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天电影院:物理教学指导意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0:35:09
初中物理
一、八年级物理
(一)教学指导思想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课程目标,不仅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注重了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新教材的内容顺序与过去教材相比有些不同,引人注意的是通常所说的“电学”放在了八年级,而“力学”放在了九年级,这个变化体现了指导思想的变化。新课标强调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对自然的热爱,而在过去的教学结构中,开始是测量,涉及自然现象不多,学生多感枯燥;不久在密度的学习中,出现了较复杂的数学计算,一部分学生开始掉队;其后在浮力的学习中又有更多的难题……在新教材中考虑到,学生对于电的内容很感兴趣,电学实验比较多,所以把电的内容放在了八年级。同时,初中声、光的知识更简单,也更有趣,所以它们在最前面。于是在八年级课本中知识本身的重要性相对下降,科学探究教学的重要性相对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教学过程与教材的指导思想溶汇在一起。
在八年级阶段,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3.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6.虽然八年级课本中知识本身的重要性相对下降,科学探究教学的重要性相对提高。但在课堂教学中,在注重科学探究教学的同时,应同样注重物理知识的教学。
(二)教学重点
第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以及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应该使学生了解振动使物体发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是一种波,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实际中既要合理地利用声,同时也要有效地控制噪声。这一章的教学,很多处可以通过实验和探究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应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简单现象的能力等。
第二章主要研究光现象及其规律,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速度、颜色;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和跟现代生活十分密切的两种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及其应用。对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要求做了较大的修改:反射定律降低到反射规律水平,折射定律降低到认识折射现象上。降低的目的是,尽量跟学生的认识水平吻合,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究中尝试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获得成功的信心,从而为学生学会学习打基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跟知识性的学习一样,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本章安排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有: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光反射时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具有知识浅、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的特点,由于结论容易获得,适宜初学物理的学生。
第三章主要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中心内容。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透镜及其应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课程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一个很好的范例。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和眼镜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光学仪器,学生应该对它们有所了解,教师应紧紧围绕透镜的应用展开透镜知识的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格观”三个方面都能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四章的教学应该使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会正确使用常用的温度计测量温度;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了解这些过程中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温度特点;知道液化、汽化现象,知道蒸发与沸腾过程中吸热,了解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快慢有关;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热现象,动手做好实验,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获得思考的基础,激发学生在探究物态变化跟温度的关系、理解物态变化跟吸热、放热的关系的同时,了解一些重要的科学思维方式。这一章的许多知识,跟气象现象联系密切,也与化学课的物质内容有关。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教材内容,积极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
第五章的核心是“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它们的电路中的基本规律。通过让学生研究基本的串、并联电路和一些基本测量,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在电流和电路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家庭电路的学习,受到安全用电的教育。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虽然“电”不是陌生的东西,但是它却让人感到神秘。为了让学生在开始学习电的时候就能消除恐惧感和神秘感,教材中一方面选取了“电路板”作为章首图直接导入“电与磁”的学习,另一方面,使用配文唤起学生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电的世界,同时让学生明白“一切复杂的东西都是由最简单的组合而成”的道理。只要从最简单的、基础的“电”学起,掌握其规律性的东西,“电”就不会那么神秘也不那么可怕,使学生认识到电是可操作的,并产生进一步探究其奥秘的兴趣。第二版八年级课本新增加了电荷的概念,希望八年级教师认真研读。
第六章首先给出电压和电阻的概念,然后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通过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得出欧姆定律,这是本章的核心。要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的探究过程和结论,知道欧姆定律揭示的是“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电学基本量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知道“控制变量法”这一重要的实验方法。在基本测量方面,要让学生在会用电流表的基础上,学会使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等,并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对学生进行伏安法测电阻的电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第七章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电能和电功率的概念,知道电流的热效应以及与电功率有关的安全用电方面的问题。重点在于电功率是量度电能转化快慢的物理量,以及电能和电功率的单位;学生应该会读取电能表的数值,并会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一章强调电能的概念,对电功只是一带而过,这种编写方式反映了新教材的两个基本理念:1、能量是比功更基本的概念,从更深层次上反映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2、重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生活经验的作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接触“能量”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有关安全用电的知识,在新教材中做了较大的改动,把安全用电的教学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放到“电流和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率”三章之内。这样处理有两个原因:第一,使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的电的问题多次出现,从不同角度反复学习,意在强调安全用电的重要性。第二,加强对于家庭电路和安全电知识的理性认识。
