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辩论:汉语新诗鉴赏(115)张洪波?陈义芝?詹义农?文锦宁?周恩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46:59

汉语新诗鉴赏之一一五

张洪波/陈义芝/詹义农/文锦宁/周恩来

 

 

张洪波(1956-),祖籍山东,生于辽宁。著有诗集《黑珊瑚》、《独旅》、《旱季》、《多云》等。

 

北风的东北

 

扎进骨髓的北风

东北性格

让你肺腑都凉透了

让你的嘴说不出撒谎的话

把你彻底冻干净

 

但不冻死你

让你活着

活着的过程中总能想到冷

让你明白温暖是一种奢侈

 

北风从心里冷酷的划过

以前所有的事情就都不算什么了

 

(选自:诗集《多云》)

 

[赏析]

如果说如刀的北风是东北人的性格,其实何尝不是这种透骨的寒风造就了东北人的性格,如果没有这种特有严寒的气候,也就没有东北人刚毅豪爽的个性。这种区别与南方的风本身就太有个性了,但也是极有分寸的。它只考验你的韧性和抗寒能力,而绝对不会冻死你。在寒冷中感受冷,体验冷,防御冷,在冰冷的世界中就会特别向往一盆温暖的炉火,或者一个善意的微笑,这些暖色调,犹如太阳的光芒,温暖的照在厚厚的保暖衣上,但那是一种奢侈,而奢侈的一切也就是一种希望和目标。

“北风从心里冷酷的划过/以前所有的事情就都不算什么了”。这绝对是来自一种生活坎坷经历的体悟。但一个人经历过这些,在这种北风中生活过,所有的冷暖和遭遇就都不值得一提。

给我的感觉,这是一种独白似的写法,简单、直接、深入。这种写法也像东北人的性格直来直去,没有废话,有啥说啥,但收尾的最后一节,却突然高八度的拔高了音频,把全诗上升到生活哲学的一个高度。再回头看,原来前面所有平直的铺垫就像一个个台阶为了达到一个制高点。

换句话说,应该这是东北的北风,能够锤炼人意志的风,被这种风锤炼过的人,犹如大浪淘沙后的金子,剩下的全是对生活的热爱。 (古筝/文)

 

 

 

陈义芝(1953-)。台湾诗人,祖籍四川忠县。著有诗集《落日长烟》、《青衫》、《新婚别》、《不能遗忘的远方》等。

 

一筏过渡

 

一筏过渡似红莲

消失在雾中

“儿女情,原泡影也”

此话遽尔成真

 

看西天海域夕光摇颤

时间无所在

记忆无所藏

情识如露亦如电

 

谁人不似一筏

流浪生死

忍听爱欲沉沉的经忏

断桥断水断炉烟

 

(选自:2003年7月29日《联合报》副刊)

 

[赏析]

陈义芝此诗以佛经中有名的“船筏之喻”写人间亲情之痛与捨。《金刚经》上记载佛陀告诫比丘:“汝等此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用白话说,我们借助佛法为一筏,渡向彼岸,上岸后就应该捨得抛弃法船,何况那些关佛法的人间情欲?

本诗一方面诠解佛经真义,但另一方面也有借助佛经真义点破人间爱欲浮沉都是泡影的认识。“时间无所住/记忆无所藏”,是智慧之语;结句“忍听爱欲沉沉的经忏/继桥继水继炉烟”,则是情尽缘绝的徹悟。

 (向阳/文)

 

 

 

詹义农(1958-),台湾诗人,生于云林县人。著有诗集《忆侬》等。

 

养石

 

雪山残雪还留在石上

一片在山巅一片在石缝里

雪山石静静坐在窗台的木座上

阳光斜照进来

山腰缓缓升起一阵烟岚

 

我张开双掌

用体息用汗水

搓它抚它摩它养它

一次一次,从油桐花开到柿子红

雪山石的身更瘦

脸更皱心更漏骨更透了

 

某个夜晚

雪山石述说它的身世

冷冽料峭的今生里

石心还留着一亿年前那次

火山爆发炙红的流桨

 

风吹过蔷薇

蝉声拍打窗玻璃

我把雪山石移到窗外

改用月光和泪光养它

 

(选自:2005年12月9日《中国时报》人间副刊)

 

[赏析]

养兰、养石,都是对生命、对物的深情。

詹义农这首<养石>,以一虚一实的手法传达人与天地的会通,可以感受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声息相通。

一、三两段是虚笔,设想雪、山、石的今世与前生,三者如何互动。首段是今生,有阳光参与,烟岚升起:第三段则是前世,岩桨之热还在心中滚烫。大自然的热,或在外,或在内,润泽雪山石的冷冽。

二、四两段则是现实里的呵养,第二段以身体的温热,搓、抚、摩、养,使其达到养石所期盼的瘦、皱、漏、透,第四段则是回到自然,以月光和泪光(感情)养他,让他保持他应该有的样子,这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养。  (萧萧/文)

 

 

 

