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旅游区九龙潭:蚯蚓养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26:05

蚯蚓的养殖技巧

分类:默认栏目

一、蚯蚓的生活习性及生态条件
 
  蚯蚓(俗称地龙)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陆栖无脊椎动物。世界上蚯蚓的种类很多,约有2700百多种。我国的蚯蚓品种有160多种,全国广泛分布的有环毛蚓,爱胜蚓,异唇蚓,杜拉蚓等品种。要开展人工养殖蚯蚓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蚯蚓有哪些种类?哪些是属于野生种?哪些不适合人工养殖?哪些品种适合于人工养殖?把问题了解清楚了,我们就可以从中选择出最适合人工养殖的品种。

1.威廉环毛蚓

俗称青蚯蚓。巨蚓科,环毛属。个体较大,一般体长150--250毫米,宽8--12毫米。性成熟时平均每条鲜体重5.2克,体色为青黄色或灰青色。卵包呈梨状,每一卵包有一条幼蚓,极少数有两条,这种蚯蚓吞土量大,是一种土蚯蚓。喜欢生活在蔬菜地或饲料地里,喜欢吞食肥沃的土壤,野生习性较强,江苏省海安县有这种蚯蚓适合于人工养殖。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选出"参环毛蚓"适于人工养殖(北京的环毛蚓,个体较大,野生习性强,不适于人工养殖).

2.赤子爱胜蚓

俗称红蚯蚓。分类上属正蚓科,爱胜蚓属,属于粪蚯蚓。个体较小,一般体长90-150毫米,宽3-5毫米.性成熟时,平均每条鲜体重0.50克。生殖带在X节.体色为紫红色,尾部浅黄色。卵包较小,呈椭圆形,两端延长,一端略短而尖,每个卵包内有3-4条幼蚓,少则2条,多则8条。这种蚯蚓喜欢吞食各种牲畜粪,倾肥性强,在腐熟的肥料堆或纸浆污泥中可以发现,是属于粪蚯蚓,适合于人工养殖。(1)北京条纹蚓北京本地良种,属于粪蚯蚓。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从野生赤子爱胜蚓中,选育出来的。体长100-60毫米,体宽4-6毫米.鲜体重每条平均0.70克,最大的可达1.8克。条纹明显,生殖带在X节。适应性强,繁殖率高。喜欢吞食纸浆污泥,牲畜粪,蘑菇渣等。要求饲料湿度在70%-80%.是北京本地良种,适于人工养殖。(2)北星2号 日本引进品种,属于粪蚯蚓。天津市科委1979年从日本北海道引进。体长90-140毫米,体宽3-5毫米,鲜体重平均每条0.5克左右。生殖带在XXV-XXXIII节,生育期70-90天,喜欢吞食牲畜粪,倾肥性强,适合于人工养殖。(3)重庆赤子爱胜蚓 是重庆市第一师范学校选育出来的,适合于人工养殖。(4)眉山赤子爱胜蚓 是重庆市第一师范学校选育出来的,适合于人工养殖。

3.参环毛蚓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选出的"参环毛蚓",适合于人工养殖,是广东省的优势种。个体较大,体长120-240毫米,宽6-12毫米,鲜体重每条20克左右,青灰色,每平方米可收蚯蚓10-20千克.另外,广西,福建等省(自治区)均有分布,也适于人工养殖。

4.背暗异唇蚓

北京市和德州市都有这个品种,体长90-260毫米,宽3-6毫米,鲜体重量每条0.7-1.3克。环带为马鞍形,在XXVI-XXXVI节。体色为暗粟色或灰褐色,喜欢生活在含有机质丰富而湿润的土壤中,是一种适合于人工养殖的品种,但繁殖率较低.另外,河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选出"异唇蚓"虽能繁殖,但繁殖率不如赤子爱胜蚓.

我场养殖的“大平二号”蚯蚓,“大平二号”是日本研究人员前田古彦利用美国的红蚯蚓和日本的花蚯蚓杂交而成。 此蚓一般体长50~70毫米,体腔直径3~6毫米,个体大的体长可达90~150毫米,成蚓体重0.45~1.12克。体上刚毛细而密,体色紫红,但随饲料、水份等条件改变体色也有深浅的变化。这种蚯蚓除体腔厚,肉多,寿命长,能适应于高密度饲养外,还有繁殖率高,适应能力强,易于饲养等优点,非常适合人工养殖。

蚯蚓性喜温暖潮湿。在自然条件下,除严冬或干旱外,一般在暖和季节都能繁殖。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一年四季都能繁殖。蚯蚓从卵茧产下至发育成熟并开始产卵作为一个生育周期,其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有很大关系。

养殖蚯蚓,为了获得高产,必须研究熟悉所养蚯蚓的生活习性以及所需的生态条件,了解其对蚯蚓的影响。

1、温度

蚯蚓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蚯蚓对环境的依赖一般比恒温动物更为显著,环境温度不仅影响蚯蚓的体温和活动,还影响蚯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及繁殖等,而且温度也对其他生活条件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蚯蚓。因此,温度是蚯蚓最重要的生活条件之一。

一般来说,蚯蚓的活动温度在5—30℃范围内,0—5℃进入休眠状态,0℃以下死亡,最适宜的温度为20—27℃左右,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28—30℃时,能维持一定的生长;32℃以上时生长停止;10℃以下时活动迟钝;40℃以上时死亡,蚓茧孵化最适18—27℃。可见蚯蚓的最高致死温度低于其他无脊椎动物。养殖场最好在室内,在南方地区,夏天通风保湿,冬天只要关窗保温就能全年正常生产(这里的温度指基料的温度,因为空气的温度与基料的温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当空气温度0℃时,基料温度有12℃左右;当空气温度为38℃时,基料温度却只有28℃左右,这是因为粪料含有极高的水分)。

2、湿度

蚯蚓没有特别的呼吸器官,它是利用皮肤进行呼吸的,所以蚯蚓躯体必须保持湿润。如果将蚯蚓放在干燥环境中,蚯蚓的皮肤经过一段时间就不能保持湿润,因而不能正常呼吸,蚯蚓马上会发生痉挛现象,不久就会死亡。蚯蚓体内水的成份极大,占体重的75%以上,因此,防止水份丧失是蚯蚓生存的关键。当然,土壤过于潮湿对蚯蚓的生长发育也是不利的。

蚯蚓对不利的湿度条件也有暂时的忍受能力,为了求得生存,它们有时通过运动,转移到适宜的环境里去,有时通过休眠、滞育、降低新陈代谢强度等,以减少水份的消耗。

由于蚯蚓喜食细,烂,湿的饲料,尤其是它要靠皮肤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来呼吸,因此对蚯蚓来说,保持一定的水份供应特别重要。蚯蚓抗急剧干燥的能力很差,其生育环境的最适湿度为70-75%。

3、酸碱度(PH值)

蚯蚓对酸碱都很敏感,因为蚯蚓体表各部分散布着对酸、碱等有感受能力的化学感受器官,蚯蚓在强酸、强碱的环境里不能生存,但对弱酸、强碱环境条件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大平2号蚯蚓生长在PH值6—8的范围内较好,在PH值7—7.5的范围产蚓茧最多。

 4、盐度

有人做了蚯蚓对盐度忍耐的试验,分别把威廉环毛蚯蚓置于0.02%、0.1%、0.4%、0.8%、1.6%的食盐溶液中,置于0.01%、0.02%、0.04%、0.08%的硫酸铜溶液中,观察蚯蚓死亡时间。食盐度为0.8%和1.6%的溶液中的蚯蚓死亡时间分别为145分钟和52分钟,其余食盐溶液中的蚯蚓24小时未死亡,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在4种硫酸铜盐度溶液中的蚯蚓全部死亡,死亡时间分别为50分钟、76分钟、75分钟、57分钟。这说明硫酸铜溶液对蚯蚓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因此,在蚯蚓的养殖中,要注意盐度对蚯蚓的影响,尤其是防止某些农药、化肥等有害污染对蚯蚓的毒害。

5、通气

蚯蚓是靠大气扩散到土壤里的氧气进行呼吸的。土壤通气越好,其新陈代谢越旺盛。不仅产卵茧多,而且成熟期缩短,蚯蚓不能在二氧化碳、甲烷、氟、硫化氢含量大的环境中栖息。如栖息场所的硫化氢,甲烷过量,蚯蚓会逃亡甚至大量死亡。如在北方有的地方为了保温,在蚯蚓养殖场、养殖室内烧火炉,由于管道漏烟气,致使蚯蚓大量死亡。这是因为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等有害气体的缘故。在饲料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氨、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的含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毒害蚯蚓。试验证明:当氨超过百万分之二十时,就会引起蚯蚓粘液分泌增多,集群死亡;硫化氢超过百万分之十五时,蚯蚓就会发生神经疾病而死亡。甲烷超过百万分之十五时,会造成蚯蚓血液外溢而死亡。因此,饲料喂前要充分发酵。发酵后的饲料最好经过翻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喂。

6、光照

蚯蚓尽管没有眼,但全身被有感觉细胞,以口前叶及首数节分布较多,腹面则全无.它对光十分敏感,能辩别强光与弱光。其感受范围从紫到绿,最敏感的是蓝光。蚯蚓用通过蓝色滤色片的日光照射3小时后即死亡。用通过橙色滤色片的日光照射二,三天后才死亡。蚯蚓怕直射光,强光下十分钟即死亡。

蓝光对蚯蚓有刺激,红光则没有,紫外光有害。所以养殖场地应避免太阳光直射,最好在室内饲养并点亮一盏红色日光灯。

7、密度

所谓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容积中的蚯蚓的数量。养殖密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环境的变化,从而对整体蚯蚓产量及成本都有很大的影响,密度小,虽然个体生存竞争不激烈,每条蚯蚓增殖倍数大,但整体面积蚯蚓增殖倍数是小的,产量低、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多;若放养密度过大,由于食物、氧气等不足,代谢产物积累过多,造成环境污染,生存空间拥挤,导致蚯蚓之间生存竞争加剧,使蚯蚓增重慢,生殖力下降,病虫害蔓延,死亡率增高,幸存者逃逸等。因此,掌握最佳的养殖密度是创造最佳效益的一大关键。

蚯蚓的放养密度与蚯蚓的种类、生育期、养殖环境条件(例如食物、养殖方法和容器)、及管理的技术水平等有密切的关系,以箱式养殖放养密度最高,在一平方米面积,25厘米高的培养基中可放养密度为:种蚯1.5—2万条,孵出至半月龄,可放养8—10万条,半个月到成体可放养3—6.5万条。若增大养殖密度,就会限制蚯蚓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产量就会降低。所以在养殖蚯蚓时适时扩大养殖床,调整养殖密度,取出成蚓,这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8、食物

食物是影响蚯蚓的一个长期的、关键的生态因素。食物不足会使蚯蚓间竞争激烈,特别是在养殖密度较高的情况下,个体间对食物的竞争加剧,往往导致生殖力下降、病虫害蔓延,死亡率增加,一些蚯蚓逃逸等。食物对蚯蚓的影响,不仅表现在食物的数量上,而且体现在食物的质量上。例如以畜粪为食的蚯蚓,它们所生产蚓茧数,比以粗饲料(如野草)为食的同种蚯蚓要多十几倍到几百倍;以腐烂或者发过酵的,来自动物的有机物比植物性有机物的饲喂效果好;又如,喂含氮丰富的食物(如畜粪)比含氮少的食物(如桔杆)使蚯蚓生长繁殖更好些。

蚯蚓系杂性动物,家畜,工农副业,公共场所的许多有机废弃物均可作为它的饲料。它喜食蛋白质,糖分多的食物,特别喜食腐烂的东西;不喜食生的和含单宁,酸质多的食物。食物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 蚯蚓的繁殖率和蚓粪的成分,如赤子爱胜蚓,以牛粪,马粪或泥炭为食物的,与以垃圾,麦秸,堆肥等为食物的相比,其产卵数后者为前者的1/10,差别很大。日本配制蚯蚓饲料是以碳素为依据(即饲料,有机物中碳和氮的比率),氮源主要是蛋白质(分解后成为氨基酸,尿素,氨);碳源主要是纤维素,淀粉,糖类,他们的经验是碳素率以20-30%为好。

  
二、饲料及基料的配制  

 
  第一节    饲料的调制及投喂

1、饲料的消化与利用

蚯蚓有发达的消化系统和强大的消化能力(这与蚯蚓消化管道中有大量帮助消化的微生物共生是分不开的),使蚯蚓吃下的饲料能充分得到消化和利用。为了达到增产和丰产的目的,饲料的调制是关键工作。因为食物对蚯蚓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数量上, 同时也体现在质量上。无数事实已证明,不同的食物对蚯蚓产出蚓茧的数量和繁殖的速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用牛粪来饲喂蚯蚓比以粗饲料和稻草来喂养所产出的蚯蚓茧数量高出几倍到几十倍。说明以腐烂或经发酵后含氮丰富的动物有机粪料比含氮少的植物有机食料能更快促使蚯蚓的生长和繁殖速度,其效果是最佳的。

2、饲料的种类

蚯蚓主要以腐烂的有机物为食,只要是无毒的、酸碱度不过高或过低、盐度也不过高,能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的有机物都可以作为蚯蚓的饲料(但是,蚯蚓一般不吃生长着的植物有机体)。任何畜禽粪便、酿酒、制糖、食品、制纸和木材等加工的有机废料,如酒糟、蔗渣、锯末、麻皮、废纸桨、食用菌渣等;垃圾、生活有机废物(如蔬菜下脚、剩余饭菜、米汤、废血、鱼的内脏等),以及昆虫的幼虫、卵、动物的尸体、各种细菌、真菌都可以作蚯蚓的饲料。

蚯蚓不大吃太酸、碱、涩、苦、辣的饲料,在自然界里,蚯蚓主要选食枯枝落叶等含有丰富钙质和蛋白质的有机物。例如赤子爱胜蚓类的大平2号多选食发酵腐熟的畜粪、堆肥、蛋白质、糖源丰富的饲料,尤其是腐烂的瓜果、香蕉皮之类具有甜香味的食物,更易被其选食。

