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三国霸主txt:在美国的苗族人——苗族迁徙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19:21
  
至诚

 

  说来令人难以相信,在美国,竟然有近20万的苗族人,他们仍会说自己的语言,且多是聚居在一起。众所周知,苗族是中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之一,那么,这些苗族人是怎样到美国的?其生活与文化传统又有些什么变化呢?

  苗族人自古以来迁徙不断,而每次迁徙都与战争有关。据说,苗族的先祖原住在中国的黄河一带,后来由于战争开始了第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迁徙,跨过滚滚黄河,来到今湖北和湖南洞庭湖的四周定居下来,成了以后楚国的主体民族之一。这以后,由于不断的战争,苗人被迫再大规模西迁,来到湖南的湘西、贵州、云南等地,基本形成现在的局面。有关这次大规模西迁,至今流传有长达几千行的民族史诗《沿河西迁》。

  迁徙到此并未结束,在漫漫岁月中,苗族人仍不断遭受战争与天灾的侵害,大约在200年前,他们终于跨出国门,深入到越南、泰国、老挝等一些国家的山区,其数量有好几十万人,这可算是苗族人的第三次大迁徙。不过,这次迁徙的只是苗族的一小部分人,大多数人仍然留在中国的南部。

  然而,这部分苗族人千里迢迢跑到异国他乡,仍未过上安宁的日子。在老挝,战争时常发生,制造了无数的难民。1975年,约10多万苗族人饱受战争之苦,沦为难民而流入泰国。而后,在泰国政府以及有关国际救援组织的帮助下,有6万苗族难民移居美国。他们多是20—30家聚居在一起,而且20家以上的点都成立了苗族协会。一开始到美国时,在加利福尼亚州有1万多苗族人,在明尼苏达州的有1.5万人,是两个比较主要的聚居点。后来,又有好几万苗族人迁徙到美国,加上20多年来出生的近3万人,现在美国的苗族人已近20万。

  这些人初到美国时,绝大多数不懂英语,语言障碍使多数人找不到工作,只能靠政府发放的救济款勉强度日。当地政府为了给他们解决困难,特地为他们请来老师教他们学习英语,学习美国的法律和生活习俗等。学会英语后,再由当地的苗族协会帮助寻找工作。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数人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如妇女搞收录机装配、扫地、烧水等,男子学开车、修车,开饭馆,卖鱼等。如今,在美国的苗族人,除极少数的老年人靠救济款生活外,其余的都有了工作,虽然收入远不如其他美国人,但生活已有很大的改善。

  因文化程度不高而饱受其苦的美国苗族人,都千方百计地供孩子上学。到1988年,苗族子女中已有10个人获得了博士学位,26个人在攻读博士学位,50人在攻读硕士学位,100多人在攻读学士学位。为了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苗族学生每天还利用一定的时间来学习苗文。现在美国的苗族,都是苗文和英文并用,他们还办了一个苗文刊物,每年出两期,为各地的苗族互通信息,介绍科学知识。此外,还有三个苗族人办了个出版社,现已出版了一些苗文书籍。

  但是,据来一些美国的苗族老人说,现在的美国苗族青年已开始学习美国的生活方式,老一辈人非常担心最终会丧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他们正在寻求保持传统文化的方法。

  有意思的是,美国的苗族虽然都是从老挝经泰国到美国的,但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根在中国,并多次到中国的贵州、云南等地寻根及参加民族节日的庆典。现在他们说的是老挝苗语,与云南一带的苗族人能直接对话,彼此交往都毫无陌生感,备觉亲切。

 

历史记载中的苗族迁徙

http://www.hxonl.com 2006-8-31 10:57:57 潇湘晨报

    苗族今日还有部分人口散居于美国、法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国

  史学界一般都公认,苗族至少在我国的先秦时期就已经生活在长江中游一带,史称“三苗”或“三苗国”。《战国策·魏策》里有一段关于苗族先民居住地的记载,经常被历史学家们引用:“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据历史学家们的考证,这段文献里所描述的民族先民的世居地,大致在今天的江汉、江淮平原和江西、湖南、湖北一带。春秋战国时期,苗族先民生活在荆楚地区,史称“荆蛮”。秦汉以后,苗族先民在史籍里被称作“五溪蛮”、“武陵蛮”、“长沙蛮”等。唐宋以后,再度被称作“苗”。