第八章主要讲述磁现象、电流的磁场、电磁铁及其应用、电动机、电磁感应及其应用。这些内容是后面学习信息传播常识和有关电能知识的重要基础。本章内容大多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电流的磁场、继电器、电动机、发电机等内容要尽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去学、去做,使学生认识物理是很有用的,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本章应注重指导学生学习、应用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思想,训练以实验为手段的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其目的有两个,一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二是培养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归纳、概括、想象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造发明的意识。同时也告诉学生,任何创造发明都是探索的成果这一基本道理。
第九章主要讲述了电磁波及信息的传递。首先用组合图的方式对通信发展过程进行回顾,使学生们对通信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有清醒的认识,了解通信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可感悟现代通信的快捷和方便。在这里要强调信息需要通过载体来传递。
(三)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1、建立探究性学习的思想和习惯
探究式教学就是用知识作为载体,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把传统教育中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化到以学生为中心;把科学内容和科学方法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把只重视传授知识转化到以知识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上。在新的课程理念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一个教学内容,同时还是一种精神,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贯穿本套教材的始终。
由于八年级的学生初学物理,所以教材中安排的探究过程比较单纯,线索清晰,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少。为使学生学习探究,在八年级(上),最初的几个探究都是非常简单的、定性的,例如第14页“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第21页“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几个探究都是一两步就能解决的。此后的几个探究逐渐复杂,到八年级(上)的最后,关于串联电路电流、电压关系的探究已经是十分完整的、典型的探究活动了。
八年级教材中电磁学的探究活动也比较容易进行,实验成功率比较高。例如,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虽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活动,但它的“猜想与假设”无非是A、B、C三点的电流哪处大、哪处小,可以很明确地表达出来;实验设计的难度也不大,一般都能想到用电流表进行测量,看看哪里电流大,哪里电流小。“欧姆定律”的探究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这个探究涵盖了探究的七个基本要素。教师要多注意引导,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步骤,帮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这里还涉及两个变量的问题,教师应适当介绍一下“控制变量法”。
刚开始时,许多学生不会、不习惯参与探究,教师要设法鼓励、提示、引导。学生能干的事情,教师不做;学生能说出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懂的问题,教师不讲。不顾惜时间,坚持下去,学生逐渐学会探究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探究的习惯:
(1)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自己形成知识结构的习惯,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认识新的知识。不管是探究活动、课堂讲授,还是资料查询、还是调查,都注意尽量应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2)注意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开始,是教学的最好开端,抓住这个机会,尝试应用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调查讨论等,极为重要。教学中,我们尽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动脑主动地发现提出问题,特别是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便因势利导,并大加赞赏和鼓励.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兴趣和习惯。
(3)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习惯和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所必要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方面,新课本示范得很好、很多,所以平常教学中,不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从电视、电脑、报刊、书籍、音像、事实、观察、实验、调查、访问等多渠道获取知识信息。
(4)注意讨论交流习惯的培养。探究教学过程的始终,都需要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合作,而交流合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交流讨论,只有通过充分的交流讨论,才能发现更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更迅速地设计出更好的实验方案,更快地发现规律。交流讨论又是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过程,所以我们尽量增加学生讨论机会,以便于讨论习惯的养成,为促进交流讨论习惯的养成,在学习情况评价表中专门设置了“小组讨论发言情况”一栏内容。
2、重视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物理课程应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教师应联系科学、生产、生活实际创设好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分析,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检查电路中是否存在故障,应用所学的电学知识排除家庭电路中的小故障。
在练习中要让学生分析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最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理论联系实际的视野可广阔一些,让学生通过参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来提高自己的学以致用的能力。如使用照相机时,如何调节才能照得更清楚。
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怀疑精神、创新意识、不迷信权威;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过程主要经过以下阶段:培养创新意识 → 激发创新欲 → 实施创新行为 → 形成创新能力 → 塑造创新个性.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可以在课外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如引导学生开展家庭实验,即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这样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家庭实验可以利用家庭中、生活中现成的器具或简单加工就可制成的器材,提倡“瓶瓶罐罐作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如:在一个陀螺的上平面用美术颜料涂上不同颜色制成“七色板”,用细绳抽动陀螺快速旋转就能做色光的混合实验。利用铅笔、导线、手电筒设计调光灯电路。
