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360渠道服:史无前例的战时大阅兵 受阅部队直接开上战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13:55
史无前例的战时大阅兵 受阅部队直接开上战场

  1941年11月7日,大雪纷飞。这一天,苏联军民创造了一个冬天的神话。这个神话把全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了莫斯科红场。

  上午8点整,一个盛大的阅兵式在这里举行。参加阅兵式的坦克、大炮、汽车和每一个苏联军人的双肩和后背都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雪。

  所有的人都意识到在即将来临的殊死搏斗时刻举行这次阅兵的特殊意义,所有的人都屏声静气倾听着斯大林在列宁墓上用沙哑的声音,向每一名苏军将士所发出的号召:“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你们,伟大的解放使命已经落在你们身上。你们还要辜负这一崇高使命?!让伟大的列宁胜利的旗帜引导你们,彻底粉碎德国侵略者!”

  接受检阅的苏军将士开始通过红场,他们将直接从这里奔赴战场。

  “阅兵”这个词,来自拉丁文“paro”,原意就是:我准备着!这是军队的一种礼仪。一般是在正式节日、具有全国性意义的纪念日,或者是在大规模军事演习结束后举行。“阅兵”这一军队的礼仪的历史非常久了。早在古代埃及、古代波斯、古代罗马时,就经常有阅兵式。比如,古罗马时期,军队远征回来,都要举行阅兵式,庆祝凯旋归来。古罗马时的阅兵式由元老院走在最前面,紧随其后的是戴桂冠、持权杖和桂枝、坐在战车里的军队统帅,周围是乐手和歌手相伴。再后面,就是全副武装、带着战利品和押着战俘的将士了。

  到了18世纪,阅兵式更为盛行。苏联军队最早的阅兵式是1918年5月1日在莫斯科霍登广场举行的。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后,苏联每年定期举行阅兵式,以展现国家军队的风貌和战斗力。

  然而,在战争年代举行大阅兵,并且参加阅兵的部队直接开上战场,不仅在苏联历史,即使是在世界阅兵史上,也是第一次。

  在敌人兵临城下之时,进行大阅兵的主意是斯大林想出来的。

  11月7日,是苏联的国庆日。按照传统,苏联每年都要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集会和庆祝活动。然而,苏联还从来没有在敌人兵临莫斯科城下时举行过大阅兵。当时德军的飞机经常对莫斯科进行空袭!为了安全,应该取消阅兵式。可是,如果在敌人的威胁下取消庆祝活动,无疑是对苏联军民士气的一大打击。

  斯大林决定召集专门会议,就是否举行纪念十月革命庆祝活动及阅兵式进行商议。

  斯大林还是像以往那样,坐在长桌的一端,把自己想在国庆日这天照例举行大阅兵的想法提了出来。当时,会场没有人说话,大家都感觉在这种条件下举行大阅兵太难了。

  斯大林见大家没有发表意见,表情显得并不在意,吸了口烟斗,再把烟从鼻孔喷了出来,形成两条长长的椎形烟棍,然后用烟嘴习惯地压了压自己的胡须,扫了一眼满屋的元帅和将军,最后把目光停在了朱可夫身上。他终于开口说话了:

  “朱可夫同志,如果我们在今年的十月革命节,除了开庆祝大会外,还想在莫斯科举行阅兵式,你认为怎么样?前线的形势允许我们搞这些活动吗?”

  斯大林的话音刚落,长桌两旁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朱可夫脸上。因为,他是负责直接保卫首都的总指挥。

  朱可夫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望着斯大林一双期待的眼睛,知道自己的回答所蕴含的分量,现在他说的每一句话都事关重大。

  他肯定了最高统帅的想法,坚定地回答:

  “我认为这个想法是可行的。据我们的观察,敌人正在全线构筑防御阵地,并且由于前一阶段的作战中兵力损失较大,因此,目前正处于调整补充兵力的阶段。可以说,敌人在最近几天内不会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说到这儿,朱可夫卡了一下,似乎要说什么。斯大林抓住这个空当,急迫地问:“那么,敌人的空袭呢?如果敌人空袭,怎么办?”

  空袭,阅兵式的空中安全,这是所有人最提心吊胆的事情,也是大家沉默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德国空军不是由斯大林指挥的,德国飞机不是你不想让它来,它就不来那样简单。这个绝对的废话后面,就是一个真实的、无法回避的难题:阅兵式的空中安全!!!

  朱可夫显然对斯大林提的这个问题事先就考虑到了。他没有任何犹豫地回答:

  “加强对空防御,增大高射炮的密度。同时还需要把歼击航空兵从友邻方面军调到莫斯科来,阻止敌机窜入莫斯科上空。”

  斯大林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接着又问:“你有把握让那天我们的莫斯科上空保持静空状态,德国人的飞机一架也飞不进来吗?”