  我们从历史典籍对苗族先民称谓的改变中,大致也可以看到苗族是一个由北向南不断迁徙的民族。其迁徙的原因很复杂,但最直接的是由于历代封建王朝不间断的武力征剿的结果。

  《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载的“蚩尤作乱不用帝命……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大概是汉文献典籍中关于征剿苗族先民的最早的记载,此后可谓史不绝书。除了汉文献的记载,苗族自己的《古歌》也大量记录了这样的历史事实,《迁徙歌》即苗族古歌中最为经典的部分,至今仍在民间广为传唱。民族历史学家们经过严格考证后认为,历史上,苗族大致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第一次发生在上古时代,由于尧、舜、禹三代的不断征伐而被迫“窜三苗于三危”。

  第二次发生在西周至战国时期,由于西周对“荆蛮”的多次用兵而由长江中游迁入五溪、武陵地区。

  第三次发生在秦、汉至唐、宋时期,苗民由五溪、武陵地区进一步向四川和贵州、云南等地分散迁徙。

  第四次是在元、明、清时期,苗族再次因战乱频繁而被迫大量迁往南方,有些甚至已经迁至海南岛及亚洲东南半岛的北部山区,即现在的东南亚各国。

  第五次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东南亚的战争又迫使大批苗民由东南半岛迁徙到海外,也最终形成了苗族今日仍有部分人口散居于美国、法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国的状况。  

