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牌屋 中文版 txt:拿破仑时代的战争1839 _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50:50
编辑怡爽文/ 引弓 著
[1839 / 引弓 著 ]
作品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为了让作者 引弓能提供更多更好的作品,请您购买请购买正版图书!
书籍介绍:
19世纪,天命扩张,群雄并起。而当时统治中国的满清王朝还在闭关锁国中沉睡。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而永载史册的鸦片战争即将爆发,穿越者在这三千年未有的大时代中将何去何从。


------章节内容开始-------
正文 拿破仑时代的战争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10-15 9:37:48 本章字数:30173
1、战争的新形式
对于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期战争形式的巨大变化,克劳塞维茨要比其他同时代的人看得更为清楚。他在著名的《战争论》中讲到:“理论上,战争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力量的角逐;主力会战中各方都会倾尽全力谋求一个决定性的胜利”。可是,1792年以前的指挥官们是不会遵循这一原则的,他们总是尽量避免决定性的会战。变化源自法国革命。革命前,供养士兵是昂贵的。现在,他们却变得相对廉价。因此,军队的规模越来越大,主力会战也就变得越发的可能和必要。“消灭敌军主力”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战争的首要目的。1480到1790这三百一十年间,欧洲的大小战事共有2659次。可是,1790~1820这短短30年里,欧洲就打了713次。频繁的战争带来更大的伤亡,但是在这种以整个国家的资源为依托的战争中,法国及其敌对国家可以比以前更快地恢复他们的战争能力,从而,投入下一场战斗。人类的战争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8世纪早期欧洲的军队规模不大。尽管一个大国可能会保持一支20万人规模的军队,可是具体到单独的一支军团,人数很少超过5万人。腓特列大帝在霍亨弗里德堡(Hohenfriedberg)战役中曾经指挥过77000人,在布拉格指挥过64000人,可是在余下的战役中他指挥的人数均不超过5万人。相比之下,拿破仑先后7次指挥过10万人以上的军队——分别是:斯摩棱斯克175000人;莱比锡175000人;包岑(BAUTZEN)167000人;瓦格拉姆167000人;格罗斯?戈森(GrossGoschen)160000人;波罗底诺133000;德累斯顿100000人。耶拿会战的时候,尽管分兵,可是其亲自指挥的军队仍有96000人。反法联盟方面也是旗鼓相当,查理大公在瓦格拉姆指挥过13万人;在阿斯彭(Aspen)99000人。库图佐夫在波罗底诺指挥12万人;惠灵顿在西班牙曾指挥过9万人。而且联军经常是合兵共进,莱比锡会战,联军共集中32万5千人对付拿破仑。(原书列举了很多联军的例子,被我省略了一部分。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提及的都是战场范围内的部队数量。例如,著名的滑铁卢战役虽说法军12万人,但是分出了3.3万人)下面两图依次为滑铁卢、耶拿会战。本意是想搞些大场面,可是原图较小,大场面的效果不好,还请手头有好图的帮忙补充!
参战人数如此众多,战场范围却碍于武器射程而局限在一个相对较小的空间里。波罗底诺战场只有3.5英里(5.6km)见方。滑铁卢之战,双方14万人,400多门火炮全都挤在和波罗底诺差不多大小的地方。惠灵顿的英军在MontSaintJean山脊完全展开,正面才3500码(3200米)。因此,指挥官在制高点就可以完全掌握敌我双方的全部动向,经由下级参谋人员骑马传达命令,从而控制己方行动。
下图:拿破仑在指挥战斗
不过,即使骑马,命令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到达。一个在指挥者看来恰当的攻击时机,经过“传达”;“部队调动”等一系列时间间隔,往往会错过那个最佳的机会。所以良好的“时间感”(senseoftiming)是一个优秀的指挥者必备的素质。
战场能见度的问题会使情况进一步复杂。最初几次射击过后,黑火药发出的烟雾,夹杂着成千上万的骑兵和步兵扬起的尘土,便形成了所谓的“战争迷雾”(fogofbattle)。英军的来复枪兵Harris回忆到:“打了几枪之后,我就被自己制造的烟雾笼罩了,接着我的伙伴们会进一步加强这种效果。到最后,我就只能看到我自己枪口的闪光了。”
火力更强的炮兵无疑会产生更多的烟雾。骑乘炮兵上尉Mercer在自己的滑铁卢日记中写道:“在我的发射阵地两侧经过的那些部队,对于我来说,就像月球人一样的神秘”。(Iknewnomoreofthanthemaninthemoon.)
下图:现代人模拟的法军炮兵射击
指挥更大规模部队的军官们在如此环境中,甚至会失去耐性。当惠灵顿命令HarrySmith爵士(英军来复枪部队的指挥官)前进的时候,他不耐烦地回道:“朝哪个方向呢?阁下”。(Inwhichdirection,mylord?)
综上所述,拿破仑时代的战争远非历史著作中描述的那样“脉络清晰”、“指挥得当”
2、步兵(一):概述
步兵是拿破仑时期军队的主体。相较于其他兵种,步兵往往承受最大的伤亡,但又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步兵通常分为三类:普通步兵(theinfantryofline,又叫燧发枪兵Fusilier);掷弹兵(Grenadier);轻步兵(lightinfantry)。掷弹兵会由最为“英勇”“健壮”的士兵组成。(个人认为,“掷弹兵”就是重步兵,Grenadier只是名称而已,并不会真的“掷弹”)。轻步兵则由“身材较小”“身行敏捷”的士兵组成。各国对轻步兵有不同的叫法:法国叫猎兵(chasseurs)英国的叫轻步兵或来复枪兵(rifleman)。(其他几种语言我不懂,大概也都是猎兵的意思)前两类步兵通常排成较紧密的队形,从而发扬火力。轻步兵则会形成“散兵线”(skirmishing),己方进攻时,用来动摇敌人防御阵线;己方防御时,用以打乱敌人进攻节奏。
当时的步兵大多数装备的都是大口径滑膛枪,各国滑膛枪的原理构造都没有太大差别。1740年英国推出的标准步枪(LandPatternMusket),身管长46英寸(117cm),口径0.75英寸(19mm)。七年战争之后,身管缩短到42英寸(107cm),口径不变。与法国的战争爆发后,英国由于缺少稳定的原料供应来源,转而责承东印度公司制造了大量的“印度款”步枪(IndiaPattern)。到1797年,这种39英寸(99cm)身管的滑膛枪已经成为英军的制式装备。巨大的产量不仅满足了英军的需要,更装备到反法同盟各国。1802年,英国军火部门又推出了新款步枪,但是只有少量装备部队。尽管准确性不佳,英国滑膛枪系仍然大受部队的欢迎,被士兵们称作“褐贝丝”(BrownBess)。
法军主要装备的“1777款”滑膛枪身管长44英寸(112cm),口径0.69英寸(17.5mm)。全枪长59.5英寸(151cm),比英国枪略轻(重约10磅=4.54kg)。强化了扳机,采用黄铜材质的击发槽(primingpan),枪管用扣环固定以便于更换。法国革命期间,对1777款滑膛枪只进行了轻微的改动(成为“九年款”YearIXModel)。除了步兵型,此款滑膛枪还有多种变型,用来装备骑兵。这些变型在长度和装饰上区别于步兵型,但是口径和击发部分均保持不变。
下图:A法军1777型滑膛枪BIXYear改进型C英军42英寸滑膛枪注意法国枪上有固定枪管的扣环,便于更换。枪管下面那根是装填杆。
其他参战国的滑膛枪套括:普鲁士1782款,Nothardt滑膛枪(1805),普鲁士新款(1809),但是实际上1806年普鲁士战败后,基本上依靠英国援助和缴获过日子。奥军使用的1770款在1798年对击发装置作了些许改进。俄国滑膛枪装备较为混乱,先后装备了不下12种滑膛枪。其中当数图拉兵工厂的1810款性能最好。
下面两图为击发装置结构:b枪机c火石d扣簧(frizzen)e击发槽
右图为装填发射的全过程(没扫好,以后调整)
1将扣簧向前推,露出击发槽。将枪机扳到安全位置。
2咬破弹药纸包上端
3向击发槽中点入少量火药
4火药入槽
5扳回扣簧盖住击发槽
6将余下火药连同弹丸由枪口灌入
7抽出枪管下的装填杆
89用装填杆压实火药,增加初速
1011撤回装填杆,放到原位
12等待开火命令
1314瞄准射击
命中率低是当时滑膛枪的主要缺点。由于击发时间过长,在扣动扳机到点燃装药这段时间里,枪口的晃动无法避免。这种晃动加上只有前面一颗准星(没有后准星)严重影响了射击的准确性。黑火药燃烧后会在枪管内留下残留物,在激烈的战斗中这种残留是没时间清除的。为了不妨碍射击,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较小的弹丸。各国滑膛枪弹丸和枪管之间的缝隙(游隙)大概处于0.07到0.10英寸(1.78~2.54mm)的范围内。游隙保证了射击的顺畅,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命中率。普军曾经对普法两国的滑膛枪做了一项试验。对一个10英尺宽6英尺高的目标(3.05×1.83m)普军1782型射击100发,在100步长(pace=0.76m;76m)的距离上可以命中60发;200步时40发;300步时只有25发,法国的1777型滑膛枪的成绩也没好到哪去。考虑到战场环境,(前面提到的)烟雾,恐惧,噪音等因素对士兵心里的影响,命中率要比这种理想试验还要低得多。500人在100码(91.4m)的距离上对一个进攻中的步兵纵队(column)进行两次齐射,理论上可以命中500到600发。可是根据各国军队的经验,战场上能命中150发就已经是最佳成绩了。当时滑膛枪理论上的有效射程为300步长(228m),实际上在这个距离射击完全是在浪费弹药。
可靠性差是另一大问题。激烈的战斗中,整个装填开火的过程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击发槽内的火药没有引然主装药;火石用旧却忘记更换;枪口残留物淤积过多,等等。据统计,长时间的交战中,不能击发的几率竟高达20%。
经常有网友对拿破仑时期的战斗形式感到疑惑,觉得列队进攻目标太大。其实,看了上面的介绍我想大家的疑问应该得到部分解答了。当时的步兵射速大概为每分钟2到3发,加上低命中率、高故障率使得单独一支滑膛枪的火力微不足道,只有排列成横队或者纵队,集中火力,才能有较好的杀伤效果。另一方面,良好的队形可以及时应付骑兵的冲击。(关于这点会在后面谈到,这里就不细说了。)
拿破仑时代,各国士兵通常在弹药袋里携带50到60次射击所需的弹药。一次战斗平均消耗20发左右。英军在西班牙Vittoria战斗中消耗较大,平均每人打了60发,全军共消耗弹药350万发。可是命中率却出奇的低,每450发才造成1名敌军伤亡。幸运的是,当时惠灵顿的补给状况很好,消耗的弹药很快得到了补充。在马伦哥,法军上尉Coignet的营用光了所有的弹药,千钧一发之际,及时赶到的弹药充足的近卫军救了他们。
缺乏训练是命中率低的又一重要原因。大多数军队里,滑膛枪射击训练简直就是敷衍了事。散兵线由于兵力相对分散,提高射击精度就相当重要。尽管如此,革命期间较为强调散兵线战术的法军仍然很少进行针对训练,轻步兵们只能到实战中去提高自己。据法军士兵的回忆,拿破仑成为第一执政以后才有射击训练。1800年,贝尔第埃签发命令:法军新兵必须接受装填、操枪、瞄准、射击等训练,要保证上战场前实弹射击过几次(afewrounds)。但是,事实上并没有足够的弹药和时间来保证充足的训练。英军在这方面作得较好,但也只有30发实弹+50次无弹丸射击。
到此讲的都是滑膛枪,而当时有膛线的更为准确的来复枪其实已经在各国军队中出现。法军对来复枪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试验,但到1807年拿破仑命令禁用来复枪,而其他国家都有小规模的轻步兵或猎兵装备来复枪。来复枪的高命中率使得散兵线的作战效果有所提高,但是其主要缺点是装填时间较长、容易阻塞。再考虑到制造成本以及特殊的训练所需的时间,来复枪就明显不如滑膛枪适于装备大兵团了。所以,连较为接受来复枪的英军也仅有两个轻步兵团装备来复枪——60和95步兵团。
无论滑膛枪还是来复枪,火石都是必不可少的。开采火石通常是在潮湿的天气里进行,干燥后,由熟练工人粉碎、整形。英国出产质地上乘的火石,不但自用而且提供给欧洲大陆上的盟友们。法国的香槟省和皮卡第地区也出产火石。萨克森是欧洲大陆上的另一火石产地。相比之下,普鲁士就缺乏火石资源,在没得到英国援助之前,只好使用效果较差的代用品。(不知具体是什么?)由于火石的重要性,士兵们基本上都有一块备用,每个营部还都保有相当数量的储备。战斗前,火石是必检的项目之一。奥斯特利茨会战的前夜,拿破仑亲自提醒近卫军:“换一块新火石,明天会有大用场的。”
另一项必检的项目是弹药。一个硬纸包里装有大概150格令(约为10克)黑火药和一颗铅弹,在兵工厂制成后,以每箱1000包出场,配给部队。连里的军官负责每天早晨检查士兵的弹药情况。
下图:弹药纸包及弹丸
此文由约瑟夫斯小林发表:
为什么作为炮兵军官出身的拿破仑在他掌权之后,法国的对外战争中炮兵单位一直没有进行过大的革新呢?
我印像中是普鲁士军队率先使用马车载小口径火炮伴随突击力量直接对步骑实施支援的,这样大大提高了尖刀部队高速对敌军进行突击的效率,而非在会战中安排大口径火炮打一场安排好的战役。法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仿效的呢?
在瓦尔密战役中,法军与普军实施炮战的细节可以介绍一下吗?虽然那场战役的规模与伤亡实际上并没有传说中的大。
看了这几个问题,我想对小林兄说一句:“知音啊!”。SonicBBS真是个好地方,爱好者真多。
第一个问题应该有两方面:技术的革新和运用的革新。
技术上:拿破仑当年在奥松炮兵学校的的时候参与过一个“普通炮发射臼炮炮弹”的课题;当了统帅后,好像就没什么创新了。其实这也很自然,统帅应该关心如何更好利用现有的装备。在开发新武器上,军队将领更多地扮演“需求者”的角色,他们利用自己在战争中的经验提出“创新”的要求或者“改进”的意见。看一下二战时期的古德里安,就明白了。当时各国军队装备的野战跑(除此还有大口径攻城炮)可以完全满足战争的需要,创新不多也就是自然的了。英国开发的“火箭”算是一个创新,在滑铁卢还用过,以后会更详细的介绍。
使用上:我觉得拿破仑还是有几项创新的,刚出道时的土伦之战应该是那个时期炮兵运用的经典战例吧。后来在巴黎街头炮轰暴乱人群,更是让人们知道原来炮兵是可以这样用的。统率大兵团以后,炮兵在军队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大口径的火炮增多,这都是拿破仑的军事思想的一部分。
骑乘炮兵的问题我的主帖以后会谈到,所以先放一放吧!
关于瓦尔密之战,我先要说它很好的支持了我第一个回答。对于一场所谓的“炮战”,当时法军5万人却只配备了40门火炮,相比后来的拿破仑是在是太少了。马伦哥之战,需要翻越阿尔卑斯山的约23700法军(不包括后来德尚的5300人)仍有23门火炮。
小林兄说的没错,瓦尔密之战的政治历史意义远大于其军事意义。瓦尔密之后第二天,法兰西共和国成立。这次胜利也就被宣传为“人民的军队打败了旧军队”。法军统率为克勒曼(Kellermann,后来给拿破仑的意大利军团当后备的那个),52000人40门火炮。普军司令为布伦瑞克公爵。普军由集结地处发时共有13万人(一半普军,三分之一的奥军,还有其他小公国的军队),不过一路上为了掩护交通线留下不少守军,天气不好加上流行痢疾又减员了一部分。到两军相遇时也只有大概4万人(一说34000)36门火炮。9月20日清早,普军乘着薄雾攻占了一个法军前哨据守的小村庄,并在此展开;法军则在一个有风车的小山顶列阵,两军相距约一英里。中午,双方开始炮击。普军将火力集中在克勒曼所在的法军中部,此处克勒曼部署了一个旅的正规军意在支持另两个缺乏经验的志愿军旅。出乎意料的是,志愿军士气高昂,高呼:“祖国万岁,法兰西万岁”。下午1时,普军步兵组织了一次攻势,遭到了法军炮火的猛烈射击,只前进了200码就停了下来。普军的炮火也一度动摇了法军的凝聚力,但是克勒曼及时控制了局面。见无法突破法军防线,老迈的布伦瑞克公爵悻悻地说了句:Wearenotgoingtofighthere!便提前离开了战场。炮战持续到下午4时,一场大雨结束了这场有点滑稽的战斗。此役,法军伤亡300多人,普军伤亡180多人。但正像前面所讲的,这次胜利大大地鼓舞了法国民众的士气,因此在战场的那个山丘上竖起了一尊克勒曼的塑像!
此文由约瑟夫斯小林发表:
瓦尔密战役时的法军主帅迪穆里耶因为同情路易十六后来叛逃了,副帅克勒曼之子小克勒曼好像成为拿破仑手下的骑兵军官.而不伦瑞克公爵在奥尔施泰特战役中受了致命伤.造化弄人呀,也有人说瓦尔密战役后不久普军退出法境是因为普法之间有桌下交易,已经达成了私底下的共识,瓦尔密战役本身对于普军的离开并没有多大影响.
其实瓦尔密之战并无主副帅之分。当时,迪穆里耶(Dumouriez)是法国北方军团的司令官,克勒曼是中央军团的司令官。而且,主力是克勒曼,迪穆里耶只是以自己的部分兵力作为克勒曼的后援。当然,即便如此,迪穆里耶也应该和克勒曼分享荣誉的,可惜他后来叛变了。叛变的原因也不是因为同情路易十六。主要原因是革命的恐怖。那时候将领因为指挥不力被送上断头台是司空见惯的事。迪穆里耶就是因为前任被砍头才当上司令的。瓦尔密之后,迪穆里耶还是打了些胜仗的,后来调去比利时方面军,然后又调回北方军团,接着连败两仗。估计他是害怕了,就秘密与奥军接触。叛变后,奥军并未高看他,最终被英国收留。西班牙革命期间,他去作过顾问,后来还参赞过惠灵顿。革命初期,迪穆里耶就加入了雅各宾派,这也许是为了政治投机。但是,拿破仑退位之后,迪穆里耶拒绝回国为波旁王朝效力。所以说,他叛变的目的绝非同情路易十六。瓦尔密之战后10天,布伦瑞克公爵与法军签了停战协定便撤军了,至于里面是否有阴谋我不得而知。
瓦尔密普军不战而退,一个重要原因是波兰。
1792年5月,俄军进入波兰,拉开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序幕。而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波兰也有各自的打算。9月20日,普军发现瓦尔密的法军数量和士气都出乎意料,因此不伦瑞克公爵认为犯不着在这里和法国人硬磕,便宜了俄国人。12月,普军以防止革命为借口,占领了波兹兰。普鲁士一直希望瓜分波兰使得东普鲁士能和柏林连成一片,因此相比较而言,干涉法国革命只是为他人火中取栗。
步兵(二):基本队形
由于原书的英国作者对于队形的看法太过于偏向英国的两列横队,并没有从历史的角度客观的评价当时的队形战术(个人觉得,英国的两列横队并没有那么神奇,以后还想专门和大家讨论一下),所以我打算自己“原创”一部分。其实,拿破仑时期军队的阵型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在基本队形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变体。一千多字的短文是无法面面俱到的。因此,下面主要介绍营级单位的基本攻击、防御队形。
上一部分我们已经讲到了当时火器的种种局限,正是这些缺点使得当时的军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队形来提高滑膛枪的射击效果。法国革命初期,由于缺乏训练、纪律涣散的志愿兵为数众多,防御时尚能形成传统的三列横队,进攻时则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队形作战,指挥官们只好增加散兵线的规模,有时甚至整营的士兵都成了“散兵”。同时期的欧洲大陆各国,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却还都保持着18世纪流行的线性横队。这些国家没有改革是因为法国的“散兵”战术对他们的队形不能构成威胁。奥军将领认为:“散兵的零星射击根本无法动摇一个训练有素的步兵阵列”。随着法军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队形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通常会有一个营纵队跟在散兵线后面给予支持,这种战术当时收效很好。拿破仑上台后,欧洲各国军队也都引入了散兵线战术,法国的散兵线的干扰效果大打折扣,动摇敌方阵线的任务更多的由炮兵来完成。因此,散兵线被适当削弱了,攻击纵队则被大大强化,拿破仑后期的战役甚至动用整师的兵力形成攻击纵队冲击敌方防御阵地(滑铁卢就用过)。相比较,其他国家的三列线性队形就有点单薄了。1806年,奥军采用了类似法军的攻击纵队。1807年的普军、1810年的俄军也相继进行了类似的改革。唯一保持横队的是英国(攻防通用),英国的条例规定的是三列横队,可是惠灵顿等英国将领常常采用的是两列横队。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保持较宽正面,更好地发挥火力。
“营”是当时军队的基本战术单位,由于手头缺乏其他国家的资料,只好以法、英两国的情况为例了。早期法军一个营建制内有8个连,1808年依照拿破仑的训令,改为6个连,但是全营的人数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连的规模增大而已。无论是6个连还是8个连,均包括一个掷弹兵连和一个猎兵连,其余为燧发枪连。按照训令,法军一个营应该有800人左右,不过多数部队达不到这个人数。通常法军一个营约有600~700人。滑铁卢战役时,法军平均每营560人左右。下图是一个6连营的行进、攻击纵队(8个连的类似),后面两个是掷弹兵和猎兵连。如果需要形成散兵线,猎兵连会被抽走,后面仅留一个连。掷弹连并不总在后面,当士气较低时,较精锐的掷弹连在后面押阵,稳定军心,防止前面的部队崩溃。当士气较高时,掷弹连通常在纵队的右前方引导攻击。连保持三列横队,列与列之间间隔约1米。连与连之间的间隔约为8~10米,整个纵队的纵深为25米左右,行进时可能拉得更开一些。军官和军士的位置已在图上标出。(用Photoshop加的中文,那个“营参谋”大概相当于营副,但是法军将其归为参谋军官。最后一个也是军士,但不知怎么译。大家帮忙看看!)有时,缺猎兵连的营纵队会采用一个连为正面,五个连依次排开,不过这种纵队并不多见。
英军一个营由10个连组成,包括一个掷弹连和一个猎兵连,军官士兵共计640人左右。下图为英军营防御进攻通用队形——两列横队。正面宽约200米。军官的图例与法军基本一致,黑色圆点为鼓手。英军的行军队形也是纵队,每连两列,10个连前后依次排开。
骑兵的存在对步兵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虽然展开的步兵队列可以应付正面的骑兵冲击,但是薄弱的侧翼和后部却极易受到攻击。步兵对付骑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形成“方阵”——四面向外的“刺刀丛”。形成方阵涉及一系列复杂的部队调动,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在情况复杂的战场上,步兵可能会因为没有及时形成方阵而遭受重大的损失。英军在西班牙与法军作战期间,Colborne的旅曾被突如其来的大雨遮蔽了视线,雨停后才发现侧翼有两个法军轻骑兵团正准备攻击。匆忙间,有三个营没来得及形成方阵。结果,短短的五分钟内,这三个营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80名军官和1568名士兵中伤亡了1248人。
下图为一个英军营由行军纵队转为方阵的过程。如果,营已经展开为横队,则需要先变为纵队。也就是说最左边的猎兵连要跑一个相当长的距离到纵队最后。法军形成方阵的过程与英军类似,中间两个连分别转向两侧展开。
下图为方阵里步兵的姿态,前排步兵半跪,枪托着地,刺刀指向斜上方。后面的步兵,保持站姿,对迫近的骑兵射击。
方阵虽然能有效的对付骑兵,但是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营的正面被大大缩小了,无法发挥原有的火力。如果敌方的骑兵与步兵协同得当,就会利用暂时的步兵火力优势大量杀伤方阵里的步兵。其次,密集的方阵队形正是炮兵的极佳射击对象。根据一名英军的回忆,在滑铁卢,两个布伦瑞克方阵在法军的猛烈炮火下既已崩溃,根本没有坚持到法军骑兵的冲击。最后,如果在骑兵冲锋的强大心里压力下,方阵的一部分动摇了甚或崩溃了,余下的步兵必然会彻底暴露给敌方的骑兵。有经验的骑兵往往会把握甚至创造这样的机会。瓦格拉姆会战期间,法军骑兵上校Castex的第20猎骑兵团放弃了应该攻击的那一营奥军,转而对临近一个刚刚开过火的奥军方阵冲锋。还没来得及重新装填的奥军步兵被突然的变化惊呆了,顷刻之间整个方阵阵脚大乱。
前面介绍的只是营级的基本战术队形。战场上,更高级的指挥官,会跟据情况灵活使用上述队形。另外,以营队形为基础,各国军队都创造了一些团、师级的队形。比如,有三个营的法军“团”会展开中间的营,而保持两边的营纵队。再如,法军的“师”纵队——师里每个营均展开成横队,以一个营为正面形成纵队。这些队形在游戏《滑铁卢—拿破仑的最后一战》中均有体现,感兴趣的网友可以找来玩玩。
此文由mittermaye发表:
关于拿破仑时代的阵型若米尼将军在战争艺术概论中有详细的解说,看得我一楞一楞的,尽管我自认在这方面还是有些造诣的.另外在战斗中营的运用有时也以所谓半营进行.据若米尼将军的观点,他认为后期大量出现师纵队的原因之一是法语里师和半营是一个字!英军的二列制对英军自身有很强的针对性,因为英军作战的坚定性很突出,所以较易死守战线到最后时刻,充分发挥二列制的火力,否则其防御的韧性是很成问题的.
“半营”的概念我还不清楚,mittermaye兄能进一步解释一下吗?我只知道革命后的法军把“团”全称为“半旅”(demi-brigade),1803年又改回“团”的叫法。此后,半旅的建制依然被沿用到某些临时组建的加强单位上。对于英军的二列横队,我非常同意mittermaye兄的观点。当时的英军应该是各国军队里训练水平和职业化程度最高的,采用二列横队不那么容易溃散。再有英军对法军基本没有什么攻势,基本就是防守,二列横队的防守效率还是很高的。
步兵(三):刺刀
拿破仑时期,滑膛枪的刺刀是一根长15到18英寸(38~45厘米)的三角铁,三面全部开刃。上刺刀时,将刀柄套在枪口上,拧紧螺丝加以固定。下面两图为法军刺刀(长约406毫米)的安装。
刺刀不使用时会放入专用的刀鞘里,。
下图为法军的武装带,短的为刺刀鞘(内有刺刀)下图:上好刺刀的法军步兵
由于来复枪的枪长较短,为了弥补不足,英军来复枪的刺刀长达25英寸(63.5厘米)。而且,形状为“剑”型。下图为英军来复枪及其刺刀。与滑膛枪常备刺刀的情况不同,为了方便,来复枪的刺刀只在需要的时候才被装到枪上(不知如何安装固定??)。
革命时期,法国军队十分强调刺刀的运用。卡尔诺(Carnot督政府的一员)在1794年2月签署命令:“法军士兵必须随时准备运用刺刀(actionwithbayonetoneveryoccasion)”。拿破仑也同样重视这种冷兵器。法军上尉Blaze回忆到:“皇帝陛下似乎对刺刀杀人的方式情有独钟”。当时的军事理论更是认为:“只有第一次的齐射是有效的,后面的战斗要靠刺刀和剑来完成”。(GaydeVernon)正因为如此,奥军和普军也同样强调刺刀的重要性,即使公认的改革派——查理大公也认为刺刀是最好的近战武器。至于更为冷兵器化的俄军,派到俄国考察的英国将军Wilson在1810年的报告中写道:“刺刀简直就是为俄国人设计的武器……他们更善于密集纵队的刺刀冲锋”。
然而,实战中刺刀见红的搏杀并不常见。在奥斯特利茨,俄国近卫军进行了一次典型俄国式的300码刺刀冲锋,可是在突破了法军第一道防线后便被后续的法军火力击退了。拿破仑'大军团’的医官(SurgeonGeneral)Larrey曾经对法军的伤亡进行过一些统计,结果发现:相比119例枪伤,一次战斗中刺刀造成的伤亡只有5例。因此,他认为刺刀的心理作用要远大于实际效果。同样,惠灵顿的一个高级医官Guthrie也认为:刺刀冲锋很难达到预期的手脚相搏(handtohandandfoottofoot)的结果。不是冲锋的一方被火力击退;就是防守的一方受不了心理压力落荒而逃。医生们的观点,被前线的指挥官进一步证实。约米尼声称:我从未在通常的战斗中见过刺刀肉搏(Ineversawsuchathingonaregularfieldofbattle)。(作者原文这段的结论是:刺刀肉搏并不能对战斗的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我不能完全同意这个观点。心理作用的结果难道就不是结果了吗?战争中精神作用往往更明显。历史上,一支没有遭受重大伤亡的部队精神上却已经被打败的例子屡见不鲜,淝水之战就是个很好的证明。因此我认为,上面的论据只能总结为肉搏不常发生。)
尽管不常见,某些情况下刺刀肉搏还是必须的,比如攻入堡垒后的战斗,再比如雨天弹药无法击发的情况。在卡地兹(KATZBACH)的瓢泼大雨中,普军用刺刀和枪托与法军进行了激烈的肉搏并使法军遭受了很大的伤亡。
正像前面讨论过得那样,对抗骑兵的冲击是刺刀的另一个主要功能。从这点上看,面对随时可能的骑兵攻击,刺刀是必不可少的。法国革命初期,为了弥补火枪刺刀的不足,长矛这种过时已久的武器,作为刺刀的代用品,曾被重新使用过。1792年早些时候,法国的几个城市相继生产了为数不少的,10到15英尺长(3~4.5米)的长矛。1792年8月,立法会(LegislativeAssembly)命令:在法军中分发使用长矛。从这时起到1793年夏天,许多新征召的部队都是带着这种简陋的武器开赴前线的。当时,北方军团的Custine将军曾经对下属说:全法国缺枪的部队不只我们一个,我们只有用这些长矛来弥补滑膛枪的不足才行。尽管在近战中的效果不错,也不能改变其没有火力的弱点。随着步枪产量的提高,长矛也就渐渐从法军的武器库中消失了。
步兵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下面的将是骑兵部分。其实,关于步兵我感觉还有很多东西可写,但是原书只包括了这些,所以先到这里吧!毕竟是概述,以后我会争取写一些专题
3、骑兵
想必大家还记得前面步兵方阵里提到英军在西班牙遭遇法军骑兵的战例,上图即为后人根据当时情况创作的水彩画。远处背景是排好的英军方阵,近处可看到倒毙的英军。画中挥刀者为法国第二骠骑兵团的骑手,持长矛者为第七波兰枪骑兵团骑手。
(一)骑兵的组成和类型
随着拿破仑时代军队的规模越来越大,骑兵的比例是呈下降趋势的。马尔伯勒公爵(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军将领)的军队里骑兵的比率在20%到40%之间。威廉大帝的骑兵也占到总兵力的23%到42%。相比之下,在拿破仑的大军团中,高峰时的骑兵只占总兵力的23%。远征俄国后期,由于缺乏补给,骑兵只有可怜的5.2%。在西班牙的历次战役中,惠灵顿的英军骑兵只保持在平均12%的水平。
当时的骑兵可以粗略的分为:轻骑兵和重骑兵两大类。进一步细分则包括:胸甲骑兵(Cuirassier);火枪骑兵(Carabinier:这个词直译应该是“卡宾枪手”,早期骑兵中只有此类骑兵装备火枪,因此得名。可是,到了拿破仑时期,骑兵基本都有火枪,并非此类骑兵独有,所以我不知这么翻译是否恰当,还请大家帮忙!);龙骑兵(Dragoon);骠骑兵(Hussar);猎骑兵(Chasseur);枪骑兵(Lancer);俄国哥萨克(Cossack)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下面让我们逐一看看这些类型的骑兵。
重骑兵:
顾名思义重骑兵的骑手和马匹较之于轻骑兵都要高大强壮一些。早期的拿破仑胸甲骑兵甚至要求身高在1.8米之上,而其所用马匹只限于诺曼第地区的某一强壮品种(具体情况不祥)!重骑兵是战场上的重要突击力量,用于突破敌方阵线弱点;给已经动摇的敌方以毁灭性打击。有鉴于此,当时各国军队都很少委派重骑兵从事战场冲杀以外的任务。重骑兵包括:胸甲骑兵、火枪骑兵,以及英军的龙骑兵。
胸甲骑兵:明显特征是骑手配有胸甲。胸甲由前后两片甲板组成,主要材料是铁,搭扣和铆钉为黄铜(法军),由皮带连接,表面抛光。关于胸甲的重量我查了很多资料竟然没有结果!后来看了萧十一郎版主的“神的力量”的帖子才知约为8公斤(不知版主能否给出出处)。当时欧洲大陆各国都有胸甲骑兵的建制,只有英国直到滑铁卢战役之后才引入胸甲骑兵。关于是否使用胸甲,一直存在争议。毫无疑问,胸甲的主要优点是对于步枪枪弹有一定的防护作用,提高了骑兵的生存能力。此外,抛光的胸甲可以起到一定的心里震慑作用。缺点是厚重的胸甲对于人员和马匹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供给胸甲骑兵的开销也就远大于其他类型的骑兵。而且一旦失去坐骑,笨重的胸甲骑兵就会变得寸步难行。除了胸甲,胸甲骑兵还配备头盔。法军头盔也是铁质,下部环绕毛皮,顶部配以黄铜的隆起头饰,辅以马的鬃毛。大家可以参看第一帖里“滑铁卢”那副图,图中冲向英军的法军骑兵就是胸甲骑兵。
下图:为ghost-ss兄提供的法军胸甲骑兵图
还是法国胸甲骑兵
下图:ghost-ss兄提供的奥军胸甲骑兵图
火枪骑兵:基本为法军独有。奥地利曾经有过两个团的火枪骑兵,1798年改编入胸甲骑兵。尼德兰这个小国在滑铁卢战役时也有火枪骑兵的建制。早期法军火枪骑兵只配备熊皮帽和制服(类似近卫骑乘掷弹兵),直到1809年,拿破仑为了减少这支精锐骑兵的伤亡,命令其装备头盔和胸甲。尽管初期没有胸甲,火枪骑兵却一直被当作重骑兵使用,仅有的两团总是和胸甲骑兵编在一个师里。火枪骑兵的头盔和胸甲表面镀有黄铜,军官镀紫铜,以区别于胸甲骑兵。头盔顶部,没有鬃毛,代之以猩红色的冠。
下图:法军1809年以前的火枪骑兵
1809年以后的法军火枪骑兵
当时的胸甲和头盔
下图:尼德兰火枪骑兵
龙骑兵:早期的龙骑兵是一种骑马的步兵(mountedinfantry),逐渐演变为骑兵的一种。拿破仑时代,龙骑兵的情况较为复杂。由于没有胸甲骑兵,龙骑兵在英军中便是重骑兵的一种(另两种都是近卫部队:LifeGuard和近卫龙骑兵)。除了龙骑兵,英军还有“轻龙骑兵”(LightDragoon),作为轻骑兵的一种。而在俄,奥,普等国,龙骑兵都被认为是轻骑兵。法国就更难说清楚,手头的几本书有的认为法国龙骑兵是重骑兵,有的认为是轻骑兵。但是,比较权威的几个作者认为法军的龙骑兵是单独的一类。我也比较倾向于这种说法。毫不夸张地说,龙骑兵就是法军中的“多用途兵种”。除了轻、重骑兵惯常的追击、侦察、掩护交通线、冲击敌阵等任务以外,拿破仑复古地利用龙骑兵下马作战。这就综合了骑兵的机动力和步兵的火力,颇有点“摩托化步兵”的味道。更为夸张的是,1805年法军竟然编组了若干“徒步龙骑兵”(FootDragoon)团,目的是渡海登陆英国后利用英国的马匹!各国龙骑兵的使用方法不尽相同,装束也有差别。法、奥、俄等国的大部分龙骑兵都装备头盔,盔顶或为鬃毛或为冠。英国龙骑兵或配备头盔或配熊皮帽,轻龙骑兵为普通筒式军帽。普鲁士和一些小国的龙骑兵则配备普通军帽。
法国龙骑兵
ghost-ss兄提供的奥军龙骑兵图
英军龙骑兵:红色制服为龙骑兵,蓝制服为轻龙骑兵
ghost-ss兄提供的俄军龙骑兵图
普鲁士龙骑兵
轻骑兵:
对人员马匹的要求相对低一些。比如,奥军中的匈牙利骠骑兵要求骑手身高1.68米以上,马高1.48米左右。轻骑兵由于没有厚重的护甲,加之骑手较轻,机动力要高于重骑兵。因此,除了战场任务以外,轻骑兵更多地从事侦察、追击、掩护交通线等任务。轻骑兵主要包括:骠骑兵;猎骑兵;枪骑兵和哥萨克。
骠骑兵:是当时欧洲各国骑兵共有的一个轻骑兵类型。Hussar这个词源于拉丁文cursarius,意为入侵者或袭击者(Raider),尤指巴尔干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盗。后来被匈牙利的马札尔人(Magyar)借用来称呼轻骑兵。骠骑兵以服饰华丽著称,他们喜欢通过让人眼花缭乱的制服颜色、编织方法、花纹、头饰、花边等等方式区别于其他骑兵。明显的标志是左肩垂下的斗篷式短外衣,这种服饰源自马札尔地区的突厥部落。另外由于骠骑兵的服饰紧身,没有口袋,存放贴身物品的储物袋就成了骠骑兵的另一特征。储物袋系于武装带上,自然下垂,通常配有各种装饰图案。华丽的外表加上骑兵原本不羁的游侠作风使得骠骑兵在私生活上往往风流成性,不拘小节。
法国骠骑兵请大家参看题图
下图:英军骠骑兵注意看其斗篷式短外衣
ghost-ss兄提供的奥军骠骑兵图注意斗篷不见了这是因为穿在身上了大家应该很容易发现领子和袖口都是毛边的啦
普鲁士骠骑兵更明显了马上的人穿着马下的人披着
下图:汉诺威骠骑兵
猎骑兵:又是法国独有。1779年,法军中第一次有了猎骑兵的建制。拿破仑时期,猎骑兵成为法军轻骑兵的主力。相比骠骑兵,猎骑兵的服饰较为简单,价格便宜,所以也就利于扩编和补充。即便如此,到1815年法国猎骑兵仍有至少18种军帽在不同的骑兵团中使用。值得一提的是,一套近卫猎骑兵的上校军装是拿破仑最为钟爱的服饰之一。
下图:法军猎骑兵
枪骑兵:一度被法军认为是过时的骑兵类型。英国也一直没有枪骑兵的建制。而奥军1792年时保有6个团的枪骑兵,1805年时仍有3个团。普、俄两国在整个拿破仑时代也都一直有枪骑兵存在。上述三个国家称枪骑兵为Uhlan,而非Lancer。拿破仑在1807年波兰战役期间被波兰枪骑兵的战斗力所吸引,遂招募4个中队的波兰自愿人员编入近卫骑兵。1809年改编为近卫军波兰枪骑兵团(近卫第一枪骑兵团)。1810年又组建近卫军荷兰枪骑兵团(DutchLancer:近卫第二枪骑兵团)。因为其制服上衣颜色纯红,又名“红色枪骑兵”(RedLancer)。1811年,因枪骑兵的表现出色,又进一步将6个团的龙骑兵转型为枪骑兵。关于枪骑兵的作用也一直存在争议。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抗步兵方阵。法军枪骑兵所用长矛长2.7米,长于任何上刺刀的步枪,因此如果不被子弹击中,枪骑兵能够先攻击到方阵内的步兵。缺点是:枪骑兵不适于树林等复杂地形上的侦察、警戒任务,失去了部分轻骑兵应有的功能。而且,枪骑兵需要进行更多的训练。由于与对方骑兵近战时长矛过于笨拙,枪骑兵须换用马刀,所以除了掌握长矛的使用技巧,枪骑兵还要熟练使用马刀。曾有回忆录记载枪骑兵要进行55种不同的训练项目,22种对付骑兵,18种对付步兵,还有15种基本训练!
法军的波兰枪骑兵,请大家参看题图
下图:法军龙骑兵改编的枪骑兵
普鲁士枪骑兵
奥军枪骑兵(只有黑白的了大家将就一下吧)
哥萨克:俄国独有。类似枪骑兵,主要武器也是长矛。但被俄国视为非正规部队(IrregularLightCavalry)。哥萨克的具体情况我了解不多,记得古代区有过这方面的帖子大家参看吧!
下图:ghost-ss兄提供的哥萨克
下图:是一张比较有趣的图。图中为哥萨克对抗法军枪骑兵,可是两个人的长矛全都丢弃了,短兵相接长矛变得毫无用处。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各国骑兵的组成情况。由于各国骑兵编制一直在变化,在这里我只考察某一时间段的大概情况,主要是让大家对各类骑兵的比率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并不求全。骑兵“中队”(Squadron,不知直译是否恰当?)是拿破仑时期各国骑兵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步兵的“营”。中队通常下设两个连,每连约有72~120人。法军骑兵团通常由3、4个中队组成,个别龙骑兵或轻骑兵团会有5个甚至8个中队。理论上,法国重骑兵团大概有官兵800~960人,龙骑兵和轻骑兵团约为1000~1200人。但是实际上,很少有部队达到这个上限。在滑铁卢,法军骑兵团平均只有400多人!通常两个法军骑兵团组成一个骑兵旅,旅上面为骑兵师,进而组成骑兵军。除了独立的骑兵军,各步兵军会配有一个师(或旅)的龙骑兵或轻骑兵。拿破仑骑兵的鼎盛时期(1809~1812年)共有:14个团的胸甲骑兵;两个团的火枪骑兵;30个团的龙骑兵(后有6个转为枪骑兵);13个团的骠骑兵;30个团的猎骑兵;9个团的枪骑兵。英军骑兵团通常由三个中队组成,每团人数在450人左右。三个团组成一个骑兵旅,有的骑兵旅归属于某个骑兵师,有的作为独立单位,自由配备,临时编组。英军骑兵规模较小只有20个团,其中有7个团的重骑兵和13团的轻骑兵,通常与几个小盟国的骑兵混编。奥军骑兵团的编制较大,通常有6到8个中队,每中队130~150人。奥军胸甲骑兵和龙骑兵团基本保持在1000人左右,骠骑兵和枪骑兵团有1300到1500人,所以尽管骑兵团数量较少,奥军的骑兵规模并不小。1805年,奥军共有8个团的胸甲骑兵;6个团的龙骑兵;6个团的Chevauxleger(奥军特有,但实际上与龙骑兵并无明显区别);12个团的骠骑兵;3个团的枪骑兵,加上匈牙利骠骑兵,总人数达5万8千人。普军骑兵团由2到4个中队组成,每个中队100到150人。1813年普军有正规骑兵36个团,其中4个团的近卫骑兵;4个团的胸甲骑兵;8个团的龙骑兵;12个团的骠骑兵;8个团的枪骑兵,共12800人。除此之外,普军还有18000人的非正规轻骑兵(Landwehr)。手头没有俄军骑兵编制的细节,只知道1812年俄军共有:6个团的近卫骑兵;8个团的胸甲骑兵;36个团的龙骑兵;11个团的骠骑兵,5个团的枪骑兵。此外还有近3万人的哥萨克。
关于胸甲骑兵,我不认为是拿破仑迷恋“帝制”而建立的。因为在拿破仑当权以前,也就是法国革命期间,法军一直都有胸甲骑兵的建制,而且从团的数量上与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相仿,拿破仑并未对其进行大规模扩编。而且我手头有图片可以证明革命期间的胸甲骑兵也装备胸甲,所以法国胸甲骑兵与拿破仑称帝没有必然联系!
我在文中已经提到,关于胸甲的必要性一直存在争议。我想这就与坦克的情况类似,装甲厚一些总不是坏事,只要发动机够强劲,不影响机动性就行。再有,胸甲和强壮的马匹都要更多的经费来维持,所以也就依国家的财力而定。英军在滑铁卢以后还组建胸甲骑兵部队,估计是法军的胸甲骑兵给惠灵顿留下了深刻印象。另外,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胸甲骑兵确实很气派。好多关于拿破仑的油画作品里都能看到胸甲骑兵的影子,大家可以留心观察一下。刚巧这次出去旅游,拍到一张英国胸甲骑兵的胸甲,放上来给大家看看。博物馆不许照相,这张是偷拍,所以效果不是很好!
(二)骑兵的装备和战术
拿破仑时代,冷兵器(直剑、马刀和长矛)是骑兵的主要武器。各国的重骑兵装备的直剑长约1米,或两面开刃或单面开刃。龙骑兵的情况又相对复杂一些,法国龙骑兵有些团装备直剑,有些团装备的虽说也是直剑不过剑身略有弯曲(没有马刀弯曲的程度大)。其他国家的龙骑兵也是有的装备直剑,有的装备马刀。轻骑兵则一概装备弯曲的马刀。无论是直剑还是马刀基本使用动作包括:刺和劈砍两种。枪骑兵使用的长矛前面已经介绍过,法军骑兵所用长矛长2.7米,普、奥等国的枪骑兵长矛更长一些,约为3.7米左右。
下面三幅图依次是:法军胸甲骑兵的直剑,法军龙骑兵的直剑,法军轻骑兵的马刀
除了冷兵器,当时各国骑兵基本也都配有火器。一个骑兵装备的火器通常包括:一支短款燧发枪,一到两支手枪。短款燧发枪基本是各国步兵燧发枪的改进版,根据骑兵种类的不同,长度和个别细节略有调整。由于种类较多,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骑兵冲锋时候基本处在高速奔跑状态,根本无法正常瞄准开火。即使开火,也只能发射一发而已,没有时间再装填。所以,短款燧发枪对于冲锋的骑兵无疑是一个累赘。有时骑兵嫌火枪碍事,干脆在冲锋前将其丢弃。尽管事后要为丢掉火枪而受到经济处罚,骑兵仍认为这是值得的。手枪在短兵相接时能起到一点作用,但一支手枪也只能打一发而已。(参看:上一部分最后图中的哥萨克)骑兵防御或者下马作战时,火枪还是很必要的武器。这时,骑兵基本上已经等同于步兵了。
下图:法军IX年款和XIII年款手枪
骑兵的战术队形相对简单,没有步兵那么多的变化。冲锋时,两列横队的形式基本为当时各国所接受(匈牙利骠骑兵好像是3列横队,不过拿破仑时代后期也改为两列横队)。前面提到过骑兵的基本单位是中队,下图便是一个法军胸甲骑兵中队的两列横队示意图。这个中队只有一个连长,正常情况下,另一个连长应该在左面那个中尉左侧7、8米处。
不过,战场上一个中队的一、两百人有时无法形成足够的冲击力。所以,骑兵通常以团为单位发动冲锋。这时,团里各中队一字排开,形成更大规模的两列横队。有时依照敌方情况,会发动整旅,甚至整师的骑兵冲锋,场面巍为壮观。行军或待机时,需要缩小正面。中队里的每个连都会改为四排甚至更多排的小纵队,前后依次排开,形成队形较长的纵队。
下图:法军猎骑兵行进中(个人比较喜欢这幅图,虽然是黑白的,但是画的很有意境,给人一种舍我其谁的感觉。)
骑兵冲锋的全过程是呈加速度进行的。在距敌方200到300码(1码约为0.914米,下同)的距离上,指挥官会命令:“准备冲锋!剑出鞘!小步前进!”(Preparetocharge!Drawsaber!Atthetrot–March!)。距敌150码时,命令“快步前进!”(Gallop!)。50码时,命令“冲锋!”(Charge!)。此时,所有号手吹冲锋号,骑手将自己的马匹驱至最高速度。前排骑手将剑尖向前作刺杀状,后排骑手保持高举状态。加速度冲锋使得骑兵在接敌之前保持了队形的相对完整,给敌方阵线造成瞬间的最大冲力。如此冲锋是针对阵容齐整的敌方步兵或骑兵进行的。当对方阵脚不稳或溃散时,骑兵的速度就更为重要。此时,便可以放开了冲锋。
下图:法军胸甲骑兵的号手(看阵势应该是全团的号手集中了,不过吹的肯定不是冲锋号,因为冲锋时号手要随队行动,不可能处于静止状态)
对于步兵方阵,一次冲锋基本难以奏效。所以,在骑兵充足时,会采用多个波次的方法。一个骑兵旅的两个团前后间隔一定距离,先后发动冲锋。第一波吸引敌方火力,并造成一定的混乱,随即穿过敌方方阵间的空隙改变方向返回。此时,敌方步兵消耗了弹药正在装填,方阵上出现的个别“弱点”也没有恢复,拍马赶到的第二波骑兵往往能够形成突破。不过,这需要两波骑兵密切的配合。而且,在坚定、训练有素的步兵面前多波次冲锋也不太容易达到预期效果。所以说,大多数情况下突破步兵方阵都绝非易事。
骑兵对骑兵往往会形成混战的局面。两方骑兵相遇,交错穿入对方队列,放慢速度后与就近的敌方骑兵短兵相接。这时,骑手对马匹的控制;马刀的使用技巧决定了近战的胜负。统计显示,真正面对面的骑兵近战伤亡并是决定性的。反倒是一方不支溃退时,会被背后的追兵尽情砍杀。所以,骑兵旅或者骑兵师通常会保有一定的兵力,一旦己方骑兵被迫后撤,用来掩护撤退。
骑兵对炮兵的冲击时,在较平坦开阔的地带会尽量散开队形,减少“葡萄弹”的杀伤。在较崎岖地带,骑兵应尽量发挥机动力强的长处,利用地形,以一部正面吸引,其余侧后包抄。攻入炮兵阵地后,将炮手悉数砍杀,尽量保留炮车的驭手,利用其将缴获火炮运至己方。如果遇敌方优势骑兵反击,则破坏装填用具,掀翻火炮,后撤。
关于轻骑兵的战场侦察和掩护交通线的任务,并没有太突出的地方可写。这里只想举一个拿破仑对龙骑兵使用的实例,让大家看看“多面手”的情况。乌尔姆战役之后,奥皇退出维也纳向北与俄皇亚历山大汇合,法军尾随追击。在此期间,一个师的龙骑兵被派往西北方向的Pilsen侦察;一个师协同达武的第三军留在维也纳维持秩序保障交通线;一个师在维也纳东南监视波西米亚方向;一个师在确保Augurg的补给基地安全后,正星夜赶往维也纳。其余的龙骑兵师配合两个师的胸甲骑兵构成一股足够强大的打击力量,对联军后卫部队不断施加压力,使其不得安生。
4、炮兵
上图:拿破仑亲自为一门火炮瞄准
拿破仑时代,炮兵在战争中的角色变得越发重要起来。引用当时法军军官手册的原话来讲:“炮兵是一支'完整’部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炮兵参与的战斗是不切合实际的(impractical)”。炮兵不但加强了一只军队的火力,而且其较之滑膛枪更远的射程丰富了军队的火力手段。不同于步兵和骑兵的是,炮兵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兵种。战场上炮兵火力发挥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炮位设置和瞄准的技术以及经验。整个炮兵部分包括:
(一)炮兵的装备和编制
(二)弹药类型及火力战术
(一)炮兵装备和编制
当时的火炮有野战炮和攻城炮之分。攻城炮的口径普遍要大过野战炮很多。(由于手上书里几乎没有一本介绍攻城炮的,而且战斗中也不常见,印象里拿破仑围攻曼图亚的时候用过,这一类就忽略了吧!)
