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txt:郑人豪谈汕头如何重新“特”起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41:56
6月的一个晚上,我独自乘飞机赶往汕头,参加“汪洋特区三道题”课题组对汕头特区的调研。课题组头一天就去了,而我有其他事请了假但还是被要求赶去,因第二天是由汕头常务副市长郑人豪代表市委、市政府对课题组谈汕头特区30年总结及今后30年发展思路。

到酒店已是深夜12点,第二天听取郑人豪谈话后即离开汕头,我在汕头待的时间不到一天,其中有差不多一半是睡觉。这种飞行调研在我是第一次,引起大家笑话。

但其实,去年差不多同一个时候,我作为观察员与广东电视台《新跨越》特别节目组也到汕头与郑人豪就汕头如何参与珠三角规划纲要发展进行过讨论。这次是他第二次代表汕头谈发展思路。

郑人豪特别提到,李锋书记外出不在汕头,但他在深圳是抓体制改革的,他的想法与省里交待的任务都是必须擦亮特区品牌,要做一些谋划和方案,因此,课题组来的正是时候。总体上来看,郑人豪强调,汕头比较稳、比较保守,改革和发展以微调为主、小步快跑,把大量精力放在“三促进一转变”和保增长上。毕竟汕头的人均GDP才两万元,全省是四万元,珠三角是七八万元,因而摆在汕头面前的任务就是发展经济。

郑人豪也不讳言,以前虚开增值税发票、走私导致汕头发展处于低谷。现在中小企业发展快,形成了八大支柱产业,并逐渐变成品牌城市,著名商标、专利相当多,还有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等50多个牌子。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汕头领导班子对制约汕头发展的因素仍比较清醒。郑人豪认为,这些制约因素依然存在。第一是经济社会管理走了弯路,特别是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很好谋划发展思路,思路不清晰。打击走私、虚开增值税发票是对的,因为没有象珠三角那样用心去发展实业,这是一大教训。第二是交通基础设施没有提前大范围的投入,形不成粤东枢纽。只有一条深汕高速公路,铁路形不成环路,港口不是深水港。缺少对外放射状的路网,这是汕头港走向沦落的重要原因。毕竟汕头是因港而生的城市,没办法形成为枢纽中心,这是致命的。第三是经过几次行政区划调整,没法统筹行政资源。2400平方公里,2400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在世界是很高的,没有一块成型的大于五平方公里的土地。现代产业的量化、重化都放不下,只能走高精尖的环保节能减排的产业。机场、重化都摆在了揭阳、潮州,好在汪洋书记还是提“区域中心”。第四正如老百姓说的汕头工作还要有连续性,党政领导不要更换太频繁。许德立搞得很红火,如给他一个常委就可以了,但他调往省里对汕头发展很不利。新人要理旧事不容易。现在有了五年大变化指导意见,希望做到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变样。

