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万鑫建安劳务法人:乔永锋:世纪聚焦 汽配打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7:38:38

触目惊心:市场上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汽配的三分之二为仿制和假冒配件,估算总金额20多亿元;近两年中端掉770个制假售假窝点,查处金额达9000多万元;在近日的一次打假中一举端掉7个制假售假窝点,查处金额达289万元………

  全国打假联合行动以来,各执法部门携手采取行动,秋风扫落叶般的席卷全国各制售假冒伪劣产品集中的地区,以强大的高压态势极大的抑制了制售假冒伪劣的违法行为。假冒伪劣汽车配件,在全国打假联合行动中再一次被列为打假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无论是质监、工商还是监察、公安,执法部门的每一次大规模打假行动,无一例外地都把假冒伪劣汽车配件作为专项打击的重点,可见其危害的严重性。

  去年的岁末,没有太多汽车促销的信息,而汽配打假,则成了汽配市场告别2000年的主旋律。

 

假冒伪劣为何难除

 

  目前,国内汽车配件市场极其混乱,假冒伪劣产品严重泛滥。假冒汽车配件发展到这样猖獗的地步,也决非偶然。业内人士分析汽配打假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主要包括:

  1、价格差别悬殊。假冒伪劣配件因其生产成本极低,反映在售价上,往往比正牌配件低得多,个别情况下,只是正牌配件的十分之一。例如,一种桑塔纳轿车车灯,正牌为333元,假冒品为35元。正是低廉的价格吸引了许多购买者,但是,这也为我们的汽车厂家及正牌配件厂家如何降低成本提出了难题。

  2、缺乏国家强制性技术标准。汽车配件的质量严重关系到行车安全,劣质配件极有可能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假冒配件和仿制配件粗制滥造,质量低劣,因其制造成本低,价格往往比纯正配件低得多。但是只要不侵权,就可以在市场上畅通无阻,而现有的国家强制性技术标准却少得可怜,并不足以阻止假冒伪劣配件的存在。

  3、现行法律软弱,执法力度不够。现行刑法规定,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罪的惩处按照销售金额计算。一些造假者长期生产假冒产品,偶尔被查到,其已经实现的销售往往无从查证,一般也就是罚点款了事。即便是按照销售金额计算,已经构成犯罪的案件多数情况下并没有被移送司法机关,有时司法机关也不愿意接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司法机关不愿意接收,因为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犯罪、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属于自诉案件,应当由被假冒或被侵权的单位自行起诉并举证。

  4、地方保护和部门利益驱动。在一些地区,假冒配件的生产销售已发展成一种产业,一些中心城市的汽配城或汽配街成为假冒配件的集散地点。因此,有些地方政府将打假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对打假工作敷衍了事,甚至阻碍打假工作。

  5、保险公司违法理赔。保险公司为降低理赔费用,指定非汽车厂家特约的修理厂修理事故车,并按照假冒配件和仿制配件的价格向用户理赔。这在全国各地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这种行为给假冒伪劣配件造就了巨大的生存空间,更是侵犯了广大汽车用户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6、公款消费。这正是中国的汽车市场与其他许多国家不同之处,反正是公家的车,用上了假冒配件,出点问题也不至于花力气去投诉,索赔,这正是许多单位用车人的心态。这就在相当程度上掩盖了假冒配件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很少使用正牌配件的马路维修点业务操作往往非常不规范,虚开发票、违法提供回扣等现象严重,如此吸引了许多公款消费的驾驶员。

  7、执法人员腐败。个别基层执法机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从造假售假者处获得利益、借打假之名向企业索取各种好处的也不乏其例。例一:某执法机关为执行上级通知,组织召开一个打假工作会议。组织者通知某公司提前两天到达,该公司表示不理解,他回答说:“帮你们打假也很辛苦,难道你们没有什么安排吗?”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汽车制造厂家没有什么“安排”,后来请求该执法机关查处某地的假冒窝点,却一拖再拖没有下文。例二:在江苏无锡的一次打假中,被查处的配件商店老板事后说:工商和公安这边早就搞定了,可是我没想到技术监督局也能打假。

  8、被收缴配件的善后处理不当。因为缺少法律规定,目前,不少执法机关对所收缴的假冒配件,往往是去除“标识”后继续实现其“使用价值”而销售出去。但是,汽车配件与一般商品不同的是,这些配件往往是专用于某种车型,再流入市场,其对于汽车厂家及用户的侵害依然存在,对于汽车厂家来说打假因此也将失去意义。这就严重挫伤了一些汽车厂家打假的积极性,以至于有汽车厂家不愿意急需打假。

  9、对汽配"市场"存在错误的认识。2000年8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成都召开一个汽车配件打假会议,委托全国汽车配件行业协会组织和筹备会议。汽车配件行业协会所代表的利益与汽车生产厂家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因为,汽车配件往往具有专用性,一种配件只能在某个车型上使用,有关该配件的技术一般也应该是该车型开发者的知识产权,而汽车生产厂家则不太会向市场供应配件。因此,对于许多配件品种,不应该存在什么市场,所谓的市场只是假冒配件和仿制配件的市场,至少可以说它不是主流市场。

 

汽配行业急需大力发展

 

  用了很大篇幅讲汽配打假效果不佳的原因,是想引起大家严正的关切。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使很多人认识到,中国本来就很脆弱的汽车配件工业如果继续遭到假冒产品、走私产品的侵害,将会陷于灭顶之灾中。它也将会使中国的汽车工业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就在三年五载之后,完全沦为国外汽车厂家的整车组装工业,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汽车工业也许就不复存在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汽车零配件工业应该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最后防线。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汽车行业基本延续生产和销售两大环节,而售后服务则不在汽车生产厂家的范围内。多数厂家的售后服务由星罗棋布、遍布全国大大小小的汽车修理厂来负责,而这些修理厂姓“公”的大都归属交通局,其资格认证也归劳动部门和交通部门联管;至于街边道旁"补胎修车,供应配件"的路边店,除了向工商税务交纳费税外,无人监管。

