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庚子国变:刘瑜:我不激进不愤怒,但忍不住打破沉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2:34:51

刘瑜:我不激进不愤怒,但忍不住打破沉默[图]
2011-07-29 07:42:00 

  (刘瑜,女,学者,作家。生于1975年12月。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曾担任英国剑桥大学政治系讲师,现为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著有《民主的细节》(美国政治观察专栏集)、《余欢》(小说)、《送你一颗子弹》(随笔)。图为刘瑜在潇湘晨报“晨报大讲堂”上与听众交流。)

  中国的年轻人,在他的成长历程中,从未被鼓励去发现世界发现自己,他只是选择最主流的出路。这当然是最安全最舒适的,但他也并未把自己当作一个有无限可能的人来看。刘瑜

  红网长沙7月29日讯(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谭君 实习生杨亚)“如果你能正视自己拥有多少不必要的废物,你就能理解为何政治总是会变得官僚主义。”这是一个女性学者从她的生活细节中领悟到的政治哲学。

  她谈论的政治不是谁接见了谁,而是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她的政治专栏作品集《民主的细节》对美国政治生活进行了细节观察,并意外成为一本畅销书。她的观点不偏不倚,不冷不热。她认为这是坚持独立思考、不受主流思想蒙蔽、不被惯性思维主宰的结果。

  她懂得并擅长以小见大,她的新书《送你一颗子弹》证明,她虽是一名女性,但并未陷入生活的琐碎,情感的虚无,反而从一种感性的角度引发人们对于政治的兴趣。

  她说研究政治,是出于智识上的好奇心,而不纯粹是一种悲情的使命感。她,就是刘瑜。

  [个人经历]意识到无知,会给我的内心带来安宁

  潇湘晨报:是不是很多知识分子都没有故乡、乡愁意识?

  刘瑜:对,我没有故乡感,但我不觉得愁。我觉得真正的知识分子是自我放逐的一群人,所以不想给自己的思维绑上太多条条框框。我不想说,因为我是中国人,因为我是江西人,因为我在人大毕业,用这些认同感来扭曲我对一些东西的看法。很多中国人经常说:“我们可以说中国人不好,但老外就不能说。”这在我看来是很荒谬的观点。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谁来说并不重要。

  潇湘晨报:在江西待到什么时候?

  刘瑜:一直待到读大学。我对童年的记忆挺好的,当时生活在一个小县城里。(上世纪)80年代,人与人之间没现在这么多暴戾之气,贫富差距没这么大,腐败现象也没这么多,人走出来,充满希望。那时中国女排五连冠,所有家庭聚在一起为此欣喜若狂,现在很少以前那种纯真的东西。

  潇湘晨报:在美国7年,有什么印象深刻的?

  刘瑜: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某种意义上,纽约像世界的首都,最适合所谓世界主义公民生活的地方,有各国来的音乐、表演、画展,走路10分钟路过的餐馆,有土耳其餐馆、古巴餐馆、希腊餐馆、韩国餐馆等等,是各种种族和阶层的人混居的城市。

  潇湘晨报:在美国,华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会重,为什么?

  刘瑜:通常的解释是,在异乡有被排斥感和陌生感,所以用民族主义情绪来抵抗乡愁。但我在美国碰到伊朗人、墨西哥人、俄罗斯人,他们对自己的国家是有反思的。其实不一定是中国人怎样,留学生怎样,可能跟我们这代人的成长经历有关系,不能一概而论。

  潇湘晨报:观察美国给你的思想带来很多改变?

  刘瑜:刚去美国时学业挺忙,又经常在网上吵架辩论,都忙不过来(笑)。我的观察主要来自后来的切身感受。我在美国很多时间主要是在网上度过的,这使我对很多问题形成思考。这为后来观察美国做了铺垫。

  潇湘晨报:这些经历让你内心越来越强大?

  刘瑜:不能说强大,应该说是很peaceful。这种安宁,很大程度上是意识到自知无知的结果。以前对很多事、很多观点、很多判断,我总是说得特别满,现在我知道很多问题我想不清楚,或者我其实不知道。我愿意坦率承认这种无知给我带来的安宁。

  [生活态度]我不激进不愤怒,但忍不住打破沉默

  潇湘晨报:去年11月,你参加单向街沙龙时,还说要少露面,担心说话走火,现在,你已经走到了上千听众的晨报大讲堂。这中间的变化是什么?

  刘瑜:没感觉到太大差别。我本质上是挺温和的人,不激进,不愤怒,说话也有选择性,除了不愿意得罪一些人以外,有些话可能对,但得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说。

  潇湘晨报:你现在有很多粉丝,他们对某些问题会关心“刘瑜是怎么认为的”。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刘瑜:首先,对于偶像,我个人反对。中国文化也需要破除偶像崇拜,如追星,追李一这类人。但是如果因为喜欢或赞同某个人的逻辑思维方式,我觉得挺好。我也敬重一些人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的扎实程度。我的知识储备不足以回答很多现实生活中需要迫切回答的问题,比如地方政府的负债问题,我看过审计署调查,中国地方政府负债10万亿,有人说这个以后会酿成很大的经济危机,有人说没大的问题,我不知道这个事情的政治后果有多严重,想不好。

  潇湘晨报:一位教授对学生说,“40岁挣不到4000万,就不要来见我,我也不认你这个学生。”你想对这位同行说什么?

