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东部世界城靠谱吗:从《牙螺》解析传统工笔画的用线(完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5:10:09

从《牙螺》解析传统工笔画的用线(完稿)。

  从郑乃珖的作品《牙螺》解析传统工笔画的用线
                                                                                     作者:夏日女人茶      2008年1月17日完稿于知不足斋

    郑乃珖前辈是当代著名的工笔画家,其画风在南方影响极大,所绘青铜器、朱砂石、海鲜等已经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其线条功力极为深厚,当代画家中,他的古典用线功底除了田世光以外,我个人认为几乎无人可及。其美术教育方面也非常出色,桃李满天下,郑大乾、檀东铿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福建一带,画工笔花鸟的画家或多或少都受到这位大师级人物的影响。
    传统画风中,线是一幅画面的灵魂所在。虽然不如色彩、构图在画面中占有主要的视觉效果,但是真正的行家关注一张传统工笔作品时,第一眼看到的必然是本质的“线”。在我以前写的文章中,曾经谈到过古典画风中线的运用主要从空间、结构、明暗、质感这几个方面出发,高级阶段还需要掌握虚实、节奏、疏密、揖让等要素。郑乃珖先生的这张作品正好给我们做出了完美的范例。中国的古代画论中对线条的研究文章自然也不少,但是很少有结合现代美学基础细致而系统的的解析范文,本文力求从线条的基础层面去解读这张作品中的种种用线技巧。

    一、线条的节奏变化(解析图A处):竹竿上面一根横线原本很挺拔,一般画家处理到这里的时候可能都是铁线描为之,郑乃珖前辈则是微微上翘散锋虚收,紧接着虚笔少许回锋顺切入纸,线条有些渐粗果断顿笔,再折向成很有弹性的圆弧下行,徐徐弱收。这样,这个局部的线条无论是线条的粗细、直曲、运笔都有了丰富的变化,节奏、韵律感非常强烈而优美。

    二、线条的空间变化(解析图B处):大家注意这里的线条粗细变化很明显,因为这里正好是圆形篮框由前方转入到后方的关键骨点,依据我们的“近粗远细”的原则就不难理解这里的粗细变化了。这种粗细处理也是完全符合线条的空间变化要求的。

    三、线条的阴阳变化(解析图C处):这个局部的线条粗细变化也很明显,这里的物体是一个圆筒状,质感上也是完全一样的,按道理说粗细变化应该不会如此明显。但是我们在处理线条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法则就是“阴粗阳细”。中国画虽然不讲究“定点光源”而主要体现“正面平光”,但是人们在感受光线的时候还是会接受某种“心理默认”的,譬如“植物向阳(也就是花头朝向的那边可以亮一点)”、“光由上至(也就是光源从顶部下来,物体的下方的暗面可以适当的染的面积更大,如花头下方的叶子等)”。这张作品的线条变化即体现了线条的粗细随着明暗(阴阳)的不同而产生了粗细变化。

    四、线条的结构变化(解析图D处):结构是西画素描中一个重要的元素。画过素描的朋友都知道基础训练的时候有一种常用的素描技巧就是“结构素描”。所谓的“结构素描”就是去除物体表象的明暗、斑纹、色彩等画出物体最本质的结构组成,甚至很多时候描绘物体的时候要当作物体是透明的状态来绘制。而结构素描中,最需要我们首先抓准确描绘的部位就是各部位的“骨点”,也就是面与面的交界处和体与体的衔接处。这张局部的“骨点”处就是正出于篮筐下半部的锥体往上部转为平滑的碗状体的重要转折处,所以线条特别强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五、线条的焦点处理(解析图E处):一幅作品中,用线除了遵循我以前所说的一些变化以外,作者根据画面重点要求来做出适当的主观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三个牙螺既有根部线条重的,也有尾部线条重的,还有接近铁线描的。因为在这个局部中,三个牙螺所组合而成的局部上来说,重心是处于画面上标注“E”的那个部位,而我们的线条只有加粗加重才能更好的吸引观者的视线,所以,作者在绘制这个局部的时候自然也就会下意识的这样进行了粗细处理。虽然从某些方面来说并不见得合乎我们所强调的空间、质感、明暗等要素,但是画家根据画面需要进行局部的夸张或削弱显然是更重要的。而且,此处线条变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行笔习惯问题,从左往右顿笔起笔至右方细笔收锋显然比逆向而行要顺手许多。

    六、线条的曲线变化(解析图F处):这里只是描绘了一个小小的牙螺,在原作中我想这个大小不会超过1.5厘米吧。但是就是在这样狭小的范围内,大家看一下这里线条的曲线变化是多么的优美!曲线的变化流畅自不必说,那种行笔的重点全在重要“骨点”处,线条的方向变化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般,无丝毫运转生硬之处。牙螺尾部的两根线条交叠处更是回锋自然含蓄,传统工笔那种“绵里藏针”的用线要求体现的非常淋漓尽致。

    七、线条的虚实变化(解析图G处):篮筐的上部结构相对简单,并没有过多的结构变化,一般画家在描绘到此处的时候大概也没有什么过多的变化。但是郑乃珖先生巧妙的利用微妙的空间差距和细微的结构转向(骨点虚化处理),线条少带入少许兰叶描的手法转换为平滑的游丝描,让这根长线的神采立刻焕然一新。

    八、线条的揖让变化(解析图H处):其实用线和写字一样,也要讲究腾挪揖让的。学过书法的朋友都知道,有些字的某个部首横画特长,那么隔壁的部首肯定就要为了让开这个主笔划而作出某种调整,书法中甚至大幅度改变另外一边笔划的位置也是很常见的。譬如楷书中的“喻”字,口字部分就完全往左上方写去,就是为了让开右边的人字那一撇。这个局部中,为了突出前面的牙螺,处于后方的竹篮结构线明显的空出不少的空间,这样视觉上前方牙螺就会更完整的凸显出来,这是一种高超的处理手法。
    行文至此,这张作品的解析就基本结束了。希望广大的初学朋友能根据原图以及局部解析图仔细的琢磨郑乃珖前辈用线中的种种妙味。郑乃珖先生的用线以豪放而不失规矩著称于世。其中的理性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工笔画本就是一工整细致的画种,不像写意那样以气势笔墨取胜。所以,扎实的技巧训练以及灵活的理论解析都是必须的。很多时候,对前贤画作的解析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能让我们更清晰的通过前贤的眼睛来看待这个世界。“读画”很重要。
    与各位爱好工笔花画的网友共勉。

附件

郑乃珖《牙螺》.JPG (254.47 KB)

2008-1-13 16:01

线条解析示意图.JPG (226.73 KB)

2008-1-13 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