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扫描识别软件下载:科学发展观规范下婚俗改革的几点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4:40:54



科学发展观规范下婚俗改革的几点思考
 

---吴江市民政局  曹云平

 

内容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的血脉。婚俗,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必然带有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的深深烙印;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其必然影响到婚俗的改革及发展。伴随着很多婚俗陋习退出历史舞台,许多新的元素也不断地渗入其中。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要求婚俗文化与时俱进,先进性与多样性并存。本文在分析婚俗文化的现状以及婚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规范作用之下关于婚俗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婚俗 改革 规范

 

“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看看你的脸。”大花轿、红盖头,红绸带……新娘都在红色的嫁妆、红色的花轿、红色的龙凤袍、红色的利市……一片大红双喜的海洋中羞答答地嫁作新人妇。说起中国的传统婚俗,以上景象便会映入人们的眼帘,但有的人便会想到什么“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更有甚者会提起诸如“指腹为婚”、“三从四德”等恶风陋俗。

婚俗,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必然带有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的深深烙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当今婚俗已经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当然,其中不仅包括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传统婚俗精华,此外也仍然存在毫不足取的空耗钱财甚至渲染迷信的恶习陋俗。新风终将换旧俗,婚俗的改革势在必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我国婚俗文化改革的发展取向提供了规范和引导之功能。

一、论题缘起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是人生礼仪中的又一大礼。它构成两性共同生活的社会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生活内容。这一礼仪的重要意义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那样:“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婚姻嫁娶是人成年之后最重要的事,作为人生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个人和个人所处的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作为一项重大的民俗活动,也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而当社会发生变革时,其影响也必然反映到婚姻礼仪上来。值得注意的是,婚俗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好的合情合理的婚姻礼仪,会受到人们广泛的承认而历久不衰;一些恶风陋俗已被社会发展之浪潮摒弃,但有的则凭借旧的社会残余势力因袭衍留下来。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婚俗礼仪的发展进步,但其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也不容忽视。婚俗改革发展需要一种科学理论来引导和规范,可是现如今怎样的科学理论具有这种引导和规范的驾驭之力呢?答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从而成为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为我国婚俗文化改革的发展取向提供了规范和引导之功能。

二、婚俗发展现状

21世纪是一个规范日趋模糊的时代。在选择多元与社会宽容之下,婚俗发展演进呈现出对旧婚俗的选择及摒弃和对新规范的甄别及接纳之势。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伴随着对时尚新潮的追求,婚礼方式发生了的变化。第一,婚礼不再以在酒店办酒席为重点,不再讲究在传统的“吉祥日”举行。一些年轻人不再举办以酒席为主旋律的婚礼,创新出各种高雅而又简朴随意的婚礼方式,如家庭舞会、油轮婚礼、旅游结婚、郊外篝火、集体婚礼等多种形式的婚宴。不少年轻人婚礼举行日期的选择考虑更多的是环境氛围、双方感情的自然境界、方便亲朋好友等方面的因素。第二,近年来,婚礼照日趋高档,婚纱颜色已跳出红色的框框,婚庆礼仪服务越来越受青睐。随着年轻人审美情趣的提高,他们对过去那种“排排座”呆板形式的结婚照已不感兴趣,他们对那种风格各异、有人情味的油彩艺术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婚照价格动辄几千元,多则上万元。时下,年轻人结婚之日新娘大多不再穿大红婚纱以示吉利喜庆,穿白色、彩色婚礼服举行婚礼已日趋普遍。据统计,如今有九成以上的年轻人选择把自己的婚礼交给专业的婚庆礼仪公司操办。从专业人员作整体礼仪策划,到迎接新娘新郎,再到跟踪摄影、摄像、鼓乐队伴奏、赠送鲜花、彩色喷带、喷花等“一条龙”服务,既省事又省心,越来越受欢迎。

另一方面,随着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婚居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现代年轻人越来越重视对婚姻质量的追求。婚姻质量日趋成为婚姻当事人追求的目标,多数家庭不再凑合,婚姻调适能力不断提高,婚姻的期望随着小康生活的来临而变化,比如对收入的多少,对家务的多少,是否生育不再受到格外重视。双方更注重的是:保持亲热,遵守婚姻协议,互相谅解,创造舒坦、静逸的安乐窝等。第二,“优生优育”观念更广泛地被接受。自1980年4月起,《婚姻法》开始实施,此后结婚的每对夫妻很可能只有一次生育机会。横亘在人口控制政策面前的是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但当市场化的制度环境诱发起激烈的社会竞争,并且开始要求父母为抚养子女承担更多责任时,年轻的夫妻都明白,其实自己根本不具备创造多子多福的实力。因此,绝大多数家庭渐渐被动或主动地接受了“只生一个好”和“优生优育”的时代内涵。当然,也有一些家庭慢慢“丁克”起来了。第三,夫随妻居家庭,即“入赘”现象增多。由于传统的男娶女嫁观念的变化,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家庭人际关系容易调适等方面因素,夫随妻居的家庭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著名社会学家于光远认为从妻居优越性较多,可以减少家庭矛盾,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第四,在日渐宽容的社会里,伴随着颇具挑衅意味的事实与暗地繁荣的性产业共同构成的婚外“性情文化”的形成,性、爱与婚姻三者间的传统关系遭到了强有力的挑战,现代年轻人正在“让性解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婚外恋从一度让人强烈谴责的问题慢慢退居为供人消遣的话题。第五,民众婚姻自由度增加,新时代离婚更加方便。2003年7月,执行了近十年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被《婚姻登记条例》所取代,此后,中国人离婚再不需要审查期和介绍信。参与起草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的法学专家夏吟兰教授说,强调自己的责任已经成为我国婚姻立法的一个新理念。

