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河社区:【道家养生讲座】第五讲 静功——养性积德的各种功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6:31:55

道教最重炼养,炼指炼精炼气,养指养性养神,亦称习静。他们希望通过一定的修炼,达到延长寿命、甚至长生的境界。为此,道教所从事和宣扬的炼养方法很多,如符录、祈禳、禁咒、静功、动功、气功、处丹、内丹、房中、辟谷、服饵等等,这些方法统称为“道术”,与“方术”、“方技”、“方伎”是一个意思,道教中人也有称为“仙术”的。

自梁刘勰在《灭惑论》中首论道教的各种道术,他分道家为三品,上品为先秦时代老子的清净无为之道,中品为秦汉方士们的神仙服饵之法,下品为东汉末期张陵五斗米道教的篆录禁魔之术。其后阮孝绪在《七录》中又将道教(包括道家)分为方内道和方外道,方内道的具体内容包括道部、阴阳部、纬忏部、五行部、卜筮部、杂占部,方外道是服饵部、经戒部、房中部、符录部。宋马端临重新做了一个新的分析,他在《文献通考》中评述说:“道家之术,杂而多端。”还对道术作了一个扼要的介绍。说:“清净一说也,炼养一说也,服食又一说也,符录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认为黄老列庄之书,所讲的是清净无为而略及炼养,松静子、魏伯阳只言炼养而不言清净,卢生、李少君、栾大言服食而不言炼养,张道陵、寇谦之言符录而不言炼养、服食,杜光庭以下只讲经典科教。

以上几家说法,概括了道教的炼养方法,也说明了道家的发展情况。后来的人们更简洁地把这些方法分为炼养和符录两类,前类为丹鼎派所运用,一般把魏伯阳、葛洪及宋元内丹派归为丹鼎一派;后类为符录派掌握,张道陵的天师道与金元时期的正一派均系符录一派。在这两类道术之中,又以炼养一类与气功养生学关系甚为紧密。根据不同的特点,我们把道教炼养方法大致分为六类,即静功、动功、气功、房中、外丹、内丹。下面依次评述。

静功,在道教中又叫性功。所谓“性”,是指性情、理性、心神。修心养神,即为性功。心与性本为一体,不易强分,性为生命之体,心为知觉灵明之枢,无生命即无知觉,无知觉亦不成为生命。换而言之,性为心之体,心为性之用。故养心亦所以养性,炼性即所以炼心。

《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上说:“心者,神之舍也;心者众妙之理而宰万物也,性在乎是,命在乎是。若夫学道之士,先须了得这一个字,其余皆后段事矣。”

按书中的主张,心的本体是无为的、不动的;动则叫作神。所以又说:“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就是说神藏于心,动则为神,无为之动为元神,有为之动为识神。张伯端《悟真篇自序》中说:“欲体至道,莫若明乎本心,心者道之枢也。”《登真隐诀》亦说:“教人修身,即修道也;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故修炼以修心养性为主。教人锻炼其纯真之心,不被杂念所淆乱。

那么,如何炼心呢?心神性情最易外驰追逐,沉溺于宦场情海名利之中,以至气血亏损,生命短促夭折。《淮南子·原道训》说:“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通而不变,静之至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不与物散,粹之至也。能此五者,则通于神明。”所谓“五者”的内容,均为心性修养的方法。

元李鹏飞《三元延寿参赞书》卷2认为,人之喜乐无极则伤魄,忿怒则气逆伤肝,悲哀则伤魂狂妄,思虑过度则伤神伤心,忧愁、惊恐、憎爱、视听、疑惑、谈笑,凡此种种,如过度过甚者皆于性命有伤,故当节制诸情,修心养神。他引黄帝之说曰:“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可寿百数也。”又说:“彭祖曰:凡人不可无思,当渐渐除之。人身虚无,但有游气,气息得理,百病不生。又曰,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不思食,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失得,不思荣辱,心不劳,神不极。但尔,可得千岁。”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亦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谴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唱道真言》总结说:“炼丹先要炼心,炼心之法,以去闲思妄想为清净法门,仙家祖祖相传,无他道也。”这些论述都以清净心地、炼心养性为第一要旨,这是道教养生的基本功夫。

道数中养性静功是相当丰富的。《庄子》所载“心斋”、“坐忘”,《太平经》中的“守一”、“存神”,以及后来的“止念”、“收心”、“存思”、“定观”、“内视”、“守中”、“睡法”等等,都属道教的静功。今人肖天石先生在其著作《道海玄微》中收有经他整理的“道家静坐十二心法”,计有一灵独觉法、抿外守中法、冥心守一法、系心守窍法、虚心实腹法、心息相依法、凝神寂照法、回光近照法、寂心止念法、存想谷神法、息妄全真法、返还先天法。

这些都是采取坐、站等静功姿势,进行气功锻炼的方法。这里选录一些练功图法,以见其面貌。

立禅图,载明《性命圭旨·亨集》。附文曰:“随时随处,逍遥于庄子无何有之乡;不识不知,游戏于如来大寂灭之海。若天朗气清之时,当用立禅纳气法而接命。其法曰:脚根着地鼻辽天,两手相悬在穴边,一气引从天上降,吞时汩汩到丹田。或住或立,冥目冥心,检情摄念,息业养神,已往事勿追思,未来事勿迎想,现在事勿留念,欲得保身道诀,莫若闲静介洁;要求出世禅功,无如照收凝融。昔广成子告黄帝曰: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其意大同,尤为深切。”

