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5创意工坊怎么用:二战欧洲西线战场2-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50:16

二战欧洲战场时间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西线战场

194004纳维克之战—— 北极圈内的较量

194005黄色计划------德军占领荷兰、比利时

194005法兰西战役----法国灭亡---曼施坦因的杰作

194005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208迪耶普奇袭战------开辟第二战场的悲壮预演

194307西西里岛登陆战

194309意大利南部战役----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一次大规模两栖登陆战

194401卡西诺战役 ------ 二战中最激烈的山地战

194401安齐奥战役------诺曼底的开路战

194406诺曼底登陆

 

二战欧洲战场时间表

二战之前 

1918
11月11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
6月28日 凡尔赛条约(对德和约)签字。

1921
7月29日 阿道夫?希特勒成为国家社会主义(纳粹)党的领导人。

1925
7月18日 希特勒《我的奋斗》一书出版。

1933
1月30日 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
2月27日 国会纵火案。
7月14日 纳粹党被宣布为德国的唯一政党。
10月14日 德国退出国际联盟,并从裁军会议撤离代表。

1934
8月2日 德国总统兴登堡去世。
8月19日 希特勒被宣布成为德国元首。
10月1日 希特勒命令建立空军,扩充陆军和海军。

1935
2月26日 德国废除凡尔赛和约中关于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
3月16日 德国公布《国防军法》,实行普遍兵役制,开始公开重整军备。

1936
3月7日 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和罗加诺公约,进兵莱茵非军事区。
10月25日 德、意签订共同协定(“柏林—罗马轴心”)。

1937
11月5日 希特勒在 Hossbach 会议期间揭示战争计划。

1938
3月12/13 德国入侵奥地利,宣布与奥地利“合并”。
4月23日 德国策划苏台德地区“自治”。
8月12日 德国军事动员。
9月30日 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
10月1日 德军进驻苏台德地区。

二战

1939
3月15/16 德军入侵布拉格,占领波希米亚、摩拉维亚。
5月22日 德、意签订军事同盟(钢铁公约)和经济合作条约。
8月23日 苏、德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9月1日 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9月3日 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德国宣战。
9月10日 加拿大对德国宣战。
9月27日 德军攻陷华沙。

1940
2月24日 德国制定进攻西欧作战计划。
4月9日 德军入侵丹麦和挪威。
5月10日6月22日 德军进攻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温斯顿?邱吉尔成为英国的首相。
5月15日 荷兰向德国投降。
5月26日6月4日 英、法军自敦刻尔克大撤退。
5月28日 比利时向德国投降。
6月10日 挪威向德国投降。
6月14日 德军占领巴黎。
6月22日 德、法签定停战协定。
7月16日 希特勒命令8月中旬完成进攻英国的“海狮”作战计划。
7月21日 希特勒命令制定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
8月12日 不列颠空战正式开始。
9月7日 德空军开始大规模轰炸伦敦。
9月27日 德国、意大利、日本在柏林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10月7日 德军进驻罗马尼亚。
10月12日 希特勒将“海狮”计划推迟到1941年春天执行。
12月18日 希特勒批准对苏作战计划第21号训令—“巴巴罗萨”计划。

1941
1月13日-28日 德军入侵保加利亚。
2月12日 德国将军隆美尔率领新组建的装甲军团先头部队抵达北非利比亚的的黎波里。
3月1日 保加利亚加入德、意、日三国军事条约。
4月6日 德军入侵希腊和南斯拉夫。
4月18日 南斯拉夫向德国投降。
4月28日 希腊向德国投降。
6月22日 德军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7月10日9月10日 苏、德军在斯摩棱斯克激战。
7月10日1944年8月10日 苏军实施列宁格勒保卫战。
7月10日9月26日 苏军实施基辅保卫战。
8月5日10月16日 苏军实施奥德萨保卫战。
8月14日 罗斯福、邱吉尔宣布签署《大西洋宪章》(美、英关于对德战争目的的宣言)。
9月7日 英国空军轰炸柏林。
9月30日1942年4月20日 莫斯科会战(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为苏军防御阶段;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为苏军反攻阶段)。
11月18日1942年1月10日 英军在北非的利比亚向德、意军发动进攻,即“十字军”行动。
12月11日 德、意对美国宣战。
12月11日 美国对德、意宣战。

1942
1月21日2月15日 隆美尔率领非洲装甲军团在北非利比亚对英军发起反击。
5月26日7月3日 隆美尔在利比亚加扎拉一线发起进攻行动,称“比尔哈凯姆之战”。
7月17日1943年2月2日 斯大林格勒会战(7月17日-11月18日为苏军防御阶段;11月19日-1943年2月2日为苏军反攻阶段)。
10月23日-11月11日 英军在北非实施阿拉曼战役。
11月8日 英、美军在北非登陆,实施“火炬行动”。

1943
1月14—24日 罗斯福、邱吉尔、戴高乐在卡萨布兰卡(摩洛哥)举行会议,宣布结束战争的条件是德国无条件投降。
2月2日 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投降,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
3月20—5月13日 美、英、法军队在突尼斯展开进攻,德、意军在非洲失败。
7月5日8月23日库尔斯克会战(7月5日-23日为苏军防御阶段;7月12日-8月23日为苏军反攻阶段)。
7月10日8月17日 美、英军实施西西里登陆战役。
8月—12月 苏军第聂伯河会战(第一阶段8-9月;第二阶段10-12月)。
9月3日 美、英军在意大利南部登陆。
9月11日 德军占领罗马。
10月1日 美、英军攻占意大利的那不勒斯。
10月13日 意大利巴多格里奥政府对德宣战,苏、美、英承认意大利为共同作战的一方。
11月22日—26日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发表《开罗宣言》。
11月28日 罗斯福、邱吉尔、斯大林举行德黑兰会议,发表《德黑兰宣言》。

 

1944

6月6日 盟军诺曼底登陆

6-12月 盟军收复欧洲大陆

12月16-1945年1月 德军发动阿登战役

1945
2月4—11日 罗斯福、邱吉尔, 斯大林在雅尔塔举行会议,签订《雅尔塔协定》。
2月8日3月10日美、英、加三国军队强渡莱茵河。
2月23日 美、英军对德军齐格菲防线开始进攻。
3月23日4月18日 美、英军进行鲁尔进攻战役。
4月16日 美、英军进抵易北河。
4月16日5月8日 苏军进行柏林战役。
4月28日 墨索里尼被处死。
4月29日 在意大利境内的德军签署投降书。
4月30日 苏军在柏林攻占国会大厦;希特勒自杀。
5月7日 德国无条件向盟军投降。
5月8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结束;欧洲胜利日。

    二战的代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员伤亡是惊人的。据资料统计:战争期间,世界各国的人口伤亡达9000万人以上。欧洲的伤亡人数为:苏联约2000万,波兰约600万,南斯拉夫约150万,荷兰和比利时共约30万,英国和不列颠其他国家共约50万,德国约650万;在亚洲,中国约1200万,越南约200万,菲律宾约110万。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据统计,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00亿美元。其中,苏联损失6790亿卢布,等于苏联全部财产的1/4,战争中有1700多座城市被毁。法国在战争中经济损失为1.4亿法郎,相当于法国战前三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波兰损失200亿美元,捷克斯洛伐克为2000亿克朗,南斯拉夫为91.45亿美元,比利时为1750亿比利时法郎,英国为250亿英镑,荷兰为114.25万荷盾,中国也高达百亿美元之巨。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西线战场

 

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把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地处欧洲心脏,资源丰富,工业发达,久为德国垂涎。1938年4月,希特勒授意居住在捷克境内苏台德地区日耳曼族人“自治”,企图将捷克最重要的工业区苏台德地区归入德国。在捷政府坚决反对和苏联支待下,捷政府果断镇压亲德分子叛乱,将35个装备精良的现役师和40万后备军投入戒备。准备尚不充分的纳粹德国不得不暂时退步,转而对英、法施加外交压力,企图用外交手段吞并捷克。

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首脑背着捷克政府签订《慕尼黑协定》,向德国出卖苏台德地区。一向把英、法奉若“保护神”的捷克政府,在德国限定时间内,被迫接受了慕尼黑协定。希特勒吞并苏台德后,加紧实施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活动。3月15日,德军占领捷克首都布拉格。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将捷克纳入德国版图。德国占领捷克全境后,掌握了欧洲中心地带,与意大利联成南北一片,极大改善了德国的势态,使德国军事力量显著增强。

希特勒一直把波兰当作向东扩张“生存空间”的主要障碍。1939年4月3日,希特勒制定了入侵波兰的“白色方案”。为制造入侵波兰借口,一批德国党卫军伪装成波兰军队,“袭击”了位于德波边境的一家德国电台。希特勒借口“自卫”,下达了入侵波兰的作战命令。

    9月1日凌晨,德国出动57个师(150万人),在2300架飞机、2500辆坦克掩护下,对波兰发动全面进攻。战争伊始,德军飞机狂轰滥炸波兰主要军事设施、机场、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德军攻势凶猛,南北两个集团军成钳形攻势夹击波军,波兰空军500余架作战飞机未及起飞,即被炸毁于机场,大量火炮、汽车、辎重来不及撤退便落入德军之手,仓促应战的波军以20个师投入战斗。装备陈旧且无准备的波军,未及实施坚决抵抗即被德军包围。德军以每日50-60公里的速度推进,波军所有防线均被德军突破,整个国家处于危急之中,对波兰防务承担义务的英、法,对德“宣战”后却按兵不动。英、法的“静观”使德军得以集中全力对付波兰。9月8日,德军坦克进至波兰首都华沙外围。16日,德军南北集团军群在弗洛达瓦地区会师,完成对波军主力包围。9月17日,波兰政府逃至罗马尼亚(后留亡英国)。9月30日,华沙守军和居民的自发抵抗在德军轰炸炮击下瓦解,波兰沦亡。德军战领华沙后,进行了大规模报复性破坏和屠杀。

德国占领波兰后,利用英、法的“绥靖”主义,加紧进行侵略北欧、西欧的准备。1940年4月,德军开始在西线发动进攻,主要目标为法国。

为解决进攻法国的后顾之忧,1940年9月,德国向丹麦、挪威政府提交最后通牒,要求两国立即接受“德国保护”。丹麦国王惧于德国武力,宣布投降,德军随即占领丹麦。挪威国王哈桑七世拒绝德国要求,力主抵抗。但国防部长、法西斯分子吉斯林却策动亲德势力破坏抗战。6月10日,德军占领挪威全境,吉斯林组织傀儡政府。哈桑七世出走英国,建立流亡政府。

德军在进攻挪威同时,开始对法国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进攻。1940年5月10日,德空军大批飞机猛烈轰炸法国北部和荷、比、卢境内72处机场。接着,德伞兵部队抢占机场、桥梁和战略要点,战争全面爆发。德军共投入136个师(其中包括10个坦克师、7个摩托化师和1个骑兵师)、2580辆坦克、3824架飞机,分3个集团军群,同时向法国和荷、比、卢推进。在德军猛烈突击下,荷军只坚持5天即宣布投降,荷兰女王政府逃亡伦敦。5月26日,比利时国王宣布投降,20万比军为德军俘虏。

面对德军猛烈攻势,法军和驻法英国远征军节节败退。5月31日,德军绕过设防坚固的“马奇诺防线”,出其不意地以大批坦克直插阿登山脉,迂回攻入法境。5月20日,德军在地空火力掩护下,强渡马斯河,全歼法第9集团军。5月20日,德军直扑英吉利海峡。5月20日,德军占领加来,距海岸仅数十公里,形成对英法联军夹击态势,40万败退的英法军队在敦刻尔克附近地区陷入绝境。此时,希特勒突然下令德军坦克部队停止追击,只使用空军轰炸。绝处逢生的英法联军紧急征用943艘舰船,在皇家空军掩护下,将33.18万名溃不成军的英法士兵撤至英国,未及撤退的4万法国士兵被德军俘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刻尔克撤退后,法国形势日见危机。6月5日,德军突破“魏刚”防线,直逼首都巴黎。6月10日,趁火打劫的意大利投入32个师,从背后对法国发动进攻。法国政府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德军兵不血刃占领巴黎。6月16日,雷诺政府辞职, 贝当出任总理,决定停战投降。6月22日,法国与德国签订停战协定。该协定把法国肢解为两部分,德军占领法国北部地区,占领费由法国负担,南部由贝当傀儡政府统治,法军全部解除武装,重武器交给德国。

法国沦陷后,主战派、国防部次长戴高乐飞往伦敦,组织法国军民继续抵抗。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法西斯德国军队席卷欧洲大陆,先后占领了奥、捷、波、比、挪、荷、丹、罗等10余国领土,军事、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盟军收复西欧大陆

时过境迁,盟军经过数年苦战后终于开始反攻。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开始向欧洲腹地进军。希特勒任命卢格为德军西线总司令,将驻法兵力增至26个师,企图阻止盟军。但这些师兵员和装备都缺额较大(坦克只有900辆,飞机不足500架)。卢格以14个师防守塞纳河口至科蒙一线,10个师防守科蒙到德律特海峡沿岸,2个师驻守布列塔尼半岛。

为解放法国西北部,盟军集中了4个集团军〔包括24个步兵师,11个装甲师和4个空降师,4000辆坦克和6500架飞机〕。1944年7月5日,美国第一集团军率先发起攻击,突破德军防线后,向纵深推进50公里,抵达塞纳河地区。8月1日, 巴顿指挥美第三集团军在法国游击队配合下,向布列塔尼半岛推进,由于德军抵抗微弱,美军主力移师东进,转向巴黎以南塞纳河地区突击。

面对盟军进攻,德军第7集团军试图反击,但未成功。盟军在两翼继续发动进攻。到8月底,盟军全线进抵塞纳河,在河东建立登陆场,至此,除个别港口外,盟军已占领整个法国西北部。当盟军逼近巴黎之际,法国抵抗力量和巴黎市民配合盟军发动武装起义。经4天战斗,于8月25日解放巴黎。当天下午,法军第二装甲师接受巴黎地区德军投降。次日, 戴高乐率军进入巴黎,法国临时政府成立。

为配合美英军队在法国西北部的攻势,美法联军集中10个师、850艘舰船、4700架飞机,在土伦至尼斯之间80公里地段,发起“龙骑兵”登陆战役。德军虽以9个师担任法国南部海岸防御,但在美、法联军登陆地段,德军仅驻军5个营,防守十分薄弱。8月15日晨,美、法军在德军纵深空投伞兵,仅遇微弱抵抗。至19日,美法联军已建立起宽90公里、纵深60公里的统一登陆场,把2500门火炮、600辆坦克、21000辆汽车和16万人运上岸。

28日,土伦、马赛相继解放。9月11日,法军与从巴黎向东推进的美国第三集团军先头部队会师,留守法国南部的德军投降。残余德军向东北溃逃,退守德法边界齐格菲防线,法国全部解放。

9月中旬后,西欧战线已由法国西北部扩大到南起地中海、北至莱茵河口的广大地区,逼近荷兰边界。盟军统帅部决定:以英、加(拿大)联军发起荷兰战役,由蒙哥马利元帅指挥。9月17日,英第30军在空降兵配合下,向荷兰奈梅根、阿纳姆一线突击,英第8、12军从两翼配合。英军初期进展顺利,20日即进抵奈梅根。由于德军集中兵力突击英军两侧,配合作战的英、波(兰)空降兵因使用不当遭受严重损失,战况急剧逆转,英30军面临被合围危险。9月27日,英军被迫在莱茵河南岸阿纳姆以西转入防御。10天后,得到增援的英军再次发动进攻,在20至40公里正面突破德军防线,向纵深推进80公里。加拿大军队也夺取了布伦和加莱港。10?/FONT>11月,盟军在德国边境地区展开“秋季战斗”,开始把战场推向德国本土。为避免彻底崩溃,希特勒在阿登地区集中包括党卫队坦克第6集团军在内的“B”集团军群25个师(25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900辆,企图以突然反击挫败荷、比境内的盟军,稳定后方,腾出兵力与东线苏军交战。1944年12月16日佛晓,德军开始反击。德军组织一支800人的特遣队,着美军军服,口操英语,佩美式武器,潜入美军防线进行破坏和骚乱,引起美军极大混乱。尔后,德军在数百具探照灯掩护下突然发起进攻,毫无准备的美军未作有组织的抵抗便仓惶退却,损失惨重。德军突破美军防线后,向马斯河方向推进。为阻止德军前进,英美军调整部署,以航空兵对德军进行大规模空袭,终于在距马斯河仅4公里处阻止了德军前进。

德军受挫后,仍未放弃反击计划。1945年1月1日,德军出动1000架飞机,轰炸盟军阵地和机场,炸毁盟军飞机260架,对斯特拉斯堡盟军发动攻击。德军的新进攻,使战局再度紧张。盟军统帅部一面组织反攻,一面由丘吉尔致电斯大林,要求苏军提前从东线发动攻势吸引德军,以减轻西线盟军压力。1月12 日,苏军从北起波罗地海,南至喀尔巴阡山长达1200公里的正面,对德军发起强大攻势,兵锋直指柏林。希特勒被迫从西线抽兵东援对付苏军,英美盟军乘机迅速推进,将德军全部赶回原出发地,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反击被彻底粉碎。

据统计,此役德军死伤及失踪人数达8.2万人,损失坦克、强击火炮600辆、飞机1600架、其它车辆6000辆。盟军损失7.7万人,被俘及失踪2.1万人,大量武器装备被毁。阿登战役后,德军土气更加低落,彻底丧失了反攻能力,盟军从此牢牢掌握了西欧战场主动权。希特勒企图在西欧取得决定性军事胜利,迫使盟军妥协的企图彻底破产。不久,东、西对进的苏、美军队在易北河会师。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法西斯德国灭亡。

 

194004纳维克之战—— 北极圈内的较量

 

    坐落在北极圈内的挪威的港口小镇纳维克(Narvik)在1940年4月9日--6月8日期间见证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盟军方面,以英军为主力,再加上一部分的法/波军队和当地的挪威军队;轴心国是德军。为了争夺这个港口城市,双方军队发生了异常激烈的碰撞。纳维克港位于挪威海沿岸的乌夫特峡湾(Ofot fiord)的东南岸,东距瑞典边境只有30多公里,是挪威在北极圈内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瑞典、芬兰北部重要的出海口。这个港口城市有一万多人。这是一个不冻港,即使在冬季也能通航。

起因

     1939年9月,二战全面爆发后,挪威和瑞典这两个北欧国家保持中立。希特勒的西线攻势因为种种原因而不断推迟,西线有了几个月的和平时期。1940年1月末到2月初,交战双方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到了中立国挪威身上,决定打破挪威的中立现状。

     挪威地处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北部,东邻瑞典,北邻巴伦支海,西濒挪威海,南濒北海,海岸线长2.1万公里,西海岸多天然良港。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瑞典矿物资源中以铁矿最丰富,已探明铁矿砂储量达36.5亿吨,居欧洲第三位,铁矿主要分布在北部高纬度的拉普兰(Lappland)地区,3/4集中在基律纳和耶利瓦勒(Gallivare)地区。这种铁矿含铁率高达6 0 - 7 0 % ,是生产高品质钢的最关键的原料。一直到今天,瑞典也都是欧洲最大的铁矿砂出口国。

     二战爆发的第一年,纳粹德国年消耗的1500万吨铁矿砂中,有1100万吨要从瑞典进口。在天气暖和的月份里,铁矿砂还可以从瑞典北部经波的尼亚湾越过波罗的海(Baltic)运到德国。即使在战时,这条路也不会发生问题,因为波罗的海已经有效地被封锁起来,英国的潜艇和舰只无从进入。但是到了冬天,波的尼亚湾封冻,船只无法通航,瑞典的铁矿砂只能由铁路运到离拉普兰最近的挪威纳维克港,然后再海运到德国。整个航线都是沿挪威西海岸从北到南,极易受英军的攻击。所以德军占领挪威后不仅能保障铁矿砂运输的安全,还可以控制北海地区的航运。

     英法方面则考虑到派一部分联军(以志愿军的名义)经由纳维克和瑞典北部进入芬兰,救援当时正被苏联侵略的芬兰,同时更重要的是控制耶利瓦勒铁矿,如有必要就占领挪威和瑞典。

德军占领纳维克和两次乌夫特峡湾海战

     英军原计划3月20日在纳维克登陆。但是由于芬兰在3月13日向苏联投降,再加上其它的一些原因,登陆计划被取消,结果丧失了大好的机会。3月28日,英法在伦敦召开最高军事会议,决定于4月5日在挪威海域实施布雷行动,并以部队在纳维克(Narvik)、特隆赫姆Trondheim)、卑尔根(Bergen)、斯塔万格(Stavanger)登陆,同时在莱茵河空投水雷,以阻止德军向西推进。但由于法国担心德国报复,反对在莱茵河布雷。两国在一番争议后,将计划推迟了3天,定在1940年4月8日实施。这一推迟导致德军先英军一步登陆。

     德国方面,1940年4月1日,希特勒决定在4月9日凌晨0515开始发动占领丹麦和挪威的军事行动,代号“Weserübung”。在挪威方向,第21集团军司令法尔肯霍斯特中将(Falkenhorst)指挥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实施突然袭击,从南到北在挪威的奥斯陆(Oslo)、克里斯蒂安(Kristiansand)、斯塔万格(Stavanger)、卑尔根(Bergen)、特隆赫姆(Trondheim)、纳维克(Narvik)6个主要港口同时登陆。除了斯塔万格港是由伞兵负责占领外,其余5个港口都由海军运载陆军进行两栖登陆攻击。10000名德军陆军分成5组攻击5个港口。第一阶段夺取港口和机场,第二阶段向内陆进攻,全部占领挪威,并准备在第二阶段对可能登陆的英法联军进行抗登陆和反击作战。

负责最艰巨最危险的占领纳维克港任务的是德军海军第一组编队。由德海军驱逐舰队司令Friedrich Bonte海军少将率领。Bonte将军于1896年10月19日出生在德国的波茨坦(Potsdam),是参加过一战的老兵,1939年10月26日升任德海军驱逐舰队司令,1939年11月1日晋升少将军衔。这次率领10艘驱逐舰执行护送任务。 船上搭载的2000名陆军是第3山地步兵师(3. Gebirgsjaeger Division)第139山地步兵团的士兵,由德军第3山地步兵师师长Eduard Dietl率领。 Eduard Dietl将军于1890年6月21日出生,也是一位经历过一战的老兵,刚于1940年4月1日晋升陆军中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Dietl是纳粹党的元老,他的党员证号是第24号!比希特勒还要早加入纳粹党。 1921年,因为有命令,军人不得参政,他才被迫退出纳粹党。但他还是和Hitler及纳粹保持紧密联系。Dietl带领他的连队在1923年11月参加了阿道夫.希特勒组织的那次“啤酒馆起义”。他将自己定位成一名“政治士兵”,一切行动充分满足纳粹意识形态的需要。德奥合并后,1938年5月1日出任由奥地利山地部队改编的第3山地步兵师师长。

     根据Dietl将军的日记,1940年4月6日0310,他率师部,第139团团部和一部分防空人员乘火车出发,当日1300到达Wesermünde。1700时第139团第1营和第2营抵达,当晚德军在Weser(威悉河)上船出发,目标是1200英里以外的纳维克。每艘驱逐舰搭载200名山地兵或海岸炮兵。和第一组编队驱逐舰一起行动的还有运输船“Rauenfels”号和两艘战斗巡洋舰“Gneisenau”号和“Scharnhorst”号,以及其他辅助舰。同一天油轮“Jan Wellem”号也从苏联的 Murmansk(摩尔曼斯克[苏联西北部港市](临科拉湾))出发来支援德军占领纳维克港的行动。

     与此同时,或者更早,时间只能以小时计才能分清先后吧,英军部队也登船向北出发了。目标是同一个。

     4月7日晚,天气开始变化,狂风大作夹杂着暴风雪,这时在海上航行的双方都要和恶劣的天气做斗争。

     1940年4月9日0400,9艘德国驱逐舰沿长长的峡湾迫近纳维克,1艘留在峡湾入口处负责警卫。两艘战斗巡洋舰继续向北巡航。在航行中,2艘驱逐舰分别对付位于Ramnes和Havnes的挪威海岸炮台,3艘负责运载陆军在HerjangsFjord登陆,消灭Elvegaardsmoen的挪威陆军。3艘目标是纳尔维克港。Elvegaardsmoen的挪威陆军毫无准备,马上就投降了。德军缴获了挪威军队仓库中大批的补给。在Ofot峡湾内停靠着2艘1900年下水的挪威古老的装甲舰“Eidsvold(艾得斯伏尔德,舰长是Willoch)”和“Norge(挪奇,舰长是Askim)”号。“艾得斯伏尔德”号向德舰发了一炮,作为警告,并且用信号通知驱逐舰,叫他们说明身份。Bonte海军少将以派遣一名军官乘汽艇向挪威舰艇招降作为答复。接着德国人就玩弄了一个诡计,汽艇上的纳粹军官用信号通知Bonte少将,说挪威人要进行抵抗,等到汽艇一离开,德军马上发射鱼雷把"艾得斯伏尔德"号炸毁了。船上181人中只有6人生还。第2艘挪威装甲舰"挪奇"号于是就向“Berndt von Amin”开了火,在交火20分钟后,也很快被德军发射的鱼雷击沉了。101人伤亡。

     与海军的坚决抵抗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挪威岸上防卫部队的态度。纳尔维克驻军司令Sundlo上校(他是整个Ofoten地区的指挥官)是一名吉斯林分子(VIDKUN QUISLING),对纳粹抱同情和支持的态度,所以在Dietl将军的劝说下,他同意放弃抵抗,饱受晕船困扰的山地兵们迅速从驱逐舰登陆,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港口。到0815时,纳维克已经被德军占领。但是Dietl将军也知道,英军的反攻马上就要开始了。

     第2天,随后赶到的英军发动了反击。这就是纳维克海湾的第一次海战。

1940年4月10日 星期三,在没有得到增援的情况下,冒着令人眩目的暴风雪,英海军的第2驱逐舰舰队(舰队司令是44岁的来自威尔士的海军上校WARBURTON-LEE, Bernard Armitage Warburton)顺利进入Narvik港外的 Ofot fiord(Ofot峡湾)对正在行驶的德军驱逐舰编队突然发动攻击。

     英军海军编队中有5艘驱逐舰,分别是“Hardy”号,“Havock”号,“Hostile”号,“Hotspur”号,和“Hunter”号。WARBURTON-LEE就在“Hardy”号上指挥。