当时的野战炮又分为加农炮和榴弹炮。法国和西班牙的加农炮炮系包括:4磅炮(后为6磅炮取代);8磅炮和12磅炮。英、普、俄、奥四国的加农炮则包括:3磅炮;6磅炮和12磅炮。需要说明的是:法国的磅要比英制的磅重约10%,所以法军的12磅炮是当时战场上最重的野战加农炮。拿破仑十分钟情于12磅炮,爱称其为“漂亮姑娘”(法语bellesfilles;英语译为beautifuldaughter,按英语的意思应该是'漂亮女儿’),这也是法军中12磅炮较多的原因。
下图:法军的12磅炮
据测算,当时不同火炮发射弹丸的炮口初速差别不大,但由于大口径火炮弹丸较重,动能较大,射程自然也就要远些。法国的12磅炮和8磅炮以及反法联盟方面的12磅炮有效射程约为800~900米,最大射程2000米左右。法制的6磅炮及联盟方面的3磅、6磅炮有效射程500~600米,最大射程1500米左右。可以看出,联盟方面的炮兵无论是射程还是火力都要弱一些。为了对抗法国炮兵,英军在拿破仑战争后期引入了9磅炮。这种炮在射程和火力上都近似于法国的8磅炮。
当时的榴弹炮炮身较短,炮口初速低于加农炮。仰角较高,弹道呈明显抛物线。有效射程较加农炮短,约为400~500米。法国和英国的榴弹炮按口径分类,法国装备6英寸和8英寸榴弹炮,英军装备4.4英寸、5.5英寸和8英寸榴弹炮。其他欧洲国家则按照弹丸重量分类,种类繁多,就不一一叙述了。
下图:英军的6磅炮和5.5英寸口径榴弹炮
无论是加农炮还是榴弹炮,炮身都安置在一个两轮的炮架上。每门炮另有一个放置弹药箱的前车(limber),也是两轮。运输时,炮架和前车连到一起,组成一个四轮马车,方便拖曳。不同尺寸的火炮要求拖曳骡马的数量也不同。法军的12磅炮,炮身、炮架连同前车重约2吨,依照地形要8~12匹马来拖。英军的9磅炮和法军的8磅炮要6~8匹马。较轻的6磅炮和榴弹炮也要4~6匹马。骑乘炮兵强调速度,所以通常取上面马匹数量中的最大值。
骑兵部分提到,骑兵攻占敌方炮兵阵地后会破坏装填工具。我们就结合下面的图来看一下装填工具有哪些。第一个是炮刷(sponge),顶端包裹羊毛,蘸水后用来熄灭炮膛内残留的火星;第二个是干炮刷(mop,猫扑!!),洗干前面步骤留下的水分;第三个涡状的钩子是用来清除炮膛内可能残余的纸片或纤维的(因为当时火炮的装药都是用纸或法兰绒包裹);第四个是装填杆(rammer);第五个是点火棒(portfire),棒的一端是一个纸卷,内含慢燃物质(火药,硝石,硫磺和亚麻油的混合物)。
炮兵的编制
拿破仑时代,炮兵的基本单位是炮兵连(Battery)。不过这些炮兵连的使用权都集中到军,乃至最高指挥官手里。战斗中,上级指挥部门基本会给每个师配属一个炮兵连对其进行火力支援。法军虽然以6个炮兵连编组为炮兵团,但是炮团的每个连也都要配属到师一级单位。这种集中管理使用炮兵连的手段为当时的各国军队所接受。当然,拿破仑、惠灵顿和查理大公都曾经尝试过将一些轻型火炮直接配给团,甚至团以下单位。但是,由于此种办法自由度太大,很不利于集中炮兵火力,最后还是改回原状。
野战炮兵又分为徒步炮兵和骑乘炮兵。徒步炮兵没有什么过多可讲的,炮手基本都要徒步行军,高级炮兵军官或年龄较大的低级军官允许骑马。当然,也有炮手骑炮车拖曳马匹的记载。
普鲁士的威廉大帝创立了最早的骑乘炮兵,还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飞骑炮兵”(flyingartillery)。当时的法国军官在看到这支炮兵在战场上的表现后很受震动,但是法国仍迟迟没有组建骑乘炮兵。直到法国大革命以后的1792年,法军中才出现了两个骑乘炮兵连。可是在那之后,尤其是拿破仑当政之后,法军的骑乘炮兵发展迅速。到1807年,法军已经有6个团(36个连)的骑乘炮兵。1810年又建立了第七荷兰骑乘炮兵团。可以说,法军的骑乘炮兵,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装备水平都是当时欧洲最高的。英军中骑乘炮兵的比率也很高,参加滑铁卢战役的26个炮兵连中有一半是骑乘炮兵。根据手头的一个资料记载,1813年奥地利投入战场的42个炮兵连中只有13个是骑乘炮兵。滑铁卢时的普军17个炮兵连中有6个骑乘炮兵。俄军炮兵编制比较混乱,不好统计准确的数据,但是可以肯定比率和普军相仿。
各国炮兵连的火炮数量配置相差不大。法军的徒步炮兵为6门加农炮和2门榴弹炮;骑乘炮兵为4门加农炮和2门榴弹炮。英军,不分骑乘还是徒步,有的为5\/1(5门加农炮1门榴弹炮,后同)有的为4\/2。普军全部是6\/2。奥军12磅炮连为8\/2,骑乘炮连为6\/2,轻型火炮连为4\/2。俄军又是情况不明。因为12磅炮较重,所以骑乘炮兵很少装备12磅炮,而是大量装备6磅炮。
各国炮兵连的官兵总数从150人到200人不等。其中每门炮有炮手7名(法军12磅炮有8名),步兵若干,用来协助移动、调整火炮角度,炮兵连遭到攻击时还可进行必要的抵抗。7名炮手中,炮长通常由军士担任,一名点火手,一名装填手,一到两名负责搬运弹药,一名负责蘸湿炮膛,最后一个不知道怎么翻译了(ventsman),姑且称之为点火口操作手,一会儿大家就明白为什么这样翻译了。如果只有一人运弹药,余下一人在较后的马匹和“前车”的地方待机,听候命令。每两门炮会有一名中尉负责,整个炮兵连由上尉连长负责。
下图:法军的炮兵情景模型,情景中只有5人,好像两个搬运弹药的都没有。
下图是火炮装填发射的全过程:
1、蘸湿炮膛。
2、与此同时Ventsman用拇指(应该有皮手套保护的,图中没有)按住点火口。这么作是因为:发射后膛内温度会迅速降低,膛压减小,空气会由点火口倒灌入炮膛。如果一旦有未燃尽的火药,膛内又有残余火星,会伤害到正在进行蘸湿作业的炮手。
3、先后放入装药包和弹丸
4、用装填杆压实弹药
5、Ventsman用锥子由点火口处探入,弄破此处的装药包,方便点火
6、Ventsman在点火口插入棉质引信或灌满火药(法军12磅炮多的那一个人就是专门干这个的)
7、Ventsman用手盖住点火口,防止强风或雨水干扰点火
8、电影里著名的那句“Fire”
9、10、点燃引信
11、发射
如此看来我把Ventsman译作点火口操作手还算恰当吧!
这两组炮兵的成分好象不同。到底那两个头上没有花绫的兵是做啥的?压驻锄的人是否固定?这个人应该相当于半个瞄准手吧(方向瞄准)。还有到底由谁完成瞄准?炮长还是小军官
真正野蛮人:
文中已经写了当时加农炮和榴弹炮的区别,身管长度、弹道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从弹道来看和现代区分方法差不多。不过,拿破仑时期,战场范围较小,野战榴弹炮射程并没有现在这样大。攻城榴弹炮,从能查到的资料来看,射程也不到2000米。都不及现代榴弹炮。
hua_prc:
中国基本上没有经历线式战争这个阶段。尽管从装备上看,清军和太平天国都部分装备了前装式滑膛枪,但是并没有掌握真正的战术!
我是大坏蛋:
你翻译的好像是“法军营纵队”那副图里的官名,对吗?
我是大坏蛋:
两幅图中,四个没有花翎的戴的都是“军便帽”(foragecap)。那个站在军官后面夹一卷地图的是一个军士,其他几个看不太清,好像都是兵。可以肯定的是,两个场景不是同一支炮兵部队,因为胸前和领口的颜色不同。我只能大概解释到这里了。拿破仑时代的制服又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楚。而且好多细节问题,专家们还都没完全了解。
后面那个不是瞄准的,瞄准的应该是半俯在炮身上那个。瞄准的通常是炮长,图中拿望远镜的军官应该是在确认目标。后面那个人应该是跟据炮长的要求调整火炮角度,开炮前肯定要离开,不然后坐力太大。
我贴的那两张炮兵里上方的是8磅野炮,下方是6磅野炮。下面贴是12磅炮。皇帝陛下的军装真让人眼花缭乱,老兄能说说如何辨认吗。给几个网址也行啊
(二)弹药类型及火力战术
拿破仑时代的野战火炮主要使用的炮弹包括:实心炮弹(solidroundshot)、榴弹(commonshell)、霰弹(canister)和榴霰弹(sphericalcase)。
实心炮弹是当时最常见的一种弹药,约占各国军队弹药配给和使用总量的70%~80%。这种炮弹的结构极其简单,一个固体的铁球而已。相比其他弹药,实心炮弹的最大优点就是加工工艺简单,材料成本也不高,易于生产和迅速补充。而且实心的炮弹穿透力很好。
在战场上,实心炮弹适于射击各类目标,不仅可以杀伤人员和马匹,而且可以破坏棱堡等野战防御工事。因为其弹道低伸,造成的毁伤呈线性,所以密集的步兵纵队和步兵方阵往往是比较有价值的射击目标。而队形单薄的步兵横队和骑兵则不宜于使用此类炮弹。据记载,实心炮弹可以轻而易举地打穿20排步兵的纵队。而且,在较硬地面上的跳弹仍然具有一定的杀伤力。不过,实心炮弹的缺点也很明显:低平的弹道使其很难有效地打击位于山坡反斜面处的敌方单位。
下图:实心炮弹,左为12磅炮弹,右为32磅攻城炮炮弹
下图:与底座捆在一起的实心炮弹,后面的榴弹和榴霰弹也都是这样“包扎”的。还可以参看(一)里面那个情景模型,弹药箱里的炮弹上面也都有白条。
榴弹外观也是球形,内部中空,有装药,利用爆炸后的破片杀伤对方。内部装药靠插在弹丸开口处的引信引燃。引信是通常为一根中空的芦管(reed)内置药捻,装填前根据所要射击目标的距离裁剪相应长度的引信供使用。
由于榴弹不是靠弹丸本身的动能,而是靠破片的动能毁伤敌方单位,所以可采取较为弯曲的弹道,由榴弹炮发射。这就很好地弥补了实心炮弹的不足。除了用来对付山坡后面的部队,榴弹对开阔地上的各种队形的敌方部队均有相当的杀伤效果。理想的弹着点是目标队伍的前方,或最好在敌方队列的上空爆裂。
下图:榴弹的剖面图,上面的英文注释不是很难
霰弹的名称(Canister)本意就是圆筒,弹体外观呈圆筒状。外壳是一层薄铁皮,底部是一个木质的膛片(sabot),弹体内装有铁质小弹丸(注意:弹体里并没有火药)。霰弹除了按照通常的火炮型号区分弹药外,还根据内装弹丸大小分为重霰弹和轻霰弹。轻霰弹使用的弹丸约1.5盎司左右(1盎司=28.25克),重的则在4盎司左右,各国会有不同,但是差别不大。霰弹从原理上讲更近似于枪而非炮,开火后膛片推动弹身前进。弹体离开炮膛的瞬间,火炮内外压差巨大,弹体外壳无法承受,随即破裂,内装弹丸势必逬出,在空间中形成圆饼状弹幕。这一弹幕会逐渐散开,划过一个由炮口为定点的圆锥形空间,击中目标。(这里需要大家发挥一下空间想象力)
霰弹的原理决定了其更适于用加农炮直射(当然,当时的榴弹炮也有此弹种)。而且,有效射程要近很多。英军规定不可以在350码以上使用霰弹。法军的轻霰弹也基本控制在400以内使用。当然,法军12磅炮所用的重霰弹在600~800米的距离仍能有效杀伤敌方单位。但是,在这个距离上弹幕早已完全散开,开炮的人恐怕都不清楚会命中谁。霰弹的这种“面”杀伤穿透力不强,适于展开的横队,所以机动支援进攻的骑乘炮兵会配备较多霰弹。同样,骑在高头大马之上,两列横队攻击的骑兵(正面的受弹面积更大)也就成了霰弹的另一极佳射击目标。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霰弹并不完全等于葡萄弹(Grapeshot)!看另一本书时,那个作者提到有人经常将这两个概念搞混。葡萄弹的原理近似霰弹,但是是当时海军的弹种,而非陆军的。不过,看来我参照的这本书的作者也是概念不清,所以大家在前面也能看到“葡萄弹”的说法。
下图:霰弹(希望有网友能提供大图)
榴霰弹结构似榴弹,原理似霰弹,当时只有英军使用。上面的霰弹的缺点是小弹丸扩散太快,有效射程短。榴霰弹则将小弹丸装在近似榴弹的弹体内,同时装药。但是装药的量仅够刚好破坏外层弹壳。发射后弹体朝敌方飞行一段距离,装药爆破释放出小弹丸,继续按原弹体的方向飞行,从而延后了扩散的时间,可以较为集中地打击目标。榴霰弹既适于加农炮也适于榴弹炮,但是在加农炮上的效果要好些。
前面讲炮兵连的构成时,大家应该注意到:所有的炮兵连都是加农炮多于榴弹炮。看过各种炮弹的原理和用途,就会明白:那时候加农炮的使用率要远高于榴弹炮,所以加农炮的数量较多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防御时,炮兵被用来轰击敌方攻击纵队或骑兵,杀伤敌方人员,打击敌方意志,弱化攻势。攻击时,炮兵可以动摇敌方阵线,为进攻部队创造突破的战机。无论进攻还是防御,炮兵都很少直接轰击对方炮兵,因为按照当时的火炮精度,一个炮兵连的阵地实在太小了,不足以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目标。
火炮和人员进入发射阵地大概需要1~2分钟的时间;挂上前车准备转移阵地约需2~3分钟,较重的火炮行动相应较慢。火炮进入阵地之前,部分已经处于装填状态,所以第一轮发射历时很短。之后的射速则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弹种转换,人员伤亡等。通常情况下,每分钟2~3发的射速应该是比较高的水平了。如果不蘸湿,则有可能达到每分钟4发,这样装填手就要冒点儿险。
上面后三幅图都是来自南北战争时期,但是原理是一样的!
火箭是英军战场上的另一“秘密武器”。说是“秘密”,其实海军早就已经在使用火箭了。那时火箭的发射原理和现代火箭相仿,靠后部的装药燃烧产生推力,推动弹体前进。火箭的弹头从5磅到32磅不等,但是英国陆军采用的野战型弹头基本是6磅和9磅两种。弹头类型包括前面提到的实心弹和榴弹,此外火箭还可以携带燃烧弹、信号弹和照明弹。其优点是不需要用火炮来发射,射速就会火炮快很多,而且制造工艺并不比炮弹复杂。缺点就是精度太差。1806年,在Boulogne,英国陆军首次使用海军型火箭。结果,原本瞄准港口里舰船的火箭全部都打到了码头上。因为这个缺点,惠灵顿曾一度拒绝使用火箭。不过,火箭能够对敌方的新兵和马匹起到一定的恐吓作用,所以滑铁卢之战又有了火箭参战。对于,此战中火箭的效果,惠灵顿曾经这样评价:“相对于敌方的炮火来说,我们的火箭对我威胁更大!”(Rocketsputmeinmoredangerthanallthefireoftheenemy.)
下图:英军火箭
5、露营
强调速度的法军所推崇的机动概念自然摒弃了过去军队携带的沉重的帐篷、大量的行李和补给。1794年,卡尔诺制定条例要求军队放弃帐篷,全面改为露天宿营。而拿破仑更是喜欢让自己人住的艰苦一些。他说到:“一个士兵对疲劳和恶劣条件的忍受能力是他的首要素质”。拿破仑认为:帐篷对健康无益,士兵们应该住在外面,脚对营火,头部防风墙依灌木、土丘等障碍物而建。虽然军队对皇帝陛下的观点不完全同意,但是他们在露天宿营方面作得却很好。轻装行军在机动性上的巨大优势使得欧洲各国纷纷效仿。到1800年行军帐篷在几个欧洲主流国家的军队中基本消失,露天宿营已经成为标准作法。只有普鲁士仍固执地将规模庞大的行李车队(是同期法军的8~10倍)保留到了1806年。
如此强度的行军不仅是对部队耐力的巨大考验,更是使鞋子损坏严重。要知道,当时供给军队的“大批量”生产的鞋子,不是用胶水粘的,就是简单钉在一起的,很少有认真缝制的。1805经过巴伐利亚时,大军团不得不从多个渠道获得替换的鞋子,包括:奥地利的军械库、巴登和符腾堡当地征用,甚至俘虏脚上的鞋。即使这样,仍无法弥补供应的缺口,只能靠修鞋勉强维持。因此,军中的鞋匠就变得非常宝贵了。只要情况允许,他们通常都不直接参加战斗。
给养
按各国军队条例的纸面上来看,军队的伙食水平要远好于普通百姓。法军士兵的每日口粮包括:1磅面包(0.453公斤),4盎司肉(1盎司=28.35克),2盎司干蔬菜,2盎司醋,1盎司白兰地。英军的给养基本和法军类似,只是把白兰地换成了1吉耳(142毫升)朗姆酒。俄、普、奥等国也都差不多。
可是实际情况下,各国军队的补给系统是无法完全保证上述的供应水平的,有时甚至完全中断。士兵们的伙食经常要依靠在经过的地方征用、偷盗甚至公开抢掠来获取。英军名义上是严格禁止抢劫的。然而,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惠灵顿和其他军官也要对抢劫睁一眼闭一眼。法军更是把抢劫系统化了。乌尔姆战役期间,拿破仑的几个军明确划分了各自的抢劫范围。
士兵们通常6到8人一组在一口重2~3磅(容量9~10升)的行军锅中合伙烹制食物。基本每人有一把勺子和一把餐刀,大部分人有一个盘子或碗作为餐具。当时,水壶通常由葫芦或皮革制成。当然也有装备木质水壶的,比如英军。
普遍采用的烹调方式是“乱炖”。一天行军下来,士兵们聚在行军锅周围,倾其所有,放入锅中。法军中几种常见的“乱炖”有:蔬菜汤(把烤肉、土豆、胡萝卜、黄豆、其他蔬菜和盐混在一起)、橄榄油汤(肉、蔬菜、橄榄油和盐等其他调味品)和面包汤(面包、饼干在沸水中搅成糊)。其他国家也各有特色。一次法军占领俄军营地,发现一口大锅里竟然有30只鸡和大量火腿。普军则把土豆、萝卜、洋葱炖在一起。
骑士精神
尽管法国革命给法国乃至其他国家灌输了“对敌人毫不留情”的思想,传统的骑士精神在交战双方的军官和士兵中仍有一定的影响。
战场上故意射杀敌方指挥官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瓦格拉姆会战中,在奥军的炮弹多次击中拿破仑随从的情况下,皇帝本人仍坚持认为这并非奥军故意所为。同样,在滑铁卢会战中,有人建议惠灵顿直接轰击拿破仑本人。可是,惠灵顿回答到:“如果指挥官之间都要相互攻击,战斗还如何能够进行下去。”
交战双方的下级军官和士兵之间也时常会表现出善意和怜悯。比如:收治敌方的伤兵,交换通信地址,交易一些酒精饮料,甚至分享给养。但是,随着战争的继续,这些本来就是偶尔发生的友善行为变得越来越难得一见。欧洲的军队变得更加民族主义。征兵制使得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大量的伤亡无法避免。为了使本国的人民能够接受如此的伤亡并提高国民的士气,各国政府无不动用“宣传”这一有力手段。而宣传的内容全都是丑化,甚至妖魔化敌国的军队(英国人用拿破仑来吓唬小孩是个极好的例子)。这样的环境下,各国士兵之间的行为变得越来越残忍、无情、贪婪,更加具有破坏性。
6、
拿破仑时代战场上最主要的杀人武器就是大炮,而不是很多人认为的火枪或者刺刀。俺以为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密集队型(方阵、纵队)在会战中的使用远远超过散兵线的使用,即使那时的火炮存在射程近、不够准确、炮弹杀伤力不大等问题,一个炮兵连的齐射也往往会造成敌人的重大伤亡。
一、射程
俺用下表说明当时各国野战火炮的射程:
1、加农炮
火炮类型最大射程有效射程霰弹(Canister)的射程
(口径\/炮弹磅数)(米)(米)(米)
奥地利3磅炮300100-150100
6磅炮350130-170130
12磅炮400240170
英国6磅炮400-500200-240120-140
9磅炮600260-300150
法国4磅炮400240140
6磅炮500260130-150
8磅炮500260170-190
12磅炮600300200
普鲁士3磅炮330150100
6磅炮500170-200130
12磅炮700300280
俄国6磅炮500260130
12磅炮700240-300170-200
2、榴弹炮
火炮类型最大射程有效射程霰弹(Canister)的射程
(口径\/炮弹磅数)(米)(米)(米)
奥地利7磅炮450240170
英国5.5英寸550240170
法国6英寸400240170-200
普鲁士7磅炮550240180
12磅炮650240180
俄国独角兽650-850240170-200
二、炮组
国家炮组成员数
奥地利6人
英国5人
法国6人(4磅炮)
8人(8磅炮)
8人(12磅炮)
普鲁士7人
俄国10人(轻炮兵)
12人(重炮兵)
三、射击过程
准备射击时,装填手(loader)把炮弹放入炮膛,炮刷手(spongeman)把炮弹捣入射击位置。
接着,火门手(ventsman)用拇指堵住火炮的火门,以防止上次射击残留的燃烧颗粒引起火药的爆炸。
上述危险排除后,火门手(ventsman)刺穿炮弹的弹药筒,插入一个点火管(?firingtube),并检查火炮的仰角。
火炮瞄准后,炮手(firer)用点火装置碰一下点火管(firingtube),火炮就开火啦。
开火后,由于后坐力,火炮会从射击位置后移大约2米。炮刷手(spongeman)将覆盖有羊毛(状物)的推弹杆在水里蘸一下,再用它清理炮膛,以确保炮膛内没有火星。
从左到右是普鲁士国民战士,黑色corp(应该属于Fusilier吧),普鲁士掷弹兵,普鲁士猎兵
下面是指挥官,鼓手,旗手
普鲁士猎骑兵,普鲁士骠骑兵,普鲁士龙骑兵,普鲁士胸甲骑兵,普鲁士近卫骑兵
奥匈帝国猎兵,奥匈帝国国民战士(预备役部队),奥匈帝国燧发枪兵,奥匈帝国....(这个怎么翻译:板男?),奥匈帝国掷弹兵
奥匈帝国轻龙骑兵,奥匈帝国枪骑兵,奥匈帝国骠骑兵,奥匈帝国重龙骑兵,奥匈帝国胸甲骑兵
英国来福枪手,英国国民战士,英国高地旅战士,英国掷弹兵
英国轻龙骑兵,英国骠骑兵,英国重龙骑兵,骑兵旗手
法国猎兵,法国国民卫士,法国燧发枪兵,法国voltiger(哪位高人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法国掷弹兵
Voltigeurs18-19世纪间法国的轻型步兵。可参考兵种信息Infor
另外Musketeer就是滑膛枪手,应该是正规军吧?国民卫士应该是守城镇的那种吧
法国猎骑兵,法国波兰枪骑兵,法国骠骑兵,法国龙骑兵,法国胸甲骑兵,法国掷弹龙骑兵(高人指点一下对不对),法国卡宾胸甲骑兵(高人再指点),骑兵旗手
俄国猎兵,俄国地方志愿军,俄国轻步兵战士(请再点我),俄国掷弹兵
俄国猎骑兵,俄国枪骑兵,俄国顿河哥萨克,俄国龙骑兵,俄国骠骑兵,俄国黑海哥萨克,俄国胸甲骑兵,骑兵旗手
Carabinier卡宾枪手;轻步兵
(1)卡宾枪手:亦作Carbineer,指16世纪亨利四世统治时期的法国骑兵,因其都装备卡宾枪(一种短式火绳枪)而得名。
(2)轻步兵:在18-19世纪,各支军队中的精锐轻步兵。
摘自《美军常用军语释义》
具体到这里,就是配备卡宾枪的骑兵,辞典的翻译是(旧时的)短筒马枪手。
另外Hussar轻骑兵
穿着特别军服且具有特殊传统的轻骑兵。最早的轻骑兵部队由匈牙利国王马赛厄斯•科维努斯于1458年创建,在对付土耳其人的战斗中战功卓著。其它各欧洲国家的军队也建立了命名为
“轻型骑兵”的部队,他们通常身着色彩艳丽且有盘花纽扣的匈牙利式军服。正如其它骑兵部队那样,轻骑兵已从骑马骑兵发展成为坦克部队。
Uhlan枪骑士
装备长矛的骑兵。它起源于鞑靼人,为波兰与普鲁士军队所使用。这一术语使用于19世纪初叶之第一次世界大战间。
Dragoon龙骑兵;骑马步兵
这种骑兵始于16世纪,他们通常骑马进入战场,然后下马作战。龙骑兵的主要武器最初是短式滑膛枪或卡宾枪。从美国南北战争开始,所有美国骑兵都为装备卡宾枪的龙骑兵。这次战争之后,则通常装备制式步枪。该词的词源虽然尚有争议,但有可能源于早期龙骑兵携带的被称之为“龙骑枪”的短式滑膛枪。
Dragon龙骑枪;龙旗
亦作dragoon。(1)龙骑枪:一种佩戴在士兵腰带上的短式滑膛枪。该枪因由龙骑兵携带而得名。
(2)龙旗:其词源为拉丁语draco的军旗或方形旗,它是古罗马和加洛林王朝后期的一种龙旗,带有金属龙头和织品龙身。
Cuirassier着甲胄的骑兵(不知道胸甲骑兵是否是正确的翻译)
配备身躯护甲的欧洲骑兵,其中的大多数配备有大马刀。配备长矛的此类骑兵通常称之为重矛骑兵。
Chasseur轻步兵;轻骑兵
法军为实施侦察和掩护任务而组建的一支轻装部队,现指法国陆军的轻装甲兵(即轻骑兵)和轻步兵部队。法语chasseur。。。pied轻步兵,该称谓始于1743年。为山地战而训练的步兵部队(即山地轻步兵),被称为chasseursalpins。
法语chasseurs。。。cheval意为轻骑兵部队,它使用于1779。
Grenadier掷弹兵;精锐掷弹部队
最初指其主要任务是投掷手榴弹的士兵。在1632年的雷根斯堡保卫战中,则首次用以称谓从墙后投掷手榴弹的士兵。掷弹兵为此获得额外津贴。到17世纪中叶,才组建成由特别精壮的男子组成的特种步兵连。他们被用于投掷手榴弹。18世纪,对手榴弹的使用逐渐减少,但保留在英国陆军等许多国家军队中的精锐掷弹部队常常是精锐的进攻部队。
正文 lltodd:英国陆军1805-1815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10-15 9:37:48 本章字数:3452
英国陆军
实力,部署,训练和素质.
英国陆军是于1707联合王国成立时,由英格兰和苏格兰两个国家的陆军合并而形成的.在克伦威尔的指挥下这只军队的前身在重新征服,殖民爱尔兰以及镇压爱尔兰起义的过程中表现活跃.之后陆军在建立帝国的过程中与荷兰,西班牙,法国以及美国为争夺北美,非洲和西印度的霸权而战斗.它同时还征服了众多土著部落.
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大不列颠拥有强大的海军,但是只有小规模的陆军.陆军难以招募的人手的原因之一是其恐怖的伤亡率.例如在1790年代失败的加勒比战局中数以千计的龙虾兵死于疾病.英国人不信任并且厌恶陆军,认为他们是国王压迫的工具.在威灵顿之前,英国陆军不被看作欧洲大陆军队的对手.在英格兰人们认为英国陆军会在1807年与俄军并肩作战是荒谬的.
英国陆军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不同来源导致了英军复杂的组织结构.
国王是英军的最高统帅.当时的英军没有参谋部的建制.在滑铁卢,威灵顿的麾下有大约150名英国及国王日尔曼军团的军官作为参谋,但实际只有33个人参加了会战.威灵顿对许多参谋不称职以及缺乏经验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众多部门由这些军官管理,但威灵顿没有一位参谋长帮助他协调各个部门.所有决定都有威灵顿公爵一人作出,并且他几乎从不与他人讨论作战计划.
阿曼爵士(SirOman)写道:“他(威灵顿)不指望能有一位格奈森瑙或毛奇,他只想要热心称职的文员.”他自己就是所有指挥部门的首脑.而普鲁士将军格奈森瑙和法国将军苏尔特手下则有人可以在必要时独立指挥.(MarkAdkin-\"WaterlooCompanion\")
乔治三世国王
国王是英军的最高统帅.在当时即将即位的乔治三世是50年来第一位出生在英国的国王.他之前的乔治一世是个连一句英语都不会说的德国新教徒,正是他开创了英国的汉诺威王朝并在他制下英国开始成为富裕的国家.
乔治三世常年承受精神疾病的折磨.他被以“失去美洲的国王”被英国人和“自由与民主的敌人”被美国人铭记.(1994的电影\"TheMadnessoftheKingGeorge\".其中部分演员获得了奥斯卡提名.)
这个愚蠢的乔治与和他同名的长子一直有矛盾.在1788年,乔治三世攻击他的长子并且“试图将他的头撞倒墙上”并且“国王的嘴上喷着泡沫”,国王的眼睛“的那么严重,看起来像是红醋栗果冻.”下一位国王也是乔治,不过是四世.他以不间断的“喝鸦片酒及无以计数樱桃白兰地”而闻名.当与法国的战争爆发时,英国军队实际上没有最高统帅.
陆军部长约克公爵
在他16岁的时候国王将他送到柏林,向著名的腓特烈大帝学习战争的艺术
约克公爵1763年生于伦敦.当他六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父亲将他选为下萨克森的奥斯纳布吕克大主教.他获得这个头衔是因为汉诺威的选候(同时是英国国王)有权选择任何人继承这一头衔,而且国王显然希望这个头衔尽可能长久的由家族拥有.在仅仅196天大时,他成为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史上最年轻的主教.他在1767年获得巴斯骑士团的最高荣誉并于1771年成为嘉德骑士团的一员.当他16岁的时候国王将他送到柏林,向著名的腓特烈大帝学习战争的艺术.
约克公爵是一位卓越的管理者和改革者而不是战地指挥官.他重振了英国军官团的纪律和士气,改进了医疗服务体系,校订了军事操典,他减少了陆军团的数量以使团下的每一个营都达到编制员额,同时组建了新兵训练连队.
在1809年,受到他的情妇贩卖官职的牵连约克公爵被迫辞职.由邓达斯爵士接替(SirDavidDundas),但邓达斯年老守旧远远不及约克公爵的工作有成效.之后公爵于1811年复职.(Haythorntwaite-\"Wellington'sInfantry(1)\"p9)
士兵和军官.
法国人惊讶于英军中士兵与军官之间分明的等级界限.
曾有纪录,一次威灵顿碰到一些贵族军官命令士兵背他们过河,威灵顿命令这些士兵将背上的军官丢到河中
长年的服役,微薄的军饷,严酷的纪律,在英格兰被人鄙视,难怪士兵成为纯粹的无产的阶级职业.所以并不意外爱尔兰人在军队中占很大比例,因为爱尔兰的人口过剩同时有极度贫穷的农民阶层,所以一直是国王的军队中炮灰的主要来源.在威灵顿向滑铁卢进军时,他麾下军队的20%由爱尔兰人组成,步兵中爱尔兰人的比例达到40%.
法国人惊讶于英军中等级的分明,绝大多数军官来自贵族阶层,少数是文员和店主的子弟.士兵则全部来自低阶层,无条件的服从军官的命令.(Barbero-\"TheBattle\"p22)
根据PhilipHaythorntwaite的记录一次威灵顿碰到一些贵族军官命令士兵背他们过河,威灵顿命令这些士兵将背上的军官丢到河中.
士兵都是生活无着的失业者,其中一半是失业的农场工人,纺织厂工人以及商店学徒.
在英格兰,无产阶级的出身造成士兵与军官之间无法消弭的裂痕.所以毫不奇怪威灵顿曾说他的军队是从\"地球上的渣滓\"中招募的.他同样曾经点评过英国与法国军队组成之间巨大的不同,法国基于征兵组成的军队中\"征兵是不分阶层的,不管是你的儿子还是我的儿子都要靠两条腿行军.\"
Costello是这样描述他的战友的\"在战争中我们有三种人,一种热情,勇敢,对职责完全的投入,但对士兵权益毫不关心.另一种在长官的眼皮底下也很少完成自己的职责.第三种人,感谢上帝人数最少,是害群之马和胆小鬼,他们根本不值他们浪费的军粮,躲藏在队列的后方,在战斗结束前根本看不到他们的影子.\"(Costello-\"ThePeninsularandWaterlooCampaigns\"p121)
摩尔军团的士兵被描述为\"他们都算是志愿服役的,平均年龄23岁,平均身高5'6\".大多数是农场工人,许多来自贫穷的爱尔兰和苏格兰乡村.每天拿着一先令的军饷.由贵族和绅士组成的军官团指挥,许多军官的职位是买来的.\"(Summerville-\"MarchofDeath\"p26)
在与拿破仑的战争中,英国报纸和大众认识的官方观点是士兵们对法国人及拿破仑持仇恨和蔑视的态度.但实际上士兵心中对于法国皇帝十分仰慕.来自皇家炮兵团的Mercer承认\"一直盼望能见到拿破仑,那个用令人惊叹的军事天才使世界臣服于他的荣耀的人.\"
英国陆军的实力及部署.
军事计划者们面对的难题是怎样同时完成三个目标:
抵御可能的来自法国的入侵,驻守和防卫广大的殖民帝国,和组织一支可快速部署到欧洲大陆任意地点的远征军
在1790年代,英国陆军由以下部队组成:
-30个骑兵团(3+7个近卫骑兵团,6个龙骑兵团和14个轻龙骑兵团)
-88个步兵营(7个近卫营和81步兵营)
-4个炮兵营和1预备炮兵营(10连制)
(同时有2个连在印度,以及1个学员连.
两个连的皇家骑炮兵正在组建.
还有6野炮连和1个预备连组成的皇家爱尔兰炮兵.)
在1805年一月,英国陆军拥有161,800常备军:
-124,500步兵
-17,000炮兵及工兵
-20,300骑兵
Thedilemmaformilitaryplannerswashowtousetheforcesforthreedifferentpurposes:homedefenceagainstpossibleinvasionfromFrance,garrisoninganddefenceoftheempire,andrapiddeploymentofanexpeditionaryforceforanycontinentalEuropeanwar.
1805年一月英军的部署为:
-66,000驻守英格兰
-34,000爱尔兰
-22,500印度及锡兰
-15,300西印度及牙买加
-6,500马耳他
-4,500直布罗陀
-4,200加拿大
根据陆军部次长的记录,1808年大不列颠的军事实力为:
-170,000步兵及6,000近卫步兵
-30,000骑兵
-14,000炮兵
根据WilliamNapier,这些部队中大约55,000部署在印度,
其余均可机动部署,\"因为80,000到100,000与常备军只是名称不同的民兵部队接管了防御任务.\"
正文 英国陆军的训练及素质.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10-15 9:37:48 本章字数:4095
英国陆军的训练及素质.
\"英军的光荣基本上来自严格的纪律,以及士兵的冷静和顽强.确实,我们没有见过纪律可以相提并论的部队.\"
-弗耶将军
英国部队的训练是高标准的.他们的阵列都有长期服役的志愿者组成.而法军恰恰相反是由征召而来缺乏训练的士兵组成.\"不像英国士兵最少接受6个月的训练'大多数法国士兵在1805年只接受过2或3个星期的训练,走运的才能学到基本的骑术和队列.\"(P.J.C.Elliot-Wright)
法国不像英国有海水阻挡敌人,法国必须拥有庞大的陆军并且要尽快组建.在连绵不断的战争之间几乎没有训练部队的时间.法国人也不能像英国人做过无数次的那样,轻巧的上船走人.英国作为当时最富裕的国家,同时陆军的规模又较小,他们可以负担得起更多的训练弹药用以实弹射击:
1.英国来复枪手-每人60发实弹和60发空包弹
2.普鲁士猎兵-每人60发实弹(1811-1812)
3.英国轻步兵-50实弹和60发空包弹
4.普鲁士燧发枪手(普通团的轻步兵)-30发实弹
5.英国列兵-30发实弹
6.奥地利列兵-10发实弹(1809)
7.奥地利列兵-6发实弹(1805)
8.俄国步兵-6发实弹或更少
英国的列兵可以在短时间内以15秒一发的速率射击.
龙虾兵向华盛顿进军中,打赢了Bladenurg和NorthPoint,但是面对大部分是民兵的美军却遭受了重大的伤亡.在新奥尔良,英军拥有6个参加过半岛战争的精锐团(4th,7th,43d,44th,85th,以及95来复枪团)却输给了美军.新奥尔良的战绩证明了英军士兵的优秀,更证明了英军指挥的低劣.
1793-1794年在荷兰的英军受到了来自外国军事观察员和盟军指挥官毫不留情的批评.评论直截了当的指向英国军官令人厌恶的行径,他们毫不关心麾下的士卒并且在大多数时间里是醉醺醺的.英军在战场上整体表现非常糟糕.步兵操典也过时了,各个营的状况都很糟...\"(Haythornthwaite-\"Wellington'sInfantry(1)\"p6)
甚至在西班牙的战争也不是一片光明.1809年在摩尔将军指挥下的英军在拿破仑到来之前就逃到了海上.“道路上一英里接着一英里堆满了遗弃的装备和背包,以及已死和将死的人.”(Haythorntwaite-\"Wellington'sInfantry(1)\"p36)
法国指挥官对威灵顿的部队的观察提供了有益的观点.马克西米安.弗耶将军写道:(MaximilienFoy,1775-1825)“他们应对海洋上的危险的技能和勇气是无以伦比的.他们不安定的精神特质和对旅行的嗜好使他们适应士兵的动荡生活,而且他们拥有所有美德品质中对战争最重要的一种-冷静....结论是英军在纪律上超越所有其他国家,并在一些内部管理的细节上有优势.”
但是同时,英军是同时期欧洲军队中行动最慢的(轻型师和骑兵除外).法国将军西艾波特(Thiebault)曾记录法军在西班牙的分散状态导致数次极度危急的形势,是威灵顿的军队行动迟缓才挽救了法军.法军以擅长现地征集补给而闻名-大部分通过勒索当地居民.威灵顿写道:\"(法国)军队可以在这一地区停留这么长时间绝对是惊人的;这是法国军队的出众的能力之一....尽管拥有充足的金钱并在对我们友好的地区,我也无法在这里维持一个师而法国人可以在这里维持不少于60,000人以及20,000匹驮兽两个月以上.
盖茨写道:“联军,特别是英国人看来难以在没有大量给养的条件下生存.即使是极少量的食品短缺都会导致大规模的违纪事件.英国各师在塔拉瓦拉会战后缺乏补给的日子里崩溃就是例子-并且直到1815年滑铁卢会战是,威灵顿还对他的普鲁士朋友说'我不能与我的营帐和补给分开,我的部队必须有完善的营地和充足的补给...”
在滑铁卢战役的最后,威灵顿和布吕歇尔一起决定由普鲁士人执行追击的任务.这一决定一般解释为威灵顿的步兵在苦战后已经筋疲力竭,但是布吕歇尔的部队也一样疲劳.这一决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军部队迟钝的管理和行动的缓慢.[ProfessorA.Barbero]
在1815年战局的开始,普鲁士人使3\/4的部队及时赶到正确的地点,威灵顿则只有全军的1\/3及时赶到.普鲁士将军冯.穆弗林(vonMüffling)问威灵顿为什么英国人的进军这么缓慢,威灵顿解释道:“别催促我,我告诉你加速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多了解英国军队的组成和习性,你就不会问我这个问题了.我不能将帐篷和给养抛在后面,我必须让部队待在营地里并保持良好的供应才能让他们保持秩序和纪律.”[PeterHofscshroer](爱尔兰人可以在缺少食品的情况下生活,并且他们的行军能力也超过需要\"多吃,吃好.\"的英格兰人)
寒溪近卫团的约翰.迈尔斯(JohnMills)写道:\"我们跟他们(法国人)的行动比起来就像粪车与邮车赛跑一样.法国人习惯]在任何天气,任何时间行军,而我们的人会成百的报病号...\"西班牙人评价英国人.\"英国士兵在只能依赖自觉的战斗中,和轻步兵战斗中表现的笨拙,愚蠢和无助,但没人能在集群正面战斗中超过他们...英军步兵的射击是那样的冷静,甚至在最紧张的时刻也事实上超越其他所有部队....进攻和防御中的坚毅和韧性构成了英军最重要的特点并将他们无数次从由于无能的军官,荒谬的管理和迟钝的行动造成的失败中拯救出来.\"(\"TheArmiesofEurope\"inPutnam'sMonthly,No.XXXII,publishedin1855)
英国陆军的纪律.
一些法国逃兵在半岛加入了英军,不久就再次逃亡,因为他们发现英军的军纪更加严酷.
法国老兵都回忆说英国兵盲目的执行一切命令,一旦犯错就会被鞭笞.英格兰在当时仍然是一个有60种死罪的国家,并且每天都有妇女因为偷窃一个水果上绞架.(Barbero-\"TheBattle\"p23)
就在滑铁卢的几周前,公开的执行了几桩死刑并引起了比利时大众的厌恶..
对一名英军士兵来说,纪律在漫长的服役期内是一贯的严酷.惩罚中包括骑“木马”,受刑者被绑在尖顶的木制框架上,有时会在受刑者的腿上绑上重物以加重刑罚.
大多数违法者则在背上受鞭笞,更严重的罪行将用枪毙和绞架伺候.
威灵顿认为鞭笞是控制这群“地球上的渣滓”的绝对必要的手段.他一直坚持严酷的纪律,并为之辩护说只有这样组成军队的恶棍才能保持阵线,改革者则争论这样的行为既让受刑者也让受刑者所服役的陆军丢脸.能在纪律的严酷上与英军相提并论的只有沙俄陆军.
在行军中英军的纪律是严格的,只有生病的士兵或需要排泄的士兵可以脱离队列.要脱离还要有由中士开出并得到连长批准的证明.
EdwardCostello对刑罚给了我们一个生动的描述.
“伙计们都来自不同的团,又在一个外国人的指挥下服役的,其中一些人就认为继续行军前的时候是从当地人那里小偷小摸的最佳时机,我不得不说酗酒和抢劫并不少见.那个德国佬像平常一样管不住这群刺头,我们打乱了秩序,落在了队伍的后面...当我正把一壶酒从嘴边挪开的时候,一个第16龙骑兵团的巡逻队逮到了我们;丢了酒的死老百姓到总部去告状了.我们9个人被带到Viseu关禁闭.
第二天,总监部的Pakenham上尉来看我们,他说很难不让我们上绞架啦.尽管他可能只是吓唬吓唬我们,可这也不是开玩笑的事,27团一个叫Maguire的,和我一起泡过病号的,就因为抢了一个葡萄牙人的几个银币(vintems)上了绞架.
指挥这个支队的德国军官接到命令到Viseu来,来监督我们每人每天吃宪兵的两打鞭子直到和我们的团会合.....第二天,其他8个倒霉鬼和我被召集的德国佬面前,准备挨鞭.我们都以为军官要拿我们杀鸡儆猴,我尽量回忆那口破英语:'俺被命令鞭笞你们,因为你们犯了对士兵来说不好的事,抢劫那些你拿饷保卫的银(人).但俺们那疙瘩不兴这个,所以俺不打你们,俺们那疙瘩没有这种银(人);俺把你们交给你们自己的团长;他们谁爱打谁打吧.'如释重负啊,我们一起给这个好心的德国佬敬了个礼.从这时起我一直对我们军队里的德国人有好感...\"
(Costello-\"ThePeninsularandWaterlooCampaigns\"pp23-24)
Costello也描述过对受欢迎TomPlunket的惩罚.\"尽管大家都喜欢Tom,他的为人性格都令人钦佩,他对一些命令的不服从却过于显眼不可能被放过.他被带到团军事法庭,宣判有罪,被降级并要挨300鞭.可怜的Plunket,当他从被判有罪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对他只前的行为表现出最为真诚的痛悔,所以当刑罚宣布时,全团都为他伤心,尤其是要进行体罚...
刑场建立了:中间有一棵树,行刑时受刑人会被绑在树上,他双手反绑,目光低垂的站在卫兵前面....军法官高声地宣读判决.可怜的Tom脸色苍白,全团都同情他...幸亏这悲惨的判决很快就结束了,35鞭以后团长就宣布结束并把他放了下来.\"(-Costello,pp12-14)
拿破仑战争后发表了一篇关于英军中的刑罚的文章.\"英国陆军的传统中没有一条比鞭笞更能体现英军的阶级属性.体罚在法军,普军和其他一些小国陆军中都不存在.甚至在奥地利的大部分是半野蛮人的军队中,也尽量不再进行体罚;夹道鞭笞已从奥地利军法中取消.而在英格兰,恰恰相反,九尾鞭一直在发挥它的全部作用,只有俄军的皮鞭与之齐名.奇怪的是,每当有人在国会提出改革的建议,老军头们就站出来保卫九尾鞭,没人比老威灵顿更热心.对他们来说不挨鞭子的士兵是不可想象的亵渎神灵的存在.”(\"TheArmiesofEurope\"inPutnam'sMonthly,No.XXXII,publishedin1855)
正文 拿破仑战争中的英国步兵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10-15 9:37:48 本章字数:12632
\"红衫军\"
\"部署良好的英国步兵,威灵顿懂得该怎样部署,
其正面是不可撼动的...\"–法国将军雷耶(Reille)
战斗中的林肯郡团,byKeithRocco
在英国陆军在其长达350年的历史中经历了众多大陆和殖民战争.尽管大不列颠成为世界第一的霸权主要归功于无敌的皇家海军,陆军在这一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英国陆军最优秀的部分就是它的步兵.
拿破仑战争中英国步兵的年龄在15到45岁之间::
-18到29岁占50%
-17%的人更加年轻
-33%的人在30岁以上.
英国步兵的身高为:
-3%在5'10\"以上
-16%在5'7\"到5'9\"之间
-60%在5'4\"到5'7\"
-21%更矮
在英军的基层有大量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服役..理论上每个团都由来自其常驻地的人员组成,实际上由于招募困难每个团都是英格兰人,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的混合体.一些传统的苏格兰团中间也有爱尔兰和英格兰士兵.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英格兰和爱尔兰团中.如下例:
团队英格兰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日尔曼人及其他
苏格兰
42步兵团
\"守夜人\"(BlackWatch)高地人4%87%9%0%
841.9802010
爱尔兰
88步兵团\/一营及二营\"康诺特的游骑兵\"(ConnaughtRangers)
5.5%1.5%92.5%0.5%
178502.95014
英格兰
52步兵团\/一营及二营\"牛津郡团\"–轻步兵,著名的轻型师的一部
65%2.5%31%0.5%
2.174901.03120
各个团中都混有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人,但是爱尔兰以其人口比例而言提供了远远比其他两个王国多的士兵.
法国将军弗耶写道:\"步兵是英国陆军中最好的部分....步兵在战时根据营的数量和实力而编成由两个,三个,甚至四个团组成的旅.他们的掷弹兵不象法国和普鲁士掷弹兵那样通过精挑细选于一般部队区别开来;并且一般也不会为进行强袭而把掷弹兵单独抽出组成突击单位.
不同团的轻步兵连则经常被抽出成立临时营,-这种做法则与轻步兵的功能背道而驰.
几个步兵团,象43,51及52团被叫做轻步兵团.这些部队与抽出轻步兵连组成的营除了名称以外没有一点“轻”的地方;他们只在武器和徽记上有一些不同,制服与其他部队一样.
英国士兵被认为缺乏作为精确射手的机警,不象他们排成队列时那样有战斗力.当发觉特殊用途的轻步兵的必要性之后,各个部队枪法最好的士兵先被选拔出来;之后由神射手办公室分配到有8个营的60来复枪团和有3个营的95来复枪团,以及一些外籍部队.