3、充分发挥教材中各栏目的教育功能
在新教材的每一节中,都设置有一些栏目,如“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想想做做”、“STS”、“科学世界”等栏目,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提问角度灵活、设置精巧、有很强的思考价值和教学价值,在教材结构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将这些栏目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可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会收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素质的综合效果。
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新颖、典型、兴趣、巧妙。例如:“科学之旅中”的吹乒乓球、声波的波形、声波传递能量、投影仪等,都非常好,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重要材料,我们想方设法全做,并没法增加一些演示,器材不足就借、自制,代用。
“想想做做”、“想想议议”中安排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极利于学生主动动手动脑,教师可以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议去做,让他们经历和体验。在发现和学到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脑动手的能力和习惯。在议和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协作精神。
“STS”栏目的内容,展示物理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有的反映出物理科学的价值,有的反映科学的方法。这个栏目的内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紧迫感,都是学生是很想知道的、很感兴趣的。
“科学世界”栏目,对某些有关的物理科学知识扩展性的介绍,把学生引入了科学的殿堂,其中有奇妙的科学知识、知识应用、教学内容的拓宽、科学的方法、妙趣横生的现象等等,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还有利于兴趣的巩固。
这些栏目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九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课程目标。在九年级教学中,应加强科学探究的教学、增加学生的活动(讨论、探究、制作等)以改变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有利于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
九年级新教材中的探究活动都是实验性探究,绝大部分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而过去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或测量性实验,相比之下,新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在操作上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在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上,要求却要高出许多。另外课本中利用身边易得的器材所做的实验比过去多,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身边。用身边易得的材料做实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价值不容忽视。因此技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做实验,积极开展家庭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九年级新教材中的许多知识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例如质量、速度、重力、杠杆、浮力等概念,因此在新教材的编写中,所有的科学内容在引入时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经验,列举了大量生活中的事例,加强了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和各种技术的联系,这点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这个理念体现出来,使学生理解社会生活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同时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九年级阶段,教师应着重提高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2)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3)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4)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5)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第十章的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观点和物质的一种属性,涉及到“宇宙和微观世界”、“质量”、“密度”、“测量物质的密度”等方面。“物质”是《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三大一级主题之一,教学内容涉及到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尺度、新材料等。本章从认识广阔无垠的宇宙入手,带领学生亦步亦趋地走进多彩的物质世界,经历从宏观到微观、由表及里的研究过程。同时贯穿两个重要的物理概念――质量和密度。世界是物质的,这不仅是物理教育的观点,也是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第十一章教材主要由运动和力两部分内容组成。机械运动现象是最普遍、最简单、学生也最熟悉的运动,但是用物理的视角来研究运动,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和技术中最基本的测量,学生应该掌握。“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一定的实验基础上,通过分析事实,进一步概括、推进得出的,渗透“理想化模型”的“实验、猜想、推理”等重要的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惯性、二力平衡等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逐步展开。
第十二章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节,分别介绍重力、弹力、摩擦力通过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它们产生的条件和特性,这些知识是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节,分别介绍杠杆和其他简单机械,通过学习应使学生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本章的知识跟生活和生产有密切联系,学生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教学中要注重训练以实验为手段,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注意联系实际把知识讲活,要多举实例,让学生分析。