苗民历史和在美国的苗族人

上个星期六,也就是公元2006年8月5日,去了美国的苗族人的集会。留下一些照片,也同时激起兴趣去解他们的历史文化。 历史:据说是蚩尤【1】的后代,先祖也曾居住在黄河下游一带的九黎民族。有人论证比炎黄子孙更早进入弄耕时代。但是直到火器大量应用,农耕文明总是在战争中被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征服。没有例外,居住在黄河中上游(陕西河南)一带的汉人祖先,也就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靠着更加野蛮和有效的战争机器在涿鹿(今河北张家口市下辖的一个县)大战中打败了蚩尤,从而掌控了当时更加易于开发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日后中华文明的主旋律奠定了物质基础。苗民从此开始南迁至长江中下游。相信春秋战国时的楚国是属于苗族文明的【2】,春秋五霸带来的北方大联盟的存在应该说一定程度上抵御了楚国“南蛮”文化的北侵。秦统一应该说是苗人灾难的真正开始。秦始皇,汉武帝均属于开拓型君主,他们无节制的军事行动进一步把苗人从安徽湖北一带向湖南西部,云南东部驱赶。五胡乱化,南宋偏安等等汉人的军事失败给苗人带来的却是更进一步的生存空间被压缩。明清时代给苗族人带来了彻底的从经济到文化上的崩溃,几乎彻底沦为山林中的原始部落。清代的苗民大起义被镇压后,苗族人开始向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迁移,进一步漂洋过海,分散到世界各地,成为了一个世界民族。整个过程中应该说是地主经济vs领主经济的冲突,但是表象上看是汉人对苗人的侵略和镇压,这个局面一直延续到1949年实行民族自治政策(建过后经济形式的冲突依旧,只不过不那么血腥罢了)。这也是为什么长征时期毛泽东那么重视融洽同苗人的关系。  语言文化:据说蚩尤部落联盟也属于中化文明早期的缔造者之一,只是他的后裔子孙失去了土地资源而逐渐被边缘化。楚国应该说是苗人南迁以后在湖北安徽一带修整,与当地民族融合后形成的一个国家。这应该是苗文化得以延续的最后机会。但是随着秦帝国军国主义式的战争机器横扫南北,苗族文化的延续出现了问题。他们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文字。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从此他们的故事只能口头传述或者参考汉族人的地方官志。苗人有语言无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当然有不同意见):特征是单音节词为主,有声调调,有量词,以虚词和語序作为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更像古汉语以及他们的近亲分支,比如粤语,闽南话和客家话。普通话其实受北方胡人的影响,声调大为简化,同时失落了大部分的辅音韵尾。苗族人目前使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西方传教士创制。方言上苗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主要分支:湘西、黔東、川黔滇方言。一个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从大陆倒插们来到苗人介绍,三种方言各约有30%左右的重合,但是仍然不能直接交流。 在美国的苗族人:苗人入越、泰后经过各种冲突形式,包括战争,和当地人逐渐缔结和平条约,相安无事。越战时期,由于他们站在南越一方,甚至一度切断胡志明小道。战争结束后,北越进行了报复。有大批苗人被美国政府安排在了Califonia, Minnesota,DC,Colorado以及South Dakota(?or Carolina)等地(Oklahoma 的Tulsa也有苗族人居住,但更多的是越南人)。以加州和明州人口最多,各约7到8万人。Colorado有大约6000人。全美大约有30万苗族人。除自然人口增长以外,今年更多的是娶嫁过来大陆苗族人。我的印象是大陆来的苗人受教育更深,长得也苗条好看。(这种说法有歧视之嫌,请勿计较)美国苗人的年轻一代基本上都说英语。饮食结构和美国人差不多,口味上融有东南亚特色,甜,加咖喱,用一些特殊香草。加上他们本来身材就矮小,所以目前的大部分人显得五短身材,而起胖。由于他们人口少,有同化危机感,因此不鼓励异族通婚。90%婚姻是在苗族人之间。保留了类似走婚,抢婚的习俗。我这次去的集会,实际上就是他们提供给年轻人进行感情交流,寻觅恋人的一个传统活动。而且他们的结婚年龄普遍偏早。传统上是14岁即可结婚,但是由于抵触美国法律,改成了16岁为最低结婚年龄。如果一个女孩子25岁未嫁,则属于大龄女青年了。目前苗族人当中的主流是赞成依托中国大陆来进行文化传承,毕竟大陆有超过750万的苗族人。也有少部分,主要是老一代的顽固分子,依然存有类似“犹太复国主义”的想法,要求有自己的国家。好在中华民族不是阿拉伯人,不可能允许自己的土地上有一个以色列的存在。(Colorado还存有藏族移民,不用说,是CIA搞的鬼。  蚩尤的后裔 
南方周末    2007-03-22 14:54:06 “世界上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是中国的苗族和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澳大利亚民族学家格迪斯丽语)
  
