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时代高清版秘籍:治校之道----36位名校长的精神档案(陶继新先生讲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0:30:31
治校之道----36位名校长的精神档案(陶继新先生讲座)

一、思想引领行动

一个校长思想水平的高下,决定了所在学校整体教育发展的水平。他可以在行政职权范围之内,有着较多和直接的决策机会,而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决策,决定着某些教育的存在状态与发展走向。一个富有思想的校长,可以使一所前途无望的学校焕发出活力与生机;而一个没有思想的校长,则可以将一所原本很好的学校经营得江河日下。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没有思想的校长不管如何兢兢业业,也不一个不合格的管理者。

 

——思想管理者胡美山

胡美山校长说,统治人的最本质的东西是思想,它可以穿越时空,是永恒的。权力也统治人,但却受到时空的限制,仅限于彼时彼地而已。思想的统治以人们的主动接受和内化为前提条件,是一种软工具,无声无息,潜移默化,但却魅力无穷,磁石一样吸引着人们为之倾倒,为之去奋斗,去牺牲。它是一种最高的智慧,绚丽多姿,美丽动人。而权力的统治基本上是以被动的方式让人接受的,是一种硬工具,需借助机制、机构、组织等,自上而下地去实现,以让人服从和遵守为目的,它是有形的,物质的。

(摘自陶继新《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月第1版。)

 

——铸造民族之魂的李升勇

李升勇校长认为,教育的起源是人,教育的本源也是人。“传道”是育人之本,“授业,解惑”只在技能与知识层面徘徊。教育最大的功能是文化功能:传授知识,启迪思维,追求智慧,完善人格。但现在一些教育者,却在追求教育功利性和技能知识层面孜孜以求,忽视了人文性与社会性。而教育的主体功能就是让迷失的人性复归,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义,也就是要将缺失的人文性与社会性补上。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文化生态的污染比自然环境的污染更具威胁性和危险性。一个民族如果长期处在消极文化、低格调文化、甚至垃圾文化之中,其社会精神就会受到伤害,国民素质就会受到腐蚀,最终可能导致民族精神衰亡。固然,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但民族文化的发展应是继承性和建设性的发展,不应是否定式或破坏式的发展,没有民族的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世界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自己文化的特性,也就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民族。

(摘自陶继新《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月第1版。)

 

——1999年杜喜亮的校训

 

现在讲起“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几乎无人不知。可是,在1999年杜喜亮初到济南第三职业中专时,就响亮地喊出这个口号,并将其定为校训,这无疑具有前瞻性与思想性。

杜喜亮认为,从人性论的角度看,每一个人都有优点与缺点,也都有自己的特长与潜能。但是人是有差异的,所以需要尊重差异。既然尊重差异,观人就不要有好坏之分,有的只是具体事上的对错之别。对学生来说,更不能有好恶、可造就与不可造就之分,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走向成功的天赋。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尽管有快慢的差异,但那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使然,绝非生而如此。所以,就应该在尊重和理解其差异的基础上,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教师的任务,就是将其天赋开发出来,将本应拥有的一生幸福还给孩子.

(摘自《现代教育导报》,2007514日)

 

——开考价值观的朱建华

为了让价值观念定格在每一个教职工的心里,2003年,朱建华在学校专门开设考场,闭卷考试。先是教职工参加考试的九个考场同时开考,由领导班子成员监考;教职工考完之后,接着便是领导班子参加考试的小型考场开考,由教职工代表监考。考试内容是14条价值观念全文。错写一字,则扣1分。80分以下属不及格。考试不及格者,允许补考一次,再不及格,便离职待岗。考试揭晓,100分者将近20人,90分以上者70多人,80分以下的6人。第二次补考,这6人方全部通过。

(摘自陶继新《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月第1版。)

 

——杨一青对“个性发展”的诠释

“个性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上的一个时髦话语,不过,杨一青当时的考虑更多地将自己的思考指向了未来。他认为,未来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品种、多层次和多规格的。为了适应未来发展需要,教育就要从现在做起,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未来”环境。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在当今应试与未来发展产生矛盾时,他会毫不犹豫地舍弃前者而选择后者。

素质教育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品质、个性爱好在优质的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指向也是“面向未来”的,“个性发展”与“未来”的连襟,就有了前瞻性的行动。学军小学各种特长的学生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种五彩缤纷的人文风景。

