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胶娃娃的胸图片:如何培养自己的女孩:养育女孩(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19:30

如何培养自己的女孩:养育女孩(一)  

 

  第一章 女孩的成长历程——全面了解你的女儿
  引语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女儿优秀、出色,但家长们仅仅有这种意识还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家长们去了解女孩,了解她们的成长需要什么,了解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只有对女孩的成长历程了如指掌,家长们才能给予她们所需要的,才能满足她们的心理需求,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女孩。
  一般来讲,女孩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7岁,这是塑造女孩一生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女孩会呈现出很多女性的优点,如乖巧、听话、善解人意等。但女孩天生的那些个性弱点在她们身上也已初露头脚了,例如,脆弱、懦弱、依赖性强等。因此,家长在这一阶段对女孩的教育,将会影响她们一生。
  第二阶段:8~12岁,这是女孩学习的关键期。此时,女孩表现出极强的学习热情和欲望,她们强烈地渴求吸收新鲜的“养分”。因此,你的女孩是否能够掌握出色的技能,以及获得学习的能力,就取决于这一阶段你对她的教育。
  第三阶段:13~16岁,女孩进入了青春期。在这一阶段,你对女儿的教育,往往决定着她将来是成为一个暴躁、叛逆的女性,还是知书达理、善解人意的女性。
  一 7岁前,塑造女孩一生的关键
  在生活中,常常有女孩的家长对我这样说:“与那些调皮的男孩比起来,女孩好养多了,我们往往不用费太大的力气,就能把女孩教育好。”
  的确,与男孩相比,女孩有很多优点,例如乖巧听话、干净整洁、善解人意等。而且,在女孩很小的时候,她们的这些优点就已经显现出来。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还常常会听到女孩的家长这样评价女孩:
  她们非常敏感,即使是别人不经意间所说的一句话,都会让她们伤心半天;
  她们很脆弱,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哭大闹;
  她们总是依赖别人,无论做什么事,她们都渴望父母能够帮助她们;  ……
  是的,由于体内荷尔蒙激素的不同,在很小的时候,男孩和女孩就已经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就拿上面这些家长的评价来说,男孩的家长一般都不会抱怨自己的儿子敏感、脆弱,也不会轻易评价儿子胆小、依赖父母。只有在女孩身上,这些特点才会表现得很明显。事实上,我们不可否认:敏感多疑、感情脆弱、依赖性强……这些都是女性天生的一些弱点。
  一般来说,在7岁之前,女孩这些弱点就已经很明显地表露出来了。一位5岁女孩的家长曾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一次,我和丈夫正在讨论一些家庭开支问题,看女儿走过来,我们就停止了讨论,而且换了一个比较轻松的话题,因为我们不想让女儿过早地感觉到成人的压力。
  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发现女儿的表情和行为都非常奇怪,她总是坐立不安,而且警惕性很强,总像是在打探什么情报。后来,在我的耐心引导下,女儿才说出了她的心里话。她心事重重地这样问我:“妈妈,那天你和爸爸是不是在说我的坏话?”
  是的,在女孩很小的时候,她们这种敏感的特点就已经很明显地表露出来了。可是,她们为什么会如此敏感呢?心理学家给出的解释是,从女孩开始接触她自身之外的世界时,她就把外部世界看作是一个充满“关系”的世界。她用“关系”来衡量一切,来衡量父母对她的爱,来衡量谁有可能成为她的朋友……在上述事例中,因为女儿的出现,父母忽然停止了谈话,女孩就以为她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父母不再爱她了,所以她才敏感地以为父母在说她的坏话。
  其实,从深层次的角度来分析,女孩的脆弱、依赖性强等弱点,都与她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关。正是因为她们注重关系,所以一旦她们觉得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破裂时,就会表现得非常脆弱;正是因为她们渴望与父母建立更加牢固的关系,所以她们才会那么强烈地依赖父母……
基于此,很多心理学家表示,那些认为“女孩好养”的观点都是错误的。的确,由于我们的女儿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为了赢得我们的欢心,她往往很顺从、很听话、很愿意与我们合作。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女孩之中,健康、懂事的女孩很多,但杰出、优秀的女孩子却屈指可数。在这种情况下,女孩的家长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养女孩容易,培养出优秀女孩却并非易事!
  那如何才能让女孩更加优秀呢?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从出生到7岁,女孩身上已经表现出了很多女性的天性。这其中,包括女性很多天生的优点,例如干净整洁、善解人意等,也包括女性很多天生的弱点,如敏感、依赖性很强等。在这一阶段,如果家长能够了解女孩的这一特点,从而帮助她们强化自己的优点并改善自身的缺点,女孩才能更加优秀。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从出生到7岁,是塑造女孩一生的关键期!
  这也就是说,因为7岁之前,女孩的习惯、性格尚处在萌芽期,如果家长能够在这一阶段把女孩身上的弱点“一举歼灭”,那女孩就能被塑造得更加完美。
  具体来讲,在7岁之前,女孩身上天生的一些弱点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胆小脆弱,不坚强。
  人们常说,女孩是水做的。也许因为与水有关,女孩的性格中有很多温顺、柔和的因素。但是,如果女孩性格中的这种温顺的因素过多,人们便常常用另一些词汇来形容她,诸如胆小、脆弱、不坚强等。例如:
  她们怕黑;
  她们不敢一个人睡在房间里;
  她们害怕各种各样的虫子;  ……
  所以,在大多数家长的心目中,女孩与男孩是完全不同的,她们就是“弱者”的代名词。
  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大多数的家长都对女孩疼爱有加,他们不仅在衣、食、住、用、行等各个方面,对女孩进行最细心的照顾和帮助,而且还试图在任何方面都避免女孩受到伤害。例如,当女孩做错事情时,他们会毫无怨言地为女孩承担所有的责任;当女孩面临选择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为女孩做出最佳选择……
  正是因为家长这种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帮助,女孩才有了不坚强的理由,也才有了凡事都依靠家长的借口。在这种情况下,女孩脆弱的天性才会最大程度地被激发出来:手臂擦破了一点皮,会哭个昏天暗地;内心受到一点点冲击,便觉得全世界都抛弃了她……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恰恰是造成女孩脆弱的原凶。
  2.敏感,容易受伤。
  研究表明,从出生到7岁,女孩之所以表现得比男孩敏感,是因为她们对人、对事物的敏感度都要强于男孩。
  特别是在3~7岁这一阶段,小女孩能够通过各种感官来获得微妙的、细节性的信息,她们总是捕捉他人语言和行为中隐含的信息,尤其是一些她们自认为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在这些不利信息的暗示下,她们常常觉得别人的语言和行为伤害了自己,所以才表现得那样敏感。
  一天晚上,4岁的丽丽与爸爸一起看电视。丽丽拿着遥控器,一直想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节目,但足足找了10分钟,她都没有找到。
  这时候,爸爸早已被不断变换的电视画面搞得心烦意乱了,于是对丽丽说:“你到底想看什么?”
  没想到,因为爸爸的这一句话,丽丽哭了半天,还一边哭一边对妈妈说:“爸爸不喜欢我,爸爸讨厌我。”
  人们都说小女孩容易小心眼,其实,这表达的就是女孩敏感这一特点。对于这些年龄尚小的女孩来说,她们的感觉就是这样奇怪,在与他人相处时,她们总会捕捉他人语言和行为中对自己不利的因素,来证明他人伤害了自己。再加上女孩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更加重了女孩感觉的敏感度。
  也许大多数的女孩父母们都接受了“女孩就是小心眼儿”的观点,所以,在更多的时候,他们常常不把女孩的这种敏感放在心上。但心理学家却表示,如果女孩长期处在这种“努力证明自己受到了伤害”的状态中,这对女孩的心理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当然,面对女孩敏感的表现,很多家长也常常给女孩灌输这样的思想: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心上,不要为那些没有必要的事情伤心……
  但事实上,对于7岁之前的女孩来说,家长们所讲的这些道理都是没有作用的。虽然女孩的大脑比男孩要发育得快,但在7岁之前,女孩还没有理性思维的能力。所以,家长的这些道理对她们根本不起作用。
  那家长们应该如何引导女孩走出这种敏感的状态呢?
  对此,我为您提出这样一个建议:家长即使批评女孩,也要让她感受到你对她的爱!
  就拿上述事例来说,当爸爸了解到女孩这种敏感的感受时,就应该主动去安慰女儿。例如,爸爸可以把女孩搂在怀中,抚摸着她的头说:“你是不是觉得爸爸不爱你了?其实爸爸一直都爱你。”当女孩敏感的心灵得到抚慰之后,她们那种受伤的感觉就会消失。当然,当女孩恢复平静之后,爸爸还应该引导她看到自己的错误。这样,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女孩才有可能从自己的行为方面找原因。
  3.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
  每个孩子都很依赖父母,但女孩们的这种依赖似乎要更加强烈。即使她们已经会走路了,她们也渴望母亲或者父亲能够抱着自己。即使到了五六岁,她们不再要求父母抱,但她们也希望父母能够一直陪在自己身边。
  为什么女孩们会表现出那样强的依赖性呢?
  事实上,在0~7岁,女孩依赖父母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因为研究证明,在母体中,婴儿处于一种被羊水包围的环境中,她们会感觉很温暖、很舒服,也会产生很强烈的安全感。但出生之后,由于脱离母体,她们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疑惑和恐惧,她们希望通过依赖父母来破解自己的疑惑和恐惧感。所以,她们对家长们的爱和关注便有一种强烈的渴望。
  也许有家长会说,对于0~3岁的女孩来说,这一理由是成立的,但当女孩到了7岁时,难道她们还没有适应母体之外的环境吗?
  的确,对于3~7岁的女孩来说,她们已经适应了母体之外的环境,但在这一阶段,女孩的安全感不但没有加强,反而在下降。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大多数的家长都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抱着她们。由于缺少这种肌肤的接触,女孩常常会产生这样的疑虑:是不是父母不爱我了?所以,在这一阶段,家长要增加一些与女孩肌肤接触的机会。例如,在女儿睡之前,给她一个拥抱;在与女儿交流时,拉着她的手,等等。
  并且有研究表明,女孩在婴幼儿期对父母之爱产生的那种信赖感一直会持续到青春期,这对她们顺利地渡过青春期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0~7岁,女孩身上除了会表现出这些女性的弱点之外,还会表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女孩会过早地感觉到压力。
  由于天生就注重关系,大多数的小女孩很早就学会了关心他人,因为这一点,人们常常用懂事和善解人意来形容女孩。但在很多时候,正是由于女孩注重关系和善解人意这一特点,她们常常会感觉到在她们这个年龄不应该有的压力。
  一位单亲母亲曾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

  与丈夫离婚后,女儿一直与丈夫一起生活。但两年之后,当我认真地与女儿待在一起时,我觉得我的女儿像变了一个人,她就像变成了丈夫的小妻子。她向我讲述丈夫的工作、他与女朋友之间的矛盾,以及他在经济上遇到的困难……
  是的,大多数的女孩都是懂事和善解人意的,但家长不帮助她们分清自己责任的范围,她们很有可能就会过早地感受到成人的压力。就像上述事例中所讲的一样,一个6岁的小女孩本正处在自由玩耍的童年期,但父母的离异却让她过早地感受到了成人的压力,她会为父亲的工作以及经济状况担忧……如果她的父母再允许她继续思考这些问题,这些压力很容易就会使这个小女孩的心理出现问题,或者把她压垮。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保证女孩健康成长呢?
事实上,如果家长在女孩小时候不帮她们分清自己的责任界限,女孩不仅会过早地感受到成人的压力,而且将来还可能在“委屈”和“受伤”中度过一生。因此,家长有责任让女孩从小就明白自己责任的范围。
  2.太多的道理对女孩根本不起作用。
  生活中,每当女孩犯了错误,大多数的家长都会通过讲道理、做解释等方法来教育她们。但其实,家长的这一教育方式,对规范女孩的行为、引导女孩合作是毫无用处的。当然,这一结论是心理学家通过多次试验而得出的:
  在一所幼儿园内,心理学家把一个班的女孩分成两组,让她们玩橡皮泥。每当这个游戏结束时,工作人员就告诉第一组的女孩们:“游戏结束后,要把所有的橡皮泥收起来,不然橡皮泥就会被风干,以后就无法继续玩了。”
  对于第二组的女孩,每当她们玩橡皮泥的游戏结束时,工作人员不是对她们讲道理,而是不声不响地把橡皮泥装到盒子里收好。
  这个试验持续了一周,一周之后,虽然第一组的女孩们听了那么多的大道理,玩完橡皮泥后,她们仍然不知道把橡皮泥收好;而第二组的女孩则不同,玩完橡皮泥后,她们会主动把橡皮泥装到盒子里。
  由这个试验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这些年龄尚小的女孩来说,道理和解释对她们根本不起作用。对此,心理学家们给出的解释是,在7岁之前,女孩根本还没有理性思维的能力,她们的理性思维要到10岁左右才出现,在此之前,她们的思维仅仅是象征性的思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在女孩7岁之前,家长总是试图通过讲道理、做解释来教育她们,这对女孩思维的发展将会起到拔苗助长的作用。
  我们知道,大多数的女孩都是非常注重关系的,尤其在小的时候,她们强烈地渴望与父母建立稳固的关系,所以,她们常常通过一些合作行为来赢得父母的欢心。例如,即使父母讲的道理她们并不懂,她们也会强迫自己去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这种教育就等于在强迫她们去理解事物,这会对女孩的思维发展造成负担。
  那么,在女孩0~7岁这一阶段,家长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教育女孩呢?
