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辣辣的腰鼓情广场舞:没有宣德斗彩何来成化斗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2:23:34

没有宣德斗彩何来成化斗彩

时间:2005-9-1912:18:12 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佚名 
中国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各类产品饮誉中外,其中,斗彩更以其秀美、精巧、明艳的色彩,独具魅力。然而官窑斗彩作为创新品种究竟创烧于何时?长期以来,陶瓷界见仁见智,迄无定论,笔者留意及此,现依据有关史籍和传世的实物,试析没有宣德斗彩何来成化斗彩,斗彩的鼻祖应为宣德官窑。
  明宣德朝是景德镇瓷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制瓷技艺精益求精,有许多新的发明创造。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就是景德镇御窑厂发明的制瓷新工艺。如青花红彩、青花金彩、青花五彩等。在青花五彩的画面中出现一个小小的局部为青花线内填彩的装饰,这一装饰即后世所云之“斗彩”。青花和釉上红彩结合的成功为斗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据资料记载,1985年在西藏地区的萨迦寺发现了两件极为珍贵的传世品——宣德御窑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这个重要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次。青花五彩碗为撇口,垂腹,圈足,里口沿以青花藏文为饰,器心绘莲池鸳鸯;外口沿以三条青花弦构成一条宽带,中绘三条青花行龙,兼有飘荡的流云;圈足以汹涌澎湃的海水为饰,底为“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官款。这项发现解决了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古代文献所记载的“斗彩初见宣窑”并非子虚。斗彩品种已知始自宣德,若微之著录,如《物志》尝言明宣窑:“隐纹如桔皮,红花青花者俱鲜彩夺目,堆垛可爱。”这两件青花五彩碗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此碗的纹饰有一部分是在青花轮廓上填绘五彩,实际上已经具有“斗彩”的特征了。
  与前者异曲同工,笔者也同样收藏一件宣德宣官窑传世品,斗彩高足杯,通高7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3.5厘米,此杯古朴端庄秀美,内壁白釉无纹饰,胎质细腻;杯口外撇,深腹内收,喇叭型高足,足把呈柱状,把中部有节,足底外撇,从杯外口至足底共有四条青花弦构成的纹饰隔离带;腹部十分艳丽的绘一龙一凤,首尾相对,嬉戏追逐,形态逼真,火珠朵云做陪衬,画意自然生动。这盘旋起舞的一龙一凤就这样自然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表现出喜庆吉祥。高足杯是以青花绘主要纹饰的一部分纹饰轮廓、罩釉后入窑经1300摄氏度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用色彩点缀或拼凑其余部分。这种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绘争奇斗艳的装饰方法可谓是“斗彩”了:器外腹部主题纹饰以青花绘龙、凤纹饰的一部分,青花浓艳晕散并有下凹,有进口的“苏麻离青”料的黑色斑点,其中龙纹是在青花之上以宝石红点缀整个身驱,纹饰洒脱有气魄,凤纹分别以宝石红、孔雀绿、鹅黄等颜色在釉上填绘,色彩鲜亮,与勾勒的青花轮廓配得恰到好处,相映成趣。杯底以不同色彩组成的12辨莲花宝座烘托,将画面衬映得富丽堂皇,华贵无比。高足处以青花和红、绿、黄等色彩装饰的海水江崖纹四组,海浪极具层次变化,动感强烈,写实手法严谨,有惊涛骇浪的气势和翻江倒海的气魄。底足封底心施釉,双蓝圈内写有“大明宣年制”六字楷书双行款,是典型的官窑款。
  如果说西藏萨迦寺传世的一对宣德青花五彩(或曰斗彩)已初具斗彩特征的话,那么,本人收藏传世的宣德高足杯形成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互辉映、争艳斗奇,则是地地道道的斗彩了。《博物要览》称:“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成窑用色,深浅颇有画意”,言颇信实。宣德斗彩虽好,然未称大宗,须待成化方见盛产并精美。由此可见,成化斗彩是在宣德青花五彩(或曰斗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宣德青花五彩瓷器的局部纹饰使用勾线填彩的技法进一步拓宽,成为整个器物的装饰方法。也就是说每件成化斗彩器,都用青花勾绘纹饰的轮廓线,然后在线内上施多种釉上彩,构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彩瓷,既保持了青花幽靓雅致的特征,还增加了浓艳绚丽的釉上色彩,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互衬托,相互争奇斗艳,形成徇丽多彩的新型彩瓷而名重于世。
  从实物佐征,上述三件彩瓷的出现,打破了成化始有斗彩,明中晚期始有五彩的定论,将斗彩、五彩瓷器出现的年代,提前了半个世纪。从而开辟了景德镇斗彩瓷制作的先河。斗彩瓷的烧成是我国制瓷工艺史上的重大成就,为后来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以上所述“没有宣德斗彩何来成化斗彩”,只是初学者的一孔之见,如有错误,敬请陶瓷界的专家老师的收藏界的朋友们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