3、饲料发酵加工与发酵的条件

蚯蚓的饲料一般可以分为基础饲料和添加饲料两种:基础饲料是蚯蚓长期栖息和食取的基本饲料;添加饲料是作为蚯蚓的补充饲料。无论是基础或添加饲料,在堆制发酵前都必须进行加工,如将植物秆秸进行切碎以利发酵,剔除饲料中的橡胶塑料、金属、玻璃等无机废物和对蚯蚓有毒、有害的物质。

饲料发酵的方法比较多,但一般多采用堆沤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可大规模进行。但在堆沤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必须有良好的通气条件,因为分解饲料中的有机物质主要是依靠好气性细菌来分解发酵,有良好的通气环境,氧气供应充足,可促使好气性细菌的生长繁殖,这样就可以大大加快饲料的发酵速度。

第二,必须要有充足的水分。在堆沤饲料时,应当保持湿润,因为通常微生物活动和繁殖是喜欢潮湿的环境。饲料发酵最适当的水分为60%~80%,即以手紧握饲料,指逢滴水为宜,或以木棍插入饲料堆内再拉出,看插入部分是湿润为好。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直接影响到饲料分解发酵的速度。当饲料堆里的水分含量达80%~95%时,就有利于厌氧性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不利于真菌和放线菌的生长和繁殖;达到50%~75%时,适宜于真菌和好气性纤维菌的活动和繁殖,有利于饲料的分解木质素;当水分在10%时,各项细菌的分解作用就停止。可见各种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是需要大量水分的。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饲料发酵完成后,也需要补充适当的水分,以防止饲料因干燥而引起硝化(生成氨而挥发掉),但也不能补充水分过多,以防氮素流失。过多或过少均会影响饲料的营养价值,所以一般保持饲料湿润即可(含水量在50%~60%)。

第三,在发酵饲料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微生物的数量和营养。通常在饲料中,碳素和磷钾等均有,并以有足够的含量。对于微生物最缺少的是氮素。一般的做法是加入“EM”有效微生物菌种补充饲料中的微生物数量,同时加入适量的尿素以补充氮源。

第四,在饲料发酵的过程中还应当特别注意饲料堆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微生物分解饲料的效果。一般饲料堆的温度保持在20~65度左右为佳,所以冬季时应该考虑到饲料堆的大小和形状以及遮盖物。如果堆得太薄或太小,就难以保温,让饲料充分分解发酵腐熟。

4、饲料发酵的生化过程

饲料发酵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在适宜的条件下不同的微生物交错配合作用,将有机质逐渐分解。其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前熟期(糖类分解期);当饲料堆的温度达到20~40度时,有机物中的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首先被细菌分解,随之细菌就大量繁殖生长,料堆的温度也逐渐上升,达到60度时,低温细菌就会被高温细菌代替。此阶段被称为前熟期。

第二,纤维素分解期;当饲料堆内的温度上升到70度时,好气性细菌和放线菌大量繁殖活动,饲料内纤维素外围的一层木质素壳遭到细菌的破坏后,纤维素紧接着被分解为有机酸。这个时期系高湿低温发酵阶段,含水分大约70%之间,纤维素细菌开始分解纤维素,经过半个月左右,再翻堆1次并补给水分。这一过程是在厌气的条件下进行的。此阶段被称为纤维素分解期。

第三,后熟期(木质素分解期);当温度由80度下降到60度时,木质素被乳酸菌与蘑菇菌等分解发酵成为黑褐色的碎片。木质素被分解在发酵过程,各种微生物交互出现,死灰,这时微生物数量趋于衰减,微生物遗体也是蚯蚓的好饲料。此阶段被称为木质素分解期,也就是进入了此过程饲料就已经发酵完成。

5、实例操作方法

由于不同的饲料所含营养成份以及碳氮比不同,不同的蚯蚓对饲料的取食,消化吸收率也不同。因此,为了养好蚯蚓,必须根据上述情况,对饲料进行科学配比(俗称配方)。做到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减少运输及成本,饲料尽量多样,营养搭配合理,同时选用饲料混匀后要充分发酵,提高熟度和利用率。

配方实例:

①牛粪50%,纸浆污泥50%;

②牛粪100%或一切禽畜粪混合100%;

③牛粪、猪粪、鸡粪各20%、稻草屑40%;(注:鸡粪需要先用来养蛆后或放置1年以上才可以用来养蚯蚓,否则蚯蚓会全部逃走或死掉。〕

④玉米秸杆或稻草、花生杆、油菜杆单一或混合40%,猪粪60%;

⑤马粪80%、树叶烂草20%;

⑥猪粪60%,锯末30%,稻草10%;

⑦有机垃圾70%,畜粪30%;也可全部用垃圾100%。

⑧各种粪类60%,甘蔗渣40%;等等。

饲料的调制:

①发酵:以配方②来做例子,将牛粪或一切混合禽畜粪放到平地上摊开10—25厘米厚,晒至5到6成干左右。 接着将这些粪料架堆起来,可以采用圆锥形、长方形、半圆柱形堆法,每堆一层(厚10—15厘米)粪料就淋300到500倍的“EM”一次, 如此重复铺4—7层, 直至水渗出为好;若采用垃圾,一层垃圾一层粪地堆。长宽不限,并用薄膜盖严,在气温较高季节,一般第二天堆内温度即明显上升,4—5天可升至60—70℃,以后逐渐下降。当堆温降至40℃时(这个过程需要约15天),则要进行翻堆(把上面翻到下面两边翻到中间去重新堆制,并再加入“EM”和尿素稀释液),以后每隔5天翻一次,一般翻2—3次即完成了饲料的发酵工作。但草类一定要挖坑或集堆渗透沤制腐烂才可使用,以避免第二次发热。

②饲料的PH值检测调节和营养剂添加。

饲料发酵好以后,测试PH值,蚯蚓饲料一般要求适宜PH值为6—7.5,但很多动植物废物的PH值往往高于或低于这个数值,例如:动物排泄物的PH值是7.5—9.5,因此对蚯蚓饲料的PH值要进行适当的调节,使它接近中性,以适合蚯蚓生长。

当PH值超过9时,可以用醋酸、食醋或柠檬酸作为缓冲剂,添加时为饲料重量的0.01—1%(重量比),可使PH值调至6—7,添加量太少,效果不大;然而超过1%则会使蚯蚓产茧率急剧下降。

当饲料PH值为7—9时,也可用0.01—0.5%(重量比)的磷酸二氢铵,可使饲料PH值调至6—7。但不可超过0.5%,否则也会导致蚯蚓茧生产量的下降。当饲料的PH值为6以下时,可添加澄清的生石灰水,使饲料的PH值调至6—7。

 还有两种简单的方法可以作为检测饲料发酵程度的简易途径:一是感官法,饲料通过堆沤发酵,在各种微生物的分解,这时凭人的感官即可看出饲料是否发酵腐熟,发酵好的饲料,其色泽呈黑褐色、无异味、质地松软、不粘滞。二是试喂法,将发酵好的饲料取一部分放上一撮蚯蚓,经过1~2天的饲养,如果蚯蚓都钻到饲料中自由取食、栖息、无异常反应,就证明这一批饲料已经发酵完成,无任何问题,可以大量投喂。

不过饲料在发酵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害气体,并且有少量的有害气体会溶解到饲料中或游离在饲料之间的间隙里,所以在投喂之前必须将原先覆盖的保温农膜揭开,并把摊开饲料1~2天以利有毒的气体挥发掉。如果采用的饲料是含有化肥或农药之类的有毒物质,最好在发酵前和发酵完成后,将它们堆起来,然后用清水从头部冲淋喷洗,直到堆底有水流出为止。饲料科学的配比,是提高养殖蚯蚓产量最有效的出路。

调制和添加营养促食物质的方法:

以一立方米基料为例,取水100公斤,加入尿素2公斤、食醋4两、糖精5克、菠萝香精4盖,混合在水中溶解,先取50公斤水泼在基料上,翻堆后再把另50公斤水泼在基料上,过二天即可使用。

过去,人们也知道尿素可以作蚯蚓的氮源,但添加量一直局限于0.01—0.2%(重量比)。采用醋酸等调节PH值的方法后,尿素的添加量可增至1%,这为氮源不足的饲料的利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对如养殖蚯蚓来说,1克尿素相当于2.88克蛋白质,这一发现,为加快蚯蚓的生长和产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再有,本技术在蚯蚓的饲料里添加了柠檬酸、香精、糖精,把蚯蚓的饲料调制成蚯蚓最爱吃的水果香甜味,蚯蚓从此不但不逃走、不挑食,而且食量增加了一倍,从而大大地加快了生长速度、提高了产量。

6、饲料的堆放与投喂

 蚯蚓养殖之前得把饲料堆放好,即做好饲养床。如果是采用木箱等植物容器养殖的,先将已经发酵好的饲料木箱等透气性的植物容器里,放料的高度为20~45厘米。如果采用平地养殖,先将已经发酵好的饲料在平地上堆成宽40~60厘米、高20~50厘米的规格,呈半圆柱形,长度不限。

饲料的投喂一般有轮换堆料法、表面投料法、侧面补料法、下层投料法和穴式补料法。其中比较好的为表面投料法和侧面补料法以及下层投料法。

表面投料法也称上添法,就是把饲料盖铺在原有已被蚯蚓吃完的饲料上,每10—15天进行一次。此法适用于补料,当观察到饲料已经粪化时即把新饲料撒在原饲料上面,厚度以5-10厘米厚为宜.此法投料方便,缺点是新料中水分渗入原料床内,会造成底部水分过大,而且逐次投料将蚓茧埋入深层不利孵化。

侧面补料法也称侧喂法,将原饲料集中一边,空出的地方加入新饲料.1-2天后,成蚯蚓逐步转入新饲料中,待大部分成蚓进入新料时,将蚓粪取出过筛,此法操作简便,能把成蚓与幼蚓分开,便于养殖与孵化分头进行。

下层投料法也称下投法,此法适于新设饲料床,即将新料铺入殖床内,若用此法补料,可将原料铺新饲料上面.此法优点是原饲料在上部,有利于蚓卵孵化和通风透气,刮取粪便也方便。 
  
三、蚯蚓的养殖方式及设施

 
  蚯蚓的养殖方法 蚯蚓的养殖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

(1)盆养 可用花盆(23厘米 20厘米)来养殖,先在盆内装1/3菜园土,再加入0.5-1千克腐熟的牲畜粪,拌均匀,浇水后,放入种蚓50条,经常浇水保持湿润,水分含量为60%左右,上面可用花盆倒过来盖在上面,大约两个月左右,蚯蚓就产卵,孵化出大量幼蚓后,即可分盆养殖,每2个月可分盆1次。

(2)箱养 蚯蚓可利用旧木箱(40厘米 60厘米 20厘米)养殖,箱内先装入10厘米厚的菜园土,然后再入10厘米厚的腐熟的马粪或牛粪,还可掺入20%的木屑。饲料水分60%,浇水后放入蚓100-200条,养殖2-3个月后,出现大量幼蚓后,即可分箱养殖。蚯蚓养殖箱可作为家庭有机废物垃圾箱,可将烂番茄烂菜叶,西瓜皮直接投入箱内,利用蚯蚓处理有机废物,化废为肥,蚯蚓粪无臭无味,可用来栽各种花卉和疏菜等用。

(3)砖池养殖 在室内外均可利用砖池养殖蚯蚓,砖池长2米 宽1米 0.2米,在养殖床内,放入腐熟的牲畜,秸杆堆肥,并可加入20%木屑,拌匀后,浇水使饲料含水分60%左右,然后放入种蚓1000-2000条,当蚯蚓产卵,孵化出大量幼蚓时,可采用分段加入新料诱蚓分池养殖。

(4)平地堆肥养殖 平地堆肥养殖蚯蚓,在室内外均可进行,腐熟堆肥的宽度为80-100厘米,长度2-3米.浇水使饲料水分在60%-70%之间。接种蚯蚓1000-2000条,3个月左右,当蚯蚓大量繁殖后,及时进行分池养殖。一般可一个月加料一次,保证有足够的饲料才能繁殖得快。江西赣州地区畜牧研究所采用此法,大量繁殖蚯蚓。经过过1年零8个月的时间,繁殖330万条(引种时为70条),可见繁殖率之高。

(5)地槽养殖 地槽养殖蚯蚓,可选择在房前屋后,势高不积水的地方,挖1条地槽,宽1米,长3-4米,深度为30-40厘米,底层可入10厘米厚堆腐的树叶或秸秆,并加入20厘米腐熟的牲畜粪,拌匀后,调节C/N比例,浇水后,每平方米放入种100-200条,表层可用麦秸和稻草覆盖,经常浇水以保持湿润,并注意防止鸡吃食,以免影响蚯蚓繁殖。当蚯蚓大量繁殖后,可分段分收作为家禽的蛋白饲料。

(6)地里养殖(双重利用) 地里养殖蚯蚓,可以选择靠近水源的自留地里进行养殖,同时种植蔬菜,饲料作物等。其畦长2-3米,宽60厘米,中间挖一条宽20厘米,深20厘米的沟。然后将腐熟的牲畜粪或农家肥施入沟中,浇水后放入种蚓,每平方米200条,表层可用麦秸或稻草覆盖保湿,当蚯蚓大量繁殖后,即采收成蚓,作为家禽的蛋白饲料。第二季蚯蚓沟与农作物地交换位置,在饲养过蚯蚓的地带种植作物,在种植作物地带同样挖沟施肥养殖蚯蚓,经过长期反复试验后,这块土地就会被蚯蚓改造成为肥沃的良田,目前,海安县采用饲料地里养殖环毛蚓(青蚯蚓).