     而德军海军方面的10艘驱逐舰,分别是“Anton Schmitt”号、“Bernd Von Arnim”号,“Diether Von Roeder”号,“Erich Giese”号,“Erich Koellner”号,“Georg Thiele”号,“Hans Lüdemann”号,“Hermann Künne”号、“Wilhelm Heidkamp”号和“Wolfgang Zenker”号。同时海湾中还有5艘德国人的商船--3艘运输船,2艘油轮。3艘运输船“Alster”号,“Barenfels”号,“Rauenfels”号。2艘油轮“Jan Wellem”号和“Kattegat”号。Friedrich Bonte海军少将在“Wilhelm Heidkamp”号上指挥。

战斗立刻就打响了,德军方面5艘驱逐舰迅速迎战。稍后,另外5艘也赶来支援。

     第一次海战以英国皇家海军退出战斗结束。当天海战的结果是,英军2艘驱逐舰被击沉,3艘驱逐舰被击伤。德军的损失是2艘驱逐舰被击沉,4艘驱逐舰被击伤。5艘商船中“Kattegat”,“Rauenfels”被击沉。“Alster”被俘虏。

     英军的“Hardy, H.87”击沉了德军的“Anton Schmitt, Z 22”和“Wilhelm Heidkamp Z 21” 。另外德军还有“Bernd Von Arnim” ,“Georg Thiele” ,“Hans Lüdemann ”,“Diether Von Roeder” 四艘驱逐舰被击成重伤。

     德军的“Bernd Von Arnim”号和“Georg Thiele”号击中了英军的“Hardy, H.87”号,导致他搁浅被毁。英军“Hunter”号也被击沉。“Havock, H.43““Hostile”轻伤,“Hotspur”被重创。

     在战斗中,Warburton-Lee一直站在“Hardy”号舰桥上指挥战斗。德军的一枚炮弹击中了舰桥并爆炸。他被弹片击中负了致命的重伤,不治阵亡。几天后,Bernard Warburton-Lee 和4月8日阵亡的“萤火虫号”(Glowworm)驱逐舰指挥官ROOPE Gerard Broadmead 被追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Victoria Cross)。他们是二战中最先获得此荣誉的英军军人。

     而德军海军指挥官Friedrich Bonte海军少将也随着“Wilhelm Heidkamp”号的沉没而阵亡。半年后,1940年10月17日,Bonte将军被追授骑士十字勋章。

     10日,损失惨重的英军驱逐舰编队得到了战列舰“Warspite”和航母“Furious”编队的增援。德国海军不但得不到有利的支援,还被封锁在Ofot峡湾内。他们的命运已经注定了。

     1940年4月13日,星期六,英军的一个驱逐舰编队包括9艘驱逐舰,在战列舰“Warspite”号的支援下,再次进入Ofot峡湾来消灭德军剩余的8艘驱逐舰和一艘潜艇U-64(不知何时到来)。这就是第二次海战。

德军军舰缺乏弹药和燃料,他们试图避免灭亡的命运,但是他们无处可藏。结果U-64潜艇被英军航母“Furious”上的飞机击沉。这是整个二战中第一次U艇被飞机击沉。“Hermann Künne Z 19”被“Eskimo”消灭。“Diether Von Roeder, Z 17”被 “Foxhound”击沉。“Bernd Von Arnim, Z 11”;“Erich Giese, Z 12”; “Wolfgang Zenker, Z 9” ;“Hans Lüdemann Z 18 ”被战列舰Warspite重创。“Erich Koellner, Z 13” 被“Eskimo”和“Bedouin” 击沉。“Georg Thiele, Z 2”被“Forester”, “Hero”,“Eskimo” 击沉。一些德军驱逐舰当时就沉了,还有一些则勉强开到岸边搁浅,为避免被俘,德军官兵将其凿沉。

英军方面“Cossack”,“Eskimo”,“Punjabi”三舰被击伤。

     德军的海军被全歼后,3300名官兵中的2500--2600名幸存海军官兵上岸,被组成了5个“水兵山区陆战”营(“Marine-Battalion Erdmenger” A.K.A “die Gebirgsmarine”),穿上缴获的挪威军队的制服,利用缴获的挪威军队的武器,加入了山地兵的行列,一起抵御盟军的进攻。此役后,幸存的德海军U64潜艇官兵决定用雪绒花(Edelweiss)来作为他们的新潜艇的标志符号。另一方面,一些德军水兵被俘后,因为身穿挪威军队的制服而没有被当成战俘对待--被当成间谍而枪决。

德军的危难时刻

     1940年4月14日,第一批英军地面先头部队(第24卫队旅,24th (Scots & Irish) Guards Brigade)两个连在Narvik 西北方55公里的哈尔斯塔(Harstad)登陸。此后的6周内,盟军对Narvik的德军发动了连续的围攻。英军战舰和波兰驱逐舰(在波兰投降后,逃到英国归英军指挥)“Orp Grom”号和“Orp Blyskawica”号在峡湾外不断巡弋,不时炮击岸上德军的目标。德军的轰炸机则对盟军军舰发动猛烈轰炸,击沉了“Orp Grom”号。同日,在哈尔斯塔附近的海域,英军驱逐舰击沉了德军的另一艘U-49潜艇。15日,英军第24卫队旅主力也达到了哈尔斯塔。哈尔斯塔位于Ofot峡湾对面的欣厄于(Hinnoy)岛上,不能对纳维克的德军构成直接的威胁。该处英军由陆军少将麦克西(Mackesy)指挥。当时德军的情况是:海军被消灭后,在纳尔维克北面和南面,还驻有挪威军队,海上和陆上交通都断绝了,补给只能依靠空军。而且4月11日后,挪威军队的抵抗变得有组织和顽强起来。在缺乏兵员补充和物质补给的条件下,面对兵力占有绝对优势的盟军,4500名德军很难守住现有阵地。由于德军主力被部署在挪威南部,距离纳尔维克最近的德军部队是650公里以外的挪威中部港口特隆赫姆,而且他们也只是一支1700人的登陆部队,也要面对兵力占优的盟军。4月15日,德军情报部门得知英军重兵已经抵达纳尔维克附近的罗弗敦群岛,希特勒非常慌张,都已经打算命令Dietl将军放弃纳维克,后撤到特隆赫姆了。但是由于约德尔将军的力谏--南撤行不通,飞机运只能一小批一小批的进行,损失会太大--才作罢。趁着英军行动缓慢,到4月16日,Dietl将军已经率部队沿铁路推进到瑞典和挪威边境,控制了整个纳尔维克地区,并且尽一切的可能修筑防御工事,为以后的战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月18日,迫于压力,瑞典政府允许德军借用瑞典北部的铁路,向Dietl将军的部队提供医疗用品,食物,衣服,和医疗卫生人员。结果,1050名伪装成医疗卫生人员的德军战斗部队携带弹药乘火车抵达了纳维克。一直到5月17日瑞典政府才不许德军过境。

     4月17日,伦敦方面命英海军和陆军进行岸上战斗,但麦克西却答复说,敌人正以机枪阵地坚守着港口,同时还指出,运输舰所装载的部队与物资,不是为了进攻,而只是为了实行无抵抗的登陆之用的。他说,根据所得的情报,在纳尔维克登陆是不可能的,即便在海军排炮的掩护下,也不能成功。

   同一天,元首再次打算命令Dietl将军率部向东退入瑞典境内。在撤退前要毁掉铁路,以避免在一段时间内为敌人所用。命令已经让参谋发出,但是有两位远见卓识的德军军官Bernhard von Lossberg, Alfred Jodl,没有执行这个命令,von Lossberg没有让电报发出,而Alfred Jodl则电令德军坚守待援。这种事情真是冒着杀头的罪。可惜这两位都没有获得骑士十字勋章,他们是最应该获得的。约德尔将军也再次强调,撤退会极大影响Dietl的信心。唯一可行的上策就是坚守待援。元首在恢复信心后,守回了命令。但是鉴于Dietl将军的特殊地位,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则恳请在危急时刻将Dietl将军单独接出来,一定不能让他被俘。

     如果英军的行动迅速猛烈一些,在德军增援部队到达前夺回纳尔维克是很有可能的。但是上层的犹豫不决和英军前线指挥官的无能使英国人再一次计划落空。

     当时英军的计划是先夺回挪威中部特隆赫姆,以期保住挪威中部。不仅可以对北进增援纳维克的德军形成屏障,还可以侍机南下。14-15日英军海军运载英军和法军的陆军在挪威中部的Namsos登陆,准备向西南方的Trondheim发动进攻。同时英军在挪威中部的Andalsnes部署,以期协助挪威军队守住阵地。因此对纳尔维克地区的进攻有些放缓。

     4月20日,英军科克勋爵奉命指挥纳维克地区的全部英军。他在飞行侦察后认为,积雪1.5米,在完全无道路通行的条件下,作战困难太大,英军不具备这种战斗技能,也没有深积雪地型的作战装备,不益进攻。所以英军在陆地上没有大的行动。

     这时南方德军开始积极北进支援。15日,德军第181步兵师海运进抵特隆赫姆,支援该处的德军第2山地步兵师。第196步兵师在奥斯陆登陆。由于德军空军占有绝对优势,不停的轰炸英军占据的港口,而且英军各自为战,经过一番较量,德军突破了盟军在Andalsnes的防线,英军已经很难在挪威中部立足了。4月27日,英军开始撤出挪威中部。28日,德军北进部队与从Trondheim南下的德军会师。5月2/3日,经过3个白天和2个夜晚,10000名英法联军撤出了Namsos。这时候,部署在Andalsnes并向Trondheim发动进攻的英军也没有完成任务,被迫撤离。

盟军进攻纳维克

     现在盟军的进攻重点开始转向纳尔维克,决定对此地的德军发动毁灭性打击。开始是要永久占领这个要地,进而占领瑞典铁矿。到最后只是为了挽回一点面子而已。纳维克英军随后在4月末5月初得到了法军和波兰军队的增援。

     4月28日,法军第1阿尔卑斯师(1st Chasseurs Alpins,1st. Légerère de Chasseurs Alpins)的3个山地营登陆Harstad。但是他们大部分都没有带滑雪装备。法军第342(连长Dublineau上尉)独立坦克连装备了15辆 Hotchkiss H-39 轻型坦克,第343独立坦克连装备了15辆Renault FT-17。这是盟军的全部装甲力量。

     5月5日又有法军第13外籍军团旅(13th Foreign Legion Demi-Brigade,13th Legion d′Etranger Demi-Brigade)的2个营,在Magrin-Verneret上校的指挥下到达Harstad。第1营营长是Boyer-Resses少校,第2营营长是Gueninchaut少校,外籍军团的士兵中绝大多数是德国人,西班牙人,英国人,其中一些人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

     波兰军队(Chasseur de Nord”, the Carpathian “Podhale” Brigade)的4个营也到了。其中第1人民(Demi)旅(Chlusevic上校)辖2个营,第1营( Kobylinski少校)和第2营(Dec上校)。第2人民旅(Kobylecki上校)辖2个营,第3营(Mackowski中校)和第4营(Jasowski少校)。

     5月10日,第24旅的一些英军部队被从Harstad部署到纳维克南部的Bodo地区,以阻止德军从Trondheim向纳维克进行增援。 英国皇家空军第263中队(装备Fairey Swordfish)5月21日开始部署在Bardufoss。英国皇家空军第46中队(装备Hurricane战斗机)开始部署在Skanland,5月26日转场到Bardufoss。

     最后盟军兵力计:英军1个旅,法军3个营,法军外籍军团2个营,波军4个营,再加上当地的挪威军队3500人(4月9日后在Omdahl指挥下),还有海空军共计25000人。

     德军方面也没有闲着,4月11日,德国派出12架容克-52运输机在港口北部16公里已冻结的哈特维格湖上着陆,运来了一个山地榴弹炮连,以支援占领滩头阵地的部队。Eugen Meindl,当时是第3山地师第112山地炮兵团上校指挥官,指挥山炮连被空降于此,此后指挥Meindl战斗群。

     1940年5月15日,刚参加完入侵荷兰的德军第1伞兵团第1伞兵营(I/FJR1)的大部在Erich Walther少校的率领下,在Narvik空投前来支援。

     5月21-24日,第137山地步兵团的2个连的山地兵在“Fallschirmjagerschule Stendal”伞兵学校经过突击培训后伞降到Narvik。

     德军通过各种途径一共增援了大约1500人,使德军兵力达到6000人。这一点增援兵力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对德军而言,精神上的鼓励可能更大。

     在此其间,盟军在不停的向纳维克发动攻击。5月4日,增援进攻Narvik的波兰驱逐舰“GROM” 被击沉。

     1940年5月9日,Dietl中将因在纳尔维克的优异表现而获颁骑士十字勋章。

     5月10日,德军北进支援部队攻克莫绍恩,向他们与纳尔维克之间的最后一个障碍Bodo发动进攻。

     5月13日,在纳维克以北的Bjerkvik,盟军发动了开战以来的第一次联合军事行动。海军军舰的舰炮和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升空支援下,法军步兵和装甲兵搭乘经过特别制作的登陆艇冲上了海岸,损失非常小。德军发动反击,试图将盟军赶回去,未果,一边顽强抵抗,一边后撤。

     1940年5月14日,在Vestfjord海域,德军第10航空军(X-Fliegerkorps)的Kowalski上尉驾驶He 111轰炸机用炸弹直接命中击沉了波兰籍的运输船11500吨“Chobry”号,船上运载的第24防卫旅的所有的重武器装备和第1营的苏格兰士兵全部沉入海底。

     由于此时,在欧洲大陆上,德军于5月10日对法比荷发动闪击,席卷了比利时和荷兰,5月下旬几十万英法军队被围在敦克尔刻地区。在Narvik的英法联军不得不撤退保卫自己的国家。避免和德军的灭顶之灾。

     5月24日,盟军决定从挪威全境撤退。但是在撤退前一定要占领纳维克港,以便2万盟军登船,在撤退后也要摧毁港口,目的是短期内不能为德军所用。

     5月26日,配备防空雷达的巡洋舰 “CURLEW”号在Lavang湾附近被第一百轰炸机大队 (KGr100) 的 He111H 击沉。

     5月27日2340,英军军舰开始炮击纳维克港的德军目标,炮击持续了整夜。

5月28日凌晨,在海军炮火支援下,法军外籍军团的部队利用登陆艇在纳维克半岛北部和南部同时登陆,打退了德军的反扑后,挪威的后续部队也上岸了。5月28日0700,Dietl将军被迫指挥部队撤出了纳维克城,向东退守城外的620高地。就在法军和波军完全战领纳维克后,巡洋舰“CURLEW”号的姊妹舰“Cairo”号在纳维克城外被德军击成重伤。

     盟军紧追不舍,Dietl的部队只剩1500人了,山地兵再勇敢,也是寡不敌众,只好继续沿铁路撤向瑞典边境,在山地和森林中与盟军周旋,外围的挪威军队也压迫上来。6月1日,北进支援的德军第2山地师的部队已经距纳维克只有85英里了,给了德军一线希望。

     6月7日,Dietl撤到距离瑞典边境只有3公里远了。Dietl回忆说,如果盟军再坚持攻击2个小时,他就要被迫进入瑞典境了,听候瑞典人的处理了.

撤退及以后

     但是盟军于6月3日展开撤退的行动,虽然德军空军竭力阻挠,但是英军仍成功地撤出了 24,500 人,包括所有的重装备在內。

     6月8日,在撤退行动的最后一天,皇家海军的航母“光荣Glorious”号和护卫它的驱逐舰“ACASTA”号和“ARDENT”号因油料问题远离其它舰支单独先行撤退回英国,在Lofoten岛以西,他们遭遇了装备有11英寸大炮的德军战斗巡洋舰(battlecruisers)“Scharnhorst” 号和“Gneisenau”号。德军正在寻找从Harstad撤退的盟军目标。英军三艘军舰很快被击沉了,但是在沉没前,“Acasta”号用鱼雷击中了“Scharnhorst”号。1515名英军官兵阵亡。撤退时搭载到皇家海军的航母“光荣Glorious”号上的第46和第263中队的飞机也都沉没了。

     6月9日,Dietl指挥德军第二次占领了纳维克。

     纳维克之战结束后, Eduard Dietl中将立即成为德国公众眼中的一位传奇人物。1940年7月19日,Eduard Dietl因在纳维克的卓越表现成为德武装力量中第一位获得橡叶骑士十字勋章的英雄。他也于同日晋升山地步兵将军军衔(General der Gebirgstruppen )。

     丘吉尔曾坦率承认:“在纳维克,一个混合的,临时凑集的德国部队,为数仅6000人,竟能顽抗盟军20000人达6星期之久,在这次挪威战役中,我们一些精锐部队---苏格兰和爱尔兰卫队,被希特勒的精壮的,勇往直前的和训练有素的年轻士兵击败了。”

     为表彰纳尔维克战役中德国官兵的英勇顽强行为,德军统帅部专门设计并颁发了“纳维克盾章”(Narvikschild)。这也是德军首次颁发此类战役役纪念臂章。

     第一枚勋章是Eduard Dietl上将获得的。一共有8577名官兵获得了该盾章,包括牺牲的。各个部队获得勋章的人数大致如下:

陆军:2755

空军:2161,其中空勤人员1309,空降兵765

海军:3661,其中驱逐舰部队2672,其他115

另外还有额外的商船:442

     德军中以Eduard Dietl为首的以下官兵因此役获得骑士勋章(可能不完全对)就不翻译了

陆军

General Leutnant Eduard Dietl 3.Gebirgjaeger Div. 09/05-40

Oberstleutnant August Sorko Kommand.II/GebJgRgt137 20/06-40

Leutnant d.R Hans Rohr Zugfoh.7/GebJgRgt 139 20/06-40

Hauptmann Viktor Schonbeck Chef 13./GebJgRgt 139 20/06-40

Major Ludwig Stautner Kommandeur.I/GebJgRgt 139 20/06-40

Oberst Alois Windisch Kommandeur GebJgRgt 139 20/06-40

Hagemann, Wolf, Obstlt., Kdr. III./Geb. Jg. Rgt. 139 (04.09.1940)

Haussels Arthur, Maj., Kdr. II./Geb. Jg. Rgt. 139 (04.09.1940)

von Schleebrügge, Hans, Maj., Kdr. I./Geb. Jg. Rgt. 139 (20.06.1940)

Holzinger, Anton, Maj., Kdr. I./Geb. Jg. Rgt. 138 (11.01.1941), (也许在"Wildente"行动中获得)

海军

Kapitan zur see Fredrich Bonte Kampfgr.Narvik 17/10-40

Kapitan zur see Erich Bey 4. Zerstorer fl. 09/05/40

Korvettenkapitan Max E. Wolff Zerst.Georg Thiele 04/08-40

Korvettenkapitan Hans Erdmenger Wilhelm Heidkamp 03/11-40

Berger Friedrich, Freg. Kpt., Ch. 1. Zerst?rer-Flottille (04.08.1940)

空军

Major Martin Harlinghausen.(第10航空军参谋长a staff officer of the chief of the general staff X Flying Corps)Awarded on 04/05-40

如何评价此战役?盟军失败是无可争议的。但是此役是不是德军的第一次失败?一些人不认为。同意的观点主要是从德海军方面,10艘驱逐舰全沉了,除了在家中维修的,德军几乎没有可用的驱逐舰了,海军元气大伤,再也没有翻过身来。而且当时德军陆军险些退入中立国瑞典,要被人家扣压。二战以来还没有过。

    此役也说明,在极北地区太不适于打仗了,没有路,补给非常困难。德军最优秀的山地部队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一年多后,当Dietl指挥10多万德军向苏联的Murmansk进攻时,也只前进了30多公里,一直到后来撤出芬兰,也没有大的战事。

最为不幸的是纳维克的居民,纳维克再次被德军占领,一直到大战结束。

 

194005黄色计划------德军占领荷兰、比利时

 

     当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还弥漫着呛人的硝烟时,希特勒又对比利时、荷兰拿起了屠刀。

     比、荷是卡在德、法之间的两个小国,其总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00多万。地理学家们在有关欧洲的地理著作中,常把比、荷放在一起叙述。由于比、荷濒临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同卢森堡以及北部的部分地方称为“尼德兰”,即“低地”,所以1830年比利时脱离荷兰独立后,人们仍称比、荷为“低地国家”。
     荷兰境内绝大部分为平原,1/4的土地低于海平面,1/3的土地仅高出海平面1米。中部是丘陵地带。南部与比利时接壤处是阿登高地,海拔仅300米。首都是阿姆斯特丹,其他两个主要城市海牙和鹿特丹在首都以南,与首都构成三角地形。在荷兰南部的比利时,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为波状起伏的阿登高地,海拔在200—600米之间。

     这里的村庄、草地和农田四周围绕着林地,宛如大小不等的孤岛出现于森林之中,故又称阿登森林。中部是丘陵,有3条运河自南向北汇于安特卫普:一条是从列日到安特卫普的艾伯特运河,其上游有一个人工要塞,又叫埃本·埃马尔要塞;一条从沙勒纳瓦经布鲁塞尔到安特卫普;一条从蒙斯经根特到安特卫普。汇于安特卫普的这3条运河很像汉字的“个”字。西北部的佛兰德平原一直延伸到海边,沿岸沙丘连绵,岸外沙洲密布。

    希特勒对低地国家的入侵蓄谋已久。早在1939年9月27日,当华沙陷落前夕,他就在总理府召集将军们开会,他决定:“尽快地在西线发动进攻,因为英法联军现在还没有做好准备。”

    由于法国人在法德边境上修筑了绵长、坚固的马其诺防线,于是德国法西斯决定从低地国家打开进入法国的突破口。10月10日,希特勒又在将领们参加的会上发布:“做好穿越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地区的作战准备。这次进攻必须尽可能迅速有力地进行,目标在于尽量夺取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广大地区”,预定11月就要在西线发起进攻。为此,他把在波兰的两个集团军群的6个野战集团军从东线调到西线,摆开了进攻的架式。此时,西线德军已达136个师。

    但是,有两件事给希特勒带来了麻烦,使他不能马上进攻西线,而要挥师北上去对付丹麦和挪威。

    1939年11月30日,苏联和芬兰因边界问题发生战争,英、法在苏格兰着手组织远征军准备援助芬兰。希特勒十分担心英法此举从北方威胁德国,决定先抢占北欧。另外,德国的一架特殊飞机在比利时上空云层中迷失方向,被迫降落比利时。而这架飞机上的一名上校的公文包里正好装着德军进攻西线的地图,因来不及焚毁而落入比利时人手中,不久又被送到英法手里。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及其最高统帅部决定全面修改进攻西线的计划,并决定委托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施泰因担此重任。

    曼施泰因是何许人也为什么希特勒如此器重他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泰因于1887年11月出生于将帅名门,父亲是炮兵将军李文斯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进入陆军大学仅一年的曼施泰因就投身战斗,转战于东、西两线,先后参加了对波兰北部的进攻、塞尔维亚作战以及凡尔登和索姆河等著名会战。

    1915年,曼施泰因在未获得参谋本部军官资格的情况下,就开始担任参谋工作。由于他出身名门,又有过人的才智和多年的参谋工作经验,官运亨通,青云直上。

     1934年到1939年期间,他先后担任柏林第3军区司令部参谋长,陆军总参谋部作战处长,德军总参谋部第一副总参谋长。但由于受德军将领派系斗争的牵连,曾一度下放当师长。1939年10月,他被升任德军“A”集团军群参谋长。他为希特勒拟定过许多计划,并受到希特勒的高度评价:“曼施泰因大概是总参谋部所产生的最优秀的智囊专家。”

     曼施泰因这次要制定的是德国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的计划。在此计划中,他提出使用坦克部队经阿登山区突击法国北部的大胆的作战计划。这个计划后来被称之为“曼施泰因计划”,举世震惊。

     1940年5月初,眼看挪威的战局已定,希特勒立即按照已修改过的进攻西线的“黄色方案”,把136个师、2580辆坦克和3824架飞机组成A、B、C三个集团军群,在从北海到瑞士边境800公里长的战线上部署就绪:A集团军群共45个师,其中7个坦克师,3个摩托化师,由伦斯德上将指挥,第3航空队支援,负责中段。任务是越过比利时东南的阿登山区和卢森堡,突破马斯河的法军防线,直趋英吉利海峡。

    B集团军群共28个师,其中有3个坦克师,2个摩托化师,由包克上将指挥,第2航空队予以支援,在北段从北海沿岸到亚琛之间展开攻势。任务是占领荷兰全境和比利时北部,阻止荷军与其盟军会合,并突破比利时军队在艾伯特运河上建立的防线。

    C集团军群共17个师,由利布上将指挥,在南段法、卢边界至巴塞尔地段发起佯攻,迷惑法军指挥部,以便牵制马其诺防线的莱茵河一带的法军。

     就这样德国人在天气转暖的5月初,部署了世界上从来没有见过的强大兵力。在西线待命进攻。

    荷兰当局倒是早就料到了他们的边境前沿将遭到德装甲兵的进攻,而他们的后方将会遭德伞兵部队的骚扰袭击。对于后一股力量,他们原计划在尚未造成致命毁灭之前就分割并消灭其战斗力;对前一股兵力,他们则企图通过缓慢的撤退,并在撤退时炸毁桥梁、淹没村庄等手段来阻止德军,减慢德军进攻的速度。要是一切如愿,进攻的德军将被引到一个很大湖边并困在那里。这时,德军装甲兵将两面临水,一面是湖,另一边则是荷兰的要塞——位于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之间人口稠密、连绵不断的海岸线。在这里,荷兰的防御部队可以很有把握地打一场围歼战。

    一切计划可谓是天衣无缝。

    另外,为了抵御德军的侵略,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在战前各自修筑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荷兰要塞”、“埃本·埃马尔炮台”和“马奇诺防线”。这三条防线自北向南,互相衔接,连绵数百公里。

    且说“荷兰要塞”,它包括海牙、阿姆斯特丹、乌德勒支、鹿特丹和莱伊登在内。该地区有海湾、河流和大面积水域,构成重重天然水道防线,它是荷兰的中枢神经所在地。德军占领荷兰计划的关键,就是用空运部队夺取鹿特丹和东南方马斯河上的几座桥梁。只有通过这些桥梁,德军才能攻入设防的“荷兰要塞”。

    德军将领为解决这个问题煞费苦心。这些德国名门之后、绅士贵族们竟然想不出什么好主意。最后,他们想到“特洛伊木马计”,决定成立五个伪装的谍报局特别营,大约400—500人。这个营要按荷兰边境警察的服饰装扮自己。他们的任务是保护桥梁,阻止荷军炸桥。5月10日拂晓荷兰战役开始后,他们化装成荷兰警察,押送几名犯人来到默兹河上格内普桥,突然向荷兰哨兵扑去,桥梁遂落到德军手中。

