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x和kindle 知乎:学者:若生在今天 韩先楚是农民工林彪当白领2011年11月07日 07:5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20:27

学者:若生在今天 韩先楚是农民工林彪当白领

2011年11月07日 07:53
来源:中新网 作者:张中江

字号:T|T
339人参与10条评论打印转发

核心提示:猛将韩先楚是张正隆最为欣赏的一位,还曾专门为他写过书。不过,张正隆认为,如果不是生在战争年代,韩先楚“要搁在现在也就是农民工”。张正隆还认为,林彪要是现在也就是个白领。他当年在武汉共进中学读书,可以在社会上找个体面的工作,当个白领。

张正隆接受采访(张中江 摄)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张中江,原题:《张正隆:若生在今天 韩先楚是农民工林彪当白领》

作家张正隆日前推出描写四野战将的新作《一将难求》。他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很多名将生来就是当将军的,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生逢战争年代,军事才能得到了发挥。如果生在今天,韩先楚“也就是农民工”,林彪能当个白领。

1947年出生的作家张正隆,长于军事题材报告文学创作。这个看上去略显疲惫的长者,只要一聊起战争和四野,立刻就滔滔不绝,仿佛变了一个人。据他介绍,自己出过的十七、八本书中,得有10本是写四野的,比例超过半数。

张正隆自己表示,当初“糊里糊涂”走近四野,发现很多震撼人心的事,于是就“留在里面”了。他笑称,如果那时上级布置让自己写一野、二野,也许现在关注的就是一野、二野了。

正因为当年的一个“糊涂”,才有了曾引起轰动的《雪白血红》,以及后来《枪杆子1949》和而今的《一将难求》等著作。这本新作其实写得很快,3个多月就完成了,不过后来编辑到出版拖了两年多,最近才面世。

为什么要写这本《一将难求》,张正隆表示自己就是想弄明白:这些“大老粗”怎么就能成为纵横战场的一代名将,击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对手们?他的结论是:有些人就是为战争而生的,生来就是当将军的。

书中写了17位四野战将的经典战例、战绩等。张正隆的遴选标准是“仗打得好,不管职务高低”。他表示,后面如果采访顺利,也会考虑再写四野其他的将军。

因为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张正隆写书每每都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这也使得他每天的写作时间达到15个小时之多。在外人看来,这对一个年过六旬的老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他本人乐在其中,“我这辈子干了自己愿意干的活,就感觉有乐趣,就有兴趣,就不觉得疲劳,我觉得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张正隆坦言自己在写作上受柳青的影响最深,还曾专程到柳青墓前大礼拜祭。在柳青墓前他想到,“谁最后都是留下一抔黄土啊,作家要写留得下来的东西。”

生活中的张正隆除了写作之外,没有什么爱好。最多就是写书写累了,和老伴下两盘军棋。他养了两只小狗,非常用心,让妻子女儿都很“嫉妒”。

谈新作:那些“大老粗”将军怎么打仗那么好

张正隆表示,自己曾采访过苏静、胡奇才、贺晋年三位将军,和苏静、胡奇才都谈过多次。有的时候他们去钓鱼,就在水库边和他们聊。自己在下笔前,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过去也没想写这本书,后来发现脑子里东西很多,于是有这么一个念头就写了。《一将难求》的写作过程很快,只用3个多月就完成了。书写成之后,也有一些删减的内容。比如胡奇才曾有一次因为走错路挨了王树声掌掴。

这本书想回答什么?张正隆表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我们的将军怎么打仗打得那么好哇?!

“都是大老粗、放牛娃,怎么能打那么好,我就想刨根究底回答这个问题。”张正隆说。

在张正隆看来,“人来这个世界,干什么的就是干什么的”。他们赶上了战乱的年代,“来这个世界就是来当将军的”。最典型的就是少将钟伟。这个人一听说打仗,浑身每个细胞都激动。