(摘自陶继新《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月第1版。)

 

——生命教育研究者赵福庆

莱州市双语实验学校赵福庆校长多年来对生命教育进行研究,发表了许多颇有见地的理论文章。他认为,生命教育首先是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只有这样才能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平时的教育生活也只有与孩子们实现情感与情感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才能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赵福庆校长对记者说,双语实验学校的生命教育,不是泛泛的教育空谈,而是通过许许多多微不足道的教育细节,才不断引发着教师对生命教育的思考,不断丰富着生命教育的实践,共同提升着师生的生命质量。生命教育面对的是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为了每一个生命的发展,挖掘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潜质,使其得到最佳成长,这才是生命的教育的要义之一。

(摘自陶继新《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月第1版。)

 

二、文化成为发展的源泉

一个人与一个人,一所学校与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国家与一个国家竞争的胜负,关键在文化。文化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根本的追求是使人“文”化,由人文来化人。正是在这个“化”的过程中,生命个体逐渐拥有知识、智慧和思想的同时,学校整体文化品格也自然而然地得以提升。但学校文化建设关键不在于学生作品的上墙、教师用语的文明、文体活动的丰富等,更在于内化于师生心里的文化追求。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建设系学校发展魂兮所系。

 

——开设国学课的杨兴永

与专家共同研发国学课

经典文化的内化

从拙于言谈到出口成章

与王财贵座谈发表高论

“齐鲁开讲”纵论文化

(摘自陶继新《〈国学〉:一种内涵丰富的校本课程——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国学教育述评》,现代教育导报,200347日。)

 

——构建学习化体系的于树增

于树增校长要求全校教师都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对于新教师,则实施上岗培训和“拜师制”,而且要“一年熟悉教学常规,三年熟悉学科教材,六年掌握教学规律,九年成为名师。”对于40岁以下的教师提出明确要求:至少要读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他甚至鼓励教师在职和脱产读硕读博,即使他们毕业后高枝别依,也不能因噎废食。有人担心人才流失会给学校带来损失,但于校长依然是不改初衷。他认为,学后外流者毕竟只是个别现象,他们在全校学习者中所占的比率很低,况且他们还是我们国家的人才,那是附中的骄傲与自豪。他说,附中追求的是国内一流、走向世界的高远目标,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全省和国家级名师。全方位地构建学习化体系,是名师辈出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指向未来的一项宏伟工程。名校的魅力不仅铸造今日的辉煌,更加铸造未来的灿烂。

(摘自陶继新《名校拥有不竭的发展动力——山东师大附中教育亮点采撷》,现代教育导报,2003526日。文中有些内容《中国教育报》发表

 

——启动六大文化工程的高万祥

有一个好的口才

背诵200首古诗

聆听30场名人报告

阅读40部文化文学名著

观看50部经典影视作品

每周写6天以上的日记

 

——鼓励师生读写的李庆平

李庆平校长常常告诫师生要深刻理解“最庸俗的人是不爱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无能的人是不会写作的人”这一令人警省的话语。所以,他要求教师要“少一点烟酒味,多一些书卷气,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文化人”。

大量购置新书、好书,不断充实图书馆与阅览室,于是,使学校现已拥有14万册藏书,可供所有爱书的教师与学生各取所需。同时,每年为全校近500名教职员工每人提供300元读书基金,凭票报销;鼓励教师以读促写,教育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案例等异彩纷呈;重奖那些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教师。从而营造了一个读书光荣、写作有功的文化氛围。

(摘自陶继新《我们给读书一个“特权”》,2005321日;中国教育报,200547日。)

 

——于春祥的“脚印文化”

脚印不能歪斜

要学会用脚做梦、用脚思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步一个脚印

生命密码破译——追求完美

(摘自陶继新《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月第1版。)

 

——金孜红的文化执行力

物质文化:从无到有,从有到精

行为文化:从被动到主动

制度文化:从整合到超越

精神文化:从继承到创新

金孜红预计,在相当一段时期以后,他所设想的管理模式“无为管理”将会应运而生。他认为,这是管理中的最高境界,管理将彻底脱离其强制属性,这时候,学校的一切管理权将交由学校文化力的无声熏陶来实现。

