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襄阳城的表达技巧:官场没有裁判:谁叫得最响,谁就是歌唱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32:09
官场是个巨大的舞台

  官场是个巨大的舞台,无数的悲剧和喜剧,在这舞台上启幕又落幕。人世间这种绚丽色彩的悲喜剧,已经上演了几千年、还要不断地上演下去。只要有人在,有它在,这舞台就有剧本出台。

  官场是个无底的深渊,无数的才子从那里掉下去,数不尽的愚驴又从那里爬上来。掉下去的,常常怀揣伟大的政治抱负;爬上来的,常常只是为了饮食男女。当然也有例外。

  官场没有四季。冬天的时候,人或许会中暑;秋天的时候。树或许会发芽。到官场去的人,常常须晴带雨伞、饱带干粮,以防骤然于万一。官场永远不分春秋冬夏。

  官场没有裁判。谁叫得最响,谁就是歌唱家;谁先到终点,谁就是冠军。叫得最响的,未必是唱得最好的;得了冠军的,未必是跑得最快的。到官场去的人,自己就是自己的裁判,是不是犯规,只有自己知道。官场永远只有结果,没有过程。

  官术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官场多险恶,但求官进仕之人们络绎不绝。想路身官场,求得一官半职,也并非易事。官场求官的名言是:“朝中无人莫做官。”

  (1)龙生龙,凤生凤

  自古以来,官场一直采取“血缘”政治来延续,占主导地位的是“荫袭”制度。这种制度的主要内容是父母留给儿女及后代世袭的地位、官职、傣禄,简称“顶职”。前者,庇护也;袭者,继承也。自“夏禹传子家天下”起,历代王朝无不效仿,帝王如此,臣子、贵族也是如此、封建雨袭制度,特别强调嫡传,也就是传位给正妻所生之长子;其次还强调传男不传女。

  几千年来,这种制度统治着整个社会。因此,凡帝王传位给嫡长子,即为正道;传位给次子或庆子即为不正,但历史上也不乏废长立功的情况。秦始皇有两个儿子,长子扶苏,次子胡亥。按理说,秦朝应由长子扶苏即位,但宦官赵高及李斯等人伪造秦始是遗诏,逼迫在上郡当监军的扶苏自杀,立胡亥为二世皇帝。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其兄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以后,李世民为独揽大权,带兵冲进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逼李渊立自己为太子。

  “一代功,二代承、三代逆、四代反、五代诛”是民间对嫡长子制度消亡过程的说法。一方面荫袭制度很难贯彻始终,另一方面下一代的继承人不是择优录取,因而也就只能“五世而斩”了。扶汉安刘的综侯周勃的后代周亚夫,虽荫袭豪门,但还是落得个在狱中饿死的下场。因此,官场有识之士也强调下一代接班人要自食其力,不可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春秋时期,赵国太后最喜欢小儿子长安君。当时,赵国正遭受秦国的进攻,就向齐国求援。齐国要赵国以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相救。赵太后舍不得小儿子,硬是不答应。左师触苦面见太后说,父母疼爱儿女,就要为他们的将来着想。您看咱们赵国自肃侯开国以来,当时封了侯的人还有继承人在鸣?其他国家王侯的子孙还有接着当继承人的吗?太后说:“没有”触警说:“可见权势这东西,很难保得住。弄得不好,近害自己,远害子孙。不是国君们的子孙不好,继承不了,而是位等无功,禄厚乏劳。如今怎让长安君占了很高的地位,封赐给他很多土地,一旦您归了无,长安君无功无劳,他在赵国能保得住这些吗?太后终于被说服,送任安看出齐国作人质。齐国便出兵击秦,救了赵国。

  (2)不重生男重生女

  美女杨玉环受到唐玄宗的宠爱,便“姐妹弟兄皆列主”,哥哥杨国忠做了宰相,姐妹们分别被封为缠国夫人、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叔父也做了光禄卿。这是与前装制度相关的“裙带关系”。它也和荫袭制度一样扎根于官场的社会框架和思想意识之中。

  一人成仙,鸡犬升天。历史上第一个走“裙带”路线而进入官场的是汉高祖刘邦之妻吕雉的吕氏家族。《史记》中记载;“吕后之内侄昌禄拜为赵王、上将军,吕产拜为梁王、相国。昌禄之女为汉忠帝之星后。”