    但是,“荷兰要塞”还没能被突破,荷兰人看到一线希望。

    可是德军的空降兵从天而降,打得荷军措手不及。

     在荷兰的德空降任务是:先用2个机降团和1个伞降营夺取海牙附近的3个机场,然后用两个机降营占领鹿特丹以南的3座桥梁及瓦港机场,为装甲部队进入鹿特丹打开通路。

     不幸的是,欺骗性的暗示和恐吓性的谣言随着伞兵的降临接踵而至。比方说:抓到了德国战俘,他们是奉命来海牙与某某人接触联系的。单这样一条传闻,就使人们的恐怖感倍增。而且,就连首都的专栏作家也众说纷纭,纳粹同情者更是无孔不入。

    德国伞兵已经降落到了各处,他们装扮警察、农民、官员、神父和修道士,他们无孔不入,扰乱交通,往井水中投毒药,甚至还拉假警报。这种混乱和不安状况正是德国人所期望的,德国笑了。

     尽管如此,荷兰仍未放弃初衷。虽然德国部队已占领了通住鹿特丹的桥梁,荷兰的防御部队也封锁了北端的桥头,占领了桥头堡,德军坦克不能轻易通过。只要盟军的增援部队能及时赶到,荷兰还是有一线希望的。荷兰人等待着,顽强地坚持着。

     从战争双方的数量上看,作为守方的法、英、比、荷也有135个师,坦克数量也足以与德军匹敌。况且防御工事可谓固若金汤:北方有荷兰的水上防线;中间有绵亘不断的比利时要塞;南方有难以逾越的马其诺防线。然而,由于比利时和荷兰拘泥于恪守中立,他们没有举行联合参谋会议,以致不能充分协调自己的计划和力量。尽管以法国甘末林将军为首的盟军最高军事委员会也秘密制定了对付德军的“D计划”,但这是一个重阵地防御、轻机动作战的消极防御计划。而且防御地带上除“马其诺防线”之外,坚固据点不多,是一种宽正面、浅纵深的线式防御,缺乏弹性,十分脆弱。要对付有航空兵支援、实施多向、高速、大纵深开进的德军,根本不能奏效。

     5月14日,荷兰最高统帅部在德军强大攻势的压力下,荷兰武装部队总司令温克尔曼将军命令他的部队放下武器,并签署了正式投降书。

    5月10日,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此时,42架容克运输机拖曳着一架滑翔机已经起飞,滑翔机上载着一支受过特殊训练的空降兵小分队,小分队成员都能熟练地使用一种极具摧毁力的武器。容克飞机从科隆起飞直飞列日防线上的埃本·埃马尔和艾伯特运河的桥梁。在拂晓的进攻开始前5分钟,这42架无声飞机已悄悄地来到了比利时平原的上空。

     德国人大胆使用了经过特殊训练的小股部队空降突袭的崭新战术。战前航空事业的发展,空降作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也随之有了较大的发展,使得德国能够运用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杜黑的“空中战争”理论、英国富勒的“机械化战争”和鲁登道夫的“总体战”而形成它的闪击战略,作为闪击战的构成部分,希特勒在战争初期及时地将其运用到波兰、丹麦、挪威以及比利时、荷兰,配合地面部队,达到了突袭的效果。

    天刚破晓不久,当德国轰炸机在头上呼啸之时,德国使节将一份内容为德国部队即将开进比利时,以保卫他们的中立,抵御英法军队即将进行进攻的电报,送交给比利时大使。

    德国大使一踏进比利时外交部的办公室,正要从自己的衣袋里取出电报时,比利时大使立即阻止了他,说道:“请原谅,大使先生,让我先说。”接着,他气愤地说:“你们刚刚进攻了我们的国家,对忠实于中立的比利时进行了罪恶的侵略。在这25年中,已经是第二次了,目前发生的事情,较之1914年的侵略,更加可恶。德方既没有向比利时政府提出最后通牒,也没有提出照会或任何抗议。对此,比利时已下定决心要保卫自己的国家。”

    德国大使根本不理那一套,开始宣读德国正式的最后通牒。但是比利时大使打断了他的话,轻蔑地说道:“把文件交给我吧,我愿意免掉你这个痛苦的责任。”

    的确,德国对于这两个低地小国的中立曾作过无数次保证。比利时的独立和中立,在1839年曾经得到欧洲5大强国“永久”的保证,到1914年德国撕毁为止,这个条约已被遵守了75年。魏玛共和国曾答应决不进攻比利时,希特勒在上台以后也继续重申过这个政策,并且也给了荷兰同样的保证。1937年1月30日,希特勒在废除了洛迦条约以后,公开宣称:德国政府愿意承认和保证比利时、荷兰领土的不可侵犯和中立。

    1918年以后,比利时曾明智地放弃过中立。到1936年,由于第三帝国的重新武装和1936年春天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兰,比利时政府内部恐慌,马上想到要用中立来保护自己。1937年4月24日,英法两国解除了对洛迦诺条约承担的义务,同年10月13日,德国也庄严地正式表示: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破坏比利时的不可侵犯和领土完整,它在任何时候都将尊重比利时的领土……如果比利时受到进攻,就准备给予援助……
     从那一天起,希特勒对于低地国家就公开保证他们的安全。然而,1938年8月24日,希特勒草拟进攻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时说,如果占领比利时和荷兰,那对德国就非常有利,他并向军方征求意见:“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占领这个地区需要多长时间”

    1939年5月23日,希特勒却斩钉截铁地对他的将领们说:“必须以闪电的速度,用武装力量占领荷兰和比利时的空军基地,无需考虑中立声明。”

    凌晨4时30分,天还没有破晓,希特勒的第2第3航空队的1480架轰炸机倾巢出动,腾空向西,劈头盖脑,把比、荷、法的72个机场、数百架飞机全部摧毁。随之,德军的两个空降师,运输机500架,滑翔机40架,共16万余人分别在比利时,荷兰实施空降作战,为正面进攻的地面部队迅速越过比、荷防线提供保障。

     5时30分,天刚破晓。A、B、C三个集团军群向西线开始了空前规模的全面进攻。希特勒由他的高级将领陪同,来到那座怪诞的堡垒——“鹰巢”大本营。不久,当他听到部队已突破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个中立国的边境时,不禁大喜。接着A集团军群的两个装甲师兵分两路,迅速向荷兰、比利时东部进攻,深入两国腹地。

     胜利的消息频频传来,希特勒那双湛蓝色的眼睛炯炯有神,紧抿的嘴角透出一丝胜利的微笑。

     西方两大强国英国和法国,这时却在睡大觉。他们不相信从比利时和荷兰传来的警报。英法两国的总部一直等到德国轰炸机头上的咆哮声和施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的刺耳尖叫声冲破了春天黎明前的宁静的时候,才得知德国的进攻。过了一会儿,天大亮了,他们又从荷兰和比利时政府那里收到拚命求救的呼声。

     此时,德空降师也展开了空降行动。

     在德军指挥部里,希特勒挥舞着指挥棒对他的将军们说:“你们认为,欧洲最坚固的防线是哪儿”

    有人立即说:“是马奇诺防线!”希特勒却打断他的话:“不!不是马奇诺,是比利时的艾伯特运河防线上的埃本·埃马尔炮台!”

     是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比利时苦心大干了三年,沿着艾伯特运河构筑了一条绵亘不断的防线。在防线的中部,在孤立突出的岩质高地上,建造了埃本·埃马尔炮台,它比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和德国的齐格菲防线都坚固。这座要塞上建有4座半地下炮台,配置有近40门巨型要塞炮。炮楼上有厚装甲保护,可抵御大口径火炮轰击,各种明火力比比皆是。另外炮台控制着横跨运河的三座桥梁,遇有危急情况,随时可断桥阻敌。

     对这个难以攻克的要塞,希特勒却胸有成竹。他看着将军们面面相觑的样子,声嘶力竭地喊道:“我们必须从运河上跨过去,拿下炮台!”原来,早在1939年初,德国人就获得了埃本·埃马尔炮台的详图,并对这个具有战略地位、最难攻克的现代化工事进行了详细侦察。这座工事建筑在宽180米、长360米,并高于艾伯特运河36米的岩石上。

     为了确保拿下这座要塞,德国人不惜仿造艾伯特运河的桥梁和要塞的复制品,并专门组建了一个突击团,挑选了最好的指挥官,训练了400名滑翔员,集中了最好的滑翔机,先后进行了12次模拟训练。希特勒还亲自接见指挥官,要求绝对保密。

     5月10日黎明,当埃本·埃马尔炮台的1200名守军还在熟睡,德国的空降兵乘滑翔机在10分钟之内就控制了炮台的表面阵地和运河桥上的守军。

     在炮台的顶部,80名德国滑翔员把一个特制的“空心”炮弹放进装甲炮楼里;炮楼内瓦斯充斥。德军在炮门和瞭望口用手提火焰喷射器,使这个炮台的所有轻炮和重炮都失去了作用;因为它们射击方向限定在四周的前下方,对顶部的敌人毫无办法。

    这时瞭望台也烟雾密布。要塞后面的比利时步兵心急如焚,一筹莫展,被德国的轰炸机和增援的伞兵打退。

     5月11日晨,德国装甲兵先头部队赶来包围了炮台,对坑道、暗堡、炮塔连续进行爆破和突击,要塞工事被破坏殆尽。几十门巨炮一弹未发,欲冲出坑道口的比军又和迎面扑来的德军相撞。双方一阵枪战,比军死伤不计其数,其余的人又退回了坑道。

     比军成了瓮中之鳖。德军不顾一切地冲进地堡。经过一场地道白刃战,比军不得不在炮台里扯起了白旗,1200名惊惶失措的比利时守军走出炮台投降。

    埃本·埃马尔炮台失守,艾伯特运河上的防线被突破,B集团军群的一部兵力在比利时中部实施猛烈的突击。英法军统帅部却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将其主力调到比利时中部战区。英法军统帅部哪里知道,这正是德军设下的圈套。德军的主力A集团军群的大量坦克和机械化部队,正出其不意地向法军防御薄弱的阿登地区实施主要突击,迅速突入法境,乘胜向西挺进。

    5月15日,即荷军投降的这一天,德军进占色当,直插英法后方,打开了通向巴黎的道路,5月17日,B集团军群占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A集团军群也很快挺进到英吉利海峡沿岸。5月28日,比利时国王宣布向德国无条件投降。

    “低地国家”上空笼罩着沉重的褐色阴云。

 

194005法兰西战役----法国灭亡---曼施坦因的杰作

 

    1939年德国征服波兰后,希特勒曾提出和平建议,但为英法所拒绝,于是希特勒便决心用实力来压迫英法求和。10月9日他在给德国陆军将领的一个指令中,阐明了他之所以坚信进攻西欧是德国唯一出路的理由。他担心和苏联签订的条约,只有在符合苏联的目的时才会使苏联保持中立。因此一但英法向德国进攻,苏联很可能从背后给予致命的一击。所以他要提早在苏联准备好之前进攻法国。他还相信一旦法国失败,英国也会就范。但以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为首的德国陆军将领们坚决反对,理由是德国陆军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可以击败西欧军队,一但开战,德国必亡。希特勒严厉斥责勃劳希契等人胆小怕事,并命令他们无条件遵从他的主张。
    德国陆军参谋总部在希特勒的一再催促下,制定出了一个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西线作战计划。此计划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进攻法国的“施里芬计划”相类似,即把德军主力放在右翼,通过比利时去进攻法国。但是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施泰因却讨厌这个方案,认为不过是老调重弹。希特勒本人也不喜欢这个计划。曼施泰因提出了他的的战略构想:德军进攻的主要矛头应放在中央,而不是在右翼。以强大的装甲部队,对具有战略决定性的突破口---阿登森林地带,实施主要突击。这是攻其不备、出奇制胜攻入法国的一条捷径,可切断南北盟军之间的联系,分割合围英法联军,迅速灭亡法国。但是德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拒绝将曼施泰因的计划转呈希特勒。

    1940年1月10日,一名携带“黄色方案”的德空军军官因座机迷航在比利时迫降,由于无法把这一重要文件全部烧毁,致使一部分落入英、法手中。于是曼施泰因再次向陆军总部提出他的观念,这使勃劳希契非常厌恶,把他调任第38步兵军军长。但曼施泰因乘希特勒接见各新任军长之机,将他的见解直接向希特勒作了陈述。希特勒对曼施泰因的陈述,“简直象精灵似的理解非常快”,并表示他个人完全同意曼施泰因的见解。第二天,希特勒便召见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总参谋长哈尔德,命令他们以曼施泰因的建议为基础,立即制定出一个新的作战计划来。虽然勃劳希契和哈尔德强烈反对曼施泰因的建议,认为其所谓的“秘密通过”,实在是一种疯狂的假设,它将使德国装甲部队的精华面临法军侧翼攻击,并可能导致全军覆没。但在希特勒的压力下,两位陆军首脑屈服了。于是,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奉命根据曼施泰因的建议重新制定作战计划。

 1940年2月22日,希特勒批准了与“曼施泰因设想”大致相同的新作战计划。德军参谋部将这一计划取代号为“挥镰行动”。据当时任第19装甲军军长的古德里安说,除了希特勒、曼施泰因和他本人以外,几乎再没有任何人对这个计划是具有信心的。

为实施“挥镰行动”,德军统帅部进行了周密的部署。投入西线作战的总兵力为136个师(其中包括10个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2439辆坦克、3700 架飞机,另有运输机600架。兵力配置上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群:中路的A集团军群64个师(其中包括7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由伦斯德上将指挥,担任中间突破阿登山区直冲英吉利海峡的任务;右翼的B集团军群28个师(其中包括3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由包克上将指挥,担任助攻任务,目的是进攻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以吸引英法联军的主力;左翼的C集团军群17个师,由勒布上将指挥,其任务是佯攻马其诺防线,以牵制法军使其不能北上增援;以另外的27个师作战略预备队。

 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英国远征军共有135个师(其中法军和英军共有103个师,编成3个集团军群)、3469辆坦克、2000架飞机,并可利用英伦三岛1000多架飞机支援战斗,在兵力上与德军相当。然而,英法长期推行绥靖政策,备战不力。联军最高统帅部制定的代号为“D”的作战计划保守失算,该计划重点是防御德军向比利时实施主要突击,把比利时作为双方厮杀的主战场。根据“D计划”,联军把主力部署在法比边界北端和法国北部各省,如果德军向比利时实施主要突击,则五国联军协同作战挡住德军进攻;其他部队的大部分部署在南部的马奇诺防线上,如德军向马奇诺防线实施正面进攻,则依托坚固的工事进行抵御;而在中段则自持有阿登山区天险和马斯河,只留了战斗力较弱的部队驻守。

1940年5月10日,天刚破晓,成群的德军施图卡轰炸机突然对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机场、铁路枢纽、重兵集结地区和城市进行猛烈的轰炸。5时 30分,在北海到马奇诺防线之间的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德军地面部队向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揭开了入侵法国的序幕。

担任助攻和吸引英法军队主力的德军B集团军群,首先以空降部队对荷兰和比利时境内的重要桥梁及要塞设施实施了袭击。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立即造成了荷、比军队的慌乱,紧接着,B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趁乱发起了猛攻。由于伞兵部队已经占领了各要道,B集团军群的进展颇为顺利。

 德军B集团军群对荷兰和比利时边境的突破,致使集结在法国北部的英法主力立即越过法比边境火速增援。此刻,希特勒正在地下指挥所里焦躁不安地等着前线的消息,当他听说英法主力已经出动时,“高兴得都要哭了”。他兴奋地对周围人说到:“他们正好掉入我们的陷井!我就是要他们相信,我们仍在执行原定那个‘黄色方案’,仍尊奉施里芬的主张。他们上当了,等着瞧吧,好戏还在后面”。

     包克的B集团军群吸引了英法主力时,勒布的C集团军群也摆开架势。他们正在对马奇诺防线进行的佯攻表演得非常成功,使得法国从南部撤回部队时犹豫不决。

5月10日凌晨,德军担任中路主攻的伦斯德A集团军群向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山区实施主要突击。仅30万人口的小国卢森堡当天不战而降。给伦斯德上将打头阵的是克莱斯特将军指挥的装甲兵团,该兵团下辖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霍特的15装甲军和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其中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战斗力最强,它作为克莱斯特装甲兵团的主力和先锋部队编有3个装甲师。而第15和第41装甲军仅各辖2个装甲师。

     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轻易突破比军的松散抵抗,只用了两天时间便穿越阿登山脉110公里长的峡谷深入法境。5月12日下午,古德里安的3个装甲师已经到达马斯河北岸,并攻下了法国著名要塞城市——色当。当天夜里他们便开始了紧张的渡河准备。“德国人强渡马斯河是法国之战的关键。在以后5个星期中还有其它同样大胆的行动,但是没有那一次能对事态发展产生过这样惊人的影响。”为此,古德里安把他的3个装甲师全部投入进去了。 5月13日上午11时,德军出动近400架轰炸机分批次对马斯河南岸的法军阵地和炮兵群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的狂轰滥炸,并使法军的精神发生了瘫痪现象。下午4时,德军分乘数百艘橡皮艇,开始强渡马斯河。下午5时30分,德军终于在马斯河南岸上获得了一个立足点,接着德军工兵立即开始架设浮桥。到了下午8 时,古德里属下的第1装甲师已经穿透法军阵地,突入相当纵深。第2装甲师和第10装甲师也在午夜全部渡过了马斯河。同一天,霍特的15装甲军属下的隆美尔第7装甲师也在西面40英里远的南特附近渡过了马斯河。

     马斯河防线一失,通往巴黎和英吉利海峡的道路敞开了,在比利时境内作战的英法部队面临被包抄的危险,陈兵马奇诺防线的法国大军也将腹背受敌,英法这才感到形势严重。英国迅速增派10个战斗机中队与驻法英空军和法国空军一起实施反击。14日下午,马斯河上空爆发了开战以来最激烈的空战,英军“布雷汉姆”轰炸机和法军最新式的“布雷盖”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直扑马斯河而来,德军约5个联队的战斗机升空拦截,双方投入的飞机各有500余架。从中午到天黑,登陆场上枪炮声连绵不绝,双方战斗机上下翻飞,相互追逐,不时有飞机中弹起火,拖着黑烟下坠,英法飞机胡乱投下的炸弹在河面上炸起一道道冲天的水柱。德军高射炮也不甘示弱,不断以猛烈火力射杀低空潜入的英法飞机。密集的地空火力网令英法飞机成了扑火飞蛾,一批批闯来,又一批批被吞噬。大混战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损失惨重的英法飞机悻悻败走,德军渡河浮桥大都万好无损。此战德军击落英法飞机数百架,其中仅德第二高炮团就包办了112架。英军派出的飞机损失了 60%。《英国皇家空军史》称:“再没有比这种自杀性的战斗造成的损失更令人痛心的了。”这一天被德国人称为“战斗机日”。在这以后,英法空军只敢在夜间升空活动,战区制空权被德国人牢牢控制住了。

德军装甲集群长驱直入,其威力与速度是战争史上闻所未闻的。法国陷入惊慌失措之中。5月15日清晨,法国总理雷诺沮丧地给5天前才接替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打电话说:“这一仗我们恐怕要打输了。”丘吉尔惊得目瞪口呆:“我简直不明白,运用大量快速装甲部队进行袭击会引起这样剧烈的变革。”为进一步探明战局真情和给已经感到绝望的法国领导人打气,5月16日,丘吉尔从伦敦急飞巴黎。据丘吉尔回忆,“差不多他一见到法总理雷诺和英法联军总司令甘末林,他就立即意识到:局势比他想到的还要糟得多——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是灰溜溜的。”丘吉尔问甘末林“战略预备队在哪里?”甘末林摇摇头,耸耸肩,说:“没有战略预备队”丘吉尔听后,“简直傻了眼”。

     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的推进速度不但令联军措手不及,而且也令德军统帅部不安,克莱斯特曾两度下令古德里安暂停前进,但他不惜以辞职抗争。禁令解出后,他的速度比以前还快,以至于在路上遇到一股股溃散的法军士兵,都不愿耽搁时间下车去俘虏,仅用扩音器喊:“我们没有时间俘虏你们,你们要放下武器,离开道路,免得挡路。”5月16日,古德里安督促手下的3个装甲师向西转进,目标是直抵英吉利海峡东岸的敦克尔克地区。5月20日,古德里安扫过亚眠,在阿贝维尔附近抵达英吉利海峡。这时的德军统帅部也没有料想到,在法国境内的战斗会进行得如此顺利,因此,一时不知怎样部署兵力才好。等到次日,他们才给坦克部队下令:由阿贝维尔向北推进,以占领海峡诸港为目标。

     古德里安一接到命令,便立即决定:第10坦克师向敦克尔克前进;第1坦克师向加来前进;第2坦克师向布洛涅前进。古德里安深知,他所在的A集团军群构成的从色当到法国西海岸的进攻线,已经切断了法军从北部南逃的退路。而北面包克的B集团军群已攻占了荷兰及比利时东部,70万余英法联军主力的左翼实际上已处在德军的深远包围之中。眼下对方得以逃脱的唯一希望就在包括敦克尔克在内的法国北部的几个海港了。因此,他一定要迅速占领这几个海港,以彻底切断对方的海上退路。

5月23日上午至24日,古德里的安装甲部队先后占领了布洛涅和加来。24日下午,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已到达格拉夫林,离敦克尔克还有10英里了,而在其右翼的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也已到达艾尔—圣奥梅尔—格拉夫林运河一线。两支装甲劲旅只须再努把力,就可直取敦克尔克,而后继的几十个步兵师也正源源不断地跟进。古德里安等人踌躇满志,决心率领他们的装甲部队再打一个围歼战,将英法军队的数十万人马彻底消灭在滨海地区。

然而就在这时,第19装甲军和第41装甲军同时接了装甲兵团司令克莱斯特发来的命令,要他们停止前进,并称“敦克尔克之敌将全部留给戈林元帅的空军去解决”。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后,立即向克莱斯特提出了质问和抗议,但得到的最后答复是:“这是元首亲自下达的命令,必须执行。”于是,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运河一线按兵不动,而眼睁睁地看着英法比联军从敦刻尔克上船逃走。联军利用这一转瞬即逝的喘息机会,得以实施从海上撤退的“发电机计划”,从5月 26日到6月4日,从敦刻尔克先后撤出32.4万人,其中法军8.5万人,成为日后反攻欧洲大陆的主力。对于希特勒这一让人费解的命令,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成了一个难解之迷。一种说法认为,是希特勒故意放英国人一马,因为希特勒对英国人情有独钟,他曾说过:“他们那些人是有价值的人种,是我要与之媾和的人。”他这次放走英国人,是想给英国人一情面,为日后和谈留一条退路。另一种说法是希特勒对自己的装甲部队异常迅速地挺进感到不安,怕他心爱的装甲部队陷入敌军南北合围。但不管怎么说,希特勒在此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它影响到日后对英国的入侵,并且使英国人以后在非洲和意大利能继续作战。

德军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实施的毁灭性突击,使比利时全军覆没,法军30个师,英军9个师也不复存在。法军新任司令魏刚拼凑了49个师加上英国的2个师,编成了3个集团军(第6、第7、第10集团军)在索姆河和埃纳河一线构成了东西大约300英里的“魏刚防线”,以17个师守马奇诺防线。两条防线连在一起,企图阻止德军南下。

     德军在占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后,德军统帅部制定了代号为“红色方案”的法兰西战役第二阶段作战计划。这一方案要求德军挥师南下,彻底击败法国。现在德军兵力达137个师之多,其A、B两个集团军群迅速改组完毕。包克的B集团军群(辖6个装甲师)为右翼,向索姆河正面实施突破;伦斯德A集团军群(辖4个装甲师)为左翼,向埃纳河作正面突击。

 6月3日,德国空军向法国机场和后方实施了猛烈轰击。6月5日拂晓,包克的B集团军群率先在右翼发起全线进攻,当天,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抢先渡过索姆河。 6月7日,隆美尔师将防守阿布维尔——亚眠一线的法国第10集团军拦腰斩断,其他德军各师得以从这个缺口向前拥入。6月8日,隆美尔师进抵塞纳河畔。6月 10日,隆美尔又转身北向,一口气冲了50英里远,以海岸线为目标。当晚就到达目的地,切断了正向海岸撤退的法军第9军和英军第51师的退路。这些部队于 6月12日被迫向隆美尔投降。

 在B集团军群发起进攻后,左翼的伦斯德A集团军群也于6月9日在埃纳河发起渡河攻势,当晚,古德里安装甲兵团的第1装甲师强渡埃纳河,6月10日,古德里安兵团击败法军装甲部队,突破了法第6集团军的右翼,此后,古德里安挥军南下,一路长趋直入似入无人之境。成群结队的法军俘虏丧魂落魄地把枪支扔给德军,放在坦克下面压毁。魏刚后来心情沉重地写道,使他“最感触目惊心的,就是德军的坦克和飞机,已使法军士兵产生了恐惧的心理现象。这要算是德军的一个最大的成功”。6月17日,古德里安装甲兵团进抵瑞士边境城镇潘塔里尔,切断了马奇诺防线内法军逃往瑞士的退路。自强渡埃纳河以来,古德里安装甲兵团在10天中长驱400多公里,俘虏法军25万之多,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6月10日,法国政府撤出巴黎,迁往图尔。同日,意大利趁火打劫,向法国宣战。13日,巴黎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14日,法国政府再迁往波尔多时,德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巴黎。就在德军占领巴黎的当天,德军A集团军群的左翼已进至到马奇诺防线的侧背,“因为这条无用的防线,毕竟还存在着数十万没有投降或被消灭的法国军队”。希特勒要求伦斯德与C集团军群合作,彻底消灭那里的法国部队。根据希特勒下达的15号作战指令,一直在马奇诺防线当面执行吸引法军注意力任务的C集团军群,立即选择马奇诺防线守军的薄弱处,即阿尔萨斯和格林两筑垒地域的接合部发起进攻。A、C两集团军群前后夹击,马奇诺防线很快被突破。 6月17日,C集团军进至马恩—莱茵运河上,A集团军群占领了凡尔登,法军50万被包围在阿尔萨斯和格林南部,除少数逃往瑞士外其余全部被歼。18日,法国政府宣布停止抵抗。

至此,希特勒灭亡法国的“挥镰行动”胜利结束了。从5月10日6月17日,号称欧洲军事强国的法国,就这样在5周时间内被打败了。曼施泰因的构想经过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等人的行动后,最终变成了一个堪称世界军事史上的杰作。6月22日,为羞辱法国,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的一箭之仇,希特勒在贡比涅森林的火车车厢里,坐在1918年法德签署停战协定时法方代表福煦元帅坐过的那把椅子上,接受了法国的投降。7月1日,贝当政府从波尔多迁至维希城。贝当这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老英雄,从此充当起德国的傀儡。法国实际上灭亡了。

 

194005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最终英国仍得以利用各种船只撤出大量的部队。

  这次大规模的撤退行动虽然成功的挽救大量的人力,可是英国派驻在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造成英国本土地面防卫发生严重的问题。