(7)架式养殖(工厂化养殖)工厂化养殖蚯蚓,一般采用木架或铁架,层次分4层,每层可放塑料箱或木箱2只(箱长65厘米 宽46厘米 高15厘米).箱内放入7.5千克腐熟的饲料,含水分在60%-70%之间,接种种蚓300-500条,蚯蚓产卵繁殖大量幼蚓后,即行分箱养殖. 这种方法成本较高,适于工厂养殖。

(8) 石棉瓦大棚养殖,南宁科澳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采用石棉瓦大棚养殖蚯蚓。单个棚长30米,宽7.0米,高为2.5米,全以木桩构造,周围用石棉瓦圈围;大棚内中间为作业道1.4米,两侧为养殖床,床宽为0.8米,高为40厘米。

 
四、蚯蚓的日常管理


  1.场地与放养

蚯蚓在室内外均能养殖。南方夏秋季节气温高,室内养殖较好。但室外可进行大面积养殖,低温时可利用太阳能增温。但场地一定要选在靠近水源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农村可利用村旁或林间空隙处。养殖面积大时要装水管或自动喷水器。

蚓床一般5米宽,中间走道70~80厘米,但如用车送料,则宽度均应增加。走道填高30厘米以上,两边两条蚓床各宽2米,在两条蚓床的外侧开沟以利排水。

蚓床做好后,把发酵好的饲料横放在蚓床上,成20~30厘米宽的条形,间隔10~15厘米。放蚓种前先浇湿蚓床,然后把蚓种放入无饲料处,放养密度依据气温而定:25度以上的密度为每立方载体中放养蚯蚓6—8万条;10—25度气温时的密度为每立方载体中放养蚯蚓8—10万条;10度以下气温时的密度为每立方载体中放养蚯蚓10—12万条。放养后补浇一些水,利于蚯蚓活动。忌在蚓床上堆满畜粪后放蚓种,以免造成蚓种损失。

2.适时添料

蚯蚓的食性广,几乎什么都吃,但关键是饲料一定要完全腐熟。堆肥需经30天,或挖成塘,把水草、青草、瓜果、菜皮及泔脚等放在禽畜粪水中发酵更好。因蚯蚓一天吃的食物与自己的体重大致相等,所以要"适时"添料。"适时"指蚓床还有二成饲料时采集蚯蚓后添料。添料必须成梅花形,料堆之间留5~8厘米空隙。畜禽粪过薄要浇成条状。留1/3~1/4的空隙面积,并在添料前先浇水。雷雨易将刚添一二天的牛粪冲平,形成板结,不透气,蚯蚓受闷加上地温高,蚓床边上的蚯蚓会爬入沟里,有的窜到蚓床表面,如尚有未发酵好的畜粪正在产生沼气,蚯蚓碰上立即死亡。因此在雷雨前后要勤观察,添料后未盖草的,在雷雨前后把蚓床上刚添的畜粪扒开20厘米宽。冬季蚓床上全部盖一层薄料,也会造成蚯蚓死亡。久不添料又不浇水,会造成蚓体缩小,蚯蚓无法生存时自溶死亡,但它会留下一批卵茧。

有条件的话可利用“EM”生物技术,这是1991年从日本引进的一项高新技术,是有效微生物群,如固氮菌、乳酸菌等10个菌属,80余个菌种,该菌群具有加速各种有机肥料熟化、提高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害、净化环境等功能,并能促使农作物和畜、禽、鱼类处于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生长状态,少施或免施农药化肥。用稀释后的EM液喷洒在畜粪上、蚓床饵料上,可除恶臭,抑制有害细菌繁殖,减少虱、蝇的侵害。蚯蚓吞食EM发酵过的畜粪等有机垃圾,有益菌落在其体内繁殖而被吸收成养分,增强抗病能力,蚯蚓生长快,繁殖率高。用EM在室内养蚯蚓70天,增殖65.9倍,比对照组(喷清水)增殖51.6倍,多增值14.3倍,而且喷洒EM的蚓体略粗些,色泽略红而有力。目前南宁科澳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已经掌握这套技术的培育方法。

3.保湿通气

蚯蚓床是养育蚯蚓的场所,要十分重视温度,湿度和通风换气。要经常浇水保持湿润。夏季每天浇水1次,低温期5~10天浇水1次,凉爽期3~5天浇水1次,使湿度保持在30%在右。并要认真做到常年盖层草,保湿通气。这样能促进蚯蚓多吃食,生长快,产卵多,卵茧孵化率高及幼蚓成活率高。有人作了盖草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盖草帘的蚓床蚯蚓产量提高了80%。另外,盖草后如遇到较大雷雨,可避免蚓床表层板结,并避免蚯蚓碰上沼气造成死亡等情况。低温期少数养殖户管理不善,造成蚓体萎缩,产卵少等,原因有多种,如久不浇水,添加饲料不及时等,最主要的是未做好通风换气工作。蚯蚓在缺氧条件下体色暗褐无光,体弱,活动迟缓,后代死亡多。尤其是尚未发酵透的畜粪,在薄膜内继续发酵,产生沼气危害蚯蚓。缺氧,鱼群浮头,易于发现,盖在薄膜内的蚯蚓床缺氧则不易发现。只有做好通风换气,增加氧气,排出有害气体才行。办法有两种:

(1)使用弓形矮棚,做成类似育红薯苗的棚。

(2)扎草笼透气。用稻草或玉米杆二头扎成周长40~50厘米的圆柱,放在蚓床中央,蚓床上均盖二层薄膜夹一层草帘。中午前后揭开两头薄膜,通风2~3小时(雨雪天例外),便能排出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4.季节增温增产

冬季在室外按规模大小采用多种增温方法,争取蚓床最低温度在10~15℃以上,以提高蚯蚓生长和繁殖速度。

有的养殖户在蚓床上平铺一层薄膜,虽然蚓床温度可比最高气温要高8~10℃,但到凌晨气温降到0℃以下时,蚯蚓床上只比外界温度高1~2℃。所以平盖一层薄膜不能达到所需温度。经多年探索,我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在无锡地区能起到增温保暖功效。

(1)两层薄膜夹一层草帘:这种方法简单,不需要多少投资,而且增温保暖效果好。据我们测试,要比盖一层薄膜的温度高6℃。反之,在夏季能起到降温调节作用,蚓床上的温度比平盖一层薄膜低6℃。

(2)竹架塑料棚:本人五年来在冬季利用太阳能养蚯蚓,使用竹架塑料棚,投资少、效果好,平均每天增温10℃,按低温期150天算,累计增温1500℃,等于平均气温20℃的75天积温,比一般养殖户多2个月生长期,蚯蚓生长快,产卵早,孵化早,上市早,为全年高产打好基础。在塑料棚的东西北三面挂上草帘子,上下固定,以防风保温。棚内蚓床表面仍盖稻草、干野草或草帘子,并须在蚓床中间放上草笼透气,然后盖一层薄膜,气温低的地区可盖两层薄膜夹一层草帘。

5.夏季降温增产

    我国大部分地区从6月至9月,气温较高,十分适合蚯蚓生长繁殖。但7~8月份有高温天气,应采取降温措施,把蚓床温度控制在30℃以内,这是蚯蚓夏季增产的关键。

(1)搭棚遮荫:经多年观察,棚上用麦杆、稻草编的帘子遮荫效果较其他方法(如种攀缘植物,放油菜箕等)要好。可利用冬季搭棚材料。棚要南低北高,草帘由棚顶中心先挂,挂到离蚓床1米左右,南面的草帘子早上放下,傍晚前收起,要做到四面能通风,下雨能漏水。

(2)蚓床盖草:气温较高时,在遮荫棚的蚓床上如须盖草帘子,最好盖水葫芦、水花生、青草等。试验表明,气温34℃时,棚内蚓床上盖草帘子的,蚓床表层下6厘米处温度为30℃,盖40~50厘米厚的水花生的,温度为28℃,无棚只盖旧席条的温度为35℃。搭棚后蚓床再盖草帘子,特别是水葫芦水花生降温的,不仅蚯蚓生长快,而且产卵量大大增加。

(3)浇水降温:高温期必须每天下午浇水1次,以利蚯蚓晚上在潮湿环境中爬到蚓床表层觅食,有条件的早晚2次浇水效果更好。千万不能用晒得很热的稻田水或严重污染的工业废水。高温期综合采用上述降温措施,结合每年绿化,把蚓床温度降到30℃以内,避免蚯蚓受高温休眠而影响产量。

总之,养蚯蚓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采取合适的增温或降温措施,使得蚓床全年温度控制在蚯蚓最适生长繁殖范围内。

6、蚯蚓的提纯复壮

蚯蚓是低等动物,遗传变异可塑性极大,在生产中极易退化,所以做好提纯复壮是十分重要。传统的养殖方法往往是在池内放小部分种蚓,种蚓产出后代,后代长大后又产生后代……,这样就造成祖孙同堂,引起蚯蚓近亲交配,导致蚯蚓品种退化。蚯蚓就会生长变得缓慢,繁殖率大大降低,饲料利用率也降低(为长远利益着想,建议养有这种蚯蚓的养殖户趁早淘汰,重新引种)。所以,为了保持蚯蚓优良品种的高产、优质等性能,必须经常通过纯种选育对蚯蚓进行提纯复壮。

以前一些人士认为,经常把蚓群中个体较大的蚯蚓选出作为种蚓,再让它们进行交配,繁殖后代,实际上这样做不但没有效果,也很麻烦。试想,传统养殖方法已使蚯蚓由于近亲交配品种已退化,就算再挑选出个体较大的蚯蚓作种蚓也意义不大了。

蚯蚓的提纯复壮一般需要进行3~5代,严格的讲,以连续5代外繁殖为佳,有如人类出“五府”之说。其目的是尽可能淘汰掉家族性病态基因,使其显具家族优良性,为杂交优化组合提供一个优良因子。

适合人工养殖的蚯蚓品种有近20个,由于各个品种多方面的特性差异,例如所需的环境、营养、生殖能力和生殖器官的体位等不同,达不到提纯的目的,所各个品种是不能合二为一进行混养的。所谓的提纯杂交是指同一个品种的同属下的提纯杂交。

(1)我们独特的提纯复壮方法是:将多垄(含蚯蚓至少5万条以上)种蚓放进饲养床中产茧至15天(冬季20天),然后把种蚓与基料分开(茧在基料中),把分出来蚓茧的基料搅拌,意在把蚯蚓的蚓茧完全打散。这样,蚯蚓的后代近亲交配的可能性就小了。提纯复壮的蚯蚓数量越多,效果越好。最后把这些带蚓茧的混合基料移到孵化床上孵化,达到后代提纯的目的。蚓茧和基料堆成20-30厘米高,60厘米宽的小条,浇足一次水,保持料温20—27℃,15-25天全部孵化。孵化后每平方米的幼蚓密度较大,孵化后10-15天分散成三个平方米,保持每平方米有4—6万条蚯蚓,添加一些新培养料,每3天用营养剂浇喂一次,10天后再加一次新粪料,约一个月长成蚓,可以直接用或作种蚓。

接着把上面分选出来的种蚯蚓混合在一起养3~5天,让它们在一个高密度环境里交配,再突然降低它们的密度,重新分配到养殖床中,让它们在正常的密度里再次进行杂交,它们就会成倍地多产茧。这样就达到了提纯复壮和提高蚯蚓繁殖的目的,也保证了蚯蚓品种的优良性,并使蚯蚓品种不断的得到改良。一般半个月后就需要进行一次提纯复壮。建议农村小型养殖户每次提纯复壮以5万以上为好,实在太少,初次种蚯蚓绝对不能低于30000条以上,根据众多养殖户以往经验教训,低于30000条种蚯蚓的进行提纯复壮,一般都失败,一年左右品种严重退化。

(2)经过提纯的蚯蚓,随着增重优势率和繁殖优势率的大幅度提高,其基础代谢能力也必然成正比例大幅度提高。无疑,饲料的营养品质及其促使转化的理论品质也务必大幅度提高。例如同品种的蚯蚓没有经过提纯复壮每月仅产茧2~3粒,经过提纯复壮的没2~3天即可产出1粒茧,可想而知,其营养的需求量及其对饲料质量的要求是比较大的。所以经过提纯的种蚯蚓需要放入有新鲜饲料的养殖床中饲养。

(3)经过提纯的种蚯蚓繁殖优势率虽然很高,但由于卵茧的营养需求和促成一素往往不能完美地与其性功能优势同步,故常常出现间隔性大小卵茧现象或间歇性产卵茧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做了很多调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在满足饲料营养及其种蚓生理功能高度平衡的前提下加强促卵添加剂。该添加剂配方如下:

山楂20%、柏仁10%、淫阳藿10%、当归5%、益母草5%、香附5%。另加骨粉20%、蛤蚧粉15%、土霉素9%、复合维生素0.7%、赖氨酸0.2%、蛋氨酸0.1%。

将以上中药掏碎加水煲成药汤,用0.5Kg红塘稀释在50Kg的水中,然后把另加的添加剂溶解在糖水中,接着把药汤倒入搅匀即可。按照每平方喷洒1Kg药的量,每周喷洒一次。

该促卵添加剂的使用效果很好,它不同于雌雄促性剂具有单一性性化的弊端,对于雌雄同体蚯蚓的性功能无任何偏激性抑制。如果小规模养殖也可以到兽医店买兽用催卵素代替,但是效果一般。
 
五、蚯蚓病虫害的防治


  蚯蚓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动物,常年钻在地下吃土,疾病很少,只有几种病,而且这几种病都是人为造成的,都是环境条件或饲料条件不当而造成的“条件病”。这些病只要调整一下环境条件就可以解决,几乎不用药物治疗,现介绍如下。

1、饲料中毒症

发现蚯蚓局部甚至全身急速瘫痪,背部排出黄色或草体液,大面积死亡,这是新加的饲料含有毒素或毒气。这时要迅速减薄料床,将有毒饲料撤去,钩松料床的基料,加入蚯蚓粪吸附毒气,让蚯蚓潜入底部休息,慢慢就可以适应了。

2、蛋白质中毒症

如发现蚯蚓的蚓体有局部枯焦,一端萎缩或一端肿胀而死,未死的蚯蚓拒绝采食,有悚悚颤栗的恐惧之感,并明显出现消瘦。这是由于加料时饲料成分搭配不当引起蛋白质中毒。饲料成分蛋白质的含量不能过高(基料制作时粪料不可超标),因蛋白质饲料在分解时产生的氨气和恶臭气味等有毒气体,会使蚯蚓蛋白质中毒。发现蛋白质中毒症后,要迅速除去不当饲料,加喷清水,钩松料床或加缓冲带,以期解毒。

