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貂蝉屁股截图:中国青年英语教师与英汉对比语言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25:09

来源:英特网 时间:2005-9-25 12:00:12

(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广州,510520)

 

[摘要]本文认为,英汉对比研究不仅是中国语言学家的事,对英语教学也非常重要,青年英语教师应该提高母语意识,克服种种困难,自觉在汉语学习上补课,在外语教学中以必要的英汉对比理论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和进步做贡献。

 

[关键词] 青年英语教师,英语教学,英汉对比语言学, 汉语研究

 

English Teachers in China and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Huang Zhongxi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Guangdong College of Finance, Guangzhou, 510521)

 

Abstract: This paper holds that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s not only the business of Chinese linguists, but also important to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English teachers should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better their Chinese, guiding their English teaching with necessary theories and principles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teaching and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Chinese literature.

 

Key Words: Young English teachers in China; English teaching;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hinese study

 

 

1.0 英汉对比语言学的重要性

 

“英汉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兼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性质, 其任务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 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 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理论研究和语言应用领域。”(杨自俭,2000:13)

 

1.1对比和比较对语言学及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虽然年轻, 但对比的方法在语言研究中的运用, 却有着相当漫长的历史, “比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语言学的发展历程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比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语言学的起家本事。法国著名语言学家梅耶(A. Meillet)说, 比较是‘建立语言史的唯一方法’”。(转引蒋述谱,2001:49) 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 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中国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曾经说过:“所谓语言学理论, 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 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吕叔湘先生更把比较看作语言学习与研究的基础, 他说过:“假如能时时应用这个比较方法, 不看文法书也不妨; 假如不应用比较的方法, 看了文法书也是徒然。”王宗炎先生也说过: “对比分析是古老的, 因为自有翻译以来就有语言对比。”

 

1.2 英汉对比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性。英汉对比语言学对英语教学非常重要,英汉对比的理论、方法和原则对英语教学和英汉翻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英汉语对比研究有三大实用目的:为学习英语服务,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为英汉互译服务。”(林大津,2002:80)

我们知道,英语教学的终端目标是使学习者获得能操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能力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含有下述两个方面内容:1)能准确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感情和思想交流(包括听、说、读、写、译);2)对语言环境的适应能力,即有敏锐的语体意识,能自如地识别、适切不同语境(register)所要求的相应语体。这一目标可以说与第一语言(母语)习得(1anguage acquisition)的目标是完全一致。但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二者却并非一致。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第一语言的习得和第二语言(外语)学习(second language learning)的习得机制根本不同.前者是从欢乐中无意识地培育起来的,而后者则必须经过有意识地学习得到。许多语言专家指出,中国的英语教学是“外语教学”,不是“第二语言教学”。当然,也有不少人将“第二语言教学”等同于“外语教学”。儿童第一语言的获得过程并无其它参照因素,而第二语言的学习则不然,从母语环境所培育起来的第一语言,几乎是无孔不入的渗透到外语学习的每个环节,构成一种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参照机制。如果说前者是从未知到已知,那么后者则应是从已知到未知。由于习得模式的差异,“对比”介入的不可避免性是外语学习天然决定的。任何一个外语学习者,在其学习过程中,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将目的语(外语)与母语进行比较。英语学习中大量的母语负转移例子证明了外语教学需要的科学对比理论作为指导。

 

笔者认为,对英语教学来说,英汉对比理论至少可在如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1)对比理论所提供的关于两种语言的各个层面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能使语言教师更加精确、完备地了解其所教语言的内部体系和外部生存环境,从而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语言教材的编写,宏观上提供理论依据;2)对比理论所提供的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点,可以帮助语言教师预见教学的难点及母语的干扰程度,从而为提前采取预防措施、组织好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的解决办法;3)对比理论可引导学生自觉地去探求外语学习的方法,并有意识地总结学习规律,从而使外语学习由被动模仿转到主动研习的轨道。学生一旦接受对比理论,就意味着不仅要学好目的语,而且也必须学好母语,培养这种意识非常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凡是想真正学好一门外国语,母语水平很差几乎不可想象。我国许多的外语大家,无一不同时是国语大师。许多“前辈语言学家如赵元任、罗常培、陈望道、林语堂、王力、吕叔湘, 都是中外兼通的。他们本来精通国学, 又把外语研究和汉语研究结合起来。在他们那里, 没有两张皮, 只有一条龙。(王宗炎,2001162)他们“大多学兼中外, 治国学的, 如王国维、胡适、陈寅恪等, 多数也是外语的高手; 治外语的, 如吴宓、许国璋、杨宪益等, 也在国学上有深厚的根基。文学家大多兼翻译家, 如鲁迅、郭沫若、林语堂、茅盾、巴金、冰心等; 而翻译家也往往兼从事创作与研究, 如季羡林、朱光潜、卞之琳、曹靖华、杨绛等。钱钟书以治西文而成国家之泰斗; 朱生豪以学中文而奏译莎之绝响, 时隔多年, 犹使人向往不已。专治汉语而出身外语者不乏其人, 如王力、吕叔湘、高名凯、张志公等。这些学者和文坛巨匠出入中外、熔铸古今, 徜徉于语言文史诸学科之间。”(潘文国,20013

