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so公司:展现对历史与文化的思索(环球走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32:56

展现对历史与文化的思索(环球走笔)

周德武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07日   21 版)

  戛纳(CANNES)这个地名并不陌生。戛的读音为jiá。然而,很多人都会把戛纳读作或写作嘎纳,因为CANNES的法语音译就叫“gā nà”。那为什么翻译学家将法语CANNES译成“戛纳”?一种说法是,最初的译者认为戛发音为“gā”。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可能:一是“CA”译成中文往往是“加”,譬如CANADA译成加拿大,所以CANNES也不例外;其次,已有一个非洲国家名叫加纳,是否为了区别,有意将“加”字写成了“戛”字。

  地名等专有名词的翻译往往选择音译,但遇到大段文章多又选择意译。文字的翻译讲求信、达、雅,但这三者有时会发生冲突,难以面面俱到。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为了“音译好还是意译好”而争论不休。作家兼翻译家杨绛先生也曾写道:“翻译是个苦差,因为一切得听从主人,而且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译者一方面得彻底了解原文,领会字句之间的韵味,字句之外的语气声调。另一方面,译者得用读者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按原样表达。内容不能增减,语气声调、弦外之音更不可走样。我们常说言简意赅,大量留白都附着在字句上,留待读者揣摩,运用个人阅历和底蕴,品读出其中蕴涵的深意,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千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言简意赅的文字,换种语言,又不知会被打磨掉多少隽永的深意。

  由此可见,语言领域没有绝对的权威。“统一”和“接受”是衡量译名好坏的关键词。“统一”指的是约定俗成的准则。譬如,“NEW”在NEW YORK(纽约)中被译成了“纽”字,但在NEW ZEALAND(新西兰)中却译成了“新”字。

  “接受”则是把评判权交给了读者和观众。如本·拉登与本·拉丹、索罗斯与绍罗什之别,广大读者认可的是本·拉登和索罗斯,另一种译法据说为了尊重原来的语言。为使译文达到较高的群众接受度,语言学家们既要有尊重原文的原则性,更要有尊重读者的灵活性。这就需要译者心中始终想着读者,多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素材。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符号。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展现对一段历史与文化的思索。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的那块著名街区TIMES SQUARE常译为“时代广场”,实则意为“时报广场”,因为TIMES是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缩写,而TIMES SQUARE得名于纽约时报早期在此设立的总部大楼。如今,这块“世界的十字路口”熙熙攘攘,各种肤色、各国语言在这里交汇。谈笑风生之际,一些语法或者发音的细微差别鲜有人去探究。其实,文化的交流除了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相互的尊重、理解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