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恒隆热能设备:叶自成:用易经思维看后危机时代国际格局新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15:13

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叶自成:

 

 

用易经思维看后危机时代国际格局新特点

 

 

 

 

 

 

 

 

编者按:金融危机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今天的国际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复杂的新的情况。在全球化、多样化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后危机时代,人们过去用以概括国际格局的那些基本概念,无论是单极、两极还是多极,都无法准确地概括今天的国际格局的特征。11月6-8日在北京举办的北京论坛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叶自成教授认为,必须抛弃陈旧的极化概念,寻找更能客观反映当今国际格局特征的新概念;金融危机后国际格局的最大变化,就是大国作用的相对减弱和小国作用的相对加强,极化国家的相对下降和非极化国家的相对加强,极与非极之间,大国与小国之间,正在出现过去没有过的复杂关系,用易经思维来看,可以说当今的国际格局出现了多结构并存、问题极和极中极的新的特点。

 

  专家简介: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传统“极化思维”对国际局势判断的三个误区

 

  记者:金融危机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在全球化、多样化发展的世界形势下,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全面、准确地判断当前的国际形势?

  叶自成:正如过去人们观察政治经济文化的主要和基本的思维方法,主要都是西方的思维方法一样,人们观察今天的金融危机后的国际格局的思维,也深刻地受到了西方的极化思维的影响。

  所谓国际格局,主要就是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而所谓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无非是三种,不是单极,就是两极,要不然就是多极,人们总喜欢用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来称谓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世界格局。用这种思维来观察金融危机后的国际格局,除了所谓“多极化”这一陈旧的概念就没有别的考虑了。

 

  今天要分析金融危机后的国际格局的特征,首先应该从反思“极化思维”开始。

  所谓极化思维,就是指长期以来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以“极”的概念来分析国际力量格局的状况。所谓极,就是极,具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较强大的综合实力,对国际事务具有较大影响的相对独立的力量中心或国家集团。在极化思维的主导下,过去的国际格局,要么是18—19世纪的多极,要么是冷战时期的两极,要么是冷战后所谓的美国单极,而对现在和今后的国际格局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也大多囿于极化思维的圈子。

 

  实际上,“极化思维”有三个思维上的误区:

 

  一是西方中心论,主要是用西方的国际关系的历史和观念来分析整个国际局势。

  二是单向排他性思维,在强调单极、两极和多极时,往往把这三种状况对比起来,只承认或强调其中的一种,排斥其他格局状态的存在,并把它绝对化。

 



 

  三是大国取向,强调国际政治是大国政治,而且所谓大国,又主要是指一两个,两三个主要国家的作用。虽然极化思维能突出重点,对国际格局的解释也有较强的适应性,但总的来说,极化思维长期把非西方国家排除在外,忽视非西方国家的存在、发展和变化,过分强调几个大国的作用而忽视广大中小国家的存在与作用,过分强调了单极、两极和多极的单独存在而否认它们的相对性和相容性。

 

  如果说极化思维对过去人们认识国际格局还有相当正面的和积极的作用的话,那么,在全球化、多样化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的今天,仍然用极化思维来分析、概括今天的国际格局,都会犯片面性的错误。今天我们需要一种综合的思维来观察。
 

  极化思维分析金融危机后格局的三种观点及其误区

  记者:正如您所说,人们常用极化思维来分析金融危机后的国际格局。那么,人们用这种极化思维思考国际格局的错误主要体现在哪里?请您详细分析一下这种思维的误区。

  叶自成:用极化思维来分析金融危机后的国际格局的错误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所谓单极结束论。“冷战结束后,许多人都相信会出现一个多极世界,但我们却经历了美国一家独断的“单边主义”时代”,而金融危机后的最大变化,就是“美国‘单边主义’时代的结束”。认为金融危机结束了美国单极,开始了没有美国单极和单边主义的一个新的时期。这种观点可能有两个方面有夸大之嫌:一是夸大了冷战后美国一超的作用。虽然美国是冷战后惟一的超级大国,并冷战后的格局并不完全是美国主导和控制下的世界,并不是什么美国的单极世界。美国虽然对欧洲和日本在政治军事上控制较多,但欧洲在政治上的独立性还是相当强的,而在经济上美国并没有不但完全没有控制欧日,反而欧洲和日本和美国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则从来没有在美国控制和影响之下,虽然中印俄三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制于美国,但三国从来没有不在美国控制之下,伊斯兰国家一部分被美国控制,但大部分不但不在美国控制和影响之下,甚至成为反对美国霸权的主要力量,所以,美国单极论夸大了美国的影响。