  “裙带关系”比前装的优越性就在于没有那么严格,非要长子不可,帮带关系涉及面广,范围很大,只要是沾亲带故的,定有机会混进官场。唐朝盛传的“不重生男重生女”,就是因为杨玉环长得美丽而兴盛了她一家族。

  (3)拉大旗当虎皮

  并非人人都有做官的父母或亲戚,因此,绝大多数人要进入官场,通常是依靠某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那些可以让人取得某种利益的关系,比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战友关系、朋友关系、同乡关系等等。这种攀龙附凤术的过程是;瞄准目标。接触、靠近、认识、熟悉,逐渐取得信任,最后成为心腹,达到进入官场的目的。鲁迅称之为“拉大旗当虎皮”。

  在中国正史记载里,第一个“拉大旗”的也许是曹刿,他是春秋时鲁国武士。各庄公10年(公元前684年),齐攻鲁,他主动向庄公献计献策。长勺之战中,他阻止了庄公要鲁莽攻击的行动,抓住齐军三鼓不克土气衰竭的时机,一鼓作与地发动进攻,获得全胜。曹刿从此受到重用。

  清朝太监李莲英,原本是个无名小车,但他入宫之后,瞄准了慈禧太后这个目标,施展出各种手段,赢得了慈后的欢心。以后,他不论做什么,都说一句:“这是老佛爷吩咐的。”

  老佛爷就是慈禧,谁又敢跟慈禧过不去呢?李莲英扛着慈禧这面大旗,就象披着老虎皮,四处为害,作恶多端,成为清朝最出名的大太监。

  这种大旗当虎皮的方法,关键在于拉一面什么样的大旗,所谓“一等价钱一等货”。你扛着什么样的旗,才可能披上什么样的皮。拉不到大旗,只拉到小旗,就只能权充羊皮、狗皮。

  (4)毛遂自荐

  毛遂者,赵国平原君赵胜门下的一个食客。在赵胜家吃了几年闲饭,一直无所事事。有一天,秦国出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命平原君去楚国求救。平原君想挑选20个有本领的食客同去,挑来挑去,只挑了19名。这时,老食客毛遂走出来,说:“我就是您想要的第二十名伙伴”。平原君问他;“你来我这儿几年了?”毛遂说:“3年。”平原君说;“有本事的人活在世上,就好比锥子放在皮袋子里,尖子马上露出来了。您在我这儿呆了三年,左右的人没有一个称赞你,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你,可见你还是没有什么本事,您还是留下吧!”毛遂说;“我这把锥子今天就要求装进布袋里去。如果你早让我进了布袋,我整个儿都会露出来,不只是锥子尖尖而已。”平原君见他说得有道理,就带上他一起去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商量制定军事联盟条约之事。从日出谈到日落,都决定不下来,楚国的态度非常犹豫。平原君的19个食客就对毛遂说:“先生您上去解决吧!”毛遂立即提着剑踏着台阶一步步走上楚国大殿,对平原君说;“条约订不订,有利还是有害于楚国,两句话就决断了,怎么拖这么久呢?“毛遂对楚王陈述合纵抗秦之利害,并持剑在手,胁迫楚王同意合纵,献血而盟。平原君完成使命回赵后,拜毛遂为上客,并说:“我以后再也不敢说我能看出别人有无才能了!”

  毛遂自荐者,首先要有自信,其次是勇气,但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一个人肚子里没有“货”,当再大的官也是个草包。

  (5)伯乐与千里马

  “世有伯乐,然后有干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求官路上,天才如何多,如果遇不上识才重才的大人物,也是毫无用处。有才之人,一方面要有才能、才可显露;另一方面也需有人赏识你的才能。千里马遇伯乐,关键是个“巧”字。只会踢球的高俅,能当上丞相,就是因为他遇着了也酷爱踢球的宋徽宗。。

