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劳务发票税率:陆英九:拆迁伦理:父母官VS衣食父母(南方都市报 2009-12-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20:01:51

[V评]拆迁伦理:父母官VS衣食父母

类别:时事评论 作者:陆英九 原创 浏览量:608  发布时间:2009-12-09 手机看新闻
版次:AA30 版名:众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最流行的普及性国学读本《弟子规》开篇就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中国传统伦理是家国一体、忠孝一体,臣以君为父,民以官为父,因此有“父母官”之说。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沧桑巨变,但有两个东西因为扎根最深所以没有实质改变,一是集权型垂直行政管理体制,二是与该体制相适应的核心纲常伦理。迄今为止,这两个东西依旧是中国社会运转的轴心。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拆迁问题,很刺眼地曝露出那两个东西的强悍。在拆迁问题上,尽管最终需求者是地产商,但台面上直接对立的是官员与老百姓。官员有本能的“父母官”心态。对于政府的征地要求,官员要求老百姓配合,就是要“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如果老百姓因此上访,官员必然大怒,坚决要求老百姓“出必告,反必面”,至于老百姓是否“居有常,业无变”则拒绝关心,拆了房子让老百姓“居无常”,拆了街道让老百姓“业有变”,都不管。如果老百姓嫌价格低,谈不拢,官员就会给老百姓讲大道理,总之一句话“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对于政府看中的地块或者房屋还是要“亲所好,力为具”。如果谈崩了,政府就会强制拆迁,面对官员带领的铲车,老百姓应该认为这是体现自己孝心的好机会,所谓“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嘛!如果在铲车面前还敢抵抗,那就别怪政府不客气了,老百姓只能自作自受,“号泣随,挞无怨”了。

    然而,时代毕竟不同了,老百姓已经从子民演变为公民了,公民意识越来越浓厚了,保卫家园的勇气越来越强悍了。面对国家过时的法律和政府过分的索取,公民都尽力做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拒绝公民合理请求,而且对公民采取“挞”的手段,公民在“号泣”之外,就不再“无怨”,而是会怨气爆发,抱怨之外,可能自戕,也可能“反挞”。公民令官员震惊、愤怒勇气从哪里来?就是公民越来越认识到“父母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衣食父母”时代,老百姓是政府和官员的衣食父母,也就是纳税人。官员不是什么神灵,也不是什么祖宗,而是一份与掏大粪、摆小摊、开机器、码文字一样平等的职业。有了这种认知,公民就有了站着跟官员说话的底气,就有了捍卫自己利益的勇气。

    如今的问题是,老百姓在从子民向公民转变,但官员还没有从老爷向公仆转变,公民树立起了“自己是衣食父母”的意识,但官员还没有放下“自己是父母官”的意识,在此价值、伦理、体制转型时期,冲突就变得格外激烈,格外刺眼,而且冲突双方都理直气壮,都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尽管改变目前有所停滞,但时代的车轮不会停歇,中国不会走回头路,“父母官”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官员别指望通过强力手段或者所谓说服教育手段让公民重新成为听话的子民,而应该顺应时代,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真正实现高喊了60年的公仆化。

    在官员成为公仆之后,公民与公仆的对话会积极、温和、理性,悲剧就不会再上演了。

    □陆英九(选自天涯时空[南都众论]投稿专区,地址: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ews/1/151916.shtmlt)

http://gcontent.nddaily.com/3/60/360136214356045a/Blog/f3c/6f0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