  二是夸大了金融危机对美国的相对影响,认为美国在危机中受到重创,力量会下降到与其他大国相当的地位。实际上,我认为美国很大程度上在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和国内政策,但美国在许多方面超强力量还是会保持下去;美国在一些主要问题上不得不改变小布什政府时的政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以后就不会再采取单边主义做法了,并不意味着美国不会强势推行自己的政策,单边与多边,大棒与胡萝卜,历来都是美国的利益工具,现在美国外交多边多一些,胡萝卜多一些,不等于美国完全放弃单边政策,也不等于美国今后只会采取多边政策,还是会看形势和情况而定。以单边或多边,大棒或胡萝卜为标志来区分美国是单极或多极,美国采取单边政策多一些就认定世界是美国单极,或美国采取多边政策多一些就认为开始了多极世界,把本来不能完全分开的事情绝对化了,并不符合美国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就美国的整体实力而言,美国的经济遭受重创,美国的制度影响力也有很大下降,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和局部的,它主要的是把股票中的泡泡挤破了,长远来看,对美国的经济是有好处的,美国经济的实体部分受影响较小,美国的科技仍然领先,而且美国现在正重新寻找下一个替代刺激经济的动力,它很有可能就是正在强势发展的低碳经济,美国在这一方面的优势也是巨大的,把低碳经济中的技术优势转化为金融产品的潜力依然巨大,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也在开始形成了很大的压力。

  所以,也有中国学者指出,金融危机并没有对美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造成根本的影响,“美国‘一超’的地位不会有根本性改变”。还有的认为,“美国政策上的失误并不意味着力量的必然下降,主观的感觉也替代不了对于事实的具体分析。美国的大国地位能否维持直接取决于其所拥有的国家实力,而国家实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依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美国在不同领域的能力状况是不一样的,美国的硬实力优势仍存,美国地位下滑主要缘于软实力的急剧下降。而软实力的下降并不是结构性的,主要是因为美国在对外政策行为上的失误所致。只要美国善于学习,改变过去单边蛮干的政策取向,依然能在相当时期内维持其超级大国的地位”。

  二、所谓多极加速论。中国人对多极化情有独钟,每当美国受挫之时,总会出现多极化的欢呼声,可以说对多极化抱有很大期望。然而,国际局势的发展也屡屡让多极化者失望,以至于让美国一国掌控世界的单极格局之说甚嚣尘上,但金融危机中,多极化快要到来了的议论,又成为中国官方和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当前局势“反映出经济全球化推动国际格局多极化进程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危机客观上成为世界多极化的助推器。多极世界加速形成”,,美国影响的下降相对提高了其他主要大国的影响,主要是欧盟、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影响力。还有的学者提出“后一超多强”,实际上仍然上多极化的翻版。“后一超多强格局”是从一超多强向多极格局演变的漫长历史中的过渡阶段,既是对一超多强格局的超越和发展,又为将来多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对这种多极化加速的观点的主要挑战来自两方面,一是如何看危机对主要力量中心的影响程度。应当说,危机对大国间力量对比的影响也是两方面的,它对美国的影响很大,中国,印度,巴西相对影响较小,因此,中印巴三国的实力相对增加了,但是欧洲、俄罗斯和日本受到的影响也不小,甚至在某些方面比美国还要大。欧盟具有潜力,但政治上难以统一,难以形成较强的合力;俄罗斯在此次危机中受到打击比美国还严重,石油经济泡沫破灭,不能持久支撑俄罗斯的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继之而来的所谓低碳经济大潮很可能不利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同时,俄罗斯的经济总体规模有限,尤其是日益减少的人口可能严重拖累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日本是此次危机经济幅度下降最大的西方国家,其经济十几年来一直停滞不前,是所谓多极化中发展最慢的国家,这些对所谓多极化加速来说都不是什么好的势头。


 二是所谓多极化加速的主要表现,一般会提出两次G20会议,即2008年11月15的华盛顿峰会和2009年4月的伦敦峰会。除传统的G8成员和欧盟外,还有澳大利亚、中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韩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等国。“就政治领域而言,G20取代G8已经是一种现实,意大利拉奎拉八国集团峰会已经明显地预示:由G8主导全球问题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国际组织、地区组织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大”。

  其实,金融危机对多极化的影响也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它的确有助于提高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但另一方面,它也相对地削弱了日本、欧洲和俄罗斯等传统的六极格局中的三极的地位和作用,也在削弱多极化,更主要的是,所谓G20会议的出现,与其说是在加强多极化,还不如说正相反,它提出了无极化、非极化的问题,如果把参与这两次会议的那些国家,比如沙特、南非、土耳其、韩国等视为潜在的多极化中的一极的国家,那这个极就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今后还可能出现更多的G化国家,比如,为什么只能是G20国,不可能是G25或G30国家呢?这正好适应中国的一句俗话:多中心等于无中心。太多的极等于无极。