  (6)愿者上钩

  姜子牙未遇周文王以前,曾在朝歌以屠宰为业。他坐在渭水之滨,以直钩子钓鱼,口里不停地念叨着:“愿者上钩,不愿者走开!”后来遇上周文王姬昌,拜为“师”,又帮助文王儿子武王姬发联合诸侯盟军,灭了殷纣,成为开国元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豪杰到处搜罗人才。刘备的“三顾茅庐”传为美谈。诸葛亮是个人才,刘备委屈自己,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去请教他,并请他出山,担任自己的军师。诸葛亮最终不负众望,帮助刘备建立了国家,被拜为丞相。

  2.为官术

  在中国古代官场,各种关系概括起来可分为这样三种:①上级对下级的关系(包括皇帝对大臣、对小吏,大臣对小吏);②下级对上级的关系(包括大臣对皇帝,小吏对大臣。对皇帝);③同级之间的关系(包括大臣与大臣、小吏与小吏〕。这三种关系是官场最基本的关系,它贯穿整个官场。

  (1)上级对下级——收放自如

  它场上一般都要求上级能“体恤”下级。体,是体察;恤,是悯恤。也就是说上级对下级应以爱护、关心为主。大军事家吴起是战国时代卫国人,被魏文侯任用为将军,统帅千军万马。他与士卒同衣食,共甘苦。最为感人的是,有一次他亲自用嘴替一个士兵吸出毒疮里的脓血。那士兵的母亲知道后大哭起来。别人问她;“你的儿子是个普通士兵,而吴起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疮脓,这是天大的荣幸,您老还哭啥?”老人回答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将军为孩子他爹吸伤口的脓血,老头子感激不说,上了战场,脚跟不朝后转,一直到战死沙场。现在吴将军又对我儿子这样,我儿子感激他,还会顾自己的命吗?这样一来,我就不知道我儿子哪天死在哪里了。所以我为儿子担心啊!”)

  (2)下级对上级——士为知己者死

  旧中国官场等级制度要求下级对上级要“忠贞不渝”。什么是“忠”呢?孔子说;“对上司恭恭敬敬,叫你干啥就干啥;为君主办事,献出全部心血、精力以至生命就是忠!”孔子的弟子子文三次被委任为地方长官,每次都没有什么特别高兴的表示,又先后三次被撤职,也没有什么很生气的样子。接替他的人来了,他能负责认真地把政务交待清楚,使新官不为难。孔子说他“忠矣”。

  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伦理道德人格标准的支柱/请噶亮在著名的《出师表》里表达了自己对“忠”的理解和践行。其中有一段今译如下:

  可遇上好皇帝,忠臣可以如鱼得水;遇到皇帝昏庸,忠臣便会遭殃。宋朝抗金名将岳飞,纵有“收拾旧山河”的豪情壮志,但遇着昏君赵构、奸臣秦桧,也只能发出对年之力,废于一旦”的感叹,屈从诏令,无法改变被好臣以“莫须有罪名杀害的结局,他的忠只能说是“愚忠!”

  (3)同级之间—一和为贵

  在处理横向的同级关系时,官场向来推崇“和为贵”的原则,即相互之间互敬互让,谦逊团结,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历史上著名的“将相和”是最好的范本。

  蔺相如出使西秦,完成了“完壁归赵”任务后,赵王见他“不辱于诸侯”,拜为上大夫,位在老将军廉颐之上。廉颇自认为战功卓著,反而屈居在蔺相如之下,心中不服,常想找机会侮辱他,让他出丑丢面子。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与廉颇碰面,连早朝也请病假,免得与廉颇争席位的高低。有一次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来了,马上掉转车头躲避,手下的人误认为他软弱怕事,都不愿跟随他,要辞职不干。

  相如问他们:“你们看秦王和廉颇相比,哪个厉害?”下属说:“廉颇当然不如秦王。”相如说;“对了。秦王那么威风,我在渑池大会上,都敢当面骂他顶撞他,难道我还会怕一个廉将军吗?强暴的泰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与廉将军在。如果我们两人相争,不正是给了敌人进攻机会吗?所以,我躲开廉将军,完全是以国家安危为重,把个人恩怨放在一边呀!”