历史背景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3日,英国和法国被迫对德国宣战。但实际上英法联军只是躲在马奇诺防线后,没有对波兰进行有效的军事支援。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完全沦陷。在此其间,英法两国只对德国对外交上予以谴责。这一期间被德国人称为“假战”或“奇怪的战争”。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引导下,绕过马奇诺防线以A、B两个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德军的主攻方向选在左翼的A集团军群,指挥强大的装甲部队,在马其诺防线的北端——曾被视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崎岖而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发动进攻。这让向比利时进军迎战德军右翼B集团军群的英法联军大失所料,仅十多天时间,德国装甲部队就横贯法国大陆,直插英吉利海峡岸边。北部的联军事实上已经被包围在法国北部的佛兰德地区。5月27日比利时军队投降,40万英法联军开始全部集中向敦刻尔克撤退。西面的英吉利海峡成为联军绝处逢生的惟一希望。

关于“停止前进”的争论

  当德国军队从西、南、东三个方向敦刻尔克步步紧逼,德军最近的坦克离这个港口仅10英里5月24日德军却接到了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希特勒的这一命令使德军坦克部队的将领们大惑不解,古德里安更是仰天长叹。敦刻尔克唾手可得,却被命令停止前进!而德军空军却在进攻。被这一命令后来引起了的争论,被很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是希特勒独断专行干涉军事指挥的一个愚蠢的命令。实际上,希特勒的这一命令是有他的考虑,而且不能完全归结为他一人的责任。首先是在法国北部的战事明朗后,德军需要为下一步作战行动保存装甲部队实力。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证空军可以消灭敦刻尔克的联军。敦刻尔克地势遍地沼泽和低洼,不利装甲部队前进,没有必要让装甲部队遭受损失。德军总司令部曾计划由B集团军群统一完成最后包围的作战。其次联军零碎的反击虽然效果不大,但是加重了部分德军高级指挥官对装甲部队损耗的担心,因为快速突进的装甲部队使步兵部队落后很远。希特勒在走访了A集团军群司令部后,认为有必要让突前的装甲部队停止前进,阻挡敌军突围。同时德国空军司令戈林保证空军可以担当消灭包围圈中联军的任务。另一个可能也被认为是促成希特勒下达命令的原因,担心装甲部队受困于敦克尔克外围的河道纵横的地带陷入阵地战,无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队的撤退。此外,也有人认为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让一部分英军撤回英国,政治上有助于与英国媾和。包括前线装甲部队指挥官的一些人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应该继续前进。

  这个命令执行的结果是,英法联军在当面的德军B集团军群的压迫下向敦刻尔克撤退,而截断他们退路的A集团军群距离敦刻尔克更近,却在敦刻尔克以西的运河地区停止进攻,并没有集结兵力沿著海岸包抄,这给了英法联军一个机会。现在联军在为生存而战斗,加强了敦刻尔克接近地的防御阵地。虽然5月27日德军装甲部队为阻止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退而恢复攻势,但他们面临敌人有组织的防线而无法突破。英法联军成功地延迟了德军进攻,并且为部队撤离敦刻尔克赢得更多时间。

战役过程

   5月20日,德军装甲部队切断了的英法联军与其南翼法军的联系,英法联军三个集团军约四十个师被包围在法、比边境的佛兰德地区。随后德军抵达英吉利海峡沿岸,联军被压缩在宽50公里的敦刻尔克周边滨海地区。 早在5月20日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勋爵开始提出撤退的可能性。英国开始准备从海上撤退,由海军制定组织撤退的计划,希望每天能撤退一万人。

  5月26日英国海军下令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行动。德国空军猛烈轰炸敦刻尔克,将港口炸成废墟,阻止联军撤退,英国海军军舰由于吃水深,无法靠近海滩,撤退速度较慢,5月27日只撤出了七千多人。 英国政府呼吁平民提供任何可用的船只,调集了所有能抽调的军舰和民船,无数业余水手和私人船主也应召而来,他们驾着驳船、货轮、汽艇、渔船,甚至花花绿绿的游艇,甚至内河船只。冒着德国飞机、潜艇和大炮的打击,往返穿梭于海峡之间,将一批批联军官兵送回到英国本土。英军使用地面、海上和空中的一切力量来支援这一后撤行动, 5月28日敦刻尔克地区恶劣的天气,阻止了德军空袭,近一万七千人得以撤离。撤退开始后,德军加强地面进攻,并从空中和海上攻击英法运输船队。

英军竭尽全力地坚守其东、西侧战线,以保持向海峡沿岸撤退的通道,并加紧部队登船工作,各式各样的小船充当摆渡,还将卡车沉入海中,作为海滩延伸入海的登船栈桥。德军投掷的炸弹在海边沙滩上爆炸威力大减。5月29日撤出四万七千人。 5月30日雾气导致能见度降低再次阻止了德军空袭,联军撤出五万多人。5月31日撤退人数达到六万八千。 敦刻尔克的包围圈逐步缩小,但德军无法阻止联军从海上撤走部队。英国空军为了掩护地面撤退,总共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平均每天出动300架次,有力抗击了德军空袭。尽管在德国空军的攻击下损失惨重,6月1日仍有六万多人撤出。 由于德军空袭和逼近敦刻尔克海滩的炮火,6月2日开始撤退利用夜间进行。其后三天联军利用暗夜的掩护每天将二万六千人撤往英国。 6月4日德军攻克敦刻尔克,担任后卫来不及撤离的法国军队四万人被俘。

  撤退从5月26日开始进行,至6月4日结束,共历时9天。此次撤军共有338226人从敦刻尔克撤到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同时动用各种舰船861艘,其中包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短短10天时间,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尔克舰队”把34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损失统计

  被德国俘虏的英法联军士兵在撤退中英法联军重装备全部丢弃,撤回英国本地后,英法联军只剩步枪和数百挺机枪等轻武器,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英法联军有4万余人被俘,还有2.8万余人死伤。在撤退过程中,共出动861艘各型船,有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被德军炮火击沉。英国空军在掩护撤退过程中总共出动2739架次,损失飞机106架,英军战斗机和地面高射炮火击落德机约140架。 一艘名为“兰开斯特里亚号”豪华邮轮,被征用为撤退军事运输船,被德军炸沉,死亡至少3500名英军士兵。这次海难事故比“泰坦尼克号”死亡人数还多。英国政府事后一直封锁信息,近年才得解密。

  敦刻尔克撤退结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在下议院发表演讲:

  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德国人拼命想击沉海面上数千艘满载战士的船只,但他们被击退了,他们遭到了挫败,我们撤出了远征军!……

  他说明了英国将决心继续战斗:

  欧洲大片的土地和许多古老著名的国家,即使已经陷入或可能陷入秘密警察和纳粹统治的种种罪恶机关的魔掌,我们也毫不动摇,毫不气馁。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即使这个岛屿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入饥饿之中,这是我一分钟也没有相信过的,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仍要英国舰队的武装保护之下,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意义

  敦刻尔克大撤退,从5月26日至6月4日历时九天,实际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个晚上,5月27日6月1日共五个全天,总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但这些部队撤离时将重装备全部丢弃,带回英国只不过随身的步枪和数百挺机枪而已,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

  在撤退中,英法联军有4万余人被俘,还有2.8万余人死伤,这些伤亡人员中,有的是在抗击德军进攻坚守至关重要的防线时战死的,有的是在海滩等待上船时丧生在德军空袭和炮火下,还有的是在海上随着被德军击沉的船只而葬身大海。

  英国共动员了861艘各型船只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被德军击沉。

  英国空军为了掩护撤退,总共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平均每天出动300架次,有力抗击了德军空袭,英军损失飞机106架,英军战斗机和地面高射炮火击落德机约140架。

  在德军地空火力猛烈轰击下,英法联军仍撤出了33.8万余人,被誉为“敦刻尔克奇迹”!这一奇迹的产生原因主要有:

  天时,在撤退的这几天中,敦刻尔克地区大多是阴雨天,大雾、小雨以及弥漫的硝烟,使得德国空军只在5月27日5月29日下午6月1日,进行了两天半的大规模轰炸,其余时间里,要么是3、5架飞机的小编队扰乱性空袭,要么干脆是没有出动。而海面上,素以风大浪高著称的英吉利海峡在这几天中,出人意料的是风平浪静,使英国很多内河船只都能加入到撤退中,发挥了不小作用。

  地利,敦刻尔克松软的沙滩,是英法联军广大官兵的救星,德军飞机投下的炸弹,大多陷入沙滩,弹片难以有效散飞,杀伤力大大减低。

  人和,首先是后卫部队英勇抗击着德军的进攻,掩护主力撤退,特别是最后的后卫部队法军第1集团军,在明知自己已难以脱身的情况下,依然拼死战斗,守住了阵地;英国空军的飞行员竭尽所能,为部队提供掩护,有的飞行员一天出动三四次,使敦刻尔克海滩上空自始至终都有英军飞机,给予来袭德机以沉重打击;撤退部队的官兵,在等待上船和登船的时间里,保持了严格的组织纪律,秩序井然,没有发生争先恐后的混乱,使整个撤退过程非常顺利;撤退的组织者,那些海军军官以杰出的组织才能,统筹协调数以百计的各种船只,利用一切方法和器材,将33.8万人安全撤回英国,为以后的战争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战斗经验的官兵,这些回到英国的官兵,绝大部分都成为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

  如果,英国远征军主力无法撤回英国,那抗击德国入侵的就只剩下童子军了(童子军是英国半军事化的少年组织)。以后的战争发展也就难以预料,对于英国而言,如此惨重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尽管英军失去了大量的装备和军需物资,但保留下一批经过战争考验的官兵,这是一批纪律严明,训练有素,作战英勇的精锐官兵,四年后在诺曼底登陆的英军中,这些人无疑是绝对的中坚骨干力量。敦刻尔克的伟大意义就在于,英国保留了继续坚持战争的最珍贵的有生力量。正如丘吉尔在6月4日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所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194208迪耶普奇袭战------开辟第二战场的悲壮预演

 

( “在迪耶普奇袭中每伤亡1名士兵,在诺曼底登陆中就能少伤亡10名士兵,迪耶普奇袭就是诺曼底登陆的前奏。”——英军上将路易斯·蒙巴顿)

  1942年春,战争形势对同盟国极为不利:欧洲战场上,纳粹德国占领了整个西欧并侵入苏联腹地;北非战场上,德军逼近埃及;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占领了整个东南亚。但此时英国做的仅仅是同纳粹德国隔着英吉利海峡对峙,斯大林要求丘吉尔立即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缓解苏联的压力。

  然而,这时的英国和美国还不具备大规模登陆的实力。受形势所迫,丘吉尔决定于1942年在法国沿岸某处发动一次奇袭。以吸引德军的注意力,缓解东线压力,同时也希望通过实战试验新装备,获取两栖登陆作战经验。

  这次代号为“庆典”的奇袭行动选在了法国港口小镇迪耶普(Dieppe)。迪耶普处于英吉利海峡最窄处,进攻路线短,而且处于皇家空军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之内。这次作战的直接目标是摧毁德军的防御工事并抓获一些俘虏,获取军事情报。

  登陆部队总兵力6100多人,包括4963名加军官兵、1000名英军敢死队员和50名美军观察员。皇家空军抽调了74个飞行中队为此次行动提供空中支援。加拿大第2步兵师师长J·H·罗伯特少将负责统一指挥。

  按照行动计划,加军和英军首先在迪耶普东西两侧的4个地点登陆,摧毁那里的德军炮兵阵地。在发起侧翼进攻半小时后,加军2个步兵团和1个坦克团将在迪耶普海滩登陆。

  “看在上帝的分上,救救我们!”

  8月18日深夜,加军和英军进攻部队乘上登陆舰艇,同其他护航舰只一道,驶向迪耶普。8月19日清晨,准备冲击滩头的英军登陆艇意外地遭遇了一队德军巡逻艇。双方交火声惊动了德军守卫部队,“庆典”行动的突然性已不复存在。

  英军第3敢死队乘坐的登陆艇遭到德军炮火的致命打击,所有登陆艇都被击沉。最后20多名落水的敢死队员仍然奋力游上岸,并冲至距离德军炮兵阵地不足100米处,用司登式冲锋枪与德军炮兵展开激战,使之无暇顾及迪耶普滩头。这些敢死队员坚持战斗了两个半小时,最后得到其他部队登陆艇的接应安全撤离。

  进攻东侧德军另一据点普伊斯的加拿大皇家步兵团更是遭遇了灭顶之灾。普伊斯两侧都是悬崖,海滩面积狭窄,完全处于德军火力控制之下。加军惟一的获胜希望就是趁着夜色发动奇袭,但由于行动拖延,登陆时天已经亮了。早有准备的德军居高临下,用机枪疯狂扫射,加军伤亡惨重,220人阵亡。残余的加军难以撤回登陆艇,最后全部投降。

  相比之下,摧毁西侧炮兵阵地的战斗显得十分顺利。英军第4敢死队迅速登陆并一举捣毁了德军的炮兵阵地,撤退时还放火烧毁了一个德军弹药库。在另一处登陆的加拿大军还顺利突破了德军在塞斯河的防线,向内陆挺进。后因遭遇大批德军阻击被迫撤回。

  此时,在驱逐舰上指挥作战的罗伯特少将对东侧登陆失利一无所知。英军舰艇释放的烟幕在掩护登陆艇免遭德军炮击的同时,也遮住了英军自己的视线,根本无法看清海滩上的情况。由于登陆的通讯兵非死即伤,直到罗伯特少将下令对迪耶普发起总攻后,“凯尔普”号驱逐舰才收到了从普伊斯海滩发回的第一份电报,电文是:“看在上帝的分上,救救我们!”但此时,登陆的主力部队早已乘坐登陆艇驶向整个行动最主要的目标——迪耶普海滩。

  登陆艇放下跳板后,一场屠杀就开始了

迪耶普是著名的法国度假圣地,不过此刻迎接这些加拿大人的不是香槟和美食,而是密集的炮火。德军的岸炮、反坦克炮、迫击炮和轻重机枪一起向加军登陆艇开火,弹片和子弹打着艇壳叮当作响。8月19日5点30分,当第1艘登陆艇靠岸并放下跳板后,一场屠杀就此开始。第一批加军士兵刚刚跳入海水中,就被炮弹和子弹击倒,只有少数人侥幸冲到了海堤附近。第二批到达的登陆艇放下跳板,前几排人转瞬间被扫倒,后边的见状吓得蜷缩在登陆艇里。军官只好用枪逼着他们冲出登陆艇。上岸后不到三分钟,大部分官兵就倒在了血泊中,剩下的人在通过德军火力区后到达海堤附近。但海堤有10英尺高,顶部设有铁丝网,被德军机枪彻底封锁。被压制在海堤下的加军还不断遭到德军迫击炮的轰击。

  在无比绝望中,一名年轻的加军士兵爬上了海堤,全然不顾德军的机枪扫射,一边怒吼着,一边用手中的冲锋枪朝德军开火,他很快就被一排机枪子弹掀翻在地。一名加军中尉想爬上的悬崖,离开危险的海滩。在攀登到80英尺高时,这名中尉精疲力竭,一名德军狙击手抬手一枪,这名中尉颤动了一下,跌下了悬崖。

  在海滩西端登陆的皇家汉密尔顿团的情况稍好一些,他们冲进了一家毗邻海边的娱乐场,与德军逐屋争夺。1个多小时后,该团占领了整个娱乐场,并从此处突破,攻入迪耶普镇,与德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紧跟着两个步兵团登陆的加军坦克团也遭遇了厄运。他们装备的27辆首次参战的“丘吉尔”型坦克表现极不理想,有几辆刚刚登陆就失去了机动能力。其他的也即刻成为德军反坦克炮的目标,仅有15辆“丘吉尔”型坦克通过工兵炸开的一段海堤开入了迪耶普镇。巷战中,“丘吉尔”坦克接连被德军“铁拳”反坦克火箭击中。最后只剩下不到10辆返回海滩,掩护步兵撤退。
最后一支预备队投入战斗

  早上7点,罗伯特少将得知加军一部已经攻入了迪耶普镇,就误以为加军已经控制了整个滩头阵地,于是下令让预备队蒙大拿皇家燧发枪团登陆增援。该团刚一登陆便遭遇了相同的命运。大部分人被德军炮火压制在滩头,只有一个排冲进了迪耶普镇,弹药耗尽后被迫投降。

  8点半,最后一支预备队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第1突击队投入战斗。当突击队指挥官菲利普斯上校乘着冲锋舟穿过烟幕,驶到岸边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燃烧的登陆艇,被击毁的坦克和遍布滩头的尸体。他立即命令部队返回,才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

  与此同时,在天空中英国空军同德国空军展开了一场同样激烈的空战。皇家空军损失惨重,106架战斗机被击落。

  上午11点,得知真实战况的罗伯特少将下令全体撤退,登陆艇四处搜救滩头上的加军,但总共只有370名加军士兵逃离了迪耶普海滩。下午1点8分,“凯尔普”号驱逐舰收到了海滩上加军发来的最后消息:“我们已经全部投降。”迪耶普海滩上,还能行走的加军伤员将动弹不得的战友拖出海水,以免他们被淹死。随后,他们坐在石头上,相互搂抱着痛哭起来。

  鲜血谱下胜利的前奏

  作为英美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一次悲壮预演,迪耶普奇袭以彻底的惨败而告终。参战加军阵亡907人、受伤568人、被俘1946人;英军敢死队总共伤亡和被俘247人。皇家海军损失1艘驱逐舰、33艘登陆艇和550名水兵。皇家空军牺牲了153名空勤人员。

  然而,对于两年后的诺曼底登陆而言,迪耶普奇袭带来了太多的启示:必须完全获得制空权才能确保登陆舰队靠近海滩;在滩头阵地被完全控制之前,坦克部队不应过早登陆;对敌军重点防卫地区不应在正面登陆强攻,而应在两翼登陆迂回……

  迪耶普奇袭还使希特勒误以为盟军在两年后仍会选择在英吉利海峡较窄处的加莱登陆,并将德军主力错误地部署到该地区,使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得以顺利进行。对于这一切,蒙巴顿上将后来评价说:“在迪耶普奇袭中每伤亡1名士兵,在诺曼底登陆中就能少伤亡10名士兵,迪耶普奇袭就是诺曼底登陆的前奏。”

 

194307西西里岛登陆战

 

  发生时间: 1943年7~8月

  西西里岛是地中海最大的岛屿,是意大利的属地,整个岛屿成三角形,全岛面积为25700平方公里,人口约400多万。全岛东西长300公里,南北最宽为200公里,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高处是埃德纳火山。岛上西北角为巴勒莫港,东北角为墨西拿港,距意大利本土的卡拉布里亚市只有一条狭窄的墨西拿海狭相隔,东南角有锡腊库扎港,整个岛屿易守难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盟军于1943年7~8月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登陆作战。目的是攻占西西里岛,保证同盟国地中海航线畅通,并迫使意大利投降。盟军战役最高司令为D.D.艾森豪威尔,总兵力为47.8万人,舰艇约2600艘(运输舰艇约2100艘,其他战斗舰艇约500艘),飞机约4000架。德、意守岛部队共12个师(含2个德军装甲师),约26万人,意军战斗力很差;水面舰艇未参战,有16艘潜艇在地中海中部活动;西西里岛及其附近机场约有德、意飞机1400架;由于对情况判断错误,守军主力大部部署在岛的西端;防御工事薄弱。战役计划规定,美、英军分别在西西里岛南部和东南部实施登陆和空降,夺取重要港口和机场,尔后攻占全岛。盟军在登陆前近两个月内,轰炸了西西里岛、撒丁岛和意大利本土的空军基地、港口等军事设施,登陆前一周内轰炸最为猛烈,攻占潘泰莱里亚岛,获得了前进机场,夺得了制空权。此外,还派出大型水面军舰和潜艇进行战役掩护,以防意大利水面舰艇编队的袭击。为隐蔽战役企图,美、英军采取一系列欺骗措施,如发出假情报,把一具带有假作战文件的叫作“马丁少校”的尸体空投到西班牙海岸,A.希特勒得到该文件后误认为美、英军将在撒丁岛或希腊登陆;登陆编队在航渡中不是从北非沿岸直接驶向登陆地域,而是绕过邦角转向南再向东行驶,造成进攻西西里以东某处的假象;对登陆地域不进行预先火力准备等。

  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美英首脑便决定在突尼斯战役结束后立即实施西西里岛登陆战,以扫出地中海交通线上的主要障碍,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1943年夏,盟军在北非沿海港口集中了大量军队,准备执行代号为“爱斯基摩人”的西西里岛登陆作战计划。负责实施该计划的是亚历山大将军指挥的第15集团军群,下辖英军第8集团军和美军第7集团军,共13个师(包括10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和两个空降师)又3个独立旅,总兵力达47.8万人,作战飞机4000余架,战斗舰艇和辅助船只约3200艘。英第8集团军由蒙哥马利指挥,其任务是在岛东南的锡腊库扎到帕基诺地段登陆,向墨西拿前进;美军第7集团军由巴顿指挥,其任务是在岛西南的杰拉到利卡塔地段登陆,通过该岛中央把敌军切成两半,并肃清岛西北角的敌军。登陆时间定在1943年7月10日

  盟军在实施登陆前,实施了代号为“肉馅”的欺敌计划。一具看起来像是一名盟军参谋军官的尸体携带有关攻打撒丁岛和希腊的文件漂浮在西班牙海岸。希特勒接到德军情报部门送来的情报后,对盟军可能登陆的地点作了错误的判断,把德军主力调往撒丁岛和希腊。但德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依然意识到盟军极有可能进攻西西里岛,于是将德军戈林装甲师和第15装甲步兵师派往西西里岛,增强了该岛的防御力量。1943年6月,防御西西里岛的意大利第6集团军已辖有9个意大利师和2个德国装甲师,兵力共约25.5万人,由意军将领古佐尼指挥。

  1943年6月11日,为了取得进攻西西里岛的前进基地,盟军在西西里岛和北非之间的班泰雷利亚岛登陆,俘虏意军1.1万多人。揭开了西西里岛战役的序幕。两天后,邻近两个小岛的意军也放下了武器。

  盟军在登陆前对西西里岛和卡拉布里亚实施了战略轰炸,盟军共出动4000架飞机在登陆前的3周对西西里岛上的机场和设施进行了昼夜轰炸。7月1日,盟军取得了西西里岛及意大利南部的制空权,德意空军的1400架飞机撤到意大利南中部和撒丁岛。

  7月5日,盟军攻击舰队从北非的奥兰、阿尔及尔等6个港口出发,载送部队前往马耳他岛会合。同时,英国海军出动“无敌”号和“无畏”号航空母舰、6艘战列舰等大型战舰掩护攻击舰队。航空母舰还向希腊方向佯动,迷惑敌人。

  7月9日,盟军舰队在马耳他岛东西两侧集结,准备登陆时天气骤变,狂风怒号,恶浪滔天,德意军因此放松了警惕。10日凌晨2时40分,空降部队首先发动攻击,美军第82空降师和英第1空降师的5400名官兵搭乘366架运输机和滑翔机从突尼斯出发,飞向西西里岛。10日凌晨3时45分,巴顿和蒙哥马利指挥的16万美英登陆大军分乘3200艘军舰和运输船,在1000架飞机掩护下,在西西里岛的西南部和东南部实施登陆。海岸意军士气低落,仅进行了微弱抵抗。至中午时分,巴顿和蒙哥马利的部队顺利地登上了各自的目标滩头,并保持着攻击态势。

  7月11日,西西里岛守军在意军古佐尼中将指挥下开始反击。德第15装甲师从岛上西部调到了东岸,以阻止蒙哥马利的英第8集团军向北面的奥古斯塔移动;德军戈林装甲步兵师和意大利的2个摩托化步兵师则向巴顿的美第7集团军发起反击。德空军出动了481架飞机频频轰炸盟军滩头部队,盟军飞机前来拦截,结果引起一场混战,盟军地面的防空武器不分敌我地进行炮击。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天,德军坦克几乎推进到距美第7集团军滩头阵地不足2公里处。巴顿亲临前线指挥美军奋力反击,海军也用猛烈的炮火轰击德军坦克。战至傍晚,德军损失大批坦克,被迫撤退。美军趁势攻占杰拉城。12日,东面的英第8集团军攻克了锡腊库扎。

  德意军队第一次反攻失利后,凯塞林知道大势已去,只好与盟军混战以拖延时间,牵制盟军,然后经墨西拿海峡退至意大利的卡拉布里亚。希特勒亲自批准了凯塞林的计划,将驻卡拉布里亚的德军第29装甲师和驻法国的第1空降师调往西西里岛。在加强兵力的同时,德意部队加紧调动,以阻止英第8集团军威胁墨西拿。德戈林装甲师被调往东部的卡塔尼亚;德军第1空降师也同时在卡塔尼亚空降;德第15装甲师在恩纳附近阻止美第7集团军北进;新调来的第29装甲师部署在埃德纳火山西南。这样德意部队构筑了从恩纳到卡塔尼亚的坚固防线。

  7月13日,蒙哥马利手下的第13军奋力突击卡塔尼亚,盟军145架飞机载着英第1空降旅1900名士兵从突尼斯出发在卡塔尼亚空降,配合地面部队联合进攻。德军以德戈林装甲师和第1空降师进行顽强抵抗,牢牢控制着从卡塔尼亚通向墨西拿的海岸公路。蒙哥马利正面进攻受挫,被迫调第30军绕过埃德纳火山西侧,在美第7集团军的支援下进攻墨西拿。

  巴顿不甘心让蒙哥马利独唱主角,他兵分两路,一路由布莱德雷率领美第2军在西西里岛中部支援英军作战,一路由凯斯将军率领1个暂编军直取西西里首府巴勒莫。7月22日,美军不战而克巴勒莫,俘虏意军5.3万人。巴顿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艾森豪威尔也为美军的胜利而兴高采烈。与此同时,蒙哥马利却在两个重要方向上都陷入困境,他的第13军被阻于卡塔尼亚,而向西迂回的第30军也在阿德拉诺地区徘徊不前。6个师对付不了德军3个师和一些意大利部队。

  巴顿和布莱德雷见蒙哥马利受阻,决心变助攻为主攻,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拿下墨西拿,一洗英国宣传机器的奚落和咒骂。布莱德雷的美第2军在攻占北部的佩特拉里亚后,迅速调头东进,沿北海岸公路直扑墨西拿。8月1日,艾伦指挥的美军“大红一师”向特罗伊纳发起进攻。攻击刚开始,艾伦低估了德军的兵力和战斗力,结果伤亡惨重败了下来。德军死守特罗伊纳,与美军殊死搏斗了7天才撤离该城。8月5日,英第8集团军终于攻克卡塔尼亚,开始沿东海岸公路向墨西拿推进。德军有计划地边打边撤,沿途过河炸桥,并埋下数以万计的地雷。8月10日,德意部队退到墨西拿附近,由于盟军没有切断墨西拿海峡的计划和行动,4万德军和7万意军用6天7夜的时间,完成了向意大利本土的敦克尔克式撤退。

