  (3)高级研究与开发(R&D)人员;

  (4)具有创造发明高级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技术、工艺及制度设计人员;

  (5)其他极具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员工。

  认识是重要的,但不是目的。认识的目的在于行动。知道什么样的人对组织具有关键作用不费吹灰之力。但是,要发现、培养、激励、使用、保持、优胜劣汰这“关键少数”,如果路数不对、方法粗糙或措施乏力,即使付出九牛二虎之力,恐怕也无济于事。

  下面五项行动建议,供人力资本决策者和管理者参考,也许可助一臂之力。

  之一:精挑细选,发现“关键少数”成员。

  所谓发现“关键少数”成员,实际上是要发现“关键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无色无味、无形无态、无影无踪,本来就难以“发现”,更何况是对特定组织具有关键作用的人力资本?为了找到合适人选,许多组织不仅要支付发现成本,而且还得冒因“招聘失败”而导致价值损失的风险。一般而言,所选人员职位越高,所付成本或所冒风险越大。 招聘CEO、CFO等“最关键”的高级管理人员,可以委托专业“猎头公司(Head Hunter)”进行。为此需要付出的服务费可达所获人才年薪的25%,甚至35%。尽管费用不低,但对组织来说还是比亲自操作来得方便、保险、便宜。2002年6、7月间,国内媒体“爆炒”了“哈佛博士年薪百万落户民办高校”,不到三个月因怀疑“博士身份有假”及“沟通困难”等原因被解聘的新闻。[⑤]假定校方(山东外事翻译学院)和“哈佛博士(陈琳)”动机纯正,那么,这件事可以看作是“招聘失败”的一个典型案例。由此给双方带来的损失,要大于使用“猎头”服务的成本。CEO、CFO等以下层次“关键少数”,主要以组织中的人力资源部门在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发现”为主。有多种方法与技术可供参考。申请表考察、测试、面谈是三种常见的方法。能力测试、操作技能测试、身体技能测试、人格测试、兴趣测试、成就测试、工作样本测试等,是常用的测试类型。招聘面谈需要经过准备、实施、评估三道程序。面谈的方法有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和结构化等多种类型。

  然而,即使经过了多道程序、使用了多种方法与技术精挑细选,也不能保证每次招聘均万无一失,更不能保证所甄选的员工日后个个称心如意。好在普遍实行试用期和短期合同聘用制度,可以比较有效地降低甄选失误的成本。保证“关键少数”的甄选质量,除了依赖正式规则,还需要注意避免认识上的误区。举例来说,像大才出自名校、选人用人唯名校是举,就是目前许多企业和事业组织深陷其中的误区。古语说得好:“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广开才路,招贤纳士,才是寻获“关键少数”的正确选择。此外,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为求得一员大将,还需要睁开“伯乐眼”,静心守侯,等待“千里马”的到来。这就像一句古诗描写的意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之二:千锤百炼,打造核心成员团队。

  发现“关键少数”成员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关键少数”整合起来,从中选择核心成员,建立决策、管理、创新工作团队(teams)。 建立团队,就是要把“每个人的能力、经验、态度和价值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内容丰富的结构。”[⑥]团队结构具有紧密、完整、协调特征,通常可以产生大大优于离散个体或松散群体之和的效率或力量。因而,在日趋激烈和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中,团队正逐步成为经济和社会活动主流的工作方式。

  一个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取决于多种内生与外生变量。但是,在决策、管理和创新三个最重要的环节贯彻团队精神,落


全视角绩效考核法
点击数:68 更新时间:2010/5/14 15:19:21 www.zxwh.com
  我国的一些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大多由上级主管人员来完成。这种考核方式由于其信息反馈面较窄,难以保证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那么,西方先进企业又是如何进行考核的呢?

工作是多方面的,工作业绩也是多维度的,不同个体对同一工作得出的印象是不相同的。正是根据此原理,人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开发出了全视角绩效考核系统。该系统通过不同的考核者(上级主管、同事、下属和顾客等)从不同的角度来考核,全方位、准确地考核员工的工作业绩。

据最新调查,在《财富》排出的全球1000家大公司中,超过90%的公司在职业开发和绩效考核过程中应用了全视角绩效考核系统。全视角绩效考核系统之所以如此盛行,就在于它有以下几项优点:
1. 综合性强,因为它集中了多个角度的反馈信息。
2. 信息质量可靠。
3. 通过强调团队和内部/外部顾客,推动了全面质量管理。
4. 从多个人而非单个人那里获取反馈信息,可以减少偏见对考核结果的影响。
5. 从员工周围的人那里获取反馈信息,可以增强员工的自我发展意识。

但是,该系统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员工可能会相互串通起来集体作弊;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可能会发生冲突;在综合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反馈信息时比较棘手。

因此,当Intel公司在建立全视角绩效考核系统时,他们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以确保考核的质量。

匿名考核
确保员工不知道任何一位考核小组成员是如何进行考核的(但主管人员的考核除外)。

加强考核者的责任意识
主管人员必须检查每一个考核小组成员的考核工作,让他们明白自己运用考核尺度是否恰当,结果是否可靠,以及其他人员又是如何进行考核的。

防止舞弊行为
有些考核人员出于帮助或伤害某一位员工的私人目的,会做出不恰当的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团队成员可能会串通起来彼此给对方做出较高的评价。主管人员就必须检查那些明显不恰当的评价。

采用统计程序
运用加权平均或其他定量分析方法,综合处理所有评价。

识别和量化偏见
查出与年龄、性别、民族等有关的歧视或偏爱。

从Intel, Disney等公司的经历来看,虽然全视角绩效考核系统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绩效考核方式,但它与任何一种考核技术一样,其成功亦依赖于管理人员如何处理收集到的信息,并保证员工受到公平的对待。


    
人力资源重要而不主要?
点击数:76 更新时间:2010/5/14 15:19:27 www.zxwh.com
  "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的口头禅,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也已被企业老总们者所认可。但是在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经理们却颇有感慨,在老总的日程表上,"重要"的人力资源工作往往只能排在市场、销售、研发、IT等之后,即"重要"而不"主要"。

首先,我们应当理解老总们的安排,作为大多处于初创、发展时期的中国企业,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利润等指标的确是企业能否生存的基础。老总自然对这些工作给予更多的关注。

可以看出,以上指标往往更多体现的是企业的短期效益和状况,但企业持续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还应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的能力、组织效能、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等。中国民营企业"各领风骚三五年"的短寿现象,企业领导者忽视或轻视长远指标是病根所在。药方之一就是使"重要"的人力资源工作成为"主要"的企业任务,尤其成为老板为主的高层领导班子的主要责任。

人事管理从名称上已转为人力资源管理,但很多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内涵和目标仍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企业将人事部换牌为人力资源部,工作从人事服务扩展到招聘、薪资管理、绩效考核、员工培训,这种摇身一变就真正能够实现"将员工作为资源使其效能发挥最大化"的目标吗?还很不够。

一、必须真正将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连接起来

由于战略和各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相距甚远,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只能被动的服务于业务发展需要,不能发挥其主动功能。如企业迅速扩张急需大量职业管理者,人力资源部就突击提拔或从外部大量招聘,表面上及时迅速的满足了企业需要,实际上由于缺乏对企业战略的充分理解,即目标指向不清晰,结果可能导致数量上完成任务、质量效果却很差。例如大量"空降部队"(外聘经理)的加入,其专业能力足以胜任工作,但由于这些人员工作经验丰富,熟悉、已认同某个特定企业的文化,形成较为稳定的价值观念,很难迅速的自我调整适应新的组织理念和文化,很容易导致其能力难以充分发挥,不能满足企业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必须将各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间建立起系统联系

招聘、薪资福利、绩效管理、培训工作以职能形式各自独立,而对企业领导者和其他管理者来说,所面临并需要解决的人力资源问题往往是跨越这些职能的,例如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并保留他们,如何对员工进行考核评价,如何激励员工,如何培养职业管理者等,只有一体系统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人力资源真正发挥功效。故此,我们提倡着眼长远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醒高瞻远瞩的企业领导者必须从全新的角度,以系统、全局的眼光来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即我们提出在企业内建立基于企业远景和经营战略的层层落实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三、必须以大人力资源观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根据企业远景和经营战略来全盘规划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确定支持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分析企业关键成功因素,明确核心业务流程;在此基础上,设计适合企业发展的个性化的组织结构,而不是模仿照搬其他企业。同时进一步阐释核心价值观,明确组织文化内涵和外延,作为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理念和原则。

由战略、组织、文化落实到具体的各人力资源操作系统,还必须经过一个普适性的技术分析过程,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它的主要内容是对职位、工作、人三者关系的分析,包括职位对公司的价值(存在的目的),如何衡量(分解的关键绩效指标),以及对任职人的素质要求。该平台将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予以实化,是建立招聘、培训、考核、报酬等人力资源操作系统的基础依据。平台是相对稳定的,各操作系统可以根据组织变革进行适时调整。

具体的招聘、培训开发、绩效管理、报酬等操作系统(政策、制度、程序、方法等),是企业人力资源策略的具体实现途径和手段,它包括为强调专业化而设立的职能操作系统和为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设立的跨越职能的功能系统。人力资源部通过制定作为"技术资源"的职能系统,以及向公司所有管理者提供"技术"应用培训和咨询辅助,促进管理者有效运用功能系统,旨在形成全公司动态有效的人力资源机制。各操作系统建立在同一个平台上,所以彼此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紧密联系的。人力资源操作系统必须充分体现并融合战略、组织、文化的要求,而每家公司的战略、组织、文化独具特点,所以人力资源操作系统也应该是个性化、切合企业实际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

相信"大人力资源观"能指导企业将人力资源工作从"重要"转为"重要+主要"。

    
公共事物的责任分担与利益分享——公共事物管理体制改革与开放的思考
点击数:55 更新时间:2010/5/14 15:19:33 www.zxwh.com
摘要:公共事物是关系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利益的社会性事务,包括公共物品的生产供给和公共服务的设立开展。政府作为唯一主体,包揽一切公共事物的旧格局,是与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和单调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公共事物的新形态,要求政府转变职能,推动公共管理社会化,构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责任分担,平等竞争,利益共享的新模式,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

 


   一、公共事务的内涵与特性


   公共事务就是伴随社会发展过程发生的关系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利益的社会性事务。公共事务包括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和公共服务的设立与开展。从广义上理解,国家事务和阶级事务也可列入公共事务的范畴,或者说它们之间有相互包含的关系。但是,我们认为,国家事务、阶级事务的目标指向与社会公共事务是不相同的,这两类事务的运作也有专门的规制,其承担者也特定不二。因此,还是应与公共事务严加区别,另当别论。


   公共事务的最大特性,就是它的公共性。公共事务的发生源自公共需求的变动;公共事务的承担是政府的责任,但它不排斥任何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参与;公共事务的成果又可以让参与者(投资人)和非参与者(非投资人)共同享受,普遍获益。这种现象,经济学称之为公共事务的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公共事务的“公共”特性,决定了公共事务是无利可图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是无法通过市场交易提供的。所以,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企业“不愿管”公共事务,而势单力薄的私人又“管不了”公共事务。那么,公共事务的责任就理所当然地落在专门的公共管理机构——政府身上。


   但是,公共需求的不断变动,又决定了公共事务还具有另外两个特性——多样性和阶段性。


   公共事务的多样性,表现出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公众自主选择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权力的真正实现。公众对公共物品和服务质与量方面的需求偏好倾向不可能一模一样。普遍的需求与特殊的需求。较低层次的需求与较高层次的需求,分布不均地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中。恰恰是公共事务的多样性,检验了政府垄断公共事务权力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为以益公惠民、服务大众为宗旨,以非营利为基本原则的民间社团组织与政府分担公共事务责任提供了实践依据,并创造了极大的机会和生长空间。


   公共事务的阶段性,表现出公共事务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标准;某些事物在某一阶段会集聚增多,某些事务的范围、对象会发生转移变化。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阶段,低层次的基本生存需要是公众普遍的需求,那么,公共事务的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是围绕着提供和保障公众基本的吃饭穿衣展开。社会经济发达了,公众的生活品位发生分化,对生存质量和福利水平的要求更高,更多元化,文化方面、个性发展与享受方面的公共事务增多了。例如,现阶段,居住环境方面的公共事务增多了,人口流动、卫生保健、尊老爱幼方面的公共事务增多了,消除贫富差距、创造平等机会方面的公共事务增多了。而且,一些原来纯属经济事务范畴的事务,也逐渐转化扩大为公共事务,例如,交通、电话通讯、信息网络建设等事务。显然,此阶段的公共事务与经济匾乏时代的公共事务不可同日而语。


   现代社会,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社会,各国政府已注意到治理好公共事务,对国内稳定,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许多发达国家,把改革公共事务管理作为政府的优先目标之一。国际权威评估机构已把公共事务管理作为衡量一国政府施政目标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数,把公众在公共事务中的地位和参与程度,作为衡量一个社会民主文明进步的尺度。