  其实,心理学家所做的那个试验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那就是——用自己的行为去引导女孩,给女孩做出榜样。从出生到7岁,女孩正处在模仿他人的阶段,也许她们听不懂道理,但她们可以模仿他人的行为。就像上述试验中所说的那样,要想让女孩玩完橡皮泥后把橡皮泥收好,家长没有必要给她们讲道理,只要用正确的行为给她们做出示范就可以了。
  因此,在女孩的理性思维能力没有出现之前,家长对女孩的教育应该是这样的:
  ※如果想要女孩养成干净整洁的好习惯,那家长就应该及时把房间、厨房都打扫干净;
※如果想要女孩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每当遇到邻居时,家长就应该热情地打招呼;…
  3.对性别会产生一定的好奇感。
  3岁之前的女孩,她们对性别的认识是模糊的,也许她们根本分不清,或者根本不在乎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但3岁之后,女孩就有了一定的性别意识,她们知道自己是个女孩,也能通过服饰、造型等找出与自己同性别的人。她们还知道,爸爸和叔叔是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一种人。
  当然,当女孩有了一定的性别意识之后,很多家长也开始为女孩的一些行为而担心。一位母亲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女儿在4岁左右时,总会有意无意地摸自己的下体,我和丈夫对此都感到很尴尬。后来,听医生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我还是感觉不自在。
  是的,对于这些小女孩来说,就像玩游戏会快乐一样,触摸自己的生殖器官也会产生一定的快感。虽然就像上述那位母亲所说的那样,很多家长会对此感到不自在,但事实上,对于这些刚刚有了性别意识的小女孩来说,这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这是她们对“性”探索的一种表现。
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的家长都会阻止女孩,并对她说:“别摸,丢死人了!”其实,家长的这种做法根本不会阻止她们对那种快感的探索,女孩还会继续这种行为,但与以前不同,现在她会因为自己的这种行为产生罪恶感。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最明智的做法是:告诉她们这种行为是允许的,但必须要在没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才可以。这样女孩才不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产生罪恶感,也不会沉迷于这种行为而不能自拔。
  那么,从出生到7岁这一阶段,为了塑造更为完美女孩,家长还要做些什么呢?
  方法一:增强女孩的男性特征
  女孩与男孩是不同的,这在她们很小的时候,在一些生活的细节中就能很明显地表现出来。就拿孩子们玩的游戏来说,每个小女孩都喜欢洋娃娃等玩具,而那些小男孩们却不屑玩这些玩具;小男孩们爱玩手枪、飞机、变形金刚等玩具,而小女孩们对这些玩具却一点也不感兴趣,有时她们甚至还会讨厌这些玩具,因为她们会觉得这些玩具太暴力、不安全。
  为什么女孩和男孩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
  儿童心理学家表示,这与孩子们的天性有关。男孩天性爱动、喜欢冒险,所以他们会对那些带有冒险性的玩具情有独钟;而大多数的女孩都文静、喜欢安全,所以她们对那些让她们感觉舒服和温暖的洋娃娃会格外感兴趣。
  “男孩爱玩枪,女孩爱玩洋娃娃”,这已经是被所有家长都接受的一个事实,并且一直以来,家长们都在按着这一事实在做:如果自己生的是个男孩,就把他的房间涂成蓝色,然后买大量的汽车玩具、手枪玩具给他玩;如果自己生的是个女孩,就把她的房间涂成粉色,然后用大量的洋娃娃和玩具熊来装饰她的房间。
  然而,家长们的这种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女孩的成长。原因很简单:对于男孩来说,家长让他们玩那些冒险性的玩具,可以培养他们勇敢、坚强、竞争的品质;但对于女孩来说,家长总是让她们玩那些象征安全的玩具,这不仅会造成她们思维方式的单一,而且还会助长她们身上的那种女性天生的弱点。
  一位母亲曾这样担心地说过:
  从女儿出生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要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公主式的女孩。因此,我给她买了很多芭比娃娃、玩具熊等玩具,而且还经常给她讲那些公主们的故事。
  但随着女儿的成长我却发现,我越是这样培养她,女儿身上的那种女性天生的弱点就越明显。有一天,女儿竟抱着她的洋娃娃对我说:“妈妈,我也要等待我的王子把我救出城堡。”
  当时,我一惊,女儿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如果她一直这样消极地等待王子的出现,是不是她就会忽视自己的努力?仔细思考下,我意识到了自己教育方式的错误,女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思想,这与我给她玩的玩具,以及给她讲的那些公主故事有着直接的关系。
  女孩玩女孩们爱玩的玩具,这无可厚非,并且这对女孩女性特征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通过与那些芭比娃娃接触,女孩可以养成干净整洁、注意自己外表的好习惯;通过与那些玩具熊做游戏,还可以培养她们的爱心,以及塑造她们细腻的情感……但家长们也应该注意,如果女孩每天都与这些洋娃娃和玩具熊接触,那女孩就会完全陷入到女性的世界里。长久如此,她自己所营造的这种充满安全感的环境,就会成为她们女性弱点滋生的温床。
  每个女孩小的时候都会梦想自己有一天能够变成公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女孩每天接触的还是那些洋娃娃、公主童话,那女孩就会真的把自己想象成公主。就像上述事例中所讲的那样,在这些女性玩具和公主童话的包围下,女孩只能是消极地等待他人的帮助、消极地等待王子的出现。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女孩也许会有一些公主的气质,但在她们身上,更多体现的还是软弱、依赖等个性特征。
  那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女孩,才能对她们的成长更有利呢?关于这一点,家长可以借鉴以下两种科学的方法:
※一是,为女孩改写那些公主故事;
  ※二是,有意识地让女孩多玩一些男孩玩的玩具,以增强她们的男性特征。
  何谓“为女孩改写公主故事”?一位父亲对此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在女儿小的时候,她总会抱着她的洋娃娃缠着我给她讲那些公主故事,我很愿意给女儿讲这些故事,但我讲的公主故事与一般的公主故事不同。在我的故事中,白雪公主不是消极地等待小矮人们来救她,而是与小矮人合作,一起对付那个凶狠的后母;那个中了巫婆咒语的公主,也没有消极地等待王子的出现,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寻找王子……
  通过这些公主故事,我一直向女儿传达这样的观念:公主并不是因为她是公主才赢得了别人喜爱,也不是因为她的美貌,人们才喜欢她;她能赢得所有人的尊重,是因为她具有坚强、勇敢、机智等优点。
  在这种公主故事的影响下,女儿常常这样对我说:“我也要成为那个坚强、勇敢的公主。”
  是的,那些传统的公主故事常常会向我们的女儿传达这样的观念:因为她是公主,所以大家都喜欢她;因为她的美貌,她就能得到王子的爱……这些观念会使我们的女儿盲目地崇拜那些公主的权力和美貌,当然,她们也会毫无条件地接受公主的软弱和对他人的依赖。而这,显然只会把她们身上的那些女性的弱点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
  所以,上述事例中那位父亲的做法是非常科学的。他也给女儿讲公主故事,但通过这些公主故事,他让女儿学到的是坚强、勇敢,他这是在有意识地增强女儿的男性特征。
  那么,家长又如何通过男孩玩具来增强女孩的男性特征呢?
  在解决这一问题之前,家长必须要接受这样一个结论:让女孩玩那些男孩们玩的玩具和游戏,能够增强她们的男性特征。当然,这一结论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教育专家经过调查研究而得出的。
  教育专家对某小学一个班级的女生进行了长达18年的跟踪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在这些女生之中,有4名女孩一直都非常优秀,她们现在的职业分别是:律师、建筑设计师、政府要员和商界精英。而且,她们身上有很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坚强、有很强的进取心。
  同样的年龄,接受同样的学校教育,为什么这4名女孩会比别人更加出色呢?
  教育专家们从这些女孩的家庭教育中找到了突破口,他们惊奇地发现,这4名女孩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她们的父母对她们更多采用了倾向于男孩的教育。这其中包括,在她们小的时候,让她们玩一些男孩玩的玩具;和她们做一些男孩才喜欢的游戏和运动,如打篮球、赛跑等。 

 由此,教育专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女孩采用倾向于男孩化的教育,可以促使女孩更加优秀。
  其实,这些倾向于男孩化的教育方式之所以能让女孩更加优秀,是因为它弱化了女孩身上的女性弱点。在0~7岁这一阶段,公主式的教育方式只会助长女孩身上的女性弱点。但如果家长对女孩采用的是倾向于男孩的教育方式,这不仅可以弱化女孩的女性弱点,而且还可以增强女孩的男性特征。例如,男孩游戏的竞争性会让女孩明白,只有通过自己能力的提升才能赢得成功;家长带女孩玩的那些男孩游戏,以及参加的体育运动会告诉女孩,一个坚强、勇敢的女孩才能赢得他人的喜爱和尊重……
  当然,这一教育方式需要父亲的配合,如果父亲能够拿出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女孩,这对女孩摆脱那些女性天生的弱点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还需要提醒家长们的是,对女孩进行倾向于男孩的教育,并不是说要把女孩当成男孩来养,这样做不但会使我们的女孩变成“假小子”,而且对她们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其实,对女孩进行倾向于男孩的教育指的是,家长鼓励女孩女性特征的发展,同时还要用男性的坚强来弱化女孩身上的女性弱点。只有让女孩同时具备两种不同的品质:女性的细腻和体贴、男性的勇敢和坚强,我们的女儿才更加容易走向成功。
方法二:理性教育让女孩更独立
  在大多数家长的眼中,女孩是柔弱的,是强烈需要他人保护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大多数的家长都会无条件地为女儿做任何事情。每当帮女儿做事的时候,这些家长都会自豪地这样想:在这种无忧无虑的环境下,我们的女儿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家长们的这些教育观点是否正确呢?一位母亲的讲述也许会带给我们某些启示:
  我和丈夫都非常喜欢女孩,我们把女儿当成上天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因此,我们一直把女儿当成宝贝,不但不让她做那些烦人的家务,而且每当她遇到难题时,我们都会及时地出现在她面前,为她提供帮助。
  女儿很信任我们,也很依赖我们,我们对此感到很满意。女儿大学毕业之后,我们为她联系好了工作,还为她找了一位很优秀的老公。我们以为从此女儿就可以过着很幸福的生活,但事实却与我们想象的正好相反,女儿不但没有幸福,她还离了婚。
  现在,我们才惊奇地发现,我们的女儿不但没有应对这些难题的能力,而且她几乎连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都处理不好。
  是的,在每位家长的眼中,女孩都是惹人怜爱的。但是,家长们必须弄明白这样一个问题,虽然我们的女孩身上存在着女性天生依赖性强的弱点,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女孩的这种弱点是被家长激发出来的,并且是在家长的教育中不断增强扩展的。在女孩小的时候,也许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她会向家长求助,但如果每次家长都是毫无条件地为女孩提供帮助,或者不等女孩开口,家长就急着去帮助她,那当再次遇到困难时,我们的女孩往往连想都不想,就会把这些难题推给父母。
  其实,这就是女孩依赖性增长、扩散的一个过程。家长们可以这样想,除了我们,还有谁会长期包容我们连做家务都不会、处处都要依赖别人的女孩呢?
