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三国刷图灵魂:《离骚》节选(注释) - lbm1128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5:11:36
离骚》节选(注释)高中语文必修2 2009-01-22 00:38:59 阅读50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离骚》节选(注释)   屈原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余虽好(hào)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
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
3既替余以蕙纕(xiāng)兮,又申之以揽茝(chǎi)。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5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6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
7固时俗之工巧兮,偭(miǎn)规矩而改错。
8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9忳(tún)郁邑余侘傺(chàchì)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10宁溘(kè)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1鸷(zhì)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12何方圜(yuán)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13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rǎng)诟(gòu)。
14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太息:叹息)(涕:眼泪;掩涕:掩面拭泪)
(民生:百姓的生活。一说“人生”)
2(虽1:借作“唯”)(好:爱慕,崇尚)
(修姱,修洁而美好)
(鞿:马缰绳;羁:马笼头。鞿羁:喻指束缚、约束)
(謇: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谇:谏诤)
(替:废弃,贬斥)(蕙:香草名)
3(纕:佩带)(申:重复,再三;又“重新”)(以,因为)(揽:采集;茝,香草名;揽茝:比喻高尚的德行)
4(所善:所认为美善的事)(虽2:纵然,即使)
(九死:死多次,强调不怕死)
5(灵修:神仙,这里指怀王)
(浩荡:荒唐,没有原则。古今义不同)(民心:我的用心)
6(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德行)(谣诼:造谣,诽谤)
7(淫:淫荡)(固:本来)(时俗:世俗)
(工巧:善于取巧)(偭:背向,引申为违背)
(“错”通“措”,措施)
8(绳墨:比喻准绳、准则)(周容:苟合取容)
(度:法度,准则)
9(忳:忧闷)(“邑”通“悒”,忧愁苦闷)
(侘傺:失意的样子)
(穷困: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
10(溘:突然,忽然)(“圜”通“圆”)
11鸷鸟:鸷与鸟。
12(孰:何)(异道:不同道)
13(尤:责骂)(攘:忍受) (诟:侮辱)
14(伏:守,保持)(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15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16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17步余马于兰皋(gāo)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18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19制芰(jì)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20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21高/余冠之岌岌(jí)兮,长/余佩之陆离。
22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23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24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25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hào)以为常。
26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按习惯,《离骚》以节论,每四句一韵节。
(重点掌握“  ”字词的含义。)
15(相:选择;相道:观察,选择道路)(察:审慎)
(延:久久。伫:久立)(“反”通“返”,返回)
16、(朕:那时是第一人称)
(复路:回原路)(及:趁着)(行迷:走迷了路)
17(步:缓行,这里是使动用法)
(驰:快跑)(焉:于彼,在那里)
(止息:停下来休息)
18(进:在朝廷做官)(入:被君王所用)
(离:通“罹”,遭受)(退:退隐江湖)
(初服:指未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
19(芰:荷叶)(芙蓉:荷花)
20(不吾知:即“不知吾”) (亦已兮:也就算了啊)
(苟:只要)(信:确实)(芳:美好)
21(高:用做动词,使……加高)
(岌岌:高耸的样子)(长:用做动词,使……加长)
(陆离:修长的样子)(芳:芳香)(泽:光泽)
22(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反顾:回头看)
23(游目:放眼观看)(四荒:指辽阔大地)
24(缤纷:繁多)(繁饰:众多装饰品)
(芳菲菲:服饰品之芳香浓烈)
(“章”通“彰”,明显,显著;弥章:更加明显。“欲盖弥彰”)
25(好修:喜欢修饰。爱美,比喻喜欢修身养性)
(以为常:认为是常规;以为:认为)
26(未变:不会改变)(惩:受创伤而改变)
◇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
1长 太息   以掩涕兮,
哀   民生  之多艰。
2余 虽好(hào)修姱(kuā)  以鞿(jī)羁兮,
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
3既  替余   以蕙纕(xiāng)兮,
又  申之   以揽茝(chǎi)。
4 亦  余心   之所善兮,
虽  九死   其犹未悔!
