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期末试卷:爱、知识及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51:38

连岳 @ 2007-4-18 12:31:47 潇湘晨报专栏

爱、知识及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连岳
    爱因斯坦与罗素,他们在三十来岁时,人生最重要的发现都已完成,前者提出了相对论,后者与怀特海合作写完了《数学原理》。在漫长的余生当中,他们用来谈恋爱、教书和写评论。罗素做得更为干脆,这个英国首相的外孙,放弃了家族的荣耀与遗产,收入的大部分来自稿费,这位数学家与哲学家对普通大众表现出了惊人的耐心,他活到了98岁,反复向他的读者解释:爱、知识及对人类苦难的同情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三元素。
    世界的面目,至今仍然更多地体现为罗素的对立面:恨、愚蠢及对人类的仇恨。也许这才是人类真正的苦难吧?也许罗素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不会不耐烦,一遍遍变换着花样说他的三主题。比常人都更能享受智力之美的这两位,在生前就看到了自己的身后之名,为什么还要执着于当下的琐事,甚至在上面耗费了更为辛苦的劳动?爱因斯坦某种程度上做出了解释,这位发型奇怪的人是既不是明确的无神论者,又有别于热爱扎堆的有神论者。他反对放弃人类的理性,将决定权与命运交给神;他认为,人类竟然幸而拥有能思考的大脑,那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将理性发挥到最大才符合神的意志,“让上帝决定吧!”、“把一切交给神来裁判”这类显得虔诚的套话反而有背神的美意——可以想见有神论者会多会讨厌他——这也就是说,回避你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智者的举动。
    一个标准的知识分子,应该像爱因斯坦和罗素那样,纵使有超常的智力,他们也只生活在当下的时空里。按这个标准,要在中国当下找一个样本,那么,王小波勉强算及格(当然,他与前两位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上),他可以用《红拂夜奔》满足自己,又可以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来征服广大青年。他写杂文现在被许多人解读成为了混口饭吃,不得已而为之。按我的理解,稿费当然是要的,可更重要的是,他不能忍受周边的愚蠢、虚伪与“一切都流于庸俗”——他的杂文非常成功地阻止了一部分人走向庸俗。
    在中国的文科知识分子当中(尤其是小说家),有一种爱因斯坦厌恶的“放弃理性”的异禀,他们可以在虚构中悲天悯人,而在现实中心如蛇蝎;他们可以在诗歌当中为一朵花的凋谢落泪,而孙志刚被打死,他却可以等闲视之。这种性格分裂不会让他们想不开,反而有种左右逢源的成就感,虚构的真善美会感动后世,赢得不朽的名声,而真实的狡猾凶狠,可以让他们保持利润率。“后世”与“永恒”,成为中国作家们最后的鸦片烟。
    每当碰上要为“后世”写作的人,如果是朋友,我会这样劝他:你若是有神论者,死了进天堂,按照你们的理论,那里什么都是完美的,当然也包括了最完美的文字;你若是个无神论者,死了烧成灰污染一下环境,后世与你无关,就算你有那么强的责任感,也不能凭空小瞧后世的智力,认为他们写不出东西。总之,不要用理性之外的“后世”与“不朽”来忽视现在的生活。我并不会因为你做出了一副想不朽的表情,就额外尊重你。王小波有现在的影响力,是他确实具有了罗素三要素:爱、知识及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并不是他多么想“不朽”,也不是因为他死得早——不信你可以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