  三,国际格局大国思维论。传统的极化思维都强调大国作用,在观察金融危机后的国际格局时,也有不少人用这种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他们“断言,今后二十年,大国主导、大国治理的世界政治格局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但实际上,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格局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中小国家正在国际社会发挥重大影响,正在改变大国长期以来主导的趋势,在一些区域内甚至出现中小国家主导大国政治的局面。

  东盟主导东亚的合作已经有一个时间了,它是一个中小国家的集团。

  最典型的现象是朝鲜核危机中的表现。朝鲜无论从那个意义上说,都够不上是一个大国,不仅不是整个国际社会中的大国,而且在东亚区域也算不上什么大国,反而可能是东北亚最小的国家,比中俄日美差远了,比韩国在人口和经济总量上也要小很多,但恰恰是这样一个东北亚小国,却在主导着当前的东北亚的局势,并且可能将打破主要大国在核不扩散问题上的主导作用。很有意思的是,在朝核问题上,中美英法俄日德等主要大国,少有的一致,这些大国甚至连反恐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在反核扩散上和反对朝鲜核武器化方面,却是有一致立场,就是朝鲜必须放弃核武器。但是,尽管主要大国一致通过了对朝鲜核试验的强烈谴责的联合声明,安理会也一致通过了对朝鲜进行制裁的决议,但朝鲜却仍然采取单边立场,坚持核试验,并以强硬立场对抗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继续进行钚铀的武器化的步骤,国际社会争取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努力陷入了僵局,所有的大国在这一问题上都束手无策,只能任凭局势处于失控状态。

  这样的例子并不仅仅是朝鲜。在朝鲜之前,1998年,当时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经进行过同样的与大国的抗争,最后两国都拥有了核武器而没有受到国际上的那些大国的任何实际上的制裁,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合法地拥有核武器,如果说印度已经被列入大国的行列的话,那么巴基斯坦仍然是与大国称谓无缘的中等国家;伊朗似乎也在扮演同样的角色,它不是大国,但却按照自己的立场在进行核技术的升级和改造,现在的主要大国也几乎不能拿伊朗怎么样。

  委内瑞拉也许是另一个小国起大作用的例子。委内瑞拉与美国相比是小国,就是在拉美地区,它与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相比,也是小国,但委内瑞拉在地区内的影响,尤其是对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玻利维亚、哥伦比亚等国的影响,却超出了委内瑞拉国家的实力的水平。

 两极、多极、无极,还是……

 

  值得关注和思考的关于危机后格局分析的几种观点

  记者:通过您的讲解,我们知道传统极化思维分析当前国际格局的误区。那么,除了原有的极化思维的观点外,当前还有哪些分析国际格局新观点新思维呢?

  叶自成:除了原有的极化思维的观点,关于金融危机后格局分析的几种值得注意的新观点,这点观点虽然并不理论化,也只是只言片语,但却有新的思维。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当今的国际格局,有“相对大国”说、多极说、无极说、后战国时代说、后美国时代说、国际权力格局扁平化说,从一超多强向多强一超的变化等等。

  奥地利国际政治研究所海恩茨?盖特纳教授认为,不会出现“多极”格局,也不信美欧联手能领导世界。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金融危机,使美实力受到削弱,但其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诸方面的影响力仍居首位。他认为,应对金融危机这样的全球性挑战,靠美国不行,靠欧洲不行,只靠欧美也不行,只有全球主要国家联合行动,才能见效。应对气候变化、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反恐、非洲发展等许多重大课题,都需要许多国家参与。因此,有可能围绕不同课题,先形成不同的利益共同体,进而形成网络化的国际安全格局。

  今年5月,美国《新闻周刊》发表著名学者扎卡里亚的文章称,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其显著标志是最近20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崛起。几乎与之同时,美国外交学会主席理查德?哈斯在《外交》季刊上撰文指出,世界正在进入“无极时代”。他说,21世纪不再是由一两个或几个大国所控制,而是由拥有和行使多种权力的许多个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来共同主导。7月,《日本经济新闻》发表题为《集极时代——21世纪美国外交和八国峰会的走向》的文章,认为目前国际体制既非单极支配,亦非多极结构或无极状态,而是处于以美国为中心、汇聚各种小“极”力量的“集极时代”。 8月27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发表讲话表示,新兴国家的发展使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重新洗牌”,世界将进入为时数十年的“相对大国时代”,西方独自为世界“定调”的时代已经结束,欧洲应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倡导作用。这些新观点都是值得人们思考的。

  观察金融危机后的国际格局,必须有新思维

  记者:既然传统极化思维和当前分析国际格局的新思维新观点,都有这样那样的片面性或误区,那么,您认为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新思维来分析金融危机后的格局?