猛将韩先楚是张正隆最为欣赏的一位,还曾专门为他写过书。不过,张正隆认为,如果不是生在战争年代,韩先楚“要搁在现在也就是农民工”。

张正隆还认为,林彪要是现在也就是个白领。他当年在武汉共进中学读书,可以在社会上找个体面的工作,当个白领。

“他的性格,倔强的劲儿,有时候听不得别人的意见,老板没准就炒了他。但在那个年代,他的聪明才智就有舞台了。”张正隆说。

谈到这本书与自己之前四野题材作品的区别,张正隆表示,《一将难求》写了17位将军,每个人都可以写个传记,都有几个比较典型的精彩战例。

张正隆说,在《雪白血红》和《枪杆子1949》里自己就写了某一个将军的一次战斗,比较好的,在某一个大的战役里面,他站在一个点上显示才华。“将失一令,军破身死”(出自《吕氏春秋·似顺论第五》。原文:将失一令,而军破身死。)就是说一个将军一个决断错了,整个战役就完蛋了。

《一将难求》则是把这些将军一生中指挥的很多战斗战役一个一个都写出来了。很多都是从来没披露过的。比如说苏静在红军时期的、长征时期的、抗战时的很多事情,过去都没有写过。《枪杆子1949》里只写了北平和平谈判这段他做联络员进城,过去的东西都没有写。
  

谈采访和搜集资料:必须要准确,细节若穿帮如“吃苍蝇”

在张正隆看来,“报告文学必须把肖像写出来”,必须依托大量准确的采访和资料搜集。而他本人一直在坚持做采访,明年的采访也已经有了计划。

“这么多年我采访的将军啊,55年授衔的得有50位。”张正隆说。在他眼中,退休后的老将军们,生活中的感觉“就和农村不种地的老头似的”。

《一将难求》等作品中人物语言、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则来自对将军们部下和家人的采访。

“文学靠细节,靠形象的东西。肖像都需要准确”,张正隆说,“要有哪一个细节穿帮了,读者看着像吃苍蝇一样。连续吃几个苍蝇这个书人家就不看了。必须要准确。”

采访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

张正隆表示,20年之前,采访最难的是找到合适的对象,但对方就是不说。只有靠慢慢聊,取得对方的信任,“人都有说真话的欲望”。现在采访最难的则是怕“搞不准”。

至于自己作品中所用资料的来源,张正隆表示,主要是解放军档案馆和中央档案馆。拿着介绍信到那边,“那些能看哪些不能看,哪些可以全抄哪些只能阅览都有明文规定”。

如何对材料进行甄选?

张正隆说,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有的东西,大家说法不一,而且事情还比较敏感,自己还弄不准的话,就得忍痛割爱了,即使非常好的细节拿不准也得舍弃。

“细节一定要真实,真实是生命啊,假了就完蛋了。”张正隆说。在他看来,“报告文学必须把肖像写出来,眉毛浓就是浓,眼睛大就是大小就是小。”

张正隆还表示,现在的军事文学越来越好,标志就是越来越人性化。在他看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最大成就,是“对人生命权利的尊重”。

关于写作:受柳青影响大

而今的张正隆,依然保持着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量。他不用电脑,手稿写好后,由女儿、儿子,也有时候由夫人代劳输入电脑。

除了写作,张正隆没什么爱好。最多就是累了和老伴下下军棋。

为什么会如此醉心于写作?

张正隆表示,人一辈子就得劳动,“我这辈子干了自己愿意干的活,就感觉有乐趣,就有兴趣,就不觉得疲劳,我觉得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张正隆还提到,自己受柳青作品影响很大,他的《创业史》现在还能一段段背下来,家中还有那本书,“我认为现在写农村题材的没有超过他的”。

曾经有一次在西安采访时,张正隆特别提出要去柳青墓看看。

“我穿的军装,帽子摘下来,三鞠躬。我虔诚啊,那是我最崇拜的作家。在某种意义上说我崇拜他像当年崇拜毛主席一样的。因为我就想当作家,他就是我心目中的偶像。”张正隆说。

张正隆在柳青墓前想了很多,他想到“谁最后都是留下一抔黄土啊。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总得做点对人民有益的事情。作家的职业是写东西,作家就要写留得下来的东西。”

今后的写作计划:“本溪形象大使”为家乡写地方志

身为“本溪市文化形象大使”的张正隆,一直想为家乡做点贡献,以报告文学的样式写一个地方志。

张正隆表示,中国历史很多是写给象牙塔里人看的,看得也很枯燥,“我想写一个能让大家都愿意看的地方志”。目前,他已经采访4个月,并开始这个题目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