  盟军向墨西拿的进军变成了美英两国军队的赛跑。8月16日傍晚,美军第3师的先头部队到达墨西拿城下。8月17日上午6时30分,美先谴部队进入墨西拿。10时30分,巴顿乘坐指挥车率领一个摩托车队驶进城里。1小时后,一队英军也吹吹打打地进了城。一位英国军官走到巴顿面前,同他握了握手说:“这是一场有趣的竞赛,我祝贺你的成功。”当天,岛上的一切抵抗均告停止,西西里岛登陆战结束。盟军占领了西西里岛,从此在地中海往来无阻,打开了登陆欧洲的大门。

  在西西里岛登陆战役中,盟军共伤亡22811人,其中5532人死亡,14410人受伤,2869人失踪。德意军伤亡3.3万人,被俘13.2万人,此外还损失坦克260辆,大炮500门,飞机1700架。这次战役虽然没能消灭德军大量有生力量,但达到了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的政治目的。7月25日,墨索里尼下台,他的继任巴多格利奥上台后与盟国进行了秘密联系,试探投降的可能性。表面上,他因担心德军攻占意大利而继续抵抗盟军。但希特勒毫不客气地占领了意大利。

 

194309意大利南部战役----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一次大规模两栖登陆战

 

    西西里战役尚未结束,意大利政局就发生了动荡,一九四三年七月二十五日,以前任总参谋长彼得罗·巴多里奥元帅为首的上层军政人员,在国王维克多·埃曼努埃尔的支持下,发动了政变,以保护安全的名义将意大利法西斯首脑墨索里尼软禁起来,其职务由巴多里奥接替。巴多里奥政府上台后,表面上宣称将继续随同德国进行战争,实际上他已派出了全权代表卡斯特拉诺将军与同盟国一方进行了秘密接触,商议停战事宜。

西西里战役后,盟军对战争的下一步方针进行了商讨,英国首相丘吉尔认为应当进攻意大利本土,因为只有当德军在法国北部的驻军少于十二个师,横渡英吉利海峡开辟第二战场才有成功的可能,而迫使德军削减其驻法国部队的最佳方法就是进攻意大利本土,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使德军抽调在法国的部队接替原在巴尔干半岛的意军。盟军地中海战区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也认为意大利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只需要再发动一次进攻,意大利就会投降。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则坚持只有尽快进攻法国,开辟第二战场,才是迅速结束战争的最有效的途径。经过反复协商,英美达成了协议,美国同意进攻意大利本土,但条件是只能动用地中海战区的现有兵力,而且地中海战区还必须抽出七个有战斗经验的精锐师,参加在法国北部的登陆。作为妥协,英国保证全力参加开辟第二战场的作战,并将太平洋战场交由美国全权处置。

尽管如此,马歇尔仍担心在意大利本土登陆将严重分散盟军的力量,影响在法国北部的登陆。因此他指示艾森豪威尔制定两个计划,一个是进攻萨丁岛和科西嘉岛的计划,另一个是进攻意大利南部本土的计划,准备从中选择一个实施。根据这一指示,艾森豪威尔责成在阿尔及尔的美第五集团军负责制定前一个计划,在利比亚的英第五军和第十军负责制定后一个计划。

后来随着意大利与盟军秘密谈判的进程,为了能在意大利宣布投降后尽快占领罗马,经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批准,艾森豪威尔放弃了进攻萨丁岛和科西嘉岛的计划,命令美军第五集团军制定在那不勒斯以南的萨勒诺登陆计划,代号“雪崩”,其寓意正是希望登陆部队上岸后像雪崩一样,迅速推进攻占那不勒斯;英军第八集团军横渡墨西拿海峡,在意大利亚平宁半岛的最南端登陆,代号“湾城”;英军第一空降师则直接在塔兰托和福贾登陆,夺取这两个重要海空基地,代号“响板”。此外还命令美军第八十二空降师准备一旦意大利宣布投降就在罗马空降,尽速控制罗马。

一九四三年八月,盟军在地中海战区已集结了地面部队四十个师,作战飞机三千余架,舰艇六百五十余艘,其中包括航母七艘、战列舰四艘、巡洋舰十一艘、驱逐舰六十三艘、登陆舰只三百四十二艘。

盟军“雪崩”作战的战役总指挥是地中海战区海军司令英国海军上将坎宁安,地面部队为美军第五集团军,司令是美国陆军中将克拉克,下辖道利少将指挥的美军第六步兵军和麦克里里少将指挥的英军第十步兵军,共计五个步兵师、一个装甲师和一个空降师,其中美军四个师。

海军由美国海军中将休伊特统一指挥,分为四个编队:

第八十一特混编队,又称南部登陆编队,由美国海军少将哈尔指挥,计有运输船十八艘、坦克登陆舰三十艘、步兵登陆舰三十二艘、坦克登陆艇六艘、炮火支援登陆艇四艘、巡逻艇十二艘、扫雷艇二十一艘以及其他小型舰艇三十二艘,掩护兵力为三艘巡洋舰、十七艘驱逐舰和两艘护卫舰。负责运送美第六步兵军在意大利帕埃斯图姆登陆。

第八十五特混编队,又称北部登陆编队,由英国海军准将奥利弗指挥,计有运输船八艘、坦克登陆舰九艘、步兵登陆舰四艘、坦克登陆艇八十四艘、步兵登陆艇九十六艘、猎潜艇二十三艘、扫雷艇七艘和拖船四艘,掩护兵力为四艘巡洋舰、十八艘驱逐舰和一艘护卫舰,负责运送英第十步兵军在意大利梅奥里维耶特里登陆。

第八十八特混编队,又称航母编队,由英国海军少将维安指挥,计有航母一艘、护航航母四艘、巡洋舰三十三艘和驱逐舰九艘,负责提供空中掩护和支援。

H编队,又称掩护编队,由英国海军中将威利斯指挥,计有航母两艘、战列舰四艘和驱逐舰二十一艘,提供海上掩护,同时接应意大利海军投降,并防止意军舰队可能的倒戈行动。

轴心国方面,意大利巴多里奥政府从八月三日起,就投降问题与同盟国开始了秘密谈判,意大利表示愿意投降,并与盟军充分合作,其海军舰队将开往马耳他,将塔兰托军港和福贾空军基地交盟军使用。唯一的条件就是盟军必须占领意大利全境。然而盟军根本不准备在一九四三年占领意大利全境,因为盟军战斗机作战半径只能到达萨勒诺,没有空中掩护,盟军不敢轻易行动。因此双方陷入僵局。最终巴多里奥只得要求盟军在罗马空降,帮助其控制罗马。盟军觉得罗马本来就是既定的夺取目标,便答应了这一条件,并派美军第八十二空降师副师长马克斯维尔·泰勒准将,秘密前往罗马与意军商讨具体的空降事宜。

墨索里尼被推翻,德国这才发现一夜之间,其在意大利的驻军处境极为险恶,在狭长的意大利亚平宁半岛,德军的部署极其分散,而南部刚从西西里撤回的部队,粮弹俱缺,精疲力尽。一旦面临盟军和意大利军队的联合打击,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就在墨索里尼政府垮台的次日,即七月二十六日,希特勒就命令德军控制法意和德意边境的所有山隘、桥梁,并从法国和德国本土抽出数个师开入意大利北部,组建B集团军群,由隆美尔元帅担任司令,准备随时南下接应南部德军。统帅巴尔干地区德军的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下令第十四装甲军、第七十六装甲军和第一空降师组成第十集团军,由海因里希·冯·维廷霍夫中将任司令,其中第十四装甲军就是由原来在西西里的第十五摩托化步兵师和戈林装甲师组成的,部署在吉埃塔至萨勒诺一线,第七十六装甲军则是由后来前去支援的第十六装甲师和第二十九摩托化步兵师组成,部署在卡拉布里亚。由凯塞林直接指挥的第二装甲师和第二空降师,是德军最为精锐骁勇的部队,就部署在罗马,准备一旦意大利宣布投降,就立即占领罗马。德军的计划是一旦盟军开始登陆,北部德军必须接应萨丁岛、科西嘉岛和意大利南部的德军北撤,然后步步为营组织防御,迟滞盟军的推进。

至一九四三年八月底,德军在意大利境内驻军已达十七个师,而且凯塞林对意大利与同盟国的秘密接触已有所察觉,作出了一些相应的必要准备。

艾森豪威尔原计划让英军第八集团军八月二十三日在亚平宁半岛南部登陆,吸引德军注意,以掩护在萨勒诺的登陆。但第八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表示他目前只有能够运送四个营部队的船只,要求将登陆推迟到九月三日

八月三十一日,盟军出动两艘战列舰、一艘巡洋舰和九艘驱逐舰,对第八集团军登陆地区圣乔瓦尼镇至佩萨罗之间的海岸进行了预先舰炮火力准备。

九月二日,盟军两艘战列舰、两艘巡洋舰和七艘驱逐舰再次对登陆地区进行舰炮准备,德军发现盟军在西西里岛集结了大量登陆工具,意识到盟军的登陆即将开始,但德意军实力太弱,根本无力抗击盟军的登陆,凯塞林便命令第二十九装甲师只在卡拉布里亚一带留下两个营,主力向后退却,避其锋芒。

九月三日,盟军以二十二艘坦克登陆舰和二百七十艘其他小型登陆舰艇,运送第八集团军第十三步兵军的两个师〔英军第五步兵师和加拿大军第一步兵师〕横渡墨西拿海峡,在卡拉布里亚雷礁以北登陆,登陆部队得到了海军两艘巡洋舰和六艘驱逐舰的舰炮火力支援,此外还有英军第三十步兵军全部军属炮兵的炮火支援,几乎未遇任何抵抗,意大利海防部队纷纷投降,一位随军记者甚至在报道中写到:“登陆遇到的最顽强的抵抗是一只从动物园里逃出来的美洲豹!”

九月四日,第十三军开始向北推进,德军第二十九装甲师一边撤退,一边凭借复杂地形实施迟滞作战,英军的推进十分缓慢。

卡坦扎罗以南的德军第十六装甲师与后撤的第二十九装甲师会合,随即合力向英军实施反冲击,一度迫使英军后退,并解救出部分被围的小股部队。

英军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由于道路受到严重破坏以及船只的不足,补给物资的供应发生问题,大批物资不是滞留在西西里岛无法及时启运就是堆积在登陆滩头,难以送到需要的部队手中。因此英军的攻势在卡坦扎罗一线停滞下来。直至九月八日,英军才向北推进了二十至五十公里不等,距离萨勒诺还有七十公里之遥。

    四

九月三日,艾森豪威尔等意大利的停战协定一签定,就下令执行“雪崩”、“湾城”和“响板”三项计划。其中的“湾城”计划实际上已经开始实施。

九月四日,美军第五集团军所属的美第六军和英第十军分别从阿尔及尔的奥兰和利比亚的的黎波里起航。

九月八日下午,德军侦察机发现盟军大批船只向北航行,凯塞林立即警觉地与意大利的秘密媾和行动联系起来,尽管情况不明,为防万一,凯塞林还是下令驻意大利德军进入最高等级的戒备状态,并命令罗马的第二空降师控制机场。随后与第十集团军司令维廷霍夫研究盟军下一步的行动,凯塞林认为盟军可能会在罗马附近登陆,但维廷霍夫认为盟军最有可能登陆的地点是在萨勒诺,因为盟军绝对不会在战斗机作战半径之外的罗马登陆,尽管盟军登陆编队中有航母,但航母舰载机的起降受天气影响较大,不是很可靠,盟军是不会依赖航母舰载机的。而萨勒诺位于盟军战斗机作战半径的边缘,盟军性能最好的“喷火”战斗机携带副油箱能在萨勒诺活动二十分钟,可以提供比较有效的空中掩护,加上萨勒诺附近八公里就有蒙特科维诺机场,约五十公里外就是意大利南部最大的港口那不勒斯,可以在登陆后迅速得到海空基地。凯塞林被他的分析所说服,立即命令在萨勒诺附近休整的戈林师进入战斗状态,南部其他各部均作好随时增援萨勒诺的计划和准备。

在罗马的美军第八十二空降师副师长泰勒将军见机场被德军所控制,第八十二空降师已无空降的可能,便建议艾森豪威尔取消在罗马的空降计划。巴多里奥发现与盟军谈判的消息已经走漏了风声,而美军又不能及时赶来,便向同盟国请求暂缓宣布停战协议,但遭拒绝,只好在同盟国广播了停战协议后的一小时,也宣布了停战协议。

当晚,凯塞林一知道意大利宣布投降,就立即下令实施代号“轴心方案”的行动,即解除意军武装的行动,在罗马的德军迅即占领了意大利各政府机关和要害部门,意大利王室和巴多里奥政府内阁成员分乘两艘潜艇仓皇逃出罗马,后来在盟军占领区成立了反法西斯政权。十月十三日巴多里奥政府宣布加入对德作战的同盟国一方,同时美、英、苏三国发表宣言,承认意大利为共同作战方。——在意大利其他地区的德军也迅速行动,德军公开宣传所有意军官兵只要放下武器就可回家,意军厌战情绪已到极值,几乎全部缴械,德军轻而易举占领了意大利大部分领土,并获得了非常宝贵的意军全部运输车辆和燃油储备。

美第五集团军司令克拉克,曾在北非登陆前作为艾森豪威尔的密使与法国北非殖民地联系,颇有政治头脑和冒险精神,可惜他从未参加过实战,没有指挥作战的经验,更没有指挥登陆作战的经验了。他想不进行炮火准备,发动奇袭。但战役海军总指挥休伊特经历过北非和西西里岛两次登陆,深知不进行炮火准备的危险性,坚持要求进行炮火准备,但克拉克固执己见,根本听不进这一正确意见,休伊特只得同意。

八日下午,盟军船队被德军侦察机发现,随即就遭到了德军容克—88轰炸机的猛烈空袭,好在没有损失。休伊特认为既然已被德军发现,失去了突然性,就应当进行炮火准备了,但克拉克坚持认为德军并不知道船队的具体航向,也不知道登陆地点,仍能进行奇袭,依然拒绝实施炮火准备。但英军预作两手准备,一旦遭到德军攻击,就立即进行强攻。

十八时三十分,艾森豪威尔通过盟军登陆编队各舰上的高音喇叭向全体官兵宣布意大利已经无条件投降!顿时几乎每艘军舰上都爆发出惊天动地的欢呼!士兵们普遍认为登陆作战将会非常顺利,甚至觉得迎接他们的将是意大利人民的热情欢迎,而不会是残酷的战斗。

二十二时,登陆编队驶抵换乘区,运输船抛锚放下登陆艇,士兵们沿着船舷的绳网下到登陆艇,满载着士兵的登陆艇开始编成艇波,向预定登陆海滩冲击。

九月九日凌晨二时,德意军发现了逼近的盟军登陆艇,海岸炮火开始射击,不时在舰艇周围掀起巨大的水柱,早有准备的英军驱逐舰立即开火还击,火力支援登陆艇上的多管火箭炮也随即开始射击,掩护登陆艇抢滩。

三时十分,比预定登陆时间提早了二十分钟,美军的第一批登陆部队三个别动队营就登上了麦奥里镇海滩,上岸后未遇任何抵抗,便兵分三路,向内陆前进,第一路沿公路向阿马尔非推进,第二路直扑萨勒诺,第三路夺取齐翁兹山口。美军三路进展都十分顺利,于天亮前就占领了齐翁兹山,控制了十八号公路。

三时三十分,在美军别动队右翼的英军特种突击队,在马里镇海滩上陆,镇内的小股德军用迫击炮轰击海滩,威胁着英军后续登陆艇的抢滩,英军突击队迅疾冲入镇里,与德军展开激战,德军终于不支,退出了马里镇。

在英军突击队右翼的英军第四十六步兵师,在萨勒诺以南顺利上岸,未遇抵抗,于四时四十五分开始向内陆推进,但沿途遭到了德军的顽强抗击,前进迟缓,未能按时攻占蒙特科维诺机场。

英军第五十六步兵师由于海军进行舰炮准备时出现了失误,炮击的海滩并不是预定登陆的海滩,只得将错就错,在炮击海滩登陆,尽管上岸时没有遭到伤亡,但整个海滩地形复杂,根本无法组织卸载,海滩上一片混乱,其推进绵软无力,德军瞅准机会,出动坦克进行反击,在海军舰炮有力支援下,第五十六师才免遭厄运。

英军尽管进展不多,但由于在登陆前进行了有力的舰炮火力准备,伤亡很小,总体还算比较顺利,而美军由于克拉克的固执,没有进行登陆前的舰炮准备,遭到了德军的沉重打击。

美军首批登陆部队为两个加强团,乘座登陆艇依靠雷达引导,实行严格灯火管制,一炮不发,悄然向海滩逼近。当登陆艇冲上海滩,士兵刚跳下船,德军的密集火力已如暴风骤雨一般倾泄而下,顿时美军就死伤一片,幸存者在海滩上四下乱窜,寻找遮挡炮火的安全场所,第二攻击波的登陆艇见德军火力非常猛烈,竟然置海滩上的部队于不顾,掉头返回。

好在美军进行过针对性的战前训练,部队很快稳定下来,在军官的指挥下组织起来,开始向纵深攻击,而德军实力实在太弱,根本无力抗击美军在绝对优势海空火力支援下的猛攻,被迫逐步后撤。

九日十八时许,美军就已夺取了登陆第二天要占领的地区,提前完成任务,但俯视萨勒诺平原的高地还在德军控制之下。

德军在盟军登陆的当天,立即组织反击,维廷霍夫命令第十四装甲军全力投入反击,但军长正在后方休假,不在指挥岗位,指挥通信系统又由于盟军的猛烈空袭而时断时续,无法集中主力,最后只有第十六装甲师的一百辆坦克和三十五辆反坦克自行火炮向盟军进行了反击,结果在密布河道的狭小地域,遭到了盟军海空火力的猛烈轰击,损失惨重,有六十余辆坦克被击毁,只得无功而返。

维廷霍夫随即调整部署,以第十六装甲师残部和第二十九摩托化步兵师,先向英军发动有限攻势,以确保机场。等到第十五摩托化步兵师和第二十六装甲师到达后,再一起实施大规模反击。

十日夜间,德军六艘鱼雷艇对盟军登陆海域的船只进行了攻击,击沉了“罗恩”号驱逐舰。

十一日,德军已在萨勒诺附近集结了四个师,开始了大规模反击,英军在德军猛攻下,损失惨重,仅被俘的就有一千五百人。美军也在德军的巨大压力下,步步后退,刚夺取不久的交通枢纽佩萨诺得而复失。

在德军地面部队进行强力反击的同时,德国空军也大举出动,还使用了新式武器——FX1400无线电遥控滑翔炸弹,先后击沉盟军一艘巡洋舰、四艘运输船和七艘登陆艇。盟军航母上的“海火”舰载战斗机多次起飞迎战,但性能太差,击落德机两架,自己却损失十架。

十三日德军发动了更为猛烈的反攻,在德军压迫下,盟军被压缩在宽不过三十公里,纵深不足十公里的狭小地区,更致命的是德军发现了在塞勒河谷美军第六军和英军第十军结合部之间的空隙,德军当天的攻势重点就是通过这一空隙实施的,黄昏时分,德军从这一缺口中取得了突破,逼近萨勒诺,其先头部队距离海滩仅八百米,并将英美两军防线一切为二,就连克拉克第五集团军司令部都在德军的火力直接威胁之下,盟军的形势极为严峻,维廷霍夫向凯塞林报告盟军的抵抗已接近崩溃,乐观地估计战斗即将结束。而远在柏林的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甚至命令各报刊在次日预留版面,用以报道萨勒诺的辉煌胜利。

面对如此危急的局面,克拉克的信心开始动摇,命令他的参谋人员着手制定撤退计划,并通知海军休伊特中将,让海军作好接应地面部队的后撤。休伊特闻讯大惊,立即表示从技术上讲,无法让空载的登陆艇靠岸,再满载人员从海滩离开。但军令如山,休伊特还是进行了必要的准备,由于原来克拉克的司令部是在休伊特的旗舰“安康”号重巡洋舰上,现在“安康”号因在战斗中受伤已驶往阿尔及尔,休伊特只得改以“费城”号轻巡洋舰为旗舰,而“费城”号吨位太小,无法安排克拉克的司令部人员,就询问北部登陆编队司令奥利弗准将,是否能够接纳克拉克的司令部,奥利弗一听,就说在德军火力威胁下登船撤退,完全是自杀行为。

英军第十军军长麦克里里得知后,也赶来向克拉克询问,麦克里里虽然是克拉克的下属,但毕竟是友军,见他亲自前来,克拉克只得表示撤退计划是作为万不得以之时才采取的应急措施。克拉克对德军的攻击深感担忧,向艾森豪威尔和第八十二空降师师长李奇微少将求援。

盟军地中海战区也竭尽全力支援萨勒诺,在艾森豪威尔的指示下,海军两艘旧式战列舰从马耳他紧急起航,驰援萨勒诺,另有两艘新式战列舰随时待命出发。空军停止了对德军后方战略目标的空袭,全部力量均用于对萨勒诺的直接空中支援。陆军更是将所有机动力量都调往萨勒诺,在西西里休整的美第三步兵师,就被火速投入萨勒诺,作为战区战略预备队的第八十二空降师,临时更改了空降计划,在萨勒诺空降。

第八十二空降师原来接受的任务是在罗马空降,九月八日已经作好了一切战斗准备,但由于罗马机场被德军控制,这一计划被取消。

十一日师长李奇微接到了克拉克派战斗机送来的紧急求援信,信中要求李奇微将这封信作为正式命令,而且表示尽管他知道正常情况下空降作战的准备时间,但现在形势万分紧急,要求第八十二空降师务必在当晚空降到登陆滩头。为了防止再次发生类似西西里空降中的误击悲剧,克拉克特意明确将在空降地点用点燃的汽油桶摆放成T字型,作为标示。

第八十二空降师此时充分显示出了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的高超战术素养,仅用八小时就完成了一切作战准备,以第五○四团又一个工兵连为第一梯队,计划十一日夜间在比斯士姆地区空降,攻占阿利诺维山;以第五○五团又一个工兵连为第二梯队,十二日夜间也在比斯士姆地区空降,加强地面部队的防御力量;以第五○九团的第三营为第三梯队,十四日夜间在阿维利诺镇空降,破坏德军后方交通和通信,尽一切努力阻挠德军后续部队的机动。空降部队由美军第六十四运输机大队负责运送,起飞机场是西西里岛的利卡塔机场,空降距离三百二十公里

十一日夜间,第八十二空降师的第一梯队在T字火光信号引导下准确在预定地点着陆,然后于拂晓前攻占了阿利诺维山。

十二日夜间,第二梯队也顺利空降,着陆后迅速夺取了附近的有利地形,增强了登陆场的稳定。

十四日夜间的第三次空降,由于烟雾弥漫,飞行员未能发现T字信号,致使偏离了预定空降地区,第五○九团的第三营着陆地点在远离目标三十二公里的山区,而且散布面积达到了二十五平方公里,部队没能及时集合起来,只得以小股在敌后活动,对德军后方交通进行袭扰,战斗中营长受伤被俘,全营伤亡九十六人。

就在第八十二空降师以空降方式增援萨勒诺的同时,盟军航空兵对德军进行了三天不间断的猛烈空袭,使德军遭受了重大伤亡。

十四日,德军几乎拼尽全力发动总攻,盟军滩头上的所有卸载工作都被迫中止,全力以赴投入战斗,甚至将司机和厨师等勤杂人员都武装起来,参加战斗。德军攻势异常凶猛,几次都险些突破盟军防线,盟军停泊在萨勒诺湾的军舰提供了强有力的火力支援,其猛烈而准确的舰炮射击多次瓦解德军攻势,并造成了德军惨重的损失。但盟军的军舰也由于德军航空兵的攻击和水雷阻扰,在这几天的战斗中,有两艘驱逐舰被击沉,一艘战列舰和两艘巡洋舰遭重创,四艘巡洋舰被击伤。傍晚,德军终因损失巨大,停止了进攻。

十五日,海滩的形势已经逐渐稳定,盟军的登陆场基本得到了巩固。

十六日,德军仍不甘心失败,整顿部队实施最后一击,结果在盟军优势海空火力的轰击下,再告失利。维廷霍夫只得向凯塞林请求撤退。凯塞林本来就知道单凭第十集团军根本不可能消灭拥有优势海空支援的盟军登陆部队,他原意只不过是拖延一点时间,好让卡拉布里亚的第七十六装甲军安全撤退,维廷霍夫的表现已经超过了他的预期,第七十六装甲军早已安全撤回,而意大利军队也已被解除了武装,罗马也还在德军手中,已经足够了。所以他立即同意第十集团军后撤请求。

同一天,从卡拉布里亚北上的英军第八集团军终于推进到萨勒诺地区,与美第五集团军会师。

十七日,德军开始有秩序地撤离萨勒诺地区,沿途对桥梁、公路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破坏,埋设了大量地雷和爆炸物,还以坚强的后卫部队不时借助有利地形,实施阻滞作战。因此盟军的推进速度极其缓慢,“雪崩”变成了“蜗牛”。

九月二十二日,盟军一部在巴里附近实施登陆,以求合围阿尔塔穆拉地区的德军第一空降师。德军第一空降师为避免遭到包围,主动撤过奥凡托河。英军继续推进,并不断加强对德军的攻势,终于夺取了重要的航空兵基地——福贾机场,这样盟军就可以从该机场起飞战斗机掩护轰炸机对德国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位于罗马尼亚的普洛什蒂油田进行空袭。

九月二十八日,英军才进抵梅尔菲,压迫德军第一空降师逐步后撤。维廷霍夫随即将第二十九摩托化步兵师调到贝内文地区,以接应在盟军巨大压力下步步后撤的第一空降师。

直到十月一日,美第八十二空降师才率先进入那不勒斯,夺取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的第一个大城市。

同一天,德军第一空降师福尔托莱河防线被突破,而且一支英军精锐部队——戴着红色贝雷帽的特种部队,在泰尔莫利地区登陆,从侧后包抄了该师,德军第十六装甲师急行军一百五十公里火速赶来支援,很多坦克都在高速长途行军途中损坏,但经过猛烈反击,终于将实力已经遭到严重削弱的第一空降师救出困境。

德军能以区区几个师的兵力一再阻止盟军的推进,相当重要的原因是英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在兵力使用上的特别谨慎,在盟军具有绝对空中优势和兵力对比优势的有利情况下,通常在第一梯队也只投入四个师,无法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十月六日,盟军到达康波巴索、特尔莫利和那不勒斯以北。“雪崩”作战至此结束。