第十三章内容在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力学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讲述压强和流体力学的有关内容。全章以压强为主线,把固体、液体、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等知识贯穿在一起,使本章的结构、编写的线索清晰。本章教材比过去增加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内容,以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能更为全面地了解流体力学的知识。浮力部分的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综合程度高,在新教材的编写中注意了这方面的问题,研究方法更贴近学生实际,对难度也有所控制。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好这个“度”,让学生能继续保持高昂的热情,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第十四章到第十六章,教材讲述能的初步知识。第十四章讲述的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在电学部分已介绍能的概念基础上,本章将继续探究能量中的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一些问题,进一步认识宇宙万物之间能的转化,以及能的转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应使学生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理解机械效率。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十五章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分子动理论,并进一步通过推理用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来解释宏观现象,为从分子结构观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得出内能的概念并进一步探究内能的改变。从内能的改变引入热量的概念,通过探究来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进一步引出比热容这个物理量。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讲述内能的利用,介绍内燃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并最终得出能量守恒定律。这样使全章知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十六章从能源家族入手,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能源,着重介绍了核能和太阳能,并简要介绍了人类历史不断进行着的能源革命,以及能源的大量使用给人类带来的环境问题。在《课程标准》中,与本章内容有关的目标有9条。其中与本章有直接关系的7条,按其内容特点分为四种类型:
(1)现象型目标:能结合实例,说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特点;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2)规律型目标:初步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3)人文型目标:能通过具体事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
(4)意识型目标: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从《课程标准》来看,本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形成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其他目标都是为了这一终极目标服务的。这一终极目标又为学生形成对包括社会问题在内的各方面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奠定了基础。
(三)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1、完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探究式教学就是用知识作为载体,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把传统教育中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化到以学生为中心;把科学内容和科学方法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把只重视传授知识转化到以知识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上。在新的课程理念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一个教学内容,同时还是一种精神,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贯穿本套教材的始终。在八年级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了基本的探究能力,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完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八年级的探究过程比较单纯,而九年级的探究活动则高出了一个层次,内容上丰富了许多。例如:九年级第13页“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第43页“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要用图像处理数据;第35页“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要求两次改变实验条件;第38页“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第83页“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实验的设计需要教师提示;第100页“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需要较复杂的数字计算……
九年级的探究活动中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例如:第60页“探究: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滑轮、弹簧测力计的精确度、可靠性要比电灯、电表差,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多些,探究的结论涉及是否省力、省距离,以及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场合等,比较复杂。第83页“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思维线索也比较复杂。
九年级的探究活动更加注重探究的过程,以往的教学过分重视终结性的要求,为了改变师生这样的习惯,新教材中特意安排了一些探究活动,课程标准对这些探究的结果并没有终结性要求,这样更有利于师生在教学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过程上。例如:第100页“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第111页“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进行其他探究活动时,也应更多地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2、加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物理课程应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教师应联系科学、生产、生活实际创设好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分析,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例如列车时刻表,是现代公民应有的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九年级第26页第1题。这题的计算很简单,但由于列车时刻表是真实的,它提供了很多信息,其中有些是与本题无关的,学生要从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就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能力。
在练习中要让学生分析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最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理论联系实际的视野可广阔一些,让学生通过参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来提高自己的学以致用的能力。如九年级第58页第2题,各种剪刀都是杠杆,为什么形状不同?各有什么优点?
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怀疑精神、创新意识、不迷信权威;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过程主要经过以下阶段:培养创新意识 → 激发创新欲 → 实施创新行为 → 形成创新能力 → 塑造创新个性。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可以在课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如引导学生开展家庭实验,即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这样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家庭实验可以利用家庭中、生活中现成的器具或简单加工就可制成的器材,提倡“瓶瓶罐罐作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如:“自制天平”、 “自制弹簧测力计”等,
3、充分发挥教材中各栏目的教育功能
在新教材的每一节中,都设置有一些栏目,如“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想想做做”、“STS”、“科学世界”等栏目,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提问角度灵活、设置精巧、有很强的思考价值和教学价值,在教材结构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将这些栏目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可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会收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素质的综合效果。