  人们都说女孩要像公主一样来养育。是的,每位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像公主那样高贵、有气质,但家长却忽略了,虽然公主们都拥有高贵的气质,但她们也是分很多类型的:有蛮横无理的公主,有处处依赖别人的公主,还有机智勇敢、能力出众的公主。所以,如果家长们都像上述事例中的母亲那样养育女儿:任何事情都帮女儿去做、任何困难都帮女儿去挡,即使这样的教育能使女儿拥有公主般的气质,但这样的公主只能是像上述事例中的那个女儿一样,没有任何能力,处处都要依赖别人。
  上述事例中女孩的结局是每位做父母的都不愿看到的。所以,要想避免自己的女儿也走入同样的结局,做家长的就应该在女孩小的时候,对她们进行理智的教育。
  那家长应该如何对女孩进行理智教育呢?一位母亲这样分享她的育女经验:
  我很疼爱我家的小公主,但我从来不娇惯她。在女儿5岁左右时,我就让她尝试着洗自己的小手绢、小袜子等;等她稍大一些,我就引导她帮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现在,我的女儿虽然刚刚上小学,但即使让她自己一个人在家我也放心,因为她完全有能力自己照顾自己。
  当然,让我最骄傲的还是女儿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记得她5岁那年,我带她去逛商场,因为人很多,我和女儿不小心走散了。当我慌张地跑到商场服务台时,却看到了一脸笑容的女儿,她正准备通过商场广播来找妈妈呢……
  女儿的自理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强,无论她走到哪里,我都不担心。
  由这位家长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家长对女儿的教育充满了理性。她也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女儿,但她知道女儿的成长需要什么,女儿的未来需要什么,所以她把对女儿的爱融入理性之中,从小就培养女儿的自理能力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活中,家长尤其是母亲常常会说这样的话:“女儿自己一个人在家不行,她根本就照顾不了自己”,“每当女儿离开我时,我都非常为她担心,怕她遇到困难自己解决不了”……其实,我们可以这样说,家长们之所以会说出这些话,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女儿,同时也不相信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方法持很明显的怀疑态度。当然,我们还可以这样说,说这些话的大多数家长对女儿的教育都是非理性的。
所以,在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衡量家长对女孩的教育是否理性的方法,那就是——让女儿离开你独自生活几天,你是否担心。如果你能很自信地说:“没问题,我相信女儿!”那说明你对女儿的教育是理性的;但如果你对女儿的能力表示怀疑,虽然这说明了你是爱女儿的,但正是由于这种不科学的爱,证明了你对女儿的教育是非理性的。这种非理性的教育虽然有可能把女儿培养成气质不凡的公主,但她们的内心极度软弱,凡事都需要依赖别人。所以,就像前面事例中那个离了婚的女孩一样,她们的人生也不会很圆满。
  那具体来讲,家长应该如何对女孩进行理性教育呢?答案很简单,在女孩7岁之前,家长必须使女孩具备这些能力:
  能够简单地照顾自己,如洗自己的小手绢和小袜子等;
  能够帮家长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如择菜、擦桌子等;
  有一定的主见,例如能够很快地判断出自己是想吃饺子,还是想吃包子;
  有一定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遇到了困难,能够做到不依赖父母,而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
  当然,家长在对女孩进行理性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女孩的爱,只有把爱与理性相结合,我们的女孩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 8~12岁,培养女孩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期
  8~12岁的女孩正处于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她们从梦幻般的世界走出来,开始去探索外面更新鲜的世界。这时她们的视野已经变得非常开阔,她们强烈地想要接触外面更精彩的世界。
  她们试图更进一步地了解周围的世界;
  她们能读、能写,面对很多的难题也应付自如;
  她们聪明机灵,能言善辩,已经不再相信父母的话都是对的,也开始对老师的答案表示怀疑;  ……
  女孩们的这些表现都在证明这样一个事实:从8岁开始,她们已经长大了,她们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世界了。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多数的女孩在7岁之前都是以家庭、以爸爸妈妈为中心,她们十分在乎爸爸妈妈是否爱她们。如果她们觉得爸爸妈妈不再爱自己了,她们会向自己的洋娃娃倾诉,通过与洋娃娃做游戏来化解自己内心的悲伤。但8岁之后女孩的世界要开阔得多,她们不再缠着爸爸妈妈陪她们玩,她们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例如,她们可能会喜欢上收藏各种各样的香水瓶子;也可能对某些乐器非常感兴趣;而且,这一阶段的女孩已经有了自己的交际圈,也许她们还会沉浸在与朋友交往的乐趣中……
  除了眼界的开阔之外,细心的家长还会发现,在这一时期,女孩的学习能力突然增强:当同龄的男孩还在为争夺纸飞机而打闹时,女孩们已经在舞蹈教室里跳起了芭蕾舞;在同龄的男孩还在扮演奥特曼拯救地球时,女孩已经能够背诵上百首唐诗了……而且,在学校里,女孩的成绩也要远远领先于男孩。
  为什么这一阶段的女孩会如此优秀呢?
  研究表明,在8~12岁这个阶段,女孩不但身体比男孩发育得快,她们的大脑也要比男孩发育得快。在这一阶段,女孩大量的脑细胞都得到了更新,她们的海马趾异常活跃,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发育趋于成熟……不仅如此,她们大脑的血量比男孩多15%,她们大脑中主管语言的神经中枢要比男孩大1/3。正是由于大脑发育的这种优势,女孩对世界充满了探索欲望,对新鲜的知识和信息也充满了渴望。所以,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
  ※8~12岁,是女孩学习的最佳期,也是家长培养她们学习能力的最佳期。
  国外的教育专家也在无意间发现了这样一条真理:在8~12岁,女孩所学的才艺和技能,将会伴随她的一生。
  一位教育专家教一些15岁左右的女孩们学习弹钢琴,但他发现,这些女孩很快就分成了两“派”:第一“派”女孩很聪明,往往示范一遍,她们就已经掌握了弹钢琴的技巧;而第二“派”的女孩只能用“笨”来形容,往往示范很多遍,她们也只是了解皮毛,或者是根本就没有乐感,怎么努力也弹不好钢琴。
同一年龄阶段,听同一个老师在讲课,为什么这两“派”女孩之间会存在这样大的差异呢?
  教育专家通过仔细研究这些女孩的成长经历,最终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原来,那些很快就掌握了弹钢琴技巧的女孩在8~12之间曾学习过弹钢琴,而那些总也掌握不了技巧的女孩之前根本就未曾接触过钢琴。
  正是由于这次教育经历,教育专家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8~12岁,女孩所学的才艺和技能将会伴随她的一生。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这样的:由于脑细胞的更新,8~12的女孩对新鲜事物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一阶段,她们接受和学习新鲜事物的速度都是非常快的。就拿学习弹钢琴来说,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钢琴之后,由于某些原因,也许女孩会放弃弹钢琴,但女孩对音乐的那种敏感和理解将永远留在她的记忆里。所以,今后再学习弹钢琴时,女孩对音乐的优势很快就会被激发出来。但如果女孩在8~12岁之间并没有接触过钢琴,即使今后她对弹钢琴非常感兴趣,但由于她并没有受到过音乐的熏陶,她很可能就会对音乐缺乏敏感和理解。所以,即使非常努力,她在弹钢琴方面也不会有太大的造诣。
  当然,这也再次验证了这样一个事实:8~12岁,是家长培养女孩学习能力,以及女孩掌握技能的关键期。
  然而,在生活中,大多数的家长常常会持有这样的观点:女孩子嘛,学那么多东西有什么用?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我们常常会遇到以下几种场景:
  当女孩对做手工非常感兴趣的时候,家长会不屑地对女儿说:“这东西没用,不要学!”
  当女孩想学某种乐器时,家长常常会用“太浪费钱”来打发女孩;
女孩想报一个舞蹈班,但家长却常常用“你没耐性,还是别浪费时间了”来拒绝女孩;  ……
  在8~12岁这一阶段,由于女孩对新鲜事物充满了探索欲望,她们有很强烈的学习热情。是的,也许她们的这种学习热情是一时兴起,也许她们的这种学习热情并不能持久地保持下去,但家长们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在这一阶段拒绝让女儿学习某些知识和技能,你不仅拒绝了女儿,而且还打击了她们的学习积极性。
  8~12岁的女孩一旦没有了学习热情,她们很有可能就会回归过去。例如,她们会沉浸在与洋娃娃玩过家家的游戏中,她们还会重复地阅读那些已经读过上百遍的白雪公主故事……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就会有很严重的后果产生:女孩在知识和技能方面与同龄的孩子拉开距离,甚至丧失学习能力。
  作为成人我们知道,一个丧失了学习能力,或者丧失了学习热情的女孩,她的人生基本上也就没有成功可言了。那么,在女孩8~12岁这一阶段,家长应该如何保持女孩的学习热情,如何培养女孩的学习能力呢?
  其实,在做到这一点之前,家长必须要了解女孩的学习优势有哪些。一般来说,在8~12岁这一阶段,女孩的学习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了热情。
  到了8岁左右,对于任何不理解的事物,女孩都急切地想弄明白,她们的大脑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转动。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女儿几乎每天都在自己的身边问这问那,例如“天上为什么有一个太阳”、“花儿怎么会凋落”、“一年为什么有四季”等。
  这些在家长眼中都很正常的自然现象,女孩却总想问个明白。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家长开始产生了厌烦情绪:“整天跟个小问号似的问这问那,烦都被她烦死了!”当然,还有些家长不耐烦地这样回答女孩的这些问题:“事情本来就是这样的,你别再问了好不好?”
  也许大多数的家长还没有意识到,其实我们的这些做法就是在打击女儿学习的积极性。非常注重关系的女孩,看到家长对自己的行为这样厌烦,她们也许就会停止问问题,甚至停止对世界的探索。当女孩对世界的探索活动结束了,这也就意味着女孩的学习热情消失了。所以,为了不打击女孩的学习热情,家长不但不应该对女孩的那些问题感觉到厌烦,还应该激发她们的求知欲。
一位家长这样分享他的育女经验:
  一个秋天的黄昏,我和女儿在公园里散步。看着树叶一片片落下来,女儿问我:“爸爸,为什么这些树叶会落下来呀?”
  “因为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大树要保存足够的能量过冬。为了使自己不至于被冻死,它只好忍痛割爱,把这些耗费能量的树叶先扔掉了。”
  听了我的解释,女儿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但我又反问了女儿一句:“你说为什么这些树叶是向下落,而不是向上落呢?”
  女儿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还是摇着头问我:“爸爸,这是为什么呀?”
  这时,我把一本早已经准备好的《十万个为什么》交到她手中,并对她说:“它会告诉你。”
  从那以后,女儿的问题仍然很多,但遇到问题时,她已经不再问我了,而是自己去《十万个为什么》中寻找答案。
  有疑问才会有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学习的机会,所以上述事例中这位父亲的做法很科学,虽然他为女儿详细解答了问题,但他却没有让女儿满足现有的答案,而是继续给女儿制造疑问,让她的探索一直延续下去。这样,女孩的学习欲望永远也不会停止。
  探索自然的奥秘,这是8~12岁女孩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这个时候,也许她们的很多问题家长也没有办法解答,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们没有必要着急,像上述事例中的那位父亲一样,只要给女儿介绍一位好“老师”——《十万个为什么》,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而且,家长这样做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及时让女儿感受到书籍的神奇,顺利地引导女儿爱上读书。
  2.在这一阶段,女孩出现记忆黄金期。
  人的记忆能力与大脑中的海马趾有关。海马趾位于大脑中部的边缘系统中,是一种形状像海马的物质,它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存储人们的记忆。
  在8~12岁这一阶段,与同龄的男孩相比,女孩大脑中海马趾的体积要大得多,海马趾中的血液量和神经通路也要比男孩多得多。所以,在这一阶段,女孩拥有更为强大的记忆能力。
  人们常说,在小学阶段,女孩比男孩成绩好,女孩比男孩更聪明,其实这跟女孩良好的记忆力也有关系。我们都知道,小学阶段的知识比较简单,主要是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所以,女孩在小学阶段的好成绩主要要归功于她们的记忆优势。因此,我们可以说,8~12岁,是女孩记忆的黄金期。
  正是因为在这一阶段女孩存在这种记忆优势,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家长们这样谈论自己的女儿:
  “我家女儿能背100首古诗了。”
  “我家女儿早把乘法口诀都背过了。”  ……
  教育专家指出,家长们的这些做法是很不科学的,因为家长的这一做法很容易就会把女孩的注意力导向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上。我们知道,到了中学阶段,由于知识难度的增加,很多知识并不是仅仅依赖记忆就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的女孩在学习方面常常会遇到困难,她们的成绩常常会出现下滑现象。这样,小学阶段的优秀与中学阶段的落后就会形成巨大的反差,这很容易就会使女孩受到很大的打击,从而使她们对学习丧失信心。
  所以,在这一阶段,家长既要引导女孩看到自己记忆的优势,又要引导她们看到自己不善理性思维的劣势。当然,如果家长能够帮女孩找到弥补自己学习劣势的方法,更会促进女孩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
  除了具备很多学习优势之外,在8~12岁这一阶段,女孩还会表现出以下几种特点:
  1.常常会挣扎在“好”与“坏”之间。
  到了8岁之后,大多数的女孩都感觉自己是个大姑娘了,她们时常会努力地表现自己,处处都想赢得他人的赞赏;但有时她们又常常会违背父母的规则、挑战父母的耐性。因此,在这一阶段,女孩的行为会变化多端,并常常会挣扎在“好”与“坏”之间。
  一位母亲这样评价自己9岁的女儿:
  最近两年来,我觉得女儿忽然长大了,她会时常帮我收拾屋子、给我捶背,还常常会讲一些好玩的笑话逗我开心,她的这些行为令我很欣慰。
但有时她的一些行为也会令我很头痛。例如,她不小心弄坏了我的手表,但当我问她时,她会矢口否认;她会特别注重吃穿,有时还故意在同学面前摆阔……
  是的,在这一阶段女孩的头脑中常常会有两种想法:一是,她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想摆脱家长的束缚;二是,她们仍然希望父母能够像小时候那样照顾她们。这是两种自相矛盾的思想,受这两种不同思想的影响,女孩的行为常常在“好”与“坏”之间挣扎。
  在这一时期,女孩常常会努力地为自己树立正面的形象,就像上述事例中那位妈妈所说的,她会帮家长做家务、体贴关心家长,以及做很多令大家赞赏的事。但有些时候,她们的头脑中也会出现很多“灰色地带”:她们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好还是坏,也不清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例如,她们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喜欢在同学面前摆阔等。
  我们可以这样说,8~12岁阶段的女孩就是一个矛盾体。但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你对女儿的看法,往往决定着她们对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总是把目光盯着女儿的缺点看,每当她犯了错误,你总会揪住不放,还常常拿这些错误来羞辱她,那她的缺点会越来越多,直到彻底变成一个只有缺点没有优点的孩子;
  但如果你总是及时地赞赏女儿的优点,那女孩也会把目光放在自己的优点上面。一个相信自己有很多优点的女孩,永远也不会放弃父母对她的良好的期望。所以,在这种状态下,女孩很快就会形成正确的是非意识。这样,她头脑中的“灰色地带”就会自动消失了。
  2.人际关系会变得非常复杂。
  在8~12岁这个阶段,女孩的人际关系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她们开始摆脱那种以父母为中心的人际关系,而开始注重与同龄孩子,尤其是与同龄女孩的交往。在这一时期,女孩们常常会因为拥有友谊而充满安全感。当然,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她们身上的女性弱点也很明显地显露出来了。例如,当两个“最好的朋友”在一起时,她们不能容忍第三个女孩的介入,而“第三者”的介入很容易就会造成她们之间友谊的破裂。
  这一阶段的女孩很注重友谊,但她们还并不懂得友谊的真谛,因为她们身边“最好的朋友”总是在不断变换之中。
  一位母亲曾这样讲述了女儿的一段经历:
  一天,女儿从外面哭着跑回家,经过我耐心的引导,女儿终于说出了她如此伤心的原因。原来,她最好的朋友露露又和别的女孩建立了新的友谊,这让她接受不了。我知道友谊对这一阶段女孩的重要性,所以我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安慰着女儿。
  几天后,当我担心地问起女儿与露露之间的友谊时,女儿竟然毫不在乎地说:“我现在和小敏是最好的朋友。”但我发现没多久,女儿最好的朋友又换了,我真搞不明白,这一阶段女孩的人际关系怎么这样复杂呢!