3、缺氧症

如果发现蚯蚓体色暗褐无光、体弱、活动迟缓,这是氧气不足而造成蚯蚓缺氧症。其原因有如下几点:①、粪料未经完全发酵,产生了超量氨、烷等有害气体;②、环境过干或过湿,使蚯蚓表皮气孔受阻;③、蚓床遮盖过严,空气不通。此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加以处理。如将基料撤除,继续发酵,加缓冲带。喷水或排水,使基料土的湿度保持在30—40%左右,中午暖和时开门开窗通风或揭开覆盖物,加装排风扇,这样此症就可得到解决。

4、胃酸超标症

在发现蚯蚓痉挛状结节、环带红肿、身体变粗变短,全身分泌粘液增多,在饲养床上转圈爬行,或钻到床底不吃不动,最后全身变白死亡,有的病蚓死前出现体节断裂现象。这说明蚯蚓饲料中淀粉、碳水化合物或盐分过多,经细菌作用引起酸化,使蚯蚓出现胃酸超标症。处理方法是掀开覆盖物让蚓床通风,喷洒苏打水或石膏粉等碱性药物中和。

5、水肿病

如发现蚯蚓身体水肿膨大、发呆或拼命往外爬,背孔冒出体液,滞食而死,甚至引起蚓茧破裂或使新产的蚓茧两端不能收口而染菌霉烂。这是因为蚓床湿度过大,饲料PH值过高而造成的,这时应减小湿度,把爬到表层的蚯蚓清理到另外的池里。在原基料中加过磷酸钙粉或醋渣、酒精渣中和酸碱度,过一段时间再试投给蚯蚓。

蚓体出现痉挛状结节,变粗而短,环节红肿,全身粘液分泌增多,蚯蚓变白而死亡。原因是蚯蚓吃了有毒的饲料,如在畜粪堆附近喷过农药,蚓床上浇了污染的水,在蚯蚓暂养育壮处曾堆放过化肥、农药,运送蚯蚓的容器接触过有毒物品,以及暂养蚯蚓放在薄膜上又不漏水,喂的饲料太潮,蚯蚓生活的环境过份潮湿,气温高时出现蚓体变白,少数死亡。如因毒害出现这种情况,可采取多次喷水,让有害物质随水洗掉,还要勤添精饲料米糠、麸皮等;室内暂养蚯蚓发病,则要搬离。如因过份潮湿造成蚓体变白,可添加发酵过的干畜粪或精饲料,与原有潮料和蚓粪拌和,并将薄膜取出,如发现已有少数死亡,即搬入蚓床饲养,以使尚能活动的蚯蚓恢复健壮。

部分农药对蚯蚓有毒杀作用,但蚯蚓对大部分农药不太敏感。当土壤中残留某些农药时,蚯蚓还能生存,当蚯蚓吸入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后,就会在其组织内富集。另外,蚯蚓还能富集某些重金属,如在靠近公路的土壤中,蚯蚓体内镉、镍、铅、锌的含量非常高。

如把这些蚯蚓去喂动物,则会引起动物病变或死亡,所以在选择养殖场时,不要选在喷施过大量农药的地方,也不要选在某些工厂、矿山附近或公路沿线,这些地方往往因灰尘、废水、废气或矿渣的影响,使土壤受到重金属的污染。另外,也不要喂喷过农药的饲料,如农田或果园喷洒过农药的青草、落叶等。

蚯蚓是某些寄生虫如线虫及绦虫的中间宿主,如环细线虫,终宿主为鸡;长刺后圆线虫,终宿主为猪。若蚯蚓吃了有环细线虫卵子的鸡粪,鸡吃了活蚯蚓,蚯蚓肠内的环细线虫卵便进入鸡肠内繁殖,对鸡有危害。

防治方法:

①禽畜粪经高温发酵杀灭各种寄生虫及卵;

②活蚯蚓在开水中烫2分钟,然后拌入饲料或采用猪粪喂的蚯蚓不喂猪而喂禽等办法阻断传布;

③养殖蚯蚓几年后,蚓床内会产生白色线虫,状似刚孵出的幼蚓,不易辨别是何种线虫,可采取引诱法,用旧马粪纸在泔脚水中浸几分钟,一块块铺在蚓床上,待一二天线虫爬上吃食,便取出马粪纸烧埋掉,气温在15~20℃时诱捕较宜。

和其他动物一样,蚯蚓也有敌害。主要有田鼠、家鼠、鸟类、蛇、蟾蜍、蛙类、蝼蛄、蚂蚁等。应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1)网围:购密眼网,网宽一米多,网的二边均用塑料粗线加固,在网的下面间隔扎小树条或竹枝,埋在养殖场四周土中6~8厘米深,上面扎在桩上。此网可防蝼蛄等钻入,也可防鸡鸭进去啄食。蝼蛄对蚯蚓的危害很大,它先吃卵茧,后吃小蚯蚓。蚓床下有时每平米多达几十只蝼蛄,它春季做窝产卵,窝内会有几十粒卵呈灰色有深褐色斑点,不易破碎,所以见有鸡蛋大小的蚯蚓饲料块,要仔细检查,发现有蝼蛄卵,一定要全灭之。

(2)药物:蚂蚁以食蚯蚓卵茧及小蚯蚓为主,多雨季节蚁窝受淹,便爬入较高的蚓床生活繁殖,所以见到蚁窝即要消灭。预治方法是购买蚂蚁药(即养蚕室内用的),拌匀后一匙三包。用废旧薄膜三面包好,一面畅开使药味慢慢散出,放在养殖四周略高处,用砖、瓦片压住,间隔70厘米左右放1包,1年用药2~3次即可防止蚂蚁进入蚓床。至于蟾蜍及鼠,以捕捉为主,离村远的可用鼠药。 
 
六、蚯蚓的采收与加工


  1.蚯蚓的采收

在养殖蚯蚓形成规模,进入生产阶段后,幼蚯蚓刚好长大成熟(每条约0.3-0.4克,蚯蚓头部出现一个环的时候),就要添加少量的新鲜饲料以提高蛋白质含量让蚯蚓得到催肥,一般再饲养1~5天后就要马上把蚯蚓分离出来进行利用。否则再养下去,蚯蚓虽然还会生长,但此时的蚯蚓吃得多,长得慢,很不划算。就象我们养猪一样,猪长到100公斤时就要出售,否则再养下去就不划算。蚯蚓不仅如此,而且在饲料供应不足时,蚯蚓身体还会变小,让人感觉达不到产量。所以,在蚯蚓生产过程中选择最佳的分离利用时期是提高经济效益很重要的一环。

(1)补料和清粪:当饲料被蚯蚓吞食一个阶段时间后,1个月左右,要及时补充营养丰富的新饲料。不然,养殖的蚯蚓会逃逸,或者逐渐消瘦。因此,及时给蚯蚓补料可以促进蚯蚓生长和繁殖。补料一般在清粪后进行,蚯蚓一般由上而下取食,粪排泄在面上长期堆积,对蚯蚓生长繁殖不利,应及时消除。当面上的蚓粪厚达3-5厘米时,即刮取蚓粪,同时可进补充新料。投料数量和换料时间,以蚯蚓的日摄食量为准,大约是蚯蚓体重的80%。

(2)收取成蚓,调整蚯蚓养殖密度:当蚯蚓长大至体重400-500毫克时,养殖密度每平方米超过1.5万条的时候,可通过收集成蚓来调整养殖密度,以利扩大繁殖。

(3)蚯蚓的收获 当床内蚯蚓大部分体重已达400-500毫克时,且每平方米密度达1.5-2万条时,即可收取一部分成蚓.其收取方法有下列几种:

①、水取法 利用蚯蚓怕水淹的特点,用大量的水灌入土块或土坑,迫使蚯蚓爬到地面上来,然后加以捕捉.收捕完毕,迅速将水排干,以利蚯蚓继续养殖. 省采用水取法,在2小时内,收获饲料地里的蚯蚓175千克(约7万条)。饲料地里养殖蚯蚓,适合用此法。

②、光取法 利用蚯蚓怕光的特点,将养殖蚯蚓的容器,放到阳光照晒,蚯蚓钻入底部聚焦成团,然后将容器翻转倾倒,即可收集到成团的蚯蚓。

③、诱捕法 将蚯蚓喜欢吃的饲料装入带孔的容器内,放入蚯蚓养殖床,蚯蚓的嗅觉很灵,大约7天后可收取大量蚯蚓。

④、筛取法 将养殖床内的蚯蚓和蚓粪分批倒入在直径为3毫米的筛上,振动过筛,蚓粪,卵包和幼蚓通过筛孔漏下,然后收捕筛上的成蚓。

⑤、电热收取法 可用理发师用的电吹风机,来回在养殖床和容器上吹动,由于热风和声音的影响,蚯蚓往底层钻,然后逐层刮出蚓粪,或倒转容器,均可收取大量成蚓。

⑥、向下翻动驱赶法 在养殖床表面,用多齿耙疏松表面的床料,等待蚯蚓往下钻后,用刮取表面的蚓粪,反复进行疏松床料和刮取蚓粪,最后蚯蚓集中在底层,达到收捕成蚓的目的。采用此法收取,效果很好,这种方法简便,一人一天可捕集蚯蚓150千克。

合理采集蚯蚓可使全年蚯蚓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原则是抓大留小,即将多数已性成熟的蚯蚓采集出大部分,采后保持合理密度才能提高繁殖基础。采集方法:

(1)手抓(可戴塑料手套)或用定制铁质扁刺小钉耙。将多数蚯蚓已性成熟的蚓床表层铲出放在薄膜上,堆高50多厘米后,用耙多翻动几次,蚯蚓受到刺激就一直向下部移动直至薄膜,将表层蚓粪及饲料(有卵茧)逐渐取出搬回撒布在蚓床上,最后将采集到的大部分大蚯蚓过秤暂养。

(2)雨后采集:夏秋季气温较高,在雨后早晨,把蚓床表层密集之蚯蚓,连同蚓粪及饲料采集至室内或棚内暂养;

    (3)暂养育壮:是1年内经常性的工作,短期暂养,1平方米可暂养蚯蚓10~20千克,按气温高低掌握暂养密度,要取蚓床上的饲料及蚓粪撒5~8厘米厚,每天用水拌湿的精饲料喂1次,多喂要变酸生霉,还要勤添发酵好的畜粪。

2.蚯蚓的加工

(1)、地龙干

    将蚯蚓用温水泡,洗去其体表粘液,再拌入草木灰中呛死。去灰后,用剪刀剖开蚯蚓身体,洗去内脏与泥土,贴在竹片或木板晒干或烘干。

(2)、蚯蚓粉

    将鲜蚯蚓冲洗干净后,烘干、粉碎。

(3)、蚯蚓浸出液

  取鲜蚯蚓1千克,放入清水中,排净蚯蚓消化道中的粪上。洗去蚯蚓体表的污物,放入干净的容器中,加入250克白糖,1~2小时后,用纱布过滤。滤液经高温高压消毒,置冰箱内贮存备用。

(4)、蚯蚓提取物

取人工养殖的太平2号蚯蚓放入清水浸泡一小时使其内脏中的污物尽量排出,然后经过生化方法提取纤溶酶,用于生产新型溶栓药物。

 
七、蚯蚓的开发利用


  七十年代,蚯蚓作为一种神奇的生物资源,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美国、日本、德国等很多国家,相继开展了人工养殖的研究,因是研究阶段,产品未研制出来,深加工没有跟上,至使我们养的蚯蚓只能喂鸡或扔掉,但经过八十、九十年代二十多年的探索,蚯蚓产业终于形成了工厂化养殖和商品化生产,蚯蚓成了用途很多,市场很大的新兴产业。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蚯蚓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动物,全身都是宝”。

1、食品工业

 蚯蚓体内含有大量的脂肪酸、核酸及其衍生物、游离氨基酸,还有微量元素、钙、磷、铁、钾、锌、铜及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含量高达65—70%,远远高于鸡蛋和各种肉类,其中有人体所必需的八种氨基酸,是人类理想的营养来源,是高营养保健食品,而且是纯绿色食品,可以制成罐头、香肠等美味佳肴。世界各国吃蚯蚓的人群在急骤上升,一些先进国家蚯蚓食品异军突起,年贸易额达二十亿美元,每年正在以25%的速度递增,仅美国就有二百多种蚯蚓食品,我国也正在研制供出口的蚯蚓食品。我国吃蚯蚓食品之风已经开始,有专家预测说:可能有一天蚯蚓将成为人类的主要肉食,市场之大不可估量。

2、医药工业

蚯蚓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已有详细记载,用蚯蚓可配制四十多种中药,用蚯蚓粪也可配制二十多种中药,近年来我国医药科研部门,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对蚯蚓的医药研究又有新的突破。

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经过十余年努力,用现代技术从蚯蚓中分离提取出溶栓新药,成功地开发出被国内外认可的首个抗栓溶栓新药——百奥蚓激酶胶囊,突破了抗栓药物不能口服的禁区,生产了血栓病特效药。

南京用蚯蚓生产的龙津胶囊是血栓克星,还有北大、清华、陕西等地蚯蚓药品相继问世,作用各有不同但疗效都十分显著,蚯蚓药物有抗癌、溶解血栓 、冠心病、心肌梗塞、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衰退等很多病症。 

3、日用化工

蚯蚓分泌液有抗衰老,保护皮肤湿润,使皮肤充满活力等功能,是化妆品的好原料,可以制成洗发香波、洗面奶、护肤霜等高级化妆品。该类产品具有增白、润肤、消炎、抗晒、保湿、消斑、抗衰老、去屑、止痒、护发等作用。

4、饲料工业

蚯蚓含蛋白质为70.5%、含脂肪7.9%、糖类14.2%、还有大量的维生素 、生物碱等,其蛋白质中含有多种畜禽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氨基酸,其中亮氨酸含量最高,精氨酸是花生2倍,是鱼蛋白的3倍,色氨酸是动物蛋白的4倍,牛肝的7倍,蚯蚓也是很多水产养殖品种的活饵料。蚯蚓粉是各种畜禽养殖的饲料添加剂,在饲料中添加5—10%的蚯蚓粉,畜禽生长速度可提高30%左右,喂蛋鸡可提高产蛋率17—25%,用蚯蚓喂甲鱼可增产20%左右。对虾产卵率可提高51%,成活率可提高30%,蚯蚓粉是各种畜禽动物促进生长发育、促进产蛋、产卵、催奶必不可少的饲料添加剂,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养殖,市场需求量正在与日俱增,越来越大。