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新颖、典型、兴趣、巧妙。例如:“科学之旅中”的吹乒乓球、声波的波形、声波传递能量、投影仪等,都非常好,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重要材料,我们想方设法全做,并没法增加一些演示,器材不足就借、自制,代用。
“想想做做”、“想想议议”中安排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极利于学生主动动手动脑,教师可以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议去做,让他们经历和体验。在发现和学到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脑动手的能力和习惯。在议和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协作精神。
“STS”栏目的内容,展示物理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有的反映出物理科学的价值,有的反映科学的方法。这个栏目的内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紧迫感,都是学生是很想知道的、很感兴趣的。
“科学世界”栏目,对某些有关的物理科学知识扩展性的介绍,把学生引入了科学的殿堂,其中有奇妙的科学知识、知识应用、教学内容的拓宽、科学的方法、妙趣横生的现象等等,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还有利于兴趣的巩固。
这些栏目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中深化素质教育
提高全民族素质,分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也是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1) 物理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主要是指结合物理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审美教育。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物理知识,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规律的一般科学。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是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反映,它既受辩证唯物主义的制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介绍中外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我国历史上对科学技术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介绍我国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成就,讲述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发展前景及国家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为祖国和家乡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审美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中蕴含着大量美的因素。因此,物理教学必须贯穿审美教育。并且除了科学美之外,还要体现艺术美。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蕴含着内在的多种形式的科学美,例如对称、和谐、简洁、多样统一等,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感受、理解乃至鉴赏和模仿这种内在美。其次,物理内容在表达形式上具有形象的艺术美,它有助于科学美的传递和强化,在表达形式上包括行文、内容、以及教师在教学时的言行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把握学生心理的情况下来组织教学。
(2)物理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
科学素质不仅体现在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水平上,而且还体现在科学的求实精神,运用和探索科学的能力,以及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文化知识与修养上。
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掌握社会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并相应地训练某些技能技巧。与此同时要特别加强对学生物理能力的培养。大家知道,物理学的根本特点就是以系统的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学习物理必须从观察和实验出发,把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进行高度的分析和概括,或运用数学作为推理工具,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概念,建立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得到反映客观事物性质的基本规律,最后运用它们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说,学习物理有三个基本环节:观察和实验、思维、运用。此外,现代社会需要人们具有自我深造能力和进行创造思维的能力。结合学习物理的三个环节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至关重要。
(3)物理教学中的身心素质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除了思想素质和科学素质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身心素质的教育,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是直接影响认知效果的意向因素,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诸方面。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素质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如果学生对物理兴趣下降,物理学习质量也往往下降;而端正了学习动机的学生,发扬刻苦的精神,很快就提高了学习成绩。同时,非智力因素还影响着学生对智力因素的融会贯通。知识的融会贯通是比较困难的事,越是困难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就越明显。明确的动机有利于树雄心,顽强的意志有助于失败后恢复信心。此外,发现事物间的联系,融会贯通,还需要灵感和顿悟,灵感和顿悟只有在积累和机遇相结合的基础上才容易发生,而浓厚的兴趣,美好的情感,将有助于不倦地积累和经常保持心理上的期待。
在物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以及独立思考的精神等。
(4)物理教学中的劳动素质教育
物理教学中的劳动素质教育,是通过揭示生产技术与物理学之间的联系,通过对物理实验操作的熟练掌握所展开的劳动技术教育。其基本内容包括,通过物理科学的发展与工程技术发展的关系,以及科技发展与工程技术发展的关系,进一步理解科学与技术、技术与生产力的密切而普遍的联系;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深化劳动观点的内涵,培养实际动手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运用物理知识完成生活和生产中某些简单劳动的技能与技巧。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将对学生的思维、观察、动手等各方面进行训练。物理实验能力的增强,能帮助学生在实际劳动中全面考虑和具体处理问题。物理实验的具体技能技巧,不但能提高学生肢体反应的灵敏、准确、和谐,而且有些技能技巧可以直接丰富学生的劳动技能。例如常用工具的操作、基本量度仪器故障的排除及某些异常现象的防范与处理等等。这一切,给物理教学落实劳动素质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三、初中教学进度与考试安排
1.2005-2006学年上期非毕业年级
学期
年级
进度
考试安排
考查内容
八年级
上期
八年级上册
06年1月中旬
八年级上册
下期
八年级下册
06年6月中旬
八年级下册
2.九年级
阶段
时间
教学进度
考查内容
讲授新课
上期
第十章至第十四章
第一轮复习
2006年4月中旬
九年级全册及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过关
第二轮复习
(单元复习)
第二次质量预测前
第三轮复习(热点专题复习与模拟演练)
2006年6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