  其实,如果家长了解了这一阶段女孩的交友心理,就不会觉得她们的人际关系复杂了。8~12岁这一阶段的女孩虽然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探索欲望,但她们的内心是孤独的,她们渴望能与同龄的女孩一起去探索。因此友谊的获得能够驱赶她们内心的孤独感,让她们感到安全。但这一阶段女孩对友谊的理解又是狭隘的,她们不希望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友谊被他人分享。因此,当“第三者”出现时,她们会产生嫉妒和怨恨之情,这很容易造成她们与好朋友之间友谊的破裂。
  在这一阶段,很多家长会对女儿很担心:“如果女儿总是生活在嫉妒和怨恨之中,这会不会对她产生不利的影响?”
  事实上,好朋友的“背叛”会令这一阶段的女孩十分伤心,但她们还会继续去寻找新的友谊,就像上述事例中的女孩那样,当她找到新的友谊时,就会把之前的怨恨全部忘掉。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会对友谊有全新的一种理解,极少有女孩会把对某人的怨恨情绪带出童年。所以,家长没有必要对这一阶段女孩的友情忧伤太过担心。
当然,在女孩与好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她也需要家长一定的帮助。例如,当女孩因为友谊破裂而伤心时,她需要家长的安慰;当女孩还没有找到“最好的朋友”时,她需要家长的鼓励……但家长不可以过多地介入到女儿与好朋友的交往中去。例如,对女儿的好朋友不友好、对女儿的好朋友妄加评论……这些都不利于女孩友谊的发展,而且有时还会引起她们的反感。所以,面对这一阶段女孩的交友情况,家长最科学的态度就是顺其自然。
  3.在这一阶段,家长应该及时培养女孩防范“性骚扰”的意识。
  8~12岁的许多女孩开始对男孩、对自己的身体,以及对“生命的真相”感兴趣。她们已经有了明确的性别意识,但在很多时候,她们并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这一阶段的女孩都非常单纯、善良,也正因如此,她们常常会成为犯罪分子眼中的“羔羊”。心理学家表示,在8~12岁女孩的眼中,世界是非常美好的,如果在这一阶段,女孩遇到了“性骚扰”或“性侵犯”,这会给女孩稚嫩的心灵留下永远都无法抹去的阴影。因此,家长必须要及时向女孩灌输正确的自我保护意识。
  一位家长是这样分享他的育女经验的:
  当女儿8岁时,我就开始对她进行自我保护的教育。当然,我对她的教育常常是以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在家庭会议中进行的。
  在我们的家庭会议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专门为女儿设置的“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大讨论。在这个环节中,我经常为女儿假设很多情况,让她来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
  “如果有一个陌生的男孩想约你去他家玩,你会怎么办?”
  “如果一位叔叔让你坐在他的膝盖上,不肯放你下来,你会怎么办?”
  “如果有人想脱掉你的衣服,你会怎么办?”  ……
  在每次的讨论中,针对这些问题,虽然我们会讨论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但这些办法无非就是告诉了女儿对待“性骚扰”的三种方法:说“不”、逃跑、告诉大人。
  在复杂的现代社会,每位做家长的都应该向女儿灌输自我保护的意识。上述事例中这位家长的做法就非常科学,他把“女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培养”作为家庭会议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提高了女儿对自我保护的重视。另外,很多犯罪分子常常从女孩的善良和无知入手,对她们进行“性骚扰”和“性侵犯”,但这位家长却通过假设的方式,明确地告诉了女儿,这些行为都是对她不利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他还把正确的解决方法告诉了女儿:说“不”、逃跑、告诉大人。这样,即使女孩真的会遇到这些假设的情况,她也会用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
  当然,家长还可以通过约束的方式来避免女孩受到伤害。例如,家长可以给女孩制定这样的“规矩”:
  不要跟陌生人走;
  放学后尽快回家,如有特殊情况,要打电话告诉家长;
  在学校,要和同学一起上厕所;
  即使是好朋友让你脱衣服,你也不能脱;  ……
  通过前面的讲述我们知道,8~12岁,是女孩学习的最佳期。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利用女孩的这一优势,来提高她们的学习技能,以及培养她们的学习能力呢?家长们不妨借鉴以下几点方法。
  方法一:遵循女孩内心的意愿
  在女孩7岁前,家长们都在为女孩所表现出来的那些女性特征而感到惊讶:干净整洁、感情细腻、体贴他人……但当女孩到了8~12岁,家长就会发现女孩忽然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有时,她们甚至敢一个人走夜路;有时,她们也会像男孩那样爬树……
  也许很多家长会很迷茫:“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的女性特征却在减弱呢?”
  其实,女孩的这些行为并不能说明她们的女性特征正在减弱。在8~12岁这一阶段,女孩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探索外面的世界上,她们的那些大胆以及冒险行为,是她们探索欲望以及学习活力的体现。
在这一阶段,女孩们都会做一些与自己性格相符的活动。例如,一些女孩喜欢运动,她们就会常常去体育比赛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一些女孩善于交际,她们常常会组织一群小伙伴参加某种集体活动;有些女孩喜欢艺术,她们开始转向了艺术的殿堂追求成功……
  但大多数家长好像对这一阶段女孩的行为并不理解,他们常常会阻止女孩的某些行为,因为他们觉得女儿的行为有些太男性化、太离谱。于是,他们常常会有意地提示女孩要做一个淑女,他们常常把女孩那些不符合实际的想法都“一棒打死”。
  我就曾亲眼目睹过这样的教育场景:
  一个8岁的小女孩在电视上看完西班牙的斗牛表演之后,非常兴奋地对爸爸说:“爸爸,那个斗牛师好威风呀!我长大后也要做一名出色的斗牛师。”
  听女儿这样说,爸爸立刻嘲笑女儿说:“女孩子家,想做斗牛师,这简直太可笑了!”接着,他又严肃地对女儿说:“好了,别开玩笑了,把钢琴学好才是正事!”
  爸爸的态度令女孩很不高兴,虽然她并没有当面反驳爸爸,但每次练琴时,她都会带着很强的反抗情绪。
  在8~12岁这个阶段,女孩有时也会思考自己的未来,未来将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她们也会时常跟父母谈起自己的这些想法。但并不是她们的所有想法都会得到父母的赞同,就像上述事例中所讲的那样,绝大多数的家长听到女儿想要做那些与传统女性身份不符的工作时,都会持否定的态度。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也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是女儿内心的声音吗?
  就拿上述事例中的那个小女孩来说,她是真的想做斗牛师吗?的确,这是她内心的声音,但是,正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她是因为羡慕斗牛师的威风,才想让自己也成为斗牛师的。在这一刻,她仅仅看到了斗牛师威风的一面,并没有看到这个职业充满危险性的一面,所以,这是她在看问题不全面的情况下发出的声音。
  由于看问题并不全面,或者是一时兴起,8~12岁的女孩们所说的话常常令家长很担心,但家长们那种直接否定的态度也会令女孩们很反感。我们都知道,女孩是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虽然她不会直接向爸爸表明自己的反感情绪,但她会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来,例如,不好好练琴等。所以,家长这种直接否定的态度对女孩的心理和行为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否定女孩的想法,就等于否定她们的探索欲望、学习热情,这对女孩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那在女孩8~12岁这一阶段,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女孩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呢?
  关于这一点,我的建议是这样的:
  ※不管女孩的想法是否符合现实,你都应该先肯定她们的想法,然后再给她们相应的引导。
  一位家长是这样做的:
  女孩在9岁那年告诉爸爸,她将来要做一个赛马选手,爸爸听后高兴地对女儿说:“好样的,女儿,你真勇敢,爸爸支持你!你去网上查查,成为赛马选手都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然后去努力就可以了!”
  当女孩得知要想成为赛马选手,必须要在身高和体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而自己却属于那种娇小、柔弱型的女孩时,她终于明白了自己根本不可能成为赛马选手,所以她很快就忘记了这种荒谬的想法。
  后来,女孩又想过做运动员、面包师、理发师……不管她的想法多么平庸,或者多么不符合现实,她的爸爸从来就没有否定过她,而是不断地鼓励她:“只要你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你的愿望就可以实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的想法一直在变,但有一点一直都没有变,那就是她一直在努力。当然,这要归功于父亲对她的支持和鼓励。
  在8~12岁这个年龄段,由于女孩的探索欲望非常强烈,她们的内心常常会出现很多声音,虽然有时她们的想法有些不切实际,甚至有些还非常荒谬,但如果家长对她们稍加引导,女孩很快就会意识到自己想法的局限性。而且,如果家长们都像上述事例中的那位家长一样,不是去打击女儿的想法,而是去鼓励她们,那女孩肯定会充满探索和努力的激情。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家长一直对女孩的想法持鼓励的态度,这不仅可以激发她们的努力欲望和学习热情,还能帮助她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例如,有些女孩喜欢运动,如果家长对女孩的这种兴趣加以引导,她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一名出色的运动员。
  人们都说女孩应该“宠”着养,所以,当女孩表达自己内心的愿望时,家长不妨多“宠”她一回,遵循她内心的想法,帮她去寻找真正的爱好。例如:
  当女孩对星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时,家长可以带她去参观天文馆,或送她一个望远镜;
  当女孩对阅读表现出兴趣时,家长可以帮她选几本有意思的书籍,或者告诉她一些实用的阅读方法;
  当女孩对画画很感兴趣时,家长不妨送她一些绘画工具,引导她把所看到的美好事物都画出来。
  方法二: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数学
  在小学阶段,由于女孩在学习热情以及记忆力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她们的学习成绩一般都遥遥领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约到了小学高年级,女孩的学习劣势也就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她们非常不擅长逻辑思维,所以,数学这一学科常常会令她们感觉到恐慌。
  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弥补女孩的这种学习劣势呢?
  事实上,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家长们必须改变一个固有观点:“女孩天生就不擅长数学”、“女孩学不好数学是很正常的”……
  其实,家长们的这些观点是不科学的。是的,由于大脑结构的差异,大多数男孩的右脑都比较发达,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所以,他们比女孩更擅长学习数学。但教育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家长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孩子的大脑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如果家长经常有意识地锻炼女孩的逻辑思维能力,她们的右脑也会发达起来,当然,这表现在大脑结构上就是,女孩右脑的体积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锻炼女孩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教育学家通过对男孩的逻辑思维进行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将数学融入女孩的生活中。对此,教育学家给出的解释是,大多数男孩的逻辑思维能力之所以会远远地超过女孩,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锻炼着自己的逻辑思维。例如,大多数的男孩喜欢算账,他们跟家长一起外出买东西,往往商家还没有算出价钱,他们在心中早已把价钱算出来了;他们喜欢玩那些数字游戏,即使是不睡觉,他们也要把那些数字游戏玩完……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在这些过程中,男孩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其实,家长完全可以把男孩们的这种锻炼逻辑思维的方法,借鉴到女孩的家庭教育中,在女孩的生活中也融入数学,让她们不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那么,具体来讲,家长应该如何把数学融入女孩的生活中呢?
