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陨落精英的朝歌:经典精萃短文(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8:27:02
    经典精萃短文(15)   编辑制作:林夕梦




思想的力量
我们先研究一下思想如何影响人生,思想运作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你想得越多的事,对你的吸引力越大
不久前,一名妇女告诉我:“我年轻的时候发誓,我决不嫁姓史密斯的男人,我决不嫁比我年轻的男人,我也决不从事洗盘子的工作。但现在这三件事我都做过了。”
你是否也常听说类似的事?你是否也曾陷入完全违背你心意的处境?
规则说是:常想某件事,就会促使它实现。
即使你想的是不希望这件事成为事实,你还是会朝着它走去,这是因为心灵只能被诱导去做某事,却不能接受诱导不去做某事。如果我对你说:“别去想一头身上有紫色斑点、大耳朵、戴太阳镜的粉红色大象。”你一定会满脑子想着这么一头怪象。
你可曾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忘掉这件事。”然后果然就忘掉了?你的心思一直努力做到遗忘,但它实际做到的却是记住那件事,比你说“我必须记住那件事”的效果还好。
了解了心灵运作的情形后,我们对自己或别人说任何话之前都必须三思。如果你对小侄儿说:“别从树上摔下来啊!”事实上等于是在帮助他从树上摔下来。如果你对自己说:“我可别忘掉带那本书。”你至少已经在忘记它的途中了。
这是因为心灵是根据画面动作的。在你自言自语“我不想忘记带那本书”时,心里就会出现一幅你忘了带那本书的画面。尽管你口中说着不要,心头那幅画面却萦 绕不去,结果就真的忘了带书。但你对自己说的是“我要记得带那本书”心头就会浮现你记得带书的画面,你记住的机会也会大得多。
感到束手无策的父母,其实可以多给孩子灌输积极的心灵画面,多使用正面的语言,情况就会改善。“不要叫”可以用“请安静”代替;“不准把饭弄到衣服上”改为“吃饭要小心点儿”两种说法的差距或许微不足道,但最后的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同样的原理,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你会把一件伤心事记十五年,没忘掉半点细节。你开新车的第一天,就把车头撞得稀烂,你心头多半是想着:我千万不可撞住车身。这念头非常危险,你最好只提醒自己“小心驾驶”就够了。
在大型比赛中夺魁的选手,一定总是想:“我要得到这一分,这球是我的!”没接到球的人,心中的想法则是:“我可别漏接了这个球。”
同样,总说“我不想生病”的人,会面临一场格外艰苦的奋斗,老想着“我不要过寂寞的生活”、“我不想破产”、“希望这次事情不至于搞砸”的人,往往就会落入他们一心想避免的困境。
你不必害怕和人接触,很有可能他们也很怕你呢。
改变自己是可行的,尝试改变别人则是白费心机。
当你说“我就是要做这件事,多困难我都不在乎”时,老天爷就会开始支持你。
反效果定律
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哪壶不开提哪壶,真是有点儿背。 生活的墙面总体来说是好的,但是也有少数几个洞,而风正好就从这些有漏洞的地方吹过。你惊讶地说,怎么偏偏那么巧,就这么几个洞,居然刚好风就从这些洞处吹进来。
奥修在说反效果定律时,曾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在路上骑自行车的人,看见前方有一小块石头,他担心自己会碰上去。他越是担心那块石头,石头的威胁就越大。结果,石头整个占据了他的思想,使之不可避免地碰上去了。
这就是人类的预感吗?
其实,人所盼望的、期望的,大多没有发生。只是不愿发生的一旦发生,就会成为强化的记忆。你看看,预见得多么准,真的就发生了。
这就好比弹簧,你越是用力压,它越是要反弹,似乎要跟你作对。他本来是要往西的,你却说不要往东。这时,他调转头来,向东奔去。这或许也可以叫做叛逆。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掩盖,是多么滑稽。竟没有想到,还有更蠢的隔壁王二,他说没偷,但是声音都在颤抖,这便是欲盖弥彰。在爱伦·坡的小说《黑猫》中,那人杀死了猫并砌进墙中。警察来调查,他紧张得听到了猫叫,说不在墙里。又一个做贼心虚。
特别爱一个人,她就找他的茬。在他那里胡搅蛮缠,真是又兴奋又心疼。欲速则不达,就是因为一颗急切的心。
那些输得精光的赌徒,谁不是想挣更多的钱呢?很多被骗的人出发点是为了贪便宜。在沼泽地,你越是挣扎,就会陷得越深。
反效果是一种张力。声东击西,因祸得福,置之死地而后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忽左忽右,矛盾是转化的,翻手为云,覆手是雨。
想到什么,偏不是什么。
反其道而行之,这也是一种选择。
效果与反效果都是你所做努力的结果。
想成功结果失败,意念力也有异性相吸?还是专注于患得患失?!
事物有性,属凉性宜用钢刀,属燥性宜用柔鞭,否则,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导致叛逆
跨栏定律
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竖在你面前的栏越高,你跳得也越高。当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只要你勇敢面对,坦然接受生活的挑战,就能克服困难和挫折,取得更高的成就。这就是著名的跨栏定律。跨栏定律是一位名叫阿费列德的外科医生发现的。
阿费列德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机能强。这个发现最早是从一个肾病患者的遗体中发现的。当他从死者的体内取出那只患病的肾时,他发现那只肾要比正常的大,另外一只肾也大得超乎寻常。在多年的医学解剖过程中,他不断地发现包括心脏、肺等几乎所有人体器官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因此他撰写了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他认为患病器官因为和病毒作斗争而使器官的功能不断增强。假如有两只相同的器官,当其中一只器官死亡后,另一只就会努力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从而使健全的器官变得强壮起来。
问题的大小决定了答案的大小。就像蚌把沙子变成了珍珠,我们要善于把局限变成优势。障碍使我们更强大。英国有一句老话:如果这件事毁不了你,那它就会令你更加强大。苦难并不是绝对的,它对弱者是万丈深渊,对强者来说却是向上的阶梯。疾病也一样,它使弱者的脏器受损,最后夺取弱者的生命,疾病同样能使强者的脏器更加强大,使人的抵抗力更加顽强。
杜根定律
D杜根是美国橄榄球联合会前主席,他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说法:强者未必是胜利者,而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换句话说,你若仅仅接受最好的,你最后得到的常常也就是最好的,只要你有信心。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杜根定律”。
在体育竞技中,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1英里的目标。人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曾让狮子追赶奔跑者,也曾喝过真正的虎奶,但是没人能实现这一目标。于是,许多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断言:使人在4分钟内跑1英里的路程,那是绝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骨髓结构不对头,肺活量不够,风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实在很多很多,然而,有一个人首先开创了用4分钟跑完1英里的纪录,这个人就是罗杰?班尼斯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在此之后的一年,又有300名运动员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他们相信自己,因为他们知道,既然罗杰能做到,他们也能做得到。如果没有自信,他们不可能创造奇迹。
美国哈佛大学进行了一项调查,一个人胜任一件事,有85%取决于他的态度,15%取决于他的智力。如果他自信,事情肯定会办好。所以一个人的成败取决于他是否自信,假如这个人是自卑的,那自卑就会扼杀他的聪明才智,消磨他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