(摘自陶继新《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月第1版。)

 

三、智慧成就非凡业绩

有的校长以拥有知识自居,但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拥有智慧的校长,不仅可以面对困难,还会游刃有余地破解困难,甚至可以享受解决困难的幸福。有的校长为了达到一个高远的目标,还能在常人认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方面获取成功。于是,校长的智慧,就在破解困难与获取成功之中闪烁出光彩,从而为学校创造出发展的机遇与特殊的空间。

 

——创造自信教育的韩忠玉

2003年高考中,潍坊市本科上线人数在山东省独占鳌头;而安丘市的本科上线人数又在潍坊市名列第一;安丘四中,则成为全市本科完成率第一,班均进线人数第一,本科升学率第一的一所学校,捧得了安丘市惟一一家“育人突出贡献奖”的奖杯。

但这所拥有196个教职工、2600名学生的安丘四中却是一个农村高中,第一学历本科毕业的教师只有屈屈三人,生源多为沂蒙山区的农村孩子,新生多是城里重点高中的落榜生。

学生潜力无穷的经典话语与心理暗示

墙壁文化的个性色彩与自信启迪

激情宣誓张扬自信的风帆

别开生面的国旗下讲话

(摘自陶继新《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月第1版。)

 

——“悬剑”不用的卢志文

卢志文认为,校长的管理一般在管门房、管课堂和管心房三个层面游动。显然,管门房是最低层次的管理,管心房才是管理的至高境界。他从来不查教师的迟到、早退,甚至听课也不多,更多研究的是如何让全校职工愉快地做事,高效率地做事,做正确的事。

卢志文形象地将校长喻作悬剑、舞剑和用剑三种不同的类型。他说自己是一把“悬剑”,悬而不用,正如“不战而屈人之兵”一样,是管理上的上上之策。“舞剑”以警人虽然有威慑之力,但在被管理者的心理层面却投下了惊恐的阴影。“用剑”的结果是校长与被“斩”者成为势不两立的敌人。卢志文认为,为了握剑在手悬而不用,校长就要像车胎一样能“受得了气”,像闹钟那样“通过敲打自己去警示别人”。因为生气无济于事又有害健康,所以他深信西方一位哲人的告诫:“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是注定要吃亏的,那就是发脾气!”而有了这种思考与心理准备,加之“悬剑”不用,他自喻的“车胎”虽未打气却总是气鼓依然。

(摘自陶继新《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月第1版。)

 

——“无米下炊”的韩珍德

找市长争取资金

修厕所上书分管卫生副市长(2万无用了1.7万元)

硬化路面拍照片交分管城建副市长(10万元用了7万元)

5000平方大楼跑步寻市长(50100250万元)

向社会寻求帮助

致深圳Tcl老总李东生先生的信(7台电脑)

健身房

六一节企业赞助

向学校学校挖“钱”力

技术转让7万元却1万元得到

小学生批发馒头

7万元建成480个床位,1年收入18

4亩空中动物园,1年收入10万元

(摘自陶继新《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月第1

 

——让学生承包管理厕所的王清群

研讨会上,临沂市兰山区西郊实验学校王清群提出了实行厕所管理学生自主承包的设想。经过酝酿,团队委正式向全校发布厕所承包方案。

这在学校引起了一个不少的震动,教职工有关注与期待,也有怀疑与担忧。经过竞争,六(1)班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班级。一周的时间过去了,大家担心的问题不但没有出现,厕所卫生情况反而越来越好。于是,六(1)班成了学校第一个五星级班级。

良好的开端调动了学生承包厕所的积极性,凡是竞标成功的班级,无不想尽千方百计做好值日,越来越多的学生如厕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为了加强厕所建设,孩子们还自发建立了厕所专项基金。

现在的厕所管理越来越现代:“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标语、用花卉装扮的墙壁、明亮的壁镜、漂亮的日历贴画、樟脑球的香味,极具生活气息和人文情调;洗手盆、洗手液、卫生纸一应俱全,和豪华宾馆、高级饭店的卫生间相比也毫不逊色。临沂市教育局局长评价说其为“沂蒙教育第一厕”。

摘自陶继新《创新为着师生的快乐与幸福——山东省2005年度教育创新人物(校长)事迹采撷与述评》,中国教育报,2006214日。)

 