   二、公共事务管理的旧格局和现时状态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社会公共生活日新月异,公共事务日趋丰富膨胀,旧的公共管理模式受到冲击和挑战,政府担负公共管理职能的各种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诸如: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相对固定的行政程序不适应日趋变动的公共事务的矛盾;政府机构膨胀、管理成本无限增长、财政负担加剧问题;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问题;难以遏制腐败问题等等。公共事务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新中国50年来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状况和格局,有四个突出的特点:


   1. 管理公共事务的中心地位。主体地位几十年牢固不变。政府包揽一切公共事务,自上而下,一统到底,方方面面,无所不在。社会一切公共福利来自政府;


   2.各级政府行政部门重叠庞大,低效率高成本运行;


   3.习惯运用行政命令。宣传教育、群众运动。义务劳动综合治理的模式;


   4.政府之外,没有任何自治的承担公共事务职能的机构。


   具体分析,公共事务管理旧格局之“特”与中国过去的国情之“特”也是相互吻合的。


   首先,指导思想上的‘极左”和理论上的教条主义,直接导致体制上的僵化和管理行政的偏执。政府在施政过程中,把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逐渐演变成了包揽~切公共事务,全面垄断公共权力。


   其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公共事务与政治、经济高度集中统一千一体,不仅政企不分,社会公共事务的运行也高度依附于政治权力的要求和政治目标、原则及秩序的规定。政府的职能并没有实现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分化。体制决定了政府必然包揽一切公共事务。政府办企业、政府办社会,政府把天下的事务、天下的责任一身担,成为唯一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名副其实的“全能政府”。


   第三,从社会公共生活的主体——公众的状态看,民间缺乏公共契约的自律与他律的传统习惯,而政府又没有缔造民主参与、广泛合作的制度进行有效的利益诱导,那么,公共事务除政府独家辛劳经营之外,原本可开采利用的更深厚更广阔的民间资源都白白流失掉了。


   第四,长期以来,我国民众的温饱问题未解决,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处于低层次,公共事务相对简单,量少。


   客观评价,必须肯定的是,人民政府几十年来在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是全心全意不遗余力的。不管政府组 织有多大局限性,政策措施多么僵化死板,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还是政府的职责。不过,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面对公共事务的新生长、新形态,政府独家承担的职责也必须向政府外延伸,分解了。


   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新一轮机构改革,对政府机构的整体功能和管理职能进行重新疏理定位,这种职能定位,用朱镕基总理一句最简洁的话说就是:政府要管市场,但不能办市场。具体地说,政府职能主要是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大块。这反映出政府力图实现其行政管理与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取向相适应,与社会公共事务呈现的崭新变化相适应。这是一次不同于以往的带有制度性根本转变的改革。已经进行的改革,给企业乃至整个经济生活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企业脱离了政府的行政管制,以真正独立的经济主体投入市场竞争,追逐和获取最大的商业利润,整个社会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日益充实丰富,社会公共事务也日趋膨胀,并随之出现许多新领域、新形态、新问题。但是公共事务的变化并没有像经济事务、政治事务的变化那样引起从政府到民间强烈的关注。在公共事务领域出现的许多问题,更显示出政府目前的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在公共事务管理方面还不到位,不配套,不衔接和不适应。这就造成了目前我国公共事务管理总体上呈现“三态”:


   1. 矛盾态。一方面政府体制改革把公共服务作为一项重要职能加强和改进;一方面社会公共事务伴随市场经济发展丰富扩大,大量的公共事务是前所未有的(没见过),政府受职能和人员编制、素质制约,既不可能投入更多行政资源来管理(管不了),又缺乏管理的经验和技术(管不好),若按旧的行政主体模式来管,往往出力不讨好。


   2. 2.真空态。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一直局限在第一部门(企业)与第二部门(政府)的二元化格局当中,而对以非营利为目的,以参与公共事务、推进社会公益为宗旨的第三部门(营利组织)构建与发展严重忽视。社会公共事务责任分担的法规、政策几乎空白;民间合作承担公共事务的意识淡漠,能力乏弱;有关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的理论研究和舆论宣传更为少见。


   3. 3.流失态。由于制度的空缺和体制转换的不到位、不配套、不衔接,导致社会公共事务的“利益蛋糕”无法做大,甚至导致利益流失。例如,市民利益社区化后,社区服务与管理制度的空缺;企业污染公共环境并对民众健康造成损害,这种外部不经济问题缕缕发生无力纠正;城镇现有公共文体设施和福利设施长时间闲置甚至荒废,有些转为商业性使用;企业、私人捐赠的公益金,本来有保值增值的能量和效应,由于机构和制度不完善,无监管,账目混乱,致使大量基金不仅难以保值增值,甚至在投资中被骗,被拆借、挪用、流失;许多适宜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携手开发共同承担的公益事业,未能有效地开发等等。


   4. 公共事务管理的改革正随政府体制的改革在推进中,方向已明确,大势趋好。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加速新陈代谢,全方位实现公共事务管理的制度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对财会人员的素质要求
点击数:91 更新时间:2010/5/14 15:19:39 www.zxwh.com
在千年之交、世纪更迭之际,人类社会即将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这种变化将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及经济发展方式带来剧烈而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财会人员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对此抒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同行和读者。
一、财会人员要有时代意识
时代意识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十分宽泛、时限极其严格的一个术语。在这里,我们不打算给它一个精确的定义,仅从会计工作的实际谈谈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富有时代精神的“三大意识”。
1、发展意识
会计自诞生之日起,就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十九世纪中叶爆发了工业革命,确立了工厂制度。工厂制度的建立一举解决了现代会计赖以存在的四大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有利于加强工厂管理的成本管理会计的方法。随后,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了制度创新,股份有限公司取代了原始的工厂制度而成为占绝对优势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变化,使得会计对“受托责任”的处理凸显出来,并由此形成了以对外报告为专职的财务会计和以对内报告为主旨的管理成本会计。在最近几十年内,由于人们对物价变动、企业破产、生态环境、社会责任、公司税务等因素高度关注,使会计的内容进一步充实,分化出通货膨胀会计、清算会计、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和税务会计等等,初步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系统完整的会计体系。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工具的创新、社会保险业和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与之相应的又产生了国际会计、企业集团会计、跨国公司会计、合并会计、外币业务会计等等。美国伊利洛斯大学E ·贝尔考依教授针对现有会计存在的局限性和会计使用者对更多、更新信息的需要,写了《会计未来趋势》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了未来会计的六大发展趋势:①社会经济会计。它主? 谴雍旯劬玫慕嵌壤捶从澈图屏科笠稻没疃陨缁岬挠跋欤荚谡媸捣从衬程囟ㄆ笠刀陨缁岬墓毕祝约八陨缁嵩鹑蔚穆男星榭觥"谌肆ψ试椿峒啤4郴峒撇嘀赜诙晕镏首试春筒莆褡试吹募萍郏鍪恿硕云笠底畋蟮娜肆ψ试吹募萍郏嗣植拐庖徊蛔悖肆ψ试椿峒票厝挥υ硕"鄄ㄗ时境杀净峒啤F笠嫡加玫淖式鹜ǔS辛礁隼丛矗凑褡时竞筒ㄗ时尽O钟谢峒浦蝗啡险褡时镜某杀荆蝗啡喜ㄗ时镜某杀荆坪踉擞貌ㄗ时臼俏扌杌ǚ汛鄣模馐且桓鲅现氐奈笄"芟纸鹆髁恐苹峒啤U庵只峒撇唤黾锹加肽郴峒破诩涞南纸鹗罩в泄氐幕峒剖孪睿ㄏ纸鹬苹峒疲布锹加上鬯鸬娜饲坊蚯啡说南纸鹆髁浚ㄖ赣κ照士畹氖栈睾陀Ω墩士畹某セ埂ㄔ鸱⑸苹峒疲O纸鹆髁恐苹峒剖墙纸鹬苹峒坪腿ㄔ鸱⑸苹峒迫谖惶宓幕峒坪怂阆低场=⒄庵只峒浦频母灸康模谟谙蚱笠道婀叵等颂峁┧窃诰霾吖讨兴匦璧南纸鹆髁啃畔ⅰ"莶莆裨げ獾谋啾āF笠挡莆裨げ獾谋啾ㄖ饕嵌云笠档牟莆褡纯龊陀芰性げ狻K孀诺缒缘钠占昂驮げ馊砑目ⅲ岣吡嗽げ獾淖既沸浴⒔档土嗽げ獾某杀荆蛊笠涤锌赡鼙啾ú莆裨げ庾柿稀"薇嘀圃鲋当ǜ妗2簧倩峒蒲ё胰衔衷诘摹熬焕泵嫣荒苷嬲? 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他们主张计算增值额,并编制增值报告,以便从更广泛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我们姑且不去评说贝尔考依教授的观点是否正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会计从来不会停滞不前,总在不断衍生和翻新。这种变化,一方面沿着越来越细微的轨迹发展,另一方面沿着越来越宏观的轨迹发展。很显然,如果我们的财会人员没有发展的意识,没有发展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就必然落伍。
2.创新意识
目前,人类正处于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阶段。知识经济,其实质就是高技术经济、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是一种区别于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既给传统的会计的发展、创新带来了机遇,与此同时,也给它提出了全方位的、严峻的挑战。撮其要者,胪列三个事例:
其一 技术创新对传统会计的挑战。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众所周知,由现代科技革命所引动的经济生活中一系列技术创新是主导当代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技术创新,就不可能有经济增长。具体到一个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可以使其从濒临倒闭的边缘起死回生,并得以持续发展,也可以使一家处于发展颠峰的企业一夜间跌入谷底,彻底丧失再发展的能力。不言而喻,在技术创新条件下,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及不确定性水平大大提升,资产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更象变戏法似的扑朔迷离。这种变化,使得传统的会计模式无法应对。传统会计建立在借贷记帐法、历史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这一模式对于确认、记录、计量、报告企业有形资产的流动是行之有效的,但对于因技术创新所产生的企业专利权、专营权、版权、技术秘方、商标权、品牌权、商誉、回避竞争协议、计算机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市场开发、技术引进、人才引进等无形资产的揭示则显得有些黔驴技穷,不能真实地、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因此技术创新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模式的诞生。
其二 金融工具创新对传统会计的冲击。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浪潮席卷全球,波及金融业务的各个领域。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全球性的金融创新大趋势已露端倪。现在金融工具创新已由第一代(现金、银行存款和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向第二代(即衍生金融工具)迈进。在这一阶段,一种新设计的金融工具随时都有可能投入市场,参加运作。如一些银行、证券公司近年来推出了一批新“组合”的衍生工具,象“封顶”、“保底”、“加圈”、“互换期权”、“汇价幅度期汇”之类,还有新的不动产类衍生工具和通货膨胀类衍生工具。这些新创的金融工具,如果操作得当,能够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并带来丰厚的投资报酬;反之,将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导致灭顶之灾的倒闭、破产。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传统会计不能及时、准确、快捷地揭示和披露风险信息,因而也不能以此为基础提出防范风险的具体对策。要适应这一情况,必须对传统会计中的会计要素定义、对会计确认标准的原则、对会计计量的基础以及对会计报表结构体系等进行彻底改革。金融工具创新呼唤着财务会计的创新。
其三 信息技术发展对传统会计的洗刷。信息产业代表着新一代的生产力,是促使世界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先导产业和主导产业。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必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全球卫星通讯的实现和互联网络的建成,对以人工系统为基础而构筑起来的现有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将是一次飓风式的洗礼。现有会计模式仅局限在帐户左方记借,帐户右方记贷;仍利用三个世纪以前发明的反向抵减技术来实现会计信息中的正、负数表达;仍运用纸张、笔墨加算盘等技术手段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加工、显而易见,这种会计模式的建立是以语言的产生、文字、纸张及印刷术的发明为技术基础的,已经适应不了信息技术革命这一技术基础,容纳不了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强大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发展呼唤着财务会计的创新。
3、开放意识
开放是我国的一项深入人心的基本国策。就会计领域而言,开放的必然性在于:第一,在较长时间内,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会计只是充分反映经济活动,监督经济过程的卑微角色,而不能成为“民众利益的看门狗”和“国家不花钱的经济警察”,根本担当不了主导社会资源流向和主导社会财富分配的重任。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模式,这当然离不开在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引进会计国际惯例,引进西方的财务呈报概念框架,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框架体系。第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国经济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往日益频繁、各国经济运行的方式和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日益缩小,国家与地区间的分隔也逐步消除,会计及会计学科的国际一体化将是不可逆转的潮流。综上所述,作为跨世纪的财务人员,必须有开放的意识,以博大的胸襟,对西方会计进行精严的选择,吸取对我有用的东西,推动中国的会计事业和会计学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二、财会人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在知识经济时代,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对人的能力的挑战,而人的能力又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程度。要想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名合格财会人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作基础。
1、通晓专业理论
按高标准要求,一名出色的财会人员必须有宽厚的会计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会计实务技能。鉴于目前财会队伍素质不高的实际情况,我拟将会计专业理论分成几个层次,并依据这些理论与会计实务关系的远近,提出程度有别的具体要求和建议,与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同仁共勉。
第一 了解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人们(认识主体)把握会计事物(认识客体)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和。会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具体来说,主要有逻辑方法、实证方法、比较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获取感性知识的具体方法,如数学方法、统计方法、历史方法和经验方法。它是一个由哲学方法、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和会计具体研究方法所组成的多层次、多种类方法的有机体系,是更有本质的理论。它对于充实和完善会计理论。拓展会计理论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财务理论研究人员对这些研究方法必须有透彻的领悟和精湛的运用技术巧。只有这样,才能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就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方法论,对于从事具体财会工作的同志来说,对这些方法也要有一个起码的了解,因为这有利于财会人员从最高层次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并运用它指导具体工作。
第二 熟悉会计基本理论、发展会计理论和比较会计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从后台走向前台
点击数:74 更新时间:2010/5/14 15:19:44 www.zxwh.com
  [提要:传统的人事管理把精力放在员工的考勤、档案、合同管理等事务性的工作上,被定位为后勤服务部门。到了90年代,随着企业基础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在管理中,人作为一项资源,而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人们所强调的“科技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在这一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以人才测评、绩效评估和薪资激励制度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得以确立。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比,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无疑有了重大的飞跃。而21世纪,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它必须是动态的,而且是前瞻性的,是指导实践工作的。只有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新的定位,从后台走到前台,才能真正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整个企业管理的轴心。]