英国步兵突击Badajoz,byMarkChurms
四个高地人团,共9个营与其他部队不同,几乎全部由来自苏格兰群山的士兵组成,不仅如此他们的军官也优先选择这一地区出身的人.高地人以民族传统的呢子短裙代替了制服裤子;这一穿着既不与军服上衣搭配也不方便作战;但这点不便跟它象征的民族传统和荣誉带来的士气优势相比不值一提;独特的服装和其象征的民族感情激励着士兵作出超常的表现:在整个英国没有一支部队比苏格兰团更顽强....
英国步兵对刺刀冲锋从不犹豫;但是他的指挥官在部署英国步兵时应该尽量慎重,要占据优势就要尽量发挥火力而不依靠机动.\"
英国新兵被训练以每分钟75步的速率行军.一步长30英寸.但在连队形变换为纵队,以及纵队变横队时使用每分钟108步的速率.这个同样是营在战场上以纵队机动的速率.但在营以上规模的队列中不使用这一速率以避免疲劳.(-PhilipHaythorntwaite)
英国军队的战术思想大体上分成两类“美洲式”和“德国式”.
“美洲式”以开放的队形和大量轻步兵活动来适应在北美破碎的地形以及广阔的丛林中与只有很少甚至没有骑兵与炮兵的敌人作战.“美洲式”战术要求大量使用两列横队以及装备来复枪的轻步兵.
“德国式”战术则强调纪律,以紧密的队形在中欧开阔的平原上与拥有成千的骑兵和上百门火炮的敌人作战.这一战术思想倾向于3列横队的队形.
尽管大多数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英国军官倾向使用3列横队,威灵顿在半岛战争中使用两列横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808年八月下达的通令命令所有在西班牙的英军使用两列横队.在这不久之前约克公爵批准步兵团在校阅中不管团的人数一律使用两列横队.
1815年在夸特布拉斯战斗(QuatreBras)中,几个英军营被法国枪骑兵,胸甲骑兵和猎骑兵狠狠的屠戮了一番.所以在滑铁卢英军使用了更慎重的4列横队.这一阵形比对面的法军厚重.使用4列横队的另一原因是空间的狭窄.在滑铁卢的所有地段,只要可能英军都排成4列横队包括Alten和Picton的师
步兵的编制
1806年三月时步兵的总实力大约为160,000人,其中包括国王德意志军团(King'sGermanLegion,KGL).(Haythorntwaite-\"Wellington'sInfantry(1)\"p11)这一数字包括野战部队,训练部队以及守备部.到1815时共有104个步兵团,这些团严格按照部队的资历进行编号.编号越小的团历史越悠久.
团的实力多有不同.在亚眠合约签订的时候(1803)基本上每个团只有一个营.但之后很快情况就改观了.以1809年为例:
-精锐的第60步兵团,皇家美洲人团(RoyalAmericans)(其实士兵大多是德意志人),装备来复枪,
拥有编为7个营的5,000人
-第1步兵团,皇家苏格兰团(RoyalScots),4个营4,900人
-第1近卫团3个营4,600人
-第42步兵团(后来以“守夜人”(BlackWatch)而闻名)两个营2,000人
-第88步兵团,康诺特游骑兵(ConnaughtRangers),两个营2,000人(大多数是爱尔兰人)
-第101步兵团一个营900人
-第103步兵团只有一个营500人.
1813秋季在西班牙威灵顿麾下的步兵:
第1师(Gen.Howard)–4个近卫营3,700人.5个KGL营3,200人.
第2师(Gen.Stewart)–9个营5,800人.5个葡萄牙营2,700人.
第3师(Gen.Colville)–8个营5,000人.5个葡萄牙营2,500人.
第4师(Gen.Cole)–7个营4,000人.5个葡萄牙营2,500人.
第5师(Gen.Hay)–6个营3,000人.5个葡萄牙营1,500人.
第6师(Gen.Clinton)–7个营4,700人.5个葡萄牙营2,000人.
第7师(Gen.LeCor)–7个营3,500人.5个葡萄牙营2,500人.
轻型师(Gen.vonAlten)–5个营3,300人.4个葡萄牙营1,600人.
葡萄牙师(Gen.Hamilton)–9个葡萄牙营5,000人.
营部:
1名中校.,2名少校.,1名军法官
军需官(军士长)
主计长(参谋军士)
军械员(中士)
鼓手长
战斗工兵(1名下士和10名士兵)
战斗工兵经常戴有黄铜铭牌的短熊皮帽.
非战斗人员:外科医生,乐队
英军野战营由10个连组成T:一个轻步兵连,一个掷弹兵连和8个普通连.轻步兵连和掷弹兵连的鼓手站在本连的后方,其他连的鼓手则集中在2到7连的后方.营旗布置在4到5连之间.
理论上每个连包括:
-3名军官(包括上尉连长)
-5名士官(2名中士3名下士)
-1名鼓手(有的还有1笛手名)
-85-100士兵(近卫军超编).
营横队
左翼..............右翼
————————————————————
轻步兵87654321掷弹兵
下为营纵队图例:
(营纵队很容易变换为方阵.掷弹兵连和轻步兵连分别向第1连和第8连靠拢.2到7连分成两部分别向左右转身,组成4列宽的侧翼.方阵正面20米宽,纵深65米长.)
————掷弹兵
————1
————2
————3
————4
————5
————6
————7
————8
————轻步兵
英国历史学家不断的强调在滑铁卢威灵顿手中的各营严重缺员.这是事实,但远不是真相.就算缺员英国营也比法国和普鲁士的营大.
-英国营平均665人(KGL营520人)
-普鲁士营平均610人
-法国营平均520人
一个英国营要法国比营多出145条枪.
英军营纵队的正面总保持一个连宽.在纵队全距行进中先头连的最后一列与跟进连的最后一列之间的距离与纵队宽度保持一致,为20-25米.
在半距的纵队里,这一距离为10-12.5米,四分之一距时为5米而在密集纵队中士兵实际上在贴着前排的脚跟行进.大多数滑铁卢的英国亲历者证实,密集在乌古蒙(Hougoumont)之后高地上的步兵一遭到法军的炮击就承受了严重的损失,士兵的精神开始逐渐崩溃M.
威灵顿的大多数营是以营纵队部署,等待与敌人接战的,10个连一个接着一个排成深厚的阵形就像一个个梯级一样.这是待命的最佳阵形但一点也不适合承受炮击.(Barbero-\"TheBattle\"p92)
掷弹兵.
\"HerecometheGrenadiers,myboys,
whoknownodoubtsorfears!
Thensingtow,row,row,row,
theBritishGrenadiers.\"
-革命战争时期的英国军歌
掷弹兵一般是通过以下方式来识别的:带白边的红色短披肩,军帽上的白色羽饰,军官则是带链条或花边的短披肩.
轻步兵和掷弹兵连又被叫做侧翼连队并且不象不同连队那样编号.在1811年的Barrosa会战中曾临时组建过几个侧翼营.其中一个营由从9步兵团二营,28步兵团一营和82步兵团二营中抽出的轻步兵及掷弹兵连组成..
轻步兵和掷弹兵是精锐部队.\"轻步兵经常被派出在营阵地前方200米左右组成散兵线...如不进行散兵战,轻步兵排在纵队的后方而掷弹兵则是前锋.\"(Adkin-\"TheWatrelooCompanion\"pp169-171)
1812年八月,第1近卫团的掷弹兵在塞维利亚(Seville)突击并占领了一座桥梁.
英国人从不编制独立的掷弹兵部队.唯一的例外是1793年,从各个营抽出的掷弹兵编成了3个掷弹兵营.
轻步兵.
\"英国人不象德意志人和法国人那样擅长散兵战;
想让他们保持秩序,找好掩护并且不浪费弹药是十分艰难的工作\"-M.Sherer34步兵团
(Muir-\"TacticsandtheExperienceofBattleintheAgeofNapoleon\")
英国那训练精良的常备军被不按常规作战的美国农夫,民兵和印第安人狠狠的羞辱了.在美洲的经验对之后英军的战术和组织变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英军散兵的质量仍然不及他们的法国同行(60和95团除外).一位皇家苏格兰团的军官在滑铁卢战役后写道整体上法国散兵训练的更好,更加主动,在散兵战中远比英国散兵有效..(Barbero-\"TheBattle\"p255)
34团的MoyleSherer是这样描写英国轻步兵的:\"村子里连鬼影都没有,法国人都躲藏在村子左侧几百码远树林的和其上的溪谷里.我和我的连在那溪谷中和法国散兵结结实实的干了一仗,我们38个人被打死打伤了11个.英国人不象德意志人和法国人那样擅长散兵战;想让他们保持秩序,找好掩护并且不浪费弹药是十分艰难的工作,而我作为一个军官在这种环境下比在战线上更暴露.\"(RoryMuir-\"TacticsandtheExperienceofBattleintheAgeofNapoleon\")
43和52团在摩尔将军(JohnMoore)的指挥下接受了散兵战的特殊训练并编成了声名赫赫的轻型师在威灵顿麾下征战西班牙和葡萄牙.还有第71高地人轻步兵团和两只来复枪部队,60团和95团.这些单位(还有一些外国单位)组成了英军的轻步兵.他们比其他部队参加了更多的战斗.95来复枪团的EdwardCostello回忆:\"...我们都非常疲惫,我们这帮天杀的家伙和法国佬养成了互相对射的坏习惯,从来没有一天消停,每天都有人非死即伤.(Costello-\"ThePeninsularandWaterlooCampaigns\"p28)
轻步兵如需要可以骑马机动(俄国猎兵在1812和1813年经常这么做).Costello写道:\"...我的连由骑兵紧急送到前方去,每个龙骑兵背后带一个来复枪手-步兵们不喜欢这种骑法,但是在战争中我们经常这么干.(-Costellop50)
-43步兵团(蒙茅斯郡团).43团于1774年三月抵达波士顿,成为第一个被派往美洲扑灭殖民地叛乱的团.1794年参加了攻克马丁尼克岛(Martinique),圣卢西亚岛(St.Lucia)和哥德洛普岛(Guadeloupe)的战斗.43团于1782年获得了郡名头衔成为蒙茅斯郡团.1803年在肯特郡的Shorncliffe43团,52团和95团编成了轻型旅.该团的战役荣誉:1807-Copenhagen,1808-Vimeiro,Corunna,1809-WalcherenExpedition,Portugal,1810-Coa,Busaco,1811-Sabugal,Fuentesd'Onoro,1812-CiudadRodrigo,siegeofBadajoz,Salamanca,1813-Vittoria,Pyrenees,siegeofSanSebastian,Nivelle,Nive,1814-Toulouse,1815-NewOrleans(NorthAmerica).
-51步兵团(约克郡团,西雷丁).
1757-50和51团在FortOswego向美国人投降,之后被除役.
1775-重新命名为53团
1782-重命名为51轻步兵团(第二约克郡团,西雷丁).
在七年战争(1756-63)中的Minden会战(1759),该团获得了它的第一个,也是最著名的战役荣誉.1782改革中,与其他步兵团一起获得了郡名头衔,51团成为了第二约克郡团.1809-10年51团改编为轻步兵团.
-52步兵团(牛津郡团).1803年在肯特郡的Shorncliffe43团,52团和95团编成了轻型旅,战役荣誉:1791-Bangalore,Arikere(India).1792-Seringapatam(India).1793-Pondicherry(India).1795-Ceylon,Tanjore.1806-7Sicily.1807-Copenhagen.1808-Vimeiro,Corunna.1809-WalcherenExpedition.1810-Coa,Busaco.1811-Sabugal,Fuentesd'Onoro.1812-CiudadRodrigo,siegeofBadajoz,Salamanca.1813-Vittoria,SanSebastian,Vera,Nivelle,Orthez,Toulouse.1815-Waterloo.
1818-成为最后一个离开法国的团.
-60步兵团(皇家美洲人团).1756年国会颁布法令招募包括外国人在内组成4个营在美洲服役.瑞士和德国的森林战专家,北美殖民者和来自其他英国团的志愿者组成这个团.60团是专门用来在北美广阔的森林和湖泊间作战.在拿破仑战争中组建了装备贝克式来复枪的第5营,并穿着带红边的绿色制服.很快又增加了一个来复枪营T,并在威灵顿的麾下与95来复枪团和KGL的来复枪单位并肩战斗.
-68步兵团.1782年,该团获得了杜汉姆郡的头衔.1808-改编为轻步兵.
-71高地团.战役荣誉:1780-83-Conjeveram,PortoNovo,Sholinghur,Vellore,Cuddalore,Arcot(India)andinthesiegeofGibraltar.1790-1-siegeofPondicherry,reductionofCeylon,Bangalore,Seringapatam(India)1806-CapeofGoodHope.1807-BuenosAires,thenPortugalandSpain-Roleia,Vimiero,Corunna.1810-WalcherenExpedition,Flushing,Mafra.1812-Almaraz.1813-Vittoria.1810-14-71stand74thfoughtatBusaco,Fuentesd'Onoro,Almaraz,Badajoz,CiudadRodrigo,Salamanca,Vittoria,Arinez,Pyrenees,Nive,Nivelle,Orthes,Toulouse.1815-QuatreBras,Waterloo.
-85巴克志愿者团(BucksVolunteers).1808年成为轻步兵团,战役荣誉:1801-occupationofMadeira.1803-08-Jamaica,1809-Walcheren.1810-Portugal,Fuentesd'Onoro,Badajoz.1813-St.Sebastian,Nive,Bayonne.1815-Bladenerg,Washington,NewOrleans(NorthAmerica).
-95来复枪团单列一节
第71轻步兵团士兵
1813年英军来复枪手
该内容由lltodd在2009-3-2123:53:20编辑过
lltodd
一等兵【3】
第95来复枪团\"草蜢\"
1813年九月,苏尔特元帅在写给陆军部长的信中说:“英国神射手以极高的速率杀死法国军官,军官相对于士兵的损失率大大超出正常情况”.
苏尔特元帅
一名95来复枪团的上尉
第95来复枪团\"草蜢\"
1813年九月,苏尔特元帅在写给陆军部长的信中说:“英国神射手以极高的速率杀死法国军官,军官相对于士兵的损失率大大超出正常情况”.
苏尔特元帅
一名95来复枪团的上尉
第95来复枪团以他们深绿色的制服以及机智灵活的行动赢得了“草蜢”的绰号.
\"作为著名的轻型师的一部分他们是威灵顿的耳目,侦察和屏护每一次进军并掩护每一次撤退...他们通常分散战斗,不打旗帜,用口哨或号角相互联络而不是鼓声.\"
(Adkin-\"TheWaterlooCompanion\"pp178-179)
95来复枪团是为应对美国独立战争中北美民兵惊人的射术而组建的.从陆军的各个团中抽调的士兵在经过一段严格的训练后成为来复枪手,他们的第一次作战行动是1800年八月,失败的对西班牙费罗尔(Ferrol)的两栖突击.
该团也参与了对哥本哈根的围攻,并且在这一战中付出了重大的代价.1806年,又参加了对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Aires)的进攻,再一次军官和士兵都遭到惨重的损失.
在摩尔将军向科隆纳(Corunna)戏剧性的大撤退中,又是来复枪手承受了重大的伤亡.EdwardCostello写道:\"来复枪团以伤亡惨重而知名,尤其是在摩尔将军麾下向科隆纳撤军的时候.但他们在英格兰下船的时候,人们看到的是肮脏不堪,糟糕透顶的一群]可怜鬼.\"(Costello-\"ThePeninsularandWaterlooCampaigns\"p5)
在半岛上95团进行了无以计数的散兵袭扰和交战.并且在数次会战中表现优异,例如:在萨拉曼卡(Salamanca).
在1815年夸特布拉斯(QuatreBras)的战斗中,95团未能夺回由巴什吕(Bachelu)师的步兵据守的村庄.奥兰治亲王派遣了荷兰第27猎兵团的几个连去支援英国人,但是语言障碍是两部无法进行有效的协同.安德鲁爵士(SirAndrew)试图鼓舞荷兰人和他一起排成横队进军,而荷兰人则试图向他解释法军正面的兵力优势太大.英国人未发现隐藏在青纱帐中的法军,安德鲁爵士坚持己见并带领他的来复枪手单独前进,结果是被一排齐射立即击溃.
来复枪.
贝克式来复枪
在1797年底,国会通过了招募熟悉来复枪的德国流亡者编成第60团第5营的决议.这些各国人装备的来复枪是为狩猎设计的,装填很慢并且打不了几枪就需要清理枪膛.
一位伦敦的枪匠贝克(EzekielBaker)设计了一种新的满足军事需要的来复枪.这种英国来复枪和德国枪一样精准,但是通过改良推弹入膛的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发射速率并且增长了清枪的间隔.一个训练有素的射手可以用它达到约每分钟1发的射速.由于射速仍然不理想,战列步兵不装备来复枪,但在精确远比射速重要的散兵战中,熟练的来复枪手有巨大的优势.
来复枪远高于滑膛枪的精确性在战斗中有很好的体现.根据(Pruhs-\"DieSchlachtbeiWaterloo\"publ.1983)1815年在滑铁卢冯.齐尔曼塞克旅(GrafvonKielmannsegge)的汉诺威猎兵与法国散兵的交战中.法国人死伤40人,而猎兵只损失了20人.英国贝克式来复枪可能是拿破仑战争时期最好的来复枪.在天气良好时靶场上对100步外的目标射击可以百发百中.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来复枪大大优于滑膛枪却不能成为当时甚至拿破仑战争后的数十年里英国步兵的主力武器.
而主要原因如下:
-当时的来复枪需要很长的装填时间(这使它不受需要在开阔地作战的部队欢迎)
-再次开火前需要仔细清枪
-非常容易堵塞
在滑铁卢大约有4000人使用来复枪:
-KGL的两个轻步兵营,每营3个连,装备贝克式来复枪
-95团的两个营装备贝克式来复枪
-一个不伦瑞克前卫营装备非制式的猎用来复枪
-4个猎兵连(2个奥兰治-拿骚猎兵连和2个第1汉诺威旅下属的猎兵连)–装备非制式猎用来复枪
-汉诺威营的2个轻步兵连.(一个来自Luneburg另一个来自Grubenhagen)-装备非制式猎用来复枪
来复枪手装备剑型刺刀,这一刺刀比滑膛枪上的刺刀长,以保证上刺刀后的来复枪与滑膛枪等长.
苏格兰人:高地人和低地人
\"...以冷静,镇定和服从命令而言,苏格兰部队是陆军中最好的...\"
Barbero-\"TheBattle\"
英国步兵byKnotelofGermany.
从左至右:-第6步兵团的士兵-第42高地团的士兵-第92高地团的士兵-第87步兵团的士官(爱尔兰)
英格兰人与苏格兰人之间的关系远远算不上友好.他们之间历史上就征战不休,克伦威尔甚至曾将苏格兰人卖为奴隶,他们被卖到美洲建设英国殖民地.伦敦的投资者曾抱怨\"这些苏格兰佬太能吃了,一周要吃掉5个先令.我们伦敦人都认为3个先令就绰绰有余了.\"那里后来还过发生被称为“高地大扫除(HighlandClearances)”的运动,成千上万的苏格兰人从他们的土地上被赶走给英格兰人的绵羊让路,这一过程常常是暴力的,英格兰人用刺刀,棍棒和火焰将苏格兰人赶离他们的家园.
在18世纪的苏格兰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在低地地区,聚居着不列颠群岛不同入侵者的后裔.低地人讲英语的一种方言,其社会基于新兴的商业文化.高地人则大多是凯尔特人的后裔,其中少数氏族来自维京人.高地人的语言为盖尔语,并且过着更为传统的农耕生活.
低地团的制服与英格兰人没有区别,而高地人穿着传统的格子呢短裙.仅有的例外是71,72,73,74和75团,他们没有短裙.
42高地团是苏格兰最著名的部队.该团的座右铭是“犯我必诛(NEMOMEIMPUNELACESSIT,Nooneattacksmewithimpunity)”.守夜人的第一个连是1725年组建的民兵连.42团的称号-守夜人,来自他们穿着的深色方格呢.'守夜人'最初只是42高地团的绰号,但由于太过著名终于在1881年42团和73团合并后成为新团的正式称号,即守夜人团(皇家高地人).在接下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又获得了“地狱小姐Ladiesfromhell”的绰号.
1808时的苏格兰团:
-第3近卫团苏格兰近卫团(低地人)
-第1步兵团皇家苏格兰团(低地人)
-第21步兵团(低地人)
-第25步兵团(低地人)
-第26步兵团(低地人)
-第42皇家高地团'守夜人'
-第70步兵团(低地人)
-第71高地团\/轻步兵
-第72高地团
-第73高地团
-第74高地团
-第75高地团
-第76高地团
-第77高地团
-第78高地团
-第79卡梅隆高地团
-第84高地团
-第89戈登高地团
-第90高地团
-第91高地团
-第92戈登高地团
-第93高地团
-第94高地团
1809年四月,发布了一项命令,由于苏格兰高地的人口不足以支持所有高地团,其中一些部队放弃了独特的制服并由来自不列颠南部的民兵补充,72,73,74,75和94团改为步兵团从此不再称为高地团.
另外71团也不再称为高地团,71团在1809年改编成了轻步兵团也放弃了苏格兰短裙.
第42高地团“守夜人”
苏格兰高地人是欧洲最顽强的步兵之一.即使是视他们为北方野蛮人的高傲英格兰军官也不得不承认高地人是英国最擅防御的士兵.
爱尔兰人.
\"今天晚上我一枪也不打算开,我们将用冰冷的钢铁解决问题.
Itisnotmyintentiontoexpendanypowderthisevening.
We'lldothiusinesswiththecoldiron.\"
皮克顿将军(GeneralPicton)
英国陆军一直使用爱尔兰人,事实上有这么一种说法“大英帝国是由爱尔兰人打下,苏格兰和威尔士人管理,英格兰人享受的”.大多数爱尔兰团是1680年代中期组建的,并且据估计在1860年时英国陆军的三分之二是爱尔兰人,甚至许多传统英格兰团也是爱尔兰人或爱尔兰后裔当兵的.
拿破仑战争中的爱尔兰团如下:
-第18步兵团'皇家爱尔兰团'
-第27步兵团'印尼斯基林团Inniskilling'
-第83步兵团
-第86步兵团
-第87步兵团
-第88步兵团'科那特游骑兵ConnaughtRangers'
-第89步兵团
-第99步兵团
-第100步兵团
-第101步兵团
-第103步兵团
其中最著名的是88团.88团组建于1793年.威灵顿本人称他们为“最惊人的步兵”.阿曼爵士(SirOman)认为88团是\"爱尔兰人中的爱尔兰人\".88团以擅打硬仗恶仗和征集战利品闻名全军.皮克顿将军(GeneralPicton)则给与他们日后声名狼藉的绰号“恶魔同路人(TheDevil'sOwn)”.
1810年在布卡可(Bussaco)88团用其果敢的行动挽救了整个战局.威灵顿本人目睹这一行动为高呼:\"我从没看到过比这更精彩的冲锋.\"1812年,围攻罗德里戈城(CuidadRodrigo)时,皮克顿将军专门对88团下令:“今天晚上我一枪也不打算开,我们将用冰冷的钢铁解决问题.”1814年,该团调往加拿大.1815年该团到达的太晚错过了滑铁卢.
第88团突击巴达赫斯(Badajoz)
近卫步兵
英国陆军之花.
1815年的英军近卫步兵,byKnotel.从左至右:
-第1近卫团的掷弹兵(阅兵制服)
-第2近卫团的掷弹兵(阅兵制服)
-第3近卫团的掷弹兵(阅兵制服)
-第1近卫团的燧发枪手
许多国家的陆军中都有几个以“近卫”为名的团队,这是对最优秀的战士们的敬称.所有的君主都拥有至少一个近卫团,他们的职责之一就是王室家族的警卫.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近卫步兵由3个团组成,每个团有1到3个营.每个近卫团都是由最高大,最优秀的志愿人员组成.他们素有纪律严明的声誉.近卫军的制服与普通战列步兵相同,但是在制服上有独特的识别标志.
1815年的近卫步兵共有7个营,其中4个参加了夸特布拉斯4(QuatreBras)和之后在滑铁卢的战斗.在这些战斗中梅特兰旅承受了极其重大的伤亡(超过60%).在夸特布拉斯(QuatreBras)法国猎骑兵在开阔地上逮到了成横队队形的近卫步兵,“法国人从Pierrepont附近一个隐蔽的洼地中冲了出来”几乎在眨眼之间就击溃了近卫军的阵线.[-Source:GdDPire'slettertoGdDReille,June25th1815,inArch.Serv.Hist.]大约500名近卫军官兵死伤,其余人员则被驱逐到了BossuWood.
英国第1近卫团(战斗服).PicturebydeBeaufort.
第1近卫团是近卫军最资深的步兵团,由此也是整个英国陆军中最资深的步兵团.但是它并不是英军最资深的团,那一荣誉属于近卫骑兵团(LifeGuards).(PS,寒溪近卫团比掷弹兵近卫团早成军,但是在资历的计算上落后于掷弹兵近卫团.)作为对第1近卫团于滑铁卢击败法国近卫掷弹兵(其实是猎兵)的英勇事迹的表彰,第1近卫团被重新命名为掷弹兵近卫团,由此成为唯一头衔来自战场表现的英军团.
第2近卫团,著名的寒溪近卫团,以连续现役历史计算是英军中历史最悠久的团,于1650年在苏格兰边界组建.是近卫军中两个有克伦威尔的新模范军渊源的团之一.寒溪近卫团在拿破仑战争中打满全场(埃及,哥本哈根1807,葡萄牙,瓦克兰岛远征(walcherenExpedition),最后滑铁卢).1816年成为联军驻巴黎占领军的一部分.
第3近卫团,苏格兰近卫团,其历史可追溯到第一代阿盖尔侯爵,阿奇博尔德?坎贝尔(Archibald1stMarquessofArgyll)在1642年招募的一支军队.在两个王国合并以后,该团成为近卫军中排名第三的团.
英国和俄国近卫军被公认为联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查尔斯.斯图尔特爵士(SirCharlesStewart)写道:\"没人可以语言用准确的形容这些部队的精良;他们的军容和装备都让人羡慕不已.\"
正文 拿破仑战争中的炮兵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10-15 9:37:48 本章字数:6200
4、炮兵
上图:拿破仑亲自为一门火炮瞄准
拿破仑时代,炮兵在战争中的角色变得越发重要起来。引用当时法军军官手册的原话来讲:“炮兵是一支'完整’部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炮兵参与的战斗是不切合实际的(impractical)”。炮兵不但加强了一只军队的火力,而且其较之滑膛枪更远的射程丰富了军队的火力手段。不同于步兵和骑兵的是,炮兵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兵种。战场上炮兵火力发挥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炮位设置和瞄准的技术以及经验。整个炮兵部分包括:
(一)炮兵的装备和编制
(二)弹药类型及火力战术
(一)炮兵装备和编制
当时的火炮有野战炮和攻城炮之分。攻城炮的口径普遍要大过野战炮很多。(由于手上书里几乎没有一本介绍攻城炮的,而且战斗中也不常见,印象里拿破仑围攻曼图亚的时候用过,这一类就忽略了吧!)
当时的野战炮又分为加农炮和榴弹炮。法国和西班牙的加农炮炮系包括:4磅炮(后为6磅炮取代);8磅炮和12磅炮。英、普、俄、奥四国的加农炮则包括:3磅炮;6磅炮和12磅炮。需要说明的是:法国的磅要比英制的磅重约10%,所以法军的12磅炮是当时战场上最重的野战加农炮。拿破仑十分钟情于12磅炮,爱称其为“漂亮姑娘”(法语bellesfilles;英语译为beautifuldaughter,按英语的意思应该是'漂亮女儿’),这也是法军中12磅炮较多的原因。
下图:法军的12磅炮
据测算,当时不同火炮发射弹丸的炮口初速差别不大,但由于大口径火炮弹丸较重,动能较大,射程自然也就要远些。法国的12磅炮和8磅炮以及反法联盟方面的12磅炮有效射程约为800~900米,最大射程2000米左右。法制的6磅炮及联盟方面的3磅、6磅炮有效射程500~600米,最大射程1500米左右。可以看出,联盟方面的炮兵无论是射程还是火力都要弱一些。为了对抗法国炮兵,英军在拿破仑战争后期引入了9磅炮。这种炮在射程和火力上都近似于法国的8磅炮。
当时的榴弹炮炮身较短,炮口初速低于加农炮。仰角较高,弹道呈明显抛物线。有效射程较加农炮短,约为400~500米。法国和英国的榴弹炮按口径分类,法国装备6英寸和8英寸榴弹炮,英军装备4.4英寸、5.5英寸和8英寸榴弹炮。其他欧洲国家则按照弹丸重量分类,种类繁多,就不一一叙述了。
下图:英军的6磅炮和5.5英寸口径榴弹炮
无论是加农炮还是榴弹炮,炮身都安置在一个两轮的炮架上。每门炮另有一个放置弹药箱的前车(limber),也是两轮。运输时,炮架和前车连到一起,组成一个四轮马车,方便拖曳。不同尺寸的火炮要求拖曳骡马的数量也不同。法军的12磅炮,炮身、炮架连同前车重约2吨,依照地形要8~12匹马来拖。英军的9磅炮和法军的8磅炮要6~8匹马。较轻的6磅炮和榴弹炮也要4~6匹马。骑乘炮兵强调速度,所以通常取上面马匹数量中的最大值。
骑兵部分提到,骑兵攻占敌方炮兵阵地后会破坏装填工具。我们就结合下面的图来看一下装填工具有哪些。第一个是炮刷(sponge),顶端包裹羊毛,蘸水后用来熄灭炮膛内残留的火星;第二个是干炮刷(mop,猫扑!!),洗干前面步骤留下的水分;第三个涡状的钩子是用来清除炮膛内可能残余的纸片或纤维的(因为当时火炮的装药都是用纸或法兰绒包裹);第四个是装填杆(rammer);第五个是点火棒(portfire),棒的一端是一个纸卷,内含慢燃物质(火药,硝石,硫磺和亚麻油的混合物)。
炮兵的编制
拿破仑时代,炮兵的基本单位是炮兵连(Battery)。不过这些炮兵连的使用权都集中到军,乃至最高指挥官手里。战斗中,上级指挥部门基本会给每个师配属一个炮兵连对其进行火力支援。法军虽然以6个炮兵连编组为炮兵团,但是炮团的每个连也都要配属到师一级单位。这种集中管理使用炮兵连的手段为当时的各国军队所接受。当然,拿破仑、惠灵顿和查理大公都曾经尝试过将一些轻型火炮直接配给团,甚至团以下单位。但是,由于此种办法自由度太大,很不利于集中炮兵火力,最后还是改回原状。
野战炮兵又分为徒步炮兵和骑乘炮兵。徒步炮兵没有什么过多可讲的,炮手基本都要徒步行军,高级炮兵军官或年龄较大的低级军官允许骑马。当然,也有炮手骑炮车拖曳马匹的记载。
普鲁士的威廉大帝创立了最早的骑乘炮兵,还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飞骑炮兵”(flyingartillery)。当时的法国军官在看到这支炮兵在战场上的表现后很受震动,但是法国仍迟迟没有组建骑乘炮兵。直到法国大革命以后的1792年,法军中才出现了两个骑乘炮兵连。可是在那之后,尤其是拿破仑当政之后,法军的骑乘炮兵发展迅速。到1807年,法军已经有6个团(36个连)的骑乘炮兵。1810年又建立了第七荷兰骑乘炮兵团。可以说,法军的骑乘炮兵,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装备水平都是当时欧洲最高的。英军中骑乘炮兵的比率也很高,参加滑铁卢战役的26个炮兵连中有一半是骑乘炮兵。根据手头的一个资料记载,1813年奥地利投入战场的42个炮兵连中只有13个是骑乘炮兵。滑铁卢时的普军17个炮兵连中有6个骑乘炮兵。俄军炮兵编制比较混乱,不好统计准确的数据,但是可以肯定比率和普军相仿。
各国炮兵连的火炮数量配置相差不大。法军的徒步炮兵为6门加农炮和2门榴弹炮;骑乘炮兵为4门加农炮和2门榴弹炮。英军,不分骑乘还是徒步,有的为5\/1(5门加农炮1门榴弹炮,后同)有的为4\/2。普军全部是6\/2。奥军12磅炮连为8\/2,骑乘炮连为6\/2,轻型火炮连为4\/2。俄军又是情况不明。因为12磅炮较重,所以骑乘炮兵很少装备12磅炮,而是大量装备6磅炮。
各国炮兵连的官兵总数从150人到200人不等。其中每门炮有炮手7名(法军12磅炮有8名),步兵若干,用来协助移动、调整火炮角度,炮兵连遭到攻击时还可进行必要的抵抗。7名炮手中,炮长通常由军士担任,一名点火手,一名装填手,一到两名负责搬运弹药,一名负责蘸湿炮膛,最后一个不知道怎么翻译了(ventsman),姑且称之为点火口操作手,一会儿大家就明白为什么这样翻译了。如果只有一人运弹药,余下一人在较后的马匹和“前车”的地方待机,听候命令。每两门炮会有一名中尉负责,整个炮兵连由上尉连长负责。
下图:法军的炮兵情景模型,情景中只有5人,好像两个搬运弹药的都没有。
下图是火炮装填发射的全过程:
1、蘸湿炮膛。
2、与此同时Ventsman用拇指(应该有皮手套保护的,图中没有)按住点火口。这么作是因为:发射后膛内温度会迅速降低,膛压减小,空气会由点火口倒灌入炮膛。如果一旦有未燃尽的火药,膛内又有残余火星,会伤害到正在进行蘸湿作业的炮手。
3、先后放入装药包和弹丸
4、用装填杆压实弹药
5、Ventsman用锥子由点火口处探入,弄破此处的装药包,方便点火
6、Ventsman在点火口插入棉质引信或灌满火药(法军12磅炮多的那一个人就是专门干这个的)
7、Ventsman用手盖住点火口,防止强风或雨水干扰点火
8、电影里著名的那句“Fire”
9、10、点燃引信
11、发射
如此看来我把Ventsman译作点火口操作手还算恰当吧!
这两组炮兵的成分好象不同。到底那两个头上没有花绫的兵是做啥的?压驻锄的人是否固定?这个人应该相当于半个瞄准手吧(方向瞄准)。还有到底由谁完成瞄准?炮长还是小军官
真正野蛮人:
文中已经写了当时加农炮和榴弹炮的区别,身管长度、弹道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从弹道来看和现代区分方法差不多。不过,拿破仑时期,战场范围较小,野战榴弹炮射程并没有现在这样大。攻城榴弹炮,从能查到的资料来看,射程也不到2000米。都不及现代榴弹炮。
hua_prc:
中国基本上没有经历线式战争这个阶段。尽管从装备上看,清军和太平天国都部分装备了前装式滑膛枪,但是并没有掌握真正的战术!
我是大坏蛋:
你翻译的好像是“法军营纵队”那副图里的官名,对吗?
我是大坏蛋:
两幅图中,四个没有花翎的戴的都是“军便帽”(foragecap)。那个站在军官后面夹一卷地图的是一个军士,其他几个看不太清,好像都是兵。可以肯定的是,两个场景不是同一支炮兵部队,因为胸前和领口的颜色不同。我只能大概解释到这里了。拿破仑时代的制服又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楚。而且好多细节问题,专家们还都没完全了解。
后面那个不是瞄准的,瞄准的应该是半俯在炮身上那个。瞄准的通常是炮长,图中拿望远镜的军官应该是在确认目标。后面那个人应该是跟据炮长的要求调整火炮角度,开炮前肯定要离开,不然后坐力太大。
我贴的那两张炮兵里上方的是8磅野炮,下方是6磅野炮。下面贴是12磅炮。皇帝陛下的军装真让人眼花缭乱,老兄能说说如何辨认吗。给几个网址也行啊
(二)弹药类型及火力战术
拿破仑时代的野战火炮主要使用的炮弹包括:实心炮弹(solidroundshot)、榴弹(commonshell)、霰弹(canister)和榴霰弹(sphericalcase)。
实心炮弹是当时最常见的一种弹药,约占各国军队弹药配给和使用总量的70%~80%。这种炮弹的结构极其简单,一个固体的铁球而已。相比其他弹药,实心炮弹的最大优点就是加工工艺简单,材料成本也不高,易于生产和迅速补充。而且实心的炮弹穿透力很好。
在战场上,实心炮弹适于射击各类目标,不仅可以杀伤人员和马匹,而且可以破坏棱堡等野战防御工事。因为其弹道低伸,造成的毁伤呈线性,所以密集的步兵纵队和步兵方阵往往是比较有价值的射击目标。而队形单薄的步兵横队和骑兵则不宜于使用此类炮弹。据记载,实心炮弹可以轻而易举地打穿20排步兵的纵队。而且,在较硬地面上的跳弹仍然具有一定的杀伤力。不过,实心炮弹的缺点也很明显:低平的弹道使其很难有效地打击位于山坡反斜面处的敌方单位。
下图:实心炮弹,左为12磅炮弹,右为32磅攻城炮炮弹
下图:与底座捆在一起的实心炮弹,后面的榴弹和榴霰弹也都是这样“包扎”的。还可以参看(一)里面那个情景模型,弹药箱里的炮弹上面也都有白条。
榴弹外观也是球形,内部中空,有装药,利用爆炸后的破片杀伤对方。内部装药靠插在弹丸开口处的引信引燃。引信是通常为一根中空的芦管(reed)内置药捻,装填前根据所要射击目标的距离裁剪相应长度的引信供使用。
由于榴弹不是靠弹丸本身的动能,而是靠破片的动能毁伤敌方单位,所以可采取较为弯曲的弹道,由榴弹炮发射。这就很好地弥补了实心炮弹的不足。除了用来对付山坡后面的部队,榴弹对开阔地上的各种队形的敌方部队均有相当的杀伤效果。理想的弹着点是目标队伍的前方,或最好在敌方队列的上空爆裂。
下图:榴弹的剖面图,上面的英文注释不是很难
霰弹的名称(Canister)本意就是圆筒,弹体外观呈圆筒状。外壳是一层薄铁皮,底部是一个木质的膛片(sabot),弹体内装有铁质小弹丸(注意:弹体里并没有火药)。霰弹除了按照通常的火炮型号区分弹药外,还根据内装弹丸大小分为重霰弹和轻霰弹。轻霰弹使用的弹丸约1.5盎司左右(1盎司=28.25克),重的则在4盎司左右,各国会有不同,但是差别不大。霰弹从原理上讲更近似于枪而非炮,开火后膛片推动弹身前进。弹体离开炮膛的瞬间,火炮内外压差巨大,弹体外壳无法承受,随即破裂,内装弹丸势必逬出,在空间中形成圆饼状弹幕。这一弹幕会逐渐散开,划过一个由炮口为定点的圆锥形空间,击中目标。(这里需要大家发挥一下空间想象力)
霰弹的原理决定了其更适于用加农炮直射(当然,当时的榴弹炮也有此弹种)。而且,有效射程要近很多。英军规定不可以在350码以上使用霰弹。法军的轻霰弹也基本控制在400以内使用。当然,法军12磅炮所用的重霰弹在600~800米的距离仍能有效杀伤敌方单位。但是,在这个距离上弹幕早已完全散开,开炮的人恐怕都不清楚会命中谁。霰弹的这种“面”杀伤穿透力不强,适于展开的横队,所以机动支援进攻的骑乘炮兵会配备较多霰弹。同样,骑在高头大马之上,两列横队攻击的骑兵(正面的受弹面积更大)也就成了霰弹的另一极佳射击目标。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霰弹并不完全等于葡萄弹(Grapeshot)!看另一本书时,那个作者提到有人经常将这两个概念搞混。葡萄弹的原理近似霰弹,但是是当时海军的弹种,而非陆军的。不过,看来我参照的这本书的作者也是概念不清,所以大家在前面也能看到“葡萄弹”的说法。
下图:霰弹(希望有网友能提供大图)
榴霰弹结构似榴弹,原理似霰弹,当时只有英军使用。上面的霰弹的缺点是小弹丸扩散太快,有效射程短。榴霰弹则将小弹丸装在近似榴弹的弹体内,同时装药。但是装药的量仅够刚好破坏外层弹壳。发射后弹体朝敌方飞行一段距离,装药爆破释放出小弹丸,继续按原弹体的方向飞行,从而延后了扩散的时间,可以较为集中地打击目标。榴霰弹既适于加农炮也适于榴弹炮,但是在加农炮上的效果要好些。
前面讲炮兵连的构成时,大家应该注意到:所有的炮兵连都是加农炮多于榴弹炮。看过各种炮弹的原理和用途,就会明白:那时候加农炮的使用率要远高于榴弹炮,所以加农炮的数量较多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防御时,炮兵被用来轰击敌方攻击纵队或骑兵,杀伤敌方人员,打击敌方意志,弱化攻势。攻击时,炮兵可以动摇敌方阵线,为进攻部队创造突破的战机。无论进攻还是防御,炮兵都很少直接轰击对方炮兵,因为按照当时的火炮精度,一个炮兵连的阵地实在太小了,不足以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目标。
火炮和人员进入发射阵地大概需要1~2分钟的时间;挂上前车准备转移阵地约需2~3分钟,较重的火炮行动相应较慢。火炮进入阵地之前,部分已经处于装填状态,所以第一轮发射历时很短。之后的射速则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弹种转换,人员伤亡等。通常情况下,每分钟2~3发的射速应该是比较高的水平了。如果不蘸湿,则有可能达到每分钟4发,这样装填手就要冒点儿险。
上面后三幅图都是来自南北战争时期,但是原理是一样的!
火箭是英军战场上的另一“秘密武器”。说是“秘密”,其实海军早就已经在使用火箭了。那时火箭的发射原理和现代火箭相仿,靠后部的装药燃烧产生推力,推动弹体前进。火箭的弹头从5磅到32磅不等,但是英国陆军采用的野战型弹头基本是6磅和9磅两种。弹头类型包括前面提到的实心弹和榴弹,此外火箭还可以携带燃烧弹、信号弹和照明弹。其优点是不需要用火炮来发射,射速就会火炮快很多,而且制造工艺并不比炮弹复杂。缺点就是精度太差。1806年,在Boulogne,英国陆军首次使用海军型火箭。结果,原本瞄准港口里舰船的火箭全部都打到了码头上。因为这个缺点,惠灵顿曾一度拒绝使用火箭。不过,火箭能够对敌方的新兵和马匹起到一定的恐吓作用,所以滑铁卢之战又有了火箭参战。对于,此战中火箭的效果,惠灵顿曾经这样评价:“相对于敌方的炮火来说,我们的火箭对我威胁更大!”(Rocketsputmeinmoredangerthanallthefireoftheenemy.)
下图:英军火箭
正文 拿破仑战争中的骑兵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10-15 9:37:48 本章字数:7294
3、骑兵
想必大家还记得前面步兵方阵里提到英军在西班牙遭遇法军骑兵的战例,上图即为后人根据当时情况创作的水彩画。远处背景是排好的英军方阵,近处可看到倒毙的英军。画中挥刀者为法国第二骠骑兵团的骑手,持长矛者为第七波兰枪骑兵团骑手。
(一)骑兵的组成和类型
随着拿破仑时代军队的规模越来越大,骑兵的比例是呈下降趋势的。马尔伯勒公爵(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军将领)的军队里骑兵的比率在20%到40%之间。威廉大帝的骑兵也占到总兵力的23%到42%。相比之下,在拿破仑的大军团中,高峰时的骑兵只占总兵力的23%。远征俄国后期,由于缺乏补给,骑兵只有可怜的5.2%。在西班牙的历次战役中,惠灵顿的英军骑兵只保持在平均12%的水平。
当时的骑兵可以粗略的分为:轻骑兵和重骑兵两大类。进一步细分则包括:胸甲骑兵(Cuirassier);火枪骑兵(Carabinier:这个词直译应该是“卡宾枪手”,早期骑兵中只有此类骑兵装备火枪,因此得名。可是,到了拿破仑时期,骑兵基本都有火枪,并非此类骑兵独有,所以我不知这么翻译是否恰当,还请大家帮忙!);龙骑兵(Dragoon);骠骑兵(Hussar);猎骑兵(Chasseur);枪骑兵(Lancer);俄国哥萨克(Cossack)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下面让我们逐一看看这些类型的骑兵。
重骑兵:
顾名思义重骑兵的骑手和马匹较之于轻骑兵都要高大强壮一些。早期的拿破仑胸甲骑兵甚至要求身高在1.8米之上,而其所用马匹只限于诺曼第地区的某一强壮品种(具体情况不祥)!重骑兵是战场上的重要突击力量,用于突破敌方阵线弱点;给已经动摇的敌方以毁灭性打击。有鉴于此,当时各国军队都很少委派重骑兵从事战场冲杀以外的任务。重骑兵包括:胸甲骑兵、火枪骑兵,以及英军的龙骑兵。
胸甲骑兵:明显特征是骑手配有胸甲。胸甲由前后两片甲板组成,主要材料是铁,搭扣和铆钉为黄铜(法军),由皮带连接,表面抛光。关于胸甲的重量我查了很多资料竟然没有结果!后来看了萧十一郎版主的“神的力量”的帖子才知约为8公斤(不知版主能否给出出处)。当时欧洲大陆各国都有胸甲骑兵的建制,只有英国直到滑铁卢战役之后才引入胸甲骑兵。关于是否使用胸甲,一直存在争议。毫无疑问,胸甲的主要优点是对于步枪枪弹有一定的防护作用,提高了骑兵的生存能力。此外,抛光的胸甲可以起到一定的心里震慑作用。缺点是厚重的胸甲对于人员和马匹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供给胸甲骑兵的开销也就远大于其他类型的骑兵。而且一旦失去坐骑,笨重的胸甲骑兵就会变得寸步难行。除了胸甲,胸甲骑兵还配备头盔。法军头盔也是铁质,下部环绕毛皮,顶部配以黄铜的隆起头饰,辅以马的鬃毛。大家可以参看第一帖里“滑铁卢”那副图,图中冲向英军的法军骑兵就是胸甲骑兵。
下图:为ghost-ss兄提供的法军胸甲骑兵图
还是法国胸甲骑兵
下图:ghost-ss兄提供的奥军胸甲骑兵图
火枪骑兵:基本为法军独有。奥地利曾经有过两个团的火枪骑兵,1798年改编入胸甲骑兵。尼德兰这个小国在滑铁卢战役时也有火枪骑兵的建制。早期法军火枪骑兵只配备熊皮帽和制服(类似近卫骑乘掷弹兵),直到1809年,拿破仑为了减少这支精锐骑兵的伤亡,命令其装备头盔和胸甲。尽管初期没有胸甲,火枪骑兵却一直被当作重骑兵使用,仅有的两团总是和胸甲骑兵编在一个师里。火枪骑兵的头盔和胸甲表面镀有黄铜,军官镀紫铜,以区别于胸甲骑兵。头盔顶部,没有鬃毛,代之以猩红色的冠。
下图:法军1809年以前的火枪骑兵
1809年以后的法军火枪骑兵
当时的胸甲和头盔
下图:尼德兰火枪骑兵
龙骑兵:早期的龙骑兵是一种骑马的步兵(mountedinfantry),逐渐演变为骑兵的一种。拿破仑时代,龙骑兵的情况较为复杂。由于没有胸甲骑兵,龙骑兵在英军中便是重骑兵的一种(另两种都是近卫部队:LifeGuard和近卫龙骑兵)。除了龙骑兵,英军还有“轻龙骑兵”(LightDragoon),作为轻骑兵的一种。而在俄,奥,普等国,龙骑兵都被认为是轻骑兵。法国就更难说清楚,手头的几本书有的认为法国龙骑兵是重骑兵,有的认为是轻骑兵。但是,比较权威的几个作者认为法军的龙骑兵是单独的一类。我也比较倾向于这种说法。毫不夸张地说,龙骑兵就是法军中的“多用途兵种”。除了轻、重骑兵惯常的追击、侦察、掩护交通线、冲击敌阵等任务以外,拿破仑复古地利用龙骑兵下马作战。这就综合了骑兵的机动力和步兵的火力,颇有点“摩托化步兵”的味道。更为夸张的是,1805年法军竟然编组了若干“徒步龙骑兵”(FootDragoon)团,目的是渡海登陆英国后利用英国的马匹!各国龙骑兵的使用方法不尽相同,装束也有差别。法、奥、俄等国的大部分龙骑兵都装备头盔,盔顶或为鬃毛或为冠。英国龙骑兵或配备头盔或配熊皮帽,轻龙骑兵为普通筒式军帽。普鲁士和一些小国的龙骑兵则配备普通军帽。
法国龙骑兵
ghost-ss兄提供的奥军龙骑兵图
英军龙骑兵:红色制服为龙骑兵,蓝制服为轻龙骑兵
ghost-ss兄提供的俄军龙骑兵图
普鲁士龙骑兵
轻骑兵:
对人员马匹的要求相对低一些。比如,奥军中的匈牙利骠骑兵要求骑手身高1.68米以上,马高1.48米左右。轻骑兵由于没有厚重的护甲,加之骑手较轻,机动力要高于重骑兵。因此,除了战场任务以外,轻骑兵更多地从事侦察、追击、掩护交通线等任务。轻骑兵主要包括:骠骑兵;猎骑兵;枪骑兵和哥萨克。
骠骑兵:是当时欧洲各国骑兵共有的一个轻骑兵类型。Hussar这个词源于拉丁文cursarius,意为入侵者或袭击者(Raider),尤指巴尔干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盗。后来被匈牙利的马札尔人(Magyar)借用来称呼轻骑兵。骠骑兵以服饰华丽著称,他们喜欢通过让人眼花缭乱的制服颜色、编织方法、花纹、头饰、花边等等方式区别于其他骑兵。明显的标志是左肩垂下的斗篷式短外衣,这种服饰源自马札尔地区的突厥部落。另外由于骠骑兵的服饰紧身,没有口袋,存放贴身物品的储物袋就成了骠骑兵的另一特征。储物袋系于武装带上,自然下垂,通常配有各种装饰图案。华丽的外表加上骑兵原本不羁的游侠作风使得骠骑兵在私生活上往往风流成性,不拘小节。
法国骠骑兵请大家参看题图
下图:英军骠骑兵注意看其斗篷式短外衣
ghost-ss兄提供的奥军骠骑兵图注意斗篷不见了这是因为穿在身上了大家应该很容易发现领子和袖口都是毛边的啦
普鲁士骠骑兵更明显了马上的人穿着马下的人披着
下图:汉诺威骠骑兵
猎骑兵:又是法国独有。1779年,法军中第一次有了猎骑兵的建制。拿破仑时期,猎骑兵成为法军轻骑兵的主力。相比骠骑兵,猎骑兵的服饰较为简单,价格便宜,所以也就利于扩编和补充。即便如此,到1815年法国猎骑兵仍有至少18种军帽在不同的骑兵团中使用。值得一提的是,一套近卫猎骑兵的上校军装是拿破仑最为钟爱的服饰之一。
下图:法军猎骑兵
枪骑兵:一度被法军认为是过时的骑兵类型。英国也一直没有枪骑兵的建制。而奥军1792年时保有6个团的枪骑兵,1805年时仍有3个团。普、俄两国在整个拿破仑时代也都一直有枪骑兵存在。上述三个国家称枪骑兵为Uhlan,而非Lancer。拿破仑在1807年波兰战役期间被波兰枪骑兵的战斗力所吸引,遂招募4个中队的波兰自愿人员编入近卫骑兵。1809年改编为近卫军波兰枪骑兵团(近卫第一枪骑兵团)。1810年又组建近卫军荷兰枪骑兵团(DutchLancer:近卫第二枪骑兵团)。因为其制服上衣颜色纯红,又名“红色枪骑兵”(RedLancer)。1811年,因枪骑兵的表现出色,又进一步将6个团的龙骑兵转型为枪骑兵。关于枪骑兵的作用也一直存在争议。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抗步兵方阵。法军枪骑兵所用长矛长2.7米,长于任何上刺刀的步枪,因此如果不被子弹击中,枪骑兵能够先攻击到方阵内的步兵。缺点是:枪骑兵不适于树林等复杂地形上的侦察、警戒任务,失去了部分轻骑兵应有的功能。而且,枪骑兵需要进行更多的训练。由于与对方骑兵近战时长矛过于笨拙,枪骑兵须换用马刀,所以除了掌握长矛的使用技巧,枪骑兵还要熟练使用马刀。曾有回忆录记载枪骑兵要进行55种不同的训练项目,22种对付骑兵,18种对付步兵,还有15种基本训练!