  这些话传到廉颇耳朵里后,廉颇感到十分惭愧,解在露背,背上荆条,到相的象去请罪。从此后两人同心协力,共保江山。

  但是,官场险恶,要“和”也难,因为不是人人都是廉颇、蔺相如。“和”的对立面是“斗”。既然“和”不了,那就只有“斗”。西汉文帝时,齐国丞相爱盈为人慷慨,识大体,在朝廷名声很好。宦官赵谈因为得到君主的宠幸,常想加害于他。爱盈对此很忧虑。爱盈的哥哥爱子种对爱盈说;“你当众污辱他,他以后在皇上面前打小报告什么的,皇上知道你们有过嫌隙,就不会相信他了。”爱盈果然这样做了。

  有一次,皇上到东宫去,赵谈与皇上共坐一辆马车。瞅准这个机会,爱盈跪伏在车前说:“臣听说能够与陛下共同乘车的人都是英雄豪杰。现在汉朝虽然英雄很少,但无论如何也不至于让陛下单单只与被刀锯阉割过的入一同乘车吧?”皇上听了,心里明白,微微一笑,立即把赵谈赶下车去。

  以后事上每听见赵谈说爱盈的坏话,便总以为是他为这件事对爱盈进行报复,始终不听,小报告根本起不了作用。这就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驭官术(帝王之术)

  (1)施成本在首场,有权并不等于有威,但要有威必须有权。刘邦开白条始当皇帝时,有权无威,将军大臣们在一起喝酒争功,喝醉了乱叫乱说,还拔出宝剑砍柱子,弄得刘邦很难堪,觉得这样下去实在不成体统。大臣叔孙遍吃透了刘邦的心思,便去山东找了30多个儒生来当教员,教大臣将军们进行演礼练习。长安宫建成时,举行正规仪式,设卫兵举旗站岗,文武百官按职按级两边排列,皇帝坐辇车上朝,诸侯王恭恭敬敬地行礼朝拜,庄严肃穆的气氛弄得大家没有不感到害怕的,举行宴会时,也没有一个敢乱叫失礼的。刘邦高兴极了,说:“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了。”为什么?是因为摆出了威风,显出了森严,看着让人浑身上下哆德,心脏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这就是威的作用。

  (2)恩威相济 东汉初年,冯异治理关中甚见成效,有人嫉妒他,便向刘秀打小报告:“冯异权威很重,老百姓都向E着他,现在他被称为‘咸阳王’。”刘秀根本不相信这一套,但他也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将这份报告转给了冯异。冯异大为惶恐,连忙上书申辩,刘秀便安慰他说:“将军对国家的贡献很大,说起来我是君,你是臣,其实却亲如父子,有什么嫌有什么疑,根本不用放在心上。”

  这种施威方法的效果是相当不错的。

  (3)取信术 汉昭帝时,燕王刘旦和大臣上官桀对司马大将军霍光很忌很,两人勾结起来以燕王名义写信密告于皇帝,说霍光在离开京城时,军官们用对待天子的礼仪来对待他;他还擅自调动军官,专权放纵,可见他有不轨之心。信送到皇帝手中后,迟迟未作处理。

  后来,霍光自己也听说了这件事。休假回来上朝时就呆在书画室里,不敢上殿参拜皇帝。皇帝问:“大将军在哪里?”上官桀说:“因为有人告发他,他不敢上殿。”皇帝立即召见霍光,霍光脱下自己的乌纱帽,叩头请罪。皇帝说:“将军请把帽子戴上,我知道那份奏书内容有假,将军是无罪的。”霍光问:“陛下是怎么知道的?”’皇帝说:“将军调动军官还不到 10天,燕王离此地很远,怎么会知道呢?”当时昭帝年仅14岁,他这么一说,朝中大臣都非常惊奇和佩服,而那个上书的上官梁也吓得逃走了。这就是上对下的信任。故宫场有“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说

  (4)韩非的“法、术、势”理 论韩非所谓的“势”,即政治权势;所谓“法”,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法令、制度;所谓“术”,即任免、考核、赏罚各级官吏的方法与手段。韩非认为,皇帝若没有一套有效合理的任免、考核、赏罚官吏的手段和方法,就无法识别奸佞小人,也就根本谈不上铲除好臣了。法、术、势三者缺一不可。、韩非批评申不害大谈其“术”而不重“法”;商鞅重“法”而无“术”,各有所偏。韩非在《韩非子.定法》中认为: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大权,考核臣属办事能力。这是君主必须掌握的一套权术。法者,宪令形成在官府,刑罚一定要合乎民意,赏赐必须要适合法度,而惩罚要用来对待奸佞小人。君主缺乏权术手段,会给自己带来弊端;臣僚不守法,就会扰乱天下。法与术缺一不可,这都是帝王手中的工具。