  在这个时候,也许家长们首先想到的是,让女孩跟着自己去买菜、去超市买东西等,让她们来算价钱。在这里,我需要提醒家长们的是,我们的女儿本来就不擅长数学,也可以说,她们本来就对数学抱有一种恐惧心理。如果家长在买东西时让女儿来计算价钱,这就等于在公众场合考验女儿的数学能力,这不仅不利于女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会增强她们对数学的恐惧及厌烦心理。
  当然,这个方法并不是不可以用,但要在女孩具备了一定数学运算能力,以及有一定自信心的情况下才可以用。因此,家长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增强女儿对数学的信心。
  一位家长这样分享经验:
  女儿9岁那年,她忽然迷上了做饭。由于我和她爸都是上班族,所以,每天中午放学后,女儿都乐此不疲地回家自己做饭。
  一直以来,女儿的数学成绩总是不理想,所以,我便开始利用做饭来锻炼她的计算能力。几乎每天晚上,我都会问女儿这样一个问题:“今天的中午饭你花了多少钱?”每当这时,女儿都会不厌其烦地一点点给我讲:“菜,×元;面条,×元;油盐酱醋,还有燃气,算×元吧,一共是××元。”
有一次,我问女儿:“如果妈妈跟你一起在家里吃饭,还是吃同样的东西,你说我们俩会花多少钱呀?”
  女儿一边想,一边自言自语说:“如果妈妈也在家吃,菜要加倍,面条也要加倍,还有……”这时,我引导女儿说:“不用这样麻烦,你想一想有没有更加简便的计算方法?”
  女儿想了一会儿,突然兴奋地大声喊道:“我只要把最后的那个结果翻倍就可以了。”
  现在,因为这种有意识的锻炼,女儿的数学成绩总是远远高于其他的女孩。
  由这位母亲的讲述,我们可以总结出提高女孩数学自信心的两个方法:一是,让女孩品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二是,让女孩掌握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
  其实,不仅仅是女孩,也不仅仅是针对数学这一学科,任何孩子学习任何知识都是这样的,只有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之后,孩子才有可能对这些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上述事例中这位家长的做法非常科学,她从女儿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培养女儿的计算能力。计算每顿饭花多少钱,这对于9岁的女孩来说并不算是很容易的题目,但由于这个女孩对此感兴趣,所以她会耐心地去计算。当她通过自己的能力,精确地算出自己每顿饭花多少钱时,这对她来说是很大的鼓励。当然,她也会由此而品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谁也不能否认,这对女孩的逻辑思维能力来说,是一种非常有益的锻炼。
  仅仅对数学产生兴趣还是不够的,要提高女孩的数学能力,还要让她掌握最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这个事例中,也许这个小女孩还没有学习过乘法,但家长的做法却使女孩提前体会到了乘法的简便。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这就等于女孩自己探索出了一条数学规律。其实,数学中的规律有很多,对于这些正在成长中的小女孩来说,每一条简单的规律都会带给她们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都会极大地激发她们继续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她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这两个步骤看似很复杂,其实运用起来非常简单。如果家长能够运用这两个步骤去锻炼女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一定可以推翻“女孩不擅长学习数学”的说法。
  方法三:用艺术来滋养女孩
  随着童年中期的到来,此时的女孩多了很多莫名的情绪和感情,她们的小脑袋里总会浮现出很多复杂的想法,对周围人以及事物也有了全新的理解……
  此时,她们开始探索生命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她们的内心常常会有很多的困惑和疑问: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将到哪里去?  ……
  带着种种的疑惑,女孩陷入了沉思,她们经常会对着天空发呆,天马行空地想象着世界和自己的未来,以及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她们的感情突然变得非常丰富、细腻,而且纷杂,她们对很多事物都充满了无限的探索和想象。如,她们想弄明白大人们做某件事背后的动机;她们想知道在自己和妹妹之间,父母更喜欢谁……  一时间,许许多多莫名其妙的情愫积聚在女孩心中,让她们感到焦躁、烦闷、不安,她们会用大哭大叫来表达心里的不平衡,用生气、愤怒表示对不公平待遇的反抗……
  在8~12岁这个年龄段,女孩正处在快乐探索、充满活力的阶段,为什么她们会产生这些复杂的情绪呢?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些莫名其妙的情绪是由于她们强烈的探索欲望而引起的。在很多时候,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女孩都能得出答案,并不是所有问题的答案女孩都满意……所以,这些有益或无益的探索使女孩产生了这些复杂的情绪。
  这些复杂的情绪让女孩感觉到焦躁、烦乱,她们想把它们梳理好,但却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家长也想帮助女儿,但他们的方法常常会没有效果。对此,教育专家给女孩家长们的建议是:把女孩这种莫名其妙的情绪转嫁到艺术中去。例如,让女孩学学音乐、绘画、舞蹈等,让她们在艺术中抒发自己的情绪。
  例如,一位家长是这样总结自己的育女经验的:
  我的女儿10岁了,我发现她最近很古怪,总是一个人对着窗外发呆。一次,她看见飘落的树叶,跑过来问我:“妈妈,叶子落下来就会腐烂是吗?我是不是也像叶子一样,有一天也会凋落呀?”
  我不知道女儿这是怎么了,但我意识到,女儿长大了,她开始思考一些深刻的问题了。但她的情绪好像有些悲观,如果任凭她这种悲观的情绪发展下去,这对她的心理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我有意识地让女儿去学习画画,有意识地让她去发现生活的美好……
  学会画画后,女儿画了很多幅表现生活美好的画。如,我们全家人在一起和睦相处的场景,她和好朋友们在一起游戏的场景……渐渐地,我发现女儿的那些悲观情绪不见了。
  艺术的伟大就在于它能够引导人思考,进而逐渐改变一个人对事物、对生活的态度。作为女孩的家长,我们都应该像上述事例中的那位家长学习。大多数的女孩本来就容易多愁善感,在她们那些莫名其妙情绪的影响下,她们很容易会走向悲观。所以,家长可以用艺术引导女孩去发现生活的美好,就像上述事例中所讲的那样,家长多引导女孩去画生活中的那些美好场景,女孩的内心也会变得美好起来。
  除了转嫁女孩的不良情绪和延续女孩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之外,家长有意识地引导8~12岁的女孩学习艺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好处,那就是可以促进她们的身体健康,以及各种能力的提高。
  在8~12岁这一阶段,女孩身体的发展任务以发展心脏和肺的功能为主。在这一阶段,家长引导她们去唱歌和跳舞,不仅可以使她们把空气顺利地吸入肺中,而且还可以丰富她们的情感世界,增强她们对生活的预见能力、好奇感。
第二章 女孩来自于一个不同于男孩的“星球”
  引语
  女孩和男孩来自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女孩的世界里,充满了糖果、香料、洋娃娃等温馨美好的事物;而在男孩的世界里,却充满了手枪、坦克等,带有冒险和探索性的事物。
  正是因为所属的“世界”不同,女孩与男孩的行为常常有着天壤之别:
  女孩与男孩所玩的游戏完全不同:女孩喜欢稳定、安全的游戏,她们能够独自与洋娃娃玩上一个上午,而男孩却不甘“孤独”,他们常常会在攀爬等带有冒险性的活动中寻找乐趣;
  女孩与男孩对世界的理解完全不同:女孩的世界里充满了“关系”,她们很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而男孩却生活在充满攻击性的世界里,他们动不动就会用武力解决问题;
  每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女孩与男孩的关注点是完全不同的:女孩希望自己能够尽快找到好朋友,而男孩却时刻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成为新群体的“头”;  ……
  那么,女孩与男孩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
  对此,生物学家以及教育学家给出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染色体、荷尔蒙以及大脑结构的不同,导致女孩与男孩在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 X染色体——决定女孩一生的成长轨迹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很多成人这样抱怨:
  “我真是没本事,生不了儿子。”
  “生了个女孩,我都没脸见公婆了。”  ……
  在现代社会,虽然大多数的家长都已接受了“男女平等”的观念,但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仍然还有一部分家长不喜欢女孩。而且,他们还常常错误地认为:生不了儿子,这都是孩子的妈妈没本事。
  其实,懂一点生物学知识的人都知道,生男生女与妈妈没有关系,爸爸精子里的那条染色体才决定着孩子的性别。
  性别的形成是这样的:
  人体每个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包括X染色体和Y染色体。
  妈妈的卵子中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XX;爸爸的精子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XY。妈妈卵子中的性染色体X如果与爸爸精子中的性染色体X结合,受精卵则发育成女性;妈妈卵子中的性染色体X如果与爸爸精子中的性染色体Y结合,受精卵则发育成男性。
由此可见,婴儿性别的形成与妈妈无关,它是完全由爸爸精子中的那对性染色体所决定的。
  家长可不要小看了这对性染色体,它不仅决定了女孩的性别。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女孩未来的成长轨迹基本上也就确定下来了。也就是说,正是由于爸爸的这条X染色体的存在,女孩会表现出很多不同于男孩的特点,例如,喜欢安静、善于人际交往等。
  当然,为了完成女孩的成长轨迹,X染色体需要一个得力的“助手”,那就是女性身上的雌性激素。在它的帮助下,女孩将显现出很多女性的特质,并出现第二特征,最后它还将促使女孩快速地成长为一个成熟女性。
  那么,对于这些小女孩来说,她们的成长轨迹是怎样的呢?
  一位教学多年的老师这样描述她眼中的女孩:
  她们很文静,也很遵守纪律,上课认真听讲,家庭作业完成得很好,在课堂上很少捣乱,教女孩省事多了;
  她们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每当学校有什么文艺活动,几乎都是女孩们的舞台;
  她们很喜欢与人交往,因此她们朋友很多,而且,她们很会讨老师的欢心;  ……
  这位老师的话,形象地描述了女孩的成长轨迹。它表明,女孩喜欢安定、平稳的成长,她们一般不会像男孩那样去冒险和竞争。
  了解了女孩这种成长轨迹之后,女孩的家长肯定会感到很欣慰,因为大多数的女孩家长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女孩听话、乖巧,往往不用费太大力气就能把她们教育好。
  但教育专家却提醒女孩的家长们:不能“高兴得太早”。因为家长的疏忽和大意常常会使女孩走入很多误区。很多教育案例都表明,如果家长不注重女孩的心理发展,女孩很可能就会变得非常敏感、多疑;如果家长不注重女孩能力的培养,她们很可能会变得胆小、懦弱……
  每一位做家长的都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变成这样,但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女孩变得如此敏感和懦弱呢?
  这还要从那条X染色体说起。X染色体,携带了女性基因,所以它强化了女孩天生具有的女性特征,比如文静、善解人意等。但与此同时,它也使女孩身上具有了很多女性天生的弱点,例如,注重人与人的关系、胆小、软弱等。其中“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其他弱点产生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女孩害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破裂,所以她们常常会委曲求全,因此她们胆小和软弱的弱点也就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正是因为女孩的这一特点,女孩与男孩在看待周围世界的时候,才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一位同时拥有女孩和男孩的母亲曾这样描述过自己的孩子:
  我女儿和儿子关心的问题一样多,但关心的方向却很不同。女儿总是想知道我对她的评价如何,是否爱她;而儿子却总是发表对我们的评价,一直想要表达他的看法……
  是的,每个小女孩都迫切地希望知道家长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家长是否爱自己,因为她们要用这些来衡量自己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如果她们认为家长不爱她们,她们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当然,如果女孩长久处在这种不安全感中,她们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她们认为家长是爱她们的,那她们就会产生极大的愉悦感和安全感,她们的行为也会因为这种感觉而变得更加合作、友善。
  女孩不仅重视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她们几乎重视与自己有关的任何人之间的关系。细心的家长也许会发现,当我们的女儿与他人的关系不融洽时,她们会极度地伤心、难过。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常常会听到她们说这些话:“老师怎么不喜欢我了呢?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 “今天小丽玩游戏没有带上我,我以后不和她好了。”“今天我让朋友不高兴了,我很内疚。”……
  为什么我们的女儿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敏感呢?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因为我们的女儿从出生那一刻起,一直就用“关系”来衡量她周围的世界。当女孩与他人接触时,她们最想知道以下几件事情:
1.我们之间有关系吗?
  2.我们的关系本质是什么?
  3.要保持这种关系需要做什么?