——孙正军的“一分钱工程”

在我们身边会出现这样的情景:1分钱硬币,众人踩来踩去,无人捡取;1分钱纸币,在人们面前飘过,又无奈地飘走。1分钱,对我们来说似乎毫无意义。然而,在临淄实验中学,1分钱,却在日积月累地铸造着孩子们的灵魂。

根据学生的实际,在孙正军校长的提议下,学校发出倡议,希望全校同学每人每天节约1分钱,并将这1分钱捐给学校的“1分钱工程”,学校用这笔资金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倡议发出以后,全校同学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自2001年至今,已收到“1分钱工程”捐款61381.7元,151名困难学生得到了救助。

据孙正军讲,“1分钱工程”让他们看到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勤俭节约习惯养成了,学生的爱心也洒满了校园。

(摘自陶继新《创新为着师生的快乐与幸福——山东省2005年度教育创新人物(校长)事迹采撷与述评》,中国教育报,2006214日。)

 

——让学生在学习之外找“项目”的刘坤

山东省实验中学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列车乘务实践活动就是一个很有亮色的项目。

节假日期间,在济南通往北京的T36次和日照的N477次列车上,有一批胸戴“山东省实验中学”校徽的特殊乘务员。他们文明礼貌,服务周到,深得乘客的好评。山东省教育学院副教授齐健就曾享受过这种特殊的服务,他对记者说:“这些学生彬彬有礼,非常勤快。扫地、整理座套、帮助行动不便的乘客,干得利索而又自然。”

实验中学的学生外语水平非常高,在列车上有时甚至可以起到正式乘务员难以起到的作用。比如一次由济南发往北京的列车上,几位欧洲乘客遇到了一些麻烦,一位同学就用熟练的英语与他们交谈。在了解情况后,很快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外国朋友伸着大拇指赞不绝口,列车长和乘务员则向她表示由衷的感谢。

(摘自陶继新《创新为着师生的快乐与幸福——山东省2005年度教育创新人物(校长)事迹采撷与述评》,中国教育报,2006214日。)

 

四、和谐构成人文环境

从“与人斗,其乐无穷”,到“人性化管理”和“以人为本”,再到“建立和谐社会”,这些理念的变化,折射出的是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思想之一就是和谐,但多少年来不和谐的现象却是彼消此长。而矛盾与斗争一旦成为学校主色调的时候,所谓的发展都成为一纸空谈。所以,大凡优秀的校长,都关注了学校和谐环境的创设,师生一旦处于心理安全与愉悦的氛围中,便自然产生一种向美向善的心理趋向,于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就有了真正的支撑。

 

——以人为本的夏建娟

开会关机逐渐被群体心理认同

以学生为本的校本课程彰显人性化

在间接性刺激中唤醒教师沉睡了的美丽

于宏志老师的凤凰涅槃

打孩子的家长在校长的严辞中如梦方醒

校长与一个心理障碍的孩子交上了朋友

绝症孩子牵动校长心

(摘自陶继新《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月第1版。)

 

——与师生共同享受快乐的崔秀梅

真正的教育是发自教育者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的。所以,崔秀梅校长希望所有的教师都应如朝霞、祥云映红天空,在照亮人间的同时又展示自身的美丽与绚烂,享受着教育的快乐和幸福。

中层干部竞聘:将两难化作双赢

在审美之中感受幸福

同事在相互欣赏中走向

(摘自陶继新《为了永远的幸福与美丽——崔秀梅校长快乐心境与人文情调》,现代教育导报,2006116日。)

 

——打造教师幸福人生的周奎齐

高层次的福利:增强教师体质

教师上操、跑步、喝奶;抽烟受罚,有病休息。

让教师对校长“勿欺也,而犯之”

为教师设计人生发展目标

首席名师每月加薪100元,每年享受3000元科研经费,而且无需领导签字,自主使用。一般教师每天享受免费牛奶一袋,首席名师则两袋;一般教师每月免费发鸡蛋6斤,首席名师则12斤;而且,首席名师每学期可以免费外出考察。他们可以列席校长办公会;如果分房子,与副校长同等待遇。首席名师每年一评;连续五年,第六年被免评一次;连续八年,为之塑像。

让教师心里留住春节的美丽

被接纳和宽容的奇才、怪才为校添彩

贡献自己的错误让群体共享

(摘自陶继新《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月第1版。)