法军的波兰枪骑兵,请大家参看题图
下图:法军龙骑兵改编的枪骑兵
普鲁士枪骑兵
奥军枪骑兵(只有黑白的了大家将就一下吧)
哥萨克:俄国独有。类似枪骑兵,主要武器也是长矛。但被俄国视为非正规部队(IrregularLightCavalry)。哥萨克的具体情况我了解不多,记得古代区有过这方面的帖子大家参看吧!
下图:ghost-ss兄提供的哥萨克
下图:是一张比较有趣的图。图中为哥萨克对抗法军枪骑兵,可是两个人的长矛全都丢弃了,短兵相接长矛变得毫无用处。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各国骑兵的组成情况。由于各国骑兵编制一直在变化,在这里我只考察某一时间段的大概情况,主要是让大家对各类骑兵的比率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并不求全。骑兵“中队”(Squadron,不知直译是否恰当?)是拿破仑时期各国骑兵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步兵的“营”。中队通常下设两个连,每连约有72~120人。法军骑兵团通常由3、4个中队组成,个别龙骑兵或轻骑兵团会有5个甚至8个中队。理论上,法国重骑兵团大概有官兵800~960人,龙骑兵和轻骑兵团约为1000~1200人。但是实际上,很少有部队达到这个上限。在滑铁卢,法军骑兵团平均只有400多人!通常两个法军骑兵团组成一个骑兵旅,旅上面为骑兵师,进而组成骑兵军。除了独立的骑兵军,各步兵军会配有一个师(或旅)的龙骑兵或轻骑兵。拿破仑骑兵的鼎盛时期(1809~1812年)共有:14个团的胸甲骑兵;两个团的火枪骑兵;30个团的龙骑兵(后有6个转为枪骑兵);13个团的骠骑兵;30个团的猎骑兵;9个团的枪骑兵。英军骑兵团通常由三个中队组成,每团人数在450人左右。三个团组成一个骑兵旅,有的骑兵旅归属于某个骑兵师,有的作为独立单位,自由配备,临时编组。英军骑兵规模较小只有20个团,其中有7个团的重骑兵和13团的轻骑兵,通常与几个小盟国的骑兵混编。奥军骑兵团的编制较大,通常有6到8个中队,每中队130~150人。奥军胸甲骑兵和龙骑兵团基本保持在1000人左右,骠骑兵和枪骑兵团有1300到1500人,所以尽管骑兵团数量较少,奥军的骑兵规模并不小。1805年,奥军共有8个团的胸甲骑兵;6个团的龙骑兵;6个团的Chevauxleger(奥军特有,但实际上与龙骑兵并无明显区别);12个团的骠骑兵;3个团的枪骑兵,加上匈牙利骠骑兵,总人数达5万8千人。普军骑兵团由2到4个中队组成,每个中队100到150人。1813年普军有正规骑兵36个团,其中4个团的近卫骑兵;4个团的胸甲骑兵;8个团的龙骑兵;12个团的骠骑兵;8个团的枪骑兵,共12800人。除此之外,普军还有18000人的非正规轻骑兵(Landwehr)。手头没有俄军骑兵编制的细节,只知道1812年俄军共有:6个团的近卫骑兵;8个团的胸甲骑兵;36个团的龙骑兵;11个团的骠骑兵,5个团的枪骑兵。此外还有近3万人的哥萨克。
关于胸甲骑兵,我不认为是拿破仑迷恋“帝制”而建立的。因为在拿破仑当权以前,也就是法国革命期间,法军一直都有胸甲骑兵的建制,而且从团的数量上与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相仿,拿破仑并未对其进行大规模扩编。而且我手头有图片可以证明革命期间的胸甲骑兵也装备胸甲,所以法国胸甲骑兵与拿破仑称帝没有必然联系!
我在文中已经提到,关于胸甲的必要性一直存在争议。我想这就与坦克的情况类似,装甲厚一些总不是坏事,只要发动机够强劲,不影响机动性就行。再有,胸甲和强壮的马匹都要更多的经费来维持,所以也就依国家的财力而定。英军在滑铁卢以后还组建胸甲骑兵部队,估计是法军的胸甲骑兵给惠灵顿留下了深刻印象。另外,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胸甲骑兵确实很气派。好多关于拿破仑的油画作品里都能看到胸甲骑兵的影子,大家可以留心观察一下。刚巧这次出去旅游,拍到一张英国胸甲骑兵的胸甲,放上来给大家看看。博物馆不许照相,这张是偷拍,所以效果不是很好!
(二)骑兵的装备和战术
拿破仑时代,冷兵器(直剑、马刀和长矛)是骑兵的主要武器。各国的重骑兵装备的直剑长约1米,或两面开刃或单面开刃。龙骑兵的情况又相对复杂一些,法国龙骑兵有些团装备直剑,有些团装备的虽说也是直剑不过剑身略有弯曲(没有马刀弯曲的程度大)。其他国家的龙骑兵也是有的装备直剑,有的装备马刀。轻骑兵则一概装备弯曲的马刀。无论是直剑还是马刀基本使用动作包括:刺和劈砍两种。枪骑兵使用的长矛前面已经介绍过,法军骑兵所用长矛长2.7米,普、奥等国的枪骑兵长矛更长一些,约为3.7米左右。
下面三幅图依次是:法军胸甲骑兵的直剑,法军龙骑兵的直剑,法军轻骑兵的马刀
除了冷兵器,当时各国骑兵基本也都配有火器。一个骑兵装备的火器通常包括:一支短款燧发枪,一到两支手枪。短款燧发枪基本是各国步兵燧发枪的改进版,根据骑兵种类的不同,长度和个别细节略有调整。由于种类较多,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骑兵冲锋时候基本处在高速奔跑状态,根本无法正常瞄准开火。即使开火,也只能发射一发而已,没有时间再装填。所以,短款燧发枪对于冲锋的骑兵无疑是一个累赘。有时骑兵嫌火枪碍事,干脆在冲锋前将其丢弃。尽管事后要为丢掉火枪而受到经济处罚,骑兵仍认为这是值得的。手枪在短兵相接时能起到一点作用,但一支手枪也只能打一发而已。(参看:上一部分最后图中的哥萨克)骑兵防御或者下马作战时,火枪还是很必要的武器。这时,骑兵基本上已经等同于步兵了。
下图:法军IX年款和XIII年款手枪
骑兵的战术队形相对简单,没有步兵那么多的变化。冲锋时,两列横队的形式基本为当时各国所接受(匈牙利骠骑兵好像是3列横队,不过拿破仑时代后期也改为两列横队)。前面提到过骑兵的基本单位是中队,下图便是一个法军胸甲骑兵中队的两列横队示意图。这个中队只有一个连长,正常情况下,另一个连长应该在左面那个中尉左侧7、8米处。
不过,战场上一个中队的一、两百人有时无法形成足够的冲击力。所以,骑兵通常以团为单位发动冲锋。这时,团里各中队一字排开,形成更大规模的两列横队。有时依照敌方情况,会发动整旅,甚至整师的骑兵冲锋,场面巍为壮观。行军或待机时,需要缩小正面。中队里的每个连都会改为四排甚至更多排的小纵队,前后依次排开,形成队形较长的纵队。
下图:法军猎骑兵行进中(个人比较喜欢这幅图,虽然是黑白的,但是画的很有意境,给人一种舍我其谁的感觉。)
骑兵冲锋的全过程是呈加速度进行的。在距敌方200到300码(1码约为0.914米,下同)的距离上,指挥官会命令:“准备冲锋!剑出鞘!小步前进!”(Preparetocharge!Drawsaber!Atthetrot–March!)。距敌150码时,命令“快步前进!”(Gallop!)。50码时,命令“冲锋!”(Charge!)。此时,所有号手吹冲锋号,骑手将自己的马匹驱至最高速度。前排骑手将剑尖向前作刺杀状,后排骑手保持高举状态。加速度冲锋使得骑兵在接敌之前保持了队形的相对完整,给敌方阵线造成瞬间的最大冲力。如此冲锋是针对阵容齐整的敌方步兵或骑兵进行的。当对方阵脚不稳或溃散时,骑兵的速度就更为重要。此时,便可以放开了冲锋。
下图:法军胸甲骑兵的号手(看阵势应该是全团的号手集中了,不过吹的肯定不是冲锋号,因为冲锋时号手要随队行动,不可能处于静止状态)
对于步兵方阵,一次冲锋基本难以奏效。所以,在骑兵充足时,会采用多个波次的方法。一个骑兵旅的两个团前后间隔一定距离,先后发动冲锋。第一波吸引敌方火力,并造成一定的混乱,随即穿过敌方方阵间的空隙改变方向返回。此时,敌方步兵消耗了弹药正在装填,方阵上出现的个别“弱点”也没有恢复,拍马赶到的第二波骑兵往往能够形成突破。不过,这需要两波骑兵密切的配合。而且,在坚定、训练有素的步兵面前多波次冲锋也不太容易达到预期效果。所以说,大多数情况下突破步兵方阵都绝非易事。
骑兵对骑兵往往会形成混战的局面。两方骑兵相遇,交错穿入对方队列,放慢速度后与就近的敌方骑兵短兵相接。这时,骑手对马匹的控制;马刀的使用技巧决定了近战的胜负。统计显示,真正面对面的骑兵近战伤亡并是决定性的。反倒是一方不支溃退时,会被背后的追兵尽情砍杀。所以,骑兵旅或者骑兵师通常会保有一定的兵力,一旦己方骑兵被迫后撤,用来掩护撤退。
骑兵对炮兵的冲击时,在较平坦开阔的地带会尽量散开队形,减少“葡萄弹”的杀伤。在较崎岖地带,骑兵应尽量发挥机动力强的长处,利用地形,以一部正面吸引,其余侧后包抄。攻入炮兵阵地后,将炮手悉数砍杀,尽量保留炮车的驭手,利用其将缴获火炮运至己方。如果遇敌方优势骑兵反击,则破坏装填用具,掀翻火炮,后撤。
关于轻骑兵的战场侦察和掩护交通线的任务,并没有太突出的地方可写。这里只想举一个拿破仑对龙骑兵使用的实例,让大家看看“多面手”的情况。乌尔姆战役之后,奥皇退出维也纳向北与俄皇亚历山大汇合,法军尾随追击。在此期间,一个师的龙骑兵被派往西北方向的Pilsen侦察;一个师协同达武的第三军留在维也纳维持秩序保障交通线;一个师在维也纳东南监视波西米亚方向;一个师在确保Augurg的补给基地安全后,正星夜赶往维也纳。其余的龙骑兵师配合两个师的胸甲骑兵构成一股足够强大的打击力量,对联军后卫部队不断施加压力,使其不得安生。
正文 战役参考,古斯塔夫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10-15 9:37:48 本章字数:16624
布雷顿福德会战·吕岑会战
--------------------------------------------------------------------------------
古斯塔夫(1611-1632年)在日尔曼境内进行的两次巨大会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于战术和领导能力的改进方面,这对战争艺术的发展具有广泛的影响。所以在检讨其后果前,首先应分析此前陆战方面的发展,接着再分析古斯塔夫的战争艺术,最后才考虑他带来的战术变化。
虽然自从百年战争后半期就已不缺乏军事上的新发明,甚至于像达芬奇(1452-1517年)这种人已经开始设想潜水艇、坦克和飞机等问题了。可是在火炮尚未广泛使用之前的主要战术问题倒不是如何在野战中击败敌人,而主要是如何把敌人从要塞中赶出来。直到十五世纪后半叶,当要塞问题已经被解决之后,如何在战场上有效利用火力的问题才开始出现。(注:下列时间可以说明武器的发展趋势:手榴弹,1382年;发烟弹,1450年;计时火柴,1410年;盒装弹丸,1410年;粒状火药,1429年;火弹,1400-1450年;燧发器,1450年;青铜爆炸弹,1466年,炸弹,1470年;炮车,(约)1470年;手枪,1483年;燃烧弹,1487年;来福线,1520年;西班牙式火枪,1521年;改良型手榴弹,1536年;左轮式手枪,1543年;纸弹壳,1560年;一种榴霰弹,1573年;热弹,1575年;一般炮弹,1588年,火药与弹丸合装的弹壳,1590年;来福线手枪约1592年;冲击式引信1596年。)
1512年在拉文纳的血战中,加斯顿击败了神圣同盟的军队,炮兵在这一战中开始担负决定性任务。但是直到有了改良型的西班牙燧发枪后----1521年在帕尔马围城战中首次使用----步枪手才开始显示出价值。这种新兵器长六英尺,重十五磅,从一个楔形的架子上发射。它的战术性使用是由佩斯卡拉侯爵迅速发展成功的。1522年在比科卡之战中,他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表演,证明火枪兵在开阔地中也有独立战斗的价值,这也是第一次使长矛兵变成了辅助部队。第二年,在帕非亚之战中,用不断的射击和运动,佩斯卡拉的火枪兵为赢得了那个时代最具决定性的会战;这次会战也为近代步兵战术奠定了基础。直到刺刀发明前火枪和长矛始终是主要兵器。在这些方面,西班牙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主要是因为自从格拉纳达被征服之后,他们征召了许多老兵,建立了一支职业化军队。通常这种战斗单位有两三千名步兵,其中三分之一为火枪兵,三分之二为长矛兵。有些部队以皇室的王子为荣誉指挥官,是近代“步兵”名词的由来。在十六世纪,这些重步兵通常组成长方形的队形,有三十列纵深,火枪手则构成方阵,位于他们角上。但是到了十七世纪,由于炮兵的进步,他们的纵深又常常减为十列。
因为逐渐倚赖长矛来保护火枪兵,所以骑兵冲锋的机会遂大受限制,于是西班牙的骑兵训练又改以新发明的轮式手枪为重点,而不再注重刀剑和长枪的使用。他们穿着重甲以抵御火枪的火力,组成纵深的中队,一列又一列骑马冲到敌方长矛兵身边发射手枪之后,再旋转退入后方重新装弹。
这些步兵通常集中在中央位置,野战炮兵列在他们前面,更前面有散兵线掩护。骑兵则位于后方或两翼。在会战时,总是使用平行战斗队形,所以要寻找开阔地,尽可能背向日光和风向。通常很少进行追击,因为西班牙军的辎重纵队都非常笨重,并携有许多非战斗人员和妇女。总而言之,西班牙人的战术迟缓但井井有条,不过也非常笨拙,可是对于一个训练不佳的对手而言,却几乎是一种无敌的力量。
在这个时期,其他多数国家的陆军大部分还是倚赖佣兵作战。在平时,他们的领袖都是些职业军人,只保留极少数专门人员供召募和训练之用,这也是他们的核心。一旦当他们接受了一次战争合约之后,一般兵员都是临时召募,对种族和宗教的界限都概不过问。瑞士和意大利北部为主要兵源供应地。这些人只要对他们的直接长官宣誓效忠就行了,当他们被俘或是合约期满之后,常常也会换到敌对一方去服务。在冬天,这些佣兵通常被解散,到第二年春季再行召募,以准备进行夏季战役。如与训练和装备都优良的西班牙军队相比较,通常只能算是乌合之众。
火器对政治的影响也是同等重要。正如切凡特斯所说:“一双卑贱懦怯的手可以夺取最英勇绅士的生命,”它们不仅使战争变得普遍化了,而且也使权力集中在王室手中。任何个人都没有这样大的财力来购买火炮和装备火枪兵,所以只有国家才能担负得起。进一步说,由于政府拥有如此巨大的权力,所以王室的地位逐渐上升到教廷之上,战争变成了政治的工具而不再是道义的考验。在十七世纪,我们可以看到常备陆军制度的兴起、军备竞赛的发展和权力平衡的政策。军事服役不再是某一个阶级的专利,而成为一种全民性的职业。陆军虽尚未大众化,但战斗却已经大众化,这种发展实为这个时代的特色,三十年战争所表现出来也就是这一点。
因为欧洲各国都已经普遍仿效西班牙的军事制度,所以古斯塔夫所要对付的也就是这种西班牙式陆军。古斯塔夫为瑞典国王查理士九世(1604-1611年)的长子,1594年12月19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他的祖父是伟大的古斯塔夫一世,也是瓦萨王朝的创立者,他是一个有商业气息的人,喜欢中等阶级而反对贵族,所以把新教引入了瑞典。1611年,古斯塔夫·阿道尔夫斯承继了他的父亲为瑞典国王。同一年在与丹麦人的战争中,他第一次尝到了战争滋味。正如亚历山大大帝一样,他的军事生涯是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正如许多作者所指出的那样,他与这位伟大的马其顿人之间有许多方面都很相似。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成为法兰西人的先驱,这正好比亚历山大对于罗马人一样。此外他们的性格也大致相同。道普在他的《古斯塔夫传》上说:除了亚历山大大帝以外,很少有其他名将像古斯塔夫这样热爱会战。因为他自己是那样不怕死,所以他的军队自然奋勇战斗。虽然他对小事很含蓄,不过对于大事他却会动感情。他是一个优良的骑师和体育家,具有卓越的幻想力,精力旺盛,爱好冒险,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虽然很易激怒,但却不念旧恶。他说:“我对人民的过错可以宽恕;但是他们对我的疾言厉色也应该不介意。”他对朋友忠实,对敌人慈悲,是一个具有高尚信仰的人,从不因为便利而牺牲他的主义。他很善于选择他的部下,他也同样善于选择所崇拜的英雄,其中纳沙的莫里西欧是他最崇拜的。他不仅向敌人学习,而且也是一个历史学家。
他精通各国语言,除了本国语言以外,他还懂得拉丁、希腊、日尔曼、荷兰、意大利、波兰和俄罗斯文。在宗教方面,他是一个坚定的新教徒;在政治方面,他热爱他的祖国,以统治波罗的海地区为主要政策。就军事才能而言,古斯塔夫要算古今以来少数名将中的杰出者。拿破仑曾经说过:古斯塔夫可以与亚历山大、汉尼拔和凯撒等人相提并论。他的伟大在于其观念的新奇和执行时的勇敢。从十七岁起,他就经常具有战争的经验,而且经常在学习,发明,改进,并且敢作敢为。对他而言,在战争中为什么能有如此惊人的成就,原因就在于一般人都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他对战争艺术的最大贡献,就是在近代史上,他首先认识到机动是以纪律为基础的,而纪律的基础又是有效率的行政和领导能力。他的多数军官都是青年人,他不欢喜六十岁以上的将领,并且强迫他们照顾他们的部下。金德里在《三十年战争史》中曾经说过:“他不仅使他部下衣食无缺,而且还让他们穿有皮毛的大衣以御严寒;随时备有帐棚以保护他们不受恶劣天气困扰和获得最合乎人道的生活。在军营生活中严禁酗酒、赌博和说下流话。他也不准有放浪的妇女,他坚持所有的随营妇女都必须与士兵具有婚姻关系。”此外,自古以来,他也是第一位把战术基础放在兵器威力之上而不放在人力之上的将军。以他的统帅才能而论,切门尼兹对此有综合的评论:
“在领兵向敌人进攻,或是为了避免损失而退却、宿营时,以及用野战工事来增强他的营地方面,几乎没有一个人可以与古斯塔夫相比拟。他的筑城、攻击和防御战术可说是超人一等。他又善于猜测敌人的意图,并在战争中利用各种机会,那也是无人能及的。他对全局进行总览之后,马上就部署他的兵力,足以使所有机会都对他有利。他比其他将领高明的地方有三点:战术、组织和兵器。”
另外一个与他同时代的人也有下述评论:他一向都是以身作则,凡是他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决不让别人去冒险。他自奉极为节约和刻苦。对于部下能够推心置腹,知道专靠严刑峻罚不足以赢得信心和忠诚。虽然也有人在战术能力和战略远见方面可以与他相比,但是以军事组织家的身份而论,那么也许除了马其顿的菲力普以外,再没有另一个军人可以赶得上他。他的军事改革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所以也等于创立了一个近代战争的新纪元。他不仅改组了每一个兵种,合并他们的战术,而且他更建立了一整套的国内经济体系和有效的补给制度。他认识到他这个时代的军事方法已经落伍了,因为各国陆军都抄袭西班牙的制度而毫无变化,所以到三十年战争开始时,各国陆军都已变得笨拙不堪。
古斯塔夫在审视了现有军事组织之后,就明白地认识到最具优势的兵器还是火枪。所以他在改组时,减少了长矛兵的数量,将他们的长矛从十六英尺削短到十一英尺,也减轻他们的装甲,并把他们与火枪兵混合在一起以编成一个连,每个连除军官以外,共有72个火枪兵和54个长矛兵。
在布阵时,长矛兵居中央,构成六列纵深的横队,四连为一营,八连为一团,两个到四个团为一旅,在每个单位中,都是左右翼为火枪兵,而中央为长矛兵,他减轻火枪的重量,以便可以不用支架。他又逐渐的以齿轮来代替燧发器,也采用纸弹壳,并用弹带来加以携带。
他使用了两种类型的骑兵,一种为轻骑兵,另一种为龙骑兵;前者只有部分装甲,而后者为骑马步兵。前者在中队组织中,所用的是三列纵深,而不是旧有的十列,所受的训练为用袭步冲锋,而不是用跑步,只有在混战中才使用他们的手枪。他们以横队前进,或前后鱼贯,或成棋盘格状,最后一线则为预备队。虽然古斯塔夫照平常惯例,也是把他的骑兵放在步兵的两翼,但他也常把骑兵摆在每一条步兵横线的后面,并且时常把火枪兵与他们混编在一起。一般说来,都是在炮兵轰击的浓烟掩护之下,骑兵向前冲锋,当他们把敌人的散兵线驱退之后,他们就退回好让步兵前进,接着,在另一阵轰击之下,他们再度冲锋,这一次的目标是敌人的两翼,把他们向中间赶以造成混乱,因为维持一条有秩序而完整的正面实为成功的要素。
虽然,他的骑兵和步兵都很优秀,可是会战的基础却是炮兵的威力。(注:他的骑兵和炮兵主要为瑞典人组成。至于步兵则以瑞典人为核心,其余则为苏格兰人、日尔曼人和其他为发财而当兵的人。)如果说穆罕默德二世是第一个伟大的攻城炮兵专家,那么古斯塔夫就可以算是第一个伟大的野战炮兵专家。为了使火炮能获得机动性,他缩短了炮身,减轻了炮架,并也减少了口径的种类,他一共采用了三种主要类型的火炮----攻城炮、野战炮和团属炮。前两者的弹重可分为24磅、12磅和6磅三种。攻城炮有60、30和15CWT三种(注:CWT在英国相当于112磅)。野战炮重量则有27、18和12CWT三种。所谓团属火炮是一种轻型火炮,弹重4磅,每团两门,有一定数量的弹药用木盒装着,使他们在一个火枪兵发射六发枪弹的时间中,他们恰好可以发射八发炮弹,通常野战炮和团属炮都使用葡萄弹和榴霰弹,而攻城炮则用大弹丸。
在补给方面,古斯塔夫所用的是有良好设备和防御的仓库,每个仓库都有正规管理人员。他减少了行李车辆的数量,一个骑兵中队只有10辆,一个步兵连只准有8辆。晋升以资历为依据,刑罚都能合乎人道,不准拷打。他的参谋长是内法森将军,炮兵司令是托斯特森,是一个卓越的军人,在1630年还只有三十岁。
当华伦斯坦沿着波罗的海海岸前进时,古斯塔夫投入了战争。他对这个战争的本质有明白的了解,因为此时他写信给他的首相阿谢罗森·阿斯提拉说:“欧洲的一切战争都会融合起来变成一个单独的战争。”
四年以前(1624年),英王詹姆士一世和法王路易十三都曾向他试探,但是因为他的条件太苛刻,要求先付军费,并占领两个港口(分别在波罗的海和北海方面),所以这两位国王觉得他难惹,就转与丹麦人商洽。1625年3月27日,查理一世继承英国王位,同意支援这个战争。因为华伦斯坦已经占领梅克伦堡和包围斯塔尔沙德时,古斯塔夫认识到哈布斯堡王室的野心是要控制波罗的海和海峡。所以当他与波兰之间休战之后,就曾于1629年9月1日写信给他的首相说:
“如果我们在瑞典境内等待敌人,就可能丧失一切而一败涂地。如果能侥幸在日尔曼境内一战成功,那么就有利无害了。所以我们必须在国外作战。瑞典境内决不容敌军出现。”
基于这个原因,他才派军往斯塔尔森德,以便在波美拉尼亚海岸可以安全登陆。法国也正处在困境之中。当1628年10月法国的内乱平定之后,黎塞留马上派了一个大使去寻求古斯塔夫的援助。他的计划是想利用古斯塔夫来作为法国人的工具。他希望这个战争不是在日尔曼境内进行,而应发展到哈布斯堡皇帝的国土中去,就是前进到奥德河上,并深入西里西亚、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奥地利亚。同时由法、英、荷三国在财政上补助瑞典。可是瑞典国王却不愿做法国的工具。他现在已经摆脱了波兰战争的束缚,他知道由于统治手段的暴虐,华伦斯坦的身份已经跌价了;而“归还敕令”也使所有新教君主都感到害怕。所以他单独加速准备战争。1630年7月6日,他率领13,000人在乌斯道岛登陆,以后又获得增援达到四万人。从乌斯道他前进到了斯特丁,强迫波美拉尼亚公爵波吉斯拉夫向他投降。于是再进入梅克伦堡,使其被废的公爵复位,在八月初,他命令法尔根堡上校率领一支兵力去协助防守该地。
当他在波美拉尼亚站稳脚跟之后,古斯塔夫就面临一个艰巨的工作。比起他的敌人,他的资源真是微不足道,而且也没有一个强大的同盟国欢迎他。(注:在1630年,瑞典和芬兰的总人口约为一百五十万人;而日尔曼帝国的总人口则约有一千七百万。)萨克森的约翰·乔治不仅始终保持中立,而且还是他的秘密敌人,因为他担心日尔曼的团结,并认为古斯塔夫是一个外来的征服者。勃兰登堡选帝侯也不支持他。如果斐迪南此时能撤消“归还敕令”,那么这两位君主都可以争取过来,从而使古斯塔夫的任务变得不可能。此外,丹麦虽守中立但含有敌意,法国态度动摇,荷兰表示嫉妒,英国也不可靠,而波兰则苦不堪言。这种情况是我们应该记住的,因为以后两军的战略都是从这里发展出来。这又受到三个因素支配。
一、应该认清为什么日尔曼会分裂成为许多个数小国,原因之一就是在莱茵河以东,本来就缺乏罗马时代的传统。
二、因为古斯塔夫的主要基地为瑞典,所以在他往内陆推进之前,必须先获得波罗的海沿岸的控制权,这样才能巩固他在波美拉尼亚的前进基地和海上交通线。
三、主要的天主教强国都位于莱茵河以西和多瑙河以南,都是古罗马的旧领土。使西班牙和奥地利能够携手的交通线是莱茵河中段。不过在另一方面,奥德河、易伯河、威塞尔河又都流过新教的地区入海,而这个波罗的海也为新教势力所包围。
古斯塔夫对这些事实都有充分认识,但是必须在巩固基地之后他才能向南行动。现在冬天已到,虽然这些选帝侯还是畏首畏尾,可是法国人却已经与瑞典人签订了一个条约。1631年1月23日,这个《巴瓦尔德条约》签字了,根据它古斯塔夫提供步兵三万人,骑兵六千人。而法国人则一次付给一万二千“塔伦”(日尔曼银币),以后五年中每年再付给四十万“塔伦”。古斯塔夫也保证给与天主教徒以信仰自由和不蹂躏马克西米利安的土地。
1631年春季战役开始时,提内首先攻击新勃兰登堡,而他的将领帕本海姆伯爵则包围马德堡。为了牵制前者,古斯塔夫进到奥德河上的法兰克福,于4日13日将其占领,但是提内却很狡猾,并不尾随他前进,而是直接向马德堡前进,并与帕本海姆会合。
法兰克福被占领之后,古斯塔夫的唯一念头就是援救马德堡,但他在未获同意之前却不能通过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的领土,否则这两个选帝侯的兵力又可打击他的背面,费了许多口舌他才获得了乔治·威廉的同意,可是占领库斯特恩以后又浪费了三个星期时间,才获得了进入斯潘道的许可。此时,萨克森的约翰·乔治却坚持不动,因为他拥有四万人的强大兵力,所以古斯塔夫被迫让马德堡听天由命。
提内率领二万五千人到达了马德堡,与帕本海姆一同围攻该城。5月21日该城陷落,在洗劫和焚烧之后,全城三万居民都葬身烈焰之中。(注:该城被毁并非故意,因为提内本来很希望利用该城来支援他的部队。)这个暴行使所有新教徒大为震惊,于是古斯塔夫也用恐怖来对抗恐怖。他前进到柏林,在他的火炮威胁下,勃兰登堡的乔治·威廉取消了中立。与希斯-卡塞尔的威廉和萨克斯-魏玛的伯恩哈德会师之后,古斯塔夫暂时据守魏尔本,并击退了提内的进攻。这一战却对古斯塔夫颇有益处。因为各面都已被切断,军队有饥饿之虞,提内就率领四万人侵入萨克森,向莱比锡提出警告。要求该城投降,否则就以马德堡为例。
于是,约翰·乔治立即放弃中立,并与古斯塔夫缔结同盟。这两支联军于9月15日,在莫尔德河上的杜本相遇。他们的总兵力共约有47,000人,第二天他们向莱比锡进发,准备向敌人挑战。因为杜本在莱比锡北方,相隔只有三十五英里,所以提内想撤退已经没有可能,而且他的部队在经过几个月的饥饿之后,现在突然进入这个富饶地区,已经完全丧失了控制,所以他的最好对策是坚守莱比锡城,准备接受围攻,以等候援兵到达。但是帕本海姆却认为他已是老朽无能,所以怀有不同想法。9月16日,他出发搜索敌情,乘机强迫提内出战。他派了一个使者向提内报告说:他已经看到敌人正从杜本向南移动,他现在已不可能撤退,否则即将遭受极大危险,并要求提内立即支援他。这样他就一手制造了决定命运的布雷顿福德会战。
提内率部出了莱比锡城,占领了一个在该城北面约五英里远的阵地,在左方有一个小高地,上面即为布雷顿福德村,而右面是斯顿堡村。这个地方是古战场,号称“上帝的田园”。依照一本古代的地理记载,这是一个非常优美的平原,布满美丽的森林和许多果园。
提内是一位老将,出生于1559年,是一个谨慎合理的军人。詹姆士·格兰特对他有下述形容:“他身材短小,样子瘦弱难看,两颊低陷,鼻子尖长,眼睛锐利深黑。长着长须。”他对西班牙战术深有研究。他的战斗队形为由一线或两线的步兵所组成。一共为17个步兵大方阵,每个人数为1,500人到2,000人,两翼则为骑兵所组成的密集纵队。他的全军可能有四万人,其中四分之一为骑兵。他自己指挥步兵,左翼的骑兵由帕本海姆指挥,右翼骑兵则由福斯登伯格和依索拉尼指挥。他一共只有二十六门炮,重炮位置在中央与右翼之间的正前方,轻炮则在正中央的前面。门罗说他在地形、风向和日光三个方面都占有优势。
9月16日,古斯塔夫从北面而来,在距敌军一英里远的位置宿营。夜间,他在他的旅行车中通霄与约翰·赫普伯格爵士、霍恩元帅、巴勒尔元帅和特腓尔将军会商,他们都全副武装。
第二天拂晓,瑞典军营中开始吹号上马。整个平原均为浓雾遮掩,瑞典人从雾中可以看见一线红色的火光,那就是提内的阵地。在祈祷之后,古斯塔夫展开了他的部队,采取与敌人平行的战斗队形。但是他并未采用旧式西班牙方阵,而是把步兵分成旅和半旅,这样使火枪兵可以得到长矛兵掩护,而且又可以从他们之间鱼贯而出,发射排枪之后再退回原地。所以不再是一个不动的正方形堡垒,而变成了一个小型的活动要塞,彼此间可以互相支援。中央和右翼都由瑞典军担负,而萨克森军则负责左翼。关于后者的阵容已不可考。至于瑞典军则是这样的:在中央部分,第一线为四个步兵旅,支援他们的为一个骑兵团和门罗与拉姆塞的两个步兵旅。第二线为三个步兵旅,包括着赫普伯格的苏格兰兵在内,支援他们的为一个骑兵团;以上全部兵力由特腓尔和哈尔指挥。在中央的后方还有两个骑兵团充任预备队。在右翼方面,由巴勒尔指挥,第一线由六个骑兵团所组成,中间夹着火枪兵,另有一个骑兵团供支援用。第二线为四个步兵团。在左翼方面,由霍恩指挥,第一线为三个骑兵团,夹着火枪兵,第二线为两个骑兵团。团属的火炮都分别位置在各旅团的前面。而重炮兵则集中在中央的正前方,由托斯特森指挥。在霍恩元帅的左面即为萨克森军。全军可能为47,000人,军帽上都系着绿带,而帝国军则系。瑞典人的口号是“上帝保佑我们”,而敌军的则为“圣玛利亚”。
门罗的记载上说:古斯塔夫亲自指示每一个高级将领,告诉他们应该如何行动。会战开始了,敌军首先开炮,瑞典军也立即还击。这样炮声轰轰打了两个半小时之久。瑞典的步骑兵始终屹立不动,像墙壁一样。但是火炮已经在行列中造成了许多的缺口。
瑞典的火炮数量较多,发弹数量要比帝国军多三倍。这使敌人感到极大痛苦,帕本海姆却是一个有勇无谋的战将,现在感觉到他们实在挡不住这样强大的火力,于是不等命令就率领五千名骑兵向瑞典军右翼冲锋。这是一个愚蠢的行为,提内心里十分明白,不禁怒吼道:“他们使我的名誉和光荣都付诸流水了!”这不仅是一个大错,而且也造成了一个大败,因为骑兵的手枪绝对不是火枪的对手。瑞典军用火枪兵夹在骑兵当中,用火力扫射帝国骑兵的密集队形。帕本海姆一直冲锋达七次之多,都被逐退,在最后一次时,巴勒尔指挥他的预备队反攻,将敌军击溃,把他们逐出战场之外。(注:依照西班牙战术,骑兵冲锋时是用跑步和只使用手枪,等到敌军的行列混乱瓦解之后才使用刀剑。瑞典军的战术却恰好相反。骑兵在冲锋时用袭步和刀剑,在发生混战时才使用手枪。)
帝国军的右翼方面误以为帕本海姆的冲锋就是全面进攻的讯号,于是马上也向萨克森军冲锋。在第一次冲锋下,萨克森军就开始逃出战场,约翰·乔治拼命用马刺夹着他的马,向艾伦堡飞逃。这不仅可以抵销帕本海姆的错误,因为古斯塔夫的兵力现在突然被减去了三分之一以上,而且提内也是一个能力卓越的战术家,对这个机会马上就不放过。他看到瑞典军左翼现在已经完全丧失了掩护,而且受到了帝国军右翼兵力的威胁。于是他命令骑兵向右斜进,再向左旋转,以攻击敌军左翼。同时又命令福斯登伯格攻击敌军后方。
如果对方不是瑞典军,那么他的行动就可以产生决定性效果。但因为古斯塔夫部下的调动速度要比帝国军快两倍,所以提内就不能稳操胜算了。古斯塔夫立即命令霍恩元帅,也向左旋转他的兵力来应付提内的迂回,同时又从中央的第二线中,抽出了魏特森和赫普伯格的兵力,用来增援霍恩的左翼。
苏格兰部队以密集纵队前进。敌军首先屹立不动,准备迎击。但是瑞典军的炮兵火力要比敌人强过两倍。结果把敌军击散,于是长矛兵向前冲击,使敌军溃散。
正当左翼方面苦战之际,古斯塔夫抓住这个机会来作决定性一击。他自己骑马赶到右翼,命令巴勒尔的骑兵攻击提内的左翼。他自己就在四个骑兵团的前面,向尚有敌炮残留的山坡上冲锋。他扫过他们,打击在提内步兵横线的左端,并且用火炮痛击他们,同时,托斯特森也调转了预备队的炮兵,向密集的西班牙式方阵猛轰。
虽然接着还有一场困兽之斗,但是胜负却已成为定局。不久,帝国军完全丧失秩序,开始溃逃。他们死了7,000人,负伤和被俘3,000人,损失了全部火炮、九十面军旗和全部补给纵列。古斯塔夫的损失,包括萨克森军在内,尚未超出三千人,大部分都是敌方炮火所杀伤。
于是瑞典军的大部分开始宿营过夜,门罗说:“我们的营火烧的东西都是敌人的弹药车辆和遗留下来的长矛,因为我们没有足够人员来收拾它们。整个夜晚,我们那些勇敢的战友,萨克森人,一直在逃跑中,认为一切都已经完了。”但还是有五百名瑞典骑兵并未休息,由古斯塔夫亲自率领,向敌军残部实行追击。9月19日,在梅尔斯堡俘获了3,000人,直到9月21日在哈里才放弃了他的追击。
这次会战就这样结束了,它可算是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因为它不仅是新战术对旧战术的第一次大考验,也是近代史上第一次伟大的陆上会战,这也是机动与火力第一次战胜了数量和长矛的冲力;而且不管如何,它使天主教同盟本已复苏的力量又粉碎了,决定了日尔曼不再是一个受奥地利王室统治的天主教地区。所以加迪勒尔教授说这是“归还敕令的坟墓”和“日尔曼的纳西比”。或者如布莱斯教授所说,它使欧洲免受耶稣会的统治。
从1631年9月17日开始,直到他逝世之日为止,古斯塔夫已经变成了新教徒的英雄。日尔曼北部的人民都把他当作一个救主看待。他给与战争以精神和指导,若是没有这种精神和指导,则新教徒可能全部崩溃,而西方世界的历史也要改写了。加迪勒尔教授的评论似乎是很有远见的,他说:
“总结起来说,那些战术不过是他们用来保护的宗教和政治制度的一个军事表现而已。这个刚刚被击败的固体纵队,足以代表在耶稣会组织下人类生活的形式,个人会被群众所吞噬。提内过去曾经凭借纯粹的重力击败了许多强敌,但是现在却有一支新军兴起,证明除非能有个性的智慧来作为基础,否则秩序和服从也就脆弱无力了。这是一种主义的成功,而不仅限于战斗。在精神、政治、文学和科学等方面,也都莫不如此。”
在布雷顿福德会战获胜后,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古斯塔夫不接着进军维也纳,而使斐迪南屈服呢?”有些历史家认为他应该如此,而弗拉德更把他与坎纳会战后的汉尼拔相比。但是这个比较是不适当的,因为环境完全不相同。第一,通往维也纳的道路十分恶劣,它要通过厄兹格比格森林和波希米亚的残破地区,而且冬天也快要到了。第二,维也纳并不是一个统一国家的首都,而只是一个“影子”皇帝的驻地,所以它所具有的政治意义,比不上半岛战争(1808-1814年)中的马德里。第三,古斯塔夫已经距离他的基地数百英里,若再冒险前进,则后方一旦发生叛乱,结果将不堪设想。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的忠忱都不可靠,而巴伐利亚则威胁着他的侧翼。第四,当他最后决定前进到莱茵河上时,虽然因为把战争带入天主教地区会激怒黎塞留,但他自己却可以获得新教的巴拉亭为基地,并获得了日尔曼最富有的地区来供养他的军队。过去这些地区对于天主教同盟,曾经供给不少的人力和财力。第五,是最后一点但并非最不重要的,在占领了巴拉亭之后,他就可以切断西班牙与日德兰和意大利之间的连系。所以最后他决定向莱茵河前进,而萨克森选帝侯则把战争带入了波希米亚。
10月18日,古斯塔夫占领了吴兹堡,推进到美因河上的法兰克福,再进到梅兹,经过两天围攻,该城投降了。在他伟大胜利后的三个月之内,他征服了全部莱茵地区,组成了同盟也指派了政府,迫使莱茵地区的一切天主教君主都保持中立并把西班牙部队赶回了日德兰。他在莱茵河中游的两岸,在阿尔沙提亚、下巴拉亭和科隆等地,都已经站稳了脚跟。这些成就使黎塞留大为不快,他对这种征服的迅速和彻底颇为震惊。他说:“必须设法阻止这个西哥特人,因为他的成功对法国和皇帝都同样是个严重威胁。”他这种震惊也并非毫无根据,因为古斯塔夫的目的很明显是要组成一个新教同盟,而以他自己为领袖。这就是要完全毁灭帝国的制度,而黎塞留却并不想毁灭它,只是要使其不能发生作用而已。
怀着这种观念,1632年春天,古斯塔夫又向提内挑战。后者自从在布雷顿福德战败之后,又已召募了一支新军,此外洛林公爵也率领12,000人与他会合,使总兵力达到四万余人。古斯塔夫在多瑙华尔斯渡过了多瑙河,并在李赫河上与敌人遭遇。在烟雾掩护和炮轰之下,他在河上架了桥,于4月16日击败提内,提内负了重伤,十四天后去世了。
自从罢免华伦斯坦之后,斐迪南内心一直感到很遗憾,在提内惨败之后,他就更想启用他了,因为尽管事实上他很害怕这位凶恶的魔王,但却又找不到另外的人选。这个人的眼光是超越时代的。华伦斯坦的目的,很明显是想使这个帝国在一个虚名的王室下统一起来,而由他自己任首相,总揽一切。所以他认为宗教纠纷必须停止,容忍之道必须请求,为了相忍为国起见,只有用金钱贿赂为唯一有效的工具。他的一切行动都是以计算为根据。他是一个占星家,一个生意人,毫无道德和慈悲观,累积了大量财富。他的态度沉静、含蓄、神秘,没有人敢问他。他是快要启蒙的权力时代的标准产物,这样的人在以后的时代中,可以做一个工业或银行大王,受到万人景仰。
失望之余,斐迪南只好向他求教,华伦斯坦却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对军队应有绝对和无条件的控制权,皇帝对他应完全信赖,不得他的同意不准下任何命令,一切被充公没收的领土都由他控制,加速取消“归还敕令”,他还要有一个选帝侯的头衔。这些条件全部被皇帝接受了,于是这位捷克人才又以“波罗的海和大西洋将军”的头衔再度出山了。
华伦斯坦的第一个行动是争取萨克森的约翰·乔治,第二个行动则为动摇勃兰登堡选帝侯乔治·威廉的信心。但是他都未获成功,于是在1632年4月,他开始进兵波希米亚,这本来是在萨克森人占领之中。他攻占了布拉格,强迫萨克森人撤退,6月27日,又与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利安会合,总兵力增至六万人。他前进到安堡,并在纽马克与瑞典人发生了冲突。古斯塔夫撤往纽伦堡。华伦斯坦跟踪追击,于7月16日,到达弗斯,就在附近掘壕安营。
两军对峙达几个星期之久,整个日尔曼和欧洲都在焦急和期待中等候消息。9月4日,由于缺乏补给,古斯塔夫向敌方阵地发动了一次突袭,结果被击退并损失了三千人左右。十四天后,因为军中患病人数已有数千之多,所以古斯塔夫放弃了对峙,决定向维也纳进军,以吸引华伦斯坦离开萨克森,可是后者却看透了他的计划,不但不随着他走,反而直趋萨克森,而马克西米利安则率领骑兵的剩余部分,去防御巴伐利亚。接着,华伦斯坦也派人去通知霍克和帕本海姆----他们正留在威赛尔河上----与他会合在一起,意图为集中兵力对付萨克森,而使约翰·乔治退出战争。
这个企图马上就变得很明显了,于是约翰·乔治拼命向古斯塔夫求援。瑞典国王此时本已在途中,10月22日又回到了纽伦堡。11月2日,萨克斯-魏玛的伯恩哈德也在安斯塔德与他会合,11月8日他占领了南门堡的柯森隘路。他在那里又催促约翰·乔治----他的军队正留在托尔高----率领所有一切能动用的兵力来与他会合。
此时,莱比锡已经为霍克占领,因为冬季将临,华伦斯坦假定古斯塔夫也一定会暂时休战,所以就决定在吕岑周围宿营过冬。为了避免人数过于拥挤,他又派帕本海姆与他的骑兵去占领哈里。虽然此前华伦斯坦的防御战略似乎都比对方略高一筹,可是面对着古斯塔夫这样一位勇将,分散自己的兵力未免是个冒险的决定,11月14日古斯塔夫听到了这个消息后,就决定设法使敌人接受会战,尽管他在数量上还是居于劣势。
11月15日上午一点,他出发往帕高,以求与萨克森人会师。他在那里停留了四小时,但还没有听到萨克森军的消息,于是他继续向吕岑前进,希望能对兵力仍在分散状态中的敌人作一次奇袭。但是道路太坏,使他的行动大大延迟。在李巴赫与一部分敌军遭遇,经过一番激战才把他们打散。那天夜间,他宿营的地方距离敌军有一英里左右。他举行了一个战争会议,克尼法森主张迂回,伯恩哈德主张攻击,但是古斯塔夫却已经立下决心。他说:现在骰子已经掷下,不能放过华伦斯坦而不攻击。
在敌方营地,华伦斯坦正在患了脚气,必须用轿子抬着走。他整夜都忙于设防,因为他希望尽量避免战斗。11月16日上午2时,他知道古斯塔夫的部队已经逼近,才派人去送一个紧急命令给帕本海姆,他说:敌人已经接近,把其他一切事情都丢开,率领你的部队和炮兵赶紧回来。你明天上午必须要到达此地,因为敌人已经越过了李巴赫隘路。
两军现在对峙着的吕岑平原,是低而且平,从西南到东北,中间有一条莱比锡大路贯穿,这条道路的路基较高,两面都有沟道;在吕岑以东约两英里的地方,有一条曲折的小溪,叫作弗罗斯格拉本,有许多地方都是可以徒涉的。华伦斯坦还是想象在纽伦堡一样,只打一个纯粹防御性的会战,所以他在莱比锡大路北面不远的地方对兵力作一线展开。他的右翼倚托在吕岑城北一个小高地上,这上面有几个磨坊。他的左翼则直达那条溪流。他把沿着大路的沟道,改掘成为战壕,把火枪兵放在它里面。他的兵力确数已不可考,可能为25,000人,但帕本海姆的8,000人尚不计算在内。他把全军分为中央、右翼、左翼三个部分。中央部分由四个步兵大“方阵”组成,由他自己指挥。右翼由柯罗里多指挥,左翼由皮科洛米尼指挥,都是骑兵。他也守着吕岑城,这个城已被他纵火焚毁,他的火炮约为60门到66门,分为两群,一在右翼前方,一在中央右端前方。
古斯塔夫于拂晓时开始进攻,但大约在8点钟时,突然起了浓雾,所以只好被迫停止。他就乘机向部下训话。他的目的是切断华伦斯坦与莱比锡间的联系,这不仅可以让他丧失基地,而且也使约翰·乔治可以自由使用这条道路,这支兵力是他所昼夜企望的。他的兵力可能为18,000人,分为二线,大致区分如下:中央两线的兵力都是四旅半步兵,分别由布拉赫伯爵和克尼法森指挥。在两翼方面为骑兵,队形与布雷顿福德会战相同。他自己指挥右翼,布恩哈德指挥左翼,在中央后方只有一个骑兵预备队,由欧姆上校指挥。在步兵前方摆开了26门重炮。至于40门团属火炮则分布在火枪兵前面。
根据当时参战的弗利伍德的记载,战斗情形如下:当雾消去之后,炮兵就开始发射,敌方马上就加以还击。本来天气已经清朗,部队在10点钟左右开始前进,可是马上又起大雾,彼此间几乎都看不清楚了。就在那个极短的清朗期间,古斯塔夫率领右翼的骑兵向前冲锋。他被战壕中的敌方火枪兵击伤,他自己的手臂和坐骑的颈部都被射穿,但他仍不肯后退。于是跳过壕沟,直向敌军冲去。(注:当时,主将亲自进行白刃战的风气还很流行,这样负伤战死的人也很多。)
他击散了华伦斯坦的火枪兵,击溃了一部分克罗提骑兵,并把皮科洛米尼的重骑兵也驱退了。此时,伯恩哈德也率领左翼前进,逐退了柯罗里多的骑兵。中央的步兵也前进,并夺获了华伦斯坦的中央炮位,但不久又退回了。
由于大雾的原因,关于这一个阶段的战斗情形,几乎没有任何两个相同的报导。很明显,当古斯塔夫听说他的中央部队已经撤退,就率领一团骑兵赶往接应。在大雾中与他的部下分开了,他带着三个护卫人员冲入敌方一群骑兵之中,他的头部和身上都中了弹,立即毙命;两个护卫人员被敌人砍倒,但有一个人逃走了。
古斯塔夫的阵亡,不但没有使他的部下丧失士气,反而激发了狂热的报仇心理。他们现在改由伯恩哈德指挥,继续进攻。此时,帕本海姆也赶到了,他打击在瑞典军的右翼上,又把他们逐回到原有位置。正当此时,帕本海姆也阵亡了,于是会战变成了混战。国王的遗体被抢回了,华伦斯坦的火炮曾经失而复得达两次之多。最后,瑞典军不惜牺牲,拼命苦战,于是帝国军终被击溃,当夜幕将垂时,战场上已经没有敌人了。瑞典军并未追击,损失也无确实估计。弗利伍德说帝国军被杀者约为三四千人,而瑞典军约为一千五百人。同时他这样感慨说:“如果上帝愿意让他(古斯塔夫)今天不死,那么我确信他必可使日尔曼境内的一切战争就此告一段落。”
这的确是很可能的,金德里在他的《三十年战争史》中说:“这是绝对可能的,他是可以达到他的最终目的,在日尔曼建立一个国家,使该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进步,提前一百年以上。”布莱斯也说:“在四个战役之中,他毁灭了皇帝的陆军和威望,蹂躏了他的土地,用空了他的国库,使他的力量削弱到了无法恢复的程度,即使今后再获成功,也还是无法挽回这个颓势。”正与亚历山大一样,古斯塔夫也是大业尚未完成就死了。他遗留下来的任务太伟大了,使他的后继者担负不起。如果不是黎塞留的煽动,那么战争可能就此结束。帝国已经崩溃了,华伦斯坦的信用也破产了,终于在1634年被刺身死。但是由于法国人尚未获得莱茵河西岸的控制权,所以战争仍在继续进行,黎塞留继续鼓动战争,劝说所有各国应以全面和平为目标,并且说个别的解决是既无利可图而又不可靠,这样他就逐渐使哈布斯堡的诸侯将他们的势力消磨殆尽了,并收回了二十年来法国因为不决和无能而丧失了的土地。话虽如此,黎塞留虽然是第一流的政治家,但却并不是战略家,他从来没有认清战争是一种艺术。
1634年9月6日的诺德林根会战是另一个转折点。在这一战中,伯恩哈德遭受到决定性挫败。到了次年春天,整个日尔曼南部又重新归入皇帝手中。1635年5月30日,皇帝与约翰·乔治之间签订了布拉格和约,于是同盟也解散了。
因为在法国支持之下,瑞典不肯承认这个和约,战争进入了最后阶段----侵入和征服----一面为法国和瑞典,另一面奥地利亚和西班牙。前者的目的是一贯的,就是拆散哈布斯堡包围圈。现在一切理想都已消灭,包括斐迪南的、古斯塔夫的和华伦斯坦的都在内。战争现在变得更为野蛮,也变成了波旁王室对哈布斯堡王室之间的战争,完全是一种权力之争。农民叛变了,只有军人才能活命,一大群挨饿的妇孺跟在军队后面,好像尾巴一样。(金德里曾举了一个例证:一支38,000人的军队,却有127,000人的妇女、小孩和其他随营人员。)战火差不多一直烧到了巴黎的城门口,使居民都惊惧不已。战斗互有胜负,而整个地区却已人烟绝灭。慢慢地大家开始厌战了,于是才又有一线和平的曙光出现。
斐迪南二世死于1637年2月15日。他的遗嘱希望他的国家从此永不分裂,这样就建立了奥地利王朝。法兰西王朝的创立者黎塞留也在1642年12月5日逝世。接着路易十三也在1643年5月4日逝世,继承人为路易十四,他出生于1638年。十四天后就发生了罗克罗伊会战,西班牙式的军事制度也随之告终。托斯特森为当时的名将,于1645年3月6日赢得了约考的决定会战,于是萨克森与瑞典之间才建立和平关系。三十年战争在1648年秋季以瑞典人对布拉格的围攻为结束。
冲突无法继续下去,因为斐迪南三世(1637-1657年)已经不再能抵抗法国的压迫,他的帝国已经变成了一片荒郊,不再能供养他的军队。和谈早已开始,1648年10月24日,帝国与法国和瑞典之间都分别签订了和约。这个条约就称为西伐里亚和约,在以后一个半世纪中,这些欧洲国家都能继续维持正常关系,经过轻微的修改,它一直维持到1789年为止。
根据这个和约,加尔文派取得了与路德派的同等地位,并且规定1624年元旦为一切宗教纠纷总解决之日。这样就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于是所谓“宗教改革”获得了合法依据。(注:不过宗教改革的原有意义已经完全丧失了,新教已经不再是一种宗教,而变成了一种政治制度。)罗马的宗主权被取消了,所谓基督世界的瓦解已成定局。欧洲的地图也要重画了。上巴拉亭归并了巴伐利亚,下巴拉亭则由腓特烈之子查理·路易所有。勃兰登堡获得了哈贝斯塔特、明登、坎明和马德堡的一部分。瑞典则分得了上波美拉尼亚、布里门、费尔登、梅克伦堡、斯特丁和鲁根岛。萨克森保留着鲁沙提亚和马德堡的一部分。瑞士共和国和联合省都独立了。法国现在变成了欧洲和平的公敌,获得了上下阿尔萨斯、梅兹、托尔、凡尔登等地。日尔曼分裂成三百多个小国,在这些国里又产生了农奴制,而迷信变得十分猖獗,许多被指控为巫师的人都被烧死。学校都已被毁灭,教育、文学和艺术备受摧残。早在1648年以前,整个国家就已变成了野蛮的世界。
日尔曼市民有秩序和繁荣的生活都被毁灭了,他们的家庭妇女被拖在佣兵式军队的后面做尾巴,一半像妓女,一半像吉卜赛人。
1880年,德国驻伦敦的大使哈兹费德亲王向格兰维里勋爵说:“德国在三十年战争和七年战争中的损失,至今仍未恢复,所以德国政策的重点应为阻止这种类似的灾难再发生。”这是毫不足怪的。这个国家所受到的损毁程度可说是史无前例的,连匈奴和蒙古人的入侵也不足以比拟。据说人民死亡总数为八百万人,此外在战场上被杀死者为三十五万人。在屠林吉亚有某一个地区,1618年,在十九个村落中一共有房屋1717栋,而到了1649年只剩下了627栋了。本来一共有1773户家庭,现在只剩下了316户,占有这627栋房屋。在同一地区中,本有牛1402头,现在只剩下了244头;本有羊4616头,现在一头都没有了。在波希米亚,原有三万五千个村落,只有六个幸存;人口由二百万人减到了七十万人。在亨尼堡一地,人民死亡了百分之七十五,牲口死亡了百分之八十,房屋毁灭了百分之八十。而愈是富饶的地区,则损失也就愈重。
西伐里亚和约为历史上的主要里程碑之一。哈布斯堡王室开始转向东发展,一代人之后,奥斯曼帝国开始缩小了,他们向多瑙河上去补偿在莱茵河上的损失,瑞典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强国,直到1709年波尔塔瓦会战后才开始衰颓,日尔曼的领导权移到了霍亨佐伦家室的手中。由于日尔曼的分裂使法国的安全大为增加,于是继续与西班牙交战。此时,在北方又有两个新强国兴起,联合省变成了一个发展中的商业帝国;此外还有克伦威尔统治下的英格兰。当西伐里亚条约签字的墨汁未干之际,英王查理一世的人头就已经在西斯敏斯特修道院刽子手的笼中打滚。这是平民阶级向天授王权挑战的开始。
------------------
正文 战役参考——马尔博罗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10-15 9:37:48 本章字数:18484
布伦海姆会
--------------------------------------------------------------------------------
从表面看来,威廉三世之死使法国占了优势,使它所期望的统一局面有了确实的希望----英格兰的统治者变成了一个并无特殊能力的女人,联合省为之大感震惊,而帝国(奥地利)也仍然显出年老无能的惯态。可是世界上总是有奇迹发生,上帝注定了要由一个人来扭转乾坤,他就是约翰·邱吉尔·马尔波罗第一公爵(1650-1723年,他在1702年才晋封公爵)。更巧的是他又有一个能干的帮手,他的妻子莎拉·叶琳格丝,能够深得女王的信任,对国事的指导具有重大影响。
他是温斯顿·邱吉尔爵士的儿子,1650年6月6日出生于阿什,1667年开始从军,到1701年8月8日,威廉三世任命他为驻联合省大使兼联军总司令时为止,其间他曾经历过多次陆海战役。这些经验对他来说非常有价值,使他对战争的现实有所认识,又因为他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所以他对法国人的性格有深刻的了解,以后他对自己的对手常能判断如神。
在他证明自己是当时英国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之后,很自然的成了同时代许多小人物的妒忌对象。虽然如此,他的德行也并非无可指责,在他的时代,权谋术也是成功的基础,如果他不那样做,也就不可能升到如此高位。所以我们判断一个人才时,必须以他所处时代的标准为准则。有人指控他是投机小人,曾经阴谋叛国,当然他曾经与流亡在圣泽门的废王派通信,可是到1701年,威廉三世却任命他主持军政。这个选择是很聪明的,因为这个军事和外交上的重任所需要的正是机智绝伦的性格。