  后台式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注重于招聘、员工合同管理、考勤、绩效评估、薪金制度、调动、培训等与公司内部员工有关的事项,却忽略了与顾客的联系,没有关注顾客需求和市场的变化。

  这种后台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一个内部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提供服务和支持,而对公司所经营的业务缺乏深入了解的机会,缺乏对整个公司走向的洞察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所采用的管理方式也只能是事后的一些修补措施,而真正的人力资源规划也成为一种想像,根本无法有效地实行。这种滞后于实践的管理模式,也注定了人力资源部门无法成为一个企业的轴心部门,从而难免成为一个无法与业务部门并列的、具有相等地位的部门。只有在业务部门提出需求以后,才能采取一些设法满足业务部门需求的静态的行动,是一种被动式的反应(reactive),它对业务部门的真实需求缺乏深入的分析,更无法指导实践。

  外部环境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新需求

  Internet的出现,信息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使地球变得更小,更像一个信息化的村庄。在信息时代,企业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面临各种新的挑战。唯有变化才是Internet时代唯一不变的。动态的变化的时代必然需要有与之相应的前瞻性的动态企业管理模式。

  这种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基础管理。90年代的企业中业务流程重组、组织扁平化越来越被认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虚拟组织、知识管理等成为企业管理者面临的日常事务。走动式管理(walk-around management)、开卷式管理(open-book management)等各种新的管理模式不断出现。面对企业基础管理的模式的革命性变革,而建立在基础管理模式平台之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却缺乏革命性变革的动力和行动,这显然无法适应Internet时代对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

  尤其在IT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更是非常明显:从业人员普遍具有年轻化,流动性大,知识更新快,独立性、团队性、知识性强等特点,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的解决方案

  前台式:人力资源管理在Internet时代必须从后台移到前台,对客户、业务和市场有必要的深入接触和了解,在此基础之上把握整个公司走向的洞察力和对整个行业走势的前瞻性预测。

  动态式:唯有变化才是唯一不变的现象是信息时代的特征。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也必须是动态的,变化着的,并且是实时的。从事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也可以是经过岗位调换的,有其它部门工作经历的人员。其办公也可以是流动的,而不一定静止地固定在办公室。

  轴心式:在整个公司中,人力资源部门与其他部门相比应处于中心的地位,象一个机器中的轴心。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它应该是每个部门经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已有不少大中型企业在组织结构中设立副总裁级的人力资源总监职务(CHO,Chief HR Officer),并在其它部门建立人力资源岗位。

  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前台式、动态式和轴心式的人力资源战略,应成为三种不同层次上的战略:企业、跨部门及部门。

  企业层次上:在企业层次上的人力资源管理需“一把手”的亲自参与。尤其对于人力资源规划与人力资源开发,公司的利益能与员工分享,直接回答“What\'s In It For Me”。企业必须注重和不断提高员工满意度,帮助员工作职业生涯规划。高薪招聘最优秀的人,并倡导活力、互动的、灵感激发式的企业文化。

  跨部门层次上:建立革命性的制度如:岗位调换制,跨部门团队建设,内部客户制等。

  部门层次上,又分为两种情况: 

  1.人力资源部:作为轴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提升整个公司管理水平的关键。人力资源部门要担任“导师”的角色。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要做人力资源专家、培训导师。人力资源部门不但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岗位调换和培训,帮助非市场部门的员工了解客户、市场的走向;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部作为人力资源规划、招聘政策、培训计划、薪金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只有对企业、市场和行业发展的全局性的把握,才能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各项功能。

  因此人力资源部不应该仅仅埋头于内部事务,而应该了解业务和市场。并从外部来确立对人力资源部门的业绩评估标准,也就是让其他部门、顾客来评估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并挖掘对人力资源部门的未表明的期望。而且把公司的外部顾客也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他们同样是企业技术、产品创新的资源。

  2.其他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是每个部门经理工作的组成部分。但在IT行业,许多部门经理是由业务人员提拔的,对于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没有经验,甚至没有必要的认识。对于新提拔的经理,人力资源部应给予培训,并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经理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其评估下属员工业绩的能力。部门经理应该主动与人力资源部门沟通,共同实现管理的目标,而不仅仅在需要招人或辞退员工时,才想到人力资源部。

  企业要真正有效地运行,必须使人(people)、流程(process)、技术(technology)这三者有最佳、最合理的组合,并使整个企业的经营从技术驱动(technology-driven),变为业务驱动(business-driven)。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只有建立在人、流程和技术这三者有最佳的组合及商务驱动的企业基础管理平台之上,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科技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是建立在企业基础管理的平台之上的,而企业基础管理则随其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嗅觉不灵敏,人力资源管理必然滞后于企业基础管理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因此,有必要大力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从后台走向前台,从静态管理转到动态管理,从滞后于实践进到前瞻于实践。只有这样,人力资源管理才能真正成为整个企业管理的轴心,并真正实现“科技以人为本”。同时,应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成为其他每个部门工作的一部分。进行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需要对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真正的认识,并充分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决策性、全局性和长期性。

    
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区别
点击数:73 更新时间:2010/5/14 15:19:50 www.zxwh.com
   对于不少人来说,我们嘴上讲的是“绩效管理”,实际上心里想的、手头做的是“绩效考核”,不信,看一看案例:“王君给我们的启示”

  个案介绍:

  王君最近情绪糟糕透了,坐在办公室,冲着墙上那张《××年度销售统计表》不断运气。这也难怪,全公司23个办事处,除自己负责的A办事处外,其他办事处的销售绩效全面看涨,唯独自己办事处的作犬牙状,不但没升,反而有所下降。

  在××公司,王君是公认的销售状元,进入公司仅五年,除前两年打基础外,后几年一直荣获“三连冠”,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也正因为如此,王君从一般的销售工程师,发展到客户经理、三级客户经理、办事处副主任,最后到了办事处最高长官——办事处主任这个宝座,王君的发展同他的销售绩效一样,成了该公司不灭的神话。

  王君担任A办事处主任后,深感责任的重大,上任伊始,身先士卒,亲率20名弟兄摸爬滚打,决心再创佳绩。他把最困难的片区留给自己, 经常给下属传授经验。但事与愿违,一年下来,绩效令自己非常失望!

  烦心的事还真没完。临近年末,除了要做好销售总冲刺外,公司年中才开始推行的“绩效管理”还要做。

  王君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天天讲管理,天天谈管理,市场还做不做。管理是为市场服务,不以市场为主,这管理还有什么意义。又是规范化,又是考核,办事处哪有精力去抓市场。公司大了,花招也多了,人力资源部的人员多了,总得找点事来做。考来考去,考的主管精疲力竭,考的员工垂头丧气,销售怎么可能不下滑。不过,还得要应付,否则,公司一个大帽子扣过来,自己吃不了还得兜着走。”

  好在绩效管理也是轻车熟路了,通过内部电子流系统,王君给每位员工发送了一份考核表,要求他们尽快完成自评工作。同时自己根据员工一年来的总体表现,利用排队法将所有员工进行了排序。排序是件非常伤脑筋的工作,时间过去那么久了,下属又那么多,自己不可能一一都那么了解,谁好谁坏确实有些难以的区分。不过,好在公司没有什么特别的比例控制,特别好与特别差的,自己还是可以把握的。

  排完队,员工的自评差不多也结束了,王君随机选取6名下属进行了5-10分钟考核沟通,乌拉!OK!问题总算解决了,考核又是遥远的下个年度的事情了,每个人又回到“现实工作”中去。

  案例分析:

  看到这桩案例,不知道你有何感想,但有一点恐怕大家都会想到:“这样的绩效考核到底有什么好处?这算不算是绩效管理?”

  从人力资源部来讲,王君上交到人力资源部的考核表基本上都放在了文件框中,并且很可能被遗忘掉!考核内容是人力资源部费尽心血,不知耗费了多少脑细胞苦思冥想出来的,但到了各级管理者手中,它象一个死程序、死循环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重复使用着。

  从员工来讲,年复一年的、重复撰写的工作总结,公司和管理者根本就没有仔细看过,考核真的是一种“形式”,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手段”,只要别出错,结果差不到哪里去,平日再用力,不如年底一锤子。只要年底努把力,考核结果准不错。干活不如把上司的脉,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从管理者来讲,平时工作已经够忙了,人力资源部还要插一杠子,如果公司废除考核或将考核权交给人力资源部,那将是一件极为开心的事情。

  但从实际上来看,王君所在的部门运作的不是很好。他的员工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他们对谁应该做什么不是很清楚,造成有些事没有人做,而另外的事大家又重复做;同一个错误重复发生,致使每个人都感到了手足无措,但是好像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而大多数情况下,王君对正在发生的事都不太清楚,他只知道他很忙,他的员工也很忙,经常忙得“不知道为什么忙”。

  在上面的案例中,王君错误地认为绩效评价就是绩效管理,而绩效管理就是填表和交表。

  因此,要想使绩效管理成功,必须对一些常见的错误概念有清醒的认识,因为这些错误概念能使最好的经理晕头。
  
  绩效管理不是:
  · 简单的任务管理;
  · 评价表;
  · 寻找员工的错处,记员工的黑帐;
  · 人力资源部的工作;
  · 经理对员工做某事;
  · 迫使员工更好或更努力工作的棍棒;
  · 只在绩效低下时使用;
  · 一年一次的填表工作;
  · 绩效考核;
  · 对事不对人;

   绩效管理是在目标与如何达到目标而达成共识的过程,以及增强员工成功地达到目标的管理方法。该过程是由员工和他的直接主管之间达成的承诺来保证完成,并在协议中对下面有关的问题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 期望员工完成的工作目标。
  · 员工的工作对公司实现目标的影响。
  · 以明确标准说明“工作完成得好”是什么意思。
  · 员工和主管之间应如何共同努力以维持、完善和提高员工的绩效。
  · 工作绩效如何衡量,即绩效标准是什么。
  · 指明影响绩效的障碍并提前排除或寻求排除的办法。

  实际上,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几个重要的构件:目标/计划、辅导/教练、评价/检查、回报/反馈,仅盯住系统的一个构件,是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的。

  绩效管理不是一个什么特别的事物,更不是人力资源部的专利,它首先就是管理,管理的所有职能它都涵盖: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因此,绩效管理本身就是管理者日常管理的一部分,想躲都躲不开;难怪有不少管理者在接受绩效管理的培训后发出感慨:“管理者不做绩效管理,还能做什么!”

  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交流过程,该过程是由员工和他的直接主管之间达成的协议来保证完成。

  绩效管理是一个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不仅强调达成绩效结果,更通过目标、辅导、评价、反馈,重视达成结果的过程。

  通过上述两大循环,我们不难发现,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它在绩效管理中投入的精力应该是最少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简单的将绩效管理理解为绩效评价,更不能将绩效管理看作是一件孤立的工作,认为它只是反映过去的绩效,而不是未来的绩效;认为它与管理者日常的业务和管理工作毫不相干,与员工发展、绩效改进、组织目标、薪酬管理等工作没有联系,它仅仅成了一种摆设,这样人们认为它毫无意义也就不足为怪了.