5怨  灵修  之浩荡兮,
终  不察夫  民心。
6众女  嫉  余之蛾眉兮,
谣诼(zhuó)  谓余  以善淫。
7固  时俗  之工巧兮,
偭(miǎn)规矩   而改错。
8背 绳墨   以追曲兮,
竞 周容  以为度。(5—8)
9忳(tún)郁邑 余 侘傺(chàchì)兮,
吾   独穷困乎   此时也。
10宁溘(kè)死   以流亡兮,
余  不忍 为此态也!
11鸷(zhì)鸟   之不群兮,
自前世   而固然。
12何方圜(yuán)   之能周兮,
夫 孰异道   而相安?
13屈心 而抑志兮,
忍尤 而攘(rǎng)诟(gòu)。
14伏清白   以死直兮,
固 前圣  之所厚。
1、为民生多艰而掩涕,至今还令人感动不已。
2、独善其身,自我约束。因谏诤而遭罢黜。
3、“蕙纕”、“茝”为香草类,喻君子美德、理想。
4、舍生取义,无怨无悔。
5、以“灵修”喻楚怀王。怀王贤愚不分,忠奸不辨(2)——痛苦悲哀的根源。
6、以“众女”喻小人,以“蛾眉”喻余之高尚美德。 “嫉”“谣诼”,众臣妒贤忌能——悲哀的根源之二。
7、8奸臣误国,投机取巧,没有原则。(时俗如此,与自己形成鲜明对比)
9、余“穷困”之境,内心痛苦无奈之态。
10、“宁……不”表达自己的无愧选择。
11、以“鸷”自喻,不与凡鸟同流合污。
12、方与圜何能周?异道难相安?——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忠与奸;善与恶;)
13、屈抑心志,忍攘尤诟。
14、以“死直”表“清白”,前贤是榜样。
【第1节】我长声叹息擦拭眼泪啊,悲哀人生(百姓生活)的多灾多难。我只是崇尚美德而自我检束啊,却早上进谏晚上就遭到贬黜。(1—2)
【第2节】既因我用蕙草做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了香茝而给我加上罪名。这都是我出自内心的爱好啊,即使让我死上多次我也决不后悔。(3—4)
【第3节】怨君王是这样地糊涂(荒唐,没有准则)啊,始终不能体察我良苦的用心。那些女人妒忌我秀美的蛾眉啊,造谣诽谤我好做淫邪之事。(5—6)
【第4节】世俗本来就善于(适合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办事而任意改变措施。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随意歪曲)啊,争着把苟合取容作为常规(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作法度)。(7—8)
【第5节】我多么忧愁郁闷失意(烦闷失意)啊,独有我在这时候是这样的困窘无奈(走投无路)。宁可突然死去或遭受放逐啊,我也决不肯做出这样苟合取容的丑态!(9—10)
【第6节】品性刚烈的鸟不与凡鸟同群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哪有方枘和圆凿能够相合啊,哪有道不同能够相安的()
【第7节】宁愿(让)心里受着委屈、让自己的意志被压抑啊,忍受着别人强加的罪过而蒙受着耻辱(忍受着别人强加的责骂和侮辱)。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就是前代圣贤所推重的。(13—14)
15悔相道  之不察兮,
延伫乎   吾将反。
16回朕车   以复路兮,
及行迷  之未远。
17步余马  于兰皋(gāo)兮,
驰椒丘  且焉止息。
18进不入  以离尤兮,
退将  复修 吾初服。(承上启下句)
19制芰(jì)荷  以为衣兮,
集芙蓉  以为裳。
20不吾知  其亦已兮,
苟 余情   其信芳。
21高  余冠之岌岌(jí)兮,
长   余佩之陆离。
22芳与泽   其杂糅兮,
唯昭质   其犹未亏。
23忽反顾  以游目兮,
将往   观乎 四荒。
24佩缤纷  其繁饰兮,
芳菲菲  其弥章。
25民生  各有 所乐兮,
余 独好修(hào)  以为常。
26 虽  体解  吾  犹未变兮,
岂  余心   之可惩!
15、上文是“九死未悔”,这里是“悔相道之不察”,“不悔”与“悔”是否矛盾?