不管他在人格方面得失如何,以将才和治术而论,马尔波罗在当时实在可以算是高人一等。他有礼貌和耐性,对愚蠢的人能很愉快的加以容忍,在天才之中很少有人能有如此性格。虽然他具有至高的勇气、活泼的想像力和充分的常识,但是他最难能可贵的特点还是他的自制力。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他的心智丧失平衡,不管是同盟国的老顽固们也好,愚笨的政客们也好,或是敌人的运用能力也好。以将才而论,他具有一种极其少见的魄力,能够对战争进行总体观察,他能够把海权与陆权,战略与政策都融合成为一体。没有一件事情能逃过他的观察,即令是在战术方面或行政方面,任何细节也都不会被忽视。他是一个谋略家,经常使敌人感到神秘莫测;他也是一个管理家,他的部下对任何东西都不会感到缺乏。在计划一个战役时,他可以忍受无限痛苦,在执行一个计划时,他又能不惧任何困难。在他那个时代中,大家都相信防御是较强的作战形式,而他却总是设法引诱敌人接受会战,而最后更是证明了一个有活力的攻势通常也就是最理想的防御。一个同时代的人对他曾有下述评论(见瓦德诺亲王致威廉三世书):
“基尔奇有火气,兰黑有思想,马凯有技巧,柯尔切斯特有勇气,但是对于马尔波罗公爵却很难加以适当的评语。他的性格中似乎有一种无法说明的因素,上述各人的美德好像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在军事方面他实在是一个全才。”
罗伯特·帕克曾经在马尔波罗的麾下服役。他也有下述评论:
“至于说到马尔波罗公爵,所有的人都同意法国将领没有一个人是他的对手,连法国人本身也有同感。这在他的十次战役中都有确证。他从来不会让机会溜走。在所有的情形中,他都具有如此巨大的判断和预测的能力,他从来不打没有胜算的会战,从来不围攻没有必克把握的城镇。他的态度乐观,心智清明,脾气冷静,即使在会战的顶点中,思想还是同样的敏锐惊人。”
这就是那个为部下所敬爱,被称为“约翰伍长”的人。最值得玩味的,是一百年之后另有一个最杰出的人物,也被他的部下称之为“小伍长”(指拿破仑)。这个伍长实在是那个伍长的先驱,他也可以说是古斯塔夫大王的继承人,因为他打破了十七世纪末的战争公式,而又回到了那个瑞典大王的旧路上,所以马尔波罗也为腓特烈大帝和拿破仑做了开路的工作。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应首先分析自从1648年以来在战争艺术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交通还是停留在原始状况下,陆军的数量依然不太大,因为骑兵仍然是决定性兵种,所以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粮秣的影响。水运和草地是最重要的,此外还有弹药库的建立,结果又使围城战压倒了野战,使大家一致承认防御要比攻击更为重要。由于希望避免会战,所以又导致所谓“闪避战略”,它是重视运动而非战斗的。杜伦尼(1611-1676年)是这种战略的名家好手,但却并不是它的奴隶。但是他最著名的对手蒙特古里(1609-1650年)却定下了这样的原则:“成功的密诀就是要有一个坚固的实体,无论在哪里都是如此强硬而不可透入,它好比一个机动的要塞,可以随时阻止敌人,而且还应有自卫的能力。”
马尔波罗却摆脱了这一类战争形式,回到了古斯塔夫的攻势战略和克伦威尔的攻击战术上。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具有丰富的想像力,能够认识到他这个时代中的军事变化,并了解其意义。自从1648年以来,出现了两个最重要的变化:(一)普遍采用燧发枪;(二)用刺刀代替了长矛。(注:“刺刀”一词可能是由“Bayonette”一词演变而来的,这是十五世纪的末在拜约尼(Bayonne)所制造的一种短匕首。1647年在历史上才首次提到枪上的刺刀,这种刺刀插在枪口中,使火枪不能同时发射。1663年在丹吉尔之战中,英军就曾使用过它。到1687年,范邦才建议路易十四采用“接合式”刺刀,这种刺刀可以装置稳定而又不妨碍射击。两年以后,法国陆军全部采用了它,1697年以后,英德两国也采用了。到了1703年,法英两国也已完全取消了长矛。霍姆上校说:“刺刀的出现代表中世纪的结束和近代战争的开始。这个十二英寸长的短刀使战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除了燧发枪兵以外,在1667年又新创了一种掷弹兵,以后也编成了连,每一营有一个连。所以在1650到1700年之间,我们发现共有四种不同的步兵----即长矛兵、火枪兵、燧发枪兵和掷弹兵。到了1703年,又缩减成为一种主要形式,都使用燧发枪和接合式的刺刀。
这种兵器数量的减少,使队形和战术都大为简化,火线均为四列,通常也用三列,代替了纵队和六列的横队。一个营通常为八百人,在组织上分为左右两翼,每一翼又分为连,排和组。英军一排为五十人,而法军则为一百人。过去是一列连续的放枪,现在是各连或排在接近射程三十步到五十步时始开始射击,然后在浓烟掩护之下开始用刺刀冲锋。
马尔波罗认识到这些变化都是对进攻有利的,所以他的战略和战术都是以进攻为主。用持续的步兵攻击,先把敌军钉住,然后再用骑兵的冲力将其击破。他的骑兵中队分为三线,像克伦威尔的骑兵一样,手持刀剑用疾驰冲锋。在布伦海姆之战中,帕克告诉我们说:“骑兵奉命首先缓缓前进,到了与敌人非常接近的时候,才拚命的向敌军冲击。”卡尼也告诉我们说:“马尔波罗只准每一名骑兵在一个战役中,携带三发弹药,这是专门用来在马匹吃草时供掩护用的,而不是为了进行正式战斗。”此外对于步兵,则特别重视射击训练。应该记住马尔波罗指挥的军队是由许多不同国籍的人员所组成的,荷兰、日尔曼和英国人都有,这也使他增加了很多困难。
战争开始时,英国的陆军和海军不同,兵员并非强迫征召而来。每个上校(团长)自己召募他的部下,所有薪饷被服都是包发给他的,所以造成了广泛的腐败情形,使部队中常常由罪犯充数,所以纪律必须十分严厉。提费尔扬曾经提到有一名士兵在1712年,奉命应鞭笞12,600次,但是打到了1,800次时,他已经快要死了。在1703年到1704年之间,英国逐渐通过了一套征兵法案,于是这种召募的方式被取消了,在某种限度内,承认强制征兵合法。通常是在夏季作战而在冬季补充兵员和训练他们学会当时那种复杂的操练。
1702年5月15日宣战,马尔波罗面临的情况,其困难程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法西两国形成了一个统一阵线,而所谓的大同盟却分裂成为两个集团,一个是英国与联合省,另一个是奥地利。在奥地利以西为巴伐利亚,虽仍守中立但态度很值得怀疑;它与法国之间隔着一个巴登,其统治者马格拉夫·路易却决定站在利奥波尔德一边。在奥地利的东面是匈牙利,正为叛乱所苦,在其南面则是意大利境内的西班牙人,所以奥地利正在三面受到威胁,又因为萨伏依的维克多·阿曼达斯二世也与法国缔有同盟关系,由于这个便利,法军早已占领了波河上游,可以对在米兰的西班牙人进行增援。从全局上看,法国占有内线的便利,可以分别向联合省或奥地利出击,西班牙可以直接支援法国,或是以意大利为基地与奥地利作战。
马尔波罗的战略任务,第一是要阻止联合省遭受法军蹂躏,第二是防止奥地利被法西联军击败。前一个任务要求用联合省作为作战基地,在北面击败法军;后一个任务则须在南面击败西班牙。关于后一个任务,由于在1701年6月葡萄牙已经与法西两国缔结同盟,所以西班牙的地位已经大为增强。因为英荷两国海军已经不再能利用葡萄牙的港口,所以无论是在伊比利亚半岛或是在意大利境内,要想对西班牙进行一次攻击,其先决条件必须是在地中海或附近获得一个海军基地。
为了适应这种战略情况,马尔波罗决定了一个两面的计划。
(一)因为巴登的路易挡住了黑森的隘路,所以他决定攻击薄富尔元帅所率领的9万法军。他们正占领着马斯河上的一切要塞----只有马斯特里赫特例外----并且也占领了科隆选帝侯国,所以也就切断了联合省与奥地利之间的交通线。
(二)同时,罗克将军和一支英荷合组的远征军应攻占卡迪兹,并为舰队建立一个基地,从这里就进一步企图获得地中海的控制权,以切断西班牙与意大利之间的海上交通线,并从南面威胁法国。
1702年的战役是从意大利境内开始的,指挥帝国陆军的尤金亲王(1663-1736年)发现范德姆元帅所指挥的法西联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使他很难维持在默顿的位置。接着在7月间,马尔波罗率领4万人开赴战场,因为配属在他司令部中的荷兰代表既懦怯又顽固,所以错过了四次机会,使他未能把敌人引上钩。虽然如此,法国人却已被逐出马斯河和下莱茵河流域,列日以下的马斯河都已通航无阻,若非如此,则1704年对多瑙河的远征将成为不可能。
8月,罗克的海军出现在卡迪兹前方,陆军14,000人由阿蒙公爵率领,但由于计划错误和缺乏主动精神,人员的行为也很卑劣,所以攻占这个港口的企图终成泡影。在返航时,10月间为了掩饰这次失败的耻辱,对威戈进行了一次临时性攻击。法军损失很重,船只不是被焚毁即被俘虏。虽然威戈不足以据守当作基地,可是这次突袭所完成的工作,却几乎可以与卡迪兹的攻占相比拟。但是因为在此之前恰好又发生了另外一个事件,结果使它的成功完全被抵消了。9月间,巴伐利亚与法国合作,其条件为马克西米利安·艾曼纽尔的领土应大量扩张,而且一旦皇帝利奥波尔德被击败了之后,就应由他承继帝位。换句话说,就是由威特尔斯巴赫王室代替哈布斯堡王室。这个同盟使路易十四可以由守势转为攻势,而一直前进到维也纳。
马尔波罗已经控制了马斯河和莱茵河下游,于1703年侵入科隆选帝侯国,并于5月18日占领波恩。被召回日德兰之后,他的那个构思精巧的占领安特卫普计划,又因为荷兰将领柯贺恩的不服从而被破坏。此时,法国诸元帅中最能干的一个----维尔罗依----于1702年10月14日,已经在弗雷德林根击败了巴登的路易,并于1703年春季攻占斯特拉斯堡对岸的基尔,越过黑森,并于5月间在乌尔姆附近与巴伐利亚选帝侯会合在一起。他主张立即向维也纳进攻,但是这位选帝侯却加以反对,他把他的兵力开往提罗尔,企图将这块土地并入巴伐利亚版图,并且搜集增援兵力,建立巴伐利亚与意大利之间的联系。此时,维尔罗依监视着路易以掩护这个作战。而路易正从斯托尔霍芬前进,并已经与斯泰罗姆元帅所率领的19,000名奥地利军队相会合。同时在波河的范德姆也奉路易十四的命令,取道布里勒尔隘路,想与这位选帝侯携手,以便把战争带入奥地利帝国的心脏部分而结束战争。范德姆浪费了许多的时间,所以到8月间,巴伐利亚留在提罗尔的骑兵终被逐出,同时提罗尔的山地部队也阻塞了布里勒尔隘路,范德姆遂不能达成会师任务。
假使巴登的路易和斯泰罗姆,能趁巴伐利亚选帝侯不在时联合进攻,那么维尔罗依就有可能被击败,但是他们却很愚蠢的把兵力分散了。维尔罗依在奥格斯堡首先击退了马格内夫的攻击,然后再于9月20日在霍切斯塔特使斯泰罗姆遭受了决定性失败。路易也立即放弃了奥格斯堡,退回宿营过冬,虽然这个季节已经太迟,不适宜再继续作战,可是维尔罗依仍然劝巴伐利亚选帝侯再进行一次突击维也纳的企图,因为匈牙利的叛变正使奥地利人感到头痛。但是这位选帝侯不肯听话,于是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结果维尔罗依被召回法国,而由一位能力极低的马尔辛元帅代替。同时,塔拉尔德元帅占领了欧德布里萨克,11月间又占领了兰道,于是使法国本土与在巴伐利亚境内宿营过冬的4万法国部队之间的交通情形大为改善。到1703年年终时,奥地利的情形已经困难到了极点,于是利奥波尔德把尤金从意大利境内召回,并将拯救帝国命运的重责全部交托给他。
不过同盟方面也有两件有利的事情,足以使这一连串灾难减少部分效力。第一是葡萄牙与法国脱离了关系,第二是萨伏依也背叛了法国。前者应归功于英国驻里斯本大使梅沙恩父子。他们巧妙地使用外交手段,再配合威戈突袭的心理效果,使葡萄牙的彼德二世转移到联军方面,于5月间签订了梅沙恩条约。依照这个条约,葡萄牙同意接受英国的布匹以交换葡萄酒,而联军则同意派遣一支英荷联军前往里斯本,并宣布立查理大公为西班牙国王。
至于萨伏依,维克多·阿曼达斯对于法国的诚恳一向都表示怀疑,而且觉得法国愈强则愈不可靠。当范德姆要求把图林交给法军统治时,他就决定倒向联军方面,于10月25日与皇帝签订了条约。这个事件的重要性在于至少就目前而论,奥地利的南面侧翼可以有了安全的保障。
尽管有了这些重要的收获,可是在1703年秋天,情况还是非常危急,所以马尔波罗提出警告说除非他的部下肯服从命令,否则他就不愿再指挥下去。10月12日他写信给荷兰代表吉尔德马森说:“我认为这是我的责任,也是为了同盟国的公共利益,我必须告诉你,根据过去的一切经验,使我们知道为什么我军殊少成功的原因,主要的是因为缺乏纪律。除非这一点能有所改善,否则将会毫无希望。”随后他回到英国去思考来年的计划。
现在,马尔波罗已经认识到在未来的战役中,法国人的企图必然是要把皇帝逐出战争。这个目的达到之后,他们就可以将大部分兵力集中到日德兰。为了预防起见,马尔波罗的任务就是设计一个计划,一方面拯救皇帝的危难,而另一方面又能为荷兰人所接受,如果不行,那么至少应该能瞒住他们。上两次战役的经验使他认识到,因为法军的战线和要塞是如此坚固,所以要想在日德兰获得迅速的胜利似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他认为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把他的军队移到多瑙河上游阻止法国人和巴伐利亚人向维也纳进攻。他明白那里是主要的决斗战场,而且也认识到荷兰人永远不会同意他到那里去,而且即使他们同意了,这种运动也还是非常危险的。不仅是距离遥远,一支大军很难迅速通过,而且这种运动还包括越过法军中央的侧翼在内,而马尔波罗手中的唯一掩护兵力就是路易的那支小部队,他们现在驻在斯托尔霍芬,对这个任务显然不能胜任。所以这次行军的最后目的,不仅应使在莫斯里河上和阿尔萨斯境内的法军无从知悉,而且同样也不能让荷兰人知道,否则他们马上会大感惊恐。此外,为了依照梅沙恩条约的规定,他又决定派罗克护送查理大公,率领一支远征军先到里斯本,当他们登陆之后,罗克的舰队即应继续进至利维拉,利用萨伏依的陆军,并与法国境内叛军联合起来向土伦攻击,以击毁该港中的法国舰队,并把法军向南方吸引。(注:差不多在1704年2月底,罗克和远征军达到了里斯本,当军队登陆之后,大公即被宣布为西班牙的查理三世----这就是前后历时八年的半岛战争的开始。罗克的舰队进到土伦,但当他发现萨伏依公爵不能拨出任何部队来参加联合行动,于是他就回到直布罗陀海峡。在那里他接受了强大增援,使舰船数量增加到了五十艘以上。他于是决定进行一次他一向想干的冒险勾当----攻占直布罗陀。8月4日略经困难之后终于达到了目的,因为这个岩石岛上的防御并不坚强。三个星期之后,他在费里兹马拉加的海外,击败了图洛斯率领的法国救兵,这支舰队也有五十艘战船。这一战使英国人赢得了地中海的控制权,在此后的战争中,法国人对于英国人在地中海的优势,再没有作进一步挑战。)
到底是谁最先提出应在多瑙河上进行主力攻击的事实已不可考。科克斯在《马尔波罗公爵回忆录中》说:“作出这个决定的是尤金亲王,马尔波罗曾与他密商全盘战役计划。”这种说法似乎不正确,因为那时马尔波罗和尤金还未相识,而且没有通信作为这种说法的佐证。根据我们所知道的事实是,在1703年8月间,马尔波罗1704年的战役计划是取道莫斯里河侵入法国,同时在那年秋天里,他曾接到帝国大使拉蒂斯拉伯爵的许多通信,指出如果没有帮助,维也纳的丧失将成定局。虽然如此,似乎直到1704年3月为止,马尔波罗还是坚持他的莫斯里计划。1月间,他又通过海格与荷兰当局商谈,他们害怕联合省会丧失掩护,所以强烈表示反对。当他于2月回到英国后,他继续接到拉蒂斯拉伯爵的紧急呼吁。最后到4月,拉蒂斯拉直接送了一个备忘录给安妮女王,说:“因为巴伐利亚选帝侯已经获得了法国的大量援兵,所以帝国的处境已经十分困难。所以请陛下命令马尔波罗公爵迅速增援。”此后马尔波罗才开始提到这种观念。最后多瑙河战役计划终于代替了那个莫斯里计划,这个新计划中的一部分就是启用尤金亲王代替斯泰罗姆,奉皇帝之命他应前进到日尔曼战场与马尔波罗和路易并肩作战。
马尔波罗对他这个计划极力保密。1704年4月21日,他回到联合省。他于5月10日达到了马斯特里赫特,在那里他发现情况是这样的:面对着他的维尔罗依的位置在门海格纳之线以内(即安特卫普----迪斯特----那穆尔之线)。只有柯基尼斯伯爵率领1万人看守着莫斯里河。在维也纳周围所有的帝国陆军约为3万人,在乌尔姆有巴伐利亚选帝侯和马尔辛元帅和率领的45,000人监视着他们。在4月间,有1万多法军取道霍伦萨尔,越过黑森与他们会合。巴登的路易正率领3万人驻在斯托尔霍芬,不足以阻止敌军援兵的前进,尤金手中只有1万人的兵力,但并未设法阻止敌人前进。为了掩护这支增援部队并保护法国与巴伐利亚之间的交通线,塔拉尔德率领3万人位置在斯特拉斯堡和基尔。
尽管敌军的兵力分布已经很难对付,而最大的困难却还是荷兰人。为了使自己不受他们牵制起见,在离开英国之前,马尔波罗首先决定所有由英国人发饷的部队,均应由他本人直接指挥。这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为当他告诉荷兰代表说,未来的战役是在莫斯里河上时,他们马上就开始阻止他。虽然如此,他还是把联合省的防务和7万人的兵力,交给奥费奎尔奎将军,于是把他自己部队的第一个集中点定在科伦根以西二十英里处的贝德堡,时间是5月16日。他所指挥的兵力总数为90个中队的骑兵和51个营的步兵,其中分别有19个中队和14个营,连同火炮38门,是由英国人组成的。他从贝德堡写信给英国驻维也纳的代表斯提普尼先生,要他向皇帝报告他进军多瑙河的意图,但却嘱咐不要让荷兰人知道了。5月18日,他检阅了他的部队,两天后就向莱茵河进发。5月23日他进入了波恩。他在那里得知维尔罗依已经渡过缪斯河,正在骚扰胡伊;马尔辛也已经获得了增援。而奥费奎尔奎却发挥了主动精神,也正在输送援兵给他。帕克对于这次进军有如下记载:
“我们时常是连走三天,有时四天,然后再休息一天。通常总是凌晨三时开始行军,每天走四个里格或四个半里格(一里格约合三英里),大约在晚上九时达到宿营地。因为我们是在同盟国中行军,所以有指定的官员为我们人马供应一切的必需品。当我们尚未达到之前,这些东西就都已经全预备好了,所以军人根本无事可做,除了撑帐幕、煮东西以外就是躺下来休息。的确,从来没有那一次行军比这一次更有秩序和规律,人马也不疲倦。”
5月25日,马尔波罗和他的骑兵到达科布伦茨,四天后他的步兵也都赶上了,于是不向莫斯里河前进,全军越过了两架浮桥,改向梅兹进发。
照帕克的记载,所有人都感到莫明其妙,法国人也一样,他们现在猜想敌人是向菲力普斯堡进军,因为最近在那里建造了桥梁。6月3日,骑兵在获得一部分日尔曼部队增援之后,在拉登堡渡过了尼卡尔河,6月7日,不再向莫立普斯堡前进,全军从魏斯罗赫转向辛泽姆。现在他的最后行动已经无法保密了,马尔波罗这才把他的真正意图告诉荷兰当局。法将塔拉尔德本来是在兰道等候着,以便当他在菲力普斯堡渡过莱茵河之后予以迎击。所以听说他调换方向之后,不免大吃一惊,而法国宫廷在巴黎获得这个消息之后的反应也一样。现在黑森保护着他的右翼,马尔波罗开始直向劳芬前进。
6月10日,到达莫德西姆,尤金亲王和巴登的路易也在那里会师。6月27日进入了金根,开始分配职务,决定由巴登的路易与马尔波罗一起作战,而尤金则控制莱茵河,以防维尔罗依和塔拉尔德增援巴伐利亚部队。马尔波罗的兵力总计约7万人,分为200个骑兵中队,96个步兵营和48门火炮,在前进了250英里之后,才终与敌军接触。敌军共约6万人,由马尔辛和选帝侯指挥,正在乌尔姆东北25英里处的德林根挖掘工事。尤金只率3万人留在斯托尔霍芬一线,面对着留在斯特拉斯堡的维尔罗依所部约6万人。
6月30日,马尔波罗进到巴尔默色芬,7月1日又到了阿姆迪根,位于要塞多瑙沃斯以西约15英里。后者是一个重要据点,他必须赶紧加以占领,因为一旦他占领该地之后,他就可以到达通往罗德林根的道路以开辟另一条新的交通线,并且也可以在多瑙河上占领一个桥头堡以打通到奥格斯堡和慕尼黑的道路。若想对多瑙沃斯实行围城战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必须花费好几个星期时间。而且当马尔波罗围城时,塔拉尔德不仅可以切断他的交通线,而且还可以打击在他后背上,并与马尔辛等人进行前后夹攻。早在6月30日,选帝侯已经匆匆的派了德·阿佐元帅率领14,000人经多瑙沃斯到达舒伦堡,这是一个卵形小山,正好控制着这个要塞。
既然不能围攻,所以马尔波罗决定实行突击,尽管他的部将反对,因为经过15英里的行军后,部队一定已经疲惫不堪,可是他仍然命令于7月2日攻下舒伦堡。他认为如果赶紧攻击,不仅可以使德·阿佐损失二十四小时的时间,而且在这段时间内马尔辛和选帝侯也可以在德林根渡过多瑙河,进到北岸以增援舒伦堡。从战略上来说,整个问题的关键就是马尔波罗到多瑙沃斯的距离要比马尔辛等近10英里。因为这等于在行军上占了半天便宜,所以他决定不听诸将劝告,将攻击日期定在7月3日。
7月2日清晨,英军前卫开出了阿姆迪根,道路漫长而又糟糕,一直走到正午才到了多瑙沃斯正面的沃尔-尼茨河,架桥搁误了三个小时。为了使德·阿佐误以为在7月3日以前他们是不会进攻的,所以就在这里开始架设营帐。此时,马尔辛和选帝侯为了支援多瑙沃斯已经开始前进,而德·阿佐则忙于挖掘战壕。
马尔波罗的攻击计划既简单又大胆。他决定从西面攻击舒伦堡,这是它最强的一侧;不仅因为这一面与他最接近,而且因为这边也受到多瑙沃斯的保护,是敌人认为最安全的一面。他集结了两个纵队,左面一个主要为英国步兵,负责突击工事的西北顶点或把它攻破,若不可能,则用激烈的攻击把德·阿佐的预备队吸引住,以便为右面纵队开路。右面这个纵队在马格内夫指挥下从多瑙沃斯与舒伦堡西南顶点之间前进,以便从后方攻击这个阵地。
上午五时,马尔波罗的炮兵开火了;但是一直等到过了一小时又一刻钟之后,戈尔中将才率领左纵队前进,6千人共分三线,以8个营为支援,8个营为预备队,只有35个骑兵中队。据当时一个目击者的叙述,经过如下:
“我们前面的斜坡是如此险陡,所以当敌人(英军)纵队开始前进时,就丧失了踪影,等到再看见的时候,距离我们的堑壕只有两百步了。他们前进的速度,加上他们的喊杀声,真是气势惊人。当我听到之后,命令我方也冲锋以掩盖他们的声音,使其对我们的部队不产生恶劣影响。英国步兵奋勇攻来,一直冲上防壁,但是我军的抵抗勇气也可与他们相等。第一次攻击历时一小时以上,对激战的情形很难叙述。双方都在进行极其惨烈的肉搏,死伤枕藉,这种地狱般的惨状真是难以形容。”
这次突击被击退了,英军都退到丘陵以北的谷地中。接着第二次突击和第三次突击也一样,虽然如此,攻击者花了重大的代价,却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就是吸引住了德·阿佐的预备队,也就是说为右翼纵队打开了通路。
多瑙沃斯的守军指挥官,本应防守连络要塞与旧堡(古斯塔夫所建)之间掩护防线,它恰好挡着舒伦堡的西南侧翼,现在他却反而把兵力撒入主要要塞。这不仅便利了马格内夫的前进,而且因为地形关系,舒伦堡的守军也无法了解这些运动,此外,德·阿佐也认为他已稳操胜算,因为到夜幕将垂时,将有强大增援从奥格斯堡到来。现在已经快到夜间7点钟,沿着丘陵的南面,只有内坦科特一个团的兵力成单线布防。于是柯罗尼记载道:
“大约在傍晚7点半,他们到达距我方侧翼在枪弹射程内的地域,我方几乎没人认为这种事情可能发生。当我突然注意到我方步兵作了一个很特殊的行动,突然立即停火了。我向四周一看,想发现这个行动的原因,于是看到有几列步兵,穿着灰白的制服,在我方左翼出现了。因为他们停着不动,从衣服和方向上来看,我相信这是我们的援兵到达了,其他人也都与我的判断相似。”
这时,马尔波罗开始作最后一次突击,敌军夹在两条火线之间,终于崩溃了。最后,那35个中队的骑兵也发动追击,于是敌军损失惨重,大败而逃。这样就结束了这个十分冒险的会战,这也证明了拿破仑所说的,在战争中没有冒险就没有胜利。它一共花了一个半小时就结束了,等会战结束之后,选帝侯的援兵才赶到,但却只好坐看德·阿佐被歼灭,在他的总兵力中一共损失了1万多人。马尔波罗的损失也很惨重----死1,400人,伤3,800。
这场会战的结果也可以与其观念和执行的冒险程度相称。多瑙沃斯陷落了,通往罗德林根的道路和多瑙河上的桥梁都已到手。同时也获得了一条退却路线和一条进入巴伐利亚的前进线。当听到了战败的消息后,这位选帝侯立即拆毁李赫河上的桥梁,并在奥格斯堡掘壕固守。马尔辛向塔拉尔德求援,后者于7月1日已经渡过莱茵河,7月16日,正要围攻维尔林根时听到了这次惨败的全部消息。7月22日他解围向乌尔姆前进,于7月29日达到。这个运动立即使尤金处于极其困难的地位,因为本来他应追踪塔拉尔德,但同时又要监视维尔罗依。于是他向北前进到图宾根,于7月27日达到,目的是想欺骗维尔罗依,使他相信他不是在追踪塔拉尔德。接着他在斯瓦比亚丘陵中失去踪影,率领全军向多瑙沃斯进发。
重要桥梁到手之后,这个惊人战役的第二幕也展开了。因为塔拉尔德已经快要来到,所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设法引诱巴伐利亚选帝侯出战----这也可以证明马尔波罗的情报很完善,当法军越过莱茵河两天之后,他就已经获得了消息。因为巴伐利亚选帝侯拒绝会战,又因为塔拉尔德仍然在战场上,所以马尔波罗也不能进行围攻,于是他在7月8日渡过李赫河,开始蹂躏巴伐利亚,对于居民采取恐怖手段,使他们纷纷向他们的选帝侯要求保护或和平。7月13日,在选帝侯夫人劝诱之下,选帝侯已经准备讲和,可是正当此际又听到塔拉尔德到了。所以他还是继续奋斗下去,但却很愚蠢地分散其大部分兵力来保护他的领地。这对联军而言,当然是一个具体的利益,但是现在塔拉尔德已经接近了,秋天也快到了,而英国国会在11月间又将集会,所以马尔波罗必须赶紧获得一个胜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马尔波罗必须摆脱马格内夫的牵制,因为他是个智力迟缓的人,而且也难以信任,所以他假装同意围攻因-格尔斯塔特。7月31日,他写信给尤金亲王说出其计划大纲:他应派遣一个支队去协助马格内夫围攻因-格尔斯塔特,而尤金和其余的兵力则与马尔波罗会合在一起,不仅是为了掩护这个围攻,而且更要引诱塔拉尔德、马尔辛和选帝侯的联合兵力出战。
8月10日星期六,塔拉尔德和他的同盟军开始向北运动,想在德林根渡过多瑙河。第二天,尤金从他设在姆斯特的营地中----距离多瑙华兹只有两小时的行军里程----写信给马尔波罗说:“敌人已经行军了。可以判断其全军都会在劳恩根渡过多瑙河,德林根平原上已经挤满了部队。所以我决定在今夜命令步兵和一部分骑兵,开进到我在多瑙沃斯前方所指定的一个营地。一切的关键就是速度,希望你明天赶来援助我,否则恐怕会太迟了。”马尔波罗立即出发去支援他的同僚。
此时塔拉尔德已经进到霍切斯塔特,沿着多瑙河向下走,距离德林根约为5英里,在那里听到马尔波罗与尤金会合的消息。因为马格内夫不在一起,这位选帝侯(名义上的总指挥)就假定马尔波罗会退向罗德林根,于是力主攻击。塔拉尔德却怀疑这个建议,只同意采取一种折中方案----向下游前进三英里,达到布伦海姆村略西的一个位置;他们在8月12日到了那里。以后他们就自己安慰自己,认为胜利已经在握,幻想马尔波罗会被迫撤退。正如泰勒在《马尔波罗战史》一书中指出的,他们不相信尤金和马尔波罗会那样不遵重战争规律,对一个占有坚强阵地而且数量占优的敌军,居然敢于发动一个正面攻击。那天夜间,在法巴联军的营地中,精神达到了最顶点,谁都相信马尔波罗和尤金一定会撤退。
法巴联军的营地是设在一个平缓高地的顶上,在一个叫作尼贝尔的浅沼泽溪流以西,相距约一英里。它的右翼倚托在布伦海姆村,接近多瑙河,塔拉尔德的司令就设立在那里。有一条泥泞的毛威尔溪流通过该村。在尼贝尔河的左岸上,向上游约行一英里半是安特格瑙村。再进一英里半是奥布格瑙,马尔辛的司令部设在此处。奥布格瑙以西又隔一英里半,就是在破碎地区中的鲁特青根,那是选帝侯司令部所在地。所以这些营地被这四个村落(或堡垒)所保护,而尼贝尔河在第一和第三两个村落之前,又构成了一道护城河。从防御的观点来看,这是一个坚强的阵地,右翼有多瑙河,而左翼则有森林和丘陵的掩护。
8月12日拂晓,马尔波罗用望远镜观察敌军营地,照米勒的报导:“大约下午一点钟时,我们可以看见敌人在扎营,从布伦海姆到鲁特青根都可以看见他们的帐幕。”双方兵力的确切数字已不可考。米勒估计联军为52,000人,法巴军为60,000人,邱吉尔在他的《马尔波罗传》中估计前者为步兵66营,骑兵160中队,火炮60门(马尔波罗本人所说的数字为65营),共为56,000人;而后者为步兵84营,骑兵147中队,火炮90门,共约6万人。
当法巴军营中都已安寝之时,联军方面却正忙碌不堪。8月13日凌晨两点钟。联军每部分各组成四个纵队,前面有40个中队的骑兵,开始沿小径向西进发,一小时后利用已架好的桥梁渡过基塞尔溪流。这时黑暗而且有雾,尤金在右而马尔波罗在左,炮兵和工兵则沿大路向霍切斯塔特前进。在莱亨溪流,塔夫汉小村西面不远处略停了一下,以便收回前哨兵力,共为20个营和15个中队,包括3个英国步兵旅在内。他们构成第九个纵队在左面前进,由寇特斯勋爵指挥。继续前进到施韦林根,又停顿了一次。马尔波罗和尤金带了大约40个中队的骑兵前进到沃尔佩茨特塔滕以北的高地去侦察敌情。现在已经六点钟,再过一个小时,雾升起了,敌人才惊醒过来,放了两炮。
突袭可以说非常成功,即使到现在,两位法国元帅和选帝侯还沉醉在他们自己的假设中,仍认为敌人非撤退不可,所以首先还是判断这是一个掩护主力退却的行动。甚至到了大约7点钟时,塔拉尔德写信给路易十四还是说敌人已经撤退。等到敌军仍不停前进时,塔拉尔德才突然认识到真象,立即下令准备战斗,接着法巴阵营中就紧张万分。据当时目击者的报导,对于这次破袭有如下记载:
“首先放号炮召回采集补给的人员,战鼓雷鸣之中,大家都来不及拆营,赶紧在营前列阵。在忙乱中大家都感到混乱和害怕,那些突然听到号炮归来的人,也都士无斗志。敌人的突然出现使指挥官神经失常,尤其是他们已经进入宿营过冬的阶段,都在收拾所抢掠得来的财富。对这样一个大规模的会战,如果事先毫无准备,那当然居于不利的地位。”
大约到了八点半钟时,联军进到了敌军炮火射程之内,英国炮兵也开始还击。此时,塔拉尔德匆忙决定了他的计划,因为时间太短不能变更部署,就转而采取守势。除了两翼有良好的保护----多瑙河和森林丘陵,而且四英里长的正面上又有沼泽式的尼贝尔河,他的部队与选帝侯及马尔辛没有照习惯联成一线,而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这是时间仓促的缘故。
塔拉尔德决定:他自己防守右翼,从多瑙河上到奥布格瑙村为止(该村本身在外),马尔辛据守中央,选帝侯则在左翼。他还决定左翼和中央都应尽量接近尼贝尔河右岸,阻止敌军任何渡河企图。至于右翼则退后1,000码,以便让敌军左翼渡河后,可以受到布伦海姆和奥布格瑙两面火力的夹击,然后法国骑兵再从正面加以突袭,就可以把敌人逐入沼地中。虽然这个计划有许多地方可以批评,可是考虑到时间缺乏,那么这个计划如果用以对付任何普通的敌人,似乎也算是合理的。
依照这个计划,塔拉尔德又把他的兵力分配如下:
(一)布伦海姆,他用9个营步兵担负防守,以7个营供支援,而以11个营充预备队,留在该村后方。
(二)在布伦海姆与奥布格瑙之间,他展开了44个中队的骑兵(共5,500人)分为两线,以9个步兵营和4个中队的龙骑兵支援。
(三)在左面,他把马尔辛的骑兵32个中队,再加上14个营步兵,位置在奥布格瑙。
(四)在奥布格瑙的左方为32个中队和17个营——也是属于马尔辛的。
(五)最后由选帝侯指挥,共51个中队和12个营,位置在鲁特青根,其中一部分留置左后方。
从侦察的结果,马尔波罗和尤金看出敌军是右翼强于左翼,所以,还是和在布伦堡一样,他们决定应攻击右翼,因为这就可以获得突袭的效果。因此他们获得一个有如下述的概括观念:尤金应努力攻击敌人左翼以分散敌军注意力,而马尔波罗乘机对右翼方面进行决定性的打击。
马尔波罗又发现塔拉尔德对防御兵力的分配是很有能力的,其枢纽在布伦海姆和奥布格瑙两个村落。如果不能对这两个村落中的守军加以牵制,那么当他前进时就不免要冒着极大危险。所以他决定对这两个村落应使用相当强大的兵力加以攻击,以使敌方步兵都忙于自卫,这样当他在两个村落之间前进时,他们就不能向其侧翼实行反攻。如能攻下两村,当然最好,否则也应该控制住他们,不让他们的牙齿合拢。此外,因为他不知道在渡河时是否会受到阻击,所以他所将取的战斗序列也是不合常规的。
他把兵力一共分为四线:第一线为17个营的步兵,以占领右岸为目的;第二线和第三线分别为36个中队和35个中队的骑兵,负责主力突击;第四线为11个营的步兵,据守尼贝尔河左岸,以便在突击失败时可以掩护骑兵撤退,在左翼方面有寇特斯的纵队,任务是突击布伦海姆。最后,他命令工兵在河上修建五座桥梁,并修补那座已经被破坏了的桥梁。
当尤金的纵队正在沃尔佩茨特塔滕以西的丘陵森林地区中辛苦的前进时,寇特斯已经肃清了布伦海姆以东尼贝尔左岸上的敌人,把法军逐出了磨坊,占领了河的右岸。接着他就和他的纵队在接近布伦海姆村的一个谷地中前进,前方的高地上有敌炮五六门,他们在几个小时中都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忍受着炮击。双方炮兵对战达四个小时之久,这时为了鼓舞士气,马尔波罗命令牧师举行一次礼拜。而且在法军炮手可以完全看得见的情况下,他为了以身作则,亲自纵马缓行于行列之中。一颗炮弹飞到他马前,使所有人都大惊失色,因为在一瞬间,他在灰尘中已经完全消失了。
现在已经是十一点,因为尤金方面还没有任何消息传来,马尔波罗很感焦急,不断派骑兵到右翼方面去探听消息。泰勒对当时的情况有很生动的描写:
“太阳照耀在田野中,农作物显出金黄的颜色,与红色和蓝色的军服、闪亮的钢铁相映成趣。两军的军乐相对吹奏,互相起伏呼应。隔着这条沼泽式的河川,炮火横飞,人马单独的或是成群的被击倒,负伤的人慢慢地向后方运送。因为现在已经是正午,天气炎热异常。时间已经过了一半,而联军的死伤数字已经达到两千人,这时尤金的副官才从遥远的右方跑来。时机到了。”
十二点半,马尔波罗转向他的将领们说:“先生们,各就各位。”十五分钟后,寇特斯命令他那领先的英国旅,由罗威率领向布伦海姆突击,在他的掩护之下,右面的部队就趋向尼贝尔河。罗威命令一直等到他用刀剑砍在法军所建栅栏上时,大家才准放枪。当他前进到了距离敌军三十步以内时,他自己和所属部下的三分之一,都已被敌火击倒。可是这个旅仍继续挺进。在浓烟中,布伦海姆的法军守将克莱姆·波尔特中将(侯爵)感到恐慌,就召集他的支援兵力7个营,不久更丧失理智,又召集预备队11个营,这额外的12,000人都挤在这个小村之中,有许多人简直无法动弹。所以这一大堆部队对塔拉尔德已经不再有价值了,而正在坚守的塔拉尔德却正在盼望他们援救。
虽然如此,第一和第二两次突击还是被击退了。接着法国的禁卫军----这是他们最优秀的骑兵----也从布伦海姆的两翼前进,但不久也被联军逐退。在北面侧翼,他们遇到了巴尔米斯上校,他用5个中队击败了敌军8个中队。当正准备作第三次突击时,马尔波罗突然叫停,因为他发现他的目的已经达到,法军已经被固定在这个村落中。此外,他的先头步兵已经过了尼贝尔河,骑兵主力也正在渡河。
当激战正在布伦海姆周围展开之际,在奥布格瑙又发生了一个危机。在这方面,一共10个营的兵力由霍尔斯坦贝克亲王率领着,已经前进到了该村,但却被守军逐回。守军由布南维里侯爵率领,一共9个营,包括爱尔兰旅在内,这就是绰号为“野鹅”的部队,当霍尔斯坦贝克的兵力在混乱中向尼贝尔河上败退时,马尔波罗的中央右翼就暴露在敌方攻击之下。此时,马尔辛在奥布格瑙的后方正集结了大量的骑兵,准备从这个缺口打击对方中央的右翼,情况已经严重到了极点。马尔波罗认识到这一点,立即亲自驰往该地,并派了一个副官去通知尤金,要求他马上派遣弗格尔的骑兵旅来掩护这个缺口。虽然尤金本人正在最恶劣的地形中进行着最激烈的战斗,情况也是同样紧急,但他立即答应了这个要求。于是当马尔辛的骑兵向尼贝尔河冲击时,弗格尔就恰好打击他的左翼,并把他们击退了。这个冲锋也救了霍尔斯坦贝克,于是他又再次前进,这次就把布南维里的步兵赶到奥布格瑙村,并把他们围困在那里。现在联军可以自由地从他们面前经过,并攻击敌人的骑兵。
虽然马尔波罗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因为到了下午三点钟时,布伦海姆和奥布格瑙这两个堡垒已经丧失了攻击力,可是从一般人眼中看来,胜利却似乎已经属于法军。白天的时间已经所余不多,尤金正在与选帝侯作殊死战,但是毫无进展,如果联军再不前进,就会被迫后退,法军骑兵现在还大部分完整无缺,所以如果在他们前面退走,结果无异于溃败。但是马尔波罗却深知,只要尤金能够继续坚持下去,那么胜利就是他的,因为许多法国步兵都被封锁在这两个村落进行纯粹消极的防御,所以中间的门户洞开,这也就注定了塔拉尔德的覆亡。
虽然尤金明知在他的正面不能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但也知道除非他能坚持,否则马尔波罗就无法获得胜利。所以这两位名将之间的合作十分良好,到四点钟时,马尔波罗的全部中央兵力都已渡过了沼地,于是他又改变了他的攻击序列。把骑兵分为两线摆在前面,步兵也分为两线摆在后面。在决定点上,他展开了压倒优势的兵力,因为塔拉尔德的兵力不过五六十个骑兵中队和步兵九个营,而他的兵力却分别有90个中队和23个营。他一直等到了四点三十分钟,当他听到尤金已经攻到鲁特青根的周围时,才让他的整个中央部分开始行动。直到这时,塔拉尔德才认识到敌人心里是在想些什么。他把他的预备队9个营展开在奥布格瑙以南以阻止联军前进。马尔波罗也立即命令三个汉诺威营和一些炮兵去对抗他们。经过一番苦战之后,这3个营被击退了,于是马尔波罗的骑兵也全线随之退回。现在可以说是塔拉尔德的最后机会,但是他的骑兵却未能配合。
大约在下午五时三十分,马尔波罗命令他的炮兵用葡萄弹向这英勇的九营敌军扫射,在火力掩护下,他命令再次全面前进。在鼓号齐鸣中,分成两线的骑兵高举着军旗用整齐的行列向敌人前进。突然间他们加快速度直向敌人冲去。
敌人的大多数骑兵都发生了恐怖现象,胡乱放了一阵枪之后就拨转马头向战场外逃跑----包括近卫骑兵在内。有些逃往霍施塔德,有些逃向多瑙河,有30多个中队冲下了险陡的河岸,到达了低湿的河边。此时那9个营的步兵已全部被歼,不留一人。帕克的记载说:“第二天上午我骑马从那里经过,还看到他们成行地倒在那里。”
法巴联军此时已经崩溃。塔拉尔德虽向马尔辛等求救,但也枉然,因为此时尤金正猛攻鲁特青根村周围。他的求救只使马尔辛和选帝侯产生了一种全面危急的念头,于是在右翼尚未遭到迂回之前下令退却。现在已经是7点钟,马尔波罗暂时收住他的缰绳,匆匆地用钢笔在一张酒店帐单背面写了一个短简给他妻子:“我没有时间多说,但请你报告女王,让她知道她的陆军已经获得了一个光荣的胜利。塔拉尔德元帅和其他两位将军都已被俘,而我仍在追击中。送信的人是我的副官帕克上校,他将当面把会战的经过讲给她听。”十天内这个捷报送到了温莎宫。
写完了这封信后,他的骑兵仍在追击溃退的法军,而尤金也在追击马尔辛和选帝侯,于是马尔波罗把他的注意力移到布伦海姆。这里的敌军27个营仍在寇特斯和增援的阿克尼勋爵监视下。克莱姆·波尔特已经疾驰向多瑙河逃走,落入水中淹死了。到9点钟,他的部下都投降了,会战遂告结束。
这一战代价如何?联军的损失为死4,500人,伤7,500人,其中包括英军2,000人,相当于原有兵力的百分之二十。依照米勒的估计,敌军的损失共为38,000人,包括战死、溺毙、负伤、被俘和逃亡都计算在内。对于选帝侯和马尔辛未能作进一步的追击,并非马尔波罗的错误,因为他手中已经没有预备队,夜色已深,而他还有15,000名的俘虏和无数的胜利品,使他难以处理。
马尔波罗对他这一次压倒性的胜利,感到得意扬扬,也的确应该如此。8月14日,他写信给他爱妻说:“这是一次空前的伟大胜利”。不错,布伦海姆会战已经使路易十四的伟大计划为之破碎。它也决定了欧洲的命运,正如邱吉尔所说:“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的轴线。”如果马尔波罗这一战失败了,那么巴伐利亚选帝侯就会代替哈布斯堡王室而继承帝位,于是慕尼黑就会压倒维也纳,而帝国本身也会变成法国的附庸。现在却是选帝侯被逐出国,国土也被英国兼并。同样重要的是,布伦海姆一战也击毁了斯图尔特王室的阴谋,如果法国统一了整个西欧和中欧,那么英国毫无疑问将陷于孤军作战的困境。
对英国而言,自从阿金考特之战以后,布伦海姆之战是他们在国外所赢得的第二次最伟大胜利。它击破了法国陆军的常胜威名,使他们陷入耻辱和嘲笑之中。从1704年以后,路易十四所寻求的就只是光荣的和平而已,虽然战争继续拖了八年之久,加上拉米莱斯(1706年)、奥登那德(1708年)和马尔普拉克特(1709年)三次胜利,使马尔波罗的声名更为大增,但路易的目的却是一致的,就是赶紧结束战争。最后到1711年,英格兰为了恢复贸易也呼吁和平。于是1712年1月29日开始谈判,1713年4月11日,在乌提赫特签订了一连串的和约。法国保持着在上莱茵河左岸的领土,在默认法西两国永不合并的条件之下,菲力普大公被承认为西班牙和印度群岛的主人,称为菲力普五世,于是路易总算打破了哈布斯堡的包围圈,完成了黎塞留和马萨林两位首相的工作,也使法国获得了安全的保障直到1792年为止。此外,他也承认英国的新教继承权。西属日德兰割让给奥地利,以后被称为奥属日德兰,此外还有纳普尔斯和米兰,一直保持到1866年为止。联合省也分得了某些边界要塞,而萨伏依也升格为王国,并获得了尼斯和西西里,以后在1720年,这个岛又与撒丁交换。在所有分赃者中,最后还是英国人分得了最大的部分:从法国方面获得了阿卡迪亚、纽芬兰和赫德森河附近的地区----这也是法国势力在北美被逐出的开始。从西班牙方面获得了直布罗陀和米罗卡,这保障了其海权在西地中海的地位。此外,英西两国之间又签订了一个极有利的商约,其中最重要的条款,是英国获有往西属美国输入黑奴的专利权,为期30年。在乌提赫特和约签订之后,英国在海洋上和在世界市场中都获得了优越的地位,正如马汉少将所说的:“不仅是在事实上,而且也在它的自觉之中。”提费尔扬教授却说:“这个伟大而无声的海权革命的完成却是由于马尔波罗的陆军在欧陆上的胜利和外交上的成功。因为马尔波罗认识到海军战争是同盟国对付路易的全部努力中的一个部分,所以在1702年到1712年之间,英国海权的基础都是以任何敌人不能击败它为原则。”
但是这个革命还要往下深入;这是由于有英格兰银行的机构和国债,才能使英格兰用黄金和钢铁来赢得战争。威廉的战争前后达九年,共值三千万镑以上,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则拖了十二年,共值五千万镑左右。在总数八千万镑中的一半,是用租税来支付的,其余则完全是靠借债。这个办法的发明,就是预支未来的繁荣来救济现在的贫困,所以战争从此之后就用负债的方式来作为基础。伦敦银行家在政治权力上所获得的地位日益增高,远远超过了地主,这个国家和帝国的疆界已经变成了海洋,其命运也就逐渐把握在他们手中。
------------------
正文 恩格斯经商生涯的历史考订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10-15 9:37:49 本章字数:13784
论文作者蔡金发
论文关键词恩格斯\/办事员\/职员\/名义股东\/退休金\/养老金,
论文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
论文单位京
摘要:
马克思主义和国际**运动的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先是迫于父亲的压力,后是为了实现他和马克思共同事业的需要,不得不在商场上度过了24个春秋。对于恩格斯这一段不寻常的经商生涯,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从而也就对恩格斯的身份有着不同的认定。本文根据历史事实对许多不同的看法进行考核订正,否定了恩格斯“曾是资本家”、“过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说法,还恩格斯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来面目。
马克思主义和国际**运动的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因为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商经历,所以对恩格斯身份的认定始终存在着疑义。还有1883年,恩格斯在写给伯恩斯坦的一封信中说:“难道我什么时候会想到要为我曾经当过工厂股东这件事进行辩解吗?要是有人想要在这方面责难我,那他就会遭到惨重的失败。如果我有把握明天在交易所赚它一百万,从而能使欧洲和美洲的党得到大批经费,我马上就会到交易所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45页)这就告诉我们:第一,恩格斯曾经当过工厂股东。第二,恩格斯当股东不是为了自己赚钱,而是为党筹集经费。第三,如果有人想抓住恩格斯曾经当过股东这件事责难他,是肯定要失败的。但是,恩格斯万万没有料到,这样明白无误的东西,在他死后的100多年,仍有人抓住这件事做文章,而且还把恩格斯曾经当过工厂的“股东”,提升为“曾是资本家”(王长江统稿:《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第115页,*党校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过着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徐久刚:《恩格斯的经商生涯》,《北京日报》2002年5月27日)。毫无疑问,恩格斯是不是“资本家”、是不是“过着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和学术的是非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全面深入研究恩格斯的生平,特别是对恩格斯的“经商”生涯的历史进行仔细的考证,以求作出正确的结论。我愿意在尊重史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前提下,就这个问题同学术界的同仁进行实事求是的善意探讨。
恩格斯的“经商”生涯。他自己说是18年(1851—186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86页)。可是在人们的印象中是27年(1842—1869)。实际上,恩格斯“经商”的几个时间段累计起来是24年(1837—1841)+(1842—1844)+(1851—1869),如果卡头去尾实则是22年。这22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被动经商期,第二阶段是主动经商期,第三阶段是有限的名义“股东”经商期。
第一阶段:被动经商期(1837年—1844年)。这一时期,是恩格斯不情愿地被迫从事商业活动的见习期。1877年,恩格斯在谈到德国经商之道时说:“旧的商业偏见认为,似乎要经商就必须首先练习三年抄写,写得一手漂亮字,讲蹩脚的德语,并且非常愚昧无知,这在最近二十年已被彻底打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4页)
恩格斯的父亲就是一个持有旧的商业偏见的“狂热而专横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页)典型商人。1837年9月,17岁的恩格斯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被父亲强制停学,并按旧的商业传统先后把他送到自己在巴门的一家商号和不来梅朋友的一家商行去当学徒,学习做生意。恩格斯从小就不喜欢生意经,他并不认为父亲为自己选择职业是自己“外部生活的天职”。他的兴趣不在商场,而在文坛和论坛。无奈之下,他决心以青年诗人斐迪南·弗莱里格拉特为榜样,“既做店员又做诗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17页)。所以,在不来梅期间,他写了许多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和通讯,并在好几家刊物上发表出来。与此同时,他还发现,在诗歌和文学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领域,这就是“一切科学的灵魂”的哲学。他读了从苏格拉底、柏拉图、斯宾诺莎到康德、费希南、施特劳斯和黑格尔的许多著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39年恩格斯发表在《德意志电讯》上的一组通讯:《乌培河谷来信》。“来信”对巴门工厂主的愚昧、专横和胡作非为的揭露和鞭挞,在某种意义上说,反映了当时恩格斯对商场的一种厌恶。
三年满徒后,恩格斯应征入伍到柏林当了一年炮兵。在此期间,他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博士俱乐部”,开展了对老年黑格尔派的批判。1842年,恩格斯以“奥斯渥特”的笔名,在《德意志电讯》上发表了一组批判柏林大学老年黑格尔派哲学家谢林的文章,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当时大名鼎鼎的《德意志年鉴》主编阿尔诺德·卢格,称呼“奥斯渥特”为“博士”,并询问他为什么不把文章寄给他的刊物发表。1842年6月,恩格斯在给卢格的一封回信里说:“我决不是博士,而且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博士;我只是一个商人和普鲁士王国的一个炮兵;因此请您不要对我用这样的头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28页)。这是他第一次从职业上认定自己的身份是“商人”。
1842年10月,恩格斯服役期满回家后,他父亲决定要他前往英国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公司”继续实习经商。该公司是恩格斯父亲同欧门家族合资的一家公司,它的前身叫“维多利亚工厂”,是彼得·艾伯特·欧门开办的一家棉纺厂。1837年恩格斯父亲投资入股后,改名“欧门—恩格斯公司”。1842年11月,恩格斯受命前往该公司办事处当一名办事员。恩格斯在这里工作了21个月,因为是实习经商,所以工资由他父亲支付。恩格斯与“欧门—恩格斯公司”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雇员与顾主的关系。恩格斯在这家公司里,既没有资本也没有股份,既不是公司的法人代表也不是恩格斯父亲的代理人,仅仅是该公司的一名“办事员”,资本家之说从何谈起!