     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点击数:88 更新时间:2010/5/14 15:19:55 www.zxwh.com
内容提要:信息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自主性、创新性、骄傲性等特征,管理知识型员工应采取充分发挥员工独立自主性,创造良好的软环境等措施。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速度迅猛,世界面临着信息化、全球化的两大趋势。在科技先进和信息化先行的发达国家,又涌现了知识经济的浪潮,这给经济管理和传统经济管理理论带来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课题。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的生产存储、分享和使用在技术上更为可行、经济上更为合算,经济活动中各种要素的配置、组合方式将更为合理、更有效,企业经济管理之间竞争的重点在知识、资讯、科技综合体——知识型的人才,而经济管理中各种要素的管理归根到底是对高素质人员的管理——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知识型员工管理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有关知识型员工的几个基本概念
  1.知识工作与知识型员工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对知识工作的定义是:利用知识与技术提高生产率,使知识具有生产性、生产力特点,从而对管理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知识管理活动参与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工作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特别是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知识工作又有了新的内涵,即信息经济时代条件下的知识工作,是以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为主要特色的经营管理活动参与过程。这一时期,知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新知识、创造新产品,即知识工作的一切目标都是围绕着知识的创新服务的。所以,新的知识工作的概念应是指对知识的学习、利用和创造发展新知识的活动。

 

  彼得·德鲁克也提出了知识工作者的概念:知识型员工是指,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知识型员工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是知识型员工最主要的特点。此外,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一种思维性活动,知识的更新和发展往往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有所适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知识型员工兼具知识性、创造性、灵活性等方面的特征。加拿大著名的学者、加拿大优秀基金评选主审官弗朗西斯·赫瑞(Frances Horibe)认为:“简而言之,知识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本文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在一个企业组织之中用智慧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动手所创造的价值的员工。

  2.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工业经济

  信息经济是工业经济发展起来的,也被称为“后工业经济”,它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指导思想,而工业经济主要以单一的,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以获最大利润为指导思想。知识经济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工业经济生产力发展一定水平必须结果,是对工业经济的超越。不少学者认为,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应该说信息经济是一种以信息等相关产业为支柱的一种经济时代,也是从工业经济发展起来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早期表现,知识经济要求更高的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是信息经济的高级阶段,其内涵进一步扩大。总之,从发展顺序来看应该是: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信息经济。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信息经济的时代,并不断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所以目前的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应属于信息经济时代的管理。

  3.知识管理、信息管理与知识经营

  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发展为知识型的管理,简称为知识管理,它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创新的能力,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纯粹的信息管理则是对企业信息进行分类等。知识不等于信息,知识是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结合的产物。知识与信息的不同是知识管理、信息管理这两种管理最大的不同点。知识管理包括对人的管理和对信息的管理,它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的创新能力相结合,进而增加企业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20世纪末发达国家不少企业在企业总经理与信息部经理之间设立一种知识主管(CKO)的新职位,并作了适当的分工,信息部经理重点负责企业技术与信息的开发应用,而知识主管主要从事企业创新和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员工。无论是信息管理还是知识管理,都主要是针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只不过知识管理是更高层次的管理。管理相对于经营来讲,它是根据企业的经营决策所确定的一定时期的经营意图,即经营方针、目标、战略、计划的要求以及下达的具体任务,组织生产活动,并保证实现。从企业管理的分层来看,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属于执行层,而知识经营属决策层,所以知识管理与知识经营之间是执行与决策的关系。

  二、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知识型员工具有比其他员工更强的竞争性,必须调整公司,把公司建成知识型公司,并建立有利于知识型员工彼此进行合作的创造性方式。彼德·德鲁克说:“知识型员工不能被有效管理,除非他们比组织内的任何其他人更知道他们的特殊性,否则他们根本没用。”为此,必须充分了解及掌握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才能管理好知识型员工。


  1.独立性

  知识型员工拥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这种员工不喜欢上司把要做的每一件事的计划与措施都已安排的非常明确,这样使员工觉得自己是被上司完全摆布,缺少自主性。一般说来,知识型员工倾向于独立自主,这种特性表现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方面的灵活性要求以及宽松的组织气氛,知识型员工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甚至无法忍受远处上司的遥控指挥,而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

  2.创新性

  创新是知识型员工最重要的特征。库珀解释说:“知识型员工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有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重复性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资质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不断使产品和服务得以更新。
  3.骄傲性

   专业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输渠道的多样化改变了组织的权力结构,职位并不是决定权力有无的惟一因素。知识型员工由于具有某种特殊技能,往往可以对其上司、同僚和下属产生影响。也由于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和知识本身的不完善性使得知识型员工并不崇尚任何权威,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他自己。
  4.流动性

  在信息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家与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表现在技术的竞争上,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知识型员工的竞争,这一大环境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宏观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可能。信息经济对传统的雇佣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资本雇佣劳动”这个定律开始受到质疑。因为在信息经济时代,资本不再是稀缺要素;知识取代了它的位置,长期保持雇佣关系的可能性不断降低。
  5.成就性

  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实现自身价值,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这种员工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6.复杂性
  复杂性主要指的是劳动的复杂性。首先,劳动过程复杂。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思维性活动,依靠大脑而不是体力,劳动过程以无形的为主,而且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和任何场所。加之工作并没有确定流程和步骤,其他人很难知道应该怎样做,固定的劳动规则并不存在。因此,对劳动过程的监督既没意义,也不可能。其次,劳动考核复杂。在知识型企业,员工独立自主性并不等同于员工之间不需要配合,员工的工作由于科技的发展一般并不独立,他们的工作一般以工作团队出现,通过跨越组织界限以便获得知识综合优势。因此,劳动成果多是团队智慧和努力的结晶,这使得个人的绩效评估难度较大,因为分割难以进行。第三,劳动成果复杂。成果本身有时也是很难度量的。比如,一个市场营销人员的业绩就难以量化,原因不仅在于营销效果的滞后性,也在于影响营销业绩因素的多样性。

  三、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


  信息经济时代是一个崇尚知识的时代,员工的聪明才智比以往都体现出更高的价值,知识员工成为企业的主要资源,他们的创造力是公司价值增值的源泉,生产工具开始转移到了知识型员工的手中,因为知识型员工的生产工具是存在其大脑中的知识。所以,企业的管理也应做出一些变革和调整。

  1.充分发挥员工独立自主性

  由于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自主性特征,企业应更加重视发挥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通过授权为团队提供其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包括资金、物质上的支持,也包括对人员调用,并利用信息技术来制定他们认为是最好的工作方法,建立自我管理正式组织及非正式组织。自我管理式团队的形式也符合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能使信息快速传递和决策快速执行,提高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和管理效率,并且也能满足知识型员工工作自主和创新的需求。知识型员工更多地从事思维性工作,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对他们没有多大的意义,而知识型员工也更喜欢独自工作的自由和刺激,以及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为了鼓励知识型员工进行创新性活动,企业应该建立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自我考核的体系框架下,自主地完成任务。

  2.员工与产品平等对话

  在工业时代的公司中,社会分工明确,大多数工作的定义方式使得员工和管理者很难看到完整的过程。工业时代的工作并没有给人们一个对于产品属性的清楚的认识,过程中重要的部分和产品被锁定在一个黑箱中,作为个人的贡献者看不到,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在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中的

面试,都试什么?
点击数:53 更新时间:2010/5/14 11:45:33 www.zxwh.com 

从理论上讲,面试可以测评应试者任何素质,但由于人员甄选方法都有其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综合运用,则事半功倍,否则就很可能事倍功半。因此,在人员甄选实践中,我们并不是以面试去测评一个人的所有素质,而是有选择地用面试去测评它最能测评的内容。

    面试测评的主要内容如下:

    1、仪表风度 这是指应试者的体型、外貌、气色、衣着举止、精神状态等。像国家公务员、教师、公关人员、企业经理人员等职位,对仪表风度的要求较高。研究表明,仪表端庄、衣着整洁、举止文明的人,一般做事有规律、注意自我约束、责任心强。

    2、专业知识 了解应试者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其专业知识更新是否符合所要录用职位的要求,作为对专业知识笔试补充。面试对专业知识的考察更具灵活性和深度。所提问题也更接近空缺岗位对专业知识的需求。

    3、工作实践经验 一般根据查阅应试者的个人简历或求职登记表,作些相关的提问。查询应试者有关背景及过去工作的情况,以补充、证实其所具有的实践经验,通过工作经历与实践经验的了解,还可以考察应试者的责任感、主动性、思维力、口头表达能力及遇事的理智状况等。

    4、口头表达能力 面试中应试者是否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或建议顺畅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考察的具体内容包括:表达的逻辑性、准确性、感染力、音质、音色、音量、音调等。

    5、综合分析能力 面试中,应试者是否能对主考官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抓住本质,并且说理透彻、分析全面、条理清晰。

    6、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主要看应试者对主考官所得的问题理解是否准确,回答的迅速性、准确性等。对于突发问题的反应是否机智敏捷、回答恰当。对于意外事情的处理是否得当、妥当等。

    7、人际交往能力 在面试中,通过询问应试者经常参与哪些社团活动,喜欢同哪种类型的人打交道,在各种社交场合所扮演的角色,可以了解应试者的人际交往倾向和与人相处的技巧。

    8、自我控制能力与情绪稳定性 自我控制能力对于国家公务员及许多其他类型的工作人员(如企业的管理人员)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在遇到上级批评指责、工作有压力或是个人利益受到冲击时,能够克制、容忍、理智地对待,不致因情绪波动而影响工作;另一方面工作要有耐心和韧劲。
   
    9、工作态度 一是了解应试者对过去学习、工作的态度;二是了解其对现报考职位的态度。在过去学习或工作中态度不认真,做什么、做好做坏者无所谓的人,在新的工作岗位也很难说能勤勤恳恳、认真负责。

    10、上进心、进取心 上进心、进取心强烈的人,一般都确立有事业上的奋斗目标,并为之而积极努力。表现在努力把现有工作做好,且不安于现状,工作中常有创新。上进心不强的人,一般都是安于现状,无所事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什么事都不热心。

    11、求职动机 了解应试者为何希望来本单位工作,对哪类工作最感兴趣,在工作中追求什么,判断本单位所能提供的职位或工作条件等能否满足其工作要求和期望。

    12、业余兴趣与爱好 应试者休闲时爱从事哪些运动,喜欢阅读哪些书籍,喜欢什么样的电视节目,有什么样的嗜好等,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兴趣与爱好,这对录用后的工作安排常有好处。

    另外,面试时主考官还会向应试者介绍本单位及拟聘职位的情况与要求,讨论有关工薪、福利等应试者关心的问题,以及回答应试者可能问到的其他一些问题等。


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点击数:48 更新时间:2010/5/14 16:37:18 www.zxwh.com

内容提要:信息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自主性、创新性、骄傲性等特征,管理知识型员工应采取充分发挥员工独立自主性,创造良好的软环境等措施。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速度迅猛,世界面临着信息化、全球化的两大趋势。在科技先进和信息化先行的发达国家,又涌现了知识经济的浪潮,这给经济管理和传统经济管理理论带来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课题。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的生产存储、分享和使用在技术上更为可行、经济上更为合算,经济活动中各种要素的配置、组合方式将更为合理、更有效,企业经济管理之间竞争的重点在知识、资讯、科技综合体——知识型的人才,而经济管理中各种要素的管理归根到底是对高素质人员的管理——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知识型员工管理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有关知识型员工的几个基本概念
  1.知识工作与知识型员工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对知识工作的定义是:利用知识与技术提高生产率,使知识具有生产性、生产力特点,从而对管理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知识管理活动参与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工作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特别是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知识工作又有了新的内涵,即信息经济时代条件下的知识工作,是以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为主要特色的经营管理活动参与过程。这一时期,知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新知识、创造新产品,即知识工作的一切目标都是围绕着知识的创新服务的。所以,新的知识工作的概念应是指对知识的学习、利用和创造发展新知识的活动。

  彼得·德鲁克也提出了知识工作者的概念:知识型员工是指,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知识型员工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是知识型员工最主要的特点。此外,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一种思维性活动,知识的更新和发展往往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有所适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知识型员工兼具知识性、创造性、灵活性等方面的特征。加拿大著名的学者、加拿大优秀基金评选主审官弗朗西斯·赫瑞(Frances Horibe)认为:“简而言之,知识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本文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在一个企业组织之中用智慧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动手所创造的价值的员工。

  2.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工业经济

  信息经济是工业经济发展起来的,也被称为“后工业经济”,它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指导思想,而工业经济主要以单一的,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以获最大利润为指导思想。知识经济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工业经济生产力发展一定水平必须结果,是对工业经济的超越。不少学者认为,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应该说信息经济是一种以信息等相关产业为支柱的一种经济时代,也是从工业经济发展起来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早期表现,知识经济要求更高的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是信息经济的高级阶段,其内涵进一步扩大。总之,从发展顺序来看应该是: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信息经济。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信息经济的时代,并不断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所以目前的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应属于信息经济时代的管理。

  3.知识管理、信息管理与知识经营

  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发展为知识型的管理,简称为知识管理,它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创新的能力,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纯粹的信息管理则是对企业信息进行分类等。知识不等于信息,知识是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结合的产物。知识与信息的不同是知识管理、信息管理这两种管理最大的不同点。知识管理包括对人的管理和对信息的管理,它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的创新能力相结合,进而增加企业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20世纪末发达国家不少企业在企业总经理与信息部经理之间设立一种知识主管(CKO)的新职位,并作了适当的分工,信息部经理重点负责企业技术与信息的开发应用,而知识主管主要从事企业创新和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员工。无论是信息管理还是知识管理,都主要是针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只不过知识管理是更高层次的管理。管理相对于经营来讲,它是根据企业的经营决策所确定的一定时期的经营意图,即经营方针、目标、战略、计划的要求以及下达的具体任务,组织生产活动,并保证实现。从企业管理的分层来看,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属于执行层,而知识经营属决策层,所以知识管理与知识经营之间是执行与决策的关系。