  叶自成:我认为,观察金融危机后的国际格局,必须有新思维。这个新思维就是要超越传统的极化思维,不能继续用原来的思维模式来观察金融危机后的世界。

  什么是国际格局的新思维?我在此提出“易极化”思维。

  所谓易极化思维,就是以中国的易经思维来观察国际格局,从而在继承传统的极的概念的基础上,赋予国际格局、极等概念以新的内容。

  易经是中国的六经之首,万经之源,是中国最早的《诗》、《书》、《礼》、《乐》、《春秋》等经典的源泉。易经思维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观察天地自然运行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思维体系。易经思维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但简要来说,易经思维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整体思维,一个是阴阳思维。

  易经整体思维首先强调事物的整体性、统一性、综合性,强调世界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只能从这个角度来把握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不能脱离这个整体来分析和把握世界,否则就会步入歧途。

  易经阴阳思维强调任何事物都包括两个方面,这种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为阴阳,阴和阳是相对可分,但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既对立又和谐共生共存。

  用易经思维来分析国际格局,就是把传统的“极”的概念易化,赋予极以新的内容,使它从传统的极化思维,转变成易化的极,具有与过去的极很不相同的内涵,使得此“极”非彼“极”,实现“极”的概念的飞跃。

  具体来说,易极化的内容与传统的极的共同点在于,承认力量主体实力的不同,因而在国际格局中起不同作用,因而单极、两极、多极的分法还有一定意义,承认力量主体在不同问题上有不同的立场因而会有对立和矛盾,重大区别在于:

  一、传统的极是区分不同的势力或利益范围为前提,典型的例子是美苏两极分属两大对立的不同阵营,彼此之间合作和经济联系,是两个平行的相互独立的世界;18—19世纪的的欧洲多极体系,是英法俄德意等大国之间,划分为利益彼此对立的势力范围,缺乏共同利益的联系。而易极化的极,前提是世界的一体化、全球化和相互联系大大增加的条件下出现的,即易经思维中强调的整体性、统一性、综合性,立体性,今天各国的共同利益大大超过以前的任何时候。

  二、传统的极化思维把单极、两极和多极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相互排他的关系。易极化的思维却强调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极中有极,此极并不完全排斥彼极,此极可以包含彼极,也可以从此极转化为彼极,此极与彼极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同样,传统的极化思维以大国为主角,把中小国家排斥在外,易化极却不以国家大小为绝对,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在此问题上大,在彼问题上却小。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你中有我,我有中你,也决非传统的极化思维能说清楚的。


  从易经思维看金融危机后国际格局的三个新特点

  记者:如您所说,“易极化”思维具有整体性和阴阳性两个重要的特征。那么,从易经这两个思维来观察和分析金融危机后的国际格局,可以看到什么样的新特点呢?

  叶自成:从易经思维来具体观察和分析金融危机后的国际格局,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一些过去没有的特点:

  一、多结构并存。过去只有单极、两极、多极之分,易化中的极首先是易极,它是一个大极,包容所有的格局的特点。过去在传统极化思维影响下,总喜欢用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来称谓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世界格局。但这往往导致人们忽视这三种格局之间的复杂关系,把三者关系简单化,这也是今天格局到底是多极化还是单极化发生争论和导致很大混乱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所谓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把三者完全对立起来,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我早在1999年就指出,“科索沃战争表明,现在的世界既不是多极化,也不是单极化,而是一个多极化和单极化这两种矛盾的趋势同时并存的世界,这种矛盾的趋势还会存在较长时期,出现了一种双重结构。一方面,多极化的趋势在发展,另一方面,美国试图推选单极世界的意图也时有表现”。

  单极、两极、多极都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更不是完全排他的、完全对立的、非此即彼的。约琴夫?奈也曾指出,就军事上讲,今天的世界是单极,是美国占绝对优势,但就经济而言,则已经是多极化,而就政治而言,早就已经是多极化的世界。奈认为,现在的世界体系是力量中心各不相同的三个世界错综复杂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单纯考察一个方面来论述霸权主义、单极格局和多极格局本身就是错误的。亨廷顿指出,“当代国际政治不适合上述三种模式(单极、两极、多极)中的任何一种,它是一种奇特的混合体系,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体系”。亨廷顿认为国际政治的格局是一种三层结构。