这里诗人要“悔”的是什么?是真悔吗?(不!)
16、17、为什么说“行迷”?
18、“退亦忧,进亦忧,然则何时可乐耶”
“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屈原的追求吗?
“进不入”总结1—14句。
19、20、孤芳自赏,总可以了吧?
21、22、23、24、“独好修”。
25、这里的“民生”是“人生”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哀民生之多艰”中的“民生”也是“人生”的意思。人生不变的是我的“独好修”。
26、照应上文的“虽九死其犹未悔”。表达对理想的执着。
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忧国忧民者怎能苟活而“独善其身”?想到了谭世同的悲壮。
【第8节】我后悔当初选择道路时没看清楚啊,久久地站立我决定将要返回。转过我的车头以返回原路啊,趁着迷路还不是很远。(15—16)
【第9节】赶着我的马车缓缓地走上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啊,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丘暂且(在这里)休息。到朝廷做官不被君王接纳却反而获罪(遭受指责)啊,退隐下来我将重新整理我当初的服饰。
【第10节】裁剪菱叶荷叶做成上衣啊,将荷花花瓣聚集编织成下装。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吧,只要我的内心确实是美好的。
【第11节】把我高高的帽子再加高啊,把我长长的佩带再加长。(因为)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啊,(所以)惟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第12节】忽然回过头来纵目远望啊,将去看看四方广大的地方。佩带上缤纷多彩的服饰啊,浓郁的芳香更加显著。
【第13节】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会因受到创痛而改变吗(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的吗?)
(译述主要依据课文注释)
1、香草美人的写法及形象的比喻:蕙纕、揽茝、灵修、众女、蛾眉、绳墨、鸷(zhì)鸟、方圜、制芰(jì)荷 、集芙蓉、高余冠、长余佩、芳与泽、佩缤纷、芳菲菲 。2、找出直抒胸臆的诗句。
【补充批注】
【朗读指导】骚体诗一般是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兮”字要拉长语音,体现出整个句子的似断实连,若连若断。
【《离骚》的表现手法】《离骚》多用比兴手法,正如东汉王逸所说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比兴手法,“蕙纕”“揽茝”“鸷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等字句告诉我们,作者用异花香草来装饰自己,都表现了作者对美德的追求,表现了作者人格的高洁。“众女”则喻指奸佞小人,表现了作者对小人的轻蔑与不屑。
除了比兴手法,还有对比和夸张:对比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的对照,产生了言简意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诗人以香花异草象征自己的品德,已富有优美的形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更把诗人的形象刻画得崇高、伟岸、挺拔,在写实的基础上增加了异样的光芒和色彩。
○附相关材料:屈原、《离骚》与“楚辞”。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生活在楚国衰落的时期。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称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6岁的屈原,即任楚国左徒之职,颇得楚怀王信任。后来,由于他的治国方针触犯了靳尚等权臣的利益,靳尚等人向楚怀王屡进谗言。怀王信之,将屈原贬为三闾大夫。屈原虽有很大的抱负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对于屈原提出的种种行之有效的富国强兵政策,楚怀王不但不接受,反而先后两次将他流放到江南和汉中地带。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克楚国郢都,楚国君臣仓皇而逃。消息传到江南,长期在洞庭湖流域过着流放生活的屈原,深知大势已去,绝无回天之力,只好以身殉国,于当年五月五日怀石投汨罗江而死,终年62岁。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他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作品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开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其中一位便是中国的屈原。
◇当今世上还有几人能像屈原那样有满腹的文才和廉洁的品质?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长叹兮以掩悌兮,哀民生之多艰”他忠君爱国(忧国忧民者)、锐意改革(政治家)、追求“美政”(理想主义者)、他廉洁刚正、勇敢无私无畏,他是一个失意失败者、天才诗人、道德自我完美主义者。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对古书的分析解释)。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因此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4句,2477字,按习惯,《离骚》以节论,每四句一韵节。(据王泗原校释本,《离骚》有372句,分93节,共2464字。)《离骚》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离骚》是我国诗歌史上首次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抒情诗。屈原是“楚辞体”或“骚体”的创立者。(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前半部分是诗人的人生感慨,后半部分以神话的方式描述了神游天上等一系列幻境。全诗贯穿了以理想对抗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将神话、想象、历史和自然糅合在一起,以香草、美人等一个接一个的比兴寄托诗人的感情,想象丰富奇特,场面扑朔迷离,构成了一幅奇伟绚丽的画卷,表达了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于“楚辞”2】 “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抒情浓郁,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特点: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③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想像丰富。