  因为女孩十分在意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她们会特别留意别人的一些语言和行为,并常常会在这些语言和行为中捕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例如,看到父母心情不好,她就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小伙伴玩游戏时没有叫上她,她就会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了;她常常会因为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麻烦,而产生强烈的内疚感和自责感……由此,我们不难总结出女孩易受伤的深层原因:
  ※因为我们的女儿生活在“关系”网中,一旦这个“网”破裂了,她们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打击,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悲观、失落的情绪。
  也就是说,女孩常常会因为人际关系不和谐而受伤,例如,父母的忽视、朋友的不理解等。在这些时候,她们常常会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之中,这会对她们的内心造成很大的冲击,从而使她们受到极大的伤害。家长们可不要小看这些情况对女孩造成的伤害,这些伤害往往会影响她们的一生。
  一般来讲,由于女孩注重人际关系这一特性,女孩会受到以下几种伤害:
  1.委曲求全,容易妥协。
  为了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安全感,女孩需要更好地保持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女孩的这一特性在她们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她们之所以比同龄的男孩要乖巧、听话,正是因为她们想用这些好行为来稳固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一位母亲这样回忆自己的女儿:
  我4岁的女儿很听话,也很乖巧。每次我要求她去做一些事情时,她都会无条件地去做。
  一天,我对女儿说:“乖女儿,你要学着认字了,认识很多字的女孩才聪明,妈妈最喜欢聪明的孩子了。”
  听了我的话,女儿果真每天都吵着让我教她认字。在我的要求下,女儿开始学习书中的那些字。有时,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女儿还会主动来问我。有些时候,我会这样对她说:“这些字对你来说有些难,等你长大些妈妈再教你,好吗?”
  但没想到女儿却一口回绝了我,她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不,妈妈,我要学会这些字,不然妈妈就不喜欢我了。”
  我当时一惊,原来女儿想通过这种方式与我保持亲密关系。
  是的,为了能够赢得父母的喜爱,为了能与父母建立更加稳固的关系,即使女孩心里很不乐意,她们也会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不仅仅是在父母面前,甚至在与同龄孩子的交往中,女孩也常常会表现得非常谦让和顺从,以赢得对方的好感,或者以此作为成为对方朋友的筹码。
  沿着这样的成长轨迹,长大后的女孩大多都会延续这样听话、顺从的个性。在与父母意见不合时,女孩会选择妥协,而不是为自己的想法据理力争;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她们也会顺从朋友的意愿,为了友谊的延续,不得不委曲求全……
  例如,在生活中,大多数的女孩都是这样的:在与好友交往的过程中,好友说现在去逛街,她就会跟着去;好友说现在去看书,她同样会跟着,从来不想表达自己的看法,也不会遵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在女孩看来,她们这样做换来了友谊,其实,在这种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女孩把她本应具有的独立性、自主性都丧失了。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她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否则我们之间的关系就会破裂。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的女孩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为了满足他人的意愿而损害了自身利益。
  一个小女孩曾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今天语文考试,我觉得题不难,一直答得很顺利。这时,坐在我旁边的小美突然叫我,她说她的铅笔断了,要向我借一支。但我的备用铅笔只有一支了,可是我和小美很要好,不借给她我怕她会不高兴。
  考试到一半时,我的铅笔突然断了,可是,我不能再把那支铅笔要回来,她考不好我会内疚的。就这样,我只能干坐在那里等待考试铃声的响起。
的确,为了维护自己的友谊,女孩常常会委曲求全;为了不让对方受到伤害,女孩会在别人的意愿面前妥协。就像上述事例中的小女孩,如果她没有把自己准备的那支铅笔借给朋友,她的内心会不安、会愧疚。正是因为这种极度注重关系的特性,大多数的女孩常常会因为别人的意愿,而损害自己的正当利益。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女性在感情、婚姻生活中处于被动地位的一个主要原因。
  2. 渴望他人的保护,成为“弱者”的代名词。
  女孩似乎天生就渴望得到他人的保护。在女孩小时候,她们就天真地以为,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用害怕,因为爸爸妈妈会一直在身边保护自己。在生活中,也许我们还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一个小女孩正在与一小男孩发生争执。女孩说:“我不怕你,我爸爸很厉害,你再敢欺负我,我就告诉我爸爸。”
  是的,当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状况女孩无法应付时,她们希望有人能够伸出援手。在女孩小时候,这个人一定是爸爸。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心目中会出现很多英雄式的人物,她们时常在幻想自己遇到危险时,这些英雄能够及时出现。当女孩成熟后,她们也渴望遇到一个人,能够让她依靠,成为她一生的保护神。
  这也许是大多数女孩的心理发展历程,但这种依赖别人的心理却会促使女孩产生这样一种思想:我是女孩,我需要帮助和保护。伴随着这样的想法,女孩常常把自己定位成“弱者”。每当她们遇到问题或困境时,她们不是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总是等待着“保护神”的出现和帮助。作为成人我们知道,女孩的这种心理对于她们的成长和发展都是极度不利的。
  那么,女孩为什么总是把自己定位成“弱者”呢?
  事实上,女孩总是把自己定位成“弱者”,除了与她们注重“关系”有关之外,与父母的溺爱也有极大的关系。
  对大多数家长而言,女孩是娇小的、脆弱的,不如男孩那样禁得起摔打和磨炼。所以,很多家长对女孩总是格外爱护,生怕女孩会受伤。但家长这种过度的疼爱却让女孩产生了这样一种思想:我需要保护神,父母就是我的保护神。
  于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一幕:离开父母后的女孩常常会受到伤害,她们对苦难和痛苦的承受能力特别差。
  一位家长曾这样说过:
  女儿小的时候特别瘦弱,所以我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她。为了不让她受到任何伤害,我们几乎不让她出去玩;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伤害,我们每天都会接送她上学……
  女儿上高中了。我发现,她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伤心,有时甚至还会影响学习成绩。例如,考试成绩下滑了一点,她会伤心好几天;与朋友因为一点小事而产生摩擦,她会担心好几天……这孩子太脆弱了,她的心理素质太差了,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帮助她了。
  家长对女孩的溺爱所产生的结果就是这样,它会让我们的女儿变得如此脆弱、如此敏感。当然,更令家长们感觉伤心的是,当女儿长大后,面对女儿的这种软弱、脆弱,以及敏感,家长也无能为力。就像上述那位家长所说的那样,她也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女儿了。
  那么,作为女孩的家长,我们如何帮助女孩变得“强大”起来呢?对此,您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建议:
  ※不要灌输女孩是弱者的观点。
  ※不要对女孩过度关爱(注意,是“过度”关爱)。
  ※告诉女儿:最能保护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当然,这些建议发挥效果的前提是:女孩越小,效果越明显。如果在女孩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告诉她,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幸福,那女孩肯定不会把自己定位成“弱者”。
  每一位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女儿健康快乐地成长,但由于女孩太注重关系这一特性,我们的女儿常常会被不安全感包围。那么,针对这一点,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女孩呢?
  方法一:让和睦的家庭为女孩披上“金色外衣”
我们都知道,女孩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她所接触到的第一个关系,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关系就是——家庭关系。
  对于一个新生女婴来说,她总在试探着熟悉家人的面孔、周围的环境。随着一点点地成长,她逐渐地信任并依赖这种家庭关系,并从这种关系中得到了她所想要的归属感。
  当女孩被爱拥抱着、被亲情关爱着的时候,她会感到很安全、很美好。这时,一种轻松、自由的心情充斥在她们心中。而科学研究也表明,在和睦家庭中成长的女孩,无论在性格方面,还是智力方面都会表现出很大的优势。
  一个女孩在日记中,这样的描述自己的生活:
  我感到很幸福,爸爸妈妈都很爱我。我们一家人常常去附近的公园荡秋千,妈妈扶着我,爸爸推动秋千,我在中间。我们还一起去爬山、一起打篮球……妈妈爱我也爱爸爸,爸爸爱我也爱妈妈,我的家庭充满了温馨和关爱。我喜欢我的家庭,更爱我的爸爸妈妈。
  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这样完美。生活中,依然有很多家庭是不和谐的,很多女孩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争吵之中。这对她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还是去那些女孩的日记中寻找答案吧!
  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孩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今晚,我们家又在上演第N次“世界大战”了。我就一直没有想明白,既然爸爸妈妈这样讨厌对方,他们为什么要结婚呢?又为什么会生我呢?难道他们生我就是为了让我受折磨吗?我真的想离开这个令我讨厌的家,可是谁又愿意收留我呢?
  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受伤最深的往往是孩子,尤其是那些看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女孩子。就拿上述事例中这个女孩来说,爸爸妈妈的争吵让她感觉到极度不安全,她一直想逃离这个不安全的环境。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女儿这样想逃离家庭这个环境,她们是不是很容易受到坏人的欺骗?我们的女儿这样渴望与他人建立更稳固的关系,她们是不是很容易发生早恋现象?
  对此,教育学家早已给出了我们答案,在不和谐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女孩,她们的行为、性格,以及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偏差。例如,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安全、不快乐的环境之中,女孩经常怨恨父母、怨恨他人,从而极易使她们形成一种孤僻、冷漠的性格。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会走入青春期。但如果在这个时期,家长仍然不能给女孩提供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那问题就会变得严重起来。调查研究表明,在内心那种不安全感的促使下,很多渐渐长大的青春期女孩都会做出一些越轨的行为,或是沾染一些不良习气,比如,吸烟、加入不良团体、早恋等。
  对此,儿童心理学家给出的解释是:父母关系的不和谐,是造成青春期女孩出现越轨行为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她们极度希望与他人建立稳固的关系,当她们的这种心理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她们就会到不良团体中去寻找。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女儿是极易变“坏”的。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女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呢?
  一位家长这样分享自己的经验:
  从女儿出生那一刻起,我与丈夫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了能给女儿营造一种充满爱的成长环境,我和丈夫做了以下几点约定:
  1.绝不在女儿面前争吵,即使在某件事上存在意见冲突,也要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
  2.我们互相尊重、互相体贴,并且把这种良好的感觉传递给女儿;
  3.不要把不好的情绪带回家,更不能把这种不好的情绪传递给女儿;
  4.一家人定期去郊外旅游,让女儿体会到更多源自家庭的快乐;  ……
  正如我们所料,在这种充满爱的环境中,我们的女儿正在健康快乐地成长。
  女孩不仅注重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她们对周围人之间的关系也很敏感。即使她与周围人的关系都很好,但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在这种环境中,女孩也不会产生安全感。
作为女孩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父亲和母亲。如果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和睦,女孩就会觉得自己一直生活在“战斗”中,或者是担惊受怕之中。在这种环境下,女孩会想极力逃避这种环境。相反,如果女孩父母之间的关系特别和睦,家庭每个成员之间的关系也都特别和睦,女孩就会觉得自己生活在温馨的港湾中,她们就会对家庭这种“关系”产生极大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会陪伴女孩走过整个人生,更会为她们的未来披上“金色的外衣”。
  作为女孩父母,我们必须明白:给予女孩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远胜于任何言语或行为的教育!
  方法二:让女孩明确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不管是女孩还是男孩,他们的身上都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和无限的潜能。然而,在错误的性别观念影响下,大多数的家长常常会持有这样的观念:
  女孩是脆弱的,她们需要他人的照顾;
  女孩是无助的,她们需要他人的保护。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大多数的家长都对女孩宠爱有加,他们时刻在照顾和保护着女儿。表面来看,在家长的这种照顾和保护下,女孩在无忧无虑地成长。但家长却没有发现这种表面现象的本质:在家长这种无微不至的保护下,女孩自身的那种力量和潜能正在一点点消失,甚至开始退化。
  一位家长曾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
  我每天晚上都会给女儿辅导功课,遇到她不会做的题目,我都会详细地为她解答。但渐渐我发现自己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每次做作业时,女儿连想都不想就直接放弃,而且还名正言顺地说:“反正妈妈一会儿会给我讲的,我就不用浪费脑细胞了。”
  如果女孩养成了这种遇到难题就放弃的习惯,在家里做作业的时候,她可以等着妈妈给她讲解,但如果是在考试中,她又能依赖谁呢?所以,家长要让女孩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或者想办法把女孩自身的潜力激发出来。
  那么,家长如何才能让女孩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呢?