 

——为师生成功奠基的烟文英

构建和谐简约的人际关系

工作室、研究室与俱乐部共享成功喜悦

1.快乐语文工作室

2.快乐数学研究室

3.陈峰英语俱乐部

帮助教师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依恋与责任几乎无处不在

(摘自陶继新《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月第1版。)

 

——为了教师心理和谐的侯溪萍

短信、贺卡拨动教师感情的心弦

书信成为校长听取意见建议的载体

为教师每天感动着

批评的艺术与自责的意识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舞台

(摘自陶继新《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月第1版。)

 

——“情趣”管理者杨屹

为教师提供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

检查与考核变成了平等和谐的对话与交流

情趣飞扬的“国旗下的演讲”

将“六一”节还给孩子

校园网上的幽默帖

傅龙的“情趣”婚礼

杨屹是一个很恋家的人

(摘自陶继新《走向有情、有景、有思想的境界——杨屹情趣管理拾零》)

 

五、个性打造学校品牌

比较知名的学校,大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众多受教育者乃至更大范围的人们那里形成了一种心理认可。一所学校能否成为一个品牌,与有没有独具的特色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关注学校特色构建,就成了优秀校长的必行之事。而校长显明的个性,无疑是塑造学校特色的关键因素之一。当然,个性与特色并不排拒学习他人经验,可个性与特色从本质上更属于自己的创造;特色并不意味着圆满,但特色却昭示着卓越。特色不惠顾于思想文化的贫瘠者,因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灵动而又深邃的思想,才是特色问世和学校品牌形成的不竭源泉。

 

——让学生争夺主办权的孙先亮

2005年青岛二中春季运动会开幕前夕,学生为争夺主办权而呈示的特殊竞争意识与交际能力,给了孙先亮一个特殊的惊喜。高一(6)班学生还联合其他班级制定了详细的《竞标计划书》,其中最具竞争力的一项就是通过拉赞助解决主办过程中的经费问题。他们决定通过在操场、教学楼内张贴商家的商标、广告来作为谈判条件。尽管连续与数家商家谈判都是无功而返,他们还是一点儿也不气馁。最后,终于与青岛温州商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谈成,取得了预想的赞助资金2000元。

(摘自陶继新《高中素质教育的布道者——孙先亮校长的思想境界及师生们的创新活动》,现代教育导报,2007618日。)

 

——创设美丽人生的张萍

构建心理安全系统

如果说目前不断恶化的自然生态对人类生存构成巨大威胁的话,那么,心理生态恶化的威胁就更加可怕。契诃夫笔下的《小公务员之死》也许融进了一定夸张的成分,但现实生活中如小公务员一样心存忐忑者绝非凤毛麟角。一个人不能安然地工作学习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里,生存质量就只能在低层次中哀怜地徘徊。

满足教师合理需求

宣泄也是一种感情需求。平时工作太过紧张,有的话欲说未说而留在了心里,久而久之就会对身体健康与工作情绪产生影响。这同样需要一种宣泄的载体,于是就有了张萍式的狂欢方式。任六里山小学校长两年间,每到学期末和年底,她都要与全校教师同过“狂欢节”。一群巾帼英雄,轮番把盏,直喝得迷迷糊糊,醉眼蒙胧,无话不谈。甚至几个女人醉作一团,“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什么芥蒂,什么隔阂,都在一醉方休中飘至九宵云外。

创设新型学校文化

六里山小学的学生微机室里挂着一幅张萍精心挑选的比尔?盖茨的巨幅照片。这位当今电脑世界的巨子,悠然地躺在沙发之上,随手扔下的纸团也悠然地“躺”满一地。于是,比尔?盖茨专注做事时陶醉其中、享受生活的形态与心理,就通过这幅画维妙维肖地呈现出来。张萍校长说,这样的画,可以向学生传递一个信息: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可能会非常辛苦,但一旦真正投入其中,就会乐在其中,美在其中。这种文化引领,融积极向上与享受生活于一体,对孩子们的影响之巨是可想而知的。