5、肥料工业

蚯蚓粪是钱不是土,随着无公害农业和绿色食品商场的日益扩大,蚯蚓粪成了必不可少的、无可代替的高效有机肥料,蚯蚓粪呈黑色细小颗粒状,属中性有机肥,含氮2.6%、含磷2.8%、含钾2.1%、有机质25—35%,在植保土肥行业应用较多,它具有干净、卫生、无异味、通风透气性好,保水、保肥性好,肥力持续时间长、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快、无污染环境等特点。

据中国科学院质检中心对蚯蚓粪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它颗粒均匀,无味、卫生,保水透气功能比一般土壤提高了3倍,氮磷钾含量较高,17种氨基酸,含有机质40.2%,有益菌每克20万—20000万个,用蚯蚓粪生产的粮、菜、棉、油、茶、药、苗木、花草不仅肥效高,抑制有害菌和病害能力强,还可提高土温、保水、保肥。实践证明:施过蚯蚓粪的农田土质松软,农作物根系发达,蚯蚓粪经过微生物发酵,能形成高档生物肥给农民节省大量农药、化肥,生产的农产品符合绿色标准,蚯蚓粪既改良了土壤又节省了农药化肥,既提高了产量又生产出绿色食品,真是一举多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一般养殖蚯蚓的土地经过三年就可变成高效丰产田。据美国科研人员估计:每亩园土中放100万条蚯蚓相当于每年常雇3个老练园丁(每天轮作8小时),也相当于10吨肥料施入土地,这100万条蚯蚓相当于3个劳力和10吨肥料的价值,可见蚯蚓粪的肥力和改造土壤的能力很好。入世以来巨大的绿色食品的消费空间给蚯蚓粪这种生物肥的生产和利用创造了十分广阔的市场。

6、环保工程

蚯蚓对城市生活垃圾的清理有着巨大的功能。最近我国对城市生活垃圾清理基地将在首都北京海淀区建成,蚓激酶系列产品及蚯蚓工业工程也将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这标志着小蚯蚓在我国将被培育成一个新兴的大产业。在农村大量的农作物秸杆焚烧和各种畜禽粪便对空气污染十分严重,利用蚯蚓就可以净化环境,变害为利、变废为宝,人们若能充分利用好蚯蚓,对城市农村环境保护将起到非等寻常的卓越贡献。

7、 蚯蚓的综合利用--蚯蚓氨基酸产品开发

  蚓体的综合利用按应用层次可分为直接利用的初级层次、蛋白质层次和氨基酸层次,把蚯蚓蛋白进一步水解可制取复合氨基酸,即得到更深层次,更为广泛的用途。

(1).蚯蚓液的加工工艺与营养价值分析

蚯蚓消化道内有10多种蛋白水解酶如蚯蚓纤溶酶等,这些蛋白酶类对蛋白质有较强的水解活性,可使蛋白质发生水解作用。合作方的中国农大,利用此特性通过数次实验得到加工工艺:蚯蚓预处理--酶解--蚯蚓原液--去杂灭菌--蚯蚓氨基酸原液-系列产品,该方法使蚯蚓体内酶保持较高活性,把蚯蚓体蛋白水解成可溶性小分子活性多肽和氨基酸,从而得到较高营养价值的蚯蚓液,以此为基础生产含有活性酶、活性肽等活性物质的营养液和叶面肥。研制出的利用蚯蚓自身蛋白水解酶酶解制备蚯蚓液的加工工艺和调控条件技术。工艺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蚯蚓体蛋白的水解产物分析:83-85%为游氨基酸,15-17%为短肽或小分子蛋白质。根据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查新结果,研制出的利用蚯蚓自身蛋白水解酶酶解制备蚯蚓肽的方法及所建立的蚯蚓活性成分的定量诱导方法在国内外均为首创。蚯蚓植酸酶和抗菌肽均为国内外的首次发现与证实。

 

表1 蚯蚓液氨基酸分析(g/l)

氨基酸名称    碱解氨基酸含量   酶解氨基酸含量   备注

天冬氨酸      9.5        5.9

苏氨酸       5.0        4.3        同一批

丝氨酸       4.7        3.1        样品用

谷氨酸       3.7        10.4        瑞典产

甘氨酸       4.5        2.7        1030

丙氨酸       9.3        6.0        自动定

半光氨酸      1.9        1.2        氮分析

缬氨酸       6.4        5.4        仪测定

异亮氨酸      3.2        3.0        蛋白质

亮氨酸       4.5        4.7        含量为

酪氨酸       4.4        9.4        9.39%

苯丙氨酸      5.2        3.2

赖氨酸       7.5        7.2

组氨酸       3.2        1.8

精氨酸       8.3        5.5

脯氨酸       3.6        2.1

总量        90.5        80.1

 

 表2 蚯蚓液矿物元素含量分析(mg/l)

 

元素名称      含量       元素名称       含量

钾         990        锌          6.9

铁         330        锰          3.27

钙         330        铜          1.08

钠         310        硒          0.3

镁         110        铅          0.3

 

 表3 蚯蚓液维生素含量分析(mg/l)

名称 含量

维生素A 13.46

维生素B1 54.65

维生素B2 83.06

维生素E 31.64

维生素C 292.0

 

(2).蚯蚓复合氨基酸系列产品的开发

 

  依据蚯蚓液的理化特性和上述的营养价值,并参照鱼、猪、鸡等的营养要求,研究开发出了蚯蚓液作为营养补饲、抗病防病和诱食剂的可能性,发现:蚯蚓中的氨基酸组成与畜禽及鱼类等体内组织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相仿,并且水解产物中含有抗病和促进动物生长等多种功能的活性多肽,根据营养学理论,如果将各种必需氨基酸以最适宜的比例投喂动物体,则能得到最高的利用效率,故采用蚯蚓作添加剂生产配合饲料,动物能充分的吸收,极大促进生长;而且其氨基酸中谷氨酸占10%(味精中的鲜味是谷氨酸),氨基酸种类齐全,可使养殖动物肉嫩鲜美,品质提高;另外首次发现蚯蚓体内含有高活性的植酸梅,植酸梅能显著提高单胃动物饲料中矿物元素的消化吸收,这从机理上解释了复合蚯蚓营养保健液促进幼畜生长发育;还证明了蚯蚓体液含有广抗菌谱的抗菌物质,并首次分离纯化出一种抗菌肽--酸性四十肽,它是蚯蚓体液抗菌组分之一。复合蚯蚓营养保健液的抗病保健作用与之有关。因此,蚯蚓体液开发前景广阔。目前,作为补充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微量元素的添加剂中氨基酸螯合盐是公认的动物的理想的饲料添加剂,但由于生产工艺较复杂,成本较高,价格较贵,在生产中推广受到一定限制,合作方利用蚯蚓自身酶,以酶法水解蛋白后,与金属螯合反应,并以吸附剂百分之百利用螯合反应液,能耗低、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原料丰富。同时依据蚯蚓液的抗菌特性和营养丰富的特点,研究开发出了新一代的蚯蚓氨基酸叶面肥和氨基酸农药。

1)动物用复合蚯蚓营养液

  动物用复合蚯蚓营养液主要技术原理是根据蚯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元素、诱食因子及有效的抗菌成分和未知因子的特性,采用科学的提取方法并参照动物的营养需要和消化特点,研制出具有营养强化、抗病保健和诱食作用的仔猪、鱼用复合蚯蚓营养保健液。仔猪、鱼用复合蚯蚓营养保健液的营养成分含量为:游离氨基酸≥80g/l,小分子活性肽≥5g/l,铁≥330mg/l, 锌≥6mg/l, 铜≥1mg/l,硒≥0.3mg/l,VA ≥13mg/l,VB1 ≥50mg/l,VB2 ≥80 mg/l,Vc ≥250 mg/l。急性毒性实验和保质期检测对大白鼠、猪等试验动物未见异常。保存两年后,氨基酸等主要成分未见显著变化。研制开发的动物用复合蚯蚓营养保健液应用于生产中,试验仔猪早开食2-3天,35天断奶重8.87千克较对照提高了16.5%,平均日增重提高17.8%,仔猪成活率达97%,仔猪黄白痢发病率下降了15-20个百分点,饲料成本下降20.8%;试验鱼壮健、活动力强,鱼苗成活率提高了14个百分点。亩均净产鱼种1739.3千克,提高17%,鱼平均尾重提高了20.4%,亩均获利增加19.7% 。

2)氨基酸肥料

  以蚯蚓酶解产物复合氨基酸,在适当的条件下螯合镁、锌、锰、铁、钼、硼等中量、微量元素,同时酌量添加氮、磷、钾常量元素所得的植物营养氨基酸肥料,具有多种功能:①含有蚓体水解液18种氨基酸。由于其以分子状态穿过细胞膜进入植物细胞内,易被植物吸收,肥效快。另外,氨基酸对植物的营养贡献不只是提供氮源,还对植物的生理代谢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如氨基酸,具有减轻植物重金属离子的毒害作用。②含有必需的微量元素。这是由于微量元素的作用是参与许多酶系统的活动,酶在植物体的生理活动中起到触媒的作用,虽然含量很少,却非常洗跃,对植物叶绿素和蛋的质的合成、光合作用起着重要的促进和调节作用。所以它与常量元素(N、P、K、Ca、Mg、S、Cl)同样重要,不能互相代替。植物缺乏微量元素,常会引起生长不良,造成农作物减产或品质低下,甚至颗粒无收。诸如:植物缺铁会发生"黄叶病";果树缺铜会发生"枯枝病";禾谷类缺锌发生"白苗病";缺硼的油菜会造成"开花不结实"等。所以80年代以来,微肥的制造方法从单一元素向着多种元素复配的方向发展。③含有稀土元素(镧和铈等)。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实,稀土元素能强烈刺激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并加速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④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以氨基酸络合螯合态形式存在,容易被植物吸收,提高肥料的利用率。⑤含有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对内可使络合态稳定存在,对外具有润湿作用,便于吸收植物营养物质。

通过在北京、河北等地的蔬菜基地,对西红柿、黄瓜、茄子、青椒等四种作物进行了肥效对比的应用试验得出,其效果明显。表明复合氨基酸肥料具有增产效果好的特点,可以进行规模生产。

3)氨基酸农药

  对试制的氨基酸药肥液的杀效果进行了初步试验,其结果为可使生长在蔬菜叶上的蚜虫于一周左右时间内全部干死。因此,适合于进一步的开发研究。
 

八、蚯蚓粪的开发利用


      蚯蚓粪可改变土壤空气流通,加速微生物繁殖,有利于植物吸收养分,可增强保水、保肥性,防止土壤流失;能吸着盐基成分起交换作用,防止过量化肥的使用带来的危害,能分解土壤中的矿物质,供植物利用;与其它化学肥料混合使用,肥效长久;对植物、人、畜无害,还可以增强植物对病虫害虫抵抗力;抑制植物土传病害,改善作物品质,恢复作物的自然风味。
 

 

2007.2.26 11:21 作者:中国蚯蚓养殖网 引用:0 | 收藏 | 评论:0

蚯蚓的养殖方法

分类:默认栏目

半地下池养法
   
  (1)修好蚯蚓池。采用半地下式,在地面向下挖1.5尺深, 地面上修砌0.5-1尺,四周用砖砌(不用灰、泥灌缝),下面是土底。上边盖细铁丝网、牛毛毡或黑色塑料薄膜,以防老鼠、蟾蜍等天敌,并遮光和防雨。大平II 号蚯蚓对适宜的湿度、新鲜的食料和食料中20℃左右的温度层有明显的趋性,且群聚性强,当这些条件基本满足时,它们是不会逃跑的。池底不需铺砖或铺塑料薄膜。因铺底仅起到保湿作用,减少洒水次数,但在冬季却阻止了蚯蚓向土壤深处避寒移动,往往会造成大量死亡。
  (2) 保持适宜的温度。冬天加厚饲料厚度(1尺以上),增盖麦草、草帘和塑料薄膜,10多天加水一次,20-30天加一次新料,防寒保温,做好越冬保苗工作;夏季减少饲料厚度(6-8寸),遮荫和勤浇水以调节温度, 做到蚓床内夏天不超过30℃,冬天不低于10℃,以利于蚯蚓的生长和繁殖。
  (3) 保持适宜的湿度。蚯蚓靠皮肤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 湿度不足时皮肤干燥,呼吸不能正常进行而引起死亡。夏天一般1-2天于傍晚浇水一次,秋冬季3-7天浇水1次。以手握饲料指缝中有水,但水滴掉不下来为宜。湿度过大蚯蚓会逃走或死亡。
  (4) 密度适宜,及时添料。蚓床接种以每平方米600多条、重约300克为宜, 生产群密度一般10000-15000条为宜。密度过大则生长不好,孵化率低。
  养殖过程中需及时添加经过发酵的混合饲料,以满足蚯蚓生长繁殖对养分的需要。当发现饲料象糟粕一样,有些蚯蚓已钻进砖缝时,说明蚓料缺乏, 需要添加新料。添料时,先把旧料连同蚯蚓堆向一边,在露出的空床上加新料, 待蚯蚓进入新料时,再在旧料上铺少量新料,待卵孵化后,将上部蚯蚓连同新料取走,旧料可作鸡饲料或肥料。一般7-10天加新料一次,每次2-3寸厚。