  二、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知识型员工具有比其他员工更强的竞争性,必须调整公司,把公司建成知识型公司,并建立有利于知识型员工彼此进行合作的创造性方式。彼德·德鲁克说:“知识型员工不能被有效管理,除非他们比组织内的任何其他人更知道他们的特殊性,否则他们根本没用。”为此,必须充分了解及掌握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才能管理好知识型员工。


  1.独立性

  知识型员工拥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这种员工不喜欢上司把要做的每一件事的计划与措施都已安排的非常明确,这样使员工觉得自己是被上司完全摆布,缺少自主性。一般说来,知识型员工倾向于独立自主,这种特性表现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方面的灵活性要求以及宽松的组织气氛,知识型员工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甚至无法忍受远处上司的遥控指挥,而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

  2.创新性

  创新是知识型员工最重要的特征。库珀解释说:“知识型员工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有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重复性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资质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不断使产品和服务得以更新。
  3.骄傲性

   专业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输渠道的多样化改变了组织的权力结构,职位并不是决定权力有无的惟一因素。知识型员工由于具有某种特殊技能,往往可以对其上司、同僚和下属产生影响。也由于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和知识本身的不完善性使得知识型员工并不崇尚任何权威,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他自己。
  4.流动性

  在信息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家与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表现在技术的竞争上,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知识型员工的竞争,这一大环境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宏观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可能。信息经济对传统的雇佣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资本雇佣劳动”这个定律开始受到质疑。因为在信息经济时代,资本不再是稀缺要素;知识取代了它的位置,长期保持雇佣关系的可能性不断降低。
  5.成就性

  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实现自身价值,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这种员工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6.复杂性
  复杂性主要指的是劳动的复杂性。首先,劳动过程复杂。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思维性活动,依靠大脑而不是体力,劳动过程以无形的为主,而且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和任何场所。加之工作并没有确定流程和步骤,其他人很难知道应该怎样做,固定的劳动规则并不存在。因此,对劳动过程的监督既没意义,也不可能。其次,劳动考核复杂。在知识型企业,员工独立自主性并不等同于员工之间不需要配合,员工的工作由于科技的发展一般并不独立,他们的工作一般以工作团队出现,通过跨越组织界限以便获得知识综合优势。因此,劳动成果多是团队智慧和努力的结晶,这使得个人的绩效评估难度较大,因为分割难以进行。第三,劳动成果复杂。成果本身有时也是很难度量的。比如,一个市场营销人员的业绩就难以量化,原因不仅在于营销效果的滞后性,也在于影响营销业绩因素的多样性。

  三、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


  信息经济时代是一个崇尚知识的时代,员工的聪明才智比以往都体现出更高的价值,知识员工成为企业的主要资源,他们的创造力是公司价值增值的源泉,生产工具开始转移到了知识型员工的手中,因为知识型员工的生产工具是存在其大脑中的知识。所以,企业的管理也应做出一些变革和调整。

  1.充分发挥员工独立自主性

  由于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自主性特征,企业应更加重视发挥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通过授权为团队提供其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包括资金、物质上的支持,也包括对人员调用,并利用信息技术来制定他们认为是最好的工作方法,建立自我管理正式组织及非正式组织。自我管理式团队的形式也符合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能使信息快速传递和决策快速执行,提高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和管理效率,并且也能满足知识型员工工作自主和创新的需求。知识型员工更多地从事思维性工作,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对他们没有多大的意义,而知识型员工也更喜欢独自工作的自由和刺激,以及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为了鼓励知识型员工进行创新性活动,企业应该建立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自我考核的体系框架下,自主地完成任务。

  2.员工与产品平等对话

  在工业时代的公司中,社会分工明确,大多数工作的定义方式使得员工和管理者很难看到完整的过程。工业时代的工作并没有给人们一个对于产品属性的清楚的认识,过程中重要的部分和产品被锁定在一个黑箱中,作为个人的贡献者看不到,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在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地位缺乏认识,他们只是被期望去适应一个大过程中的一个小部分。人们被


人力资源管理:从后台走向前台
点击数:39 更新时间:2010/5/14 16:45:09 www.zxwh.com

[提要:传统的人事管理把精力放在员工的考勤、档案、合同管理等事务性的工作上,被定位为后勤服务部门。到了90年代,随着企业基础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在管理中,人作为一项资源,而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人们所强调的“科技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在这一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以人才测评、绩效评估和薪资激励制度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得以确立。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比,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无疑有了重大的飞跃。而21世纪,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它必须是动态的,而且是前瞻性的,是指导实践工作的。只有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新的定位,从后台走到前台,才能真正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整个企业管理的轴心。]

  后台式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注重于招聘、员工合同管理、考勤、绩效评估、薪金制度、调动、培训等与公司内部员工有关的事项,却忽略了与顾客的联系,没有关注顾客需求和市场的变化。

  这种后台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一个内部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提供服务和支持,而对公司所经营的业务缺乏深入了解的机会,缺乏对整个公司走向的洞察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所采用的管理方式也只能是事后的一些修补措施,而真正的人力资源规划也成为一种想像,根本无法有效地实行。这种滞后于实践的管理模式,也注定了人力资源部门无法成为一个企业的轴心部门,从而难免成为一个无法与业务部门并列的、具有相等地位的部门。只有在业务部门提出需求以后,才能采取一些设法满足业务部门需求的静态的行动,是一种被动式的反应(reactive),它对业务部门的真实需求缺乏深入的分析,更无法指导实践。

  外部环境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新需求

  Internet的出现,信息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使地球变得更小,更像一个信息化的村庄。在信息时代,企业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面临各种新的挑战。唯有变化才是Internet时代唯一不变的。动态的变化的时代必然需要有与之相应的前瞻性的动态企业管理模式。

  这种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基础管理。90年代的企业中业务流程重组、组织扁平化越来越被认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虚拟组织、知识管理等成为企业管理者面临的日常事务。走动式管理(walk-around management)、开卷式管理(open-book management)等各种新的管理模式不断出现。面对企业基础管理的模式的革命性变革,而建立在基础管理模式平台之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却缺乏革命性变革的动力和行动,这显然无法适应Internet时代对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

  尤其在IT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更是非常明显:从业人员普遍具有年轻化,流动性大,知识更新快,独立性、团队性、知识性强等特点,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的解决方案

  前台式:人力资源管理在Internet时代必须从后台移到前台,对客户、业务和市场有必要的深入接触和了解,在此基础之上把握整个公司走向的洞察力和对整个行业走势的前瞻性预测。

  动态式:唯有变化才是唯一不变的现象是信息时代的特征。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也必须是动态的,变化着的,并且是实时的。从事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也可以是经过岗位调换的,有其它部门工作经历的人员。其办公也可以是流动的,而不一定静止地固定在办公室。

  轴心式:在整个公司中,人力资源部门与其他部门相比应处于中心的地位,象一个机器中的轴心。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它应该是每个部门经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已有不少大中型企业在组织结构中设立副总裁级的人力资源总监职务(CHO,Chief HR Officer),并在其它部门建立人力资源岗位。

  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前台式、动态式和轴心式的人力资源战略,应成为三种不同层次上的战略:企业、跨部门及部门。

  企业层次上:在企业层次上的人力资源管理需“一把手”的亲自参与。尤其对于人力资源规划与人力资源开发,公司的利益能与员工分享,直接回答“What\'s In It For Me”。企业必须注重和不断提高员工满意度,帮助员工作职业生涯规划。高薪招聘最优秀的人,并倡导活力、互动的、灵感激发式的企业文化。

  跨部门层次上:建立革命性的制度如:岗位调换制,跨部门团队建设,内部客户制等。

  部门层次上,又分为两种情况: 

  1.人力资源部:作为轴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提升整个公司管理水平的关键。人力资源部门要担任“导师”的角色。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要做人力资源专家、培训导师。人力资源部门不但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岗位调换和培训,帮助非市场部门的员工了解客户、市场的走向;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部作为人力资源规划、招聘政策、培训计划、薪金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只有对企业、市场和行业发展的全局性的把握,才能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各项功能。

  因此人力资源部不应该仅仅埋头于内部事务,而应该了解业务和市场。并从外部来确立对人力资源部门的业绩评估标准,也就是让其他部门、顾客来评估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并挖掘对人力资源部门的未表明的期望。而且把公司的外部顾客也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他们同样是企业技术、产品创新的资源。

  2.其他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是每个部门经理工作的组成部分。但在IT行业,许多部门经理是由业务人员提拔的,对于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没有经验,甚至没有必要的认识。对于新提拔的经理,人力资源部应给予培训,并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经理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其评估下属员工业绩的能力。部门经理应该主动与人力资源部门沟通,共同实现管理的目标,而不仅仅在需要招人或辞退员工时,才想到人力资源部。

  企业要真正有效地运行,必须使人(people)、流程(process)、技术(technology)这三者有最佳、最合理的组合,并使整个企业的经营从技术驱动(technology-driven),变为业务驱动(business-driven)。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只有建立在人、流程和技术这三者有最佳的组合及商务驱动的企业基础管理平台之上,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科技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是建立在企业基础管理的平台之上的,而企业基础管理则随其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嗅觉不灵敏,人力资源管理必然滞后于企业基础管理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因此,有必要大力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从后台走向前台,从静态管理转到动态管理,从滞后于实践进到前瞻于实践。只有这样,人力资源管理才能真正成为整个企业管理的轴心,并真正实现“科技以人为本”。同时,应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成为其他每个部门工作的一部分。进行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需要对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真正的认识,并充分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决策性、全局性和长期性。

