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广场舞蒙古人:“韬光养晦”:博大精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7:52:45

“韬光养晦”:博大精深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07日   08 版)

    “韬光养晦”是邓小平同志为当代中国外交制定的重大指导方针。这一方针具有极其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

    “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其序中有“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一句。《晋书·皇甫谧传》中又有“韬光逐薮,含章未曜”之说。“养晦”的字面意思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诗经》中有“遵养时晦”之记。《宋史·邢恕传》中则有“公著荐于朝,得崇文院校书;王安石亦爱之。因宾客喻意,使养晦以待用,恕不能从”一段历史公案。

    作为一个成语,“韬光养晦”的使用见于清朝末年。晚清实业家、思想家郑观应遁迹澳门写了《盛世危言》。他在其中的自序中写道:“自顾年老长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此前,则有清朝大知识分子纪晓岚在其《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中写下“果为隐者,方韬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

    通过古人使用“韬光养晦”的记载,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其一,“韬光养晦”是一种低调做人的行为模式。低调做人以利于冷静观察,缜密思考,进而统揽全局,谋划未来,是一种战略行为模式。其二,“韬光养晦”思想既适用于困境或逆境之中,也适用于成功或胜利之时。其三,“韬光养晦”思想的深刻内涵在于埋头苦干,积蓄力量,着眼长远。从这个意义上说,“韬光养晦”是“有所作为”的重要前提。其四,把“韬光养晦”与“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一类说法相混淆纯属误读。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小平同志就国际形势骤变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我党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并反复强调中国要长期坚持“不当头”、“不扛旗”,最后用“韬光养晦”四个字高度概括了新形势下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需要指出的是,小平同志用“韬光养晦”概括中国外交战略思想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软弱可欺。他曾多次说过“中国谁也不怕”,但同时“中国谁也不得罪”这样的话。

    历史已经证明:在小平同志“韬光养晦”战略方针指导下,西方制裁中国的图谋一个接一个被打破,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快车道。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加入WTO,中国不断融入世界,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令世界注目。从中人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极其困难的境地中走出现在这样一条光明大道,是邓小平“韬光养晦”战略思想的伟大胜利。“韬光养晦”战略思想已转化为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巨大物质和精神力量。

    过去20年来,国内外对“韬光养晦”战略思想出现了一些并不全面的解读。有人把“韬光”简单解释为把宝剑的光芒隐藏起来;也有人错误地将其与“卧薪尝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相混淆。这些有害的解释往往给我们造成外交上的被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私下就不止一次地向我发问:“你们把剑光暂时藏在桌子底下,准备何时才向美国亮剑?”我费了很多口舌,仍无法使他完全消除对“韬光养晦”的疑虑。现在,我们的年轻人大多对“韬光养晦”的真正含义并不十分了解,这与社会上的一些不正确、不全面解读有一定的关系。

    胡锦涛同志在2009年7月第11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提出了“坚持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的要求。这与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但是,我们有些同志只强调“积极有所作为”,而忽视了“坚持韬光养晦”。理由是:过去中国国力衰弱,说话没有底气,只好“韬光养晦”;现在中国已经强大了,“韬光养晦”已经过时,起码需要对其进行修正。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起码是不完全的。这是因为“韬光养晦”不仅适用于人走“背”字的时候,同样也适用于人走“顺”字的时候。更何况我们还有大量不顺之处呢。还有人认为,坚持“韬光养晦”就无法积极有所作为,这也是不正确的。因为“韬光养晦”的目的不是销声匿迹,无所作为,而恰恰相反,韬光以冷观,养晦以待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正关系,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

    进入21世纪,我党把“坚持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确定为新时期外交工作指导方针是完全正确的。这是因为:第一,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需要我们长期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是和平发展,中国追求的对外开放目标是合作共赢。中国不谋求世界和地区霸权。实现我们的远大目标,不仅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同时需要世界公认的道德力量。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有利于我们在道义上占领制高点。第二,中国的发展水平需要我们长期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尽管中国的GDP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还远远赶不上发达国家,甚至还不如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对此,我们党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因此,我们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定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把自己的国家定位为发展中国家,这不是故意“谦虚”,而是实际情况。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必须坚持谦虚谨慎、埋头苦干的作风,才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富强的世界大国。第三,当前国际形势极其复杂多变。准确判断形势走向,正确处理重大国际矛盾和冲突需要我们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韬光养晦”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判断“势”的法宝,只有长期坚持,才能看清、看透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只有看清、看透国际形势走向,才能着眼长远,科学地有所为或有所不为。

    总而言之,“韬光养晦”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在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中,只有长期坚持“韬光养晦”,我们才能避免重大失误,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也只有坚持“韬光养晦”,才能有针对性地有所作为。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 杨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