    六

就在“雪崩”作战如火如荼之际,盟军的“响板”行动也开始了。

英军原准备以第一空降师在意大利南部的重要海军基地塔兰托空降,以夺取这一重要港口。但由于缺乏运送部队的运输机,只得改以搭乘军舰从海上直接驶入港口,这一计划似乎非常冒险,但为了能够夺得塔兰托,也是必要的。

九月九日,盟军组织了一支舰艇编队,其中有英军的“豪”号、“乔治五世”号战列舰、“曙光女神”号、“天狼星”号和“狄多”号巡洋舰、“阿部迪尔”号快速布雷舰,美军的“波依斯”号巡洋舰,运载英军第一空降师的六千名精锐官兵,直扑塔兰托。

出乎意料的是,根本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英军非常顺利地上岸,轻而易举地夺取了这一重要海军基地和港口。

唯一的损失是在九月十日,英军的“阿部迪尔”号快速布雷舰触雷沉没,舰上所载的四百余官兵大部丧生。该舰所触到的水雷是在意大利宣布投降的当晚,德军停泊在塔兰托的两艘鱼雷艇害怕被意军俘虏,乘夜逃离,就在离开塔兰托的时候,德军在港内布设了水雷,而且未被发现。

至九月底,盟军的“雪崩”、“湾城”和“响板”三项计划均达成了预期目标,盟军夺取了萨勒诺、那不勒斯和塔兰托等港口,控制了意大利南部地区,并迫使意大利退出法西斯阵营,加入到同盟国一方。但在意大利南部的德军第十、第十四集团军都未被消灭,这两个集团军于十一月初合编为C集团军群,由凯塞林指挥,主动后撤到加里格里诺河和桑格罗河一线,构筑了坚固的“古斯塔夫”防线,阻止了盟军的北进。而且,德军特种部队于九月二十一日将关押在意大利中部阿布鲁齐高山的墨索里尼解救出来,并扶植他在意大利北部成立了傀儡政府,继续进行战争,直至一九四五年五月二日纳粹德国投降。

根据与同盟国的停战协定,意大利海军的所有军舰,包括舰员和武器必须转移到盟军控制下的港口,意大利海军忠实执行了这一协定。先后共有六艘战列舰、一艘水上飞机母舰、九艘巡洋舰、九艘驱逐舰、八艘护卫舰、三十三艘潜艇和十四艘鱼雷艇驶入盟军控制下的港口。在舰队转移途中,意军有一艘战列舰和两艘驱逐舰被德军击沉。意军还有两艘巡洋舰、三艘驱逐舰和五艘鱼雷艇因为锚泊于德军控制的港口,无法离开只得自行凿沉。

此外意大利投降后,萨丁岛的德军于九月十日开始撤退,与意大利游击队达成协议,德军共计两万七千三百四十七名官兵、两千三百余辆车辆和五千三百五十吨补给品以及一千二百名战俘渡过博尼法乔海峡经科西嘉岛,再经巴斯提亚,最后到达里窝那和厄尔巴岛。在撤退过程中,德军有五艘运输船被美军飞机炸沉,两艘油船以及运输船、布雷舰、护卫舰各一艘被英军潜艇击沉,还有一艘布雷舰触雷沉没。

自由法国的部队在得知科西嘉岛德军撤退后,即以潜艇、驱逐舰、巡洋舰和坦克登陆舰先后运送七千一百余人、一千余吨补给物资以及四十门火炮和一百二十辆车辆,登上科西嘉岛,在当地意军配合下收复该岛。

盟军意大利南部战役发起的时机,是千载难逢的绝佳机会,是意大利宣布投降的同一天,完全可以实施里应外合的夹击,使德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但盟军没有及时抓住这一极其有利的战机,给予士气低落而且战斗力较差的意大利军队以必要支援,坐视意军被德军一举解除武装。而登陆行动中又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结果上岸后的推进非常缓慢,原计划三天攻占的那不勒斯足足花了二十一天!还付出了伤亡一万二千人的巨大代价,而意大利南部的德军也逃脱了盟军的打击,给以后的意大利战局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实在是毫无光彩。

反观德军,尽管处在十分危急之中,又处于绝对海空劣势,但在萨勒诺给了盟军狠狠一击,险些将盟军赶下海,然后全身而退,退守“古斯塔夫”防线,无疑是此次战役的胜利者。

尽管如此,这毕竟是盟军在欧洲大陆实施的第一次大规模两栖登陆战,也是自一九四二年八月一年多来首次在德军预有防御的地区实施的强行登陆,虽然登陆过程中漏洞不少,还险些被赶下海,但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战略上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并向德国宣战,标志着法西斯轴心国联盟的解体,是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一大胜利;战术上再一次证明了海军舰炮射击在登陆部队抢滩上陆和巩固滩头作战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用事实批判了以牺牲海空火力准备换取所谓突然性的思想,得出了在登陆作战中海空火力准备是绝对必须的结论。而且迫使德军从法国抽调部队进入意大利,分散了德军在法国的力量,为日后实施诺曼底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使部队经受了战火的考验,得到了实战经验,为以后开辟第二战场的登陆作战,奠定了基础。

 

194401卡西诺战役 ------ 二战中最激烈的山地战

 

    1943年在盟军成功地在西西岛登陆,夺取了进军欧洲大陆的桥头堡。为了将德军的注意力吸引在意大利方向,为准备中的诺曼第登陆争取时间。盟军开始以西西里岛为跳板,向意大利腹地进军。1943年9月的雷吉奥、塔兰托和萨莱诺登陆都很顺利。9月9日迫于盟军军事上的巨大压力,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被软禁,新的意大利政府宣布停战。对于盟军,罗马似乎近在眼前,然而此时他们却遇到了古斯塔夫防线这道铜墙铁壁。

  古斯塔夫防线是德军建立的一条横贯意大利中部的预设防线,由凯塞林元帅指挥的C集团军据守。古斯塔夫防线的中枢和制高点是卡西诺山,山脚下有一座小镇--卡西诺镇。卡西诺山峰顶部筑有一个始建于中世纪的古老的卡西诺修道院,是意大利著名的古迹之一。卡西诺山地扼守着通向罗马的6号高速公路和铁路,盟军要进军罗马,则必须拿下卡西诺山地。于是卡西诺山和周边的山峰最终成为进攻者和防御者争夺的焦点。

  第一次战役

  1944年1月17日,英军、美军和自由法国部队进行了第一次战役,只占据了卡西诺峰周围的一些小阵地、部分高地和山峰的斜坡,并没有撼动德军的防线,德军仍旧牢牢地控制着卡西诺峰及周围地区。

  安齐奥登陆

  1月22日,为了从后方袭击古斯塔夫防线,盟军在卡西诺以北60英里的安奇奥海滩实施登陆,此次行动被邱吉尔成为“野猫”战役。其意图是为了将古斯塔夫防线正面的德军主力引开,以配合盟军突破该防线。

  然而由于美军第6军登陆后没有及时向内陆推进,被及时赶到的德军第14集团军压缩在登陆滩头,如果不是依赖盟军强大的舰炮火力和空军掩护,那里差点儿成为第二个敦克尔克。不但其后方袭击古斯塔夫防线的计划破产,反而需要进攻古斯塔夫防线的盟军突破防线前往救援,实在是令人尴尬。

  轰炸卡西诺修道院

  2月15日开始的第二次战役以轰炸卡西诺修道院开始。卡西诺修道院位于卡西诺顶峰,居高临下,俯瞰整个卡西诺山地。第一次战役中盟军被德军准确而猛烈的炮火吃尽了苦头,他们坚信德军炮火之所以如此准确是应为利用了修道院作为其炮兵观测所。

  经过盟军指挥部的激烈争论后,15日由B-17轰炸机群投下的重磅炸弹将这所欧洲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夷为平地。但盟军不曾预料到的是,原先德军并没有直接进驻修道院。修道院变为废墟后,德军反而没有了顾忌,厚达15英尺的墙壁和废墟成为了德军强有力的支撑点。

  第二次战役

  新西兰第2师、英军中由印度和廓尔郭士兵组成的部队成为第二次战役中盟军的主要进攻部队。他们攻击卡西诺城以南,夺取了山脚下的火车站,但遭到了德军第90装甲掷弹兵师和德国伞兵舒尔茨战斗群的反击,在付出不小的伤亡后被迫撤退。进攻于2月19日被迫取消,幸存的印度和廓尔喀士兵躲进卡西诺山地四周的掩体。

  第三次战役

  3月15日晨,盟军开始了第三次战役。战役以大规模的炮击开始,炮击给德军带来巨大损失,有些德军伞兵营减员至200人左右。整个修道院和卡西诺镇一片废墟。一位英军指挥官说:经过这样的炮击后任何生命都很难存活下来。然而当新西兰第二师开始进攻时,一个个德国伞兵却奇迹般地从废墟中爬出来并开始顽强抵抗。

  经过激战,英军占领了卡西诺山一侧的Hangmans山。新西兰师也攻入卡西诺镇,但象“大陆饭店”这样的坚固支撑点仍掌握在德军手里。3月19日,盟军最高司令部命令加紧对卡西诺镇的攻势,务求扫清城中的德军据点。同时廓尔喀团在得到印度部队的增援后,对卡西诺山发起正面进攻。但德国伞兵死死地钉在了卡西诺镇,令盟军一筹莫展,双方步兵在残墙断壁之间苦战。不过最终新西兰部队终于在卡西诺城内占得上风,盟军的增援部队也抵达。

  3月25日盟军放弃了对卡西诺山的正面进攻,并放弃了Hangmans山,第三次战役的结束。

  第四次战役

  5月11日深夜,盟军的2000门火炮开始怒吼,进攻卡西诺的第四次战役打响了。此次担任主攻的师波兰第3“喀尔巴阡”师。经过激战,波兰人占领了卡西诺山侧翼的Calvary山。经过连月苦战,德军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抵挡不住盟军猛烈的进攻。12日英军、美军和自由法国部队也突破了各自主攻方向的德军防线,古斯塔夫防线已经摇摇欲坠。

  5月16日凯塞林元帅下令从卡西诺镇,修道院,以及其它周围的山头撤退。18日清晨,波兰部队进入了卡西诺修道院,在废墟上骄傲地升起了祖国的国旗。至此整个卡西诺战役宣告结束。

  顽强守卫卡西诺山的德国第一伞兵师阻滞了盟军在意大利的攻势,并在战斗中表现出令人不可思议的顽强、团结和坚韧的精神,赢得了“卡西诺的绿色魔鬼”的称号,同时也获得了对手的尊敬。

 

194401安齐奥战役------诺曼底的开路战

 

    一

一九四四年初意大利战场上,盟军被阻止在德军“古斯塔夫”防线面前,尽管盟军以美军第五集团军、英军第八集团军和英军独立第五军组成的第十五集团军群,由亚历山大上将指挥,共计十九个师又四个旅,还得到近四千架飞机的支援,却无法突破德军C集团军群的坚固防线,该集团军群由凯塞林元帅指挥,下辖第十、第十四集团军,共二十三个师,三百七十架飞机。其中的第十集团军十五个师防御“古斯塔夫”正面,第十四集团军八个师则位于第十集团军北部,作为后援,并负责肃清意大利北部的游击队,保障交通线的畅通,同时警戒意大利北部海岸。

大名鼎鼎的“古斯塔夫”防线,从那不勒斯以北六十余公里的地中海沿岸直至亚得里亚海边的奥尔托纳,横贯意大利,防线的中枢要点是高耸入云的卡西诺峰,这座陡峭山峰的脚下就是通往罗马的必经之路——六号公路,德军占据着卡西诺峰,就可以居高临下封锁六号公路,切断盟军向罗马的通路。整条防线到处都是构筑巧妙的混凝土工事和密布地雷的雷区,加上又是凭借着天险之利,绝对是易守难攻,因此盟军在一九四三年九月至一九四四年一月四个月中,付出了数万人的重大伤亡,依然没有取得突破。

亚历山大将军于十一月制定了代号“鹅卵石”的作战计划,准备投入一个师在“古斯塔夫”防线北面的安齐奥海滩登陆,协同正面部队突破“古斯塔夫”防线。但由于盟军十二月初对“古斯塔夫”防线发动的两次攻击均告失利,而且盟军正全力组织即将于一九四四年六月发起的诺曼底登陆,地中海战区的一些精锐部队和装备都被陆续调往英国,有鉴于此,美军第五集团军司令克拉克建议取消该计划,并随即得到亚历山大的批准。

十二月一日刚结束德黑兰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觉得盟军在地中海集结着优势的海陆空部队,而诺曼底登陆要到次年六月才会发动,他实在不愿意足足半年的时间里,毫无作为,应此强烈要求盟军地中海部队采取行动,攻占罗马,解放意大利全境,威胁德国南部。他与艾森豪威尔、亚历山大、坎宁安等地中海战区将领进行商议,就这样已经被束之高阁的“鹅卵石“又提了出来,在丘吉尔的坚持下,该计划的兵力由一个师增加到两个师。丘吉尔将其比喻成一只牙尖爪利的野猫,去撕开德国人柔软的下腹部,一举抓碎德国人的心脏!

但是当时盟军地中海战区并没有能够运输两个师的登陆船只,同一时刻里诺曼底战役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之中,登陆船只是战役准备的重中之重,而地中海战区是绝对不能影响诺曼底战役准备的,一时间,登陆船只似乎成为无法克服的困难。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仔细研究了登陆船只的使用,丘吉尔也向美国总统罗斯福请求增派登陆船只,在罗斯福的亲自过问下,盟军仔细协调了登陆船只的使用,推迟了五十六艘登陆舰离开地中海的时间,终于拼凑出了八十七艘登陆舰,勉强能够运送两个师,但这些登陆舰只能供地中海战区使用两天,随后就将调往英国——求战心切的丘吉尔接受了这一苛刻的条件。

一九四四年一月八日,丘吉尔批准了“鹅卵石”计划,以两个师在安齐奥实施登陆。

安齐奥,这个小渔港位于“古斯塔夫”防线以北一百公里,罗马以南四十五公里,在战前是周末的休假胜地,海滩沙砾晶莹松软,四周树木掩映,却即将成为血腥残酷的战场!

盟军战役总指挥是刚接替艾森豪威尔就任地中海战区总司令的坎宁安海军上将,登陆部队是从美军第五集团军序列中抽调出的第六军,军长是美国陆军少将卢卡斯,下辖两个师、一个伞兵团和五个海军陆战营,共约五万人,其中由特拉斯科特任师长的美军第三步兵师和彭尼任师长的英军第一步兵师都是盟军的精锐之师,久经战阵,美三师经历过突尼斯战役、西西里战役和萨勒诺战役,英一师则参加过远征法国、敦刻尔克撤退和北非战役,而两位师长都是深受部下爱戴的,极富军事才干的将才!

海军由美国海军少将洛里指挥,共一百五十余艘登陆船只和一百二十六艘军舰,分为两个编队,南部登陆编队由洛里兼任司令,由五十一艘运输船、五艘登陆舰、四艘火炮登陆艇、三十四艘步兵登陆艇、三十三艘其他舰艇和一艘潜艇组成,护航军舰为两艘巡洋舰、十一艘驱逐舰、一艘防空舰、两艘护卫舰、两艘炮艇和二十三艘扫雷艇,负责运送美第三师在代号X滩的安齐奥以南滩头登陆。

北部登陆编队由特鲁布里英国海军少将任司令,由三艘步兵登陆舰、三艘坦克登陆舰、四艘火炮登陆艇、二十九艘步兵登陆艇、十七艘坦克登陆艇、一艘火箭炮登陆艇、三十艘其他舰艇和一艘潜艇组成,护航军舰为两艘巡洋舰、十二艘驱逐舰、一艘防空舰和十六艘扫雷艇,负责运送英一师在代号“彼得”的安齐奥以北滩头登陆。

空中支援力量为七百架作战飞机。

此外,还有美军第四十五步兵师和第一装甲师、英军第五十六步兵师作为第二梯队,准备在第一梯队登陆成功后上岸扩张战果。

德军认为盟军根本没有力量在进攻“古斯塔夫”防线的同时组织侧后登陆,所以在安齐奥一带只部署了一个工兵营,兵力极其空虚。甚至还在盟军登陆前的数小时,取消了这个工兵营的戒备状态。但在德军诸多杰出将帅中,凯塞林堪称佼佼者,他仍做了必要的预防准备,制定了周密详尽的部队机动方案,在意大利北部乃至德国本土的预备队,可以迅速根据这一方案南下增援,所有通行的道路都事先进行了准备,即便是在最恶劣的天气情况下也能保证通过大批部队,工兵部队对道路冰封以及桥梁损坏,都有针对性的处置预案。在一些偏僻的叉道上,还处心积虑地设立了很多隐蔽的补给点。

与丘吉尔雄心勃勃相反,“鹅卵石”行动的两位关键人物——美军第五集团军司令克拉克和美第六军军长卢卡斯却忧心重重,克拉克经历了萨勒诺的惨烈战斗之后,是典型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根本不相信英国情报机关通报的德军主力全都集中在“古斯塔夫”防线,认为这是英国人用以鼓舞士气的拙劣把戏,而且一想到海军在部队上岸两天后就要撤走,更是觉得心里没底。还有好不容易拼凑出的八十七艘登陆舰中,只有十四艘是可以携带登陆艇的新舰,其余七十三艘都是只能携带两栖车的老式登陆舰,而两栖车速度慢,载重小,适航行能有差,驾驶人员也没有经验,就在一月十七日的演习中,就有四十辆两栖车翻沉,不仅淹死了不少人,还损失了十门火炮,基于这些原因,他给卢卡斯的命令中只是要求在确实占领和控制安齐奥及其附近地区后,再向阿尔班山前进,深怕第六军孤军深入,遭到全军覆灭。临行前还特意嘱咐卢卡斯,不要梦想一举夺取罗马,千万不要贸然进兵。第五集团军作战部部长布莱恩准将明确指示,第六军上岸后可以根据情况自行更改作战计划。

卢卡斯比他还要悲观,还要谨慎。在日记里多次流露出对此次作战的恐惧和担忧,心底里一直有着浓重的阴影,非常害怕重蹈一次世界大战中加利波利登陆的覆辙,那场死伤惨重却一无所获的战役就是由当时担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一手策划指挥的,与现在的情况简直如出一辙!更要命的是卢卡斯的好友,大名鼎鼎的巴顿将军也对此次作战深表忧虑,这所有的一切,都给此次作战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一九四四年一月十七日,“古斯塔夫”防线正面的盟军美第五集团军和英第八集团军,发起了全面攻击,力求取得突破,即使无法突破,至少也要吸引德军注意力,牵制其预备队,使其无力顾及安齐奥。同一时间里,美第六军开始登船。

一月二十一日下午,盟军登陆部队三万六千人和所有装备、补给,分乘二百五十三艘舰船从那不勒斯起航。为迷惑德军,船队先经卡普里岛向南航行,直至夜幕降临后,才转向安齐奥。

午夜前后,登陆船队顺利到达换乘海域,随即开始换乘登陆艇等小型登陆工具突击抢滩。盟军吸取了萨勒诺的经验教训,在所有登陆艇的艇首都加装多管火箭炮,对登陆海滩实施密集猛烈的火力准备。

一月二十二日二时,即预定的登陆时间,盟军首批登陆部队准时上岸,几乎没有遭到抵抗,担负防御任务的德军工兵营大部被俘,其中很多人在被俘时还穿着睡衣!

八时,美军先头部队已占领安齐奥镇。盟军继续推进,顺利占领了预定目标,美三师到达墨索里尼运河,英一师到达莫莱塔河河口。至二十二时,三万六千人的登陆部队和三千辆车辆全部上岸,并在海滩建立起了长十五公里的环形阵地,德军只有零星空袭,盟军损失极其轻微。此时,距海滩仅二十四公里之遥的阿尔班山和山脚下通往罗马的六号、七号公路,只有德军几个哨所,完全可以说,这一切都将是垂手可得!但卢卡斯置第十五集团军群司令亚历山大必须迅速占领阿尔班山的指示于不顾,他打定主意,只要“古斯塔夫”防线正面盟军没有取得突破,他就决不向纵深推进,因此他只是下令加强防御,巩固滩头。二十二日整整一天,第六军就在滩头止步不前。

凯塞林得知盟军在安齐奥登陆的第一反应是瞠目结舌!因为此时从安齐奥到罗马沿途已无一兵一卒!换言之,罗马已经是盟军的囊中之物了!但出乎意料的盟军竟然在海滩逗留不前,凯塞林不愧是杰出的军事家,立即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组织力量进行反击。他凭借事先拟订的计划,迅速将意大利北部的第十四集团军调往安齐奥。

一月二十三日,火速赶来的第一批德军首先控制了咽喉要点——阿尔班山,所有通向内陆的公路均在德军炮火的控制下,第十四集团军司令冯·马肯森中将也赶到了,他将负责直接指挥安齐奥一线战斗。从第十集团军、第十四集团军共八个师中紧急抽调出的部队正陆续到达,开始建立起防线,还有五个师的部队正日夜兼程赶来。

    黄昏时分,德国空军几个月来第一次大举出动,击沉了盟军一艘驱逐舰,德军还使用了Hs-293型无线电遥控滑翔炸弹,盟军很快掌握了对付这种炸弹的有效方法,对滑翔炸弹的无线电遥控频率实施无线电干扰,使其改变弹道坠海。至一月二十九日,在德军的空袭中,盟军有巡洋舰、驱逐舰、运输船和医院船各一艘被击沉,两艘驱逐舰和一艘坦克登陆舰被击伤,此外还有登陆舰、扫雷舰、步兵登陆艇、扫雷艇各一艘触雷沉没,防空舰和驱逐舰各一艘触雷受伤。

滩头上的盟军开始感觉情况不妙了,美第三师师长特拉斯科特和英第一师师长彭尼见卢卡斯坐失良机,听任德军集结,心急如焚!强烈要求迅速出击。而亚历山大和丘吉尔也都来电质问,为何不迅速占领至关重要的阿尔班山?此时,卢卡斯仍不打算向纵深推进,在上下的压力,以及考虑到滩头还比较狭小,这才决定向外扩张,美军攻占奇斯泰尔纳镇,英军则攻占卡姆波莱奥火车站。

奇斯泰尔纳镇,位于蓬廷沼泽的边缘,七号公路和从那不勒斯至罗马的铁路都从该镇经过。卡姆波莱奥火车站则正处在安齐奥通往阿尔班山山脚阿尔巴诺镇的公路上,两地都是安齐奥地区的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

美三师在进攻奇斯泰尔纳镇的战斗中遭到了德军顽强抗击,每一条田埂,每一间房屋都要经过激烈争夺,师长特拉斯科特见正面进攻进展缓慢,便决定实施渗透穿插,投入精锐部队——陆军别动队,这支部队曾在西西里和萨勒诺一展身手,训练有素,作风顽强,善打硬仗恶仗,堪称虎贲劲旅。他们将在夜间穿越德军防线,突袭奇斯泰尔纳镇。当晚,别动队沿着被称作“潘塔诺壕沟”的水沟悄然而行,一路上匍匐前进,穿过德军防线后,到达距奇斯泰尔纳镇中心街区仅八百米,这才一跃而起,冲上公路向附近房屋扑去——说时迟,那时快,德军的炮火铺天盖地倾泻而下,原来,德军早已发现他们的行踪,一直等到他们进入开阔地带,才以密集火力实施覆盖射击,美军这支精锐之师完全像落入陷阱的猎物,任人宰割!在出击的七百六十七人中只有六人逃回美军阵地,其余非死即俘!美军的行动终以惨痛的损失宣告失利。

英军首先派出了侦察分队,沿着通向阿尔巴诺镇的公路搜索前进,一直推进了近五千米,才遭到了从卡罗切托村一处有着红围墙的坚固建筑里的射击,侦察分队把这幢红墙建筑称为“工厂”,实际上一处大型的居住点,是意大利政府为开垦沼泽地的农民修建的。“工厂”是该地区的制高点,居高临下控制着四周的平原,绝对是双方的必争之地。

英一师师长彭尼得到侦察分队的报告,意识到德军集结的速度远远超过预料,因此必须在德军大部队到来之前,尽快夺取“工厂”和卡姆波莱奥火车站。他随即向卢卡斯请战,卢卡斯碍于彭尼是友军,勉强同意这一请求。

英军于二十六日凌晨发起攻击,德军在“工厂”顽强抵抗,甚至还在凶猛炮火支援下组织反击,双方展开激战,英军每前进一步,每夺取一幢房屋,都要付出巨大代价。英军最终以惨重的伤亡夺取了这一重要的据点。

特拉斯科特和彭尼两位师长都意识到了情况越来越危急,一再要求卢卡斯趁德军还没全部到来尽快发动总攻。而丘吉尔、亚历山大也对美第五集团军司令克拉克施加压力,克拉克于一月二十八日乘鱼雷艇亲自到达安齐奥,督促卢卡斯发展进攻。就在同一天,盟军第二梯队美第一装甲师和第四十五步兵师相继到达,使盟军在安齐奥已集结了六万八千人、五百门火炮和二百五十辆M4“谢尔曼”坦克,卢卡斯这才觉得心里有了底,决定立即组织总攻。殊不知,此时德军也已集结了重兵,凯塞林甚至确定了反击的具体时间表。

一月三十日,盟军终于发动了总攻,左翼英一师和美第一装甲师为主攻,负责攻占卡姆波莱奥火车站,美三师和四十五师为右翼,攻击奇斯泰尔纳。

二月一日,右翼美军由于伤亡惨重,进攻逐渐停顿下来,残部掘壕坚守,准备应付德军反扑。

左翼英军所处的地形比较狭窄,为了发动更为有力的攻势,英军首先投入爱尔兰禁卫营和苏格兰禁卫营,夺取有利的攻击展开线。爱尔兰禁卫营和苏格兰禁卫营面对德军弹如雨下的火力射击,拼死冲杀,以巨大的伤亡达到了预期目的,夺取了预定的攻击展开地域,这样,英军已从滩头向内陆推进了二十公里,如同一把利剑深深锲入德军阵地!最前沿的英格兰希罗普郡营已夺取了阿尔班山的第一道山坡,但附近德军力量在不断加强,英军急需美第一装甲师的增援,然而该地区遍布深沟高壑,坦克几乎无法活动,唯一可供坦克行动的道路就是通往阿尔巴诺镇的公路,但在公路上德军早已设置了大量障碍,而且又是处在德军火力控制之下,如果装甲师贸然出击的话,必将遭受严重损失,因此,原来要求坦克支援的英军,反而要先为坦克扫清障碍!担负这一任务的是英军舍伍德山地营,该营越过英格兰希罗普郡营的阵地,向火车站冲去,但很多官兵好不容易突破德军迫击炮、机枪和自动步枪组成的交叉火网,冲到罗马至那不勒斯的铁路旁,却根本无法越过铁轨到达对面的火车站,因为这里地形非常不利,铁路两边是山崖,铁轨路基则正处在中间低洼地上,英军从山坡上冲下路基,却正好陷入了致命的绝地!路基一带简直成为可怕的屠宰场,英军士兵就如同活靶子,被德军的火力成片成排地扫倒!美第一装甲师的先头坦克营,竭尽全力提供支援,却徒劳无功。第一装甲师师长哈蒙少将面对尸横遍野的战场,感慨地说从没见过在一个地方死了这么多人!此战之后舍伍德山地营只剩下八名军官和二百五十名士兵。

