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基:G20五大教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42:29
美国前美国财长劳伦斯?萨默斯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指出,20国集团(G20)领导人首次聚在一起应对金融危机是将近三年前的事情了。与现在一样,当时人们对某个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金融基本面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与现在一样,当时各国政府若不向普通民众和中小企业提供远超出他们需要的支撑,就很难给他们带来他们所需的金融稳定。与现在一样,当时摆在眼前的挑战是遏制金融恐慌,更深层次的挑战则是为重新实现全面繁荣奠定基础。
世界避免了当时看上去很可能会发生的萧条,但我们面对的前景却很难令人满意。在G20峰会于戛纳召开之际,我们能从过去三年的经历中汲取什么教训?世界各国领导人(尤其是欧洲领导人)如果忽视下列教训,后果会很危险。
首先,宣布含糊不清、试图以极小努力换来稳定局面的计划,更有可能导致问题恶化、而非解决它们。这方面的例子包括:前美国财长汉克?保尔森提出的“超级结构性投资工具”(super-SIV)计划,该计划后来流产;保尔森的继任者蒂姆?盖特纳提出的首项金融危机解决方案;以及欧洲为解决欧元区危机陆续做出的多项努力。而那些取得成功的政策,比如美国最初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中国出台的刺激措施或者瑞士近期稳定本币汇率的努力,都是以超出稳定局势所需最低要求的明确行动为基础的。这意味着,只有宣布力度远超出现有提议的明确方案,才能把欧洲主权债务息差压低足够的幅度,从而令市场相信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具有偿付能力。
其次,政策制定者发表的不可信言论最终削弱了信心。就像一只会响十三声的时钟一样,否认明摆着的事实或声称自己知道不可知情况的政策制定者,无论再说什么也不会有人相信。这方面的例子包括:2008年监管机构断言大银行拥有充足的资本金;有关方面宣称今年夏天美国出现了复苏;以及最近宣称希腊没有违约。投资者为何要把自己的命运押在极力否认希腊违约的欧洲当局提供的违约保险上呢?人们越早认识到迄今提出的杠杆化欧元区纾困基金的构想不合逻辑,就越能早日解决这场危机。
第三,遏制系统性金融风险不足以恢复增长。美国信贷市场到2009年底已基本恢复正常,但由于需求疲弱,经济增长不足以让失业率下降。即便欧洲的金融状况恢复正常,我们也很难看出有什么因素可以推动那些实施紧缩计划的国家的增长,因为紧缩计划会导致收入减少、需求下降。欧洲经济形势不稳将导致进口需求下降,如果银行通过收缩来提高资本金比率,信贷供应也将萎缩。
第四,主权信贷危机的最大风险并非来自肆意挥霍,而是来自增长缓慢和通缩。四年前,西班牙和爱尔兰被视为财政清廉的楷模。它们的问题是由经济和金融体系崩溃造成的。对负债累累的国家而言,如果债务利率长期远远高于名义增长率,那么压低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就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关方面在分析紧缩措施的时候总是过高估计它们的功效,忽视了它们给经济增长、通胀乃至未来税收收入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全球经济恢复适度增长,赤字问题将是可控的。如果没有增长,减轻债务负担多半是不可能的。
第五,扩张性财政紧缩理论在当前环境下可谓自相矛盾。人们常说,坚决削减赤字会促进增长。这种说法在有些情况下是正确的。上世纪90年代的加拿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一开始的利率非常高,并且拥有一个快速增长的邻国,此外还允许本币贬值。而现在,安全利率已经非常低;依赖快速增长的邻国也不可行,除非中国和德国等盈余大国改变政策;欧元区赤字国家更不可能对它们的主要贸易伙伴采取本币贬值策略。相反,正如英国现在的情况所表明的那样,财政紧缩导致了经济收缩。如果央行不采取行动抵消财政紧缩对需求产生的负面影响,情况会更加糟糕——欧洲目前的形势就说明了这一点。
这些都是需要汲取的惨痛教训。对G20来说,如果无视市场动荡、赞扬欧洲最近达成的协议,发誓维持当前的全球增长轨迹、口头上要求盈余国家做出调整,那当然要容易得多。但那样做会造成灾难,因为这场危机的终极教训是,信心和自满其实是自我否定的预言。世界经济现在面临的危险,不亚于过去30年间的任何时候。只有当政策制定者感受到与这种危险相称的不安情绪时,他们才会采取必要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