  朱可夫把拳头握起来,肯定地说:“斯大林同志,我向您、向全体苏联人民保证,一周之内,敌人的飞机不会飞到我们首都的上空!”

  斯大林的目光从朱可夫,移到了所有与会的人员的身上,他放下手里的烟斗说:“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

  众人纷纷表示同意。

  最后,斯大林站起身来,坚定地说:

  既然大家都赞成,就像往常一样照例举行阅兵式!并且今年的阅兵式意义极其重大。它将表明英勇的苏联红军是打不垮的,它将向全世界宣布德国人永远进入不了莫斯科!

  11月7日清晨,天空乱云低垂,雪花飘舞。在初冬白茫茫的雾气中,莫斯科的公民们观看了独特的阅兵式。

  此时,德军就在首都几十公里之外。然而,就是在这敌人兵临城下的莫斯科,斯大林又一次采取了果敢而又不乏想像力的行动,照常在克里姆林宫外的红场举行阅兵式。

  克里姆林宫(Kremlin)最早建于1156年,名字来自于蒙古语“ХэRэm”即墙之意。苏联成立后,苏联党和政府机关在此办公。

  红场(Red Square)是莫斯科的中心广场,位于克里姆林宫的东面,自15世纪末克里姆林宫城墙竣工后,红场长期是俄国或苏联的社会和政治活动中心。

  整个红场占地面积并不是很大,大约有73000平方米。广场与克里姆林宫间有一道护城河。红场北侧是国家历史博物馆,南侧是有8个塔楼的瓦西里大教堂,东侧是百货公司大楼,西侧则是用黑色花岗石砌起来的雄壮而朴素的列宁墓。

  大阅兵那天,莫斯科下起了大雪。大片大片雪花绵绵不断地落在雄伟壮观的红场上,落在周围一切的物体上——受阅的军人、参加游行的居民和武器装备、建筑物上……

  8时整,斯大林与政府高级成员登上了列宁墓。

  阅兵总指挥、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苏联传奇般的骑兵英雄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骑着高头大马,在卫队护卫下,走出教堂塔楼大门,在最前面的一列检阅方队面前勒住了马缰。

  这时,莫斯科防御区司令帕维尔·阿尔捷米耶夫中将骑马来到了他的面前,举手行礼报告:“受阅部队整队完毕,请检阅!”

  布琼尼还礼之后,骑马检阅受阅部队。

  庄严肃立的指战员们个个精神饱满,英姿挺拔,纷飞的雪花落在他们的身上,凛冽的寒风扑打在他们脸上,他们依然纹丝不动。只有在检阅官向他们问候时,他们才不约而同地喊道:“为苏联服务!”

  检阅完毕,布琼尼骑马驰向列宁墓,向最高统帅报告。斯大林接受报告后,从衣袋中拿出一份讲稿,用他特有的、带有浓重的格鲁吉亚低沉口音向所有检阅参加者发表阅兵演说:

  同志们!今天我们是在严重的情况下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的。德国强盗背信弃义的进攻和强加于我们的战争,造成了对我国的威胁。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可怕的。红军和红海军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男女游击队员同志们,全世界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匪军的力量。处在德国侵略者压迫下被奴役的欧洲各国人民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他们的解放者。伟大的解放使命已经落在你们的肩上。你们不要辜负这个使命!你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战争,正义战争。

  在斯大林发表讲话时,远处,炮声隆隆;天空,苏联的巡逻机从头上飞过。

  斯大林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官兵。苏军将士热血沸腾,高喊着:“为了列宁!为了斯大林!为了自由与独立的国家!”披着雪花,走过红场,直接开赴前线,与德国法西斯占领军去进行更加艰苦,更加残酷的战斗。

  从红场直接开上战场的苏军部队开始在每一寸的土地上同德军拼死作战,常常战斗到整营、整团不剩一个人为止,使德军每前进半步都必须付出无数血的代价。

  德军的11月攻势发起后,战斗更加残酷了。在克林地区,德军集中了300多辆坦克,在炮兵和俯冲轰炸机的有力掩护下,猛烈冲击只有几十辆坦克的第16集团军的战斗队形。战斗从16号开始,一直进行到20号,德军却始终没能在第16集团军第316师守卫的阵地获得突破。英勇的316师被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红旗勋章,第二天,这个师又被命名为近卫第8师,到了第三天,这个师的师长在战斗中牺牲了。

  西方面军中的第16集团军的第107师还剩下大约300人,坦克第58师已经没有了坦克,坦克第25旅中还有12辆坦克。这个集团军伤亡太大了,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少将请求后撤。但是,朱可夫不同意。罗科索夫斯基急了,于是,越过朱可夫直接给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打电话,请求后撤。沙波什尼科夫也同意了罗科索夫斯基的请求。然而,朱可夫闻知非常生气。他给罗科索夫斯基发了一封简短的电报,措词严厉:“负责指挥方面军各部队的是我!我不准你们撤退一步!”