盟军的进攻徒有伤亡,毫无收获。盟军官兵开始感受到困惑和担忧,原来大有成功希望的突袭战,眼看却要成为免遭全军覆没而进行垂死之斗了。盟军被困在正面不足二十五公里宽,纵深不过二十五公里的狭小滩头,“牙尖爪利的野猫”简直成为搁浅的鲸鱼!德军则于二月三日发起了反击,攻击矛头直指英军阵地,英军坚守阵地的第一师第三旅经受了德军的疯狂冲击,德军先以猛烈炮击,再以装甲部队实施突击,步兵则穿插迂回,对英军实施分割包围。由于连日大雨,加之战场上硝烟弥漫,盟军空军无法出动,英军得不到空中支援,伤亡惨重。彭尼向卢卡斯求援,但卢卡斯却要求其撤退,在这种情况下,撤退无异于自杀!幸亏盟军又一批增援部队英军第一六八步兵旅和第一特勤大队约一千八百人到达,第一六八旅原在“古斯塔夫”防线苦战,刚被紧急调来,就立即在坦克配合下,全力救援,终于击退了包围英军的德军,第三旅这才冒着密集炮火带着大部分伤员突出重围。英军以巨大代价所夺取的楔形阵地却失去了。英军第一师退至“工厂”、马莱塔河和墨索里尼运河一线构筑防线。卢卡斯见德军攻势凌厉,开始在英军第一师防线后面五公里处建立最后防线,以备万一。

二月七日,德军对卡罗切托河的渡口发动了钳形攻势,英军第一师竭尽全力拼死抵抗,守住了渡口,但却失去了战略要地——布翁里波索岭,这个高地俯瞰着通往阿尔巴诺镇的公路,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英军还控制着山岭下的阵地。

二月八日,连日苦战的英一师拼尽最后力量反击布翁里波索岭之敌,激烈异常的战斗整整持续了一天,英一师投入反击的部队伤亡惨重,军官几乎全部阵亡,残部被迫于黄昏时放弃重夺布翁里波索岭的努力,向卡罗切托河的渡口撤退。当晚,德军在实施猛烈炮击之后,发起了总攻,经过连日血战的英一师,伤亡巨大而又得不到补充,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因此防线很快被德军突破,潮水般涌入的德军随即乘势向“工厂”猛扑,双方在“工厂”展开了激烈争夺,尽管海面上的盟军军舰也连连开火,为英军提供火力支援,但仍未能阻止住德军的进攻。九日凌晨,德军占领了已是一片废墟的“工厂”,随着英军防线上这一关键阵地的丢失,盟军态势更趋险恶。天亮后,德军集中所有能够集结的兵力,继续扩张战果。

二月十日,英军苏格兰禁卫营坚守的卡罗切托村也告失守,英一师残部退至卡罗切托河岸大堤,继续组织防御。

由于“工厂”失守,以及英军防线的一再告急,盟军登陆滩头环形防御有全线崩溃的危险,卢卡斯投入最后预备队——两个步兵营和两个坦克连,于二月十一日发动反击。但盟军的最后反击,也未能挽回危局,反击还是以失败告终。

此时,安齐奥海滩上的十多万盟军,拥挤在狭窄滩头阵地上,整天在德军密集的炮火轰击下,从将军到士兵,都明显感受到了危在旦夕的恐慌!但经过数年战火考验的盟军不再像战争初期,一触即溃,而是寸土不让,拼死抗击!二月的安齐奥正值雨季,连日大雨,遍地泥泞,在雨中,在泥中,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完全是一幅人间地狱的惨象。

二月十四日,指挥意大利地区盟军地面部队的第十五集团军群司令亚历山大亲自到达安齐奥,在视察了前线后,他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向记者保证,安齐奥绝对不会成为第二个敦刻尔克!然而,盟军在地中海抽调不出更多的军舰,也没有足够的后备部队,即便有,也没有船只运送;即便有船,狭小的滩头也容纳不下更多的部队。因此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意大利南线全力猛攻“古斯塔夫”防线,企图迫使德军从安齐奥抽调部队南下,减轻安齐奥部队的压力。现实竟然如此具有讽刺意味——安齐奥登陆原是要解决无法突破“古斯塔夫”防线的难题,现在正面战线的盟军反倒却要救援那些原本是要帮助他们的部队。

二月十五日,英军第八集团军对“古斯塔夫”防线的核心卡西诺峰发动了强攻,英军中最骁勇善战的廓尔喀兵曾一度冲上了山峰制高点的修道院,但随即被德军击退。英军三次攻击,均无功而返。盟军认为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修道院被德军作为炮兵观察哨,实际上凯塞林在构筑“古斯塔夫”防线时就严禁德军官兵进入修道院,更没有将其纳入防御体系,甚至还为修道院派出了警戒哨兵,修道院里一些珍贵文物则被转交给了梵帝冈的教皇全权代表——盟军并不知道这些,凭着修道院在卡西诺山峰上的重要位置,想当然的出动近三百架次B—17重轰炸机,向这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修道院投下了四百五十三吨炸弹,将其夷为平地,这反而使德军打消了一切顾虑,在修道院断壁残垣下的坚固地下室里,建起了理想的炮兵观察所。

现在,希特勒也对安齐奥关心起来,因为,近一年多来,德军在各个战场上迭遭败绩,正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民心士气。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在安齐奥取得胜利,必将对英美即将开始的法国登陆产生重大影响,迫使英美取消或推迟登陆,这样就可以赢得至为宝贵的时间,先集中力量打败苏联,再腾出手来从容对付英美。正因为如此,安齐奥在整个战略上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希特勒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务必取得胜利。为了配合军事行动,德国的宣传机器也开动起来,通过无线电广播、阵地前沿广播和传单等手段,一面宣称安齐奥即将成为第二个敦刻尔克,以涣散盟军军心;一面极尽所能挑拨英、美军队之间的矛盾。

根据希特勒的指示,德军不顾盟军海空火力的打击,不断向安齐奥调集部队,在安齐奥海滩周围,德军已集结了三个步兵师、两个装甲师、两个摩托化师和一个空降师,总计十二万五千人,超过了盟军的总兵力,而且还有四个装备最先进的“虎式”和“豹式”重型坦克的坦克营,拥有的地面炮兵火力也丝毫不比盟军逊色。

    二月十五日六时,德军全线总攻开始了,首先是猛烈炮击,盟军炮火随即还击,双方的炮战惊天动地,炮击还未停止,德军步兵就在烟雾掩护下发起了冲锋,德军计划先以小群坦克直接支援步兵,以不停顿的攻击,打开盟军防线的突破口,然后以“虎式”和“豹式”坦克营为核心的装甲集群沿安齐奥至阿尔巴诺的公路实施强力突击,力争一举打到海滩,将盟军赶下大海。德军还投入秘密武器——二百八十毫米K5列车炮,该炮实际口径达二百八十三毫米,重二百一十八吨,发射CR42特种榴弹时,射程达六十二公里,威力巨大。

卢卡斯察觉了德军主攻方向,相应调整了部署,将苦战多日而残缺不全的英一师调到距安齐奥十公里,距“工厂”四公里的公路铁路立交桥,作为预备队;刚从“古斯塔夫”防线正面调来的英军第五十六步兵师第一六九旅和美军第四十五步兵师第一五七团部署在公路左侧;美军第四十五步兵师的其余两个团,第一七九团和第一八○团部署在公路右侧;美军第三步兵师则位于奇斯泰尔纳镇附近。

德军主攻方向是美军第一七九团的防区,德军攻势如潮,步兵蜂拥而来,根本不顾同伴的死伤,一味向前猛攻,美军依托村落的房屋和匆忙构筑的野战工事,顽强抗击。但德军的攻击一波接一波,几乎没有停顿,美军的阵地在德军优势兵力的强力冲击下,相继失守。眼看德军就要突破整个防线,直捣海滩。这时,盟军在海滩上的炮兵和海面上的军舰,一起开火了,这些炮火早已精确测定了德军攻击路线上的坐标,密集而猛烈的炮火呼啸而来,死亡之网准确覆盖了德军的攻击队形,德军先头团遭到了灭顶之灾,军官几乎全部阵亡,士兵死伤大半,侥幸逃回阵地的士兵被如此猛烈的炮火完全吓破了胆,再也不愿前来送死!直至黄昏,美军依然掌握着阵地。

天黑后,德军改变战术,集中力量对美军一五七团和一七九团结合部发动夜袭,终于在美军防线上撕开了突破口。

二月十六日天刚亮,德军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大举出击,奋力扩大夜间撕开的突破口,最终在盟军防线上打开了一道宽约三公里的缺口!毫无疑问,接下来德军必将以装甲部队从这一缺口直扑海滩。但是为了尽可能发挥装甲部队的突击威力,三公里的宽度还不够,需要宽度更大的展开地区,因此德军集中全力向缺口两侧冲击。盟军在缺口两侧阵地上的部队并没有因为防线出现缺口而崩溃,相反继续在阵地上拼死奋战,使德军始终无法进一步扩大缺口,只能局限在三公里宽的狭长地域。卢卡斯也向克拉克报告了目前的紧急态势,请求空军支援。克拉克立即与空军协商,说服了地中海战区的战略空军暂停对德军军事工业目标的空袭,将全部飞机都投入到安齐奥。

二月十七日,意大利南部正面战场上,盟军在持续五小时的猛烈炮击,消耗炮弹达五万余发之后,再度猛攻卡西诺峰,依然没有得手。——凯塞林甚至对“古斯塔夫”防线懒得一看,全心关注安齐奥,根本没从安齐奥抽调一兵一卒,亚历山大的企图落空了,第八集团军只得停止了进攻。

而在安齐奥,激战依然在继续。由于白天盟军航空兵和舰炮的强大火力,德军的攻击很难奏效。所以就在入夜后,发挥其擅长的穿插迂回战术,对盟军防线实施渗透。盟军战线上的各个支撑据点都陷入了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很多阵地被德军一一击破,但其余阵地上的盟军还在顽强战斗,死战不退。

二月十八日清晨,德军发动了第二次总攻。此时盟军防线已经支离破碎,由于很多阵地失守而组织不起完整的防御,德军只需再粉碎美军一五七团一个连的抵抗,向前推进九百米,就可以到达由英一师残部防守的立交桥一线的最后防线,一旦突破了英一师那薄弱的防御就可到达海滩,取得胜利。德军第一攻击波为两个步兵团,第二攻击波为两个装甲团,作为后援的则是两个摩托化师,无论从战场态势,还是兵力对比上,德军都是处于上风,看来简直可以说胜券在握了。

德军很快肃清了美军最后一个连的微弱抵抗,步兵或是在坦克掩护下,或是伴随坦克一起向立交桥冲来,此时盟军在海滩上的大炮和军舰的舰炮再一次发挥了威力,密如雨点的炮弹在立交桥前的开阔地构成了无法逾越的死亡地带,数以千计的德军倒在炮火之下,德军无法越过盟军火制地带,也就无法突破防御非常薄弱的最后防线。

刚被提升为第六军副军长的特拉斯科特,在此危急关头,表现出了异常的坚毅果敢,他坚决主张在德军倾尽全力却未能如愿取得突破的情况下,立即实施反击,来彻底摆脱被动挨打的困境,以扭转战局。他计划以英军第五十六步兵师师长坦普勒少将指挥该师第一六九旅,从立交桥左侧出击;美军第一装甲师师长哈蒙少将指挥第一装甲师和刚到达的美军第六摩托化师和第三十步兵师,从右翼出击,以钳形攻势消灭进犯德军。就在盟军积极准备反击时,德军投入了最后预备队,再次组织猛攻,盟军死守阵地,顽强抵抗,很多人一直战斗到最后。海面上,盟军五艘巡洋舰和八艘驱逐舰累计发射炮弹达两万发,与海滩上的地面火炮一起构成了令德军心惊胆战的死亡之网!就在立交桥下不足千米的开阔地上,布满了德军的尸体。

天黑后,德军还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盟军的防线尽管已是千疮百孔,却依然还没有崩溃。德军待夜幕降临后,照例发动了夜袭,盟军集中所有火炮以绵密火力严密封锁德军进攻的必经之路,德军付出惨重的代价,冲入盟军防线,短兵相接的鏖战随处可见,连西方军队不大常见的白刃肉搏战,也在很多地段上发生了。盟军清楚意识到,此时已经是生死系于一发的紧急关头,将厨师、司机等勤杂人员甚至连海滩上操纵吊车的工人都组织起来,投入战斗。德军也深知,这是取胜的最后时机,拼尽所有勇气和力量,作最后的奋力一击!战斗之惨烈难以用语言形容,——二月十九日拂晓,盟军官兵透过淡淡晨雾,惊讶地发现德军正在从遍布尸体的战场上后撤!正是盟军官兵一天一夜英勇卓绝的浴血奋战,使德军明白,他们投入了最后的预备队,耗尽了全部的勇气,拼光了所有的力量,依然无法突破盟军的防线,胜利终于与他们擦肩而过。在这次规模空前的攻势中,德军伤亡超过了三千五百人,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还是没有取得渴望已久的胜利。此后直至战役结束,德军再也没有到达过立交桥一线,而在安齐奥海滩,这片战前宁静祥和的土地上,残酷的战斗还将继续。

盟军随即乘胜出击,坦克引导步兵冲出阵地,德军刚从战斗中撤下来,正在整顿建制,组织力量,没有料想盟军会突施回马枪,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顿时乱成一团,全线后退数公里,才勉强稳住阵脚。

德军在不甘心失败的希特勒严令下,重整旗鼓,于二月二十九日投入四个师,以美三师防区为目标,再次发动攻击。此时特拉斯科特已接替卢卡斯就任美第六军军长一职,由于他一个多月来的卓越表现,深得广大官兵敬佩,再加之刚刚取得一场艰苦战斗的胜利,盟军的士气正高,而德军新败,又没有获得增援,士气低落,双方军队在心理上的这一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斗发展,盟军轻松击退了德军的攻击。

三月二日,连日阴云低垂的天空终于放晴,几天来因恶劣天气而无法升空的盟军航空兵大举出动,全天出动飞机高达数百架次,对阵地前的德军进行了猛烈轰炸扫射,给德军造成了巨大伤亡,眼看已无取胜可能,德军终于放弃了最后努力。

自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再也经不起集团军规模的部队损失,凯塞林只得指挥第十、第十四集团军不再抱有歼灭安齐奥盟军的幻想,转而采取战略防御,准备在意大利实施持久防御。而盟军方面,正集中全力准备即将于一九四四年六月发动的诺曼底登陆战役,地中海战区既不可能得到地面部队的加强,也不可能增添新的装备,所以在意大利战场,盟军不论在南部的“古斯塔夫”防线正面,还是在北部的安齐奥地区,都暂处守势。

一九四四年三月中旬,在“古斯塔夫”防线正面的盟军在五百架飞机的支援下,对卡西诺山峰再次发动猛攻,战斗中盟军共发射各种口径炮弹十九万发,投掷炸弹一千余吨,但德军凭险死守,盟军即便消耗如此巨量的弹药,仍再一次无功而返。

至此,意大利战场特别是安齐奥地区,激战终于沉寂下来,双方形成了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地战的对峙局面。但这种平静,只是表面现象,双方都在利用这段时间,重整部队,调配装备,加紧训练,准备再战。在“古斯塔夫”防线正面,盟军是十六个师对德军六个师,安齐奥盟军是六个师对德军五个师。

春季来临后,随着诺曼底战役开始在即,盟军从战略上考虑,迫切需要意大利战场上的盟军采取积极行动,牵制吸引当面德军,以配合诺曼底战役。因此,盟军经过休整补充后,决定发动进攻,“古斯塔夫”防线正面盟军首先开始攻击,其中英军第八集团军以主力十二个师进攻卡西诺山峰,美军第五集团军则沿海滨地区发展进攻,两路大军齐头并进,向北推进,以求与安齐奥部队会合。

五月十一日深夜二十三时,英军第八集团军主力在三百架飞机和两千门火炮的强大火力掩护下,对“古斯塔夫”防线发起了总攻,先是四十分钟火力急袭,完全破坏了德军通讯系统,接着开始全线冲击。主攻卡西诺山峰的波兰军在安德森中将指挥下,以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前赴后继,攻势一浪接一浪,却仍无法突破德军防御。

然而,在两翼的美军和自由法军的攻击却取得了进展,分别击溃了当面的德军,尤其是法军,攻占了毛奥峰,打通了七号公路,并迂回到卡西诺山侧后的六号公路,严重威胁了防线上的德军,德军被迫撤退到丰迪,在那里德军有预先构筑的防御阵地,并得到了后备部队加强。但盟军继续发展攻势,德军坚守了七个月之久的“古斯塔夫”防线,终于被突破了!此时,凯塞林再也不能像二月中旬那样,对“古斯塔夫”防线置之不理,立即从安齐奥抽调最具战斗力的第二十六装甲师前来增援。

五月十三日,盟军终于攻占了“古斯塔夫”防线的核心要点——卡西诺峰,德军开始全线后退。盟军乘胜向通往安齐奥的七号公里推进。凯塞林决定不惜代价阻止正面盟军与安齐奥盟军会合,因此投入全部预备队三个师中的两个师,在经过激烈战斗后,在利里河与萨科河汇流处稳定了防御,但盟军仍保持着对德军的巨大压力。

五月十五日,英军第八集团军开始沿利里河谷进攻,眼看英军即将取得突破,凯塞林不得不投入了预备队最后一个师。在海滨地区,美军和法军以优势兵力继续发展进攻,不仅深入德军第十集团军的侧翼,而且已威胁到了防御安齐奥盟军的第十四集团军后方。而凯塞林已经耗尽了所有预备队。很明显,如果安齐奥盟军再发起攻击,第十四集团军就相当危险了,因为尽管双方都是五个师的建制,但盟军每个师是九个齐装满员的营,而德军每师仅六个营,人员和装备还由于连日战斗又没有及时补充,根本达不到编制数量。所以双方实际兵力几乎相差一倍,而且盟军还拥有绝对优势的技术装备和空中支援。

五月二十二日凌晨,安齐奥盟军也发动了进攻,英军第一师在五百门火炮支援下率先向外冲击,作为佯攻。天亮后,盟军六十架飞机赶来助战,猛轰德军阵地。美军第一装甲师、第三、第四十五步兵师随即向奇斯泰纳尔镇猛攻,尽管奇斯泰纳尔镇已成为废墟,但德军仍拼死顽抗,一天的激战,德军蒙受了惨重的伤亡,也给美军造成了巨大损失,美军仅坦克就损失一百余辆,天黑前,盟军只推进到奇斯泰纳尔镇至罗马铁路沿线,进展十分缓慢。

同一时间里,英军第八集团军的攻击也未取得大的进展。倒是美军第五集团军所属的第十一军越过了加里利亚诺河,前锋直指特拉切纳城,法军也开始向利里河和萨科河推进,上述两军的行动严重威胁着德军两个集团军,迫使凯塞林调整部署,将部队后撤至从西海岸台伯河口到东海岸佩斯卡拉横贯意大利半岛的“恺撒”防线。德军第十集团军以坚强部队担任后卫,掩护主力后撤,与已经部署在“恺撒”防线的第十四集团军会合。

南线盟军乘势推进,五月二十四日美军第五集团军攻占了距奇斯泰纳尔镇仅五十公里的特拉切纳城,法军也正在翻越莱皮尼山,向阿尔班山区前进。

安齐奥的盟军也在一步步向外突进,美三师终于推进到了奇斯泰纳尔镇近郊,美第一装甲师的坦克穿过已是一片废墟的奇斯泰纳尔镇,驶上了镇北面的七号公路,而美加特别勤务大队也控制了镇南部的安齐奥至阿尔巴诺的海滨公路,这两条公路尤其是七号公路是德军第十集团军后撤的必经之路,对于处境异常危急的第十集团军而言是至观重要的退路,美军第一装甲师切断了七号公路,就切断了德军第十集团军与第十四集团军的联系,也就是切断了第十集团军的生路。

五月二十六日,北上的美军第五集团军第十一军先头部队与安齐奥第六军的先头部队在海滨公路胜利会师。此时,盟军几乎已经完成了对德军第十四集团军正面的突破,而且对德军第十集团军也形成了合围,完全可以围歼这两个集团军,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美军第五集团军司令克拉克却命令第六军军长特拉斯科特率主力直取罗马,仅以美三师和美加特别勤务大队夺取瓦尔蒙托内封闭六号公路,特拉斯科特接到这命令也是大吃一惊,因为他明白这样就会使全歼德军两个集团军的计划,在即将实现时功亏一篑!但军令如山,他只好照办。盟军第十五集团军群司令亚历山大和英国首相丘吉尔都对这一命令表示强烈反对,但克拉克对这些都置之不理,仍坚持命令第六军主力沿七号公路攻占罗马。

而德军统帅部却将战略预备队精锐的“戈林”装甲师调给凯塞林,第十四集团军得到这一生力军的加强后,先是阻止了盟军对“恺撒”防线的进攻,但盟军拥有兵力和技术装备上的绝对优势,突破“恺撒”防线是迟早的,因此凯塞林决定果断放弃“恺撒”防线主动后撤。

五月三十日,美军第三十六师突破了“恺撒”防线,而法军也从阿尔班山区以西威胁着德军的侧翼,只要美第六军扼守住六号公路,就可全歼德军两个集团军,但由于克拉克的愚蠢命令,使几乎成为瓮中之鳖的德军得以突破美三师的阻击,扬长而去。

而美第六军对罗马的进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德军后卫部队一直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不断进行迟滞作战,第六军不得不一路粉碎德军的顽抗,夺路前进,推进十分缓慢。

六月二日,凯塞林不愿背上破坏罗马这座欧洲名城的罪名,命令德军撤出罗马,并宣布罗马为不设防城市,德军在撤出罗马时,没有破坏城市设施,甚至连台伯河上桥梁都未破坏,保全了这座历史名城。

六月四日,克拉克率领美军第六军进入罗马,受到了罗马人民的热烈欢迎。

但德军两个集团军残部却退至从圣马力诺到卡拉拉一线的“哥特”防线,继续作战。

战争结束后很多年,亚历山大仍对此耿耿于怀,在回忆录里他这样说:“我一直向克拉克将军保证,一定让他的部队占领罗马。我只能这样认为,他的这一决定与其说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还不如说是受到沽名钓誉的动机所支配的!”

安齐奥战役,盟军伤亡伤亡约四万人,德军伤亡约两万人,被俘约一万。盟军终于突破了德军坚固的“古斯塔夫”防线,并攻占了意大利首都罗马,为全歼意大利境内的德军,解放全意大利奠定了基础。

安齐奥战役经过将近五个月的苦战,盟军终于突破了德军苦心经营的“古斯塔夫”防线,并占领了罗马,基本实现了战役企图。但在战役初期,盟军一度险些被德军赶下海,几乎到了失败的边缘,加上整个战役时间拖沓之久,人员伤亡之重,物资消耗之巨,可以说盟军的胜利毫无值得夸耀之处。

很多军事战略家和军事历史学家都认为发动这样一场有限登陆战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安齐奥战役最坚决的倡议者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出发点是不愿在诺曼底战役准备期间近半年之久的时间里,盟军在地中海战区拥有重兵却无所作为,他希望通过组织这样一场登陆战,来吸引德军注意力,牵制分散德军在法国的兵力,为诺曼底战役创造有利条件。实际上,对于决定战争进程的战略行动——开辟第二战场的诺曼底登陆,盟军倾注了极大的精力,投入的兵力、物力,几乎是倾尽所有,在这样情况下,对于安齐奥登陆,盟军不可能投入足够的兵力兵器,就连登陆船只都是千方百计才挤出来的,因此安齐奥登陆就显得有些“先天不足”了,不过,也正是由于德军认为盟军是无力同时组织两次登陆的,所以对安齐奥登陆毫无防范,盟军在登陆初期确实取得了极大的突然性,以非常微小的伤亡一举奏效。

但是在登陆最初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后,美第六军军长卢卡斯以及第五集团军司令克拉克,对登陆作战的前途悲观沮丧,呆板地坚持只要意大利南部“古斯塔夫”防线正面盟军没有取得进展就不向纵深推进的原则,部队在安齐奥登陆成功之后整整两天在海滩上裹足不前!听任来之不易的大好战机白白流失,坐视德军预备队源源赶来,将一场出敌不意的奇袭战,变成了步步推进的阵地战。卢卡斯这一指挥被很多军事权威认为是安齐奥盟军初期失利的最主要原因。

不过,最负盛名的二次世界大战军事历史家英国人利德尔·哈特却认为卢卡斯没有及时利用德军防御薄弱的大好时机向纵深推进,不是坐失良机,反而是令盟军“趋福避祸”,因为盟军登陆部队仅两个师,区区三万六千人,如果留下一部分固守滩头阵地,主力向纵深推进,以德军的反应和部队机动速度,极有可能会在纵深遭到德军优势后续部队的合围,甚至有全军覆灭的危险,而且盟军推进的越深远,遭到的危险也就越大,平心而论这一观点不无道理。

几乎所有军事历史家公认的是盟军的海军在战役中的表现,可谓完美无缺,登陆时换乘、抢滩均颇具章法;在岸上部队处境危急之时,海军的舰炮支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舰炮火力成为盟军赖以坚持安齐奥最牢固的支柱;战役中后期,海军在海滩不断遭受德军炮火轰击,又只有吞吐量很小的港口和平坦的海滩可共利用的极其不利情况下,依然克服了重重困难,把四个师约七万人和五十万吨各种物资运上岸,保障了战役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盟军海军已经在战争中学会了战争,通过历次登陆战,从混乱不堪,毫无章法到秩序井然,从“菜鸟”逐步成长为“老手”,战术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甚至是飞跃性的进步,在这些登陆战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都成为诺曼底登陆最宝贵的财富,为诺曼底战役的辉煌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军方面,其迅捷的反应,快速的机动,无疑是极具特色的,这也是险些置盟军于死地的最重要原因,从中反映出凯塞林元帅出色的指挥艺术和战略眼光。德军在盟军登陆时,部署在安齐奥地区仅一个工兵营,但在数小时之后,就不断有部队陆续抵达,并迅速控制了具有决定意义的阿尔班山和公路,将盟军困在狭小的滩头阵地,要知道,在盟军优势航空兵力的空中封锁下,德军这样的反应速度、部队机动、开进道路的保障以及后勤补给,不能不令人叹服!

