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k手游中文版:1938年汉口:苏雪林宴请邓颖超 | 《合肥晚报》多媒体数字报平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57:56
1938年汉口:苏雪林宴请邓颖超 沈晖

    苏雪林自1931年夏辞去安徽大学教职,应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陈源之邀,来到风景秀丽的珞珈山执教,在中文系开《中国文学史》、《楚辞》、《新文学研究》三门课(当时武大所有授课者,都是自编讲义)。34岁的苏雪林是中文系唯一的女辈,院长陈源遂委派她兼任女生指导(相当今日大学的辅导员),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直到1935年春,由美国加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回国的顾友如女士应校长王世杰之聘,就任文学院讲师兼女生指导,苏雪林才辞去女生指导之任,专事教学。顾友如当时才二十几岁,且单身,又刚从美国回来,健康活泼,思想激进,为人热心,喜欢交友,对待朋友极其慷慨,苏雪林与外文系好友袁昌英,皆视友如为知己。此时苏、袁已年逾四旬,故亲热呼这位年轻的讲师为“小顾”。每逢周末,三人常结伴登珞珈山,游东湖,逛汉口,看电影,下馆子,苏雪林在日记中称那段时光,是她一生最快乐的日子。

    1937年抗战爆发,不久日寇发动“8·13”淞沪之战。暑假时间,苏雪林正在上海,她亲身感受到上海军民抗敌之惨烈——由于正值雨季,闸北一带御敌的国军兵士,在战壕里不能举火做饭,加之连日阴雨,壕沟内积满雨水,双脚整天泡在水里,发炎红肿;受伤的军士不下战场,和着血水吞冷饭团,有时数顿无粒米果腹,其苦状何以为堪!目睹这一惨状,她毅然将嫁奁首饰变卖,又加上十余年省吃俭用的教书薪俸及稿费,买了两根金条计51两3钱,捐献给政府,购买食品,以助上海军民抗战经费,沪上1931年10月11日出版的《国闻周报·战时特刊》予以报道,一时传为佳话。

    1938年初,随着战事不断扩大,国民政府迁至武汉,国共两党宣言抗战,武汉顿时成了抗战的中心,全国抗日救亡团体和大批文化人云集武汉。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大陆里创刊;由王平陵、舒舍予、张道藩等文化界人士酝酿成立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正在紧张筹备中。2月初,周恩来与邓颖超到武汉,周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部长为陈诚),同时兼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邓任中共长江局妇女委员兼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妇女组织员,积极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妇女参与抗战。武汉大学学生指导顾友如一次在一个会议上见到邓颖超,回到学校就对苏雪林和袁昌英说,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很平易近人,你们想不想见见她?苏雪林当即表示,为联络感情,可设宴款待,以妇女抗日联谊名义,单请邓颖超女士赴席。关于苏雪林在汉口宴请邓颖超的一段往事,苏在1977年《悼友如》一文中有详细的纪录,兹引文如下。“我们在汉口一家最豪华的餐馆设下盛宴,邓那天欣然赴席。记得她是瘦瘦小小的一个中年妇人(苏长邓七岁,邓时年35岁),未施脂粉,衣服也颇朴素,但也穿了一件薄纱旗袍,高跟鞋,一洗陕北窑洞寒碜气。席间我们请她谈话,无非是针对当前局势的话题,她说共产党既宣言与国民政府合作抗日,当然会信守不渝。中国人民这样众多,土地这样广大,虽在军备方面准备太不充足,以我们潜力而论,却具有持久战的资格,终久会把日本小鬼拖垮的。”

    “我插嘴道:对,我们正规军就是打垮了,还可以打游击,听说贵党最擅此道,不知有何奥妙,深望您有所赐示。”

    “邓笑答:游击战要因时因地以制机宜,没有呆板的成法,这个恕我不能奉告。”

    “昌英道:作战有两种军队,一种是用枪的,驰驱于疆场上;一种是用笔的,纵横于文场上。两种力量必须搭配得宜,始可发生作用。我们以前文坛分为左右两派,互相对垒,把力量都抵消了,实在可叹。现国共既合作,文坛成见好像仍未消除,不知您,周夫人,能在这事上用点功夫吗?”

    “邓又微笑道:我不是文艺人,关于文艺的事,实不清楚。不过现在我们政治方面的意见完全消融,文艺方面的意见,岂有化解不了之理?否则‘左派’文人就不是中国人了。”

    苏雪林在文章最后一节忆道:“我们那晚还说了许多话,时日过久,今已不忆。”但这次与邓颖超见面的情形却给她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对邓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描述得细致入微,真所谓:有些事往事如烟,而有些事永远抹不去,回忆如昨。

    苏雪林强烈的民族情感与热忱的爱国情怀,不仅表现在捐金抗日,而且在创作上也一如既往。1941年,抗战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为鼓舞军民斗志,她撰写了一本战时随感《屠龙集》,文中讴歌抗日军民坚持浴血奋战,一定会将东亚这条毒龙——日本法西斯斩杀!是书出版后,给前方将士与后方老百姓以极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