恩格斯在“欧门—恩格斯公司”任职期间,并没有一门心思做生意,而是用大量的时间去搞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理论“提供坚实的基础”。他一方面“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都用来和普通工人交往”,从这种“交往中直接研究了英国的无产阶级”,为后来写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搜集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78页)另一方面深入研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了英、法、德三国社会主义和**的理论与实践,撰写了一大批批判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宣传社会主义和**的文章。恩格斯在这里不仅没有成为资本家,而且成为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92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创**运动的标志,是1848年《**宣言》的发表。在此之前,恩格斯既不是资本家,也不想当资本家。1844年8月,恩格斯回家探亲后就不惜同父亲闹翻脸也不愿意再去经商了。从当时他写给马克思的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我妹夫的劝说和我父母的愁眉苦脸,我曾不得不决定再一次去试试做生意,[两星期]来在办事处做了些事情,对恋爱问题所抱的希望也促使我决定这样做——可是,还没有开始工作,我已经感到发愁了,做生意太讨厌,巴门太讨厌,浪费时间也太讨厌,而特别讨厌的是不仅要作资产者,而且还要作工厂主,即积极反对无产阶级的资产者。这种可怕的情景,我曾大致看到过一些,而在我老头的工厂里呆了几天以后,它重新又展现在我的眼前。我当然曾经这样打算过:我做生意,只能以我认为适合的时候为限,然后就写一些违警的东西,以便能冠冕堂皇地被赶出国境;但是,甚至这个时候我也将忍耐不到了。”“告诉你,我现在过的完全是不堪忍受的生活。由于集会的事情和本地的一些**者(我自然同他们时有交往)的'行为不检’,又使我的老头爆发了宗教狂热病。我宣布绝对不再搞生意经,他气得就更厉害了,而我公开以**者的身分出面讲话就更引起了他那本来就已十分道地的资产阶级狂热。我的处境你现在可以想象得到。由于两星期左右我就要离开,我也不想挑动争吵了,我闷着头忍受一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21、30—31页)
1845年4月,恩格斯终于和父亲闹翻了,离家出走前往布鲁塞尔,同马克思一起筹建“布鲁塞尔**通讯委员会”和改组“**者同盟”,为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和创立马克思主义、开创**运动而不遗余力地工作。事实上,恩格斯成为**运动创始人之前,并没有获得任何“资本家”的名分,而是以“**者的身分”在社会上活动。因此,说“恩格斯在同马克思一起创立国际**运动之前,曾经是资本家”,是不实之词。
第二阶段:主动经商期(1851—1860年)这一时期,是恩格斯主动同父亲和解,要求重返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公司”办事处工作。恩格斯说:“我选择了这条道路,是为了不致于被迫过行乞的民主派生活”(同上书,第185页)。恩格斯重新选择放弃多年的经商道路,一方面固然是生活所逼,另一方面主要地是为了**的事业而做出的牺牲。
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后,恩格斯和马克思一道带着《**宣言》和《**在德国的要求》回到科伦创办《新莱茵报》,指导德国革命运动。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逃亡到伦敦,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改组**者同盟。但由于党内“左”倾盲动主义泛滥成灾,改组**者同盟没有成功,最后不得不宣告解散。
1850年底,马克思的工作重点开始转移,从革命实践的舞台转到书斋,研究政治经济学撰写《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进行科学的理论论证。恩格斯也于1850年11月回到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公司”,并为迎接下一轮新的革命运动而“啃军事”(同上书,第576页)。对此,马克思写信给恩格斯说,当那些渺小的大人物们互相阿谀奉承、高唱“革命”高调的时候,“我却很喜欢你我二人目前所处的真正的离群独居状态。这种状态完全符合我们的立场和我们的原则。”(同上书,第205页)
此时的马克思,深深陷入经济危机之中,单靠稿费的收入,已经无法维持多子女的家庭生计了。恩格斯这次重返“欧门—恩格斯公司”办事处,主要目的是想从父亲口袋里多掏出一些钱,来补贴马克思一家人的生活。所以他一开始就要求取得在与欧门的关系上作为我的老头的代表的正式地位,而在公司内部仍不担任负有工作责任和领取公司薪水的任何正式职务。可是,恩格斯的父亲不同意,只答应他可以“不定期地留在这里,即直到同欧门家族散伙的时候为止(这可能要到1854年)”,——恩格斯说:“如果他能很好地酬劳我的烦闷,我自然对此感到很满意。我当然不使人看出我是在为'事业’而作这种'牺牲’,并且表示愿意'暂时在这里等待事态进一步发展’。”(同上书,第201页)然而,事态并没有按照恩格斯的要求发展,他父亲只答应每年付给恩格斯200英镑的生活费和交际费的工资,别的什么都没有答应。两个月后他父亲又突然变卦了,说他花钱太多,每年至多给150英镑。恩格斯父亲不仅是个精明的商人,而且是个精明的父亲。他并不吝惜恩格斯在商场上的花消,而是反对恩格斯把多余的钱财用在任何**的目的上。恩格斯说:“对这种可笑的要求,我当然不能听从,尤其是他同时威胁说,必要时要告诉欧门兄弟,超过这个数目就不再给我钱。我当然马上给他写了信,说只要他试图干出这种卑鄙勾当,我就再也不进办事处的门,立即收拾行装去伦敦。这个人简直发疯了。关于这一点本来我和他在这里口头上早就谈好了,而且我也没有让他抓到任何借口来这样做,所以整个这件事就更加可笑和荒唐。我希望通过我的弟弟和我的老太太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不过最近我的确要稍微约束一下自己,因为我总共已经花掉了二百三十英镑,在11月即我到这里满一年以前,这个数目不能超过太多。无论如何这又一次的卑劣行径令我十分不快,非常生气,特别是我的老头在这里使用了卑鄙的手法。的确,他今年在这里赚的钱远没有去年多,但这完全是由于他的股东们经营管理不善,而这方面我是管不着的。”(同上书,第355页)由此可见,说什么“以家族驻伦敦代表的身份到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公司’任职,……是资方的一位代表”(徐久刚:《恩格斯的经商生涯》,《北京日报》2002年5月27日),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恩格斯说,他最多只管办事处里的三个工作人员。这是欧门交给恩格斯的一项“培训”任务。1856年11月17日,他写信给马克思说:“可诅咒的商业天天妨碍我动笔。现在我要管三个家伙,因此检查、纠正、申斥和指挥没有个完。况且还要为纱质差或交货慢等跟工厂主斗争,还有我自己的工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0页)至此,恩格斯在“欧门—恩格斯公司”的身份和地位应该是清楚的,充其量只不过是他父亲的一个雇员。恩格斯的年薪200英镑在当时并不算高,恩格斯早年的精神偶像德国诗人斐迪南·弗莱里格拉特受雇于一家公司当职员,年薪是300英镑(同上书,第125页)。恩格斯的雇员身份,还可以从当时知情人那里得到证实。1854年4月,恩格斯的一篇军事论文《喀琅施塔得要塞》,在《每日新闻》排好版校样都拿到手,突然被撤了下来。恩格斯说,对这件怪事我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有人“饶舌”所致:“只要把恩格斯这个军事家看成不过是当过一年志愿兵的人,是个**者,职业是店员,那就一切都完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341页)现在的问题,是怎样看待1857年恩格斯写的一封信。
1857年11月15日,恩格斯写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有这么两段常常被人们引以为据的话:
“在我们这里,丝纺织业从8月起就出现危机前状态:约有二十个厂主因负债而破产,债款总额依我估计不下二十万英镑,在这种情况下最多只能保住百分之三十五至四十的本钱。我们投进去六千英镑,其中有我的三百英镑!!!这就是说在破产清算以后,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也要损失一百八十英镑。看来,在这种情况下我必须与我的老头重新签订合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200页)
“最近七年来,资产阶级的污秽毕竟多少沾了一些在我身上;现在,这些污秽被冲洗掉了,我又变成另一个人了。危机将象海水浴一样对我的身体有好处,我现在已经感觉到这一点了。”(同上书,203页)
第一段话说他投资300英镑,损失180英镑。有人据此推断出,恩格斯既然有资本,哪怕是小额资本,也是资本家。到底恩格斯有没有资本积累,我们查了恩格斯个人收支情况,几乎是月月透支,年年借债。如1857年1月22日写给马克思的信中就有这么一段催人泪下的话:“2月初我将给你寄五英镑,往后你每月都可以收到这个数。即使我因此到新的结算年时负一身债,也没有关系。可惜的只是你没有早两个星期把这些事情(马克思发生经济危机,有三个星期没有收到稿费,生活过不下去了。——引者注)告诉我。我的老头拨给了我一笔钱买马作为圣诞节的礼物,因为看到一匹好马,上星期已经买下了。如果我早知道你的事情,我会等几个月再买并省下饲养马的费用。不过不要紧,钱现在不付也可以。但是我非常难过的是,我在这里得养一匹马,而你们一家人在伦敦受穷受苦。”(同上书,第95页)
恩格斯非但没有资本的积累,而且还有债务的积累。1859年8月,恩格斯写给马克思的一封信里说:“我现在由于要偿还在新的商业年度开始以前所积累的私人债务,而深深陷入困境”(同上书,第453页)那么,恩格斯的300英镑是从哪里来的?本来一个在生意场上混了这么多年的人,偶尔有一、二次的小额投资,也是不足为奇的。问题是恩格斯向来财务状况十分紧张,哪来这300英镑,倒也值得认真考察一下。从信里提到的“我必须与我的老头重新签订合同”这句话,我们得到启示:钱是恩格斯父亲的。1856年,恩格斯父亲对英国的棉纱生意发生了兴趣,要恩格斯在公司外私下为他购买纱线,占去恩格斯很多时间。为此,恩格斯很不高兴。我们从恩格斯写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看到:“好久没有写信,想必你很生气。但是,办事处的一系列工作还要占去我大约两个星期的时间,在此之前,我恐怕无暇考虑其他事情。而且,非常苦恼的是,我的老头常常让我替他购买纱线等等,一个星期还至少要给他写两次私人报告。”(同上书,第8页)这年8、9月份,恩格斯父亲来英国谈生意的事,为了补偿恩格斯的额外劳动,除了送一匹马作为圣诞节礼物外,合理的推断是,在他的6000英镑投资中划出300英镑到恩格斯的名下。没想到这300英镑不但没有给恩格斯带来赢利,反而带来亏损。这才有重新签订合同的必要,也就是说,作为酬劳,恩格斯至少可以不负担投资风险的损失!
至于“资产阶级的污秽毕竟多少沾了一些在我身上”,并不能说明恩格斯是资本家的身份,恰恰相反,说明恩格斯不是资本家。受雇于人,他不能不按资本的本性要求替资本家办事,不能不沾染一些资产阶级的污泥脏水。这里所说的“资产阶级的污秽”,是指资产阶级的生意经挤占了他直接为无产阶级事业工作的时间。这可以从恩格斯写给马克思、库格曼、列斯纳和母亲的几封信中得到印证。1856年5月,在致马克思的信中谈到他不能分担马克思的更多工作时说:“因为现在营业发展很快,商业完全吞食了我的精力和时间,我无法考虑经常的和系统的工作。”(同上书,第58页)1869年4月,他在写给弗里德里希·列斯纳的信里说:“你对我的赞扬我实在担当不起,尤其使我羞愧的是,最近十八年以来,很遗憾,我几乎没有能直接为我们的事业做过什么,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全部时间都用在'资产阶级的’活动上。不过我希望这种情况很快会改变。过几个月我想我又可以完全支配自己的时间了,那时我当然要做我力所能及的一切,以便不辜负你的赞扬。和你这样的老同志在同一个战场上为反对同一个敌人而共同战斗,我将永远感到高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1975年版,第586—587页)这年7月,他写信告诉阿·库格曼说:“从本月1日起我就退出了营业,我的时间终于又属于我自己了。……我摆脱了这个该死的商业而能重新随意工作,是多么高兴,尤其因为这恰好发生在现在,即欧洲的事态愈来愈尖锐化,有朝一日暴风雨会完全出乎意外地来到的时候。”(同上书,第608—609页)如果不是这样,又怎么理解“危机”会像海水浴一样把沾在恩格斯身上的“资产阶级的污秽”冲洗掉,“变成另一个人”呢?把资本主义的危机看成是自身解放的外部条件,这绝不可能是一个“资本家”的内心世界。7月1日是值得庆贺和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恩格斯发出两封信,说了同样的一句话:我自由了。在给马克思的信中说:“好啊!从今天起再不搞可爱的商业了,我是一个自由的人了。”(同上书,第309页)在给母亲的信中说:“我刚刚获得的自由使我高兴极了。从昨天起,我已经完全变成另一个人了,年轻了十岁。”(同上书,第606页)
第三阶段:有限的名义“股东”经商期(1860—1869)。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60年到1864年的四年间,恩格斯仍然一无所有,只是“欧门—恩格斯公司”的一名职员。第二阶段从1864年到1869年的五年,“代管”母亲一万英镑的股份,当上了“欧门—恩格斯公司”的名义股东。
1860年3月,恩格斯的父亲去世。在如何分割父亲遗产的问题上,发生了家庭纠纷。恩格斯的弟弟和妹妹们联合起来,以普鲁士《遗产继承法》为依据,说恩格斯从1849年起居住国外已经失去了遗产继承的权利,擅自瓜分了父亲的全部遗产。由于母亲的干预,最终兄弟们达成如下协议:恩格斯被迫放弃了父亲的主要遗产——在巴门和恩格耳斯基尔亨企业的实际继承权:接受弟弟们的“限定全权委托书”——获得在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公司”中父亲遗产的名义继承权。也就是说,恩格斯继承“欧门—恩格斯”公司“合伙人”的商标权。为了加强恩格斯在公司中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协议规定,从父亲的遗产中拨出一万英镑的资本给母亲,由母亲借贷给恩格斯并划归恩格斯的名下,以便在公司中获得“股东”和“合伙人”的身份,参加公司的管理。恩格斯说:“弟弟们得到的是在恩格耳斯基尔亨的企业,而我得到的却是艾米尔的'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78页)艾米尔是恩格斯的二弟。他曾向恩格斯保证,这个家庭协议可以使恩格斯顺利获得“欧门—恩格斯公司”合法的“合伙人”地位。尽管这个协议实际上“剥夺”了恩格斯的长子继承权,恩格斯还是“大笔一挥”签署了。恩格斯说,他“被迫自行放弃父亲的企业”,放弃本来“属于我的那种权利”,完全是为了母亲。在他写给母亲的信中说:“如果不是因为你,我很难决定走这一步。”首先,“这种事对我来说,只是有些不愉快而已,而你在谈判期间所经受的不愉快,必定比我多得多,深得多”。其次,“世上的任何东西都丝毫不能使我让你在晚年因家庭遗产纠纷而黯伤”。最后,“我还会有成百个别的企业,但是我永远不会有另一个母亲”。所以,“我愿意作出牺牲顺着你的愿望来解决一切”(同上书,第578—581页)。
恩格斯说,他得到的只是艾米尔的“信念”,一点不错。按照英国的法律规定,公司合伙人的权利在本人死亡后不能马上转让给他的继承人。恩格斯在同哥特弗利德·欧门的谈判结果是:第一,“哥·欧门对我以合伙人身分出面进行活动的权利不愿承认”(同上书,第412页);第二,“我大概暂时还要留在哥特弗利德那里当职员,分得一定的红利,我并且得到保证几年后可以成为合伙人”(同上书,第55页);第三,“我显然必须很卖力地工作。哥特弗利德先生成为企业的独一无二的主人。”(同上书,第56页)可见,1860年恩格斯同哥·欧门签订的合同,实际上是一个“雇佣合同”。哥·欧门是雇主,恩格斯是雇员。
虽然,现在我们看不到恩格斯家庭协议和“欧门—恩格斯公司”合同的文本,但我们可以从当时恩格斯和马克思的通信中找到佐证。1860年5月7日,恩格斯把他“同欧门进行谈判”的上述情况告诉马克思。8日,马克思回信说:“同哥·欧门订的合同我并不很喜欢。问题在于你家有没有资本留在企业里?”(同上书,第57页)对此,恩格斯回答说:“我家在企业中留有一万英镑的资本,如果我成了合伙人,这些资本就必须转移给我。”(同上书,第58页)问题是当时恩格斯并没有成为“合伙人”,“我家”的那一万资本也就没有转到恩格斯的名下,仍然属于“母亲的股份”。(同上书,第524页)事实上,从1860年到1864年,恩格斯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件在哥·欧门“那里当四年职员”(同上书,第524页)。
1883年恩格斯所说的他“曾经当过工厂股东这件事”,是从1864年开始的。1864年6月30日,恩格斯同哥·欧门签订的第一个合同期满,用以替代的第二个合同的是“合股文书”(同上书,第412页)。“合股文书”规定:从1864年7月1日起,恩格斯正式享有“欧门—恩格斯公司”合伙人的权利。但必须要有一个条件,这就是:“我应交付的一万英镑中只要哪怕差一个便士,哥·欧门就会拒绝履行他的合同。”(同上书,第659—660页)为此,恩格斯写信给“妈妈的主管”、他的大弟海尔曼·恩格斯,要他履行1860年的家庭协议,把母亲在公司的一万英镑转到恩格斯的名下。信中指出:“6月30日把一万英镑记入我欠你们的债务项内。按照合同,这笔款子应留在这里的平衡表内。这笔款子中应扣除我在你们那里的余额及其利息;余款我将按五厘的利率向你们付息。”(同上书,第660页)这就是说,恩格斯是借母亲的一万英镑,买一个“股东”的名义。而实际上是母亲的代理人,母亲的职员!
当然,这并不是说,恩格斯借钱当股东一点好处也没有。它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增加点收入。从理论上说,当时银行贷款是六厘利息,付给妈妈的只有五厘,而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是10%左右,恩格斯从中可以获得五厘的资本收益。所以合同一签订,恩格斯就高兴地告诉马克思:“合股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合同签订了,因此我希望在这方面能有整整五年的安静。”(同上书,第416页)但事实上并不安静,恩格斯付出了更多的辛苦和苦恼。作为一万英镑的小股东的恩格斯,在公司里仍然是个小伙计,无论是经营管理还是财政支出等方面,处处都要受大老板哥·欧门的牵制和监视。这个中的辛酸和苦辣,集中体现在1867年4月27日恩格斯写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
“再过两年我和猪猡哥特弗利德的合同就要满期,根据目前这里的情况来看,我们两个都不见得希望延长它,甚至分裂更早发生也不是不可能的。果然这样,我就要彻底抛弃商业;因为如果现在还独自创业,那就是说,要极其辛勤地操劳五六年而得不到什么显著的结果,然后要再干五六年才能收获前五年的果实。这会把我彻底毁掉的。我最渴望不过的事情,就是摆脱这个鬼商业,它占去了一切时间,使我的精神完全沮丧了。只要我还在经商,我就什么也不能干;尤其是我当上老板之后,负的责任更大,情况也就更糟了。如果不是为了增加收入,我真想再当办事员。无论如何,再过几年我的商人生活就要结束,那时收入就会减少很多很多。我脑子里老是在转,那时候我们怎么办呢。但是如果事情照目前这样发展下去,即使到那时不发生革命,一切财政计划也没有终止,那末事情也总是会安排妥当的。假如不发生革命,等我脱身出来的时候,我打算开他一个大大的玩笑,写一本有趣的书:《英国资产阶级的苦恼和欢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7页)
我之所以要全文摘录这段文字,是因为这是一段常常被人提起并用以证明恩格斯是资本家,说什么恩格斯自己都说“当上老板”,“增加收入”,有着“资产阶级的苦恼和欢乐”。我的结论恰恰相反,从这一段话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第一,一万英镑的资本金在当时是一个很少的数目,拿这个数目的钱去“独自创业”,当个私营企业主,像恩格斯这样有20多年经商经验的人,还得“极其辛勤地操劳”十年,才会有“收获”。第二,恩格斯“当上老板”,“增加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是用加大劳动力的支出来换取的。第三,一万英镑资本的收益,在恩格斯的整个收入中只占很少的份额,一旦结束商人生活,“那时收入就会减少很多很多”。第四,不能把恩格斯开玩笑的话当真,说恩格斯有“资产阶级的苦恼和欢乐”。
现在再来看一下马克思是怎样解读这段话的。1867年5月7日,马克思回信说:“我希望,并且坚信,再过一年我会成为一个不愁吃穿的人,能够根本改善我的经济状况,并且终于又能站稳脚跟。没有你,我永远不能完成这部著作(指《资本论》——引者注)。坦白地向你说,我的良心经常象被梦魔压着一样感到沉重,因为你的卓越才能主要是为了我才浪费在经商上面,才让它们荒废,而且还要分担我的一切琐碎的忧患。”(同上书,第301页)是的,恩格斯无论是决定经商还是决定不经商,都是为了马克思。他和马克思一样意识到他们“两人从事着一个合伙的事业”,马克思“把自己的时间用于这个事业的理论方面和党的方面”,而恩格斯把自己的时间则主要用于经商来维护马克思一家人的生存方面。(同上书,第135页)
当恩格斯终于决定要退出商业的半年前,就仔细考虑过如何继续维护马克思一家人的生活问题。1868年11月29日,恩格斯告诉马克思说,哥特弗利德·欧门“想在我的契约期满(6月30日)时赎买我,……他将给我一笔钱。……哥特弗利德·欧门给我的这笔钱(在他向我提出以前,我早就决定把它作为专门用来援助你的补充款项)将保证我有可能在五六年内每年寄给你三百五十英镑,而在紧急情况下甚至还能多一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201页)。在得到马克思“这个数目是完全够用”的肯定答复后,(同上书,第203页)恩格斯于1869年同哥·欧门签订了散伙退休“合同”,于7月1日正式离开工作整整20年的“欧门—恩格斯公司”,结束了他的经商生涯。
由此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第一,我们顺序考察了恩格斯的全部经商生涯,能不能得出恩格斯是资本家的结论?不能!首先必须界定什么是资本家的含义。所谓资本家,就是靠资本为生的人,也就是说只有完全依靠资本获得生活资料的人,才能称得是资本家。这就是说,是以资本为生还是以劳动为生,这是衡量是不是资本家的主要尺度。我们给资本家下这样的一个定义,大概不会有什么异议吧。根据这个定义,恩格斯就不是资本家。恩格斯在“欧门—恩格斯公司”工作20年中,有15年是当“办事员”和“职员”,只有最后五年做了个名义“股东”,绝不是如同有人所说的是什么“名副其实的老板”(徐久刚:《恩格斯的经商生涯》,《北京日报》2002年5月27日)。虽然在这五年期间,恩格斯也分得一定的红利,但这不是他的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他的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始终是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的。其次,恩格斯退休时的财务状况,也可以说明他不是资本家。恩格斯工作了20多年没有一个英镑的积蓄,只是到了退休时才获得两笔钱。第一笔是偿还母亲一万英镑后的余额“七千英镑”。按1860年的家庭协议规定,母亲的这笔钱是属于使用借贷,只还本钱不付利息。所以,在清账时,恩格斯先前付给母亲的利息应该扣回抵偿。1869年7月,恩格斯同“妈妈的主管”、他的大弟海尔曼·恩格斯对账时双方确认:从1860年到1869年6月30日止,恩格斯以货物、支票等形式付给妈妈的利息等累计起来有“七千英镑”,扣除这七千英镑后还欠三千英镑。恩格斯答应在年底以前从“欧门—恩格斯公司”抽回的一万资本金中分三次还清。(同上书,第613—615页)第二笔是哥·欧门赎买恩格斯继承的“欧门—恩格斯公司”那份的商标所有权,付给恩格斯“一千七百五十英镑”(同上书,第604页)。两笔合计起来是8750英镑,这就是恩格斯退休时的全部财产。为了每年补贴马克思的生活费350英镑的保证不致于落空,恩格斯把这些钱的大部分拿去购买风险比较小的公共事业的股票,“主要是煤气公司的,其次是自来水公司的和铁路的,这些都是英国公司的股票。”(同上书,第616页)应该怎样看待恩格斯退休时获得的这些财产呢?我认为,这些财产既可以看成是父亲留给他的遗产,不是他的剥削所得;也可以看成是恩格斯为“欧门—恩格斯公司”工作20多年的退休金、养老金,是他自己劳动的一部分。不管怎么看,这笔钱的股票收益顶多也只不过是恩格斯和马克思晚年依靠稿费生活的一种补充。因此,绝不能把恩格斯1883年所说的“我也有证卷,有时买进卖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第425页),看成是资本家的证据。如果这样的话,那么现在许多离退休的股民们不就都成了资本家了吗?!
第二,我们顺序考察了恩格斯的全部经商生涯后,能不能得出恩格斯在“曼彻斯特的20年大体上过着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的结论?不能!首先要问,人的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们把人的生活方式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部分,大概不会有人反对吧。而物质生活方式主要是通过衣食住行等表现出来,精神生活方式则主要是通过精神追求和精神行为来体现。恩格斯的衣食住行怎么样?不愁吃不愁穿,并不等于就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自己的房产。恩格斯在曼彻斯特工作20多年却买不起一套房子,一个租房居住的人,连资产阶级的“脸面”都没有,还谈得上什么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一个特征是吃喝玩乐,花钱无度。恩格斯在曼彻斯特期间,既无余钱可花,也无余暇可玩。当恩格斯第一次到曼彻斯特时就养成了无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抛弃了社交活动和宴会,抛弃了资产阶级的葡萄牙红葡萄酒和香槟酒”(《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73页)。恩格斯的经商收入并不高,他经常是“囊空如洗”。为了维持自己一家和补贴马克思一家的正常生活,他不得不用“'成色足的’知识”去换取“'成色足的’加利福尼亚黄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124页)挤出时间加班加点为美国《纽约论坛报》和《美国百科全书》撰稿。精打细算是恩格斯生活的基本准则,几十年如一日。直到他退休后还写信给马克思说:“你知道,我们计算得很紧,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可以乱花。所以我从7月1日起把所有的开支都记下来,好看一看,有多少钱花在各种无用的事情上,紧急的情况下应当从何处紧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327页)恩格斯的精神生活的方式,更是没有一点资产阶级的味道。无论是他的精神追求还是他的精神行为,都是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他经商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发财致富,而是为了帮助马克思摆脱困境,顺利完成他们两人的共同事业。他的精神追求不是商业繁荣而是商业危机,这能说是资产阶级的精神追求吗?自从资本来到世间,有哪个资本家希望自己的企业破产!恩格斯在曼彻斯特的20年间,一刻也没有脱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没有脱离**精神文明发展的大道。他除了处理自己职责范围内必须处理的商业事务外,可以说是把所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再次发动做准备,深入研究军事,研究马克思的新观点和新进展,始终保持着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在此期间,恩格斯撰写了大量的文章、著作和书信。据不完全的统计,文章238篇,书信480多封,共有200多万字,平均每个月写一篇文章两封书信将近一万字。且不说这些文字所阐述的内容和观点是全然反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单说这种勤于笔耕的精神行为本身,也是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毫无共同之处!
个人觉得,如果恩格斯不是心不在商,也不至于被兄弟阴了,做个大资本家是没问题的。不过虽然被阴,他也没太大意思夺回属于自己的遗产,毕竟作为一个名留史册,影响世界的社会学家,作家,政治理论家,哲学家,与马克思并肩的**理论之父,家族这点物质财产恐怕从来就没入过他的法眼。而且就算他真是资本家,过着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凭其对后人的影响和贡献,就已经超出了无数无产者们。
正文 第八次经济危机(1837年—1843年)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10-15 9:37:49 本章字数:1119
1825年危机以后,纺织工业仍然步履蹒跚。但是,铁路业兴起,带动冶金、煤炭、机车制造业的发展,运输成本迅速降低,进而带动其他工业的发展,英国经济经历了长达近12年的繁荣。1834年到1836年,英国成立股份公司名义资本额为10520万英镑,其中铁路占6960万英镑,银行机构占2380万英镑,保险公司占760万英镑,采矿企业占700万英镑,运河占370万英镑。除铁路因素外,另有两个因素使繁荣得以延长。其一是从1833年到1836年农业大丰收,粮食价格下跌到60年来的最低水平,从而使工业品市场扩大。其二是向美国输出资本和商品,仅1832年到1833年,英国对美出口就从547万英镑增加到1243万英镑。与此相应,则是大量黄金从英国流向美国。1836年,两个主要因素先后发挥到顶点。铁路建设投机过度,建设成本大幅上升,收益转为亏损;英格兰银行控制黄金外流,美国信贷紧缩,英国对美出口1837年比1836年下降了三分之二。于是英国陷入了第八次危机。棉纺织业仍然首当其冲,呢绒业、亚麻和丝纺织工业都陷入困境,冶金工业、造船业、煤炭业大规模裁员、减薪,单是具有工会会员资格的炼铁工人的失业率就从1836年的5%上升到1837年的12%。更加严重的是铁路建设规模大幅度收缩,反映上年建设规模的通车铁路长度1838年为357英里,1839年仅为78英里。就在这时,农业连续两年歉收,小麦价格在1839年比1836年上涨了48%,使国内的工业品需求进一步萎缩。1839年,美国棉花歉收,加上合众国银行力图垄断棉花贸易,棉花价格暴涨。工业品价格下跌而小麦、棉花涨价,出口下降而进口增加,使英国出现贸易赤字。因此,黄金大量外流。为控制黄金外流,英格兰银行不得不提高利率,客观上进一步缩小了国内投资。这样,1837年开始的危机就变得格外严重,事实上,萧条持续了6年。在此期间,英国商品继续对其他国家进行倾销,但美、法、德等国则加强了贸易保护,双方展开拉锯战。
这场大危机对美国、法国、德国也同样产生严重影响。美国的萧条也持续了六年。从1837年到1842年,美国破产事件达33000起,破产总金额达44000万美元,而当时美国最大的企业规模在1000万美元左右。同期,工资水平下降了约30%-50%。危机在法国和德国的表现相对缓和。由于法、德两国大工业比重较小,生产不能迅速扩大,信用制度又不发达,所以在经济繁荣时期,发展比较缓慢,在经济衰退时期,下降幅度也就比较小。虽然如此,危机期间英国货的倾销却使法、德两国的新兴工业损失惨重。1839年,德国从英国进口的棉纱超过国内产量的两倍。1842年,由于英国货的竞争,法国棉布出口额下降29%。
正文 对本书很重要的参照》容克财团的兴起(杨柳)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10-15 9:37:49 本章字数:3021
一,张开獠牙的猛兽
绝大多数生活在18世纪的人不会相信大德意志(自创地理名词,泛指中欧日耳曼德语区)会崛起一个强有力的财团。作为30年战争,7年战争的主要战场,作为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国家的灾难深重之地,德意志是资本力量最薄弱的地方,但是,机遇也来源于此。因为邦国足够多,所以集权政府的力量在全欧洲属于最弱小的地区之一。因为流通的货币多达几十种,所以货币兑换商人拥有并且集聚了大量的货币财富(流动性资本)。因为连合格的铸币厂都没有,所以被意图建立秩序的资本大鳄所青睐。容克财团的雏形,就在无边的黑暗中蠢蠢欲动。
时针慢慢走入19世纪,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和铁路法案的颁布,普鲁士做为取代奥地利哈布斯堡的新兴力量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他的开明工业政策和金融政策赢得了各路资本大鳄的青睐,来自瑞士\/奥地利的巨额贷款进入铁路公债投机市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廉价的源源不断地资本支持。为了强化奥地利\/法国公债最大债权人的地位,罗斯柴尔德为首的银行团为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提供了巨额战争贷款,有力的支持了普鲁士变成德意志的过程。这个时代,伟大的铁血宰相初露锋芒。剑与火为容克财团的诞生写下嘹亮的一笔。
随着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和法国的赔款到来。以德意志帝国银行为首,德国开始了财团化的第一步:银行间大范围的并购重组。利用法国的赔款和瑞士\/奥地利\/荷兰源源不断地资本输血,小地主容克们被银行团组织起来,发展工业农业,建立新型资本主义体制。容克财团于1871年第一次作为统一的整体诞生在世界资本舞台之上。他从一诞生起就注定伴随鲜血和眼泪,改变着世界的轨迹。
二,怪兽,康采恩,卡特尔,辛迪加时代。
环顾1871年的世界,无论老牌工业强国:英国,法国。还是新兴工业国:俄罗斯。又或者早早站在资本主义最高舞台之上,输出资本的瑞士。这个地球太小了,这个世界太拥挤了。属于新兴国家的德国已经没有可以扩张的市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德国资本开始了史无前例的自相残杀,国内的投机和竞争陷入疯狂的地步。这场厮杀的胜利者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发现并预言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终结者:工业联合体。
以银行为核心,大型核心工厂为主体,上下游分支企业为触须。德国开始在国内孕育怪兽。为了追求超额利润,就要不断扩大生产,不断降低成本,采用更多的新技术,增加劳动强度和时间,投入更多的资本。生产过剩时代如期到来。来了解决每7-8年一次的经济危机噩梦,铁血宰相采用了关税壁垒这一毁誉参半的政府干预手段。这手段既保护了还处于弱小状态的德国财团发展壮大,也进一步激化了生产过剩市场不足这一资本主义的癌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根桩子,在关税壁垒颁布的时候,深深的打了下去。
工业联合体需要更广阔的市场,更廉价的原料,更多的资本。当经济手段和政治手段都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军事手段成了唯一的选择。工业生产过剩就会经济危机。为了阻止经济危机的不断蔓延,扩军备战是最好的订单来源。你会看着投入无数资本的军火被送进回收炉吗?至少我是不会的。为了生存,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世界大战爆发了。这场史无前例的血腥战争彻底解决了生产过剩这个问题,战胜战败其实从资本的角度并不重要。生存发展才重要。
三,复活,蛇头吞噬蛇尾的逻辑死循环
一战的失败者德国,面临着失业,破产,萧条的三重打击。但是胜利者也不好过。在一片废墟的欧洲大地上,过剩问题被彻底解决了,重建这个需求强有力的需求刺激着资本主义进入第二轮高速增长期。没有重建需求的美国和瑞士积累了太多的过剩资本无处发泄。这时候,拥有良好基础设施,潜力巨大的德国成了美国瑞士资本的最佳去处。源源不断地美元和瑞士法郎复活了这头濒死的怪兽,德国也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复活了。
好景并不长久。德国吸纳消化不了世界资本强国美国瑞士的全部溢出资本。于是无处可去的资本只好在家憋泡沫,泡沫迟早有一天会爆炸。29年大萧条如期到来。资本过剩代替了生产过剩,成为资本主义的最终末日。为了拯救自己,美国抽走了近乎全部的投资,失去流动资本的德国一夜之间被打回原型。虽然被打击的力度强度远远不如美国,但是抗打击能力更差的德国崩溃了。容克财团本来就在一战中元气大伤,经此打击更是走到了毁灭的边缘。没有流动资本,没有市场,没有一切。只有远远胜于1913年的工业和数不清的失业者。马克思曾经预言的资本主义最终审判,似乎到来了。但是,**并没有降临。
在最黑暗绝望的时代,小胡子元首宣称它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已经没有任何选择的容克财团在毁灭和生存的希望这个2选一中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或许正确的决定——臣服于这个小胡子,在他的带领下用血与火去迎接未知的明天。2战不可避免的到来了。这次,远胜于1战的工业规模和资本力量激荡起更绚丽的火花,留下更大的废墟和残骸。整个欧洲不可避免的迎来成为资本主义弱者的残酷现实。不过这不要紧,如同一战一样,无处可去的美国资本会再次如同天使般降临,德国和欧洲会再次浴火重生。重建-发展-过剩-毁灭-重建。资本主义不可解的死循环再一次赤裸裸的展现在众人面前。马克思预言中资本主义的原罪又一次证明了他残酷的正确。
四,动荡的新时代
2战后,数不清的强者智者都在思考,资本主义这种制度如何从重建-发展-过剩-毁灭-重建中摆脱出来。他们的心血成果就是所谓的收割——摧毁其他工业国家的生产力和资本,减轻资本过剩问题。这一实践到目前为止很成功,美国的资本霸权被摧毁了,南美东南亚日本非洲的新兴资本市场被摧毁了,苏东集团被摧毁了。那么,下一个是谁呢?就算如愿以偿的把中国印度日本再摧毁了,接下来是谁呢?就好像奴隶时代,永远解决不了努力向往自由而发动起义。封建时代,永远解决不了土地兼并引发再次分配土地的战争。资本主义时代。似乎也永远解决不了资本过剩这个死循环。
后记:
以下为最近讨论的想法,大家看看就罢了。
1,不是要神话所谓的地主和资本家。他们和你我一样都是人,只不过比我们更有钱更有势力而已。地主并不天生邪恶,资本家也如此。所谓摧毁地主阶级的统治其实不难,不过还成资本家统治而已。没什么变化。反正统治者不是劳苦大众,是统治集团。
2,只要可以兼并土地,那么杀了张三地主,还是有李四地主。杀掉旧地主换上来新地主。更多的占有生产资料和物质财富的必然成为统治集团。这点谁都改变不了。资本主义也一样。地主被资本家替换,一切和之前毫无区别。
3,不管天下大乱还是清平盛世。如果白手起家比百年积累更容易成功,那这是什么世界?这是社会最大的BUG阿。正视现实吧,在资本主义世界,你摧毁不了控制资本的黑暗理事会,因为你干掉现在的成员,还是有其他成员替补,除非你能摧毁资本主义本身,否则黑暗理事会一直存在。在封建社会,你摧毁不了控制土地的地主阶层。因为你干掉现在的成员,还是有其他成员替补,除非你能摧毁封建主义本身,否则地主作为阶层一直存在。
4,总有人和我说工业如何如何。那么为啥不叫工业主义要叫资本主义?因为有了资本才有工业。只有工业,看看29-33的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把。看看95年的日本,97-98年的东南亚把。那里的工业没消失。工厂设备工人都在,为啥那么惨?因为没了资本。资本是流动资金阿,没流动资本你怎么组织生产?怎么让工业运转起来?资本〉工业,是因为没有工业,资本可以创造出工业。没了资本,工业什么用也没。
正文 资本的工具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10-15 9:37:49 本章字数:1847
1。资本主义秩序和封建秩序(典型代表,中国2000大一统诸王朝)都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前所未有的稳定文明秩序。当然,两者不是一个等级的。葛剑雄统计,中国秦以后到新中国建国战乱、分裂、内战有1000多年,略大于统一和和平时期。当然这也是是一个了不起的文明成就,但是同时说明文明秩序本身是多么脆弱,在资本主义之前,和平、稳定的社会秩序又是多么可贵。
2.诱发社会秩序动荡的危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是物质匮乏。在一个物质匮乏经常导致饿冻而死的非温饱社会,社会稳定可能因为一场天灾就彻底打破。然后到马克思的十九世纪,技术进步空前鼓起了人类的希望,人们认为在机器大生产时代,社会制度导致的分配不合理才是最重要的物质匮乏原因。其实一个典型怪胎就是经济危机,生产过剩。和农业社会的谷贱伤农,看天生产比,以人类理性安排生产计划显然是消除资本追逐利润的盲目性的原因。
3。然而机器大生产是建立在一系列锁链上的。首先,需要一个合理的产出需求优先预期,作为这个合理预期的优先性被认可,资本被大量投入。其次,为了生产需要一系列的生产资料准备,人力,技术,机器,以及原材料。最后,需要一个商品流动机制。作为贯穿整个过程的指标,就是货币量数值。如果上述一个流程得以循环并使这个数值大量增值,那么循环就可以不断维持。这是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的小循环。
4。资本主义早期以民族国家为单位是一种意识形态以及自我教育整合的需求,这就形成了主权国家内部的物质生产大循环。每一个民族国家都由自己的预期、资本投入、资源占有、物质分配的大循环,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国民经济。
5。民族国家概念的缺陷引发2次大战。民族国家是欧洲诸民族在彼此敌意互相竞争中形成的意识形态产物。并随着列强的全球竞争将此概念迅速扩散到全世界其他地区。资本主义的强大物质力量让其他地区人民对这个概念深信不疑。如今,形成了完整的以国家主权为界限的壁垒分明的国际秩序。民族国家概念在世界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的时代,曾经是一种资本驱动的物质生产和现实的妥协产物。某一些地区的整合独立好过许多地区不平衡的**统一。这对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方式孕育壮大是有积极作用的。小的,有活力的,统一的,资本主义主权国家不断摧毁旧的,**的,发展更不平衡的**帝国。直到这些新兴国家吃光了世界后自己迎头撞上。民族国家仅仅是一种整合工具,毫无神圣性可言,在现实面前,它可以被无情抛弃。
6。仍然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是对人的需求的合理预期。为了能满足这一预期经济的生产模式,人类缓慢积累了多少世纪的技术、各种知识。这一生产方式强烈的要求把世界资源整合入一个统一市场,要求完善的银行体系以察觉生产预期和需求的敏锐变化。要求世界变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的严密秩序。这一扩张已经持续了数个世纪,最初,它是由资本的盲目逐利的本性驱动,如今,它越来越变成深思熟虑的某种行为总合。国家作为它的工具也越来越能得心应手的完成它的目的,而不至于陷入一种得不偿失的恐惧或者狂怒中。
7。整合过程仍然是残酷的。怎么消除这种残酷性或者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请不要指望因为东南亚经济危机流落街头的失业职员可以理解这些大道理。
8。虽然世界充满了意外,而文明又如此脆弱,我们还是有理由期待一个美好未来。在那里人类彻底摆脱了物质匮乏的噩梦,邪恶的货币为代表的资本力量功成身退(或者被扫地出门或者改头换面进化成其他东西)。但是不要指望你会是这当中幸运的一员。
1,不要总YY生产了就能卖出去行咩?要是这样,哪来的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非洲南美有的是人饿肚子,生产过剩是因为价格太高别人买不起引发的,不是生产出来用不掉引发的。跑19世纪末-20世纪初稿工业救国?你先看看有没有运输能力能运到消费者手中?加上运费有几个人买得起?