三、婚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这个规范日趋模糊的时代,在选择多元与社会宽容的同时,人们也不得不接受失范带来的迷茫与痛苦。有人心生失落,有人焦虑不安,还有人索性将婚姻承载的意义悉数去除……所幸的是,迷茫或痛苦的人并非多数;不幸的是,迷茫或痛苦的人正变得越来越多。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社会文化及思想观念的逐步改变,婚俗形式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其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离婚率不断攀升,“恐婚族”不断壮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离婚对数”在迅速增加,1985年的“离婚对数”只有45.8万对,到1990年增加到了80万对,1995年超过了百万对,2005年则达到了178.5万对。据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民政部日前发布的《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08年,全国共有226.9万对夫妻办理离婚手续,比上年增加17.1万对,增长8.1%。正如有人所说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害怕走进婚姻的“围城”,甚至有一种恐惧感,伴随之,只恋爱不结婚人群和单身贵族的队伍有不断壮大的趋势。只恋爱不结婚,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婚恋形式,双方一致认为“结婚证只是一张纸而已,成不成家无所谓,两个人喜欢就住在一起,不喜欢挥挥手再见,就算谁也没见过谁。” 单身贵族,所指的是那些过了“适合”的结婚年龄却仍不想结婚,或因离婚再不想结婚,自由自在,一个吃饱全家不饿的人。

其二,“丁克”(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家庭和“丁斯”(DINS:Double Income No Sex)家庭的出现并呈不断上升之势。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在我国的各大城市里,“丁克家庭”的数量正稳步上升,并逐步成为某个特定阶层的婚姻时尚。随着传统传宗接代观念的减弱以及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的增大,“只做贤妻,不做慈母”、不生孩子的“丁克”家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代婚姻的形态当中。荣格心理咨询所所长周矩说,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太多,造成“无性婚姻”。此外,平淡生活不断轮回,夫妻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双方共同的兴奋点越来越少,也是造成“丁斯家庭”的重要原因。

其三,婚事大操大办比奢侈。如今,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在城市,办婚事讲排场、比阔气的人增多,婚礼用车,清一色高档轿车几十辆,婚宴选择在高档的四星、五星级酒店操办,少则十几桌,多则上百桌,更有甚者花高价请社会各界名流参加演出表演节目,花费少的十多万元,多则上百万元,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严重浪费,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其四,试婚一族的出现并不断发展壮大。几乎所有的试婚者都是鉴于社会上有太多的人离婚,给他们带来太多对婚姻的失望,也为了自己未来的婚姻有质量,有保障而试。试婚似乎早已成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并将成为婚姻模式的一种。电视剧《中国式离婚》中的刘东北就这样认为:“婚姻法应该明确规定,婚姻期最长不应该超过三年,好了再续三年,不好拉倒重来。”

其五,爱情与婚姻的分离情况更多地存在现代婚姻形态中,爱情难以成为婚姻的终极诉求。2009年初,百合网等三家研究机构联合发布了2008年度《中国社会婚恋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经济基础”仍是影响婚姻关系确立的首要因素,除此之外,大部分年轻人在择偶时还强调“门当户对”或“相似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认同这两项的受访者比率之和达69%,而选择“只要两个人彼此相爱就好,其他无所谓”的仅有26%。显然,在多数人眼里,日子是否能过好比爱情更为重要。

除此之外,随着外来腐朽文化对传统婚俗的强烈冲击所带来的迷茫和痛苦,越来越多的人在挑战道德的底线,甚至法律的底线,于是,我们看到了庞大的“二奶”村、伪装单身的“隐婚”者、“小三”……的出现并不断壮大。

四、关于婚俗改革的思考: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规范作用

正如前文所述,现阶段婚俗发展演进的过程当中存在这样那样不容忽视的问题。究其原因,选择多元与社会宽容的同时,缺乏一种理论架构对婚俗发展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且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以及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婚俗,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其改革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的规范和引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婚俗文化。