提供公开“赛马”场地

教师队伍不应是一潭死水,而应当始终处于动态之中。教师不应是被动的育人者,而应是主动的创造者。在某种意义上说,古已有之的伯乐相马之说就不再具有现实的意义。

众所周知的海尔识才观就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在相马这一机制中,千里马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十分被动。赛马则不同,它彻底改变了千里马的被动命运,充分显示自身价值的希望不再寄托于有无伯乐的出现,而将命运的缰绳紧紧地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校长不能只做相马的伯乐,不然,有些千里马就会因为未被发现而终老南山。

享受快乐美丽人生

张萍认为,校长应该是一个诗意的生活者。只有富有诗意的人才能远离功利,追索宏远的理想。有教育理想的人,才能培养出面向未来、富有理想的一代新人。她说,我把目标锁定月亮,经过努力,也许无法收获月亮,但我会得到满天的星星。所以,校长必须富有创造力和生命的激情,不断地编织成人童话,让教师和学生快乐地生活。

张萍校长与老师们达到共识的工作信条就是:“我工作,我美丽,我健康,我快乐。”而教师的快乐又是与学生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就又有了“与学生同成功,让教育更精彩”的教育理念。学生享受学习,教师享受人生,家长享受成长,社会享受进步。

(摘自陶继新《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月第1版。)

 

——农村教育的拓荒者崔其升

一年从乱到治

三年大动干戈

三年纵深发展

一年建构体系

(摘自陶继新《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月第1版。)

 

——“另类校长”郑杰

郑杰自称是市场经济时代制定了合法、合理、合情规章制度的校长。做了三本手册:一是质量手册,二是人力资源手册,三是课程手册。凡49万字,几乎所有的工作都在制度监控之下。

三本手册在握,人们会不会都去执行呢?回答是不尽然。如果让教职工都去执行,就必须转变他们的价值观念。现实中有法、理、情三种价值观在冲突。所谓价值观的调整就是法、理、情的调整。制度背后的是文化,核心是价值观。我们在制度面前往往是灵活的,没有高度的心理认同感。郑杰认为,制度是无上的,执政官只有在法律起不到作用的时候,才能发挥效用。校长应当是会说话的制度,规章制度不发挥作用的时候,才能发挥校长的作用。

(摘自陶继新《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月第1版。)

 

——炽情于新疆班的马志平

破解孩子的思乡之情

让他们突破汉语言关

改善生活习惯

在医院陪护

(摘自陶继新《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月第1版。)

 

——让离异家庭孩子阳光起来的王金华

2004517日,威海市古寨小学阳光中队应运而生。

王宝华是一个知善而为的校长,她认为真情可以动人,事实证明一切。她选了很有爱心的于青与陈丽红老师作阳光中队的老师,每周专门为孩子们上一节课,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课外,则组织他们到盲校和福利院参观,让他们感受更加不幸孩子的生存状态;到刘公岛、成山头等地游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即使老师们分苹果、大米,也都有每个孩子的一份。

孩子们原本缺失的爱,在这里得到了补偿;久违的笑脸,重新绽放出美丽;自卑的阴云散去,自信的艳阳升起。他们感到,尽管家庭不幸,可自己别的地方一点儿都不差,有的还竞选上了学校的大队长。

(摘自陶继新《打造学校品牌的“绿色”行动——威海市环翠区学校特色建设掠影》,现代教育导报,2006814日)

 

六、奋争抵达特殊境界

一些校长所处的环境并不理想,可是,由于他们心系师生,坚信通过个人奋斗与群体努力,一定可以抵达新的境界。于是,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拼搏精神与超越常人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或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应有快乐,或积劳成疾,甚至有的极早地终结了自己的生命。可是,他们奏响的却是一曲激烈慷慨的壮歌,给更多的人以思想启迪,为学校的发展积蓄了长久的精神力量。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有聂明智

先后让十几位教师去北师大进修学习,去太原、张家界、深圳等地,只是有学习机会,他倾心全力支持,尽管当时资金很紧张。只要有好书,就给老师买。在一年多的时间,就先后为老师买了好多本书《爱的教育》《哈佛家训》《给教师的建议》《第五项修炼》《新教育之梦》《美德读本》《人文教师读本》《智慧锦囊》等,他经常给年青老师讲要读书,多读书。

从人民路小学到新教育实验学校

从一所学校到全市及全省全国活动

 