◇鲁迅评价屈原的作品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它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不愧为我国最早的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 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
“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离骚》   (节选)
『教学目标』 1、 了解屈原和《离骚》;离骚体、比兴手法的使用;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2、 诵读文章,通过整体把握和品读、反复鉴赏文中佳句,感受屈原忧国忧民、执着追求理想的高尚品德(把握作品中的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 了解作者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以尽情、多样朗读;解释重要词语、边读边讲述诗意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人物形象,体会“骚体”特点。)
『课前准备』在阅读课上播放《百家讲坛·屈原》一集,主讲人武汉大学教授、博导李敬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了解作家作品;2、检查课前预习,圈解重要字词句,讲译诗文;3、诵读课文,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及教学设计』
一、 导入
在阅读课上,我们已经欣赏了李敬一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讲述的《屈原》一集,初步了解了屈原其人其事,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他的代表作品——《离骚》。
二、 作家作品简介
1、 屈原概况(可请学生自己来谈)
2、“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风、骚自古并称,“风”指什么?“骚”指什么?(“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离骚》。《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这副对联写的是谁?屈原。2000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因忠诚而被流放,容颜枯槁,行吟江畔,抱石沉江。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抒情浓郁,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离骚》简介』《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作品前半部分主要写作者矢志报国、高洁自守与不屈不找的精神;后半部分主要表现作者理想不得实现的矛盾心情以及以死殉理想的决心。通过这样的抒写,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政治腐败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3、 解题
“离”通“罹”,“遭遇、遭受”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三、 整体感知
1、 请学生诵读课文,其它同学注意读音和音节划分; 2、 正音;
3、 教师范读或听磁带朗诵; 4、 老师点拨诵读节奏、音节的划分
骚体诗一般是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兮”字要拉长语音,体现出整个句子的似断实连,若连若断。
5、 默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了解诗句含义,教师巡视,及时点拨。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决初读中的疑难问题。
6、 整体感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1) 请几位学生翻译第一段。
(2) 速读课文,找出第一段中表现作者心理状态的词,并分析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
哀:民生多艰、朝谇而夕替。
怨:灵修不察民心,众女嫉余蛾眉,谓余善淫。
(3) 因为“蕙纕”“揽茝”遭嫉、被贬,反映出怎样的现实?
作者追求美德、洁身自好却遭嫉、被贬,反映出屈原与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和君主清浊不分、忠奸不辨的昏庸。
小结:“哀”、“怨”揭露了楚国政治黑暗、君王昏聩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作者因“蕙纕”、“揽茝”遭嫉被贬而产生的对现实的不满以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4) 对于这种社会现实,对自己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作者是否一味哀怨?作者报以怎样的态度?
『学生讨论明确』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祖国;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5)朗读课文第1段,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体味作者执着追求的理想,勇敢捍卫尊严的人格魅力。
(6)请学生翻译第2段
(7)找出第2段中表现作者心理的词及其所领起内容。
悔:相道不察。
上文是“九死未悔”,这里是“悔相道之不察”,“不悔”与“悔”是否矛盾?
『提示』 不矛盾。
○1、这里的“悔”并非真正的后悔,而只是一种自我反省:是否是当初没有看清道路,应该返回呢?作者这里并没有否定自己的理想,并没有怀疑自己的追求,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具体体现;“延伫”、“步”、“止息”让我们看到一位犹疑、彷徨、苦苦思索的诗人形象;
○2、作者由“悔”生“退”,“退”的目的是“修吾初服”,是为了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进一步完善自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长余佩”“佩繁饰”,之后,作者不仅回到了“九死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信仰更加明确,“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让我们看到一位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硬汉子形象!