室内立体养殖法

  一般采用箱养, 饲养箱可用木质包装箱、塑料食品箱或用废旧木材、竹、柳条制作。杉木、芳香性针叶木料及含单宁酸或树枝液的木料,对蚯蚓有害,含铅的油漆或杂有酚油,对蚯蚓也有害,不能用来作饲养箱。箱大小、形状不定,每个箱面积以不超过1平方米为宜,便于移动和管理。
  养殖箱的长、宽、高一般有下列几种规格: 50.8×35.6×15.2 (厘米, 下同)、60×30×20、60×40×20、 60×50×20、 60×50×25、 40×20×30、40×35×30。
  箱底和箱侧要有排水、通气兼用孔,两侧要有拉手把柄对称,饲料厚度一般不要超过20厘米,冬季可适当加厚。装料太多,易使通气不良;装料太少,饲料易于干燥,影响蚯蚓生长和繁殖。饲料表面要覆盖塑料薄膜、废纸板或稻草,可接露水,使饲料保持潮湿,并减少饲料中的水分蒸发。
  箱孔的大小,以直径0.7-1.5厘米为宜, 其面积可占箱壁面积的20-35%。箱孔除通气排水外,还可控制箱温不致因饲料发酵而过高。同时,部分蚓粪也会从箱孔逐步掉落,便于蚓粪的分离。
  将箱层叠起来养殖,这样,就变成了立体箱式养殖。这可充分利用空间, 增加饲养量,便于管理,适于专业化常年养殖。床体结构可用角铁焊接或竹木搭架养殖箱置于床上,一般以4-5层为宜,床间设有作业道, 宽1.5米。室内门两侧可设50厘米×25厘米的进气小门,屋顶设排气风筒一个,以利室内气体交换。冬季可利用附近工厂的蒸汽余热等热能调节气温, 一般可保持在18℃左右。室中间可安装电灯或日光灯,供夜间照明,防止蚯蚓逃逸。
  室内箱养法的养殖密度,一般应掌握在每平方米5000-10000条,饲料层上覆盖一层聚乙烯塑料薄膜,以减少水分蒸发。当冬季室外温度降至-1℃时,要及时启用加温装置,使室温升到18℃左右,并相对保持稳定。室内气门每天可开 2-3次,以保持空气清新。在夏季,要全部打开气门,经常用凉水喷洒饲料层和地面,降温保湿。随着蚓体的生长,可适当减小箱内蚯蚓的养殖密度。在 60×40×20厘米规格的箱中,开始时,每箱可放养2000条,在较佳的温度(20℃)、湿度(75-80%)条件下,养殖3-5个月后,可增至18000条。
箱筐层叠和上架时,上下左右之间空隙以5厘米为宜,以利空气流通。
  这种养殖方法的优点是: 占地面积小,使用人力少,便于管理, 生产效率比平地养殖高。
  如果养殖规模再大, 可采用室内立体层床养殖。该法可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有利于蚯蚓四季生长。繁殖产量比平养法增加2-3倍。
  室内立体层床一般以左、右双行建造。每行宽一米,长度视房间深浅,中间留人行道。建造的主要材料为砖块、水泥、砂石, 底层泥拍实即可。一般以六层为宜,太高不便操作。每层间隔高度,从下而上逐层减低,如一、二层40厘米,三、四层35厘米,五、六层30厘米。总高度210厘米。
  从第二层起, 用厚5厘米、长105厘米、宽50厘米的水泥板两块平行铺放。每层左、右间隔一米。两头用砖向上叠出空洞, 以利通风。为讲究节约和便于砌筑搬动,在浇水泥板时可用105厘米长, 手指粗细的篾条四根代替钢筋结扎。每块水泥板的重量控制在70斤左右,浇制时水泥、砂、小石子配比为1:3:5。
建成的立体层床似中药房的药柜,每间饲料床一平方米。在层床前面(人行道两边)需垂挂宽100厘米、长210厘米活动有色窗帘或有色塑料薄膜,用以遮光挡风,为床内的蚯蚓创造阴暗、安静的栖息环境。
管理要点:
  (1)第一次饲料厚度,一般料每床10-15厘米;统糠料8-12厘米。统糠料养蚯蚓效果很好。其制作方法是: 清水100斤,统糠40斤,尿素0.2斤。先将尿素溶解在水中,再加入统糠拌匀,经7天左右(夏季稍短,冬季稍长)发酵即成。饲料放入耙平后,放入种蚓1000-2000条。加料时,要等料面粪化,刮掉蚓粪后进行。每次加料厚度,一般料5厘米,统糠料3厘米。全年养殖蚯蚓时, 加饲料要掌握薄料多施,夏薄冬厚,春秋适量。
  (2) 保湿。在饲料面上, 盖一张一平方米大、两边有固定的竹条、能卷展的饲料薄膜,起保湿作用。如果需要洒水,宜用喷雾器,力求均匀潮湿。
  (3) 收粪。为便利收粪, 可在料面上、塑料薄膜下平放几根一米长的小竹子或篾条,到刮蚓粪时,刮片(任何硬片均可)只需与小竹子成"卅"形, 把蚓粪一次刮至床沿,装入盛器,供家禽家畜添加。其它管理同常规饲养。

大地养殖法 

  这种方法适于野外大面积养殖。利用动植物互相促进的共生原理,施行土地双层利用, 既就近利用了果树盘和园林、作物的落叶、枯根、杂草、农家肥料等有机物, 还可充分利用园林、大田作物适于蚯蚓栖息的有利条件。因有自然荫蔽的小气候条件,对蚯蚓繁殖更为适宜。
  在这种条件下生长、繁殖的蚯蚓,比室内温度较恒定生长的蚯蚓身体粗壮,生活力更强。同时,还能利用蚯蚓改良土壤,使动植物共生,促进农林业增产.但这种养殖方法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单位面积产量较低,当然, 成本也相应地较为低廉。因此,这种方法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园林中养殖,宜在开春以后,在果树或其它林木行间开沟,沟内铺放饲料,投入种蚓(或诱集野生蚯蚓),覆土填平。要经常保持沟内饲料的湿度。
沟的宽度要视林木行距和饲料的多寡而定,够的深度要视地下水位的高低、土壤干湿等情况而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桔、美洲松、枞、橡、杉、水杉、黑胡桃、桉等林木中,不宜放养蚯蚓。因为这些树的落叶一般都不易腐烂, 又多含有芳香油脂、单宁酸、树脂和树脂液。这些物质对蚯蚓有害,能引起蚯蚓逃逸。
  在桑林中养殖,桑田行距一般为1.3米, 在行距中心挖35-40厘米宽、15-20厘米深的行间沟,填入饲料后,养殖环毛属蚯蚓每亩桑田可年产蚯蚓20余万条,桑叶增产近一倍。
  农田养殖,可结合作物栽培同时进行。在一般情况下,栽培多年生作物的农田比一年生作物的农田更适宜放养蚯蚓。叶面遮荫多, 水肥条件好的农田养殖效果更好。
春暖花开,选择常年青绿饲料地块,开沟投放饲料,然后投入蚓种。
聚合草为多年生阔叶青饲料, 其生长期与自然环境中蚯蚓的生长期基本相同,所需湿度也近似。夏季聚合草生长旺盛,叶片可为蚯蚓遮荫避雨。还可以在大行及田的四周种植向日葵遮荫。当气温为34-38℃时, 蚯蚓在作物根部5-8厘米深处活动。而没有作物遮荫的蚯蚓,则钻入30-40厘米深处活动。枯黄落叶蚯蚓可食。大雨冲击时, 蚯蚓可爬到作物根部避水。一般全年可亩产环毛属蚯蚓2000-4000斤,聚合草也得到增产。
  具体做法是: 大田周围要挖好排水沟, 以保持排水畅通。行距一般为35厘米,在行距中央开宽、深均为15-20厘米的土槽,然后投入饲料,放养种蚓。
  夏季收割聚合草时,要注意隔行采收,尽量保持蚯蚓的避光条件。另外, 在甘薯、蚕豆、棉花、白菜、小麦、玉米等作物的农田中,都可以放养蚯蚓。有的农田可采用饲料与土壤混合的方法(随耕地施底肥时进行), 结合作物收获翻地时收获蚯蚓。

肥堆养殖法
   
  这种养殖方法多用来诱集野生种蚓,也可投放种蚓进行人工养殖。具体方法是: 取农家肥50%、土壤50%,两者混合或分层(肥料和土壤均为10厘米厚, 交替铺放)堆成1-2米宽、0.5米高、长度不拘的肥堆。一般堆放24小时后,每平方米可诱入蚯蚓几十至几百条。
  采用此法养殖,蚯蚓增重较快。据试验, 6月中旬经10天养殖,体重可增至60-100%,环带显著。在4-10月间比较适于室外养殖。
2007.2.25 16:35 作者:中国蚯蚓养殖网 引用:0 | 收藏 | 评论:0

蚯蚓养殖手册

分类:默认栏目

  一、养殖蚯蚓的可行性经济分析
    蚯蚓俗称曲鳝,中药名地龙,是重要的镇惊 、利尿、平喘药物。
    A、蚯蚓的经济价值
    蚯蚓经济价值较高可制药、食用、饲料、饲肥。
    1、制药,中科院生理所经8年研制成“蚓激酶”获中华医药成果奖,94年底获卫生部批准生产,接着北大、清华、山西,用蚯蚓制药产品问世。最近匈牙利技术大学的一项报告指出,榨自蚯蚓的油可防止心脏病。研究人员也发现蚯蚓含有可降低胆固醇的物质。
    2、食用,日本等发达国家研制出200多种蚯蚓食品,我国现已研制成口服液,各种保健品、化妆品。
    3、饲料。鲜蚯蚓可作对虾、牛蛙、甲鱼、黄鳝的钩饵。 干蚯蚓粉含粗蛋白65%-70%,其中精氨酸含量比鱼粉高2倍-3倍,蚯蚓体内胡萝卜素含量也很丰富,因此,它既是畜禽较好的动物性蛋白饲料,又是畜禽的保健饲料。养殖蚯蚓喂鸡,效果不亚于鱼粉。肉仔鸡日粮加入7.5蚯蚓粉, 同日粮中加入80%的鱼粉相比较,56日龄增重情况,喂蚯蚓的高出喂鱼粉的13%。在产蛋鸡饲料中加4%蚯蚓粉,比不加的产蛋量提高20%左右,据外商讲,日本一年用于钩饵大约在3-5百吨,出口价厂内每公斤20元。
    4、饲肥。蚓粪是一种高效优质有机肥,富含多种氨基酸,现每吨300元,市场供不应求。 草坪专用肥每吨680元,花卉专用肥660元,果树专用肥780元,蔬菜专用肥760元。
    B、养殖蚯蚓的经济效益
    蚯蚓具有繁殖快、成本低等特点:
    1、繁殖快: 蚯蚓雌、雄同体,异体交配。人工养殖蚯蚓约50天成熟。成熟的蚯蚓约2~5天可产卵泡一个。卵泡呈麦粒状,分布于饲养面的表面,内含1~7个受精卵。在气温25~35℃时,卵泡经11~22天孵化出小蚯蚓,寿命约3~4年,随年龄的增长产卵能力逐渐减退,需适时更新。幼蚓到成蚓(每条成蚓约0.5克)约需生长50~90天。一年中可养三批成蚓。 按每平方米养殖15000条计算,在一平方米的养殖床内,一年可生产成蚓20千克。一条蚯蚓一年可繁殖近千条蚯蚓,4 个月可从卵发育为成虫。
    2、成本低:蚯蚓所需饲料简单,在房前屋后,庭院树下,空闲地等处,利用畜禽粪、泔水、树叶或烂菜等养殖蚯蚓,畜禽粪、树叶、果皮等腐败有机质它都能利用。国外专用养蚯蚓来处理垃圾,同时开发了动物性蛋白饲料的新来源。
   
    二、养殖蚯蚓注意事项
    A、注意保温
    一般说来、蚯蚓的活动温度为5~30℃,10℃以下活动迟钝,5℃以下处于休眠状态,0℃以下会冻死。因此,冬季应注意升温、保温。室内养蚯蚓, 冬季要堵严门窗,防止漏气散温。还可采用火炉、火墙、暖气等升温措施。
    B、注意投喂
    由于蚯蚓是一些病虫的中间宿主,建议不要用鲜蚯蚓喂鸡,以防感染寄生虫病。
   
    三、养殖蚯蚓前期准备工作
    A、场地准备。
    蚯蚓性喜阴湿安静。养殖场应选择在背阴、潮湿和安静的地方。要求饲养场所便于防暑、保温、排水良好、通风、避光、无敌害。也可利用旧木箱、瓦盆、花钵等在室内喂养。
    B、饲料备制。
    牛、猪、马、鸡的粪便和垃圾、果皮、树叶等都可养蚯蚓,但必须先经发酵腐熟,使之分解,达到无酸、无臭、无不良气味。
    饲料可用牛粪(或猪粪)70%、渣肥(或青草)20%、鸡粪10%, 混合堆积发酵10天,翻拌一次,再经一周,待饲料变成黑褐色,质地松散,不粘滞,无恶臭就可使用了。也可全部用猪粪或牛粪单独堆积发酵。
    初次饲养时, 先在饲养容器内放上10~30厘米厚的基料(即发酵腐熟的蚯蚓饲料),然后在饲养容器的一边,自上而下挖去宽3~6厘米的基料,在此处加入取自地下33厘米以下的泥土。只要把蚯蚓放在泥带上,洒些水,蚯蚓就会很快钻入泥土中。如果基料不适合蚯蚓的要求,它就在泥带中生存,只在觅食时才把头伸进基料。若是基料适合蚯蚓要求,蚯蚓就会很快钻入基料中。基料消耗以后,需要喂饲料,一般采用块状料投喂法。加料时,先把饲料面上的陈旧料连同蚯蚓向饲养面的一方堆拢,然后在空白面上加发酵好的饲料。经过1~2天,陈旧料堆内蚯蚓纷纷进入新鲜饲料堆中,再移去上面的旧饲料( 蚓粪),蚯蚓和卵就这样分开了、陈旧料中有大量卵泡,收集后另行孵化。
    C、用具的准备
    养殖蚯蚓用具较少,主要的保温设备。
    3、怎样饲养管理蚯蚓
    在蚯蚓的生活环境中,必须有足够的新鲜空气。如在室内养殖应常开门窗,要求饲料通气性良好,以保证蚯蚓新陈代谢旺盛。
    蚯蚓爱吃细、烂、湿的饲料,加之它依靠皮肤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因而水分的供应特别重要。饲料的含水率以70%左右为宜,用手挤压上层料,指缝间应有滴水,底层要求积水1~2厘米。夏季每天早晚要分别浇水一次,冬天每3~5天浇水一次,并在饲料面上加盖稻草保温保湿。
    饲料的酸碱度,应控制在pH5.5~7.8。过酸的环境会导致蚯蚓逃逸或死亡。饲料切忌混入人粪尿、化肥和农药等有害物质。
    要注意防毒、防害、定期清除蚓粪。
    一般说来、蚯蚓的活动温度为5~30℃,10℃以下活动迟钝,5℃以下处于休眠状态,0℃以下会冻死。因此,冬季应注意升温、保温。室内养蚯蚓, 冬季要堵严门窗,防止漏气散温。还可采用火炉、火墙、暖气等升温措施。露天养蚯蚓,冬季可采用移入地窖、加厚养殖层、利用发酵物生热等措施来解决升温、保温问题。将蚯蚓移入地窖养殖,温度可保持在10℃以上。将养殖层加厚到40~50厘米,饲料上面覆盖杂草,上面再盖塑料薄膜,也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增温措施。利用发酵物生热的做法,是在养殖床底铺一层20厘米厚的新鲜马粪,也可以掺部分新鲜鸡粪,粪的含量在50%左右,踏实后上面铺一层塑料膜,塑料膜上面放蚯蚓和饵料。
   