对于我最关心的特区今后30年怎么办,尤其是全国几个特区中搞得最不象特区的汕头,人们是很有兴趣看它怎么“特”起来。郑人豪谈了汕头市对特区体制改革方面的初步考虑。他说,如果要“特”在经济上“特”不起来了,只能在体制上“特”,才能在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节点上为全国走出一条新路,因此,特区应该定在体制改革的特区,在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方面起到试验田的作用。毕竟与以前不一样,税收等优惠政策都不会有了,目前不在上层建筑做文章是无法突破的。结合汕头现在情况提出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政策。第一,对特区要有普惠性,计划单列市都应有的汕头也应该有。否则很多东西都要报省里,比如说分税制都要向省里报,全市财税总收入135亿,留下60亿,70%都上缴。如与其他特区、计划单列市同等待遇,可省下20亿来。第二,应该扩大特区范围。234平方公里的特区范围只包括中心城区加上濠江一部分,不适应社会改革的要求。其实,特区立法权就是“特”,是所有优惠政策中最高的一条。立法法规定,特区立法权高于省会城市甚至是省级,制定地方法规后向省里备案就可以。怎么用好特区立法权很重要。改革重点已经转向社会管理、行政管理,立法权应该扩大到2060平方公里。汪洋说要擦亮特区品牌,李锋来了很重视。如一县六区都纳入特区范畴,发展就可统一布局。现在要考虑融入珠三角、融入海西、融入东盟等“三个融入”,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要在区域规划中把汕头的地位凸显出来。争取新项目,将阜新铁路延伸到汕头深水港。第三,支持海西经济区,要推厦门、汕头两个特区,对台合作可以先放在这两个地区来试验,可用特区立法权来处理一些问题,做台海合作的桥头堡,促进国家政策尽快发展。对台湾产业转移要突出汕头地位作用。第四,特区要“特”在体制机制方面,要大胆走出自己的路子。首先是机构改革,目前正在完成的改革基本上是保留,基本不动,职能三定而已。只把国资委合到经信委去了,与特区地位不适应。李锋说要有一个大胆的设计,实际上是有,但没有提出,与发改局、人事编办、政研室商讨过。省里批了三定方案,先完成这一块,再结合明年换届,搞大的动作。考虑还是学习深圳、顺德大部制,一定要跟上信息社会步伐。没必要搞那么从部门、层级,要推行扁平化、大部门制,推动信息网络办公自动化,提高整个政府运行效率。这是总的考虑。深圳方案值得借鉴。由于中国国情决定一些改革要自上而下,顺德模式,县一级可以推,市一级难度大。按行业来划,交通一块;城市建设与管理一块;经济口一块;质监、工商也是一块;社会保障一块(劳动、社保、民政等),可以很好协调,免得矛盾上交,相当以前经贸委、财经委,副市长当联席会议召集人,起到决策机构权力。行政局变成象香港的署一样的执行机构,该上常务会就上,不该上的就由委去做。分权、分工都要理顺。在区这个层面,步伐可能更大。拿出一个区学顺德,如濠江区,有的可能走得更快。这是工业发展很快的区,保税区、实验区、开发区都在那里。也可借鉴天津滨海区的经验,包括港口。不能分猪肉、有事就设立机构。珠海的做法是当年民政厅搞的,摆到汕头完全合适,公共职能全部合并到社区,让社区全面享受到公共服务,区里层级太多,批发到街道,又批发到社区。根据有关法律,让居委会自治。在几个社区设立公共平台,深圳叫社区公共服务站,或可叫公共服务中心,作为办事窗口,劳动、计生、户籍办证等都入住,麻雀街道可以转岗到服务中心。居民委员会成为专职社工,包括承接政府服务,发挥其在邻里之间的认同感。有的提出撤销街道,搞服务中心就行了。通过大服务、大城管、大综治,把城市管理队伍整合起来,群防群治。潮阳、澄海还是按富县强镇,赋予更大权限,借鉴佛山经验,把市一级权限下放到县一级。城乡规划、国土之外,其他权限下放到县一级。全市资源性的东西统筹起来,搞一些中心镇,推进城镇化,这也是大有可做。目前也有东莞一样的小牛拉大车的情况,部分中心镇赋予县一级权限,按省里部署,专项研究。

汕头市有关部门领导还补充谈了一些思路,但我对郑人豪能够全盘推出一整套改革和发展思路仍感到有些吃惊。我一直以为,广东三大特区,今后30年的发展,深圳是关键,只要深圳搞好了,广东特区建设依然可以说是成功的;珠海是亮点,横琴岛的建设仍给人很多想象空间,生态型城市建设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很好范式;汕头则是难点,不知从何着手,总感觉这里几乎没有什么特区气息。郑人豪一席谈,既体现了汕头市领导班子仍在思考如何实现特区突围,也反映了一种撞劲,没有撞劲只跟在深圳、珠海后头走是没有多少出路的,毕竟你是特区啊,是在粤东四市中仍然要做中心城市的重要砝码和法宝。郑人豪十分年轻也让人感觉到后来者的血气方刚!

在讨论中,关于拿什么来做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时,有领导提出可以把南澳岛拿出来做汕台合作的特区。我觉得这个思路不错,起码其作用不比横琴岛对珠澳合作的意义小。

总之,让汕头卸下包袱,重新走上特区之路,重新“特”起来,仍让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