(8)通读全文,饱含感情,读出作者理想破灭后的那种痛苦和苦闷,读出彷徨、自省后的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不悔的精神。
【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
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11、异道:夫孰异道而相安(不同道)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
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二、通假字
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三、一词多义
1、长: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   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   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
3、以为: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   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四、词类活用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
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
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①古义:善于投机取巧。②今义:技艺巧妙)
3、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①古义:改变措施。②今义:改正错误)
4、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①古义:处境困窘。②今义:经济困难)
5、流亡:宁溘(kè)死以流亡兮(①古义:放靛。②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六、句式
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2、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
七、难句翻译
1、余虽好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译: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这也是我心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也不后悔。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译: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译: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译: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佩带。
8、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译:世上的清芳和污浊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9、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译: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 把握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 赏析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及教学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名句。
一、 合作探究
1、 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从内、外部两个角度把握。
高高的帽子
外  长长的佩剑
在  荷叶做的上衣   唯美
形  荷花缝缀的下装  高洁
象  众多的饰品
扑鼻的香气
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忧国忧民,心系祖国
内  余心之所善,九死不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至
在  宁溘死流亡,不为此态: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善
品  伏清白死直,固前圣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至
质  民生各有所乐,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美
进不入以离尤,退修初服:上下求索,不改初衷
2、 作者主要通过哪种艺术手段为我们塑造了这一“可与日月争光”的光辉形象?
(概括出手法,引文中诗句加以论证)
『讨论明确』《离骚》多用比兴手法,正如东汉王逸所说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比兴手法,“蕙纕”“揽茝”“鸷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等字句告诉我们,作者用异花香草来装饰自己,都表现了作者对美德的追求,表现了作者人格的高洁。“众女”则喻指奸佞小人,表现了作者对小人的轻蔑与不屑。
除了比兴手法,还有对比和夸张:对比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的对照,产生了言简意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诗人以香花异草象征自己的品德,已富有优美的形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更把诗人的形象刻画得崇高、伟岸、挺拔,在写实的基础上增加了异样的光芒和色彩。
3、回顾《诗经》中的比兴手法,说说本文的比兴与之相比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诗经》中的比兴比较简单,分量很小;《离骚》中的比兴内容复杂,对象众多,分量较重。《诗经》中比兴位置也较固定;《离骚》比兴充斥全文,随处可见。
二、 拓展延伸
对于屈原的抱石沉江,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屈原究竟为何而死?这处死有没有意义?对我们有何启发?
『拓展导读』《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羌中道而改路)1、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2、概括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3、分析“比”在本文中的运用,并赏析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比(1)、《诗经》中我们学习了“比”的手法,这种比的手法在《离骚》中有了更广泛的使用。学生再次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的比喻,并大声朗读(2)、这些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 结合屈原的生平说一说。 学习什么是“移情法”,在文中是如何运用的“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美人”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这种“美人芳草”式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具有深远影响。
4、根据文章描绘屈原的外貌。
5、谈谈所了解的屈原及他的《离骚》,理清文章脉络形象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主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如果说“诗言志”,文如其人的话,那么,你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一个人?