2,这世界从来没有救世主。你看看非洲印度南美那基础设施,2战后有多大变化?别指望跨国财团借钱给你搞基础建设。要使他们肯的话,你觉得非洲印度南美的统治着全是傻瓜?
3,想要建立独立健全的工业,一段时间的关税壁垒的必需的。否则资本主义先行国家的产品质量优势,价格优势,资本优势让你的民族工业彻底完蛋。想想大能美国面粉美国造吧。南美非洲那么多国现在还卖原料呢,后面还加上苏东俄罗斯了。资本主义要照QD小白们理解的那样子发展,早死800次了。当然,早熊名言:要独立健全的工业有啥用?又不解决人民生活问题。卖原料其实很有前途的,你看现在原料都涨价了不是?
正文 没有武力保护的埃及永远成不了工业品制造国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10-15 9:37:49 本章字数:1665
在第三世界功史上,埃及从西方控制下争取独立,获得政治经济独立,避免奥斯曼帝国的半殖民地命运而占突出地位。这一个历史性创举的领导者是穆罕默德·阿里,一个没多少文化的阿尔巴尼亚冒险家利用拿破仑远征埃及失败后埃及的混乱局面,到1805年成为埃及事实上的统治者。他的最有利条件就在子他是透个王国的绝对统治者,他通过无情地消灭曾剥削埃及达数百年之久的军事统治阶层马木留克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但是,穆罕默德·阿里不仅仅是中东最强大的帕夏,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象那一时代中东其他一些省分的帕夏一样,以追录大量财富开始,以努力发展自己所统治的国家告终。他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在很早的时候,他就认识到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在这方面,他充当了彼得大帝在俄国充当的角色,他成了中东改革的先驱。因为他象彼得大帝一样,认识到真正的独立需要有一支能够抵抗西方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要求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于是,穆罕默德·阿里开始着手彻底改造埃及社会,其魄力和能力让人回忆起俄国改苹的先驱e
21。长期以来,埃及的23000多村庄一直由包税商丈配着,他们征收的税款上缴国库以后余数都存入私囊。穆罕默德阿里通过取消这些中间商,让农民直接向政府纳税,从而大大增加了国库的收人。他还通过大规摸兴修水利,增加可耕地及单位面积产量,使国家税收迸一步增加经济上最大的进步是国家垄断,他以固定的低价向农民收购.高价卖给外国商人。
苏丹马穆德在重建武装力ra时,确实得到了英国人的帮助。
1839年,他进攻叙利亚的埃及人,希望夺回被开罗暴发户夺走的一
些省份。但在1839年fi月24日至7月1日这胜败饮关的一周里,
土耳其的部队溃不成军,土耳其舰队开往亚历山大港向埃及投降,
君士坦丁堡的老苏丹在败讯传来以前暴饮而亡。帕麦斯顿利用这
一危机来消除他所讨厌的“野蛮人”。他宣称:“应将穆罕默德·阿
里扔进尼罗河。”他派出军舰将土耳其的生力军和奥地利、英国的
海军陆战队运往叙利亚。这些地面部队击退了阿里的军队,而英
国的军舰任意炮轰埃及的沿海城镇和军事设施。随后,阿里的浅
余部队退回埃及;英国军舰泊在亚历山大港日,穆罕默德·阿里在
这兵临城下之际被迫交出他所占领的大部分省份。作为交换条
件,新苏丹阿卜杜尔·马吉德则承认他为埃及世袭的统治者。
对埃及的未来更为重要的是强加于穆罕默德,阿里的其他两
个条件,第一是将部队从33万人裁减到I}O(}0人,这就使他的新办
的一〔厂原计划生产的产品自然而然地失去了大部分市场;第二是
在埃及境内实施}}38年签订的英土商务条约,这就取消了穆罕默
德·阿里对经济实行的国家垄断,井允许外国商人在埃及境内任
何地方自由地做买卖。同时,埃及新办工厂由于失去了军事市场,
再加上面临着外国工业的克争而得不到一点保护,必然都失败了。
穆罕默德·阿里对他那个时代的中东的冲击好象从外层空向
坠落的流星。他在182。年到.}$}}年之间所作的努力代表一种愿望,
即企图通过发展对外贸易,用外贸所得的收益来建立〕.?}和发展
平衡而独立的国民经济,从而结束埃及传统的仅够白给的经济。经
济学家查尔斯·伊萨维教授总结说,“穆罕默德·阿里计划的失败,
表明埃及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是缺乏政治上的自主权。经济
发展通常需要大_t}_的各种形式的帮助:关税保护、免税、减少运输
费、提供廉价劳动力、对某些部门堤供特别信贷便利、以及教育政
策,等等;唯独在很大程度土享有政治和财政独立的国家才’能提供
这些帮幼。”但由于经济和战略上的原因,帕麦斯顿不能容忍的正
是埃及政治上和财政_L的独立。凭借优越的军事和经济力量,他
成功地挫败了穆罕默德·阿里争取摆脱西方的控制而独立的历史
性企图。毫不奇怪,鲍林关于“埃及永远成不了工业品制造国”的
论断终于证明是一个正在自行实现的预言。
正文 埃及经济未得发展的内在原因缺乏政治自主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10-15 9:37:49 本章字数:2940
由于穆罕默德·阿里发展独立的多样化经济的失败,埃及唯
一可供选择的发展道路,照鲍林的说法沈是:“和平地发展白己的
农业潜力。”这方面确实得到了发展,以致埃及象土耳其一样变戍
了欧洲的经济附庸。更特别的是,埃及转变为单一农作物出!1导
向的社会,主要依赖原料出口来偿付进口的制造品。
转变的特征之一是允许外国人有权购买任何种类的土地,他
们很快利用这种机会通过抵押和贷款得到大量的农业财产。其中
不仅有西方人,还有地中海东部各国的人(叙利亚人、黎巴嫩人、亚
美尼亚人、犹太人和希腊人),他们先是作为代理人、拍客和中间商
获得资本,然后投放于购买土地。农民失去了大.最的可耕地,这些
可耕地落人外国人或本国.人之手。钧世纪末,在总共91.4万土地
所有者“!’,有}}.}万户只有不到5费丹的上地(这是维持生活所必
需的最起码的土地,一费丹为}2Q1平方米,相当于一英亩强)。而
占全国2}5的土地,}[I}}}.万费丹的土地为12000个个人或公司所
有。
在外国资本投放于农业的同时,外国人也支配了埃及的商业。
由于在埃及实施1838年的英土商务条约,亚历山大的西方商行能
直接派代理人到农村向农民购买农产品。他们遇到的唯一竞争对
手不是埃及本地人,而是地中海东岸国家的商人。棉花出口的数量
急剧增加,特别是在美国内战切断了英国棉纺工业原料主要供应
来源的那一段时期。}8}1.年,25万费丹的棉田里收获了50万坎塔
尔棉花(1坎塔尔等于99磅)。但到1sss年,棉花种植面积增加了4
倍,而收获量增加了3倍。种植面积从i8}2年的}}s万费丹增加
到i9J.}年的528。3万费丹。
农业产_}r的增加需要运输设施的相应扩大。I$}$年,第一条
铁路通车,到1913年,全国已有}r:}}公里标准轨距的铁路和1376公
里的小火车铁路。还有长达5、200公里的电报线路。同时,亚历山
大港得到多次的扩建和改善,在苏伊士运河旁建立了苏伊士新港
和塞得港。运河的通航本身使埃及成为大量的国际交通必经之咽
喉。
所有这些发展反映了埃及己被迅速纳入全球性的市场经济之
中。J冬速度从外贸增长的程度看得很清楚,外贸总值从1793年的
}}a万埃镑,增至1s}o年的5}D万埃镑,18}iQ年的}l.$}万埃镑及}}1}
年的sao}万埃镑。但是,应考虑到,这一令人瞩目的经济增民是在
埃及处于依附的第三世界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没有取得相应的
经济发展。埃及经济的所有部门—农业、商业、财政和运输都服
务于种植和向国外出口棉花,获利的只是外国商人、银行家和本地
一小帮上层人物。广大农民仍象数千年来他们的祖先一样,日不
识丁,病魔缠身,在尼罗河两岸辛勤劳作,难得温饱。
欧洲的投机商和冒险家受到治外法权的保护,在埃及为所欲
为,他们仅仅服从本国领事,而本地法院无权审理他们,其中许多
人在约计17个外国领事的庇护下靠走私鸦片和烟草而大发其财。
这些外国人享有完全免税权,还时常充当代理人,安排条件苛刻的
贷款和其他合同。例如,1873年,赫迪夫接受一笔3200万英镑的贷
款,但在扣除沉重的佣金和折扣后,仅得到的。刀’英镑,其中大部分
还是贬值的国库券b这帮“金融豺狼”的劫掠,加上宫廷的奢侈、官
吏的贪污,使埃及负侦累累。1877年,仅还债一项就用去了当年国
家总收入954a万英镑中的747.3万英镑。在献给苏丹的固定贡金
和应交的苏伊士运河股金(股权已卖给英l园)后,留给政府的仅约
I}0万英镑作为行政费用,略多于原先国家总收人的}\/}o.
以上是18?9年任命欧洲“胜计官”管理埃及财政的背景。具有
民族主义精神的埃及军官被外国人这样穷}i极恶地掠夺自己民族
资源的行为所激怒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在阿赫默德·阿拉比的领
导下,于1$}i1年起来造赫迪夫的反,}8}}年,得到亚历山大城群众
骚动的支持。英国炮轰该城,并占领了整个埃及。英国外交部宣
称:“一旦建立起维护赫迪夫统治的适当组织,并且国家情况允许
的话”,英国愿意撤兵。到X922年为止,英国已先后作出这种撒兵
许诺不下66次,但仍继续占领埃及,直到过了?'5年之后,终于在
I;}S年被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赶走。
埃及经济落后不能完全归咎于外国的剥削和限制、本国缺乏
熟练的劳动力、以及除棉花之外,没有其它原料和燃料。此外,还
有本国人民文化__仁的严重障碍,即对工商企业不感兴趣。埃及如
同上耳其一样,几乎将毛商业完全拱手给了西方人和地中海东岸
各国的人。埃及的富人满足于购买土地,而受过教育的埃及人大
部分进人日益扩大的政府文职人员行列,从而让外国人控制了财
政、大规模的商业、甚至小生意和手工业。英国总领事克罗默勋爵
在他的《1905年年度报告》巾指出:“〔埃及的)制靴和修鞋业差不多
完全操在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之手,服装业由犹太人、叙利亚人和
欧洲人把持;裁缝行当则由犹太人经营。”照克罗默的看法,其它的
自由职业的情况也差不多。几乎所有的医生、药剂师、工程师,以及
大部分的律师都是外国人。据估计,到}9}4年,外国人仍占有1S-
2}的埃及财富,每年吸走了}D%多的国民收入。
尽管我们着重强调了埃及经济未得到发展的内在原因,但事
实上,仍然象伊萨维教授所说的,其基本原因是“缺乏政治自主
权”。克罗默勋爵在他的《}8}}年年度报告》中断然声称:“任何鼓励
和保护埃及棉纺织工业增民的作法,对英国和埃及的利益说来,都
将是有害的。”但是,到}}}5年时,他也开始担心由于人口增加的压
力和租金上升,埃及过分依赖农业出口。他说;“威胁埃及的最大
危险可能在于这一事实,即过分专门依赖一种作物··一。”但克罗
默对这一“最大危险”所作出的反应,只是在口头上强调必须避免
过度种植,必须提供良种,并为过剩的农村人口提供商业和技术教
育。
19世纪7o年代,有两人提出建议,即在埃及创办棉纺织工厂,
可以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棉,井对进口棉花适当征收a%
的进日税,克罗默却表示强烈反对。他竟以废除s%的进口税,或
者对埃及产的纺织品征收相等的营业形舒月威胁。1s}5年6月,外
交大巨金伯利发出急件,坚决支持克罗默,内附有贸易部一份绝密
备忘录,强调兰开夏反对在开罗树立一个“受保护”的竞争者。后
来,克罗默真地对本地纺织工厂的产.钻征收了s%的营业税。尽
管如此,这两个创办人,还是按原计划办起了两家棉纺织厂,但两
家工厂最终都破产了。克罗默的反对究竞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他
们的失败,对此,人们说法不一。一位同情英国官方立场的历史学
家说:“毫无疑问,对那些想办一I二厂一的企业家,克罗默的态度肯定会
使他们感到沮丧。”
正文 古文版《论八旗之奋斗折》附神机军歌《同期百合》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10-15 9:37:49 本章字数:2128
网友~起水生风创作
臣楚剑功等伏查英夷倡乱于粤,流毒海内外,神人共愤。我朝武功之盛,进退越前古,屡次削平大难,灼耀史编,如嘉庆川楚之役,蹂躏仅及四省,沦陷不过十余城。康熙三藩之役,蹂躏尚止十二省,沦陷亦第三百余城。此次鸦片之争,英夷作乱,沦陷城池虽不如前役之多,蹂躏竟及沿海。而其中凶酋悍党如郭富破镇江、索思雅破定海,皆赖坚船利炮横行一时,其士卒选训之精、器械之利,实为古今罕见之剧寇。然卒能次第荡平,芟除夷焰,臣等深维其故,盖由大清历朝先帝盛德宏谟,早裕戡乱之本,宫禁虽极检啬,而不惜巨饷以募战士,名鼎虽极慎重,而不惜破格以奖有功,庙谟虽极精密,而不惜屈已以从将帅之谋,圣上守此三者,悉循旧章,而加之去邪弥果,求贤弥广,用能诛除僭伪,蔚成武功之业。
臣等忝窃兵符,遭逢际会,既恸我大清独力难支,不及目睹献馘告成之日,又念生灵涂炭为时过久,惟当始终慎勉,扫荡余匪,以苏子黎之困,而分宵旰之忧。当前之要务,非练兵筹饷之其外者。以臣愚见:练兵之首乃在八旗,昔太祖雪恨兴师,十三副盔甲起兵,初奠女真兴盛之基;太宗挥军入关,二十万劲旅从龙,始有中华膏腴之地,究其深由,皆赖满蒙汉三军八旗坚忍不屈之力。是以:八旗,士人,乡绅,三足鼎立,乃为大清立国万世不替之基。
……
国之威权,首要民心之固,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然圣人更有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世宗宪皇帝曾道:自古为政者皆言宽严相济。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正气不伸,则风俗仍难挽回。风俗之美恶,主持在县官,转移则在绅士。缘民智久闭,民心易涣,不治以严刑峻法,则鼠子纷起,为患甚大,无兵甲则君权不固、威权不立。霸业皆由长戈出,野内万众一气,军中将士一心,驰驱中外,宇内澄清,内圣外王,此是时也。
民心、军威、君权,三者合而为一,大清则千秋万载、永垂不朽。
普天之下,无论华夷,族人均可三分,古之贤者,考其六德、六行、六艺而登进之,孝友则宗族敬服,睦姻则亲党敬服,更兼舍生取义,有豪侠之质,堪为可入圣人之道者。最下则为败类,奸伪相吞,蛮诈相角,放佚淫侈,无所顾忌。此皆大奸大恶之徒也。两者乎中,为数最多,既无勇力诚心,亦无卑枉私行。若夫只在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均不以为意。唯贤者恶徒之争,方显此匹夫匹妇之形耳。无论善恶易位、忠奸难分,均从胜者如流。贤者当国,固然安心相从;小人专政,亦绝不反抗;只在徒以其智能为一身家之谋耳。
故而,是以八旗固,则天朝固,八旗强,则大清兴,八旗废则大清危。此乃臣肺腑,绝非危言耸听也。
……
臣练兵初始,向与曾翰林国藩论及天下之大患,曾公论盖有二端:一曰国用不足,一曰兵伍不精,实乃老成谋国之言矣。财用之不足主在夷务,内外臣工,人人忧虑。至于兵伍之情状,则无论漳泉悍卒、黔蜀冗兵、蒙古骑队,战法各省不一,更兼兵器甲仗朽坏,臣初领之火器多有高宗年间监造,十发难有一中,臣军若仍持之上阵,见夷寇亦多半望风奔溃。此皆极紧要之处。自古开国之初,恒兵少而国强,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前明戚继光练金华兵三千,一举荡平倭寇,当为典范。
以当前情状,绿营四十余万几近无用,庶可缺出不补。关外八旗精锐虽折,然骨干犹存,京营八旗择其青壮,亦可得兵数万,练兵宜先从京营起。令一亲贵大臣统兵,辅以西法洋器练之,他日外御英西诸夷,内镇流贼宵小,必可收事半功倍之效。适时于京营举行大阅之典,宣西洋欧陆诸夷遣使入见,扬国威于万里之外,振军声于草莽之间,自然天子之精神一振,山泽之猛士云兴。
再依形胜要害之地,陆师选练十余镇勇丁,每镇概求质直诚朴之辈万人,以通晓军事之君子将之,以忠义之气相激,可倚为长城。另英夷水师往来大洋巡哨,彼纵横江湖,非舟楫无与争利害,请饬两广福建造战船数十艘,自广东购炮千尊配之,以备爪牙之需。
八旗陆师练兵细则:(省略)
八旗水师练兵细则:(省略)
珠江一役,粤海沿线各炮台损毁殆尽,苏浙各省亦受战火波及,亟需重建。窃中国购置火器之议,臣于道光**年间添购洋器练兵,虽有小成,而限于规模,不甚得法,渐有扩充之意。两广布政使李颖修自初任臬司,即留心外洋军械;维时臣同陆提督及麾下洋将彼此讲求御侮之策、制器之方,朝夕讨论,期于必成。幸所购之器亦于是时运到,归并一军。始以攻剿方殷,专购枪炮;亦因经费支绌,难兴大工。臣奏请拨留两广岁税并增设厘金,以一成为专购洋炮之用,仰蒙圣慈允准。将来渐推渐精,师夷长技,改外购为内造,中国自强之道或基于此
……
八旗神机军军歌《同期百合》
您與我是同期的百合
同在神机军的庭院開放
若覺悟花之開而謝
美麗的花謝是為了國家
您與我是同期的百合
同在神机军的庭院開放
血肉無分昆仲情
氣息相合分未能
您與我是同期的百合
同在神机军的庭院開放
仰望南方晚霞的天空
未有一丝回顾
您與我是同期的百合
同在神机军的庭院開放
約誓的一天還沒來到
為何因死而散
您與我是同期的百合
同在神机军的庭院開放
带着圣洁的白色
與君相見春之梢
啊——啊——
正文 一些读者的预测。及四首备选八旗军歌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10-15 9:37:49 本章字数:2536
相信我
进了近代军营以后,任何有见识有抱负的军官都会和封建政权决裂的,这玩意就是个死穴,学习欧洲国家建立近代军队就必然要破坏旧式权力结构的根基结构,原有社会体制无法包容一个新兴的、不断上升的强力武斗团体,那就乐子大了
苗人凤识字,有力量,但是没有机会看世界和走出旗人藩篱,现在的楚建功等于是在满清的中心埋定时炸弹,教出来不管什么,只要学进去了,要么当军阀要么投革命,而且那份包藏祸心的什么满人奋斗书,根源还就是走军事威权道路,那根本就不是满清渔猎部族武装和封建官僚帝国能扛住的东西!要真让楚建功这个家伙上讲台,在新建的禁卫军里面掰开揉碎的讲,不用说什么了,就直接讲如何建立独裁式威权和军队……好一点是扯起清君侧的旗号造反,拖久了,将来必定是马靴锃亮的上校挥舞着军刀,带着狂热的尉官们排队枪毙旧贵族旧地主旧知识分子,把爱新觉罗皇族挨个吊死在新修的西洋青铜路灯杆子上,吼吼吼,这件事简直是一定的
这次鸦片战争,英国人被糊弄过去,估计二次鸦片战争肯定要大大的狂涨,法国人要更大的掺和进来,现在是洋务运动提前,小站练兵提前,那么英法代替霓虹出演甲午加辛丑,园子要烧,清廷的财政提前破产,关税被广东拿了……旧政权死定了
培养出来的军事精英只能走割据地方待价而沽,列强还没有达到克里米亚之后转向之前,中国大地已经是人人谈西学,以机器工厂为兴盛要事,仿造洋枪满地,鼓吹殖民藩属邻国
真是千万青年千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军阀商团武装满地,人人期盼能有一支新生力量,提出新的政治理想和纲领,有足够的武装,重新收拾天下局面,各路豪杰上阵,穿越者种田……按照海森堡不确定理论,穿越者肯定想不到自己引发了全国精英迅速的信仰崩塌和重新认识世界,短时间内的大爆发,比首次插入还兴奋还冲动的思想大爆炸,维新思潮五四运动文化革命一勺大杂烩
全国都要疯了,在全面文化冲击的疯狂反击和各种反应
在1844年的河间秋操大典上,有一支神奇的部队突然走过了各国公使的视线。这是一支大约有四千人的队伍,却是完全的最新式的欧洲军队装束,配备的也是当时最先进的前装线膛枪。凡是稍微有一点军事常识的人都可以看出,这是一支具有极强战斗力的部队。当这支部队向皇帝陛下致意的时候,据当时的内廷太监德福(英文名:devour)多年后回忆:“当时,英吉利大使面容惊愕,奥地利大使面色苍白,普鲁士大使微笑着对法兰西大使说,这是我们日耳曼人培训出的军队。美利坚大使叹服的说,这是中国两支最好的部队之一,普鲁士大使不服气的反问,在中国还有哪一支部队还可以与他们抗衡?美国大使感慨的说,只有一支,那就是成吉思汗的部队。”
这支神秘的部队,就是大清自1841年起倾尽国力秘密组建,并邀请欧洲列强特种部队教官进行训练而成的王牌特种部队——八旗近卫军。代号神机军!
十几年后,兰儿偕楚剑功发动政变……
辛酉年10月,肃顺扶柩到达密云。3日,楚剑功在朱雀军的护送下冲进肃顺等人下榻的行馆。行馆门口只有一个神机军暴风突击队员站岗,而肃顺和他的妾侍都还在熟睡之中。根据楚剑功的秘书白能战后回忆,楚剑功手持一条马鞭,后面跟著两个荷枪实弹的朱雀军士兵,冲进肃顺的房间,对不知所措的肃顺说道:“你被捕了。”
与此同时,其它房间裏的神机军成员都被揪出来集中,然后一个个从肃顺面前走过,被押解上外面准备好的囚车。肃顺表情忧郁,向他们一一挥手道别。最后肃顺也被押上一辆囚车,他面无表情地从楚剑功面前走过。
后世史云:“……朱雀军作为整个国家唯一可以依靠的武装力量,以军人的果敢和超凡的勇气攻击并粉碎了政变者,并将以军人的忠诚和奉献精神继续置身於国内政治纠纷之外……”
另一首待选的《神机军军歌》
战旗高举兮云飞扬
铁马兵车兮排成行
神机军兮箭步奔向前方
无惧黄汉洋夷弹雨长枪
天子亲领兮军威浩荡
弘我大清兮万丈荣光
万人空巷
阡陌成行
暴风铁甲纵横驰骋
八旗兮蓝白红黄
大清子民之钢铁脊梁
万岁!皇上!
伴我大清威武永昌
逝者如斯
号角鸣响
与子同袍
箭在弦上
黄龙战旗猎猎飘扬
插满皇天后土大街小巷
何惧生死
吼我京腔
第三首备选《八旗队》
八旗八旗
吾等乃官兵
敌人為天地不容的朝廷之敌
敌将是古今无双的大英雄
追随他的壮士悍勇无比
个个有不愧鬼神的英勇
但是天诛地灭的叛逆者
自古以来没有不灭亡的
直到敌人全军覆没
我们一起前进、前进!
拔起满洲顺刀、带著必死觉悟向前进!
皇国之风与武士精神
自维新以来便消亡无踪
但在今天,顺刀又将闪烁世下,多光荣!
命丧刀下是武士不分敌我的宿命!
有野人山魂的男儿,要死就在这一刻
切莫落人后丢尽脸面
直到敌人全军覆没
我们一起前进、前进!
拔起满洲顺刀、带著必死觉悟向前进!
第四首备选
《八旗新军维新歌》
松花江中波涛动,
鹿鼎山旁乱云飞;
昏昏浊世吾独立,
义愤燃烧热血涌。
阿哥只晓傲门第,
忧国此中真乏人;
贝勒但知夸积富,
社稷彼心何尝思!
贤者见国衰微徵,
匹夫犹自舞世间。
治乱兴亡恍如梦,
世事真若一局棋!
咸丰维新春空下,
包衣连结为正义!
胸中自有百万兵,
死去飘散万朵樱!
腐旧尸骸跨越过,
此身飘摇共浮云。
忧国挺身立向前,
奴才放歌从此始!
苍天震怒大地动
轰轰鸣鸣非常声
永劫眠者不能寝
大清觉醒在今朝!
且观九天云垂野
又听四海浪哗然
革新机会现已到
夜起暴风扫京师!
天地之间落魄人
迷茫不知道何方。
尘世曾夸荣华者
谁家高楼还可见?
功名不过梦中迹,
唯有精诚永不销。
人生但感意气过
成败谁复可置评!
离骚一曲高吟罢
慷慨悲歌今日完。
吾辈脑后辫子在
廓清海内血泊涌!
正文 19世纪60年代前督抚制度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10-15 9:37:49 本章字数:1869
刘伟
督抚制度,是清代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督抚为封骚大吏,'。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伤封疆”叭其职权之隆,地位之尊,为历代所不及。晚清时期,尤其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开
始,督抚制度发生很大变化,其突出特点就是,中央集权下移,督抚权力扩大但史学著作中对这一历史现象的评述并不一致,重则认为督抚权力扩大并已形成了地方割据,晚清中央集权己名存实亡;轻则认为晚清中央集权并没有受到根本性动摇,督抚权力扩大只是局部性的。本文认为,要真正认识这一问题,必须深入探讨晚清督抚权力的演变,只有从督抚权力演变的历史事实中,才能进一步把握晚清中央集权及与地方关系变化的轨迹。
一、
督抚制度,是明清以来中央集权体制高度成熟的产物随着清代督抚制度的确立,中央集权体制己形成“大小相制”、“内外相维”,既有纵向节制制约,又有横向制衡协调的分层交叉权力关系,①躺史稿》卷116,巾华19111976年版.第3336页
皇帝处于这个架构的中心和顶端,而督抚则处于这个架构的中问层次“大小相制”,即统辖和分权,通过统辖关系以大制小,通过分权关系以小制大。这一原则被运用于各个权力部门。就督抚制度而言,督抚督领州县,统率本省文武军民,这是以大制小;与此同时,朝廷又在省一级设置落桌将军等职,分别对中央户刑兵部负责,达到分督抚之权的目的,这是以小制大。
“内外相维”即“外则统之以督抚,内则综之以六部”①,在权力分配上实行综理与分寄②的结合:中央以六部综理最高行政之权,此为“部臣守经”;外则将治理地方之权分寄于督抚,此为“疆吏达权”吼这样,既将督抚置于“统率文武军民为一方保障”的重要地位,又使督抚的权力受到中央的控驭
可见,处于整个中央集权政治体系中的督抚权力并非完全独立的,他的权力只是对中央权力的“分寄”,所以行使中不能不受到相应的制约:第一,受“例的约束这里的“例”就是过去处理某一事件的成规,即“事例”,由官员奏折和皇帝批示组成。清代中央集权高度成熟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各级职能部门权力运行的制度化、程序化。康熙至乾隆年间,各部门则例大量制定,则例的依据即过去办事的“事例”。此外,又制定了带有对国家典制条文进行解释的会典事例。编纂则例事例的目的,在使“用法者惟其所从”,执法者能有“所守”O实际是确立了官员的职责范围和权力运行轨道,成为一整套完整严密的行政法规。依例而行,成为督抚行使权力的主要依据,也是中央控驭督抚的重要依据。在这种情况下,督抚所行使的权力实际都是“职之权”这些权力的行使缺乏扩张性,它成为有清一代大多数督抚“斤斤自守”,以“保本任”①为满足的主要原因
第二,必须奉旨而行,即凡事要以奏折形式向皇帝请示报告,得到批准后方可执行雍正帝曾令督抚“将应行禁革应行整顿之事宜确查条例具奏次第举行,并令年终将某事兴举若何某事禁革若
何某事整顿若何据实上陈以当述职”。②雍正后,随着军机处出现并成为奏折汇总之处,奏折的功能也得到加强一方面,奏折成为皇帝与督抚直接联系的渠道,使皇帝了解封疆大吏在干什么,怎么干。另一方面,奏折也成为中央决策的主要信息资源。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紧要事件的处置决策,可以不通过其他环节,直接在皇帝和督抚之间进行。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有新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又为旧的制度所难以包容,旧有的则例、事例都将失去效用时,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两方面:皇帝和督抚就皇帝和处于内廷的军机大臣而言.由于他们居于深宫.与具体事件是隔离的.他们据以判断决策的依据往往是成例和经验。而当新问题出现而无例援引时,他们判断的唯一信息来源就只能是报告人,即督抚这就为督抚影响中央决策提供了机会与可能。
就督抚而言,在常规情况下,督抚职权大体维持在察吏理财治安几方面。虽可以因个人能力而有差异,一般不会发生权力扩张但在非常情况下,由于皇帝与内廷难以直接了解下情,督抚就可以通过奏折以请旨方式获得办事权,即超出例行公事的“事之权”为了获取事权,督抚奏折一般均超出了例行公文(如题本)的写作程式,诉诸自己的判断和动机。这种判断和动机的依据是两个方面:一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
二是对皇帝及内廷可能接受程度的把握。这时,督抚自身的诸多因素:能力、地位,对所奏事件把握的准确程度,文字语言的恳切、表达分寸的掌握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间接地对中央决策发生影响。
所以,凡事请旨而行既体现了中央对督抚的控驭,另一方面,正是这种制度,使督抚职权行使又具有了一定的扩张性晚清督抚事权的扩大就是在这一条件下出现的
正文 太平天国时期督抚权力的变化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10-15 9:37:49 本章字数:2310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政府面临巨大压力,旧有体制难以适应军事斗争需要,清政府不得不下放部分权力,首先是财政权.
财政和军事是清王朝中央集权的两大支柱,变通,使统兵督抚的兵权与财权归一依靠财政与军事两大后盾,督抚权力得到进一步扩展。
1.财政权按清制,管理一省财政的是布政使,直接向户部负责。
督抚对一省财政只有综核之责,无直接调拨之权。咸同军兴之时,一方面湘军要就地筹铜,另一方面又要求迅速快捷地处理财政事务,于是军兴省份出现了一些管理财政的机构除前面提到的长沙、武昌厘金局、江西牙厘局、长沙东征筹铜局外,还有厘金盐茶局、百货厘金局、洋药厘捐局、盐局、运局、督销局等等④这些机构大多由督抚派专员经理,有的虽由藩司管理,但所收钱财悉归统兵督抚调用,致使藩司仅有会核之名,而无实际察销之权省之财政,直接由督抚控制。
2.司法权清制,重要案件即军流、死罪人犯经督抚复审后需专案咨报刑部批复,其中死刑案件要向皇帝具奏;每年还有省及中央二级的“秋审,制度进行复核,复核后由皇帝裁决总之,生杀大
权在中央。
太平军兴以后,各地案件增多,咸丰不得不要求地方对匪首要犯“就地正法”但开始时还反复强调“一面奏闻,一面正法’,叭咸丰二年,曾国落奏请对“土匪~立行正法”,提出的理由是:当此有事之秋,“不敢不威猛救时”,所以应“不复拘泥成例”他还设立审案局,自派委员两人专办此事。咸丰朱批“办理土匪,必须从严,务期根株净尽”只赋予地方以独立的生杀权。此后,随着一批统兵大员身任督抚,“就地正法”成为督抚的重要事权一是范围扩大,同治元年(1862年)上谕,允各省对“遣散兵勇”“逗留滋事抢掳民物者”,可按照军法立斩袅示③同治二年,广东督臣毛鸿宾、抚臣郭禽熹奏请获得对“逆匪盗犯”的就地正法权。就地正法的范围还扩大到马贼土匪、持械抢劫、“奸徒诱拐并非情甘出口民人贩卖出洋”等④二是办案程序变通,即由地方官审讯,察明督抚即可执行,无须事先奏报和复核。随着就地正法权的获得,地方办案机构也随之产生。除咸丰三年曾国藩设立的审案局外,其他省还有待质公所、发审局、候审所、请讼局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且均由督抚亲自派员负责
3用人权。
按原有制度,督抚有保举权,范围为道府州县衙门的正印、佐杂和教职人员。但保举额有规定,如雍正即位后命凡道府州县等亲民要职,总督保举三员,巡抚举二员⑤当所辖地方官出缺后,督抚可以题本或奏折的形式向朝廷提请由所属现任官员中择人补授,但只限于省内的最要缺和要缺,其余皆为部选。这就是说,督抚的保举用人之权是有一定限制的。军兴以来,大批地方官因兵败或黝或罢或死,对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朝廷被迫改变定制,屡屡降旨,要督抚不拘资格,保荐人才。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上谕命督抚“不拘资格”,保奏武职人员。①咸丰十一年十二月,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统辖四省军务之后,清廷即降旨命他保举安徽巡抚,并指明“不必拘定资格”,迅速奏闻。曾国藩回奏一方面诚惶诚恐地表示“恐上侵朝廷TA阶之权,另一方面马上保举了张亮基、李续宜两人②同治元年十二月,清廷又命曾国藩驴举封疆、藩桌人材,月明确提出:“有职分较卑而器识甚远,将来堪以登用者,并着一并具奏”③上述保举权限的下放,不仅使督抚保举范围扩大,而且突破了举资格条件的限制,于是督抚纷纷藉军功之名目保举人员金陵克复后,曾国落先后上保案六起O.保举任用程序也趋于简化,
一般保案列名不加考语,由督抚开单呈报,皇帝特旨允准,吏部照折注册即可;其中军功出力人员可免补免选,越级提升⑥保举之员增多,还突破了原来督抚题调借补的限制。同治七年十一月,曾国藩提出武职借补章程,不同意兵部拟订的借补成数不准过五成的规定,提出“借补者三缺得二,换补者三缺得一”的要求,并明白地指出,之所以如此,是“三江两湖用兵太久,武职保举太多,姑存
借补小缺之途,以为安插闲将之地”。⑧此外,由于各省督抚事权扩大,所设局所急需用人,于是也就出现了仔抚违背常例率自更调的现象或将特旨简放及由部选补。各员奏请留省令其暂署别缺①;或将试用一年期满人员“概请留省补用”,或者“径直更调”②;还出现将“黝退之员”请留请调之事⑧
正如《清史稿》所称:“时督抚权宜行事,用人不拘资格,随时举措,固不能以大计举例绳其后也”
4.军事权随着湘淮军的兴起,尤其是一些统兵大员被委以督抚之任,清朝的军事体制发生变化首先是出现了由督抚直接统领的勇营。
支军队的特点,用曾国藩的话说“一营之权,全付营官,统领不为遥制,一军之权,全付统领,大帅不为遥制”⑤即军令、军政权集于统帅在就地筹铜的过程中,湘淮军还自派局员建立了军需局、转运局、粮台、善后局、筹防局、防营支应总局、军装支办总局、造制药铅总局、收发军械火药局等机构⑥,打破了原来绿营兵响拨协权握于户部的制度,形成了独立的后勤军需保障系统
其次是督抚节制绿营之权扩大,尤其是督、抚分省之巡抚节制绿营权加重。咸丰十一年十二月,清廷令左宗棠督办浙江全省军务,所有该省主客各军均归节制弄得曾国藩马上回奏,恳朝廷“不
必轻假非常之权”⑦不过,军权下移已是既成事实同治元年十一月,御史陈廷经奏请变通营制,以“匪徒肆行骚乱,各省道路多半阻梗”,一些督、抚分省之总督驻扎与巡抚相隔较远,“经画难周”为由,请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陕西、湖南、广西、贵州等省“各镇协均自总兵以下著统令就近兼归巡抚节制”,“所有校阅营伍考核将弃并木省筹办防剿等事即专贡成巡抚经理”,“遇紧要军务准巡抚即时调遣后几咨会总督’,。之t'督、抚分省之巡抚也具有了总督等的军政、军令权。
正文 真正的穿越神器——M1857式拿破仑加农炮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10-15 9:37:49 本章字数:5467
延续了四年的美国内战(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是美国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有50多万人或死于作战或死于伤残或死于疾病,即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没有使美国付出这么大的伤亡代价。从战争开始至结束,火炮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开战的第一炮即于1861年在北卡罗来纳州萨姆特堡由一门重型岸炮打响。
在许多方面,美国内战都达到了前装炮技术时代的最高点。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各种火炮、炮弹和战术相继问世,并在战争中得到运用和完善。
而在整个内战中双方使用最多的,毫无疑问就是被联邦军以M1857型12磅(5.44公斤)野战炮命名的前膛野战火炮,也即所谓的“拿破仑炮”。这是一种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名字命名的,机动性强、火力凶猛、制造和使用极为简单的有效武器。
因为拿破仑炮由青铜而不是铁铸造而成,所以极其坚固,能够经受重装药或者双倍装药的爆炸力而不会破裂。其117mm口径的炮膛能够容纳重达5.44KG的重型铁制炮弹(这也是其名字中“十二磅”的来历。为便于阅读,后面的重量单位尽量使用公斤。)。在1.13KG标准发射装药的推动下,拿破仑炮能将标准的十二磅炮弹以5°的射角精确地投射到1480m的距离,而射角为10°时则可达到惊人的1911米。虽然是一种滑膛炮,但是拿破仑炮已经是当时射击精度较高的武器,足以在1000米的距离上与敌人展开交战,而且只需数发炮弹就可使整连的敌人丧失作战能力。联邦军和同盟军都使用同样的火炮和名称,但是也有一些细微的区别。联盟军方面给予其的名称是M1857型12磅野战炮。一门标准的12磅拿破仑炮的炮管长1.68米,全炮含炮架共重556.5KG左右。
拿破仑炮和同时期的大多数火炮一样可发射实心炮弹、爆破弹、霰弹和榴霰弹。它之所以广受欢迎并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炮膛的尺寸、火力、机动性和较轻的重量。其中炮膛的尺寸直接关系到炮弹的效用。
在攻击远距离目标时,要发射实心炮弹,以此来打击敌方炮兵阵地、密集部队和类似的大型目标(比方说建筑物)。一发实心炮弹就足以将大群的步兵变成血肉模糊的残躯断臂。内战期间,士兵们见到这种5.44KG重的炮弹像特大号棒球一样飞越战场时都习以为常。这种炮弹(尤其在飞行了较远距离之后)看起来飞行速度很慢,似乎伸手就可以将其抓住,其实这是一种可怕的错觉——如果一个士兵不能避开哪怕冲力已经接近耗尽的炮弹,就会被“炸”得皮开肉绽,活命的希望微乎极微。
拿破仑炮也可以发射很多种类的爆破弹,其中最典型的是重4.3KG的球型炮弹,内装900克黑火药,由一根典型的时间引信引爆。
各种型号的M1857型5.44KG野战炮(这是可以理解的,不同厂家生产的火炮都会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有些许的差异)对作战双方都极其重要。葛底斯堡战役中,联邦军共投入了360门火炮,同盟军则投入了272门,这些火炮中有超过40%是十二磅拿破仑炮。这些火炮可以使用的各种弹药,如爆炸弹、霰弹、榴霰弹和实心炮弹,重量从4.3KG到6.8KG不等,但初速都在457M\/S左右。
训练有素的炮手能以每分钟两发炮弹的发射速度炮击敌人,如果他们要对敌人持续进行轰击时则会下降到每分钟一发,这样炮膛可以得到充分冷却,能够发射很长时间。如果敌人步兵蜂拥扑来,把自己和炮阵地之间的距离缩短到368m以内,炮兵们就会以每分钟4发的速度持续发射霰弹,直到其中一方转身逃跑或者毙命为止。
虽然拿破仑炮性能优越,但是不意味着它就没有缺陷——由于青铜铸造的炮膛相当厚重(这样才能足够结实),因此整门火炮的重量很大(当然,500KG左右的炮重其实只相当于二战中的某些40mm口径级别的反坦克炮的重量,所以事实上拿破仑炮的“重”也是相对而言的),这就使得其机动性很差。自实用的熟铁(以后又出现钢)和膛线炮问世后,火炮的重量大大减小拿破仑炮也随之渐渐被淘汰了。
事实上被叫做“拿破仑”的并不只有M1857型12磅野战炮,老式的M1841型6磅(2.54KG)野战炮也很荣幸的被冠以这个名字——即使在现在,很多南北战争重演俱乐部中的爱好者们还是在以“大拿破仑”和“小拿破仑”来区分这两种武器。
在南北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南军方面主要装备的火炮就是M1841型野战炮。但是很明显,在作为一种主力炮兵武器这个用途上,M1841野战炮显然是不称职的——6磅炮的射程和9磅或者12磅炮比起来都嫌太近(最大射程只有1392米),而其仅6磅重的弹丸也没有多大的威力。一个典型的例子,12磅拿破仑炮发射的球形实心炮弹可以在600码的距离上轻易的打穿整个连纵队,而6磅拿破仑炮即使在200码的距离上也只能勉强打穿半个连纵队——当然,这种用“连纵队”来作为衡量威力的标准的做法不是很人道,但是我们也没有更好的表达办法了,不是么?
当然有些人会以为,随着口径的减小,火炮的重量也会大大减轻,因此M1841型6磅野战炮会获得更好的机动性——事实真是这样么?那么来看看以下数据:我们的M1841型野战炮口径为93mm,身管长1.52米,含炮架重389公斤。由此可见,和12磅拿破仑炮相比,由于重量减轻而带来的机动性上的优势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而性能上的下降倒是达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这也就能使我们理解,为什么南军会对其做出了“……即使是这样,它在战争初期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至少它教会了炮手们怎样发射火炮”这样的评价了。
发射的步骤,炮兵编制。
美国内战期间,一个轻型野战炮兵连即将步入战场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炮兵连的规模在没有遭受损失前相差很大。联邦军的炮兵连按规定一般要配备六门火炮,但是实战中常常只有4门炮发挥作用。同盟军的野战炮兵连也配备6门火炮。联邦军的一线作战人员约有50人,配备110匹马左右,这些人都要快速部署到炮兵阵地。而整个炮兵连,如果加上支持人员,总人数可达170人之多。
炮兵连以多种方式进行作战,最常见的是支持步兵旅。在这种作战方式中,步兵旅的旅长可以直接或通过参谋军官向炮兵连的连长(常常是一名上尉军官)下达命令。炮兵连也要置于上级指挥部的作战控制之下,可能通过炮兵师长,也可能通过其直接上级——炮兵营长下达命令。在这种情况之下,炮兵连就作为我们今天所谓的“炮兵预备队”的组成部分参与作战。即使不是预备队,炮兵连也要有接受总司令指挥的准备。在盖茨堡战役中,米德将军拥有21个炮兵连,共110门火炮的炮兵预备队,它们在需要时可以随时调用,而不必考虑师长的意见。这只预备队在开战第二天就控制这盖茨堡一线,当第三军团溃败并退向果园和麦田的时候,它们仍坚守阵地,掩护己方部队撤退,并为联邦军在其后方重新编队和退守墓地山提供时间。
炮兵连长
不管炮兵连长为谁提供支援,他都要知道炮兵连何时部署至何地,还要了解“指挥官的作战意图”。自接到命令起,炮兵连长有很大的自主权。他可以自主选择要打击的目标以及打击目标的方式,通常不会受到干涉。这是很重要的,因为炮兵连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很难管理,而且炮兵作战的专业性也决定了其难以被外人所插手。
炮兵排长
炮兵排长隶属于炮兵连长指挥(废话)。一个炮兵连有三名炮兵排长,一般全部为中尉,每人负责指挥一个炮兵排。
每个排装备2门火炮,人员约40人(含支持人员),配备2辆前车、4辆弹药车及20~~30匹马。行军时,排长控制行军队形;作战时,他们则坐在马背上指挥,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视野,也可以快速的移动指挥位置。排长为炮手指定攻击目标,监视发射效果,并控制弹药的消耗与补给。而所有上述这一切则都要在炮兵连长的指挥下进行。
炮长及炮手
野战炮如拿破仑炮的炮手在满员时共8人,由一名炮手指挥,这名炮手就是所谓的炮长。在火炮架设在阵地上时,炮长还要控制前车,它一般位于炮线后约20步远的地方。
作战中,所有8名炮手都有具体的职责,他们要接受长期艰苦的训练才能在困难的作战环境下有条不紊地履行各自的职责。在他们能够熟练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后,每名炮手都要互相进行换岗训练。炮手们应在只剩下两人的情况下还能够继续发挥作用(假设他们还都没有因惧怕而逃离自己的岗位的话)。在某些情况下,火炮在只剩下一名炮手的时候还能发挥作用,当然这得益于有效的训练和士兵本人的英勇。我们确实有这样的例子,如SamuelChurchill中士,他在炮组伤亡殆尽只剩其一人的情况下依然使火炮能继续发射,并为此赢得了荣誉勋章。
如何操作?