行禅图,载《性命圭旨·亨集》。附文曰:“行亦能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论人步履之间,不可趋奔太急,急则动息伤胎。必须安详缓慢而行,乃得气和心定。或往或来,时行时止,眼视于下,心藏于渊,即王重阳所谓:‘两脚任从行处来,一灵常与气相随。有时四大醺醺醉,借问青天我是谁。’白乐天云:‘心不择时适,足不择地安,穷通与远近,一贯无两端。’宝志公云:‘若能放下空无物,便是如来藏里行。’《维摩经》云:‘举足下足,皆从道场来。’”

坐禅图,载《性命圭旨·亨集》。附文曰:“坐不必跌跏,当如常坐。夫坐虽与常人同,而能持孔门心法,则与常人异矣。所谓孔门心法者,只要存心在真去处是也。盖耳目之窍,吾身之门也;方寸之地,吾身之堂也,立命之窍,吾身之室也。故众人心处于方寸之地,犹人之处于堂也,则声色得以从门而摇其中;至人心藏于立命之窍,犹人之处于室也,则声色无所从入而窥其际。故善事心者,潜室以颐晦,而耳目为虚矣;御堂以听政,而耳目为用矣。若坐时不持孔门心法,便是坐驰,便是放心。《坛经》曰:心念不起名为坐,自性不动名为禅。坐禅妙义,端不外此。”

道教中尚有一些以静卧状态为特征的睡功修炼法,著名的有陈抟睡功、虚靖先生睡功、陈自得睡功、尹清和睡功、先天派睡功、抱龙眠睡功、塔桥卧功、大塔卧功等。在周履靖《赤凤髓》中辑有《华山睡功十二图》,包括毛玄汉、瞿上辅、麻衣真人、胡东邻、杜胜真、王龙图、康南岩、张怡堂、张玄玄、彭懒翁、谭月然、喻一阳、陈希夷12位养生家的睡功。这里介绍一些。

不倒丹睡功图
虚靖天师睡功图,虚靖天师即道教天师派第30代天师张继先,南宋时人。此功可治梦中泄精。左手枕头,右手捏固阴处,行功。左腿直舒,右腿拳曲,存想精窍。并闭固关,运气36口,吞咽神水入丹田。(见肖天石著《道海玄微》卷1)

陈自得大睡功图,此功可治四时伤寒。侧卧,拳起两脚,两手擦摩极热,抱阴并及囊,运气36口,慢咽神水入丹田,无息息时生真火,真火烧身病自除。(见《道海玄微》卷1)

尹清和小休丹睡功,尹清和乃元代北宗炼养家。《道海玄微》卷1说:“法以身仰卧,右脚驾左脚上,直舒两手肩,存神气穴,坤腹左右运转太极,行功运气36口,治脾胃虚弱等症。”

抱龙眠睡功,《道海玄微》卷1说,此法“宜首与膝接,头与腹接,卷缩如球状,周天息行如环之无端,待真气生,真火发,周天火便如一大火球,循环圆转,运行不息而入无我境界矣。”

小搭桥睡功,《道海玄微》卷l说:“此乃治病睡功图。头着于枕上,肩背腰空悬,臂著床,胃向背贴,两腿并拢,朝上举起,呼吸匀细,任其自然。治失眠,神经衰弱,胃肠病与腰肺部各病。”

大搭桥睡功,《道海玄微》卷l说:“此与武林秘传之铁板桥功略同,惟系在床上行之。两手托后脑,两脚踝着床板上,全身悬空,胸肺上凸而胃腹内凹,臀不着床,撮肛,缩外肾,提气,意守丹田,呼吸匀细,绵绵若存。防治百病,老年不宜。”

通过这些功夫的锻炼,不仅能够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同时可以启发智慧,涵养道德。

《道枢》卷2《坐忘篇上》说:“心者,一身之主,神之帅也。静而生慧矣,动而生昏矣。学道之初,在于收心离境,入无虚无,则合于道焉。”所谓“收心离境”,即指收敛性情,脱离外界的各种干扰,进入一个静定的精神状态,达到自我觉悟。书中又说:“《庄子》云‘宇泰定,发乎天光。’何谓也?宇者心也,天光者慧也,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也。慧者,本吾之性也,由贪爱浊乱,散迷而不知。吾能澡雪,则复归于纯静矣。”也就是说,在纯静的气功态中,可以焕发人本身所具备的先天智慧。

此外,道教中人还通过静功涵养道德。他们认为人的是非好恶都是由欲望而起,但人不可能无欲无念,故主张节情寡欲,为此制定了许多戒律,作为修道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能守戒律,不为物欲所役使,始能破除烦恼,大开觉路。这类的戒律很多,律条有简有繁、少者5戒,繁者1200戒,普通的约有300条左右,分为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由之可见其严格。

道教的五戒和佛教相同,一不杀生,三不偷盗,三不奸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又有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元始天尊二十七戒之说。《玄都律文》有“百病律”,列举世人之百病,例如:喜怒无常是一病,不好耆老是一病,好色无德是一病,舛戾自用是一病,亡义取利是一病,危人自安是一病。又有“百药律”,例如,恬淡无欲为一药,仁恕谦让为一药,好生恶杀为一药,不自尊大为一药,行宽心和为一药。并谓祸福之由,来自人的善恶,“人有一誉,必定体安;人有十善,气力强壮;人有二十善,身无疾病,修积千善,则成神仙真人”。相反,“人有一恶,心劳体烦;人有十恶,血气虚羸;人有二十恶,身多疾病;人有三十恶,所求不谐”,累恶越多,祸灾愈重,类此之说,《云笈七籤》、《学仙杂记》等中亦有,皆大同小异。总而言之,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这些有关道德修养的规定,于修心养身有密切的关系,是道教气功养生学的组成部份。正如葛洪所指出的那样:“然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仿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已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已,不佞馅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抱朴子内篇·微旨》)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日本气道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李远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