——夏季亭的曲折创业路

辞去公务员当公办教师

辞去公办教师自办民校

民办学校上的漫漫征途

先难而后获的丰硕成果

(摘自陶继新《自信 竞争 和谐——山东英才专修学院成功探幽 》,齐鲁晚报。)

 

——死而后已的代光乾

他虽然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但却演绎了与教育与百姓心魄相系的一个个真实而又动人的故事。

他只活了47岁,比起长命百岁的老寿星来,他缺少足够的生命长度;但他的生命亮度永远闪烁着灿烂的光彩,令人们始终有一种须仰视才见的美丽。

当记者走进她的家门时,她还是笑着迎了出来,但那笑里容纳了太多的悲伤,太多的无奈。她瘦骨嶙峋,如大病初愈似的。她的声音很细,我非得侧耳细听才能勉强听清她的讲话内容。

记者与尹志美握手道别的时候,她的脸上还挂着几滴眼泪。但她努力地笑着,一直把我送到大门口。我与她挥手告别,突然发现大门的上方还贴着“好人一生平安”的横幅对联,可能是代光乾在世时贴上的。我的心里猛地一酸,人人都说的好人代光乾,却为什么没有平安地走完他的人生路?为什么他的妻子还在这“平安”的家里,以泪洗面地怀念着那个早逝的丈夫?

推开虚掩的大门,一个始料不及的场景映入记者的眼帘:老人家正在压水井旁不紧不慢地压着水。除了有节奏的压水声外,整个院落里再也听不到任何声响。幽静中弥洒着寂寞与孤独,水声里糅进去无声的叹息。

(摘自陶继新《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代光乾校长与刘家官小学诞生史话》,现代教育导报,200256日。)

 

——与狼对峙的张广祥

山东省长清区灵岩山北、莲台山东,有一座火焰山,火焰山半山腰有一个小山村叫于盘村,于盘村里有一所小学叫于盘小学,于盘小学只有一名教师,他也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名叫张广祥。

他的事迹却流传得很广、很广,他的精神感动着很多很多的人。

山里的风很大,山里的雨很急。一天夜里,电闪雷鸣,下起了倾盆大雨。门窗上钉的塑料布被风刮得哗哗作响,加上屋漏墙湿的凉气侵扰,张老师已是无法入眠。他索性用平时盖床被的塑料布支起一个小棚,点上蜡烛,蹲在里面读书备课。

突然,外面不远处传来几声狼叫。“狼来了!”他不由得打了个寒颤。闪电中,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一只恶狼正在门外徘徊。塑料棚被风刮翻了,蜡烛灯火被风刮灭了。破门窗抵挡不住恶狼的进攻。喊人求救吧,风大雨大不会有人听到;赶快逃走吧,恶狼就在门口坐阵以待。黑暗中的张广祥急中生智,随手操一把劈柴刀,躲在了门后,并且持续不断地敲起水桶,用叮叮当当的响声给自己“呐喊助威”。可别说,此招还真的管用,恶狼被张广祥的虚张声势给镇住了。两方相持至天亮,恶狼方才不战而退。但村内同时传来消息:夜间已有两只羊被狼吃掉!

(摘自陶继新《山村教师张广祥》,中国教师,2004年第4期。)

 

——永远难不倒的薛绪龙

旧微机进课堂

多媒体建起来

工资修缮教室

母亲还债打工

成为网络专家

名家来校报告

 

——“决不放弃”的李仲波

“决不放弃”精神在困境突围中形成

2003年底,李仲波校长出任平阴一中校长不到8个月,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刚建校2年的平阴玛钢外国语学校与平阴一中整合,组建新的平阴一中。并校整合之际,新校(玛钢外国语学校)已陷入困境之中:教师人心惶惶,学生严重流失,债台高筑而又求借无门。困难重重的平阴一中,看不到起死回生的一丝希望,有的只是一道又一道难以愈越的坎。这反而激起了李校长的奋争精神,以他为首的一中人,在逆境中拼搏,在困境中突围,跨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在完成并校整合之后,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一、化解教职工的抵触情绪

二、稳定初中部分学生及其家长的情绪

三、50周年校庆前夕的经济突围

四、应付沉重的债务

五、解决棘手的遗留问题

(摘自陶继新《决不放弃:学校生存发展之魂——李仲波校长及其师生们的不懈追索》,现代教育导报,20073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