  我认识的一位父亲是这样做的:
  女儿小时候特别胆小,尤其害怕狗。一次,我带女儿出去玩,突然看到不远处跑来一只小狗,女儿赶忙藏到我身后,而且吓得快要哭出来了。
  看到这种情况,我把女儿拉出来,很认真地对她说:“一只小狗没有什么可怕的,你完全有能力把它撵走。”
  女儿似乎不太相信我的话。于是我在附近捡了一根树枝交给她。她拿着树枝,鼓起勇气向小狗比划了两个,没想到小狗就跑开了。看到这种情况,女儿很高兴地对我说:“爸爸,爸爸,你看我多厉害,我把小狗打败了,我再也不害怕它了。”
  是的,我们的女孩完全有能力把她害怕的那只小狗赶走。然而,在生活中,大多数的家长都不会给她们证明自己这种能力的机会。当女孩因为害怕而躲在家长身后时,大多数家长肯定都会说:“别怕,爸爸(妈妈)会帮助你的。”然后就会把女儿所害怕的那只小狗赶走。在这种情况下,女儿会因为家长的这种保护而产生安全感。但这种安全感是很短暂的,当女孩再次遇到小狗时,她还会害怕、还会不知所措。而且,在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下,女孩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观念:我需要他人的保护。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女孩很快就会把自身的力量和潜能遗忘掉。
  因此,父母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一定要牢记这样一条原则:
  ※多把“爸爸(妈妈)来保护你,帮助你”换成“你有这个能力,你一定行”。
  另外,心理学家还表示,不管是女孩还是男孩,家长的鼓励都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因此,在女孩不同的年龄段,家长都要用自己的鼓励伴随她们成长。例如:
  当女孩初学走路时,家长不要害怕她摔倒,即便是跌倒了,家长也要鼓励她自己爬起来,这样才能使她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当女孩大一些,让她们学着做家务、买东西,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些都能证明她是有能力的;
当女孩进入青春期,家长对她们的约束也不要太过严厉,家长的信任和鼓励能够使她们对自己充满信心;  ……
  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鼓励女孩去锻炼身体。一个体弱多病的女孩,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展示自己的力量的。所以,周末的时候,家长应多陪女孩去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如,陪女儿一起跑步,让女儿涉足一些男孩子的活动项目,鼓励女儿参加学校的团体活动和体育活动等。身体的力量可以带给女孩更多的自信,能够促进她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展现。
  方法三:让女孩“辛辣”的方面与“糖”的方面协调发展
  古老的摇篮曲这样唱道:
  小女孩就是由糖、香料和所有美好的东西做成的。
  在轻哼这首古老的歌谣时,我们心中会浮现出很多美丽的画面。在女孩的“世界”里,到处都是粉红色、玫瑰、糖果等美好的事物。而正是因为如此,女孩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品质,比如乖巧、善良、善解人意等。其实,这些都是女孩“糖”的一面。
  那女孩“辛辣”的一面又指什么呢?
  确切来说,是指她们身上所具备的那些男性特征,例如,独立、要强、有进取心等。当然,由于受雌性激素的影响,女孩身上的这些男性特征表现得并不明显。
  在生活中,大多数的家长都十分注重对女孩“糖”的方面进行培养。例如,家长们常常会对女儿说:“要学会照顾别人”、“要做个淑女”……正像他们所说的那样,他们希望女儿温柔、善良、乖巧、懂事,做个真正的淑女。
  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只要女孩稍微表现出一点淘气、好动、冒险行为等,家长就会对女孩“严加惩治”。他们常常会对女孩说:“你是个女孩,不要像男孩那样淘气”、“那些都是男孩子喜欢的活动,女孩怎么能玩呢”……
  但事实上,不管女孩正处在哪个年龄阶段,她们身上也包含一定的雄性激素——睾丸素。在这些雄性激素的影响下,女孩也会表现出一些冒险和好动行为。但往往就是家长们那种“女孩就应该做淑女”的教育观念,使得大多数的女孩不得不把天性中的那种“辛辣”隐藏起来,或偷偷转入地下,无法展现。
  于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女孩:她们乖巧、讨人喜欢,“糖”方面的特征很明显,但却缺少“辛辣”的一面。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女孩的独立性、竞争性,以及创造性都很差,因为她们这些“辛辣”的特性早已被家长的教育扼杀了。
  “糖”方面的特征非常明显,让女孩越来越向“淑女”的方向发展,但由于“辛辣”方面特征的缺失,现实中的女孩常常会以“弱者”的身份示人。
  一个女孩在日记中曾这样写到:
  我总是感觉自己比男生差。例如,我觉得自己没有男生聪明,没有他们有力气,数学成绩总不如他们,也没有他们坚强……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想,但我记得我小时候并不是这样的。那时,我特别喜欢和男孩一起玩,也很淘气,凡是男孩玩的东西我都敢玩。可是,爸爸妈妈不让我和他们在一起,说那样会学坏,也不像个女孩子。
  从那以后,我只和女孩子玩,学着做乖乖女。现在我成了名副其实的乖乖女,但我总觉得自己失去了很多东西。
  由这个女孩的日记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她的天性中是有“辛辣”方面的特征的。但父母那种“培养淑女”的教育观念却使她放弃了那些能力。例如,她变得软弱、爱依赖别人;她觉得自己没有力量和能力,在很多方面都不如男生……舍弃自己“辛辣”方面的特征,她的内心也在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其实,生活中大多数女孩的遭遇与她相同,在痛苦的过程中,她们变成了“淑女”。当然,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女孩缺失了“辛辣”的一面,让她们变成了“弱者”。
  读到这里,肯定会有家长说:“那以后我们就要着重培养女孩性格中‘辛辣’的一面了。”但问题是,一味地培养女孩“辛辣”方面的特性是否科学呢?
心理学专家指出:只有让女孩在“糖”方面和“辛辣”方面协调发展,家长的教育才是最科学的。
  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如果一味去塑造女孩“糖”的一面,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将女孩塑造成“弱者”;但如果家长一味地去培养女孩“辛辣”方面的特性,那女孩很有可能就会变成“假小子”,这同样不利于她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那么,具体来讲,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女孩“糖”的一面与“辛辣”的一面协调发展呢?
  对此,我给出您这样的答案:
  ※父母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家庭中为女儿做出良好的榜样。
  是的,家庭关系对女孩性格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父母的权责分工更能够让女孩的双面性格协调发展。具体来说,这种分工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妈妈在家庭中要扮演好“糖”的一面。在日常生活中,母亲要表现出善良、友爱、关心他人等女性特征,并把一些女性美好的品质渗透到生活的小细节中。例如:
  妈妈要温柔地照顾家人的饮食起居;
  妈妈要细心地关注家庭成员的心情变化;
  妈妈要把家中的事情料理得井井有条;  ……
  当然,如果妈妈在平时的生活中总表现得很粗鲁,经常说脏话、动手打人,这就会把女孩弄糊涂。“女性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就会让女孩迷惑不解。当然,在妈妈这种榜样的影响下,女孩很有可能就会缺失“糖”的一面。
  第二,爸爸在家庭中要扮演好“辛辣”的一面,在家庭中要表现出权威和独立性,同时也要鼓励女儿向自己学习。例如:
  父亲在面对问题、困难时,要表现得有主见,而且坚强;
  父亲要敢于带女儿一起去做冒险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父亲要鼓励女儿独立,自己去解决问题;  ……
  总之,在家庭中,父母都要做好女儿的榜样,并在关键的时候给出女儿相应的指导和提示。这样,女孩性格中“糖”的一面和“辛辣”的方面才会协调发展。
  三 从大脑结构差异看女孩的智力发展
  在大多数家长眼中,男孩似乎天生比女孩有优势,他们个子高、身体壮……除此之外,大多数的男孩都要比女孩聪明,他们在学习上也会表现出很大的优势。
  一位老师曾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在家长会上,我们正在讨论女孩的数学成绩问题,其中一位家长是这样说的:“我女儿头脑很笨,这些试题我在家里都给她讲了很多遍,但稍微改变一下形式,她就不会做了。”
  另一位家长也感叹道:“女孩天生就不是学数学的料。”接着,又有很多女孩的家长都在举例证明这个观点……
  是的,我们之中的大多数家长都会持有这样的想法,认为女孩没有男孩聪明。但事实证明,家长们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教育专家们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设计了几种不同的智力测试题,分别对不同年龄段的男孩和女孩进行测验。通过测验结果,教育专家们发现,男孩与女孩的测验总成绩几乎相差无几。
  由这个试验,教育专家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不管在哪个年龄段,女孩与男孩在综合智力素质上都是相当的。通过更进一步的研究,专家还发现,虽然女孩和男孩在综合智力上没有太大差异,但在不同的测试区内,他们的成绩却是非常不同的。例如,男孩在涉及空间问题的测试上表现很出色,而女孩在语言问题上表现更突出。
  既然男孩和女孩的综合智力相当,那为什么他们的成绩会在个别领域表现得如此不同呢?
  生物学家指出,这些个别领域成绩的差异,是由女孩与男孩大脑结构的不同而造成的。
  一本生物学著作这样描述女孩与男孩大脑的差异:
  人类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这两个半球各司其职。其中,左半球负责语言和推理,右半球负责运动、感情以及对时空的定位。这两个大脑半球依靠神经纤维束相互联结。女孩脑内纤维束的体积要远大于男孩脑内的纤维束体积。正因如此,女孩左右脑之间的联系要比男孩多得多。
其实,当婴儿还在母体中时,男女胎儿在大脑结构上的差异已经非常明显了。这种差异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女孩大脑的发育速度明显快于男孩;二是,女孩左右脑之间的联系多于男孩。
  在生活中,细心的家长还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女孩与男孩在感兴趣的游戏方面是完全不同的:小女孩一般会对组词、猜字谜、造句等游戏很感兴趣,而男孩们却似乎对这些游戏非常反感;小男孩对搭积木、走迷宫等游戏非常感兴趣,而女孩们却对此不屑一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生物学家表示,这除了与男女在大脑结构上存在差异有关外,还与他们的思维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生物学家们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男孩习惯用右半球思考问题,而女孩习惯用两个半球同时思考。
  也正是因为这种思维习惯的不同,又促使了男女大脑结构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因为男孩总是用右半球思考问题,所以,男孩的右半球变得越来越发达;而女孩习惯用两个半球同时思考,所以,她们大脑中联结两个半球的纤维束体积越来越大。
  那么,与男孩相比,女孩的这种大脑结构会给她们带来哪些方面的优势呢?
  1.女孩的语言能力较强。
  有过养育女孩经验的家长都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当男孩还不会说话时,女孩已经会喊“爸爸”“妈妈”了;当男孩还只能说出简单的几个词语时,女孩已经可以滔滔不绝地讲故事了……
  其实,女孩与男孩的差异不仅仅局限于这些。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也会表现得特别突出。
  我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场景:
  周末的一天,几位三年级孩子的家长站在学校的布告栏前观看自己孩子的作文展览。其中一位母亲说:“我家儿子的作文写得太少了,只写了几个字。”另一位母亲说:“我家儿子的作文也才写了几行字。”当这两位母亲都在夸奖那个作文写了两页的孩子时,又一位母亲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这是个女孩写的。”
  是的,在女孩很小的时候,大多数的家长都已经认同了女孩在语言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当然,就像上述事例中最后那位母亲所说的那样,那些与语言有关的能力,如写作、阅读等,也都已经被家长们看作了是女孩的强项。家长们的这一判断是正确的,但大多数的家长却并不知道女孩产生这一优势的真正原因。
  这还要从女孩的大脑结构说起,在婴儿期,女孩的大脑就比男孩发育快,并且她们在婴儿期就开始更多使用左脑来思考问题,所以大多数女孩的大脑左半球比男孩要发达。我们都知道,左半球是主管语言和推理的,由此可见,女孩在语言、阅读,以及写作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优势就不足为奇了。
  2.形象思维好。
  一位家长曾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我带7岁的儿子和5岁的女儿一起去逛动物园。在回来的路上,我问他们:“动物园里的大象是什么样的呀?”儿子说了一句“很高很大”就不再说话了,而我的女儿却说个没完:“它的耳朵像一把大扇子,好像比我的小衣服还要大……还有,它的大腿像柱子那样粗,其他的小动物被它踩到了肯定会没命……”
  与哥哥那种泛泛的描述相比,妹妹的描述很快就会让人联想到一只大象的形象。事实上,小女孩的这种形象思维的优势在她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我们会发现,小时候的女孩都爱拿着画笔到处乱画,在白白的墙上画出很多千奇百怪的小动物,在画板上画爸爸妈妈的肖像……其实这都是她们形象思维发展的表现。
  与男孩相比,为什么女孩的形象思维有如此大的优势呢?
  其实这还要从女孩的大脑结构说起。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左脑是主管语言和形象思维的,由于女孩的左脑要比男孩发达,女孩才会在形象思维方面表现出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
  由于大脑结构与男孩存在很大的差异,女孩除了在语言和形象思维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优势之外,在记忆力和推理方面也要比男孩更胜一筹。
当然,这种不同于男孩的大脑结构给女孩带来如此多优势的同时,也给她们带来很多不如男孩的劣势。一般来讲,与男孩相比,女孩在学习能力方面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抽象思维能力差。
  在生活中,家长们常常会发现这种现象:
  女孩对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很不在行;
  稍微复杂一些的物理现象就会令她们头痛;
  面对那些立体几何题,她们更是无从下笔;  ……
  女孩的这些表现都很明确地表明了,她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面对女孩在这些理科方面表现出来的劣势,很多家长常常会着急上火。其实家长无须如此着急,因为女孩的抽象思维能力是由她们的大脑结构所决定的。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右脑主要负责导航、时空定位和抽象思维等。男孩由于联结他们大脑两半球的纤维束很少,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男孩习惯用右脑思考。正是因为这种频繁的使用,又更加促进了男孩右脑的发达。女孩习惯用左脑,或者是左右两脑同时思考问题,所以,女孩右脑的开发程度要比男孩低得多。也正因如此,她们在抽象思维方面表现得比男孩差也就不足为奇了。
  2.空间感和方位感不强。
  有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们给若干名7岁的孩子看一幅地图,在这幅地图上有几处明显的建筑物标志,它们都是用几何图形绘制出来的。把地图拿走后,他们让这些孩子回忆这些建筑物的位置。最后的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因为小男孩们几乎都回忆出了这些建筑物的位置,而且有些男孩还说出了那些建筑物的结构;但大多数的女孩都不能很好地回忆出那些建筑物的位置。
  通过这个试验,科学家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女孩的空间感和方位感天生要比男孩弱。
  女孩的这种思维劣势在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即使是成年女孩,她们到了陌生的环境里也常常分不清方位,而且很容易迷路。由此,家长们也就能够理解女孩为什么会对立体几何等科目特别反感了。

  由上述的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女孩与男孩在综合智力方面不相上下,但他们在不同领域的能力却存在很大的区别。
  家长们可能还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的学习成绩会不断出现‘滑坡’现象呢?”