  长期以来,“重整车轻汽配”的发展思路,使得中国汽车工业一直是瘸着腿走路:整车腿粗,汽配腿细,因此步履维艰。虽然,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零部件可以自制,桑塔纳国产化率已达90%以上,奥迪A6、上海别克、广州雅阁等车型的国产化率也达到40%,但是由于这些汽车零部件专用性强、技术标准要求高,因此一般汽车零部件厂家难以承接。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对进口汽车零部件的需求大增。由于零部件采购全球化的趋势,相对于整车而言,中国在汽车零部件的问题上,在进入WTO以后受到的冲击最大。这是因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厂家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低,因而市场占有率很少。上海别克的车灯外罩的生意被台湾汽配厂商夺走就是很典型的例子。特别是著名的汽车销售商唐诚,进军大陆后首先是经营汽车维修业,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为知名汽车厂家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设施,进而完成销售、配件、维修三位一体的售后服务体系。

前面讲到,传统的汽车消费链条只有两个环节,而国外是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三者结合,这就使得零配件的供应既有专用性,又有可靠性,货真价实。目前,神龙公司在全国已有1057家经销、售后服务和零部件供应商,分布于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248个城市和地区,就像加油站一样,汽车消费的最终保障是在售后服务的载体--维修站,设点的最大问题是提供纯正价廉的汽配。奥迪A6在生产批量达到500辆的时候,已经在全国开始建立23个销售及售后服务站,他们计划今年建立57个服务站。

  德尔福是全球五大售后市场供应商之一,日前已在中国推出汽车售后市场业务,以统一的“德尔福”品牌,提供全线的售后市场产品,满足各种车辆的需求,同时为售后市场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和支持。这又对我们汽车行业薄弱的售后服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汽车工业的最后防线

 

  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绝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特别是零部件生产企业的散、乱、差,使得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无法应对进入WTO以后的局面,特别是像德尔福汽车系统公司这样跨国公司的挤压。

  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签字后,美国谈判代表巴尔舍夫斯基说:“汽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我们同意中国在2006年后而不是在2005年以前将关税由目前的100%-80%降低至25%,作为交换,我们将得到提供购车贷款的权利和全程分销权,这对我们汽车生产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巴氏的这番话,暗示了国外汽车企业对中国汽车业销售环节利润的渴求,意味着国外汽车公司可以合法地在中国从事购车信贷,经营汽车进出口贸易权、批发、零售、维修、运输、租赁和保险等业务。而且,在此期间,汽车零部件的关税将由目前45%降至10%,同时汽车国产化政策和差别关税政策将取消。但正是基于这个差别政策,使得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头,不少军工企业也转产汽车零部件。

  在取消这些强制性和保护性的优惠条件后,特别是中国政府一旦给予德尔福汽车系统公司这样的跨国公司以汽车零部件的贸易权和分销权后,国内整车厂将会大批量改用国外技术含量高、质量好的零部件,从而使国内十几年来形成的零部件企业大量倒闭。而生存下来的,也许只能去生产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创汇率的零部件。现在风云一时的国内汽车厂也许将沦为低附加值的整车组装厂--因为零部件为外人控制,本国自有的汽车零部件创新开发和升级换代不复存在。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面对汽配假货泛滥,使一些汽车行业的有识之士开始对具有自主开发和自有知识产权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前途感到失望。汽配打假给我们的警示是严重的,如果最后一道防线被自己搞垮了,中国的汽车工业真的就危险了。

 

汽配打假任重道远

 

  假冒汽配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场又一场声势浩大的“打假”活动连续在全国范围开展起来。成绩不可否认,但是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两年时间里,上海大众配合政府共查处假冒伪劣产品金额9000多万元,这相对于庞大的假冒配件市场来说,仅仅是很少一部分,并且许多品种的配件被假冒的情况却越来越严重。

  假冒汽车配件的问题象一个顽症久治不愈,打假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在努力缓解症状时,更应该从根源上采取切实的措施来应对。

  假冒伪劣这个沉重的话题,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遗憾,更多的是思考………

                                               

  

乔永锋2001年1月发表于《长春日报》、《吉林日报》、《吉林科技报》、《城市晚报》、《汽车信息》杂志等多家长春市的主流报刊杂志

 


     乔永锋(乔永峰)同志  中共党员,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为吉林省优秀毕业生。自1996年进入传媒行业10余年来,在中央及地方媒体上发表文章1500余篇,共发表文字累计达800余万字。曾担任《汽车信息》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信息经理、团委书记;中华全国工商联汽摩配用品业商会专职副秘书长,全国汽车配件市场联合会专职副秘书长、《中华汽摩配》杂志总编、《中国汽配报》总编、《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主编等领导职务。

     现担任中国汽车后市场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汽车汽配用品行业联合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汽车配件用品市场协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汽车行业品牌推展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汽配用品行业总评榜组委会主任、中国汽车工业配件销售公司策划推广部部长、全国汽车配件交易会组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汽配市场》杂志总编、《中国汽配用品商报》总编等职务。

    从事汽配用品行业多年来,曾多次出席行业高层论坛(峰会)并发表主题演讲,以其睿智的眼光、独到的视角、犀利的文字、深刻的分析,积极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摇旗呐喊,为促进中国汽配流通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作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