 

还是吕先生说得好,一个人只有懂得外国的语言,才能更好地懂得本国的语言,一个人也只有懂得本国的语言,才能更好地懂得外国的语言,没有一面镜子,人是不能知道自己的容貌的。翻译既是对比的方式,又是对比的结果。对比语言学对语际翻译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对此国内许多语言学名家已经做过精辟论述,笔者拟不赘述。

 

2.0 青年英语教师研习英汉对比语言学的方法和途径

 

英语教学与研究队伍是我国外语界的主力军,人数最多。“据全国公共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计,目前英语教师和学生之比已达到1:130 ”,(张尧学,2003) 连年扩招后,目前高校学生数量已近2000万, 大学公共英语教师约有15万人, 加上中小学英语教师和大中专英语专业的教师, 这支队伍更大。

潘文国先生提出, “从事对比研究需要四个条件, 缺一不可, 这就是:①现代英语知识; ②现代汉语知识; ③普通语言学的知识; ④汉、英语历史和文化有关知识。其中前三项是基本的, 第三项尤其重要。(潘文国,1997:19)这不仅适合与语言对比研究人员,而且也适合于英语教师。笔者敢于自己揭短,认为,我们青年英语教师应该经常对照这四个条件,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专业水平,还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2.1提高母语意识,深入学习现代汉语知识,进一步提高汉语水平。

 

尽管汉语是母语,我们不时还是有“汉语语言和文化‘底气儿’不足” 的问题,(王菊泉,2002:56)仍需补课,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提高。譬如说,“现代汉语”有“欧化的”现代汉语、“土生的”现代汉语与“经典的” 现代汉语之分,我们应该向当代一大批学兼中外的语言大师如鲁迅、朱自清、老舍、巴金等的作品中学习和运用“既不同于古代汉语、又不同于外语, 也不等同于汉语口语”的书面经典语言,在教学和研究中带头使用这样地道的经典语言。因此,我们要象王先生提倡的那样,“大力提倡母语意识,废除在翻译中只注意和尊重外语,而忽视甚至无视汉语的‘不平等条约’”……在外语界掀起一个学习和研究汉语的热潮……不仅要有自觉学习提高的意识,而且在外语界内部互相学习,主动、虚心向汉语学人学习……只要肯学习,总会有进步。”(同上)

 

英语教师的任务有两个:一是研究和介绍外国语言文学, 搞好英语教学这一本职工作;二是向世界介绍中国语言文学,为中国语言文学走向世界做出自己的努力。两个任务同样重要,不可偏废。包括笔者在内身在青年英语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决心下苦工夫补课,教学研究时常要“‘联系自己家里的事情’……‘开发本国资源’……必须像啃排骨人之愿啃咂排骨, 只缘骨头缝里藏精髓那样耐心地攻下较难的汉语资料,”(钱冠连,1999:8)从而提高自己的英汉语水平。我们不仅要着力介绍外国语言文学,而且要下足功夫介绍和翻译中国语言文学,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国外的汉学军团的研究和翻译的成果进步也不小。例如,美国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Stephen Owen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1992)视角相当独特,去年国内出了中译本;著名的英国汉学家前辈Arthur Waley和他的得意门生David Hawkes及Cyril Birch都有不少公认高水平的中国文学著作或译作,不久前David Hawkes的弟子和女婿、已退休的闵福德教授(John Minford)又编著了长达1183页《含英咀华集》(上卷)(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Vol.1,2000)。我们要下苦功夫,在文学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王宁语)中加强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对外宣传。

 

2.2 经常研习英汉对比研究的新成果,提高英汉对比知识。

 

几十年来, 特别是吕叔湘先生提出开展对比研究的号召以来,我国英汉对比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 “根据我们最新作的不完全统计, 截至2001年6月为止, 所发表的英汉对比研究论文为1374篇, 其中1977年后为1353篇; 专著和论文集为92部。”(潘文国,2002:69)这些对比成果有宏观的,有中观的,有微观的,也有不少是关于英语教学方面的。对比研究中发现的英汉语共同点可以促进学生发挥母语正迁移作用,而其差异方面就会有母语负转移作用。如此众多的成果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品味推敲,并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有选择地加以应用。

 

2.3认真学习和掌握普通语言学知识, 尤其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外语言学知识,以科学的语言学理论指导教学。

 