(见上)
◇屈原名句选读、赏析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道德自我完美)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者)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追求真理,刚正不屈)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对崇高理想的追求)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董必武
清代文人李元度以爱憎分明的情感,撰成一联赞屈原:
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
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
衷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补充阅读
◇鲁迅评价屈原的作品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当今世上还有几人能像屈原那样有满腹的文才和廉洁的品质?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长叹兮以掩悌兮,哀民生之多艰”他忠君爱国(忧国忧民者)、锐意改革(政治家)、追求“美政”(理想主义者)、他廉洁刚正、勇敢无私无畏,他是一个失意失败者、天才诗人、道德自我完美主义者。?据王泗原校释本,《离骚》有372句,分93节,共2464字。这里节选的是《离骚》前面一部分,共46句。按习惯,《离骚》以节论,每四句一韵节,课文前44句为前11节,最后两句“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历来被认为后人添加的。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帝高阳”到“曰灵均”)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前一节(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时辰,后一节言皇考为诗主人公命名。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第二部分(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国家的命运,恐君王年老迟暮,表达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进而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从“昔三后”到“而改路”)。诗人先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前八句),而后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诉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后十四句)。诗人赞颂先古三王和尧舜时代的政治清明,重用各种贤才,表达了他举贤授能、革新吏治的政治理想。同时痛斥桀纣,批判党人群小,委婉地劝告怀王莫蹈昏君亡国的覆辙。他希望楚王仿效明王圣君,而怀王却被小人包围,听信谗言,致使诗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他指天为证,耿耿忠心。最后又以婚约失败为喻,表达了变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发出对楚王昏庸无能、反复无常的痛心。
课外选读屈原《涉江》、《国殇》等诗篇。
【相关阅读】
○屈原青铜像矗立在屈原祠中心的大坝上,通高6.42米,像高3.92米,总重3吨。设计者根据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思想与性格而设计铸造。头微低,眉宇紧锁,体稍前倾,迈动右脚,提起左手,两袖生风,表现出屈原爱国爱民的满腔激情和孤忠高洁的精神境界。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后稷、文王以及齐桓、晋文和楚之三后等,热烈颂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宁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齐、伍胥及楚之子文等。他还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些非圣之君如桀、纣、羿、寒浞、浇等。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这些都是针对现实而发的。“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离骚》),耿介,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对国君的最高要求。所谓贤臣,则以伊、傅、吕、宁为楷模,而不以贵胄为对象。这就是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的意思,屈原在讲到贤臣时,往往用忠贞、忠诚、忠信这些辞语。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敢于坚持真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古代贤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现。
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毛泽东高度评价屈原:是一个不朽的形象
12月,毛泽东在访苏旅途中,常与苏联翻译、汉学家费德林交谈。费德林常就中国文学的若干问题向毛泽东请教,毛泽东也就此侃侃而谈。费德林将这些谈话作了记录。这些谈话实在是很精彩的诗话。
费德林请求毛泽东谈《诗经》,他认为《诗经》“无疑是中国诗歌的最高典范”。
毛泽东说:“《诗经》是中国诗歌的精粹。它来源于民间创作。都是无名作者。创作的年代已经无法查考。这本文献把过去那个久远的年代同我们拉近了。《诗经》代表了中国早年的美学。这种诗感情真切,深入浅出,语言很精练。”
费德林问:“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几千年来《诗经》一直是中国诗人模仿学习的样本呢?”
毛泽东回答:“是的,这是没有问题的。可以说《诗经》中的诗歌对后来每个有思想的诗人都产生过影响。问题在于如何理解这些古代的民间创作。这是问题的实质。对于那些不理解或者曲解了的人我们就不必去说了。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那些不仅理解,而且试图模仿这种古代诗学的人。他们模仿的不仅是它的修辞特点,而且继承了《诗经》中民间创作的内容实质。”
“您指的是在追随无名前辈的创作方面最有成就的诗人吧?”