  罗科索夫斯基服从了这个在人们看来无法做到的命令,因为在他的身后,是通往莫斯科的最后一段公路。

  就在这天晚上,罗科索夫斯基接到了斯大林打来的电话。

  “您很困难吧?”斯大林在电话中只是这样问道。

  罗科索夫斯基感到了信任,他回答说:“是的,斯大林同志,非常困难,非常……”

  斯大林沉默了一下之后,说:“我理解,请您再坚持一下,我们会帮助您的。”通话到此结束。

  第二天清晨,罗科索夫斯基得到了增援:1个“卡秋莎”炮兵团、4个反坦克连、3个坦克营和由2000名莫斯科人组成的战斗部队。

  距离莫斯科西北27公里有一个名叫红波利亚纳的地方,今天它已改名为梅季希。从这里出发,坦克最多一个小时便能抵达莫斯科城。12月3日,德军第4坦克集团军在遭受重大损失后,攻占了红波利亚纳。

  博克元帅及时赶到了这里,当这位德军前线总指挥登上一座塔楼,将望远镜举到眼前的时候,他都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因为他已经在望远镜中清楚地看到了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尖顶上那颗闪闪发光的红星!然而,这里是这位德国陆军元帅今生今世所能到过的距莫斯科最近的距离,也是德军最后一次看到莫斯科。

  历史总会出现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1812年,拿破仑统率着浩浩荡荡的法兰西大军横扫欧洲,但在莫斯科城下却大败而归。据说,那是上帝拯救了俄罗斯,因为就在拿破仑胜利在望时,严寒突然降临。1941年的冬天,上帝又一次站到了俄罗斯人的一边。

  德军对莫斯科发动的新的进攻和最寒冷的天气几乎是同时到来的。

  11月13日,莫斯科地区的气温降到零下8度;2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使气温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骤然下降至零下40度。莫斯科会战中在冰天雪地中的德军官兵

  地面上结了厚厚的冰层,德军的机械化部队终于又可以重新开动了。但是,把坦克从泥泞中解救出来的严寒,却又开始无情地摧残那些还身穿夏季军服的士兵。数以千计的德国士兵冻成残废,染上了使人寒颤不止、全身无力的疟疾。越来越多的冻伤的德国官兵倒在雪地中,歇斯底里地呜咽着:“我再也挨不下去了!我实在挨不下去了!”寒冷的天气使大炮上的瞄准镜也失去了作用,燃料常常被冻结,坦克的汽油也冻成了黏糊状,必须通过火烤之后才能发动。

  那么,德国人为什么这样傻,大冷天的不装备棉衣?

  其实,这不是德国人傻,而是德国人太狂了。如果希特勒不那样狂妄,德国士兵不会这样遭罪的。

  早在9月29日,在“台风”战役即将发起前夕,德军陆军总部根据情报部长和气象部长提供的资料,认为莫斯科地区入冬前可能连降大雨,使冬天提前到来。因而,他们向希特勒建议应抓紧时间,突击生产300万套防寒棉衣。

  希特勒听完他们的建议后,哈哈大笑地说:“我相信,冯·博克元帅的士兵很快就要行进在俄国首都的大街上了。”

  然而,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德军不但没有行进在莫斯科的大街上,反而却在莫斯科郊外的掩壕中瑟瑟发抖。一批又一批的官兵冻倒在雪地里。

  眼瞅着莫斯科已是指日可下,更确切地说,莫斯科现在已处在德军火炮的射程之内,严寒却紧紧地卡住德军在各地的攻势。

  而在此时,身披白色滑雪衫的苏军新的预备队却源源不断地开进莫斯科城下,接替损失惨重并且疲惫不堪的苏军兵团和部队。他们个个穿得暖暖的,足以御寒;他们的机枪披着枪套,以防止寒流的侵袭;他们的武器加上冬季润滑油,使用灵活;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大量威力强大的T-34型坦克群的支援。这种T-34型坦克正是为这种严寒条件下作战而特地设计制造的。

  这时,博克元帅终于明白,他的部队再也支持不下去了。此时气温已降至零下40℃,他的部队冻死冻伤过半,没有燃料和弹药,坦克差不多都动弹不了,从北面攻占莫斯科的企图已无法实现。面对这种困境,博克元帅打电话给弗朗茨·哈尔德上将说:“我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上帝加入了俄国国籍,我请示立即撤退!”

  严寒大大削弱了德军的士气。而此时,一位少女的牺牲,却更加激发了莫斯科军民的斗志。

  摘自《马骏细解二战谜中谜》 作者:马骏 出版社: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