  我再次重申的观点是:把国际格局简单地说成是单极、两极和多极,争论是单极、两极和多极,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二、主题极。传统意义上的极都是以争夺政治经济军事霸权、控制权为中心的,所以,极的承担者都是经济军事等综合实力强大的国家实体,极的国家利益有很强的排他性,各大国之间围绕的斗争的主题,都是高政治的领土争夺、意识形态对立等,界限是相对明显的。而易极化中的极并不完全排除传统意义上的极的用法,更多地却是以主题来划分的极,它的主体可以传统意义上的强国,也可以是中小国家,还可以是非国家主体;它的主题可以是高政治的,但大量的可以却是低政治领域的,合作的空间更大;它的界限是不明显的,在此问题上两个国家可以是一极的,在另一个问题上却可能站在对立的两边。

  911事件的出现形成了以文明国家为一极,以国际恐怖主义组织为另一极的两极格局,恐怖与反恐是主题,所有的大国都支持国际反恐斗争,而与之对立的,却并不是什么大国强国,而是以非国家组织面目出现的基地组织和形形色色的恐怖主义;在能源问题上,实际上有三极,一极是能源拥有国,一极是能源消费大国,还有一极却是操纵能源市场和价格的国际金融集团;金融危机的实质其实也是多极,一极是西方金融大国,一极是受西方金融危机的无妄之灾的发展中国家,而这两者实际上都是受害者,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受害者,没有受益者,包括美国,还有一极才是真正的受益者和始作俑者,就是这个看不见的,以美国为中心的跨国界的金融国际集团和金融机构;在无核化问题上,现在主要的大国除印度外,都是属于反扩散化集团的,而站在对立面的,是印度、巴基斯坦、朝鲜、伊朗等国;还有一个正在形成的格局,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以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集团,与传统的西方发达国家集团的两极;在文化领域,以民主人权为主题,也存在两大集团,一是以美国和西方国家为主的民主国家阵营,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反对非西方民主化的发展中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美国不遗余力地推广西方民主和人权,把“民主和人权”作为维护西方制度的斗争武器,而并非真正地推进以平等、公正和正义为基础的民主和人权。一是欧美联手应对新兴国家的崛起。所谓‘民主国家联盟’,其实就是西方国家为应对新兴国家崛起而试图建立的一种统一战线。

  三、极中极。在文化领域,一方面是多元化的局面开始形成和出现,是一种多极化的局面,但多极中有两极,即支持和赞成西方民主人权价值观念的国家为一极,和赞成民主人权价值但又主张民主人权发展非西方模式的国家为另一极;在朝核问题上,一度出现六方会谈的多极局面,但这个多极中又有两极,中俄立场接近,反对向朝鲜施加过大的压力,而美日韩接近,主张对朝采取更强硬的立场;而朝鲜近来的做法,又似乎在形成新的两极,即朝鲜坚持进行核试验,退出六方会谈机制,坚持单边主义的不合作态度,遭到中俄美日韩的一致反对;在反恐上,所有大国都是一极,都支持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斗争,但在具体问题上又分成不同的集团,在伊拉克战争上,出现了拥美集团和反美集团,在如何界定恐怖主义问题上,中俄立场接近,主张应把俄车臣恐怖主义组织和中国的维吾尔恐怖组织与其他国际恐怖主义同等对待,而西方国家在这一问题上却以人权为由态度暧昧,有些国家如澳大利亚还公开邀请维吾尔恐怖主义的头目访问本国。

  所以,现在用一个新的思维来观察和分析世界,不要再纠缠单极、两极和多极的概念之争,应当用的易经的整体思维和阴阳思维来指导我们的研究。中共的十七大报告虽然也指出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但其重点在于“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这才是真正“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主张各国共建“和谐世界”,和谐世界的基本精神就是合作,在经济上相互合作,在安全上加强合作,中国外交也在大国合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与几乎所有的大国都建立了战略伙伴、建设性伙伴关系;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要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同所有国家发展合作,要深化合作,加强和扩大务实合作,开展区域合作,加强和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等。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表明了大国不仅要合作,而且必须合作,任何一个大国都无法单独面对和解决全球化的问题。2009年4月2日,G20国峰会就金融危机进行协商,其实也是一种大国合作的格局。会议达成了多项协议,东道主英国首相布朗宣布,“一个新的世界秩序出现了,随着这个新秩序,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国际合作时代” 。此前一天,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就两国进行合作达成了新的共识,“双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决定建立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这也是一种大国合作的表现。     人民网记者 陈叶军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