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湖泊:贵州施洞古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8:42:22

 

施洞又名施洞口,位于清水江畔、台江与施秉两县交界处。施洞古来便是苗家人烟鼎盛的福地,沿江蜿蜒密布着数不清的苗族吊脚木楼。当地人称施洞为“展响”,意思是贸易集市,由此不难想象这里商业的发达。旧时清水江航运是湘黔水运的重要组成部分,施洞则是清水江上游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最繁荣的时候这里百舸争流、过尽千帆。镇上至今完好保留着建于清朝初年的大码头。解放前,施洞口是清水江联湘黔航线的重要口岸,日通货、客船500余只。

施洞镇位于贵州台江县北部,坐落在苗岭山脉余麓,地处长江流域清水江畔,距离县城 38 公里,与黄平、镇远、施秉三县毗邻,是台江县重要的古集镇。

施洞地处黔东南苗族腹地,是苗族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歌唱家阿泡、阿略的出生地。全镇占地面积108平方公里,总人口15172人,其中苗族占总人口的98%,是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人口高度集居之镇。施洞历来是一个军事要地,也是人杰地灵之乡。咸同年间,张秀眉为首的苗族起义军以施洞为据点,多次有力地阻击清军的进犯;清军攻取施洞后据此为营,清将苏元春在施洞修建公馆,长期居留;清末民族学家徐家斡长期翱游中华大地,最后择居在施洞,长达十多年,写出了著名的《苗疆闻见录》。施洞是张秀眉起义军高级将领九大白的故乡,贵州省第一届议会副议长、孙中山总统府秘书张伯修,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二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张卓,苗族歌唱家阿泡、阿略都出生在施洞。

施洞镇是苗族刺绣艺术之乡,是贵州东部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境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旅游资源丰富,有举世独一无二的独木龙舟,有被誉为“东方情人节”的贵州苗族姊妹节,有蜚声中外的苗族古歌酒歌飞歌,有独具风格的木鼓舞芦笙舞,有纯朴原始、情调迷人的民族风情,有工艺精湛、精彩纷呈的刺绣品和银饰品,有“写在身上的历史”之称、记载苗族历史文化、精美绝仑的苗族服饰,有清朝和民国时期所建“八大窨子屋”、“两湖会馆”、“苏元春公馆”和“一品夫人墓”等文化古迹,集中体现了清水江苗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活的苗族历史博物馆。近年来,民族文化旅游正在开发之中,逐步成该镇的支柱产业之一。

施洞镇依山畔水,气候宜人,清水江穿境而过,镇内古树葱郁,田园风光秀丽,群山雄伟壮观。施洞民族风情享誉海内外,苗族姊妹节和独木龙舟节举世闻名,苗族飞歌蜚声艺坛。此外,建于清朝末年的两湖会馆也值得一游。施洞有工艺精湛、风格独具,精美绝伦的苗族银饰和手工艺品,有蕴含苗族特色文化的手工刺绣,这里还有独特的民族饮食文化,有鲜嫩健胃的酸汤鱼,味美价廉的施洞肉鹅等。施洞的民族风情和民族工艺品以其纯朴的风格、精湛的工艺,深受中外游客的青睐,每年前来观光的中外游客多达20万人次。

“鲁嘎良”(Noux Gad Liangl)-姊妹节

“鲁嘎良”(Noux Gad Liangl)——姊妹节,实则就是苗族的情人节。在农历二月十四日至十七日期间举行,是苗族小伙和姑娘互吐爱慕之情的节日。

十四那天,施洞苗族姑娘用姊妹花及各种植物颜料浸泡糯米,蒸熟后呈五颜六色的姊妹饭,放在干净的筛子里。天色一晚,后生小伙们就前去游方——讨姑娘的姊妹饭。姊妹饭是姑娘的友谊和爱情的象征,里面代表着姑娘的心事。后生小伙们得到姑娘赠送的姊妹饭中,如果里面藏着松叶,即表示姑娘愿与后生交友;如果里面藏着香椿芽,则表示姑娘对后生一见钟情,要与后生成亲;如果里面藏的是辣椒或大蒜,则表示姑娘拒绝后生的爱慕,可怜的小伙只好独自伤悲了。

十五、十六是聚会最热闹的日子,邻近的一百多个村寨的人都到施洞的偏寨村集庆,村里的踩鼓场上姑娘们身穿自己织绣的苗族锦衣、配戴银质打成的花鸟图案的饰品,以一个木鼓为中心,围成四、五圈,伴着木鼓声翩翩起舞,这就是著名的木鼓舞。

“鲁仰”(Nuox Niangx)-春节

“鲁仰”(Nuox Niangx)——也就是汉族所说的春节,在每年的大年三十至正月二十,在节日期间有“拜年”跳芦笙、踩木鼓等活动,人们可以在白天进行“游方”活动(游方——汉族的谈恋爱),与汉族相同的是,苗族的图腾象征也是“龙”,所不同的是苗族的龙相对要和蔼小巧一点。在这20天里,苗族同胞以玩狮子、舞龙灯来庆祝。

“鲁勇”(Noux Vongx)-龙舟节

“鲁勇”(Noux Vongx)——龙舟节,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四开始,至二十七结束。施洞的龙舟在苗族中最聚特色、最聚民族性;龙船硕大而古朴,由一根大而直的杉木挖成槽形独木舟,三只并排捆绑而成,中间为母船,长七丈,两边为子船,长五丈。船身雕刻精细,栩栩如生,每只龙船有36名壮年男子组成,着统一传统服饰,竞赛时齐声呐喊,奋力前划,借龙王之威势,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