  那是因为随着年级的增加,孩子们所学知识的难度越来越大了,理科科目也越来越多了,所以女孩的成绩才会出现“滑坡”。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对女性的性别偏见也会造成女孩成绩“滑坡”。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长的偏见会使女孩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当女孩遇到一道数学难题时,家长常常这样对她说:“不会做就算了,这道数学题对女生来说确实有些难。”而不是这样鼓励女孩:“仔细想一想,这道题对你根本不算什么。”
  当女孩的物理成绩考得不错时,家长常常会这样说:“这段时间你很努力,所以才取得了这样的好成绩。”而不是认同女孩的能力:“由这次好成绩我们可以看出,你在学习物理方面有很大的天赋。”  ……
  大多数的家长都会持有这样的观点:女孩根本就不是学理科的“材料”,并且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有意无意地把这种观念表现了出来。例如在上述场景中,家长这样对女孩说:“这些数学题对你确实有些难。”那女孩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再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我不擅长学数学的天性。要知道,大多数的女孩都是非常敏感的,她们总会捕捉生活中那些对她们不利的信息,如果一直受这些消极想法的影响,她们根本就没有办法把数学学好。
  特别是到了中学之后,由于知识难度的增加,女孩在学习数学方面会表现得有些吃力。如果在这个时候,家长们还经常对女孩传达这样的观点:女孩根本就不是学习数学的“材料”。那每当遇到稍微有些难度的数学题时,女孩往往就不会认真思考,而是用这句话来宽慰自己,甚至还会直接放弃学习数学。所以,家长这种性别偏见常常会害了自己的女儿。
女孩天生就不是学习数学的‘材料’”这句话根本就是不正确的。因为生物学家表示,受家长教育方法的影响,孩子的大脑结构是会发生改变的。也就是说,如果在女孩小的时候,家长就有意识地培养她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时空感,那女孩的右脑也会越来越发达。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女孩的抽象思维能力呢?
  对此,您可以参考这样几点建议:
  ※经常让女孩玩那些锻炼抽象思维的游戏,如走迷宫、侦察游戏等。
  ※让女孩从小学习认路;
  ※很早就对女孩灌输空间的概念,例如,用积木帮她们建造“高楼大厦”;  ……
  当然,对女孩来说,初中是其学习成绩的一个“分水岭”。在这段时期,女孩能够感觉到自己对数学等理科科目有些力不从心了。在这些情况下,家长除了引导她们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外,还要多鼓励她们。例如,当女孩的数学成绩取得了一点进步,家长先不要夸奖她的努力程度,而是要告诉她,她在理科方面是有天赋的。这样,女孩才会对自己的理科学习充满信心。
  第二,学校教育的区别对待会让女孩对自己丧失信心。
  在学校教育中,很多老师也常常会对男女生抱有一定的性别偏见,并且他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把这些偏见传达给孩子。
  以下是一个小女孩的困惑:
  老师说男生应该把数学学好,因为这样才能成为工程师;老师还说,女生应该把语言和作文学好,因为这样才能成为作家。可是,为什么男生要做工程师,女生要做作家呢?难道女生就不能做工程师吗?
  是的,对于这些年龄较小的女孩来说,老师传达给她们的这种性别偏见可能会成为一种疑惑。但对于那些有了理性思维能力的女孩来说,老师的这种偏见就会转化为她们的一种观念:数学不用学太好,因为女生根本不可能把数学学好,女生擅长学习语文,只要把语文学好就可以了。
  作为成人我们知道,这种观念会使女孩产生很严重的偏科现象,而且会明显地影响她们的学习成绩,十分不利于女孩学业的发展。
  其实,在学校教育中,老师的偏见对女孩的影响绝不仅限于这些。在课堂上,很多老师对男生和女生都常常会区别对待。
  一位初中的女孩曾讲过这样一件事情:
  我不喜欢教我们数学的王老师,因为他总是偏向那些男生,上课提问题时总是叫那些男生回答;自习课时,他还会走到男生面前,问他们有哪些题目不会做……如此偏心的老师,我真希望学校把他调走。
  大多数的女孩都是非常敏感的,当老师对某一群体表现得特别关注时,她们会因为自己的被忽视而对老师产生反感,进而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产生反感。而学校教育中的现实情况就是这样,大多数教理科的老师都会对男生有一种特殊的偏爱。这会对女孩产生一种无形的伤害,并在无形之中打击了女孩学习理科的积极性。
  那么,面对女孩在理科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这些劣势,以及学校和社会对她们的这些偏见,家长们应该如何帮助她们呢?
  方法一:让女孩学会动笔
  与同龄的男孩相比,由于左脑比较发达,女孩的阅读优势很早就显现出来了:
  她们可以自己阅读那些图画书,然后再把那些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她们的语文阅读题目总能拿很高的分数;  ……
  但教育专家经过研究发现,虽然女孩在语文方面存在很大的阅读优势,但面对数学、物理等理科科目时,女孩的阅读能力根本派不上用场,有时它甚至还会促使女孩出现阅读障碍。
  一位女孩曾伤心地这样说道:
  今天数学测验,其中有很多难题我不会做,而且题目还有些读不懂。于是,我就像做语文题那样一遍又一遍地读,试图弄懂每句话的意思。但我读到最后却发现自己越来越糊涂了。是我的脑子笨,还是这些题目有问题呢?
  事实上,并不是这个女孩的脑子笨,也不是题目有问题,而是她在做这些题目的时候出现了阅读障碍。
在生活中,每当数学成绩揭晓时,女孩总会拿着自己的试卷抱怨说:“这道题我根本没有读明白”,“我把这道题的意思理解错了”……每当这个时候,家长都会埋怨女孩粗心。其实这并不是我们的女儿粗心或者不认真,而是她们在做这些题目时出现了阅读障碍。
  那么,怎样才能减少或避免这种状况呢?
  专家们通过对男孩的思维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当男孩在做数学等理科科目的题目时,他们的大脑会快速运转,而且头脑中会呈现出很多图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专家们从一个小细节中找到了答案。在做数学题时,女孩喜欢一遍又一遍地阅读题目,而男孩喜欢在草稿纸上画来画去。他们在画什么呢?原来他们是把题目所要表达的意思用图画表现出来了。专家们经过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正是男孩这种把题目变成图画的方式,促使了他们大脑的快速运转,并能在头脑中呈现出很多图像。
  一个数学成绩很棒的男孩曾这样说过:
  别人都说我聪明,其实我的聪明是有原因的。面对一道很复杂的数学题,有时我也会不知所措,但当我用笔把题目的意思画出来时,我发现这些题目就不那么难了。例如那些路程和速度的问题,有时仅仅是读题目根本就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而且有时读得遍数越多,往往会越迷糊。但如果把这些题目用图画表现出来,题目所要表达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
  这样,类似的题目做得多了,有时不再用画图,我的头脑中就会主动呈现出那些图像,所以做题速度也就快多了。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男生的数学成绩好,除了与他们的右脑发达有关,与他们所掌握的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有很大的关系。
  学习理科科目的确需要掌握很多技巧,对抽象思维并不发达的女孩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就拿数学科目中的那些最简单的数学题目来说明:
  小明有10个苹果,他比莉莉少了8个,莉莉有多少苹果?
  这是很简单的一道一年级的数学题目,一年级的女生如果遇到这个题目,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她们很快就会把重点放在题目中的“少了”两个字上。这样,她们就会被那些“少了”、“多了”弄糊涂,从而把这道很简单的题目做错。
  而男孩在遇到这一题目时,他们会在草稿纸上不停地画,画10个圆圈表示小明的10个苹果,然后再划去8个,他们很快就能得出莉莉有2个苹果这一答案。
  因此,弥补女孩思维劣势的一个好方法就是:
  ※让女孩学会动手,用画图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女孩来说,用图画的方式来学习数学等理科科目有两大好处:一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二是可以避免阅读障碍的出现。
  我们都知道,大多数女孩的抽象思维能力都比较差,对她们来说,直接把那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事物在头脑中形成图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借助动笔,她们能够很好地清楚题目的意思。
  另外,到了小学高年级,有很多数学题目常常会出现“绕弯”的现象,即难度并没有大幅度地增加,但表达方式却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常常会使孩子有理不清思路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女孩一遍遍地阅读题目,她们很容易就会进入阅读误区。但当女孩在做这些题目时,如果开始就用图画把题目的意思表现出来,一般就不会再出现阅读障碍了。
  对于女孩来说,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理科的方法,对提高她们的学习成绩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方法二:确保女孩参与课堂问答
  由于受到雌性激素的影响,大多数的女孩都表现得很安静、顺从。这在女孩刚刚入学时就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女孩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而且能够集中精神听课,很少违反课堂纪律;但那些小男孩却总是坐不住,他们不是做小动作,就是打旁边的同学一下,总之他们就是不能集中精神听课。
  大多数的小学老师对这一阶段的女孩都很满意,因为她们往往不用老师太费力气,就能够很好地合作。因此大多数的小学老师都会对女孩宠爱有加,也正因如此,在小学阶段,女孩的学习成绩总是很出色。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师对女孩的评价也在发生变化。大概到了小学高年级,很多老师常常这样抱怨:“女孩们在课堂中太死板了”、“女孩上课总是不敢举手发言”、“没有男孩,课堂气氛就活跃不起来”……是的,在小学高年级,尽管大多数的女孩在学习成绩上仍然保持着优势,但她们好像不愿意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去。对于回答问题,她们也总是不踊跃。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女孩在课堂上如此不积极呢?
  事实上,促使女孩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老师对她们的忽视;二是她们害羞,怕说错了会被别人笑话。
  由于大多数的男孩在课堂上都会表现得很踊跃,所以大多数的老师都愿意与男生互动,讲课时看着男生的眼睛,提问时总是叫男生回答……在通常情况下,这会引起女生的反感和嫉妒,所以她们的不积极可以说是对老师、对男生不满的一种反击。
  一个正在上初中的小女孩曾这样说过:
  我讨厌男生,因为他们总是在课堂上抢着回答老师的问题,就像只有他们知道答案一样。他们的喊声太大了,以至于我们女生的声音都被他们淹没了。我才不愿意跟他们抢,他们愿意回答就让他们回答好了,反正这些问题的答案我都知道。
  是的,女孩的情绪是丰富多变的,她们总会出现那些莫名其妙的情绪。在课堂上不踊跃其实是她们消极情绪的一种体现。
  也许有家长会说,在课堂上踊跃不踊跃并没有关系,只要她们的成绩好就行了。但现实的情况是,如果女孩长久在课堂上一言不发,或者总是把自己置身于那种活跃的课堂气氛之外,那她们永远也感觉不到听课的乐趣。久而久之,她们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进而出现成绩“滑坡”现象。
  当然,这也许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在很多情况下,女孩在课堂上表现得不积极,是因为她们不够自信。每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她们或者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者总是羞于喊出自己的答案。因为她们的头脑中总是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如果说错了多丢面子呀!长久被这种不自信的想法困扰,女孩在课堂中永远自信不起来。
  那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女孩呢?
  很多资深老师都这样总结:
  ※不管对与错,让女孩大声地喊出心中的答案。
  当然,家长引导女孩在课堂上喊出自己的答案,首先应该让她们了解老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的目的。一般情况下,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都是想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们紧跟自己的讲课思路。所以,对于同学们所喊的答案是否正确,老师一般不会太在意,因为这仅仅是对学过知识的一种简单回顾。当女孩了解这些之后,她就不会再对回答问题抱有恐惧心理了。
  另外,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也可以引导女孩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例如,在家庭会议上,引导女儿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家长可以通过与女儿玩过家家的方式,模拟课堂的气氛,引导女儿大声喊出自己的想法。这样,通过多次的锻炼,女孩在真正的课堂环境中,才能很好地克服那种恐惧的心理。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家长可以多与老师交流、沟通,可以请老师在课堂上多给女孩一些关注,或者给她一个肯定的眼神,或者鼓励她站起来回答问题……这对女孩都是很好的锻炼。当女孩在课堂中大声喊出自己的答案时,这能很好地促使她们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能够极大地调动她们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女孩的总体成绩也将提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