知识经济时代对财会人员的素质要求
点击数:37 更新时间:2010/5/14 16:46:35 www.zxwh.com在千年之交、世纪更迭之际,人类社会即将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这种变化将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及经济发展方式带来剧烈而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财会人员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对此抒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同行和读者。
一、财会人员要有时代意识
时代意识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十分宽泛、时限极其严格的一个术语。在这里,我们不打算给它一个精确的定义,仅从会计工作的实际谈谈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富有时代精神的“三大意识”。
1、发展意识
会计自诞生之日起,就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十九世纪中叶爆发了工业革命,确立了工厂制度。工厂制度的建立一举解决了现代会计赖以存在的四大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有利于加强工厂管理的成本管理会计的方法。随后,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了制度创新,股份有限公司取代了原始的工厂制度而成为占绝对优势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变化,使得会计对“受托责任”的处理凸显出来,并由此形成了以对外报告为专职的财务会计和以对内报告为主旨的管理成本会计。在最近几十年内,由于人们对物价变动、企业破产、生态环境、社会责任、公司税务等因素高度关注,使会计的内容进一步充实,分化出通货膨胀会计、清算会计、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和税务会计等等,初步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系统完整的会计体系。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工具的创新、社会保险业和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与之相应的又产生了国际会计、企业集团会计、跨国公司会计、合并会计、外币业务会计等等。美国伊利洛斯大学E ·贝尔考依教授针对现有会计存在的局限性和会计使用者对更多、更新信息的需要,写了《会计未来趋势》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了未来会计的六大发展趋势:①社会经济会计。它主? 谴雍旯劬玫慕嵌壤捶从澈图屏科笠稻没疃陨缁岬挠跋欤荚谡媸捣从衬程囟ㄆ笠刀陨缁岬墓毕祝约八陨缁嵩鹑蔚穆男星榭觥"谌肆ψ试椿峒啤4郴峒撇嘀赜诙晕镏首试春筒莆褡试吹募萍郏鍪恿硕云笠底畋蟮娜肆ψ试吹募萍郏嗣植拐庖徊蛔悖肆ψ试椿峒票厝挥υ硕"鄄ㄗ时境杀净峒啤F笠嫡加玫淖式鹜ǔS辛礁隼丛矗凑褡时竞筒ㄗ时尽O钟谢峒浦蝗啡险褡时镜某杀荆蝗啡喜ㄗ时镜某杀荆坪踉擞貌ㄗ时臼俏扌杌ǚ汛鄣模馐且桓鲅现氐奈笄"芟纸鹆髁恐苹峒啤U庵只峒撇唤黾锹加肽郴峒破诩涞南纸鹗罩в泄氐幕峒剖孪睿ㄏ纸鹬苹峒疲布锹加上鬯鸬娜饲坊蚯啡说南纸鹆髁浚ㄖ赣κ照士畹氖栈睾陀Ω墩士畹某セ埂ㄔ鸱⑸苹峒疲O纸鹆髁恐苹峒剖墙纸鹬苹峒坪腿ㄔ鸱⑸苹峒迫谖惶宓幕峒坪怂阆低场=⒄庵只峒浦频母灸康模谟谙蚱笠道婀叵等颂峁┧窃诰霾吖讨兴匦璧南纸鹆髁啃畔ⅰ"莶莆裨げ獾谋啾āF笠挡莆裨げ獾谋啾ㄖ饕嵌云笠档牟莆褡纯龊陀芰性げ狻K孀诺缒缘钠占昂驮げ馊砑目ⅲ岣吡嗽げ獾淖既沸浴⒔档土嗽げ獾某杀荆蛊笠涤锌赡鼙啾ú莆裨げ庾柿稀"薇嘀圃鲋当ǜ妗2簧倩峒蒲ё胰衔衷诘摹熬焕泵嫣荒苷嬲? 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他们主张计算增值额,并编制增值报告,以便从更广泛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我们姑且不去评说贝尔考依教授的观点是否正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会计从来不会停滞不前,总在不断衍生和翻新。这种变化,一方面沿着越来越细微的轨迹发展,另一方面沿着越来越宏观的轨迹发展。很显然,如果我们的财会人员没有发展的意识,没有发展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就必然落伍。
2.创新意识
目前,人类正处于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阶段。知识经济,其实质就是高技术经济、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是一种区别于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既给传统的会计的发展、创新带来了机遇,与此同时,也给它提出了全方位的、严峻的挑战。撮其要者,胪列三个事例:
其一 技术创新对传统会计的挑战。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众所周知,由现代科技革命所引动的经济生活中一系列技术创新是主导当代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技术创新,就不可能有经济增长。具体到一个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可以使其从濒临倒闭的边缘起死回生,并得以持续发展,也可以使一家处于发展颠峰的企业一夜间跌入谷底,彻底丧失再发展的能力。不言而喻,在技术创新条件下,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及不确定性水平大大提升,资产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更象变戏法似的扑朔迷离。这种变化,使得传统的会计模式无法应对。传统会计建立在借贷记帐法、历史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这一模式对于确认、记录、计量、报告企业有形资产的流动是行之有效的,但对于因技术创新所产生的企业专利权、专营权、版权、技术秘方、商标权、品牌权、商誉、回避竞争协议、计算机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市场开发、技术引进、人才引进等无形资产的揭示则显得有些黔驴技穷,不能真实地、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因此技术创新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模式的诞生。
其二 金融工具创新对传统会计的冲击。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浪潮席卷全球,波及金融业务的各个领域。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全球性的金融创新大趋势已露端倪。现在金融工具创新已由第一代(现金、银行存款和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向第二代(即衍生金融工具)迈进。在这一阶段,一种新设计的金融工具随时都有可能投入市场,参加运作。如一些银行、证券公司近年来推出了一批新“组合”的衍生工具,象“封顶”、“保底”、“加圈”、“互换期权”、“汇价幅度期汇”之类,还有新的不动产类衍生工具和通货膨胀类衍生工具。这些新创的金融工具,如果操作得当,能够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并带来丰厚的投资报酬;反之,将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导致灭顶之灾的倒闭、破产。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传统会计不能及时、准确、快捷地揭示和披露风险信息,因而也不能以此为基础提出防范风险的具体对策。要适应这一情况,必须对传统会计中的会计要素定义、对会计确认标准的原则、对会计计量的基础以及对会计报表结构体系等进行彻底改革。金融工具创新呼唤着财务会计的创新。
其三 信息技术发展对传统会计的洗刷。信息产业代表着新一代的生产力,是促使世界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先导产业和主导产业。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必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全球卫星通讯的实现和互联网络的建成,对以人工系统为基础而构筑起来的现有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将是一次飓风式的洗礼。现有会计模式仅局限在帐户左方记借,帐户右方记贷;仍利用三个世纪以前发明的反向抵减技术来实现会计信息中的正、负数表达;仍运用纸张、笔墨加算盘等技术手段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加工、显而易见,这种会计模式的建立是以语言的产生、文字、纸张及印刷术的发明为技术基础的,已经适应不了信息技术革命这一技术基础,容纳不了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强大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发展呼唤着财务会计的创新。
3、开放意识
开放是我国的一项深入人心的基本国策。就会计领域而言,开放的必然性在于:第一,在较长时间内,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会计只是充分反映经济活动,监督经济过程的卑微角色,而不能成为“民众利益的看门狗”和“国家不花钱的经济警察”,根本担当不了主导社会资源流向和主导社会财富分配的重任。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模式,这当然离不开在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引进会计国际惯例,引进西方的财务呈报概念框架,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框架体系。第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国经济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往日益频繁、各国经济运行的方式和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日益缩小,国家与地区间的分隔也逐步消除,会计及会计学科的国际一体化将是不可逆转的潮流。综上所述,作为跨世纪的财务人员,必须有开放的意识,以博大的胸襟,对西方会计进行精严的选择,吸取对我有用的东西,推动中国的会计事业和会计学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二、财会人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在知识经济时代,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对人的能力的挑战,而人的能力又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程度。要想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名合格财会人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作基础。
1、通晓专业理论
按高标准要求,一名出色的财会人员必须有宽厚的会计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会计实务技能。鉴于目前财会队伍素质不高的实际情况,我拟将会计专业理论分成几个层次,并依据这些理论与会计实务关系的远近,提出程度有别的具体要求和建议,与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同仁共勉。
第一 了解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人们(认识主体)把握会计事物(认识客体)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和。会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具体来说,主要有逻辑方法、实证方法、比较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获取感性知识的具体方法,如数学方法、统计方法、历史方法和经验方法。它是一个由哲学方法、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和会计具体研究方法所组成的多层次、多种类方法的有机体系,是更有本质的理论。它对于充实和完善会计理论。拓展会计理论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财务理论研究人员对这些研究方法必须有透彻的领悟和精湛的运用技术巧。只有这样,才能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就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方法论,对于从事具体财会工作的同志来说,对这些方法也要有一个起码的了解,因为这有利于财会人员从最高层次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并运用它指导具体工作。
第二 熟悉会计基本理论、发展会计理论和比较会计理论。会计基本理论主要是研究会计学的质的规定性
优化“薪”情 打开薪酬发展通道
点击数:54 更新时间:2010/5/14 17:19:37 www.zxwh.com

 案例:
    A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的投资控股公司,成立伊始,为捉住历史发展机遇,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薪酬水平采用市场领先战略,即优于同行业其他公司的薪酬水平。这一薪酬战略的确立,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业务发展蒸蒸日上,经过6年的辛勤耕耘,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7家全资、控股或参股子公司的集团公司,业务遍及全国10多个省市,总资产规模超过60亿元。
    集团公司总部共有60多人,员工薪酬现状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职位薪酬标准差距较大,员工薪酬标准主要根据进入公司时的谈判价码,同等职位不同人的薪酬水平有一定的差距;
    2.薪酬发放主要以固定薪酬为主,月度工资都是固定工资,年底根据每个人的综合评比得分情况发放一定数量的奖金,奖金约等于2个月的工资水平;
    3.薪酬水平一直未做调整。绝大多数的人薪酬水平自进入公司以来未做过任何调整,薪酬激励和员工绩效表现未能有效挂钩,薪酬调整没有明确的政策和制度。

    案例诊断:
    1.算一算员工薪酬的外部竞争力
    A公司从最开始成立之初,就采取的是优于行业内的薪资水平,这是优势。但是由于公司的发展,薪酬有的跟进与否会反映一定的问题。这涉及到一个企业的薪酬外部竞争力。每个企业公司都会面临的是薪酬外部竞争力。它是指企业的整体薪酬水平与市场上平均水平(一般以同行业的薪酬平均水平为准)进行对标,高于平均水平称之为薪酬领先策略,等于平均水平称之为薪酬同步策略,低于平均水平称之为薪酬滞后策略。
    为科学测算企业薪酬外部竞争力现状,需要对不同企业的职位价值进行评估。将评估者职位从影响、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任职者需要掌握的知识、工作领域等六个因素进行量化评价,每一个因素对应2个纬度,如影响因素从影响的范围和影响的程度进行评价,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问题的解决要求和问题的复杂性进行评价等等,综合计算得出该职位在6个因素中的得分,结合该企业的规模、所在行业等因素,最后计算出该职位的职级。可以将所有的职位分为1-25级,根据A公司的评估结果,所有职位的评估结果在3-20级之间。评估完职位职级之后,将所有职级的薪酬现状进行指数回归,对比A公司所在行业的薪酬数据,得出A公司的薪酬外部竞争力现状。通过分析发现:A公司的底层职位在市场25分位左右,中层在50分位左右,高层在75分位左右,从控制总薪酬成本,重点吸引核心和骨干人员的角度出发,A公司的薪酬策略设定的比较合理。

    2.员工是否满意?
    谈到员工是否对自己的薪酬满意,就要看他所在公司的薪酬水平的内部公平性。古语有言,“万事不患寡而患不均。”薪酬的内部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不同职位之间的薪酬差距是否合理,相同的职位不同任职者之间的薪酬差距是否适度,薪酬体系如果能有效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说明薪酬的内部公平性可以接受。
    我们通过对公司员工调研问卷的统计发现,与公司其他人员相比对目前收入感觉到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达到47%和11%,与公司其他人员相比对目前收入感觉到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达到37%和0%。考虑到员工填写问卷时会存在给自己调薪的倾向性或对现状的抱怨,参考其他企业关于此问题的统计数据,A公司薪酬的内部公平性程度尚可,薪酬现状能够区分同一职位不同任职者的合理差异。

    3.加薪是否有理可依?
    一般来说,员工发展通道单一的企业,企业内的管理岗位成为各级各类员工的生涯发展目标,但随着企业快速发展期的结束,能够提供的管理岗位数量越来越少,如果现阶段薪资晋升渠道不畅,则将不利于员工的有效激励,并且会诱导企业大多数发展潜力良好的员工首先考虑将其全部精力倾心于职务的晋升上,从而缩小企业高素质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薪酬晋升通道是指薪酬水平随着个人能力素质、工作绩效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相应的增长,激励员工在本职位长期工作的积极性。
A公司6年多的飞速发展,其薪酬水平仅做过个别调整,公司内没有明确的调薪制度和流程,员工看不到薪酬的成长性。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发现,清楚薪酬支付标准及加薪依据的员工仅有3%,而不清楚薪酬支付标准及加薪依据的却达到71%。这一数据充分说明A公司目前的薪酬支付理念没有得到有效宣贯,或者根本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薪酬支付制度,员工不知道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加薪。
    4.薪水整体算不算公平?
    薪酬企业公平性是指公司的薪酬总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否合理,薪酬的增长是否和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利润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内部运营效率、员工技能水平等的提高呈正向相关的关系。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同意加大绩效工资占总薪酬比例的员工达到54%,而有59%的员工对目前的绩效工资或奖金发放不满意,两个数字结合能够清晰的看出目前A公司绩效考核比例过小,绩效工资的满意度很低。通过对历年相关数据查阅和访谈结果分析,A公司绩效工资和企业发展的关联性很少,年终奖金和企业发展效益没有紧密挂钩,员工不同层级之间的年终奖金重公平轻效率。直接导致员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没区别”等消极思想的产生,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薪酬的发放虽然与年终绩效考核结果挂钩,但是绩效考核结果不是实际绩效的真实反映,使得绩效工资的发放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有效激励的作用。

    解决方案:
    根据A公司的现状,我们对薪酬管理体系设计制定三步骤的可行性方案,就是以薪酬的支付理论导入、改变薪酬结构、打开以薪酬发展通道为主题的设计思路。
                                               导入薪酬支付理论
    薪酬理念明确了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所倡导的价值导向,是薪酬体系的灵魂。它指明了公司到底为什么样的行为和什么样的业绩进行付酬。
    在薪酬设计中,可以采用3P-M理论为A公司重新疏离薪酬体系,3P分别代表pay for position,pay for performance,pay for person,即代表分别为职位付薪,为绩效付薪,为个人能力付薪,M是指market,既薪酬给付要和对标市场数据。3P-M理论如下图所示:

 


 
 

    3P-M理论中第一个P(职位)是薪酬设计的基础,它影响薪酬的权重最大,直接决定薪酬设计中的薪级,我们将市场上所有职位都分为1-25级,每一职级的确定根据企业的发展规模、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行业与任职者所在职位评估得出该职位的职级。第二个P(绩效)显而易见就是为员工的绩效表现付薪,使员工薪酬给付与企业绩效、部门绩效、员工表现紧密挂钩。第三个P(个人)决定具体某位任职者的薪档(级内分档),分档数量与任职者对职位职责的胜任程度相匹配,其中任职者的胜任程度包括能力素质、技术水平、过往绩效等与个人能力相关的因素。薪档设计原理 如下图所示:

 

    学习级:处于等级中的最低薪酬水平,只具备基本的工作技能,需努力学习,以提高工作技能;
    应用级:处于等级中的适中薪酬水平,经验和工作业绩与职位要求较为匹配,能够胜任本职位工作;
    拓展级:处于等级中的较高薪酬水平,工作业绩持续超出期望水平,能够在本职位工作上有所创造 ;
    领导级:处于等级中的最高薪酬水平,工作业绩表现卓越,远超出期望要求,通常已具备随时晋升的能力。
    薪档设计是宽带薪酬设计的核心,他的引入能够为员工的薪酬发展打开上升通道。

                                                                                              改变薪酬结构
    A公司员工的薪酬和绩效没有很强的关联性,员工的薪酬变得极具刚性,不能较好地体现出薪酬的激励作用,调研问卷中反映出员工对这种薪酬结构的满意度很低。在薪酬管理中,实行动态薪酬的目的,就是让员工的薪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团队业绩或者个人业绩相关联,以实现企业与员工之间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一种制度安排。因此项目将A公司目前的月度固定薪酬分为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2个部分,浮动工资所占的比例根据员工所在的职位序列、职级层次各有不同,整体原则是个人工作对组织绩效影响越高其浮动工资占比越高,如销售序列;个人工作对组织绩效影响程度越低其浮动工资占比越低,如技术序列、操作序列;同序列高职级的浮动工资比例大于低职级的浮动工资比例。
    浮动工资的发放与绩效考核结果直接挂钩,具体公式如下:
    个人绩效考核分数=个人绩效考核得分×部门

联想是怎样用文化打击“办公室政治”的
点击数:88 更新时间:2010/5/14 17:08:05 www.zxwh.com

联想集团CEO杨元庆如是说。 怎样才能形成发动机文化呢?