毛泽东说:“是的啰。可以说,这是语言艺术和诗歌形象发展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古代无名作者的天赋是把自己的思想意念变成简练的诗歌和歌谣。”
费德林说:“据中国文学史上说,在《诗经》的无名作者之后,首屈一指的该是屈原了,他是第一位有创作个性的诗人。”
毛泽东说:“哦,这是你喜欢的题材啦。不过这个问题谈起来就不那么简单啰。对,屈原生活过的地方我相当熟悉,也是我的家乡么。所以我们对屈原,对他的遭遇和悲剧特别有感受。我们就生活在他流放过的那片土地上,我们是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我们对他的感情特别深切。不过现在的人就未必啰,他们不一定理解屈原的伟大功绩。”
费德林说:“我想,由于乡土关系,同乡人哪怕隔了许多代,对屈原有一种直接的感受,他们对诗人的评价就更有说服力。”
毛泽东说:“可是,家乡人对屈原的纪念是很微不足道的。何况诗人的时代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对于他的命运,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费德林说:“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变革都会产生一些悲欢离合的故事。至于屈原,政治变迁是他个人的不幸。屈原艰苦地走过他的时代,他忧国忧民,力求挽救楚国的危亡。”
毛泽东说:“连年战乱使国家凋敝,民不聊生,楚国灭亡了,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接着开始了另一个历史过程,就是把那些分散的、互相争权夺利、争战不休的诸侯王国统一起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最后,它以秦始皇统一中国而告终,从而形成第一个集中统一的帝国。这对中国后来的命运产生了重要作用。这是事情的另一个方面。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还要专门来谈。”……
毛泽东说:“是的,这些都发生在我的故乡湖南,发生在屈原殉难的地方———长沙。因为这缘故,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费德林对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苏联读者也能看懂屈原的诗了。我们知道,屈原是很久以前的诗人,但也是属于未来的诗人,他用诗歌来表明自己的心迹,表达自己的真情。他的《离骚》向我们说明,有了生活体验才能写出诗来,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改变自己。”
毛泽东说:“是啊,屈原的功勋并不是马上就得到人们的承认。那是后来过了不少日子,诗人的品格才充分显示出来,他的形象才真正高大起来。屈原喝的是一杯苦酒,也是为真理服务的甜酒,诗歌像其他创作一样,是一种精神创造。”
费德林说:“屈原忧天下之所忧,痛人民之所痛。老百姓爱戴他,崇拜他,这也算是一种个人崇拜吧……”
毛泽东说:“是啊,这种崇拜不是屈原自己制造的,而是爱戴他的老百姓自发产生的。这种崇拜一直延续到现在,难道能怪他吗?我们不能为别人负责,老百姓树立他们所需要的权威和偶像,这是他们的事,我们不能对此负责。我不认为这是他的错……”
◇◇屈原不仅看重自身的“内美”,而更注重“修能”。在《离骚》中,屈原多次以花草象征自己所追求、所修炼兰心蕙质的人格: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我把蘼芜和白芷都折取了来,和秋兰纽结着做成了花环)。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我已经种下了九顷地的春兰,又栽了百亩秋蕙,我把留夷与揭车种了一大片,还夹杂着一些杜衡与芳芷之类)。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揽木根以结苣兮,贯薜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俪俪。(我掘取细根来把白芷拴上,又穿上了薜苈落下的花朵,我把菌桂削直后再贯以蕙英,纽成了潇洒的花索馥郁婆娑)。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我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我把洁白的荷花缀成下裳。没人理解我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我的内心真正洁白芬芳)。
从以上诗句来看,屈原堪称“花迷”、“花痴”。但这恋花情结正是对应着屈原洁白芬芳的内心世界、高尚纯净的人格襟怀。为了维护自身人格的高洁,他固守着清贫廉洁,坚持着正确的治国强国谋略,抵制了小人的围攻而绝不同流合污,忍受着不被理解甚至遭到贬抑的巨大痛苦:
炖郁邑余亻宅祭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我抑郁不安,感受着孤独,我独自遭受着今世的贫穷困苦。即使死去,魂魄流散,也绝不肯同流合污,卑躬屈膝)。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世人各有所追逐的目标,而我专于爱好修洁。即使遭车裂我也不肯变更,难道我的心还会怕遭人威胁?)
屈原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做到了人格与诗格的高度统一。屈原以一生的遭遇证明了自己的人格和诗格。正是他顽强地维护自己人格的人生历程使他的诗格更高标,为中国诗歌竖立起一座旷世丰碑;他的诗格又成为人格的写照,为他的人生留下了真实的证明,使屈原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格具备了彪炳日月的永恒魅力.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503)| 评论(0)| 引用 (0) |举报
4、《诗经》两首
孔雀东南飞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屈原
屈原·离骚
离骚
2、浅谈屈原及《离骚》
(原创) 一曲离骚古今传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wanjp197
xjk36993
鹿鸣
fzywz
yzj65920
hongdawn
ar.Tenn
fcmm1995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
上一页 1... -1-1-1-1-1-1-1... -1下一页
页脚
公司简介 -联系方法 -招聘信息 -客户服务 -相关法律 -博客风格 -手机博客-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1
×
登录
欢迎通过百度搜索来到lbm1128的博客!
注册登录后,你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个人博客,还可以和博友更好的交流。
网易博客欢迎你的加入
请输入登录信息
用户名:
密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