    养殖蚯蚓技术
    怎样选择场地、备制蚯蚓饲料
    蚯蚓性喜阴湿安静。养殖场应选择在背阴、潮湿和安静的地方。要求饲养场所便于防暑、保温、排水良好、通风、避光、无敌害。也可利用旧木箱、瓦盆、花钵等在室内喂养。
    牛、猪、马、鸡的粪便和垃圾、果皮、树叶等都可养蚯蚓,但必须先经发酵腐熟,使之分解,达到无酸、无臭、无不良气味。
    饲料可用牛粪(或猪粪)70%、渣肥(或青草)20%、鸡粪10%, 混合堆积发酵10天,翻拌一次,再经一周,待饲料变成黑褐色,质地松散,不粘滞,无恶臭就可使用了。也可全部用猪粪或牛粪单独堆积发酵。
    初次饲养时, 先在饲养容器内放上10~30厘米厚的基料(即发酵腐熟的蚯蚓饲料),然后在饲养容器的一边,自上而下挖去宽3~6厘米的基料,在此处加入取自地下33厘米以下的泥土。只要把蚯蚓放在泥带上,洒些水,蚯蚓就会很快钻入泥土中。如果基料不适合蚯蚓的要求,它就在泥带中生存,只在觅食时才把头伸进基料。若是基料适合蚯蚓要求,蚯蚓就会很快钻入基料中。基料消耗以后,需要喂饲料,一般采用块状料投喂法。加料时,先把饲料面上的陈旧料连同蚯蚓向饲养面的一方堆拢,然后在空白面上加发酵好的饲料。经过1~2天,陈旧料堆内蚯蚓纷纷进入新鲜饲料堆中,再移去上面的旧饲料( 蚓粪),蚯蚓和卵就这样分开了、陈旧料中有大量卵泡,收集后另行孵化。
    怎样防治蚯蚓常见病害
    蚯蚓的病害,国内外所报道的资料均不多,现根据天津市宁河县蚯蚓购销养殖场贾立明在十多年饲养管理中所发生的病害现象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蚯蚓全部或局部急速瘫痪,背也排出黄色或草色体液,成堆死亡, 这是新加的饲料中含有毒素或毒气。应迅速减薄料床,排除有毒饲料,钩松料床,加入蚯蚓粪吸附毒气,让蚯蚓潜到底层休整,以期慢慢适应。
    (2)蚯蚓体出现局部枯焦,一端萎缩或一端肿胀而死亡,未死的蚯蚓拒食, 有悚悚颤栗的惧怕之感,明显出现消瘦,这是由于加料方法不当而形成的蛋白质中毒症。发现问题后,要清理不适合的饲料,加喷清水,疏松料床以期解毒。
    (3)饲料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碳化水合物,或含盐分过高, 经细菌作用容易引起酸化,引起蚯蚓胃酸过多症,使全身出现痉孪状结节,环带红肿,身体变粗变短,全身分泌液增多,在养殖床转圈爬行,或钻到床底不吃不动,最后全身变白而死亡,有的病蚓死前还出现体节断裂现象。防治办法是掀开覆盖物,让蚓床通气,喷洒苏打水、石膏粉进行中和。
    (4)蚓床湿度太大,饲料pH值过高,则会使蚯蚓体水肿膨大、发呆、 拼命往外爬,背孔冒出体液,滞食而死。甚至引起蚓茧破裂,或使新产下的蚓茧两头不能收口而染菌霉烂。碰到这种情况可采取开沟沥水方法,将爬到表层的蚯蚓清理到另外的池里,在原饲料中加过磷酸钙粉或醋渣、酒精渣打中和,过一段时间再用。
    怎样人工养殖太湖红蚯蚓
    太湖红蚯蚓是由日本赤子爱蚯蚓,经长期改良而定名。一般体长50~70毫米,直径3~6毫米,稀养体长90~150毫米。体表刚毛细而密,体色紫红, 并随饲料、水分、光照等条件的改变有深浅色的变化。它的特点是“三喜三怕”;喜温、喜湿、喜空气,怕震动、怕触动、怕光。优点是体腔厚、肉多、寿命长、易饲养、适应性强、繁殖率高。其干体含粗蛋白66.3%、脂肪7.9%,碳水化合物14.2%, 氨基酸齐全。并含维生素B,锰和铁等微量元素,铁的含量是鱼粉的14倍。
    (一)场地选择与放养。场地要选靠近水源和交通方便处。可利用农村房前屋后空闲地或林间隙地。养殖面积较大可安装自来水、潜水泵或自动喷水器。蚯蚓养殖床宽度因地制宜,一般为5米宽,中间走道留70~80厘米。 如果用板车将畜类运入蚓床,则宽度相应增加。走道两边蚓床,各宽1.5~2米,床高20厘米左右,长度不限。两侧开沟利于排水。事先交久存自然发酵的畜类(最好用通气性好的牛粪,猪粪亦可),以条形施放20~30厘米宽。留空域10~15厘米和蚯蚓种。在放养蚓种前要用水浇透蚓床面,每平方米放养蚓种2公斤,放好蚯蚓种后, 在上面加盖稻草帘起保湿通气防暑防冻作用。还要补浇些水,以利行动慢的蚯蚓钻入。
    (二)蚯蚓饲养管理要点。(1)通气:适时添料,添料时按梅花形放置, 空隙要留6~8厘米,雷雨期间可保太平。(2)保湿:蚓床要经常洒水保持湿润。 掌握蚓床基料含水份在30~50%之间的标准(手捏蚓粪指缝有滴水约含水40%)。夏季每天下午浇水1次,凉爽期3~5天浇水1次,低温期10~20天浇1次水。(3)繁殖:在平均气温20℃时,性成熟蚯蚓交配7天便能产卵,经19天卵化出幼蚓,生长38 天便能繁殖。全生育期60天左右。因此,要勤添蚯蚓最喜食的牛粪等饵料,促使其多吃食,生长快、产卵多,提高孵化率和成活率。(4)采集:适时采集成蚓, 保持蚯蚓的合理密度,做好繁殖基础。(5)防天敌:为防止蚯蚓天敌的危害, 可在蚓床周围栏上密网。并在网外每70厘米放置一包“三面包好一面敞开”的蚂蚁药,使药味慢慢散出。2007.2.25 15:54 作者:中国蚯蚓养殖技术网 引用:0 | 收藏 | 评论:0

蚯蚓养殖技术

分类:默认栏目

一、 蚯蚓的生活习性  

 1、 喜温:15℃-25℃为最佳温度,为了创造最佳温度,冬季扣塑料大棚或盖塑料布, 夏季盖稻草,多洒水降温,0℃-5℃冬眠,0℃以下冻死,40℃以上死亡,32℃以上停止生长,北京地区10月25日扣棚,盖塑料布,第二年4月10日揭掉,这样蚯蚓生长到12月20日,以后至第二年2月10日,基本上处于休眠,从2月气,防止因温度过高,蚯蚓逃亡,注意及时揭开10日以后,逐渐转入最佳温度,这时要特别注意高温天塑料布。这时最辛苦,白天把塑料布四周揭开,早晚及时盖好,并要及时浇水保湿,这样从3月到6月10日是蚯蚓生长的春季产卵高峰期,高温期,要防暑降温,最好每天浇一次水,8月206月10日至8月20日是夏季日以后至逐渐进入休眠。9月末,是蚯蚓第二次产卵高峰期。

 2、喜湿、怕干:蚯蚓体内含水量80%左右,要求饵料含水量60%-80%(以用手握料, 指缝滴水为准),所以要求养殖床含水量在60%以上,这样每天或隔1-2天,必须浇一次水,水不要太大,但要浇透和下层料接上,浇水时间为冬季中午浇,夏季晚上浇,春秋季节可白天浇。  

 3、喜暗、怕光:蚯蚓昼伏夜出,在月光下可见活动觅食,养殖床要盖稻草,保持湿润、 遮光。

 4、喜空气、喜静,疏松饵料有利蚯蚓生长,我们多年经验是投料前将床翻支一遍(大 约20公分厚)增加透气。这一点很重要,多年来,我们发现床土底层,蚯蚓数量很少,但饵料还是有的,主要就是缺少空气,这样对蚯蚓生长不利。

  二、 养殖方法  

 1、养殖品种: 赤子爱胜蚓,从日本引入的"大平二号"特点是繁殖率高,年增殖200倍以上,定居性好,耐热抗寒,适于一年四季生产,蚓体、蚓粪产量高。

 2、 养殖方式: 建场十年,我们一直坚持露天堆肥养殖,我认为,此法低成本,是大规模 生产蚯蚓产品的最佳方法,不须任何投资设备,利用一切空闲地,只要把未经发酵的牛粪、马粪、猪粪做成高15-20厘米,宽1-1.5米,长度不限,放入蚓种,盖好稻草,遮光保湿,就可养殖。我们从几平方米开始饲养,一直到现在,二百多亩地扩繁都用此法,其优点是操作方便,省去了堆制发酵一系列工作,饵料保持养分不受损失,提高了蚯蚓生长速度,易于在农村推广应用。此法也有其缺点:一旦饵料发热,蚯蚓死不见尸,夏季连雨天及暴雨过后,床内不透气,有外逃现象。避免方法是让每个养殖床都有新饵料。饵料搞堆块状,为蚯蚓创造良好自下而上条件。此种方法的关键是要使饵料保持含水量在60-70%,不可过干过湿,否则饵料就会发热造成死亡。

  三、 繁殖和生长

  1、 产茧量:大平二号蚯蚓每条年产茧在56-58个之间,其中春季占40%,夏季25%,秋季 27%,冬季8%。

  2、 孵化率:一个蚓茧平均孵出幼蚓5-8条,最多12条,但是发育完全的幼蚓一般只有3-4条。不同温度孵化所需时间,孵化率不同。

 温度 湿度% 15 20 25 30 30 50 70 90

孵化率(%) 89.3 95.6 80 57 11.7 84.6 89 38

孵化期(天) 40 25 20 16

幼蚓生长(天) 90 68 55 40

成蚓(天) 120 90 70 55

  3、 生长期:期幼蚓体重增加缓慢,进入毓期后,增长也缓慢,只有在性成熟期前后一个 月内,蚯蚓生长最快。此时采取可获取高产。 另外,蚯蚓生长速度与饵料状态有密切关系。尽管饵料相同,由于其碎细度不同,幼蚓的生长速度可相差1.5倍,所以要保持饵料碎细状态,避免饵料有大小团块(如出现团块,可用水浇湿捣碎),保证蚯蚓快速生长。  

 4、养殖密度:种蚯蚓数量,应控制在每平方米1万条以内,生产蚓群每平方米3公斤(2-3.1万条),前期幼蚓3万条/平方米,后期下降到2万条。

 5、产量:每平方米产量可达10公斤/年,一般在6-8公斤,(因北方每年生产期只有8-10个月)饵料每消耗25-30公斤,可产1公斤鲜蚓,并可获得70%蚓粪,我们多年经验是5方牛粪产一吨蚓粪,鲜蚓50公斤

   四、饲养管理  

 1、 饵料的投喂:及时喂给蚯蚓充足的饵料,是保证蚯蚓快速生长的重要措施。将饵料采用 堆块上投法,厚度为10厘米,不要将床面盖满,不求平整,以便分离蚯蚓。

 2、 蚯蚓养殖温度:最佳温度在15-25℃。冬季采用加厚养殖床到40-50厘米,饵料上盖稻 草,再加塑料布,保温、保湿,夏季力争每天浇一次水降温。分期饲养:可分成种子群、繁殖群、生产群,薄饲勤翻,每月给料2次,上料前先翻床,每次给料厚度为10厘米,始终保持饵料新鲜透气,适时采收:夏季每月采收一次,春、秋季节每1.5月采收一次,采收后及时补料。 轮换更新:种蚓要每年更新一次,养殖床每年换一次,以保蚓群的旺盛,防止蚯蚓因自然发展而造成种群衰退

  3、 饵料:最好是牛粪、猪粪、马粪、羊粪、兔粪,猪、羊、兔粪加秸杆、稻草。

  五、 蚯蚓的采收   

最佳方法是自然光照采集法。在养殖床发现蚯蚓,密度达到2-3万条/平方米,80%个 体达到0.3克以上,是最佳采收时间。采收时,提取前24小时前浇足水,不可过干过湿,然后将养殖床上面10厘米饵料的70%集中在水泥地面或塑料布上,利用蚯蚓怕光的特点,逐层扒开,将饵料扒净,最后,使蚯蚓集中在底层,达到收集目的。

2007.2.25 15:39 作者:中国蚯蚓养殖技术网 引用:0 | 收藏 | 评论:0

蚯蚓病虫害的防治

分类:默认栏目

蚯蚓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动物,常年钻在地下吃土,疾病很少,只有几种病,而且这几种病都是人为造成的,都是环境条件或饲料条件不当而造成的“条件病”。这些病只要调整一下环境条件就可以解决,几乎不用药物治疗,现介绍如下。 

1、饲料中毒症  

发现蚯蚓局部甚至全身急速瘫痪,背部排出黄色或草体液,大面积死亡,这是新加的饲料含有毒素或毒气。这时要迅速减薄料床,将有毒饲料撤去,钩松料床的基料,加入蚯蚓粪吸附毒气,让蚯蚓潜入底部休息,慢慢就可以适应了。 