 首先,要提供舞台。我的副手们,都是有特殊追求的人。对他们来说,仅仅有物质激励是肯定不够的,精神激励极其重要,而这个精神激励主要是要给他们一个充分宽广的舞台。联想的具体做法是:当我们制定了总公司的目标和战略后,接着确定各子公司的目标和责任,和子公司的领导们讨论要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应该有哪些权利,并明确奖惩标准。

  也就是说,目标制定以后,具体怎么去实现目标,是由子公司负责人或者部门负责人及他的团队设计的,当然在做之前,他们会把这个方案向总部汇报,以保持同步。

  然而我怎么敢把这么一个舞台放心地交给下属呢?这当然需要培养。我们把公司的管理方式由最初的指令式,发展成其后的指导式,到最后形成参与式(下属子公司自己来做,总公司决策层只是参与而已)。

  2001年联想分拆后,当时很多媒体担心,联想把这么大一摊突然交给了年轻人,会不会做得好。其实,后来的事实表明,他们做得非常出色,原因在于,其实分拆之前的2年,具体的采购、供应、销售等业务已经由这些年轻人负责了。

  在“发动机文化”中,联想强调“三心”。其一责任心,任何一名联想员工都必须有责任心。对中层干部而言,除了责任心,还要有上进心——要有野心上更大的舞台,去管更多的事,想挣更多的钱。只有努力进取,他们才可能成为“发动机”。

  对于核心位置上的核心员工,还要加上事业心。这个“事业心”是不同于西方的职业经理人定位——在一家公司的管理职位上努力工作,拿到合适的报酬,再到另外一家公司去寻找合适的位置;我们的“事业心”是要把联想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一代一代传下去。

  怎样的体制才能培养刚才我说的事业心?精神激励我就不赘述了,物质激励也非常重要——让核心管理层拥有部分的公司股权,让他们真的从产权角度感到自己是主人,这是我们努力在做的事情。

  我要指出的是,“发动机文化”中所说的发动机,是有定语的,需要的是“同步的”发动机。不同步就糟糕了!无论大家的积极性有多高,如果各做各的事情,那就要出事。怎样才能做到同步呢?在我们的组织架构中,在总裁室有企划部,它的若干职能的其中之一,就是协调各个部门,保证同步、一致。

  更为关键的是,联想强调“德”和“才”。这个“德”,就是要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联想唯一的标准。因此,在制度上,一旦出现宗派苗头,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坚决打击。

  为了避免“办公室政治”降低效率、形成宗派,我们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制度:在一个部门里,当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发生无原则纠纷时,如果这个部门的绩效是中等以上的话,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把第二把手调走,但是会告诉第一把手,你们这儿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如果第二把手调到其他部门后表现很好,那个部门工作和谐的话,原先这个部门的第一把手就应该掂量一下事情的后果,以后假如再发生类似的事情,肯定对他不利。这个方法未必最好,但很有效,避免了部门内部的不断扯皮。


正文张瑞敏: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
点击数:98 更新时间:2010/5/14 17:13:19 www.zxwh.com

打造“人单合一”的双赢文化

 

我认为:每个企业CEO的成功,不在于企业为社会制造了多少产品,而是制造了多少“CEO”,是否打造了一个让每位员工实现自身价值、让企业实现永续经营的平台!

海尔正在探索打造“人单合一”的双赢文化。“人”,就是企业员工;“单”,就是企业具体到员工身上有第一竞争力的目标。而最后追求的结果是:员工是赢的,员工在创造社会价值和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能体现自身价值。

2000年左右,我在稻盛和夫先生的京瓷公司参观,发现他们在推行MMC方法。MMC是指微型公司,把每个很小的班组变成一个小公司,发挥每个员工的作用。另外,美国的全食超市为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也是将原来的经营单元门店变为一个门店有八个经营单元,即利润中心。

同时,我在多年的企业管理中也体会到:企业资产表中的有形资产都不能增值,真正能让资产增值的是人力资源这个无形资产。如果把人力变成资源而不是负债,企业一定会充满活力。而凡是能够永续经营、充满活力的企业,都会注重发挥人的积极性,而非只重视规章制度。

我是文革的“老三届”,是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的。我的体会是:不管哪一级,大家最希望的就是上级能提供一个公平环境和展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希望被尊重。所以企业不能见物不见人,一定要把人的积极性发挥出来,这也是应对金融危机非常重要的一条。做到了,就如老子所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企业一定会长盛不衰!

我有三点体会。

 

一、信息化时代是员工自主经营的绝佳机会

海尔从创业伊始就一直在积极探索自主经营机制。开始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很多挫折。但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可以很好地实施自主经营机制了。

创业初期,我们把抓质量放在第一位。我们学习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当时为了扭转员工的错误质量观念,砸掉了76台不合格冰箱。杜拉克说:“观念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事实本身,改变的只是对事实的认识和看法。”当然,改变了观念,还不等于把质量提高了,因为我们还缺少工人自主创新的精神和系统管理的思想。

怎么做呢?我们力求解决员工一是创新动力不足、二是协同作战不够的问题,就是要把员工自主管理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凡是在质量改善上有作为、有贡献的员工,他的创新我们就用他的名字命名,如:“启明焊枪”、“晓玲扳手”。另外,我们把班组划分为“合格班组”、“免检班组”、“自主管理班组”等。如果一个人的质量不过关就会影响整个班组,这些班组人员开始学会协同作战,这使我们建立起了质量保证体系。1988年,我们获得了中国冰箱史上的第一块质量金牌。

后来,这个方法也遇到了挑战。当市场供大于求时,产品仅仅质量好还不行,产品的性能、设计、成本很多问题不能和市场挂钩,仍然没有用。于是我们进一步提出“让每个人面对市场成为SBU”(Strategic Business Unit的缩写),就是独立核算单位,这是让每个员工都直面市场竞争而全面提升竞争力。如采购人员要对采购的成果自负盈亏,不只是付款买货;制造部让每条线变成像一个公司一样经营,这条线要自己核算成本;同样,销售人员也组成了以市场为中心的经营公司。

推进这些机制花了几年的时间,结果时好时坏。究其原因:第一是因为没有形成全系统,不是流程的协同。如一个产品销售不好,是找设计人员,还是找销售人员?往往双方互相推诿。二是信息化不支持,这是最致命的,不能随时随地取到真数,容易造假。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继续推进自主经营提供了绝佳机会。我们首先解决观念问题,提出了“三转”的思路:时代在转变,企业要转型,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因而个人就应该转化:从听命于领导到听命于用户,创造用户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而形成“人单合一”的双赢商业模式,就是打造一个平台,让用户在这个平台上能满足需求,员工利用这个平台能发挥潜能,解决用户的难题。

 

二、让员工创造价值的同时体现自身价值

——员工是创造价值最重要的角色

要明确,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定位,有着企业创造价值最重要的活力。有位外国记者问我:企业有三部分人——股东、客户和员工。西方认为股东最重要,因为他们的态度决定了企业。“你们的态度是什么?”我说,“是员工。因为股东要利润,利润来自客户,但没有员工的创新,客户会摒弃企业。美国许多企业出现造假丑闻的原因,就是光做漂亮的报表,让股东非常满意,高层管理者的期权也获益匪浅,但企业最后倒闭了。”我非常佩服丰田把全员动员起来,每个人都在改善自己的工作,整个企业的竞争力非常强大。

——员工的创新需要一个组织平台

如果把员工放在第一位,就必须打造一个员工创新的平台。在海尔,我们进行了一种颠覆,把原来的“正三角”组织架构变成“倒三角”。一般的企业是按照职能等级形成“正三角”,上面是最高领导,往下依次是部长、处长,最底下是员工。但恰恰是员工直接面对客户,了解客户需求。如果把客户需求反映上去,再等领导做决策贯彻下来,就没有办法及时满足客户需求。因为信息化时代用户的需求随时在变化,满足客户需求最重要的是两个字:速度。所以我们把组织结构变成“倒三角”,一线经理直接面对客户、满足需求。

而领导的任务是给员工提供资源。以前领导指挥员工,现在变成领导和员工一起听客户指令;以前员工只是被动听命于领导,现在变为主动创造用户需求。我们从去年开始到现在做了一年多,目前最大的难度还是在观念上。《管理大未来》作者加里·哈默说过:“管理创新最大的障碍,是对传统管理深信不疑。”所以我们要求自主经营体一定要以员工为中心,供应链要提供资源,要保证经营体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

——“倒三角”的自主经营体三准则

我们以“倒三角”组织体系建立的自主经营体有三条准则:端到端、同一目标、倒逼体系。第一个准则,“端到端”。这是一线经理从客户的难题出发,到客户的需求满足为止,从客户端再到客户端。第二个准则,“同一目标”。目标确定后,所有人都是同一目标。如果研发人员说要三个月,那不可以,研发时间必须在保证用户需要的两个月之内完成。竞争对手承诺三天送货,海尔承诺一天送到,物流就必须改变现有的经营状态,保证能够在一天送到。第三个准则,“倒逼体系”。就是从所制定的目标,倒逼这个团队当中的所有人做到。

在金融危机中,倒逼体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比如:海尔目前在“家电下乡”中占有40%的份额,就运用了倒逼体系。我们考虑到,在城市销售的产品直接拿到农村去会有问题,比如农村的电压不稳,于是我们提供了停电还可以保证两天不化冻的电冰箱;有些地方没有自来水,我们就提供没有自来水也可以使用的洗衣机。这样,农民感到非常适用。

进军海外市场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虽然海尔产品在海外销售量逐渐增加,但高端产品销售比较困难,于是我们把欧洲作为了突破口。比如:巴黎有一个高档百货连锁店,我们先去推介。客户不要,店员说我无权说了算。我们就把这个任务给了自主经营体,目标是进入这个店并卖到一定的量。他们就把店周围20个公交站的路牌做了广告,具体介绍海尔冰箱:这是高档冰箱。消费者在公共汽车站看到之后,就到店门口看,然后再到店里问你们这有没有广告上的这种冰箱。客户觉得有消费者需要海尔冰箱,也开始动心了,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海尔冰箱进来两个月的时间卖的量必须超过法国一个知名品牌,差一台就永远不要进来了。随后,这个自主经营体想了很多办法,和用户沟通,宣传产品,最后销量超出了原来目标,真正进入这个渠道了。

——“人单合一”有真正持久的竞争力

商业模式和模型有什么区别?我认为两者有本质区别,商业模式是从过去很多次失败中摸索出来的,是动态的,它能保证在未来的市场变化中以变制变、变中求胜。而管理模型往往生搬硬套。像丰田的看板管理,美国汽车厂把丰田所有动作全部录下来,全部分解,还是学不会。原因在于管理思路不对,不是全员动员起来。

我们现在正在打造“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商业模式。我们创业之初“砸冰箱”,现在是“砸仓库”,库存天数已经降到5天。根据公布的数据,中国企业的平均库存天数大概是35天。

企业都有三张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现在我们正在推进让每个员工都有一张表,把企业资产变成员工个人资产。比如:销售100万的产品,这是企业资产,最后员工应该销售出120万,那20万才是增值,再扣除员工的费用,剩下的才是利润。利润中留下行业平均利润,剩下的分成。这就像联产承包责任制说的“先国家,后集体,剩下都归自己”,这样员工肯定愿意干。

美国会计协会和我们已经交流过很多次,他们认为这是对美国管理会计一个非常大的突破。沃顿商学院一个教授仔细研究了我们的模式后,说这不是方法而是对传统管理的颠覆。

 

三、商业模式创新是对领导者的挑战

我认为:一个企业的管理模式能不能创新、做好,不在于员工而在于主要领导,领导必须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天天挑战自己。正如稻盛和夫先生所说:竭尽全力拼命工作再加上天天反省我在哪个地方做得不对。因为我们的成功会遮住自己的眼睛。