  (5)诸家“驭臣”之术 中国历代帝王都主张大权独揽,

  实行君主集权,认为不如此,不足以制驭群臣、《四库全书总目学部法家类提要.无厚篇》曾形象地道出了君王驭臣的重要意义:政治权力,好比君王的车马;权威,好比君王的鞭

  子;臣僚,好比君王的马匹;人民,好比君王马车的轮子。政治稳固了,则车马就安稳;权威形成了,只要一挥鞭子车就动了;臣僚顺从旨意就算是良马;人民听从指挥,则轮子就转的快了。作为国君如果做不到这些,必有覆车、断鞭、马奔、轮飞的危险。为了使君主牢握大权,不至失势。封建政治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姜太公曾指出:只要君王能具备“六守三室”,就可以国泰民安。六守者,仁、义、忠、信、勇、谋。三室者,”农、工、商。六守施行,则君王安康;三室完备,则国家强盛。很多封建政治家都以为,驾驭臣民,君王需要手段,即一套强有力的权术来对付臣民。一《周礼》中提出了以八种权柄驾驭臣子:即:一日封官加爵,用给他以尊贵来驾驭他;二日赐予利禄,用给他财富来驾驭他;三日给他奖励,用对他的恩宠来驾驭他;四日给他设置车马,驾驭他们的行为;五日让他生存发展,用福寿来驾驭他;六日剥夺他们的权利财富,用贫困来制约他;七曰废弃罢免他的官职,用惩罚来控制他;八日诛杀他们,用以惩罚他们犯下的罪恶。这“八术”的中心思想,就是主张君主要牢牢掌握生死予夺大权:“\

  (6)分割强臣之术 先秦法家认为,“权势者,人主之所独守也”,“下侵上之权,臣用君之术,为乱政之本”。历代有多“势盛侔上,功高震主”之大臣,实行篡权夺位,擅杀大臣,谋废君主。帝王为此不得不在局势许可的情况下,削宇重臣的权势。

  帝王用以削夺权势的手段多种多样,最极端者乃至从肉本上消灭强臣。概括起来,不外乎“争、分、隔、制’(四种手段)所谓争,就是运用手段暗中与权臣、重臣争夺民心。

  分割之术还包涵这些涵义:分割强臣所掌权力,断其以成势的“源泉”。

  (7)明升暗降 所谓明升暗降者,即明为升官,实则降职,夺其实权,徒有空衔。这是君主制度下制服臣下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唐朝武三思削敬晖等人的权力,即采用此法。敬晖等怕武三思进谗言,以考功员外郎崔提为借口,等待动静。崔提见皇上亲近三思而忌刻敬晖等,于是将敬晖等人的阴谋全部告诉武三思,这样反为三思所用,三思引为中书舍人。武三思对敬晖切齿痛恨,所以后来与韦后屡进谗言,想夺敬晖实权,其采用的手段,就是明尊暗贬。武三思对皇帝上奏:“不若封敬晖为王,罢其政事,外不失尊,内实夺其主权”皇上以为很对,甲午,以侍中齐公敬晖为平阳王,彦范为扶阳王,张柬为汉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

  (8)调虎离山 所谓调虎离山,即将权臣调离中央,委以边仕,三国时,曹爽掌握魏国权柄,招来司马氏的忌恨。司马氏利用曹爽与魏主有某些矛盾,就用魏主诏令,派曹爽到边疆去做官。曹爽外出,受制于司马氏。司马氏利用职权,陷害曹爽,害得曹爽有国难投,有家难回,欲作富翁不得。后来司马氏蒙蔽魏主,权倾朝野,捏造罪状杀害曹爽,为日后墓位扫清了道路。

  官场文化绚丽多彩,官场文化还可从官与学、官与民、官司制、官秩、官服、官场笙方面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