文锦宁(1942-),笔名蒙灵,新加坡籍汉语新诗诗人。祖籍贯广东宝安,生于越南胡志明市。诗作散见报刊。

 

 

孕育着万能的

一双手  上苍无私的赐予

没谁揣测十指之内

究竟隐藏多少奥秘

 

有人将它张展成掌

霹雳一声

开了山  辟了地

闯开条条康庄大道

 

有人将它捏握成拳

轰轰烈烈

打出天下  扭转乾坤

奠造座座辉煌京城

 

有人将它高高举起

撼摇天庭 

遮蔽太阳 

摘星撷月……

 

有人将它合十在背后

让时间的齿轮辗轧

让历史的浪涛冲蚀

最后  抓住一把空白

 

(选自犁青、野曼主编《国际华文诗人精品集》,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版)

 

[赏析]

诗歌中的第一节,孕育着万能的一双手,让人无法不对着双手充满着期盼,这十指之间隐藏着的奥秘,又让人充满着好奇之心,诗人在此为这双手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中间三节,写得很有气势,一张一握一举的双手,更让人对着双手充满着无限激情。手的力度,展现出惊人的力量,开山辟地、扭转乾坤、撼摇天庭等等,这是怎样的激动人心啊;最后一节,笔锋一转,让人陷入沉思,合十在背后的双手,最终抓住的只是一把空白,让人在惋惜之余也在深深思考自己的双手应该是什么样的形状,自己会拥有怎样的人生?上苍无私赐予我们的一双手,就在眼前,却无法控制。张开?握着?举起?合十?究竟该如何应用这双上苍赐予我们的这双隐藏着奥秘的手?

这首诗,读起来虽通俗易懂,却蕴意深刻。无论是谁,都不愿让自己蕴含着无限希望的双手让时间的齿轮辗轧、让历史的浪涛冲蚀。谁都希望自己的双手能成其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至少能抓住或留住什么东西,而不是只有空白。手的无动于衷,换来的只是空白。《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享受了好些年,最终只落得个“落了一片白茫茫大雪真干净”的结局。一切归零,一切销声匿迹,一切都是徒劳。或者是是一场闹剧,曲终人散,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大雪,真干净,因为一切只是空白,如雪一般,了无痕迹。

诗人对“手”赋予了特别的含义,在这里,“手”不仅仅是“手”,手是带领我们去缔造美好人生的通行证,是至关重要的。十指之间,无限奥秘,等着我们去发掘;无限希望,等着我们去创造。没有人能推测十指之间究竟藏有多少奥秘,就像没有人能够预测自己的人生一样。 (戴燕桃[学生]/文)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江苏淮阴人。诗作汇集《周恩来青年时代诗选》。

 

雨后岚山

(一九一九年四月五日)

 

山中雨过云愈暗,

渐近黄昏;

万绿中拥出一丛樱,

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

自然美,不假人工;

不受人拘束。

想起那宗教,礼法,旧文艺,……粉饰的东西,

还在那讲什么信仰,情感,美观……的制人学说。

 

登高远望,

青山渺渺,

被遮掩的白云如带;

十数电光,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

此刻岛民心理,仿佛从情景中呼出;

元老,军阀,党阀,资本家,……

从此后“将何所恃”?

 

( 选自:《周恩来青年时代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赏析]

1917年9月,刚刚结束中学生活的周恩来,怀着救国救民、追求真理的目的,就在那金秋送爽的日子里,东渡日本,开始为期近两年的留学生涯。留学期间,他在潜心学业的同时,热切关注着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对腐朽的反动势力的痛恶溢于言表.对新生的十月革命抱有无比的热情。当时他将自己的爱憎情感倾注笔端,先后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雨中岚山——日本京都》、《雨后岚山》、《游日本京都园山公园》、《四次游园山公园》等著名诗篇。

《雨后岚山》作于五四运动前夕,诗人已决定回国投身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在准备踏上归途之际,畅游日本故都——京都著名风景区岚山,他面对黑暗如磐的夜气,遥望满目疮痍的祖国,触景生情,感时述怀,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由两节组成,第一节写雨后暮色苍茫中岚山的美景。诗人在陶醉于自然美景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倾吐出胸中对陈旧的意识形态的厌恶之情。第二节写夜幕降临后登山远眺的情景和作者的心境。诗笔挥洒自如,语言新鲜活泼,写意抒情,自成一体。

这首诗运用象征和对比手法,巧妙地将写景、抒情和议论很好地结合起来。用“万绿中拥出”的“一丛樱”象征新生事物;用代表“岛民心理”的“十数电光”象征进步和革命的民气;通过赞美不假人工的自然美,批判矫揉造作的旧文化,歌颂顺时应势而生的新文化和新生的革命政机从黑夜里的电光中看到民心所向以及反动势力消亡的未来。“自然”和“粉饰”,新生和腐朽,革命和反动,形成鲜明的对照,反映了诗人高洁的审美理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这首诗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价值,而且还具有颇为珍贵的革命史学价值。  (殷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