10月22日,我在上海和戴尔公司创始人迈克·戴尔会谈,专门探讨商业模式创新。我认为戴尔创造了一个信息化时代最需要的商业模式——直销模式。我对他说:直销模式的本质不是直接销售,而是直接面对用户的需求,解决用户难题。戴尔本人在2004年后退居二线,他认为他的商业模式已经非常好,员工只要照着做就行了。但后来戴尔业绩直线下滑,2007年戴尔再次复出。我问他你自己对这个商业模式怎么理解的?他说:我现在必须对这个商业模式,在新的时期再创新。

我希望能打造一个模式,让创新的基因融入到每一个员工身上,给员工创造一
  盖烈夫:如何理解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


  最近,笔者在企业咨询中经常被一些管理者问及“什么是管理体制?”,“什么是管理机制?”。由此我感到有必要予以回答,因为体制和机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性问题,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和高层管理者连最本质的问题都搞不清,何谈管理?不过,我的回答也只是本人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一点认识,谬误难免,祈望赐教。


  什么是管理体制?概括地说,管理体制就是一个企业的组织和制度。以一个企业为例,管理体制是指企业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也就是说,一个企业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相对具体地说:管理体制是是根据企业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来规定企业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及其相互关系的准则,它的核心是管理机构的设置,各管理机构职权的分配以及各机构间的相互协调,它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在企业整个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有人把管理体制简单地理解为“组织架构”也不能求全责备,因为组织架构毕竟能体现出“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


  什么是运行机制?关于“运行”的意思,我们经常会说成“运营”、“运作”,其实这些表述方式其意雷同,不必过于计较。


  所谓运行机制,简单地说,也就是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和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相对具体点说,是指在企业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是引导和制约决策并与人、财、物相关的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是决定行为的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的总称。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要保证社会各项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真正实现,必须建立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如市场运行机制、竞争运行机制、企业运行机制。并要研究和实施以怎样的手段、方法来实现管理的任务和目的。


  总之,“体制”指的是企业的组织制度;“机制”指的是企业这个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两个词的中心语和使用范围不一样,“体制”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企事业单位。“机制”由有机体喻指一般事物,重在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机理即相互关系。管理机制侧重于管理对象间的内在牵制和约束,通过这种机制可以使管理制度、方法、方案等得到很好的执行,有的人将管理机制称为管理系统的运行机理,一般来说也是可以的。但却不能把体制和机制笼统地称为“管理模式”。

从《蜗居》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点击数:29 更新时间:2010/5/14 14:41:07 www.zxwh.com海萍在领导要求加班自己不同意的情况下,和经理大干了一场,结果自己毕竟是弱势,办公桌被安排到了厕所门口。针对此事,宋思明向海藻出馊主意:“你呀,叫你姐到医院去开个肝病证明,或者随便什么病,心病啊、肾病啊都行。让医院先给开两个月的假,她不必去上班,钱呢!?人家单位也不敢不给。等混过去这两三个月,谁吃亏就说不准了,对了,一定要让你姐啊,拿出长期泡病的架势来。”
 
海萍照做以后,拿了一打检查单、病休单摔在了经理的桌子上。
 
经理:“这是什么?”
 
海萍对经理:“病假条啊!您不会给日本人打工打得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吧?!你看看,上面写着休四个月,休四个月,也就是说三月份的时候我是肯定上不了班,四、五月也说不定,要是心情不好,很可能会休一年。麻烦你发奖金的时候别忘了告诉我一声,给我打电话,我手机二十四小时开机。”……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近年来一批劳动法律、法规(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出台,致使劳动纠纷迅猛增加,据一些资料显示:2008年北京市海淀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比上年增长了1202件,增长比例为69.1%。因此,加大对劳动纠纷的重视、深入对劳动纠纷本身普遍现象的分析及预防措施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企业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
 
回到上面提到的《蜗居》中这个片段,其实,海萍的“得逞”正是因为该企业HR工作的失误。原来,在我所就职的单位也有员工想借长期泡病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通过规章制度的建设,已经杜绝了这种行为的再次发生。
 
海萍拿着一大叠的医院证明到领导面前时,这位领导表现得很无助。其实,这时也就是规章制度显示作用的时候,医疗保险费用已经成为每家企业的一项重大开支,医疗保险意识已经在员工内心深处根深蒂固。那么,既然企业付出了成本,为什么不能化无奈为机遇呢:公司大可运用此项政策来完善公司的规章制度中关于员工申请病假的程序,规范医疗单位和公司认可病休建议的机构,大可避免宋思明类似的馊主意。从而保护公司的合法权益、避免劳动纠纷的发生,不仅能够达到避免不当费用的支出,也维护了公司的声誉。
 
此外,就像海萍想象的,公司发放年终奖金时,自己还在病休期间,能拿到奖金吗?在我这里,答案还是否定了,恐怕又让海萍失望了。诉求年终奖金的劳动纠纷目前在纠纷的总量中不占-全球品牌网-少数,哪么,在你的规章制度中,你对此又是做出如何约定的呢?一旦公司发生了海萍的“复印件”你会如何处理呢?还是规章制度出来说话。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发放年终奖金的依据:是否是依据绩效考核?考核达到何种程度才能享受年度奖金?这是公司的权利。当然这还需要员工职务说明书和考核标准作为后盾。然后,作为HR的您就知道如何处理了吧?
 
所以,规章制度的建设、HR业务流程等日常工作,每一个细节对员工关系管理来说都是危机的同时隐藏应对策略,就看您如何看待了。
高层领导力提升四原则
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10/5/14 14:42:38 www.zxwh.com作为企业的高层领导,该如何培养和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前文讲到,所谓领导力,其实就是做正确事情的力量,那么对于高层,什么是做正确的事情呢?又该如何通过做正确的事情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呢?以下四个原则可以作为参考。
一、以身作则
所谓以身作则,是指高层管理者要在企业价值观、公司制度规定、流程运作等方面做员工的表率,为员工树立坚持原则,按原则办事情的榜样。
通常,高层是价值观、制度与流程的倡导者,他们最关心这些机制安排的完善性,最关心这些工作的进展情况,所以,经常,命令从这里发出,智慧从这里汇集,成果从这里体现,当公司上下经过紧张忙碌之后,形成了明确的企业价值观,形成了完善的制度安排,形成了高效的流程运作机制,成果形成了,但效果并不一定按照预期的体现。为什么?哪里出了问题?
高层这里的做事方式出了问题,明明制度规定了的事情,有些人不按制度办事,找高层协调,这时候高层经常会从事情的本身出发,直接解决问题,动用企业赋予自己特有的职权,直接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解决方案提了出来,而作为制度管理部门看到领导已经发了话,已经做出了决定,也就不敢再提制度的事情。下属之所以不敢再提,还有一层因素,就是这些人认为领导决定的就是正确的,听领导的准没错,错了也没事,有领导担任,责任由领导背。
这是哪里出了问题了?是领导的榜样没有树立好,领导习惯了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原则办事情,导致上行下效,下属不愿主动提醒领导,更缺乏风险意识,从而导致企业管理混论,有制度不执行,有流程不按流程走,使得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氛围紧张。
那么,高层领导的这种方式会给员工造成什么影响呢?员工会认为领导说一套做一套,说是要按章办事,规范现代企业制度,但是第一个打破制度的就是他。这会给员工一种印象,以后凡是不必认真,领导都不认真对待,我们认真了只能咨询烦恼。这就是弱化了高层在员工心目中的影响力,就会造成领导说领导的,员工作员工的,两张皮。
所以,高层领导领导力的提升从以身作则开始,对于原则的清晰界定以及坚守会逐步提升高层的影响力,高层领导要做到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二、探索航向
管理上有一个著名的说话,就是管理者要做应该做的事情,而非感兴趣的事情。什么叫感兴趣的事,就是在自己提升高层自己做的事情,就是本质职责之外的事情,比如原来是业务经理,由于业务开展的好,被提拔为营销副总,但是由于角色没有转换到位,仍然喜欢抓具体的业务,而对于营销规划的制定,营销政策的调整,市场的预测则置之不顾,这就叫做感兴趣的事情,而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
那么,对于高层来说,什么才是做应该做的事情呢?定方向,定目标。高层是带队伍的,队伍往哪走,要由高层领导把握方向。所以,第二个方面就是探索航向,明确目标。
高层领导大部分时间都在探索方向,在明确战略定位,描述愿景,而不是具体做某个事情,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
高层领导力的提升来自于对战略方向敏感认知和把握,在于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在于把这些认知、分析和判断有效地传达给管理者,让他们也认识到这些,并认同这些,这就是探索航向的力量。当高层领导带领团队把战略方向明晰了,并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手段把这些内容沟通给了管理者,高层的领导力就用在了刀刃上,就会对管理者形成一种影响力,就会吸引大批的追随者和崇拜者。这样的领导站到员工面前的时候,带来的是方向和力量,员工是欢迎的,企业也会因此更加成熟。
三、整合体系
战略方向明确了,高层领导还要规划支撑战略发展的管理体系,比如如何有效表达战略定位,让每个人都能清晰地认识战略目标,认识自己和战略的关系,这就会用到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使战略变成可执行的语言。
战略目标分解到位了,全面预算是否完善,流程管理是否配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激励体系是否支撑?等等。这些配套支撑的管理体系需要高层通过影响力来整合布局,这也是高层提升自己影响力第三个该做的事情。
四、充分授权
战略方向明确了,管理体系整合了,领导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就是授权。如何高效地授权,如何保障授权之后不乱,也是高层领导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之一。
什么样的权力该授,什么权力不该授?授权之后如何监控进程,确保管理者按照权限履行职责,这些都是高层领导需要修炼的。
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做
点击数:28 更新时间:2010/5/14 14:43:32 www.zxwh.com

全国著名的推销大师,即将告别他的推销生涯,应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的邀请,他将在该城中最大的体育馆,做告别职业生涯的演说。

那天,会场座无虚席,人们在热切地、焦急地等待着,那位当代最伟大的推销员,作精彩的演讲。当大幕徐徐拉开,舞台的正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为了这个铁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铁架。

一位老者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了出来,站在铁架的一边。他穿着一件红色的运动服,脚下是一双白色胶鞋。

人们惊奇地望着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么举动。

这时两位工作人员,抬着一个大铁锤,放在老者的面前。主持人这时对观众讲:请两位身体强壮的人,到台上来。好多年轻人站起来,转眼间已有两名动作快的跑到台上。

老人这时开口和他们讲规则,请他们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

一个年轻人抢着拿起铁锤,拉开架势,抡起大锤,全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一声震耳的响声,那吊球动也没动。他就用大铁锤接二连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气喘吁吁。

另一个人也不示弱,接过大铁锤把吊球打得叮当响,可是铁球仍旧一动不动。

台下逐渐没了呐喊声,观众好像认定那是没用的,就等着老人做出什么解释。

会场恢复了平静,老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锤,然后认真地,面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他用小锤对着铁球"咚"敲了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一次用小锤"咚"敲了一下。人们奇怪地看着,老人就那样"咚"敲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就这样持续地做。

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会场早已开始骚动,有的人干脆叫骂起来,人们用各种声音和动作发泄着他们的不满。老人仍然一小锤一停地工作着,他好像根本没有听见人们在喊叫什么。人们开始忿然离去,会场上出现了大块大块的空缺。留下来的人们好像也喊累了,会场渐渐地安静下来。

大概在老人进行到四十分钟的时候,坐在前面的一个妇女突然尖叫一声:"球动了!"刹时间会场立即鸦雀无声,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那球以很小的摆度动了起来,不仔细看很难察觉。老人仍旧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人们好像都听到了那小锤敲打吊球的声响。吊球在老人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它的巨大威力强烈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终于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老人转过身来,慢慢地把那把小锤揣进兜里。

老人开口讲话了,他只说了一句话: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我的一个博士朋友陪老婆上街。按照博士的说法,是老婆舍不得打车,就陪着一同挤小公共。博士个子高,抬不起头来,一路上就那么低着,但他却没有停止思考。他告诉我说:"那时我就在想,都说成功难,我看这不成功才是真的难。"实际上,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就会吃惊地发现,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人才是真的有耐心,有吃苦耐劳的品质,他们正是以这种惊人的耐心忍受着不成功的现实和生活。

很多的人以为成功很难,成功要付出太多、成功会很痛苦,就不去想和追求。那是不是不成功就很舒服、很自在、很潇洒了?当然不是,事实上,不成功才真的更难。有的人不肯付出一时的努力去博取成功去换取一生的幸福,却甘愿用尽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的痛苦。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人面对的是吃饭、挨冻、生存这样的大事,这是涉及到生死存亡的大事,他们的心理压力会小么?他们甚至可以用健康、犯罪、甚至是生命去拼,只是为了换取生活中最基本的需要。他们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他们又何以轻松呢?

那些追逐成功的人,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成就,就因为他们有梦想和肯于奋斗,他们不用去为生存本身发愁,他们时刻想着如何让声后变得更好。现在你还能说成功太累,成功太难这可笑的话么?你是选择创造、追求成功的生活呢?还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当然,你有权力选择你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