火炮的操作模式如下:4名炮手在炮长的督导下装填弹药并发射火炮,另外3名炮手准备弹药,并将这些弹药从前车搬运至火炮。
炮兵连长下达“成连队形前进”的命令后,整个炮兵连就开始向预定阵地快速前进,驾车的士兵在火炮抵达目的地时勒停驿马。炮手们则或骑马前进或跑步前进,到达目的地后迅速从前车上取下火炮,将其滚入炮兵连长用指挥刀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划出的射击位置内。通常,火炮之间要间隔超过12.8米,使敌方反炮兵火力很难击中火炮——或者至少能不至于被一发命中的炮弹杀伤两个炮组的人员。
在火炮部署的同时,驾车的士兵前行数米后从车上下来,把前车从马上解下来,训练有素的士兵只需数秒即可完成这一任务。之后,再将马匹牵至可以找着的防护区隐蔽起来,因为这些马匹将会是敌人步兵或炮兵的主要攻击目标。如果没有了马匹,火炮就无法移动,很容易被敌人俘获。根据一贯的做法,前车还要滚入适当的位置,之后每个人才进入各自的阵位。3名炮手位于前车,4名炮手位于火炮后。位于火炮后的4名炮手站在炮尾的左边听候命令。
然后,炮兵连长命令道:“开始发射!”得到这一命令后,拿着推弹器和炮刷的一号炮手走到炮口右边站定;二号炮手站在炮口左边准备接纳炮弹和药包并装入膛内;三号炮手的阵位位于后膛右边,他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在装填弹药的过程中用炮刷对炮膛进行清理时护住火炮的火门。
四号炮手站在后膛左边,准备通过火门在药包上打孔,在装好药包后插入拉发点火管,系上拉火绳,并在听到炮长的命令后拉动拉火绳发射火炮。五号炮手站在前车的后面,他通常被人称为“弹药搬运者”,他在六号或七号炮手准备弹药时一直等待在其身边。六号或七号炮手在整个火炮的射击中则是最忙的,因为他们要一直不停的切割引信并把它们装入炮弹中。
炮长在接到发射命令后,下达装填弹药的命令,指定所需的炮弹的种类,说明炮弹抵达目标的射程(通常需要依靠炮长自己的经验来估计,因此能担任炮长职务的一般都是炮组里最有经验的老兵)。位于前车后部的六号或七号炮手会立刻查阅贴在前车盖子上的表格,这张表格上详细的列有对应炮弹、装药和射程所需要的射角,同时也详细列有对应炮弹的飞行时间。他在查到所需射角后,就大声的告诉炮长。
炮长使用象限仪来确定射角,并用瞄准具调整,同时用粗鲁而通俗的语言——我们简称粗俗的语言——来命令三号炮手和四号炮手使用炮尾的手杆来调整火炮,当然这中间往往少不了对这两个倒霉鬼的女性家属的问候。同时火炮还要根据风向和风力做适当的修正。与此同时,六号或七号炮手要依据命中时间适当的切割延迟引信的长度,之后从炮弹引信孔中抽出活动堵塞,将引信轻击入引信孔的适当位置。炮弹准备好后,五号炮手将其装入所谓的“炮手帆布背包”,也就是一个用来搬运炮弹的背包之内,将它搬运至炮长的位置。炮长将对炮弹进行检查,以确保炮弹是否装有引信,是否是所需要的弹种,药包有没有泄露火药或遭到其他损坏。炮弹检查完成之后,炮长下达“继续进行”的口令,五号炮手接到命令后径直走向炮口,在那里将炮弹交给二号炮手。
炮弹有条不紊的由二号炮手放置在炮口,由一号炮手(有时是三号炮手来干这件事)用推弹器将其推进炮膛,完成之后一号和二号炮手离开火炮站定,站在炮口后面背向敌方(如果由三号炮手来推弹的话则还要等他回到阵位)。与此同时,四号炮手在药包上打洞,然后取出拉发点火管,用拉火绳钩住拉环之后将其插入火门内,然后离开火炮,脸部背向敌方(这是为了防止拉火绳打在自己脸上),拿起拉火绳等待发射命令。发射命令可由炮兵连长、炮兵排长或炮长下达,炮弹发射时产生的热气、噪音和黑烟会使人很难搞清楚炮弹是何时飞出炮口的。
火炮一旦发射,就有必要对炮弹是否准确命中进行评估。如果没有那些黑烟和噪音带来的眩晕和混乱,这项工作还是很好做的,因为飞行中的射弹很容易观察到,即使是由现代榴弹炮发射的速度高达750m\/s的弹丸也是一样。炮长必须确定所发射的炮弹到底落在什么地方,这样才能为下一发炮弹的发射进行修正。在炮长观察目标的同时,炮手们将火炮滚回阵地,如果可能的话接着开始清洁炮膛。在此之后,炮长下达发射第二发炮弹的命令,重新调整火炮,很可能要对射角进行修正,也可能要修正引信的延迟时间。以上发射过程不断的重复,直到接到军官下达的停止射击的命令为止。
经过训练后,素质较好的炮组每分钟能发射2~~3发炮弹。其中,有许多时间花在火炮复位和反复瞄准上。在战斗中,如果敌人正接近炮兵阵地,炮长就会要求取来霰弹。发射霰弹时无需特别精细,可以不用擦拭炮膛,也不必瞄准,只须沿着敌人来袭方向发射即可。
由步兵指挥官确定炮兵连的阵地是一种较为典型的部署方式,这种部署通常是为了应对当地的作战形势。在这种部署方式中,炮兵连长在没有上级的具体指示时,要自行决定射击的目标和射击方式。
发射的弹种。(未完成)
正文 美国内战期间使用的弹药种类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10-15 9:37:49 本章字数:9873
在过去的数百年中,欧洲的战火几乎没有停息过,火炮发射的弹药的效用和效果也在这些战争中不断被完善。到美国内战时期为止,滑膛炮使用的弹药已经趋于完美。
被野战炮所大量使用的弹种是实心弹和爆破弹,有时也会使用霰弹、榴霰弹和葡萄弹,但后三种炮弹使用的数量远不能和前两者相比。联邦军每个标准野战炮兵连装备6门(12磅拿破仑)火炮,每门火炮在投入作战时都会至少配备200枚弹药。拖着火炮的前车上有一个弹药箱,其中装有部分备弹,其余的则装在弹药车上的两个弹药箱里。
一般来说,每门火炮都会配备一辆弹药车,但在有时预计会有大量弹药消耗的时候会额外加强一辆。有些时候甚至每门炮会配备高达500发的弹药,但是一般而言,没有哪门炮会能坚持到把这些炮弹打光——因为在此之前,它们就要么被敌人俘获、要么因为发射次数太多而炸膛了。
实心弹
作为最古老的一种火炮弹药,实心弹即使到今天也是群众非常喜闻乐见的一种炮弹,主要特征是对围观群众非常安全,外加有可以放心的靠近观看的华丽的毁伤效果……呃,跑题跑题。
实心弹是一种传统的动能武器,其特征是重量很大,依靠自身携带的动能来击毁目标。虽然实心弹的结构极其简单(找不到比它更简单的了),但是其作战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在一定的射程之内和某些作战条件下,只要炮手操作不出现失误,发射出的实心弹都可以达到理想的作战效果。只要炮手有精确的瞄准,射程又没有超过火炮的有效距离,炮弹都是可以击中目标的——之后的事情就由炮弹获得的速度和由此转化来的能量完成。实心弹的打击目标一般是以下几种:敌方前线的炮兵连、建筑物、密集的人群、物资堆放地等。
如果在有效射程内被击中的是一座炮架——那么毫无疑问,这座倒霉的炮架将会被炮弹的冲击力打得粉碎,飞溅出的炮架的碎片会对围在火炮周围的炮手们造成致命的伤害。如果更加不幸,炮弹击中的是前车或者弹药车,那么一场剧烈的爆炸将在所难免,围观群众们
的安全就取决于弹药箱里存放着什么样的和多少弹药了。
更加不幸的是在较近距离上被实心弹击中的步兵。以每秒305米的速度飞行的重5.44公斤的铁质实心炮弹虽然看似缓慢,却能够穿透由整个步兵连构成的人墙。它在飞行中会毫不留情的切割所遇到的一切脑袋、手臂和腿,或者把人的躯干一折为二,其场面之血腥会让任何身经百战的老兵依然感到心寒。即使能侥幸在和炮弹的亲密接触中只丢失四肢的一部分,炮弹上携带的泥土和火药残渣依然会对伤口造成严重的污染,除了截肢之外几乎无法保全伤者的性命。
对于一名炮兵指挥官来说,使用火炮造成对敌人的杀伤仅是一种基本的技能。除此以外,他还要学会怎么利用火炮的杀伤力来对对方造成威慑,进而削弱对方的士气。在南北战争这样的时代里,士气对部队的影响不亚于他们手中的枪炮。正因为如此,瞄准并击中对方步兵集团的中央就成了所有炮兵指挥官最乐见的结果,而步兵指挥官们则努力训练自己的部下们达到即使知道自己面对的是死亡也依然会毫不犹疑的迈步前进的境界。这种恶性的对抗发展到极限就塑造了著名的皮基特冲锋。
爆破弹\/榴弹
美国内战期间,火炮所用的基本弹药不是很固定,常随着时间、地点和火炮型号及作战对象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过始终没有改变的一个事实就是,爆破弹或者说榴弹始终占据着其中一个很大的比例。爆破弹的形状可以是球形(供滑膛炮使用),也可能是长条形(供线膛炮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爆破弹只能在臼炮或者榴弹炮这种身管短、膛压低的火炮上使用,但是到1861年的时候,已经没有哪种火炮不配备爆破弹了。
拿破仑炮配备的最常见的爆炸弹是重4.3公斤的球形炮弹,其内部装填约900克的黑色ZY,爆炸后通常会产生不少于20块的大型破片。为了承受其较高的膛压,这种炮弹的弹壁被做得很厚,加上装药量有限,因此其威力可想而知不会让人十分满意。但是,尽管如此,在对付一些特定目标如建筑物和船舶时,爆破弹依然十分有效,对付对方的掩蔽工事也有一定的效果。有记载说拿破仑炮上也尝试过使用圆柱形炮弹,但是很明显在滑膛炮上发射这种炮弹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火炮的威力,由此带来的精度上的损失却更加无法让人接受。
一般而言,在滑膛炮上使用的都是延时引信,当然拿破仑炮也不例外。为了保证炮弹在膛内始终保持引信孔朝向炮口的状态,在发射前炮弹上都会捆上一个木制或金属制的圆盘。不过也有一些人尝试使用一个凸起的引信台来完成这个任务,不过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非常之差——不但不能保证避免引信被火药燃气吹入炮弹内部,还会对炮管造成严重的磨损。
在碰炸引信被从欧洲引入之后,也有一些人尝试在拿破仑炮上使用这种新型引信。但是很明显,如何在球形炮弹上让引信正确的撞击到目标或者目标附近的地面成为了最大的难题。在多次尝试失败之后,这种可笑的想法终于还是被放弃了。
榴霰弹
榴霰弹是一种先进的弹药,由英国人HenryShrapnel发明。其结构是将若干铁质或者铅质弹丸和起爆药一起装进弹体内,由一根延时引信控制其在合适的高度和距离起爆。由起爆药炸开弹体后,内容的弹丸就会保持着此前的速度飞向前方的敌人,其威力不亚于一发霰弹的抵近射击。当然,榴霰弹能否有效的发挥自己的威力,取决于引信是否能准确的在预定位置引爆起爆药,而这就需要靠炮手的经验和引信的可靠来共同保证了。一般来说,一发榴霰弹在正确的位置起爆的几率不比使用滑膛枪射击200码外的单个目标并命中的几率高到哪里去。尽管如此,榴霰弹依然是在中远距离上杀伤效果最好的炮弹,没有之一。
早期的榴霰弹中的弹丸只是简单的装在弹体内,在发射后会在弹体内部自由滚动,这样就会带来重心上的改变,进而影响到炮弹的射击精度,严重的甚至会因为弹丸和起爆药的摩擦而导致炮弹提前爆炸,起不到杀伤敌人的效果。拿破仑时代英军的榴霰弹曾经一度因为在自己人头上爆炸的几率远比在敌人头上爆炸的几率高而恶名昭彰。此后人们不断对其进行改进,最后发现有效的方法就是将这些弹丸用一种由硫磺、沥青、焦油和煤的混合物将之固定起来。这些混合物凝固后会变成具有蜂窝状孔洞的固体,但在发射时的冲击力作用下或多或少都会发生破碎。
之后出现了更著名和更成功的改进方案,那就是霍奇基斯榴霰弹。霍奇基斯榴霰弹的弹体经过精心的设计,弹丸装在弹体的前部,由一块铁质的分隔板和后方的起爆药隔开;尾部则装有一个既可以防止弹丸在炮膛内翻滚,又会在发射时的燃气压力作用下膨胀以起到闭气作用的杯状尾垫。此外,由于其此种设计导致整枚弹丸后轻前重,加上结合了尾垫之后的独特形状,其飞行相当稳定,精度也比同时代的榴霰弹高上很多。当延时引信引爆起爆药后,弹体被炸开的同时铁隔板就会将弹丸向前方推送,使它们成一个锥角向前射出,而不是像其他榴霰弹那样无规则的散布,这样就进一步提高了其杀伤威力。
此外,还有一些榴霰弹增加了装药量并使用碰炸引信,这样就在模糊了榴霰弹和榴弹的区别,为我们的判断增添了难度。
霰弹
当敌人越过障碍物、步兵的阵地和步兵的尸体冲向炮兵阵地时,使用霰弹是最好的也可能是唯一的选择。美国内战时期,每门野战火炮的前车上都要携带至少8发霰弹,而且还要在弹药车上再至少携带12发。霰弹弹体上要作简要标示,并得到仔细保存以备在必要时可以随时使用。由于其独有的特性,霰弹在射击时无需考虑是否已进行了精确瞄准,因为其可以在一个锥形的范围之内散布大量的致命的小型弹丸,横扫一大片敌军。霰弹的射程通常不超过400码,但是在其有效射程内杀伤力极大。
霰弹基本上算是除了实心弹以外最简单的一种炮弹。其弹体往往是一个尺寸和炮膛相适合的锡制或铁皮制圆筒状容器,内装铅质或铁质弹丸,完全不需要引信和爆炸装药这些东西。标准的12磅拿破仑炮发射的霰弹内装82个弹丸(之前写的27个是6磅炮,俺的错误),每个弹丸的直径为0.69英寸,弹体内由锯末或者其他松软的粉末状物质塞紧,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薄薄的弹体受挤压变形,另一方面也为了不让内装的弹丸在行军时因互相碰撞而发出声音。12磅榴弹炮用的霰弹弹丸相对更大,每枚霰弹内装68枚1英寸直径弹丸。霰弹很容易制造,弹体甚至可以使用纸筒或者木头来制作,内部装填的弹丸也可以用普通步枪子弹甚至铅块、铁链、碎石子等杂物代替,据说里士满的南军还使用过瓷器的碎片和长芽的土豆来装填霰弹,但是具体是否取得了战果就不得而知了。
易破裂的霰弹弹体在发射后就会破裂(一般倾向于是在飞出炮口后因内外压力差而破裂的),内装的弹丸则会像一阵金属的豪雨一样飞向敌人。这些沉重的小弹丸在400码外依然会有一定的杀伤力,而在400码的距离之内,几乎没有人能幸免于难。
在霰弹的最佳射程——200码的距离上,这些弹丸甚至能打穿一个敌人的身体之后再撂倒第二个敌人(仅限于不易变形的铁质弹丸)。前线的一个炮兵连在这段射程内发射霰弹时,,每一轮射击都会令数百名敌军毙命。当如此密集的火力击中敌方士兵时,炮手们常常可以听见哭天喊地的集体惨叫和呻吟声。
为了加强近距离发射的威力,常常有一些炮手向12磅拿破仑炮的炮膛里装填双份发射药和两枚霰弹。在这种情况下,霰弹的有效射程甚至可以延伸到600码的距离。当然,这样强装药的发射对炮身造成的损害也是显而易见的,敢于这样做的炮手往往会受到严厉的呵斥。不过,如果真的面对着汹涌的扑来的敌军士兵,火炮寿命这样的东西还会有多少人去管他呢?
葡萄弹
美国内战期间地面部队很少使用真正的葡萄弹,因为它主要由海军使用。但是也有一些葡萄弹(与海军使用的一样)确实被交战双方的重型野战炮兵部队和要塞炮使用了。
从结构上讲,葡萄弹基本上和霰弹类似,起到杀伤作用的都是其内含的球形小弹丸。但是由于其特殊的主要用途,葡萄弹的弹丸要比霰弹弹丸大得多,而这也导致其射程远远超过了普通霰弹。但是,也正由于其弹丸相对较大,因此也导致每枚炮弹中所含的弹丸数目比同口径的霰弹要少得多。内战中使用的葡萄弹弹丸直径均为38毫米,12磅拿破仑炮发射的标准葡萄弹内含9枚弹丸。而作为对比,18磅的海军炮发射的葡萄弹内含的弹丸则多达27枚。
早期的葡萄弹多由铁丝编成的网来将弹丸包裹在一起而构成。内战后期出现的改进型葡萄弹则用四块金属板来将9枚弹丸分隔成3组,金属板由从圆盘中心插入的插销锁住,在发射后插销会在冲击力的作用下脱落来将弹丸抛洒出去。理论上这种结构比之前用铁丝网包裹的方式可靠很多。但是很多炮手反倒认为,使用铁丝网包裹的弹丸不容易在空中解体,往往会在撞击目
标后才爆裂开来,这样反而能获得更大的杀伤力。
一般来说,葡萄弹多被海军用来扫射舰面,其较重的弹丸可以保证在穿过厚度较薄的船舷木板后依然能有效的杀伤后面的人员。在12磅拿破仑炮上发射时,葡萄弹一般可以获得600码的有效射程,其最大杀伤距离高达1000码。但是由于其弹丸数量较少,实际杀伤效果其实并不怎么好,炮兵们一般只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才会用它。
杠弹和链弹
这一章其实是完全无关的题外话,因为十二磅拿破仑炮从来也没有发射过链弹和杠弹的记载。
自从灰熊猫的《窃明》和某忘了名字的作者的《康熙剩世》之后,链弹和杠弹迅速的以“具有可怕的对人杀伤力的弹种”的身份一跃进入很多不明真相群众的眼球……
然而事实上,美国内战期间乃至整个黑火药时代都很少出现在陆地上使用这两种弹种的战例。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如果单从杀伤性能上来看,链弹和杠弹确实是不错的对人员用杀伤弹种;但是如果从在地面火炮上的使用性能上来说,链弹和杠弹就显得有点太惨不忍睹了。
好,下面我们转入正题。
链弹的结构非常简单,是由两个实心球形炮弹用一根铁链连接而成。一般来说,链弹使用的球形弹丸会比普通的实心弹小一些,以便降低炮弹总质量和减小内膛压力。而且为了确保链弹在飞行中一定会发生旋转,很多链弹会故意把两个球形弹丸做成一大一小的样式。
发射出炮膛之后,由于弹丸和炮管内壁的摩擦力的作用,两个弹丸会围绕着炮弹的质量中心高速旋转,切断或击碎沿途遇到的一切障碍物,直到将其携带的全部动能都消耗掉为止。对于海军来说,在需要对付对方的帆缆和桅杆时,具有强大切割效果的链弹是极好的选择。
两个球型弹丸之间的铁链因为要承担离心力的缘故,因此必须做得尽量坚固。同时,为了避免铁链导致炮弹总重量的过度上升,一般链弹都会将两个弹体之间的连接铁链做得很短。因为连接链越长,炮弹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就越大,这不但会导致炮弹的精度严重下降,同时也会对连接链本身的强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导致不得不加粗连接用铁链的直径,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炮弹总重的增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链弹上使用的连接铁链长度一般不超过火炮口径的4倍。
杠弹的两个球形弹体之间不是由铁链而是由一根铁杆连接的,因此比起来链弹具有先天性的强度优势。而且由于不像链弹那样会发生连接链和炮膛之间的摩擦,杆弹对火炮寿命的影响也不如链弹严重。理论上因为铁杆的强度远高于铁链,因此杠弹可以做的很长,杀伤范围也比链弹要大;但是实际上因为装填空间有限等一系列原因,舰上使用的杠弹的长度往往也被限制在火炮口径的四倍之内,大部分常见的杠弹长度甚至只有火炮口径的2.5倍。
由于在发射出炮膛之后,链弹和杠弹会围绕其质量中心为圆心,以垂直于连接链或连接杆的轴心进行自转,且其自转方向完全无法预测,因此在使用这两种弹药的时候炮口必须和地面\/水面留出一定的高度以免发生擦撞。
同样由于这种自旋的存在,链弹和杠弹的精度低得令人发指,其弹道往往会和同口径的实心弹产生数米以上的误差,这也就是很多风帆时代的海战中发射大量链弹或杠弹都不能击毁对方帆缆和桅杆的缘故。同时,其自旋方向的不可预测性也进一步提高了预测弹道的难度。此外,自旋还大大加剧了飞行中的能量消耗,使其有效射程进一步下降。根据实测,18磅海军炮发射的链弹有效射程仅有453米。
爆炸弹引信
美国内战开始前,前装引信技术就已经有了多年的发展并在欧洲多场战争中得到了运用和完善。人们把这些在战争中取得的经验运用于多种引信之中,其中有一些在当时已经相当完善和先进了。
大部分内战时期前膛火炮发射的爆炸弹都使用延时引信,而这些延时引信都使用类似的延时药管作为延迟装置。通常其结构是在某种管内装入少量火药,点燃后可以按照预定的速度燃烧。炮手视所需要的射程计算炮弹飞行需要的时间,然后按照计算出的数据将引信切割成合适的长度,以使其尽量在预定的距离爆炸。火炮发射时,炽热的火药气体从炮弹的边缘通过,点燃信管中的火药,而炮弹则在火药气体的推动下飞出炮口,一定时间后被引信引爆。这里要注意的是,由于火药气体的压力很大,如果引信不是朝向炮口方向的话,很可能被火药气体吹进弹体之内,造成炮弹在炮管内爆炸的事故,而这种事故在爆炸性炮弹刚刚出现的时候绝不少见。
避免这种情况的方法有很多种,最早被采用的是在炮弹上加工出一个突出的引信台,它可以限制炮弹旋转到引信孔朝后的位置。后来人们发现只要引信凸出于炮弹一段高度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和铁质的引信台相比,这种做法不但降低了炮弹的加工难度,而且由于木质引信的质地较软,对炮管内壁的磨损也比铁质引信台要小很多。不过,这种高做法也有其弊端,那就是发射时的冲击力和摩擦力常常会破坏引信导致出现早发火故障。最后出现的最终解决方案是为炮弹加装一个软木或木头和布料做成的底托,这种做法不但避免了引信在膛内意外起爆的问题,还有效的增加了火炮的精度和炮膛的闭气问题,实在是一举多得。
使用最多、最简单,同时统一性也最差的引信是锥形木质引信。其制作方法是首先削出一个圆锥形的长木塞,然后从中间钻孔直到两端通透,然后向孔内装填火药。由于装填一致性难以保证,因此每个引信的燃烧速度都不是固定的,这导致很多时候发射出去的爆炸弹都只能靠RP来保证会不会在预定的距离起爆——也正因为如此,炮手们往往习惯将引信截得比预定的引爆时间要长一些。毕竟,如果炮弹飞到预定的距离还没能起爆的话,你还能指望它在接下来的旅途中可以打中点什么;而如果还没飞到预定的距离就发生爆炸的话,你也就只能惊吓一下你的敌人和看看并不让人觉得心情舒畅的焰火表演了。
因为锥形木质引信的一致性实在不能恭维,因此从1862年10月开始,联邦军军械部门决定所有的拇指引信都统一改在法兰克福兵工厂统一装填,希望能依靠统一的测量设备来保证引信的统一性。但遗憾的是,木制引信装填火药的统一性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于是法兰克福兵工厂开发了新的引信来作为替代。新引信使用纸卷制而成,在卷制的过程中均匀的裹入火药。这种纸质引信的一致性虽然相当之好,但是却存在防潮性不佳导致的可靠性问题和强度不足容易折断等一系列的新问题,即使后来采取了诸如在表面涂抹虫胶防潮和增加纸筒厚度等改进也始终未能完全解决。不过很快的,最终的解决方案出现了。
约1864年2月左右,联邦军开始从欧洲进口由比利时人Bormann设计的金属制延时引信,也即所谓的圆盘引信或BormannFuse。这种引信用一个刻有标尺的小空心金属圆盘代替了锥形木塞,圆盘内装有环状的延时药道,其下带有带螺纹的空心金属管,安装时直接旋入炮弹上的引信孔即可。在设定起爆时间时,圆盘引信不再需要切割引信的长度,而只需在圆盘上覆盖圆形药道的薄金属上打一个小孔。圆盘上标有1~~5秒的延时刻度(有的型号为1~8秒或1~~15秒,后两者一般用于较大口径的远射程火炮),所打的孔对应的刻度就是引信的精确起爆时间。同时,由于圆形药道的存在,即使引信朝向炮口的反方向,也不会发生火药气体将延时药吹进弹体内部而发生早炸的事故。由此可见,BormannFuse和此前的各种延时引信相比可靠性和使用便捷性都大大增加了。
碰炸引信是联邦军从欧洲引进的另一种引信。这种引信会在炮弹和目标碰撞时引爆炮弹,更加适合爆炸弹使用。碰炸引信在美国内战爆发前既已相当成熟和可靠,它一般是使用一个滑动击锤击打内置火帽来引爆炮弹。当炮弹命中目标或者其他的什么东西的时候,滑动击锤由于惯性继续前移,撞击火帽使其发火,进一步引爆炮弹。由于必须保证炮弹的头部撞击目标,因此这种碰炸引信在发射球形炮弹的滑膛炮上其实不适用,因此这里我们就不多加以讨论了。
定装炮弹
早在美国内战爆发以前,炮手们就知道战斗期间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测量火药并将其装入炮膛之内。因此,野战火炮几乎都使用预先包装好的定装火药包。而在此之后不久,籍着想在战场上更加省事的炮手们的不断改进,定装炮弹也很快出现了。这也算是懒人改变世界的一个佐证吧。
所谓定装炮弹,就是将弹丸和发射药包包装和固定在一起。这对使用爆炸弹的火炮来说尤其重要。在此之前,装填爆破弹时,炮手们都要小心翼翼的注意再装填时不要将弹丸的引信孔朝向炮膛内部;而在定装炮弹出现之后,因为在包装时即已将引信孔背向发射药包,因此只要简单的将药包朝内装入炮膛即可,这大大简化了装填步骤和提高了发射的安全性。
事实上,定装炮弹的出现和对爆破弹的改进也有很大关系。为了避免球形爆破弹因在膛内滚动而使引信孔变成朝向炮膛内部的情况出现,人们将爆破弹安放在被称为炮弹底托的木质或金属制圆盘上,用带子将炮弹底托和弹丸固定在一起,使其引信孔朝向炮口,这样就能避免弹丸在炮管内胡乱滚动。而紧接着,将发射药包也和炮弹底托捆在一起就变得顺理成章。发射药包、炮弹底托和弹丸就构成了一发完整的炮弹,这种炮弹在发射前同样需要稍作准备(主要是装定引信和检查发射药包是否破损泄露),但能是发射爆破弹和榴霰弹时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同时装填速度也比使用散装火药或定装药包的装填速度要快得多。
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定装炮弹在美国内战时期使用和由官方发放过。1863年7-9月,应伊利诺伊州第二轻型炮兵部队G连的请求,上级给他们发放了566发霍奇基斯榴霰弹以供20磅帕鲁特火炮和12磅野战炮使用;此外还给他们配发了80发霰弹和746发定装实心炮弹以供他们的6磅野战炮使用。另外还一并发放了用于霍奇基斯榴霰弹的566个纸制引信和895个T形拉发火管。
炮架及其他细节。
十二磅拿破仑炮的炮架重约170公斤左右,结构很简单,大致可分成车轮、主轴、炮尾架和俯仰装置四大部分。其中,除了俯仰装置是全金属部件之外,其他部分大都使用硬木制成。一般用来制作炮架的木材多为橡木或桦木,也有使用硬枫和榉木等其他木材的。因为炮架上没有任何反后座措施,大部分后坐力都需要靠炮架本身来吸收,因此整个炮架必须做得非常坚固。火炮的后坐力通过炮耳直接传递到炮架上,推动炮架向后移动。为了防止后座时炮尾架插进地面折断,把炮尾架的底部接地处做成了滑撬状。此外,为了保证在通过恶劣的路面时车轮不被损坏,在轮子上包了铁皮。
拿破仑炮上只有简单的俯仰装置,没有方向调节装置。需要改变射击方向时只能通过搬动炮架来解决。对于一门重量接近半吨的火炮来说这绝对不是个轻松的工作,因此炮兵们往往会要求他们协助的步兵队伍的军官派出一些人手来帮他们干诸如搬动炮架改变射向和推动火炮复位的苦力活,顺便保卫一下炮兵阵地。
俯仰装置由和炮尾连接的螺杆及调节手柄组成,只要转动手柄即可升高或降低炮口。火炮的瞄准通过安装在炮尾右侧的杆式升降照门和安装在右侧炮耳上的叶片状准星实现,必要时照门和准星都可以拆下保存以防损坏。准星和照门配有专门的箱子来存放,一般这个箱子都会由炮长亲自随身携带和保管。
虽然已经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的产物,但十二磅拿破仑炮上所配备的炮兵工具依然和十八世纪的火炮没有什么大的差别。炮刷、推弹器、退弹杆和清膛钩依然是炮兵们不变的装备。当然我们不能忘记了炮兵们必备的铁皮水桶,它不仅能用来蘸湿炮刷、泼水冷却炮身和熄灭起火的弹药堆,还能用来洗衣服、冲凉和烧开水。唯一的变化是,十二磅拿破仑炮的炮手们不再需要点火杆了,他们使用了T形拉发点火管来代替使用明火的使用不便的点火杆。当然,相应的,他们的装备里多了拉火绳这样东西。
每门火炮的弹药车上都会携带一个简单的工具箱,用来对炮车进行一些简单的维修。而每个炮兵连里都会携带一整套木匠和铁匠的工具,用来对火炮进行保养和完成一些较复杂的维修。有些炮兵连甚至能自己给连里的马匹打马掌,我们不知道有没有某些炮兵连会在战争中的空闲时期开铁匠铺和木匠铺赚些外快,但是很明显他们具有这样的条件和能力。此外,每辆弹药车上还会携带一个或两个车轮来以备不时之需。
一些趣闻
南军曾经试验过使用十二磅拿破仑炮来发射一种基于康格里夫火箭结构发展出的大型火箭,这种火箭设计射程为6000码,可以携带一个重达40磅的大型超口径爆炸弹头。为了达到这么远的射程,专门为用于试验的火炮改造了一种可以达到40°射击迎角的特殊炮架。但是实验的结果很不幸,第一次发射时火箭点火后甚至没能飞离炮管,只是从炮口涌出了持续数分钟的白色的烟雾。参与试验的人员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发射药受了潮,于是不久后他们进行了第二次试验。这一次火箭倒是顺利的飞离了地面,但是很快就打着旋从天上掉落,一举击毙了试验人员用于牵引火炮的四匹可怜的驿马。于是倒霉的试验人员们不得不自己把沉重的火炮拖回十几公里外的兵工厂。第二天这个项目就被宣布撤销了。
依照标准的操作规程,在火炮击发失败时,应当取出炮弹、退出发射药包,然后清膛之后重新装填,再次击发。但是聪明的炮兵们发现了偷懒的诀窍,那就是:因为拉发火管是直接从点火孔插入发射药包的,如果发生不发火事故,那一定是拉火管出了问题而不是其他的地方。于是遇到不发火事故的时候大兵们都是直接拔掉旧的拉火管换一个新的重新拉一次就可以了。而旧的拉火管丢掉也很可惜,后来大兵们发现这东西除了让大炮“呯”的一声把炮弹打出去之外还可以拿来点烟,比装在口袋里一不小心就会受潮的火柴方便多了……于是北军军械官郁闷的发现,拉火管的消耗量在以平均每个月17.4%的消耗量稳步上升
结语
懒得写了,总之你们知道这是世界上最后一种前膛装填黑火药滑膛炮,然后价格便宜量又足不挑材料工艺简单性能可靠大家都喜欢用就是了……。阿米豆腐,本坑完结。
正文 19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炮兵装备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10-15 9:37:49 本章字数:2102
(1)各国炮兵装备
英国野战炮兵几乎由九磅组成,这种炮的长度是口径的17倍。重量按1磅炮弹对应1.5英担(150磅)计算,装药量是炮弹重量三分之一。每个炮兵连还有两门5.5英寸的24磅榴弹炮。
普鲁士军队装备有六磅和十二磅加农炮。炮长度为口径的18倍,重量为炮弹重量145倍,装药量为弹重三分之一,榴弹炮口径是5.5和6.5英寸。每个炮兵连有6门加农炮和两门榴弹炮,每门炮需5名炮手操炮,此外还应备3名炮手
奥地利装备六磅和十二磅加农炮。炮的长度为口径的16倍,重量是炮弹的135倍,装药量为炮弹种的四分之一。榴弹炮与普鲁士相似,每个炮兵连有6门加农炮和两门榴弹炮。
俄国炮兵装备有六磅和十二磅加农炮。炮的长度为口径的18倍,重量是炮弹的150倍,装药量为炮弹重量的三分之一。榴弹炮口径为5英寸和6英寸,炮兵连有8门或12门火炮组成,加农炮和榴弹炮各有一半。
撒丁军队装备八磅和十六磅加农炮以及口径于此相同两种榴弹炮。
德意志各小邦军队装备八磅和十二磅加农炮。
西班牙军队装备八磅和十二磅加农炮。
葡萄牙、瑞典、丹麦、比利时、荷兰、那不勒斯军队装备六磅和十二磅加农炮。
(以上所有火炮都为滑膛炮)
(2)野战加农炮
各国野战加农炮,长度为口径的16~18倍,重量为炮弹重量的135~150倍,装药量为炮弹重量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采用这种装药量,加农炮进行直射(炮身处于水平状态),炮弹约在300码的距离上落地。如增大射角射程可达3000~4000码,在这样的距离上命中率极低,六或八发才有一发命中目标。在用实心弹和爆炸弹时,加农炮起决定性作用的距离(既对战斗的结局起影响的距离)是600码到1000码。据计算以六磅加农炮为例对标示步兵营强攻纵队的正面靶子(共34码长、高2码)射击时700码命中率为50%,900码命中率为35%,在1100码为25%。再如1850年法国用八磅和十二磅加农炮(滑膛炮)对长30米,高3米的靶子(标示骑兵队)射击成绩如下。
距离(米)500600700800900
命中率十二磅64%54%43%37%32%
命中率八磅炮67%44%40%28%28%
(3)长管重加农炮
在要塞、炮台、军舰上和攻城时。有于在这种情况下运动的意义比较小,所以专门制造了一些相当于口径22~25倍的火炮。由于炮身长所以设计和步枪一样准确,有效火力可以达到一英里甚至2000码。长管炮中有不同的装药,比如为了在石质工事上打开缺口要采用重装药,有些火炮重装药量达到炮弹重量的二分之一。但是一般相当于炮弹重量的四分之一为中等装药,它的装药量有时增到炮弹重量的三分之一,有时减到六分之一。在军舰上长管炮通常有三种装药,大号装药用于对远距离目标和逃敌等设射击,中等装药用于海战中对中距离目标进行有效设计,减装用于接舷和发射链弹。如以三十二磅长管炮装药就有炮弹重量的十六分之五、四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三的三种。
(4)野战榴弹炮
野战榴弹炮的装药量与炮弹重量的比例比加农炮小的多,因为炮身短(炮身长度为口径的7倍到10倍)。射击时需采用大射角,如用重装药后坐力会损坏炮架。由于这个原因大多数欧洲各国炮兵中,一门野战榴弹炮有几种重量的装药。用不同的装药配合不同的射角保证所需要的距离射击。在不采用这种方法的地方,如英国炮兵榴弹炮射角必须很小。以英国二十四磅榴弹炮采用2.5磅装药4度射角,射程为1050码。而9磅加农炮同一射角时可射1400码。在德意志各邦用一种短管榴弹炮,这种火炮可采用16到20度的射角跟臼炮相似,这种短管榴弹炮装药不下12种。
(5)臼炮
臼炮是一种比榴弹炮更短,火炮口径达13英寸、15英寸或更大一些。臼炮主要用于发射爆炸弹来轰击城防工事。发射爆炸弹时臼炮装药量只有爆炸弹重的二十分之一与四十分之一,通常以20度以上的角度发射,有时甚至以60度的射角发射。射角大所以炮弹受到的空气阻力就小,重臼炮可以射到4000码以上。如臼炮发射13英寸的的爆炸弹,弹重200磅,如果射角45度,装火药3.5磅射程为1000码,如装药20磅可射4200码。(13英寸爆炸弹装有7磅火药,爆炸后碎片不遇障碍可飞出800~1000码。
(6)短管轻炮卡伦炮
卡伦炮这种炮身短很轻便。每60~70磅重的炮使用一磅重的实心弹,它的长度相当于口径的7~8倍,装药量为炮弹重量的十六分之一至八分之一。卡伦炮它的重量轻,后坐力小,射程较短,其发射的炮弹重量大,在近距离上对木质船身有很大的破坏,所以被大量装备在军舰上。而在陆上卡伦炮被放在棱堡侧面和湾窑里,因为只要利用一小段壕沟就可以在那里进行侧射,所以大部分使用霰弹。
这几章资料连续发关于19世纪中期的武器水平的文章,想来是能够对以后情节中武器和军事工业的相关设定做出比较合理的框架。欢迎大家讨论、投票。
另外推荐一本书,玄幻类的,更新很快《炼器者阿囧》。嗯!其实我不看玄幻。
庆祝建军节。
祝大家周末愉快!
正文 清军的怪兵器-抬枪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10-15 9:37:49 本章字数:3200
英文中称抬枪为Jingall或Gingall,(又有称为WallGun)。其字源据IanHeath说来自印度语(Hindustani)jangal。原是泛指大口径的火绳枪,19世纪后,成为专指中国抬枪的名词。
抬枪就是一把放大的单发步枪,是中国所独创,在世界各国都没有的武器。在清军的各级部队中使用的非常广泛,是一种制式武器。而且各制造局都有生产,广东制造局,天津行营,湖北枪炮厂,江南制造局等的生产记录中都列有抬枪一项,从每年数十杆到一两百不等。其中金陵制造局更是擅长此道,算是其招牌产品之一。但是没有标准,各式各样的抬枪由1.8公尺到5公尺,口径由2.5公分到发射2磅弹头的庞然都有。操作手则由两人到五个人不等。大型的抬枪,多是置于三脚架或两脚架上使用。
『清会典』所载兵丁鸟枪,使用火绳发火,有瞄推装置,带搠杖(即推弹杆),用圆形铅弹,枪长六尺一寸,重六斤。抬枪形制与鸟枪同,只是更大更重,重量从十二三斤至三十几斤不等,其中较重的又叫抬炮。抬枪与抬炮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抬枪成式,长七尺五寸……木鞘长五尺,距鞘梢尺余,凿通一孔,上穿皮带,一人将枪安于肩上,双手勒定皮带,又一人将枪尾托定,看准钩发,可发三百余步,吃药三两五钱,铅子重五钱,可装五发。\"有人指出,拉住枪管的行为,一定会影响射击的准确性。
在鸦片战争之时(1840前后),清军的基本作战单位是百人哨,其中再分成10个小队,用火器和刀箭的各占一半。作战时,第一线是20名抬枪手,第二线是30名火枪手,然后是50名持藤牌,挑刀,长矛,弓箭的哨队兵。称为鸟枪三叠阵。这是从明末一直沿用下来的阵法,是根据各兵所用武器杀伤能力,由远而近排出来的。抬枪这个怪兵器,在19世纪初开始出现,因此有100年左右在中国部队中属于第一线武器。
1860年代时清军使用抬枪作战图
来自IanHeath的Arimiesofthe19thCentury:China
1875年时,有记录说在广东制造局中,制造Remington和Spencer两种后膛枪机的抬枪,口径一寸(2.54公分),枪长6尺(1.92公尺)。
1895年3月两江总督张之洞,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曾写信给台湾巡抚唐景崧,传授他想出来的土造子母抬枪的尺寸和用法,其实就是用金属管装药,用在后膛火药枪中,每射击一次,就换装一个新的药管。当时后膛连珠枪和子弹已经很普遍,他的意思是在军械无法接济时,不妨试一下他这个土造子母抬枪。在西方的报导中,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在广东就有这种形式抬枪的记录。装填手携带数个药管,轮番使用。这是一种很先进的设计,不用由枪口装药,可以快速的由后膛装填,可惜并没有继续发展,进步到金属全装弹药。
1895年12月7日,山东巡抚李秉衡,奏山东机器局制成坚利远后膛抬枪,大端因之毛瑟,兼有比利时之浑坚,哈乞克斯之利捷,试放可及四里之远。即名之为坚利远后膛抬枪。1901年百日维新时,他又上奏,认为这抬枪又费钱,又费工料,而且没什么大用,应立即停造。
1896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王文韶奏天津行营制造局制造抬枪片中说:该局制成边机,中机二杆...惟边机太重,每杆在三十斤,中机改造边机,其尺寸斤两仍与中机一致。请饬该局按照此式制造边机前门大式抬枪五百杆...中机改造为边机前门小式抬枪一千杆。这是属于不同击发方式的。(三十斤可比较于江南制造局的快利步枪重七斤二两)。
继任的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裕禄的片中说:天津行营制造局自行铸造五六分口径后膛力拂抬枪器具一副。自行铸造五分口径后膛力拂抬枪子弹器具一副。自行铸造前膛抬枪器具一副。这是属于后膛式的。
在中日在甲午战争之后,盛宣怀曾说:\"此次战争(甲午战争),惟抬枪制胜,金陵制造局所造后门抬枪能及远,较快炮得力。\"他要求该局\"多多赶造。\"战争时,有一个外国人说到,他在在金陵制造局看到他们制造一把巨大的毛瑟抬枪,枪长2.75公尺,射程可达2.28公里,但是照门刻度只有548公尺。
另外据说北京的军事博物馆中还有一把是雷明顿(Remington)的RollingBlock式的。可见当时并无标准可言,随各局各军的喜好,自行其是,找一把步枪放大就是抬枪了。
1898年英人贝斯福(AdmiralCharlesBeresford)说得较中肯,在提及金陵制造局时他说:\"机器多是现代的,头等的,但用来制造过时的无用的军需物品,他们….大部份的机器用来制造抬枪\"
1899年刘坤一报告:宁局(金陵制造局)每年可造后膛抬枪180枝。
重型抬枪装在脚架上发射
来自IanHeath的Armiesofthe19thCentury:China
贝斯福也提到广东制造局,”在制造每把毛瑟枪的同时,制造两把抬枪”。他形容他在那里见到的抬枪是:“我见过最长的一种,大约9尺8寸长,重约40磅到60磅之间。作战时,须要由三个人来操作,两个人抬枪,第三个人瞄准射击。”
1900年义和团事件时,四川机器局运200杆蜀利抬枪,连同28800颗子弹支援西安行在的勤王部队。蜀利抬枪是1897年才开始制造的。
在美国的密尔瓦基公共博物馆(NunnemacherCollection,MilwaukeePublicMuseum)中有一把金陵制造局所造的抬枪,其枪机是仿自雷明顿(Remington-Lee),制造年份是1897年。口径是.76寸,单发,枪管长59寸。还有一把在英国的MinistryofDefense,PatternRoom,Nottingham。
抬枪及枪管上的篆书铭文
2000年4月美国的一次枪展中,曾有过一把北洋行营制造的抬枪出售,大致如上图所绘。枪管上的铭文是篆书:光绪乙未北洋行营制造局造。光绪乙未是1895年,北洋行营位在天津。
枪机应是力拂(Lebel)式的,在枪匣上闭锁,无前闭锁榫,口径是60公厘,大约6尺长,有来复线,枪重约40至50磅间,单发。枪托上的洞是用来分解枪栓的,将拉柄插入洞中,即可旋下。是一名英国人在加州的枪商处寄卖,开价$3999。据说是八国联军时被英军缴获的战利品。
这样的武器,威力应该相当于后代的无后座力炮,但是以其枪托来看,是要操作者抵肩射击。据说射击者常常为被后座力打翻在地上,因此装药时常常偷工减料,以减轻痛苦,当然射程和威力也会大受影响。英军在1860年的报告中说,抬枪的子弹四处乱掉,除非运气极差撞上,没有步枪延伸的弹道来得有用。
有的抬枪也会装上散子,如同散弹枪一样,近距离杀伤力极大。1858年时,在广州的街上,有人对准了一队14人的英国巡逻兵发射抬枪,当场打死一个,打伤八个,其中两人须接受截肢手术。
其战术思想当然是提供步兵额外的支援性火力,但论及其实用性则相当可疑,尤其是须要二到三个人操作,(基于设计,有不同的操作法,李鸿章曾在信函中提到,三个人操作两杆抬枪)。相当于一把重机枪或迫击炮所须的人力资源。比较起来,现代装在M16上的M203榴弹枪,可谓短小精悍了。
一直用到袁世凯小站练兵,用洋枪,洋炮,洋鼓,洋号,还戴洋帽。抬枪才退出了中国部队。
火器堂的作者在文章后半段就说得很清楚了:“这样的武器,威力应该相当于后代的无后座力炮,但是以其枪托来看,是要操作者抵肩射击。据说射击者常常为被后座力打翻在地上,因此装药时常常偷工减料,以减轻痛苦,当然射程和威力也会大受影响。英军在1860年的报告中说,抬枪的子弹四处乱掉,除非运气极差撞上,没有步枪延伸的弹道来得有用。其战术思想当然是提供步兵额外的支援性火力,但论及其实用性则相当可疑,尤其是须要二到三个人操作”,一句话形容就是:抬枪是垃圾。
正文 鸦片战争时期中英铁炮射速的问题研究*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10-15 9:37:49 本章字数:11371
刘鸿亮1,2,3孙淑云2
(1.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2.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北京100083;3.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摘要: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前膛装滑膛炮的技术原理和其刚性炮架的承载装置决定了其射速不可能很快。清军重型铁炮主要发射斤两偏小的球形实心铅铁弹,射速大约1发\/6分钟。射速缓慢的原因有:铁炮材质差,缺乏训练的士兵担心膛炸;重型铁炮机动性不好,火绳点火,弹药分装、战术落后等。此时的英军重型铁炮除了还在使用斤两偏大的球形实心生铁或熟铁弹之外,已大量使用新式爆炸弹等,射速3发\/2分钟。其射速快的原因有:铁炮材质好,士兵大胆施放而不必担心膛炸;发射时有众多辅助工具的配合,燧发机点火,定装炮弹的采用、“舷炮线式齐射”战术的运用等。以上原因就是清军在射速方面“炮不利”和英军“炮利”秘密之所在。技术是影响铁炮射速快慢的直接因素,社会因素一方面通过影响技术而作用于火炮性能,另一方面通过战略、战术影响火炮射速的发挥。
关键词:鸦片战争、前膛装滑膛炮、射速、舷炮线式齐射战术
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军队作战方式主要是海陆炮战,火炮是最主要的武器。因此,火炮的技术和性能以及与社会的关系是鸦片战争历史和科学技术史研究的重要问题。此时期的中英主导型火炮样式及机制原理基本相同,都是前膛装滑膛炮,仍旧属于以黑火药做发射药的前膛装滑膛时代。炮形呈圆锥形体,炮膛呈圆柱体,有炮耳和尾纽等附件组成。清军火炮形制设计仍然沿用西方16—19世纪中叶创立的“比例”思想(注:欧洲1598年火器著作里有加农炮各部直径与口内径的关系示意图〔1〕。如野战加农炮的炮身常是以口内径为a,口壁厚=0.5a,口外径=2a,炮耳处壁厚=0.75a,底径=3a),但尺寸偏离较大。主要是明末清初重型红夷炮的延续,稍有改进。现根据弹道特性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重型红夷炮、轻型火炮、冲天炮、抬炮等。每种类型中又有类别,如红夷炮中分单层体、双层体和三层体结构;轻型炮中分红夷炮型和子母炮型(子母炮也有单层体和双层体结构)。英军火炮在形制构造上已标准化,火门的燧发机点火装置、瞄准的立表装置和尾纽的圆环装置改进很大。分为炮管较长而弹道低伸的加农炮、炮管适中而弹道较弯曲的榴弹炮、炮管较短而弹道弯曲的陆上用臼炮、海上用卡龙炮以及康格里夫火箭炮等,火炮因用途而配套,射程与杀伤力远近兼顾,其类型已适合了陆战、海战、攻
拿破仑时代的战争1839  _1
拿破仑时代的战争1839  _2
拿破仑时代的战争1839  _3
拿破仑时代的战争1839  _4
拿破仑时代的战争1839  _5
二战决定性战役总览
本系列书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争和战役书籍收集在一起,以方便各位想了解这场残酷战争的人阅读。由于本书收录了大量作战地图资料,所以本书体积较大。同时也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