  刘瑜:我不想对他说什么,这是他的言论自由。但是在美国,没有这样的教授。如果有,就可能被解雇。他说出这样的话,受到那么多舆论批评,已经受到惩罚了。

  潇湘晨报:你曾提醒人们“直视生活中的沉默”。你做过打破周围沉默的事情吗?

  刘瑜:很多。我总是忍不住做一些可做可不做的事,只是为了让自己更安心。

  潇湘晨报: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吗?

  刘瑜:理想主义的概念现在挺混乱的。如果说是指做人要有原则和底线,我希望我是。理想主义是用来要求自己的,而不能要求别人这样那样去做。

  潇湘晨报:逼迫自己独立思考、对自己全权负责的态度,是你永恒不变的人生准则吗?

  刘瑜:肯定是这样的。当然,总是保持清醒独立的状态,很累。因为意识到我有一些没有把握的想法和结论时,就感到焦虑。而我关心好奇的问题很多,就搞得这辈子都很忙,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精神世界]深陷于房贷与谋生,也是一种精神空虚

  潇湘晨报:对于认为“任何政治体制都有弊端”和坚持“历史虚无主义”的人,是不是比较难以沟通?

  刘瑜:对于没沟通倾听欲望的人,确实没办法。但生活中,至少我周围的大多数人,倾听欲望还是很大的。我应该时刻反思,是不是表述方式不太好。有师友曾说,当无法说服别人时,第一反应不应该说他顽固不化。我们要找到中国人能接受的方式。

  潇湘晨报:年轻人被鼓励去选择自由。他可以拒绝高房价而不去买房子,这是他的自由,但代价就是很可能他四十岁了还找不到老婆,生活陷入窘迫,最后谈不上幸福。就个人而言,选择自由是否意味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刘瑜:这个并不能说没有自由,在国外,年轻人买房比例很低,中国刚毕业的大学生,对这事特焦虑上心,与其说是感到不自由,不如说是精神空虚的表现,因为没有其他更多事情在吸引他。国外的年轻人会愿意去周游世界,跟朋友合伙做点事,或者搞点拍小电影这样的创造性活动,他们不把这叫代价,而是乐趣。

  潇湘晨报:观点与行动哪个更重要?

  刘瑜:观念的改变,对行动有推动作用。有时改变观念更重要。

  潇湘晨报:在顺应主流以获得足够的物质基础和保持思想独立之间,有平衡点可取吗?

  刘瑜:存不存在平衡点,我不知道。但我想,不管你怎样,尽量不要让别人为你的理想买单,让你的生活成为别人的负担。

  潇湘晨报:对你“想法被颠覆”的过程感兴趣,其实,这种转变很多人都有,为什么他们不能成为刘瑜?

  刘瑜:我的转变,主要是互联网开放,给我带来很多不同信息。但十年过去了,信息更开放了,而年轻人的观念、精神世界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不认为很多人经历过我这种转变。我的转变,也跟性情有关。我比较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很多人看到药家鑫案这种极端事例才愤怒。但我的怒点低一点,看到不公正现象,就追寻到根源,看到它其实是根脉相连的。

  [代表作]对一些价值判断我提供了另类视角

  潇湘晨报:你并不惊讶《民主的细节》的畅销,是因为相信自己对民主的解读?

  刘瑜:卖得好不惊讶,卖得这么好,还是有点惊讶。这说明了社会对知识和价值观念有需求。现在对美国的误读还是挺多,对于并无事实依据的价值判断型评判,我提供了一个另类视角。

  潇湘晨报:你通过在小区对邻居微笑的回应,引出对中国人礼仪的思考。担不担心由一个细节得出一个不准确的结论?

  刘瑜:拍着良心说话,在美国收到的微笑确实比中国多。如果为了辩论而辩论,可以无限辩论下去,我只是出于一个直觉的判断。

  潇湘晨报:探究细节,会不会陷入琐碎?

  刘瑜:看你论证的目的是什么。我谈的是民主是否促进经济发展。如果只谈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情况,用细节的方式就够了。我并不是要说明这个道理适合全世界。

  潇湘晨报:在以小见大和上纲上线之间,是怎么把握的?

  刘瑜:看你观察的普遍性了。仅在一个县城看到政府大楼豪华壮观,不足以说明问题。但如果绝大多数县城都这样,并且越贫困的县城越这样,就能说明问题。比如我书中提到的美国人对关塔那摩监狱的抗议,我不是只观察了3个月时间,而是3年或更长时间。我并非对所有事情都以小见大,也不是要刻意上纲上线,有时就是脑子里的“咯噔”一声。

  潇湘晨报:听到过对这本书有关价值方面的质疑声音吗?

  刘瑜:至今为止,没有人质疑我的基本价值立场。有人说,这本书应该叫“美国民主的细节”,说我有误导性。我的下一本书,打算谈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没有说的东西总是多于说过的东西,没说的,我们可以写别的书去说。另外,还有人认为,大部分内容太常识性了。其实我针对的读者,并不是特别学术性的读者。我并不知道什么是深,什么是浅,只有真问题和假问题的区别。其实,我对美国的观察也有选择性,比如美国人关注更多的同性恋、堕胎等问题,我认为相关性比较弱,就没有选用。而是重点关注税收、财政这样的问题。
http://news.163.com/11/0729/11/7A4K6T7R00014A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