  
  □郑吉平 撰文/摄影
  
  5000年前,蚩尤居江淮,黄帝、炎帝分别居黄河上游姬水、羌水,他们各是三个氏族的首领。为了良田沃土,蚩尤往西、炎黄二帝往东扩展,战争爆发了。
  “黄帝战蚩尤,九战九不胜。”(《太平御览》)最后,黄帝派遣两个女子,一个叫玄,一个叫媛,用毒药谋害了九黎部落的首领、苗族的始祖蚩尤。九黎败往长江中游,建立三苗国(《战国策·魏策》),尧、舜、禹不容三苗,相继征伐;东汉帝国忌惮苗族实力也加之以兵;西晋到唐宋,王朝对苗族且战且榨;明洪武帝调苗民南征,“上打乌蒙,下打金川”;清康熙三年,吴三桂又抽调苗民讨水西——几千年间,苗族一直在走,从东向西,从江淮到乌蒙,有史以来共七次大迁徙,写下一部悲壮的民族长征史。
  水西就是今黔西北毕节地区,处乌蒙高原。吴三桂挑起西南少数民族争端,“吴王剿水西”一战,苗族损失惨重,从川南抽调的3800余人仅存1840人,其中1400余人转走云南,400余留居今大方县北部八堡乡、兴隆乡。这些从遥远的东方辗转来到大方的蚩尤后裔,分成6个寨子定居:阿龚寨,青山寨,仄垮寨,中寨,铧匠寨,新开田寨,称“六寨苗”。今天,六寨苗人口发展到7000多人。随着人口增多,六个寨子增加成17个寨子。但“六寨苗”的称谓沿袭至今。
  苗族自古出英雄。
  据苗族历史记载,蚩尤是站着死的,黄帝的兵不敢靠近。据苗族古歌,蚩尤部落原本与沙觉部落、炎帝部落在中原一带和睦相处,沙觉祭祖,蚩尤亲为掌厨,不料沙觉怀疑蚩尤的兄弟偷吃猪心猪脾,蚩尤的兄弟剖腹雪耻,至今一些苗族忌食猪心猪脾。
  战争中,六寨苗的先人长发挽髻,麻布作褂,腰插战刀,背负弓箭,腿裹襟条,足踩钉靴,无奈而战,视死如归。水西之战,久战不克,吴三桂押300苗女使前,其状惨不忍睹。明末清初,六寨苗不堪欺辱,在头人陶二王带领下揭竿而起,杀得官军闻风丧胆,后陶二王一家惨遭官军杀害,仅一男娃逃脱。
  黔西北的苗族支系纷繁,有“白苗”、“花苗”、“汉苗”、“穿青苗”、“歪梳苗”等。
  六寨苗叫“丫(喜)鹊苗”。
  蚩尤战败,九黎南迁,后窘追兵,前迫大河。惶急之中,六寨苗的先祖忽听丫鹊喳喳叫。追随丫鹊而去,找到一片茂林。这才得木作筏,越水而去。从此六寨苗这一支自称“丫鹊苗”,感念喜鹊救命之恩。
  六寨苗男装为喜鹊标志。长褂有两后摆,形如喜鹊尾巴,青色为主,两肩一团雪白。女裙百褶千褶,代表江淮边上山岭和山谷,裙脚绣有田禾,则代表江淮一带的土地。六寨苗回望东方,思念故土。他们认为自己有三个灵魂,死了以后,一个守坟,一个投胎,一个回到遥远的东方故园与先人团聚。
  六寨苗居住的兴隆、八堡一带,高大茂密的树木,弯曲清澈的流水,一个个湖泊,一坝坝稻田,恍若远古江淮。在大方定居后,六寨苗的迁徙并没停止,一部分六寨苗于清初再一次背井离乡,辗转越南、老挝、缅甸、泰国,1975年后,大批老挝苗族成为难民,移民美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移居美国的中国六寨苗,近年来相继回乡寻根。
  1982年,第一批十多个苗族美国人来到菱角塘边的苗寨。菱角是一种水生植物,类似牛的犄角,据说只在水乡才有,黔西北高原到处都找不到的。菱角塘原来也不长菱角,但自从六寨苗来此定居,塘里就长出了菱角。这说明菱角的种子是六寨苗带来的。
  美国人开口就同六寨苗通话,把陪同的地方官员吓大跳:究竟是他们会讲苗语,还是六寨苗会讲英语?六寨苗也大吃一惊:他们怎么会说我们的话?!苗族各支系的语言不尽相同,但这些美国人说的是正宗六寨苗家的语言,他们说,他们是从中国贵州大定(大方县城过去设大定府,为水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八堡一带迁徙到美国去的六寨苗。
  美国六寨苗至今保留自己的语言、祭祀、着装、婚嫁等习惯。新中国成立后,大方苗家有了自己的书面语言文字,此前他们的话语一直依靠口口相传。苗族是至今本民族语言传存最好的中华民族之一,六寨苗和其他民族杂居时,对外交流使用汉语,本民族聚居,对内交流则使用苗语,从没丢掉自己的语言。据说,六寨苗到美国后,对外交流使用英语,对内交流也是苗语,而且还有“叫魂”、“跳鬼”等习惯。这些洋本家们回到美国后宣传介绍,从此一拨又一拨的洋人来六寨地区旅游,他们不一定就是六寨本家,但无一不对六寨苗神往之至。在他们看来,六寨苗和六寨苗聚居区,是中国乃至世界原生态自然和民族文化保存最好的地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