由此,盟军不由联想到即将开始的诺曼底登陆,德军在法国驻军的战斗力、机动力和通信能力都远远强于在意大利的驻军,而且法国的公路铁路情况也要比意大利的好得多,因此完全可以想象,诺曼底登陆将会遭到怎样的情况,——盟军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周密细致,甚至不惜代价进行诺曼底登陆的各项准备工作,从而保障了诺曼底战役胜利。毫不夸张的说,安齐奥登陆暴露了德军的底牌,使盟军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特别是组织实施精心策划的战略欺骗,为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可以说安齐奥是诺曼底的开路先锋,最终使诺曼底登陆成为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

安齐奥的意义就在于此,正是那些在安齐奥海滩浴血苦战的将士,他们的生命和鲜血,铺就了诺曼底的胜利之路。

 

194406诺曼底登陆

 

    日期:1944年6月6日 - 1944年8月25日

  地点:法国诺曼底

  行动代号:霸王

  参战方:

  美国、英国、加拿大、自由法国、波兰

  纳粹德国

  战区地图

  指挥官

  盟军: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总司令)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 (陆军)

  伯特伦·拉姆齐 (海军)

  阿瑟·威廉·特德 (空军)

  奥马尔·布拉德利 (美国第1集团军)

  米利·邓普赛 (英国第2集团军)

  邓肯·格雷尼姆 (加拿大第1集团军)

  德军:

  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 (西线总司令)

  埃尔温·隆美尔 (B集团军)

  弗雷德里希·多尔曼 (第7集团军)

  双方兵力:

  盟军:2,876,000 (7月25日)

  德军:1,380,000(7月23日)

  伤亡

  美国: 29,000 人阵亡, 1,016,00人受伤或失踪;

  英国: 11,000人 阵亡, 54,000 人受伤或失踪;

  加拿大: 5,000人 阵亡, 13,000 人受伤或失踪;

  法国: 12,200 平民死亡或失踪

  德国:23,019人 阵亡, 67,060人 受伤,198,616人 失踪或被俘

  诺曼底登陆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6时30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Operation Overlord。这场战役盟军计划在1944年6月6日展开,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虽然这场战役离现在六十五年,但诺曼底战役仍然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牵涉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

  在诺曼底战役中作战的盟军主要由加拿大、英国及美国组成,但在抢滩完成后,基本上只有法国及波兰也有参与这场战役,而当中的士兵有来自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希腊、荷兰和挪威等。

  进攻诺曼底在登陆的前一天晚上展开,空降兵空降作战、大规模的空中轰炸。而两栖登陆战则在6月6日早上开始。在登陆前,“D-Day”的军队主要部署在英格兰南部沿海地区,尤其在朴茨茅斯。诺曼底战役持续了超过2个月,最终,盟军成功建立滩头堡,并在8月25日 ,解放巴黎,宣告结束诺曼底战役。

盟军的准备

自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后(巴巴罗萨作战),苏联红军便一直单独地在广大的欧洲大陆上与德军作战,斯大林就向丘吉尔提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纳粹德国实施战略夹击的要求,但当时美国尚未参战,英国根本无力组织这样大规模的战略登陆作战。对于苏联的建议,英国的响应只是派出小部队对欧洲大陆实施偷袭骚扰(迪耶普战役)。

  1943年5月,英美华盛顿会议,决定于1944年5月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盟军立即开始制定登陆计划,首先确定登陆地点,根据历次登陆作战的经验教训,登陆地点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要在从英国机场起飞的战斗机半径内,二航渡距离要尽可能短,三附近要有大港口。那么从荷兰符利辛根到法国瑟堡长达480千米的海岸线上,以此条件衡量,有三处地区较为合适:康坦丁半岛、加莱和诺曼底。再进一步比较,康坦丁半岛地形狭窄,不便于展开大部队,最先被否决。加莱和诺曼底各有利弊,加莱的优点是距英国最近,仅33千米,而且靠近德国本土;缺点是德军在此防御力量最强,守军是精锐部队,工事完备坚固,并且附近无大港口,也缺乏内陆交通线,不利于登陆后向纵深发展。诺曼底虽然距离英国较远,但优点一是德军防御较弱,二是地形开阔,可同时展开30个师,三是距法国北部最大港口瑟堡仅80公里。几经权衡比较,盟军选择了诺曼底,于1943年6月26日起制定具体计划,以君主为作战方案的代号,以海王为相关海军行动的代号。

  为实施这一大规模的战役,盟军共集结了多达288万人的部队。陆军共36个师,其中23个步兵师,10个装甲师,3个空降师,约153万人。海军投入作战的军舰约5300艘,其中战斗舰只包括13艘战列舰,47艘巡洋舰,134艘驱逐舰在内约1200艘,登陆舰艇4126艘,还有5000余艘运输船。空军作战飞机13700架,其中轰炸机5800架,战斗机4900架,运输机滑翔机3000架。为此,盟军的空袭由轰炸德国的工业区转变成轰炸德国的交通线(后期根据德国的记载,由于盟军对德的轰炸,是修建大西洋堡垒的进度一再变慢,甚至有些修建大西洋堡垒的工人被迫去修建铁路)在D日前夕 这些轰炸机又轰炸了海滩的防御设施,只是由于探路人的失误使这些轰炸没起到什么作用。1943年8月,英美魁北克会议批准“霸王”计划。 1943年11月,英美苏德黑兰会议确定于1944年5月发动“霸王”行动。

  1943年12月,美国陆军上将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欧洲同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于1944年1月2日抵达伦敦就任。艾森豪威尔阅读了摩根计划,认为突击正面太窄,在最初攻击中缺乏足够的突击力量,提出修改意见,把登陆正面扩大到80km,第一梯队由3个师增加到5个师,登陆滩头也从3个增加到5个(新增“犹他”,“剑”滩头),空降兵从2个旅增加到3个师,这一意见得到最高司令部三军司令的支持。

  1944年2月,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批准了“霸王”计划大纲和修改后的作战计划,但是随之对登陆舰艇的需求也增加了,为了确保拥有足够的登陆舰艇,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决定将登陆日期推迟到6月初,并且将原定同时在法国南部的登陆推迟到8月。

  由于登陆日(代号D日)推迟到6月初,盟军统帅部开始确定具体的日期和时刻,这是一个复杂的协同问题,各军兵种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不同要求,陆军要求在高潮上陆,以减少部队暴露在海滩上的时间;海军要求在低潮时上陆,以便尽量减少登陆艇遭到障碍物的破坏;空军要求有月光,便于空降部队识别地面目标,最后经认真考虑,科学拟定符合各军种的方案,在高潮与低潮间登陆,由于五个滩头的潮汐不尽相同,所以规定五个不同的登陆时刻(代号H时),D日则安排在满月的日子,空降时间为凌晨一时,符合上述条件的登陆日期,在1944年6月中只有两组连续三天的日子,6月5日至7日,6月18日至20日,最后选用第一组的第一天,即6月5日

  战役目的是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北部夺取一个战略性登陆场,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最终击败德国创造条件。战役企图是在诺曼底登陆,夺取登陆场,在登陆的第12天,把登陆场扩展到宽100km,纵深100km。计划在登陆场右翼空降2个美国伞兵师,切断德军从瑟堡出发的增援,并协同登陆部队夺取“犹他”滩头,在左翼空降1个英国伞兵师,夺取康恩运河的渡河点,然后首批8个加强营在5个滩头登陆,建立登陆场,在巩固和扩大登陆场后,后续部队上岸,右翼先攻占瑟堡,左翼向康恩河至圣罗一线发展,掩护右翼部队的攻击;第二阶段攻占冈城、贝叶、伊济尼、卡朗坦,第三阶段攻占布勒塔尼,向塞纳河推进,直取巴黎。

  欺骗

  战略欺骗,使得德军统帅部判断错误,不仅保障了登陆作战的突然性,还保证了战役顺利进行,对整个战役具有重大影响。盟军通过海空军的卓有成效的佯动,成功运用了双重特工、电子干扰,以及在英国东南部地区伪装部队及船只的集结等一系列措施,再加上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德军统帅部在很长时间里对盟军登陆地点、时间都作出了错误判断,甚至在盟军诺曼底登陆后仍认为是牵制性的佯攻,这就导致了德军在西线的大部分兵力、兵器被浪费在加莱地区,而在诺曼底则因兵力单薄无法抵御盟军的登陆。同时,还找到一个和蒙哥马利长得极像的叫詹姆斯的人在北非冒充蒙哥马利,使得隆美尔以为蒙哥马利一直在北非。

  演习及防备

  逼真的战前训练,由于登陆作战是一种极为复杂的作战样式,盟军在登陆前对参战部队的组织和行动进行了反复多次近似实战的模拟演练,以使部队尽快掌握相关的作战技能,提高了部队战斗力。战后参战人员对战前训练及训练基地给予了高度评价。

  盟军的进攻计划

  战役目的是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北部夺取一个战略性登陆场,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最终击败德国创造条件。战役企图是在诺曼底登陆,夺取登陆场,在登陆的第12天,把登陆场扩展到宽100公里,纵深100公里。计划首先在登陆场右翼空降2个美国伞兵师,切断德军从瑟堡出发的增援,并协同登陆部队夺取犹他滩头;在左翼空降1个英国伞兵师,夺取康恩运河的渡河点。然后首批登陆部队8个加强营在5个滩头登陆,建立登陆场,在巩固和扩大登陆场后,后续部队上岸,右翼先攻占瑟堡,左翼向康恩河至圣罗一线发展,掩护右翼部队的攻击;第二阶段攻占冈城、贝叶、伊济尼、卡朗坦,第三阶段攻占布勒塔尼,向塞纳-马恩省河推进,直取巴黎。

  英军战区(第二军团)

  第6空降师空投到登陆地区的左翼地区,夺取附近的桥梁,以防止德军的装甲部队前往海岸支持。

  第3步兵师及第27装甲旅进攻宝剑海滩。

  第50步兵师第8装甲旅登陆黄金滩头。

  加拿大第3步兵师及加拿大第2装甲旅登陆朱诺海滩。

  美军战区(第一军团)

  第1步兵师及第29步兵师在奥马哈滩头登陆。

  游骑兵部队负责进攻奥克角。

  第4步兵师及第90步兵师在犹他海滩登陆。

  第101空降师在犹他海滩后方空降,支持登陆部队。

  第82空降师负责攻击小镇圣-梅尔-艾格里斯。

  海军的参与

  海军编为两个特种混合舰队:

  1、西部舰队,主要由美国军舰组成,共3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30艘驱逐舰,280艘其它军舰,1700多艘登陆舰艇,司令为美国海军少将柯克,在贝尔法斯特集结,由美国战术空军第9航空队提供空中掩护。下辖3个编队:U编队负责运送美军第4步兵师在犹他滩头登陆,O编队负责运送美军第1步兵师在奥马哈滩头登陆,B编队负责运送美军第29步兵师在奥马哈滩头登陆。

  2、东部舰队,主要由英国军舰组成,共3艘战列舰,13艘巡洋舰,30艘驱逐舰,302艘其它军舰,2426艘登陆舰艇,司令为英国海军少将维安,在格里诺克集结,由英国战术空军第2航空队提供空中掩护。下辖4个编队:G编队负责运送英国第50步兵师在黄金滩头登陆,J编队负责运送加拿大第3步兵师在朱诺滩头登陆,S编队负责运送英国第3步兵师在宝剑滩头登陆,L编队负责运送第二梯队英国第7装甲师在黄金滩头登陆。

  海军还以7艘战列舰,2艘浅水炮舰,24艘巡洋舰,74艘驱逐舰组成五个舰炮火力支持大队,为五个滩头提供舰炮火力支持。

德军的准备工作

  1944年5月,德军在东线苏联战场有179个师和5个旅,约占德军总兵力的65%。在西线的法国、比利时、荷兰,只有归西线总司令陆军元帅龙德施泰特指挥的58个师,其中33个海防师,15个步兵师,8个装甲师,2个伞兵师。即使再加上由希特勒亲自指挥的战略预备队2个装甲师,总共才60个师,约76万人。西线司令部所属的58个师,编为两个集团军群,共四个集团军。B集团军群由陆军元帅隆美尔指挥,驻守法国北部,共39个师是西线德军的主力。下辖第15集团军,司令是萨尔穆特上将,驻加莱,拥有包括14个海防师,4个步兵师,5个装甲师在内共23个师;第7集团军,司令是多尔曼上将,驻布列塔尼半岛,拥有包括8个海防师,5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在内共14个师。G集团军群,由布拉斯科维兹上将指挥,驻守法国卢瓦河以西地区,共有19个师。下辖第1集团军,司令为谢瓦莱里中将,驻比利时,共10个师;第19集团军,司令为松德施泰因中将,驻法国南部,共9个师。

  西线德军装甲部队总共有10个装甲师和3个重型坦克营,其中6个装甲师是由希特勒亲自指挥的,而且德军统帅部认为坦克不适宜于在海滩使用,所以部署在海滩附近地区的装甲部队仅有驻卡昂的第21装甲师,只有127辆四号坦克和40辆III型自行坦克突击炮。

  海军兵力为驱逐舰5艘,潜艇49艘,远洋扫雷舰6艘,巡逻舰116艘,扫雷艇309艘,鱼雷艇34艘,炮艇42艘,总共才561艘中小军舰,实力非常弱小。

  空军为第3航空队,作战飞机约450架,其中战斗机160架。与盟军作战飞机数目相比,处于1∶30的绝对劣势。在诺曼底地区守军为第7集团军所属的6个师又3个团,其中3个海防师,战斗力较弱;2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战斗力稍强;3个团是2个独立步兵团和1个伞兵团,总兵力约9万人。防御工事也比较薄弱,只构筑了若干钢筋混凝土的独立支撑点,大部分工事都是野战工事,纵深也只设置了少量防空降障碍物。1944年3月德军部署在法国的装甲部队只有一个满员的装甲师,即第21装甲师。希特勒1944年4月判断诺曼底将是盟军的登陆地点,要求加派兵力,隆美尔根据这一指示,将原驻圣洛的第352步兵师调到诺曼底,正是这个新调来的精锐师给在"奥马哈"滩头的美军带来灭顶之灾。

  德国为抗击盟军的登陆,早在1941年12月起就开始构筑沿海永久性防御工事。

  1942年7月20日,希特勒下令从挪威北部至西班牙海岸构筑由1.5万个坚固支撑点组成的防线,也就是所谓的大西洋壁垒,希特勒要求在1943年5月1日之前完成,实际上直到1944年5月,除加莱地区外,在960公里广阔海岸线上,只修筑了少数相距遥远的零星支撑点,在塞纳-马恩省河以东地区完成了68%,塞纳-马恩省河以西地区仅完成了18%。海岸 炮兵方面,德军部署在法国西部沿海地区的大口径火炮主要有:格里角地区有4门280毫米和3门381毫米岸炮、维梅纳地区有3门305毫米岸炮、桑卡特西部地区有3门406毫米岸炮。而由于盟军情报机关的卓越努力,使德军最高统帅部认为挪威将是盟军优先夺取的地区,反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挪威沿海修建了350座可部署88毫米381毫米火炮的炮台。此外,德国还有一项优先建设的工程是海峡群岛设防工程,至1944年共建成11座配备38门210毫米305毫米火炮的炮台,这一工程在战略上毫无意义,只是浪费了大量宝贵的人力物力。

  因此被德国宣传部门大肆渲染的大西洋壁垒,实际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倒是隆美尔元帅就任B集团军群司令后,非常重视对沿海地区的防御建设,亲自率领特派代表团实地视察了从丹麦、荷兰、法国的沿海防御情况,并特别要求前沿防御要前推至海中,从高潮线开始,在深海中布设水雷,在浅海中设置障碍物,这些斜插入海的木桩被盟军称为"隆美尔芦笋",海滩上则是锯齿状的混凝土角锥、坦克陷阱,其间还布设大量地雷,在能俯视海滩的制高点构筑隐蔽火力点,海滩后面的开阔地区,则布设了大量防机降的木桩,布置这些爆炸物和障碍物,工程浩大,直到盟军发起登陆时,仅仅完成了一部分,即使这样也给盟军登陆造成了不小损失。

空降

  在诺曼底登陆中,盟军空降兵的任务是在登陆滩头两侧距海岸10至15千米的浅近纵深空降,阻止敌预备队的增援,并从侧后攻击德军海岸防御阵地,配合海上登陆。由于在最初的1~2天里,盟军只登陆6~8个步兵师,只有在建立起可供装甲师展开的大登陆场后,才将装甲师投入作战。如果在装甲部队上陆前德军突破了登陆部队的防线,将会给登陆带来灭顶之灾。所以空降兵的行动在登陆初期对于登陆胜利是至关重要的。

  英国第6空降师是最早投入战斗行动(汤加行动)的部队。早在午夜00:16,他们就被空投到登陆地区的左翼地区,他们的目标是夺取佩加索斯桥(Pegasus Bridge)附近的桥梁,以防止德军的装甲部队前往海岸支持。伞兵们迅速占领了这些桥梁并成功地控制了他们直到那天稍后的登陆的突击队员赶来。此行动的目标还包括夺取在梅尔维勒的地堡。虽然地堡没有被摧毁,但是在战斗过后,地堡中除了6人以外,其余全部伤亡。

  相比之下,美军第82和 第101空降师就没那么幸运了。由于没有经验的领航员和地面情况复杂,部队被散落在各处。有些伞兵很不幸地降落在了海中或内陆中那些被德军故意淹没的低洼地区,很多人由于装备沉重,而被淹死在仅及膝深的水中。在24小时后,101师只集合起约3000人。但是,从整体战略上来看,盟军可以说是因祸得福。伞兵们被投放在整个诺曼底,使德军陷入一片混乱。伞兵们各自为战,分散了德军的兵力,取得了不小的战果。并且他们使德军指挥官大大高估了伞兵的人数,调动了更多不必要的军力,从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海滩登陆场的压力。很多人在D日后的很多天仍在敌后独自战斗。82师在6日早上占领了圣-梅尔-艾格里斯,这个小镇也就成了整个法国第一个被解放的城镇。

  尽管盟军的空降存在不少问题,但仍取得了很大成功,说明艾森豪威尔的观点是正确的。盟军的空降,在登陆的最初时间里夺取了至关重要的交通枢纽、桥梁、海滩通路,摧毁了德军的炮兵阵地,破坏了德军防御的稳定性,牵制了德军的预备队,使德军处于被动局面。为登陆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登陆作战

  宝剑海滩

  宝剑海滩(Sword Beach)紧邻奥恩河口(Orne)的兀斯特罕港(Ouistreham),是「大君主作战」(Operation Overlord) 五个抢滩地中,最东边的一个海滩,而法国北部的航运中心康城(Caen),便位于海滩南边9英里处。从宝剑滩东边登陆的英军部队在抢滩后,很快地便击溃德军轻装步兵的火力,并于午后与先前空降内陆的伞兵部队会合。但从宝剑滩西边登陆的英军,则遭到德军第21师坦克部队的顽强抵抗,无法顺利与从朱诺海滩(Juno Beach)登陆的加拿大部队会师。双方一直激战至黄昏后,盟军才成功击退德军的装甲部队。当天登陆的29,000名英军中,伤亡人数仅有630人。

  朱诺海滩

  以库赛叶栩美(Courseulles-sur-Mer)港为中心向两侧伸展的朱诺海滩(Juno Beach)登陆区,宽约6英里,德军的轻装步兵便部署于海滩沙丘后方的村落中,这样的地形优势对必须穿越沙丘进攻的盟军部队而言,是极大的威胁。登陆作战一开始便极为惨烈,有三分之一的盟军登陆艇惨遭德军的水雷和障碍物摧毁。加拿大的攻击部队虽然很轻易地越过沙滩,却在沙丘前遭到德军火力无情的攻击,使得首波进攻部队的伤亡率高达50%。接近中午时分,加拿大部队才占领了沿岸的城镇,向内陆挺进,并与来自黄金海滩的英军会师。参与裘诺登陆战的官兵共21,400名,伤亡人数则为1,200人。

  黄金海滩

  黄金海滩(Gold Beach)是整个登陆行动的中心点,登陆的时间则比犹他和奥马哈海滩的登陆行动晚了一个小时。由于涨潮和海相不佳的缘故,盟军无法彻底清除海域中布雷和障碍物,这也使得想迅速抢上滩头的英军陷入苦战。德军在滨海小城利维拉(La Riviere)和阿梅尔(Le Hamel)部署重兵防守,还在离海岸500公尺的内陆设置了四门155公厘的重炮,直接瞄准海岸。英军在皇家海军艾杰克斯号(HMS Ajax)的强力炮火轰击下,终于摧毁这四门重炮,压制了德军的防卫火力。在入夜之前,已有25,000名盟军顺利登陆,并迫使防守的纳粹部队往内陆撤退6英里。英军仅有400名官兵伤亡。

  奥马哈海滩

  奥马哈海滩是诺曼底登陆战役中战斗最为激烈的海滩。盟军在奥马哈滩头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仅阵亡者就达2500人,因此又称“血腥奥马哈”。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开始那一段经典的战争场面就取材自奥马哈海滩。

  奥马哈海滩全长6.4公里,海岸多为30几米高的峭壁,地形易守难攻。这里的登陆作战任务由美军第九军承担。盟军由于情报有误,认为这里的德军守备部队只有一个团的兵力,还多是后备役人员,没有装甲车辆,战斗力很差。而实际上隆美尔在3月将德军精锐的352步兵师全部调往诺曼底,而352师的一个主力团就驻守在奥马哈滩头。可惜直到登陆部队出发后盟军情报机关才找到352师的下落。

  登陆当天天气状况极端恶劣,盟军在登陆前就因风浪过大损失了10艘登陆艇和300余名官兵。在登陆艇上的官兵多为晕船和湿冷所苦,还没到达作战地点就基本精疲力尽了。登陆作战开始后也非常不顺,海滩西段预备的32辆水陆坦克中有27辆刚一下海就因风浪过大而沉没,幸存的5辆坦克中还有2辆很快被德军炮火炸毁。由于潮汐影响和秩序混乱,登陆的美军士兵很多都搞不清方向和集合点,大批士兵挤在滩头任凭德军炮火攻击。整整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美军没有一名士兵在西段冲上海滩,在东段也仅仅占领了9米宽的一段海滩,登陆行动几乎完全失败。

  然而美国海军为奥马哈海滩带来了转机。由于海滩登陆部队长时间没有任何联络传来,海军指挥官意识到奥马哈海滩上的形势可以已经极为严峻,于是17艘驱逐舰不顾触雷、搁浅和被155mm海岸炮炸翻的危险前进至距海滩仅730米处,在近距离为登陆美军进行火力支援。而美军的敢死队此时也爬上了霍克海角,结果发现所谓155mm海岸炮居然是电线杆伪装的。没了后顾之忧的海军肆无忌惮地向德军据点倾泻炮弹,先前被堵在海滩上的美军也在精锐部队第一师的带领下开始冲锋。中午时分登陆部队第二梯队提前登陆。而在空军的指引下,美国海军的战列舰和巡洋舰也开始对岸射击,德军的防御至此基本崩溃。

  天黑时美军正式登陆成功,第五军军部上岸并开设了指挥所。军长罗杰少将上陆后立刻发电报给布莱德利:“感谢上帝缔造了美国海军。”

  犹他海滩

  犹他海滩(Utah Beach)位于卡伦坦(Carentan)湾的西侧,是一处宽约3英里、被覆着低矮沙丘的沙滩。盟军实际登陆的地点,虽然比预定地往东偏了一英里,不过还好德军在登陆点部署的兵力并不多。攻击行动展开后,仅仅三小时内,盟军部队就跨越了滩头,掌控了沿海的公路;当天中午之前,登陆部队便与五小时前空降于敌后的空降部队碰头;而到了当天午夜,盟军不但已成功达成此次登陆预订的作战目标,更向内陆推进了四英里。在所有登陆作战中,犹他滩登陆是伤亡人数最少的一场战役,23,000名官兵中,仅有197名伤亡人员。

德军反应

  在D-DAY组织反击只有第21装甲师,可是师长不在指挥岗位,参谋长无权调动集结部队,他只好将手上仅有的24辆四号坦克派去攻击卡昂以东的英军。因为仓促出动,准备不足,加上没有步兵伴随支持,被英军轻而易举击退。当天下午,师长费希丁格赶回师部,集结所属部队向朱诺海滩和剑海滩之间的卢克镇发动攻击,当时盟军在这两海滩之间尚有数千米的空隙,德军的这一反击正打在盟军的要害,将会给盟军带来不小困难。正当第21装甲师在行进间,盟军的500架运输机正从头顶飞过,为英军第6空降师运送后续部队和补给,而费希丁格误认为盟军空降伞兵正是要前后夹击己部,惊慌失措不战自乱,放弃反击匆忙后撤。除此之外德军在D日就再没什么反击了。

  6月6日,也就是被隆美尔预言为决定性的二十四小时,被艾森豪威尔称作历史上最长的一天,就这样平静地渡过了。

  6月7日,希特勒将西线装甲集群的5个装甲师的指挥权交给隆美尔,隆美尔决心凭借这支精锐部队大举反击,但面对严峻局势,他不得不把反击的第一个目标定为先阻止盟军将五个登陆滩头连成完整的大登陆场,其次再确保卡昂和瑟堡。可惜这支装甲部队从100~200公里外赶来,一路上在盟军猛烈空袭下,根本无法成建制投入作战,即使零星部队到达海滩,也在盟军军舰炮火的轰击下伤亡惨重,再没了往日的威风。就这样6月7日整个白天在盟军海空军绝对优势火力下,德军无力发动决定性的大规模反击。

登陆之后

  在盟军登陆后,在七天里共登陆士兵32.6万,物资10.4万吨,并继续向欧洲大陆运送更多的人员、物资、装备和补给。

时间表

  6月5日/6日 - 美国第82空降师(底特律行动)和第101空降师(芝加哥行动)以及英国第6空降师(汤加行动)空降

  6月6日 - D日抢滩登陆(霸王行动或大君主行动)

  6月25日至29日 - 埃普索姆行动,进攻卡昂西部,被德军击退

  7月7日 - 占领卡昂

  7月17日 - 加拿大皇家空军喷火式战斗机扫射击中隆美尔的汽车,令他受重伤

  7月18日至20日 - 古德伍德行动开始

  8月3日至9日 - 总计行动,一个俘获德军装甲部队的陷阱,开始

  8月16日 - 龙骑兵行动,一个登陆法国里维埃拉的美法联军行动,开始

  8月25日 - 盟军攻占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