我们要利用英语专业的优势,从本质上深入掌握国外的语言学理论,带头以科学的语言学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实验,而且要对其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引进。当然介绍的目的是借鉴, 是促进我们的研究,“介绍和引进要结合我国自身的研究和教学而有所创新。要注意将西方语言学理论和汉语及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的实际相结合, 和我国的语言教学实际相结合……王宗炎先生指出, 对国外语言学的学习和借鉴‘搜集采购之功多, 提炼转化之功少’。汉语界和外语界两股力量的汇合, 小有进步, 成效不大。外语界的学人‘搜集采购’功不可没, 但是有不少人言必称外国, 对国外的理论讲得头头是道, 问到自己母语里的情形就一问三不知。近年来不少人在论文中也开始举一些汉语的例子, 但是蜻蜓点水, 不痛不痒, 有的甚至削足适履, 拿汉语的事实去迁就国外的理论。(沈家煊,2001)早在大力引入国外语言教学法的60年代,王宗炎先生曾指出:“关于语言教学,我可以说是折衷主义者。”(王宗炎,1998:3)但如何根据具体的时代背景、教学环境和学生实际进行折衷就大有研究了, 如何借鉴国外语言学知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法,提高我国外语教学的总体水平,需要我们大量艰巨的努力。

 

2.4 以我国语言名家为榜样, 敢于进行英汉对比研究。

 

前面提到的语言学前辈的榜样值得我们很好学习,就是不少当代语言学家也是这样。季羡林、袁行霈、申小龙、乐黛云等国学名家自不必说;王宗炎和刘重德老先生90多岁高龄仍笔耕不辍,继续进行英汉语文研究;英汉对比领域博士生导师潘文国先生、连淑能先生、许余龙和王克非等诸先生,翻译界和比较文学界的许渊冲、陆谷孙、汪榕培、谢天振等诸先生,他们都有坚实的英汉语言根底。潘文国先生为了综述百年来的英汉对比研究,“收集了90多本专著、1300多篇论文, 以从中总结过去的经验, 分析和预测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潘文国, 2002:60);钱冠连先生为了研究汉语文化语用学, 以“大量的中文报刊、杂志、书籍和资料中的真实人的真实话语作语料”,(钱冠连,1999:9)“把过去出版的《中国语文》全部找出来, 从头到尾地细读一遍。(王宗炎,2001:161)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刻苦用功,精研深究,持之以恒,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就。如今的汉语专业的青年学者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大大提高了。我们应该虚心向他们学习,敢于下苦工夫,进行英汉对比研究。

 

3.0 结语

 

最近,我国不少语言学家都撰文重谈了中国语言学的“两张皮”现象和解决“两张皮”的中长期策略,如王宗炎、刘重德等老先生,中年语言学专家钱冠连、王菊泉、刘润清、连淑能、扬自俭、潘文国等诸先生。2002年,20多名大陆和香港资深语言学家和博士生导师云集广州暨南大学,参加“语言学科建设高级专家座谈会”,也探讨了“两张皮”的实质问题 - 语言研习人员 “知识面窄”等问题,对语言学硕士生博士生的“外语能力”、“通才教育”、“信息交流”、“院系协作”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了解决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为中国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譬如,华中师大语言学系对学生提出的“两个意识”(“世界意识”和“现代意识”)、“五个要求”(会研究问题、会外语、会电脑、会分析语言文字现象、会鉴赏文学作品)就是好例子。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值得我们外语教师深思和重视,他们的艰苦努力和学者风范值得我们学习。青年英语教师必须刻苦努力,扩大知识面,深入学习研究汉语,提高英汉语水平和英汉对比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教学与研究水平。

 

参考书目

 

[1]崔淑慧. 语言学科专家谈[J].方言.2003(1):1-5.

 

[2]林大津. 论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方法和途径[A].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4),2002:77-85.

 

[3]潘文国.汉英对比纲要[M].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7:1-19.

 

[4]潘文国.“两张皮”现象的由来及对策[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0): 34-37.

 

[5]潘文国.汉英对比一百年[J]. 世界汉语教学.2002(1):60-86.

 

[6]钱冠连.对比语言学者的一个历史任务[J]. 外语研究.1999(3): 5-10.

 

[7]王菊泉. 从外语界的现状看加强对汉语的学习和研究的必要性[A].英汉语比较与翻译(4).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1-62.

 

[8]王宗炎. 语言对比小议[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5):162-163.

 

[9]王宗炎. 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10]杨自俭.简论对比语言学中的几个问题[A].英汉语比较与翻译(3) [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9-18.

 

[11]沈家煊.《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总序之一[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 (5).

 

[12]宇文所安. 王柏华、陶庆梅合译. 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13]张尧学.关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见网页: http://www.edu.cn/20030804/3088972.shtml.

 

[14]郑述谱.从历史比较语言学到对比语言学[J].外语学刊.2001(4):49:53.

 

[15]Minford, John et al.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C]. Hong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0.

 

[16]Owen, Stephen.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M].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本文原载《社科纵横》2004(6)


 

附:

 [作者简介] 黄中习(1966 - ),男,壮族,广西田阳人,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英汉对比与翻译的教学与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