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加强婚俗文化的先进性建设,进而发挥先进婚俗的导向功能,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其中有关婚俗方面的文化素质的提升就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一方面,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婚俗文化宝贵遗产的精华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吸纳顺应时代潮流的先进元素于婚俗之中;另一方面,与世界全面接轨,有选择性的接收并消化国外的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婚俗元素,比如,庄重而又简便的教堂婚礼、环保婚姻(瑞士和荷兰的新人环保意识很强,他们会在新居种一棵松树,喻意好运和百子千孙)等等。

相应地,用先进的婚俗文化影响人、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在广大群众中真正建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俗行为规范,充分发挥出良好的社会价值导向功能,进而以婚俗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人们,由人们共享。换言之,以优良的婚俗文化教育熏陶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使之认识到,以正确的婚俗观念来规范自己的婚姻家庭生活,有助于婚姻质量的提高以及对幸福感诉求的满足;相应地,人们对婚俗文化的正确认识以及自身落后观念的摒弃和文化素质的提升,也有助于婚俗的发展演进。

第二,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不断丰富婚俗发展的多样性、增强婚俗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建立可持续性的婚俗发展长效管理机制。

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要求婚俗文化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多样性与协调性并存。也就是说,婚俗改革不仅要有各民族传统婚俗精华的继承发扬,也应有现代中外婚俗文化的借鉴吸收;不仅要有中外及各民族婚俗之间的协调发展,也应有婚姻与家庭之间的协调发展;不仅要具备婚俗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应具备人们共建文明婚俗的可持续性。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加大对非法婚姻和婚事大操大办的治理力度,逐步建立可持续性的婚俗发展长效管理机制。首先,政府应组织民政、公安、计生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对不登记已结婚、非法同居、早婚早育者,在给予批评教育的基础上,依法实行惩处,为婚俗改革工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婚事大操大办者,或借婚庆之名大肆收受彩礼的人,要利用社会和舆论的力量进行谴责,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应依照党纪政纪给予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同时在制度上加以完善,政策上加以调处。其次,各级政府、纪检部门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大肆操办婚宴现象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出台相关文件,明令禁止党员、干部家庭大肆操办婚事,规定婚宴规模、场所等级等,实行报批制度,在办理婚宴之前向上级纪检部门申请备案,对婚宴实行监督,对婚宴大肆操办的党员、领导干部应依照党纪、政纪给予严肃处理。再次,政府应该牵头在制度上加以完善、政策上加以调处,发动各级组织参与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婚俗发展长效管理机制。如应出台相应政策,对饭店婚礼酒席桌数、人数、餐饮档次进行限制和规范,对违规者,可通过加大税收额度来调剂。

第三,坚持统筹兼顾,不断完善有关婚姻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发挥它们对婚俗改革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进展,统筹安排和推进各项改革,努力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以及文化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就婚俗改革来说,对我国现行《婚姻法》及《婚姻登记条例》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发挥其社会价值导向功能,就显得尤其重要。当前中国人的婚姻观念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只要不妨害他人、不违反法律,任何生活模式都会得到尊重,至少是宽容。问题是,由于环境宽松了,人们对婚姻容易激情处理,“闪婚”、“闪离”的出现就很能说明问题。现行的有关婚姻方面的法律、法规放得太开,有必要进一步修订完善以适应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及发展。就离婚来说,有些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草率做出决定,因为没有外力进行调解,离得很容易也很盲目。所以重新修订有关婚姻方面的法律、法规应该在充分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考虑到人性的弱点,既避免法律的主观性,又防止人们激情处理问题,以确保其我们的价值取向是既要保障离婚自由,又要让滥用自由给他方造成损害的人为其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它们对婚俗改革发展的社会价值导向功能。

五、结语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仍然是我们对婚姻的最高理想。在婚姻这个问题上,人们始终寄予了对幸福的最大渴望。婚俗,有关婚姻的风俗习惯,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必然带有深深的社会烙印。21世纪的婚俗变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将朝着多元的、理性的、进步的、以人为本的、男女更加平等的方向发展。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国婚俗文化改革的发展取向提供了规范和引导之功能。

 

 

参考文献:

[1]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出版;

[2]  [美]史蒂芬妮·库茨著,秦传安、王璠译,《婚姻间史:爱情怎样征服了婚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出版;

[3] 《婚俗简史》,潘晓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4] 《中国婚姻史》,汪玢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5] 《从旧婚丧嫁娶到新礼仪风俗》,白国琴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6] 《中国风俗史》,张亮采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出版;

[7]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著,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

[8] 《全州传统婚俗文化及其流变的探析》,http://bbs.541500.com.2007;

[9] 《婚俗改革的发展方向与路径选择》,徐 建 张义荣:,http://www.njmz.gov.cn/

[10]《婚俗改革之我见》,钟尧熙,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

[11]《21世纪:婚姻规范日渐模糊的时代》,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7-07

[12]《勿以爱的名义巧取豪夺》,王海鸰,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7-07

[13]《我地农村的婚俗与改革方向》,http://64219780.blog.163.com/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