2、蛋白质中毒症  

如发现蚯蚓的蚓体有局部枯焦,一端萎缩或一端肿胀而死,未死的蚯蚓拒绝采食,有悚悚颤栗的恐惧之感,并明显出现消瘦。这是由于加料时饲料成分搭配不当引起蛋白质中毒。饲料成分蛋白质的含量不能过高(基料制作时粪料不可超标),因蛋白质饲料在分解时产生的氨气和恶臭气味等有毒气体,会使蚯蚓蛋白质中毒。发现蛋白质中毒症后,要迅速除去不当饲料,加喷清水,钩松料床或加缓冲带,以期解毒。  

3、缺氧症 

如果发现蚯蚓体色暗褐无光、体弱、活动迟缓,这是氧气不足而造成蚯蚓缺氧症。其原因有如下几点:①、粪料未经完全发酵,产生了超量氨、烷等有害气体;②、环境过干或过湿,使蚯蚓表皮气孔受阻;③、蚓床遮盖过严,空气不通。此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加以处理。如将基料撤除,继续发酵,加缓冲带。喷水或排水,使基料土的湿度保持在30—40%左右,中午暖和时开门开窗通风或揭开覆盖物,加装排风扇,这样此症就可得到解决。 

4、胃酸超标症  

在发现蚯蚓痉挛状结节、环带红肿、身体变粗变短,全身分泌粘液增多,在饲养床上转圈爬行,或钻到床底不吃不动,最后全身变白死亡,有的病蚓死前出现体节断裂现象。这说明蚯蚓饲料中淀粉、碳水化合物或盐分过多,经细菌作用引起酸化,使蚯蚓出现胃酸超标症。处理方法是掀开覆盖物让蚓床通风,喷洒苏打水或石膏粉等碱性药物中和。  

5、水肿病  

如发现蚯蚓身体水肿膨大、发呆或拼命往外爬,背孔冒出体液,滞食而死,甚至引起蚓茧破裂或使新产的蚓茧两端不能收口而染菌霉烂。这是因为蚓床湿度过大,饲料PH值过高而造成的,这时应减小湿度,把爬到表层的蚯蚓清理到另外的池里。在原基料中加过磷酸钙粉或醋渣、酒精渣中和酸碱度,过一段时间再试投给蚯蚓。

2007.2.25 15:37 作者:中国蚯蚓养殖技术网 引用:0 | 收藏 | 评论:0

蚯蚓养殖基础知识

分类:默认栏目

一、蚯蚓的基本习性常识  

 

A、蚯蚓的外形特征:蚯蚓的形态通常为细长的圆柱形,头尾稍尖,整个身体由若干环节组成,无骨骼,外被一薄而具色素的几丁质层,除前两节外,其余体节上均生有刚毛。由于蚯蚓为常见动物,具体形态略。

B、蚯蚓的生长情况:蚯蚓自蚓茧产下开始至幼蚓孵化,直至发育成熟,出现环带并开始产卵,称为一个生活周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赤子爱胜蚓的蚓茧需14~28天孵化成幼蚓,再经30~45天生长为成蚓,成蚓交配后5~10天开始生产蚓茧。若饲养条件适宜,成熟蚯蚓约1.4~5.5天产1个蚓茧。平均每条蚯蚓的生活周期(世代间隔)为70天左右计算蚯蚓的寿命,一般从幼蚓自蚓茧中孵出开始,到蚯蚓自然死亡为止。不同种类的蚯蚓,其寿命的长短也有差异,野外自然条件下生活的蚯蚓。其寿命仅为两个季度,而在较好的环境条件下,其寿命可延长至2-4年多;人工养殖蚯蚓寿命可长达10至15年

C、蚯蚓的生理习性:1、蚯蚓对穴居生活的适应性,蚯蚓由于长期生活在土壤的洞穴里,其身体的形态结构对生活环境具有相当的适应性。2、在自然界,蚯蚓以生活在土壤上层15~20厘米深度以内者居多,越往下层越少。3、蚯蚓喜欢温暖、潮湿和安静的环境。一般蚯蚓的活动温度为5℃~30℃,生长繁殖最适温度为15℃~25℃,在0℃~5℃则停止生长发育,进入休眠状态,0℃以下或40℃以上常导致死亡。4、蚯蚓还喜居安静的环境,怕噪音或震动。5、蚯蚓对光线非常敏感,喜阴暗,怕强光,常逃避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的照射,但不怕红光,趋向弱光。6、蚯蚓的活动表现为昼伏夜出,即黄昏时爬出地面觅食、交尾,清晨则返回土壤中。

D、蚯蚓的食性特点: 蚯蚓爱吃细、烂、湿的饲料,加之它依靠皮肤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因而水分的供应特别重要。饲料的含水率以70%左右为宜,用手挤压上层料,指缝间应有滴水,底层要求积水1~2厘米。夏季每天早晚要分别浇水一次,冬天每3~5天浇水一次,并在饲料面上加盖稻草保温保湿。E、蚯蚓的繁殖特点蚯蚓性成熟后,大多为异体交配,配偶双方相互受精,即把精子输送到对方的受精囊内暂时贮存。在交配过程中或交配后,成熟卵即开始从蚯蚓的雌孔中排出体外,落入环带所形成的蚓茧内。蚯蚓的受精过程是包含一个至多个卵的雏型蚓茧途经受精囊孔时,原来交配所贮存的异体精液就排入雏型蚓茧内。 蚯蚓产生蚓茧的过程是由蚓体环带分泌蚓茧膜及其外面细长粘液管开始的,经排卵到雏型蚓茧从蚓体最前端脱落,蚓茧前后封口为止。蚯蚓的胚胎发育过程(即蚓茧的孵化)。它包括卵裂、胚层发育、器官发生三个阶段。

 

二、投资蚯蚓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A、场地的准备:蚯蚓的养殖方法较多,有简易养殖法、田间养殖法和工厂化养殖法。总之饲养蚯蚓的场地一定要选择靠近水源,交通方便的地方。农村可利用庭院、村旁或林间空隙地等进行养殖。场地应排水良好,不能有积水,要能防水浸、雨淋,要求没有噪音、烟气、煤气,通风要良好,无直射阳光,远离使用农药的田地,并且还应注意防止天敌的危害。

B、设施的准备:蚯蚓的养殖设施较为简单,主要在冬季要注意保温设施C、技术的准备:蚯蚓的养殖技术主要靠自已从报刊杂志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习,也可到本网电子刊物"养鸽技术文荟"等栏目学习,不断提高、丰富饲养养技术。D、引种的准备:引种前要全面、多方位了解蚯蚓供种货源,掌握蚯蚓的基本知识,坚持比质、比价、比服务的原则、坚持就近购买的原则。

 

三、饲养管理蚯蚓基本知识

  

饲养管理蚯蚓要抓住"湿、料、温、光、防、除"六个字。

A、湿:蚯蚓喜欢潮湿而不积水,不同品种要求湿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可掌握在含水量70%左右;

B、料:饲料要分批定点投喂,以表面吃光为度,不可堆积过多;

C、温:蚯蚓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5℃~30℃,以25℃左右为好,高温(35℃以上)季节应采取降温措施;

D、光:蚯蚓系夜行动物,怕光,应注意遮光;

E、防:防蚯蚓逃逸,尤其在闷热天或下雨前,应在地面养殖床四周挖25厘米的排水沟,并须防蚯蚓敌害,如蛇、鼠、蚂蝗等;

F、除:蚯蚓的粪便应及时清除,一般每月清除一次,每平方米养殖床每月可清除粪土25~30千克。清除粪便后应及时添加新土料。

2007.2.25 15:36 作者:中国蚯蚓养殖技术网 引用:0 | 收藏 | 评论:0

蚯蚓的养殖

分类:默认栏目

蚯蚓养殖作为一个行业已在我国蓬勃发展,其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环保、畜牧、食品及轻工业等领域。2004年蚯蚓仅用于制药一项就达1万多吨,利用蚯蚓还可加工成抗病的高动物蛋白饲料。蚯蚓粪的利用也非常广泛,现已开发出花卉专用肥、草坪专用肥、果树专用肥、绿色蔬菜肥以及利用蚯蚓粪加工成畜禽及鱼的饲料等。蚯蚓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养殖技术蚯蚓是喜温、喜湿、喜安静、喜黑暗的穴居动物,一生均在土壤中度过。以腐烂的有机质废物为食,喜食带有酸甜味的食物,目前人工养殖蚯蚓主要采用牛粪,也有的利用糖渣、猪粪、鸡粪、农作物秸秆及生活垃圾等。适合人工养殖的蚯蚓应选择那些生长发育快、繁殖力强、适应性广、寿命长、易驯化管理的种类。目前最优良的品种有大平二号、北星二号等,它们是赤子爱胜蚓经人工驯化的品种,其他还有环毛蚓、爱胜蚓、杜拉蚓等等。本公司养殖推广的品种是大平二号。
  蚯蚓的生活习性蚯蚓是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蚯蚓的活动温度在5℃-30℃范围内,0℃-5℃进入休眠状态,0℃以下死亡,最适宜温度为15℃-25℃,在此温度范围内蚯蚓能最好的发育与繁殖,40℃以上死亡。蚯蚓卵最适宜的孵化温度为20℃-25℃。以上温度指的是基料温度,如当空气温度为0℃时,基料温度在12℃左右,当空气温度为38℃时,基料温度却只有28℃,这是因为基料中含有大量水分。基料的处理一般分通风干燥和发酵两种方法,以发酵法处理基料效果最好。
  蚯蚓没有特别的呼吸器官,它是利用皮肤进行呼吸的,所以蚯蚓体必须保持湿润,一般基料湿度应保持在60%左右。蚯蚓对不同的湿度条件也有暂时的忍受能力,为了求得生存,它们有时转移到适宜的环境里去,有时通过休眠、滞育、降低新陈代谢强度等,以减少水分消耗,但这将严重影响蚯蚓的生长和经济效益。
  蚯蚓属雌雄同体动物,无疫病,繁殖率极高,寿命一般1-3年。蚯蚓卵经21天孵化后,生长60天左右性成熟,成虫交配5-8天开始产卵,之后每隔一天产一个卵。头三个卵每卵孵化1-3条蚯蚓,之后的卵每卵孵化4-7条蚯蚓。蚯蚓生长到100天后生长减慢,因此我们在蚯蚓生长到90-100天时蚯蚓效益最高。
  养殖方式露天养殖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首先将土地整平,镇压,将处理好的基料,床1.1米宽、路l米宽做床,高度在15-20厘米之间,然后浇两遍透水,将基料翻一遍,再浇—遍水,等到基料湿度到60%左右时就可以下种了。蚯蚓种下种最经济的密度为每平方米3000—5000条。管理上要注意以下五点:一是下种后一个月左右要翻一次床,二是高温季节注意保湿降温,三是大雨天要注意排水,四是入冬前要及时利用塑料布及草帘覆盖,保证蚯蚓安全越冬,五是要天天注意蚯蚓床的温度、湿度、产卵、孵化、摄食情况、敌害侵扰及异常现象等。
  屋内或大棚养殖养殖管理方式基本和露天养殖一样,主要注意通风和冬季保温。只要保持好冬季屋内和大棚温度,经济收入要比露天养殖法高15%—30%。
  效益分析按一亩地计算第一年投资:用基料100方,40元/方,计4000元,蚯蚓种210公斤,20元/公斤,计4200元,占地费300元/亩,生产性费用1500元,合计每亩投资10000元。
  第一年收入:蚯蚓1500公斤,8元/公斤,计12000元,蚯蚓粪30立方米,120元/立方米,计3600元,合计每亩收入15600元。
  纯利润:15600元-10000元=5600元
  第二年之后,由于每亩地不再投入蚯蚓种费用,而每亩蚯蚓产量可达2000—2500公斤,某些生产资料还可重复利用,每亩纯利润可达15000—20000元。2007.2.25 15:31 作者:中国蚯蚓养殖技术网 引用:0 | 收藏 | 评论:0

蚯蚓的生活习性:六喜六怕

分类:默认栏目

六喜有:

  喜阴暗:蚯蚓属夜行性动物,白天穴居泥土洞穴中,夜间外出活动,一般夏秋季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4点左右出外活动,连采食和交配都是在阴暗情况下进行的。

  喜潮湿:自然陆生蚯蚓一般喜居在潮湿、疏松而富于有机物的泥土中。

  喜安静:蚯蚓喜欢安静的周围环境。生活工矿周围的蚯蚓多生长不好或逃逸。

  喜温暖:蚯蚓尽管世界性分布,但它喜欢比较高的温度。如环境低于5摄氐度时,就停止生长发育,繁殖的最适温度为15~25℃。

  喜带甜、酸味: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它除了塑料、橡胶、玻璃和金属不吃外,其余如腐殖质、动物粪便、土壤细菌等都吃。

  喜同代同居:蚯蚓具有母子两代不愿同居的习性,尤其在高密度情况下,小的蚯蚓繁殖多了,老的就要跑掉、搬家。
  
  六怕有:
  
  怕光:蚯蚓为负趋光性,尤其是逃避强烈的阳光和蓝光,但不怕红光,趋向于弱光。如阴湿的早晨有蚯蚓出穴就是这个道理。据阳光照射试验,红色爱胜蚓阳光照射15分钟后,有66%的蚯蚓死亡,照射20分钟就会100%死亡。

  怕震动:蚯蚓喜欢安静的环境,不仅要求噪音低,而且不能震动,受震动后蚯蚓表现不安,逃逸。因此在靠近桥梁、公路、飞机场附近不适宜建蚯蚓养殖场。

  怕水浸泡:养殖床若被水淹没后,多数蚯蚓马上逃走,逃不走的,表现身体水肿状,生活力下降。

  怕闷气:蚯蚓生活时需良好的通气,以便补充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对氨、烟气等特别敏感。因此人工养殖蚯蚓时,为了保温,舍内生炉,其管道一定不能漏烟气。

  怕农药:据调查,使用过农药尤其是剧毒农药的农田或果园蚯蚓数量少。

  怕酸碱:蚯蚓对酸性物质很敏感。如养殖赤子爱胜蚓和红正蚓,最好把饲料调至成弱酸性,这样有利于蛋白质等物质的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